对新课改的认识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新课改的认识(精选8篇)

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1

——结合小学实习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课程改革就是相对于旧课程、传统教学所做的改革。它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改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促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对材料的多元反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而是以学定教,合作探究;面对发展中的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着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体。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员、裁判员、教练员的角色。

在实习的时候,有一位教师在上《坐井观天》的拓展部分时,准备先说后写,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青蛙想不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啊?”学生都说“想”。“对,那青蛙跳出来以后它会怎么样呢?”老师想引导学生说:青蛙跳出来以后看到天有多大、多蓝,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可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又跳回井里了。”老师笑着说:“你的想法真独特!”到了写作阶段,在文中写道:“青蛙高兴地跳出进口,它抬头看看天污蒙蒙地一片;再看看远处,烟囱里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又看看近处的池塘,水污黑污黑的,一股刺激异味扑鼻而来。青蛙想想,还是回到井里安全,不如跳回去吧,于是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以上案例中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案例中学生未按照老师预定的思路说,独老师尊重了学生,但未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他需要放下权威,以博大的情怀去呵护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学生犯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或任由同学取笑,而是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上支持源。在课堂中,最具有个性的学生什么样的见解都可能产生,如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学生提出邱少云在火烧时他身上的炸弹、手榴弹没爆炸吗?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有学生就问:父亲越栏杆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传统的教师观,教师就是圣人,说什么,学生做什么。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不再是施教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对学生的这种态度观念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观念也会改变,即学生观的改变。学生没有了不敢接近老师的恐惧感,而在内心深处把老师看成是自己的一个大朋友、好伙伴,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求知。这样就乐于将自己所思所想向老师、同学表白,敢于向教师、教材质疑。教师对待学生,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观念改变了,那教师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发生改变。

三、新课改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新课改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这样一个案例: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上小黑猫和小白猫在桥上看鱼。第二幅图上小黑猫跳下河去捉鱼。第三幅图老师别出心裁地只用一个“?”孩子们看完第一、二幅图后很想知道结果,好奇心难以控制,老师只给一个“?”还反问学生:“你们说结果会怎样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像开了闸的水,滔滔不绝。这个案例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方面,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独立学习活动和研究活动;二是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知识的获取应当主要依靠自主地学习,并参加一定的研究活动,来获取些第一手知识。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确定一个目标,尊重学生选择,激发儿童积极性。

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美术知识的应用已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目前设置美术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 而在普通中学如何上好文化基础课, 尤其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如何与美术结合开展教学, 以增强美术生的发展后劲, 全面提高美术生的文化素质, 成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值得重视和探讨的一个课题.

众所周知, 普通中学的美术生数学基础普遍很薄弱, 加之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使得不少学生、家长、甚至少部分教师都对美术生的数学教学重视不够, 普遍仍沉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不能自拔.没有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这给目前的普通中学美术班的数学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高中数学毕业会考中有相当一部分美术生不合格, 不能及时拿到高中毕业证书 (需要补考才能拿到) ;还有少数学生高考中美术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总分都很不错, 但由于数学成绩太差达不到要求而未能被一些重点院校录取;有些学生虽然有幸考上了美术院校, 但由于数学知识的严惩匮乏, 使他们对所学专业 (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雕塑专业等) 的进一步深造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 严重影响了自身潜力的最佳发挥, 造成了人生中的不少遗憾.

和以往旧教材相区别, 当前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数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课程标准》认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数学素质是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目前美术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新《课标》为指导, 积极树立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注意介绍数学发展的历史、应用和趋势, 充分体现数学的社会需要、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并最终成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美术生对数学的认识谈点见解, 供大家商榷.

1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人文价值

1.1 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提高科技的基础

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数”和“形”这两个方面, 因此数学就成为物理、力学、天文、化学、生物等科学的基础, 数学为它们提供了描述大自然的语言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工具.正如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说的:“自然界这部伟大的书是用数学写成的.”当今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的竞争, 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大批有创新能力的各种人才是在这场竞争中获胜的重要环节之一.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 许多天文的、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无不与数学的进步有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依赖于微积分、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与黎曼几何及其它数学的发展有关.

