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推荐6篇)

劳动安全管理制度 篇1

一、目的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安全隐患,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特制定此制度。

此劳动安全管理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部门。

二、安全管理方面

1.组织机构与职责

(1)企业安全管理小组由企业办公室经理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责任如下:

①研究制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措施和防止职业危害保护计划,并监督执行。

②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或排出。

③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总结推广安全生产经验,并做好信息上下反馈工作;制定安全生产细则和操作流程。

④参加安全事故处理,并负责事故的调查、分析和报告,协助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执行。

⑤对新建项目、整改项目、大修工程进行验收和试运行工作。

(2)各部门负责人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面主管部门安全管理工作。各部门必须在本职范围内做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3)技术人员在审核方案、图纸和其他技术性文件时,必须保证技术运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各班组长须经常检查、督促员工安全操作,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定期的检查、保养、维修设备,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

2.仪器设备方面

(1)各种仪器设备不得负荷运转,不得带故障运转,必须正确使用,定期检查保养。对应配带安全附件的仪器,必须配带安全附件。/

3(2)电气设备的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必须配有保险和漏电装置,有可靠的接地或接零措施。

(3)定期检查生产设备、仪器的防护、保险及信号等装置是否缺乏,是否处于不良状态,生产工艺是否缺乏安全保障,工艺规程是否存在缺陷。

(4)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理,必须按相关规定执行,必须设有防火、防爆设施,严禁烟火。

3.其他方面:

(1)节假日由企业安排人员值班,值班人员必须到岗,认真履行值班职责。

(2)每天晚上下班后,最后走的人员负责关门关窗,检查检查电源是否切断,保证无安全隐患后,方可离开。

(3)企业员工应妥善保管好印章、钱款、贵重物品、重要文件等,重要物品应放入个人档案柜或带锁的抽屉中锁好。

三、工作环境安全方面

1.各部门、各车间必须张贴安全注意事项。

2.各部门应在显眼处备有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安全装置、保护用具和急救工具,张贴相关操作说明,各部门应定期的对以上设施进行检查。

3.工作场所内要保持清洁,不得杂乱无章,每年应组织2~4次的大扫除。

4.电气工作场所、电力机械、电力装置等必须有明显的标志,并配有照明设施;对已出现事故的机械工具,必须配置安全装置,并不定期的进行性能检查。

5.工作场所内,必须留有通常的安全通道和紧急出口,并设有明显标志。

6.对温度、湿度、噪音等有要求的工作场所,应安置通风、调节湿度和降低噪音的设备,并需每周至少检测一次,防止场所内温度、湿度、噪音超过规定,对人身体有害。

7.有毒、有害及其他对人体有危害的物品,应按其相关说明,妥善保管。

8.各工作场所内应配有绷带、消毒水、止血带、烫伤药、担架等急救用具。

四、人员安全意识方面/

31、企业应定期的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知识讲座和专业安全技术训练,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员工上岗之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2.汽缸操作员、焊接作业员、其他较危险的岗位,相关人员必须牢记操作手册和相应的安全注意事项,部门经理或负责人应不定期的进行抽查。

3.员工工作时,需佩戴相关安全保护装置的,必须佩戴。所有员工,进入车间前必须佩戴相关安全保护装置;从事机械操作的人员,禁止戴手套作业。

4.非操作员不得操作机械设备,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工作重地。

5.员工吸烟应在指定的吸烟室内吸烟。工作期间严禁闲谈、打闹、串岗、离岗、操作不认真。

6.对于从事危险性作业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关资格证明,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否则,不得擅自从事危险性作业。

7.女员工不得从事危险、有害和重体力劳动。女员工产前产后各六周内不得上班。

8.食堂人员要努力保持个人卫生,穿戴专用工作服。

9.餐具须及时清洗,清洗完放入消毒柜中保存。餐具、食品材料必须认真的管理,防止虫害、鼠害,防止食物腐烂变质。

10.污水和剩菜饭必须倒入指定地点。

五、事故处理方面

1.企业每年应举行1~2次的安全工作总结大会,总结上周期的安全工作,并制定下一期的安全计划;同时评选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2.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必须按照事故处理程序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不得虚报、瞒报、漏报或延迟不报。

3.事故发生后,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展开事故调查,并就事故的原因、结果、整改措施写出书面报告。

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 篇2

一、云南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沿革及其内容

自建国以来,云南省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制度,为云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云南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进程也就是云南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

(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1951年,其标志是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该条例确立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实行以企业作为实施主体的受益基准制,企业负责养老金的筹集、发放并对退休人员进行管理,职工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这一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稳定起过积极的作用。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规定》,并修订了《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规定》,进一步解决了工人、干部年老退休后基本生活的保障问题。?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人口老龄化过程加剧,加之企业改革实行以自负盈亏为主的经济政策,传统的养老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国家于1986年对企业用工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工人退休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规定:劳动合同制工人的退休养老基金由企业按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总额的15%缴纳,劳动合同制工人按本人标准工资的3%缴纳。云南省为顺应这一潮流,于1986年开始了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使全省127个县市都实现了县、市级社会统筹。?

1991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统筹,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统筹制的确立,提高了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不同企业之间养老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云南省为贯彻这一决定,于1993年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暂行办法》和《云南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并于1994年颁布了《云南省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改革办法》。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第二,形成多渠道的费用筹集机制,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第三,确立了“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改变养老金现收现付的做法。?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并提出了两种具体的实施办法。云南省根据其精神,于同年颁布了《云南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云南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城镇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并于颁布了《云南省私营企业业主、雇员、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全省推行以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新办法,使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决定》;1月,又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确立了目前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云南省于19颁布《云南省实施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颁布《云南省实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实施细则、《云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云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征收暂行办法》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暂行规定》;颁布《云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办法》,从而确立起了云南省现行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完善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第二,完成了统一制度的并轨,实施省级统筹和驻滇中央行业养老保险向地方的顺利移交;第三,将覆盖范围扩大到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七类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第四,将基金收缴改为税务代征,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第五,规定不同企业性质和地区按不同的费率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上年度本单位工资总额的18%-29%;第六,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按本人缴费基数的11%记入,其中,职工本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第七,改变了基本养老保险的计发办法;第八,设置了养老金的调整机制,根椐工资增长和生活费用的提高,定期增加养老金;第九,实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

(2)农村养老保险?

我国传统的农村老人养老保险主要靠子女赡养,对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则采取分散供养、集体供应、统筹供养、划定供养田组织代耕的办法,实施五保;集体供养确有困难的,由国家给予临时或定期救济,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家庭结构逐步趋向小型化以及人口的老龄化,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面小单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91年,国务院决定由民政部门负责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1992年农业部发布了《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对乡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作出了规定。其主要内容是:明确了该办法适用的乡镇企业,规定了养老保险费的组成、保险期限以及养老待遇,并对一些特殊情况和养老保险的管理进行了规定。云南省依据中央的精神,从1991年开始在云南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工作。1992年,云南省发出《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正式建立起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9,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完善了云南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民、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籍义务兵、乡镇招聘干部等非城镇户口的农村从业人员;第二,农村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以个人交纳为主,单位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凡年满18岁以上、未满60周岁的农村从业人员,可以缴纳养老保险费,其所在单位还应给予不低于其参保数额的20%的补助;第三,参保人自年满60周岁的次月开始领取保险金,领取数额按照参保人个人帐户中养老保险积累总额确定。?

2、医疗保险?

