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精选9篇)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1

1.引流胆汁,减轻胆道压力。2.支撑胆道,防止胆管狭窄。3.胆道造影和冲洗。【操作要点】

1.保持T管引流通畅,用别针固定,防止牵拉脱出。引流管不能扭曲、受压,引流袋低于切口30cm以上,下床活动时引流袋应置于胆囊水平以下。

2.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胆汁颜色呈深黄色澄明液体,24小时引流液500-1000ml,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3.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常规消毒接口。

4.注意观察及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如有胆汁侵蚀可用氧化锌软膏保护。

5.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胀、黄疽、食欲情况及大便颜色以了解胆管通畅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6.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如有寒战高热、腹痛、反射性腹肌紧张,提示有感染或胆汁渗漏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7.T管引流时间约7-14天,拔管前应先试行夹管实验,开始每日夹闭2-3小时,无不适逐渐延长时间至全日夹管。如无腹痛、黄疽、腹胀,遵医嘱行T管造影,造影显示胆道通畅,开放T管一天后拨管。拔管后可能有少量胆汁漏出,2-3天可自愈。继续观察腹痛、发热、黄疽、食欲及大便颜色变化。

腹腔引流护理常规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物(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

腹腔引流的目的是: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以免组织损伤,继发感染,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腹腔引流的适应证】

1.腹部手术部位渗血未能彻底制止,有继续渗血、渗液可能者。

2.腹腔或腹腔内脏器积脓、积液切开后,置引流物,不断排出继续形成的脓液和分泌物,使脓腔或积脓逐渐缩小而愈合。3.腹部伤口清创处理后,仍不能控制感染或有坏死组织未能彻底清除者。4.肝、胆和腹的手术后,可能有胆汁或胰液从缝合处外渗和积聚时。5.消化道吻合或修补后,可能有消化液渗漏者。【腹腔引流的护理】

1.应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或瓶),防止病人变换体位时压迫引流管或牵拉而脱出,并减少牵拉引流管引起的疼痛。2.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气味、残渣等,准确记录24h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量和质的逐日变化,以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3.注意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观察引流液是否外漏或渗出。

4.保持引流管通畅,如发现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胀。伴发热,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脱落。

5.更换引流袋(或瓶)及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引流袋或瓶内保持无菌,每日更换1次无菌袋(或瓶),引流管远端接引流袋时,先消毒引流管口后再连接,以免引起逆行性感染。6.注意倾听病人对疼痛的主诉,评估疼痛原因和性质。

伤口引流护理常规

伤口放置引流物的目的是排出局部或体腔内的积液、积脓、积血等,起到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保证缝合部位愈合良好,减少并发症发生。

(一)被动引流

又称开放式引流,引流物凭借体内液体与大气压间的压力差或依靠体位及毛细管作用和虹吸作用使液体排出体外。这类引流除了易受血凝块及纤维蛋白质阻塞而引流不畅外,还易发生逆行感染。因开放式引流起着双向通道的作用,体内液体可以流出,体表细菌也可沿管道出口自由进入体内,导致感染。

(二)主动引流 又称闭式吸引引流。鉴于开放的引流的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多采用闭式引流,使用时将引流管和负压源相接,从而使管内产生持续的负压吸引作用,引流效果良好。

(三)伤口引流并发症及护理

1.在伤口引流过程中,可发生感染,出血,损伤周围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组织,压迫内脏空腔脏器引起漏或瘘管,以及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掉入体腔等并症。在护理过程中,必须注意预防和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放置引流物的位置需正确,引流物应按体位放在引流部的最低位,以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引流管不扭折、不受压。如管腔被血块、粘液或坏死组织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抽吸和冲洗引流管。

3.防止引流物掉入体腔或伤口内,深部引流物必须用缝线固定于皮肤上,或用安全别针固定。拔除时,先轻轻予以松动或扭转,使与周围粘连部分分离,然后拨出,以免折断在伤口内。放置引流物的类型、数量、位置必须详细记录,取出时应进行核对。

4.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准确记录,以资比较。为预防目的而放置的引流物,一般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为治疗目的放置的引流物,应在引流液减少后,逐步外拔,让窦道从底部向外逐渐愈合,防止遗留残腔。

5.连接负压源的引流管如遇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以免加重出血。甲状腺手术后则例外。

胃空肠造瘘的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长期置造瘘的病人对造瘘有很大的心理反应,因此现评估病人对造瘘的接受情况、对造瘘后相关功能的了解程度以及对自我表现形象改变接受程度,向病人解释造瘘的必要性及作用,因人而异的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接受显示,配合治疗。2.造瘘管要妥善固定,避免因病人床上活动时造瘘管牵拉周围皮肤引起的疼痛和脱出。

3.保持管导通畅,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确定管子是否通畅,灌食后清除食物附着在管壁上,防止残渣堵塞管腔,防止细菌繁殖而引起胃肠道感染。

