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新闻写作技巧(共8篇)
姜世纺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时期,有着与小学、高中不同的特点,他们独立追求与感受的个性日益突出,活泼、想学但基础薄弱,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和好奇,但认识不足。表现在作文中,往往是不会选题、不会集材、不会谋篇、不会措词,其问题的结症是我们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形式,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老师给他们命题、提示,甚至提供题 材;这种照葫芦画瓢的结果是:一种形式、一个材料换个题目学生从小学带进了初中,或许还要带到高中和更高级的学校。面临这种局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说:“只有写,你才能真正会写”。一开始不要怕写不好,只要勤练笔,熟能生巧。世上哪一个作家、诗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成为作家、诗人的。有的投稿几十次,甚至几百次才能发表。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是从一人多高的草稿上站起来的。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胡万春投稿第二百零一次才得以发表《在〈文汇报〉上》,虽然仅37个字,可他当时真是欣喜万分,因为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此为动力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 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另外,老师对典型文章的分析讲解也可诱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学生从范文中的人物形象会想到现实生活中的熟人;从范文的事与理会想到生活中的情和趣;从范文的精妙构思,设计自己文章的框架„„从多方面受到启发,便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将自己的感受倾之于笔端。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
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结合现实生活,学会善于观察生活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要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就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我们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盆盆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
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
我们常教导学生“我手写我心”,“作文要写真人真事,说真话,才会感人”,“真实是成功的一半”。而学生呢,却在编作文:写家庭的作文,“家丑不可外扬”,父母性格中的懦弱或粗暴或蛮横或恣肆,这些性格一般是见不到的。写学校题材的作文,学生心中有杆称,“宁愿编,不可得罪老师”。老师家访好不好,惩罚学生对不对,处理某事公不公,学生不敢写,丰富的学校生活变得乏味,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事物有两面性,阳面、阴面,簿如蝉翼的纸亦是如此,正是阳光下的镜子,明亮而耀眼,可另一面,暗多了。作文要写真事,说真话,那么暗面
就不是真事、就不是生活了吗?只写一面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圆滑事故,虚伪自私的性格。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是一种独断、专制的模式,在让学生说真话时,恰恰鼓励他们讲假话,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要提高作文水平真是天方夜谭。因此,要改变这种柴米堆积却无米下锅的现状,老师应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发挥主导作用,取消学生的思想顾虑,对他们以鼓励、抚慰、支持,而不是嘲笑、挖苦、打击,要敢于对学生说,家丑也可扬一扬,短也可揭一揭,暗面也可曝曝光,使学生敢讲真话,敢写实事、真事,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写作文,只要勤于动笔,善于观察,以“临池学书,池水为墨”的王羲之为楷模,勤恒结合便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只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坚持写作就一定会游到理想的写作彼岸,写出好的作文。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广播电视已经成了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 与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一起组成了整个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包括信息的选择、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组织以及信息的传播, 体现了编辑人员的价值判断以及思想。[1]作为主要的传媒, 广播电视虽然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巨大冲击, 但是其价值还是很高的。积极向上的广播电视新闻对受众的道德是非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新闻内容的可听可视性, 编辑人员需要对信息做出全方位的评估, 采用一定的编辑技巧。因此,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传媒中体现着巨大的价值。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一) 增加受众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参与度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和新媒体大量的涌现, 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多, 受众的参与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在当前形势下, 很多媒体的受众参与意识逐渐加强。但是对于受众而言, 却感受不到编辑的这种意识, 主要是因为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只强调了对受众提问的接受, 而没有及时地对这些提问进行反馈, 使得受众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另外, 为了迎合广大受众对刺激性事物的渴望, 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新闻事实过分夸大, 使得信息的真实性缺失。而且受众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过程中。
所以,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须从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 了解他们的关注点, 提高受众在编辑过程中的参与度。要及时地反馈受众提出的问题, 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在广播和电视上与受众分享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的感受和工作的流程, 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新闻编辑工作, 和新闻编辑者体验同一事件, 增加受众的责任感。
(二) 新闻标题、内容和结构的编辑技巧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 需要编辑在短时间内播出消息、现场直播、录播节目和新闻专题节目。编辑人员要把握好对新闻内容的处理技巧, 在编辑的过程中把握听觉规律, 进行巧妙合理的搭配和整体的优化排列。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 标题是吸引受众的关键, 因此要保证标题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如果标题无法将新闻的中心思想完全体现出来, 可以利用副标题来让受众对整件事件所要说明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鲜明生动的标题能够将听众的注意力即刻吸引过来。还有新闻的导语, 广播电视新闻与纸质新闻的导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就是都要求导语简明扼要且突出中心, 不同点在于, 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只需要重点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 而其他方面的内容可在主体中再详细说明, 导语一般尽量用一句话来概括, 往往越精练的导语对受众的吸引力越强。
