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再审申请书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院再审申请书(精选7篇)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1

再审被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被上诉人):丁艳玲,女,1957年4月22日出生,汉族,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退休工人。

申请人侯连发不服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xx)黑高民早复字第594号民事裁定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20xx)哈民二终民第1152民事判决及(20xx)哈民监字第783号驳回再审申请通知书;黑龙江省哈尔滨首外区人民法院(19xx)外民初字第2311号民事判决书。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六项之规定,现特请哈中级检查院对本案予以提审。 请求事项:

1、请求哈中级检查院对本案予以再审。

2、请求哈中级检查院依法判令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的精神损失费,并对其与被早请人间的财产依法予以分割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侯连发与被申请人丁艳玲于1980年11月登记结婚,婚生子侯兆云,现年32岁,丁艳玲、侯连发婚初感情尚可,后因性格不和及家庭生活琐事经常吵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婚中住房系侯连发承租哈尔滨第一工具厂自管房产,面积22.41平方米,婚中共同财产有长虹17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飞利浦015型电脑一台、金耳环一副、金戒指两枚、债权14000元、集资债权2400,双方有争议的焦点是:座落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极街127号房屋应由谁承程。上诉人侯运发主张该房应由其承租,分房时是童位为了照顾侯家森,建国前第四野战军第160师,后调到广西49军任作战科参谋52年分配到一工具任文书,当过红旗手,我家老少三辈9口人给我家解决的特困房。

但哈尔滨道外区人民法院、哈尔滨中级人民法院及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均对我与被申请人的夫妻共同财产划分严重不公。

一审没开庭,强办。一审五条债权14000元,各分7000元没执行,丁艳玲拿法院判决书到房产处把我的名更为她的名,二审杨凤云法官开庭不让我说话,满地晃,气的我没开完庭我就走了,有四、五个人进室我问他们你们进来干什么,他们说:“我们来朵雨来了。中院于审当事人丁艳玲不出席,高级法院根本没开庭,高级法院王志友法官在电话里说:“我这官司打到联合国也打不嬴”。黑高民早复字第594号民事裁定书被申请人现无下落,不能质证。若不是当,这小小的民事官司我就不打了。道外区南极街127号我的门市平什么就判给他们,省长马国良的女儿马爱诗都租过我的房子,道外区法官武东斌说我这不是门市房,我所有的证据铁证如山。从到现在还在出租,20xx年9月25日本案进行了审查听证说我也旁听了,胡说,没这事。保护妇女儿童的利益,当时我儿子19岁还是儿童吗?现在我老了,全身是病,没有房住,谁来保护我,丁艳玲新红旗小区有房子,已经在南极街127号迁出,(户口为证),现在不在成都、就是在上海。

望哈市中级检查院对本案予以提审,

此致

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检查院

申请人:侯连发

电话:18745690366

201x年4月15日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2

关键词:再审程序,启动,司法公正

一、刑事再审与启动程序概述

(一)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

1.刑事再审程序的救济性。刑事再审程序针对的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并不是每个案件都必须适用。在中国四级法院体制下,案件的审理实行两审终审制。对于适用第一审程序作出的裁判,依法享有上诉权的当事人如果不服的,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即当事人的二审程序。经过第二审程序的判决裁定为终审裁判,案件即转入执行程序,但由于认识的有限性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所有的终审裁判都是绝对正确的,刑事再审程序就为已生效裁判出现的错误提供的救济途径。

2.刑事再审程序以已生效判决、裁定为适用范围。一般来说,中国刑事审判程序分为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再审程序是在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存在错误确需纠正的前提下而产生的,不论是适用一审程序还是二审程序作出的生效裁判,均可以通过启动再审程序达到纠错的目的。

3.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限制性。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再审程序由特定的主体在符合法定条件下才可以启动, 并不是随意而为的。启动再审的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其审判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上级人民检察院。

刑事再审启动机制是刑事再审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审启动有其自身的程序模式,完善的再审启动程序对于再审制度的规范运行及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作用。

(二)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功能

1.平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两个方面,实体公正侧重于强调认定事实的准确性、定罪量刑的正确性、纠正错案的规范化等方面。程序公正又名正当程序,其表现为合理的程序和对人权的保障,如独立司法、控辩平等、诉讼参与、权利充分行使等[1]。长期以来, 中国刑事再审程序奉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价值理念, 这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却忽视了程序的正当性。对再审启动程序的完善可以严格把握再审启动的关口,限制再审程序启动的随意性,有效地平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

2.促进再审审理程序的顺利进行。基于司法稳定性与国家司法资源有限性的考虑,作为特殊救济手段,再审程序并不是随意适用的,再审启动程序对再审案件具有过滤作用,筛选符合条件的案件,防止对再审程序的滥用,维护了司法秩序的安定性,也确保了再审审理程序的顺利进行。

二、中国刑事再审启动程序的问题

刑事再审程序作为保障正义重要环节,显示其特殊的重要性。而审程序在司法实践中显现的问题已经偏离刑事诉讼发展规律,再审程序的启动机制更是存在诸多缺陷。

(一)再审启动主体宽泛化

从调研地的数据来看,该市2011—2013年共有再审案件21起,其中当事人通过申诉引起再审的有10件,占47.6%,人民法院自行决定再审的有8件,占38.1%,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的有3件,占14.3%,大部分刑事再审案件还是由当事人申诉和法院自行决定启动的。“控审分离”原则是中国刑事诉讼活动的内在要求,一审程序中审判机关必须在起诉事项范围内进行审判,不得超越诉求范围,二审程序中更是规定了“上诉不加刑”原则,这些都能够限制审判机关的权限,防止司法权无节制滥权。再审程序中,不仅上级法院、最高法院可以主动启动,作为生效裁判做出法院也可以自行启动,自我纠错,其正当性和有效性难免遭受质疑,也严重的背离了“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的要求,容易导致审判不公[2]。

