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共7篇)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1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管理与组织导论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的概念

(1)管理的含义

(2)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2.管理者的概念

(1)管理者的定义

(2)管理者的角色

(3)管理技能

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1.管理职能

2.管理性质

第三节

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管理学含义

2.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学的学科性质等知识。

2.理解管理的概念、管理者的概念等知识。

3.掌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等知识。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与今天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的历史背景及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1.管理的历史背景

2.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第二节

科学理论

1.科学管理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第三节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1.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及其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

第四节

管理的数量方法

1.管理的数量方法的重要贡献

2.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第五节

行为科学理论

1.早期贡献

2.霍桑试验

3.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第六节

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全球化

2.劳动力多元化

3.创业精神

4.电子商务

5.管理创新与弹性

6.质量管理

6.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历史背景等知识。

2.理解传统管理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未来管理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等知识。

第三章

组织文化与环境:约束力量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

1.管理万能论

2.管理象征论

第二节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及维度

2.组织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3.强文化与弱文化

4.文化的来源及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

第三节

管理环境

1.外部环境的定义

2.外部环境的分类

3.环境对管理者的影响

4.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

第四节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1.区域贸易联盟和全球性组织

2.国际文化环境(跨文化研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管理万能论与管理象征论、全球环境中的管理等知识。

2.理解管理环境等知识。

3.掌握组织文化等知识。

第四章

全球环境中的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

1.民族中心论

2.多国中心论

3.全球中心论

第二节

理解全球环境

1.区域性贸易联盟

2.不同类型的全球组织

第三节

组织如何走向全球化

1.被动反应

2.明显地主动性

3.建立国际性公司

第四节

在全境环境中进行管理

1.法律—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文化环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中的全球观等知识。

2.理解全球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3.掌握文化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等知识。

第五章社会责任与道理道德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社会责任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与社会经济观

(1)社会责任的古典观

(2)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

2.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响应

(1)社会责任

(2)社会义务

(3)社会响应

3.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

(1)社会责任

(2)经济绩效

第二节

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

1.共享价值观的作用

2.建立共享价值观的途径

第三节

管理的“绿色化”

1.全球环境问题

2.组织如何走向绿色

3.社会责任综述

第四节

管理道德

1.四种道德观

(1)道德功利观

(2)道德的权利观

(3)道德公正理论观

(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

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3.国际环境中的道德

4.道德行为的改善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管理的绿色化等知识。

2.理解管理中的社会责任等知识。

3.掌握管理道德等知识。

第六章

管理决策:管理者工作的本质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含义及程序

1.决策的定义

2.决策特征

3.决策程序

4.决策的普遍性

第二节

作为决策者的管理者

1.决策的理性假设、有限理性与直觉

(1)理性假设

(2)有限理性

(3)直觉的作用

2.问题和决策的类型

(1)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程序化决策

(2)结构不良好以及非程序化决策

3.决策制定条件

(1)确定性

(2)风险性

(3)不确定性

4.决策风格

(1)命令型风格

(2)分析型风格

(3)概念型风格

(4)行为型风格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决策的含义及程序、决策的普遍性等知识。

2.理解决策类型等知识。

3.握决策风格等知识。

第七章

计划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计划工作的概念

1.计划工作的含义

2.管理者为什么要制定计划

(1)计划的目的(2)计划与绩效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

1.目标和计划在计划工作中的作用

2.设立目标

3.开发计划

第三节

计划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1.对计划工作的批评

2.动态环境下有效的计划工作

(二)考试要求

1.了解计划的种类及权变因素等知识。

2.理解计划工作含义、计划的目的等知识。

3.掌握计划与绩效的关系等知识。

第八章

战略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1.战略管理的概念

2.战略管理的目的第二节

战略管理过程

1.确定组织当前的使命、目标和战略

2.分析环境

3.识别机会和威胁

4.分析组织的资源和能力

5.识别优势和劣势

6.构造战略

7.实施战略

8.评估结果

第三节

组织战略的类型

1.公司层战略

2.事业层战略

3.职能层战略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等知识。

2.理解战略管理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战略的类型等知识。

第九章

计划工作的工具和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环境评估技术

1.环境扫描

2.预测

3.标杆比较

第二节

资源分配技术

1.预算;

2.排程(①甘特图,②负荷图,③网络计划技术PERT)

3.盈亏平衡分析

4.线性规划

第三节

现代计划技术

1.项目管理

2.脚本计划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环境评估技术等知识。

2.理解资源分配技术等知识。

3.掌握现代计划技术等知识。

第十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的定义

2.工作专门化

3.部门化

4.指挥链

5.管理跨度

6.集权与分权

7.正规化

第二节

组织设计决策

1.机械式与有机式组织

2.权变因素

第三节

常见的组织设计

1.传统组织设计

2.现代组织设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组织设计的要素

2.理解组织的定义及其类型、常见的组织设计等知识

3.掌握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与信息技术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沟通的概念

1.沟通的定义

2.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

(1)人际沟通

(2)组织沟通

第二节

人际沟通过程

1.人际沟通方法

2.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3.克服人际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第三节

组织沟通

1.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2.沟通信息的流向

(1)下行沟通

(2)上行沟通

(3)横向沟通

(4)斜向沟通

3.组织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理解信息技术

1.技术如何影响管理沟通

2.信息技术影响组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组织沟通

教学难点:人际沟通、组织沟通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际沟通方法、人际沟通障碍等知识。

