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安全是企业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强化企业职工的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根据集团公司和省国防科工办文件精神要求,认真开展好“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活动。
我分厂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特点和特殊性,由分厂厂长于书记和副厂长组织了车间骨干和班组长认真学习《安全法规》、《集团公司安全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朝阳厂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等,并要求与会人员能够以身做责,做到从自身做起。各个班组长做好对班组成员的安全教育,要在班前、班中、班后会中切实的做好安全学习和对一天工作中不安全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并且不断的加强对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结合实际对车间的不安全隐患和问题进行规范管理。与会中于厂长要求班组长必须对本班组成员在工作中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想想岗位手册,在进行操作,不要为了赶进度就忘了安全的重要性。同时在工作中要做的相互监督,相互提醒,互相帮助;自己的生命是宝贵的,安全的三不伤害要牢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厂长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切实的抓好安全操作,使用设备。要求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对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章操作等现象需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我做起、从工作中的点滴做起,安全时刻在心中,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家庭的负责。而对于企业,安全是企业的基础,只有在工作中把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那么生产的进度也会得到提高,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就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同时于书记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一个意识
在思想上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教育途径上要多管齐下。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分厂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越,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二、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分厂的重点部位监管到位。我分厂的职工的安全意识要加强,特别是在这越来越炎热的天气里,做好个人的防暑降温,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二、是投入保障要到位。对待车间各个有安全隐患的部位需要加强人员的安全保障力度。
三、是检查整改要到位。对于车间内部检查不到位的安全隐患加强改进,提高分厂的自我安全检查意识。
1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必要途径;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三是政府实施安全生产分类指导、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四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就是要采取四方面措施:一是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和制度规范;二是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加强安全科学管理, 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技术操作和防范技能, 杜绝“三违”;四是加大安全投入, 提高专业技术装备水平, 深化隐患排查治理, 改进现场作业条件, 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从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增强企业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救援转变为事前防范, 从而把握事故防范和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有效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首先应从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着手, 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
2 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法及途径
企业在达标创建中, 我认为主要应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根据自身的行业、专业分类, 选定创建标准和达标等级。二是确定自评工作机构和内审员, 开展全员安全技能培训, 组织实施对标检查、对标整改、对标达标等创建工作。三是自评合格后, 向相关部门提出评定申请, 并配合评审单位做好评审工作。四是评定达标后, 企业应建立自我完善、持续改进、达标升级、强化提高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自评, 形成自评报告并报送颁证部门。如果评审不达标, 应做好对标整改工作, 及时申请复评。
3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过程的见解
安全生产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 需要各创建单位通过自身的努力, 才能达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必须严格按照“七个必须”的要求:一是必须亲自组织本单位的达标创建工作, 确定内审员, 建立自评机构,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持续运行。二是必须组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体系, 为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三是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四是必须建立并落实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现场轮流带班制度, 强化作业现场、岗位操作、班组管理等生产过程管理, 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安全检查。五是必须强化全员安全技能培训, 规范作业行为, 实现岗位达标, 切实解决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三违”现象。六是必须经常性开展事故隐患排查, 组织建立事故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制度, 推动安全隐患的排查、预警、整治、评估、销号的闭环管理。七是必须依照有关政策规定, 提取必要的安全费用, 保障安全投入, 并以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为主, 改造落后工艺技术设备, 使用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 改善不良作业环境,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4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是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安办协调督导、行业组织推动、企业落实创建, 坚持质量与效率兼顾、质量第一的原则, 进一步制订推进的政策措施, 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进一步加强领导, 安排专项经费, 推动达标创建工作。二是明确责任, 全面推进。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 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作为相关安全生产许可的前置条件, 强化联合执法检查。三是广泛宣传, 深化培训。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全面推进全国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意见》的宣贯为重点, 全方位、多层次地持续宣传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强化评审人员和企业内审员培训, 加强评审机构建设。四是规范评审, 严格标准。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评定标准、评审管理办法, 加强评审机构和评审管理工作, 强化作业现场、岗位操作、班组管理的安全标准化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化等方面的考评, 严格对标评审, 确定达标级别。五是注重实效, 确保质量。加强监管, 推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按照“七个必须”的要求, 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作业行为、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提升本质安全为重点, 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各个专业全面开展达标创建活动, 切实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六是开展“回头看”, 巩固成果。
5 安全化生产的安排及申报达标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继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落实, 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出现“真空”。二是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是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工作进度, 确保年底实现全面达标。四是严格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严格落实有关制度, 继续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五是深化重点行业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矿山、消防、建筑施工、渔业生产、危险化学品、学校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 扎实推进矿山资源整合和整顿关闭,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六是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七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标准化级别申请实行分级管理, 一级达标企业按行业分类向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申请, 其中工贸行业申请一级达标的企业, 到国家安监总局网站登录“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申请。如果国家尚未出台标准的行业, 暂不申报一级企业达标。