另外,检察院的抗诉必然引起再审程序,而当事人只能向法院或检察院提起申诉,该申诉只是案件的材料来源之一,并不必然会启动再审程序,这使得作为控辩双方的检察院与当事人在启动再审程序方面处于不平等地位,造成诉讼架构的失衡,不符合程序公正的追求。

(二)再审启动理由不合理

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43条对再审理由做了宽泛的规定,即原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刑事诉讼法》第242条又对当事人申诉条件进行了具体规定。即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1)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2)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依法应当予以排除或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3)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4)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5)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不论概括式理由还是列举式规定,均强调“确有错误”,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价值追求,但从更深层次上说这种规定缺乏合理性,容易引发先定后审的错序,背离司法诉讼规律。立案审查只做形式方面的审查,对再审案件的立案审查理应如此。但规定“确有错误”的启动理由则不仅要进行形式审查,更要触动实质审查内容,只有如此才能得知是否“确有错误”。这就肯定了适用再审程序审理的案件一定存在错误,再审的结果必须改变生效裁判,这并不符合立法本意和司法实际情况。

(三)再审启动缺乏期限限制

中国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并未涉及再审案件的启动时效与次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中仅能看到这方面的部分简单规定。第1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两年内提出的申诉,应当受理;超过两年半不能提出申诉,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受理:(1)可能对原审被告人宣告无罪的;(2)原审被告人在本条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人民法院未受理的;(3)属于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不符合前款规定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该条仅体现了对申诉人申诉的时效限制,未对司法机关启动再审进行时效限制,即只要司法机关认为确有错误即可启动再审程序,生效裁判既判力难以保证,司法权威易受损害,当事人正当权益也难以实现。第15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对经终审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复查均驳回的申请再审或申诉案件,一般不予受理。但再审申请人或申诉人提出新的理由,且符合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42条规定条件的,以及刑事案件的原审被告人可能被宣告无罪的除外。一般来说再审启动最多以两次为限,但也有例外情况,然而该例外情况中“新的理由”规定过于宽泛,不具有可操作性,实践中反复申诉情形层出不穷使得该规定名存实亡。

三、中国刑事再审启动机制的完善

(一)规范再审启动主体

首先,检察院的再审抗诉权应当予以保留。检察院作为中国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其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方式之一就是再审抗诉权。检察院行使法律监督权,形成控审的抗衡,利于监督法院行使合法职权,防止当弱势当事人受公权力侵害。

其次,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正如前面所说,法院刑事再审启动权违背了“控审分离”的原则,不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有人可能认为完全取消法院的这一权力会造成当事人或检察院无法获知审判中的一些新情况,但对于这些新问题、新情况法院可以告知当事人。鉴于保障人权的需要应当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

最后,建立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的制度[3]。改造当事人申诉权,将当事人对刑事案件再审的申请纳入诉讼轨道。这样既可以解决“申诉无门”问题,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又能防止申诉反复现象的多发,规范申诉行为。

(二)明确再审启动事由

前文已提出取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并建立当事人申请再审之诉,故对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再审理由进行统一调整,区别对被告人是有利还是不利的情节,确立严格程度不同的再审启动事由。为了实现人权保障的目的可以对有利于被告人情形设置较为宽松的条件,以便更好地启动再审程序,实现再审程序的救济目的。同时,基于禁止双重危险原则的考虑,对被告人不利的情形,理应确立更为严格的再审事由,严防假借诉讼程序任意侵害被告人权益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维护司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

(三)限定再审启动时效和次数

中国新《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启动再审的时效与次数方面的明确规定,尤其对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的时效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检察院随时可以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由启动再审程序,这便会侵蚀司法稳定性,造成当事人陷入可能面临再审再判的恐惧之中,不符合法治社会人权保障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启动再审的时效、限定启动再审的次数。具体来说,对被判决人有利的情形下,再审启动可不做限制,任何时间均可提出;不利于被判决人情形下的再审则应当限制在一年内,起算点为原审裁判的作出之日。再审启动次数问题,原则上以一次再审为标准,仅在极其特殊情况下作出例外规定,比如涉及公共利益的保护、国情国策等的特殊考虑[4]。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3

一、依职权启动再审有违民事诉讼理论原则

1.法院再审不符合《民诉法》基本原则

从诉讼理论上讲,法院主动提起再审不符合《民诉法》的基本原则。

(1)违背“不告不理”原则。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违背了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根据民事诉讼处分原则的要求,诉讼程序是否启动,应该由当事人决定。在实践中,“不告不理”这一公理性原则是民事诉讼特性和本质决定的,更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然而,法院在再审程序成为启动主体,使得处分原则在该阶段被架空。本属于当事人决定是否开启再审的诉讼权利,却成了法院的公权力。民事案件属私法范畴,法院若强行予以干预,亦构成了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

(2)违背“诉审分离”的原则。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违背法院中立原则,有损法院公正形象。在当事人没有提出再审申请的情况下,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违背了“诉审分离”的原则。法院对诉讼程序的启动,只有采取消极的态度,才能维持其公正和中立社会形象。

(3)违背判决效力的基本理论。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违背判决效力的基本理论。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与民事裁判既判力理论相矛盾。如上案例,当胡某不服中级法院的终审判决向高级法院申请再审,省高级法院经再审审查认定“原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处理结果并无不当”,做出驳回胡某申请再审的裁定,间接维持了一、二审判决。时隔不久,中级法院以院长发现该案“确有错误”依职权再审,又撤销了一、二审判决。下级法院直接否定了上级法院生效的裁定,这种“乌龙”判决,使当事人拿到两级法院两个相悖裁判,必会产生矛盾冲突。