2.理解沟通的定义及过程等知识。

3.掌握组织沟通等知识。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3.人力资源规划

第二节

员工培训

1.技能分类

2.培训方法

第三节

员工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方法

(1)书面描述法

(2)关键事件法

(3)评分表法

(4)行为定位评分法

(5)多人比较法

(6)目标管理法

(7)三百六十度反馈法

第四节

薪酬、福利及职业发展

1.薪酬

2.福利

3.职业发展

第五节

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

1.员工队伍多样性的管理

2.性骚扰

3.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等知识。

2.理解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等知识。

3.掌握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当前面临的问题等知识。

第十三章

变革与创新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变革的概念

1.变革的定义

2.变革的力量

(1)外部力量

(2)内部力量

(3)管理者作为变革推动者

3.变革过程的两种不同观点

(1)风平浪静观

(2)急流险滩观

(3)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认识

第二节

变革管理

1.变革的类型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

(3)人的变革

2.应对变革的阻力

(1)抵制变革的原因

(2)减少阻力的技术

第三节

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

1.组织文化变革

2.持续的质量改进与流程再造

3.处理员工压力

第四节

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1.创造与创新

2.创新的激发与培育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变革的定义及其原因、变革的方式等知识。

2.理解变革的类型、变革阻力及其克服等知识。

3.掌握变革管理中的新问题、创新的激发与培育等知识。

第十四章

行为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和目标

1.组织行为学关注的焦点

2.组织行为学的目的第二节

态度

1.态度的含义

2.态度与一致性

3.认知失调理论

4.态度调查

5.有关满意度—生产率之间关系的争论

第三节

人格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特质

3.情绪智力

4.从人格特质预测行为

5.不同文化下的人格类型

第四节

知觉

1.知觉的含义

2.影响知觉的因素

3.归因理论

4.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第五节

学习

1.学习的含义

2.操作性条件反射

3.社会学习

4.行为塑造:一项管理工具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个体行为的意义、态度等知识

2.理解人格等知识。

3.掌握知觉、学习等知识。

第十五章

理解群体与团队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群体行为的概念

1.群体行为的含义

2.群体的发展阶段

3.基本的群体概念

4.群体决策

5.理解工作群体的行为

第二节

使群体转变为高效的团队

1.工作团队的含义

2.工作团队的类型

第三节

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

1.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2.管理工作团队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使群体转变为高效团队等知识。

2.理解群体行为等知识。

3.掌握开发和管理高效的团队等知识。

第十六章

激励员工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激励(动机)过程

1.动机的含义

2.需要的含义

3.动机过程

第二节

早期的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2.麦格雷戈

X理论与Y理论

3.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

当代激励理论

1.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

2.目标设置理论

3.强化理论

4.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设计

5.公平理论

6.期望理论

7.当代动机理论的整合第四节

当代动机问题

1.激励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2.绩效工资方案

3.账目公开管理

4.激励新型劳动力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激励(动机)过程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激励理论、当代激励理论等知识。

3.掌握综合激励理论、激励对策等知识。

第十七章

领导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者的概念

1.领导者的含义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

3.领导的含义

4.领导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早期的领导理论

1.领导特质理论

2.领导行为理论

(1)勒温提出的专制式、民主式与放任式风格

(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3)管理方格论

第三节

领导权变理论

1.费德勒的模型

2.情境领导理论

3.领导参与者模型

4.路径—目标模型

第四节

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

1.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

2.领导魅力的领导与愿景规划的领导

3.团队领导

第五节

有关领导的当前问题

1.领导者与权力

2.创建信任的文化

3.通过授权而领导

4.领导风格与文化

(二)考试要求

1.了解领导者的概念及领导的功能与作用等知识。

2.理解早期的领导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知识。

3.掌握有关领导的最新观点、领导者与权力等知识。

第十八章

控制的基础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控制的的概念

1.控制的含义

2.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控制过程

1.衡量

2.比较

3.采取管理行为

第三节

控制类型

1.前馈控制

2.同期控制

3.反馈控制

第四节

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特性

2.控制的权变因素

3.针对文化差异调整控制

(二)考试要求

1.了解控制过程等知识。

2.理解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等知识。

3.掌握控制类型等知识。

第十九章

作业及价值链管理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

1.作业管理的含义

2.管理生产率

3.作业管理的战略作用

第二节

价值链管理

1.价值链管理的含义

2.价值链管理的目标

3.价值链管理的要求

4.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好处

5.实施价值链管理的障碍

第三节

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

1.电子制作中技术的作用

2.质量领先

3.质量目标

(二)考试要求

1.了解作业管理及其为何重要等知识。

2.理解价值链管理等知识。

3.掌握当前作业管理的问题等知识。

第二十章

控制组织绩效

(一)考试内容

第一节

组织绩效的概念

1.组织绩效的含义

2.衡量组织绩效的重要意义

3.组织绩效的衡量

第二节

监控和衡量组织绩效工具

1,财务控制

2.信息控制

3.平衡计分卡方法

4.最佳实践的标杆比较

(二)考试要求

1.了解在帮助组织获取高绩效水平中经理的角色等知识。

2.理解组织绩效等知识。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2

1. 词汇

特点:词汇及短语考查量大。《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中对词汇的要求为“领会式掌握词汇4200个 (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个) , 以及500个常用短语和词组”。相对于高考考试大纲要求的“2000左右词汇和相关词组”,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要求的2500个单词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要求的领会式掌握4200个、复用式掌握2500个词汇和由这些词组成的常用词组1600个, 专升本英语考试的词汇仅次于四级。随着近几年高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 学生在词汇方面能达到B级考试要求并不容易。因此, 学生备考专升本大学英语时, 词汇成了最大的障碍。第一大题的40个单项选择题中, 2009年有28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0年有23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1年有14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012年有21道题考查词汇和短语的用法。若不能扎实地掌握考纲中的词汇, 学生面对后面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和翻译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更谈不上取得好成绩了。因此, 掌握词汇, 扩大词汇量是备考的关键。