4.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合理配置高热量流食或要素饮食,入肝硬变病人给予低蛋白饮食。营养液硬现用现配,避免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避免渣滓堵塞管路,滴入速度不宜过快,匀速滴入,并保持适当温度,以防肠道反应。

5.开始滴注营养适应体浓度、小剂量,以后逐渐增加,避免出现腹泻。若出现腹泻可经造瘘口注入止泻药物。灌注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又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情况。

6.准确记录灌入的食品种类、量及时间,每日计算摄入的总热量,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保证机体代谢所需热量。7.灌食前可以先让病人闻食物或咀嚼食物,刺激唾液和胃液的分泌,有助于口腔卫生,咀嚼过的食物要让病人吐处。

8.每日评估造瘘口皮肤情况,并清洁造瘘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干燥。如出现皮肤红肿、破损、疼痛等胃肠液浸润现象,除清洁皮肤外,还需再造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并可以使用人造皮货保护膜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9.滴注瓶及配制器材应每天更换,消毒,防止胃肠道感染。

10.严重代谢应激,高度麻痹性肠梗阻或腹泻急性期病人应慎用空肠造瘘营养 支持。严重吸收不良综合症的病人,在实行空肠造口营养支持之前,应献给予一段时间的静脉营养,以改善肠酶及细胞代谢。

泌尿外科引流管(支架管)的护理

1.长期留置尿管的男病人,每日应用0、2%的碘氟溶液擦洗尿导口分泌物。女病人进行会阴冲洗。2.保留泌尿系造瘘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造瘘口的敷料,保持造瘘口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3.带管卧床的病人,引流管的长度应合适(一米以上),避免因翻身等活动造成引流管的脱出。4.尿液及伤口引流袋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

5.移动病人时应注意引流管、引流袋的位置(引流袋应低于插引流管的位置),防止尿液或引流液的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6.护士应定时(每半小时)对保留引流管的病人进行巡视,观察量、尿液、引流液的颜色及性质,注意有无结石、组织、脓血块等沉淀物。保持引流通畅,勿打折。引流不畅时可适当挤压,在允许范围内可对管腔进行冲洗。

7.气囊导尿管起到固定、压迫止血的目的。插管后按气囊注入量要求注入气体或液体,拔管时将囊内气体或液体抽出后在拔出导管。不拔管时不能随意抽出囊内气体或液体。如气囊破裂及时换管。

8.泌尿系某些成型手术,一般备有支架管,为了促进组织的愈合,保留时间相对长些,应做好支架管的护理,防止受压及脱出,必要时用支被架保护,并做好病人的健康指导。

9.保留引流管的病人应鼓励其多饮水,以保证足够的尿量及减少尿液对创面的刺激,24小时尿量应在2000ml以上。

胸闭引流的护理 1.注意无菌操作

胸闭引流通常在手术室放置,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治疗血胸气胸脓胸。此项操作可在急诊或床边进行,但应遵循操作规范,防止医院性感染。

2.引流装置的位置

胸闭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应置于病人胸部水平下60-100cm,并应放在特殊的架子上,放置被踢倒或抬高。搬运病人时,先用两把止血钳双重夹闭引流管,在把引流管置于床上,搬运后先把引流管放于低于胸腔的位置,再送止血钳。3.引流管的长度与固定

1)引流管的长度以能将引流管固定在床缘,且能使它垂直降到引流瓶为宜。过长易扭曲还会增大死腔影响通气 过短使病人翻身或做起以前拉倒引流管

2)固定引流管时可将引流管两端的床单拉紧形成一凹槽,再用别针固定。4.维持引流通畅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放置受压扭曲堵塞和滑脱

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的方法:观察是否有液体排出和长管内 水柱的波动,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动4-6cm。5.引流量的观察与记录

1)水封瓶在使用前需先倒入无菌生理盐水,并在瓶上贴一长胶布,注明液面高度、倒入液体量、日期和时间。2)密切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和性质。

引流量多且为血性应考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引流液混浊,有异味,或有时无残渣,应考虑瘘的发生和 感染。

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通畅。6.胸腔引流管的拔出及注意事项:

1)拔管前:胸腔引流管放置48小时后,如查体及胸片证实肺以完全复张,8小时内引流少于50ml,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呼吸困难,可拔出引流管。

2)拔管时:应取半卧位或半坐位,鼓励患者咳嗽,挤压引流管后夹闭,嘱患者深吸一口气屏住,在病人屏气时拔管,拔管后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伤口。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26例, 女24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46.3±4.8) 岁。根据疾病诊疗标准进行诊断, 患者中胆管结石15例, 肝内胆管结石3例, 胆囊癌4例, 慢性胆囊炎为28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3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等资料方面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以稳定患者情绪, 改善术后症状。试验组患者给予个性化的T管引流护理及一定的心理护理, 并妥善固定T管以防脱落,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保持引流通畅, 在术后引流中确保无菌操作, 避免感染, 做好拔管护理工作, 确保患者术后康复。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T管固定护理:

在胆道术后护理中, 应该对患者进行腹带固定, 妥善放置T管, 避免引流管脱落, 还应该注意T管不可固定在床上, 避免患者不慎将T管拔出, 造成逆行感染[1]。同时在护理中应该保持引流通畅, 随时调整引流管位置, 护理人员也要向患者讲解T管引流的目的与作用, 树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中应该保持好引流袋的高度, 有异常以及T管脱出时, 应及时就医, 以防引流液逆流。

1.2.2 无菌护理:

在胆管术后患者的临床T管引流护理中, 应注意保持引流管口无菌, 对于腹壁引流管的出口处可以每天用0.5%碘伏消毒[2], 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伤口皮肤清洁干燥, 并通过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患者的无菌意识, 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3 健康教育:

在术后T管引流护理中, 护理人员还要及时给患者及家属讲解T管引流知识[3], 并且在引流中护理人员也要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 及时了解患者的食欲情况, 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 做好对患者的出院指导以及心理护理工作, 增强患者的疾病治愈信心, 战胜疾病。

1.2.4 拔管护理:

在胆管术后T管引流护理中, 对于拔管前, 应该常规行T管造影, 并开放T管引流在24h以上, 拔管前护理人员必须先进行夹管实验, 避免逆行感染。拔管时, 护理人员应安慰患者的紧张心理, 鼓励放松心情, 拔管后护理人员还要观察患者的饮食、大便色泽以及黄疸消退情况[4],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做好基础护理。对于胆管术后的患者采取T管引流护理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还具备很多的优势, 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

1.3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两组患者术后护理中有无引流口感染以及有无T管脱出给予评价。并根据余庆梅等医生[5]的肝胆管术后置放T型管引流的护理中采用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估, 术后2个月, 痊愈:患者症状好转;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以及出现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50例胆管术后患者的护理疗效, 其中试验组内并无引流口感染以及T管脱出的情况, 患者情绪稳定, 术后2个月痊愈10例, 有效11例;对照组中, 引流口感染8例, T管脱出4例, 术后2个月痊愈7例, 有效8例。经比较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5) 。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3 讨论

据悉, 在肝胆外科手术中放置T管引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保证手术效果, 还可以防止胆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因此, 提高胆管术后T管引流护理, 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 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由上可知, 在临床中对于胆管术后患者进行护理中, 采用T管引流护理,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效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具有很好的疗效,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胆管术后T管引流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胆管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且每组都有25例患者。试验组患者采用T管引流护理方式进行术后临床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临床护理,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中,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术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临床中, 对于胆管术后患者采用T管引流的方式进行护理, 不仅降低并发症几率, 还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关键词:胆管术后,T管引流,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陈豫清.胆总管切开取石T形管引流术后护理的几点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 9 (4) :93.

[2]孟庆玲, 张彤, 赵霞.“T”形管引流的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 2001, 12 (1) :56.

[3]陆柳雪.胆石症术后T形管引流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6 (17) :419-420.

[4]刘喜云, 赵丽, 蒋延秋.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后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00, 1 (2) :77.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腹腔镜胆道取石术;T管引流

在对胆道结石的治疗上,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出血量小、患者痛苦轻、病情恢复快的优势,因此,在该病的治疗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接受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我院通过对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康复效果良好。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6例,男75例,女31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61岁。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胆道取石并T管引流术。其中单纯胆总管结石病例2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例82例,均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经我们围手术期的全面护理,患者均治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该类病人对手术望而生畏,表现为焦虑、紧张。术前介绍责任护士及主管医生的技术水平,通过录像交流等方式向患者介绍腹腔镜手术的过程、优点及手术成功的病例,让患者减轻思想负担,以稳定的心态接受手术

2.2 饮食护理 术前1d禁食,尤其是注意不能进食一些豆类食品,避免在术后发生肠胀气;术前12h禁饮食,避免术中发生呕吐造成误吸。

2.3 术前准备

2.3.1 完善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心肺肾等器官的功能,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来接受手术,再次复查胆道系统彩超或做CT检查,明确诊断。

2.3.2 术前指导 教会患者如何正确地咳嗽、咳痰,便于患者在术后正确地有效地排痰,术前一周不能吸烟。

2.3.3 皮肤准备 备皮时要考虑到患者的隐私,给予遮挡,备皮范围同开腹手术,手法轻快,不要损伤皮肤,特别是在对脐孔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时,不易清洗污垢可用棉签蘸液体石蜡油清除,以免污染切口。

3 术后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术毕回到病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避免呼吸道阻塞的危险,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心电监测,15分钟记录一次;遵医嘱予以吸氧,氧流量2-5L,待患者清醒,血壓平稳后可采取半坐卧位,以利于腹腔引流

