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的地位和作用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班组的地位和作用(精选8篇)

班组的地位和作用 篇1

班组管理是企业工作的基础

一、什么是班组管理?

班组管理是指以班组自身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和激励等管理活动,其职能在于对班组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组织、有效利用。

二、班组管理的特征:

1.其基本要求是系统管理——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其基本内容是基础管理。

3.其基本形式是民主管理。

三、班组管理的内容:

1.生产管理;

2.质量管理;

3.技术管理;

4.劳动管理;

5.设备管理;

6.经济核算;

7.安全文明生产;

8.思想政治工作。

四、班组管理的重点:

1.抓好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均衡生产制度、岗位技术练兵制度、设备工具维护保养制度、安全文明生产制度、交接班制度、考勤制度、经济核算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思想工作制度等等)

打个比方:制度好,好人做好事,坏人做不了坏事;

制度不好,好人难做好事,坏人专做坏事。

2.抓好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班组的地位和作用 篇2

一、档案室是机关单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职能科室

一个机关、单位有行政管理、政治管理、经济管理、业务、技术和和档案工作等, 为使各项工作秩序井然, 就要设置专司各项工作的机构----办公室、行政科、政工、财会、业务、生产技术科和档案室等, 由此看来, 档案室是专司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 是组成机关单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职能科室。《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二章第六条规定:机关必须建立档案工作, 组成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 第一章第四条又规定, 机关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是: (一) 对本机关文书或业务部门的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 进行指导和监督; (二) 负责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 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用, 并为党和国家提供历史资料。《条例》所指“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 即根据机关的级别、大小不同, 设立相应的档案室、科、处。这些法律条文使我们明确地认识到, 档案室并不是机关单位可有可无的机构, 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职能机构。因为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在行使各自的职能时, 必定要形成各种文件材料, 这些文件材料既有现行效用又有历史效用。一个机关、单位如果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职能权威的档案室, 负责对本机关、本单位各职能部门文件材料归档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提供利用, 那么, 这个机关、单位的工作就会陷入盲动。

二、档案室是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

国家档案事业是由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组成的, 每个档案馆、室都是国家档案事业的细胞。因为档案馆的物质基础是档案, 而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于各级各类基层档案室。档案室源源不断地向档案馆输送珍贵的档案史料, 才有档案馆事业的兴旺发达。若没有档案室, 档案馆就成了无源之水。可见档案室工作不公是发球国家档案事业范畴, 而且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档案室性质、地位、作用的宣传, 使全社会对档案室性质的认识提高到是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是国家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来, 才能名正言顺地发挥档案室的职能作用。

三、档案室是档案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档案室工作是档案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档案馆是在档案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档案室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馆事业的优劣。首先, 档案室档案的齐全与否, 是档案馆馆藏内容是否丰富的重要前提。其次, 档案室档案管理科学与否, 是档案馆馆藏管理科学与否的先天因素。档案室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好, 工作能力强, 室藏档案鉴定准确, 排列有序, 编目科学, 检索系统完整, 这是档案馆馆藏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 档案馆具备了这一实现科学管理的先天因素, 不但能提高馆内科学管理水平, 而且能腾出大量的人力、财力做馆藏内容的开发工作和其他收集工作。

四、做好档案室管理工作, 重视档案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网络作用, 保证归档材料齐全完整, 档案室档案的悼念悼念是档案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又是一个大难点。如何才能收全材料, 这是我们每个档案员所要着力解决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第一是健全档案管理网络, 落实部门悼念档案材料的联络员。我单位共设6个联络员, 并规定每个联络员所悼念的档案植被的范围内, 还规定了定期归档交接时间, 这样就使收集工作实现了定员、定时制度化。第二就是档案员主动收集材料, 做到嘴勤、腿勤、。联络员交材料不全或没按时交, 就天天催, 直到收齐为止。积极提供利用, 搞好档案信息服务。积极提供利用, 这是档案员的一个中心任务。为此, 我们订立了档案服务公约, 积极编制适用性强的检索工具, 组织全校老师参观档案室, 让他们知道有哪些资料可为他们教育教学服务, 主动给老师们提供利用。

五、依靠领导支持, 积极主动工作

把档案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 写入学校工作计划里,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档案领导小级, 制定档案工作制度, 并把学校档案达标升级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保证资金投入。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 在图书馆所发挥的作用中, 图书馆建筑物占有5%, 信息资料占20%, 而图书馆员工占地75%。就是说, 图书馆员工在图书馆服务中具有相当的作用。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 就要培养图书馆员工的人文习惯, 在馆内形成一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氛围。要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要爱岗敬业、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不要只满足于图书的借借还还, 还要掌握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要精通一门外语, 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懂得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还要懂得一些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 做一个具有“通才”能力的管理者。在一个健康理智的社会, 人文关怀永远是第一位的。图书馆与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 人文关怀都是永恒的主题。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 必须要扭转由于技术和非技术思想束缚所带来的服务理念, 改变一切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做法, 努力创造一个以读者为核心, 充满温情和爱意的人文环境。