复习对策:建议学生在平时积累词汇, 不要将积累词汇的任务留在最后一年备考时。语言的学习有其自身特点, 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所以, 想专升本的学生在大一时就要提前积累词汇, 减轻最后一年的备考压力。学生习惯机械地记背单词, 效果往往不好。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积累词汇。另外, 笔者建议学生备考时不要拿着考纲的词汇表记。词汇一旦离开了句子, 没有了语言环境, 我们就难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也无法达到考纲中“考生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 能辨析近义词、词的搭配及词性的转换等”的要求。建议考生结合句子理解记忆词汇, 尤其是在做题的过程中积累词汇和短语, 最理想的状态是做过的题中不再有生词和不了解的短语。另外, 积累词汇时, 一定要关注词汇的词性和搭配, 词性决定其在句子中的位置和所做的成分;搭配决定使用方法和意义, 应特别留意动词和介词的搭配。2012年第一大题的40个单项选择题中, 有10道题考查短语搭配和辨析, 题量占了1/4。历年考题在完形填空部分, 有近三分之一考题和搭配有关。专升本大学英语考试中对词汇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词义差别、词义转换、近义词辨析、名词和介词搭配、动词和介词搭配及在阅读理解中对词汇和语句的理解、翻译。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 达不到考纲对词汇和短语的要求是无法答好题目的。提前准备、掌握构词法、熟悉词汇和短语、关注词性和搭配是备考词汇和短语的核心法则。

2. 语法结构

特点:考查的语法点多。《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考生“掌握各种主从复合句、时态、倒装、虚拟语气等语法形式”。2009至2012年的四套考题第一大题共计160题中, 有74题分别考查了非谓语动词和独立主格结构、主谓一致、动词时态、虚拟语气、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情态动词、代词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反义疑问句、倒装、强调句式、感叹句和倍数的表达等语法内容。这就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可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 导致学生语法基础非常薄弱。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对词性和句子成分没有任何概念, 更谈不上熟悉并掌握主从复合句等。

复习对策:针对语法考点多的特点, 建议考生在考前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应从词法、句法、句子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本概念开始。以2011年第38题为例:____, we went swimming in the river.

A.The weather being very hot摇摇摇摇B.It was a very hot day

C.The weather was very hot摇摇摇摇摇摇摇D.Being a very hot day

如果考生对独立主格结构熟悉, 则这道题目的答案很明显是A。可是目前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基础都很差, 做题基本靠“语感”, 学生觉得哪个顺口选哪个, 见过哪个选哪个。在课堂上, 笔者分别要求四个高职一年级班级约230个学生给出做这道题时最先排除的答案, 有218人首先排除A和D, 理由是B、C的句子常见。究其根源, 是学生对句子结构和类型根本不了解。该句子没有并列连词, 没有分号, 因此不是并列句。该句子没有明确的关系词引导状语从句, 所以也不是复合句。因此该句子只能是一个简单句, 而简单句不能有两套主谓结构。当了解了这些基本的句子结构知识后, 学生就能轻易排除B、C, 也会真正理清解题的思路, 做题时不再以猜测为主。除了基本语法概念外, 学生还须在考前掌握:12种动词时态的意义和用法、虚拟语气、主谓一致、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形容词性从句、副词性从句、强调句式、倒装、反义疑问句、倍数的表达、代词用法、连词和介词的用法及辨析、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等语法知识。对这些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利于顺利解答单项选择题, 还有利于在翻译中准确地剖析句子结构, 进而准确地进行翻译。否则, 很多学生在翻译时逐词翻译, 根本不考虑句子结构, 以致译文和原文大相径庭。对语法的系统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能够准确地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多年的专升本考前辅导教学中, 笔者发现在系统学习语法知识前, 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没有谓语的句子, 或由多个逗号连接的没有关系词的简单句。在系统学习语法知识之后, 这些现象会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 死记语法条例是没有用的, 必须认真分析例句, 从例句中理解语法规则, 在练习中学习语法知识, 反复练习, 直到牢固掌握。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3

【关键词】手机APP应用软件 中职升本英语考试 猿题库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01-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手机不再是单一的通讯设备。它融多功能于一体,已演变为一个微型移动式网络电脑终端,功能异常强大,运行其中的各种APP应用软件,给使用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捷服务,诸如我们所熟知的“滴滴打车”、“高德地图”和“美团”等。其中,专门为学生群体研发的一些学习软件也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无师自通”的机会,让传统学习走出课堂与校园。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能进行学习。此类手机APP学习软件的技术都是基于大数据分析,里面的题目与解析汲取了业内专家的多年教学经验。如能正确利用这些软件,提高学习成绩已不是空谈。下面本人将结合我校的实际,以过去两年自己在中职升本考试英语科目备考中运用“猿题库” 进行教学辅助与复习的经验,对一款于2013年正式上线名为“猿题库”的手机APP学习软件进行初步探讨与研究。

