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教案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透视学教案(精选9篇)

透视学教案 篇1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第二学期15-16周

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 基础透视

第一章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

(二)画幅

(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

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

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

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进展。

同时还有达芬奇,弗朗西斯科等均在消失点的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三)17-18世纪

透视进入了成熟期,各种透视规则及画法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已完备了,透视学开始走向成熟。

(四)19世纪

反透视现象开始出现,具体表现在通过削减画面的深度来突出画中的面,进而达到古 典浮雕的变体效果。

(五)20世纪

传统的透视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颠覆了传统透视的原有模式和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组合透视、无透视、变形透视、幻觉透视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透视学(远近法)发展简述

中国本土的透视学——“远近法”

“远近法”是一种透视学本土化的称呼,这种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烙印的表现手法,其基本法则和规律则更多的含有主观倾向,同时也保持着与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相一致的特点。二“远近法”的发展简史

由于“远近法”在中国受到了本土传统哲学思想的支配,成为了一种适用于本土绘画模式,迎合本土审美趣味的绘画透视法则和规律。三

传统绘画中一些“透视”法则的运用

(一)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二)在传统山水画中与“三视”有关的“六远法”

三视包括平视、仰视、俯视。

六远是三视的延伸,包括高远、平远、深远、迷远、阔远、幽远。

(三)传统人物画的透视特点

1.个体人物一般以平视透视特征出现,无俯仰透视变化

2.不管身体各部位在画面的姿态如何,也无远近大小。

3.人物的大小按地位贵贱来划定。

4.个体人物除了惯用平视外,仅头部偶尔有俯视现象出现,但身体其余部位仍保持平视特征。

第三节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一、常用术语

1、视点,指画者的眼睛位置。

2、足点,指画者的立足点。

3、画面,指模型上的玻璃板,即研究透视的假设画面。看景物时可扩展成很大的画面。

4、基面,指放置物体的水平面,画风景时即地面。

5、基线,指画面与基面相交之平线。

6、视角,指眼睛看物视线所成的角,以60°视角为视物最清楚的角度。

7、视圈,又称视域,即在画法上以60°视角发射的视线转360°,在画面形成假设的视圈,是眼前看得最清楚的范围。人距离画面远则视圈大,距离画面近则视圈小。在透视作图时,应把图形画在视圈之内,超出视圈所画的图形要变形。

8、点心,也称主点,在眼睛正前方的画面上,正好在视圈的中心。

9、视心线,也称视中线,是视点与心点相连的视线。它必须与画面垂直。

10、视平线,是在画面上假设的一条平线,它是通过心点所作的一条水平线,因与眼睛等高,所以称为视平线,它又是画面上下的分界线,眼面垂直。俯视透视,如站在大楼顶上低头画画的透视,称为俯视透视。假设的画面倾斜,视心线必须与画面垂直。

当画家平视时,焦点和余点都处于地平在线,仰视图焦点向天点靠拢,俯视图焦点向地点靠拢,余点始终和焦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思考题】

1、画出透视空间里的基本元素

2、中国透视的发展特点。【参考资料】

设计透视

作 者:刘国余,赵颖,徐娟芳 编著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第二章

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一点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

1、掌握透视的形成

2、一点透视的画法 【教学难点】

一点透视的画法。【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平行透视

一、平行透视的概念

物体的两组线,一组平行于画面,另一组水平线垂直于画面,聚集于一个消失点,也称一点透视。平行透视表现范围广,纵深感强,适合表现庄重、严肃的室内空间。缺点是比较呆板,与真实效果有一定距离。

二、透视特征

二、平行透视三种线段

(一)边为平行于画面的垂直原线,透视方向为“垂直”

(二)边为平行于画面的水平原线,透视方向为“水平”

(三)边为平行与画面垂直的变线,透视方向向心点“汇聚”

第二节

平行透视作法

距点法

所谓的距点测量法,就是利用45度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

一点求法:已知:平面、立面及En点位置,求立方体透视。

作法:

1)作OY0=OY,即YY0与P.P.成45°。

2)作OY的消失点Vy,YY0的消失点My(量点)。

3)在G.L.上量OX0=OX,OY0=OY,连接OVy、X0Vy,连接Y0My与OVy相交Y点,求得平面透视。4)自O点作垂线T.H.,为量高线,量OZ0=ZZ’为立方体真高,求得立方体透视。实际求法:

1)若视高较低,在G.L.下任意距离作G’.L’.。

2)在H.L.上量VyMy=D,自Vy向右量F,得O点,作透视平面。自各角点引垂线到G.L上,同上述方法求得立方体透视。

(一)室内作图

室内作图二

【思考题】 1.画出一室内空间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画出一建筑的一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设计透视——现代艺术设计系列教材

中南大学出版社 张晓安编著

第三章

成角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掌握成角透视的特点及其用法。【教学重点】,1、两点透视的画法

2、两点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两点透视的应用。【计划课时】8课时

第一节

何谓成角透视

一、成角透视的概念

物体有一组垂直线与画面平行,其他两组线均与画面成一角度,而每组有一个消失点,共有两个消失点,也称成角透视。二点透视图面效果比较自由、活泼,能比较真实地反映空间。缺点是,角度选择不好易产生变形.二、成角透视的透视特征

三、成角透视的透视消失点的确定

四 成角透视三种状态的透视特征

第二节

成角透视作图法

测点法

1.成角正方体作图示例

2.室内成角作图示例

【参考题】 画出一个室内成角透视的效果图

【参考资料】《透视学》何靖泉 恩刚 辽宁美术出版社

第四章(略)第五章(略)

第六章

曲线透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圆形透视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

1、圆的透视基本画法

2、圆的透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圆的透视的应用 【计划课时】4课时 1.圆的透视形态

2.圆的透视画法 1.八点画法

八点画法指除了正方体的四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四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圆的绘制。

2.“三七比”画法

指在正方形的等分边上借助于三七比例来完成圆的绘制,相比较八点画法,更方便快捷。

圆在平行与成角的正方体平面内的特征。

第二节 圆的透视应用 一 透视图的作物分析 1.半圆形门的作图分析

2.窗、门的作图分析

第三节 椭圆的透视与应用

十二点画法

指在一个长方体内,处理已知的4个内切点之外,再增加8个交点来相对精确地完成椭圆的一种绘制方法。椭圆形窗的画法分析

【参考题】 画出一个门的开门轨迹图。

设 计 透 视 第一章 概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意识到设计透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设计透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透视的作用 【计划课时】1课时

第一节 概述

设计透视主要是基于设计领域中的一些特定要求,反映设计旨意的特点而展开的,主要通过运用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及相关设计透视法则来完成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透视转换,从而实现人们预期的设计意图和要求。

第二节 设计透视的要点

从当今的设计透视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透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针对性更强——主要满足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需要

2.客观对象特定再现性要求更强——表现在直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对象 3.理性逻辑性更强——相对严谨的科学性与程式化归纳

4.工具的图学性更强——迎合图像的准确性与服务于较高标准的真实性 5.融于现代理念的前瞻性更强——与设计要求保持同步性

第三章(略)第四章(略)

第五章 透视画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能够掌握从平面图到透视图的转变画法。

【教学重点】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2、视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视点法的运用 【计划课时】7课时

第一节 视点法作图 1.视点法的形成原理

用视点法分析与画幅倾斜的直线线段投影

平行透视作图分析

平面室内作图分析 成角正方体

成角室内作图分析

【参考题】 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一点透视效果图 2.由平面图转换成一个两点透视效果图

【参考资料】

《透视 制图 效果图》

基本透视原理教案 篇2

透视现象是我们学习写实素描必须搞明白的内容,基本上可分为:1平行透视,2成角透视,3倾斜透视。

1、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一个体面与画面平行,所产生的透视现象为平行透视。平行透视特点:立方体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主点)