(三) 掌握模糊化处理的技巧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 一些新闻报道会涉及当事人的隐私或者是不宜让公众知道的信息, 所以在报道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模糊处理。新闻编辑者要了解什么信息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什么信息不能进行模糊处理, 熟知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允许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播报。对于一些需要马上报道, 但尚不能确认其中的内容是否适宜透露, 还需要进一步核实的新闻, 编辑人员应该对其中无法确认的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当事人的姓名可用某某代替, 加入大概等字眼, 这样既不会影响播出的时间, 也能够确保新闻真实可靠。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或者个人隐私的信息, 需要进行模糊处理。采访对象不希望透露身份的, 需要打上马赛克, 尊重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还有对于法律法规不允许公开的信息, 如国家机密和军事机密等, 都需要进行模糊处理。
(四) 事件策划的技巧
现阶段, 媒介正在不断融合, 事件的策划是新闻编辑人员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巧。现在很多媒体正不断地进行整合, 但是单一媒体的编辑在新闻事件的策划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此, 编辑人员可以利用整合平台的多形式信息发布优势, 在相应的网络上增设新的栏目, 做好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例如, 在记者接到受众线报后, 编辑要策划好事件, 让记者及时将现场的照片或者视频用手机传送过来, 及时进行编辑审核, 再上传到网络上, 第一时间更新信息, 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汇总, 在专栏中向公众展示。做好新闻事件的跟踪播报, 能够让受众感觉到像在看现场直播, 能够让事件传播更加全面、直观、快速。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借助当前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 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策划的过程中。例如, 一个地方自然人文风景很好, 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 但是该地处于偏远地区, 公众的关注较少, 广播电视媒体就可以和地方合作, 在传统节日将该地的一些特色活动用文字、照片或者视频等形式上传到互联网上, 增加地方的曝光率,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地方的特色、风土人情、旅游资源进行宣传, 让受众得到更多的生活体验。这种新闻事件的策划技巧不仅能让地方得到更多的关注, 还能增加媒体的点击率, 拓宽受众的知识面。
三、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是多种多样的, 是新闻编辑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慢慢积累总结出来的精髓。优秀的新闻编辑者需要具有多样化的思路, 才能够避免新闻报道千篇一律的模式。新闻事件丰富多样, 其中蕴藏着足够编辑人员发挥的空间, 而话题性的新闻为新闻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 要想做精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子昕, 高静.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3) :88.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前言: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新闻编辑是一项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了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编辑等。在新闻编辑当中,节目内容的价值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节目内容能否将新闻的中心思想进行阐述,是广播电视新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应当对节目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取具有更高价值的节目素材,并且通过适当的编辑和处理,形成具有良好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当中,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其中蕴含了很多的编辑技巧,因此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提升。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存在的问题
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对于新闻的筛选,应当考虑到受众的实际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编辑人员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配合中心工作,对于主题报道过于重视,因此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会将主题报道简单的处理为政策解读,缺乏良好的生动性和鲜活性,不论何种内容,都与政治联系到一起。还有一些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不惜编辑和发布虚假、低俗的新闻,通过自降水准的方式吸引受众的眼球。这种行为体现出了对受众价值观的严重低谷。也有一些编辑由于知识面有限,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和接触新鲜事物,因此忽略了受众急需了解的稿件。一些编辑不愿意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查,只是呆在办公室当中,对于记者的报道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在修改过程中,容易将重要的新闻点忽略。此外,还有的编辑自身编辑意识不强,对于稿件的处理和整合不恰当,从而无法体现出新闻当中蕴含的价值。所以,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想更好的提高新闻的播出质量和播出习哦过,应当对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确保广播电视新闻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效果。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意义
(一)提高受众关注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新闻编辑人员通过利用各种相应的编辑技巧,不断丰富新闻编辑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编辑制作的新闻更加符合社会公众的要求,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只有新闻信息的内容与人们的要求相符,才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收视率[1]。所以,在选择和编辑新闻内容的过程中,编辑人员采用适当的新闻编辑技巧,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和处理,从而满足受众的兴趣要求。在广播电视新闻播报中,只有抓住了公众的关注点,才能够取得更高的收视率。
(二)规范编辑行为
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都需要有一定的行业规范进行约束和管理,才能够确保行业健康、良好的发展。在新闻传媒领域当中,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也具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以此对新闻编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使其在允许范围内进行开展编辑工作。新闻编辑人员在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熟悉掌握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新闻编辑技巧。反过来,新闻编辑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编辑技巧,也能够对自身的编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这样对于新闻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较为有利[2]。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应用新闻编辑技巧,能够同时促进编辑人员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开展编辑工作,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良好质量。