结束语
安全宣传教育的层次性和社会性确定其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广泛的包含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涵盖企业所有人员,包括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一般安全教育在企业中包括了几个方面的层次和类别:
一、企业厂长经理安全管理培训。这项培训突出要解决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决策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责任,达到建立、强化企业领导者,决策层、经营层的安全生产意识之目的,使得他们能自觉地履行其安全生产职责,并关心、支持、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从这一意义出发,决定了厂长、经理安全培训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教学组织实践过程中,就是抓培训课程的编制,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力量的建设,教学秩序的管理,抓学习出勤的掌握,抓学习氛围的组织,还有社会认同环境的营造。
二、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关键是要明确任何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在于促进培训对象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使之能真正当好企业领导的助手和参谋,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管理、检查的作用,做出卓有成效的各项工作。
三、特种作业人员的训练。所谓特种作业人员,就是他们的作业,对作业者本人,尤其是对他人和周围的环境构成某种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人员。基于这一特性,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就应紧紧抓住其作业特点和可能引发的危险种类和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实现其作业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四、开展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个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及“我会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企业的三级安全教育和经常性的安全训练,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起安全生产意识,了解安全生产知识,掌握自我防护的技能和应急预案的实施。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
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于201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更好地理解、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策法规司发文解读了新法的十大亮点,其中第一大亮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通俗地讲,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全体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文化建设是指在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珍惜人的生命的基础上,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技术为依靠,实现全员的安全自律,并形成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的一种管理方式。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最好体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灵魂,是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古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能唤起人们对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和责任,从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本目的出发,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地位,促进每位员工都密切关注安全,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2.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是一种软规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提高对安全生产的认知水平,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
3.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效能。安全文化建设根植于安全管理全过程,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可有效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组织效能,发动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接受员工监督,促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自觉、主动采取安全行为,化解安全风险,弥补安全管理缺陷,保障安全生产,引领企业安全、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贯彻、执行好新的《安全生产法》,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开展好安全文化建设?本文以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松林)为例,探讨基层生产企业如何在新时期下加强安全意识培育,提升员工队伍安全素质,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夯实安全管理工作。
黑松林是一家专门从事粘合剂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打造了安全和谐企业,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自1986年设立以来,企业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其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成果被国家安监总局评为“中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典型案例”。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江苏安监网、《江苏安全生产》和《陕西安全》等对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典型报道。
1.完善安全战略指导机制,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力
文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是一种把战略转换为全员思想和行动的有效管理手段。黑松林从战略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加强安全生产硬件建设的同时,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围绕文化建设的各种载体进行长期导向,把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理念变成团队理念,再把团队理念变成全体员工理念。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前提下,黑松林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关注安全、关注细节”的安全理念和“打造本质安全,保障员工健康”的安全目标,并自上而下层层落实责任,分解安全目标,确保安全文化建设贯穿于全员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落实到党支部、工会、妇团组织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中,真正使安全文化落地生根接地气。
为强化责任意识,在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黑松林每年还与全体员工签订安全承诺书,明确员工在安全工作中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承诺规范作业,杜绝“跑、冒、滴、漏”,自觉加强安全责任心,掌握本岗位安全技能,为最大限度发挥“人”在安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奠定了基础。
2.完善安全理念传导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的预警力
安全理念是群体对安全的总的价值选择,主导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思维、思路及决策。黑松林在制订安全理念、安全愿景、安全规划、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图片、板报、信息窗等建成企业安全文化长廊;利用每天晨会诵读企业精神、安全理念,做好安全警示教育。同时,公司工会还编印了《安全文化小故事》、《安全文化手册》、《安全工艺流程卡》等,定期组织培训,全方位进行理念传导和安全技能提升,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
人的心态和情绪是影响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许多安全事故并非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人的过度情绪化所致,黑松林工会为此专门设立了“员工情绪气象台”。每天上岗前,员工用“黄、红、绿”三种不同颜色在“情绪气象台”上标注出自己当时的心情,绿色表示心情好,黄色表示心情不佳,红色表示心情极度不稳定。当出现“黄”色或“红”色标注时,企业负责人及时采取跟进措施,了解情况,调整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情绪,让员工身心愉悦地从事生产活动。
黑松林还通过“安全双环钟”、“安全制度牌”、“安全漫画牌”、“安全警示牌”等看得见的目视管理方式,将安全理念具体化、操作规程形象化、安全要求可视化,让安全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用文化浇筑了一枚全员安全管理之盾,规范了员工安全生产行为,提高了安全生产的预警力。