2、成角透视 当立方体二个体面与地面平行,其他体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所产生的透视现象为成角透视。成角透视的特点:有两个消失点。

3、倾斜透视 倾斜透视的特征:与画面和地平面都成倾斜的面,分别是向上倾斜和向下倾斜。向上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上方汇集,消失于天点;向下的倾斜线向视平线下方汇集,消失于地点均在灭点的直线上。

二﹑透视在绘画的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透视圆的画法教案 篇3

主备人:孙秀梅

教学目标: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并在临摹写生中学会应用。教学重点:学会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教学难点:在临摹写生中学会灵活应用圆的透视。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圆面及圆形物体的透视:

圆形透视的画法:先画一个立方体的透视形,正面画出两条对角线,再画两条对角线相交的四个点,共八个点,将八个点连接成圆。

圆形透视距我们近的半圆大,远的半圆小,弧线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得太尖或太圆。

(如下图)

画圆形物体的方法:

步骤一:画出物体高和宽的比例。

步骤二:根据回旋组合体的规律,画出中轴线及对称点的平行线,画出物体外形特征。

步骤三:在每条平行线上标出近大远小的点,画出圆面透视。

步骤四:调整线条的近实远虚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画法:

二、课堂练习

学一点儿透视知识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水平,在欣赏和观察自己校园的过程中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并进一步地探究与建筑物的透视规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比较的方式,获得基本透视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学生将会掌握一种表现物象立体感和空间感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优美环境的情感。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平行、成角透视知识,在欣赏和观察建筑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立方体的透视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在欣赏和观察优美环境过程中,学会用透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感——透视现象。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欣赏下面六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

图片见课件(六幅),小组讨论并回答。图见课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请同学们总结出成角透视规律。

老师总结:①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

②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

③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

④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展示学生运用成角透视方法的绘画作品。

3.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怎么样的消失规律?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三、通过课件展示安排学生练习。

1.作品欣赏:(进一步体会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图片。)2.课堂实践:

請当小画师。请同学们利用平行透视或成角透视画建筑物。教师巡回指导。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篇5

关于透视学课程的总结与体会

艺术产生于艺术,而不是产生于自然。艺术家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在其视网膜上留下有触觉价值的印象,并运用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气质创造出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透视法的运用技巧对于画家表达主观意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 利奥塔尔说:“绘画是最让人吃惊的女巫,她会用最明显的虚伪,让我们相信她是完全真实的。”绘画所借助的魔法之一就是透视法,在本次课程中我有幸了解到了一些透视法在绘画史上的运用与发展,透视法通过制造“虚伪”而更深一层的表达“真实”的效力使我对于艺术表达语言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本次课程第一节主要从科学的角度讲了透视法,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透视法的运用,如距点的运用和被画物体的最佳位置选择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画的过程中能够较早就了解到的基本表达方法。更吸引我的是第二节部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空间表现法。

第二节第一部分:走向现代主义绘画。

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向纯粹的审美对象发展,在空间透视法方面则表现为由“幻觉”上的立体表现向符合画面本身的平面性表现发展。如老师介绍的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到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再到马奈的《奥林匹亚》,已经逐渐摆脱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影响,人物表现更加世俗化,线条向平面化转变。印象派的表现重点则更转向对于光与色彩的研究,是一种无功利的纯粹的审美趣味。后来的立体派,则把物体归纳为具有永恒感和形象更为坚固的几何形体,这是一种经过归纳总结的感受,强调“第二质感”,体现出艺术家对形而上的追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用使画面结构化的方法,把描绘对象分割,打散,再重新组合,仅考虑画面的形式,更注重绘画自身的研究。现代主义追求创造性,旨在创造新的形式。第二部分:媒介的作用。

