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研究综述(精选8篇)
关于临安市旅游淡季现状的调查研究综述
旅游管理101班:骆萍 吴潇潇 王婷婷 徐琳 张梦芸
【摘要】:旅游季节性是一个旅游研究的常态问题。特别是冬季来临,大部分旅游目的地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淡季,如何激活冬季旅游市场,以缓解旅游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季节性不均衡难题,以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对近年来临安旅游淡季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有助于深入了解旅游季节性影响因素以及动力机制,尤其指出旅游的季节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应格外重视旅游季节性问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淡季临安旅游业特征现象及影响措施及效果
About the Linan city tourism off-season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ummary】:Tourism seasonally is a normal problems of tourism research.Especially winter comes, most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off-season, how to activate the winter tourism market, to alleviate tourism economy operation long existing in the seasonal not balanced the difficult problem, by promoting tourism, nice and fast development, we have to face i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key issues.In this paper the off season in recent years linan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help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tourism seasonally influence factors and dynamic mechanism, especially pointed out that the seasonal travel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should be attention tourism seasonally problem, and actively 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Key words】:Travel off-season,Linan tourism,Features phenomenon andinfluence,Measures and results
【正文】:
1、旅游淡季
旅游是现代人们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它是在人们有时间、有金钱的前提下才会萌生的一种休闲方式。那么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而使大部分游客推迟甚至取
第1 张 共5 页
消旅游计划将会带来旅游的淡季[1]。但是,如果针对游客制定相关的营销策略还
是能够拉动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的。企业要想在“淡季”有所为,必须要改变企业
经营的观念,树立“销售无淡季”的意识。另外,科学的营销策略的运用则是在淡季提升销售业绩的保证。那么,旅游界应怎样面对旅游淡季[2]?(1)加强对
业务员监管;(2)制定出合理的营销费用比例,并将营销成本控制在这个比例之
下;(3)建立健全营销费用监审机制,如将票据报销冲抵和票据凭证背后依据相
结合,如对景区营销推广费用的报销,必须要求提供第三方监控证明及效果反馈
资料;(4)加强对各种目标市场营销推广活的巡查及控制。然而即使是在旅游的淡季,作为旅行社也未尝不能再淡季中开掘出自己的生财之道[3]。“旅行社作为
旅游业务的服务方,应该在淡季放宽自己的思路,发掘更多的潜在客户。”西北
大学旅游系主任陈实教授说。而对于旅游淡季的出现,对老年人的出游反而造成了一股热潮。许多老年人利用旅游淡季价格便宜之际,出外旅游。不过,老年人
出游,要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还要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目的地[4]。这
样,既能花最少的钱看到想看的风光,又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促进身心健康。
2、临安旅游业
临安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20世纪90年代后期,临安市就开始出现农家乐、民俗游、采摘园等简单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5]而近年,临安更以其优势发展
旅游行业。[6]
天目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培养和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环境清洁、人居和谐”的生态文明新村[7]。
临安市委、市政府面对促进城乡统筹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目标,高举生态、科技两面大旗,着力创新工作载体,提出了“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建设目标,其中“富”是核
心,“丽”是基础,注重以丽求富、以富球丽,力求探索出一条具有“临安特色、浙江率先、全国领先、国际影响”的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山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
新路。[8]
3、临安的旅游淡季
临安市是一座山川秀美的城市,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走进临安,无论是峰
峦竞秀、古树参天的天目山,还是石林叠浪、雾锁龙塘的清凉峰。
青山湖:树在水中长,船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鸟在枝头鸣",如果不是亲眼目
睹,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然而,泛舟存这一片宁静中,才发觉传说竟变
成了现实.这就是座落在浙江临安的国家森林公园。[9]
钱王陵是杭州城缔造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吴越国王钱镠的墓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王陵,浙江省爱国主
义教育基地之一,临安市“红色之旅”景点。[10]
旅游淡季的到来,意味着游客量急剧下降,意味着没有宽裕的出行时间。但
同时也意味游客可以享受到更多优惠,放开思路、更努力的旅行社可以获得更好的业绩。旅游业是季节性影响较大的行业,淡季是行业特征的体现,和产业供需
关系关联紧密。旅游受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周期上体现为
季节性,不可能不出现波动。[11]
据了解,临安企业一到淡季就大量裁减员工,以减少开支,待到旺季时在大
量招募员工。“这样表面看来是节约了一些人力成本,但实际上却使企业始终处
于不稳定之中,这样的企业容易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员工归属感不强,没有
安全感,行业市场将步入淡季时,员工就都无心工作,交头接耳,议论谁可能被
辞退,这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二是员工专业技能不稳定,因为
员工流动性过大,刚刚适应了工作就离开了岗位,导致企业的生产技术很难提高
与做精。”[12]
4、景点案例分析
太湖源景区位于杭州临安天目山南麓,太湖的主源头坐落于此,故名太湖源。景区十里长谷,主要景点有:龙须壁、云碧潭、思源廊、嬉猴坪、千仞崖、神风
谷、双龙潭、古佛院、百丈漈、仙人台、祭源坛等十五个景点。景区内绝壁夹峙,清溪长歌,悬瀑飞泻,野猴成群,生态、原始与九寨沟相似,故被誉为小九寨沟。
景区以清凉著称,暑期气温最高不超过30摄氏度。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是理
想的避暑胜地。
应对临安市的旅游需求市场和现有的旅游产品状况进行调查,摸清旅游者需求和产品服务的供应情况和结构分布,引导旅游者消费。提倡周末游、休闲游、周边地区游等短中线旅游,培养市民更加倾向淡季的旅游消费。[13]如临安的天
目大峡谷、大明山、柳溪江、白水涧、神龙川、西径山、玲珑山、浙西大峡谷、青山湖+八百里风情岛、太 湖 源等等。
然后还应产品创新,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瞬息万变,在旅游淡季,如果旅行社还是一味循守几条老的旅游线路,那么其在淡季的经营将会举步维
艰,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产品创新,拉动淡季市场。[14]太湖源在不论淡不淡的季
节都有陈出不群的活动开展,“源头初雪”、“SAA搜狐车会太湖源,龙井峡自驾
游”。
然而针对旅游淡季市场的需求情况.推出特色旅游产品。针对旅游淡季,提
高其销售额的关键就是加强宣传,增加一些广告和推广活动的数量,根据淡季旅
游的特点,实施传播,要把销售模式与促销方式结合起来,针对性的解决淡季营
销问题,多加入一些利益传播,刺激消费,因此,传播也是解决淡季问题的重点。
[15]太湖源于2007年7月31日,姚明携爱妻叶莉慕名来此拍摄婚纱照。同时,景区先后被列为上海婚庆摄影基地、浙江省首批蜜月旅游首选景点、浙江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浙江省风景摄影基地,国际示范林中国网络成员,浙
江省旅游教学研究所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浙江林学院生态环境实验基地。
另外社会偶发性因素的刺激能活跃淡季的旅游市场,如合理的节会安排和体
育赛事的举办,会大大的填补淡季旅游市场的空白。再看2011旅游系统“太湖
源杯”、太湖源头打年糕、太湖源野猴节的开幕都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给淡季的旅游消费注入新鲜活力。
【结语】:临安在淡季期间,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细心挖掘,在淡季中制造商机。依靠新思路、新产品、新姿态迎难而上,积极的开拓旅游市场,变被动
为主动,打造淡季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何莉萍《中国商贸》[J]旅行社在旅游淡季的促销策略研究2011年03期
[2]胡森《旅游时代》[J]景区如何在旅游淡季提升人流量2008年06期
[3]刘阿娟《城市经济导报》[J]淡季,企业更应做好“内外兼修”2012年02期
[4]Admin 《数字报刊》[J]旅游淡季老人成市场主力2012年02期
[5]羊照云《临安市乡村旅游发展》[J]
[6]叶泽有 《“十二五”时期县域产业发展方向研究》[J]2011年06期
[7]钟鹏,陈法荣,黄泽林,蒋文伟《浙江临安市天目村生态建设规划研究》[J]
2011年12期
[8]王宏《突出六个坚持 加快建设“绿色家园、富丽山村”》[J] 2011年11期
[9]顾陶金《照相机》[J]2010年01期
[10]耿国彪 《绿色中国》[J]2007年05期
[11]孙永龙 《特区经济》[J]2006年01期
[12]冯淑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5年22期
[13]刘洪娜,盛红《集团经济研究》[J]2007
[14]樊春梅,张建星《中国商贸》[J]2011
[15]何珊 《华章》[J]2011
近年来,旅游教育在规模上发展较为迅速,在规模壮大的同时对其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专业实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然而当前旅游专业素质教育在研究上存在很大空缺。此外,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为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力,适应智慧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旅游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内涵也需要增添新元素。本文从创新角度分析了智慧旅游背景下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同时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二、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在中国知网检索摘要为旅游+素质教育的文献,通过筛选最终研究选取了111篇文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专业素质教育文献数量的年份分布,发现文献数量波动较大的年份分别为2007年(7篇)、2010年(17)篇。以此为临界点,07年以前(不包含07年),每年文献数最大值为3;07年至10年(不包含10年),文献最大值为7,均值为6.67;10年至今(2015),文献总数为84篇,占总文献数量的76%,平均年发表文献14篇。从文献时间分布上看,近年来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呈上升趋势。