今天信息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我们无处不感到他的存在, 然而享用这些技术的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技术现象而看不到这些技术背后的数学.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 他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然而无论是计算机的发明还是他的广泛应用都是以数学为其基础的, 在计算机发明史上里程碑的人物是数学家图林和冯诺依曼.在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里面就用到了很多图像处理, 怎样想象出一个恐龙、怎么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它表现出来使它怎么动这就是数学上的问题.当今计算机的重大应用中都包含着数学的理论与技术.如从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从医疗上的CT技术到中文印刷排版的自动化;从石油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动漫设计技术等等, 这些形形色色技术的背后, 数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些领域数学绝不是什么增补营养的“钙片”, 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项参考, 而是问题的关键, 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今的数学不再只是通过其它基础学科间接的应用于技术领域, 而是广泛地直接应用于各种技术.

1.2数学在社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给自然、经济、环境等带来了巨大的作用.用数学模型研究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用数学手段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 进行风险评估、指导金融投资, 这已经在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在经济与金融的理论研究上数学的地位更加特殊,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有相当比例的是数学家或有数学研究经历的人.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重视和加强对数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好数学的需要, 更是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需要,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2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美学价值

2.1 充分认识数学美的客观存在性

在客观世界纷繁芜杂的变化与现象中, 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 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中的本质属性, 是引领整个客观世界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作为科学美的主要方面, 就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秩序与规律从数与形的角度给予反映和揭示.

首先, 客观世界中处处渗透与体现着数学美.数学美是对客观世界内部规律的反映.早在古希腊时期, 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并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和美的形式, 并终于从五角形中发现了“黄金分割”, 进而得到了黄金比.这是数学美学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从古希腊到现在, 黄金比在各种造型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黄金比在现代最优化理论中也有着应用价值, 如优选法中的0.618法.即使在现代医学保健领域中, 都可以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与神奇.最令人惊奇的是, 很多生物的形体比例也是等于黄金比.

其次, 源于客观世界的数字理论内部也充满着数学美.这种美本质上间接地表现了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它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 而是人的能动反映, 是自然社会化的结果,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因此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透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如:几何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镜面对称;代数中的对称多项式、对称方程, 对称矩阵等都表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欧拉公式:eix=cos x+i sin x被认为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公式, 原因在于指数函数与三角函数在复数域中却发现了他们间的相互转化, 并被一个非常简单的关系式联系在一起.特别有趣的是x=π时, 欧拉公式写成了:eiπ+1=0, 他把数学中最富有特色的5个数0, 1, i, e, π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充分体现数学的统一美.再如: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可谓内容丰富至极, 但如果用式子表示的话却极其简单:E=mc2, P=mv (E为能量、P为动量、m为质量、c为真空中光速、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其中的美, 其实这两个公式代表了爱因斯坦对人类贡献的精华.其用字之少、内容之丰富,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单美.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美:“数学, 如果正确看它, 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 正像雕刻的美, 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 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 他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 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这番精彩的论述将数学美与众不同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2 充分挖掘并追求数学美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 能使人脑进入兴奋状态, 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数学是美的, 但数学之美却不像艺术那样外显, 且往往容易被人发现.正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我们的眼睛来说,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作为数学教师, 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主动对教材中的美点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充分运用数学美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地求知欲望.

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历来是科学家进行发现与创新的重要内部驱动力.数学史的研究表明, 希腊几何学家之所以研究椭圆, 可以说除了美感之外别无其它动力.著名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条件下, 仅从数学美的考虑出发, 将实验得出的电磁理论方程重新改写, 以求得方程形式的对称美.令人惊异的是改写的方程竟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了, 而且利用方程还可推出一系列令人陶醉的结果.电磁理论决定性的一步就这样跨出了.因此追求数学美无论是对个人的创新还是对数学科学的整体发展, 它的推动作用都是毋庸质疑的.从广泛意义上看, 对数学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推动整个数学的向前发展, 数学发展的历史不啻是一部数学美的前进史.

总之, 在教学中, 尤其是普通中学美术班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 充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要特别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背景知识的讲授, 要认真挖掘教材, 找准契机, 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和数学史料等数学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 体会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结合自己多年对美术类考生数学教学的体会, 对国家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提出从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两个方面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人文价值,美学价值,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忠.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学的价值[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3, (8) .

[2]吕林海.数学美的哲学断想[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3, (7) .

[3]王玲.谈数学教学与数学美育[J].数学教学研究, 2000, (1) .