人人具有“视觉概念”,而艺术家有常人所不能为的“再现概念,他们能够通过特定媒介去捕捉和体现通常经验的本质和意义,而绘画媒介的平面性也使艺术家运用平面构型与之相适应。毕加索希望尊重绘画本身的平面性,运用天性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对象,而不制造立体的欺骗性幻觉,突出媒介本身的特性。马蹄斯的《红色餐桌》强调平面性,彻底的走向了现代主义。德洛内的《红色铁塔》让我印象深刻,他甚至把光与空气都归纳为几何形,是一种形式的创造。“艺术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这句话表现了当时艺术的发展倾向。第三部分:点线面的作用。

康定斯基强调艺术的精神承载功能;现代主义艺术家把物像归纳为精确的几何形更直接的表现自然结构本质,而现实主义艺术再现这种自然结构的物质对象,以及发生在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中的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间接揭示出的,格式塔心理学诠释了点线面构成空间的思维逻辑。受西方文化特点影响的蒙德里安的画极度严谨理性,表达了崇尚次序的理念,所描绘的不是表象,而是用经过归纳的形式,和独特的媒介诠释自己眼中的世界。这又表现了现代艺术推崇形象,形式的想像力,向观效应艺术,视幻艺术发展。第四部分:第四维空间。

未来主义讴歌现代机器、科技、甚至战争暴力、迷恋运动和速度,表现“现代生活的旋涡”,所以出现了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表现整个运动而不是瞬间凝固,时间连续存在,有空间位移,巴拉《快速飞翔》把运动抽象化,用点线面分割,是一种心里体现。

第五部分:非透视与反透视的运用。

形而上画派和超现实主义画派等这类艺术派别在保持写实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又颠覆了写实绘画的空间表现法,运用非透视和反透视的方法使画面产生梦幻神秘和错乱感。如基里科《一条街道的神秘与忧郁》透视斜线消失点的不同使地面不平稳,感觉存在不可知的神秘。是一种对人潜意识的开发,用写实表现梦境。还有达利,马格利特等诸多画家运用这种方法。

第三四节分别讲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法和敦煌壁画的空间表达法,中国山水画把表现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出发点,与西方绘画观念不同。王徽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深。山水画的空间表现六远法,体现了水墨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值得我们在以后探索现代艺术的道路上加以总结运用。而敦煌壁画更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灿烂丰富,其绘塑结合的表现方法在现代艺术中被采用,如现代的景观空间艺术等。

从古埃及对视觉印象的简单记录,到古典主义,印象派的真实地“再现”自然现实,再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把现实物像归纳为主观的形状,其透视法运用的不断变化,时代的发展与人们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影响着艺术的表现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艺术表达的媒介更多样化,再现艺术也越来越成功,却也逐渐庸俗化,它们不能作为人们“梦”的替代物,未来艺术的发展还需不断总结探索。

2008-9-22 19:54:00

高考网上阅卷透视 篇6

马上又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高考了,笔者在这里针对时下普及的网上阅卷工作,做点适当的披露和介绍,让高考阅卷不再神秘。希望没有参与过阅卷的老师和同学们对高考网上阅卷有所了解,增加社会透明度。作为老师应该了解评卷机制,有利于教学规划;作为学生应该多多注意,避免犯一些低级错误。

什么是网上阅卷?

所谓的网上阅卷就是评卷员通过浏览网页,登陆试卷中心网站,通过查看扫描试卷,完成判卷给分的过程,因为和平时上网冲浪一样,所以叫网上阅卷。网上阅卷系统由“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组成,服务器由阅卷工程师维护管理,客户机由阅卷老师通过浏览器操作,无需额外安装客户端,非常简易方便。阅卷过程全部在内网中完成,教师阅卷由大组长、小组长监控,服务器端由网络工程师和机房管理员协调维护。一般来说,整个局域网,服务器都装有多层防火墙,客户机全部为干净的只带浏览器的操作系统组成,一般禁止携带笔记本、U盘、手机等移动设备入场,以避免整个局域网感染病毒。阅卷系统所在的网络是封闭的局域网,阅卷时已经切断了和Internet的连接。

