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祸现场的急救措施与办法(通用7篇)
1、首先就是判断生命的体征是否变化
(1)、瞳孔是不等大的,或者就是扩大的表明是有严重性的脑部的损伤。
(2)、呼吸如果是不规则的、呼吸困难或者是呼吸停止的现象,那么就表明是有脑损伤或者高位的颈椎损伤的、胸部外伤或者呼吸道梗阻的伤害。
(3)、脉搏弱,或者是摸不到的话,就是表明出血是多的,可能就是损伤比较严重的了,就会是处于休克的状态的。
(4)神志不清的话就是会表明是有脑损伤或者是休克的,病情就是比较危重的了。
2 、交通的意外现场的急救方法:
(1、)需要的就是要正确的来判断伤情和受伤的部位的。
(2)、要注意正确得搬动伤员的方法,是要保护身体的脊柱和骨折的肢体的。
(3)、需要是按先救命,后救伤得重要原则,先是心肺的复苏,后是处理受伤的部位。
(4)、受伤的一定是要进行迅速的止血,来包扎伤口和固定骨折的部位。
★ 车祸初中作文
★ 车祸感言
★ 车祸的联想作文
★ 车祸危害警示语是什么
★ 车祸哲理文章
★ 车祸赔偿协议书范本
★ 车祸捐款倡议书
★ 车祸民事诉讼状范文
★ 车祸死亡病例书写范文
1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及其影响因素
当人体触及带电体时, 电流通过人体, 使部分或整个身体遭到电的刺激和伤害, 引起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人体的外部受到电的损伤, 如电弧灼伤、电烙印等。电击则指电流流过人体时反应在人体的内部造成器官的损伤, 如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神经中枢, 使心脏和呼吸系统机能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坏, 发生抽搐和痉挛, 失去知觉等现象, 也可能使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活动停止或大大减弱, 而形成所谓假死。此时, 若不及时采用人工呼吸和其他医疗方法救护, 人将不能复生。
人触电时的受害程度与作用于人体的电压、人体的电阻、通过人体的电流值、电流的频率、电流通过的时间、电流在人体中流通的途径以及人的体质情况等因素有关, 而电流值则是危害人体的直接因素。
人体触电的基本方式有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接触电压触电。此外, 还有人体接近高压电和雷击触电等。
2 安全电流与安全电压
2.1 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 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 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 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 50~60Hz交流规定10m A (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 A) , 直流规定50m 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 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 (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秒
2.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 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 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 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 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 并规定在25V以下时, 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 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 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 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 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 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 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3 预防触电的基本常识
3.1 一般触电
为了更好地使用电能, 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必须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1) 在工作线路采取正确的技术措施: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工作接地。
(2) 各种电气设备, 尤其是移动式电气设备应建立经常与定期的检查制度, 如发现故障或与有关的规定不符合时, 应及时加以处理。
(3) 使用各种电气设备时, 应严格遵守操作制度, 不得将三脚插头擅自改为二脚插头;也不得直接将线头插入插座内用电。
(4) 尽量不要带电工作, 特别是在危险场所 (如工作地很狭窄工作地周围有对电压在250V以上的导体等) 禁止带电工作, 如果必须带电工作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如站在橡胶毡上或穿绝缘橡胶靴附近的其它导电体或接地处都应用橡胶布遮盖并需要有专人监护等等) 。
(5) 带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的外接电源插头一般都用三脚插头, 其中有一根为接地线。
(6) 静电可能引起危害:重则可引起爆炸与火灾, 轻则可使人受到电击, 引起严衙后果。消除静电首先应尽量限制静电电荷的产生或积聚。可通过良好的接地;以消除静电电荷的积累;提高设备周围的空气湿度至相对湿度70%以上使静电荷逸散。
(7) 采用性能可靠的漏电保护器。它的作用就是防止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漏电引起人身触电事故, 也可用来防止由于设备漏电引起的火灾事故以及用来监视或切除一相接地故障, 并且在设备漏电、外壳呈现危险的对地电压时自动切断电源。
(8) 严禁利用大地作中性线即严禁采用三线一地、二线一地或一线一地制。
3.2 雷电的预防措施
雷击分为直接雷击和感应雷击两种。雷云对地面物体或人畜直接放电的现象叫直接雷击;架空电缆或室外天线被空中带电云放电形成的强电场的感生电动势冲击家用电器或电子设备的现象叫感应雷击。