3.2 切口护理 要保持切口处的干燥卫生,还要密切观察切口处有无红肿、渗血,对切口疼痛不能忍受的患者,要给予镇静剂或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处理,还要给患者心理上安慰,同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内的肃静。

3.3 T管引流的护理 该类手术术后需要进行T管引流,要做好T管引流的护理:①妥善固定,防止牵拉:全麻清醒前患者要进行专护,对于躁动的患者要适当加以约束。患者清醒后,嘱其在翻身、挪动、起床活动时勿过度牵拉导管而致T管脱出,T管腹壁引流口处每次换药后均应用胶布重新固定。预防胆汁性腹膜炎导致二次手术。②保持通畅,有效引流:应定时检查挤捏T管,检查T管是否畅通,不要挤压引流管,在术后5-7d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避免造成腹腔感染。引流管阻塞时可用细硅胶管插入行负压吸引[2],每日更换引流袋。告诉患者在下床活动时要注意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水平,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避免因引流液返流而造成感染,同时还要注意引流袋的位置也不能太低,这样会造成引流过量。③详细记录:胆道手术后从T管引流出的胆汁量及性质是反映肝功能情况和胆道病变的信号。应及时记录,查看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术后T管引流量第1d200mL,7-10d正常。如果胆汁量不断增加,说明胆总管下端阻塞,也可能存在残余结石;如果引流量剧减或无胆汁,要考虑到T管脱出或阻塞。引流液色泽变化:术后1-2d内为深褐色或澄黄色清亮胆汁,有时会加有少量的絮状物或泥沙样结石,3-4 d逐渐变为金黄色或橘黄色,如果量大色淡则可能是发生肝功能异常,胆汁混浊可能是发生感染,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做好处理。④拔管:术后置管三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无黄疸,胆汁减少至200-300ml/d,无残留结石,可实施夹管,夹管过程中没有发生腹痛、黄疸及发热,进行T管逆行胆道造影,开放引流造影剂1-2d给予拔管。拔管1周内,继续观察患者有无发热、腹痛,观察腹腔引流管有无胆汁引出,警惕胆汁外漏、胆汁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4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大量的报道指出,在腹腔镜术后会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在术后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如在术后及时给予双下肢按摩,被动活动肢体,尽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3.5 胃肠减压的护理 术后常规进行胃肠减压,妥善固定减压管,保证加压管不发生扭曲、打折,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引流液要及时倾倒,还要及时更换引流器,不能引流出液体,或患者出现呕吐时,要及时分析原因,并对胃管的长度做出调整,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胃肠减压过程中禁饮食,术后24h肠蠕动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管后给予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及普通饮食,禁食一些辛辣、油腻的食物。

4 出院指导

要详细告知患者有关胆道疾病的基本知识,可以通过口头讲解、发放资料等方式进行;指导患者在出院后要注意营养摄取,合理膳食,低脂饮食,少吃或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注意休息,出院短期内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由于胆道结石复发率高,对病情恢复情况要定期复查。患者一旦发生腹部疼痛、黄疸、高热等表现要及时复诊,以便尽早排除术后结石复发、残余结石、胆道狭窄等疾病的发生,发现病情要及时处理。

5 结 果

所有患者均14d内顺利拔除T管治愈出院。

6 讨 论

重视胆道手术T管引流的护理是胆道手术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4]。腹腔镜胆道取石并T管引流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其具有微创、出血量小、患者痛苦轻,病情恢复快等优势,进行T管引流能减轻胆道内压力,继续排出胆道内残留的泥沙样结石,避免腹腔内胆漏的可能,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并可行胆道造影检查,通过T管窦道将残留结石取出。因此,腹腔镜胆道取石并T管引流术在围手术期进行科学严格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顺利渡过术后的恢复阶段,早日康复出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伟.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21(2):285-286.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

[3] 魏亚娟.加强围手术期护理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11):849.

胆道T管引流术后胆液骤增分析 篇4

1病例报告

病例1, 男性, 72岁。患者于半月前, 因胆囊炎、胆囊结石在当地医院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T管引流术。术后第10天引流管引流胆液达3 000 ml/d, 色淡黄, 澄清。3天后患者口渴、心悸、头晕, 因诊断不明转来我科。查体:重度脱水貌, 血清K+3.0 mmol/L, Na+120 mmol/L。T管造影示胆总管直径约1.5~2.0cm, , 无造影剂排入十二指肠腔, 胰管显影, 胰头部主胰管直径1 cm, 壶腹部见一枚1.2 cm×1.2 cm结石影, 内镜下可见结石嵌于开口处上方。入院后经补液,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同时将十二指肠引流管插到十二指肠降部, 再将T管与十二指肠管相连接, 引流液便流至十二指肠腔。入院第5天, 行ERCP示乳头显著肿大, 立即行乳头开窗术, 嵌顿结石被取出。临床诊断为壶腹部结石嵌顿致胰液返流入胆管。

