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共8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1

一、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推广的内容

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是指包括宣传、学习、转化运用等在内的实现创业教育成果影响最大、最广、最深的所有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宣传和传播;二是创业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的推广和普及;三是创业教育成果中部分可市场化成果的转化运用。

1.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中的先进教育理念

高校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中涉及的一系列教育体系中都包含着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精髓和思想;而且经过近年来高校的创业实践和学者们的理论研究,创业教育模式的成功哲学也在无形中慢慢地形成。因此,在推广创业教育成果时,必须首先让这种教育模式中的先进理念得以广泛传播,使更多的高校和社会组织对此予以接受、鼓励并支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被整个社会所认可,被大部分高校群体所接受,创业教育成果才有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和市场空间。

2.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中所提供的宝贵经验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着可复制性的流程管理模式。这种流程管理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深深沉淀在创业教育成果中,比如创业教育体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学方法、教学工具以及教学思想等等。随着创业教育的循环实践与流程管理,这些宝贵经验将渐渐形成各自的系统,包含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中。对于高校来说,创业教育过程中所蓄积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可持续开发并有待利用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是当前高校解决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急切需要,更是促进创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在推广工作中,应该把创业教育成果中所提供的宝贵经验作为重点内容,及时地进行广泛推广、普及和应用。

3.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中的可市场化成果

毋庸置疑,创业计划书、创业人才、创业公司等是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中最具体的内容。由于这些内容能够在现实实践中创造市场效益、发挥经济效用,所以又称之为可市场化成果。可市场化成果是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后关注的重点,也是评估创业教育成果中最为重要的指标。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业人才,并向社会推出可执行的创业计划和创业公司,从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可市场化成果直接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宗旨,其推广和应用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高校在可市场化成果的转化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既需要高校继续努力为可市场化成果的转化运用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加以关注和重视,并从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和支持,更需要学生自己在充实创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大胆挑战,坚持自己的创业梦想。因此,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协作努力,才能使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惠及更多社会成员,才能使高校创业教育走得更高更远。

二、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推广的重点及难点分析

我国高校在推广创业教育成果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困难,同时,这几点也是高校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只有认真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将目前取得的创业教育成果推广到实处,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

1.学校、社会及个人对创业的重视度

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工作首先依赖于学校、社会及受教育者个人的重视度。

无论是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还是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都离不开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虽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如确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一部分重点高校都建立了创业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创业设计大赛在全国高校里连连掀起高潮;关于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全面的提高。然而,目前有些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大学生并未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未认识到自主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就业方式,却将就业与创业对立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提倡学生创业理解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所以,各方对创业教育认识的淡薄严重制约了当前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进一步制约了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实施。

就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度来说,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梁鸿认为现在社会对青年创业的支持还比较薄弱,缺乏“包容失败、鼓励冒险”的精神。有关部门在对大学生创业制定政策时追求成功率,并以此为检验标准,这样的政策理念容易让大学生创业时主观地挑挑拣拣,反而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发展。另外,在社会家庭方面,还存在着“以成败论英雄”的偏见,人们经常用“不知天高地厚”等观念来看待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农工党上海市委专门向政协上海市十一届一次会议递交了《学校教育应把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作为系统教育的建议》的提案,其中建议从中、小学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当自主创业者同样光荣”的思想,一要改变自主创业者在社会地位上低人一等的思想,要扫除当白领、银领、金领才高人一等的理念;二要改变自主创业是因找工作时找不到一个理想单位,是能力差的无奈之举的思想。

2.知识、资金及经验等问题

一方面,大部分创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前期阶段,对后期项目设计和运作、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而且,现有各类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导师队伍的规模、质量尚不能满足创业青年面广量大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融资困难,创业资金获取渠道有限。这与融资门槛高、手续不够便捷等有关,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程序上的支持力度,或者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如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家长也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他们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自由空间。

3.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缺失

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对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和服务。一方面,创业教育本身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没有一定的资金做保障,则难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并努力实践创业教育成果时,会遇到政策限制、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各方面问题,因而需要国家及社会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需要学校在创业教育、创业环境、创业服务等方面提供保障。

三、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推广方案

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是创业教育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创业教育的普及过程。教育成果推广实际上是在更广阔的背景中通过再实践去完善原有创业教育的科学性、普适性和成熟度。

1.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从而将创业教育推广到实践中。创业实践是形成创业教育成果的过程之一,也是创业教育成果推广的开端。只有创业教育成果在实践中成形并得到检验,才能被学生接纳,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创造教育成果,进而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首先,争取高校各方力量的协助,创立校园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办一些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演习场所。比如一些院校通过成立创业学院、设立创业基金等,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技培训、担任科研助手等科技实践活动,进而推进了创业教育实践在高校的实施。学校也可以利用学校社团活动平台,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其次,高校可以借助社会各界力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企业中为学生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生创业、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等,或者校方直接牵手企业,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再次,高校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走出校园,结合自己的专业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在项目经营中亲身体会创业的过程。

2.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校内推广途径

(1)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创业教育教学不仅存在于创业教育课程中,而且应纳入大学生的各种专业教育和课程框架中,即在大学生专业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中,在实现该专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需要完成创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这种方式既有效地将创业教育推广到大学课堂里,又培养了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业素养。高校各学院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通过在本专业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渗进创业教育的内容,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育中。比如:理工科类的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技术的优势,指导学生寻找创新和创业的路径;财经类的专业教师可以发挥在财经领域中的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寻找或关注财经服务和管理咨询产业中的创业机会;文史科的专业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或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机会。然而这种方式很难打破专业界限,不利于知识的跨专业流动,同时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所教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因素,并积极引导学生。