(二)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等初级研究,实现了对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相关文献的整体把握,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进行评价并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
三、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
当前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中研究集中于文化素质研究与职业素质研究。
(一)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从哲学角度看文化可视为“有所讲究”,文化素质即形成根本的、稳定的性能状态及行为方式的讲究。基于此本文归纳了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
1、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从人才市场需要、人才培养需要以及旅游素质教育需要三个层次分析,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及特殊意义。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以下五个问题:未引起重视、实践操作拘泥于形式、课程设置不完善、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升以及教师的人文素质与渗透人文关怀的能力有待提高。
2、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具体课程的教学研究。
文化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具体课程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英语、旅游文化、国学语文、导游文化、景观文化几门课程中。加强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对课程设置应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开设文化素质课程,并将课程内容化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其他课程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人文关怀贯彻课程设置始终。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此类“智慧”的教学方法还未引起关注。
(二)旅游专业身心素质与美学素养教育研究。
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几个方面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具备交互性,旅游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形体素质与美学素养十分重要,然而此类研究却很少。
当前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在职业态度、职业心智、职业认知以及职业情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良好的形体素质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研究提出形体素质应引起教育的重视,并改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对形体素质锻炼的爱好与兴趣;旅游专业美学素质教育的研究很少,主要见诸于音乐课程的探索。探究了音乐课程教学对旅游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身心素质教育与美学素质培养途径应顺应时代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在课外环境渗透方面,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智慧”的主动学习和培养方式会更受“数字移民”(更或者说是“数字土著”)们的欢迎。
(三)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培养。
智慧旅游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旅游专业人才的信息素养成为了旅游教育的热门词汇。尽管“信息素养”一词上世纪便已经出现(1974,Paul Zurkowsk),但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
总之,智慧旅游背景下尤其是线上旅游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旅游专业学生在线上旅游企业的就业并不理想,信息时代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应仅仅局限于酒店、旅行社及景区等传统企业,在线旅游企业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泛,因此增强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就业力迫在眉睫。
(四)竞争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竞争能力应成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前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目标、教学与课程改革、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化观念渗透等方面论述了旅游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路径。其中养成教育培养模式为今后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应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挖掘其创新能力,在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立体式培养方案,结合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以及“数字移民”的培养对象,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人才,真正为旅游业输出实用性强、综合能力高、实践经验丰富(郭家秀,2013)的高竞争力人才。
四、智慧旅游视阈下旅游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研究评价与启示
基于对文献的分类和分析,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以期能够为后期研究抛砖引玉。
(一)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评价
1、旅游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研究的成果。
当前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研究中对旅游专业素质教育基本上涉及了文化素质教育、美学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领域,尤其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文献占总研究文献的33.3%。一些阐述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文献中也有提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其次,当前的研究中部分文献具有借鉴国外教育经验的精神,如成艳彬,陈景辉(2005)借鉴了澳大利亚旅游专业实习环节的成功做法。第三,研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改革方式。第四,近年来有小部分文献开始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如吴呤颗(2012)、潘莉(2015)等的问卷调查分析、黄燕(2010)的相关性分析等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2、旅游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研究的不足。
然而,当前的本科生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完善。
在所选文献中,很多文献都避开了基础理论,如相关概念,支撑理论等方面的阐述,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中基础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
(2)研究范围具有局限性。
研究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以及其他方面仍有待研究和扩展,智慧旅游发展如此迅速的前提下,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仅有3篇,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范围亟待扩展。
(3)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一些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研究层面,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不乏假大空的建议,对于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以及教学细节和小范围研究有待提高。智慧旅游时代是个信息高速时代,研究内容应落到实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避免形式化。
(4)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在所选文献中,其研究方法多数以观察法、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极少数研究涉及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定量研究。研究方法方面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5)研究成果具有局限性。
此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上的滞后性。一些研究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了近20年的改革与创新,旅游教育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并面。另一方面是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当前大部分研究文献局限在中职或高职高专旅游教育领域,极少数文献有针对性地研究本科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生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研究目前为零。旅游专业素质培养应引起旅游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广泛关注。
(二)智慧旅游视阈下旅游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研究启示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认为接下来的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应注重研究旅游专业素质教育的特殊性,明确其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框架,同时对旅游专业各细分素质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工作也应完善。