3.2.1 建筑物防雷措施
一般民宅和小型建筑物可安装避雷针。一方面将地面感生电荷通过尖端放人空中, 另一方面将接收的电流迅速流散人地, 可避免雷击。
3.2.2 家用电器防雷措施
从供电系统看, 民用建筑的用电电压为:380/220v低压系统, 所采用的输电线路为架空线路引入配电变压器, 再从变压器低压侧, 经低压线路进入各民用建筑内。当变压器高压侧的架空线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时, 雷电波通过变压器高压侧侵入到低压侧以至到用户、家用电器因此遭受雷击而损坏。
3.2.3 人体防雷措施
雷雨时, 非工作人员必须尽量减少在户外或野外逗留, 在野外突然遇到雷雨, 必须牢记两条:一是人体位置要尽量降低, 避免突出;二是两脚要尽量靠拢, 最好选择干燥处下蹲, 以减少暴露面积和触地电位差, 因为人体与地面接触面积愈大, 危险愈大, 这样, 便可安然无恙。在野外突然遇到雷电, 需切实做好“十不要”:
(1) 不要站在山顶, 山脊等高处和躺在地上;
(2) 不要站在大树下, 树林边或草垛旁躲雨;
(3) 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行走;
(4) 不要穿湿衣服赶路;
(5) 不要在开阔的水面游泳、划船、应尽快离开水面或稻田;
(6) 不要靠近金属物体;
(7) 不要把锄头, 铁铲等工具扛得高高的;
(8) 不要骑牛、马。不要在空野里骑车;
(9) 不要使用移动电话;
(10) 不要站在避雷针附近。
4 触电现场急救
4.1 基本原则
现场急救触电者的原则是八字方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迅速—迅速脱离电源。争分夺秒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就地—就地急救处理。必须在现场附近就地抢救, 千万不要长途送往供电部门、医院抢救, 以免耽误抢救时间。从触电时算起, 5min以内及时抢救, 救生率90%左右。10min以内抢救, 救生率60%。超过15min, 希望甚微。
准确—准确地使用人工呼吸。如果触电者神志清醒, 仅心慌, 四肢麻木或者一度昏迷还没有失去知觉, 应让他安静休息。
坚持—坚持抢救。坚持就是触电者复生的希望, 只要有百分之一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去抢救。
触电者死亡的几个象征: (1) 心跳、呼吸停止; (2) 瞳孔放大; (3) 尸斑; (4) 尸僵; (5) 血管硬化。这五个特征只要1~2个未出现, 应作假死去抢救。
4.2 具体步骤
第一步:迅速解脱电源。
发生触电事故时, 切不可惊慌失措, 束手无策, 首先要马上切断电源: (1) 关闭电闸, 或用干木棍、竹竿等不导电物体将电线挑开。电源不明时, 切忌直接用手接触触电者, 以免自己也成为带电体而遭受电击。 (2) 在浴室或潮湿地方, 救护人员要穿绝缘胶鞋戴胶皮手套或站在干燥木板上以保护自身安全。使病人脱离电流损害的状态, 这是能否抢救成功的首要因素。
第二步:简单诊断。
解脱电源后, 病人往往处于昏迷状态, 情况不明, 故应尽快对心跳和呼吸的情况作一判断, 看看是否处于“假死”状态。其具体方法如下:将脱离电源后的病人迅速移至比较通风、干燥的地方, 使其仰卧, 将上衣与裤带放松。
第三步:正确处理。
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 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
情况一:病人神志清醒, 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 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 减轻心脏负担, 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 小心送往医疗部门, 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
情况二:病人呼吸、心跳尚在, 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 周围的空气要流通, 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 还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 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
情况三:如经检查后, 病人处于假死状态, 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 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
体外心脏挤压法:体外心脏挤压是指有节律地以手对心脏挤压, 用人工的方法代替心脏的自然收缩, 从而达到维持血液循环的目的, 此法简单易学, 效果好, 不需设备, 易于普及推广。操作方法:
(1) 使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或地上, 以保证挤压效果。
(2) 抢救者跪跨在病人的腰部。
(3) 抢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于病人胸下二分之一处, 即中指指尖对准其颈部凹陷的下缘, 当胸一手掌, 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 肘关节伸直。依靠体重和臂, 肩部肌肉的力量, 垂直用力, 向脊柱方向压迫胸骨下段, 使胸骨下段与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公分, 间接压迫心脏, 使心脏内血液搏出。
(4) 挤压后突然放松 (要注意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复位, 此时心脏舒张, 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到心脏。
(5) 按照上述步骤, 连续操作每分钟需进行60次, 即每秒一次。
参考文献
[1]余宁等.建筑设备[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
1、脱离电源
1、1、切断电源开关或电源线;
1、2、用不导电的木棒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人员身上电源或采取不导电防护措施拉开触电人员。
2、对症救护
2、1、对意思清醒者,可让触电人在空气流通处,就地安静舒适地躺下休息,观察生理反应。
2、2、对有心跳无呼吸者,应采用人工呼吸抢救。
2、3、对有呼吸无心跳者,应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抢救。
2、4、对呼吸、心跳都停止者,应同时采用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进行抢救。
人身触电应急教授
一、危急事件的预防