(2)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必修课,使创业教育推广到普通教育中。随着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加,创业教育将渐渐纳入学校教学体系,这将是对高校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大改革。高校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对各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做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独立设置新的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最终将创业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大学普通教育中去,使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惠及高校所有大学生。

3.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校—校推广途径

创业教育成果中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经验,在高校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可以相互借鉴的。尽管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各有其特点,同时高校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但是一些高校创业教育中包含的先进教学思想以及提出的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被其他高校借鉴学习的。从高校创业教育成果推广角度来看,高校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是一种非常有效而且必须的手段。一方面,一些富有先进创业教育理念的高校,通过在其他高校的宣传和推广,将创业教育理念灌输到其他高校,从而促进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所有高校中普及;另一方面,每所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所摸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作为创业教育成果的一部分,也应该通过高校间的沟通平台,相互学习和借鉴。通过建立高校—高校的交流沟通平台,既可以实现创业教育成果的广泛推广和传播,又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成果的相互借鉴学习,推动创业教育的新发展,继而促进创业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4.高校教育成果推广的校内外合作模式

高校创业教育的推广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学校几方面共同合作实施。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方面的创业基本素质,而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则需要高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的实际情况,与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共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校内外合作模式,才能使教育成果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1)地方政府支持系统的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整个社会。因此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方面应扮演倡导者和扶植者的角色。其一,地方政府通过整合现有的各类创业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创业孵化平台。其二,地方政府进一步梳理现有创业相关政策,把大学生创业与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融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的服务环境和全社会共同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构建地方政府支持系统,最终实现高校创业教育成果的推广和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2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社会发展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的发展、祖国的未来

中国的希望在改革,改革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毛泽东同志生动地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的需要

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做好高校稳定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人群,他们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因此,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心理承受力、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自律意识,从源头上避免由于不良动机或盲目从众心理而参与或制造影响校园稳定的事件。

二、学习最新成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七大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服务的。如何把理论的最新成果转化为实践的最新成果,用它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求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的是要在学科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本发展观,反对只重书本、不重人本身的发展观,改革教育脱离社会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倾向,真正使教育成为人们的发展需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保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发展;坚持协调的发展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发展的协调关系,避免对立发展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注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既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和科学把握,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系列论述的重要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为党完成特定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增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公民道德规范教育

一个社会要全面发展,应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推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2]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着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4.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打造和谐校园

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只有努力建设好和谐高校,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才能有效地推动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育人具有较好的熏陶作用。环境影响与个人的作用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学校师生都生活在校园中,受着校园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长远,牵动全局。我们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十七大党中央的最新成果结合起来,进一步动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认清使命,不负重托,扎扎实实地抓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最新成果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教育、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创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十七大,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79、488.

[2]周家伦.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创新高校思政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7-05-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余红利,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杨璐,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华中师范大学谢守成教授等合著的《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立足国际化的核心观点,聚焦国际化视野的鲜明特征,在分析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挑战前提下,以其前沿性、系统性、实践性、立体性的述说特质,提出了一元主导、凝聚共识、创新手段的基本策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拓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国际化对于社会价值、文化观念的冲击最为直接和强烈,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有效融汇与贯通,尤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国际化促成了我国教育场阈中呈现多元、开放的现实语境,促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既有环境与思维的束缚。另一方面,国际化也在无形间催生诸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做出调整。

谢守成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能够立足国际化的现实背景,准确阐释国际化的基本概念、思路及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利弊与挑战,有效弥补了此领域研究的不足与空缺。在研究中,谢守成教授及其团队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引领,充分结合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理论探讨入手,借助实践的力量与国外教育经验,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与系统性的结论。尤其是作者对于国际化视野的构建的相关论述具有极强的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作者看来,国际化视野就是用全球化、包容性、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力图拨开云雾、抓住本质、探寻规律。作者创造性地将国际化视野进行了立体化的设计,划分成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从国内看国际。也就是说,在国际化视野中,我们是在向国外学习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该视野的基本前提是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继续保持中国经验与中国特色,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法。

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看国内。基本思路在于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回看国内。国际上一些做法同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用性有借鉴意义。在作者看来,只要能够有效借鉴上述优秀的经验和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实现与国外教育等量齐观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快速有效形成。

第三个层面是从国际看国际。这一层面的具体要求是客观分析国际上不同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足,通过横向比较,取长补短、协同并进,实现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向。在我们看来,作者强调了要坚守本土意识形态中的优秀因素,巩固意识形态教育与政权合法性,以便在增进国际合作中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总之,基于国际化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框架与理念,便于在更深层面上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更大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虽然国际化视野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丰富了品格锻造的内涵,但是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对国际化视野提出了挑战。作者着重分析了全球伦理、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与信息传播国际化等几个问题。

