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爷爷一起栽花作文(精选6篇)
老家有个院子,爷爷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花草草,各种各样,花开的日子,香气扑鼻,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端午节,我们一家子回老家过节,刚好碰到爷爷要对多肉植物进行翻盆。各种多肉类植物长得厚厚的、胖乎乎的,肉鼓鼓的小生命,就像胖娃娃的脸一样,甚是可爱。我和弟弟很高兴,嚷嚷着要帮忙。
于是我们便在旁边充当小帮手,首先把各种多肉植物从花盆里脱下来,再将原来的花土弄松,把花轻轻地拿出来,一定不能让根受伤。我发现爷爷把一些黑黑的泥土倒在以前种花的`泥土里,然后开始搅拌,我问爷爷:“这些黑黑的泥土是什么啊?”爷爷停下来说:“这些是有营养的泥土,泥土越黑,营养就越多。”过了一会儿,我发现爷爷好像拌得很累,于是,我抢过铲子学着爷爷的样子帮着拌,我才拌了一小会儿,就觉得累了,头上居然开始冒汗了。但,做什么事都需要认真和坚持才能成功。所以我一直在坚持着,终于将花泥拌好了,开始重新将泥上盆,然后爷爷说就要植株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爷爷,只看到爷爷轻轻地将一个仙人球拿起来,用手指在上好泥的花盆泥面上戳个洞,将仙人球的根理好后放进洞,最后再将旁边的泥用手指压实,把盆里的泥土浇湿。爷爷说:“你们也试试栽些多肉植物,它们没有刺。”我们很高兴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半天的忙碌,在爷爷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看着整齐地排放好的各种多肉盆栽,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殊不知, 空洞的强调理论而缺乏具体的实践引导, 有骨无肉, 学生的思维丝毫未被激活, 他们记不得生活中有什么可写, 更不知道如何来写。只是知道每天呆在学校上课, 回到家吃父母做的饭、睡觉, 路上总是脚步匆匆, 每天都是前一天的复制, 偶尔出游也早已记忆模糊。所以许多学生依旧愁眉苦脸, 绞尽脑汁也难以下笔, 只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应付交差, 即使写亲情, 他们照样挖空心思编故事, 或者把范文中表现父爱、母爱的故事搬过来当做自己的故事, 甚至爸爸雨中送伞, 妈妈寒夜背着生病的“我”去医院这类老掉牙的故事仍会频繁出现。难道学生的生活中真的无事可写?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写作的源泉, 这个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郭沫若也曾讲过, 习作就要“写尔所知”, 脱离生活实际的作文很难获得高分。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走近人生, 让他们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那么, 从哪些方面着手才能将生活素材开源引流, 使之洋溢于学生心中, 流淌于学生笔端呢?在这方面, 我摸索出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领学生观察
重大的事件、非凡的人物、奇特的景物固然值得关注, 但我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那些看来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心感悟, 去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具有深意的东西。“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骆宾王看到水中的鹅, 绘出了“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的美丽图画;观池塘荷花, 周敦颐写出了千古名篇——《爱莲说》。老舍也主张“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观察可以增进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体验, 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和形象。
记得在学习《一双手》一文时, 我曾经问过同学:“有没有专门观察过爸爸、妈妈或其他亲人的手?”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人举手。于是课堂上, 我请同学将具体描写手的文字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感受。然后布置同学课后利用一周时间去观察一双手, 结合他的工作、职业特点, 看是否有特别之处, 然后描摹。片段作文交上来后, 出乎意料的好, 许多学生不但描摹的细致, 而且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要想“向生活要作文”, 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引导观察课堂里的同学、父母的关怀、操场上的活动……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 更不是笼统地看, 而是要细致地, 多角度地, 全方位地看, 只有这样, 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 积累的素材也多起来。