(三)确保新闻质量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通常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种类十分繁多。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当中,编辑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编辑和处理工作,同时涉及到很多敏感性的话题与信息。在编辑新闻稿的时候,编辑人员应当重视语言表述、播报方式、新闻内容等方面,进行详细、合理的安排[3]。这样才能够确保新闻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从而发挥出广播电视新闻自身的社会效应。在这一过程当中,新闻编辑技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通过合理的运用新闻编辑技巧,才能有效的确保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广播电视新闻能够顺利的播出。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强化
(一)编辑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种融合了图像、声音的传媒形式,广播电视新闻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分工的特点。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除了组合与排列诸多新闻信息之外,还应当基于对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兼顾各方面的创作意见,对整个新闻内容的新闻指向、精神状态、内容、形象等进行把握,从而使新闻发挥出良好的社会导向和舆论导向作用[4]。新闻编辑人员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政治敏锐性、社会责任感等,都能够通过新闻指向性得以体现,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受众的心理反应,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以及新闻编辑的质量来说,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想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质量,要求新闻编辑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兼顾到新闻编辑的相关技能、知识、能力,更好的将编辑技巧应用到实际新闻编辑工作当中。对于新闻编辑技能和知识来说,掌握良好的编辑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前提[5]。与此同时,在学习提升新闻编辑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也会逐渐积累和形成新闻编辑能力。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在提升新闻编辑素质的同时,这些知识、能力与技能也会得到相应的促进。由此可见,提升新闻编辑素质,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来说,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编辑能力的培养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要想更好的运用新闻编辑技巧,取得更好的播出效果,就应当不断的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对于广播电视编辑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能力之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不但能够细致的发现和挖掘新闻信息,同时也能够发现记者人才。对于广播电视宣传力度的提升和新闻方向的把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6]。因此,新闻编辑应当致力于提高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并且重视主体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激活。新闻编辑应当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思维应当具备良好的纵深性、逻辑性、宏观性、广阔性、敏捷性、独立性等特点。对于新闻事件,要能够进行快速的反应。在一段时期当中,对于国家发布的各种政策和方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时动态、各个时间地点之内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政府和党委的工作重点等信息,都应当进行了解和掌握。在选择和编辑新闻内容的时候,应当充分把握住其中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从而正确、良好的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和公众关注点。
不同于其它方式的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新闻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对于拟定标题、修改文字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对其进行灵活的应用和搭配。尤其是文字表达方面更为重要,应当言之有物,在语言中体现出新的观念和思想,同时发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整个新闻内容完整系统。这样,人们在观看新闻的时候,就会产生明快、简洁之感[7]。广播电视新闻要通过对文字表达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新闻故事的平民化、情节化、生活化、人物化、故事化等编辑风格,从而拉近受众和新闻之间的距离,让人们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新闻。此外,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应当充分发挥为他人服务的精神,良好的协调记者、受众、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记者的工作能够发挥价值,同时让受众更好的接受新闻信息。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提升
(一)新闻素材的搜集技巧
要想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取得更为良好的播出效果,首先就需要对新闻素材的搜集技巧进行提升。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很多行业和领域开始利用媒体进行广告和宣传。随着我国数字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人都拥有自己的DV摄像机、或是带有录像功能的智能手机。利用这些摄像设备,人们乐于将工作和生活当中的点滴进行拍摄和记录[8]。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无意间拍摄的画面,就有可能成为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素材资料。
因此,当前有很多电视台在编辑新闻内容的时候,都会搜集民间的一些新闻素材,然后经过对这些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体现出新闻内容和新闻报道的特色。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应当充分借鉴这一经验,对民间拍摄的新闻素材进行大力的搜集和巧妙的应用,挖掘其中具有深度、广度的信息和内容,然后进行加工处理。之后对拍摄画面的清晰度等进行处理,将事件真相进行还原,从而为新闻编辑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二)新闻标题编辑技巧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新闻标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往往能够直接的指明新闻内容的核心[9]。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应当注重对新闻标题的编辑技巧,才能够提升新闻播出的效果。在编辑新闻标题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与节目编辑之间良好的搭配与组合,才能够真正提升新闻节目的观赏性。在实际编辑过程中,应当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同时掌握其中存在的各种规律。这样,在新闻播出的过程中,能够为以常规的逻辑,对新闻事件的始末发展进行清晰的交代,同时在节目中渗透和融合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受众更多的注意力和关注度。
相比于传统的报纸新闻,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对于新闻标题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通常都会采取主标题与副标题相结合的形式出现,其中主标题带给人们一定的神秘感,吸引人们的兴趣,引发人们的猜测。副标题则点明新闻内容的核心与主旨,同时对主标题进行解释和回答,让人们恍然大悟,从而对新闻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栏目当中,某一期的题目是《检察官的麻烦——举报还是泄密》。在这一新闻标题当中,主标题是“检察官存在的麻烦”,会让人们猜测到底是什么麻烦,让人们对新闻产生兴趣,在副标题“举报还是泄密”中,给出了主标题的答案,“检察官的麻烦”就是“举报或者泄密”,从而引导观众继续观看新闻内容。