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52年颁布的《公费医疗制度》,确立了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障模式。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其工作人员的诊疗、药品、住院费用由国家拨款支付;国有企业单位则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其职工的医疗费用由企业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费支付。传统的医疗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职工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国家和企业包揽的费用过多,使财政不堪重负,医疗费用的浪费严重等。为此,国家自80年代开始对医 疗制度进行改革,并于1993年提出了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构想。1994年国务院首先在镇江市和九江市进行试点,云南省的曲靖市和开远市于19被列入试点范围。19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取代原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根据国务院的精神,云南省于1999年颁布了《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和《云南省城镇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颁布了《云南省省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实施办法》。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城镇各类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第二,实行省级统筹;第三,基本医疗费用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并确立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比例。用人单位缴纳保险费的费率为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5%-8%,职工缴纳保险费的费率为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的2%。缴费率随经济的发展作相应调整;第四,建立基本医疗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规定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为统筹地区用人单位缴费的30%-35%;第五,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第六,对医疗保险基金进行管理和监督。?

3、失业保险?

为了解决失业工人的生活问题,政务院于1950年颁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暂行办法》;于1952年颁布了《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及《关于失业人员统一登记办法》。到1956年,基本解决了我国的失业问题,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政策没有实现制度化并延续下来,失业救济被纳入了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范围中。?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改革劳动制度的四个“规定”,对劳动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并建立起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为贯彻国家的规定,云南省于同年颁布了《关于贯彻执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建立起了云南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其基本特点是把救济和促进再就业结合起来,在保障失业职工基本生活稳定的基础上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组织失业人员进行转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再就业的条件。?

1993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重新建立起较为规范的失业保险制度,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云南省于1994年颁布了《云南省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国务院的《暂行规定》。具体表现为:首先,扩大了覆盖范围,以国有企业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作为基本的实施范围,包括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供销社、股份制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及其他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部分乡镇企业;其次,调整了失业基金的征缴比例,将国务院《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中规定的“基金按全部职工标准工资的1%缴纳”,调整为按工资总额的1%征收;第三,改进了失业救济金的计发办法,提高了失业救济金的标准;第四,提高了统筹层次,将县、市统筹提高到地、市统筹;第五,重新规范了申领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量失业职工涌现,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996年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国有企业富余职工安置办法》,重点解决国有企业富余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后,云南省于1997年和1998年相继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和《云南省失业职工管理暂行办法》,以领先于国务院相关立法的速度建立起了本省的失业保险法律体系。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国务院于1999年1月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保险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后,为了与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相衔接,云南省于1999年6月发布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切实做好我省失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由此确立了云南省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再次扩大了覆盖范围;第二,增加了失业保险金的来源,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国家财政拨付一定的失业保险金;第三,提高了失业保险费的费率,规定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工资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个人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第四,规定了失业保险待遇标准,失业职工按月领取的失业保险金为云南省政府规定的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0%;第五,加强对失业职工的管理,采取“统筹规划、集中登记、分散管理、奖扶结合”的管理办法。?

4、工伤保险?

云南省的工伤保险制度与全国一样,源于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由于这项制度存在覆盖面窄、待遇低以及缺乏强制性等诸多弊端,云南省于1992年开始对这项制度进行改革,并于1995年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1996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和《职工工伤和职业病伤残等级鉴定标准》,开始按社会保险方式对原有的工伤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为配合这一规定,云南省于1997年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明确了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是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第二,规定了工伤保险费的缴纳由劳动行政部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伤亡事故风险大小、职业危害程度不同实行差别费率。企业按核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总额的0.5%-1.5%至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第三,建立了工伤和职业病伤残鉴定制度;第四,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工伤医疗待遇、工伤津贴和伤残待遇三种,职工因工负伤可按规定的标准享受上述待遇;第五,规定了企业和职工的工伤保险责任。?

5、生育保险?

我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建立于1951年,即《劳动保险条例》;1955年,政务院颁布《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规定》,建立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女工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为进一步保护妇女和婴儿的身体健康,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国务院于1988年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统一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生育保险制度。为落实上述规定,解决云南省企业之间生育费用负担畸轻畸重,部分企业中女职工生育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矛盾,云南省昆明市政府于1989年发布了《昆明市女职工生育基金统筹试行办法》,开始了生育保险制度的积极探索。1994年,劳动部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提出要按照社会保险方式对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对生育保险制度的内容、标准、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1995年,云南省根据上述《办法》,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在全省逐步推开了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将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略有储备”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规定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并进行规范管理。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规定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是云南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第二,规定生育保险费的缴纳由企业按其核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工资总额的1%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第三,规定了女职工所能享受的生育待遇标准。?

(二)社会救济制度

1、农村社会救济?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对农村中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义

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贫生产等多种形式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2、城市社会救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破产、停产企业和一批失业、下岗人员,这使得我国城镇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994年,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199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规定所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都应得到救济。这项制度为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称为城市居民的最后一道“安全网”。1997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为配合中央的精神,云南省于1998年7月颁布了《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保障制度实施意见》;1999年颁布了《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施方案》和《关于调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云南省的城市社会救济工作。其主要内容是:第一,指明了工作方针和目标,规定云南省地市级、地区行署和州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有条件的县市所在地的镇要在1998年内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余县级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在1999年底前建立起这项制度;第二,规定保障对象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第三,规定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并按经济发展作出调整;第四,规定了对家庭收入的核定标准;第五,规定了对保障金的审批和发放程序;第六,规范了对保障金的管理。?

3、自然灾害救济?

为加强和改善抗灾救灾工作,云南省政府于1993年11月8日颁布了《云南省抗灾救灾暂行规定》,明确界定了自然灾害的范围、抗灾救灾的含义,提出了抗灾救灾的基本方针、原则和要求,明确了各部门在抗灾救灾中的具体职责和抗灾救灾经费和物资筹集的渠道、省级政府和部门对特大灾、大灾的经费补助范围。这一规定的发布及施行,对指导和规范云南这个多灾、连灾省份的抗灾救灾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优抚安置制度?

建国以来,云南的优抚安置得到了加强,有力地促进了云南边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1980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规范了对革命烈士的优抚待遇。198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关于军队干部退休的暂行规定》,1983年1月又颁布了《关于军队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对军队干部的养老及休养作了规定。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其中规定了对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的安置。1987年颁布了《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界定了退伍义务兵的范围以及安置办法。云南省根据其精神,结合云南的实际,于1988年10月颁布了《云南省<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实施细则》,这个实施细则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改革精神;二是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照顾。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了对死亡抚恤和伤残抚恤的优待办法。1997年民政部颁布了《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1998年7月,云南省发布了《云南省拥军优属规定》,使云南省的拥军优属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双拥优抚工作。1998年7月,云南省还颁布了《云南省义务兵家属优待规定》,保障了对义务兵家属的优待,并对优待金的筹集和管理作出了规范,标志着云南省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四)社会福利制度?

1990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对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提供了法律基础。1991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对收养孤儿作出了规定。1992年,云南省民政厅颁布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有了法律依据。1997年云南省颁布了《云南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对残疾人的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云南省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50多年来,历经多少曲折、徘徊,云南省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层次到高水平的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路程,取得了不斐的成绩。特别是在“九五”期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云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决定和条例,结合省情,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框架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使我省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日渐完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不够发达,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实行的时间还不长,还有待时间的考验等原因,我省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不少。

?(一)养老保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云南省的养老保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有:?

1、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最初仅覆盖了国有企业及其职工,1995年开始即扩大到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及其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从2011月起,城镇个体劳动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也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逐年增加,1996底,全省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79.5万人。到206月底,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的人数已达254.02万人,增长了41.52%.???

2、基金统筹层次不断提高。从县级统筹发展到地级统筹,1998年4月又顺利上升到省级统筹,实行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省级社会统筹。?