二、倡导用心感悟
感受是感官受到刺激后的心理反应, 它与观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平时所说的“熟视无睹”, 与其说是观察的问题, 不如说是感受的问题。正是因为感受能力差, 对周围的事物才如“透明”。但为什么有的同学写作文东拼西凑呢?原因是对生活缺乏理解, 缺乏热情和思考, 也不会去感受。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 每天都会上演, 用心感受, 就能发现它与众不同的地方, 请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每逢周末, 暮时向晚, 夕阳的余晖从窗外直直地跳进屋内, 跌落在地板上。我在书房中做作业, 开始听到菜刀一下一下有节奏地剁在木制的案上那明晰的沉甸甸的声音, 接着是铁锅、铁铲等炊具碰撞发出的尖脆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再后来是菜在锅中不断地被翻起落下, 哗啦啦的叫喊, 最后一丝丝香味儿飘散开来。这时, 我总会把作业搬到餐桌上, 装模作样地埋头苦干, 只为听听幸福的声音, 闻闻幸福的气息。平日在学校吃饭是程序化的, 冰冷冷的, 完全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即使在寒冷的冬日, 风尖着嗓子从窗外的树梢穿梭而过, 而厨房永远是温暖的, 家永远是其乐融融的。” (《其乐融融》)
等待吃饭的过程普通之极, 往往被人忽略, 可这位小作者凭着细腻的情感, 调动听觉、嗅觉, 捕捉到这一时刻的其乐融融, 让读者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在我的倡导下, 学生不但乐于观察, 更勤于思考。从晚自习后书桌一角的热牛奶感悟到殷殷的母爱, 从每天放学门口老校长的身影里读出了关怀, 从同桌微笑的嘴角品味出鼓励……所以要写好“生活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倡导学生要“多情善感”。有愿望的时候, 想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 想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 想要表述;有苦闷的时候, 想要倾吐……用心感受生活, 写作时自然有话可说。
三、注重彰显细节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文字表达出来效果是不一样的, 精彩的叙事得益于细腻的刻画, 往往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 在作文中我引导学生注重将生活中的事情细节化描写。所谓“细”, 就是要尽可能地细致入微。越“细”越具有表现力, 越“细”越能展示出语言的魅力。比如:“是她, 披着格子棉衣, 套着衬衣, 拖着双鞋, 好像露出了脚后跟, 显然是从温暖的被窝里刚起来, 又静了。只有水被加热而发出地轻微的“滋滋”声, 她弓着腰, 手试着水袋, 等待着, 有些被光打灰的头发垂下来。手指不断地晃着水袋, 像在拿捏温度。拿起来, 摇摇, 贴在脸上, 小立片刻, 又弯腰接上电源。手一直按在水袋上, 微弱的光下, 我的眼睛仿佛捕捉到她的小腿有一点颤, 似乎在同时, 我的心也颤了一下。” (《夜是爱的巢》) 多么细致地观察啊, 描写妈妈为“我”装热水袋的过程, 真的不亚于朱自清先生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她的小腿有一点颤”“我的心也颤了一下”细节描写得特别出色, 母子连心啊!如此细腻的描写也让读者的心为之一颤。
在作文教学中, 我摘录了学生习作中选材很好但叙述直白、描写空泛、缺乏感染力, 不能打动读者心的一些片段。我将其作成课件, 打到屏幕上, 请全班同学共同想办法琢磨语言, 使其生动、立体。几次训练下来, 学生们都注意在描写上下工夫了, 叙事的场景感、立体感增强了, 文章语言表现力有了普遍的提高。
四、师生共同积累
(1) 小组合作, 积累素材
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来, 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这学期, 我在班级开展“花开有声, 成长日记”评比活动, 要求各小组六个同学合作, 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 再合作, 周一至周六轮流写一篇日记。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评赏。师生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 每月评出优胜小组。