3.完善安全投入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力
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投入保障作为基础,同样,安全文化建设也必须需要投入保障。黑松林建立了科学的安全投入机制,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抓思想意识和业务能力上的软投入,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从硬件上舍得真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在企业工会的监督下,加强安全设施的投入,保障了安全生产的各项硬条件建设和员工安全工作环境提升。近几年,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将原先建设的原料储罐区进行了拆除,另选他址建设了规范的原料储罐区;投入80多万元,迁移了锅炉房;投入20多万元,建设了空气浓度报警装置、生产装置超温超压连锁自动报警紧急切断装置,以及可移式接地报警装置等,构建了安全生产的立体式防护墙、预警网,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力。
4.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提高安全生产的执行力。
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安全制度作为保证。黑松林注重安全制度的制定落实工作,积极对照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先后共制定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程序43项,安全操作规程12个,安全记录85个。在每一项安全管理制度出台前,黑松林都先将讨论稿交员工自由讨论,评议,畅所欲言,再作出完善、修订、使安全制度人人能理解,个个能执行,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和固化,真正让制度规程从墙上、纸上走进员工心上,形成了“没有不执行的制度,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没有执行不了的制度”。
为使全员参与到安全生产管理中来,黑松林编排了全员安全轮值表,保证每名员工每季度至少做一天安全值班员,参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巡视企业重要部位的安全情况,记录企业当天安全管理的点点滴滴,养成了良好的安全生产行为习惯,构建了“群防、群治、群控”的网络,提高了安全生产的执行力。
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保障企业本质安全的重点工程。
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
通风工区黄银行
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矿区的重要根基。近年来,在矿党政工带领下及全矿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矿的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成绩有目共睹。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安全生产管理任务仍比较繁重,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进一步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为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幸福”新双楼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我们不想回忆那血淋淋的过去,不愿回想着那些痛失亲人的悲恸的面庞和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今年的6月份是全国第十二个安全生产月,主题是“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在讲到2013年全国安全生产的总体要求时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打非治违”,强化科技支撑,夯实安全基础,在预防和治本上下更大工夫,进一步减少事故总量,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安全基础尤为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从事化工行业的人来说,强化安全基础,就是要确保设备的安全状态,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管理上的缺陷。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到安全生产责
1任体系之中。
强化安全基础,重在强调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大力推进矿井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现场和安全生产建设的检查。着力构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立时整改。加强对要害场所、重点部位、关键岗位的动态监控管理力度,坚决杜绝三违现象,确保设备的安全!
强化安全基础,重在强调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安全源于谨慎,事故出自麻痹,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安全的重大杀手,是引起事故发生并加剧事故破坏力度的罪魁祸首,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心不强的表现,是对国家财产、个人生命安全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强化安全基础,重在强调消除管理缺陷!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强化事故应急处置及现场指挥能力,确定施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加强员工的协调力和凝聚力。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查处每一起事故。做好事故原因分析与通报工作,严肃查处迟报、漏报、瞒报、谎报事故行为现象。
推动安全发展,必须严格安全生产监管。要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以重点行业、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为重心,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等不法生产经营行为,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一线。对所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严格落实整改时限、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对那些停而不整、明停暗开以
及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单位,要坚决依法处理。
推动安全发展,必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所以一定要切实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规范,结合我矿实际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全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软硬件基础建设,切实强化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有效提高矿井安全生产能力。
推动安全发展,必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要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组织开展安全咨询、安全文化下基层、安全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深入抓好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严格持证上岗,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定期公布安全生产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曝光薄弱环节。要积极组织城乡群众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共同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维护好生产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个人的安全不是安全,一个班组,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安全才是安全!在强化安全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加强技能的学习,完善班组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
作者简介:黄银行,男,汉族,2010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张双楼煤矿通风工区技术员。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烯烃厂裂解车间的操作工金达,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为天、守住红线”。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安全则是生产的第一要素!安全是生命的保障,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幸福!把“红线意识”当成是原则,不能突破;当成是标准,不可降低;当成是责任,不要逃避。要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必须紧紧抓住企业这个责任主体,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强化技术装备、严格安全监管、严肃责任追究,切实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自觉提高坚守“红线”的能力,做坚守“红线”的坚强卫士。
安全源于谨慎,事故出自麻痹,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因素,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是安全的重大杀手,是引起事故发生并加剧事故破坏力度的罪魁祸首。一个人的安全不是安全,一个班组,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安全才是安全!作为一名入厂工作不到两年的新人,从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我便深刻感受到了“安全第一”的理念,初来单位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安全,保证安全生产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进入装置现场作业,师父更是时时刻刻的叮嘱我,要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具,严禁打手机,高空作业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安全环境,只有相对可靠的措施。
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安定美好的明天共同奋斗!