2、完善研究内容。
应更加注重对美学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等当前研究极少的领域,另一方面,课程案例分析不应仅停留在旅游英语、旅游地理、旅游文化学等学科,各个旅游专业课程中都应该渗透素质教育的内涵,拓宽研究面。
3、加深研究深度。
相关路径研究应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或教学设计,尤其应该把“智慧旅游”时代务实精神体现到学术研究之中。
4、研究方法上寻求创新。
今后的研究应更注重实证研究,并结合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其他有效方法,使该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全面,但需注意的是不能一味追求研究方法的创新,还要根据研究题目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5、拓宽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应不受拘束。根据旅游统计年鉴,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旅游中等院校学生人数从2004年始呈减少趋势,到2013年减少到3330人,因此研究重心应转移到高等教育中来,尤其是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此外要结合当前的智慧旅游时代发展背景,研究新课题,不能拘泥于之前的研究领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创新点。
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界在广泛探讨德育脱离实际、实效低迷的问题时,普遍认为本来源于生活、为解决生活问题和应答人生困惑而产生的道德理论,在实践中却与生活发生了疏离,成为道德教条,使受教育者感到窒息,无法真正提升其道德水平,过上美好的生活。针对这一点,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德育创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倡导德育要回归生活。德育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应该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过“善的生活”即美好生活是需要智慧的,这也是自古以来道德教育所追寻的足迹。几年来理论界已经开始了对回归道德智慧的思考,对道德智慧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深入的进展。
一、对道德、智慧、道德智慧的解读
道德智慧涉及两个核心的范畴——道德和智慧,这里首先要对道德和智慧本身进行解读。道德和人的存在密不可分。人的自然性存在是感性的客观存在,是道德生活的基础,也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道德起源于社会,道德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前提,是社会他律与个人内在自律的统一。有论者认为道德关涉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调节,其中处理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种利益关系是道德教育最核心的主题。道德教育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追求人的社会性存在的道德理想。
对智慧的认识,目前有以下几种看法:其一,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种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判断事物并在实践中遵循事物规律,实现行为目的的能力。其二,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出来的,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其三,智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对人的最高规定。此外,智慧一般都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静态的认知结构,指才智能力;二是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指智谋创造。智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共同本质的透视,对天、地、人普遍规律的提炼。它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观察事物动态,认识事物本质,判断事物变化方向,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思考方法。
在什么是道德智慧这个问题上,具体有下面几种看法:
(1)道德智慧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与人的一般智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而且具有不同于一般智慧的特质。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智慧的特质就在于它的道德性,这就是说,道德智慧实际上是人在长期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分辨善恶的“是非之心”,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善恶是非的智力。道德智慧区别于人的一般智慧(即非价值智慧和非道德智慧)的另一个重要特质是一种在“事实”与“价值”、必然和应然、“是”和“应当是”、现实和理想、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结合统一的视角上,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
(2)道德智慧是与智慧、情感同等重要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是从道德领域的角度对传统智力概念的革命性建构,是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尝试性把握和描述。道德接受主体在各种复杂情感、复合经验的作用下对道德戒律(概念、规范)进行判断、择取、整合、内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即为道德智慧。目
(3)道德智慧是一种知人、知己、知物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关系的综合意识和能力,是人觉察到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源同体的心灵觉悟状态。它发端于人对宇宙、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切关怀和理解,建立于广泛的人类知识和智慧大厦基础之上,是已被内在化并表现在行为中的、对个人的身心起调控和导向作用的践履性品质系统,是从反躬自身到求良知并进而致力于知行合一的过程。
(4)道德智慧就是人们运用道德知识、道德经验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社会、自然关系所作出的积极的道德审视、道德觉解和道德洞见。凭借它,人们能够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面向历史和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关系的明智果敢的判断和选择。
(5)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特殊形式,也是特殊的价值智慧。它是道德主体在体悟道德知识和复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灵活发现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能力,蕴涵着对人和社会的关怀品质。具体体现为对道德知识的运用不呆板、不教条,在可能性中通过理性自觉的方式进行灵活机智的判断、选择和行动。
二、道德智慧的构成、形态及特征道德智慧的构成包括:
(1)道德感知能力。道德感知是指道德主体与认识对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后形成的最初的感知觉,也包括关于认识对象道德特征的某种印象。
(2)道德评价能力,道德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品质、行为和可感知的意向所表示出的善恶、好坏的价值判断和褒贬态度。
(3)道德选择能力,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所作出的自觉自愿的抉择。
(4)道德想象能力,道德想象是指由我们人类头脑的所有情感与智力综合形成的对于是非对错的反应能力。
道德智慧包括四重形态:
(1)宇宙道德智慧,是一种人认识和理解宇宙自然的本性,恰当地处理人与宇宙、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物的意识和能力。
(2)生活道德智慧,指伦理关系中的智慧,是一种知人的意识和能力,要求人恰当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他族、人与文化、人与政治和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证人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3)生命道德智慧,即个体生活世界中的道德智慧,指人认识和领悟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意义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知己的意识和能力。
(4)人生道德智慧,指涉的是人向道德本性、智慧本性和审美本性回归而引发的人生智慧,关涉到个体如何安身立命之根本。其中人生道德智慧是宇宙道德智慧、生活道德智慧和生命道德智慧的综合统一,是超越世俗世界和见闻之知的大智慧。
道德智慧具有五个特征:
(1)终极性特征——道德智慧具有终极意义和本原意义,可以引导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会洞察人生、关怀人生,涵养时代悲情,承担着“终极关怀”的重任。
(2)体验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生活体验性智慧,它指向生活本身,是在生活体验、经验和经历基础上升华出来的、一种在自然之境中对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进行建构的能力,而不是对生活的支离破碎的解读。
(3)整体性特征——道德智慧是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高度融合、交融、共生的结果,是凭借人的各种精神力量对宇宙万物进行整体性观照的睿智体现。
(4)践履性特征——道德智慧是真
正的实践智慧,扎根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真谛的亲历,它以改造生活世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为根本目的。
(5)反思性特征——道德智慧是一种内省性思维或品质,它是指向个体内心道德世界、对自我道德性的觉解,个体对自己的道德言行能否进行反思、监控、调节和矫正,是有无道德智慧的重要标志。
三、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
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生命成长呼唤道德智慧,道德与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探寻道德智慧、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首先,道德教育要关注作为生命存在的现实的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将人作为道德的存在,唤醒生命的道德意识。其次,道德教育还要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的自然性存在,不断地帮助人形成或打破道德习惯,生成和改造道德经验,不断地融合已有的道德视界,完善人的道德规范,追求道德理想。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道德批判、道德创造、道德超越的成长过程。
道德智慧对于道德教育本身具有以下价值:
(1)道德智慧为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提供了思想的桥梁。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作为“对生活本身规则的总结”虽然包含着智慧因素,但本身并不是道德智慧,而只是道德知识。面对特定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目标与任务,教育主体需要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但支配主体作出抉择和行动的则是道德的思想,包括对自身已掌握的道德知识的解读和阐发,对教育对象和活动情境的事实进行辨析及对于教育方法的选择、把握和运用等。缺乏这样的思想基础,单纯知识形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只能是道德的教条,难以转化为道德的价值事实。
(2)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和道德活动的一个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德(得)道”,化社会要求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德性。而人的德性历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不仅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了解,还包含着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积累和固化以及自觉的行动。后三个方面的德性因素的形成,都离不开道德智慧。
(3)道德智慧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专门从事道德建设工作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在任何一个社会,道德建设都需要一批专门的人才来组织、指挥和实施。从事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人,不应当是只会记忆和传播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的“颂经者”,而应当是善于将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智慧,用道德思想塑造人们心灵的智者和艺术家。
四、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模式
第一,道德智慧教育的理论主题—一培养道德智慧型人格。道德智慧要求从人的潜能出发,尊重人的生命内在需求,重视人的道德理性与道德非理性,将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统一起来;重视在人的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德育,从人的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出发,进而形成人的道德反省和道德判断能力,发掘人的道德直觉、道德信念和道德觉解能力。道德教育以道德智慧为主题,意味着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特征,开发人的道德智慧潜能,帮助人确立各种道德关系,教导人遵照道德原则进行生存活动。
第二,道德智慧教育的价值追求。追求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和个体身心关系的和谐;追求共生,即追求人与人之间内在的、适切的、和谐的、圆融的、相互创生和相互提升的关系;追求圆融,圆融是道德智慧的重要特征,它有平等、随缘、周全、融合和整体的内涵,道德智慧教育追求圆融,就是追求完满人格的教育。
第三,道德智慧的生成路径:
(1)反观内省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基础。反观内省法,就是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体认自己的本性或良知,以确证自己的内在道德本体。这个德性确证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性确立的过程。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通过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启发学生获得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生活是道德智慧生成的沃土。道德体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晶,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知识的种子就不能在个体的心灵中生根、开花、结果。为此,学校德育要关注通过学生的道德体验进行教学。一是回归生活,二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三是通过创设情景将道德教育内容具象化。
(3)道德实践是道德智慧生成的关键。实践在人的道德发展中的意义在于:首先从道德本质来看,道德是一种实践哲学,体现为一种实践之知;其次从个体的道德成长来看,实践活动是促进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有鉴于此,学校德育应当组织丰富多样的满足学生需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道德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第四,培养道德智慧:
(1)活化德育内容。今天的德育内容被理性话语充斥,遮蔽了德育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诗意。要通过寓情于理、“咏物言志”、“索物以托情”等方式,使教育内容更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情理兼容的情境下,产生学习道德规范的浓厚兴趣,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深刻领悟道德哲理,形成伦理性的道德观点和自己的道德智慧。
(2)扎根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那里存在着无数无声的智慧性道德资源,等待着教育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载体将它们呈现出来,让学生们去体悟和认同。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当今多元化生活世界里丰富的德育资源,把学生生活中和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评价,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实际,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对学生作出的选择进行分析评价,以使他们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3)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活中要面对的场合、人物和事物纷繁复杂,要培养学生在复杂中识别是非的能力,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有丰富的爱与智慧。师生应互联互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反思彼此对世界的理解。教师要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正是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携手获得对道德智慧的理解和把握。
(4)坚持培养的长期性。道德智慧关乎人的认知、选择能力,需要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因此,它的形成无疑需要以上多方面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不经受时间的考验。想要个体具备相对稳定的道德智慧,就需要给予时间去博览、积淀,需要实践、沉思,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叶月翠 王晓琳
2013-3-28 10:11:06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
摘要:自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学术研究也广泛开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包括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和建议以及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和市场开发、区域合作等。本文结合现有的学术研究,就上述方面展开综述,总结其研究成果,并进行相应评述。
关键词:红色旅游,发展,中国
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4年1月,由江西发起并联合七省市签订了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同年,国务院颁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的关注开始与日俱增,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升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应用研究也日渐丰富,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关于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国有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关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的学术研究分为全国范围红色旅游研究和地方红色旅游研究,尤以后者较为丰富,侧重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研究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红色旅游省份和城市,如湖南、山东、江西、陕西、临沂、韶山、南昌、长株潭、泛珠三角、“红三角”等省市和地区。
全国范围研究方面,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旅游市场需求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和多样化方面发展(何烈孝等,2011)。红色旅游迅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开发、产品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张颢(2007)认为当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严重、基础设施欠缺、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此外,红色旅游发展的水平空间差异明显,资源开发存在一拥而上的现象;行政区划壁垒阻碍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区位条件欠佳,可进入性差;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旅游产品功能单一,综合功能不强,客源市场狭窄等也是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余凤龙、陆林,2005)。
地方红色旅游研究以红色旅游重点省份湖南、山东、江西居多。湖南是全国红色旅游之源,是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但良好发展态势中依然存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旅游产品单
一、文化内涵不深、旅游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0)。长株潭开展发展红色旅游的区位优势明显,要持续发展还应解决基础设施欠缺、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层次不高等问题(陈雄根,2007)。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八大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红色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但存在产品结构单
