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农业大家庭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2课农业大家庭(精选6篇)

第2课农业大家庭 篇1

教学内容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43—56页 教学目标

态度: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从而形成对待劳动、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能力: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

知识: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养成调查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倾听节约粮食的习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农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农业大家庭。

(二)赖以生存的土地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地形、土壤方面的资料,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1.(自读“我国的土壤”,了解我国有哪几种土壤?分布在什么地区?各有什么特点?适合种植什么?)

(东北地区:黑土地

十分肥沃

水稻、黄豆、玉米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

土质松散、流失严重

小麦、花生、棉花、谷子、土豆

南方丘陵:红土地

酸性土壤

茶叶、柑橘、松树、荔枝

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2.“土地资源的多少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由多变少,也可以由少变多。”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试试看能否对照由多变少的原因列出由少变多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将结果填在44页空框内。

(三)一方水土,一方物产

1.请四位同学代表书上的四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东北平原:小麦

青藏高原:青稞、牦牛、藏山羊、藏绵羊

鱼米之乡“油菜花、稻米、茶叶、菱角、莲蓬

云南:药材之乡、橡胶园地

黑龙江:小麦、玉米、甜菜)

2.组织同学讨论交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

小结: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生活习惯、特点不同,与不同地区的不同物产有着很大关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作物也会有不同。)

3.让学生汇报调查到的家乡的农业活动及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地域性。(北方:小麦、玉米、谷子、土豆、大豆;南方:稻米)

4.交流:你的家乡在哪里?气候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农作物?将交流结果填在47页空框内。(小结:冬长夏短、雨热同至、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年降水量变化较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连绵;冬季寒冷少雪。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小麦、萝卜、白菜、土豆)

(四)“菜篮子”的变化

(1.同学们,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家平时都吃些什么菜吗?学生自由汇报。)

(2.那大家想知道以前,或者说爷爷奶奶小的时候一般吃什么菜吗?)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在课下的调查结果。

(3.得出结论:过去,在餐桌上只有土豆、大白菜等几种蔬菜。自从政府实行“菜篮子工程”以后,改善了副食供应状况,市场繁荣,供给充足,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五)水果今昔

1.大家喜欢吃水果吗?下面的水果你吃过吗?试着说出它们的名字。教师出示相关的水果图片,学生回答。2.学生区分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

3.讨论交流:我们能不能在北方种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种植北方的水果呢?

(六)乡下识五谷

1.你认识下面这些农作物吗?教师出示五谷的图片,请学生辨识。2.你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农作物、果树和林木? 3.小结:农业生产不仅具有地区性,还有季节性。

(七)农业格言与谚语

1.请学生读出书上的农业格言与谚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2.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农业格言与谚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八)二十四节气

1.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指什么吗?你能说出哪些节气的名称?(二十四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雨水、谷雨、小雪、大雪、清明、小满、芒种、惊蛰)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一起来背背二十四节气歌。

(九)小小一粒米

1.我是小小一粒米,你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吗?

让学生观看农作物的播种、管理收获过程,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2.阅读584颗饭粒的故事,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计算: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每天每人节约一粒米,将节约多少粒粮食呢?假如一亿粒米重50公斤,一天能节约多少公斤粮食呢?

(十)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知道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在生活中我们更要懂得珍惜土地,懂得尊重劳动成果。板书设计

农业大家庭

赖以生存的土地:人均世界第126位,珍惜每寸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

一方水土,一方物产:祖国气候多样,物产丰富,人民富裕。

二十四节气: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按照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

第2课农业大家庭 篇2

●教材分析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应当把握好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在学习中应该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作为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

2.这是一篇介绍历史的课文

课文选自《世界五千年》,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借助这样的文章,除了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感受我国灿烂的文化,还可以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3.这是一篇赞美壮丽西部的课文

第十册第一组课文都与西部有关,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有介绍人文历史的。其他三篇课文讲述的是现代西部,本文是唯一介绍其历史的,所以对学生了解西部的壮丽风光和绚烂历史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能力的现状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如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等。学生以前也接触过历史故事的课文,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基础。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到以学定教。