2.实践中法院启动再审程序存在诸多弊端

从诉讼程序上讲,民事诉讼法赋予法院的再审启动权过大,而且限制甚小。首先,法院院长经审判委员会讨论立案后再交由合议庭审理的“确有错误”的案件,都会使得承办法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如上文案例,当事人问及承办法官“为何将房屋买卖案直接引入继承案,而且不经审理即行判决”时,法官直言:“这是审委会的意见,我也没办法。”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后认为“确有错误”的案件再交承办法官审理,承办法官很难走出“确有错误”这一判断的阴影,做出公正判决。其次,由于依职权再审案件的立案标准为“确有错误”,从而导致长期以来,实践中的再审案件几乎是先定后审,使再审开庭完全形式化。前述案例,法院荒唐到将房屋买卖案直接引入继承案,甚至懒得审理,直接判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法院滥用权力。

二、对保留一定法院提起再审权观点的质疑

有学者认为,因不具备制度上的前提,法院再审启动权还应部分保留。对上述理由,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想象,如果保留法院提起再审权,法院可以就任何案件提起再审,显然违反了设置有限法院提起再审权的初衷。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想进入再审程序,必须有当事人的参与。没有当事人,也审不下去,否则就会出现上文所举案例的乱象。李某没有诉讼,竟然赢得诉讼,何等荒唐!这反映出法院依职权再审在实践中的随意性,完全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再审诉讼模式应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法院提起再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诸多弊端,实在没有存在之必要。笔者认为,修改民诉法应取消一百七十七条法院依职权再审,走出依职权再审造成的尴尬。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4

为便利当事人申请再审,提高人民法院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工作效率,现将申请再审的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1、当事人不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可以依法向作出该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

2、申请再审的当事人为再审申请人,其对方当事人为再审被申请人。

3、申请再审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应当属于法律和司法解释允许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

4、申请再审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列举的事由提出。

5、再审申请人应当提交再审申请书等材料,并按照再审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再审申请书副本。

6、再审申请书应当写明下列事项:

(1)再审申请人、再审被申请人基本情况。自然人应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地及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写明名称、住所地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联系方式;

(2)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名称、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名称及案号;

(3)申请再审所依据的事由;有多项事由的,应逐项列明;

(4)撤销或者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具体诉讼请求;

(5)申请再审事由以及再审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及证据;

(6)受理再审申请书的法院名称;

(7)再审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8)递交再审申请书的日期。

7、除再审申请书外,再审申请人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再审申请人是自然人的,应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再审申请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代理人身份证明;

(2)申请再审的生效法律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生效法律文书系二审、再审裁判的,应同时提交一审、二审裁判文书原件,或者经核对无误的复印件;

(3)在原审诉讼过程中提交的主要证据复印件;

(4)支持申请再审事由和再审诉讼请求的证据材料。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5

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重点工作,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根据《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审判工作实际,现就全省法院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开展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必须坚持“从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的工作要求,坚持依法,及时,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有效的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有效的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严格依法纠正错误裁判。

第二条,当事人不服中级人民法院生效民事裁判向省法院申请再审的案件,省法院甄别后,交由原中级人民法院开展诉前化解工作,原审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判后答疑、司法求助,调解和解启动再审等方式力足当事人服判息诉。

第三条,各级中级人民法院应成立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院主要领导任组长,民事审判,立案,信访,审判管理,审监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对 1

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进行协调和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的日常工作,办公室统一设在立案或信访部门。

第四条,中级人民法院原审判庭为待化解案件的责任审判庭,案件原主审法官为待化解案件的具体责任人。

第五条,省法院立案二庭接到当事人申请再审材料,并经初步甄别后于5日内将待化解案件的基本信息通知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各级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要就诉前化解案件建立专门台帐。

第六条,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工作办公室在接到省法院立案二庭通知后,做好案件登记工作,并于3日内将待化解案件基本信息通知做出原裁判的责任审判庭。

第七条,责任审判庭接到案件后,应在3日内指定案件原主审法官担任化解工作具体责任人,被指定的责任人应在7日内通知当事人,开始做矛盾化解工作。

第八条,民事申请再审案件诉前化解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主审法官进行化解。第二阶段为责任审判庭负责人进行化解。第三阶段为责任审判庭主管院领导进行化解。

原则上,第一阶段化解工作时限为1个月,一个月内无法完成矛盾化解工作的转入下一阶段。在化解过程中。根据工作需要经报责任审判庭主管院领导批准,可适当调整各阶

段的化解期限,但三个阶段的化解期限总和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九条,各阶段化解责任人在本阶段化解工作过程中,应当制作笔录,详细记载化解工作的全过程。

第十条,各阶段化解责任人在化解工作中应详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诉求,结合原载判认真做好判后答疑和释法明理工作,对于案件审理存在的瑕疵但又达不到启动再审条件的,要依法补正或向当事人做出解释,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加大司法救助工作力度,对案件化解过程中发现原裁判确有错误的要依法启动再审予以纠正,力促当事人服判息诉。第十一条,案件化解期间,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要做好申请再审人的说服、教育、稳定工作。

第十二条,案件经判后答疑、司法救助、调解和解、启动再审或其它方式化解,当事人表示服判息诉的,原审中级人民法院诉前化解办公室就及时将化解情况及相关材料送到省法院立案二庭。