强化“红线意识”,要坚决落实岗位责任。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人人有责”。只有属地监管单位、职能监管部门、主体责任单位共同坚守“红线”,才能真正撑起安全生产的一片蓝天。
安全是一种观念,石化企业作为一个高危行业,大家都知道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安全绝非空谈臆想而来。安全要常驻心中,勤于学习安全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技能,善于从事故中汲取经验教训,切实加强防患意识。
安全是一种责任,只要想起我们的安危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我们就更应该保护和珍爱自己。珍爱生命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企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关键词:工程管理,巡查监管,基础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类与河争水、与河争地现象日益突出, 对河道的侵害日益严重。近年来, 涉河开发项目快速增长, 非法从事片林种植、违章取土等行为屡禁不止, 采淘铁砂等突发水事活动时有发生。如果人为活动直接侵占主河槽, 必然扰乱现有控导工程布局, 改变主流形态, 影响河势稳定, 增加河势游荡的危险性, 进而严重危及防洪安全。为此, 必须通过实施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 恢复和保障河道正常的排洪输沙功能,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河道的不利影响。
实行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按照同步管理与超前管理并重的原则, 着力加强下游直管河段和省际河段的管理。严格划定和管理规划治导线, 设置河道开发建设禁区;严格审查审批涉河建设项目, 确保经济社会活动强度与河流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巡查监管, 确保涉河经济社会行为始终处于河道管理体系的约束之下。
1 强化工程管理, 确保河道防洪工程安全, 是实施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的工程设施保障
河道是天然水流经过多年冲刷而成的大系统, 具有灌溉、排水、供水、航运、渔业养殖、旅游开发等多种功能。河道两岸优越的水土资源, 便利的交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但河流的洪水泛滥也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害。因此, 兴河之利、防河之害历来都是关系我国全局的大事。黄河下游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 河床普遍高于两岸地面4至6米。近几十年来, 又进一步恶化形成槽高于滩的“二级悬河”。同时, 黄河下游还是强烈的游荡性河段, 目前控导工程仍不完善, 发生“横河”、“斜河”甚至“滚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防洪工程措施是防洪减灾的基础, 只有常年保持工程完整和坚固, 才能提高其抗洪能力。而工程管理, 是维护工程完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一项关键工作。搞好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加强日常管理。只有强化工程日常的管理养护工作, 把“常年抓, 抓常年”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全年的工作中去, 使工程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确保工程时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才能确保河道堤防安全。
2 强化工程日常管理, 是实施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的关键
2.1 强化工程日常管理, 认真执行河道巡查制度,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对维修养护公司进行监督、检查、技术指导外, 更要搞好工程运行观测。运行观测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承担工程及管理设施的巡视、检查、观测以及河势、水位观测等,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处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城镇扩张,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事活动越来越多, 违规开发建设活动时有发生, 屡禁不止, 直接影响了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排沙能力, 危及防洪安全。
特别需要强化堤岸工程巡查工作, 且要做到发现工程或设施出现异常, 应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事态扩大的同时, 立即向上级报告, 并作好相应记录。运行观测人员要严格按照《黄河河道巡查报告制度》的规定, 对河道实行全方位巡查监控, 要求河道巡查人员尽职尽责、不留死角, 不断扩大或改进收集水事违法行为的信息来源、渠道和方式, 及早发现水事违法行为的苗头, 努力把事态消除在萌芽状态。其次强化措施, 加大巡查力度, 建立工程管理巡查考核管理制度, 划分责任段, 把工程管理巡查的责任落实到人, 责任人挂牌上岗, 并统一配备相关设备, 以确保巡查工作的实效。