2.学生认知的现状

西部、“丝绸之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初读课文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他们渴望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触摸文字,感受语言,了解那段光辉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自主学习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9个生字。读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3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的方法,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加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激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激发阅读这一系列文章的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根据《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我们选择“慕课”方式制作了预习视频在班级QQ群进行共享,以及以开放的网络和可以互动的南京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交流媒体,为学生自主预习提供载体。PPT简单易操作,构思新颖,画面和谐,美观大方,拓展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检查预习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景,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西部,重走——“丝绸之路”。(课件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教师趁机点拨易错音字。(出示词语)

2.方法迁移,理清脉络,概括内容

1昨天在预习微视频中,我们回顾了《草原》一课所列小标题的方法,也请同学们列一列这篇课文的小标题。

2教师乘机指导。

◇一个是东方,中国人,一个是西域,伊朗安息国,怎么会通过丝绸建立起联系呢?课文就记载了生动的一幕,请默读课文第2~12自然段,思考:那是怎样生动的一幕?

◇课件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课文写了哪一幕情景呢?(用时间、人物、事件的方法来概括)

◇板书:迎候使者、互赠礼物、表演节目。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板书把这一幕连起来说一说。

4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又讲了什么呢?

5教师总结:三段内容的提示都在黑板上,把这些内容合在一起就是主要内容了。

3.自主学习讨论,感受丝路之伟大

1在预习中学生们对课文提出了一些质疑,教师出示典型的问题。

2预设、出示: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为什么说它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上台勾画关键词句。结合课后“资料袋”出示。

◇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

◇因为这条路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张骞于公元前138年曾历经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师补充:据史实记载,迎候有2000多人载歌载舞,赠送贵重礼物。资料袋里提到的(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先概括再具体说明,这样的表达能达到最好地说明历史的效果。

◇这条路传播了各地的文化。大汉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黄瓜、芝麻……(读文)

◇除了是沟通中西之路,一条友谊之路,一条经济(科技)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师补充:唐明皇的宠妃杨贵妃擅跳胡旋舞,这是由西域传来的舞蹈在当时十分盛行,说明这还是一条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绵延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4.拓展西部边塞诗

1结合本单元拓展,进行阅读。

2要求学生再补充描写西部风光的诗。

5.总结课文

6.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小故事。

2选择《世界五千年》中一个故事并说一说。

●教学反思

1.紧扣文本,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历史故事,并且处于“西部赞歌”这一组文章中……这些因素使我们在挖掘文本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时有所取舍,并设定了教学目标。

2.学生本位,重“导”轻“教”

本篇是略读课文,应该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半独立阅读,我们充分考虑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在设计中诸多体现如出示微视频截图、教案截图等。但略读课文教学,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学生的学;略读只是略掉了教师的精讲,并不能略掉学生的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让学生扎扎实实学会阅读、快速阅读、高效阅读,而非过于关注字、词、句、段等的教学重点。

3.活用“微视”,扎实增效

此次设计,我们尝试了微视频的形式,通过一段短小的视频,相当于把老师带回家,让学生自主却有的放矢地预习,增加了预习的导向性,从而提高效率,也助力课堂增效。

●设计亮点

1.回归“语文”,精练内容

拿到课文,我们最先思考的往往是教什么。在分析了文本特色、课标要求和学生学情后,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精选内容,主线明晰,则事半功倍。

2.技术搭台,提高效率

在我们的设计中,运用了许多信息技术手段,首先是微视频和在线自测平台的使用。预习时,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观看视频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问反复观看直到理解为止,并且在自测平台上完成预习题目,教师便可及时了解学情,如本课自测平台中对文本的提问,教师便可根据实际需要并对教案做出相应调整。如此一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是在课堂的交流环节,运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能够实现学生交流和勾画的同步。再次是利用图片和视频网站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搭建课堂和课外的桥梁,如此一来,既能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一举数得。