3、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不断提高。截止2000年底,全省共有128个县市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了96%,比1998年81%的社会化发放率增加了15个百分点。

4、农村养老保险得以巩固,到2000年底,全省共有14个地州市、105个县、1196个乡镇、8913个村、1598个乡镇企业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共有136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已陆续有6000余人开始领取养老金。??

虽然我省的养老保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只覆盖了企业及其职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离退休人员,其他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未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此外,一些已被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用人单位却不参加养老保险统筹,特别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例如,马关县至2000年7月底只有24名个体工商户户主和2名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仅占全县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总人数的0.5%和私

营企业从业总人数的0.4%.??

??2、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负担过重。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而云南省是将全省16个地州市和6个行业划分为5个费率档次缴费,即分别为工资总额的18%、20%、23%、25%、29%.缴费比例最高的地区和行业比国家规定的缴费比例整整高出了9个百分点。对于这些地区和行业的企业来说,它们除了参加养老保险外,还要参加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险项目,其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3、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难度增大,支出增多,滚存节余减少。以文山州为例,该州2000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5272万元,共支出5540万元,收支缺口268万元,全州累计拖欠养老保险费1066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积余仅为4387万元。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长期拖欠职工工资,更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的直接原因。二是离退休人员增长过快,2001年上半年我省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已达到69.82万人,比1996年的40.79万人增加了71.17%.三是法制还不健全,一些有能力缴费的企业不参加养老保险,有的有意欠缴、拒缴养老保险和瞒报工资总额,这些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云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对不缴费的单位只规定了“加收2‰的滞纳金”以及“处以2%以下的罚款”,这对拒绝参保的拖欠企业来说,仍然缺少有效的约束力。?

4、养老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监督作出了规定,但却从未涉及基金的运营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没有得到明确的法律保障,这无疑对缓解我省养老保险面临的压力,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不利的。?

(二)失业保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失业职工人数迅猛增长。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失业保险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对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1、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云南省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只覆盖了国有企业及其职工,此后逐步扩大到不同所有制企业、所有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社会团体及其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机关单位的工勤人员等。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员也不断增加,1996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为135.5万人,到了2001年6月底,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达196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44.65%.?

2、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确定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在1998年《云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实施以前,失业保险费完全由企业负担,个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1998年以后,失业保险费改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缴纳,减轻了用人单位的负担。?

3、不断调整失业保险金的标准,以保证失业职工都能通过失业保险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 1994年,云南省发放的失业救济金最低标准为65元,最高标准为85元;到1996年调整为最低标准85元,最高标准102元。1999年,云南省又规定,从7月1日起将失业人员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及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30%.?我省的失业保险固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立法滞后。早在国务院颁布全国性的失业保险条例之前,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便于1997年12月3日审议通过了《云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从这点上说,云南省的失业保险立法当时是走在了前列。但在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对全国的企业职工失业保险作出了规范以后,云南省却没有及时地对我省的《条例》进行相应的修改,仅仅是由省政府办公厅于1999年6月8日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切实做好我省失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不相符的地方作了暂时规定。这无疑在立法上滞后了。?

2、失业职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没有与其贡献相联系。根据《云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第16条的规定,失业职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期限以本人工作时间长短来确定,连续工作时间越长,失业后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时间也相对越长,而不是贯彻“待遇与贡献挂钩”的原则,以缴费年限的长短为依据确定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这样做不利于调动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

3、失业保险费由劳动就业机构征缴,筹资手段软化,导致失业保险费欠费金额庞大。如剑川县失业保险基金欠费单位达19家,金额达35405.83元,其中历年欠费单位有6家,金额达3885元。欠费单位达35家,金额为85125元。

??4、部分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果不佳。近年在开展失业保险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重基金收缴而轻基金应用的倾向,部分地区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果不佳。例如,文山县1998年全年共征收失业保险金36.8万元,实际支出786元,基金运用仅占当年征收基金总数的0.9%.失业保险功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使已经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和职工按期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动摇了决策部门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决心。?

(三)医疗保险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从50年代初期开始,云南省就一直实行职工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直至1999年8月20日省政府通过《云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才意味着公费医疗已成为历史,我省的医疗保险改革进入了实施阶段。截止2001年6月底,全省已有15个地州市11个地级单位和96个县市区按新的医改方案启动实施。目前,我省绝大多数启动医疗保险的地县运行平稳。新的医疗保险较原来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有了明显的进步。

?1、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原来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仅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及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而现行的医疗保险则覆盖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退休人员,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今后也将逐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2、明确了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以前公费医疗经费由各级财政拨付,人均经费定额随财政收支变化而“浮动”,尚无统一的标准。而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分别按比例缴纳,使医疗保险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又能改变过去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浪费严重,医院开人情方、职工“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等现象。?

3、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是以“低水平、广覆盖”为主要原则,对一些患病机率高的特殊群体没有给予过多的考虑,因此,在实行基本医疗保险之外,云南省还同时实行职工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对患大病的职工的就医给予充分的保障。?

我省的医疗保险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实施时间还不长,存在一些问题在所难免:?

1、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征缴,征缴措施不力导致欠费严重。2001年上半年全省应缴医疗保险费4.27亿元,实际征缴3.47亿元,收缴率仅为81.3%.基本医疗保险费收缴不足将严重制约医疗保险金的发放。????

2、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后,职工的医疗费需个人自付的比例较以往偏高,例如,昆明市城镇职工发生的住院基本医疗费如在统筹起付标准以上1万元以下的,在职人员个人自付比例为15%.比例提高有可能会导致部分人群贫困。?

3、定点医疗机构的确定缺乏透明度。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三个部门发布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参保人的选择意向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而且,参保人可在1年后提出更改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定点医疗机构仅单方面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资格认证,不向社会征求意见,参保人员对这些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态度的反映根本不能体现。

(四)社会救济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救济,1998年7月21日,云南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决定在我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省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01年9月底,全省共有144515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位居全国中等水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随着工资的增长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1999年7月开始提高补助标准30%.?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解决我省城镇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立法滞后。国务院已于99年9月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而云南省没有及时地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仍然还在根据省政府98年7月发布的《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立法速度跟不上实际需要。?

2、还有一部分应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尚未纳入低保范围。以昆明市为例,据2001年9月初步调查,昆明市应纳入低保范围的人员有72216人,目前仍未纳入低保范围的还有53370人,比例高达73.9%,尤其是把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家庭排斥在低保之外,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没有得到救助。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尚未健全。《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中有关配套措施的规定含糊、不具体,且过于单一。湖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城市实行的配套措施有多种,包括优惠供应粮食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减免住房租金、减免医疗费用、减免学生的学杂费等等。而云南省只是笼统规定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保障对象给予必要的照顾以及对自谋职业者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优惠,缺乏具体的措施支持。?

三、完善云南省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思考?

云南省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相关措施的施行提供了法律的坚实后盾,同时,也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基础。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大和社会保障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凸显出自身诸多的欠缺和不足,如前所述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参考兄弟省份及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对我省社会保障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以下的思考。?

(一)加快立法步伐,形成法律体系。?