一、使用背景

英语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课之一,开设时间为1年,共136学时。中职学校开设英语课,无非有两大目的:第一,让学生掌握职业情景用语,能进行简单对话;第二,为升学(中职升专、本)作铺垫与衔接准备。英语是中职升本基础文化课必考的一门科目,现行升本要求为语、数、外三门的总和最低分数线不低于80分。但随着中职升本考试的逐步改进,预通过考试体现考生文化课综合能力,各科目单科设定最低分数线的政策指日可待。因此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中职升本的通过率,最终影响职业生涯。纵观近几年的辽宁省中职升本英语试卷,考试总体水平要求和中考水平基本持平,甚至略低。因此掌握初中英语的所有知识点,升本英语考试就能轻松过关。签于中职学校教材简单、课时不足;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想要达到升本考试要求,课下不进行大量英语自学,是万万不可取的。目前中职生智能手机拥有率接近于为100%。只要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与监督,选择一款“因地制宜”的手机APP英语学习软件,就能大大提高各位学生的英语成绩,从而轻松应对升本考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个人极力推荐于2013年正式上线的“猿题库”手机APP学习软件。 此软件在网上的各种报道中宣称:“它通过对历年中考考试真题所涉的所有考点的反向研究,参照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和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综合考点考频和考题难度,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多种练习和模考方式,帮助你有效率的反复练习,并准确测算你的真实考试能力。”

二、使用方法

首先,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最新版本的“猿题库”手机APP学习软件。安装完毕后,手机界面会出现该软件的图标,点击图标进入软件初始设置界面进行简易设置。先将学习阶段设置为初中,科目设置为英语,考试时间设成升本考试年份,考试大纲设置为辽宁省。设置完毕后,再把习题设置为与中考同步。这样就完成了使用前的基本设置。学生就可以进行语法单项及阅读理解等相关考试项目练习。作为教师,在手机上安装“猿题库老师版”,设置生成作业群号,让本班学生在手机“猿题库”中搜索群号,进入作业群,教师就可以根据本班的整体水平进行统一出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单独出题。

三、软件优势

1.学生利用“猿题库”做题,10道题一提交,提交后马上知道对错。 点击错题号进入解析,每条解析均能做到一针见血,言简易干。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该题所涉及的考点。

2.学生对自己进行阶段分析。“猿题库”有错题统计与收藏功能,集中反映问题,针对问题可进行着重学习与记忆。

3.利用“猿题库老师版”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整体或单独出题,还可通过手机查阅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实现了课堂外真正意义的“分层教学”,减少出题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性方面弱化,该方式为教师对学生课外督促提供可能。

四、建议改进方向

上面列举了“猿题库”几大优点,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可出现过分依赖的情况,它只是一款手机学习软件,想在实际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与自己平时的积累和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众所周知,写作是英语考试的必考项。是英语综合运用的整体检验,它体现了学生的词汇量,词法,时态等各项语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没有一种学习软件能给学生的英文写作给予实质、有效的帮助。“猿题库”也不例外。建议“猿题库”组建历年中考写作范文题库,然后按中考作文所能涉及的题目进行分类汇总。上传实际考试中考生的作文,指出其中的错误。设有写作错误分类汇总,如“时态类”、“单三类”等错误汇总。学生在全面了解中考作文的题型、借鉴范文的同时,比对错误汇总,本质性地提高写作水平。

五、总结

经过实际的教学与运用,诸如“猿题库”类的学习软件的特点均是“以考代学”,在辅助教学方面是可取的。但英语的学习不可依靠某个学习软件,还要注重平时系统学习与积累。对于考生来说,练习不能代替对知识点的学习,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两千多年前孔子已经指明了方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可以理解为知识的输入,而“思”则是知识的输出和运用,“考”的本质其实就是“思”,即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思考、从而达到促使大脑深层加工的目的。故实际教学中,还应以学习软件为辅,以系统教学为主,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森林.猿题库.真的革了试题的命?http://www.medu.org.cn/news/2013/0906/210.html

[2]吕双.“英语流利说”手机APP辅助高校艺体生口语教学初探[A].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

[3]沈潜.课堂的延伸——移动英语学习app,职教英语辅助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2年第26期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4

一、考试目的西北师范大学专升本招生旅游管理业考试包括两部分内容:旅游学和管理学原理。考试目的是为了较全面考核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含高职)应届毕业生旅游管理专业主干课程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考察其对旅游管理学科中《旅游学》和《管理学原理》课程基本知识点和理论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一)旅游学

绪论

(1)旅游学科的发展及构成(2)国内外旅游学研究概况,旅游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章 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1、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西方旅行活动的发展状况,近代旅游的产生背景,标志近代旅游业开端的重大事件。

(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现代旅游活动的特征,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1)旅游的概念

(2)旅游活动的类型

(3)旅游活动的性质

(4)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三章 旅游活动的主体

(1)旅游者、国际旅游者、国内旅游者与旅游动机的定义。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和动力,旅游者产生的其他因素。

(3)旅游动机的分类,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

(4)几种主要旅游活动类型的定义,旅游活动基本类型的特点。

第四章 旅游活动的客体

(1)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2)旅游资源开发的含义和旅游开发的步骤,开发的基本原则。