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 篇3

产业结构在世界各国有很大的不同,以当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来讲,第一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已小于2%(约1.8%~1.9%),第二产业约占25%左右,第三产业占70%以上。美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第三产业已经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但这并不说明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弱。美国的农业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农业,尽管农业的比重不到2%,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和最大的出口国。所以2%的比重并不代表它弱,而说明当其工业、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靠服务业的发展。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业比重曾达3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变化很大。农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更快。从构成来看,第二产业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第二产业包括建筑业和工业两部分,在50%的比重中,大体上建筑业占10%,工业占40%。工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和制造业,当然还有公用电、水、气的生产,但主要是采掘业和制造业。而采掘业(采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矿)虽占有一定比重,但比重在下降,制造业占大部分并且比重在上升,约占工业的60%~70%以上。因此,目前我国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中主要是工业,工业中主要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来讲,在发展的现阶段,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我们仍处在工业化时期,目前面临的是要完成国家工业化这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它有初期、中期、后期,我们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初期主要是搞轻纺工业,因为轻纺工业需要的投资数量相对比较少,技术整体上不是很高,搞起来比较容易。同时又是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积累资金也比较容易。工业化中期,从全世界各国发展来讲,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包括冶金、汽车,大的化工、化纤、石油化工,以重化工业为主。工业化后期情况有所变化,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很长,经历了一二百年,发展到后来新兴产业发展起来,包括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的发展处在工业化中期,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制造业要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装备,比如冶金,需要炉子,需要各种铸造、轧制设备;化工需要大的流程装置;汽车需要大量生产设备。如何为重化工业提供装备,是制造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制造业也处在非常关键的位置。

经济增长点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经济靠什么来增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农业看,要有很大的增长不太可能,其比重在不断下降,每年农业增长比经济整体增长要低5个~6个百分点,2000年GDP增长率在8%以上,而农业只有2%多一些。当然农业需要发展,但是依靠农业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看来不现实。至于第三产业,我们当然希望有很快增长,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第三产业增长比较缓慢,我们的情况还没有到服务业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但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还低于像印度这样经济水平同我们相似的国家,甚至低于比我们还落后的一些国家。近几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略低于GDP的增长。要靠第三产业来整体上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也不是太现实。所以,当前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还是靠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采掘业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同样不可能有很大的进展。要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作为大的、全局性的经济增长点,只有依靠制造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经济增长包括消费、投资、净出口三方面的增长,这些也都同制造业有很大关系。我们日常的消费、日常衣食住行,都要有制成品,农产品也需要加工,投资需要大量设备,都需要制造业来提供。现在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依靠原材料出口,大量增长是不现实的,目前主要依靠制成品的出口,这些都同制造业有很大关系。

现代化的含义

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际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这四个现代化构成国家整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农业工业化问题,就是要用工业的思路、方法来搞农业,这需要大量的装备以及很多像化肥、农药等工业制成品去支持它,也包括很多机械设施。所以,农业现代化需要制造业来提供大量装备和生产资料。工业现代化,就是工业本身要大大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装备,这些都需要制造业来支持。国防现代化需要大量现代化的武器、军事装备,这都要制造。科学技术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工业科学技术方面,同时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很多手段,如仪器、仪表、大型装置等,也需要制造业来提供。因此,制造业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关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中有一个国际分工的问题。发达国家把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或者在各种产业里把技术含量高的部分留在自己国内,而把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需要比较多的一些产业或者产业里的一些组成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转移到发达程度比较低的一些国家去,出现一个产业逐步转移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向一些新兴工业国家,过了一个阶段以后,这些国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力也贵了,他们又转移出来,转移到比他们发展水平更低一些的国家和地区去,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国际垂直分工。在国际垂直分工的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而得其先的是沿海开放地区,像珠江三角洲地区。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它的比较优势,在经过相当时间的发展以后,变成比较劣势了,它的制造业需要向外转移,因此就纷纷转移到我们这里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跟国际公平有很大的矛盾,造成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事实,但是这种潮流阻挡不了。作为相对来讲后发展的国家,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里面,接受更发达一些国家转移过来的制造业,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阶段。如果掌握的好,对自己也有好处,对发展自己的产业也有好处。

国际地位

论文--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篇4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群体意识、企业精神和道德规范的一种综合体,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企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概括起来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物质企业文化如企业面貌、产品包装、技术工艺等,这些能体现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哲学和审美意识;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理念的最深层,是长期生活和工作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包括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经营思想和精神风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的企业文化仅指企业在创业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领域,如企业的价值观、理念、行为准则等。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应属于狭义理念。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有三个层次:一是品牌形象方面。企业品牌首先具备的就是商业价值,其次是社会责任。商业价值通过盈利模式来体现,表现为行业中的竞争实力,商业价值和竞争实力的来源是客户价值;社会责任体现了社会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度,只有关注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二是企业的外环境,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该层次的关键在于服务质量,即在相同价格体系下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三是企业的内环境,即内部的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员工激励等,体现了企业为员工创造价值的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特性

独立性: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淀积,这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特色、企业传统、企业目标、企业员工素质以及内外环境不同所决定的。

继承性: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和发展,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企业文化的继承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精华。二是继承企业的文化传统。三是继承外来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成果。

相融性:企业文化的相融性体现在它与企业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方面。企业文化反映了时代精神,它必然要与企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相融合。

人本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强调人的理想、道德、价值观、行为规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强调在企业管理中要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注重的全面发展,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

整体性:企业文化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引导企业职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追求企业的整体优势和整体意志的实现。

创新性: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内在要求。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在继承中创新,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引[2]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企业仅仅有领先的高科技,并不一定就高速发展;高科技只有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微软的成功,在于比尔.盖茨较早地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如果说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从不同的方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话,那么企业文化则渗透了上述各个方面之中,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精神支持。众所周知,海尔用了仅仅2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个接近倒闭的集体家电小厂发展到现在的国际跨国大公司,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的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在它独有的“人单合一双赢”的文化模式下,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空间,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自己创新的能力,每一个人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梦想而创新,并通过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梦想。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以创新为典型特征的海尔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支撑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了引领全球家电发展趋势的核心能力。

(二)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正在成为推动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其实力正越来越取决于它所掌握和拥有的独特而先进的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而产品品牌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培育企业文化,就会在员工心目中,形成讲质量、讲品牌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品牌的氛围,自觉维护品牌的形象,为企业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提供强有的精神文化支撑。