3.渗透方法,授之以渔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篇3

关键词:亚非文明;法制渗透点;四大文明古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67-0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在教师帮助下,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让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2)通过古巴比伦王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3)充分认识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文明中的等级制度。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漠拉比法典 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

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翻开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一、古代埃及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孕育了古代埃及的文明。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可见水是生命之源,在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史中,水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们刚才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母亲河。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建立了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奴隶制国家。人们不能再称国王的名字,而要称“法老”(意为“宫殿”,相当于中国称皇帝为“陛下”),掌握国家大权。

2、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为什么叫金字塔?埃及人称金字塔为“庇里穆斯”(“高”之意)。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的“金”宇,所以,人们就很形象地叫它“金字塔”。金字塔全是用石块砌成的。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还有一尊巨大的石雕——狮身人面像。希腊人称“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至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文物是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就是全世界各国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金字塔是世界文物,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应受到保护,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可移动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古埃及的历史结束了。古埃及从开始统一到灭亡,经历了约2500年。后来埃及又被罗马统治达600年。公元640年左右,阿拉伯人进入埃及建立阿拉伯国家,古代埃及人渐渐同阿拉伯人融合。

二、古巴比伦王国

当古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辛勤耕种的同时,在西亚这块土地上也出现了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指哪两条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这两条河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这一带我们统称为两河流域。它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古希腊人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间的土地。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狭长的弧形地带,像一弯新月,所以人们称这一带为“新月地带”或“新月沃地”。这里先后住过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希伯来人和腓尼基人。那么谁最早在这里建立了国家?什么时间?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奴隶制小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

2、古巴比伦王国

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地理位置在今天的伊朗、伊拉克。最著名的国王是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国力最强大,经过战争,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此外汉谟拉比还用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法典在维护谁的利益?奴隶主。汉谟拉比让人用楔形文字把法典内容全部刻在一根黑色的石柱上,所以该法又称“石柱法”。这部法典维护奴隶制专政的实质。它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分为四个等级,具体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小字部分。

课后反思:在学习《亚非文明古国》时,提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多数同学都能张嘴说出它们的名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中国的历史,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在本课中如何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给学生讲清楚,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法(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字吗?)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接着发挥课件的作用,通过教学图片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各国名称及各发源于哪条河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形象准确地记住了四大古国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三大古国的主要特色,即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围绕此中心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主探究,而后组织活动探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你如何评价金字塔的修建?2、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的共同实质是什么?3、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条件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理由。

第2课农业大家庭 篇4

民族大家庭 第1站

维护国家统一

一、教学设计:

课题

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本课将引领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通过本课教学,发展学生分析民族历史形成过程的初步能力,发展学生正确对待国家统一问题的能力。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定义,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洪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认识社会现象,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一些问题,如面对极少数“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行径,我们党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原则立场?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引导,有利于坚定学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教学准备:

学习“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同时阅读《反分裂国家法》,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以此为基础梳理教学思路、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本课时PPT课件。教学方式: 体验式、探究式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共同心愿等方面,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加深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操,坚定要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信念,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了解反对“台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比较、辨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同学们认识和把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相关知识,了解近阶段相关的时政热点。

教学重点:

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学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正面认知,从而将思想意识更好地转化为实践行动。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回眸历史

学生在为搜集资料讲述台湾的相关故事、了解历史上的台湾的过程中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实践证明

学生在分析“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过程,得出结论:“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直面现实

学生在进一步的对材料挖掘和提升的过程中认识到: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人心所向!只要人心所向,在大的障碍和困难中国人民都会克服,最终会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回眸历史

导入:找一位朗读富有感情的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下面的一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1962年)设计意图:

以感人至深的一段《望大陆》之始作为本课的起始,既给学生设置悬念,同时为本课定下基调,渲染一种思乡之情、期盼团圆的赤子之心。

提问:1.隔江望海也阻断不了血脉相连。那么你知道有关台湾的历史吗?有何历史事件证明台湾在历史上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示: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件 2.请你谈谈对郑成功历史功绩的评价。