第一,全球伦理体系的构建。全球化、国际化在经济方面的进展必然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带来道德伦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某些曾经长期遵守的伦理规范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有效性,某些新的伦理规范已经崭露头角并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机,裹挟着文化暴力、角色与身份认同等问题,成为全球都要面对的难题。基于此,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其优势,构建适应国际化客观进程的伦理模式。在作者看来,全球化的伦理模式必然是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既有的伦理资源为基础,在比较、分析的前提下实现融合。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在引导、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诸多利弊。在作者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优秀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变革教育内容,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高教国际化也意味着教育模式在于西方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相对主义、去道德化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影响,进而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作者主张国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步骤、分层次地“走出去”取经,也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一线工作考量创新发展理念与我国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作者看来,国际化人才既要具备全面的素质,更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作者指出,国际化人才应有宽广视野与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语言能力与沟通技巧、健康体魄和承受能力。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在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为关键与核心的。也就是说,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人的水平和能力,更要首先强化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解决具备能力的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能力。数字时代,信息知识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终端快速传输。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大量采用,加大了手机媒体等的交互性,促进了文化的全方位转移。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大部分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能够有效应对冲击,调整相应的文化与价值偏离。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也存在着诸多狭隘民族主义和错误意识形态指引的话语形式,这对于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的辨识力、选择力都有一定的挑战。

nlc202309031055

基于上述问题与挑战,谢守成教授及其团队给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与基本策略。

首先,强调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在作者看来,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索实施路径。从宏观上讲,要理清国际化视野中的利弊,既积极分享科学内容,也自觉剔除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部分。尤其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全面审视和适度变革,要将学生事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评价无缝对接。在微观上,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特点,借鉴西方优秀的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具体可行的路径与模式。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作者指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就是整体考量、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宽容、理解他人的态度。国际化趋势下,跨文化、跨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必须在面对国外各种思想挑战时有所坚守、有所突破,以宽容的精神、兼容的品格来丰富自身经验。在这一方面,要广泛吸取国外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理性建构、人格培养上的养分,不断培养学生世界性、多角度观察世界的理性、宽容态度。

其次,要完善一元主导与凝聚民族认同的互动。一方面,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核心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的前提。在作者看来,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价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作者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到本质与核心。另一方面,作者也强调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任何实践行动都基于特定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基因的水平和层次。广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全球化对于文化认同的削弱,提升自身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完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全面认识并充分利用积淀在民族思想中的维系民族生存的民族精神。此外,作者还在创新教育手段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尤其提到了应对数字化、信息化而必然采用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4

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

2011-03-07来源: 教育部

教育部与天津市今天在京签署两项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出席签字仪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兴国签署协议。天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怀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泉山、副市长张俊芳,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副部长杜占元、部长助理林蕙青,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校长龚克,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校长李家俊出席仪式。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苟利军主持签字仪式。

张高丽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教育部给予天津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我们始终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与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希望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部市全方位合作,加快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世界一流水平的建设,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提高天津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袁贵仁对天津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抓住机遇,继续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教育部将积极组织、动员全国高校,通过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协议,天津市和教育部分别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改革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和“985”工程;给予相应政策和多方面支持;支持鼓励两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扩大深层次社会合作,构建稳固的产学研合作联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 篇5

王君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学号20101209499

[摘要] 本文通过对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问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体系、评价标准、对于影响因素,归纳评价内容包括的范围,具体的分类,评价实践方法的总结,思考高校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体系如何构建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基本问题研究

1、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能达到预期目的”,它是人们依据 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某项实践活动效果或事物进行证明评价后所得出的积极结 论,即指“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1]它表达的是人们主观需要、愿望的实现和满足程度。“有效性’,一词,在英语中可以用availability、effeetiveness、valiaity、effieaey等词汇来表示,本文主要取其effectiveness之意,即产出对需求的吻合程度。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就其实质而一言,是体现于特定价值关系中的价值属性问题”[2],也就是说,有效性是从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对相应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特性。

2、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性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理论界对此概念的内涵延伸探讨,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陈敏[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者主观要求和社会要求的真实度。”沈壮海[4]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人们的相应目的方面所表现出的积极特性”。将其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要素的有效性三个基本方面。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言传身教,同时对受教育者授予社会要求思想品德规范,在各种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协同作用下,在受教育者原有认识、意识水平下,自学选择吸收、消化教育者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将传授、接触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受教育者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形成行为习惯并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的最终标准,从其有效性研究开始,最终通过调整、改革反馈实现、提高其有效性为目的。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在我国文字中,“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中,“evaluate”(评价)这个词,在词源学上的含义是引出和阐发价值。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

[5]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

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社会与大学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的(已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其有效性的表现层面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既有近期的,又有长远的等等。因此,应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6]

3、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内涵,目前仍未有定论。张玉海、李田贵[7]认为思想教育评价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查、总结和评定的工作,是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杨国辉,孙梦云[8]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和管理者为了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总结而运用测量、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现象。活动程序的价值判断过程。王茂盛,邵莉莉[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本质即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用定型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赵租地,张佐[10]则认为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客体及其相关因素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过程论,涉及教育主体、客体是相互作用,其中处于一定的教育环境。关于主体、客体机构组成的探讨,赵祖地[11]认为教育主体包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以及相关二级学院。并且认为对主体评价具备资格应该是具备“中间人”性质,并不是由主体来组成。因此评价主体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以及丰富专业知识和心理素质的专家学者。而主体负责制定评价体系、实施方案,通过调控、对评价有效信息的搜集,作出评价判断和总结,评价的过程中,对于主体具有监督权、调控权、鉴定权,以及对于被评价方的信息反馈。张玉田[12]认为客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和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全面的内容,宏观方面即包含国家整体教育方针政策组织、贯彻和实施、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检验,也包括每个学生个体目标的构建与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微观考察、学生思想、心理、党团社团、校园文化等各项学生工作的考核。韦青松[13]认为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评价机制是对立统一的。关于教育环境,是近年提出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之一,笔者认为主要包含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影响因素