(二)新闻导语的编辑技巧
新闻导语是广播电视新闻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出新闻的针对性和趣味性。例如,在一些大型热点事件的跟踪报道当中,时常会与一些相关专家进行连线,邀请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受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事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新闻报道当中,网络时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提高了新闻素材的搜集速度,同时,加强了与记者之间的交流,促使编辑能够更好的策划和标记新闻导语,从而强化新闻的影响力。
(三)新闻模糊化处理技巧
模糊化处理技巧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巧。对于很多新闻内容来说,都需要进行模糊化的处理才能够播出。在新闻编辑工作当中,编辑人员应当具有明确的思路,在不同方面的处理中,应当能够选择使用不同的标记技巧[10]。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难以快速明确的新闻信息,但是这一信息又必须出现在新闻报道当中,就应当采用模糊化处理的编辑技巧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体现出新闻节目的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保密的文件或稿件,例如军事题材、政治题材等内容,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由于具有相应的保密需求,因此也要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在实际的新闻播报中,使用一些模糊的语言将其带过。
另一方面,处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在一些特殊的新闻内容报道当中,也应当采用模糊化处理的编辑技巧。例如,在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相关新闻当中,对于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和资料,就应当进行模糊化处理。又如,在跟踪报道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如果要采访这些案件的主要负责人,为了确保公安人员的安全和案件的顺利侦破,也需要对受采访者的声音、外观等进行模糊化的处理。另外,在某些场合当中,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和隐私,也需要对受采访者进行模糊化处理,从而避免受采访者身份暴露所带来的麻烦、不便、甚至威胁。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编辑人员必须对模糊化处理的编辑技巧进行熟练的掌握和合理的应用,充分的确保新闻当事人的安全和隐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要求进行模糊化处理,才能够进行播出。这样,既能够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新闻播出效果。
(四)新闻组织指导技巧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编辑部。编辑人员对于当前社会中的经济状况、最新时事等,都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新闻报道的计划、思想、脉络等进行有效的规划与明确,从而正确的引导社会新闻舆论的走向。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新闻组织指导的技巧,确保新闻整体结构的完整、合理[11]。例如,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组织拍摄方面的报道、开办相关栏目等进行研究和讨论。此外,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应当具有完善、系统的通信网络和联系渠道,能够确保通信员、记者站、编辑部、直播间之间随时随地建立通信连接,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的整合各个部门的职能和工作,从而对新闻报道进行统一的组织与指导,确保广播电视新闻能够顺利的播出,并且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12]。
(五)新闻剪切处理编辑技巧
在广播电视新闻当中,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实时性,但其指的并不都是现场直播。在新闻播报之前,应当适当的处理和剪切新闻素材。在新闻编辑当中,编辑人员应当与播报员进行讨论,确定需要保留和剪切的内容,从而提高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在剪切处理编辑当中,应当将清晰的画面保留,剪去效果不理想或是没有新闻价值的部分,然后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片段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具有良好新闻价值的广播电视新闻。
(六)新闻后期控制指挥技巧
在新闻编辑后期,导播会对整个新闻报道进行控制和指挥,因此在新闻后期制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对于直播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来说,要求导播具有较强的能力。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操作能力,还应当能够对全局进行良好的把握和掌控。在新闻节目的直播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听从导播的指挥。相比于报纸等新闻媒体,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后期制作是重要的核心性内容,因此,导播应当具备良好的能力与素质,不断提升后期的控制和指挥技巧[13]。这样,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能够更好的掌控新闻直播节目的播出和进展状态,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能够进行及时的应对和处理,从而确保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良好的播出效果。
五、结语
在当前社会中,新闻媒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件,都需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播出形式,其播出内容和播出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确保广播电视新闻能够取得良好的播出质量和播出效果,应当注重新闻编辑技巧的提升,并对其进行合理、恰当的应用,从而推动广播电视新闻的更高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王锟,刘俊,李伟娟,马继飙,唐山立,鲁力立,张静.2011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2012,03:82-93.
[2]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3]李爱兵.试论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2,07:112+114.
[4]王慧.关于新时代对于新闻编辑素质要求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75-176.
[5]尹香芬.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探析[J].科技传播,2014,24:226+220.
[6]哈艳秋,齐亚宁.2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述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1:100-104.
[7]武文颖,柴玥,宋永琴.广播电视新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02:261-264+293.
[8]贾应兰.浅谈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177.
[9]宋金铭,王洋.浅析广播电视新闻编辑[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239.
[10]张洪雁.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技巧[J].中国传媒科技,2013,22:112.
[11]杨增和.新建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方法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194-197.
[12]黄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提升策略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14.
一、网络新闻的标题写作