3.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那么台湾又是因何原因与祖**亲隔海相望无法亲近数十年的? 提示: 1.《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人以后离开大陆五十年

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其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所受到的极为惨痛的一次宰割,两岸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开发的宝岛一朝断送。从此,中国的宝岛台湾陷入日本的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人民奔走相告,无不欢欣鼓舞,台湾各大城市人山人海,欢呼声、鞭炮声响彻云霄。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光复日的到来。

2.蒋介石败退台湾

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蒋介石携蒋经国匆匆离开成都官邸,乘机直抵台湾。至此,号称拥有800万军队和500万党团员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土崩瓦解,彻底失败,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活动总结: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从思乡、团聚之情和历史的角度启迪学生了解台湾的历史,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使学生从历史和故事中获得自我认识和提高。

第二环节: 实践证明

过渡: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由于特殊原因,台湾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中华民族有着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光荣传统,那么台湾问题如何解决呢? 提问:想一想:两岸统一方式是用武力解决还是和平解决? 活动提示:学生分小组探讨、发表自身见解。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早已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基本方针: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含义 1.“一个国家”:

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2.“两种制度”: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提问:

1.请大家想一想,这一基本方针究竟好不好用呢?有何证明? 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成功地实践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A.香港问题的首先解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祖国的怀抱 B.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请大家为台湾民众证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或:“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有没有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和怀疑?)材料1:质疑的声音--香港之死

1995年6月26日,香港回归前夕,美国《财富》周刊断言香港回归后前途暗淡,该期杂志封面上则写着大大的几个字:“香港之死”。报道一出,顿时轰动世界。材料2:自我颠覆--活力之都

当年策划“香港之死”封面专题的考尔文2001年在香港参加《财富》论坛时曾受到记者的围攻。

当提及《财富》预言“香港之死”时,考尔文显得有些尴尬。他承认当年的杂志预言并未发生,香港未死。香港作为亚洲区金融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考尔文说,“一国两制”在香港也得到较好落实。记者又问,如果今天《财富》仍用香港作封面文章,将以什么为题?考尔文思考良久,最后的答案是 材料3:“东方之珠”风采依然

回归十年对于香港的表现,世界权威评级机构这样评价:

-2007年3月,英国政府组织“伦敦金融城”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调查,香港在亚洲区名列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

-2007年5月,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2007年“国际竞争力排行榜”,香港排名世界第二。3.回归后的香港得到了大陆怎样的支持?(或回归后香港经历了哪些风雨?)观看视频:

经历的风雨: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禽流感……

大陆的支持:提供经济支持、全力以赴提供药物、旅游业的推动…… 活动总结:

诸多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设计意图:

重点以香港回归后的诸多经历提出一系列问题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触,向学生讲解清楚我国政府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第三环节: 直面现实

过渡: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提问1:请思考,影响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材料1:罪魁祸首一“台独”分子阻拦统一 1999年,李登辉提出他的“台独”理论-两国论

2002年7月,2003年10月陈水扁分别提出“走自己的路”、“一边一国”等台独言论。“台独”分子阻拦统一 陈水扁宣称,台公营企业、外设机构以及相关法规名称将会逐一更名,以彰显“台湾主体性”。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压力下,台湾“中华邮政公司”改名为“台湾邮政公司”。此前,作为“公营事业” 的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已确定改名为“台湾中油”,而台湾“中国造船公司”则拟改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公司”。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以学术身份到台湾访问,却在台南遭到“台独”分子袭击。材料2:罪魁祸首二:美国

长期以来,美国基于传统战略利益、经济利益及道德利益的考虑,一直视台湾为其控制亚洲的战略要塞。战后,通过全面推行“一中一台”政策,全力支持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阻挠中国的统一,直接导致了海峡两岸的长期隔绝。中美建交后,美国又制定“与台湾关系法”,事实上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近十几年来,美国还一直对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促使其加速 “台湾政权台湾化”的步伐等举动,无一不给台独分子和岛内主张“台独”的在野势力莫大鼓励。

