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精选9篇)
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我们要本着适时、适度和符合学生需求的原则,通过挖掘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德育教育渗透的几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
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一、以兴趣激发学生的德育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有强烈获取知识的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就能够主动愉悦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典范之作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成语、寓言故事、一些哲理性文章等, 对于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过以下方法:开展朗诵会、展示习作、背诵比赛、做主持人、自编自演、观看影视作品、组织课外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 为学生受熏陶感染创设环境和气氛, 使学生从娱乐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把枯燥单调的学习当作快乐去享受, 在享受快乐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因此, 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中挖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价值因素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 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选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怀, 体现了人们的真挚情愫, 挖掘教材中这些有价值的因素, 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陈情表》一文体现了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情, “鸦有反哺之义, 羊有跪乳之恩”, 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 引导学生也要有感恩情怀。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我们的孩子却习惯了这样的环境, 习惯了索取和享受, 远远意识不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贪图享乐和甘于现实使他们学习没有动力, 更没有感恩父母、感激社会的道德情怀,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文章和有利时机, 去教育感化学生做一名有良心的人, 要有感恩情怀, 体会到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 作为子女要以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 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可借机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三、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价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解课文, 循文求意, 因意悟文, 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德育价值。通过分析鉴赏课文, 挖掘文章中的理想情操作为我们展开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 贯彻现代教育的三维教学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实现。
语文学科涉及到历史上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 他们的事迹和优良品质一直被世代传颂。如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那种忧国忧民, 为国家衰亡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情怀, 博学多才, 刚直不阿的气质, 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愤世疾俗的凛然正气, 都为人们所倾慕和景仰。这样的英雄,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的高风亮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贵品质是我们后代学习、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学这些课文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 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头脑中树立起英雄形象, 让这样的英雄深入学生心中, 成为他们追求的真正的“明星”, 照亮学生的人生。
诗词当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文质兼优、形神俱佳, 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 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妙的画卷, 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 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 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 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如品味“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可以使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中可领悟到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可领悟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长期耳濡目染, 学生就会逐渐地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 慢慢地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荣辱观和道德观。
四、写作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写作环节, 学生写作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查, 即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阐述问题的能力和语文的基本素养, 又强调写作的立意, 既要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 又要有深刻的认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写作要言之有物, 要有思想、有内涵。
我们常说, 文为心声, 就是说学生的作品透露着学生的思想认识, 甚至可以在学生的作文中看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等一系列在学生表面很难发现的特征。针对写作的这一优势, 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语文教学的这一环节, 做好德育的教育工作。
有一次我看到杂志上有篇报道:某记者去采访一个山区放羊娃, 问他放羊干什么?放羊娃说为了赚钱, 赚了钱娶媳妇, 娶了媳妇生小孩, 小孩长大再放羊。对此我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放羊娃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人生怎样才有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于是学生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最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成文字上交, 这样的作文课学生喜欢上, 也喜欢写, 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 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 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生应该要活得有意义。
除此之外, 还要多让学生积累一些社会上宣传的正能量的素材, 比如,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 在作为作文素材分析讨论时, 对学生的触动就很大, 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这样既积累了素材又渗透了德育教育, 岂不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一、新时期下中国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新月异。处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也大不相同。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社会、学校、老师、家长越来越注重考试成绩的高低,而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及学生道德方面的建设相对缺乏关注,这也造就了我国现行教育、教学当中新的问题,学校教育、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从以往简单、机械的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教育,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以及教育本身进行反思。
二、传统教育背景下德育滞后问题的情况分析
近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频有发生,并且这些事件的发生决非偶然,这些事件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了,我们的教育染上病症了。究其最终原因,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少有关注,教育忽略了教育的一项根本内容——“人的教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并非知识,而是人格的健全和心智的开通,教育也并非以功利为目标,这是当今教育最不容忽略的问题。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实现对学生正确的心理、人格塑造,强化认知、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学生才能更为有效地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1. 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德育问题