这样, 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 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 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 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 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动等, 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此间学生们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 同一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 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 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 使得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我们班的“成长日记”。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需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样的活动,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写作中都能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 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 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提高, 合作的意识在增强。
(2) 利用自身资源
每个语文教师自身都是学生提高写作的独特资源, 可我们往往对自己注意不够, 运用不够。如果我们自己能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作为语文教师, 一方面我们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阅读积累往往比学生丰富, 经验越丰富, 文化积淀越深厚, 对自己的写作教学的备课、授课越有利。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的积累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鼓励和促进。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近几年的每次教学论文不管获奖或发表, 我总会拿来和学生分享, 目的不是炫耀, 而是和学生相互激励, 共同进步。我的教育故事每每写成小文章或是下水作文, 也会在作文课上读给同学听, 从写法上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再次修改。随着网络的普及, 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事或是感悟也会上传到空间与学生分享。阅读课上, 我的好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同样拿来和同学们交流。在每学期读书笔记评比中, 和他们的积累摘抄本放在一起参评, 师生互评共同改进提高。
只要写生活, 写真话, 作文时自然不会有“无米之炊”的难题了, 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 走近人生, 去感受生活的无限美好, 体验美丽的自然风光, 注重观察, 注重积累, 描绘活生生的世界, 其乐无穷。
参考文献
[1].程韶荣《在“教什么”上寻求新突破》,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12期。
甜
爷爷是一个很乐观的老人。他编竹篓的手艺非常好,可他的手也为此弄得全是伤。我十分心疼爷爷,可爷却不以为然。他很幽默,时常逗我笑,看到我笑了,他的眉头也舒展开了。爷爷十分讲信用,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小时候,有一天爷爷上街,我让爷爷给我买一个游戏机,可爸爸妈妈却极力反对,我以为爷爷也不会给我买,可他回来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一个游戏机。我十分高兴,说长大后要挣很多钱给爷爷花,爷爷高兴地直亲我的脸。
辣
爷爷曾在村里当过干部,凡事要求严格,因而他对我的学习要求也十分严。记得小学时,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一进家门就玩起了游戏。爷爷问我有没有作业,我撒谎说没有。第二天早上,我急急忙忙起来赶作业,被他看到了,他狠狠地教育了我,说我不诚实,不配做他的孙子。从此,我再也不敢撒谎了。
酸
爷爷的身体一直不好,总是咳嗽,去人民医院一检查,竟然是肺癌。爷爷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很难受,饭吃不下去,睡也睡不着。看到爷爷这样,我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我细心地照顾他,安慰他,并想方设法逗他高兴。最后,爷爷和我拉下勾,一定要活到我长大。
苦
爷爷的病情越来越重,看到爷爷痛苦的样子,我心里也痛苦极了。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减轻他的苦痛,可一切无济于事。那天,我在学校听到他去世的噩耗,一路哭着跑回家,看见爷爷安祥地躺在床上,眼角还有一些泪水。我知道那是他临走时没见到我而伤心啊。
爷爷,你在那个世界过得还好吗?是否还和别人打长牌?是否还坐着摇椅听收音机?