(三)全面提高职工素质。人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启动一个企业,要从启动人开始。可以这样说,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同样,没有职工队伍的素质,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职工素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职工素质上去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才能不断增强。不论我们抓品牌还是抓管理,都是为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方面是为了抢市场、创效益,更重要的是培养职工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职工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精神,培养职工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职工遵章守纪、热心服务的精神。有了这些精神,企业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四)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形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培育企业文化,创立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宣传自己形象的过程。企业环境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建设又是企业形象的突出表现。所以说,环境建设的过程就是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形象作用的过程。当前,很多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厂区的美化、绿化、净化,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树立企业良好的环境形象,从企业文化这个角度上看,环境形象好,体现管理上水平,管理上水平,产品的质量就有保障,用户就放心;环境形象好,体现一个企业的精神风貌,它象征着这个企业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环境形象好,让人们感到舒心舒适,增添工作热情,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纵观世界500强企业,它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环境建设。加强企业环境建设,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这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企业文化实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产物,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当今时代,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文化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有机结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企业文化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社会影响。企业在具备了较先进的企业文化后,企业内部才会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外在的公信力,企业才能快速发展,而这些动力的形成恰是良好的企业文化。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因为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播种一种观念,培育一种行为,从而收获一种结果;灵魂深处闹革命,解决人们的观念、感情、情绪、态度方面的问题,要靠企业文化。

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企业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成为职工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爱厂如家”就会变成他们的实际行动。激励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规范、调适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的约束,可以规范行为,并能代替部分的正规约束。企业各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各自进行自我调节;企业与环境、与顾客、与企业、与国家、与社会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不适应之处,这也需要进行调整和适应。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完美的企业形象就是进行这些调节的结果。

社会影响:企业文化关系到企业的公众形象、公众态度、公众舆论和品牌美誉度。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成为社会的优秀成员,对社会乃至环境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四、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目标代表着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正确的目标就等于迷失了方向。完美的企业文化会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去制立企业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一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企业员工就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鉴于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当今许多企业也在不断致力于公司的文化构建。虽然企业文化理论发端于美国,但纵观全球,恐怕很难找到象我们这样重视企业文化的国家了。企业文化能够在我们的企业中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与我们传统的教化思维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贯做法不无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似乎都“不好使”了。于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企业文化,便被理论界和实践界奉如神明,认为找到了新时期教育员工的一个新手段。其实,看看企业文化理论诞生初期被称为“四重奏”的四部著作,无论是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还是迪尔的《企业文化》,抑或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他们论述的企业文化无一不与企业的管理实践相关。而企业文化在西方企业实践的诸多案例,更是专注于在理念指导下的企业战略、制度、组织及管理者的变革与创新。所以,企业文化理论自产生那天起,就是一种管理的理论,一种将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融合在一起的学问,一种从文化角度观察企业、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企业实践运行与成长的方法。可惜的是,囿于传统的窠臼,加上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知半解和以讹传讹,使得企业文化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脱离了经营管理实践,使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走入了误区:

(一)企业文化政治化

在许多企业的走廊、办公室、到各车间的墙上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等。这些已经被滥用的词汇无法真实地反映该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风格;更遑论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了。

(二)企业文化口号化

把企业文化等同于空洞的口号,缺乏企业的个性特色,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具象表现,对员工自然无法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三)企业文化文体化

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于是纷纷建立舞厅、成立音乐队、球队,并规定每月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

(四)企业文化表象化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优美的企业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花草树木的整齐茂盛,衣冠服饰的整洁大方,设备摆放的流线优美。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企业精神内核的苍白。

(五)企业文化僵化 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井然有序的工作纪律,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把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组织内部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这就把企业文化带到了僵化的误区。

那么,我们的企业应该怎样建设企业文化呢?从企业文化建设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相互影响与提升的螺旋进程。

第一个阶段,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文化创造。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组织内部广泛认可的一些组织运营的理念或者思想。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个性特征,零散的而非系统的,在组织内部可能是“未经正式发布的或声明的规则”。在这一个过程中,企业关注的是发展进程中那些难忘的、重大的事件或者案例背后所体现出的文化气质或者精神价值。这些事件或者案例的背后往往是组织面临着巨大的利益的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下发生的,这种冲突和矛盾下的企业选择正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第二阶段,自觉的文化提炼与总结。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取得一定的市场进步或者成功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总结和提炼企业市场成功的核心要素有哪些。这些成功要素的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成功的工具和方法,具有可参考或者复制的一般性意义。更加重要的是,企业往往在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吸引了更大范围,更多数量的成员加盟。各种管理理念与工作方法交汇冲突,企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共识往往会发生内部离散效应。这一阶段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亟待自觉的进行一次文化的梳理与总结,通过集体的系统思考进行价值观的发掘与讨论,并在共同的使命和愿景的引领下确定共同的价值共识。

第三阶段,文化落地执行与冲突管理。日益庞大的组织规模和多元化的员工结构,为文化的传播和价值理念的共享提出了新的挑战,前期总结和提炼的价值理念体系如何得到更大范围内组织成员的认同就成了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事情。文化落地与传播的手段和工具不计其数,从实践来看,企业在文化落地阶段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文化落地建设。

1、文化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建设。企业首先要建设一个打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传播平台。所谓打通内外就是要发挥好文化对内凝聚人心,对外传播形象的作用,既要在内部传播,更要重视对外的展示。所谓联系上下,就是要建立一套高层与员工能够平等互动的文化沟通管道。从实践来看这样几个平台是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平台。文化案例与杰出人物代表,日常活动建设以及专题活动建设等。

2、价值观的识别与管理。组织在确立自我的价值体系之后,要能有效的识别和管理组织内部的价值观。最重要就是做好人才输入时的价值观甄选、组织内部日常的价值观检测以及员工的价值观培养与矫正等三项工作。首先价值观测评是一个对人才进行有效甄选的工具和方法,保证进入的员工在价值观与理念方面与企业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较高的匹配度;其次,岗位素质模型也是落实文化理念与价值规范的良好载体。