1、危急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没有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存在有一下情况
a、不办理工作票就检修(除事故处理)
b、未经验电且工作地段两端未挂接地线就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c、无人监护的情况下,单人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d、约时停送电,停送电作业不模拟
e、未经考试的临时工、实习人员等非专业工作人员在高压设备上工作
2、没有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存在有以下情况
a、不使用操作票进行倒闸操作(事故处理除外)
b、无人监护进行倒闸操作和保护投退
c、未经核对就盲目进行倒闸操作和保护投退
d、不按照操作票顺序进行倒闸操作
e、不按规定使用相应的安全工器具进行操作
f、未经核对设备名称就开始工作,走错间隔或走错工作地点
二、易于发生触电的工作:
线路、设备停送电;系统倒闸操作;雷雨天变电站巡视;高压试验;使用电动工器具;电气设备检修等。
三、易于发生触电的地点:
110kv、35kv升压站、35kv线路、400v配电柜;电缆夹层;电气设备等
四、预防此类危急时间的措施
加强职工“安规”的学习,提高执行“两票”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触电事故带来的危害,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按“安规的要求,严格执行“两票”制度,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
加强职工的紧急救护意识培训,进行预防触电的培训和触电紧急救护的培训
五、应急预案的启动
1、报告制度:事件发生后,事故现场的其他作业人员,应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主管领导,主管领导应及时报告本预案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事故现场的其他作业人员也可以直接报告本预案的总指挥或副总指挥
2、总指挥或副总指挥接到报告后,赶赴现场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
六、应急事件的应对
1、在接到现场有关人员报告后,凡在现场的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包括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做好现场保卫工作,保护好现场并负责调查事故。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减轻伤情,减少伤痛,并根据伤情情况需要,迅速联系医疗部门及紧急送往医疗部门救治。
2、发现有人触电,应立即断开有关电源,使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在没有搬移、不急于处理外伤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并根据伤情迅速联系医院救治。发现触电者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在现场就地抢救,用心肺复苏法支持呼吸循环,对脑、心脏供氧。
3、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得直接用手触及触电者。脱离电源要把触电者接触的那部分带电设备的开关、刀闸或其它断路设备断开;或用干燥的木棒设法将触电者与带电设备脱离。脱离电源中救护人员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4、如果触电者处于高处,为防止解脱电源后自高处坠落应采取预防措施
5、触电者触及低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设法迅速切断电源,如拉开电源开关、刀闸,拔出电源插头等;或使用绝缘工具、干燥的木棒、木板、绝缘绳子等不导电的材料解脱触电者;也可抓住触电者干燥而不贴身的衣物,将其脱开,切记要避免碰到金属物体和触电者的裸露的身体;也可以用绝缘手套或将手用干燥衣物等包起绝缘后解脱触电者也可以站在绝缘垫上或干木板上进行救护。
6、触电者触及高压带电设备,救护人员应立即通知有关供电单位或用户停电,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适合该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和保险。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并使用绝缘棒解脱触电者,救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自身与周围带电部分的安全距离
7、高处触电紧急救护:救护人员应在确认触电者已于电源脱离,且救护人员本身所涉及环境安全距离危险电源是,方能接触伤员进行抢救,并应注意防止高空坠落的可能性。如伤员停止呼吸,立即口对口(鼻)吹气两次,再测试颈动脉,如有搏动,则每5秒继续吹一次,如颈动脉无搏动时,可用空心拳叩击心前区域数次,促使心脏复跳。高处发生触电,为使抢救更为有效,应及时将伤员送至地面,。在完成上述措施后,应立即用绳索将伤员送至地面,或采取可能的迅速有效的措施送至平台触电伤员送至地面后,应立即继续按心肺复苏坚持抢救。按心肺复苏支持生命的三项措施:通畅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胸外按压
触电伤员停止呼吸,重要的始终确保起到畅通。如发现伤员口中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个手指或两个手指交叉从口角插入,取出异物,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部。
在保持伤员气道畅通时救护人员用放在伤员额头上的手指捏住伤员鼻翼,救护人员深呼吸后与伤员口对口紧合,再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起两次,每次1—1.5秒。如两次吹气后测试颈动脉仍无搏动,要立即同时进行胸外按压。
初开始时大口吹气两次外,正常口对口(鼻)呼吸的吹气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胃膨胀,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的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
触电伤员如牙关紧咬,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紧闭,防止漏气。
七、生产恢复
1、现场作业人员应配合医疗人员做好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护工作,安全人员应做好现场的保护、拍照、事故调查等善后工作
