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篇1

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中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顿涅茨矿区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1935年8月30日创造了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的记录,超过定额十三倍。这一事迹,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竞赛与新技术相联系,激发了广大工人的工作热情。为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大林说:“没有新的更高的技术,就不会有斯达汉诺夫运动。”它打破旧的技术定额,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表现了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

国会纵火案:是德国建立纳粹党独裁政权的关键事件,发生在1933年2月27日,柏林消防队于晚上9时14分开始接到德国国会大楼火警报告。火情同时发生在几个不同地点,但当消防队到达时,主要的议会大厅发生爆炸,燃起大火。纳粹党首脑宣称这起事件是第三共产国际策划的,逮捕了三名驻共产国际的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塔涅夫和波波夫,当时警察并不知道季米特洛夫是共产国际的负责人,在莱比锡审判时,季米特洛夫自己辩护,被宣布无罪释放。国会纵火案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籍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革命民主力量的阴谋事件。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使英国最终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欧洲大陆落入纳粹之手。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奇怪的战争:“奇怪的战争”指二战全面爆发初期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的状态。法国人称之为“奇怪的战争”,德国人称它为“静坐战”,英国人称它为“假战争”。战争时间从英法宣战之日起到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西线进攻止,这8个月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1939年9月,波兰被消灭;第二阶段为10月初到1940年5月。第一阶段战争主动权掌握在英法手中,他们可以利用绝对优势攻击德军,越过莱茵河,威胁德国中心工业区鲁尔,有效支持波兰;第二阶段随着波兰覆亡,德军主力西移,主动权转移到德国手中,希特勒在大谈和平的烟幕下,抓紧扩军备战,积极准备西线进攻。

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慕尼黑阴谋更是将“绥靖”推向了顶峰。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又称苏德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等等。

甘地主义: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义。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一般来说,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

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但是,实际上,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凯末尔主义:凯末尔主义,形成于1919—1931年,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由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和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建者凯末尔所倡导。1919凯末尔主义可于阿塔土克改革运动里找到其意义,即寻求缔造一个现代、民主及世俗的国度。1931年年7月23日凯末尔在东部各省护权协会代表大会上最初阐述了凯末尔主义的原则。凯末尔主义共有六个基本的理论,包括共和主义、民粹主义、世俗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阿塔土克的现实主义及实用主义是凯末尔主义最根本的元素。

柯立芝繁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间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到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超过了当时英、法、德三国所占比重总和,以致柯立芝总统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但这种繁荣主要集中在部分工业部门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业部门和农业的不景气,使美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且由于股票投机成风,使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则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孕育着新的危机,后来导致1929-1933世界经济大萧条。

开罗宣言(P314):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开罗宣言》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从法律上明确了日本侵占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德黑兰会议(P31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会议。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盟国已经取得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美、英、苏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会议通过了美、英、苏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于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三国首脑还就战后处置德国、波兰疆界的变迁、成立国际组织,以及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雅尔塔会议:为了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使胜利早日到来,以及对联合国的建立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波茨坦会议: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苏3国首脑杜鲁门、丘吉尔(1945年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第3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或“柏林会议”。1945年7月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斯大林格勒会战:莫斯科战役以后,受到重大损失的德军无力再对苏联发动全面攻势。希特勒决定集中力量进攻南线,企图占领苏联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夺取苏联南方重要的粮食、石油产区,进而包抄莫斯科。1942年夏,德军集中150多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动了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守军殊死抵抗,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有生力量。苏军赢得了聚集反攻力量的宝贵时间。同年冬,苏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攻,分割包围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主力;第二年春,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阿拉曼战役:在北非战场,德意军队一度占据优势,英军被迫退到埃及的阿拉曼附近。为了扭转不利局面,1942年10月,英国将军蒙哥马利率军反击,赢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德意军队损失惨重,仓皇西逃。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中途岛海战:1942年,日本军部为了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派出一支庞大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伏击日本舰队,6月4日至5日,双方舰队在中途岛海面展开了又一次海

