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精选6篇)

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篇1

(2006—2010年)

一、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我县是省棉花主产区之一,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近12万亩,棉花年加工能力5万吨。2005年全县棉花产量7200吨。我县植棉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种棉,适宜种植面积近20万亩。植棉比价效应高,2005年我县粮棉比价达到

1∶10.5。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棉花收购市场主体多元化,棉花销售顺畅。

我县棉花产销还存在生产、加工规模小,品质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棉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推进我县棉花产业化发展。

二、目标和建设内容

(一)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总产9490吨,其中发展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12万亩,单产70公斤以上;培育加工产值或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户;带动农户由5.5万户增加到7万户。

(二)优质棉基地建设。选择区域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的中东部棉花优势区域十字、石沛、襄河镇、草庵、二郎口、六镇、马厂、大墅、复兴等九个乡镇。发展优质专用棉12万亩,产量8000吨,霜前花率达80以上,建立以适纺40支纱为主的原料生产基地,提高棉花品质的一致性。加强棉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

(三)龙头企业建设。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一些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形成以改制后的棉麻企业为支柱,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龙头企业为依托,力争在3—5年内,形成加工产值或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棉花加工和经营型龙头企业2户,其中产值或销售额亿元以上的1户。

(四)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安徽佳能棉业的资金优势和加工优势,以及在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安徽工作站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加工设备和资源优势,广泛吸纳省内外大型棉花经营企业、纺织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成为交易市场股东。力争到2010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皖东棉花交易市场。

(五)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良种繁育体系、优质棉生产体系、信息技术与推广体系和棉花科技支撑体系。

1、建设棉花原种场。选择条件较好的县棉花原种总场,建设3个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生产基地规模3000—5000亩,杂交制种规模1000亩以上,主要任务是原种生产,为良繁基地提供原种,开展杂交制种,培育2—3个适合我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棉种。

2、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根据我县棉花播种量,按照全县植棉面积15万亩计算,需要精加工棉种20万公斤,外销杂交棉种30万公斤,需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左右。

3、完善良种棉加工厂。重点扶持县棉花原种总场所属的棉花良种加工厂。主要是厂房、仓储设施建设改造,精加工棉种生产设备的添置、更新,种子检测仪器、设备的购置等。

4、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选择一批植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建设高标准棉田示范区,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与示范,带动本地的棉花生产。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由县农委牵头,负责全县棉花产业化规划实施中的指导、协调、信息发布、标准制定和项目论证、龙头企业申报初审等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切实把棉花产业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全县棉区围绕两熟栽培,重点解决机械化机械化制钵、铺膜,工厂化育苗移栽及抗旱、排渍问题。实施棉花精准栽培工程,精量、半精量播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建设病虫草害监测系统,实行综合防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品牌整合,实施棉花品牌战略。加大对棉花加工机械设备技术改造力度,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生产加工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品牌棉花、免检棉花、“无三丝”棉花,以满足国内外棉花消费需求。

(四)发挥我县棉花行业协会作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棉花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贯彻落实政府对棉花产业的扶持政策,参与审核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及资金的安排,检查督促资金、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渠道增加投入。要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绿箱”政策措施,在棉花生产、科研、良种繁育推广、棉田基本建设及技术培训等方面,县财政给予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特别是种棉大户发展棉花生产。

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篇2

关键词: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对策,宁洱县

1 宁洱县畜牧业扶贫现状

宁洱县是全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12个县之一。全县有建档立卡户2537户9155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贫困人口11509人的79.5%。2016年畜牧产业脱贫以猪、鸡养殖产业为主,1408户建档立卡户5188人养殖生猪16876头,人均养猪3.2头;1129户建档立卡户3967人养殖土鸡172043羽,人均养鸡43.4羽。在扶贫措施上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加快了畜牧扶贫攻坚脱贫的步伐。

2 畜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2.1 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

宁洱县属“老、少、边、山、穷”农业山区县,其贫困人口分布于全县9镇乡64个行政村539个村民小组,宁洱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9人,占农村人口15.98万人的7.2%。这给指导发展畜牧养殖业带来许多困难和不便。