标题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为标题是一篇新闻的标示,更重要的是,网络新闻主要采用超链接方式,受众在网上所能看到的新闻,大部分需通过点击标题而进入正文。因此,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事关整个新闻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网络新闻的标题不同于报纸新闻的标题,有眉题、正题、副题等复杂多变的形式,一条新闻的内容无论多么重要,在网页上往往只有一行链接,这就要求网络新闻的标题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都必须言简意赅,惜字如金。如人民网消息《布什总统访华》简洁明快,对新闻事实作了高度概括;再如新华网消息《天津:建37公里高速路,倒下37乡干部》一语破的,突出了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为了突出一个‚短‛字,一些网站对新闻标题的处理方法是,在目录页面上只保留最能说明新闻内容的关键词语作为标题,而且要求不能折行。而在刊载具体的新闻内容的页面上再出现更加详细的标题。如人民网的消息《吕秀莲出访乱说话》,点击打开后的页面中看到的这则新闻的标题是:《一路鼓吹分裂拼命拉拢日韩吕秀莲出访乱说话》。
二、网络新闻的导语写作
据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森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阅读新闻的时候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即力图在15秒钟时间内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的要点。统计表明那些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的人是坚持阅读完全文的人的3倍,即便是阅读‚全文‛的读者,实际上
也只阅读了全文内容的75%而已。换句话说,在网上,人们很少逐字逐句地阅读,而是快速地一览而过,只有让读者在浏览时能迅速抓住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并产生兴趣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阅读。因此,网络新闻的导语写作必须符合人们在网上阅读的习惯。
为了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知晓新闻的内容要点,大多数网络新闻采用倒金字塔的写作模式,即充分重视新闻导语的作用,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最前面。如新华网上一则关于我国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第一枚金牌的报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新华社美国盐湖城消息:中国选手杨扬今天在这里进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夺得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使中国冰雪运动经过50多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该导语开门见山,五个W(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俱全,浓缩了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新闻则通过导语右下角的‚深入报道‛链接到更详细的报道中去。
在研究了不同写作方式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的影响后,尼森尔还提出了‚可使用性‛(usability)的概念。可使用性可理解为读者对信息接受和感知的程度。如何增强新闻的可使用性呢?尼森尔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如使用简短准确的语言;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而杜绝使用夸大的意味的言辞等等。这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在导语写作的实践中加以借鉴。一个好的网络新闻的导语应该具备简洁、准确、鲜明、生动、用事实说话等特点。
三、网络新闻的主体写作
网络新闻的新闻主体是指在导语之后的主要部分,它是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与叙述,是发挥与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
写好网络新闻的主体部分,要注意层次清楚、点面结合、精选材料,并且与导语呼应,力求生动活泼。
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主干突出。新闻的主体是主干,典型材料要用在主干上。要去头绪,减枝蔓,与主题无关的要舍弃,次要材料要简略。
2、内容充实。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其内容必须具体、充实,这样才有说服力。导语提出什么问题,主体就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紧扣中心,突出重点。
3、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恰当地划分段落,有条不紊地展开叙述,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二是逻辑顺序,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层次;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这样写严密而有条理,活泼而不紊乱。
然而,很多教师在写作时却没有能很好地做到以上几点,以致常出现如下问题:
1、内容空泛:这是一个普遍的存在的问题,在各类稿件中多有。如:
讲座。有的讲座稿只是简单地介绍某人围绕什么什么详细介绍了什么,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东西。其实我们可以挑
一些比较实用的东西来展开讲述,如讲座中的某个与我们关系比较密切的观点(观点新闻),将其细写,写出我们同学关注的东西,让读者看了即使没有去听那个讲座也能从中学到东西。
会议。其实大家仔细看一下就发现了很多会议稿都是写一些很空洞的东西。如,某领导指出,大家要遵守纪律、团队合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与其花那么多的时间在讲述这些空洞的东西上还不如多花点文字描述实际性的东西上面,如团结合作该如何个合作,也即是工作布置,这些才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
辩论赛。有同学喜欢用‚某队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等语句描写现场气氛。但是怎么个精彩,却没有交代,显得很空。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他们怎么个精彩法,如辩论的。有一次比赛,当时正是科学发展观学习的热潮时期,一个同学巧妙的运用科学发展观回答了评委提出的问题。这就是精彩所在。
晚会。很多都是用一些很空泛的词语来修饰,什么富有青春气息的歌曲演唱,优美动人的舞蹈,激情四射的啦啦操等等,其实我们可以更好地结合到具体的那种类型的歌或那曲舞来写,通过对其进行细致的描述来讲读者带到正常晚会当中。
2、学校活动具有周期性,新闻写作内容重复:如书法绘画比赛,简单地介绍了某校在某地举行了书法绘画比赛,比赛的内容涉及了毛笔字,钢笔字……这样简单的介绍完比赛的那些种类就没有了,接下来就说比赛获奖情况。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点或许可以发现新闻的亮点,而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是写同样的东西。如这次绘画比赛的现场有没有人临摹比较出名的那些国画的,或者有没有谁的绘画作品是原创的等。
3、新闻内容容易出现主观观点:新闻讲究客观真实,但是我们校园新闻里较容易出现主观观点。晚会:某学生成熟的演技,丰富的表情……还有一堆形容这个学生的表演的华丽的辞藻。其实这些都不知不觉参入了自己的主观观点,事实上是否是这样子的呢?别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是否大家都和你觉得的一样呢?未必。所以我们如果要描写某个作品最好可以在晚会结束后去采访一些评委老师。比赛也是如此。还有一些讲座,很多同学都喜欢在后面写到‚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我们不是所有当事者,或许我们是受益匪浅,但是未必每个人都是这样子。所以这样一写就显得主观了。我们可以这样子写‚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4、语言不简洁,句子赘余。无论是广播稿还是网站上的稿子,抑或是报纸上的文章,都要求语言简洁,多余的字、多余的话一定要删掉。我们很多教师在写稿时喜欢充字数,或无意识地重复叙述,把文章的观点强调了一遍又一遍,从而显得啰嗦。如某个会议新闻,校长已经说了一次需要加强纪律之类的,而等到团委书记上去讲的时候还是会继续强调纪律。其实后一位讲的,我们可以适时地省去一些重复的内容,并且从政治层面上讲,校长职务比团委书记高,所以我们只需保留校长的讲话即可。
四、网络新闻的新闻背景写作
新闻背景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所作的说明,解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具有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
新闻中,新闻信息的连接不再仅仅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这为在报道中提供更多的与新报道相关的新闻背