空大战。日军损失惨重(4艘航空母舰和322架飞机。)日本丧失了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二十六国宣言:《二十六国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阿卡迪亚会议宣言》,又称《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经与苏联磋商并告知有关国家后,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篇2

1.雅典民主政治

【解释】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限于城邦特定范围公民的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相对平等、法律至上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职的原则等。

例1 (2016·江苏·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历史·12) 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 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 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决, 具有最高权威。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

A.主权在民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D.依法执政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题干中“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的信息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 A项正确;B、C、D三项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错误。

【答案】A

2.万民法

【解释】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逐渐形成的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体系。万民法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公民法的基础上, 突破其局限, 变得简洁灵活和实用有效;二是注重调解贸易和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适应了帝国发展的新需要。在罗马法体系中, 万民法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部分, 也是后期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成为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工具。

例2 (2015·浙江·台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15) 市民权的授予是罗马法发展的重要体现。公元前89年, 《普劳提亚和帕皮利亚法》授予所有居住在意大利或在60天内向裁判官表示接受此等授予的人罗马市民权。公元前49年, 恺撒授予波河以北的所有意大利人罗马市民权。公元212年, 安东尼努斯敕令把所有罗马市民权赋予帝国境内所有的自由人。上述市民权的授予行为 ()

A.扩大了罗马法的权利主体

B.保障了罗马帝国对境内的有效统治

C.扩大了罗马的统治范围

D.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稳定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公元前89年、公元前49年和公元212年三次扩大享有罗马市民权的对象范围, 体现了罗马法适用的权利主体不断扩大, A项正确;罗马帝国于公元前27年建立, 前两次公民权的授予与罗马帝国无关, B、D两项错误;公民权的授予是罗马疆域扩大的结果, 不是罗马统治范围扩大的原因, C项错误。

【答案】A

3.英国责任制内阁

【解释】责任制内阁, 是指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由于责任制内阁对议会全权负责, 因此也被称为议会制内阁, 议会制是一种和总统制相对的政府组织形式。英国责任制内阁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内阁表面上对国王负责, 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二是全体阁员对首相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例3 (2012·海南·历史·11) 1841年, 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 我在乎的是, 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 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 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 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掌握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制内阁的特点。根据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对外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首相个人辞职可知, 内阁其他成员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 集体负责, C项正确;内部意见一致只是内阁制的一个方面, A项不全面;首相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 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 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说明首相与普通阁员掌握的权力不平等, B项错误;政党的竞选决定首相去留, 但不能决定内阁政策, D项错误。

【答案】C

4.联邦制

【解释】联邦制, 即“联合的国家”, 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 各联邦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而存在。联邦成员在统一的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后, 虽然不再拥有完全独立的主权, 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 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美国、德国和苏联均是联邦制国家。

例4 (2015·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29)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 在1808年以前, 国会不得加以禁止, 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 唯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B.当时各州的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C.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D.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双方妥协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宪法与联邦制。根据题干中“《联邦宪法》”“1808年”的信息可知, 美国已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联邦政府的权力大于地方各州的权力, 故“当时各州的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的说法错误, B项符合题意;“可以对入境者课税”违背了保护自由等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A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宪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C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该规定是北方各州对南方蓄奴州的妥协, D项正确, 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冷战”

【解释】“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成为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 美苏势均力敌的态势避免了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 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美苏等国为谋求竞争优势, 注重各自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也迫使美苏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加强了联合与团结。另一方面, 长期的“冷战”使得美苏为争夺霸权大搞军备竞赛, 干涉别国内政, 甚至发动局部战争, 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与紧张。

例5 (2015·湖南·雅礼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22) 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这样评论古巴导弹危机:“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这必定会导致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B.美苏核力量保持均势