获得社会保障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要实现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的转变,完善立法是第一步。从国际惯例看,“国家立法,强制执行”,是社会保障的本质特征。这说明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庞大的法律体系为依托。欧洲大部分高福利国家早在十八世纪就已颁布了社会保障的相关法案。以著名的福利国家瑞典为例,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今,瑞典政府先后颁布了多达40余部的社会保障法律,而与之相配套的法规更是不计其数。“从摇篮到坟墓”的瑞典社会保障模式正是以这些详尽、有效的立法为支撑,而最终成为了福利国家的典范。?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从改革伊始,国家就多以政策、文件等形式推行各项措施,社会保障的相关行政法规都为数不多,法律更是至今还未出台。而云南省的社会保障立法从全国范围看又显得更为滞后。立法的滞后使社会保障处于无法可依的被动局面,给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带来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保障改革措施与体制建设方面,出现了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行其是;社会保险费用的征缴、支付、运营、统筹管理不规范,资金挪移的现象屡禁不止;筹资手段软化,拖延欠费的情况难以遏制;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的立法相当欠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法律,社会保险机构与企业及受保人之间的纠纷主要通过协商办法解决,或者借助政府有关部门的执行力量。这样,大大削弱了工作的力度。可见,从国家到地方,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均已成为制约其改革进程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加快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情势刻不容缓。 首先,尽快出台适应我省实际情况的《云南省社会保障条例》。国家虽还未出台《社会保障法》,但我省可率先制定地方法规。这样既可解我省社会保障无法可依的燃眉之急,又可为制定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积攒实践经验。然而此法订立的规则宜粗不宜细,标准宜低不宜高。一方面是因为云南地方法规的出台,首要任务是提供解决地方社会保障法律纠纷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而更为详细的规定则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后,在以后的立法中逐步体现。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保障标准具有刚性,也就是易升难降。一开始把保障水平订得很高,以后的改革承受的社会压力就会越大。云南省本身就处于边远山区,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在订立本省的保障标准时,不能与其他省份互相攀比,而应综合分析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我省实情的保障水平。?

其次,立法的重点在于从法律角度规范我省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规范的法律体系首先应当涵盖法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因此,我省的社会保障立法应重点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在部门法中确认公民拥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规定违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可以包括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根本遏制诸如挪用保险基金、拒不参保等行为;建立法律监督机构,对社保制度的实施运行、社保基金的运营操作、社保费用的发放领取进行专门的监督。?

3?立法应当系统化。从法律体系看,社会保障法是社会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立法过程中应注意其自身的系统化、配套化。所以,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以《云南省社会保障条例》为中心的、从省会到地方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这一体系还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公积金制度、社区服务等广泛的社会保障法规。

?(二)扩充就业机会,开展就业服务?

失业问题是实行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转变的产物。目前,国有企业的改制,富余人员的分流带来了大量的下岗人员,他们转变为失业人员流向社会。我省目前已进

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失业周期,失业率在不断攀升,大量人员下岗失业。据统计,到2001年6月末我省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7万人,其中长期失业者占85.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同时,2001年全省共有221户国有企业实施了下岗分流,到2001年6月末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共6.44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只有13.3%.大量的失业人员依靠领取失业救济金和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维持生活。而失业救济毕竟是短期的,是“输血”性质而非“造血”性质的生活救济。从长远看失业保险基金无法根本解决失业职工的救济问题,与失业救济相比,充分就业对劳动者乃至对社会更具积极意义。因此,能够真正有效解决或缓解失业问题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当是以救济为手段,以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为目的的综合制度。?

在促进再就业方面,瑞典一直是各国的典范。在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长期抗衡过程中,瑞典一直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和较为稳定的就业环境。虽然我省失业问题的实际情况和社会背景与瑞典大相径庭,但是瑞典政府在增加就业机会和开展就业服务方面实施的大量行之有效的举措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首先,举办以工代赈的公共工程。瑞典的失业救济工程是通过政府举办如城市建筑、自然环境保护、造林等公共工程,为失业的劳动者提供暂时性就业。这项工程既为在公开市场上难以找到工作的老者、残疾人和难民服务,同时也为参加就业培训、接受职业咨询的人提供工作实践机会。在我省,也可以开展类似的工程。工程的项目以自然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为宜。这是因为一方面此类工程的资金募集相对容易。有国家的专项拨款(如滇池排污治理工程),还可以争取海内外的捐款、基金。另一方面,这些工程大部分的工作技术要求不高,适宜于下岗工人操作。最后,该项工程的实施不仅能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机会,还有利于云南“旅游大省”的环境保护,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再就业培训。在瑞典,失业培训是免费的,而且参加者可以得到一笔相当于失业救济金的培训补助。25岁以下的人还能得到一笔补助性贷款,以使他们进入正规的学校培训。瑞典的年度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参加者自始至终完成了培训。其中65%~75%的经过专门培训的人,6个月内均在公开市场上找到了工作。失业人员如此高的再就业率,与他们再就业培训的质量是分不开的。当地的培训中心与正规学校相差无几,而且与市场有紧密联系,能够适应甚至预期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这就避免了受训人员的再就业的盲目性,提高了就业率。有鉴于此,我省要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提高再就业培训的质量无疑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最后,开展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实际上是职业介绍性的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向求职者提供空缺职位,与雇主联系,及时登记空缺职位变化情况,指导残疾人、老年人和年轻人就业以及定期发布职位空缺信息等。瑞典全国有300家就业办公室,它是公共部门的一部分,免费提供报纸、电话、咨询和指导服务,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实际证明,就业服务在匹配求职者和职位空缺方面大有裨益。在瑞典,有相当多的失业者就是通过就业服务而再就业的。在我国,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就业服务。如大连市创立的劳动代理中心。这一机构专门面向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实行劳动代理制,解决其后顾之忧。在劳动代理服务中心,档案保管、就业服务、转岗培训、代缴保险、职称评定、身份证等都有专人管理。如果自谋职业者到退休年龄,可以代办退休手续。从1998年8月大连市劳动局代理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已有35800名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申请劳动代理。云南省也有同样的机构,据统计,1999年末我省的再就业服务机构已有2073个。但下岗职工反映,这些机构普遍信息滞后,提供的工作类别单一,工作待遇偏低。下岗职工往往更愿意通过亲戚、朋友找工作,而大量的再就业机构形同虚设。所以,我省的再就业服务必须再上新台阶,不仅仅求数量,更要求质量。再就业机构应加强市场分析、紧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熟悉求职人员的特长,真正扮演好匹配求职者与职位空缺的中介角色。?

(三)增加配套措施,扶助弱势人群?

社会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后一道安全网”。而作为一种“输血式”的救济方式,最低生活保障仅仅对经过层层救助后仍处于特困阶段的贫困居民起“兜底”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应以其他社会保障方式为前提,同时辅以必要的配套措施。

?首先,提供廉租房。香港是我国最早向贫困人口提供廉租房的地区。由政府出资修建住房,以低廉的价格租给住房条件差又无法承担正常租房费用的市民居住。今年10月,北京也开始实施廉租房计划。与香港不同的是,房屋由拥有闲置房的市民自愿提供。这些房屋被低价出租后,房主可到相关部门领取相当于市场租金和实际租金差额的补贴。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采用北京市的做法较为适宜。

?其次,减免相关费用。对于贫困人口来说,最低生活保障只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也就是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就医、教育根本无法企及。西方国家对于贫困人群有诸多优待,从免费就医、免费入学到免费乘车、免费食宿。我国的一些地区也已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苏州市对特困对象减免门诊诊疗费、减半收取住院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按规定项目免收30%.青岛市南区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根据学生考取院校的性质,实行定期救助。本科学生每月救助200元、专科180元、中专160元;对非保障对象的家庭,视其情况,给予适当的临时救助。建议我省政府对贫困人口适当减免医疗费用和教育费用,以提高他们的受救济水平。减免的费用可由政府、医院、学校和社会保障机构共同承担。?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现在的养老、医疗几乎全部依赖个人和家庭。我省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仅有省政府1997年颁布的《云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而且参保的人数不多。1999年我省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仅有2.42万人,比上年减少了74.5%.与此同时,我省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来自农村,在边远山区的许多农民至今还未解决温饱。也就是说,大部分迫切需要社会给予保障的群体得不到保障。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首要任务不是敦促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也不是实行医疗互助,而是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维持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对于我省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高的广大农村尤为重要。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其它各项制度都不能最直接、最及时、最大程度地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唯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尽管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各项制度都很重要,都需建立起来,但相比而言,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要建立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战略突破口。根据2000年对我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调查显示,我国部份县市如:娄底市、枝江市、苏州市包括我省的玉溪市和昆明市已经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应当在此基础上,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行该制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四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保障基金保值增值?