由于网上阅卷摆脱了手工阅卷的种种弊端,所以很快被大部分省份和地区应用和推广。总体来说:比手工阅卷操作简单、阅卷公平,更加保密,出错率更低,查卷率降低。阅卷完毕后,分数统计也非常快,准确、高效。电脑阅卷机制原理

早期的网上阅卷平台需要安装客户端,比较麻烦,现在几乎全部采用浏览器访问的方式,服务器端一般采用基于win2003的.net平台搭建,使用JAVA语言和Oracle/Sybase/SQL server数据库。

目前各个地区使用的阅卷平台各有差异,大体有:广州光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PowerMark,广州全通数码阅卷系统,河北南昊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阅卷系统,河北衡水鑫考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网上阅卷系统,深圳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上评卷系统等等。其中海云天公司的评卷系统占60%以上的市场,几乎垄断了整个评卷行业。不管是哪种评卷系统,原理没什么差异,只是在扫描、切割、数据录入、评卷界面、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阅卷人员概况

以广东地区为例,人工阅卷时,一般一线工作的高三教师都会被要求回避,不能参加阅卷的相关工作。但采用网上阅卷后,则全部要求经验丰富的高三把关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中学特级、高级教师参与培训和评卷,人员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某些省份在评卷员的聘用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以陕西为例,每年的高考阅卷全部放在西安的几所高等院校。例如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几所高校内进行,参与阅卷的除了中学一线教师外,还有各个高校的相关学科的教工人员、研究生、本科生,评卷员构成相对复杂。很多评卷员没有执教、改卷经验不说,甚至有些本科生刚刚参加过高考就来评卷,在人员构成方面曾不断被社会所质疑和批评。不过,近年来这种人员构成的缺陷已经被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所重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阅卷工程师的聘用方面,以海云天公司为例,由于软件公司不可能有大量的技术工作人员存在,所以主要是每年高考前一个月从全国各大高校招聘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培训实习,然后在高考后把他们分派到各个评卷点负责管理评卷。因为研究生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加上专业方面的限制,评卷系统维护方面相对脆弱。因为公司有一定的考核和奖罚机制,阅卷工程师的培训模式还是值得肯定的。多评机制

主观题评卷所采用的评卷方式。传统手工阅卷,主要是采用复查方式,后一个老师完全可以看到前一个老师的评分,容易先入为主,不利于考生。所谓的多评机制就是对同一份匿名试卷,多个评卷员多次给分,最后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取平均值。

网上阅卷多评机制流程示意图

学生的每一份纸卷被按照答题区域切割后,按照每一道题的评分标准评分。由图示可知,每一道题至少有两个评卷员给分,以评分作文为例,总分60分,误差允许的分值为8分(阈值),如果评卷员1给分40分,评卷员2给分45分,则该考生最后分值为43分(五入);如果评卷员2给了50分,则必须分发给评卷员3,如果评卷员3给分44分,则50分为无效分,考生得分为42分;如果评卷员3给了10学生的每一份纸卷被按照答题区域切割后,按照每一道题的评分标准评分。由图示可知,每一道题至少有两个评卷员给分,以评分作文为例,总分60分,误差允许的分值为8分(阈值),如果评卷员1给分40分,评卷员2给分45分,则该考生最后分值为43分(五入);如果评卷员2给了50分,则必须分发给评卷员3,如果评卷员3给分44分,则50分为无效分,考生得分为42分;如果评卷员3给了10分,则该试卷会发给组长,由组长仔细检查后给分;如果评卷员1给分40分,评卷员2给分38分,再次发给评卷员3给分46分,则考生得分为42分(取最大平均值)。网上评卷的优势

一、保密、安全。除了运卷人员、试卷保管人员、扫面人员外,其他人很难接触纸质试卷,大大提高了保密性。即使试卷被毁,也能通过查阅扫描试卷数据库文件,易于保存,相对安全。