C.美国在危机中的决策是错误的

D.美国应严防苏联扩散核武器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客观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根据题干中“导弹危机充满了错误信息、错误判断、错误计算的例子”和“我们必须在可能的范围内寻求回到无核的世界”的信息可知, 导弹危机客观上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A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说明苏联处于劣势地位, B项错误;C项不是麦克纳马拉的主要意思, 错误;麦克纳马拉意在说明美苏双方防止核威胁、核战争的必要性, D项错误。

【答案】A

6.不结盟运动

【解释】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由独立于美苏两大集团之外的发展中国家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国家, 奉行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即在外交上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同时也有力地冲击着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例6 (改编) (2013·湖南·怀化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35) 1956年7月18—19日, 铁托 (南斯拉夫) 、纳赛尔 (埃及) 、尼赫鲁 (印度) 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 主张各国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合作, 坚持民族独立, 反对加入军事集团。这表明 ()

A.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动的酝酿已经出现

B.不结盟运动已经形成

C.不结盟运动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

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不结盟运动。1956年三国领导人的主张反映了不结盟的原则, 为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A项正确;1961年6月,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形成, 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多极化趋势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与题干时间不符, D项错误。

【答案】A

7.多极化

【解释】多极化是指世界格局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和趋势。多极化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格局瓦解后进一步发展, 但多极化并没有定型。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多极化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 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成为多极世界的基本组成力量;在国际经济格局中, 北美、西欧、东亚三大区域形成鼎立之势。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将有助于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 有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例7 (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23) 英、法两国的前领导人都曾说, 离开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 重大国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美国资深外交官乔治·凯南生前也告诫说:“这个星球绝不会由任何一个单独的政治中心来统治……不论是美元还是刺刀, 都不能保证成功。”这说明 ()

A.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基本终结

B.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C.未来世界将成大国政治角逐的舞台

D.世界政治中心已向发展中国家偏移

【解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题干强调了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和互动对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性, 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也反映了霸权主义的衰落, B项正确;美国霸权地位尚未终结, 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并未反映, 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印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但并未说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政治中心, D项错误。

【答案】B

二、经济文明历程

1.商业革命

【解释】商业革命是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出现的一次重大变革。表现为贸易范围和规模的扩大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促使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 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

例8 (2015·浙江·杭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16) 《公司的力量》一书中如此表述:“在大航海带来的时代剧变中, 人类数千年来建立在亲友、乡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商业组织, 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 超越人格和亲情……”这段话反映出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 ()

(1) 商品种类增多 (2) 贸易范围扩大 (3) 贸易中心转移 (4) 经营方式转变

A. (1) (3) B. (2) (4)

C. (1) (2) D. (3) (4)

【解析】本题考查商业革命。根据题干中的“商业合作必须跨越血缘和地缘”可知, 贸易范围扩大, (2) 正确;根据题干中的“《公司的力量》”“传统商业组织, 已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力和资金”可知, 商业经营方式转变, (4) 正确; (1) (3) 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 均排除。

【答案】B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全世界的经济扩张, 原来相互分割孤立的各国、各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16—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后,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工业革命完成时,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20世纪初, 一个以垄断资本主义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例9 (2016·福建·漳州市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19) 19世纪末经济的发展, 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的技术革命, 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 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 同时欧洲资本也投向了世界。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题干中“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 同时欧洲资本也投向了世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者, C项正确;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于新航路开辟后, A项错误;题干反映出初级产品流向欧洲, 而资本从欧洲流向世界, B项错误;题干中展示的贸易和投资结构体现了不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 D项错误。

【答案】C

3.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解释】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而政府的干预将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 故而主张政府做好国民经济“守夜人”的角色, 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它是在工业革命发生后, 工业资本主义需要获得大量的原料、劳动力、资金和广阔的商品市场的背景下出现的。

例10 (2014·广东·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21)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主张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三大经济理论。它们诞生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

A.商业革命、信息革命、知识经济

B.市场化、区域化、全球化

C.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济危机

D.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几种重要的经济理论。重商主义是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的经济思想, 为商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产生的经济思想, 它促进了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束手无策, 主张由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成为克服经济危机的良策。因此, C项正确。