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关系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基金若要增大抗风险的能力,除加大入量外,还必须加大存量。而加大存量的主要来源就是基金本身的保值增值。根据我国现行有关政策规定,养老保险基金除留足两个月的周转金外,全部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很难使基金保值,更谈不上增值。截至1995年底,我国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429.8亿元,其中银行存款251.6亿元,占58.54%;国债投资90.5亿元,占21.06%;地方财政专户存款28.3亿元,占6.58%;动产支出59.4亿元,占43.83%,投资收入35亿元,收益率仅为8.14%,而1995年的通胀率为14.8%,可见基金贬值的严重程度。

??西方国家和我国的部分发达地区均已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就是由财政部、社会保险署和银行共同专门运作,使基金的利率始终高于物价上涨指数的0?5到1个百分点,以保证基金增值。智利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在国家严格监督下,由私人管理机构进行经营,使基金不断增值。在计发退休金时既要取决于投保人存款的数额,又要以这些基金在资本化过程中增值多少确定。2000年北京正式建立了社会保障基金运营机构,由专人负责保险基金的运营。上海则将本市的保险基金存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该行派出专人运作此项基金。就我省来说,当务之急是建立专门负责运营保险基金的机构。该机构可以由政府、银行、保险机构共同组建。基金运营主要以投资的方式,通过限定一定的投资比例、按照合理的投资结构、选择风险小回报率高的投资方向,最终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1?参见车志敏主编:《迈向20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页。?

2?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3?参见《2000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6期。?

4?参见《1998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载《云南劳动》1999年第9、10合期。

5?参见《2000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6期。?

6?参见陆选翔:《扩大个体私营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难的原因和对策》,载《云南劳动》2000年第10期。

7?参见邱继俊:《文山州养老保险面临的形势与挑战》,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4期。?

8?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9?参见车志敏主编:《迈向2010年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8页。?

10?参见车志敏主编:《迈向2010年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页。?

11?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12?参见车志敏主编:《迈向2010年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0页。?

13?参见李续军:《失业保险欠费根源》,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5期。?

14?参见胡和生:《失业保险基金运用问题应引起重视》,载《云南劳动》1999年第12期。?

15?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16?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17?参见云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医保中心:《全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展情况》,载《云南劳动》2000年第1期。

18?参见朱咏梅:《该保的全保》,载《春城晚报》2001年11月27日第1版。?

19?参见张帜然:《一个不能漏保》,载《春城晚报》2001年12月3日第1版。?

20?参见林莉红等:《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1?参见《关于2001年上半年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通报》,载《云南劳动》2001年第10期。

22?参见《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指标汇编》,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编

23?参见林莉红等:《从宪定权利到现实权利-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4?参见《1999年度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主要指标汇编》,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编?

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 篇3

1.工厂的每一位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项管理规定,如有违反,视情节轻重予以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理。

2.严格考勤制度。公司对职工每天上下班实行刷卡管理,每日刷卡两次,即早8点前入厂和晚17点后出厂,如未刷卡按早退或旷工处理。每位员工要做到上下班自行刷卡,不得由他人代替,若发现“代打”现象,一次双方各各罚款20元。

3.严肃劳动纪律,员工必须自觉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正常上下班时间一个小时内,违者每次罚款5元。员工每月迟到、早退三次以上(含三次),每次罚款10元。每月累计迟到、早退五次以上(含五次),每次罚款20元。

4.员工不得无故旷工,旷工一天罚款50元,三天以上者视情节予以加倍处理。连续旷工15天,年累计旷工达30天的按国家劳动部门有关规定给予除名处理。

5.工作时间不许脱离岗位、乱窜岗位,不许睡觉,不许唠嗑打闹,不许随便吸烟(吸烟到指定地点),中午12点前不得提前拿饭吃饭,不得提前出车间在厂区聚堆,13点准时到岗,违者每次罚款5元,同时罚车间领导10元。

6.工作时间不许喝酒(包括午休时间),如有违反每次罚款20元,严重者罚款100元,同时罚车间领导20元。因喝酒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和损失,由肇事者承担。

7.员工有病、有事必须事先向部门领导请假,并将签批后的请假条交于公司劳动纪律部门签批登记,中层领导请假或外出办事必须有总经理签批请假条或出门证。若部门领导或总经理不在单位,到劳动纪律部门直接签请假条,劳动纪律部门得到相关领导口头通知方可签字同意。计时员工病假每天扣罚10元、事假每天扣罚20元;计件员工病假每天扣罚10元、事假每天扣罚20元,不足一天按一天计算,请假超过2天加倍扣罚。病假必须有医院诊断书,用以消假。

8.员工在工作中应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安排工作不服从,可停止其工作。在生产工作中消极怠工,出工不出力或有活不干的员工,经说服教育无效者,上报人力资源部按待岗处理。

9.严禁无理取闹、漫骂及大声喧哗,员工打架、斗殴或有辱骂行为的按情节轻重,除负责对方全部医疗和误工费外,罚款100元。

10.保安人员要严把大门。员工出厂没有出门证(请假条)一律不得放行,不得让外来人员随便进厂,确属外来办事人员必须办理登记手续。自行车、摩托车,一律停放在车棚,不得进入厂区,物资出厂要清点过目,无出门手续一律不得放行,如果发现不负责任,徇私舞弊者,有上述违纪现象,发现一次罚款10元,并承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者辞退。

11.员工出、入厂不配合门卫人员正常工作,每次罚款20元。

12.搞好车间文明生产和卫生。工具箱、工件架、铁屑箱、垃圾箱,要摆放指定位置上,不得随意挪动,铁屑一日三清,工具箱干净整洁,里外摆放整齐,地面无垃圾、无杂物,通道畅通无阻。不许在车间晾晒衣物,达不到要求每发现一次罚款车间领导及相关人员10元。

13.节约用电,降低消耗,公司规定晴天无论车间、科室一律不得开照明灯,如发现处罚部门领导10元。机床工作灯做到人走停机关灯,如有违反,发现一次罚款车间领导及相关人员10元。

14.正确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工作时间一律着装工作服,不准穿拖鞋、高跟鞋、短裤、裙子或光膀子,上机操作干活。女职工上机操作必须戴工作帽,违者一次罚款车间领导及相关操作者10元。

15.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如:扫雪,卫生大清扫等,一次扣罚5元。16.16.各车间部门要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做到文明生产、文明办公,安全生产、安全第一,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

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 篇4

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而又需要不断完善地艰巨任务,要从理顺管理系统、强化组织系统、完善技术支持系统出发,从全面加强和改进基础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入手,逐步完善矿山应急救援法律法规,把矿山救援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轨道。

建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目标,是整合全国矿山应急救援有限资源,建立组织严密、协调有效、快速反应、协同救援的专业化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及时有效地组织各类矿山事故的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提高国家应对矿山事故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善矿山救援工作机制,应当重视和加强矿山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笔者认为,矿山救援体系的法制建设应侧重四个方面。