学界较为认同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际展开为序,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情境六要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此观之,前述研究成果所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概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因素。教育队伍相对滞后,由于部分教育者基本素质偏低,业务素质不高,没能及时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14]未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甚至宣扬道德的不讲道德,起到负面示范效应,这必将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15],对于教学需求无法满足,结合事务性工作,影响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功能认识偏差对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教育与个体性教育结合缺少。缺乏计划性、循序渐进的引导。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自身自觉意识缺乏,缺少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的内容与形式程度不对应。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第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环境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现代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崭新境遇,对高校德育目标的确立和一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解释造成了一定困难,使人们“对许多重要的(不是一切的)社会行为难以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而导致“在实际上而不是在文字上难以确立高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实践上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16]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影响向度偏差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因素、社会的各

种进步因素,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消极的因素和不当教育所产生的消极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或削弱了前者的积极效应。需要引导、组织和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17]。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评价的实践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并能够反应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整体结构。又划分为两分指标、三分指标、四分指标、五分指标。欧阳康[18]把其分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设置一定的指标系数,或者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实践与创新能力。另外一类则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从教育条件、过程和效果三面建立评价体系。张耀灿、郑永廷[19]认为可以划分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程、效果评估,细化指标项目,并对其设定权重关系。邱柏生[20]认为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的评价。蔡海生、邱龙云[21]等在邱柏生的基础上,提出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评价。

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方法

目前常用的归类评价,江乐园,苏静[22]认为第一步是理论考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结合通过理论考察的测评。第二步是实践检验,通过对学生实践报告、论文等资料评价,已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第三步,调查实践分析法。除此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金军[23]提出用管理学理论和数学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办法,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办法,把定量和定性结合起来,通过数学转换矩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3、评价标准建立及其问题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大家对此看法不一,何有华[24]认为评价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思想道德建设效果、大学生全面发展效果四方面评价,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常态与动态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价。罗增永,王晨[25]等扩展政治信念分为理论基础、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品格分为团结协作与乐观向上、追求真理与民主务求、服务人民与乐于奉献、严格自律与爱国守法;政治能力分为政治明锐性、政治鉴别力、政治思维、政治方法、政治参与。通过对一级层次、二级层次分析。赵光华、钟京凤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大模块,思想素质包含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素质包含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道德素质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心理素质包含情感性格、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精神面貌。并且采用五分法设计等级评价。其他也有一些四分法设计等级评价。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着手全面评价,对于版块设立二级层次信息评价,通过设定一定的权重,采用调查或者是观察等多种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采集信息二次数据挖掘,结合内部机制评价和外部机制评价可以获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结论。

参考文献

1.2.3.4.5.6.7.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7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校教育出版社,1999:29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及其评价标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教学与研究》,2001(4)陈玉琨,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陈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39-40 张玉海,李田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式探微,河北示范大学学报,1999

(2):39-44

8.杨国辉,孙梦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状况分析,当代教育论坛,2006(3):57-59

9.王茂胜,邵莉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21):19-21

10.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1.赵祖地,张佐.关于高校德育评估的几个问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84-86

12.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13.韦青松.新形势下搞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改革创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

(1):62-63

14.刘仁钊.试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及成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15.张明仓.“知行矛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6.潘懋元.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两个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2)

17.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80-87

18.欧阳康.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98-99

19.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20.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7-19

21.蔡海生,邱龙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910:25-26

22.江乐园,苏静.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研究综述,前言,2005(11):97-99

23.金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方法叹息,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98-101

24.何有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研究,科技信息,2010(18):476-47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6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是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的有效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红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真实生动、价值永恒等优势,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从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和强大的思想源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教育的含义

红色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教育是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理想信念、历史传统及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以我国红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为党、国家和人民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先进人物、事迹、纪念物、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红色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红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1.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红色教育的内容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高校学生在红色教育的指引下,积极宣传红色精神、爱国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时期,高等院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积极倡导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红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历史的平台。

2.红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教育就是以无数革命先烈坚守理想信念,投身伟大的实践,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感染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3.红色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教育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育。在政治课堂上,可以通过直观的文字影响资料,就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进行讲授,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思想上也对革命先烈的精神进行渗透。在校外实践中,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走革命道路等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在当年革命先烈的艰苦环境中逐渐受到熏陶,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红色教育的开展途径

1.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特点,将红色资源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列入到必修课程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或者直接参观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避免简单说教的授课方式,同时可以使大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

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适当地穿插红色文化的内容,并且结合《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教学科目,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创新授课模式。例如,天津著名的五大道、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都可以列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解所学课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效果。

2.立足重大节日和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以重大节日和事件为契机,充分利用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雷锋纪念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万里长征”、“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以把三月作为雷锋月,倡导“学雷锋”发扬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承雷锋精神。在清明节前后,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继承先烈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红色实践以及红色调研、考察活动,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

另外,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东方战场》、《长征》、《焦裕禄》等剧目并进行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形象化,开展相关红歌比赛、话剧情景剧,或者自主微视频的拍摄,同时在相应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生动地体验、感知、领悟红色文化,充实精神生活。

3.从党团建设出发,开展红色教育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通过党团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是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中央更是规范了高校学生党员、团员的学习计划和方向。因此,将红色教育在党员建设中开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党课团课培训中,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或者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作为考核标准。其次,营造红色教育氛围,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建立?t色书架,摆放有关红色文化的书籍供同学们免费阅读;邀请参加过革命的前辈们定期为大学生授课等。最后,建立长期合作的红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育人作用,把大学生入党、入团的宣誓仪式安排到红色基地,并且组织开展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