景材料创造了条件。网络新闻中交待背景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将新闻背景与新闻事实融汇在一起,而不成为独立的结构,穿插在导语、主体或结尾中。如人民网的消息《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在报道台湾同胞隆重欢迎来自大陆的佛指舍利的同时,还在文中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法门寺和什么是‚舍利‛,不但让读者领略到大陆与台湾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而且还便使你了解到不少有关佛教文化的知识。
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
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稿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投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
隘孜小学曹冬梅 摘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 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 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新闻写作最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掌握和理解新闻写作方法,避免写作中易出现得若干问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在恪守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不断借鉴前贤的技巧,以丰富自己新闻作品,使之以情感人、形象生 动。
关键词:新闻写作;若干问题;方法
1搞好新闻写作必须从练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选择要通过实践调查来完成。
选择素材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材是要认真鉴别,选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臆想编造。二是思想性。所选的材料,必须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党的 路线、方针、政策,能促进安定团结,有利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针对性。所选的材料,必须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的材料,真正能够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四是战斗性。所选的材料,要能鲜明地表达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贬分明。五是实效性。不要“明日黄花”、“马后炮”,要选择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的材料,并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党的工 作部署合拍,同实际工作进程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会新闻、趣 闻轶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报道外,对其他种类的新闻,也要努力挖 掘,选用读者感兴趣的材料。这些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深入生活,调查研究。
1.2 结构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实际情况。
盖房子要有一个成功的设计。文章的表达也要讲究一定合理的 结构。新闻的结构,是指新闻的组织构造,具体表现为叙述事实和安 排情节的方式,是新闻内容赖以表达的手段。具体地说,新闻的结构,就是按新闻的内部联系,按新闻主题思想的需要,以主题为红线,把 经过精选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等材料,有计划、有条理、有层次地 安排贯穿起来。新闻的开头、结尾、事件的展开,段落的划分,前后的 呼应,左右的照顾,都属于结构的内容,它有一定规律可循。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数是这样的顺序:一是导语:二是解释或深化导语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这就是说,写作的顺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铺直叙,而是要“开门见山”,一开头就在导语中揭示主题,引出阐述,解释新 闻主题的主体。总之,新闻结构的特点
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实写在导语中,写在新闻的前面,其他各个细节则按重要性顺序排下来: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个“倒金字塔”式的结构。
1.3 导语的内容既精炼、概括,又反映新闻的核心思想。
新闻的开头,用简炼生动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实,揭示主题思想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能吸引读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几句话,称作“导语”。导语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响乐的前奏曲。叙写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确定新闻的其余部分是什么样子。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主题的表达是否充分。新闻导语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根据新闻主题思想的需 要采取各种新颖、灵活的形式:一是以新闻人物的话作导语;二是用对比的手法写导语:三是运用比喻概括主要新闻事实作导语;四是用 设问句自问自答作导语;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题的具体事实作导语;六是运用有说服力的数据作导语;七是用群众感兴趣的背景材料作导语;八是运用生动形象的群众口语或名言警句作导语-九是用历史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等作导语;十是以情景描摹作为导语。
1.4标题拟定有如画龙点晴,一语中人。
标题也低于题目,目者眼也,新闻标题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绍内容、评价事实。既是“眼睛”,就要富有神彩,充满勉力;如果平淡、晦涩、公式化,概念化,就像失神的眼睛,吸引不了人。所以,古人有“好题一半文”之说。意思是说,拟出了一个好标题,就等于文章写了一半。这也是极言标题的重要性。我们写新闻,尤其是编辑人员,必须十分讲究写好标题。实践证明,一个好标题,就是全文精华的点击和高度浓缩的显露,能增加新闻的力量,抓住读者,扣人心弦,而且使人不得不读,不得不看,甚至久久难以忘怀。新闻标题要注意概括性,以尽可能简炼的一句话,准确地说明这 条新闻的主要内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栏目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实,以最少的宇数表达其内容。这就是说,新闻标题必须简炼。然而,标题是否简炼,不能离开内容来评定。经过概括作出的标题,首先必须准确地反映新闻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新闻写作是它的标题给“点”出来的,是标题打出了该新闻的最佳品牌。
2、新闻写作过程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1新闻写作的背景材料交待要清楚,但要繁简相宜。
在新闻中说明事物来龙去脉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背景是为了突出所报道的事物意义,说明事产生的原因、条件、环境等,或是对某~事物作必要的注释。它对消息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助于深化新闻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新闻内容。它是新闻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新闻写作中,对于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只有充分地交待来龙去脉,才能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如果不交待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完整。
新闻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些方面:一是有关新闻事实本身的历史状况,以便读者用现在同过去相比较;二是与周围事物的对比:三是与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对比;四是事物产生、发展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制约;五是不仅要反映某~事物本身,还要从宏观范围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Ⅱ向以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六是有关事物的专门知识,有关某一问题的各种观点、看法以及各种学派、各种艺术流派和学术见解的介绍等;七是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轶事、传闻和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的介绍:八是在人物介绍中交待有关身世、经历和在某一方面的成就等:九是报道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等,要简要说明它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及其性能特点:十是必要时,在新闻中用了不为一般读者理解的名词、术语和专业用语,要加以必要的解释。