依稀记得的是:因为打坏了邻居家的玻璃,爷爷当着大家的面打我屁股,晚上又偷偷让奶奶拿止痛药膏帮我涂的场景;因为没有做完作业,就跑出去疯玩而被爷爷拎回来的场景……爷爷虽然表面上对我很凶,但我知道,他其实是很关心我的。
爷爷是个很“吝啬”的人,小学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上学每天都有可观的零花钱,他却只给我五角钱,有时候甚至没有。偶尔在商店里看见爷爷,便哭着求着爷爷给我买糖吃,每当这时,他总是严肃的把手伸过来往我头上一敲,便没有了下文。邻居们送给他的水果、糖果之类的东西,他总是自己舍不得吃,而是给我留着,等我放学回来后便让奶奶拿给我吃,他呢,则是在旁边看着我贪婪地吃着,露出难得的笑容,很满足的样子。
爷爷是个要求严格的人,记得小时候吃完晚饭,我总是喜欢立刻就上床睡觉,可是爷爷总是不让,一把从床上把我拉起来。他吩咐我先洗漱完,然后去院子里走上几圈,说这样有助于消化,那时的我太小了,根本还不懂消化的含义,就把它当做一种游戏,吃饭晚饭后,真的每晚都去院子里走几圈,现在我还保持者着这样的习惯,也正是因为爷爷的要求严格,才使得我有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
与爷爷相处的日子里,我觉得他更像一个父亲无时无刻的关心着我。他最后离去的那一天,也是我从学校赶回去叫了他一声“爷爷”后,才闭着眼睛含笑离开人世间的。
我爷爷有着一个光秃秃的圆脑袋,眼角和额头布满了皱纹,一双带着慈祥的别样的目光炯炯有神,那张能说会道的且又像无底洞般的嘴巴几乎每天都合不拢。虽然说我的爷爷已经五十九岁了,但依旧腿脚灵活,满面红光,精神的很。别看他平时作死大意,喜欢说笑,但养起花来却一点也不含糊。
来过我们家的人都知道,在我家的园子里,有很多品种草木花以及其它的植物。每天,我家的“花痴”爷爷都要看看园子里的花儿们有没有要修剪的,有没有枯黄的叶子,有的话就会把那片枯黄的叶子给剪了,但有时候看到一片枯黄的叶子却只是给它撒了一点儿水,然后就走开了,再看看有没有树要开花了,有没有树要结果或是说有没有树已经结果了。有的话爷爷就总会找几个帮手来一起把果子摘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花在我“花痴”爷爷的精心呵护下盛开了,其中海棠花开得最茂盛。这盆长势旺盛的海棠花,叶子小巧玲珑,碧绿碧绿的,粉红粉红的小花朵儿藏在密密层层的叶子下,只是偶尔探出头来,瞧瞧外面世界。海棠花的形态十分可人,像静美的山上红艳艳的杜鹃花,又像一颗颗艳丽的小红星星,挨挨挤挤,占满了整个盆儿,远远看去,是那么鲜艳,是那么引人注目。
爷爷为了展示辛勤养花的成果,同时也让大家更加了解花儿,更加爱花儿,于是便经常请一些客人和家人们去他的园子里赏花。别人夸奖我爷爷,他像小孩似的眉飞色舞。我们看着这些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婀娜多姿的花儿;而在我心中,我的光头强,大肚子的爷爷就是一位“花痴”,一副爱花如子的样子。
在我的热情和努力工作下, 班级情况还差强人意, 也得到学校的认可。正在我感到有些宽慰的时候班级情况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首先表现在自习课纪律混乱。很多时候只要我一离开教室, 班级不做作业的, 下位说话的同学开始多起来, 继而迟到、上课不守纪律、不做值日、不交作业的常见错误不断出现。不论是我的明察还是暗访, 我发现这些不守纪律的同学总是以吴××为首的五、六个人, 其中竟然还有被委任为班干部的个别同学。我一气之下调整班干部, 组成了以女同学为核心的班委会, 准备以女生制约男生。这一来女同学真正成了我嫡系“情报员”, 而那部分男生却从“地下党”变成了“游击队”, 他们的顽皮、他们的恶作剧, 几个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怎么管得住。根据女同学的汇报, 我找他们个别谈话, 点名批评, 然后分别请来家长共同教育。当这些常规武器都用完以后, 我才发现效果堪微。而这些同学开始对我产生了一定的敌对情绪, 同时吴××的家长也一直没有到校, 他并且在班级里扬言:“让我请家长, 邹老师再跟我过不去, 大不了我就不上了。”
我一筹莫展情绪低落。尽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缺少了自信, 我想这些祖国的花朵, 我为什么就培植不好他们呢。一件偶然的事情, 使我大受震动, 也让我顿然醒悟, 一下理解了教育的真谛。
那是一节体育课, 我整队以后, 我发现几位同学精力很不集中, 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去, 真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吴××穿着那件脏兮兮的天蓝色运动服, 肩膀上袖子接缝处, 撕开了一拃多长的口子, 露出瘦瘦的肩膀, 这时, 不少学生知道我已经看到这一情况都等着看我的态度, 我脑子急速的想了几个方案, 最后我决定淡化处理, 不予理睬, 继续上课。事实证明这一态度是正确的。