4.占领网络新阵地,扩大红色教育范围

网络阵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多的媒体平台,网络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新媒体网络,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信息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QQ群、app软件等方式推广红色精神。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等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网”、“红旗在线”等红色网站,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以大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

在现代社会复杂化,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并且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能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重视和推动红色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7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该研究采用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即坚持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主要分析社会资本对西部受援高校的一般描述和理论推断,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主要分析社会资本对西部受援高校的实际运行和现实影响,对西部受援高校的典型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或网络分析方法。该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网络分析法等,其中以文献分析为主,深入访谈为辅;以内容分析为主,描述统计为辅;以案例研究为主,以网络分析为辅的基本原则。从多个侧面和角度分析社会资本对西部受援高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功效。

(一)西部高校的发展需要东部高水平大学支持和扩展其社会资本,以获得所需要的稀缺外部资源

通过对受援高校的分析,发现受援高校的社会网络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政策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以情感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以支援高校为辐射的社会网络。受援高校的社会网络支持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支持为主的社会网络;以管理支持为主的社会网络;以人才培养为主的社会网络。受援高校的社会网络规律主要体现在:外部表现为强势学科向弱势学科传播,内部表现为强势学科强关系网络,弱势学科弱关系网络;受援高校呈现出由“一对一”向“多对一”的社会网络转型;选择支援高校要遵循学科属性差异适中的原则构建社会网络。

由于西部地区的高校长期处于办学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薪酬待遇不高、区位优势不显等问题,导致学科资源不足、学术力量不强、研究水平不高,需要从外部获取其学校发展的稀缺外部资源——学术信息、学科支持和研究合作等。任何一个高校都处在社会网络之中,但关键如何使这些社会网络转化成社会资本,成为获取资源的有效方式,就需要西部高校对社会网络有效经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网络不仅仅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它还是资源(至少是准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方式,甚至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界定为企业发展所需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外的另一种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小到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网络,不仅要注意发挥个体社会资本的作用(包括校长),而且需要注意构建组织社会资本。

组织的社会资本与组织内部局部的社会资本相互影响,但是组织的社会资本决不是组织内部局部(或个体)的社会资本的简单累加。大学社会资本能够争取更多的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部门,因学科门类齐全、学术传统悠久、学术氛围浓厚、学术力量强大,无疑成为获取这些科研课题和科研基金的最大赢家。但是,不同的大学在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的机会上并不平等,其中大学社会资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大学的外部网络关系而言,同样可以划分为纵向网络关系和横向网络关系。

由此不难看出,纵向网络关系密切、横向网络关系广泛的大学,在争取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时所占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相反,那些纵向网络关系松散、横向网络关系狭窄的大学,在争取科研课题和研究经费时,往往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大学社会资本能够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和获取更多的科研信息。在同样一个学术领域内,针对一个相同或相似的研究课题,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诸多科研人员都有可能在进行着研究和沉思。如果说网络关系封闭,那么就有可能产生经过几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科研成果早已是别人发现的东西。换言之,由于科研信息的不畅通,在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使科研成果一文不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得科研信息的途径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如可以通过报刊、书籍、杂志、电视乃至现代的国际互联网技术等,但是大学外部网络关系的范围和大学内部网络关系的互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大学通过与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外部交往,通过举办或参加学术交流会议,扩大科研人员的研究视野,获取大量的科研前沿信息,进而有利于发展科学。因此,可以说西部高校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是受援高校绩效的重要贡献因子之一。

(二)政府社会资本是西部高校在发展初级阶段构建社会资本与获取外部稀缺资源的有效和主要配置方式

在讨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时,无论是社会资本的关系说还是资源说,都认为高校的网络关系代表了其获取生存和成长所需要关键资源的重要渠道,在高校成型、成长过程中社会网络具有关键性的中心地位。社会资本的产生和积累是一个渐进过程。就其客观层面——网络关系而言,既存在着先天俱来的先赋性网络关系(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家族关系等),同时也存在着后天形成的获致性网络关系(如学缘关系、业缘关系、物缘关系等)。大学社会资本的产生和积累,既有自然形成的(包括与生俱来的和在后天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副产品),也有选择性地、有意识地经过建构产生的。换句话说,社会资本可以通过自我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网络来获取。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呈算术增长,而社会资本的积累呈指数增长,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比人力资本要快得多。由此,可以推论出,大学社会资本的积累速度也要比大学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快得多。

西部高校由于政府的牵线搭桥,东部高水平大学的社会网络直接或间接地部分转化为西部高校的社会资本,学术资源得以丰富、学科视野得以扩展、学术水平得以提高,从而使西部高校人力资本的师资素质、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都是西部高校社会资本的快速积累对人力资本产生的累加效应。研究得出:政府社会资本是西部高校扩展社会网络获得社会资本的主要途径。西部高校既有正式制度通过政府建立的对口支援关系或社会网络,也有通过高校自身建立的非正式制度下的学校合作关系或社会网络。所以,建立有效的正式制度、提高政府社会资本对西部高校保持对口支援功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正式制度不但能取代部分效率较低的非正式制度,而且对非正式制度的效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东部高水平对口支援高校与西部受援高校之间学科设置相似程度较高,双方的情感支持绩效表达明显

该研究表明:将西部高校的综合绩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时,研究者发现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高校属性的接近程度对高校情感交流方面的贡献比较大。即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之间的学科属性越接近,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越多,受援高校获得的情感支持效率越高。