一、文化内涵缺失、景区功能不全、未与绿色生态和特色民俗有机结合等问题(左兴俊、张永胜,2009;贾开美,2009)。江西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但因忽视红色旅游的精神内涵,开发简单化、过度商业化,导致产品开发、景区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出现旅游企业规模小、市场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推荐红色旅游不积极等问题(林巧、戴维奇,2007;潘占辉,2008)。秦美玉(2002)认为井冈山、延安、遵义、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区存在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教化功能过分突出、旅游基础功能重视不足、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
二、关于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产品开发和客源市场研究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马波,1988),因此,红色旅游的开发和持续发展应当重视对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产品的推陈出新以及客源市场的宣传推广。李曼(2011)认为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应坚持保持历史真实性、全面重点开发、可持续性、尊重市场需求等开发原则。陆军(2006)认为除广告宣传、形象传播、价格促销、媒体网络、展览会等常规性营销策略外,还应综合运用整体联合推进、旅游产品动态营销、主题特色化营销等独特性、创意性旅游营销策略。
部分学者运用TOPSIS法、双因素价值评价系统、市场竞争态图、气候舒适度测算模型分析了井冈山、延安、遵义、韶山、广安、瑞金、邓小平故居等旅游景点的品牌树立、旅游绩效、客源市场和旅游发展态势(秦美玉,2002;张河清、陈宁英,2008;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龙兴茂等,2011)。王发中(2006)认为湘粤赣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应采用政府引领、企业包装、专家策划、行业联合促销等策略。山东红色旅游发展应实施组合和精品化战略,开发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以军事体验为直观感受教育方式的综合性产品,采用捆绑式、“点—线—面”滚动式开发方式,打造临沂“一心三线七区”格局和祖徕山“一心两翼三结合”模式,形成网状多样化红色旅游产品格局,塑造“抗日烽火地、华东小延安和支前大文化”为主体的山东红色旅游形象(党红星,2006;左兴俊、张永胜,2009;肖杉,2011)。张君(2007)用GIS技术分析后认为陕西红色旅游发展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为中心实现规模化开发。
三、关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研究
Gunn、Inkeep、Steven等学者对旅游区域合作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区之间的组织行为方式上,Selin首先就旅游区域内部组织之间合作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Tazim和Donald探讨了旅游区域内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Alberto Sessa的计量研究为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Sheela Agarwal研究英国海滨旅游地生命周期时提出避免旅游地走向衰落的应对措施,即产品重组、产品转化、劳动力转化和空间迁移(张万华,2008)。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跨地域性,决定了红色旅游开发必须走区域合作的道路(戴欣欣,2010)。然而,目前各红色旅游地区独自建设、竞相开发,加之行政区域分割明显,行政壁垒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联合协调和互动发展。因此,有关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大都属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践发展相对滞后。
郭信艳、钟滨(2006)认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包括旅游产品合作、旅游品牌合作、旅游客源合作、旅游资本合作、旅游管理合作、旅游人才合作等内容。孙海燕、董明辉(2006)以泛珠三角红色旅游资源的区位接近性、资源组合合理性、经济互补性、客源充足性等区域合作开发条件为基础,探讨了该区纵向深度结合、横向广度组合、综合适度整合的合作开发方向。位于湘粤赣三角地区的郴州、韶关和赣州,是革命老区和红色摇篮,其山水相连、地域相通、人缘相近,使该区红色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具有区位相似性、资源底蕴深厚、交通兼容并举、政府扶持政策等区域环境特征(王发中,2006)。
四、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研究
总体而言,红色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提升旅游地品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优化红色旅游服务;综合宣传推广、树立红色旅游地形象;开创多种融资渠道;建立保障体系、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联合开发;适度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尹晓颖等,2005;余凤龙、陆林,2005;杨安宁等,2006;邵秀英、王向东,2006;张颢,2007;涂水香,2007;王忠、阎友兵,2009;戴欣欣,2010;李曼,2011)。
在坚持总的指导思想和开发原则前提下,地方红色旅游景区应根据本区资源特色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湖南提出坚持品牌化、产业化、精品化、差异化战略方针,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市场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系、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提高极化功能、构建红色旅游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升级红色旅游(黎明辉等,2007;陈小春、陈志辉,2009;杨洪等,2010;何烈孝等,2011),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关系、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以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关系(唐闪光,2008;杨洪等,2011)。川黔渝红色旅游开发应积极建设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打造旅游精品,树立区域红色旅游形象品牌(邓志强等,2010)。临沂红色旅游的提升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内涵,以市场需求实现“红绿古俗”结合,发展多色彩旅游,完善产品体系,并实行“红红”联手,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大沂蒙山红色旅游区(贾开美,2009;左兴俊、张永胜,2009;左兴俊,2010)。陈建(2006)认为江西红色旅游要重视打造核心竞争力,南昌红色旅游发展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积极促销和品牌营销,强化市场管理,促进区域联动(潘占辉,2008)。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了多角度探讨,以地方个案研究为主,侧重对红色旅游开发的意义、现状、问题和对策方面的探讨,区域特色明显,尤以对井冈山、延安、瑞金等著名红色旅游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研究为主。这些地区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地域分布广泛、地区特色迥异。同时,现有理论研究属于定性描述的规范研究,个案研究偏多,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一般理论模式、模型和定量的论证,相应的对策大多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此外,从红色旅游基础、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地核心竞争力、区域协作联合开发模式等理论角度探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比较少,这些都将是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
作者简介:叶月翠,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晓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在高峰论坛会议中,刘维凯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通过数字政务建设、数字民生建设、数字产业建设,借助智慧城市平台,以达到保稳定、保民生、保增长的目的。但由于各产业复杂性和差异性,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不能顾全所有需求点。而智慧旅游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当中弥补了其自身的缺陷,比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体系中所涵盖的“旅游城市营销体系”补充了城市形象、旅游名片宣传的空白;“旅游企业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精细化地结合旅游产业特征解决旅游企业运营中的现实管理问题......他认为,智慧旅游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城市文化交流、历史传载的艰巨使命。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要将城市建成一个开放式社区,社区建设又重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优化升级,来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环境,以此服务游客中40%的本地居民。“比如,据巅峰美景参与编著的《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报告2012》调查得知,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wifi需求高速增长,使得91%的游客都有使用wifi的需求。我们可以借此宣传城市故事,增强城市魅力指数。”刘维凯说道。
在刘维凯看来,中国现阶段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产业GDP的高速增长不等同于人民群众的满意。智慧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体现。巅峰美景前不久发布的智慧旅游一体化解决方案前端整合旅游产业资源,后端整合技术应用来满足旅游的人性化、个性化需求。
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了《关于印发2014中国旅游主题年宣传主题及宣传口号的通知》,“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成为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针对国内市场的宣传主题及口号分别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美丽中国,智慧旅游”、“智慧旅游,让生活更精彩”和“新科技,旅游新体验”。在境外市场,宣传主题与口号分别为“Beautiful China,2014--Year of Smart Travel ”(译文:美丽中国——2014智慧旅游年)和“Beautiful China, easier to visit”(译文:畅游美丽中国)。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来说,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