2.2 强化工程日常管理, 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大《山东省黄河工程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 在辖区内营造良好的工程管理氛围, 为工程管理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开展工程管理专题普法宣传, 大力宣传《黄河河道管理条例》、《黄河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沿黄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使工程管理工作逐步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3 强化工程日常管理, 弥补运行观测人员经费不足现象
水管体制改革后, 人员经费缺口依然存在。随着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 人员经费支出将逐步增加, 经费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部、职工队伍的稳定。建议一是增加水管经费财政拨款额度, 争取按照实际支出足额拨付离退休人员经费。二是随着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相应增加水管单位在职人员经费。
2.4 确保工作岗位全部到位, 保证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2.4.1 专业机动抢险队人员一岗双责, 很难
保证在汛期很难保证运行观测岗位的正常开展。专业机动抢险队在险情抢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洪水期间, 抢险队员集中后, 运行管理人员观测任务加重, 影响水情、工情观测工作的开展。
2.4.2 水质监测管理工作既无相关方面的
设备亦没有资质的人员, 尽仅凭肉眼观测很难断定水质是否污染, 污染到何种程度, 只有监测水质情况才能断定污染源的情况。随着涉河经济项目的增多使水体受污染的因素愈越来愈大, 确保该岗位正常开展工作尤为重要。
2.5 强化工程日常管理, 加大运行观测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人员素质
现有运行观测人员队伍与所承担的繁重管理任务极不相称, 应尽快组建有关的河道管理队伍, 充实管理人员, 强化人员培训, 提高人员素质。
3 实行现代化工程管理手段, 是实施最严格河道管理制度的必要条件
3.1 目前工程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夜间
以及异常天气情况下河道巡查等工作的开展很难保障。只有实行现代化管理手段, 例如工程管理巡检系统、河道监控项目等, 提高管理方法的速度和水平, 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
3.2 现代化的管理队伍尚需加强。在巡查过
程中发现问题要尽早、尽快处理目前的管理队伍很难做到, 建立水政监察和黄河水利公安队伍联动执法格局, 形成“文武兼备”的水行政执法体制, 开展联合巡查, 具备一定的震慑力, 做到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
结语
近年来,关于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多次被媒体曝光。遗憾的是,虽然许多活生生的案例不断在网上或报纸上成为反面教材,但许多学校似乎并未从中汲取教训。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彻底消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食堂一出安全事故,学校出面道歉几乎成了“标配”。“接管”似乎也成为唯一的“有效措施”。但是,这显然不是社会所期待的结局。杜绝一次次的道歉,从众多的校园食品安全问题中找到制度化的解决办法,才是最应该做的。
当前,学校食堂一般都采取招标方式进行竞争性服务采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方式是一个方向,通过市场配置,一般都能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但奇怪的是,许多学校在这种竞争性的机制下,并没有收到食品安全、营养充分、师生满意的效果。校园食堂既不是市场经济主体,也不是学校的一个部门,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安全问题、营养问题、克扣问题、管理问题等。
造成学校食堂问题重重的原因很复杂。一是以竞争性方式进入的经济体,在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失去了竞争对手,没有了竞争压力,成为一个独特的垄断体。二是学校场所特殊,监管部门不易进行日常性监督。承包方作为经营主体,通过竞争进入校园并经营食堂,营利自然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如果失去了竞争和监督,食堂方面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就成为一种必然。
学校食堂是一个特殊的“饭店”,食堂食品安全关系到众多师生的身体健康,社会影响极大。在学校这一特殊场所内,承包者如果失去市场竞争的压力,就很容易失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动力。正因为这样,必须进行更有效的监督。比如,招标应侧重在安全和营养要求上进行设计,必须通过有效监督让食堂承包者守住底线。
学校食堂对外招标,绝不意味着学校在食堂管理上可以放手,而是意味着自身角色的转变——从食堂利益的直接承受者转变为工作监督者。如果出现食品问题,学校的第一反应不该是为承包者打包票,而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和切实解决。以东莞的这所学校为例,如果不是家长无意中发现食品问题,师生们还要吃这些不安全的食品。学生的身体健康又将遭受多大危害?学校要真正保护师生安全,而不是维护承包者的利益,这应当成为一种自觉。
笔者建议,可以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社区主导,成立有教育部门、食品安全部门、学校所在社区和相当比例家长参加的监督机构,对学校食堂进行日常监督。这种方式操作起来并不难,但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学校食堂,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来源:《中国教育报》 廖德凯∕文)
贫困生交吃请“份子钱”谁该脸红?