具体而言,西部高校的获利性绩效主要受到对口支援院校间的基于情感支持社会网络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获利性绩效的形成离不开对口支援院校间实实在在的相互往来、干部挂职和合作协议。另一方面是高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和院系领导往往具有丰富的外部社会网络资源。对于西部高校而言,外部社会网络是促其发展的重要资源。即西部高校这些领导与东部支援高校处于结构洞的位置,掌握着支援高校的大量人力资源和社会网络。而这些关系的嵌入程度需要相互之间的来往,尤其是干部挂职和合作协议固化了这种网络。维护网络就是两校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由结构性嵌入逐渐转化为关系性嵌入和认知性嵌入。所以,对口支援院校间每年定期举办工作例会,分别设置对口支援办公室。对于西部受援高校院系教师如何通过学校扩大自身的学术网络活动范围、并通过学校获得或接近一些重要的资源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西部高校的领导,不难发现,是因为这些人员在社会网络中处于桥接结构空洞的位置。网络由于这种结构空洞的存在而不断地重构复制。一个富有结构空洞的网络,就会促使某些个体或组织出于自身目的将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可以通过改变网络结构为自身带来新的资源,最终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由于信息或资源流动空缺的结构空洞的存在,西部高校就可以通过联结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开发存在于这些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结构空洞,从而为西部高校的成长提供不断的资源。在对口支援实践中,这种作用正是由一些掌握着相当人脉资源和网络资源的领导发挥的。根据结构空洞理论,可以说,西部高校的资源获取就是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结构空洞而实现,通过不断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网络中的西部高校赢得竞争优势。因此,西部高校的成长与资源获取以及网络的演进是与网络结构的改变相联系的。这种重视利用“结构空洞”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背景下还表现为对掌握人脉资源的两校间的情感维护和思想交流,对西部高校所处的社会网络有意识重构复制,这些措施必然能增加西部高校的学术获取能力。

西部高校的成长性绩效主要受到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之间的社会网络嵌入程度的影响。在该研究中,成长性绩效主要指的是西部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对口支援的背景下主要指的是受援高校教师和援助学科的成长。由于西部高校学科力量薄弱,科研力量不强,其主要学术发展仍以学科成长为主,所以当提及西部高校成长时,主要是指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完善是西部高校真正成长壮大的最主要来源,离开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在该研究中,主要关注对口支援院校属性对受援高校整体能力的提高作用。研究分析的结果表明,受援高校与支援高校属性比较接近的学科支持,两校间各级层面的领导和老师容易交流,学科支持力度相对较大。

(四)支援高校的社会网络声望对西部受援高校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的支持效果显著,对少数西部受援高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支援高校的社会网络声望可能对受援高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次性就业率和硕士博士学位点的建设方面产生影响。但在该研究提出的三个影响前因中,只有西部受援高校硕士博士学位点建设通过假设检验。数据分析的结果验证了该研究在访谈研究中提出的疑问,众多访谈者认为支援高校的社会声望会促进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力度,在对口支援的背景下受援高校的援助学科将会得到资源配置、学科支持、教师访学、学术信息的极大便利,特别是教师水平的提高、科研课题的合作,改善了硕士博士学位点申报和建设的条件。即对口支援的实施,提高了西部高校的社会网络声望,对西部受援高校学科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支援高校的社会网络声望越大,对受援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效率越大。

这是因为中国当下的优质高等教育配置不合理,东部地区集中了较多的高水平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而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配置极其匮乏,加之西部地区许多高校区位的不利影响,没有完备的政府机制和政策环境支撑,在师资队伍建设及其人才引进、项目争取上存在诸多障碍,这些国情决定了西部高校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先天不足。在对口支援情况下东部知名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从而使东部高校的社会声望延伸至西部高校产生社会的晕轮效应。西部高校逐渐用东部高校的丰富资源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由输血型对口援助逐渐转化为造血型的扶持帮助,为西部高校积淀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政府构建的高校援助关系在对口支援的初期将发挥重要作用,发展中后期将逐步由受援高校自身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社会网络

对口支援初期高校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网络是一种以强关系为主的、高嵌入式的、同质性高的、基于认同的社会网络,这种类型的网络是西部地区受援高校学术信息、科研项目、情感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来源。由于西部高校地理位置多处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区域,高水平大学积聚较少,交通传送距离长远,导致学术集中程度不高、学术交流机会较少、学术信息交流不够。所以,西部高校在发展初期不得不依赖于高嵌入的社会网络以获取生存所需的资源,而政府构建的东部知名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不失为一种均衡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内部自身信息整合的能力要求就非常高,因为高校要自觉抵御初期由于所处社会网络的高嵌入性带来的过度冗余的网络信息,才能获得向发展阶段演进的外部推动力。这种时候高校内部信息整合程度越高,就越能清晰地梳理种种错综复杂的外部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平衡各种关系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以自身结构的稳定和清晰来应对社会网络的冲击,进而才谈得上利用社会网络当中的资源为自身成长提供保障,逐步走向由受援高校自身构建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定位的社会关系网络。

(二)对口支援所构建的社会网络需要受援高校的不断维护和经营,这是西部受援高校持续、健康、有效扩展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重要环节