第十三条,经做工作,仍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法院应出具《化解工作报告》,《化解工作报告》应包含原审承办法官及合议庭基本情况、当事人基本情况、案件审理情况、当事人主要诉求、案件化解情况及处理意见等内容。第十四条,经做工作,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

法院诉前化解办公室应当告知当事人,由中级人民法院代收申请再审材料,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等规定,要求申请再审人提交申请再审人相关材料并认真审查。

第十五条,对经做工作仍无法化解的案件,原审中级人民法院化解工作办公室,应将《化解工作报告》、申请再审材料案件卷宗等相关材料与本办法规定的化解期限届满10日内一并报送省法院立案二庭。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6

(粤高法发[2004]22号 2004年9月15日)

为依法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再审诉讼程序,确保司法公正,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结合我省审判监督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一、一般原则

第一条 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或者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案外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以下统称原生效裁判)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第二条 人民法院对再审申请进行审查,认为原生效裁判可能存在错误并且符合本规定的再审立案条件的,予以再审。

第三条 再审诉讼遵循立审分立、依法纠错、维护正确裁判的原则。

第四条 对民事、行政再审案件,再审申请人提出中止执行申请并且提供足额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中止原生效裁判的执行。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认为确有必要,也可以自行决定中止原生效裁判的执行。中止执行的具体做法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办理。

第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以原生效裁判作出时应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为依据。

第六条 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本院原生效裁判进行再审的,只再审一次。上级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后作出裁判的,该上级人民法院不再进行再审。

二、管 辖

第七条 申请再审的案件,由作出原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

第九条 上级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有权提审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再审案件。

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审理确有困难,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

第十条 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作出再审裁判的案件进行提审。

三、申请与立案

第十一条 下列主体,有权申请再审:

(一)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二)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

(三)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案外人。

第十二条 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原生效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不服原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驳回通知或者再审判决,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应当在收到驳回通知或者再审判决后6个月内提出。

第十三条 再审案件应当收取受理费用的,由再审申请人按照人民法院诉讼收费的规定预交。

第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再审申请书(并按照被申请再审人的人数提供副本)。再审申请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1.再审申请人以及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住所地或住址、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

2.申请再审的具体请求;

3.申请再审所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名称和案号,写明法律文书生效的时间,证明申请再审是在规定期间内提出的;

4.符合本规定条件的申请再审的理由和依据;

5.以新证据申请再审的,应当说明新证据的来源和获得新证据的时间和方法。

(二)原生效裁判文书(复印件);

(三)一、二审诉讼已提交的主要证据(复印件);

(四)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案外人申请再审应当提交的材料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申请再审材料后,认为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经立卷登记后向申请人出具收据;认为当事人提交的材料不符合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告知申请人重新整理后提交。

第十六条 立卷登记的材料经审查后,在6个月内分别情形予以处理:(一)对符合立案再审条件的,作出立案再审的裁定或者决定;

(二)对不符合立案再审条件的,予以驳回。

第十七条 对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再审申请,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第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请求,应当在原审的诉辩范围内提出。超出原审诉辩范围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但原生效裁判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利益的除外。

第十九条 对再审申请,经审查具有下列违反诉讼程序情形之一的,应当再审:

(一)依法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

(二)违反管辖规定的,但当事人在原审时没有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除外;

(三)审判组织组成不合法的;

(四)依法应当回避的人员未回避的;

(五)诉讼文书未依法送达且损害当事人诉权的;

(六)未经合法传唤作出缺席判决的;

(七)依法应当公开审理而未公开审理的;

(八)当事人依法应当享有的辩护、上诉等重要诉讼权利被剥夺的;

(九)作为裁判依据的主要证据未经法庭质证的;

(十)一审未经开庭审理而作出判决的;

(十一)遗漏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

(十二)遗漏或者超出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裁判的;

(十三)其他审判程序不合法,可能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情形。

第二十条 对刑事生效裁判的申诉,经审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再审:

(一)原生效裁判认定原审被告人主体资格、行为性质或者行为结果的主要证据不充分或者相互矛盾的;

(二)原生效裁判依据的主要证据可能系伪造、变造、虚假或者取得方式不合法的;

(三)有审判时未收集到的或者未被采信的证据,可能证明被告人罪轻或无罪的;

(四)量刑超出法律规定幅度的;

(五)原生效裁判的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

(六)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或者适用失效、未生效法律的;

(七)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

(八)原生效裁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

(九)其他应当立案再审的情形。

第二十一条 对民事生效裁判的再审申请,经审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再审:

(一)原生效裁判依据的主要证据可能系伪造、变造、虚假或者取得不合法的;

(二)原生效裁判的主要事实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的;

(三)原生效裁判采信证据明显违背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可能导致认定案件事实出现错误的;

(四)就同一法律事实或者同一法律关系,原生效裁判与生效的其他裁判相矛盾,原生效裁判可能有错误的;

(五)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或者适用失效、未生效法律的;

(六)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

(七)再审申请人提供了新的证据,可能推翻原生效裁判的;

(八)原生效裁判依据的鉴定结论可能错误、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

(九)原生效裁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

(十)其他应当立案再审的情形。

第二十二条 对行政生效裁判的再审申请,经审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再审:

(一)原生效裁判的当事人提供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新证据,可能推翻原生效裁判的;

(二)原生效裁判依据的鉴定结论可能错误、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

(三)原生效裁判的主要证据可能系伪造、变造、虚假或者取得不合法的;

(四)原生效裁判采信证据明显违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可能导致认定案件事实出现错误的;

(五)就同一法律事实或者同一法律关系,原生效裁判与生效的其他裁判相矛盾,原生效裁判可能有错误的;