病例2, 女性, 62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痛20天入院。患者于3周前行胆囊切除加胆总管T管引流术, 近一周引流液增至2000 ml/d;经T管造影显示胆总管直径1.2 cm, 下端一枚直径0.9 cm结石, 造影剂排入十二指肠迟缓, 并见胰管显影, 胰头部主胰管直径5 m m, 经内镜插入带导丝切开刀, 并越过梗阻端, EST后取出一枚结石。最后诊断为胆总管下端结石不完全性梗阻、胰液返流入胆管。

病例3, 女性, 74岁。因乏力、皮肤巩膜进行性发黄1月余入院。B超、CT均示壶腹部癌, 内镜下见十二指肠乳头部糜烂, 呈菜花样, 开口无法辨认, 插管造影未成功。再行经皮经肝胆道引流, 后因引流管滑脱, 再转外科行胆囊造口、T管引流术。术后黄疸渐退, 但引流液多达3 500 ml/d, 淡黄色, 透明, 因疑及胆囊造口处瘘, 经T管造影示胆囊、胆管充盈扩张, 胆总管直径2cm, 胰管亦显影, 肠腔内无造影剂排入。临床诊断:十二指肠壶腹癌致胰液返流至胆囊, 再从引流管流出。患者终因腹胀进行性加重、腹水增多、全身衰竭死亡。

病例4, 女性, 45岁。因反复发作性上腹痛, 诊断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加T管引流术。2周后T管造影仍见胆总管2枚结石, 分别为2.0cm×1.6cm、1.5cm×2.0cm大小。6周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碎石术, 术中用力将结石推入十二指肠腔。术后第3天起引流液由600 ml/d增至2 500 ml/d, 一经夹管, 患者立即感上腹胀痛, 再经T管造影示胆总管直径1.1cm, 下端呈鸟嘴状狭窄, 造影剂排泄迟缓, 且造影剂逆流入胰管。诊断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为胆道镜取石医源性损伤所致。经EST后当天夹管, 患者无不适, 1周后拔管, 痊愈出院。

2讨论

Oddi括约肌位于十二指肠壁内, 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 胆总管和胰管在位于十二指肠外的结缔组织鞘内开始汇集, 一起通过十二指肠肌层内“胆总管窗”。但此时两者的管腔并不融合, 大多数人胆总管和胰管的管腔在十二指肠黏膜下融合形成共同管道, 长约2~7mm[1]。大量事实证明, 由于胆管下端突然受阻, 高压胆汁逆流入胰管是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始动因素[2]。本文4例均行T管引流术, 由于共同通道阻塞引起胰液返流, 大量胰胆液经T管被引出, 临床上罕见。

例1、例2为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 致胆胰管共同通道发生完全和/ (或) 不完全性梗阻, 胰液遂逆流入胆管;例3为十二指肠壶腹部癌梗阻, 例4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致胰液逆流。其共同特征为T管造影示胰管扩张, 当梗阻完全时, 引流液均>3 000ml/d; 当梗阻不完全时, 引流液常<2 500ml/d;均为澄清稀释胆液。临床上如不认真鉴别, 常导致诊断困难, 或误认为胆道医源性损伤引起。当有大量胆液丢失时, T管造影可见胰管显影, 扩张, 造影剂排入肠迟缓, 或无造影剂排入, 这时就应考虑到以上疾病可能。

通常壶腹部梗阻的持续时间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在胆管T管引流状态下, 共同通道阻塞时, 胰液反流至胆管不致于产生肝胆系兵损害, 但大量引流液丢失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尤其是低血钾。胆总管 (或胆囊) T管引流术后, 一旦发生以上情况时, 如水、电解质紊乱较严重者, 应及时予以静脉补液, 亦可经鼻插入十二指肠管至十二指肠降部, 将T管引流液转流入肠腔。对壶腹部嵌顿性结石者, 可行EST、网篮取石术。选用带导丝切开刀, 因结石嵌顿于乳头部时, 切开刀常难以摆正位置, 行EST时易发生偏位, 甚至有穿孔危险。如结石嵌顿于乳头上方, 切开刀无法插入胆总管, 可行乳头开窗术后取石;对壶腹部肿瘤所致梗阻, 应及时转外科手术。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时, 切忌用暴力将结石推向十二指肠腔, 这样容易发生乳头开口黏膜损伤, 继而引起Oddi括约肌炎性狭窄。EST是消除狭窄的简便、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一经切开, 应及早夹住T管, 以保持乳头开口引流的疏通, 预防再狭窄形成。

总之, 对T管引流出大量稀释淡黄色胆液, 超出胆汁生理生成量时, 就应考虑壶腹部梗阻的可能, 应及时寻找原因, 明确诊断,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1]黄永清, 陆兴华.胆道运动性疾病.见:潘国宗, 曹世植主编, 现代胃肠病学.科学出版社, 1994:1751.