资金保障合法

资金保障是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组织系统得以存活的基础。目前,我国矿山救援队伍的资金保障分两种情况:一是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矿山救护队,其资金来源分作两块,一部分是企业内部厂矿交纳的服务费,另一部分是区域内向地方煤矿收取的服务费;二是地方建立的矿山救护队,其资金来源也是两块,一块是财政拨付的,一块是区域内收取的煤矿施救服务费。这两种类型的矿山救援队伍,资金来源的依据大都是地方行政自定或企业行为,基本上没有法律依据作保障。因而,在实践中由于人为因素的缘故有着很大的随意性。企业救护队一般受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资金波动较大。前几年出现的救护队普遍经费困难,举步维艰,盖源于此。而对于收取区域内煤矿的施救服务费,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结果造成收费标准不统一、矿井拖着不交费、托人说情少交费等不正常现象,矿山救援资金得不到保障。由此,建议国家统一制定矿山应急救援组织体系有偿服务收费办法或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有偿服务费,使得矿山企业交费、救援组织体系收费、救援队伍建设花费合理合法。

应急救援有法

目前,矿山救护队处理矿山事故基本遵循两个规程,即《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救护规程》。随着矿山救护队服务职能外延的扩大,这两个规程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一是要制定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处理规定或条例,将所有矿山事故的处理规程包囊其中。二是所有矿山企业都必须与救护队联手制定矿山应急救援预案,并且要有区域救护大队的实地勘察、审核,以保证在发生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矿山事故时,矿山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按计划,有顺序地进行。矿山救援预案应当至少每两年修订一次,修订时应有矿山救护队参加。不制定矿山应急救援预案的矿山企业应责令停产整顿,从而使矿山应急救援有法可依。

队伍管理依法

要制定矿山救援队伍管理条例和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办法,修订《矿山救护队救护演习大纲》、《矿山救护队军事训练教范》,明确其地位、职责、作用及相关要求,理顺矿山救援组织体系的上下左右各方关系,确保救援队伍拉得出,冲得上。各矿山救护队应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基础管理工作,使队伍管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下井熟悉巷道、检查执法

下井熟悉巷道、安全检查是矿山救护队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它既有利于促进矿井安全生产,又有利于矿山救援队伍能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但现在矿山救护队的下井工作只剩下了熟悉巷道一项任务,安全预防检查既没有检查权,也没有处罚权,以至于有的服务矿井对救护队的下井工作不予重视,有的甚至产生不正确的想法,认为是给矿井找麻烦等。虽然《煤矿救护规程》明确规定,“矿山救护指战员在进行矿井安全预防检查时,履行安全检查员的职责,行使安全检查员的权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够落实。

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 篇5

劳部发(1996)1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人事)厅(局):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尤其是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客运索道数量增加很快,少数索道建设、制造及经营单位急功近利,匆忙上马,忽视安全工作,造成安全隐患,人员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为了保证乘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促进客运索道事业的健康发展,依据《客运架空索道安全运营与监察规定》(劳安字〔1991〕11号),现就进一步加强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安全监察机构要切实加强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察力度,各索道站(公司)要加强索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主动接受各级劳动行政部门的安全监察。

二、所有在用客运架空索道均须向当地省级劳动行政部门申办安全运营手续,经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及国家客运架空索道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以下简称“索道安全中心”)审查认可后,由劳动部统一颁发《客运架空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对拒不办理许可证或许可证超过有效期限的,劳动行政部门将视情节轻重责令其进行整改或停止运营。

三、新建与改建客运索道在竣工前一个月,索道站(公司)应及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索道基本情况及预计竣工时间,并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逐级上报至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

索道竣工后必须进行半载、满载和偏载各40小时(合计不少于120小时)的安全试验和安全自检。在通过安全试验和安全自检后,索道站(公司)方可向省级劳动行政部门提出试运行申请。省级劳动部门与“索道安全中心”在接到申请20天内按劳动部《关于发放客运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通知》(劳安字〔1992〕2号)要求,分工负责进行审查验收,并提出审查意见。经审查基本合格的客运索道可按审查单位意见进行试运行,待劳动部审查发证后正式运营。

四、《客运架空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二年,期满后仍需继续运营的,应在期满前进行复查,复查工作由省级劳动部门及“索道安全中心”按《关于发放客运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的通知》(劳安字〔1992〕2号)要求分工负责(复查表及记录卡见附件),复查结果报劳动部审查合格后换发新证书。

五、索道站(公司)应于每年1月20日之前以书面形式向当地的地(市)级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上一年索道运行情况(含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业务培训、考核,年开机时间,运送人次,设备维修,事故处理等),并同时抄报省级劳动行政部门及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与锅炉压力容器监察局。

六、索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应及时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并按有关规定调查处理。

七、索道站(公司)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由劳动安全监察机构根据《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索道站(公司)和有关单位进行处罚,并追究索道站(公司)有关领导的责任。

附件:

一、客运索道安全使用许可证复查表(略)

二、省级劳动部门复审记录卡(略)

劳动安全法体系的法制管理 篇6

4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国务院法制办《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课题组组长常凯教授做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解读《劳动合同法(草案)》。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其实常凯教授还有个身份,他曾经被媒体称作“劳方代表”,但是他本人对于这个身份并不是很认同,为什么呢?

常凯:“劳方代表”是去年《劳动合同法》讨论当中,媒体给我加的称呼,我很理解他们,他们可能看到我对劳工的权益比较关注,强调《劳动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应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是我觉得我有些担当不起,我觉得“劳方代表”是很艰巨的重任,从法律上讲,应该由工会作为劳方代表的,我个人仅仅是公共知识分子。

再有一个,我觉得我虽然强调劳工的利益,我并不是不关注企业的利益,我仅仅是想在企业和劳工之间找一种平衡,但是现实由于工人的利益保护不够,我觉得更应该强调保护劳工的利益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是有利的。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草案在一审之后曾经向社会公布,短短一个月之间就收到了19万条意见,比《物权法》的关注度还要高,相信在立法过程中一定会非常谨慎。我想问一下搜集上来的意见有多少类,立法过程中有没有吸纳?

常凯:《劳动合同法》在征求意见过程当中,确实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尤其和法律界、所有在职人员,甚至退休人员都息息相关的,所以大家非常关心这个法律。

有几个主要的争论点在立法过程当中已经注意到了,比如第一,从开始到现在还在争论的,这次三审的时候也提出这个问题,法律是保护劳动者还是企业和员工共同保护;第二点,我们国家的劳工标准高不高,因为涉及到劳动合同立法就涉及到工人的劳工标准应该怎么制定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涉及到法律具体的条文上有没有可操作性,规定怎么样操作才更有效,执行得更好一点。

我的基本想法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基本的宗旨应该是劳动者权利保护,这是不能变的,对于企业也保护,但是是在劳动者保护的基础上;而且关于劳工标准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劳工标准不但不高而且是比较低的,不能长期下去,长期发展下去对企业的自身发展国家的竞争力都是不够的。

应该说这些意见在二读和三读的过程当中,立法机构都在相当的程度吸收了各种有益的可行的意见,这方面我们的草案越修改越接近完善。

主持人:好象有网站做相关调查的时候,发现群众们对于“同工不同酬”这个现象反馈非常强烈。在草案三审稿里,好像已经把“同工同酬”作为一条底线了,是吗?相关的条文是怎么规定的?