现在的中学生在学习实践和成长道路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如心智欠成熟、学习情绪化、意志力薄弱、心理脆弱等,由此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等严重后果。可以说一个学生的成长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现在的学生普遍民主意识增强,他们对于精神上平等的要求更为强烈,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一些学生不愿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很难接受批评。所以教师必须要认清这一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观念,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教育意识、教育眼界,在实践中改进并完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以理解、宽容、尊重为前提,开展、实施学生工作,帮助他们纠正并解决他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做一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一名思想品德的引导者。
2. 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改进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严肃的问题摆在今天的教师面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我们是否树立了一种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是否构建了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力乏技穷:训斥、批评,交给班主任或相关部门领导,把家长请来……于是,师生之间关系剑拔弩张,矛盾不断激化,形成恶性循环;当教师发现所有的手段用完后,就会感到无奈。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的原因。现在的教育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却从没了解过他们对现行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看法。很明显,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问题被忽视了。所以,在改革现有教育体制的同时,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尤为重要。
三、高中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师一定要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新课改主张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张扬个性,同时掌握相应的批评教育的策略,合理利用教育的有力手段。
1. 德育教育,从我做起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为人师表更要注重自已的言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形象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给学生以正确的行动导向,在学习、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来感染学生,不断学习、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充实自己,给学生做出了表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它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要靠知识的力量,更要靠教师自身人格的力量。因此,教师必须身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召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成长、向上的典范,激发学生不竭的上进心,推动学生朝着德育目标大步迈进。
2. 利用英语教育教学课堂作为德育主阵地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磨砺他们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科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和发展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当中可利用的德育资源,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教育的润物无声中习得这种人生的体验,从而在思想素质方面达到更高的境界。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首先教师必须以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为前提,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使课堂充满爱、尊重与信任,我们还应将德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新编高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话题比较宽泛,涉及文化、音乐、体育、地理、历史、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更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磨练自身意志,锻炼持之以恒的毅力。
四、德育为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关键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用爱心来感化学生比教育惩戒更有效,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顾此失彼呢?有人说过: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能;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在嘉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这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基本点,拿起爱和鼓励的工具,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理想道德教育、爱国教育,为培养一个纯粹的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 南洋模范中学 范文豪
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以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和政治、历史、语文等文科教师的事,与理科各学科特别是数学教师无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在中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工作的空白区。其实,中小学所有教师都应该承担德育任务,数学教师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
1、通过数学史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新课标中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中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并力求生动和形象化”。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
学,客观存在的实体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数学充满了美:有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有解决数学问题的奇异美,有整个数学体系的和谐美,还有具体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似现象所构成的相似美,如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
3、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找到印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及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严格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从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从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可对学生进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等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从数、式的正与负、加与减等的转化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等。
平面几何则是更好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教育素材,例如:四边形教学中,通过对四边形的四条边位置的运动及长短的变化,四边形可在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等,对学生进行事物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以文言文教学为例
朔州市第二中学 冯春常
【摘要】学校教育,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首要的是德育。语文学科以其“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学科特点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角色。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德育渗透
近几年来,虽然语文学科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往往侧重于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对文言文篇章内容的单纯识记,而教材中的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往往在文言文教学中处于次要甚至从属地位。