美国打“两岸牌”、赚“两岸钱”不希望统一

10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将向台出售6项军事设备,价值达64.63亿美元

提问:美对台军售的目的是什么? 美对台军售给两岸人民上了堂政治课

中新网10月9日电 香港《文汇报》10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虽然美国宣布对台军售计划严重毒化了两军关系发展的良好氛围,但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美国卖再多的新式武器给台湾也改变不了两岸求和休战的广泛民意,台湾买再多的美国武器也改变不了两岸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现实态势,美国人早晚是要为“损人利己”的极端自私行为、吃了此岸吃彼岸的“奸诈”做法埋单的。

活动总结:以此环节引起学生深刻思考,既不能把当今国际环境恐怖化,同时也不能轻信化,要有自己的思考核分析。

提问2:面对诸多的统一巨大障碍,各方有何反应? 材料1:《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2:10月10日,台湾迎来国民党重新上台后的第一个“双十节”,马英九在发表上任后的首个“双十讲话”。在两岸关系上,重申“搁置争议”,两岸共创三赢,及“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

材料3:2006年3月胡锦涛主席提出“四个决不”: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提问3:请大家分小组探讨,想一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两岸曾经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提示:台商春节包机、宋楚瑜访大陆、两岸经济、贸易合作、旅游业、海协会、海基会…… 活动总结:三段材料的引用和分析,最终可以得出结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是人心所向!只要人心所向,在大的障碍和困难中国人民都会克服,最终会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提问4:谈一谈,作为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可以为祖国统一具体做些什么? 资料: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道德教育的六大纲目: 第一,忠党爱国,信守不渝的忠贞观念; 第二,孝敬父母,尊敬长上的伦理观念;

第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积极负责的观念;

第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敬业观念;

第五,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过中国年节的振兴中华文化的观念; 第六,为国家而求学问,为社会分工而学技能的利他、利群观念。

活动总结: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同样可以为国家的完整和统一作出贡献,因为我们血脉相连,有相同的文化、有民族认同感。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共有四个大问题贯穿,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思考和学生的热烈探讨使学生明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原万个,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板书设计

回眸历史

(中华民族的统一)

副板书:(及时记录学生的精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内容。)

发言,捕捉有用的信息,帮助

维护国家统一

直面现实

实践证明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具体实践)

二、教学资源:

1.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是福建南安县人,他自幼善于思考,英勇有为。父亲郑芝龙是明末福建总兵官。他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的大**时期,所以,救国救民的思想在心底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隆武朝政大权的郑芝龙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郑成功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兵力大伤。他考虑了全局形势,感到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如果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扩大抗清根据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形势就会好得多。而且台湾人民不堪忍受荷兰侵略者的暴行,切盼解放。于是郑成功决定挥戈东征,收复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是郑成功正告荷兰殖民者的庄严誓词,也是他“十年始克复先基”的意愿。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了长达38年殖民统治与掠夺,台湾人民灾难深重,盼望祖国收复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披甲执剑,率领大军浩浩荡荡从金门料逻湾扬帆出发,凌波越海去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军队在进军中遇东南逆风,白浪滔天,船队不能行进,只得返回,停泊在澎湖36屿中间,一连几天不能行进。军粮告急,必须采取紧急行动。郑成功发布了一道命令,庄严宣告:我率领大军,冒着风险东征,是为了收复被侵占的国土,决不是为了到海外去贪图安逸。他激励将士们,不要怕惊涛骇浪,不要怕敌人的大船大炮,只要听从指挥,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夺回台湾。于是全军将士齐心协力,顶逆风,冒急雨,排巨浪,船队继续向东南进发。4月29日黎明直抵台湾海岸线外。船队避开了赤嵌城海岸,绕道从鹿耳门登陆。登陆后,立即包围了军事据点赤嵌城(今台南),与荷兰殖民军展开了激战,打得侵略军溃不成军,收复了赤嵌城。荷兰总督揆一见势不妙,便玩弄缓兵之计,表示愿意年年纳贡。郑成功斩钉截铁地对来使说,除非你们投降,把台湾交还中国,别的没有第二条路好走。郑成功下令立即进攻,攻打揆一盘踞的台湾城(今安平)。经过9个月的围攻,荷兰人弹尽粮绝,最后不得不挂白旗投降,派人送出了投降书。

