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转变观念(通用9篇)

转变观念 篇1

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中讲:“一切缘于观念。”说到观念,曾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两个农民进城,这天天气非常热,口渴难耐,于是他们来到一个饮料部,一打听,一杯水两块钱,其中一农民就想,水在我们哪里是不要钱的,而这里边水都要钱,可见这里不好过,我得回去;另一个农民在想,水在我们哪里是不值钱的,而这里水都可以卖钱,可见这里很好挣钱,我得留下。一个观念的转变,令两人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回家的,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留下的,却丰衣足食。由此可见转变观念的重要性。我行现在正在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股份制改造,新的体制即将建立,必然引发新的观念产生,为此,我们必须及进转变观念,以适应新的环境。但我们应如何转变观念?转变什么观念?作为现代职业工作人员应转变道德观念:一名合格的中行员工,思想上必须要忠于中行事业,牢固树立在中行一天,我们就应忠于中行事业一天;在中行获取报酬一天,我们就应为中行奉献智慧一天的思想。也许有人会说,忠君是封建社会思想的残余,现代人讲究识时务者为俊杰。不错,但我们翻开历史,唐代名臣魏征,其最初是皇太子李建民之谋士,在争夺皇位时,为李建民出谋划策,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射杀太子。当李世民登上皇位时,传召魏征,劈头责问:“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征面不改色,从容答道:“臣下各为其主尽忠,春秋时,管仲辅作齐桓公创立霸业前,做齐桓公哥哥公子纠的师傅时,还箭射齐桓公呢,难道你想我为人谋而不忠乎?”一席话,不仅让李世民哑口无言、怨恨尽消,并对其的耿直和忠心产生赏识、器重,魏征也从此开始成就自己成为中国的千古名臣。可见忠诚并不与识时务者为俊杰相矛盾。作为市场经济工作人员应变工作观念: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贫富。” 如我们能积极、主动、负责、开拓性地工作,丰硕的奶酪必然会属于你。也许有人又会说,现在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且收入照常。是的,由于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时期,而我们银行内部市场经济成分体现不多,特别是分配制度还完全处在计划经济体系当中。但中行改革的整体规划告诉我们:今后的工作将会是定员、定岗、定薪,严格按每个人贡献的大小分配收入,员工间的收入将逐渐拉大。但随着我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毕,今后将不是我要怎么做,而是别人要不要你做、市场要求你怎么做,过去那种坐享其成的事,如高山流水,一直向前最终融入江河湖海,不见踪影。作为金融工作人员应转变名利观念:淡泊名利,远离是非。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朴面而至,领导与职员的收入逐年增大,可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成为领导,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自己,正视自身不足,淡泊权欲,立足本职。如克意追求,中行开平支行余振东——天堂之处是尽头,将为我们每一个敲响警钟;然而,也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大浪滚滚,江水滔滔,不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沉渣泛起。今天,与淡泊名利相对立的一股“争名”、“夺名”、“盗名”、“追名”、“混名”、“骗名”、“买名”的歪风甚嚣尘上,有人会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说到利,“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们虽无法接近那种境界,幸好先人还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牢狱之门已为之打开。昨天,我们或许享受过鲜花,听过赞歌;今天,当鲜花、欢歌成为过去时,我们应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倾听着,倾听着未来的足音,我们准备着、准备着超越时代,冲击未来。让光荣为我们喝彩,让梦想送我们起程,转变观念,扬起风帆——去远航。二00四年12月二十六日晚

转变观念 篇2

可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基于史料的探究式学习, 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关键和有效途径。但是现实的历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1.忽视史料:不愿接触, 耗时难懂。2.史料欠缺:完全依托教材, 知识狭隘、枯燥、死板。3.史料堆砌:无针对性、无深度。4.史料运用:盲目, 不能充分挖掘有效信息。5.史料质疑:过于依赖, 不敢存疑、质疑、不敢批判。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现、我国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长期以来, 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教科书、参考书等文字材料, 而没有想到其他可用的课程资源。

“问责”需转变观念 篇3

想不通的不光是那些受到处分的官员,记者在阜阳和安徽省城合肥采访时,听到一些干部议论此事时,就有官员发牢骚说,这样追查责任,以后谁还去当官?!