高中时期,学生正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他们常常因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准备,而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惊慌失措。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语文课堂实施德育渗透,尤其是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传统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一、高中文言文德育素材解读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均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文学名篇,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历程。下面,就根据新课标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课程实际,分析一些文言文教学篇目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并尝试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进而探讨从实践层面发掘其德育价值和德育意义的方法和途径。
(一)“仁爱”情怀
仁爱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孔子提出,被孟子所发展。高中文言文在教学篇目的选择和设计中,仁爱思想是一个着重体现的重要思想。对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直贯穿于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进程当中。如在必修一的《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一文中,孟子与梁惠王关于“王道政治”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本文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首先,孟子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尽心”于民与“邻国之政”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阐述了自己治国治民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可以自给自足,实现温饱;受到良好的礼法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整个社会可以做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最终达到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社会生活状况。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指出黎民饥寒交迫而不加多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期待对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建议做出改变,实现真正的“王道”。
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晚唐杜牧政论文《阿房宫赋》中,作者发出感叹:“嗟夫!„„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警告当时的统治者应当以秦史为鉴,爱惜民力物力,以仁心治天下,才能不至沦为“后人之哀”。“仁政爱民”思想体现的鲜明而透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今天,仁爱思想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仁爱精神是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青少年学生应到牢固树立仁爱观念,弘扬仁爱精神,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多存一份仁爱之心,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二)“义理”思想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尚义去利。“义”这一主张多是用来约束个人行为,用“义”
来教化民众,调节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由“义”引申而出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在必修二中的《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作者用简略得当的文字完整描述了荆轲刺秦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用慷慨激昂的笔触刻画了正面人物如荆轲、高渐离、樊於期舍生取义的“仁义”精神的同时,也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刻画了反面人物如太子丹、秦王、秦舞阳等或胆怯,或残暴、或懦弱的“无义”态度。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刻画,突出了正面人物的“任侠”的仁义精神,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义”的精神,在新课标高中文言文的其他教学篇目中还有所体现。如在选自《史记》的文言课文《项羽之死》中,主人公项羽在面临困境之时并没有驾船渡江而走,而是与汉军奋勇搏杀,最后自刎而死。在临死前还不忘用自己的首级成全故人的富贵:“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充分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念取得了新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应当树立新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的学科德育工作中有意渗透新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思想。
(三)“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往往与忠君相结合,强调人们爱国之心必须与忠君之义结合,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人民生活在国家当中,但国家却不属于人民。在中国战国末期,一位伟大的诗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忠君爱国”的深刻含义。他就是屈原。选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篇目的文言课文《屈原列传》(《史记》司马迁)就记述了屈原伟大而悲壮的一生。还有《烛之武退秦 》中的烛之武能言善辩,义无反顾,奔赴敌营。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能在国难当头之时不畏强秦,捍卫国家的主权,以三寸之舌击退百万之师。其勇气与智慧不得不让人佩服,通过这篇课文要让学生学习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的勇气,只身去说敌的智慧和敢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屈原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理念。但是,屈原的爱国主义在今天有什么样的完善和发展,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爱国理念,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身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爱国理念的要求和准则。
(四)其它品德
1.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封建社会中孝道的最高体现为“父慈子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颂扬孝道的作品不乏其例。如西晋李密的《陈情表》,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除此之外,元代杂剧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女主人公窦娥也是一位至孝之人。为使婆母蔡氏免受迫害,毅然签供画押,怀着无尽的冤屈慷慨赴死。
2.“长幼有序”在中国古代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年幼者应当尊敬年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年长者为先。在社会主义的今天,“长幼有序”的观点往往与“论资排辈”联系在一起,被认为是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在工作中年长者没有必要获得年龄之外更多的尊重,应根据能力和业绩给以不同的待遇。当然,这是比较合理的看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所大力提倡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提倡尊老爱幼的范例比比皆是。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两千多年之前就将“尊老爱幼”作为他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
3.“朋友有信”的观点出自《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朋友说话靠得住,有信用。交朋友的时候,要守信用、重承诺。不能够说话不算话。在今天,诚信观念是社会主义道德观所大力提倡的。它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代,诚实守信而兴,背信忘义而亡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三国时刘玄德依约三次拜见诸葛亮,终于请得卧龙出山辅佐自己,最后终成一番霸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将各路诸侯对自己的信赖当做玩笑,终遭身死国灭之祸。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课堂优化策略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和操作。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德育渗透情境,这一情境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创设。教师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教学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有意渗透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学生要认真研读课本,联系学过的相关的文章,多思多想,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尽量依靠自身的学习努力去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曾根据本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了文言文篇目《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试图运用课本剧这一更为自由的学习形式,使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可以在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和接受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化因素。
案例一:《烛之武退秦师》(课本剧表演)1.活动目标:
(1)充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要人物烛之武的思想特点和语言运用技巧;