2.2数字材料的运用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但一定要准确且用到当处。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写新闻报道时,既要注意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质,又要使人们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数”。从新闻写作来看,数字具有简炼、准确、醒目、直观等特点它是其他文字所无法代替的。在加强经济报道的今天,各个部门都离不开统计数字。“用数字语言说话”,可以通过反映事物的量,来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准确说明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新闻中运用数字,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所用数字要认真核对,看是否真实可靠,表达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计算是否;隹确;二是运用数字要根据质与量的辩证统一规律,注意与事物发展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能离开整个事物发展过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数字来说明问题 五是报道各种数字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六是报道某方面的数字,应说明材料的来源和根据,以增加其可信度。
2.3语言的运用要力求“短、平、快”,其技巧要害是符合大众口味。
首先要处理好句子和段落。通常的办法:一是通过代词来过渡,即用代词来代替在前面的句子或段落里出现的词语。二是通过关键性的词语和概念来过渡,即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词语或意思。三是运用排比结构,即通过重复某种句型,把句与句、段与段联系起来。
其次,是要准确运用词语。新闻写作中语言运用的技巧,并不在卖弄文墨,堆砌辞藻;而在于用人们能理解的词语,把事情表达清楚,使听众或读者一目了然。
2.4不可忽视写作过程中的逻辑顺序
一 篇流畅的稿件不仅能益受众很快明白新闻事实,也同样能浊受众获取听觉荚感。在写作过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按照重要程度先后有序的进行写作,或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再就是按照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前两者的规律性比较明显。但逻辑顺序的把握更足对记者感
知力、表现力的考验。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出现象创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问的各种冈果荚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当。笔者看到一 记者采写了这样一一篇稿件。“某某党支部为某小学贫困学子奉献爱心”,记 者分别采访了受资助的孩子、学校教导处主任和捐款人 从采访对象的选择以及涉及的点、面的设定来说比较到位。但看过稿件之后,事情虽然能讲明白,似乎却让人觉 得缺乏流畅的美感。问 题就在于,记者在写稿时只是把采访对象的录商简单的罗列在了一 起.缺乏对采访对象之间内 联系的分析,对象 与对象之间的录音没有产生相心的逻辑关系,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就显得杂乱无章,不但说服力不强。更缺乏流畅的美感。
笔者在改稿时在保留记者录音的基础上,则针 对采访对象之闻所呈现的因果关系按照逻辑顺序重新进行了编排,以一一名受资助孩子的感受做为切以体现事件的结果,通过教导主任的录音来说明之所以这些贫困孩子会受益正于学校和礼会联动组织的扶助行动.正所谓有因才会有果;而第二 个孩子的求奇不但再次肯定了这一行动的意义,他在困境中的自强 不息也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捐款者,紧接着就是捐款者自身被这些孩子所打动、所感染的切身体会的表前后录音的率
连彼此间相 互说明。互为因果,事件内部的发展规律也非常明显稿件的说服力也随之增强。笔者 是通过采访对象之问的逻辑关系把稿件中原本不清的关系理顺了。让受众在了解事什的同时,也受到流畅的听觉美感。
3、新闻主题和写作方法
3.1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1)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3.2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 “抓心的手”,这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3.3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3.4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 “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去描述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无法成为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传播方式日益多样化、便捷化的今天,新闻真实性原则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种观念,治理虚假新闻是每个人的责任,新闻中任何虚假都不能容忍。语言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工具,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同时,我们须不断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掌握和正确理解新闻写作方法,使新闻作品为更多的人服务,也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
1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角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
2朱 韬.新闻写作 “热身三部曲”[N]。战士报,20073陈庆平.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N].中华新闻报,2003
社会的飞速发展, 科技的突飞猛进, 给今天的科技宣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新闻在媒体中占有的比例不断增加, 质量越来越高。科技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有特色的科技事实的报道。科技新闻有着与新闻的共性,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写作过程中有一定的技巧, 掌握了写好科技新闻的一些小诀窍, 会在写作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提高作品在媒体的上稿率, 也不乏写出倍受瞩目的科技新闻作品。
1 主题好, 立意深
主题是文章的魂, 一篇科技新闻写作高下, 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 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科技发展的脉搏, 是否抓住牵动党心民心的热点话题。科技每时每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大到重大的科技发明、科学发现, 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涉及的科学常识、日常的科技工作。要想写出好新闻, 你要慧眼识珠, 选择与当前国家方针、政策节拍一致, 与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关联,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近几年,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服务“三农”, 在这个大背景下, 就可以以科技致富为主题, 普及新的观念、新的技术, 把握农村宣传阵地。时下, 汽车行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汽车行业的科技最新动向、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发明创造, 都会引起受众的兴趣。不妨像这样抓住好的主题, 明确立意, 写出的科技新闻才会有力度、有受众。
2 切点小, 挖掘深
选择切入点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 尤其是新闻。一般的报道平铺直叙, 写出某年某月某项科技成果问世, 对重大科技成果而言, 这种写法无可挑剔, 但重大科技成果毕竟凤毛麟角。对于一般的科技报道, 要是选准一个切入点, 从生活中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现象为切入口, 深入挖掘, 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篇报道, 写一种新型的下水井盖被研制出来, 他是以统计的某一天全市丢失铁质下水井盖的数字为切入点, 那么新型的下水井盖改变了以铁为原料, 同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性能, 让人觉得这篇报道, 既引人入胜, 又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微观切入, 宏观推出是取胜的法宝。