“问责”让官员加强责任意识,出了问题必须担负责任,是“问责制”的要义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党政官员适应的是“集体负责制”,有了失误或出了问题是“集体负责”。现在官场的“规矩”改了,出了事情要有人承担责任了,这对一些官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官本位只能等于“权本位”,却没有或很少有“责本位”的意识。只知道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却没有想到要负多大的责,更没想到没尽到责任还要被追究。之所以养成这样的观念,自然与制度有关,同时也与文化有关。制度上没有把官员的责权利明确起来,“捆绑”在一起,官场出现“三拍干部”和“不倒翁”干部及腐败分子就不奇怪了。

记者五年前在采访一起“败家子”工程时就见识过这样的“干部”。我所采访的那个地区招商引资从日本引来一个涂料工程项目,当时的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听引进这个项目的中介说,这种涂料生产出来一万年也不变色,便信以为真。整个项目需要四五千万人民币,地区拿不出这笔巨款,于是,书记和专员便开会动员地直干部集资筹款。书记和专员在会上向干部们拍胸脯保证,项目投产后,所有干部的集资款按25%的利息偿还。领导这样信誓旦旦,干部们都毫不犹豫地踊跃掏钱,短时间内就集了两三千万。还差一千多万,领导便挪用扶贫款填了进去。没想到,引进来的工程因为“缺少核心技术”而不能上马,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四五千万的工程款全都打了水漂。当参加集资的干部们要找那些拍胸脯的领导要钱时,那几位领导已经拍屁股走人,分别到另外两个城市当官了。后来还是地区财政拿出钱来,才填平这个巨大的“窟窿”。如果那时实行“问责”,那些领导就不敢那么轻易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也不能不负责地拍屁股一走了之,易地当官。

清代安徽歙县出了个“三朝元老”曹振镛,一生没做过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却位极人臣。当时有人向他请教做官的“秘诀”,他言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多磕头”唯上也,唯上就能官运亨通,这成了封建社会官员为官的信条。而今在官场文化中這一信条仍然很有市场,因为既有体制还是“对上负责”,官员的饭碗和职务的升迁取决于上级,而不是下面的老百姓,所以,官员在意的是上级的喜怒,而不是广大人民的疾苦。现在让习惯于对上负责的官员要转变观念为“对下负责”,这对他们来说是相当艰难的过程。

转变观念 创新发展 篇4

积极应对企业转型中的困难和挑战

--广饶盐化工业建筑安装公司 马荣国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盐业战线上的职工,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盐业如何自我发展,转型发展,勇于敢为人先,创造性的面对困难和挑战,实现广饶盐业百年梦想是我们这一代盐业人面对的课题。因为盐业发展之路和转型之路,最终代表着的是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怎样在体制改革下的环境中转变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和促进盐业企业健康发展,事关企业稳定和生存,我想就此项工作做一下阐述:

一、要深刻认识体制改革对盐业企业的重大作用 早在2009时任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之后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调研组在我省分别召开了3个座谈会,省发改委也在省内4个市地进行了调研。这表明盐业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在当前改革方案尚未明确的形势下,如何围绕经营管理深入了解当前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认真剖析干部职工思想存在的深层次原因,针对问题,研究对策,为行业改革和企业发展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和铺平道路,是摆在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重要课题。盐业体制改革对