第四阶段,文化的再造与重塑。文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建设过程。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对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经营者们掌握了全部真相或绝对真理。因此,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与之相伴相生,这个活的文化体系具备并不具备自动进化的智能,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思考,并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与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的更新、进化甚至是再造。至于文化更新的频率妻有一个合适的时间。文化建设进程是企业主动进行的一次从实践到理论,进而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过程,文化落地阶段正是理论(总结提炼了的文化思想体系)指导实践的过程。只有牢牢把握价值观管理这个核心,企业文化的建设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或者失误。

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2013年5月16日午后,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兵对《中外管理》记者说,“不需要任何表达,文化在心中,认同在行动!”位于毗邻北京世纪金源的同心动力咨询有限公司总部,除了满眼的绿植和四面白墙之外,不见任何一条标语、语录或者价值观之类的。但是他们企业员工进行交流时,会不约而同地发现,大家所信仰的东西,大家所谈及的工作方式都出奇地一致,而且公司从来没有让大家背任何东西,这就是文化认同。

一些创业5年以上的创业企业,谈到了企业文化的时候他们说,企业文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并且总结了他们公司文化战略的10个基本元素,他也称其为“文化的10C”。

1、核心价值(Core Value)

核心价值是非常关键的,它会指导员工进行每天工作的决策,以及员工在会议中引用他们。核心价值成为公司的路标,比如在公司的发展中,沟通中,运营中都保持一致的态度。价值就是无论公司如何变化,价值也那些不会改变的行为准则。

2、友情(Camaraderie)

友情只是不只是同事,而了解他们下班后的生活。那些企业会在公司组织盛装日、聚会、游戏,以及不同时间的各种活动。公司有传统的家庭日,奖章展示,疯狂三月、秋季假期等等。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员工参加,也会有他们的家人。公司印制公司内部的全彩双月刊杂志,递送到同事的家。员工的孩子们竞赛设计每年公司的家庭日T恤,而且全家参与公司的才艺表演。

3、庆祝(Celebrations)

千万不要低估认识团队的重要性。虽然一个员工收到来自CEO的信是重要的,但是收到同事的信也会让他们感到很好。有些公司设立了一个活动PRIDE(Peers Recognizing Individual Deeds of Excellence,即发现每个人美德的同事)。这让同事去发现那些按照公司价值生活的其他人。他们也会和那些得到PRIDE证书的人进行季度性的竞赛。而且他们也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庆祝员工个人的成功,如宝宝派对、体育成绩、学业结束。

4、社区(Community)作为成功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还要发展与社区的联系,并且回报社区。虽然是全国性的公司,但他们还会花不少时间帮助所在区域中有需要的人。这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结构支撑,也为员工带来骄傲。

5、交流(Communication)

在公司内部的各个层面上开展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每季度开全公司性的会议,也会进行一些非正式的闲聊。领导每个月都会发给全体员工一封信,信中附有他们家庭的照片。同时他也建立了一个内部网站。专门向他提问,方便员工问一些不便公开的问题。

6、关心(Caring)

表达对你员工全部生活的真正关心。

7、崇尚学习(Commitment to learning)

要在组织内部传递一种认同专业成长的精神。这可以从一些小变化开始,比如成立读书俱乐部。而且随着时间变成一种正式的行为,比如订购在线培训,发展管理培训课程等。

8、一致性(Consistency)

文化是基于传统的,当公司提出一些大的计划和活动时,把他们变成常规的活动,并保持一致。提升文化的一时性努力是不真诚的。经年累月,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同。当员工们喜欢他们的工作,也喜欢他们的同事时,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9、联络(Connect)

领导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要和公司不同层面的人建立联系。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多参加公司的各样活动,和员工同哭,同乐。

10、传承(Chronicles)

传承,是让每个员工都知道公司是如何开始的。了解创始人个人的故事,以及什么让他们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人们都想了解他们是一些特别和完全不同事物的一部分。通过讲述公司的历史来问候每个新员工,并让故事引导出公司现在的文化和战略。

论述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篇5

论文作者 孙福秦

摘 要: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管理和改善软硬环境来解决。

关键词 :小城镇;城市化;改革;发展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a City Road, is to solv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China,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to realize r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will appear a variety of problems, this can be throug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ience, to 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to solve.Keywords: small towns;city;reform;development

一、小城镇研究的回顾

小城镇指的是依法设立的建制镇、(注:根据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调整镇的设置标准的报告。镇是指县级地方政府机关所在地;乡的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 %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乡的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非农业人口在2000 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000人,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农村集镇(通常为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泛指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4年,中国的建制镇有1.6万个,拥有人口1.9亿人(非农业人口占1亿人),其中县城关镇2200个,人口9000多万人(非农人口占60%以上),农村集镇3 万多个,人口5000多万人(非农人口占23%)。小城镇数量如此之多、人口如此之众,为世界各国仅见。在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理论问题。费孝通教授用“小

城镇,大问题”来概括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是很精辟的。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对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中,有肯定、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肯定的意见认为:第一,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城镇的发展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合理的城乡人口结构的重要途径,对建立新型城乡关系、逐步缩小以至消灭三大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从城市化角度看,小城镇可以作为人口的“蓄水池”、“节流闸”,可以防止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第三,从农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小城镇的发展必然会将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使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步现代化,同时,它也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村并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此外,小城镇还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四,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小城镇是城乡、工农之间商品交换和流通的中间环节,也是农村社区内部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对商品生产和流通起引导、促进和疏通作用。