2、现场的事故处理工作完毕后,应急行动也宣告结束。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属正常工作范围。
如何抢救触电伤者
首先关掉电闸,切断电源,然后施救。无法切断电源时,可以用木棒、竹杆将电线挑离触电者身体。如挑不开电线或其他致触电的带电电器,应用干的绳子套住触电者拖离,使其脱离电流。救援者最好戴上橡皮手套,穿橡胶运动鞋等。切忌用手去拉触电者,不能因救人心切而忘了自身安全。
登高作业触电者解救后,还要做好防止高空坠落措施。
报告工程部主管;打120急救电话;同时开展抢救。
1、症状较轻者:即神智清醒,呼吸心跳均自主者可就地平卧,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防止继发休克或心衰。
2、呼吸停止、心搏存在者:将伤者就地平卧,解松衣扣,通畅气道,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有条件的可实施气管插管,加压氧气人工呼吸。亦可针刺人中、涌泉等穴,或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咖啡因、可拉明)。
3、心搏停止、呼吸存在者:应立即作胸外心脏按压。
4、呼吸心跳均停止者:现场抢救最好能两人分别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以2比15的比例进行,即人工呼吸2次,心脏按压15次。如现场抢救仅有1人,也应按2比15的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5、处理电击伤时,应注意有无其他损伤。如触电后弹离电源或自高空跌下,常并发颅脑外伤、血气胸、内脏破裂、四肢和骨盆骨折等。如有外伤、灼伤均需同时处理。
6、现场抢救中,不要随意移动伤员。移动伤员或将其送医院,除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外,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在医院医务人员未接替前救治不能中止。
7、如果触电者有皮肤灼伤,可用净水冲洗拭干,再用纱布或手帕等包扎好,以防感染。
8、120医疗急救部门前来救护后,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做好书面记录。
(一)触电者抢救秘笈
1、发生触电时,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先迅速切断电源,然后再抢救伤者。
2、切断电源拨开电线时,救助者应穿上胶鞋或站在干的木板凳子上,戴上塑胶手套,用干的木棍等不导电的物体挑开电线。
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得中途停止,一直等到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由他们采取进一步的急救措施。
(二)五种情况最易触电
1、架设供电线路不合规格。如临时急用线路架设过低;电力线与电话线共用一根线杆,久之绕在一起,刮风下雨人接电话而触电。
2、用电设备损坏或不合规格。如日常照明用的电灯开关、灯头损坏,插座盖子破损,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不检修,铁壳上不装接地线等。
3、电源进线、临时线路、电力设备不装单独的开关和保险线,因而不能在发生事故后立即切断电源。
4、不遵照安全规程办事,一味蛮干。如检修安装电灯、电器不拉断开关和闸盒;抢救触电者时,不用绝缘材料去挑开电线等。
这样的梦境一般来说并不代表着他们会出车祸,不必紧张。一般来说,反而是您过份担心了,这种担心可能缘于对他们生活中具体某一方面的不满意,比如担心女儿找不到适宜的男朋友,担心孩子的工作环境不是很好,担心父母亲的健康状况等等。总之,梦见亲人出车祸的梦境,源于您自身对亲人当前处境的不满和过份担忧,万不可急功近利,好好思考下,必须会找到帮忙他们的方法。
梦见亲人都出车祸死了: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报告, 因交通事故造成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数约有120万, 其中20%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死亡, 受伤或致残人数约5 000万人, 其中发展中国家占85%以上。目前,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1位, 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 平均每天死亡300人。郭慧敏对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 车祸伤在2012年院前急救患者中排序在第5位[6], 认为与城市建设快使车辆增加、流动人口增加导致工伤事故或交通事故增加等有关。王海荣、苏同舟等[7,8]的研究发现, 主要临床急救病包括车祸、外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病以及消化道急症等, 其中车祸排行第一。刘建辉的研究发现, 重大车祸伤的患者中, 男性多于女性, 青壮年为主, 可能与这类人群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占交通流动人员的大多数有关, 也可能与酒后驾驶、长时间疲劳驾驶、注意力不集中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有关[9]。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特点
病理机制复杂:大型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较多、导致伤害的过程和机制比较复杂。在交通事故中可能因为猛烈撞击、严重挤压、抛向高空又快速跌落、爆炸和燃烧等多种因素单一作用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病情多急且危重。
病情复杂危重:除了重大车祸事故中导致伤害的因素以外, 伤员自身情况参差不齐也进一步导致了伤员的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
受伤部位数量不同:可以出现颅脑损伤、颈部损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体表损伤、四肢及脊柱伤等多器官、多系统损伤。有研究结果报道, 四肢及骨盆损伤占首位, 其次为头颈部损伤, 平均每例患者有1.51个部位损伤。受伤的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方法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 将伤害程度分为3级: (1) 轻伤:ISS<16分; (2) 重伤:16分<ISS<25分; (3) 严重伤:ISS>25分。梁贵平[10]的研究中轻伤70.83%, 重伤22.92%, 严重伤6.25%。李建刚的研究中伤及2个部位67.3%, 伤及≥3个部位32.7%, 其中合并有颅脑损伤44.8%, 合并腹部损伤者44例28.2%, 合并有胸部伤35.9%, 合并四肢骨折42.3%, 合并创伤性休克37.2%[11]。重大交通事故伤常为多发伤, 伤情严重者多, 常伴有大量出血, 休克率发生高 (多在50%左右) , 死亡率高, 主要致死原因为严重颅脑伤胸部伤和腹部伤。