下课后, 我让吴××跟我到办公室。站在我面前, 吴××摆出一副冥顽不化无所谓的表情。我知道现在任何的批评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 怎么办?一个想法突然猛一亮, 我何不改批评为帮助, 改教育为关心呢?于是我放缓了声音说:“吴××怎么不小心把衣服刮破了?”吴××眨眨眼并没说话。我又说:“这样吧, 把衣服脱下来, 我给你缝缝。”他疑惑地看了看我, 低下头, 又轻轻摇了摇头。不知怎么我当时心里有了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站起来, 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脱下来吧, 大小伙子了, 到街上多不雅观!”他后退了一小步, 脱开了我的手, 我想他是感到了我的真诚, 终于说话了:“我里边没穿衣服。”“哦……”我稍作一犹豫, 随即拿起了自己的一件运动服说:“来, 先穿邹老师的这件, 你跟邹老师差不多高, 况且运动服大点小点没关系!”我一边说, 不容他说话, 我亲手帮他脱下了运动服。当他在我的帮助下穿上我的运动服的时候, 竟然出乎我的意料, 鞠了一躬, 然后转身走了。
这点活在一个女老师手里算不了什么, 等我缝好了衣服后, 看到那脏兮兮的样子, 我想何不为他洗一洗。下午放学时, 吴××来换衣服, 当他看到洗干净缝好的衣服时, 只是轻轻说了声:“谢谢邹老师。”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谢谢邹老师”, 这轻轻的一句话让我好长时间不能入眠。我回忆着这件事简单的经过, 突然明白了一个问题, 吴××对我的态度是真诚的, 而那真诚的原因, 是因为做了一件真正关心他的事。原来, 爱就是这么简单, 而它的力量又是那么强大。而关键的是, 你的爱不能做作, 不要表白, 任何事情都应是自然的流露, 而再精彩的表白也难免给真情打上折扣。
以后的情况就不要多说了, 听同学汇报说, 他给其他同学讲邹老师是个好老师, 我们都要听她的话。后来我才听说, 他的妈妈病故了, 只有他和弟弟跟爸爸过日子。我清楚了:一个特别需要爱的孩子, 爱对他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也明白了, 对这种孩子不恰当的爱的方式只会加重他们的反感。我庆幸自己的这次经历, 这真是应了一句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由此我又想起以前所做的恨铁不成钢的事情, 岂不都是有心栽花花不成吗?而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 哪一个不是育花、护花的使者。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培育、养护这些花朵的时候, 应融进发自内心的真情, 应体现出充满人性的爱意, 那么我们就能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个例, 变成有心栽花花常开的动人景象。
摘要:爱是人类的最高目标, 在给予爱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会发现他人独特的品性和特性, 促进他人价值的发掘。可以说, 爱不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 都缺少不了爱。爱不仅表现在对他们学习上的关心, 还应表现在对他们生活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的关心。教师真诚的爱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爱的结果是意想不到的。学生的心灵非常敏感, 教师的一点爱心, 也许你并不觉得付出了爱, 可他们都会感受到, 他们都会用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和爷爷一起栽花作文】推荐阅读:
和爸爸妈妈一起滑雪作文07-12
我和父亲一起走过作文10-16
我和爸爸在一起话题作文07-21
岳阳中考优秀作文:和--在一起10-07
我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作文10-20
和老奶奶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05-31
和爸爸一起读书900字优秀作文09-12
和孩子一起读水浒09-13
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09-17
和孩子一起读书心得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