否定的意见则认为:第一,以上四种说法只不过是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后续连锁变化,它不是小城镇带来的,因为小城镇的功能只有两个,即“聚落功能”和“组织功能”。(注:见陈欧:《小城镇的功能和农业现代化》,载《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3期。)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大力发展小城镇不如发展大中城市。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在强大的工业化力量冲击下难以促进发展的都是小城镇;第二,与大中城市比较起来,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如果片面强调小城镇的发展,不仅小城镇本身发展效益不佳,而且很可能导致城市整体效益低下,最终将弊多于利;第三,小城镇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较弱,它们虽可把一部分农村人口吸引到小城镇来,但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这些人口将以小城镇为跳板,集中到大中城市去。第四,小城镇过多发展有可能占用过多耕地,因为大约15个15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占地约等于1个200万人口城市建成区占地,而多数小城镇建成后吸纳的人口会远低于15万,故小城镇建成区占地面积总和要大于同等人口大城市建设区占地面积;第五,农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产业有其极大的局限性,如果认为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唯一道路,那么走出的将是一条低效益之路。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城乡格局,也解决不了城市化问题。(注:参见李青:《对小城镇的再认识》,载《城市问题》1987年第4期。)

许多外国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持否定意见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并不是唯一的鼓励小城镇发展并限制大都市发展,以达到控制人口居住区域发展的国家。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都有亲身经历显示出这一政策不是很成功。因为乡村和小城镇没有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它们的市场太小,不足以支持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因为实现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需要极大的社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种一体化的农业发展纲要,‘绿色革命’、农业走向市场化道路、农业信贷、集约化大农业等已在许多国家做过试验。当前,全球对这些纲领的结论是,正面作用不如预期的好。”“发展大城市比发展小城镇好,因为集约化经济、大规模经济和大都市之间的交往,人力物资资源和市场,使大城市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大城市是大事发生的地方,在工程、建筑、交通和艺术方向,人类最伟大的成就都可以在大城市中看到。”(注: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居住中心:《中国发展小城镇的规划和实施办法》,载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28—230页。)

不同意见的争论是非常有益的,它推进了人们的深入思考,又对当前中国的小城镇建设具有指导作用。随着小城镇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城镇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小城镇的再认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的改变,导致第二产业主导地位的确定,第三产业比重的急遽增长,农业人口逐渐下降,非农业人口逐步上升,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减少而城市人口剧增,居民的物质面貌与精神生活随之发生质的改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把这个改变的过程称之为“城市化”。

城市要容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容量;二是增加城市数量。前者会使城市出现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生活物资供应困难、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不佳等“大城市病”问题,带来社会的不安定。后者一是可增加大中城市的数量,二是增加小城镇的数量,但增加大中城市的数量,因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不可能,即使是因现有中、小城市的升格可增加一些,矛盾也不能缓和。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有2 亿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那时,全国各级城市的接收能力极限为3000万人,如果让2亿农民进入大城市,则要新建100万人口的城市200个或 50万人口的城市400

个,需占地6亿亩,投资12000亿元,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注:吴大声:《论小城镇与城乡协同发展》,载《社会学探索》1988年第2期。)只有大力发展小城镇,不断增加小城镇的数量才是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迅猛发展的现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79年,中国建制镇2600个,人口5555万人,到1994年,建制镇发展到16433个,人口1亿多人。小城镇吸收的乡镇企业劳动力占全国乡镇企业劳动力的50%,创造的乡镇企业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产值的57%。这些数字说明,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增加小城镇数量从长远来讲是不是可行的呢?当然可行。中国有发展农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农业对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有决定性作用。国家实行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小城镇主要是以农业为载体来发展的,农业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源泉。在广大的农村,非农的集体和个体私营工商企业与农业有天然联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市场开拓,新技术引进及推广等等,都需要非农产业的服务,而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也要靠农业的发展来支撑。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基地和中心,因此小城镇数量的增加是非农产业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是不是低下呢?当然不是!如果从大中城市的高效益、高辐射力、高聚集力来看,小城镇不能与之相比,但是,若从它贴近农村,在居民体系中处于中间环节,具有城乡二元特征,是“城市之尾”、“乡村之首”,能推动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来看,则是大城市不能比拟的。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否真的不高呢?对具体城镇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样,说大中城市效益都高,也不符合实际,因为城市或城镇效益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于城镇规模的大小,而决定于经济要素的完备与优化组合的程度。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自然村,全村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其中农户724户,2317人,劳动力1500人,共有耕地1295亩,人均占有耕地0.56亩。1988年9月,村领导根据全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地处昆明近郊,可利用昆明及滇池沿岸农村市场,利用城市科技力量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来发展农村经济的实际,决定以全村为单位建立福保农工商联合公司,开办铸管厂、造纸厂、彩印包装厂、纸卷管厂及综合商场,走乡村城市化道路。至1994年,全村即全公司有固定资产8000多万元,经济总收入从1978年的122万元增加到1.72亿元,上缴国家税金由85 万元增加到6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由252元增加到4296元。公司每年拿出50多万元投入农业生产,迅速实

现了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进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发展工商业,以工商业资金的积累扶持农业,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相互协同发展的路子。村办工厂从业人员1900人,其中吸纳外地农村分流出来的剩余劳力400人,而全村1500劳力全部都进了工厂。全村按高起点、环境美、设施配套的要求,大搞交通、通讯、科教文体卫、农副产品商场、百货交易商场、信用社及居民二、三层新式楼房住宅等建设,从而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的战略目标。这个村只是云南近20年来成百上千个农村向城镇转化的个案;是经济社会效益按人均贡献率不亚于大城市的个案。它在城镇化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力1900人,其吸引力不可谓不高。它的产品多是城市大企业不愿涉足的,又是农村和城市所不可缺少的,能说这样的集镇不是以支撑商业化和工业化生产,没有规模经济和集约经济来加速经济的发展吗?不能!应该指出:我们作此结论并非要否定存在经济社会效益低的小城镇,但少数小城镇经济社会效益的低下并不出自小城镇本身,而是由于其生产要素的缺乏或不足。不能因为存在这样的小城镇,就否定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它的性质、功能及其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决定的。