1662年2月1日,举行了受降仪式。这一天,荷兰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低下了头。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签字投降。荷军交出了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伤病员在内的约900名荷兰军民,最后由揆一率领,乘船撤离台湾。至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宝岛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5个月后,因戎马倥偬,操劳成疾,不幸逝世,时年只有38岁。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2.从“香港之死”到“十年之庆” 十二年前,《财富》撰文《香港之死》预言:香港回归中国后,北京将会控制港府的各个部门;英语会被普通话所代替;外商会受到不公平待遇……

回归十年,预言不曾发生。香港仍是一个颇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与商业中心,全球经济最自由地区与全球最具竞争力地区。美国传统基金会日前公布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

香港没有因为回归而死亡,相反,香港经济尽管经历了十年的风风雨雨,仍能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下保持繁荣与发展。香港走出了金融风暴,走出了SARS造成的低迷,走上了全面复苏的增长之路。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制造业成功北移,充分利用内地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原材料资源和庞大市场,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内地的贸易在过去7年已经翻了四番,作为中国内地的商品贸易转口港的香港,其转口贸易因此增长强劲;在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市场、咨询和旅游方面,香港作为中国内地的服务中心,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所作的国际承诺。香港十年的成就印证了这一承诺。今天,国际社会把香港回归十年,称之为“十年之庆”。

中国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香港功不可没。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香港背靠祖国、面对世界,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香港有着世界最自由和开放的经济体系,有着国际上广泛的联系,有着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拥有一大批熟悉国际经济的人才和良好的营商环境。香港是世界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所有这些优势不仅是香港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对内地的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温总理说,香港的角色是任何地区都无法取代的。

香港是世界了解、走向、投资中国与中国了解、走向、出口世界的窗口、通道和平台。在香港的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内地经济尤其是“珠三角”亦因此蓬勃发展,有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成功,才有了后来蔓延至全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

中国需要香港,香港依赖祖国。这一点并没有因为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改变,反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甚。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合作从来都是互补的,所以都是双赢的。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仅没有损害香港的利益,而是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这也为回归十年的现实所印证。

而香港一头连接着境外的资金、技术,另一头连着内地庞大的市场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同时以成熟、发达的法律、金融、会计、市场等服务业及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在内地经济处于转型,产业处于升级的历史性转折点,内地更需要香港这样的国际级金融服务中心。香港已然扮演了其独特的角色并确立了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三大时区金融中心的格局。

历史已经给予中国机会,也给予了香港同样的福音。挑战与机会同在,考验港人的能耐,也考验中央政府的智慧。

家庭教育学第2阶段练习题 篇5

考试科目:《家庭教育学》第五章至第七章(总分100分)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儿童的心里发展经历着从 思维到,再到逻辑思维的过程。

2、家庭对孩子的基本生活知识教育包括基本生存知识和 以及基本的社会知识教育。

3、表扬与奖励的具体方式有、和代沟差异三种。

4、在理念上对自然后果惩罚法做最早阐述的是。

5、亲子沟通障碍常见的情况有、和。

6、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但应该教育子女遵守,更应该教育子女遵守。

7、父母的、、和 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8、家庭式最具 的社会单位,不同家庭代表了。

9、家庭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和 等。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家庭教育的功能错位

2、循序渐进原则

3、儿童青少年的兴趣水平

4、语言传递方法

5、生活实际锻炼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如何培育以“家庭爱”为核心的家庭情感?

2、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个性与意志力?

3、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4、如何遵循儿童的发展阶段性特点?