2.2 农村情况错综复杂、难度大

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1/3,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的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养殖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

2.3 农民素质有待提升

许多贫困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2.4 缺资金缺项目而返贫

一方面,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畜牧养殖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良好的畜禽养殖圈舍,卫生条件差、靠天养殖畜禽,无法抵御动物疫情的危害。另一方面,贫困户没有延续的项目支撑,导致贫困户无收入门路,难于避免重新返贫。

3 扶贫总体思路

3.1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充分发挥畜牧产业扶贫增收作用,按照“瞄准对象、因户施策、扶持到户、责任到人”的要求,结合全县各乡镇贫困家庭养殖情况,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3.2 基本原则

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因地制宜,重点推进,发展主导产业的原则。全县以猪、牛、羊、土鸡产业为畜牧业扶贫主导产业。积极依托“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让精准扶贫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力量,逐步实现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致富奔小康。

3.3 主要目标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实施猪、牛、羊、鸡畜牧产业扶贫等富民产业,实现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拟达到目标如下。

3.3.1 生猪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146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生猪产业,每年出栏商品肥猪24000头,每年有511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2 土鸡产业

2016~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00户建档立卡户发展土鸡产业,年出栏土鸡226400羽,每年有1750人脱贫且不返贫。

3.3.3 牛产业

2017~2020年在全县9个乡镇64个村平均每年53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肉牛产业,年出栏肉牛1875头,每年有建档立卡户535户1875人脱贫且不返贫。

3.3.4 羊产业

2017~2020年在8个乡镇35个村平均每年105户建档立卡户发展羊产业,年出栏黑山羊2250只,每年有建档立卡户105户375人脱贫且不返贫。

4 畜牧产业扶贫资金需求

宁洱县“十三五”畜牧产业扶贫共需发展资金50000万元,其中,生猪产业30000万元,土鸡产业8500万元,肉牛产业10000万元,羊产业1500万元。

5 保障措施

5.1 精心组织,实现精准扶贫

加强对畜牧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畜牧产业扶贫建设工作作为宁洱县扶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真抓实干,抓出成效。县政府成立畜牧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县扶贫办主任、县财政局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县国土局、县环保局、各乡镇政府、县农科局及股、站、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畜牧产业扶贫相关工作,组织县农科局全体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深入到村、组、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更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完成全县畜牧产业扶贫目标任务。

5.2 制定土地支持政策

上级部门应合理规划和批准使用畜禽养殖、加工用地。一是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畜禽养殖区,合理安排限制养殖区和可养殖区范围;二是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把发展畜禽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用地与基本农田一并规划、配套建设的新模式,走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新路子;三是允许农户在自家宅基地周围改扩建畜禽圈舍,应免去一切审批手续和费用。并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农民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发展畜禽养殖。

5.3 加强养殖技术指导

建立科技人员、良种良料良法直接到户的养殖技术推广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具体指导扶贫户建设猪、鸡、牛、羊标准化圈舍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池,及其牧草种植、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料制作,科学搭配饲草饲料,科学饲喂,饲养管理等农村实用养殖技术。

5.4 切实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控

要让扶贫户牢固树立“减少死亡就是增收”防疫理念,生猪防疫以“321”免疫技术为主,重点防疫“口蹄疫、蓝耳病、猪瘟”等疫病,牛疫病防疫以口蹄疫、气肿疽、牛出败为主,鸡疫病以“禽流感、新城疫、法氏囊、呼吸道疾病、鸡痘”等为主,羊疫病以“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等为主。并且要做到县不漏乡镇、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高密度免疫法,畜禽免疫密度达100%。确保扶贫户畜禽健康养殖,提高畜禽商品率。

5.5 积极争取畜牧项目实施

应结合宁洱县山区农业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畜禽养殖资源优势,积极向中央、省、市争取生猪、土鸡、肉牛、黑山羊等养殖产业项目,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养殖卫生环境,提高畜禽养殖水平,使贫困户依托畜牧产业扶贫项目得到增收脱贫和不返贫。