(六)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或者适用失效、未生效的法律、法规、规章的;

(七)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

(八)原生效裁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

(九)其他应当立案再审的情形。

第二十三条 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的再审申请,经审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再审:

(一)违反自愿原则的;

(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

(三)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的。

第二十四条 原生效裁判的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索贿受贿、徇私舞弊,当事人因此申请再审的,应当再审。

第二十五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经审查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再审:

(一)申请人主体不适格的;

(二)刑事案件的申诉人在刑罚执行完毕后超过二年提出申诉,且不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

(三)民事、行政案件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没有提起上诉的;

(四)民事、行政案件的判决、裁定、调解发生法律效力后超过二年的;

(五)民事、行政案件的当事人在一、二审期间无正当理由不提交证据,现以该证据申请再审的;

(六)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申请再审,但不能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

(七)再审申请人在再审期间撤回再审申请,或者经合法传唤后拒不到庭,在人民法院按自动撤回再审申请处理后,又以相同理由申请再审的;

(八)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已履行完毕的;

(九)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的裁判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已申请外国法院或港澳台法院承认和执行的;

(十)已经本级人民法院再审的;

(十一)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十二)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

(十三)人民法院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确认婚姻关系无效的案件,但当事人就财产分割问题申请再审的除外;

(十四)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或者驳回撤销仲裁裁决申请的;

(十五)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驳回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的;

(十六)人民法院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案件;

(十七)依照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应不予再审的其他情形。

四、审 判

(一)一般规定

第二十六条 对于再审案件,应围绕再审申请人提出的请求,就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理。

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或者请求超出原审诉辩范围的,不予审理。但原生效裁判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利益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 再审案件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的,应当开庭;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开庭。

第二十八条 再审案件经审理,原生效裁判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应当予以维持。再审案件经审理,原生效裁判在事实认定、理由阐述、适用法律方面基本正确的,可以予以维持。

第二十九条 对本院生效裁判予以撤销或者改判,或者对刑事提审案件拟改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提交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三十条 案件的审理期限,刑事案件为3个月,民事、行政案件为6个月。因特殊原因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审结,需延长审理期限的,应当在审限届满15日前报请院长批准,但刑事案件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民事、行政案件延长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因特殊原因仍需延长的,报请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二)刑事案件

第三十一条 原生效裁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改判:

(一)罪与非罪认定错误的;

(二)定性错误的;

(三)已经庭审质证的证据应采信而未采信,导致原生效裁判错误的;

(四)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审定罪量刑的;

(五)经人民法院同意进行重新鉴定,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与原生效裁判依据的鉴定结论不一致,根据证据规则应当采信新鉴定结论的;

(六)认定事实清楚,定罪准确,但量刑明显不当的;

(七)具有法定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而未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

(八)认定事实有重大错误,导致定罪不准或量刑不当的;

(九)其他应当改判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再审认为原生效裁判证据不足又无法查清事实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第三十三条 刑事再审案件的申诉人申请撤回申诉,应当裁定终结再审诉讼,但再审裁判应当改判原审被告人无罪或者减轻原审被告人刑罚的除外。再审期间,原审被告人死亡的,裁定终止诉讼,但再审裁判应当改判原审被告人无罪的除外。

(三)民事案件



第三十四条 原生效裁判具有下列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情形之一,导致裁判错误的,应当依法改判: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

(二)证明案件事实存在的;

(三)证明法律关系的;

(四)原审对证据的认定违反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

(五)证明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的;

(六)其他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情形。

第三十五条 原生效裁判的主要事实依据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影响裁判正确性的,应当依法改判:

(一)以另案裁判为定案依据,另案裁判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的;

(二)以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为定案依据,仲裁裁决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的;

(三)以公证机构的公证文书为定案依据,公证文书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的;

(四)经人民法院同意进行重新鉴定,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与原生效裁判依据的鉴定结论不一致,但根据证据规则应当采信新鉴定结论的;

(五)其他主要事实依据发生变化,影响裁判正确性的情形。

第三十六条 原生效裁判适用法律错误,导致裁判明显不当的,应当改判。

第三十七条 适用二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撤销原生效裁判,发回原一审法院重审,或者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改判:

(一)原生效裁判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的;

(二)原生效裁判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生效裁判认定的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其他应当裁定撤销原判或者发回重审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原一、二审裁判遗漏了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再审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裁定撤销原生效裁判,发回原一审人民法院重审。

第三十九条 原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裁定撤销原判,驳回起诉: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

(二)法律规定必须经过前置程序,未经前置程序直接诉至法院的;

(三)当事人双方约定仲裁而一方直接诉至法院,对方在首次开庭前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且不参加诉讼的。但人民法院终审裁定驳回其异议后,当事人已参加诉讼的除外;

(四)诉讼主体不适格的;

(五)其他应当不予受理或者驳回起诉的情形。

第四十条 除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利益外,原生效裁判虽有瑕疵,但当事人在申请再审时未提出有关请求,或者当事人在二审时未提出有关请求而在申请再审时提出的,不予改判。

第四十一条 原审违反一般管辖规定,且案件实体处理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原生效裁判,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原审违反专属、专门管辖规定受理、审理案件的,应当裁定撤销原生效裁判,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十二条 决定再审或者提审的案件,当事人在再审期间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书送达后,原判决、裁定、调解即视为撤销。

第四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再审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终结再审诉讼:

(一)申请再审的自然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二)申请再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依法撤销或者注销后,没有权利义务继受人,或者权利义务继受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三)被申请再审人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四)被申请再审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依法撤销或者注销后,没有财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五)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全部履行完毕的;

(六)申请再审的当事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七)再审申请人撤回再审申请并经法院准许的;