【答案】C

4.斯大林模式

【解释】斯大林模式是指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政治上高度集权, 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严重, 学术文化受行政干预严重。斯大林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也深刻影响了战后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但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 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历史根源。

例11 (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23) 20世纪30年代以来, “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根据题干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信息可知, 材料强调在斯大林模式下,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了对民生状况的改善, 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均排除。

【答案】D

5.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该体系是按照美国利益、根据怀特计划而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直存在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并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两大金融机构, 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促进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它也使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例12 (2016·云南·玉溪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综·34) 美国出口金融产品, 印钞票, “生产”股票、债券……美国生产100美元的成本是6美分, 利润为99.4美元……对美国来说, 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国拿着美元但不到美国买东西, 美元永远在美国境外流通。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美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

B.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操纵世界经济

C.美国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D.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根据题干材料中“美国出口金融产品, 印钞票, ‘生产’股票、债券……美国生产100美元的成本是6美分, 利润为99.4美元”的信息可知, 美国凭借自己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掌握的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 C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排除;题干信息未体现美国操纵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信息, B、D两项错误。

【答案】C

6.经济全球化

【解释】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 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两极格局的结束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则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 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渠道。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为各国发展创造了机遇, 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但它也加剧了南北国家的贫富差距, 加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和生态危机。

例13 (2015·福建·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24) 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一幅思维导图。最合适在“ (2) ”处填入的内容是 ()

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根据思维导图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可知, 互联网正是出现在这个时候, 也属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技术条件, A项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B项错误;《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是在1947年, C项错误;欧共体的成立是在1967年, D项错误。

【答案】A

三、思想文化历程

1.人文主义

【解释】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 注重维护人的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西方人文主义发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 此时人文主义的内涵主要是关注人和人类社会, 主张以人为中心, 否定神的意志和权威;近代人文主义形成于14到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 其内涵是批判封建专制和教会神学对人和人性的束缚, 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强调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和人性解放;近代人文主义发展于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 其内涵是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例14 (2016·广东·潮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综·32)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是 ()

A.为虚无主义开辟了道路

B.开启了对不可知论的探讨

C.有利于摆脱神学观念的束缚

D.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题干中“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的信息, 体现了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文主义思想, 智者学派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 肯定了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地位, 否定了神的意志和权威, C项正确;虚无主义不是智者学派的主张, A项错误;“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并非不可知论, B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提出过专制理论, D项错误。

【答案】C

2.“因信称义”

【解释】“因信称义”源自《圣经》, 是基督信仰中一条重要的教义, 16世纪的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进一步发挥了其内涵。其含义是人只需要有虔诚的信仰, 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这一主张否定了天主教会和教皇的权威, 简化了宗教仪式, 解放了人的个性。

例15 (2016·北京·东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26) “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是宗教改革时期的重要口号, 其意义在于 ()

A.宣扬“因行称义”

B.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C.创立新教教派

D.否定教皇的权威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圣经》至上”等主张的意义。题干中“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唯独把荣耀归给上帝”等宗教改革主张旨在肯定《圣经》、上帝的恩典、信心、基督、上帝对人获得信仰、获得拯救的重要作用, 以此否定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 D项正确;“因行称义”是天主教的主张, A项错误;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运动, B项错误;创立新教教派只是宗教改革的表现, 不是其意义, C项错误。

【答案】D

3.理性主义

【解释】理性是指人独立思考, 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 它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主要内容是崇尚理性, 向往自由、平等、民主的理想社会, 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例16 (2015·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27) 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时,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 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

A.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创立民主共和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其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 同时启蒙运动还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和平等, C项正确;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对政治、经济运动只能发挥引导作用, A、B、D三项均错误。