今年11月,安徽省宿州市宋庙小学30名贫困生收到了企业捐助的人均1 200元爱心款。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荒唐的是,学校竟然因此向每位学生家长收取200元,请捐助方、镇村干部、受资助学生等吃饭,九桌饭花了2 500多元。虽然最终“份子钱”全部退还,但以感谢捐助方为由乱收费、以“人情”之名行吃喝之风,让公益变了味,更令贫困学生家庭寒心。
教育扶贫需要各方努力,企业捐助是有效途径之一。校园公益本是向师生传播正能量、培养爱心的好机会,然而校方的做法让爱心打了折。对此,仅以“人情、礼节”为名搪塞显然说不过去。一句“学校没有经费”,就冠冕堂皇地从贫困生的爱心款里“刮油”,“份子钱”想收就收,更是于情于理无据。
“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教育工作者应该时时绷紧“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根弦。感恩本是人之常情,但感谢的方式应该有所选择,乱收费、违规吃请行不通。反“四风”需要向这样的行为说不,在校园与社会、公益与利益的边界地带筑牢防线。
6 000元的爱心款被吃回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益捐助领域的大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公益捐助善款使用不透明,甚至巧立名目、弄虚作假、层层克扣、雁过拔毛,这些都与监管不力和制度漏洞有关。各地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每一笔爱心钱都能真正发挥效用。
□ 郭长安/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连续保持8%以上的高位增长,但每年因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也是惊人的。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当前每年因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GDP损失高达6%,并有约20万人被夺去生命。严峻的现实表明,我国在谋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像对待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一样,把强化公共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来抓。
我国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公共安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城市建设管理、食品卫生监督、医疗卫生保障等多个领域。目前,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识到,健全的社会公共安全制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政府决策、预防预警、应急救援、善后处理等各个有机联系的环节。但是由于我国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社会制度系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忽视公共安全、唯利是图、权钱交易的现象仍然存在,因而使得我国近年的公共安全处于形势较为严峻的多发时期。
纵观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公共安全事件,除了汶川大地震、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之外,人为主观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安全事故方面。最典型的行业便是以煤矿为代表的采矿业以及其他地质勘探行业。由于此类行业获利多,利润率高,前几年各地的小煤窑、小金矿犹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发展,但对于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和安全规格则不闻不顾。在片面追求暴利的心态驱使下,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接连发生一系列矿难,使得该行业成为安全系数最低的行业。
二是交通运输行业事故频发。交通运输业由于乘客多,运输工具速度快,安全隐患多,因而也特别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小的如汽车相撞,大的如沉船、火车脱轨、飞机失事等,此类事故多发生在交通航线上。例如今年的7·23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坚持把安全作为发展交通运输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三是食品行业和与健康相密切联系的医药卫生行业。食品行业由于涉及人群广,进入门槛低,影响程度深等特点,往往成为黑心小商贩及大的食品公司的潜在威胁。大的如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和今年的“瘦肉精”事件,小的如近段时间发生的染色馒头、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这类事件的发生没有固定的场所,多与消费者所在地有关。此外,近年来在各地多次上演的环境污染事件也成为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领域。
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我国当前公共安全事故之所以多发,有着多种多样的原因,且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权威、统一”的应急中心,不同部门管理不同的灾害,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多达十几个,这些“应急中心”无论在管理主体上、执行主体上还是服务内容上,彼此独立,互不隶属,自成一体。部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脱、互不配合,在需多个职能部门协作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脱而失效。
第二,管理体系有待健全。由于我国政府综合风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条块分割严重,管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在危机应对方面,横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发事件的类型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纵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统一指挥应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机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门行政领导做决策,组成临时机构(即灾害应对工作组),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的应对体系。
第三,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近些年来,虽然中国相继颁布了多个与减灾相关的单项法规,但面对紧急状态,我国仍没有建立一整套减灾法规体系,防灾救灾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中责任不明确,特别是涉及到灾害救助、灾后重建财政补助、灾害保险、灾民减免税等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单一灾种法规,无法实现综合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
第四,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政府信息系统缺乏,信息收集渠道过窄,信息发布不力,虽然各部门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自成体系,难以实现灾害信息和减灾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优化配置。媒体部门作用弱化,政府部门间信息沟通严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机时期暴露不已。
第五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要减少公共安全问题,除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公众危机意识也急需提高。目前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不同,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对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的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应对公共安全的措施与对策