盐业企业改制非常重要,真正要实现政企分开,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至关重要,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它的意义不光在改革政企分开、市场化,更在于企业要自己断奶,自食其力,全体党员干部真正的面对着是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这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发展前景,所以说对我们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二、要高标准的解决企业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企业转型、政企分开事关广大盐业人的利益,事关企业的发展方向,事关国务院对相关部门体制改革的前进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势必影响一部分单位的利益,势必影响部分干部的个人前途,势必影响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当前体制改革中势必要遇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旁观的。这就要求我们高标准,严要求,站在历史的起点,重新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式,正确面对改革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影响,要扎实、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务正求实,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结合广饶盐业实际情况,把所有遇到的困难考虑全面,综合分析,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三、企业转型过程的对策及措施

(一)打碎铁饭碗,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既然要改,就要改的彻底,真正的实现政企分开就是盐务局要和盐场分开,行政执法与食盐专营分开,盐务局工作人员重新整合到新的单位(比如税务部门或工商行政管理),那么盐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盐场的改革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一是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或者逐步推进的办法,先进行承包制,而后逐步走上股份制道路,那么企业的员工才真正是管理者、执行者、参与者。二是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就要敢于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自己把自己的饭碗摔碎,从零做起,打破原有的工资管理制度,实行新的工薪制度,企业发展同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员工工资不是由企业说了算,而是由工会和职代会结合企业发展状况,结合实际制定新的工资制度。三是为实现这次企业转型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思想和身份两个观念。应该承认习惯思维和惯性作用的影响是巨大的,几年、十几年的按部就班,必然形成习惯思维,而受惯性思维定势的作用,思想观念也不可能立即刹车、变轨,由此可能会造成一些员工的“腿脚”已经迈进新体制,而“脑袋”却停留在旧体制,想问题干工作仍然想当然于以前想法和做法。二是转变身份观念,为了盐业的长远发展,必然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机制,伴随此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员工要转变身份,由“企业人”变成“社会人”,这是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每个盐业人都可能要承受的“阵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消除聘用员工“不是企业人”的“临时”情绪,也要打破未改制员工(即主业公司正式人员)的“再怎么改革也改不到自己头上”的“保险”观念,通过打破员

工身份界限、实施人事动态管理、改革分配机制和其他形式的引导,让所有员工明白:人员不分性质,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只有努力,才有出路,只有企业做大做强,才有个人发展前途。四是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管制制度,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企业必须要有明晰的发展战略,突出的主业,必须要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经营,而不能什么都做;

2、企业必须要以利润为中心;

3、要有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就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4、要把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只有建立在上述明确的发展理念上才有出头之日。

(二)在企业转型中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关系

1、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革的实质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它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触及到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时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员工分清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效益与个人收益的关系。要大力弘扬为了盐业整体利益勇于牺牲个体、乐于自我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为了一已之私利、少数人的得失,影响和阻碍改革发展大局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为改革的深入创造必要的条件。

2、竞争与淘汰的关系。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改革过程中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无论是竞争胜出者还是落后淘汰者都心服口服,长此以往,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内部环境,形成岗位靠竞争,位置凭本领的氛围,通过赛场选马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深化盐业体制改革打造人才高地。

3、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一些员工把改革与稳定对立起来,认为改制就会造成人心不安,不稳定的“源头”就是改革,因此对改革抱有抵触情绪。少数员工认为上级要求把改革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而我们的改革把自己的收入降低了,认为与上级政策背道而驰,出现了方向性错误。还有部分员工认为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却把员工“扫地出门”,与形势要求不合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员工正确理解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认识到改革就是要突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思路和做法,破除影响发展的落后的“条条框框”,使食盐专营更好地融合于市场经济,从而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机制,提高盐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强化企业管理

1、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领导干部执行力建设,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健全人才引进的快速通道,建立以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当先锋,转型升级做楷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尤其注

重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突出建筑业、连锁多种经营、现代物流、市场营销等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各级干部职工的应对危机和挑战的本领。

2、以防腐保廉为保证,坚决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预防腐败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监督职能,严肃惩处危及行为,真正把反腐败与改革发展的举措对应起来,努力为企业发展目标提供环境和作风保证。