二、公平、公正、公开。每份匿名试卷至少有两个老师批阅,评分误差过大则要进行三评或组长参评。

三、提高了管理效率。传统的手工阅卷,大量试卷搬来搬去,批阅、复查都很麻烦,网上阅卷批量扫面,自动切割,无需评卷员参与,非常高效。

四、便于统计数据。通过网上阅卷,任何评卷员的评卷进程都能通过统计图查看,评卷速度、平均分、给分标准、无效分等都能反馈出来,便于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五、查分、登分、合分效率提高。由于客观题、主观题全部采用网上阅卷,处分成绩相当快,而且反查试卷也很容易。当然,网上阅卷的优点不止这些,在此不一一罗列。网上阅卷弊端

网上阅卷好处很多,但并非没有弊端。

一、速度过快。因为无需翻阅纸质试卷,所以翻看试卷速度很快,一般的问答题,每个评卷员停留的时间各有不一,但是大致都是3-20秒。其中很多人为了赶进度,白卷也给分也是常见的,速度越快,出错率越高,见字就给分,见关键字就给分已经成为改卷的潜规则。两个人同时出错,则系统不算错误,不予回评。例如一道题满分10分,一个同学全部写了一些废话,或者照抄原题,评卷员1按照见字给分的标准给了3分,评卷员2见字给了5分,由于误差分阈值为3分,所以这个同学的最终得分为两者的平均值4分。另外一个同学只写了一句正确答案,按评分标准,评卷员1、2都给了2分,所以这个同学的最终得分为2分。显然,两个同学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前一个同学鱼目混珠反而比第二个同学的高。

二、扫描质量关乎成绩。尽管现在的扫描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经常还是出现扫描模糊,字迹不清,答案超界等现象,而且这些问题评卷员无法处理,只能作为问题卷重新扫描,无形中增加了很多问题。

三、扫描或切割错位。一般情况下,扫描错位是很少发生的,但是,一旦评卷工程师操作失误,就会导致大批量的学生成绩发生错误,进而导致成绩统计出错,影响非常恶劣。网上阅卷发生大规模的错位问题很常见,极个别错位除非查卷,否则永不可知。由于评卷工作属于保密工作,所有工作人员均需要签署保密协议,故所有缺陷和弊端这里仅做一点说明,具体或更多的不足则不便透露,请大家谅解。网上评卷时间安排

6月7日-6月9日:分批押送试卷到试卷保管处。

6月10日-6月12日:运送试卷到扫描点扫描,并完成试卷图片切割,建立试卷文件保管数据库。从各个高校、中学抽调评卷员,完成对评卷员的培训工作。搭建评卷中心WEB、数据库服务器,建立评卷环境。

6月13日-6月18日:评卷员入场,试评,正评。评卷工程师完成每天三次光盘备份。

6月19日-6月22日:整理评卷分数数据库,完成主客观题的合分、查错、统计等工作。

6月23日-6月25日:建立查分系统,完成数据交接。6月26日后:向社会公布成绩。

以上只是大致流程,并非评卷的实际工作情况,各个省份可能会因为考生人数和评卷人数的差异而略有提前或推迟。前期的考生考前培训由高三老师完成,试卷密封填涂又监考人员负责,试卷运送由武警等押送人员负责,所有工作都在教育部门和评卷系统管理人两方协调进行。评卷员事项

一、前期认证学习培训,搞好试评,不懂及时询问组长。

二、应有较高的师德素养,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三、认证按照评分标准,宜慢不宜快,保质第一。