(3)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中国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的数量与类别。

第五章 旅游业

(1)旅游业的概念、性质与特点,旅游设施及其分类。

(2)旅行社的特质与作用,我国旅行社的分类与业务范围。

(3)饭店业在旅游发展中的地位,饭店的发展历程,等级划分标准,现代饭店企业的主要特点和我国饭店经营的发展方向或趋势。

(4)旅游交通的作用和主要形式。

(5)旅游服务的作用,旅游服务质量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

第六章 旅游组织

(1)国家旅游行政组织的职能。

(2)世界旅游组织的要点和宗旨,世界旅游日的相关内容。

(3)国际惯例的内容和层次,世界旅游业运行的主要原则,面临“入世”,我国如何注意采用国际惯例加快旅游业发展。

第七章 旅游市场

(1)旅游产品的定义及其特点。

(2)旅游市场的定义,旅游客流规律和发展趋势,旅游市场的划分。

(3)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我国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主要特点。

(4)旅游经济结构的内容,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第八章 旅游的影响

(1)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2)旅游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3)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消极影响。

(4)控制与调整旅游消极影响的途径。

(5)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其基本内容。旅游业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

(二)管理学原理

1、管理概念、管理基本属性、管理职能体系。

2、管理思想的发展

(1)我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2)泰罗科学管理及法约尔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3)人际关系学说及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管理的基本原理

(1)管理原理的特征及管理原理的要点;

(2)人本原理的要点;

(3)责任原理中的责权利三角定理。

4、管理的基本方法

(1)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及管理哲学的内涵;

(2)管理的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的特点与作用,经济方法的特点,教育方法的内容。

5、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伦理的因素;

(2)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3)企业的社会责任。

6、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内涵及基本构成要素;

(2)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7、管理信息

(1)管理学中信息的定义及信息系统的要素与开发步骤;

(2)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应用。

8、管理决策

(1)决策的定义、过程与影响因素;

(2)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型决策中的盈亏平衡分析法及应用。

9、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的主要内容;

(2)部门化的产生及组织设计中经常运用的部门划分标准;

(3)集权与分权的含义及两者在组织结构设计中的合理组合。

10、组织力量的整合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影响及作用;

11、激励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2)如何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12、沟通

(1)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2)引起冲突的人们之间差异的主要表现。

13、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2)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14、企业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2)企业技术创新源泉的主要内容。

15、企业制度、层级、文化创新的特点。

三、试题难易程度

较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50%

较难题约20%

四、说明

试卷满分为200分,两门课程满分各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参考书目

1、《旅游学》(第二版),李天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5

2009年山东师范大学专升本考试公共事业管理试题 综合一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综合二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关系学

综合一管理学

一 判断

1、沟通就是交流思想或交换情报的过程。

2、工厂是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

3、计划是一种结果,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4、管理决策是指企业与经常变化着的外界环境之间谋求达成动态均衡的一种决策。

5、一般管理跨度大则管理的层次少,反之管理跨度小则管理的层次多。

6、组建工作团队有利于实现组织“扁平化”。

7、一般而言,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比较适于中小型企业。

8、因为有时滞,所以必须及时实施控制。

9、在双因素理论中,所谓保健因素是指“不具备某些条件,职工不会感到不满意,但满足了这些条件,则能使职工变得非常满意”的因素。

10、强化理论主要强调要合理使用奖惩的工具来规范人的行为。

二 单选

1.由布莱克和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图理论认为

A.任务式(9.1)A.乡村俱乐部式(1.9)C.中间式(5.5)D.团队式(9.9)

2.移动平均法属于A.回归分析法B.线性趋势法C.时间序列法D.指数平滑法

3.直线一职能制最早是由

A.泰罗B.法约尔C.斯隆D.格兰丘纳斯

4.领导的本质是A.指挥B.激励C.沟通D.服务

5.公平理论是由

A.赫茨伯格B.马斯络C.佛隆D.亚当斯

6.企业领导制度的核心是A.确定企业高层领导权力B.明确领导者任务

C.解决企业内部领导层权责关系D.确定领导者群体结构

7.最早提出五种沟通网络形式的是A.莱维特B.利克特C.菲德勒D.维纳

8.管理人员通过实地观察来掌握工作的进度、质量和实际成果,这属于获得信息方法中的A.个人观察B.口头报告C.书面报告D.技术测定

三简答

1马斯洛需求理论内容

2头脑风暴法的特点以及遵循的原则

3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4领导方格理论内容

四论述

结合实际论述创新管理的技能

管理心理学

五 单选

1.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景特点,可以把观察法分为()。

A.参与观察与控制观察B.控制观察与情景观察

C.情景观察与自然观察D.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

2.“人的心理与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下列哪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A.人际关系论B.需要层次论C.群体动力论D.人性管理论

3.由“霍桑实验”可以推知人是()。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

4.根据X理论,在管理措施上应该强调()。

A.重视工作任务B.参与和自主管理C.内在奖励D.充分授权

5.某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具有强、平衡但不灵活的特征,则该人的气质类型是()。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6.人们能顺利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技能,并能按已有的式样进行某种学习、工作或生产活动的心理素质是()。

A.基本能力B.再造能力C.认识能力D.创造能力

7.“用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来判断该类人群中的个体的倾向”反映了社会知觉的()。