【答案】C

4.分权与制衡原则

【解释】分权与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政府组织的重要原则, 分权原则 (学说) 最早由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 他主张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行政和外交三项大权, 立法权由议会掌握, 行政权和外交权由国王掌握;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分权与制衡学说, 主张国家权力应分为由议会掌握的立法权、由国王掌握的行政权、由法院掌握的司法权, 三权独立平等, 相互制衡。

例17 (改编) (2015·上海·知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18) 同样是主张政治分权学说, 孟德斯鸠的主张和洛克相比, 最主要的特点是 ()

A.认为立法权是最高权力

B.强调权力的制衡

C.以司法权取代外交权

D.强调司法的独立

【解析】本题考查分权与制衡学说。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与洛克相比, 有两个主要不同点:一是用司法权取代了外交权, 外交权归入行政权;二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制约平衡, 制约平衡是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主要特点, B项正确;立法权是最高权力是洛克的主张, A项错误;以司法权取代外交权是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特点, 但并非最主要的特点, C项错误;D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错误。

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 篇3

本刊讯 2008年12月22日,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社科院副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武寅,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原副主任潘书祥,审定室主任邬江,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吴恩远,学部委员廖学盛等3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历史所副所长周荣耀主持。

会上,由原副主任潘书祥宣读了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名单,社科院武寅副院长为委员颁发聘书。武寅副院长强调了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专家们多学习和掌握审定工作规律,争取少走弯路,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进度做好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工作。刘青副主任结合我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形势和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现状,阐述了当前开展历史学名词审定工作的重要意义。吴恩远所长指出世界历史名词规范化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并表示了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努力做好这项工作的决心。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室邬江主任讲解了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

经与会专家广泛讨论,达成以下共识:(1)委员会名称用“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比“外国历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好;(2)世界历史名词的收集和排列参照教育部学科体系进行。收词先保证本学科的完整性,然后再与相关学科协调;(3)审定工作由简到繁,优先收录基础的、最需要规范的名词;(4)审定工作要遵循中国自己的世界历史学科特点。在这些共识基础上,会议讨论确定了世界历史名词审定工作方式方法和计划安排。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4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7.吉田松阴: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教育家。生于一长州藩士家庭。少时修兵学和

儒学。青年时代游学九州等地,拜兰学家为师,寻求抵御西方列强良策。美国培理舰队来航后,撰文向幕府当局提出防备之策。曾企图偷乘美舰出国考察,事败被囚。出狱后办村塾讲学,传授尊王攘夷思想,培养了高杉晋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一大批致力于倒幕维新的人才。1858年因反对《安政五国条约》,倡导攘夷被捕入狱,次年被处死。其思想对倒幕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8.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历史使命的简要论述。马克思以印度

为例,这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外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其中.破坏性使命指,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造成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设性使命指,经济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殖民地,使之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产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与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殖民地先后兴起资产阶级运动、革命运动。论述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情。

9.南北战争:1861~1865年爆发的美国内战。美国独立后,美国被捕资本主义经济

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对立日益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内战正式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10.柏林会议: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1884

年,法国、葡萄牙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把持的“国际刚果协会”,因瓜分刚果河口土地发生争执。德国首相律斯麦倡议召开国际会议,德、奥匈、比、葡、法、英、美、俄、意、荷、西、丹、挪、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参加。会议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会议承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除卡奔达飞地外,葡放弃刚果河口北岸,宣布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自由通航;此后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必须通知在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

11.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主要内容: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许可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军队编制;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2.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

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人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13.三国协约:1893~1907年英法俄三国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集团。1893年

世界史名词解释汇编 篇5

世界政治是指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关系。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国际组织、政党、跨国公司甚至个人。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国家。

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要角色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于政治问题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雅尔塔体系:

奠定二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主要基础就是雅尔塔体制。

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大国通力合作,组成反法西斯同盟战胜了敌人,赢得了战争。为获得胜利、处置敌人、延续合作,早在战争进行期间,各主要大国就战后安排和大国合作进行过探讨和设计,在有代表性的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上,取得了一些共识,如:对战败国的处理和对战后世界的安排的原则和具体方案;建立联合国以保障站后国际和平和安全并由主要大国充当国际秩序的“世界警察”。雅尔塔协定按照势力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原则得到了各主要大国的认同。由以上三次首脑会议确定的以雅尔塔协定为主题的国际关系体系就是雅尔塔体系。

铁幕演说:

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杜鲁门主义: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给正遭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声称世界已分裂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营垒,“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国自由人民”抵御共产主义。杜鲁门的这一演说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美苏冷战爆发。

冷战:

“冷战”特指二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和两大制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处直接军事进攻外的紧张激烈的对抗状态。这种对抗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一直持续40多年,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形势。

马歇尔计划:

晚会游戏精品汇编 篇6

操作目的:活跃气氛

操作对象:营业部全体业务员 操作时间:15-20 分钟 事前准备:白板,笔 操作细则:

1、在白板或墙壁上画一个大的时钟模型,分别将时钟的刻度标出来; 2、找三个人分别扮演时钟的秒针、分针和时针,手上拿着三种长度不一的棍子或其他道具(代表时钟的指针)在时钟前面站成一纵列(注意是背向白板或墙壁,扮演者看不到时钟模型); 3、主持人任意说出一个时刻,比如现在是 3 小时 45 分15 秒,要三个分别扮演的人迅速的将代表指针的道具指向正确的位置,指示错误或指示慢的人受罚 4、可重复玩多次,亦可有一人同时扮演时钟的分针和时针,训练表演者的判断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启示:

1、该游戏非常适合在晚会上或课间休息时候进行,可以活跃气氛 2、可在《时间管理》课程上引用这个游戏,同时可以训

练反应能力 1 .2 2 猜五官

操作目的:活跃气氛 操作对象:营业部全体业务员 操作时间:15-20 分钟 事前准备:无 操作细则:

1、两人面对面 2、先由一人开始,指着自己的五官任何一处问对方:“这是哪里?” 3、对方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回答提问方的问题,例如如果对方指着自己的鼻子问这是哪里的话,同伴就必须说:这是鼻子。同时同伴的手必须指着自己鼻子以外的任何其它五官。

4、如果过程中任意一方出错,就要受罚;3 个问题之后,双方互换; 游戏启示:

该游戏非常适合在晚会上或课间休息时候进行,可以活跃气氛 1 .3 3 瞎子背瘸子

操作目的:沟通配合能力,活跃气氛 操作对象:营业部全体业务员 操作时间:15-20 分钟 事前准备:气球、鲜花、眼罩 操作细则:

当场选六名员工,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瞎子”,用纱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为“瞎子”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置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

游戏启示:

该游戏非常适合在晚会上或课间休息时候进行,可以活跃气氛 1 .4 4 踩气球

操作目的:活跃气氛,增进协调性和协作能力。

操作对象:营业部全体业务员,人数为十名,男女各半,一男一女组成一组,共五组。

操作时间:15-20 分钟 事前准备:气球 操作细则:

当场选出十名员工,男女各半,一男一女搭配,左右脚捆绑三至四个汽球,在活动开始后,互相踩对方的汽球,并保持自已的汽球不破,或破得最少,则胜出。

游戏启示:

该游戏非常适合在晚会上或课间休息时候进行,可以活跃气氛 1 .5 5 衔纸杯传水

操作目的:增进亲近感,考验成员配合、协作能力。

操作对象:营业部全体业务员 操作时间:15-20 分钟 事前准备:纸杯 操作细则:

人员选八名一组,男女交替配合。共选十六名员工,分二组同时进行比赛。另有二名人员辅助组第一名人员倒水至衔至的纸杯内,再一个个传递至下一个人的纸杯内,最后一人的纸杯内的水倒入一个小缸内,最后在限定的五分钟内,看谁的缸内的水最多,谁就获胜。

游戏启示:

上一篇: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的通知下一篇:情系母校高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