四、不泄露阅卷内容,不拍照,不存储,防止阅卷信息泄密。

五、遇到特殊试卷,应该及时提交。考生注意事项

一、填写答题卡一定要用黑色粗细适中的签字笔填写,因为其他笔填写扫描后效果较差,影响阅卷。注意不要买到劣质下水过快或过细的中性笔。

二、答题卡要正确填写,用铅笔按规定填涂答案,不要折叠,弄脏答题卡,填完后要仔细核对,避免整袋答题卡被重扫。

三、不要在答题试卷上填写和答案无关的信息,不要用笔涂改答题卡上的黑点或任何定位点。以免机器判卷时判卷错误。

四、涂完客观题答题卡要检查是否有错位、一题多涂的现象。避免丢分。

五、主观题答案尽量字迹工整。答案较多应该适当分段,段落要错落有致。答案不要超出答题框,以免扫不到答案。

六、文科答题时不会时尽量多写,不要一字不答,空白卷永远都是0分。

七、理科答题时突出过程,尽量写清楚每一步的步骤。

八、语文作文除了书写整齐、清楚外,还应该注意字体不要过大或过小,避免引起阅卷人员的烦感。遇到错字,错段,轻轻勾划即可,不用使劲涂抹。

透视官员“个人魅力” 篇7

官员的“个人魅力”来自官员的自身修养。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官员有好有坏,有廉洁有贪婪,他们的“个人魅力”也就大相径庭。看一个官员是否德才兼备,有时候透过“个人魅力”加以观察,得出的结论可能更加接近实际。官员的“个人魅力”,不是偶然表露出来的,而是官员人格、品德等综合素质的本质表现。官员的“个人魅力”也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而是官员“习惯成自然”式的真实流露。事实上,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人格和品质,他就必然会具有什么样的“个人魅力”。伪装可以骗人于一时,却无法长久掩盖其真实面目。偶然的、个别的情况下,即兴表演出来的“个人魅力”,不过如同模特儿的“作秀”而已,无法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个人魅力”。比如,下乡去种几棵树,慰问几户贫困农民,或者如何刻苦学习上级文件,如何虚心求教于专家学者,诸如此类,或者是按照布置等因奉此,或者是年年如此例行公事,即使有自己心血来潮式的一点“创意”,给人的印象或者是不伦不类,或者不过是近乎无聊,根本谈不上什么“个人魅力”。但是,一个官员如果事实上确实不喜欢别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批评自己,容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或者在处理问题时确实不是出于公心,喜欢别人请客送礼甚至贿赂,喜欢别人逢年过节上门拜访;或者干脆喜欢吃喝嫖赌,包二奶泡小蜜,根本就不像人民公仆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个人魅力”,却很容易“一鸣惊人”,在群众心目中印象突出,乃至于在一个地区形成“口碑”。官员的“个人魅力”,似乎不是官员的公开形象,而是官员的私下形象;似乎不是官员的“标准像”,而是官员的“私人照”。一个官员的私下形象如何,看起来似乎是个人问题,却比在公开场合夸夸其谈更能见其心迹,也比他的“政绩”更能表现出他的真正素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把“活得潇洒点,玩得刺激点”视为时髦,成为工作时间以内与工作时间以外完全不同的“两面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个人魅力”更值得引起人们认真关注。比如,原沈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向东是一个嗜赌如命的赌徒,经常在澳门等地赌场内豪赌,他曾经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赌风,说:“一到赌场,就控制不住自己。输就输它个精光,赢就赢它个痛快。”如此炫耀,确实显示出马向东颇具个人特色的“个人魅力”,并且在不短时间内迷惑了相当一批人。这种“个人魅力”,固然来自一个赌徒在赌场上出手阔绰挥金如土、不计得失毫不退缩之类的“豪爽”作派,但是换个角度看,它其实也在相当程度上凸现出一个人平时独断专行说一不

二、沉湎享受挥霍成性的个人品质。这种独断专行说一不二,一些人却看成是敢作敢为勇于负责;这种沉湎享受挥霍成性,一些人却看成是开明解放能挣会花。如果这种人仅仅是个有钱的人,他的身后就会有一批人如蚁附膻来帮他花钱;如果这个人不仅有钱而且有权,那么,他的追随者就会更多,他的这种“个人魅力”也就更加会为分肥者所充分利用。官员的“个人魅力”虽然不在官员晋升考核的范畴之内,却在更大范围内接受着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历史的品评。从这个角度看,“个人魅力”确实是各级官员的一面自律自警三省其身的明镜。