诊断困难:因为重大车祸伤具有伤员病情复杂、伤员之间病情差异大、多发伤常见、闭合伤与开放伤同时存在、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病情急且危重、来势凶进展快而时间紧迫等特点, 决定了院前对多发伤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诊断难度较大, 漏诊和误诊率高。
治疗困难:对重大车祸伤治疗困难的原因: (1) 伤员病情复杂、多发伤常见、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 不能兼顾; (2) 多部位与多系统损伤同时存在的特点导致了救治过程中有较多的治疗矛盾, 互相关系难以协调; (3) 诊断困难, 漏诊和误诊率高导致缺乏准确的治疗方案, 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4) 车祸现场缺乏充足和完备的治疗药物和设施, 影响了患者得到全面、准确、有效、及时的治疗。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救治原则就是尽可能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器材, 对伤员给予快速、全面、及时、恰当、有效的医疗救助, 以“救人为中心”, 尽量挽救生命、避免加重或减轻原有损伤、促进疾病痊愈, 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 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重大车祸事故伤的院前急救内容
院前急救体系:急救人员从接到报警电话、指导自救、现场救治、途中监护到院内交接等每个环节及时高效, 对挽救伤员的生命安全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多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也随之快速发展, 各地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分别依托于城乡急救中心、120急救中心、独立的或依托于医院的急救中心组建了不同的院前急救网络[12]。除了尽可能运用医疗资源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 还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电子科技设备、良好的通讯设备, 这是现代急救医疗中重要的一环[13]。保证急救电话的畅通, 充分利用各种通讯器材进行联络、指挥、调度, 良好的通讯设施可以有效地保证畅通的联络, 尽快地、准确地进行信息传递, 促进医疗资源的更充分有效的运用。良好的、规范的院前急救体系, 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院前急救的资源, 及时有效地挽救大量伤员的生命, 最大限度地减轻伤者的伤残程度, 在重大车祸伤的院前急救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场医护急救: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救技术水平有关, 因此, 在有限的救治时间和紧张的救治环境中要求急救医生和急救护士能迅速准确判断、识别患者伤情并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首先, 对重大车祸伤员进行现场检伤分类[14], 分成4类并以醒目的颜色进行标记: (1) 红色标志:第一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 这类伤员病情非常危重, 应该即刻获得医疗处理; (2) 黄色标志:第二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 这类伤员病情较重但是相对稳定, 可以稍微延迟时间稍后处理和后送; (3) 绿色标:第三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 这类伤员是轻伤员, 可以等待重伤员处理结束后再接受治疗; (4) 黑色标志:第四优先进行治疗的伤员, 这类伤员是病情过于危重, 存活希望较少者, 可给予姑息性治疗。检伤分类原则:分类人员应先分检后抢救伤员;挽救生命重于保存肢体;分检完成前尽量不要移动伤员, 除非存在继续损伤风险和 (或) 遇到天黑或下雨等恶劣天气等。
其次, 进行评估病情: (1) 采用标准的五步快速检诊程序评估伤员病情:a.耳听:听呼吸音, 了解伤员的通气情况;b.眼看:看口唇有无苍白或紫绀、颈静脉有无搏动、胸部呼吸运动是否存在和对称;c.手摸: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d.询问:询问伤情, 对伤员的意识进行评估;e.测量:测量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判断伤情严重程度。 (2) 目前, 临床上已形成多种伤情评估方案[15], 其中主要内容:a.创伤计分 (TS) :对循环系统功能、呼吸系统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分, 是一种对生理性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的评分;b.创伤指数 (TI) :根据循环状态、呼吸状态、中枢神经状态、受伤类型和受伤部位等5个项目进行计分, 是一种多因素综合评分法;c.现场指数 (PHI) :根据呼吸、脉搏、收缩压及意识等生理指标参数进行评分;d.CRAMS评分:根据循环、呼吸、腹部体征、运动特点和语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分, 各种方案各有特点、各有利弊。目前公认的较好方案是CRAMS评分。认为CRAMS评分可操作性强、简单准确, 对提高车祸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 现场救治。早期现场正确处理交通伤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和基础[16~18], 其核心是维护循环和呼吸功能、止血、保护伤口、减少污染、避免加重损伤、挽救生命、减少残疾。对失血性休克者要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输液扩容、恢复和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对呼吸功能异常者要尽量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块等, 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管, 或行环甲膜切开, 或气管插管;对出现缺氧紫绀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维持血氧饱和度≥90%;对心跳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需掌握的基本急救措施有包扎、止血、固定等。