面对近年来多发的公共安全事故,我国应积极总结经验,出台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要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公共安全事故防范意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和实际计算,安全宣传的投入产出比是1∶5,是一项高效益的投资项目。尽快组建专门机构,加强对城市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为政府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工作的有效性。积极创新安全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打动人心的宣传,以提高人民大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奠定安全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同时要制定区域和部门安全文化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安全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解决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将安全责任分配细化、安全责任主体具体化。如何使公共安全风险管理规范化、程序化是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食品、医药等安全事故高发的生产领域,加强行业自律是根本,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完善考核奖惩、激励约束机制;将公共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排查治理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加紧应急救援工作,提高防范处置重特大事故的能力;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监察队伍自身建设,从而健全公共安全应对机制。三是要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我国目前在公共安全建设领域的立法,总的来说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没有从总体上来把握对公共安全建设的制度设计,所以目前我国关于公共安全建设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一些关于公共安全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还没有出台,有关公共安全的立法适用范围较窄或者层次比较低,仅适用于个别领域的保障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规占绝大多数。因此,今后我国要加强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确认公共安全的国家标准,通过完善公共安全法制保障,力推“安全法治”的方式,来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
一、企业基本情况:
新希望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其前身为云南邓川奶粉厂,始建于1959年,是一个集乳制品加工、销售、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国有大二型企业,2000年改制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底由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为控股子公司,为大理州、洱源县实施乳畜产业发展战略的骨干企业,也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十多年来,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友好人士的共同关心、支持、帮助下,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当地得天独厚的乳畜资源优势,致力于原料基地建设,致力于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致力于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抓住机遇,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潮流,依靠技术进步,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力,提高企业综合经济实力,始终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把当地的资源优势真正转换为经济优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司日处理鲜奶能力已达600吨,生产销售“蝶泉”牌奶粉、液奶、麦乳精、白脱油等80多种产品。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志认证、QS市场准入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主产品“蝶泉”牌全脂甜奶粉质量达到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标准,获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名牌产品,“蝶泉”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公司现有职工680人,其中科技人员120人;拥有总资产2.9亿元,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出口创汇450万美元。目前,公司已成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制品企业。
二、发挥资源优势,夯实奶源基础
我公司地处云南大理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这里环境优越,气候温和,水草丰茂,土壤肥沃,有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65万亩,宜林宜牧草山坡地65万亩,草质优良,草场茂盛,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区。当地群众饲养乳牛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素有“乳牛之乡”的美誉。地方良种邓川乳牛,所产牛奶奶质浓厚,乳脂率高,并以其独特的乳香味闻名于世。197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商品牛生产基地县,1991年被云南省列为全省乳牛高产综合示范区,现乳牛存栏4万多头,位居全国县级乳牛存栏前茅。
四十多来,我公司始终把奶源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来抓,加大对奶源基地的建设和投入。特别是新希望入主邓川蝶泉后,大力加强奶源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奶源基地快速发展。一是建立“奶牛发展基金”,由公司每年出资180余万元,用于扶持基地县农户发展奶牛;二是规范奶站管理,建立基本制度,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变单一的买卖关系为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增强了奶农对公司的信任,坚定了奶农饲养乳牛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保持合理奶价,并实行鲜奶最低保护价,把公司与奶农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四是加大对奶农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力度,提高奶农饲养奶牛的科学技术水平;五是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投入,投资2000多万元,对公司现有80多个奶站进行改造,兴建冷贮式收奶站和配套保温奶罐运输车,购置最先进的乳成分快速检测设备,使鲜奶收购条件得到了根本改观,鲜奶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奶农交奶更加快捷,企业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六是为进一步发挥大理州得天独厚的乳畜资源优势,加快乳业发展。公司于2003年7月25日分别与大理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加快建设大理优质奶源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与大理市、洱源县、鹤庆县等市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加快乳业基地建设发展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公司发展对奶源的需求;七是建立奶牛风险补偿制度,减少农户养奶牛风险;八是鼓励农户适度规模饲养,积极推进机器挤奶;九是建立奶牛集中饲养模式,推进规模化,节约化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十是对基地县建立奶牛信息化管理体系,使奶牛的系谱档案,选种选育,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纳入计算机管理;十一是在分户饲养的区域,集中建立机器挤奶站。