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 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这三大方面。在智慧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要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才能促进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提升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现代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
智慧旅游的主要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简称“四导”)四个基本功能。智慧旅游将导航和互联网整合在一个界面,体现了直接、主动、及时和方便的特征;而导游则是在确定了位置的同时,能在网页上和地图上会主动显示周边的旅游信息,同时还支持在非导航状态下查找任意位置的周边信息;导览相当于一个导游员,游客可以获得关于兴趣点的位置、文字、图片、视频、使用者的评价等信息,导览功能还将建设一个虚拟旅行模块,只要提交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即可获得最佳路线建议,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路线;导购则是指直接在线预订,不管是客房还是票务。在智慧旅游的实践中,2012年5月就已确定的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包括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南京市、福州市、大连市、厦门市、苏州市、黄山市、温州市、烟台市、洛阳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武夷山市。各城市纷纷利用技术力量创新智慧旅游平台,北京市提出了《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而成都市开发了《四川智游行》手机APP应用先行体验,武夷山建成智慧旅游城市框架,福州市的《福州市智慧旅游顶层设计》通过专家评审,镇江市推出的“镇江e游”APP下载突破10万,推广效果初现。
随着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在各处推广,云南旅游电子护照”——TPC卡在昆明旅交会上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亮点。“七彩云南TPC卡”为进入云南的游客提供涵盖旅游预订、旅游支付、旅游咨询和旅游社交的一站式服务。不仅具有自由购买、自由充值、自由消费、优惠折扣、完全开放的特点,还通过对旅游景区、旅游商户、旅游服务企业、旅行社进行服务上的绑定,为游客提供消费打折和差异化服务,并在准确记录游客的消费情况,获知自由行游客的具体行程,为地接社和商家进行服务确认。
南京句容茅山所推出的智慧旅游项目系统也吸引了不少眼球,其主要包括客流分析系统、自动门禁系统、掌上旅游系统、智能讲解系统、智能官方网站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系统、旅游公共信息触摸屏系统、互动魔镜、360°景观虚拟展示体验以及宣传视频远程浏览系统、无线网络(wifi、3G)和环境监控显示系统安全视频监控网络系统、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等。全面而完善,为旅游者的多重需要考虑,引领着其他城市在智慧旅游上的不断发展。
对于智慧旅游渐渐发展的原因,亚太旅游协会北京办事处经理吕咏梅表示,智慧旅游是源于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的推动,适应游客选择多样化、个性化、便利化。一方面,旅行社的宣传和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深度化、定制特色化;另一方面,还有景区管理智能化、售票系统自主化,甚至包括安全保障系统的设置,这些都是智慧旅游的内容,而且也是游客能够更多的愿意“智慧”旅游的基础保障。
而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延伸,必然因信息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随着在线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旅游、自驾车旅游等快速发展,满足新兴需求,从技术层面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基于移动互联、“智慧城市”等内容的“智慧旅游”。
浪潮软件智慧旅游业务总监刘维凯指出,尽管公共媒体发布动态旅游信息的渠道众多,但如果不能刚好与游客需求对接,信息有效性几近于零。
(一)概念
2008年,IBM公司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而后在中国实践了“智慧城市”,作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旅游”概念便应运而生。当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定义了“智慧旅游”,但尚未达成共识,还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以百度百科为代表的这类“技术运用论”定义,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该定义把智慧旅游理解为最新信息通讯技术的运用而带来的管理、服务、营销等层面的各种变化。百度百科认为,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二)时代背景
2009年1月,“智慧地球”概念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认可,国内很快“演绎”出“智慧旅游”的提法,从此揭开了智慧旅游蓬勃发展的序幕。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正式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智慧旅游”,标志着智慧旅游从理论探索进入了实践阶段。2013年11月5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2014年旅游宣传主题为“美丽中国之旅——2014智慧旅游年”的通知,我国进入了智慧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通知强调要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三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促进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因此全国各地,无论是各级政府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在开展与智慧旅游相关的研究尝试,智慧旅游也成为今年旅游行业的热点话题,笔者也应势结合实际阐述在当今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服务、营销、管理三方面的创新研究。
二、旅游创新
(一)服务
1、预订服务
以携程、艺龙、去哪儿等为代表的OTA网站,与上万家酒店合作,整合了上万家酒店信息,作为旅游服务代理商抽取佣金提供预订服务。另外,与携程等旅游服务代理商不同的是,酒店经营者为了改变与其合作的被动性和依耐性,逐渐转入了以淘宝旅行、阿里旅行·去啊、乐融融网等为代表的在线网络直销预订平台,增加了主动性。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淘宝旅行“双十一”单日旅游成交量17万笔,酒店预售超9万间夜,手机客户端成交2万笔;2014年,阿里旅行·去啊的“双十一”战果:度假产品成交超5亿元,机票成交超30万张,酒店客栈间夜超15万。这足以证明,大数据时代,新兴的预订方式具有太大的潜力。而另一个创新预订模式的代表乐融融网,它是中国唯一的酒店直销预付网站,全球首创的酒店招投标预订模式,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乐融融网只提供平台,酒店便可以省去高额的佣金。
2、查询服务
当今时代的旅游者不再仅仅通过电视宣传,询问旅行社或身边朋友的传统方式了解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情况,他们通常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查阅相关信息。信息查询功能为游客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提供灵活、精准、一对一的旅游服务,旅行前帮助客人计划和安排行程,并决定购买,旅行中为客人提供随时随地的信息服务,旅行结束后与朋友分享旅游游记等。
3、定制服务
与携程等传统OTA网站B2C模式不同的是,通过对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大数据的应用,以蚂蜂窝为代表的旅游网站开始尝试推出C2B模式的反向定制服务。所谓反向定制服务,即通过聚集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普遍行为偏好,并根据用户偏好反向定制及预售旅游产品的服务。除了旅游产品可定制外,酒店同样可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比如酒店的某个高级会员,根据客人以前的住店记录发现她有在房间练习瑜伽的习惯,我们就可以在她这次入住的时候提前为其在客房准备一个瑜伽垫,为她提供个性化服务,顾客定会对该酒店印象深刻,十分满意。
4、智能化服务
就旅游景区而言,可基于游客的需求,在游客整个旅游过程中,从导航、导游、导览、导购、与景区互动等方面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服务,从而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对酒店来说,智能化服务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就硬件设备智能化而言,随着科技的进步,酒店能达到的智能化水平将超乎想象,智能热水系统、智能空调系统、智能娱乐系统、智能窗帘系统、智能门禁系统、入住自助设备等都将成为现实。例如,日前,不用房卡就能打开酒店房门变成了现实,微信“智慧酒店”系统上线,实现了人与设备的智能对话。入住酒店时不需要房卡,直接用微信就可以打开房门。开灯也不用起身摁开关,扫一扫微信就可以操控。但就软件方面,即人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酒店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智能化而忽视了酒店为游客提供舒适体验的本质。
(二)营销
1、营销模式
营销是旅游经营最重要的环节,没有交易,便谈不上服务与管理,因此,相比传统营销,创新营销模式是提高旅游交易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O2O营销模式便应运而生,其特点是线上营销线上购买带动线下经营线下消费,通过线上营销旅游产品,既为经营者拓展了销售渠道,又为旅游客户更清晰便捷地了解旅游产品提供了帮助,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例如,经营者可依靠淘宝、天猫、微博、微信等平台,增加直销途径,进行多渠道分销,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性,通过微博、微信发布自家旅游产品促销信息和旅游目的地介绍等,达到宣传的目的。
2、精准营销
不加筛选目标客户的传统营销费用高,得到的效果却很低,这就使得加之在产品中的成本变高了,对卖家来说,劳心劳力却交易不佳,对买家来说,直接影响就是产品价格太高,在这种情况下,精准营销变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细分目标客户群,对消费者类型、情感、获取信息渠道等进行数据分析,锁定旅游营销目标,推送相关产品和服务。例如,与百度、谷歌等大型搜索引擎合作,利用百度指数、谷歌趋势等中的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客源市场,挖掘顾客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创新产品,制定更精准的营销策略,实现精准营销。
(三)管理
1、运营管理
以酒店为例,大多数正规酒店都会采用酒店管理系统,现有的系统可实现酒店的入住、退房、房态管控及财务管理等基本的规范管理操作,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和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它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酒店管理系统目前还仅限于PC端的使用,这就使得客人在高峰期办理入住或退房定会在前台排队等候,降低了顾客体验的舒适性;物料管理只是简单的出入仓管理,无法实际管理物品的使用情况;酒店管理系统没有提供设备管理功能,设备维修仍停留在对讲机加维修单报修,无法存档设备的使用状况等。若投入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让前台人员在前厅的任何位置都可帮助客人办理入住退房等手续,疏导高峰期客流;让系统实时记录所有物料在仓库、客房、做房过程中、送洗过程中等位置及环节中的分布情况,避免了物料隐身、丢失、重复采购的浪费现象;系统增设设备管理功能,在设备维修过程中,实时记录酒店所有设备设施的分布、维修和保养情况,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因此,酒店需要升级改造酒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改造优化管理流程。