经伤情评估后, 即时进行现场救治。现场救治应做到稳、准、轻、快、沉着冷静, 让伤员有安全感。 (1) 包扎:用无菌容器将脱出的腹腔脏器扣在腹壁上, 然后敷料覆盖、包扎固定;用凡士林油纱厚敷料覆盖开放性血气胸的创口并包扎;行胸部穿刺减压术以纠正闭合性气胸所导致的呼吸困难症状;严禁拔出体内的异物, 垫高异物周边并覆盖敷料等。 (2) 止血: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创口深部出血进行止血;压迫鼻翼或用棉球或凡士林纱条填塞对单纯性鼻出血进行止血;用止血带或加压包扎对四肢体表出血进行止血;以止血钳对挤压伤肢体出血进行止血, 禁用止血带止血。 (3) 固定:用颈托对颈椎骨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 用脊柱板对胸腰椎可疑骨折者进行固定, 用健侧身体或夹板对四肢骨折者进行固定。院前急救要树立整体意识, 首先要对伤情进行重点、全面的了解, 防止遗漏, 注意保护患者的安全。研究表明, 在伤员早期的创伤救治“黄金时间”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会提高。因此, 进行有效、快速的院前急救处理, 是保全多发伤患者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障。
第四, 安全转运。对患者进行了现场初步急救处理后, 迅速将患者转送至医院, 让其能尽早接受专科治疗。使伤员得到进一步救治是转运的目的, 快速、稳妥进行转运是关键, 应避免中途再次损伤[19~21]。安全转运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转运前准备:对伤员进行现场紧急救治后, 应该对伤情进行再次评估, 只有确定伤员的病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 才能决定转运。按病情先重后轻顺序依次转运患者, 就近转运至医院以减少长途转运带给伤员的风险, 应做好中途的抢救准备, 一旦伤员的病情在中途出现变化, 应保证能够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向将要转运的医院告知伤员人数、伤情, 需多长时间到达等, 以便医院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抢救的相应准备。急救车司机驾驶时应尽量保持均衡的车速, 尽量保持车辆的平稳以减少颠簸, 避免加重损伤而导致严重的转运意外。 (2) 监测伤情:转运过程伤情稳定是转运成功的关键。转运途中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 最大限度地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创面出血情况, 注意受压肢体末梢血液循环, 注意对颈椎可疑损伤的患者保持头部与躯干长轴一致, 注意输液管路通畅, 避免输液管、氧气管受压、堵塞等。 (3) 搬运转运体位:科学用力对伤员上下车进行搬运转运:对颈椎可疑损伤者必须保持头部和躯干同一水平, 防止颈椎过伸、过屈和旋转, 使用颈托对伤员颈部加以保护;对脊柱可疑损伤者用铲式担架搬运, 整个搬运过程中严防损伤脊柱;对休克患者采取头部和下肢各抬高的“中凹位”;意识不清者侧卧位摆放或头偏向一侧, 防止分泌物、呕吐物堵塞气道;对腹部伤者取仰卧位;对胸部伤者取半卧位等。
小结
性质分类
胸痛的性质可分为压榨样疼痛、针刺样疼痛、钝痛、撕裂样剧痛、绞痛、灼痛、剧烈刀割样疼痛。胸痛可与呼吸、劳累、活动等因素相关, 可为持续性疼痛, 也可为阵发性疼痛。不同性质的胸痛一般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胸骨后痛多为冠心病、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心包炎及食管疾患 (如食管炎) 。
胸膜性胸痛最常见是肺炎、胸膜炎、肺栓塞;其次是纵膈疾患与食道破裂。
胸痛伴随腹痛、背痛或腰背痛见于主动脉夹层、下壁心肌梗死、胰腺炎。
肌肉骨骼痛有压痛, 如骨折、胸壁软组织伤。但胸腔内疾患亦可有浅表压痛。
常见急症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胸骨后突发持续剧烈压榨样疼痛, 伴濒死感。伴随症状有头晕、恶心、胸闷、憋气、出冷汗。
胸膜炎侧胸部刺痛、钝痛, 与呼吸有关。
主动脉夹层胸背部突发撕裂样剧痛, 过去有高血压病史。
气胸胸部突发尖锐刺痛、撕裂痛, 伴呼吸困难。
肋间神经痛胸部灼痛、刺痛。
带状疱疹胸部灼痛、剧烈刀割样疼痛, 近期有感冒发烧症状, 胸痛数日后胸壁发现疱疹。
心脏神经官能症左前胸针刺样疼痛, 失眠, 怕热。
肺炎胸痛与呼吸有关, 伴发热、咳嗽、咳痰。
胆囊炎胆石症右下胸痛, 与饮食有关。
胸部外伤吸气时胸痛加重, 与肋骨骨折、张力性气胸等有关, 还可引起呼吸困难、反常呼吸等相应的表现。
致命性与非致命性胸痛
胸痛又可分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致命性胸痛很快就会危及生命, 发生心脏骤停, 必须及时进行急救。
致命性胸痛特点
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的心绞痛两者单凭临床症状是难以区分的, 必须依靠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方可鉴别。如胸痛或胸部难受, 向肩部、颈部、下颌放射, 则高度提示本症。一般伴随胸闷、憋气。
主动脉夹层其疼痛特点是突然痛、前后痛、转移痛、起病时最痛、撕裂痛。
张力性气胸外伤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
非致命性胸痛特点
有局部压痛、针刺样疼痛表现, 转动躯干、呼吸及进食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和现场急救
心脏病急症80%〜90%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发作类型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心梗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类型, 目前发病率较高, 死亡率也高,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心血管急症。心梗主要是由于不良生活方式或其他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诱因