3、以和谐创建为目标,准确把握职工思想脉搏,化解职工心结,理顺职工情绪,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体制改革的浪潮中来,打破计划经济制度下的铁饭碗、终身劳动用工制度,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着力构建“广饶盐业”文化主导精神,多元文化共发展的“一主多元”战略型文化体系,积极推进集团文化唱主台,多元文化合流的融合。

教师观念转变总结 篇5

一、继续课程改革为重点,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与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教师发展目标,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树立全新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1、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把整体培训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提倡每节课后记教学随笔及反思,并经常交流,使先进的教育思想牢牢扎根于每位教师心中,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2、多方面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提高和培训的机会,以获取先进的课改信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

二、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

1、落实常规工作

学校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教师应当将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教材思路,理解教学理念,规划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做到与时相和,与时俱进。创新教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扩展思路,加强课改认识,重点反思一节课存在问题的解决。

3、作业布置和批改讲求实效

各教研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周记,并进行评改。数学教师作业布置突出层次性,主要分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绝大部分教师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但全批全改,还做到改后

再批、改错与激励并重。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刻意创设问题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培养概括和判断推理、综合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教法。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自学能力。努力改进教法的同时,也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以学法的优化推动教法的优化。

三、深化教研科研,开展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

本学期,教务处深入开展教研教改活动,以教研为龙头,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1、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研究的职能,努力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各教研组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教研组成员都能认真对待,组长按要求定出研究的内容,操作的步骤。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节教学研讨课,即把自己新的教学方式,展现出来,共同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课改的需要,提高了自身的授课水平。

2、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3、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一学期来,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互相听课,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地进行交流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带给老师更新的观念。

5、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为了缩短年轻教师成长周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应变能力,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同伴之间定期互相听课,探讨教学中的有关的问题,以此来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真正提高。

6、开展论文、案例分析

论文、案例、撰写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又能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化;而评比则有利于激励,有利于导向。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今后我校将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着重抓紧抓实四项工作。

1、教学教研工作继续加强常规管理和专题研讨活动。

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学习型校园,让学校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在师生中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做好人”的读书活动。

转变观念推进课改 篇6

□ 许世英

本次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课改实施过程最直接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把课改的新理念内化为每日的教学行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课改。

一、转变思想观念

要转变思想观念,我认为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来主要是学习。因此,“接受”应该是他们的最主要任务,这就把学生放到了一个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样也就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建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做是一个具有主体发展能力的人,即使没有教师的教育,他们自己也完全可以完成社会化,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是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过程。因此,教师只能引导与指点,不能替代;应该尊重学生,通过平等对话,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只要学生想学,愿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其次是转变教学质量观。传统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看学生知识掌握了多少。这种教学质量观显然不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质量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的水平上,要看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有多少学生在主动地学习。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生观、质量观的转变,必然会带动教学观的转变。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教案,让教案变成学案,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

二、改善知识结构

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在某一学科上有专门的学问就能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其实不然,因为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仅要拥有学科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当广泛的教育专业知识。只有具有专业能力,教师才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里作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

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具备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学科知识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要具备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的知识等,这些知识对教师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实践指导作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第三,要具备特定学科知识以外的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对教师传授学科知识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三、改变工作方式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将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东宝区文峰中学和红旗小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打破了班级的界线,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自然、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因此,参与一项课题指导的教师不只是一位,而是三至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四、转变教学方式

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能学习,是这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必须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转变观念,依法管理学生 篇7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法治是文明的体现。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校、到依法管理学生, 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的观念, 长期以来, 教育工作者受中国长期历史文化的影响, 一直认为“师道尊严”是不二法则, 对学生的管理总是以教师为主宰, 制定的规章制度总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 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 以“不打不成钢”“严师出高徒”的信念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少从学生的利益、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尤其是职业学校, 由于生源问题, 学生的素质较差, 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 所以, 往往采取以暴制暴、强权高压的政策, 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剥夺了未成人的人格尊严, 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所以, 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 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在学生管理中, 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 要以法律为准绳, 不以管理者个人意志为左右,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以尊重、爱护学生与以法管理结合, 以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为准则。