2、预测管理
挖掘分析游客大数据信息,预测旅游企业经营策略,正确把握经营方向,为更准确制定经营计划提供数据支撑,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为旅游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参考。例如,以慧评网和pingtell评台为代表的酒店舆情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在网上产生的关于酒店的评论内容抓取下来并分析整理,最终为酒店经营活动提供指导。
3、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一直是维护企业形象,建立企业口碑,增加忠诚客户的有效管理办法,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搜集,注重客户数据的积累,并提取出有用信息,指导和管理工作。
4、其他
另外,需要创新的旅游管理办法还有很多,例如,旅游安全应急、旅游流预测预警、旅游资源承载力监控、旅游环境监控等。
三、结语
[关键词]滨海旅游;研究焦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11-0087-08
一、海岸与滨海旅游
海岸是地球上土地、海洋、空气交界的独特地貌特征(cafter,1988)。它可以定义为从海岸线延伸到陆地不确定宽度(大概数千米)的带状土地。世界上大概2/3的人都居住在400千米海岸之内。人们高度地依赖海岸资源,并且定居、食品生产、交通、旅游休闲都随之集中在那里(Smith and Nicholls,2003)。海岸使用大致可分为4类:资源开发(包括渔业、林业、油气开采、矿业);基础设施(交通、港口、码头、海岸防护工程);休闲和旅游;生态多样性的保护(Kay and Alder,2005)。由于海岸环境的高度动态性的本质,很多发展活动会和海岸的自然系统交互作用而影响环境长期的稳定性。很多人类活动持续地影响甚至改变海岸的自然环境。海岸正面临一系列人类城市化、废物和休闲活动所带来的压迫(Harvey and Caton,2003)。
海岸对短期来休闲娱乐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是如今海岸变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在1997年表述到:“在所有发生在海岸带或近海海域的活动中,没有一项活动的增长在数量和多样性上能超过海岸休闲旅游活动。”
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的概念包含在海岸、离岸水面上发生的全面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Hall and Page,2006),包括海岸上住宿、餐饮、食品工业、第二住宅的发展,基础设施支撑的海岸发展和旅游活动,例如休闲游船、依托海岸的生态旅游、豪华游船、游泳、休闲渔业、浮潜和潜水。与滨海旅游很相似的概念有海岸旅游,二者的英文都是coastal tourism,都是研究海岸带内的旅游活动。但二者适用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当从产业角度研究海岸带的旅游活动时,通常使用滨海旅游的概念,即滨海旅游业是海洋产业中一种新兴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当侧重研究旅游活动给海岸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影响、各海洋部门资源与环境使用冲突或海岸带管理时,多采用海岸旅游的概念。此外,海洋旅游(marine tourism)和滨海旅游(coastal tourism)的概念很接近,但海洋旅游还包括基于海洋资源的旅游,如深海捕鱼和游艇巡航。本文采用滨海旅游的概念综述滨海地区旅游业的研究焦点。
滨海旅游的起源发展与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同步。休闲旅游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钱币和贸易出现之时(Goeldner and Ritchie,2003)。早期旅游在罗马时代(公元前31年至16世纪)达到高峰。罗马时代沙滩是休闲、精神放松等体验的地点,沙滩的象征价值在诗歌、风景画中表现出来。卡宾(Corbin,1995)发表的《海洋掠夺——1750—1840海边的发现》综述了西方人对海洋、海边和景观的态度的重大变化。1750—1840年,这一时期见证了随着海边度假地的发展,休闲时间、地点及休闲方式的改变。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现代旅游,例如海滨度假区和山地度假区变成富人流行的去处(Hudman andJackson,1994)。19世纪后半叶,大规模海边度假区才出现,并变成了海滨地区的休闲娱乐地点(Nordstrom,2000)。现在,大众旅游深深地植根在日常生活中,大众旅游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但最普遍的仍然是阳光/滨海旅游和冬季运动旅游(Shaw and Williams,2000)。海洋和滨海旅游被广泛地认为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
二、滨海旅游的研究思潮
从最早的经济地理学者郝特林(Htitelling,1929)关于沙滩上小贩卖冰淇淋的模式到韦弗(Weaver,2000)海滨度假区的情节模型,海岸被学者看作为有意义的研究领域。滨海旅游这个方向的研究者历来以地理学者为主流。从20世纪70年代起,学者们尤其是地理学者开始总结不同时期对旅游研究(包括滨海旅游)的贡献。20世纪60和70年代的研究范例(paradigm)或称研究思潮是空间系统分析。这时期,空间分析技术发展了,系统理论也被介绍进来。霍尔和刘(Hall and Lew,1998)表述到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旅游的贡献有实证主义一经验性研究,例如空间模式和应用研究,这时期学者观察、记录、合成、建立模型来表现旅游现象,以此来解释海岸旅游的空间关系和海岸的本质。皮尔斯(Pearce,1979:249)论述道:“旅游地理研究传统形式的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式,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度假区地理,游客移动、旅游影响。”这一时期皮尔斯(Pearee)观点中的“空间”指的是地理学中的第一空间,就是物质的、实际存在的空间,侧重对景观、地形的研究,而不是第二空间,即地理学中比喻性的空间——结构(structure)和机构(agency)的相互作用关系。
20世纪80年代,姜斯敦(Johnston,1986)提到学者对应用性研究的贡献,例如旅游规划、营销、技术服务。这意味着学者不仅局限于建立理论模型,而且开始关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此外,20世纪90年代激进主义的研究,例如全球化、本土化、性别和识别、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可持续研究。很多社会学者研究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伴随着90年代出现的“新文化地理(new cultural geography),”旅游学的研究被放置在更宽广的社会背景中。
学者对滨海旅游的研究贡献伴随着旅游研究思潮的变化而变化(Johnston,et al.,1991)。这些思潮包括系统研究、空间分析、定量和模型研究、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应用地理和激进主义。现在新的思潮并没有完全替代旧的思潮。在旅游研究中,旧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新的方法都被学者所沿用(Echtner and Jamal,1997)。上述方法很多都和滨海旅游的研究相关(Hall and Page,2006)。虽然滨海旅游也被认为是最流行的旅游方式,但是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个研究领域很少进入主流的旅游文献中,相反,这类
研究会发表在非旅游的文献中。”(Hall and Page,2002:286)事实上,这类研究经常发表在海岸带管理类文献中。尽管如此,国外的滨海旅游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值得我国借鉴。表1列举出了一些学者对滨海旅游所作的贡献。
表1表现出了学者对滨海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实证主义分析(空间模式、度假区形态分析)和应用研究(管理、规划问题),例如海岸地貌和海岸与旅游业的相互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海岸地貌稀有,并且海岸环境具有脆弱性,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很值得研究,所以一直是研究热点。相反,尽管社会学理论,例如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已经很广泛地应用到旅游学的研究中来,但这些理论却很少应用到滨海旅游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应用社会学理论去分析滨海旅游现象,例如不同旅游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关系及冲突。
滨海旅游领域的主要研究兴趣可总结为海岸地貌及其和旅游业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的动态发展模型、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滨海度假区游客行为、规划和管理、可持续滨海旅游。尽管很多主题的研究已经在英美国家完成,这些主题还很少在中国——这个滨海旅游起步较晚的国家出现。因为中国走了不同于英美国家的发展道路,滨海旅游在中国受政治结构和改革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以,当中国已经对世界打开大门并且滨海旅游业发展迅速,现在正是研究滨海旅游的好时机。
三、滨海旅游的研究焦点
1海岸地貌——滨海旅游的基础
海岸是一个动态的地貌系统(Woodroffe,2002),海岸地貌主要研究各种海岸地形、地形形成的过程以及地貌因素对发展滨海旅游的影响。海岸地貌研究有很多种方法。有静态海岸地形研究,例如沙滩和沙丘;也有动态的各种地形的形成原理研究。较早的著作如佩西克(Pethick,1984)。目前海岸形态和演变过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调节,即动态地貌研究(morphodynamics)已成为海岸演进变化的研究范例。
近年的成果如伍德诺夫(Woodroffe,2002)、哈维和卡顿(Harvey and Caton,2003)分别出版了重要的关于海岸地貌的基础理论著作,总结了各种静态海岸地貌的形态及动态形成过程,其中哈维和卡顿(Harvey and Caton,2003)是以澳大利亚海岸为例。
此外,沙滩是海岸地貌研究有意义而且流行的研究领域。因为沙滩这个能迅速发生变化的地形有很多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它的变化过程是复杂的,它和人类环境有强烈的互相影响。对此,谢尔曼和盖尔斯(Sherman and Gares,2002)陈述海岸地貌的研究有一个强烈的趋势,就是重点研究沙滩。例如,伯德(Bird,1996)在沙滩管理的书中概述了沙滩上的各种地貌特征、动态变化及各种管理方法。诺德斯多姆(Nordstrom,2000)介绍了开发海岸区域的沙滩和沙丘的形成过程如沙石沉积及形态。
还有一些地理学家,例如王(Wong,1990,1993)、约翰逊和西布鲁克(Johnson and Seabrooke,1996)指出地貌因素对滨海旅游的影响,提出在发展海岸旅游的时候很多地貌因素应该被考虑进去。这些因素包括度假区建筑和设施的布局与自然特征,前滩和后滩区域的特点,尤其是沙滩颗粒大小、沙滩坡度、阶地与沙脊的形成(Wong,1990)。
总之,以往的研究在用指标检验海岸地形改变的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研究海岸。然而没有太多研究是侧重于旅游使用而带来的地形改变的,也缺少对地形改变对旅游产生的影响或针对不同旅游开发形态(例如海洋主题公园、海滨娱乐区)所做的海岸地形改变(例如自然沙滩、人工沙滩)的研究。
2海岸环境和旅游活动的交互作用