尽管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大学具备了构建自身社会资本的诸多可行性。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大学社会资本的构建就会在自发的状态下完成。事实上,对照大学社会资本积累所需的基本条件来看,需要高校主动的构建和维护。有效地经营社会网络,就会获得所需要的稀缺资源。因此,西部受援高校需要把提高学校的社会网络的维护、经营和和扩展能力作为对口支援功效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对口支援工作的初级阶段,建立在对口院校间信用基础上的关系网络有助于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西部高校由于缺乏高度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在吸引学术大师、优质生源中困难重重,这时西部高校需要借助知名度较高的大学等组织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即利用声誉网络)。一方面提高西部高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声誉,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术知识的外部性等效应促进自身成长。所有这些活动的完成都依赖于受援高校积极主动地经营学校组织层面的社会网络能力,依赖于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各部门各院系完成各项援助任务的努力程度和合作态度。西部高校为了给自己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必须有意经营社会网络能力。在该研究分析表明,西部高校的社会网络是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上提升学科水平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柱,对口支援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部高校是否自觉地意识到社会网络在学校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

(三)对口支援高校间的信用是影响对口支援成效的重要基础、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

社会网络是西部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西部高校必须意识到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并能动地开发、管理和利用社会网络,使社会网络为学校的生存和成长提供必需的资源。许多文献指出网络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治理结构,在这种治理结构中信用的发展在促进资源交换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与市场或科层组织相比信用还影响了资源获取的成本。从这个角度上看,社会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成为了高校资源配置在市场和“科层制组织”之外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

获得社会资源的多寡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社会资源潜存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源的载体,意味着社会网络作为高校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资源获得中的重要性,使得大学可以把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工具性利用,即把社会网络本身当作一种能够带来更多社会资源的特殊社会资源。这时,社会网络便成为一种社会资本。

因此,可以认为对口支援高校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组织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制度性方法。对西部高校而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去识别内部的特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取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如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学术团队、教学团队和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等等,这是西部高校与东部知名高校的最主要区别。由于西部高校学科实力往往比较单薄、内部本身可供开发的资源较少,学校能否降低成长不确定性与失败可能性,关键在于能否从外部获取成长过程中急需的一流师资资源,这是评价一个大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资源基础理论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是资源基础理论无法说明对资源如何更有效地获取,以及为获取资源如何与外部实现互动,无法从这一角度很好地理解为支持其不断成长、资源获取的机制。

西部高校如何获取资源,或者说西部高校获取资源的渠道是什么,这是理解西部高校成长首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西部高校持续成长必须借助于“外力”才能得以实现。西部高校一般在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较低的资源获取回报可能性,使得它们缺乏在公开市场或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的能力。因此,必须通过某种社会联系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联系,既可以是政府构建的高校对口支援关系,也包括西部高校自身构建的民间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历史上长期积存的各种关系和高校之间建立的某种联系。大多数高校为了生存都必须致力于如何从其他个体与组织手中获取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它可能会向一些个体与组织寻求资金、向另一些个体与组织寻求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或经营管理经验等等。因此,资源的社会关系依赖性是大学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这种资源获取与依赖关系持久化时,一个组织成长与资源获取的社会网络也就形成了。

社会网络一旦建立,高校就能很清楚地认识到在什么地方可以得到所需的资源,然后依照自身的能力通过“网络连线”向各目标节点寻求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成长是与社会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紧密相关的。社会网络是学校成长的一种结构性关系集结,是存在于两个以及两个以上行为者之间的,是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在现实情况中,任何行动主体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镶嵌或悬浮于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成的一个社会网络之中,而社会网络则为行为者的发展提供成长所需的多种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构建这种社会网络并随社会网络的演进实行互动,是高校获取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继而持续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篇8

关键词:教育时机;教育时序;教育时效;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曾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表明,时间不仅仅是钟表所标定的一个客观数字,还蕴含着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层面的意义。对于致力于人们的品德唤醒和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只有去认识时间并利用其中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育时机

时间的首要特点是方向上的“一维性”,这是指时间从过去、现在到将来只有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时机在这种一维性中指代某些有利于人们活动的‘点’,这些点转瞬即逝,正如俗语中所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人们要在某一事业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迅速、准确的把握时机。

《论语·述而》中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训导表明当学生处于“愤”或“悱”的状态时,教育者的启发应当如“知时节”的“好雨”一般,要抓住教育的时机。所谓教育时机是受教育者在内在准备的基础上由外部诱因引发的迫切希求某种教育的时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致力于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完善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当受教育者在渴求爱护、引导和帮助之时,心理需求上的矛盾激化之时,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时机。这时,受教育者往往会以各种方式发出渴望关注的信号,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善于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去及时、准确的捕捉到教育时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顺理而有序,和谐不紊乱——教育时序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语出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意思是:好的冶匠的儿子,要把冶炼金属制造的本领学到手,就要先学缝制皮衣的技术;好的工匠的儿子,要把制造良弓的本领学到手,就要先学习用木条做簸箕的技术。这涉及到求学应先易后难,从简到繁的教育时序问题。所谓教育时序,即教育的时间序列,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教育活动的程序。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受教育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品德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年龄差异,具有一定的发展的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对教育时序的规划,调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性教育。例如学生入学时,要使学生具有归属感,应安排适应性教育;到学生毕业时,应安排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这种教育时序大体上应是稳定的,也是安排教学活动的客观依据。与其它旨在促进知识积累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教育具有特殊性。品德的发展具有跳脱性和逆转性等不稳定性,这与受教育者身处环境和所遇境况有极大地关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时序的安排,既要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时间序列进行阶段性教育,也要根据个别或少数群体的境遇和心理变化进行特殊的教育影响。

师逸而功倍——教育时效

“时间就是金钱”、“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俗语从经济的角度表达时间的可贵,警示人们要珍视时间。