A.定型效应B.优先效应C.晕轮效应D.第一印象

8.在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中,属于稳定的归因因素是任务和()。

A.努力B.能力C.机遇D.环境

9.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是()。

A.意向B.情感C.评价D.认知

10.某员工认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是不好的”,虽然他看到周围很多人都随地吐痰,但他却自觉不随地吐痰。此时他对“不能随地吐痰”的态度处于()。A.服从阶段B.赞同阶段C.同化阶段D.内化阶段

六 多选

1.按基本表现形态,可以把情感和情绪分为()。

A.激情B.心境

C.美感D.理智感E.热情

2.双因素理论促进工作变革主要体现在()。

A.工作标准化B.工作丰富化

C.工作规范化D.工作扩大化

E.弹性工时

3.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

A.工作方式B.生活方式

C.共同的利害关系D.亲缘关系

E.历史关系

4.群体成员处理冲突的主要意向包括()。

A.竞争B.协作

C.回避D.迁就

E.折衷

5.组织设计中,群体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A.工作流程B.技术

C.专业分工D.环境

E.人的社会需要

七问答

1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2了解人类气质类型对社会实践的影响

3团体的功能

4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八论述

影响团体成员之间冲突的原因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方法

综合二公共关系学

一单选社会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

A 生态环境B人际关系环境

C组织外观环境D经济环境

2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将公众分为

A顺意公众B逆意公众

C 边缘公众D周期公众

3公共关系三大目标

A美誉度B协调度

C和谐度D认识度

4在组织形象推广中,下列不属于对内宣传的内容是

A组织B广告

C人际传播D组织如何进行变革

5在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中,群体传播应属于的类型是

A大众传播B.媒介传播

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6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工作,发挥着

A.情报功能B.管理功能

C传导功能D.效益功能

7什么是公共关系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公共关系不可能得以扩大并向更高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

C民主政治的发展D.民众意识的觉醒1952年,现代公共关系教育之父斯科特·卡特李普出版了一本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A.《公众舆论之凝结》B.《共同原则宣言》

C 《公众关系学》D.《有效公共关系》

9公共关系学是

A.归属于关系学的范畴B.归属于大众传播的范畴

C . 一门独立的学科D.归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

10什么是企业所有工作者行为表现的综合,企业制度对所有员工的要求及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再现等。

A.企业理念识别系统B.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C.企业视觉识引系统D.企业整体识别系统;

二 多选题

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包括()

A.收集信息B.辅助决策

C.传播推广D.协调沟通

E.提供服务

2.组织内设公关机构的基本模式大致有()

A.部门隶属型B.部门并列型

C.高层领导直属型D.专门技术型

E.公关委员会型

3.公众的基本特征包括()

A.整体性B.共同性

C.相关性D.多样性

E.变化性

4.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有()

A.社会因素B.团体因素

C.宣传因素D.个体因素

E.态度系统特别因素

5.组织选用公关传播媒介应坚持的主要原则有()

A.合乎组织行为原则B.合乎经济原则

C.联系目标原则D.适应对象原则

E.区别内容原则

三简答题

1现代公共关系特征

2公关的功能

3组织形象定位方法

4公共关系调查的内部范围有哪些

四论述题

公共关系部和公共关系公司的优缺点及区别

五 单选

1.人力资源考核的客观的标准是

A工作质量B工作能力

C知识水平D组织评价

2.人力资源咨询业的组织形式有

A市场调查公司B评价中心

C广告公司D会计师事务所

3.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

A保持人力B制定政策

C预测目标D供需匹配

4.“期望理论”中的动机激励水平是

A效价х期望B效果的可能性х效果价值

C可能性х期望概率D效果价值х期望值

5.培训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

A组织行为的中心内容B一瞬间的行为

C贯穿于全过程的基础D行动之前的准备工作

6.用目标管理法进行考核管理时不会涉及的活动是

A计划与度量B分析与激励

C指挥与决策D监督与控制

7.行为科学对于非正式群体的看法是

A具有积极作用应予爱护B具有消极作用不予理睬

C具体分析、区别对待D具有破坏作用应予取缔

8.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A计划、组织、指挥、控制B计算机预测

C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D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9.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基础不包括

A社会学B系统工程

C经济学D物理学

10.激励因素分类中没有

A组织特性B领导特性

C团体特性D个体特性

六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

360度评价法

心理契约论

七简答

1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2培训员工应注意的事项

3什么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的优缺点

4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步骤是什么

八论述题

期望理论的内容及在管理中的意义

“专升本”考试大纲(金融学) 篇6

2015年“专升本”《金融学》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金融学》是研究货币、信用、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货币和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经济金融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大纲适用于报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复习。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等基本问题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有关金融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基本方向。通过学习本课程,要使学生在当前和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理解和洞察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和形势的能力;有广泛地通晓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业务活动的能力;有基本的对国际金融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最终达到较熟练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金融问题的目的。

二、考试的范围和内容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考核知识点:货币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形态与货币制度 考核要求:理解货币本质与价值、理解货币的职能、理解货币形态的发展、理解货币制度的演变 考核内容: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二、货币的本质

三、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 货币形态的发展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三、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第二章 信用与利息

考核知识点:信用的概念、要素、产生和发展,信用的基本职能,信用的主要形式,信用工具,利息以及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等基本问题。

考核要求:理解信用的概念、要素、产生和发展,理解信用的主要形式,理解信用工具,理解利息和利率的种类,理解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应用利率的影响因素,综合应用经济与利率的相互关系。考核内容: 第一节 信用概述