(八)再审申请人经通知预交再审案件诉讼费后,无正当理由拒不交纳的。

(四)行政案件

第四十四条 原生效裁判具有下列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之一,影响裁判正确性的,应当依法改判:

(一)被诉行政行为主要证据不足,原生效裁判维持该行政行为、确认该行政行为合法或有效,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

(二)行政机关提交的用以证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证据是在作出行政行为之后或者在诉讼中擅自调取的,且被原审确认为有效证据的;

(三)被诉行政行为是由无相关行政职权的机关或者组织作出,原生效裁判维持该行政行为、确认该行政行为合法或有效,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

(四)被诉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或者滥用职权作出,原生效裁判维持该行政行为、确认该行政行为合法或有效,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

(五)被诉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原生效裁判维持该行政行为、确认该行政行为合法或有效,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

(六)行政机关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原生效裁判确认合法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

(七)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原生效裁判未予变更的;

(八)被诉行政行为合法,依法应予维持,原生效裁判确认为违法或无效,或者判决撤销或变更的;

(九)其他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形。

第四十五条 原生效裁判以其他案件的生效裁判、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或者行政机关生效的行政决定为主要依据作出,再审时有关依据被依法变更或者撤销,影响原生效裁判结果的,应当依法改判。

第四十六条 再审申请人在再审期间提供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新证据,足以推翻原生效裁判的,应当依法改判。

第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再审案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终结再审诉讼:

(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二条规定的;

(二)行政赔偿案件的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且已经全部履行完毕的;

(三)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当事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五、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规定所称申请再审,包括对民事、行政案件的申请再审和对刑事案件的申诉。

第四十九条 因检察机关抗诉而提起的再审诉讼,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五十条 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二00四年十月一日起试行。

关于《广东省法院再审诉讼暂行规定》的说明

一、关于制定目的及经过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要求解决好老百姓“打官司难”的问题,肖扬院长指示要“把切实解决一些群众申诉难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制定《广东省法院再审诉讼暂行规定》,是省法院解决申诉难、落实司法为民要求,畅通申诉渠道、保障宪法规定的申诉权利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深化审判监督改革,实现申诉与申请再审模式诉权化、程序化、法定化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落实司法为民思想,认真履行审判监督职责,深入开展审判监督工作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矛盾和纠纷大量发生,表现在审判监督领域,就是当事人或案外人通过各种途径申诉、申请再审大量增加,“申诉难”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我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一问题尤为明显。

现行立法对审判监督程序只有几条原则性的规定,未能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设立相应的独立、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这使得各法院实际操作中在立案标准、是否开庭、是否进行证据交换等问题上无所适从,做法不一,甚至有时自相矛盾。

2003年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再审程序,通过改造现行审监程序,构建再审之诉,将现行的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申诉与申请再审模式诉权化、程序化、法定化。沈德咏副院长提出,希望申诉、申请

再审案件比较多、新情况新问题较突出的广东在这个问题上大胆探索、实践创新。省法院经过认真调研,认为申诉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以前处理申诉问题制度不健全,做法不规范,现在对此进行程序化、规范化很有必要。广东的“申诉难”问题突出,按最高法院的要求,广东先走一步是可行的。因此,在参考、借鉴其他兄弟省市制定的有关规定和外国的再审制度,广泛征求全省各中院和部分基层法院的意见,并征询有关学者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出台,有利于解决上述长期困扰审判监督工作的问题,实现再审诉讼的规范化、程序化,增加再审诉讼的透明度,有利于保障当事人诉权的行使,有利于提高再审诉讼的效率。

二、关于结构

针对再审诉讼的特点,参照现行三大诉讼法的结构,《暂行规定》分一般原则、管辖、申请与立案、审判、附则五个部分作了规定。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规定了再审诉讼的概念、再审立案的标准、中止执行的条件、再审诉讼的法律适用及再审次数等内容。管辖部分主要规定了由作出原生效裁判的法院受理的原则。申请与立案部分主要规定了有权申请再审的主体、申请再审的期限及请求范围、申请再审案件应具备的程序方面或实体方面的条件、不予再审的情形、法院立案庭审查材料的期限等内容。审判部分主要规定了审理范围、是否开庭、提交审委会讨论情形、审理期限等内容,并对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依法应予改判与裁定终结再审诉讼等情形分别作了具体规定。附则部分规定了《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等内容。

三、关于再审案件“可能有错”的立案标准

现行三大诉讼法将再审立案的标准确定为原生效裁判“确有错误”,标准过高,而且将立案标准与再审改判标准混同,不够科学合理,也不符合诉讼规律。司法实践证明,立审分立对于提高审判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而“确有错误”的法律标准导致再审案件长期游离于这项制度之外,再审案件立审混合,立审倒置。

根据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和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诉讼法律制度的规律,确立“可能有错”作为再审立案的标准是科学的、合理的。以“可能有错”作为再审立案标准,降低了进入再审的门槛,使符合再审立案条件的申请人能依法得到救济,符合司法为民的要求,可以有效解决申诉难问题。为使“可能有错”的原则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暂行规定》分程序性条件和实体性条件两个方面,对刑事、民事、行政三大类案件的再审立案标准作了具体规定。“可能有错”的立案标准,同时有利于理顺立案庭与审监庭的关系,整合两个庭的审判力量,提高案件的流转效率,解决申诉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

四、关于案外人的申请再审权

司法实践中,因种种原因,损害案外人利益的裁判时有发生。但现行法律缺乏对案外人申请再审权利的明确规定,案外人难以通过申请再审保障其权益。《暂行规定》赋予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权利,让案外人直接介入到原生效裁判的再审之中,能够有效保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符合司法为民要求,也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五、关于中止执行的条件