[2]王茂旭, 田伏洲, 李素芝, 等.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胰腺炎.中化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4) :208-210.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5

【摘要】目的:探讨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腹腔置管引流术并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21例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治疗后,疗效良好,感染机会及并发症较少。结论:此方法操作简便,避免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

【关键词】腹腔置管引流术 肝硬化腹水护理

临床医学中,肝硬化晚期患者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其中一项为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目前,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为两种,分别是给予放腹水和静脉应用白蛋白。其中,大量放腹水(large volume paracentesis,LVP)是临床医学中实现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1]。大量腹水患者挤压腹腔后,会导致横隔上发生呼吸循环障碍症状,对腹水进行抽取,可实现对该类症状的暂时缓解,但需反复抽液。而且穿刺针孔径较大 ,穿刺中不易固定,操作繁琐,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腹腔置管持续引流腹水,可有效减少传统注射器反复抽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及感染,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效果,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肝硬化大量腹水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5岁~71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1年~3年。其中,21例患者在置管放液前,均出现腹胀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比较明显。

1.2 操作方法

对患者进行穿刺前,护理人员应关好门窗保持密封行,调节合适的室内温度,最佳温度为20~22℃,嘱患者排尿后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取常规腹水穿刺点,或由B超定位腹水最明显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成功后,以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6cm左右(根据腹水的量来调节深度),以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外接引流袋,引流不畅者可变换体位。

1.3 治疗结果

患者治疗后,引流管保留时间在2d~2周首次放腹水≤1 000~1500ml,速度≤50ml/h,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可逐渐增加至2000~3000ml的放腹水量。所有患者均进行2~5次放腹水,在一次放液后压迫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穿刺前,做好术前体位及用物的准备,予以心理护理,详细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手术操作方法,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进行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如,让患者了解放腹水后,可有效缓自身发生的不适症状,如解腹胀呼吸困难等,能够减轻痛苦。同时,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和心理心理,保证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提高患者配合治疗度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

2.2 术中护理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的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给予安慰。同时,详细观察患者实施引流术的过程中,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数量等,并做好记录。

2.3 术后护理

患者完成腹腔置管引流术后, 护理人员用做好术后护理工作。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观察患者穿刺处是否出现渗出、红肿和化脓现象,保持患者局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隔1天对患者的透明敷料进行1次更换。从患者穿刺点开始消毒,直至穿刺点外15~20cm。应用无菌纱布对接头和三通进行包裹,每周对三通和肝素帽进行更换,更换次数为2次;每次完成引流后,更换引流袋并以10~20ml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5 ml肝素稀释液12.5~25.0 U/ml的正压进行封管。完成封管后需夹紧夹子,无菌肝素帽衔接导管接口,固定于体表并做好心理护理,讲明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病人合作,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2.4 引流管的护理

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引流管护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应妥帖固定患者引流管,并保持其通畅性,避免造成引流管的扭曲和受压。另外,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禁止进行剧烈运动。放液时,应保持均匀缓慢的速度。如患者在放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循环衰竭征象,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5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5.1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因腹部高度膨隆,可能会出现漏液及内出血现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并随时对患者浸湿的敷料进行更换,保持干燥。同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插管处是否存在渗液、腹壁水肿现象,避免这些症状的发生。

2.5.2 腹腔感染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处隔日用碘伏酒精消毒,并更换无菌透明敷贴;更换引流袋或向腹腔内注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袋必须低于腹腔,以免引流袋内液体逆流入腹腔,造成逆行感染;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观察用药情况及副作用,若出现体温升高畏寒腹痛加剧等情况,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3.讨论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肝硬化大量腹水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方便,局部密封性好;②置入的导管质地柔软,对组织刺激性小,易于保留,且不影响患者的活动及睡眠;③留置时间长,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 ④直接引流腹水入引流袋,有利于准确记录所引流的腹水量。和传统的反复穿刺抽腹水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腹腔置管引流,操作简单易行,组织损伤小,安全可靠,减轻了患者痛苦,使患者易于接受,是个较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6

【关键词】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老年;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75-01

化脓性胆囊炎多为急性发作,且具有病情进展迅速、危急的特征,若延误治疗时机,容易引发胆囊坏疽或胆囊穿孔等严重后果,因此患者一旦确诊,就须立即组织手术治疗[1]。本文将我院2013年0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4例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应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法治疗老年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护理方法。现围绕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作如下详细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2013年03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34例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作为临床护理干预对象。入组标准:有明确的胆囊炎病史;就诊时右上腹饱满,触诊发现胆囊区肌肉紧张,反跳痛或明显压痛;彩超检查可见胆囊结石数目不等,胆囊囊壁增厚、张力增大及周围积液等情况。排除标准:穿刺引流手术禁忌或麻醉禁忌;未签署知情协议等。入选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为(70.27±7.33)岁,胆囊炎病史3年4个月~11年,平均病程为(6.89±2.30)年。34例患者中,合并有心脑血管病12例,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黄疸4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遵医嘱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综合治疗,本组患者均行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手术治疗,在彩超引导下定位,采用PTCD套管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双腔置管,并充分冲洗引流。