心梗发病之前的诱因:如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暴饮暴食、突然的寒冷刺激。在冬春寒冷季节, 持续低温、大风、阴雨等, 会使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更高。因大便干燥时用力屏气而导致急性心梗发作的老年人并不少见。
先兆
多在发病前一周, 约40%病人发生梗死前1〜2天, 感觉疲乏无力, 休息后也不能恢复;有冠心病的, 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程度加重。
发病表现
1.心绞痛的疼痛发作超过30min, 常伴有全身大汗及恶心、呕吐, 此时, 急救常用的硝酸甘油治疗无效。还可能出现胸闷、喘憋、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这是心衰更为严重的表现, 出现端坐呼吸提示心力衰竭已有明显肺淤血) , 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实际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的征兆。
2.发病时脉搏出现多次连续的“漏跳”, 心动过速 (每分钟心率大于100次) 或心动过缓 (每分钟心率50次左右) 。
3.病人出冷汗、头晕、面色苍白、肢体湿冷、脉搏细弱、血压较低。
4.病人突然摔倒在地, 意识丧失甚至发生呼吸心跳停止的情况。
现场急救原则
1.一旦发现心梗的先兆症状, 应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停止运动和体力负荷, 消除紧张情绪, 消除诱因的影响。
●心绞痛发作时,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 并嚼服一片阿司匹林 (150〜300mg) 。病情未减轻, 每隔3min可再含服1片硝酸甘油, 最多3片。
2.确定为心梗, 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安静休息, 避免活动, 不要随便搬动病人。避免病人情绪紧张、激动, 可让病人口服1片安定。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变化。
●积极治疗心绞痛, 经过吸氧和含服硝酸甘油 (注意硝酸甘油的失效期和副作用) , 30min无效, 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请急救医生前来检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病人, 并在医生密切监护下, 送到有监护病房的医院住院治疗。
3.在医生未到之前, 病人突然昏迷、抽搐, 可能发生心脏骤停时, 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具体方法参见本刊2010年第2期《心肺复苏术》。
预防措施
应着重控制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控制高血压;
2.治疗高脂血症或脂质代谢异常;
3.控制糖尿病;
4.戒烟、限制饮酒;
5.改善血小板功能异常及凝血、纤溶系统障碍;
6.控制炎症与感染;
7.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应定期去医院复查, 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胸部外伤的鉴别和现场急救
胸部外伤包括胸壁、胸腔内脏器和膈肌的直接性损伤以及由此产生的继发性病变, 如肋骨骨折、链枷胸、血气胸、心包填塞等。胸部创伤的发生率仅次于四肢伤和颅脑伤, 居第三位, 约占全部创伤的10%〜25%。胸部创伤破坏胸廓完整性及胸廓运动协调性, 导致呼吸困难、呼吸衰竭。严重胸部损伤, 由于肺组织内出血、支气管的痉挛及分泌物增多, 或因疼痛使伤员不能做有效的咳嗽排痰动作, 使呼吸道内分泌物、血痰或呕吐物积存而产生呼吸道的梗阻, 引起缺氧甚至窒息。
分类
按致伤原因和伤情, 胸部外伤分为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
闭合性胸部外伤胸部受暴力撞击或挤压所致的胸部组织和脏器损伤, 但胸膜腔与外界大气不直接相通。常见的致伤原因有挤压伤、钝器打击伤、高空坠落伤、爆震伤等。轻者只有胸壁软组织挫伤或单纯性肋骨骨折, 重者可有内脏损伤 (主要是心肺损伤) 、多处肋骨骨折, 并可引起气胸、血胸、损伤性窒息等。爆震伤易发生胸部损伤, 是由爆炸产生的强大气流冲击波作用于胸部而引起胸内脏器 (主要是肺脏) 的损伤。胸部闭合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或器官的数量和伤情, 以及有无胸外合并损伤。
开放性胸部外伤胸部损伤穿破胸膜, 使胸膜腔与外界相通, 造成气胸或血气胸, 有时还可穿破膈肌或伤及腹内脏器。主要见于战时的火器伤, 在平时多为锐器刺伤。
主要临床表现
1.外伤史, 严重车祸或埋压和踩踏。
2.胸痛。受伤部位剧烈疼痛, 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3.出血。可以是胸壁伤口的出血, 也可以表现为内出血 (血胸) , 有头晕、脉搏速弱, 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失血症状。
4.咯血, 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5.休克。见于严重胸廓创伤, 心脏和大血管创伤引起的大量失血等。
6.在开放性胸部创伤时, 胸壁可见伤口, 伤口处如见到血性泡沫, 说明发生开放性气胸。伤者呼吸困难, 呼吸浅、快, 或者出现反常呼吸。嘴唇、指甲和皮肤呈现紫蓝色。
现场处置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咽部异物及呼吸道的分泌物, 防止窒息。
2.胸部外伤为严重伤, 应及时向“120”呼救, 争取早得到专业急救。
3.若是开放性气胸, 应先将伤口闭合, 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口。然后在敷料上盖上不透明的物料, 用黏性胶布固定, 封住3边, 留向下的一边不封, 如图2。如果现场没有条件, 可先用手掌封住胸部开放的伤口。
4.多根肋骨多处骨折致胸壁软化形成链枷胸, 应立即纠正反常呼吸。这时, 可在胸壁凹陷处加软垫, 并用三角巾固定, 且伤员应采取患侧卧位, 如图4。
5.锐器如匕首等刺入胸部, 不要在现场拔出来, 而是尽快送到医院处理。途中为避免刺入的锐器晃动, 可用绷带等材料固定, 以免加重脏器或血管的损伤。
链接
冠心病的相关知识
冠心病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因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斑块, 导致动脉腔狭窄、变细, 当某些因素作用下, 冠脉血流黏稠、血流变慢、血液在冠脉狭窄的位置形成血栓;或由于冠脉发生痉挛使管腔变细, 血流受阻, 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发现, 许多人生前并无心绞痛表现, 但50%以上的有冠状动脉狭窄;生前已有心绞痛表现的病人, 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以上。