对新课改下校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篇3

在我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的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有的把它理解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有的把它理解成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就我的工作体验来讲,我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围绕自己

的教育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合作编制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它是以课程编制为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行为,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二、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开发使用校本课程的意义

当今这个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国家的统一课程安排设置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

课程就此应运而生了,正好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实际上,我们学校也正在利用自身周围的资源,开发和使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我校的周围有着丰厚的校本教材教学

资源,例如: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从冀州始,衡水湖便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冀州号称“天下第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河北简称冀即源于此。通过我们的探索实践,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对我校的发展与进步、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向纵深

发展。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培养知识型的学生,更要培养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的出现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培养

学生个性上的缺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开设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课程。

我校东面紧邻衡水湖,学生也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对周边环境很熟悉,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使他们的个性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做到学以致用。我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生物校本课程:生物教师带领学生亲自来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记录栖息于此的鸟类以及周边的植物,搜集相关材料写研究报告;历史校本课程:历史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袁绍和曹操曾经交战的地方参观老城墙回顾历史,到孙敬园了解历史伟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选择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还有部分的权力决定“教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还应是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但也是机遇,抓住时代的契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

我校的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正在

不断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地加强学习,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对新课改的几点想法 篇4

玄武高中

李勇

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农村普通中学,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呢?下面我想谈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第一,语文要多读多写多练,强调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总结。的确如此,学习“语文”就要以“读书”为先,在读好书上下苦功。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文学素养的优劣,与其腹中诗书的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读书”不仅能使你的语文知识更丰富,而且会使你的眼界会更开阔,更为重要的是会陶冶情操,使你的品格更高尚。为什么马克思、毛泽东、鲁迅、爱因斯坦……的学识那么渊博?其中有个极其重要的因为,就是他们都十分重视“语文”学习,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于上百倍的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成才的必由之路。要想学好“语文”就得在读本书上下苦功。不仅要苦读,而且要得法。语文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就是教授告诉我们的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这方面更应该做出表率.需要指出的是朗读是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不仅朗读课文,更要朗读课外的一些文句优美的文章,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朗读。这不仅促使学生提高了课外的阅读量,而且无形中使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语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为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让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逐步做到淡化教师的讲解,而引导学生去读,去分析,并能将分析的结果清楚地表达出来,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具体的做法是:七年级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八年级阶段,开始侧重让学生按照七年级所学到的分析文章的知识自己去学习课文,此时教师要做的是恰当设计预习题和课堂中的思考题。九年级阶段,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分析思考——清楚表达——交流讨论。这三个阶段,逐步加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作业设计与处理上,减少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将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放到课外,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第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课标”在要求“阅读是个性化 1 行为”。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是指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才提倡有创意的阅读。实践中有这样的现象,对课文内容匆匆一瞥之后,就脱离文本、过度发挥,或刻意求新,去追求不同的结论,解决的办法,是不是课上安排默读。教师的提问,关键词由“他”转为“你”。比如:你认为威尔替使用的语言适合他的故事吗?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幽默?你愿意到怀特描述的那样的纽约去旅游吗?你对其中的那个人物最有认同感?为什么?

教育学生要多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批注。自己阅读批注的时候要让学生坐在自己的身边,看自己的批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阅读批注习惯。每读一遍都要做批注,然后每周每月都要读一读,都要做批注,发现其中的不同。要明白阅读不在阅读本身而在阅读后的批注。

在课外阅读的引导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浅显的科技文章。部分农村中学的条件不足,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可在每学期开始,组织学生自带课外书,每人一到两本,成立一个班级小型图书馆,由若干名学生负责,像正规图书馆一样运作。

第四,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只从“语文课本”,或是只从“课堂上”去学;而应当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把“书本”上学的、“课堂”上学的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语文”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是凡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校园里的通知、墙报,商场里的商品介绍、牌价,街上的路边牌、招牌、广告牌,课外读物《科学画报》《十万个为什么》等上的语言文字,旅游景点里的楹联、题词、诗词、摹刻,庙宇里的碑文,报刊上的文章,电影上的人物语言……都含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比如电视上、报纸上、汽车上的广告,其用语既要简洁而又精彩,既生动鲜活又新人耳目,无不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策划者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难以收到“一语惊人” 而令人“过目难忘”的效果的。所以说,只有联系实际学习语文,才能使学习语文“与时俱进”。以初中三年为一个整体,不同学年教学内容又各有侧重:七年级以叙事为主,强调能清楚地将事件叙述出来;八年级以写人为主,强调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九年级以议论为主,强调能形象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同时从七年级开始便淡化文体要求,减少写作障碍,使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法并能大胆创新。在批改方法上,将面评、自评、互评等形式结合起来,调动学生修改的积极性。