主要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术前护理:术前协助患者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检查,利用B超检查了解患者的胆囊和肝脏情况,完善术前准备,并嘱咐患者禁食、禁饮6h。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的目的、流程、操作方法,以减轻病患的心理压力。(2)术中护理:密切监视手术全程进展情况,持续监测患者的意识、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生命体体征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进行抢救处理。(3)术后护理:嘱咐患者按照少食多餐、营养丰富以及清淡易消化的原则进食,少食油腻食物和甜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瘙痒、红肿或渗出等情况,及时对引流管位置作出调整;术后每日经引流管冲洗胆囊2次,分次注入生理盐水(0.9%)和硫酸庆大霉素,待患者胆汁完全恢复正常之后,留管观察2~3d,若患者无不良反应则移除管道[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首次引流量、化脓症状消失时间、引流天数、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

2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一次性穿刺置管,首次引流出的脓液量为54~112ml,首次引流后,所有病患的病情均有所好转,各项体征及症状减轻,精神状况、情绪良好,引流24h内部分患者体温有所下降。引流48h~72h后,通过观察患者胆囊内情况,发现化脓性胆汁由粘稠转为稀薄,引流量要明显少于首次引流。本组34例患者的化脓症状消失时间在术后8~12d,且白细胞计数也接近正常水平,总共引流时间为7~13d,总住院时间为13~29d,平均住院(43.89±7.62)d。所有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患者中未发生胆汁腹膜炎、气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炎是因胆囊阻塞或者细菌感染引发的一类胆囊炎症,该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见右上腹反跳痛或压痛、腹肌强直、发热、恶心呕吐等表现,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不适。化脓性胆囊炎具有病情急、进展快的特点,老年患者身体素质差,合并症多,若未及时接受有效的手术治疗,可产生胆囊穿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3]。同时,因老年人缺乏治疗信心,术前多存在着紧张和忧虑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加重心功能不全,因此术前需围绕手术治疗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作充分的说明和解释,使其能够消除心理顾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胆囊穿刺手术虽用时短,但需要齐全的手术设备,因此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妥善准备好穿刺工具、引流工具以及消毒、麻醉物品;老年患者中大部分合并有心血管病,因而术中要注意加强巡护和生命体征监测,有效防范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确保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处理。此外,患者在术后早期易发生创口渗出、红肿以及瘙痒等不适症状,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及时更换药物,调整引流管位置。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治愈顺利出院,且均未发生胆汁腹膜炎、气胸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说明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强化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综上所述,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严密监护以及术后精心护理是保证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对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兰,练慧萍,黎惠娟等. 采用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方法医治老年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8(03): 28-29.

[2]侯煜,杨艳,杜青等.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3(27): 3492.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例。其中对照组男7例, 女3例, 年龄50岁~64岁, 平均年龄 (46.8±4.6) 岁;试验组男4例, 女6例, 年龄27岁~69岁, 平均年龄为 (46.4±5.1) 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严格根据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以禁忌证, 试验组给予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腹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 操作者要选择合适的T管, 放置T管时注意是否漏气。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效果比较

在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 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早, 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对于本次的治疗满意度为100.0%, 对照组对于本次的治疗满意度为70.0%, 试验组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胆管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 如何以最小的创伤治疗胆管结石是目前临床上的一大课题[2]。1991年Phillip最早报道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随后微创外科技术蓬勃发展, 为胆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很多优点:如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3]。陆续推广至世界各地。临床上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腹腔镜术式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是理论上最合理的微创治疗方法, 可达到传统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效果, 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 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等优点。但是其也有一定的缺点, 主要包括术后留置T管时间过长, 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不便, 一般时间为6周~8周。目前, 研究人员不断地尝试探查后的胆管Ⅰ期缝合[4]。

临床上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原发或继发胆总管结石伴肝内较小的结石, 伴左右肝管结石, 可伴胆囊结石。其禁忌证主要包括合并有肝内外胆管狭窄, 胆管二次手术, 胆管肿瘤等, 这些情况下需要进行常规的开腹手术。对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要求操作者具有丰富的开腹胆管手术经验, 同时需要掌握腹腔镜及胆管镜探查技巧以及腔内缝合打结技术[5]。操作时需要在镜下判断胆总管粗细, 要选择合适的T管, 放置T管时注意是否漏气。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较对照组早, 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短, 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严格掌握腹腔镜的适应证以及禁忌证, 在术中仔细操作, 及时发现术中损伤, 术后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治疗方法, 是目前治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微创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傅侃达, 秦长江, 任学群.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19 (2) :128-131.

[2]何建新, 谭龙.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临床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 2013, 19 (1) :28-31.