海岸研究正在增长的一个研究热点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海岸形态改变(Nordstrom,2000)。人类与海岸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个传统的话题,旅游活动与海岸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其中一个研究方面。按照德联邦自然保护协定(Geman Federal Agency for NatureConservation,GFANC,1997)的说法,滨海旅游环境包括:海洋岛屿、珊瑚礁、近岸海域、红树林、近岸湿地、沙滩、沙丘。事实上,所有的海岸和海洋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问题。干净的水体、健康的海岸栖息地、健康而令人愉悦的环境是成功发展海岸旅游的基础(美国海洋和大气局,1997)。
在某海岸地区开展休闲活动会不可避免地给水生态系统和近岸生境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表3)。正面的影响有,例如为了发展旅游一些缺少沙质滩的被修缮和改进了。负面的影响有,休闲活动造成对海岸生态系统,包括沙丘、盐沼、珊瑚礁等日益增长的压力(GFANC,1997)。佩宁一楼塞尔等(Penning-Rowsell et al.,1992)认为海岸防护技术,包括沙滩填充、传统的防波堤、礁石对海墙的保护、鱼尾状防波堤、离岸挡水板、海墙修建等会影响海岸的自然特征,从而对海岸上的休闲使用者产生影响。这些对休闲活动的影响从短期内极端的干扰到小规模的旅游季节之外的小限度的干扰。长期来说,由于没有对整体休闲旅游资源的重大改进会造成休闲收益的降低。尽管不能说因为存在有害的影响而停止海岸旅游的发展,海岸旅游则应以更好的管理来减低这些影响(French,1997)。
3滨海度假区发展模型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滨海度假区已经吸引了许多英美地理学者从各个方面的关注(Pearce,1979;1995;Hall and Page,2006)。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是静态的滨海度假区的结构和空间形态(morphology)研究。例如巴雷特(Barrett,1958)的研究最早地总结了滨海度假区的基本线性结构,皮格莱姆(Pigram,1977)随后总结了沙滩度假区形态分析(resortmorphology),琼斯(Jeans,1990)集中完成了英格兰和澳洲的沙滩度假区形态分析,贝克(Baker,1983)和琼斯(Jeans,1990)进一步探讨了滨海度假区形态的特点,集中在3个主要方面:场地特点、游客因素和度假区其他的城市化功能。然而,仅仅形态研究有一定局限性,就是不能反映出经过一定时间沙滩度假区的演进变化过程(Smith,1991)。
所以另一方面,还有学者换个角度研究关注度假区的动态演进模型及其对地貌的长期影响。此类研究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早期的包括吉尔伯特(Gilbert,1939)研究滨海度假区的发展,佩特沫(Patmore,1968)重点探讨英国的温泉区度假。接下来,王(Wong,1993)记述了马来西亚半岛海岛度假旅游的发展,韦弗(Weaver,2000)阐述了旅游目的地
发展状况。这类研究对记录度假区形态的长期变化很有用处。例如,麦耶—阿仁特(Meyer-Arendt,1990)综述了墨西哥湾沿岸度假区的发展周期,这对理解墨西哥湾的海岸演变以及必然的地貌和环境变化很有帮助。另外,麦耶—阿仁特(Meyer-Arendt)第一次分析了旅游和环境的线性关系。
在众多的海滨度假区发展模型中,三阶段发展模式(发现、成长、衰落)(Gilbert,1939;Christaller,1964)和生物发展周期模式(Tooman,1997)是从人类生命周期中得出的而不是基于实证的度假区发展经验,所以这些都不是适合的度假区的演变模型。巴特勒(Butler,1980)的六阶段模型吸引了最多的关注,而且该模型在很多地方被检验过(Tooman,1997)。尽管该模型有一些弱点,例如它不是对所有案例都适用(Shaw and Williams,2002),很难在曲线上确定拐点和每阶段的长度,忽略了不同目的地社会、地理、政治、经济资源的多样性等,但它的正面意义超过负面缺点。总之,它是个有用的概念模型,曾经是旅游研究中的主要焦点,给旅游目的地的演进提供了理论上的建议。巴特勒的模型可以修改后适用于很多目的地,并且适合分析影响模型曲线形状的因素。
现有的动态海滨度假区研究不仅集中在度假区演进的曲线图和发展阶段,而且注重度假区演进过程中的特点。例如,科恩(Cohen,1972)和史密斯(Smith,1977)探讨在度假区发展过程中游客心理需求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旅行者个性的变化。凯勒(Keller,1987)论述了决定发展速度和社区收益的管理层次和资金输入,普瑞迪奥斯(Prideaux,2000)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度假区的市场运营等等。以上研究都没有考虑度假区发展过程中景观地形的变化以及政治经济改革等因素对景观地形变化的影响。目前为数不多的滨海度假区的动态发展研究采用全面的方法(Smith,1991;Jordan,2000),就是指需要考虑度假区演变过程当中不止一个方面。例如史密斯(smith,1991)在度假区演进过程研究中不仅考虑了形态的改变,而且考虑了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
4滨海度假区的游客行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行为主义的发展及其在休闲旅游业的应用,尤其是与海岸环境相关的行为主义研究是地理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游客行为研究有几个方面:沙滩使用者对海岸环境及旅游发展的感知和认识、海岸带游客行为模式与活动。莫瑟(Mercer,1971)总结了行为主义的意义,“社会的不同组成群体会对户外休闲地点的价值和属性、对附近公园或主要野外区域给出不同态度。”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海岸线距离内陆人口不到120千米(Pearce and Kirk,1986),海岸包括很多休闲环境:岸线、沙滩、海洋环境,不同个体和群体对每种资源的看法都不一样,资源使用的冲突会很严重,除非能协调一致不同资源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换句话说,有必要理解使用者对已开发的滨海度假区和环境的认知差异。海岸有很多由于休闲使用而对资源造成的影响问题,海岸游客的行为和活动对理解问题和影响的本质很重要(Patmore,1983)。卡尔(Carr,1999)研究了青年市场和青年在度假区里的行为,发现在18—24岁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游客的休闲旅游活动差异不大。其他学者,例如沃姆斯利和詹金斯(Walmesley and Jenkins,1994)研究游客对海岸区域的看法,也检验了不同沙滩使用者的感知差异。彤斯道和佩宁一楼塞尔(Tunstall and Penning—Rowsell,1998)关注于英国的15个沙滩10年的发展,建立了沙滩使用者态度和价值的模型来解释能增加沙滩价值的因素。这个模型综合考虑了休闲活动的限制因素、访问频率、访问成本、喜好和景观价值。
除了游客认知差异,还有学者研究游客行为模式及活动。莫瑟(Mercer,1971)提出休闲者决策过程以及决策过程对旅游体验的意义。库珀(Cooper,1981)分析了泽西度假决策者的行为方式和活动,他观察了游客对海岸环境使用的空间和时间模式。例如,假期开始于游客的住宿地点扩展到不确定的地点。75%被调查的游客第一天在城镇中度过,此后,游客活动的空间扩展,第二天和第三天游客会在最受欢迎的两个沙滩(St Brelade's Bay and Gorey)上度过,随着游客对空间认识的加深,更小的更不知名的休闲地点会被游客访问。库珀(Cooper,1981)强调游客访问的波浪模式,这个游客扩散的过程给规划师和海岸管理者提供了建议。此外,皮尔斯(Pearce,1988)用游客时间预算方法研究了瓦努阿图游客的游客行为。彤斯道和佩宁—楼塞尔(Tunstall andPenning-Rowsell,1998)还总结了游客的活动包括在沙滩上或步行道上日光浴/野餐、游泳、划船、散步、游戏和运动、玩沙石和贝类。王(Wong,1990)也研究了游客在新加坡海岸带的休闲活动。
5滨海旅游管理
滨海旅游管理通常是海岸带管理的一部分。海岸管理已经被研究很久了,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管理目的和方法都不同。20世纪60年代晚期,海岸管理的目的是解决单一的环境问题;70年代海岸管理的目的是解决多样的环境问题;80年代海岸管理渐渐成熟,目的转变为保护环境;在发展成熟的90年代,管理的目的转变为综合管理海岸生态和海岸区域。管理方法被称为海岸管理、海岸资源管理、海岸带管理或海岸带综合管理。
很多海岸管理都关注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形改变。一些学者关心用硬措施(如海墙、挡水堤、水下结构)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些学者建议用软措施(如沙滩填充、沙滩除水、植被种植、退后距离限制、分区)来解决沙滩沉积、沙滩侵蚀、地形改变(Wong,1990,1999;Nordstrom,2000)。总之,这些学者是从工程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管理的。
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是针对环境影响提出适合度假区发展的规划方法。例如卡特(Carter,1988)概述了海岸地区休闲和旅游的管理。尹斯克普(Inskeep,1994)的著作讲述了关于土地使用及自然规划和管理方法,并以泰国普吉岛、印尼巴厘岛等6个度假区为例。格拉道尼(Ghelardoni,1990)介绍了为开发旅游而进行的法国海岸线规划。麦耶一阿仁特(Meyer-Arendt,1990)和王(Wong,1990)都提到了皮尔斯(Pearce,1989)在几个特殊例子中把规划方法应用到度假区发展中。
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岸管理从行政的角度聚焦于政府的政策、法规、行政、制度安排。这种自上而
下的方法关注海岸压力、目前管理中的问题(Alderet al.,2002)和政府的管理工具,包括战略、立法、规则、管理和政策(Kay and Alder,2005),制度(Kayet al.,2003)和经济激励(Greiner et al.,2000)。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分部门管理方法在20世纪之前很有用,那时海岸使用者之间的矛盾很少,也不尖锐。然而现在单一部门的管理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矛盾,这时综合管理方法的出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很必要。固海德和约翰逊(Goodhead and Johnson,1996)提出的最新的海岸休闲管理,其中综述了英国海岸环境规划影响休闲和旅游活动的种种问题。其他一系列的研究如麦克道尔等(McDowen et al.,1990)提到海岸休闲战略和海岸休闲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共同决策,也就是说,与海岸环境相关的不同利益团体应合作、交流、管理、控制游客及休闲活动。目前中国的滨海旅游管理很少被考虑在海岸带综合管理这个框架之内,海岸带综合管理方法非常需要广泛推广到中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滨海旅游的研究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其研究焦点有海岸地貌、海岸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滨海度假区的发展模型、滨海度假区游客行为、海岸管理等方面。滨海旅游的研究伴随着旅游研究思潮的变化而变化。这些思潮包括系统研究、空间分析、定量和模型研究、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应用地理和激进主义等。虽然与其他旅游形式(例如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等)相比,国外滨海旅游的研究在总数量上不占优势,而且很多研究没有发表在旅游类主流期刊上,但是在对很多问题的探讨上,例如滨海度假区的发展与演变、动态海岸地貌变化等已经相当细化。不仅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而且很多研究以某一案例为基础,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深入性和科学性。可以说,当前国外滨海旅游研究已经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发展局面。未来滨海旅游的研究分支将更加细化,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多样,涉及的学科将进一步扩大,可能会从目前的地理学科为主变为多学科齐头并进,这是滨海旅游研究的大趋势。同时,管理与规划仍是未来滨海旅游讨论的热点和重点。
责任编辑宋志伟
【智慧旅游研究综述】推荐阅读:
景区智慧旅游建设10-09
智慧旅游建设的必要性10-31
红色旅游文献综述06-23
智慧城市工程研究中心07-16
崀山旅游规划综述06-11
十一黄金周旅游情况综述材料12-17
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12-25
海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06-30
旅游翻译文本的研究12-1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