对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5

吴春桃 池州市第八中学

【论文摘要】新课改下教学实践中,遇到了挫折和失败。痛定思痛,认真反省,找出了问题所在以及解决办法。作为新教师,提出一点思考与大家共勉。【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活动 学生 【正文】

2008年在我省全面实行新课改的大潮中,我校也从2008年秋季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使用的是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高中历史不再象旧教材那样按照通史的模式和时间先后顺序,从古到今,从中国写到世界,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放在同一朝代的章节里,而是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历史编成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改革史等,分必修和选修。虽然有助于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历史知识,但是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初中历史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当年作为新老师的我们拿到新教材以后,第一反应是不好教也不好学。我就几年来在教学上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与大家共勉。

一、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问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实情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这些学生在初中接触历史时,由于部分学校师资配置的不合理,中考指挥棒的导向性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历史是门不足挂齿的小科,平时考试都是开卷考试。致使他们上课如听说书,只要历史老师上课讲故事他们就认真听。导致升入高中后,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大多是只闻其名不详其情,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即使有部分学生相比较之下差强人意,但也只是凤毛麟角、一知半解罢了。学生初中历史基础薄弱已成为现如今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再加上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改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这可能是新课程编制者始料未及的。当然,新课改的初衷是进步和极具创新意义的,我们很理解。

2、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

初中教育是义务性教育,学生依赖性和惰性较强,大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满堂灌,而且初中历史知识比较简单。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且理解性东西多,课时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是同学们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入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盲点,这使得学生反应学习高中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不知道怎么学好历史。

3、“时尚”的教学方式问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以为这样就等于遵照新课改旨意了。实际上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基本历史知识,只是高高兴兴参与其中,走马观花而已。也就是说,多姿多彩的教学炫技使得历史教育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允许课堂教学过于“花哨”。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把握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上。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地组织教学。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一味求全求多,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生的求学兴趣便会受到打击。而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客观及时地了解学生实际,精心研究教材体系,明确课标要求,指定能“跳起摘桃”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措施。从整体设计来看,鉴于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头绪细多、时空交错的特点,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即备学生。不片面追求速度,宁愿先慢后快,形慢实快,尊重现实,循序渐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授课有章可循,重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也更乐学、愿学。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我曾尝试让学生上课,我在下面听。我发现底下学生很配合,课堂互动很自如,因为他们仿佛都是主人,一起来辩论和交流。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作课堂总结,点一下不足指出即可。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鼓舞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以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为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恰到好处即可,课件展示也不能满堂灌,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另外板书不能忽视,摈弃放电影式课堂教学。板书的设计也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记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四的第四课“辛亥革命”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习和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适时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教材如何教,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如何设计,将一直是课改省区新老教师孜孜探究的课题。希望我的一些感悟可以和同行们交流、分享。

论文:对新课标的实践与认识 篇6

【内容摘要】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标准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近年来,在教学中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和谐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的乐趣,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优化 实践 教学