一、信用的概念

二、信用的产生

三、信用三要素

四、信用的发展

五、信用的职能和作用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三、国家信用

四、消费信用

五、其它信用 第三节 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二、短期信用工具

三、长期信用工具 第四节 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本质

二、利息率及其种类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

四、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第五节 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一、我国的利率体制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三章 金融机构体系

考核知识点: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中央银行的职能与性质,中央银行的类型,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专业银行的性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

考核要求: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理解中央银行的职能与性质,理解中央银行的类型,理解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理解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了解专业银行的性质,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性质,了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与现状。考核内容:

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的一般构成

一、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专业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及改革

一、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模式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央银行

二、商业银行

三、政策性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五、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第四章 商业银行

考核知识点: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主要内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及其他管理的具体内容。

考核要求:理解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趋势,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基本原则,理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应用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主要内容,应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及其他管理的具体内容。考核内容: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一、早期银行的起源

二、现代银行的产生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四、表外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

四、商业银行的其他管理

第五章 政策性银行

考核知识点:政策性银行的概念、性质与特征,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政策性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及主要业务运作,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与资产负债管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及特点。考核要求:理解政策性银行的概念、性质与特征,理解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理解政策性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及主要业务运作,理解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与资产负债管理,理解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及特点。考核内容:

第一节 政策性银行概述

一、政策性银行的概念

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

三、政策性银行的特征

四、政策性银行的外部关系

第二节 政策性银行的业务

一、政策性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政策性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三节 政策性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

二、政策性银行的负债管理

三、政策性银行的资产管理 第四节 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一、国家开发银行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第六章 金融市场

考核知识点:金融市场的概念、功能、主体与分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基本内容。

考核要求:理解金融市场的概念、功能、主体与分类,理解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基本内容。考核内容: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二、金融市场的地位及功能

三、金融市场的主体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 第二节 货币市场

一、同业拆借市场

二、票据市场

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四、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五、回购协议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一、股票市场

二、债券市场

三、投资基金市场 第四节 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概述

二、外汇市场的构成

三、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

第七章 中央银行

考核知识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其他业务,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与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制定依据,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考核要求:理解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其他业务,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与传导机制,理解货币政策制定依据。应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综合应用前瞻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综合应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考核内容: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其他业务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工具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

一、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

三、实施前瞻性货币政策

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五、我国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实践

第八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考核知识点:货币需求内涵、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内涵,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货币均衡内涵与实现,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成因,通货膨胀的效应及其治理,通货紧缩内涵、成因与治理。

考核要求:理解货币需求内涵,理解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内涵,理解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理解通货膨胀的定义与成因,理解通货紧缩内涵、成因与治理。应用货币需求的决定与影响因素,应用货币均衡内涵与实现。综合应用通货膨胀的效应及其治理。考核内容: 第一节 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二、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货币需求量理论比较 第二节 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概述

二、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二、货币均衡的标志

三、货币均衡的实现

第四节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及成因

二、通货膨胀的效应及其治理

三、通货紧缩

第九章 外汇及外汇管理

考核知识点:外汇和汇率的概念、种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汇率制度,外汇管理的含义、目的与相关主体,外汇管理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外汇管理。

考核要求:理解外汇和汇率的概念、种类,理解汇率制度,理解外汇管理的含义、目的与相关主体,理解外汇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应用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综合应用我国外汇管理。考核内容:

第一节 外汇和汇率制度

一、外汇

二、汇率

三、汇率的决定及其波动

四、汇率制度 第二节 外汇管理

一、外汇管理概述

二、外汇管理的政策措施

三、我国的外汇管理

三、考试题型和分値结构(100分)

1、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2.试卷能力结构与分值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了解”、“理解”、“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分数比例为:“了解”约占15%,“理解”约占50%,“应用”约占20%,“综合应用”约占15%。

四、考试形式 笔试(闭卷)

五、考试时间 90分钟

六、主要参考书目

管理学专升本考试大纲 篇7

从2004年开始, 甘肃省教育厅、省自考委面向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考试试点工作 (以下简称自考“专升本”) , 即高职高专院校可组织学有余力的在校普通专科学生报考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自学考试本科段或独立本科段专业, 通过学习与考试, 按规定获得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的学历层次与综合素质,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 延缓就业压力;进一步挖掘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力, 提高高等教育供给水平, 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推动全省专科层次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 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发挥普通高校在自学考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自学考试开放灵活的优势, 促进自学考试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 甘肃省教育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提高。从2000年至2010年, 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从8.2万人上升为49.5万人, 高等教育各类在校学生总数从17.7万人上升到67.5万人[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6.7%提高到22.0%[2]。虽然如此,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没有接受过全日制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也在日益扩大。同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加大, 而甘肃省作为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 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其人才培养的质量、数量、规模和结构等, 都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状况下,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学习形式灵活、高度开放、工学矛盾少、学习费用低等独特优势,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和机会, 较好地体现了教育公平性的原则。从1984年甘肃省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以来, 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5万名毕业生, 为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贡献了2.6个百分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省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 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内涵, 增强了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的活力, 为推进全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全国来看, 高校的持续扩招、教育手段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的飞快发展, 使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自学考试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学考试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机遇。近年来, 甘肃省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从7所增长到21所, 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60%, 年招生人数超过4万人, 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1.9万人增长到13.0万人, 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35%, 撑起了甘肃省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社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增长, 高职高专院校的在校学生对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愿望和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面对教育困境和新的形势, 自学考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制度, 应不断发挥开放性、灵活性的优势, 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 不断拓展教育职能,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便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需求, 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自考“专升本”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 它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自学考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 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意义