常凯:把“同工同酬”作为《劳动合同法》非常重要的一个底线或者一个内容,这样理解也不错,但并不是很专业。因为《劳动合同法》并不是专门要解决“同工同酬”问题。《劳动合同法》主要要解决什么呢?主要要解决就业的稳定性的问题,这是最主要的,劳动合同嘛,是解决劳动者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使它稳定,而在这个稳定过程当中“同工同酬”只是一个内容,而不是唯一的一个内容,是主要的不是唯一的。

我觉得《劳动合同法》最重要的特点,对于劳动者的保护主要在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这一方面进行保障,劳动者进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确立了以后要正确履行,劳动合同要终止的时候要得到补偿的要补偿,在草案的86条、89条都有详细的规定。

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在合同的签订方面有很强烈规定。我知道这次三审稿里面对劳

动关系确立和订立劳动合同的规定有了一些变化,变化体现在哪里?

常凯:要保证劳动者的话,有一个规范的劳动合同,这样权益才能更有效地实现。82条规定“用工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应该支付二倍的工资。”这是一个保障。

刚才你说劳动合同签订,在形式上、方式上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在三审稿里边列举了三种,一种就是工作之前,先签订劳动合同再去上班,一种就是我上班的同时就签订劳动合同,再一种就是我先上班再去签订劳动合同,这次特别明确提出,不管你用什么形式都要签订劳动合同,这是要明确的,过去没有这么具体。

总体来说,这种规定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有价值在哪儿呢?两点,第一点是确认劳动关系,只要在你这儿工作,你实际上已经有劳动关系,第二点确认劳动合同,不管你先上班或者后上班,劳动合同必须要签订的,而且是书面合同。

这种规定又涵盖了各种不同情况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建立的情况,所以更具有可操作性。

主持人:三审稿第二个比较大的改动有关劳动者服务期培训协议问题,这个怎么规定的?

常凯:服务期也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二稿规定,用人单位提供培训费用对劳动者进行一个月以上脱产专业技术培训或者职业培训的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

主持人:三审稿做了一些改变?

常凯:对,给了一些改变,三审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同时考虑到企业和劳动者的利益。哪些培训费用,可以约定服务期?有些培训费用是国家规定提取的,企业用国家规定提取的培训费用培训工人,是不是需要签订这种服务期的约定呢,三审稿认为这个不包含在内,特殊的专项培训费用可以与劳动者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约定服务期,而且这种约定服务期没有具体规定时间,关于培训时间,原来是规定一个月以上,这次就没有规定,有的时候我培训期不到一个月,但是我花费的费用比普遍的一个月的费用还要高,比如我出国培训了,所以考虑双方面的利益做了这个规定。

主持人:从这个规定变化来看,是限制了劳动者人才流动呢?还是保护了他们的利益呢?

常凯:这个还是双方面都考虑到的,我觉得这种规定并没有限制劳动者的流动,如果企业给你出钱培训,你有义务向企业做出自己更多的贡献,大家互相有个约定。但是这个规定我觉得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斟酌的,比如说国家规定的培训费用,究竟怎么操作恐怕还要进一步细化。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由于企业发展不利,经济性裁员非常多,在《劳动合同法》草案里头对于经济性裁员怎么规定?

常凯:这回经济性裁员应该说做了一些修订的东西,主要扩大了裁员的范围,裁员范围主要涉及的是什么呢?原来规定了有这么四种情况:企业破产;生产经营发展困难;污染搬迁;劳动合同订立时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

这次又加了一条,由于转产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把这个情况也作为经济性裁员的范围,做了一个规定。这是一个新的东西。

对这个规定我想有它合理的地方,因为企业技术总是不断在提高,产业构成也不断发生变成,特别是有机构成,对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比如说我技术提高了,运用了新的技术、设备,用不了这么多人了,原来地铁查票要很多人,现在都刷卡,就用不着这么多人了。这种规定也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个问题,技术进步是不是必然导致直接裁员,而且用技术进步作为裁员的理由,这种规定我觉得需要斟酌的,给人一个理解,以后我们还搞不搞技术进步,在表述上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角度,技术进步不是裁员的原因,而是企业整个技术、构成引起整个用工发生了变化,这恐怕才是原因。

主持人:访谈进行到现在已经有好些网友留言了。来看看网友关心的问题。网友:合理裁员和恶意裁员该怎么划分,怎么界定呢?请您解读一下。

常凯:裁员问题恐怕是在职的这些员工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恶意裁员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如果有的话,就是违法裁员或者合法裁员,应该这样理解,刚才你问到一个问题,这次三审稿扩大的裁员的范围,但是仅仅扩大范围有时候并不一定就确定这个企业就面临着一种危险,因为裁员不仅涉及到范围还涉及到程序问题,涉及到数量问题。

所以如果要裁员,必须要在范围、程序、裁员数量上都符合法律规定,才是属于合法裁员,如果在这方面违反法律规定,那就是违法裁员。

主持人:相关法律又是怎么规定的呢?

常凯:在这方面应该说规定是比较具体的,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第41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提前30日应当向工会和全体员工说明情况,听取意见之后,经向劳动部门报告才可以裁减人员”。有哪些呢,刚才说到的几种,破产的、经营困难的、企业转产、经营方式调整、技术革新,第四个污染搬迁的,第五个就是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裁员。

如果不走这些程序就是违法的,而且裁员过程当中,还要注意,“裁减人员是应当优先留下列劳动者: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员的”等。此外还规定:“用人单位六个月之内招用人员的时候,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

主持人:刚刚谈到了关于如何界定恶意裁员或者非法裁员和合法裁员的界限,我们知道过往有些大企业裁员案例炒得沸沸扬扬,不知道您有没有掌握一些案例?给我们解读一下。

常凯:去年大家很关注的报道,一些裁员闹得很厉害的,究竟这些裁员是不是合法,都是自己说自己的道理,工人说它不合法,但是企业说自己合法。其实我觉得刚才说的那几项,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这些规定,95年开始实施的《劳动法》当中对集体裁员的问题就有相关的规定,如果没有提前30天通知人家,而且没有把裁员的这种决定提前向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并且没有向有关的劳动行政部门打招呼,显然是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显然是违法裁员。

企业说我现在用不着这么多人,要裁员,要拿出理由来,不是想裁就裁的,是不是符合条件,裁的时候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做才行。

主持人:企业裁员要注意遵循法律程序,裁完之后肯定要涉及到经济补偿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草案当中就已经规定了,如果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要给予经济补偿。

常凯:这次草案对于经济补偿问题,应该说它做了一些调整。一方面确定什么样的人可以经济补偿,再一个就是确定补偿的标准。

终止劳动合同要补偿,但是补偿要分两类补偿,一般的劳动者的补偿和高工资的或者高级管理人员,高薪人员的补偿,一般人员的补偿是经济补偿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但是有些工资很高,特别是高管人员,高出十倍八倍的话,如果企业这么补偿的话,承受力就太大了,这次特别加了一款,劳动者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的直辖市、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12年,是这样规定的。

怎么理解呢?我的工资很高,如果在三倍以下你可以每年一个月,但三倍以上,只能给你三倍的,而且这种高工资的经济补偿最高年限不超过12年。是这样一个情况。

主持人:刚刚常教授已经对我们的草案内容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读,下面的时间交给网友,让他来为我们解读一些我们在职场当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多的现象和问题。

网友:我想知道,加班工资的基数应该怎么计算?是按照全额的日工资还是每日的基本工资来算?

常凯:应该是日工资。按照劳动部的规定:关于劳动者日工资的折算,由于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都与制度工时相联系,因此,劳动者日工资可统一按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标准除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进行折算。而有些企业把基本工资定得很低,剩下的搞成一些奖金、提成等等,就非常复杂了。各地情况是不一样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地都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如上海即规定加班工资基数最低不得低于在正常情况下本人实得工资的70%。

网友:您对此前报道洋快餐违规用工的情况怎么看?