新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也创造了新契机。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体会实践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市课改时,拿到新课本后看到以前系统的知识被新课程分的七零八落,还有什么研究性学习呀、探究呀、科学素养呀一些新名词搞的人摸不着头脑。在上课时,往往不知该讲什么,因为以前大片的内容都被删除了,只好自己又把那些内容人为的加上去,才觉得这节课上的有意义......总之刚课改时很是没有方向。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教研,在边教边学中才渐渐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慢慢地自己的观念更新了,教学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了。下面我谈谈我对新课标实施教学改革的一些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美术新课标的理解 二、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优化课堂教学开始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够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如今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各门功课都要兼顾,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优化课堂教学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首先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特点、教材的难度进行内容的增减;或者在作业的练习要求中,有所不同,让他们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如:七年级上《我为校园添色彩》之校服设计课中,我要求学生设计男、女学生装各一套或者是你喜欢的、在你心目最美的服装,几套不限,材料不限,表现方法不限。结果学生积极性特别高,作业效果很好,有剪贴画、有色彩画、有彩铅、有卡通画、有布贴画、休闲装以及各种配饰。从作业中体现出学生的思想与创新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其次是教学结构的优化。课改前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学生后画,所占时间偏长,比较枯燥。改变一下原有的模式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辅导的分段教学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提高学生的兴趣,即所谓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正是这个道理。二是课前回顾评议上次作业改为课尾当堂总结,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三是课下批改作业改为课上当面批改与课下批改相结合。课上批改可以面对面地纠正、示范,很直观形象。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尽量挑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作业加以点评,不能批改的作业,必须以课下批改来补充,批改作业也应个体差异不同而标准不同,一句鼓励性的评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最后是教学方法上的优化。美术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无味,我们的教育对象中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是“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而不应该是“专业化”的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选择方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的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最关键是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做到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引进竞争机制;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示范、多对比的直观教学法;以及充分利用多媒体效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我在讲授《标志设计》这节课时,课前学生对标志的概念还含糊不清,于是我布置了任务,要求按学习小组调查收集各种标志做课前准备。结果同学们都不甘示弱,收集了很多。到了上课那天,各组长早以把本组收集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当我问到什么是标志时,同学们便争先恐后的回答,我想这正是因为他们在课前已经积极参与调查研究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各组收集的标志有什么特点,区分类别,以及表现手法、设计原则。紧接着我出示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组优秀的标志作品,让学生理解标志作为视觉语言,与我们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它不仅是一种视觉符号而且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标志的艺术语言美化我们的生活。通过学习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这节课后,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改变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投入学习,获取知识。如何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呢?我曾经通过多媒体设备把音乐融入课堂,不论是做背景音乐还是与美术作品对比欣赏,对创造课堂情境,营造出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都是一个好办法。特别是欣赏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愉悦身心健康,领悟美术的魅力。这就要求老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展示个人的人格魅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实现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对学生自主、思维、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为师生共同进步的平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多地活跃起来,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求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朝前走。鼓励他们,能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尊重学生,能包容学生的过错,让他们敢想、敢于提出问题,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学习上才能全身心投入,真正用心去体验美、感受美,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一节欣赏课,我让学生先来评判,不管从何种角度,用何种方法,有的是强调人文精神,有的从美学方面,有的从创新入手,有的从技法入手,只要他们在思考、在参与,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有时不知不觉地欣赏课成了一场辩论课,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的去获取了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

1、运用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先进设施进入学校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如在学习《海洋生物》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一段美丽的海底生物生活情景。许许多多的海洋鱼在游动,有鲨鱼、海马、剑鱼、海豚、乌贼……。瞧,左面又游来了一条大鲸鱼,黑白相间的身体特别显眼,后面还跟着一群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热带鱼,海底绿的、红的水草在摇摆,海星在觅食……绚丽的色彩,变化无穷的神秘海底,以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2、组织趣味性的教学过程。

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游戏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可通过各种游戏来达到教学目的。趣味性的美术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二年级《美丽的花边》一课,我是这样上的:为了抓住学生喜欢“魔术”表演的心理,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教你们表演魔术,你们高兴不高兴?”同学们一听要学“魔术”,兴趣被提起来了,我拿出一张蜡光纸,说:“老师要把这张纸变成这一串大小相同的动物”,你们聚精会神的看着,我边讲边示范,在几分钟内完成了一条小动物花边。当我把手中的花边打开的时候,全班同学为我的“魔术”表演发出惊叹的声音,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我抓住学生此时强烈的求知欲望,针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讲解和说明,然后布置学生做作业,作业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高的,作业效果很好。把游戏贯穿课的始终,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自由的表现、大胆的创造,尝试运用不同的点、线、面、形、色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再如: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制作了一个有趣的动画课件,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作品中能灵活、综合的运用色彩和线条,大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组织趣味性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以欣赏和评述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标在欣赏学习领域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引起创造美的欲望。

如:引导学生欣赏梵高作品《阿尔的吊桥》时,将梵高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制作成幻灯片课件,学生通过对比凡高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理解梵高,认识梵高。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体会梵高整个艺术之路的艰辛和变化,加入了梵高自画像赏析内容,学生在欣赏梵高自画像的同时加深了对梵高的同情和理解,再也没有学生把梵高当成“疯子”来看了。如: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中华民族永远起来的信心和气魄。另外,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这些都是艺术家所有的高尚品德与精神。