依法治教是我们管理学生的准则, 文明执法是我们行为的规范。依法治教、文明执法在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具体情况, 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具体表现为厌学、散漫、懒惰、组织纪律较差, 所以, 如何进行管理, 既要严格地约束他们, 又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既要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首先, 要依法治教,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 并确定、落实。规章制度应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范。

学生守则、学生礼仪规范:对学生行为做出总的要求, 这些要求要合情、合理, 要符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准则, 不能存在歧视学生的无理要求, 如:对于学生着装及佩戴首饰的问题, 作为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 不能戴首饰是正确的。但是, 时代在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 作为家长, 对于独生子女视如珍宝, 爱如掌上明珠, 为给孩子祈福, 给孩子佩带诸如玉坠之类的饰物并不为过, 并不能代表学生品德有问题, 因此, 在这一方面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正视时代的发展。

学籍管理规定是对学生入学、考勤、休学、退学、升学、留级、试读、毕业、结业、操行评定、奖励、处分的规定, 这些规定要符合《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法律条规, 不能随意剥夺青少年的合法权利, 应以奖励、鼓励、督促为原则。

学生一日生活规范条例、学生请假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班级综合评比办法, 这些制度的制定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注意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规章制度的制定, 是为规范学生的行为, 应以教育学生为出发点, 奖励为主, 惩罚为辅, 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使学生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

其次, 要文明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对未成年的学生进行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根据以上法律规定,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 如:在学生公寓调查丢失物品时, 不能随意检查学生的物品柜、物品箱, 不能随意搜身。

因此, 文明执法即是以德治教, 以极大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不能以厌烦的心理、粗暴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应坚决取缔“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复杂的, 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 也不是一般的动物, 而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 作为社会整体一员, 是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各异的一代青少年。教师在按照科学的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能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德治学”的“德”既指崇高的师德。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首先, 教师要有献身教育, 甘为人梯的无私境界;其次, 教师要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 即把自己的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 像慈母一样精心培育一代新人。特别是对后进生不要厌恶、排斥, 而要多加关照。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教育他们、感化他们。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依照科学的方法教学, 用真挚的情感育人的教育家, 是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教”是教书育人的真谛。

转变观念,落实行动 篇8

关键词:高三复习 ;高考; 观念; 对策

一、“背景”

每到高三复习阶段,大家都特别的重视。但复习效果如何,不仅是与时间投入、复习方法、解题技巧等有关,更与复习观念有关。就历史学科而言,很多学生就存在错误的复习观念。在准备总复习之前,我们对学生做过专项调查:90%的学生都认为,历史复习,就是背,背得多就考得好。但事实是,有的学生已经背得很辛苦了,最后的效果仍然不好,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问题就出在学生对高考的误解,高考历史不是“背多分”。新高考形势下,历史考核不单是考历史知识,80%以上的题目都是在考核能力、考过程与方法、考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转变意识,才能在付出后有“回报”;只有明确了方向,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备考,有效备考。

基于这种考虑,我改变了以往复习的策略。在正式复习前,先给学生扎扎实实的上了一堂“导言课”。

二、“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新高考考核目标与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高考例题解析,引导学生明确高考考核目标,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通过新旧复习观念的碰撞,提出正确的复习意识与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导言课的例题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既是知识的学习,也是能力的培养,更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正确认识,科学备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转变复习观念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讲授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通过引用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其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新旧观念的碰撞,转变学生的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平时都是怎么复习的?复习些什么呢?