第一,小城镇的经济社会性质可定为中国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换句话说,否定小城镇就是否定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小城镇是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要素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促使人口、资金、技术等向某一区域聚集而形成的。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改变,由原来只作农副产品贸易场地变为办工厂,制造工业品的基地。还有一些小城镇,其工业原料采自外国,产品靠出口,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许多农村开辟了乡镇工业小区,大量农村人口流入这些小区,使这些小区城镇化。在中西部地区,一些农村的专业产销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并发展为城镇。因此,小城镇可以说是农村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代名词。没有小城镇的勃兴,就没有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

第二,小城镇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中国人口分布等的特殊功能。就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来说,江苏省南部地区集镇人口1992年比1989年增加80万人,同时建制镇增加89个,每镇增加大约9000人(不包括流动人口)。(注: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载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编:《全国

小城镇试点改革政策要览》,改革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87页。)这样巨大的吸纳能力,使小城镇充满生机与活力。再拿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吧,人口与经济的聚集是城镇有别于乡村的特征,人口与产业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导致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认为发展小城镇将过多地占有耕地,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中国城市化的概念可以定性为农村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据1996年统计,全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占全国劳动者的71.20%。全国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2.08%,绝大多数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如果走以农民破产、农业萎缩、农村萧条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那是走不通的。在中国,农村是各业兴盛的基础,没有农业的进步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小城镇的发展以农业为载体,而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市化又以小城镇的发展作为载体。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所谓载体,就是能运载某种物质的物质。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需要载体作为条件,作为依托。因此,中国的城市化离不开农村的城镇化。应该指出,我国大、中城市的发展,绝大部分也是以农业发展为载体的,大、中城市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既离不开小城镇的发展,又离不开大、中城市的繁荣。农业这个基础,农村人口众多及城镇依存这个实际,就决定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是农村城镇化与大、中城市的融合、互补、互动与共荣。任何否定小城镇发展的主张,任何不重视大城市作用的意见,都是不可取的。

三、发展小城镇的有利条件、问题与对策

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第一,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条件好。我国农村幅员广大,资源丰富而开发程度低,农业和能源、建筑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有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储蓄率高,高储蓄会转化为基础产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高投资;第二,农村市场容量大,小城镇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有广阔的前景。第三,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迈向21世纪的宏伟纲领,将使我国由农业和农村人口比重高,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工业化国家;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逐步墨迹为市场经济占主导的国家;由能源、交通、通讯等物质技术基础设施落后,逐步转变为能源充裕、交通便捷、信息流畅的国家;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多数,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国家;由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国家;由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差距大,逐步发展为地区差别小的国家。这些转变的过程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实施上述纲领,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由于实施上述纳领,小城镇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大中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时代特征。第四,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对发展农业和发展西部实行优惠政策和倾斜政策,这些政策如缩小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降低税率、扩大外贸出口权、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和实行城乡平等竞争等将给小城镇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正确对策如下:

1.小城镇类型与产业结构单一 按职能分类,我国的小城镇有综合型、交通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工矿型、旅游型、边贸口岸型等类,但农副产品加工型的数量最多。作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心和杠杆,类型单一,产业结构单一,功能简单,是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因此,我国的农村城镇化道路应该选择乡村(农村)─→第二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常规模式(苏南模式),或乡村(农业)─→第二、三产业─→城市化的复合模式(深圳模式),如果没有工业化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小城镇的带动作用就难于发挥。因此,发展小城镇,应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中心。特别是要发展小城镇的工业。

2.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我国小城镇的数量分布及发展层次都呈东高西低状态,即东部沿海地区数量多,层次高,效益大。因此,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开发其丰富资源,以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及城市化进程。1995年,东部地区全年完成投资12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2.7%。西部地区完成投资2387亿元,增长21.1%,所占比重由12%上升到12.3%;1996年东部12个地区全年完成10380亿元,增长17.4%,西部9个地区完成投资2113亿元,增长11.2%。西部地区的投资虽逐年有增加,但投资量及所占比重均不如东部地区。这种不平衡告诉我们:国家应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增加投资,推动其城市化进程,同时,西部地区应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投资,以加速自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步伐。

3.各种不同级别的城镇人口的分布不协调,各省区内部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 1993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37.3%,中等城市为19.86%,小城市(平均每市10.87万人)和县辖建制镇(平均每镇6381人)为42.77%。随着今后小城镇和涌入大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再增加,各级城镇人口不协

调,即两头大,中间小的矛盾还会加大。因此,在采取控制大城市规模,加快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同时,应采取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的政策。各省(区)内部人口的城镇分布存在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也值得重视。

4.小城镇的改革亟待深化 我国的小城镇,长期以来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之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带来整个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变革。当前应该着力推动改革,促进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应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小城镇的小型国有企业可以用拍卖或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改变它的所有制属性。只有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改革,小城镇才能健康发展。

5.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不良加剧 应对小城镇的环境结构(如大气、水源、绿地),资源结构(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等)进行综合治理,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以实现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总而言之,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深化改革、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管理和改善软硬环境来解决的。应该积极消除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各种思想障碍和弊端,使小城镇在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许虹;中国小城镇建设探索[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常昌武;发展小城镇是个大战略[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年05期 3 陈英;兴义市小城镇建设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04期 李文安;小城镇:中国城市化的现实选择[J];南都学坛;2001年01期 5 朱海燕,钱家先;西部地区工矿区域城市化问题初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马尚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05期 6 王凤鸿;“十五”及2015年山西城建投资总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1年Z1期

虞重干,刘志民,丁海勇,丁燕华;我国小城镇及小城镇体育之研究现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谢辞:

值此本科学位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xxxx。xxx从一开始的论文方向的选定,到最后的整篇文论的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对我进行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根据我的实际情况,给予我充分的论文写作时间并悉心教导给我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建议,告诉我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细心的给我指出错误,修改论文。尤其是xxx对专业问题深刻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在两年的学习中,xxx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至此之际,对xxx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我们学校的每一位任课老师和同学们,谢谢他们平时的关爱和对我的帮助。

在此也特别感谢参考文献的学者们所提供的无限宝贵资源。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篇6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大作业

学生姓名 莫鹏 学习中心 北京学习中心

学号 *** 考 号 0014979 专 业 工商管理 年级层次 201003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摘要】: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 文人 艺术 中国传统 历史地位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能从腐烂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饭的酸香味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顾往昔的时候,也许少了许多兴味。历史是条长河,河中有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动,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地过程,则是一样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

一、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中的地位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场酒桌上的政治决战。借酒为名来玩政治手腕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另外,用酒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招,宋太祖赵匡胤是做得最成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军至陈桥驿时,其部下发动兵变,给他披上黄袍。赵匡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他担心那些拥护他登上皇位的统兵将领,也一旦被他们的部下黄袍加身,这就麻烦了,后来,他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握有兵权的高级将领,酒酣之时,太祖假醉向他们陈说了自己的担忧,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第二天便称病解职,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二、中国酒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的酒大多数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紧紧地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活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三、中国酒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

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四、中国酒文化在艺术中的地位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五、中国酒文化在民俗中的地位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

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丰子恺就曾写道:“世间最好是酒肴,莫如诗句。”五四运动,狂飙突起,涤荡了旧世界,但千古传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们的先辈。

总之,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酒文化渗透着古代人生活的各种领域,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人文,无论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还是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

http://baike.baidu.com/

论OEM在我国的作用和地位 篇7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 是“原始设备制造”的英文缩写。它是指某个厂商自己开发了某种产品, 如果发现其他厂商生产这种产品的成本比自己生产的成本低, 就委托这些厂商代为制造, 然后以自己的商标出售。

据有关资料表明:欧美日企业由于品牌的高附加值及对高利润的核心技术的垄断, 获得了最大利益, 而东亚“四小龙”、“四小虎”创造经济奇迹则主要靠做OEM。但是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 加之中国成功入世, 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将很快被中国内地所取代, 全球的OEM生产基地已开始向中国内地推进。事实上, 中国家电企业90% 以上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OEM, 作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 广东格兰仕有六成产品贴的是国外品牌微波炉的商标, 美国通用电器向四川长虹下达10万台空调订单。一系列的信息表明, OEM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大步进入中国, OEM战略正逐步成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项重要战略抉择。

2 危机对中国OEM的影响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2008年上半年, 由于外需不够和低价不再等多重原因, 出口增幅明显减缓。其中, 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48.4亿美元, 下降23.2%;塑料制品出口34亿美元, 下降7.3%;鞋类出口80.8亿美元, 增长11.4%, 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7.3个百分点;家具及其零件出口58.9亿美元, 增长23.9%, 增幅略微放缓0.3个百分点;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31.5亿美元, 增长19.3%, 增幅放缓8个百分点;玩具出口23.4亿美元, 增长3.1%, 增幅放缓26.5个百分点。同时期, 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 全国约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的中小企业倒闭数超过1万家, 另外超过2/3以上的纺织企业将面临洗牌或重组。仅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就已占到收入比重的87.6%,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则跌入“不景气”区间, 二季度为98.5, 同比下降22点, 22.3%的中小企业感到融资困难;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跌至122.4和131.5, 同比下降22.7和23.3点, 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制造业遭遇灾难性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 中国制造业要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所谓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 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 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 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之称, 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实现端口都不由中国掌控。从近些年高速成长的机电产品到具有传统优势的纺织品, 我们发现, 除了加工生产这一块, 设计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企业就是拿订单干活, 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这样的产业结构非常脆弱, 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 必然是加工企业大量倒闭。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认为, 中国整个制造业出现问题, 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产业链的升级。他认为, 中国的企业总是在制造业上下功夫, 而面对金融海啸造成的困境, 首要任务是从单纯的制造, 转移到“6+1”的产业链环节上去。所谓“6”, 就是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 这6大块创造的价值占到了90%, 而制造业创造的价值仅是10%。由于中国制造业在整条产业链中间只有加工制造环节这个“1”, 所以资源利用率很低, 创造的价值也非常低, 因此难以承受外界的冲击。中国并不缺乏做“6”的企业, 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影响, 物流企业做自己的物流, 采购企业搞自己的采购, 批发的干批发, 零售的干零售。每一块都是相对独立的, 造成交易成本非常高而效益却非常低。就高效整合方面的速度而言, 发达国家快于我们约10倍, 这也是流通和市场都捏在美欧手里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 随着供应链的增值点由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向顾客化大量生产的范围经济转化, 核心企业通过技术革命, 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并与上游企业的供应商组成紧密的战略联盟。供应商和客户在增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OEM的地位发生了转移, 对增值的作用也降低了。

3 如何拓展OEM的生存空间

既然中国制造业的问题, 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 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 那么政策调整重点, 就要鼓励企业和产业集群进行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领域发展, 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3.1 产业结构调整

在占最大份额的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回落, 以及矿产资源进口增长这些不利表现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上半年, 泛珠区域机电产品出口值是1532.2亿美元, 增长21.6%, 占出口总额6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82.9亿美元, 增长21.9%, 占出口总额33.2%。这说明在出口萎缩的总体态势下,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依旧保持了20%以上的稳定增长幅度。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泛珠区域外贸发展本身呈现极不平衡的分布状态, 也因为很多省 (区) 对外贸的依存度不高, 可见, 中国企业目前尚未颓至“兵败如山倒”的绝境, 但由于一般加工贸易收入占GDP的巨量比重, 充分反映了国内和地区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的紧迫性。