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能够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以欣赏和评述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欣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发挥美术的愉悦性功能,培养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把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转化为他们内在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4、增强自信,使学生大胆在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独立构思,按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大胆表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对学生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如:在学习《卷纸条拼贴画》一课时,让学生用废旧报纸发挥想象,拼贴出有趣、新奇、富有个性的画面。由于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发挥,学生的“士气”大增,发挥自己的想象,作业中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惊讶和值得学习的好作品,也让学生从制作中体会变废为宝的乐趣,体验制作成功的喜悦之情,懂得艺术来源于生活,告诉学生应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一切,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中感受教学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再如:教《太阳》这一课时,以《太阳的神话与天文》、《后羿射日》、《日中足鸟》等神话故事来引导学生大胆地去创作太阳的形象,学生有的用水粉、有的用油画棒、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废纸撕贴……,学生有的两两合作、有的单独完成,也有的自发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大胆地用不同的材料塑造多种不同的太阳,让教师受到了震撼。然后激励每个学生来自我评价,我再加以肯定他们的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通过实践学生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继续努力。这样,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积极快乐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来。

随着对课标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我发现我越来越喜欢新教材了,我也发现学生们越来越喜欢美术课了。在新世纪的美术课程改革时期,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进行美术教学的新尝试。教师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大胆地创新与尝试,就能够探索出更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是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充分活动和自主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书目

1、《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对新课改下校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篇7

在我国,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 众说纷纭, 有的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 有的把它理解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 有的把它理解成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就我的工作体验来讲, 我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围绕自己的教育理念, 结合地域特色, 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 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合作编制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 它是以课程编制为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行为, 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二、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开发使用校本课程的意义

当今这个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 国家的统一课程安排设置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校本课程就此应运而生了, 正好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实际上, 我们学校也正在利用自身周围的资源, 开发和使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在我校的周围有着丰厚的校本教材教学资源, 例如:史书记载, 大禹治水从冀州始, 衡水湖便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冀州号称“天下第一州”, 尚书禹贡记载, 大禹治水后, 划天下分九州, 冀州为首, 河北简称冀即源于此。通过我们的探索实践, 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 对我校的发展与进步、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以及对学生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了中学课堂教学, 并不断向纵深发展。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培养知识型的学生, 更要培养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 校本课程的出现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上的缺憾,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开设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课程。

我校东面紧邻衡水湖, 学生也主要来自周边地区, 对周边环境很熟悉, 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 开发校本教材, 不仅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知识, 锻炼能力, 使他们的个性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 同时也能做到学以致用。我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 如:生物校本课程:生物教师带领学生亲自来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记录栖息于此的鸟类以及周边的植物, 搜集相关材料写研究报告;历史校本课程:历史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袁绍和曹操曾经交战的地方参观老城墙回顾历史, 到孙敬园了解历史伟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2.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选择性, 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 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 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 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 还有部分的权力决定“教什么”,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 同时还应是开发者和研究者, 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挑战, 但也是机遇, 抓住时代的契机, 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 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

对新课改的认识 篇8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

一、找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的学习中,我以“从2007年10月股市从6100点下跌至2008年9月的 2300点左右,广大股民损失惨重。不少投资者纷纷把手中的资金存入银行,以获取稳定收益”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有人认为投资股市就是选择风险,只有储蓄存款才能规避风险,结合本课谈谈自己的看法。②这种经济形式下我们应该怎样理财,在投资的时候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股市变动应对策略》《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示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9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综合评价要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主,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力求科学量化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以便给学生留下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评价时首先由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再由课题小组内部互评,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意见的基础上,逐项评价,得出终评成绩。

课后延伸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在独立的研究过程中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它将激发学生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进行再学习、再研究,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笔者在一次参加某中学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比会上看到,有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在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研究时,设计了一个方案:用家庭闲置资金交付首期购房款,然后一边向银行申请七成30年按揭贷款购楼,一边将商品房出租获利。在答辩时,评委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启发他们:30年按揭是否为贷款的最佳年限?其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还贷成本有何影响?会带来什么风险?如何将贷款购楼的风险降到最低?等等。后来得知,这个课题小组的同学们在会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了他们的数学老师,并将这一课题作为跨学科的研究课题中的选题,运用数学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贷款购楼的最佳年限及其风险性问题。

上一篇:第二章第二节蘑菇 教学设计下一篇:广西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