(2)在实践中充分领会烛之武的说理技巧和语言感染力;
(3)在充分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体会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任事的大无畏精神。
2.活动重点:
(1)深入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表达艺术;(2)深入把握烛之武层层深入说理方式。3.时间安排:两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初步分组,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结合,形成2-3个表演小组,每个组独立进行剧本的编写和彩排工作;学生自行准备表演所需的基本道具,可以随身携带简略的剧本台词提示;
B.在正式进行课堂实践之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文言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剧本,台词可在不影响主题表达的前提下略有增减;
C.教师设计出基本的评判标准,作为表演结束后评判名次的基准。评判标准应当从语言表达、时间把握、人物神态展现和表演气势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要求:语言流畅;每组的表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人物神态表现自然;表演富有感染力。
(2)第一课时:
A.教师向全班公开表演的评判标准,使全班学生都自觉地成为评委,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B.集中进行前两个表演小组的实践展示,在规定时间内教师与剩余学生对两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公开评判。
(3)第二课时:
A.剩余的一个表演小组进行表演展示,教师与学生评委作出公开评判; B.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演状况进行整体总结,评出先后顺序,指出各个表演小组在实践上的优点和不足;
C.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善辩三个主要特点进行深入思考,找出自身在语言表达和说理论证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5.备注:《烛之武退秦师》为单元重点学习篇目,该课的课本剧学习实践活动应当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教学效果的缺失。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切入点;采用课本剧表演这种较为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标准,营造一种自由而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
在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吐出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可以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时集中一定的课时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专题教学。例如,在进行秦汉历史散文单元的教学时,可以集中1-2个课时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详略得当的集中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注意
对教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乃至思想道德观念的学习与理解。再如,在进行高二年级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必修三 第三单元)的教学时,由于这一单元的作品作者多为不同时代的儒家学者,在完成单元的教学任务后,可以集中两个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集中性的了解和认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同时,应引入儒家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另外,在进行针对传统文化的专题性学习时,要注意各个文化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有体系、有计划、分步骤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接受性和主动性上取得最大程度的进步。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言文教材中,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的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文学的文言篇目,笔者根据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现状,设计了“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这样一个专题,意在课堂学习中引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道德观念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文言教材进行印证学习,以加深对先秦诸子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了解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综合性学习)1.活动目标:
(1)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思想与代表人物,以及不同人物所持有的不同思想主张,了解其思想继承的历程;
(2)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文学作品,体会其不同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色,并与不同的作者所持的思想主张相印证,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
(3)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先秦诸子百家所提倡的积极的思想道德标准,以约束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活动重点:
(1)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2)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派别的关系。3.时间安排:三课时。4.活动过程设计:(1)课前准备:
A.全面整理高中新课程语文文言文教材中关于先秦诸子百家的篇目,总结出各
个作者所属的思想流派。必修课本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劝学》选自《荀子》,《逍遥游》选自《庄子》。选修课本中选用了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性篇目共二十六篇;
B.布置学生在课下自主地搜集关于儒、道、墨、法四家的有关资料,包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和代表人物。
(2)第一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儒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礼治、追求仁政和德治、重视伦理关系等;
B.集中介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各个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3)第二课时:
A.集中讲解诸子百家中的代表道家的主要思想主张: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B.集中介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生平概况,注意其先后顺序及思想传承关系。简要介绍人物之间的主要思想主张,找出其异同点;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各个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4)第三课时:
A.集中介绍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法家两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认为历史能动性的发展;
B.简要介绍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传承关系,如荀子与韩非子的师徒关系。儒家、道家与法家在历史上都曾作为主要治国思想,分析三派思想在治国主张上的异同点,探寻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作为治国思想并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
C.根据教材所选篇目的主要内容,与两派作者的思想主张相互印证,加深认识。
本案例的设计,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篇目的学习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配合有学生自主搜集的辅助学习资料,对先秦诸子百家各个思想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所持的不同思想观点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分析与整理。设计重点放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历程和各个思想流派的关系上,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思想的传承。在介绍思想的同时,与学过的文言文教材相互印证,使学生可以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
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就其实践性而言,学生通过学习先秦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自觉地进行取舍,矫正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班级思想建设工作
在班级的日常思想道德建设中,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其中也是很有必要的。现今中学班级的日常思想建设往往多依托于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认识和运用不够。语文教师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和发挥文言文中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德育价值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的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中引入传统的道德思想指导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进行主动地影响和引导。不过,在班级思想建设中引入传统道德观念必须符合班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要求,还要取得班主任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案例三: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主题班会)