常凯:媒体报道了麦当劳、肯德基违规用工问题,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这些企业在相当长时间里没有严格地执行中国的劳动法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打工的大学生算不算劳动者?尤其像麦当劳这个企业,它几乎在相当多的程度上用的是大学生打工。但现在他们说因为劳动部在1995年曾经颁布了一个规定说劳动兼职的大学生不适用劳动法,现在有些地方劳动部门,甚至洋企业,都以此认为行为没有违法。但是恐怕他们忽略了一点,2003年的时候劳动部颁布了一个“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意见的规定”当中,这个规定并没有把打工的大学生刨除在外,打工的大学生是适用于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旧法服从新法,你应该执行这样一个法律,如果没把大学生当做劳动者对待,给它相应的待遇,就是违法,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应该是很明确的。主持人:事实上对于大学生兼职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不是空白。像大学生兼职这样的一种行为,能不能把它划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呢?

常凯:这里边,之所以引起争论,我们有些规定不是很明确,这种争论就涉及到对于法律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中华全国总会就认为是违法的,但是有些地方并不认为违法,我觉得这个法律需要进一步完善、明确。

网友:现在企业为了降低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成本,合同一年一签,职工都没有安全感,想问问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当中有没有相关的规定?这就是短期用工的问题。常凯:短期用工的问题是《劳动合同法》特别要着重解决的问题,鼓励企业要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这里边做了相关的规定,通常在签订两次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长期活动,这是这次提出的原则性的规定。

主持人:如果一个职工和单位曾经连续签过两次合同的话,就可以在第三次签订合同的时候就签订一个无固定期限的合同是吗?

常凯: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应该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的,现在也在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还有讨论的空间。如果一次很短,再一次很短,第三次就没法这么做了,但是究竟这个问题能不能实施,企业有没有应对措施确实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主持人:企业可能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规避相关规定呢?

常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企业自己也在想着各种对策。企业方面对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意见,觉得很不利于企业的用工制度,两次固定期限之后能不能续订无固定期限合同,需要在实践过程当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网友:能不能在《劳动合同法》当中写入一些劳动者救济、女员工特殊保护、防止性骚扰等等内容?

常凯:我觉得提出这样的意见是可以理解的,《劳动合同法》应该写进一些和合同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救济问题、性骚扰问题,有的是直接相关的,有的不是直接相关的,我觉得这不是《劳动合同法》主要解决的问题。

网友:好像听说像这种事业单位的聘用关系并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是

这样吗?

常凯:《劳动合同法》从二审稿做了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按《劳动合同法》执行。

主持人:刚刚那位网友是公务员,他是不是不涵盖其中。

常凯:公务员不涵盖,但事业单位不属于公务员,涉及到学校、机关、团体的非公务员和不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都按《劳动合同法》管理。

主持人:请您总结一下《劳动合同法》草案三审稿的改动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这些改变带给《劳动合同法(草案)》什么样的影响?

常凯:我阅读了《劳动合同法(草案)》三读稿以后,基本评价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这稿坚持了基本原则和规定,就是《劳动合同法》的第一条,非常重要的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制订本法”,这条是《劳动合同法》的宗旨。

这点在三审稿当中坚持了,是以保护劳动者作为法律基本的要求。但是保护劳动者不是唯一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劳资两利共同发展,坚持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像有些媒体说,这个法律既要兼顾工人也要兼顾企业,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双方是要兼顾,但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和谐使企业发展,这个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具体的条文当中,它考虑到了企业提的很好的意见,保护工人不是无限度的,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双方都有自己的权利,但是这里面怎么具体体现,许多立法技术上就需要解决,特别这次七处的修改就体现了这点。

第三点在许多具体规定上有了更多的可操作性,这次我觉得还是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觉得在很多技术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还需要再斟酌一些,有些具体的提法、规定,甚至在条文设置上还可以讨论,因为是三读,不是最后通过,无论立法机构、企业、工人、学界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更好的意见,使它更完善。

主持人:另外,我们知道在草案的审议修改过程当中,也曾经收到外资企业非常强烈的反馈,我想问问他们的这些反馈会不会体现在我们《劳动合同法》的草案当中?立法会不会参照国外通行的惯例来做?

常凯:这个问题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劳动合同法》的征求意见过程当中,一些外资企业机构,比如说上海美国商会、欧盟商会,都对《劳动合同法》草案提出了意见,有些意见非常强烈,或者说非常强硬,有口头的,有书面的。

主持人:总结起来,他们主要在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常凯:总的来讲,他们认为当时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似乎对于企业的保护不够,对于工人过分保护了,如果这样的话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等等,就觉得企业的利益应该更多受到关注,不能仅仅保护工人,这个问题就是我一开始介绍的,究竟法律应该保护谁的问题。

我觉得他们提出意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哪个角度提意见,提出什么样的意见,怎么样对待这个法律,我觉得还是可以讨论的一个问题。企业不能仅仅光争取自己的利益,仅仅为了利润。

比如说提出这个法律将会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种提法很可笑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应该在法律的基础上开展的,而不能说劳动法律、劳动合同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制订,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从企业的角度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就觉得应该对他的意见进行一个客观地分析,一些合理的技术性的意见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一些基本性的,对法律那种不客观的评价,我觉得恐怕不能接

受。

主持人:他们自己所在的国家,对他们的行为有反馈吗?

常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国内好像对他们的意见公开的批评很少,但是我了解,在国外包括在欧盟,包括在美国,在社会上、学界,甚至立法机构议会,都对他们的意见提出了一些或者赞同或者批评的意见,尤其是批评的意见应该说也是很激烈的,比如美国国会就有一批议员给布什写信,对美国上海商会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而且比较激烈,这是他们议员的签名信,给布什总统的。

主持人:他们的签名信主要表达了一些什么样的观点?

常凯:是这样提的,当然我也不一定完全赞同他们的意见,我们了解一下可能很有意思。他们说,中国的《劳动合同法》提供最低程度的保护措施,(当然是对工人的保护了)这些措施在世界其他国家都是很平常的,比如强制性的劳动合同,遣散费规定、以及关于工作场所政策和程序的谈判。然而在中国的美国商会发动一场激烈的游说运动,试图削弱或者完全放弃《劳动合同法》草案。事实上,我认为在美国可以执行这些东西,中国政府制订这些东西你们就觉得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他们把美国商会这种做法和美国国内公众的形象联系起来,评论说:美国外企的可耻游说运动,与我们国家旨在促进法律和实践过程中的基本承诺是不相符的。可见,美国国内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很反对的。

在这封27个议员的签名信里,他们还说:而且许多美国企业领导长期公开宣称,尊重中国所有工人的基本人身权利,改进他们工作条件和生活标准,他们正是带领着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和投资者的模范,然而这些名声被美国企业的这种行动败坏了。

对这个问题了解一下情况,这是美国国内的,我们不做任何的评价,就客观地介绍一下,但是我就觉得对于企业也好,对于工人来说都应该站在更公正的立场,尤其学者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评价这个法律。

主持人:《劳动合同法》经过了三审,是不是和《物权法》一样,要反复审议以后才通过呢?

常凯:我想不会的,因为这次看第三审的修改主要已经是技术性的问题了,刚才我对三审的评价总体上是不错的,技术问题上大家可以争论更细一点,但是大的争论已经不存在了,按照立法计划,我想六月份左右这个法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是可以通过的。主持人:六月份人大常委会的时候有望审议通过。

常凯:对。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超市销售员)下一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学院举行消防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