5、为什么说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

1、结合儿童成长实际谈谈如何在家庭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

2、家庭教育中如何贯彻的教学相长原则?

附: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直观动作、具体形象

2、生活知识教育

3、赞许、表扬、奖赏

4、卢梭

5、性格差异、文化差异、代沟差异

6、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法律法规和制度

7、生育观念、性别偏向 C、育儿方式、教育期望

8、文化特色、不同文化

9、家庭的价值观、家庭内人际关系范型、家庭中的行为规范取向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家庭教育的功能错位: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角色与功能的颠倒,具体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错位与父母角色的越位。

2、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家长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儿童能够扬长避短。

3、儿童青少年的兴趣水平是指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不同兴趣的程度类型表现形式,具体包括3级水平:有趣、乐趣与志趣。

4、语言传递是家庭教育的最基本方法,谈话法是结合子女的思想实际,父母有针对性的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讨论,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

5、生活实际锻炼法指通过孩子身体力行、亲自去做,让孩子形成家长期望的品德、知识与能力的境遇方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培育以“家庭爱”为核心的家庭情感: 1)家庭爱的家庭情感培养教育;

2)在理智的施爱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

2、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个性与意志力?

①要根据孩子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对孩子加以引导;②放手让孩子到他能发挥才能的地方经历风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③有意识对还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重视其拼搏精神的教育。

3、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

①避免家庭教育中的“平均主义”和“片面发展”两种极端倾向。②善于发现儿童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

2)根据孩子的特长,因材施教。①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人选择。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

4、遵循年龄发展阶段性:

①根据年龄发展顺序,合理安排教育内容。②遵循年龄阶段特征,促进儿童自身发展。

5、为什么说家长的以身作则本身就是教育目的? 一是家长的以身作则实现了家长提高自我实现的目的;

二是家长的以身作则的自我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实现了家庭教育的目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家庭对儿童心理品质教育分为四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也可成为心理营养。对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心理营养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爱和信任。再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孩子从小有充足的心理营养,不但能爱父母,而且能渐渐地推而广之。作为人生第一站的家庭,在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培养有益的兴趣和爱好:儿童天生就有“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儿童青少年兴趣的发展为“兴趣”、“乐趣”、“志趣”三个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已在广泛兴趣的背景上形成以自己个性为中心的兴趣,家庭必须给予鼓励、尊重和引导,使兴趣向积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3)发展正确的自我意识:尊重孩子,引导和帮助孩子法阵正确的自我意识,父母必须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同时,了解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情况,帮助其增进良好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学会悦纳别人,同时又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增进情感态度,培养行为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

4)独立个性的培养与意志力培养:家庭要育子女成才,不仅应发现孩子的天资,为其发挥天资尽力创造条件,还要培养孩子独特的个性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其意志。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性情倾向,有针对性的对孩子加以引导,放手让孩子到他能施展才华的场所去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勇于面对困难、失败、磨难。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才,要教育子女甘愿为事业,为理想,为目标付出巨大的牺牲,努力拼搏。

2、家庭教育中如何贯彻的教学相长原则? 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家长素质。

第2课 匆匆 篇6

教材解读:《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用长短一致,节奏整齐,对仗工整的排比句,描述了显示季节更替的诗意化景物;又用一组长短不一,节奏跳跃,口语色彩很浓的设问句,感叹日子的飞逝无痕。文中多处运用比喻,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

教学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初步感受。

谈谈自己学过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并谈谈自己对时间的理解。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三、默读课文,个性感悟,交流感受。

出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像文中描写的画面。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不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用身边的人和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时间匆匆可以感触更深。

3、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像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4、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像到了什么?作者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自由朗读作者简介。交流读了作者简介以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体会句式的运用)“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3、个性解读,朗读交流。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交流:把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抒发感受,积累运用。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四、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作业的布臵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4、诗词名句: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欧阳修《生查子》(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6)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上一篇:男方离婚诉状范本下一篇:十几减9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