1、活动目标:
学习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其概念,历史性和进步性以及实践要求。
2、活动重点:
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进步性。
3、时间安排:一课时。
4、活动进程: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义利之辩”这一命题,简要回顾中国由古至今关于“义利之辩”的主要观念及其发展历程。重点是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分析其两面性。可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
(2)介绍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其理论基础、概念和历史传承。
(3)由学生自主的发表见解,总结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可行性。并举出实际例证加以证明。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具体要求印证自己的行为,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体现其实践性。
本教学案例的设计,立足于社会现实,将古代朴素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现代的同类思想观念相互印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历史进步性和实践可行性上。通过回顾中国义利观的发展历程引
导学生认识其进步性,通过当代的现实例证证明其可行性。就其实践性来看,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能使学生立体地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同时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到有章可循。
【摘要】 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老话题,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出,德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要在学生中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能把握学生成长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挖掘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成果,物理学家的小故事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实验教学中挖掘德育素材,通过各种活动创造德育素材,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
德育 物理教学 实践与思考
【引言】 现象一:
我是一个农村中学教师从教历程的较为典型的代表。我原始学历专业为汉语言文学,而毕业以来,我从事过小学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教学,被抽调到中学后从事过中学语文、思想品德等教学,现在任教初三物理,担任学校德育副校长一职。
感悟:
我并不是教学不好而被调换教学岗位,面对每一次调岗我都要认真地重新钻研学科特点,许多时候对课堂仅仅停留在教学上,充其量是一教书匠。2004年以来我一直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这些年的教学,加上我所分管的德育工作,这些年的教学阅历倒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摆在更重要的地位。
现象二:
暑假中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中高考,各种补习班也如雨后春笋。中国教育的现状是家长看重成绩,学校依赖成绩,教师钻研如何提高成绩,许多专家从成绩优秀的名校中分析成绩„„。高考的指挥棒依然将学科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却处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等已然叫唤得苍白无力。
感悟:
目前的中国教育,是有点畸形的,更确切地说,我们国家许多地方的教育称不上教育,仅仅是教学。而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教育,我们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早已考验着我们。如何将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德育工作者,一个普通的学科教师谨将自己的点滴做法与思考抛砖引玉,以其得到更多教育人的共鸣与探讨。
物理教学注重实用性、实践性、趣味性,相对来说思想性较弱,面对这样一门学科,许多物理教师更多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如何在物理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应用与思想相统一,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老师们考虑的较少。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真正地实行学生全面发[1]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物理课程目标中的德、智目标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树立德育观念,发现更要挖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
德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摆事实、讲道理并不断训练的过程,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得到升华进而成为有修养、有信仰的人。所以,教师的形象、精神以及做法与认识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板书的设计、字迹的书写、言语的描述、仪表的整洁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教师在学生头脑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对喜欢的老师敬若神明,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嗤之以鼻,我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崇拜自己。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蔼的笑容等等都可能是学生喜欢你的原因。一旦学生喜欢你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一、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渗透德育
把握学生成长规律,避免脱离学生实际,现代学生成长在多元化社会中,在思想上不可避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误区,比如追星赶时髦、独生子女所共有的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思想倾向,丢失了助人为乐、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道德品德的教育。如在教学“相互作用力”时,我引用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
[2]段话“你打我,我打你,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你骂我,我骂你,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以此来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教育学生不打人不骂人,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在“噪声”的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讲自己相信的话,不能讲真话就要少讲话”、“做一个有修养的人,防止自己会成为令人厌恶的噪声来源”。又如在“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练嗓子,虽年过花甲却还能保持年轻时那优美动听的音色,勉励他们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要勇于面对困难、刻苦努力。
二、结合具体内容渗透德育。
初中物理教材中,德育素材在大部分章节中并不突出,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融汇在对知识点的探究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勉强地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这样,学生可能感觉很假。因此,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德育呈现重点在于渗透,即在不影响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1.结合物理学的发展的历程,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素养。从科学史发展的历程结合渗透德育。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伽利略的小车实验否定了二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亚里士多德说法,许多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让学生知道任何新生事物可能一诞生并不是完美的。一个事物,一种学说的发展往往是通过许多年、许多人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2.结合物理学的发展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物理成果及对人类发展的最大贡献,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中国人的名字很少出现,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深挖教材内外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公元前400年墨翟在《墨经》中记载并论述了力的概念、杠杆、小孔成像等问题;宋代沈括的磁偏角的发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还能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与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结合物理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求实执着的精神。物理教材中出现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名字,但对物理学家的介绍并不是很多,许多学生可能也无暇顾及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我们可以通过兴趣小组,让学生和科学家做同样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伟大。通过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收集物理学家的生平,进而带动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历程。学生在增长物理知识的同时,从物理学家身上能够感受到物理学家的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追求真知的精神。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等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同时,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意识,确立求实、求真、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知道物理学家都是经历不断努力、靠着不懈追求的信念才攀登上科学高峰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