(让学生谈复习方法、复习内容。)

如果同学们认为高三的历史复习,就仅仅是“记起来”,“重复学过的东西”,用“背多分”的理念来进行高三历史复习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啦!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下高考试题吧。

新课:

话说高考:(分析高考例题,明确考核目标)

例1( 2013年重庆卷,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 ——需调动和运用知识, 知识掌握要全面、准確 )

高考要考记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记忆是解题答题的基础。但单纯考记忆的考题比例越来也小,一般不会超过20%。

那么重点考核什么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题。

例2(2013年重庆卷,4)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 ——新的知识情景, 要会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

例3(2013年重庆卷,12)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中国梦”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契合时政热点, 要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 )

例4(2013年重庆卷,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看似陌生的考点, 需知识迁移,灵活运用 )

高考更多是要考能力!

再看:

例5(2007上海.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6分)

(——重视过程与方法)

例6(2010年全国课标卷.47)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重视过程与方法)

高考,还考过程与方法!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核,平常我们接触得比较多,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小结:

高考,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也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转变思想,落实行动,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教学反思”

这堂导言课的时间花得很值得,颇有点“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学生们通过一系列的高考例题,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新高考的考核方式,实实在在的认识到了“背多分”的狭隘,自觉地开始思考如何转变,如何应对。有了这个转变,学生上课听讲更认真,复习积极性更高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老师还要继续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师生教学过程中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在付出之后有了“收获”,才能保持积极性,才能有持续的动力。因此,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还要将这些目标渗透到我们的课堂中去,渗透到练习中去。期望我们的复习简单、高效。

转变观念总结 篇9

一年来,我们跨越了:学校整合,师德建设,课堂改革三大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了尉氏县“综合督导先进单位”、“县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县举行的校园舞比赛中,我镇又分别获得了小学组第一名和中学组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利用“母亲节”、“教师节”在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30余场次;利用“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开展公益性活动,参与师生1200多人次;利用“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对师生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元旦”、“六一”举行中小学文艺汇演和体育竞技活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充实了学生生活,又陶冶了学生情操。为扎实开展营造“书香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师生的个性风采与精神风貌,我们于20xx年12月3日举办了中小学国学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分诗画欣赏、诗词演颂两大部分展示。诗画欣赏部分由三大主题版块组成:

一是书文诗画。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培养和彰显师生的创造能力。全镇中小学共创作诗配画100余幅;

二是改创诗文。通过古诗背诵与理解,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本次活动收集改创诗文170多首,评出了小诗圣、小诗仙、小诗王、小文人、小作家25人;

三是佳诗欣赏。要求学生对所喜爱的诗词,把自己的理解与分析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活动共收到优秀作品200余件;诗词演颂现场由三大主题版块:

一是学生诗词朗诵。同学们情感丰富,诗情意境把握得当,句读明晰,抑扬顿挫;

二是情景剧。根据古诗故事性、可表演性强的特点,学生们把诗词改编成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课本剧,再现古诗词意境,并展开丰富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情景剧表演作品6个,参赛学生40多人。三中演绎的《石壕吏》,情景演绎逼真、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古朴简明,被评为情景剧第一名。

三是教师配乐诗朗诵。中小学参赛教师12人,他们以乐配诗的完美结合和自我的完美表现,诠释着教师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这次活动受到了局领导和全镇师生的一致好评。

下面就我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现状,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优化学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发散。我们针对生源少、设施旧、师资缺、管理散这一普遍存在的办学现象,从调整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入手,对全镇小学进行了体制改革和布局优化。把原来的28所小学整合为12个中心化小学。

优化布局,整合小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我们先后召开了动员会,分析会和评估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增强全镇党员,干部以及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镇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教育的副镇长亲自抓,中心校长具体抓。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分区包校,层层落实。为把此项改革做精,做细,达到预期目的,我们又分别召开了老干部、教师代表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企业家、群众代表恳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我们还充分利用板报专栏、张贴标语、广播动员等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发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和参与意识,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发展,关注教育体制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顺利完成了教育体制改革,使学校整体结构形成了最佳布局,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能效。全镇中小学形成了治学严谨、管理严格、纪律严明、领导勤政、教师勤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态势。这一走在全县最前列的重大举措,不仅扩大了学校规模,提升了学校品位,而且为实施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形象,塑造教师为人师表的高尚风范。我们以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在全镇掀起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要求全镇教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坚定信念。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准,努力提高工作绩效,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一)、是确定目标,进行“三德”教育。一讲社会公德,要求教师做到:关心他人、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办事公道、以德修身。二讲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做到:模范力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正确评价学生;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坚持家访、廉洁从教。三讲家庭美德,要求教师做到:与家人和睦相处、与邻里团结互助、不参与有违师德的一切活动。