3 手法新, 角度巧
在日常宣传中, 科技新闻报道比重逐年增加。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报道的质量。不少科技新闻, 往往是数字和概念的简单相加, 受众得到的是干巴、枯燥、缺乏吸引力的报道。例如, 科技下乡的报道, 大都是写组织多少单位、多少人到哪里去送了多少科技书、光碟, 多少农民听了科技讲座。千篇一律, 比较乏味。但是, 如果换一种方法, 从某村一个农民赶“科技大集”写起, 他在科技下乡活动中收获了什么, 点面结合, 要比前一种方法好得多。表现手法新颖独特很重要, 对于不同的题材, 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谋篇布局, 可以正面宣传, 亦可以做单纯的批评性报道, 也可以“反面文章正面做”, 还可以事理交融, 巧抓典型。
4 体裁多, 个性强
体裁的多样化能较好的服务主题, 深化报道, 提高作品的影响力。重大科技新闻一般选择写消息;对于新发明、新创造及科技工作, 除了以消息为体裁还可以写工作通讯、现场报道、录音报道;写科技界典型人物时, 体裁的选择比较宽泛, 要根据报道对象的事迹来选择, 人物通讯、新闻专稿、新闻特写、新闻故事等都很适合;反映问题性的报道, 一般选择评论、新闻述评、新闻纪实、访谈等。有些新闻事件适合多种体裁去报道, 有一点非常重要, 要看选择那一种既能突出主题, 又能表现出个性, 让人过目不忘, 闻过留声。还有的事件, 需要多种体裁去表现。比如, 我国首位“太空人”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成功返航, 可以写消息, 他本人事迹写成通讯, 在太空的日子以纪实的形式表达, 与他交谈做出访谈节目, 等等还可以引申出很多。
5 细节好, 提炼精
我们都知道,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写导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东西写在导语中。多年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导语,就是一个好的导语。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导语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导语要从角度选择上求新
现在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有些导语的写作并不尽如人意,让人读着起劲、爱不释手的导语越来越少了。大多是些形式单一、结构老套的模式化导语,要么是“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某事”的传统写法,要么是“……这是某单位为某做法采取的又一举措”等陈词滥调,枯燥、乏味、呆板,缺少新意,令人生厌。出现这种现象,有写作技巧的问题,也有对导语写作的认识问题。在新闻要素的认识上,有人认为要五个“W”俱全;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有人认为应将所有事实都浓缩于导语中。带着这些框框写导语,必然会像套公式一样去填空,有的像“晒衣绳”上的衣服,一件件地挂出来,不分主次;有的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写出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
同样一个事物,同样一个新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察分析角度。即使同一个人,同一个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倾向。这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因此,能不能写出一条好的导语,打动人心的导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能不能选择一个最有新意、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角度,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这就要求记者本人要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知识功底。现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导语之所以出现雷同、大众化、缺乏新意,没有特点,笔者认为其中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不深入,没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个性,没能抓住事物的内在特点,没能和当下热点问题结合起来。
二、导语要从写作特点上求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特色,除画面外,还要依赖声音。在写电视新闻导语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怎样扬长避短,发挥出为听而写的功用呢?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 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 简短明晰。要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3.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4. 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要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
5.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三、导语要从表达方式上求新
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除要选好角度外,还要在表达方式上求新。这里浅谈几种常见导语的写作形式。
1、设问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突出的是稿件本身提出的问题,强调的是新闻事件的特殊性。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下面的例子是以设问句为导语的开头:“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采用这种形式,必须要坚持简明扼要,直截了当,不能拐弯抹角,引而不发。
2、引入式。是指利用引人入胜的关联事物、特殊情节或常识性东西,将受众引入作者表达意图,其特点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3、类比式。是将某些属性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某种结论,引发人们对事物某种属性的深层思考。这种形式多用于调查性新闻,易增强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典型性认识,说服力较强。英国《泰晤士报》一条题为《10亿英镑用于喝酒 3亿英镑用于买书》的消息,导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英国大学生花在喝酒上的钱,是他们买书与课程辅导材料的钱的三倍左右。”
4、点题式。开门见山,主题鲜明。便于受众接受,特点过渡快,常用一些常规新闻之间的链接。例如:【口导】新年将至,解决好贫困群众的生活冷暖,是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今天上午,××市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物资集中发放仪式。
5 、反衬式。是指通过敏锐细心的观察,把客观事物中对立的两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强烈的对比吸引读者注意,使导语富有戏剧性和色彩感。其特点是性质反差强烈,事物特点易于突出。可以采用反衬方式的素材较多,常见的有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美与丑、悲与喜、爱与憎、穷与富、先进与落后、繁荣与荒凉、高尚与卑微、廉洁与腐败、光荣与耻辱等等。这些反衬手法运用得好,经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曾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写作上下工夫、多研究,新闻才能像“磁铁”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水到渠成般的吸引受众去品味。
作者简介:张国兴,男,(1971.2-),黑龙江省富锦人,富锦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本科
(作者单位:1.黑龙江省富锦市广播电视台2.哈尔滨电视台)
【如何提升新闻写作技巧】推荐阅读:
如何提升英语写作水平10-18
如何提升托福写作框架结构11-21
申论写作技巧提升方法05-24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提升写作技巧10-13
如何提升管理力度10-12
如何提升销售范文11-07
如何提升营销业绩11-09
如何提升员工业务能力06-09
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07-20
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