2.1 开展自考“专升本”是自学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 自学考试必须立足于改革创新, 不断完善考试制度,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 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探索并扩大服务领域, 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 自学考试“专升本”教育应主动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有机结合,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是自学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是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实现与其他教育形式相互衔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搭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具体体现。

2.2 举办自考“专升本”是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长线自考中, 互动角色只有两个:本科院校和自考生。而在自考“专升本”制度中, 参与者变为3个:主考院校、高职院校、自考生。自考“专升本”工作首次将高职高专院校引入自考大家庭, 并尝试让高职高专院校在主考院校的帮助下, 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的工作中占主体地位[3]。高职高专院校借助自考“专升本”助学工作平台, 依托主考院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经验, 在不影响专科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 探索和积累本科层次教育办学经验, 这对高职高专院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挖掘办学潜力, 激发办学活力, 加快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学术和管理水平, 增强办学实力等,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也使高职高专院校在稳定生源、提升办学声誉、提高办学效益等方面受益匪浅。这些必将为高职高专院校今后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办学层次奠定基础。

2.3 参加自考“专升本”是专科在校学生自身发展难得的机遇

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 无论是高职高专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本科教育, 都是学生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学生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不只是就业谋生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 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基础好、学有余力的优秀在校学生有机会发挥聪明才智、激发自身潜质、自由选择学习、自主设计今后的发展规划, 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参加自考“专升本”已经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专本套读”、提升学历层次的唯一途径, 是专科学生寻求自身发展难得的机遇。自学考试强调考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 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5], 也将使参加自学考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我校开展的学习绩效问卷调查显示, 参加自考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计划性强于其他学生。从实践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来看, 在校学生参加自考“专升本”较社会长线考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在专业考试计划和学校助学教学计划中对实践环节技能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安排, 同时, 自考“专升本”学生与普通大专在校生共享专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 甚至能够争取到比主考院校更加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 高职高专院校将围绕主考院校实践性环节技能考核目标要求,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对学生论文写作训练和毕业论文进行指导,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所以,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来说, 在确保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 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一步得到拓展, 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

3 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3.1 调整考试计划, 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高职高专在校生参加的自考本科教育的教学计划 (考试计划) 与社会长线自考同层次、同专业教学计划完全相同。由于课程设置和结构的不同, 使专、本科教学计划可能存在较多不协调的地方, 或者由于统考课考试时间的限制, 使专、本科课程相互衔接和教学安排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导致出现自考本科课程统考时间与专科同门课程开课时间倒置, 专、本科同门课程同时开课, 两门课程考试时间发生冲突等现象。

要实现高职高专课程与自考本科课程的有机衔接, 需要在省级自考主管部门的主持下, 对面向高职高专在校生开展的自考本科教育考试计划、课程设置和结构进行论证和适当调整, 在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要求的前提下, 力求实现专、本科课程的有机衔接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 避免“专、本衔接”教育教学脱节, 减少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 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也可以酌情在自考本科课程体系中开设一定学分的选修课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特长发挥的宽松的学习空间。

3.2 健全工作机制, 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举办本科教育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经验不足, 师资力量、学科水平、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等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 学校应在省级自考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主持下, 深入开展调研, 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 强化工作职能, 通过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 充分调动主考院校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切实发挥主考院校的主导作用, 从而落实学校对自考“专升本”办学的指导和督导责任, 做好“传、帮、带”工作。具体体现在:一是指导高职高专院校制订教学计划, 加强试点专业建设;二是发扬主考院校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开展教学示范和学术指导, 发挥教学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三是履行教学运行和质量监管职能;四是对高职高专院校承担自考本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五是传播本科教育校园文化。

3.3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促进自考生就业工作

目前甘肃省出台的针对自学考试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不多, 以高职高专院校自考“专升本”的毕业生为例来说, 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 自考毕业生还不能享受申请办理本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待遇。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通过学习拿到了自考本科毕业证, 但就业单位需要的依然是普通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报到证。

自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乎自学考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省、市自考主管部门应该从广大考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 积极开展促进自考生就业的工作, 以“出口”带动“入口”, 以推动自考事业的发展。自考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保持与地方人事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 通过制订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为自学考试毕业生开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并把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化;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及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要切实做好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及时向自考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咨询、择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 指导和推动自考毕业生的就业。

摘要:甘肃省在高职高专院校推行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阶段学习考试试点工作 (以下简称自考“专升本”) 是自学考试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与创新, 它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为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学历层次、增强就业能力创造了条件, 为自学考试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分析自考“专升本”制度出台的背景, 阐述开展自考“专升本”教育的意义, 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自考“专升本”,考试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协会.在校学生来源情况 (总计) [EB/OL].2012-11-4, http://www.cnoea.ong/newsview.asp?id=154&BigClass=教育统计.

[2]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通知[S].2010.

[3]刘任熊.综论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制度[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2) :49-51.

[4]郭华.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与自考本科教育衔接的研究[J].成人教育, 2007 (12) :33-34.

上一篇:枇杷的诗句下一篇: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