(二)、是建章立制,完善师德制度。一立学习制度。我们已经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长效管理机制。我们采取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采取集中学习和分组讨论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办法,不断对师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立培训制度。加强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感受师德的伟大魅力,形成高尚的师德风范。

(三)、立考核制度。把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年终考核范畴,并作为教师评先、晋升的重要依据。

目前,我们在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从教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师“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作为”的淘汰机制。推出了一套“抓、促、强、树”教育管理新理念。三立足课堂改革深化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理清教改思路、探索课改模式、适应现代教育是我们进行课堂改革的基本原则。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带领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赴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濮阳小学、康杰中学、新思维小学等进行观摩学习。多次聘请省市县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来我镇指导。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在我镇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全面展开。行动快的学校和班级初见成效。课堂教学改革已开花结果;行动较缓的学校和班级蓄而待发,课堂教学改革正在生根发芽。可以说,我镇全体教师在课改大潮中热情高涨、劲头十足。这种与时具进、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值得发扬广大的,这种精神是振兴我镇教育的基石。

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建立在洋思、杜郎口、许衡中学模式之上的,并加以革新、丰富、完善、升华。虽然有些稚嫩,甚至有些变异,但是,单从课堂形式上来看已初具自主学习模式。激励性标语帖满了教室,学生誓言充斥了整个校园……这些表象和形式与杜郎口如出一辙,无不相象。

然而,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起课改新理念,课改将会落于俗套、流于形式。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把握住课改精髓,课改将会形近而神远;如果我们不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改,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负效应。如果我们在课改中不渗透更多的教育思想,一味地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课改将会一蹴而就,缺乏生命力。这是我们中心校一班人最为担心的事情。为了使课改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中心校教研组借鉴洋思、杜朗口模式,渗透新思维教育思想,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与调研。最终确定了“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巩固提高、运用检能”新课堂教学模式。于20xx年4月开始在刘庄小学、中心小学、鹿村小学进行课改实验。在课改实验中,要求教师务必做到“两个力求”、“四个必须”。“两个力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力求百花齐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百家争鸣。“四个必须”就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建立在实用、高效、灵活、多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师易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必须有助于诱发学生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

“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堂达标、巩固提高、运用检能”新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在吃透教材,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之上,把本节课题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准确地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分配给每一个小组,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要想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全员动起来,贵在教师对每个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教学过程要由传授知识变成让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业务素质和导学能力,做到厚积而薄发。知识的积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不断地学习、探究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把知识拓展到课本以外,延伸到生活之中。

(三)、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获取更多知识与信息,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这是学生动起来后,中心校每个成员和课改教师们思考的又一焦点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发现预想的课堂情景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距甚远。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说、答、议、评的时间,应该会出现争问抢答、激烈讨论的热烈场面,但现实中学生却是欲说无言。经过反复研究,大家逐渐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于是我们又提出了“要想师生互动,必须做好预习”的构想。从时间上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内预习;从形式上可以分为:自主预习和指导预习。课前预习是基础、课内预习是升华,自主预习是基础、指导预习是升华。指导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自主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只有经过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才能采用写诗、作词、课本剧、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

如今,我们谈论的唯一话题就是“课改”;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就的“悟”;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把以前课堂上教师需要讲授的知识与信息,转化成目标明确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去创新,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们改变了一种说法就是“这节课你教得怎么样?”转化为“这节课你导得怎么样?”。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社区工会联合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主持词下一篇:俄罗斯电力工业现状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