三、突出营销重点,加大营销力度
通过建立和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健全营销网络,理顺销售通路及市场区域整合,使物流与产品配送,销售与货款回收,市场开发与客户调整,营业推广与促销配合等有机结合,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及服务,进一步强化完善激励机制,使销售工作真正做到规范化管理,系统化运作,网络化经营。首先是加大国外市场开拓力度,利用出口贸易优势,对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加大出口,并不断增加出口品种。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出口增长29.47%,二是加大省外市场开拓,已由以云南市场为主,逐步向贵阳、广西及湖南等新市场拓展和延伸,销售有了明显的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87%。三是加强特殊消费市场的开拓,通过开发餐饮奶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开发宾馆、酒店等特殊消费市场。
四、强化企业管理,提高执行力
新希望入主邓川蝶泉后,积极推进新希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按照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并先后出台了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的各种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积极推进目标责任管理和预算管理,加大执行力度,大力强化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完善企业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管理。一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制定并实施“物资采购管理制度”、“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物资库存定额标准”、“采购物资质量验收制度”、“采购物资退换及赔偿制度”等;
二是加强成本控制,推进目标成本责任管理,细化车间成本控制,并加大考核力度;
三是加强质量控制,通过建立和严格实施ISO9001质量体系和QS质量安全体系,从奶源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产品质量出厂合格率达100%;
四是加大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及时淘汰销量小,无边际贡献的产品;
五是积极推进薪酬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产质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和“联销联效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制度,加大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加大技改投资,促进企业发展
为适应奶源快速发展的需要,公司于2003年内对原有液奶车间投资1500万元,实施技改,极大地提高了液奶车间的产能,增加了产品品种,为公司液奶走出云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投资1.2亿元兴建的“千吨奶”一期工程“500吨/日灭菌奶”项目,已于今年7月18日竣工投产。“千吨奶”工程整个项目完成后,蝶泉乳业将成为国内单体液态乳品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和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品加工基地,公司年产销乳制品将达到30万吨,届时,预计公司可实现利润4000万元,上缴税金2600万元,支付农村奶款4.5亿元,奶农户均年收入在现有5000多元的基础上达到18000元,增长2.6倍。使公司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为当地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云南乳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更大的贡献。
六、发挥企业龙头效应,实现企业有效经营
通过40多年来的努力,我县的乳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县乳牛存栏已从建厂初期的4000多头发展到现在存栏近4万头。我公司日收购鲜牛奶最高已达250余吨,乳畜养殖和乳制品生产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品生产厂家,企业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大理州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3年,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经济指标较引入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前有较大幅度增长:收购鲜奶6.54万吨,同比增长37.4%;完成乳制品产量23508吨,同比增长57.61%;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46.68%;实现利税2300万元,同比增长161.78%;出口创汇339万美元,同比增长14.19%。2004年上半年共完成:乳制品产品产量14000吨,同比增长10.52%;实现销售收入1.0243亿元,同比增长17.88%;实现利税总额1200万元,同比增长7.35%;收购鲜奶41145吨,同比增长9.05%;支付奶款5587万元,同比增长13.79%;出口创汇246万美元,同比增长29.47%。企业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产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奶农的三赢的良好局面。
今后,我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质量为根本、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团结拼搏、真抓实干,进一步加大目标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力度,切实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增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干部员工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切实加大员工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以新希望“与客户共享成功、与员工共求发展、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企业宗旨为指导,坚持“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精诚合作、服务一流”的经营思想,立足云南,走向全国。
【强化安全是企业的基础】推荐阅读:
强化安全基础_推动安全发展演讲稿11-10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的主要经验06-06
如何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强化和落实10-30
强化消防安全培训10-06
强化安全治理共建和谐校园安全演讲稿07-01
6月强化安全发展观念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征文11-01
强化管理抓基础11-02
2024年云南政法干警招聘笔试基础强化题05-24
强化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发展07-16
强化发展战略管理促进企业长远发展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