4.在课堂上穿插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地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比如松花江水域污染事件;甘肃辉县的铅中毒事件;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5.通过实验进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 [3]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杠杆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在教学中要跳出课本,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做,学生看。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本,自主设计实验,自己选取器材,不同的实验结论通过小组之间辩论、演示去发现真理。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对部分性格内向的孩子也有助于他们与其他同学交往。
同时,实验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清楚,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知识教学上,在平时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发明比赛,将自己家中的笤帚、拖把、晾衣架等等进行改进。进行自制实验器材比赛,讲物理小故事比赛等等,除了这些竞赛,我还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他们都变成了文明、守纪的好学生。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不是主要内容,但却是重要的内容。我们是教师,我们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德育的好坏关乎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时需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更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用丰富的德育素材、方法、技巧来浸透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德、智同发展,保证他们的茁壮成长。也许就是您的一句话、耽误您的一分钟,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用无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德育,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穿德育内容
德育不能是空洞说教, 而应是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笔者在兰州一中任教期间, 听过外教Tomas的一节写作课, 他在授课时始终面带微笑, 对每一个学生都使用 “Excellent!”“Wonderful!”“Well done!”“Good job!”“Very Good!”“Not bad!”等“漂亮词”和“I’m proud of you!”“Give me five!”“Take it easy!”“Thank you for your answer!”等激励性语言以表达肯定和尊重。有同事总结道, 老外捡着学生哪怕一丁点儿优点, 都能使劲儿夸, 而我们中国教师却往往抓住学生的一个缺点一拍子打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所产生的人际交往情景, 看似平常不过, 却最能直接体现德育行为, 而这一点往往在传统教学中被忽视。将德育贯彻于日常教学中, 使学生在真实自然、肯定关怀的情景下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熏陶, 其效果肯定会比单纯死板的道德说教有效地多。
二、在教材内容中充分挖掘德育内容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 有很强的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 内容涵盖音乐、体育、自然灾害、人际关系、名人传记等, 无一不渗透德育因素。教师可认真发掘这些因素, 创设相应场景, 自然启发教学。比如:选修七Unit 4 Sharing, 以帮助弱者、志愿服务、合作共享为主题。其“热身”部分是一个调查, 分为三步骤, 首先让学生回顾助人为乐做过的事;然后根据调查内容列举其中有代表性的, 最后讨论volunteer (志愿者) 的内涵。我当时结合“7.22”甘肃岷县6.6级地震后学生参与的献爱心活动, 深入引导他们理解volunteer的意义, 并让学生比较自己和灾区学生的校舍、生活和学习环境, 设置如下问题:Q.1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chool you go to and the one in Minxian?Q.2 Would you like to work as a volunteer in a poor area? 在讨论中引发学生对志愿者活动和学习生活环境的换位思考, 让他们用心体会灾区学生的艰难, 培养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在课外阅读及活动中不断添加德育内容
1.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提高道德水平。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以适应高考对阅读理解的考查, 另一方面阅读理解材料本身涵盖面广, 有更新更丰富的德育内容。比如, 有一篇主题为“爱要说出来”的学生教辅文章, 反映了父子之间爱和亲情永恒不变的主题。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这样的文章, 做到寓教于德, 对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大有裨益。
2.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充实德育内容。最近在一次写作课上, 笔者给学生一首小诗“If all were rain and never sun, no bow could span the hill; If all were sun and never rain, there’d be no rainbow still.”, 要求他们欣赏并写出读后感, 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When I read this poem, I felt so bored. In fact, I don’t want to read poems, especially in English. I always think these poets use fewer words to write poems because of their laziness. Even if I read The Lord of the Ring written by J.R.R.Tolkien, I still think English poems are boring. Mrs. Rpssetti’s poem has a moral; everything will be changed.”她在习作中表现出的对诗歌和美好事物的厌恶在使我感到震惊的同时, 引发了我对现行英语教学的反思。我们目前教育的状况使老师和学生都在成绩的重压下疲于奔命、不能自拔, 老师们除了正常教学无暇开展德育, 学生们对与考试无关的东西都不感兴趣, 变得功利冷漠, 心中无爱无美。对此状况, 笔者深感担忧。因此,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角、课前演讲、微话剧表演、一周新闻播报、辩论赛、单词拼写竞赛等活动。比如, 马航飞机失联后, 笔者组织学生认真做了一期以祈福为主题的英文播报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结论
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培养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 不再全盘接受教师的观点。这就需要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必须自然地与知识融于一体, 做到点到为止, 切勿矫揉造作, 牵强附会。总之, 将德育渗透在英语教学中, 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坚定信心, 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根荣.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因素渗透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3) .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認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2.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3. 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2.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3.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例如,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严谨的态度,踏实的作风给予表扬;可以对学生的灵活思维给予表扬,……。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凡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三、充分发挥数学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渗透不只局限在课堂上,还应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通过调查、阅读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在学 “统计”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开展“热爱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这么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象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吉林省大安市职业教育中心