心绞痛的典型部位是在胸部正中胸骨后稍偏左或偏右, 偏左占大多数, 疼痛范围约有手掌大小。近50%的病人发生心绞痛除胸痛外, 还伴有左肩、左上臂的疼痛。少数病人以上腹痛、头痛或咽部痛为主要表现。心绞痛重者, 胸部有紧缩感和受压的感觉, 甚至产生焦虑或濒死的恐惧感。轻者, 仅有烧灼感或钝痛。心绞痛每次发作时间3〜5min, 很少超过15min, 每天可发作一次或数次。如果在发作时吸氧气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疼痛时间会显著缩短。
心绞痛发作时, 病人还可感觉气短、出汗、心慌, 心率可比平时增快, 血压可有轻度上升。这些伴随症状和体征随心绞痛终止后会逐渐恢复正常。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肌缺血劳损的表现。
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就是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 一部分病人发病急骤, 病情极为严重, 未到医院就已发生猝死;一部分病人无自觉症状, 或症状很轻未引起病人注意, 不会到医院就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可能以上腹痛伴恶心、呕吐出现, 易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因为80%的心脏骤停的病因是冠心病, 因此, 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是发生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55岁以上的男性, 吸烟过量, 血液胆固醇增高, 精神高度紧张, 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 5个数字要达标:零吸烟, 血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 总胆固醇控制到5mmol/L以下, 血糖控制到6mmol/L以下, 腹围控制在90/85cm以下。男的腹围超过90cm, 女的超过85cm就要引起注意。少量饮酒有利于健康, 超量饮酒会有损健康。每日饮酒量, 啤酒限制在250mL, 白酒1两, 红酒2两以内。
第二类高危人群是已经得过心肌梗死的人, 未来10年当中再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可达到20%, 如加上糖尿病的因素, 未来10年将近50%的人会再次发生心肌梗死或者心脏骤停。
1 目的
对各类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素质教育, 以使其拓宽知识面, 牢固掌握基本自救、互救知识和最关键的初级救生术, 从而提高受训者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应变能力, 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降低由灾害或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2 课程设置
2.1 方法
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 图文并茂, 以课堂提问和课后考核相结合, 传统授课和操作示范相结合, 授课内容和模式演练相结合。
2.2 内容
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气管异物现场急救、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中毒现场急救等。
3 实施效果
该培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长治日报》《上党晚报》、长治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 使广大市民增强急救意识, 受到急救知识教育, 社会普遍反映受益匪浅。经过几年的讲课和内容修改, 编写了突发灾难“现场急救”科普知识宣教材料, 内容新颖, 图文并茂,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深受广大官兵、学生、工矿及社会界人士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讨论
4.1 对提高全民的防灾和现场急救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该培训在短短的几年中已从乡村医生扩大至工矿企业、部队、学校、公安、消防战士、社会团体, 要求培训人员剧增, 且引起了新闻和其他部门的关注和兴趣,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后受益民众将不断增加, 这将提高全民的防灾和现场急救水平。
4.2 在培训过程中, 始终重视操作训练
如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外科四大技术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以及气管异物的急救方法等, 操作训练在整个培训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通过实地操作、模拟演练使受训者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对一旦发生的灾害能临危不惧, 沉着应对。对灾区突然出现的成批伤员能进行科学地急救分流和后送, 从而降低灾区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而对突如其来的危重病人, 利用所学的急救知识, 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我国地广、人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尤其在基层和乡村, 同时, 交通运输条件差, 专业急救人员不足, 因此现场急救工作应重视发展和培养社会急救力量的参与[1]。通过现场急救培训, 可以使社会上更多的人掌握现场救护技术, 逐渐形成“我会救人、人会救我”的氛围, 在院前急救中, 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从而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车祸现场的急救措施与办法】推荐阅读:
车祸作文500字09-24
现场急救救护基本知识11-02
四项现场急救基本技术06-01
传染病和现场急救心得体会10-06
现场文明施工措施07-08
基站现场防护措施07-15
现场安全保证措施09-20
施工现场节能减排措施07-19
施工现场防火技术措施09-18
爆破作业现场管理措施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