以原生效裁判“可能有错”作为再审的准入条件,放宽了再审立案的标准,如果作出再审裁定仍一律中止执行,当事人有可能为了延期执行,滥用再审申请权,损害对方当事人权利。因此,有必要规定进入再审后,当事人提出中止执行申请并提供足额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中止执行,或根据案件的情况决定中止执行。这样做,既可以保护申请人的权利,又可以兼顾对方当事人的权益,解决判决与执行之间的矛盾。该规定虽表面上与现行法律规定的中止执行不一致,但因后者是以“确有错误”为立案标准,而前者即《暂行规定》是以“可能有错”为立案标准,两个标准存在实质性区别。《暂行规定》关于中止执行的规定,符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原则。

法院再审申请书 篇7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概念辨析

(一) 程序启动权

再审之诉, 就是将宪法所规定的申诉权利, 将当事人对生效裁判的申诉权利, 提升为一种诉讼权利。[1] 《民事诉讼法》第178条, 明确了当事人是再审程序启动的主体, 由此可知, 当事人享有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当事人作为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 要想享有进入审判的诉讼权利, 前提是必须取得合格的“诉者”身份;诉权是当事人民事诉讼法上“实然”的权利, 也就是基于诉权, 当事人取得“有权”向法院申请再审的权利。而该项诉权通过当事人的行使转化为程序的启动权, “诉权”给予当事人参与再审程序的场景, 而启动权则给予当事人打开场景的钥匙;当事人申请再审是打开场景的行为, 而钥匙就是其手中打开场景的权利。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作为当事人手中的一项权利, 由其行使来启动再审程序, 是一项程序启动权。

(二) 裁判请求权

从民事诉讼的“私权”角度而言, 请求裁判权是指民事争议的当事人向法院提出请求, 要求法院做出正义判决的一项私权利。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作为一项请求权, 其最基本内涵应该是一项程序性的权利, 明显区别于审判权、检察权等。同时, 该项权利是一种可选择性的权利;当事人可自由行使的一项程序性权利, 当事人基于其自身的意思表示, 其可选择请求法院审理裁判, 也可选择放弃请求法院审理裁判, 法院、检察院都无权干涉。作为一项受益性的权利, 实质上是请求法院积极地予以公正裁判, 从而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再审程序一旦启动, 审判权有效实行, 不管结果偏向何方当事人, 对双方当事人都是公正的, 也维护了判决的既判力和审判的公信力。所以, 笔者认为, 从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上看,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是一项受益性的裁判请求权。

(三) 期待公正审判权

从当事人的程序启动的期待夙愿来看,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除了期待能启动再审程序外, 更为期待的是程序被启动背后能被公正审判的心愿;从权利的价值取向来看, 审判权的存在是以保障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等权利为价值取向的, 裁判请求权是审判权存在的前提。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从权利的价值取向以及诉权的角度,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是作为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当事人享有的向法院请求裁判, 并期待获得公正审判的一项程序性请求权。

二、当事人再审申请权的法理内涵

(一) 程序主体性原则

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是从诉讼制度“为谁而存在”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程序当事人以及利害关系人, 不仅不应沦为法院审理活动的客体, 相反, 应赋予对程序的进行有利害关系的人以相当的程序保障。”[2] 我国学者江伟的观点表达的是程序为谁而存在的问题, 他的观点明确地表示程序为当事人而“活着”, 当事人是推动程序向前发展的主体。从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角度, 法院和法官应当赋予和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有自主、自治的权利, 能够自主决定是否起诉或撤诉、起诉和权利主张的范围以及提供何类证据, 并且能够自主选择判决或调解的结案方式, 其表现为是否需要接受再次审判的选择权;一旦行使了, 该项权利就得到了实现, 也随之归于消灭, 新的当事人的权利也会在再审程序被启动之后生发出来。当事人就应当预见由此可能带来的结果并为此负责。程序主体性原则它所强调的是诉讼当事人的主体性, 仅是程序上的主体, 为的是实现程序性的正义。由此看出,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向法院行使了, 不论法院是否决定启动再审程序, 只要当事人行使了该请求权, 它就符合法律对程序运行的要求, 也就体现了程序的正义。当事人应成为诉讼活动的实质参与者和主要支配者, 整个程序都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尊严, 保障其行为自由。站在法哲学的角度, 对再审程序启动主体之一的当事人, 在程序启动过程中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 到由法所统摄的现实世界的法权主体, 再到诉讼程序之主体, 当事人之主体姿态经历了一个由精神领域到物质领域、由“应然”世界到“实然”世界不断展现的过程[3] 。

由此可见,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求的当事人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基础和应有之意;当事人程序主体性原则内在的精神之一是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自主决定”的权利, 并应免受审判权的干扰, 它从以“权力”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转变为以“当事人权利保障”为中心。这正是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价值所在。

(二) 处分原则

1.从“私权自治”角度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是公民私权领域的一项程序性权利, 它的存在是基于处分原则的内在要求的。当事人的处分权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的尊重和保护考虑, 也体现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最大区别。从宏观的角度而言, 处分原则所包含的当事人的处分权包括对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的处分两个方面, 而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属程序权利的处分权, 一方面是再审程序的申请启动权, 这主要体现的是对古罗马法中的“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的诉讼规则的延续。另一方面是攻防手段的选择权, 民事诉讼过程中, 当事人采取何种诉讼策略、手段, 均由其自己决定。这正如日本著名法学家兼之一所言:“当事者以什么样的事实作为请求的根据, 又以什么样的证据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存在或者不存在, 或是否希望启动再审, 都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领域”。[4] 解决民事案件的一个重要司法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对诉讼程序的起始、终结以及具体诉讼权利的支配和处分, 均应以当事人本人的意思而定。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承认与否, 程序主体在诉讼程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为一定的诉讼行为。而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为当事人提供了选择行使或放弃的空间, 是由当事人的意志来管理该项权利的。