孟军旗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就其广义而言,是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只有人的素质得到普遍的、全面的提高,社会风气才能根本好转,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才能够最终实现。可见,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塑造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未来人才的许多品质要求,如诚实守纪、独立自强等,都必须由德育来完成,参与竞争的意志、毅力、胆识等人格化素质的形成,主要靠德育途径来实现。这样,学校德育无疑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是教育自身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由于“应试教育”将学生置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和过重的课业负担之下,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德育,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导致了一些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自私狭隘,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精神。科学兴国,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知识科学素质固然十分重要,但知识变化方面的素质再高也弥补不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失衡。道德素质堪忧的一代,怎能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迎接跨世纪的挑战?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奠基工程,现在如果不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的地位,必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而在职校教学中,语言课在进行思想教育领域里起主渠道的作用。“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亦即语文学科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作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应该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就是结合不同课型、课文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实施恰如其分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语文课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弄清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中学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但我们必须处理好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承的”。这就是阐明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的本质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作语文知识的传授,不管思想教育,更不能只讲思想教育,不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而应该两者统一在语文教学中,使其互为促进。
二、明确目标
作为起着思想教育主渠道作用的语文课,应该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开学初作教学计划时,要将思想教育纳入其中,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在教学目的中必须有思想教育这一条,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出来,在阅读训练中,自然渗透给学生。这样日久天长,学生定能在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中健康发展。
三、讲究教育方法 教无定法,况且寓教于乐已不是新话题,每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这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此,我只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导之以行,言传身教。
教师的言行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无时不在摹仿着他们的老师,教师的兴趣、爱好、意志和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等,都能最直接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思想、形象,言谈举止都要给学生一个最为直观的教育。语文教师更为主要,教人先正己,让自己的表与里真正成为学生可以效仿的一个好教师。
2、动之以情,注重熏陶。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大而言之,可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共产主义、理想志向教育;小而言之,可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班级、关心别人、诚恳热情等教育,我们可以因课文思想内容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它,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无论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都要以固执利导,潜移默化为原则,更要切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其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崇高精神。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并产生了无数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及革命领袖。在古代,明君先贤,忧国伤时,正气凛然;忠将良相,尽忠报国,体恤民情。在近代,仁人志士,兴利除弊,振国兴邦,革命先驱,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独立。在现代,爱国主义英雄更是灿若群星。在职高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记叙了这些忠勇的炎黄子孙的感人事迹,《廉颇蔺相如传》通过三个故事刻画了廉颇以国家大局为重,勇于改过的高尚品格。《与妻书》的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遗书,抒发了烈士为民族解放和全国人民的自由幸福“勇于就死”的爱国主义节操;《红烛》一文,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和高尚精神再现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感染,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深厚感情。
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觉悟,来自对祖国的自豪,我国的历史悠久,山河壮丽,疆域辽阔,矿藏丰富。我们的祖先从遥远的古代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百折不挠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对文章内容加以拓展,让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文化象一幕幕电影似地展现在他们眼前,使他们激情满怀,热血沸腾。《雨中登泰山》一文通过描写雨中泰山奇景意在体现“悠悠的文化传统”。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一道同作者浏览了雄伟壮丽的雨中泰山的同时,启迪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自然风光,使学生既受到了深刻的启迪,又获得了艺术享受,增添了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充满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了自信心和使命感。(3)激发学生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民族意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为了抵御外来的侵略,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曾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以刘和珍为代表的北师大学生,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我们祖国的壮丽山河时,她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出保卫祖国的壮丽的凯歌,他们保家卫国,抗击侵略的英雄壮举和民族精神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废墟的召唤》为了道出历史和时代赋予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意识到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含蓄地记叙了曾是世界园林史上“万园之园”“人间天堂”的圆明园由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毁为废墟的历史,“烛天巨火”令人恨吧,令人深怨,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激发他们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坚决维护祖国独立,维护国家利益,不做任何有损国格的事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民族意识。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德育渗透教学10-11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心得12-15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论文12-22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优势的体现10-21
浅谈PPT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20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浅谈变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2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