[3]徐刚潮, 谢建明, 王良坤.腹腔镜联合胆管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3) :202-204.

[4]张鸿涛, 崔云峰, 苗彬, 等.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 (2) :183-186.

T型管引流病人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48例胆道术后应用T型管引流病人, 男20例, 女28例;年龄36岁~78岁。

2 护理

2.1 妥善固定, 保持引流管通畅

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将T型管接无菌引流袋悬挂于右侧床边。术后1周内, 特别是术后3 d以内, 若T管脱出, 可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所以勿将引流管扭曲、受压、脱出。如有阻塞时宜用手挤压或用针筒抽吸, 若要冲洗时, 应用无菌盐水缓慢冲洗, 防止高压快速冲洗。

2.2 保持无菌, 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更换消毒连接管与引流袋, 并检查有无破损, 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 站立时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应超过腹部切口高度, 以免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2.3 做好观察与记录

若T型管内的水柱能随呼吸时胆道内压力的改变而波动, 则表示其通畅。应观察记录胆汁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观察有无鲜血或碎石等沉淀物, 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大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术后一般管引流量每天300 mL~700 mL, 呈黄色或黄绿色, 若24 h<300 mL或24 h>1 000 mL, 应查明原因。引流量少多见于部分阻塞, 胆肠吻合术后引流管受压、半脱出等;若量少、色淡、黄疸深, 则可能有肝功能衰退或引流处上方胆管有阻塞。大量稀薄的胆汁常见于有肝硬化或纤维化, 梗阻性黄疸解除后胰液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此时应送胆汁做淀粉酶测定, 以排除后一种可能性, 当胆总管下端梗阻时, 胆汁外引流亦较多而不逐渐减少。一般术后第6天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

2.4 T管周围皮肤护理

每日清洁消毒T管周围皮肤1次, 并覆盖无菌纱布, 如有胆汁渗漏, 应及时更换纱布, 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 严格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5 拔管护理

T型管一般放置2周左右, 若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胆汁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汁、无结石、无沉渣或絮状物可考虑拔管。拔管前可在饭前、饭后夹管1 h, 1 d~2 d后全日夹管, 无饱胀感觉, 再进行造影, 证明胆道通畅, 次日可拔管, 造影后需开放T管1 d, 以引流造影剂, 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 1 d~2 d会自行封闭。

2.6 观察病人全身情况

t管引流护理考试题 篇9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2008年我科共对肺癌、乳腺癌、肠癌、恶性淋巴瘤等300例患者进行了胸腔置管引流术, 均经B型超声或X线摄片检查证实胸腔内有中等量以上的积液, 其中男180例, 女120例, 年龄30~85岁, 中位年龄70.62岁。

1.2 方法

由专业医师进行胸腔穿刺置管, 护士给予密切配合。

2护理

2.1 健康教育

置管前对患者讲解胸腔置管的目的及意义, 取得患者的配合, 指导患者在睡觉、翻身、洗澡或运动时保护好引流导管及敷料, 避免污染与脱管。

2.2 术中密切观察

在穿刺过程中,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反应, 若患者诉胸闷、心慌、气促或不能配合时, 要及时告知医师, 可采取暂停操作、卧床休息或吸氧等措施, 待症状缓解后再行穿刺。

2.3 放液

穿刺成功后连接1次性引流袋, 首次放液≤800ml, 控制速度为每分钟30ml, 不能过快, 防止放液过量或过快而导致纵隔摆动及肺水肿。以后每天1次, 可增加引流量,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并送检。

2.4 灌注

积液引流彻底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再向胸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剂。一般选择顺铂与白介素-Ⅱ交替使用或同期应用 (每周1次) , 保留24~48h后再放液, 使药物有足够的时间在胸腔内存留而达到治疗效果。

2.5 封管

每次引流结束后必须用肝素钠 (生理盐水100ml+肝素钠12 500U) 封管, 防止管腔阻塞。封管时应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推注完后再拔针, 并将管道末端用无菌敷料包裹固定于穿刺同侧背部。

2.6 管道留置

严格按置管后管道留置进行护理, 穿刺处每周换药2次, 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检查置管处皮肤外管道刻度, 防止置管向外脱落, 保持管道通畅, 勿扭曲、挤压、折叠, 引流袋每天更换。可带管数月, 直到胸腔积液控制, 评价疗效后拔除置管。

2.7 观察体温

置管期间要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严防因置管引起的逆行感染,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轻者给予心理疏导, 重者及时向医师报告给予相应的处置。

3讨论

胸腔置管引流与传统的胸穿引流相比, 极大地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使其从心理上更易接受。对医师而言, 避免了反复穿刺的风险,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能更好地达到彻底引流胸水, 提高胸水控制率的目标, 在治疗上更方便易行。因此, 胸腔内置贝朗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是一个好方法。

上一篇:关于中学的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不可救药成语典故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