当然, 也必须正视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主要有:一是如何消化和激活劳动密集型或初级加工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如何解决导致附加值不高的技术研发问题;三是如何进行产业整合和优化企业管理;四是如何综合提升产品质量、成本管理、生产效率和市场运作能力, 以提高竞争国际市场的实力。

3.2 既要增加内需, 也要拓展内销

尽管生产过剩导致大宗商品及相关产品的内销价格下降, 但这只是表面的和暂时的。消极的影响, 既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生产, 必将迫使众多企业减产, 并导致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同时, 必然带来一定的城市失业问题和农业经济压力。所以, 从上到下都必须要正视并及时妥善解决此次制造业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中央政府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比如取消贷款限制, 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鼓励技术进步;并通过相关经济政策,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以各种措施有效增加内需等等。

同时, 地方政府应想方设法, 帮助企业摆脱大量的生产过剩, 以及企业后期发展的困局。比如广东省外经贸厅近日出台《关于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五大政策举措, 对内销纳税大户以及创立了内销品牌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予以资金奖励, 鼓励更多出口企业转攻国内市场。而针对企业所担忧的渠道和品牌难题, 明确指出将引导和鼓励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通过一般贸易方式, 生产适销国内市场的产品, 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 创立内销品牌;并将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国内会展, 为外销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展示和服务平台。

摘要: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这对外贸依存度高达70%的中国来说, 影响无疑是深刻的。在众多产业中, 制造业所受到的影响是空前的。从OEM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出发, 然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透析OEM目前在中国的作用和地位, 同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OEM,金融危机,供应链

参考文献

[1]彭坤顺, 李夏苗, 刘立存.我国企业OEM发展战略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 (1) .

安全社区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篇8

关键词:安全社区;社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154-02

安全社区的概念自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预防大会上正式提出以来,已经过20年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130多个社区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的称号,潞安集团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1 安全社区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的社会群体和社区组织,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建设的好坏,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繁荣、富强密切相关。

潞安集团社区包括石圪节、五阳、漳村等8个社区,其中多数社区是集采矿、洗选、煤化工为一体的特大型矿井,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职工家属,连同在校学生和各种服务型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在内,每个社区的人口都在万人以上,还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由于人口的庞大和复杂,决定了社区建设的任务繁重和功能多样化。为此,潞安矿业集团公司还专门做出了《关于加强社区八项功能建设的决定》。这八项功能就包括组织管理功能、环境美化功能、文化娱乐功能、治安防范功能、生活服务功能、医疗卫生功能、技能培训功能、经济活动功能等。加强八大功能建设的目的,是要把每个社区都打造成文明社区、安全社区与和谐社区。

但是,在这众多功能和建设目标中,安全建设又是第一位的,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安全问题关系到每户家庭和每个居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且是由于潞安集团本身就是一个集采矿、洗选、煤化工等多种产业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不少工种本身就属于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迅猛发展壮大,不但带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居民结构的复杂化,而且各种建筑物、各种大型机械设备,各种输变电设施和家用电器等也在急剧增加,这些都给社区增加了引发事故的隐患。

正因为如此,潞安集团在社区建设中,始终把安全社区建设放在第一位,并且反复强调,各种安全措施和安全监督检查,必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放空枪,因为,没有安全就没有文明;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潞安集团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的殊荣,也是其高度重视安全社区建设的结果。

2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人都平等享有健康与安全的权利”。而要贯彻这一原则和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纷繁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因为安全社区建设的内容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环境等各个方面;就人群而言,既包括幼儿、儿童,也涉及到青壮年和老年人,从人的年龄和性别来说,也几乎是无所不包。因此,要建设安全社区这个庞大的系列工程,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和操作标准。其操作要求和操作标准,可以概括为“五有一积极”。

所谓五有,一是要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的有权威的组织机构,以便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实现建设队伍的良好管理,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要有一个长期、持续且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各类人群和各种环境各种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以便全方面覆盖、全方位推进,尽量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三是要有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伤害预防项目,以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实现两高一脆弱项目,提高环境的安全度,提高各类人群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改善脆弱群体的生存质量,实现减少事故发生频率和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四是要有记录伤害发生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以便分析和明确伤害发生的趋势和特点,增强伤害预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五是要有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安全社区建设的正常运转、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一积极就是要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以便及时掌握动向,交流和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3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潞安集团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从2004年11月10日正式启动以来,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集团公司和各矿、各社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了安全环境的改造,扩宽了原来狭窄的路面,增设了道路安全标识标志,在车辆通行的主要路口安装了红绿灯,对主要噪音工作场所安装了噪音消音器,对严重污染空气的煤化厂实行了关停,为居民住宅楼安装了安全门和防护网,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居民的安全保障。在大力改造安全环境的同时,还积极地进行了安全气氛的营造。随处可见的温馨提示、安全相关知识牌板以及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褒贬台,都成为引导小区居民安全行为的重要阵地。人们通过这些安全气氛的营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安全知识的灌输。通过社区内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节目内容,居民又在娱乐中得到安全知识的提高。在安全社区建设中,集团社区和各个社区还注重以人为本,动员全民参与,使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安全社区建设的强劲动力,也扩大了安全预防的覆盖面。通过居民安全预防的连、帮、带作用以及多达数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又增补了安全社区建设工作人员的不足和工作范围不广,及时地解决了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创造出了良好的人文安全环境,促进了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的建设。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可以说,潞安集团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称号的殊荣是当之无愧的。要牢固树立“大安全”观念,就要按照矿党委提出的“地面创和谐 井下抓安全”的理念,抓好安全社区的项目创新,抓好安全社区管理人员素质,这是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首要,更是诺言。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的殊荣并发扬光大。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af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ian Y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and role of saf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at the saf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 huge systematic project and a never-completed project.

上一篇:读呼兰河传有感下一篇:记我的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