2.从“程序利益”角度

当事人的合意反映了民事诉讼内在的、客观的要求。也就是说, 当事人只有在不压抑自己意愿的前提下与对方共同形成了使双方都满意的关系, 才是解决纠纷的最为理想的途径, 也实现了程序存在的意义。而民事诉讼法承认当事人处分权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对系争实体权利的支配权, 也是为了使当事人藉此追求程序利益, 以同时维护其受宪法保障的财产权、自由权等。[5] 笔者认为,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实现的是对再审程序启动之后期待得到公正审判的程序利益, 它的存在以已存在的实体利益为前提, 在当事人的自由支配下得以行使。它的存在同时也体现了当前法律环境之中当事人“私权自治”理念与当事人追求程序利益的契合。

三、对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建议

(一) 明确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适用案件类型

笔者建议将其适用的案件类型明确为三类:1) 涉及人事的案件 (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 ;2) 损害案外第三人利益的案件;3) 原审存在根本有违审判的正当性等案件。同时, 建议立法机关将此纳入再审申请制度的司法解释范畴, 以保障实现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民事诉讼法》应当明确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具体行使范围, 尽量避免模糊规定。当事人的某些诉讼权利具有一定的行使范围, 这个范围规定不明确, 或者确定的范围过小, 不仅均将意味着该项诉讼权利的内容不充分, 而且在行使时缺乏可靠的保障。[6] 因为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是否有效, 将由法院来审定。也正是基于此, 法律对当事人诉讼权利行使上的任何模糊规定, 事实上都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强化, 同时是对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能量的削弱。

(二) 确定再审程序启动主体行使权限的次序

首先, 对于“涉及人事的案件”及“涉及案外第三人利益的案件”, 先由当事人选择是否行使申请再审权, 如果当事人主动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机关则无需行使抗诉权;如果当事人放弃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机关不得依职权提起抗诉, 除检察机关基于检察监督职能对严重违反程序正义的私权益案件提起抗诉外。

其次, 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事由于《民事诉讼法》第179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对比检察院抗诉事由的规定, 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事由是相同的。当事人的申请再审的事由尽管与检察院的抗诉事由完全一致, 但从案件的性质和检察权、审判权等公权力的分工方面看,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适用案件的类型与检察抗诉权适用案件的类型是不可能相一致的。对于因“原审存在根本有违审判的正当性等案件”, 当事人如果与检察机关同时行使再审程序启动权时, 建议法院应优先受理当事人的请求;如果当事人明确表示放弃行使申请再审权的, 检察院认为程序问题严重, 影响裁判的公信力的, 检察院可以依其检察监督权提起抗诉;若此时检察院不行使抗诉权的, 法院认为有必要的, 可以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基于对法院裁判的既判力考虑, 既没有侵犯当事人的诉讼处分权, 又保障了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

最后, 当法院的启动权、检察院的抗诉权与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行使存在次序时, 笔者认为, 法院的启动权应当置后, 属于保障公私权力 (利) 的最后道防线, 而不应该完全取消法院启动再审的权力。因为再审程序的司法价值取向更为注重的是程序的救济功能。[7] 在再审程序启动权限的设计问题时, 应对所需救济的利益进行一定的衡量, 对确实有必要救济的才能给予救济。

(三) 适当规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权

一方面, 尽管《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方面增加了一个例外规定, 即:“二年后据以做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 以及发现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的,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但是, 此次的立法修改却未将当事人对生效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期限做出明确地规定, 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当对当事人对生效调解书的申请再审期限问题进行详细的规制, 以确保当事人申请再审权行使的秩序价值。

另一方面, 《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行使次数没有具体规定, 容易产生当事人滥用申请再审权的现象, 产生不必要的诉累。所以, 基于当前我国法院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受理程度, 笔者建议立法明确规定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行使次数及相关的救济措施, 适当规制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合理、合法地行使。

四、结束语

站在诉讼法理的角度, 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所要求的当事人应当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程序主体性原则的基础和应有之意;而当事人的处分权原则的确立最主要是基于对当事人“私权”的尊重和保护考虑, 申请再审权的享有和自主行使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主体性地位的要求和体现。面对当前《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保障尚存在不足, 笔者认为从前上述三点建议尤为重要, 并深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民事程序法的发展, 人们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的认识将不断加深, 当事人申请再审权也将得到不断完善。

摘要:当前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实现没有加以系统确定, 忽略了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的处分机能和程序利益。本文从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原则和处分原则入手, 以“私权自治”理念和“程序利益”角度为支点, 分析该项权利存在的必要性, 对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当事人申请再审权,程序主体性原则,处分原则,建议

参考文献

[1]江必新.论创新和完善审判监督纠错机制[J].人民司法, 2011, (15) .

[2]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2-3.

[3]黄娟.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研究——兼谈中国民事诉讼现代化之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5.

[4][日]兼之一, 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M].白绿炫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

[5]邱联恭.程序选择权之法理——着重于阐述其理论基础, 并准以展望新世纪之民事程序法学[A].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四) [C].台北:台湾三民书局, 1993:580.

[6]张晋红, 余明永.民事诉讼改革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检讨和完善[J].法学评论 (双月刊) , 2000, (06) .

上一篇:教务处学年第二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父母话题高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