透视友谊作文 篇8

“珍惜友谊”是一句动人的话,但是,当“友谊”在你手中,要你永久珍惜,就不那么容易了。

“友谊”的含义是接受对方。你得接受这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接受他的优点,接受他的缺点;接受他快乐的时候,也接受他哀愁的时候,接受他的温厚,也接受他突然的暴躁。这“接受”,不是“学习”,也不解释作“容忍”,容忍是有限度的,超过了界限,友谊亦即解体,从来不能单方面的强调“珍惜友谊”。你不能接受的人,也不用强求他为朋友。但一个人如果很容易接受别人的性格,他一定会赢得很多的友谊。一个善于交友的人,他会从朋友中分享到快乐,从朋友中锻炼和提高助人与谦和的精神,从朋友中得到帮助,也为朋友分担忧愁。

人的性格气质有种种差别,有的人娇嗔、傲气、泼辣;有的人热情、开朗、活泼、外露;有的人深沉、内向、多虑;有的人大胆、自信;有的人怯懦、自卑;有人粗犷,有人温文;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寡欢,有人风风火火,有人慢里斯条……这千差万别的兼性,都可能存在你的朋友中。你选择了他做朋友,就意味着你接受他的性格上正负两个方面。而对方也接受你的,这是对等的。

透视减负 篇9

洪春幸

新世纪伊始,“减负”在教育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继而在全社会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似乎让人觉得突然,其实不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对此作出过专门的指示;另据统计显示,国家就“减负”问题下发的文件达30个之多。

也有人认为,“减负”在全社会的快热,是因为“徐力事件”等恶性事故的连续发生所致。其实任何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发生一些个别的恶性事故。其一,过重的课业负担窒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是在相对自由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而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像一根绳索捆绑了学生活动的手脚。其二,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想象力。有人曾作过一个调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一个圆圈能作出几十个不同的解释;中学生认为是英语的O、数学的0;大学生只认为是一个圆。其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中,发现有30%的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障碍。而个性、想象力和心理状态是个人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因此,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大的危害是对民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摧残。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减负”势在必行,不得不行!

面对“减负”,学校、家庭、社会应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辨证的.认识。

首先,“减负”要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要提倡合理的课业负担。

“减负”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国家教育部的“减负令”对小学各年级的回家作业从时间上规定了这个度;现行小学教学计划从课程安排上规定了这个度;有关的文件从教辅材料的控制、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等方面规定了这个度。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规定,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次,“减负”要减去机械性的课业负担,同时要提倡创造性的课业负担。

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这些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抄写几遍生字效果最好?实验表明:一般以三遍最为经济有效。因此,以科学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应成为“减负”的重点。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创造性的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甚至没有,而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不符的。因此,更新作业观念,改变作业设计思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实践、创造的机会是“减负”目的不容忽视的另一面。

再次,“减负”要减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同时提倡教师要自我加压、探索进取。

“减负不减质”的含义就好比一句俗语“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在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之间,有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变量就是教师。“减负”也是一场教育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最可有作为、最可大有作为的就是教师。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简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求异、探索创新,提高四十分钟的含金量。

最后,“减负”要减去“应试教育”的狭隘观念,同时提倡全社会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关心支持教育改革。

“减负”所面临的最大的深层阻力是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唯升学观念。这种观念的片面性在于:其一是人才观的错位,把人才等同于考试得高分者;其二是教育质量观的错位,把教育质量简单等同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势必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面前筑起题海,堆起书山,使学生从人的高度降格为物,成为应付考试的解题机器。素质教育把人才重新界定为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畸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的有力保障。

上一篇: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酒店管理人员下一篇:党支部团员推优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