在教育领域中,取得良好教育时效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合理配置时间这一最珍贵的资源,以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中,实现最大的教育效果。一方面,教育时效的评定取决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但并不是要求将更多的教育活动插入现有的教育时间内,而是通过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最终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开放的心理过程,在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促进他们行为的形成,教育活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通过计划的制定环环相扣,将力用在关键点。另一方面,教育时效的高低也并不取决于所用教育时间的长短,当教育者试图建立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多于直接灌输知识或告知标准答案,而当受教育者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若通过培养他们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促使其内部自我调节系统的形成,取代大费口舌的道德规定灌输,在养成道德行为和习惯上就既省了时又省了力。

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应遵循的原则:

及时性与适时性相结合

所谓及时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受教育者接受同类信息之前或希求教育、引导的第一时间把握教育时机,避免教育的滞后性。要在第一时间内捕捉教育时机,是利用“先入为主”效应占领教育的先机。例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进入大学是他们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他们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如果能够及时的沟通、调节,给予关爱,帮助他们建立归属感,会及时防止问题的发生。在把握教育时机时,除了要遵循“第一时间”的原则,还要注意在合适的阶段、场合以恰当的方式把握教育时机。林则徐的《观操守》中写道: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饿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表明在观察人或获取信息之时,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获得最真实的结果。教育时机的选取与观察人的时机选择如出一辙,要根据人的心理生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教育内容的需要,合理的选择教育时机。

教育时机把握得不好,通常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消防型”即犯了马后炮的错误。另一种是“不到火候型”错误。要正确、准确的把握教育时机,应将及时性和适时性结合起来,既要把握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又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认识,避免以一个人过去的表现来获取信息。

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

有序性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循序渐进。有序性原则就是按照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时间为线索将一系列教育活动连贯起来,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发展。根据有序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序的安排中,教育者应按照受教育者认知发展的顺序和本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连贯的进行教学,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呈现完整有序的体系。

而人的发展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非连续性。受教育者都是社会生活的一员,生活中充斥着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种种遭遇难以预料。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时序的安排中,又要遵循无序性即适当超越的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行为活动进行情境教育,并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适时的予以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良好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对遭遇事件能够实现顿悟和觉醒,实现比有序性教育更好的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时序的安排上,应遵循有序性和无序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教育,又要着眼于人的现实生活提出超越化的标准,通过无序的教育方式,激发受教育者的发展可能性。

保时性和限时性相结合

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时效的各项投入中,时间投入是一项必要且珍贵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像其他学科能在短期内获得成效、并且能直接以成绩等量化形式来考察效益,其投入只有在长期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效果。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要求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挪用占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教育时间的充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时效。

限时性强调教育者要把握时间的长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教育之所以要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具有限制性和着重点。例如,社会心理学实验表明,一场报告会中,90%的听众并未重视报告的整体内容,只能在头脑中留下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和生动的事例。报告开始30分钟左右,一般人的注意力开始下降,在没有强烈刺激的条件下,两小时后注意力便急剧下降。所以,运用好时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把握好受教育者注意力的范围,在注意力强的时间内讲述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而在他们的精力处于低潮时,则讲述与知识相关的事例等理论性不太强的知识。所以,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既要保证时间投入,又要珍惜有限的时间资源,合理安排、分配时间,做到以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应着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教育时机、教育时序和教育时效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时序的把握,与教育时效的实现并不是独立的各司其职的,而是互相贯通的。教育时机的捕捉,教育时序的安排,教育时效的实现,这些过程中的某些方式是共通的,可为彼此借用。例如大学生在从小便习得要帮助他人的品德,但当在社会上出现了帮别人反被诬陷的偶然事件时,很容易就会陷入对所建立道德体系的怀疑。此时,教育者可针对此,展开一场辩论,如“老人跌倒到底该不该扶”,让大家在维持优良品德同时学会掌握合适的方法,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既是教育时机中及时性原则的体现,也是教育时序中无序性原则的体现,也体现了促进受教育者道德体系建立的限时性原则。

2、处理好教育时机、时序、时效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对“时”的要求,是为了引起对教育中时间资源的重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艰巨局面,并不是孤立的将时间资源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时间资源只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因素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环境和教育主客体的素质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关系,才能实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时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面。如果片面强调对“时”的要求,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做法,最终影响和制约其他因素发挥作用,难以达到时间资源开发的应有价值。

3、处理好教育时机、时序、时效分别在课堂和自由时间运用的关系:《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退息时,学生在是适当休息娱乐的同时,还应操弄技艺。受教育者的教育时间不仅包括课堂上时间,还包括自由时间。受教育者能否合理利用自由时间,对于教育的综合效益有重要的影响。受教育者对独处的时间的利用,也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化自由时间为教育时间。教育者应将教育时机的选择、教育时序的安排延伸到自由时间中,如果安排得当,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时间效益。如当教育时机的寻求出现瓶颈时,可在比较轻松的自由时间的环境中观察、寻求教育时机;当教育时序的安排效果不佳时,可将比较理性的知识以其他灵活的方式搬到课外;为了得到较好的教育时效,可在课外举行一些思想性、价值观的讲座、辩论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5] 孙孔懿.教育时间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文雪,扈中平.论教育的时间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 2006(5).

[7]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郭昕,李吉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时”的要求[J].政工学刊,2009(3).

(作者简介:向玲(1986.6-),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秋水课堂教学实录下一篇:10惊弓之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