5.6 采取“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畜牧产业化扶持模式

对畜牧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应采取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贫对象,公司把良种良料良法直接供给扶贫户,并与扶贫养殖户签订畜禽商品回收协议,回收时扣除畜禽种源、饲料等成本,而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好养殖技术服务,把贫困养殖户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协调解决养殖技术难题,确保畜禽养殖增产增收。这样,以“借鸡生蛋”的方式既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短缺无产业支撑的困难问题,又使公司得到发展壮大,发挥了畜牧产业扶贫增收脱贫的作用。

5.7 建立畜产品加工企业

为拓宽畜禽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供过于求滞销问题,引导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使猪、牛、羊、土鸡产业向深度开发,推进现代畜牧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倾斜支持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推进牲畜毛绒、骨、血等副产品综合开发利用,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畜产品加工增值的收益。2016~2020年在宁洱县建设大中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

5.8 积极开展养殖技能培训

针对全县贫困户文化低,缺乏养殖技能的实际情况,应选派业务技术骨干到村组举办通俗易懂、实用、实际、实效的科学养猪(牛、羊、土鸡)技术,让每户贫困户至少1~2人参加培训并掌握畜禽养殖技能。

5.9 加强监测评价和考核

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 篇3

一、我县林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近年来,我县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林果业的发展。通过组织实施林业“三大工程”、林业“”工程、林业“”工程等一大批造林绿化重点工程,狠抓了绿色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以文明生态村为主的村屯绿化、路河渠绿化,使全县绿化美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按照“出精品、创名牌”的要求,连续推出了无公害精品鸭梨园区建设,一年一个台阶,规模逐年扩大,鸭梨品质及知名度逐年提高,鸭梨销售形势逐年好转。特别是年以后,魏县鸭梨首次打破了自年以来的连续滞销局面,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好形势,广大梨农切实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鸭梨亩均效益元,最高达元。与此同时,我县还狠抓无公害果品出口基地建设,依托华腾果品公司,××年通过了向加拿大、泰国出口鸭梨认证面积亩;邯郸龙腾速冻有限公司继续保持了向西亚、东南亚国家出口鸭梨的优势,××年鸭梨出口有望突破吨。我县的林业工作已步入“依托工程、依靠龙头、稳步发展”的良性轨道,林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截止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活立木蓄积万立方米,果品产量亿公斤,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林业已成为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但是,我县林业发展与改革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林业基础相对薄弱,分布不均,生态还比较脆弱;果品结构不合理,优势果品不突出,名优产品少;尚未绿化的路、渠、河还占有较大比例,绿化进度较慢;政策扶持,社会化服务,科技支撑,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市场销售等支持和保护体系不完善,林业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决定在“十一五”其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解决。(,)

二、林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思路

林业“十一五”规划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的精神,紧紧围绕我县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两大主题,以重点林业工程和无公害精品鸭梨工程实施为依托,以“建设绿色魏县、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坚持以绿化和文化相结合、林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农村面貌相结合、城市美化和农村绿化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农田林网精品工程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文明生态村绿化,稳定巩固现有精品鸭梨栽培面积,适量发展名稀优新品种果树和特种果品,加快鸭梨出口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我县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明生态家园。

(二)发展目标

通过抓好农林复合经营农田林网精品工程建设、城市森林建设、文明生态村绿化和鸭梨出口基地、名优果品工程建设,使我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资源快速增长,林果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到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万亩以上,其中名优果树及加工用特种果树面积达到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林果产业总产值达到亿元,路河渠基本实现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果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农林复合化、城市森林化、果品优新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建设任务

林业“十一五”规划,以实施国家和省市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重点抓好“”工程建设,即:“一网”“一城”“一村”“一路”“四基地”建设。

“一网”:即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一是建设农林复合经营精品农田林网。重点以沙口集乡、棘针寨乡、东代固乡为主,抓好农林复合经营精品农田林网样板建设,本着因害设防,防灾、减灾的原则,利用地界、田间小道、垄沟栽植林带,以带状、团状栽植模式为主,建设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万亩,网格控制面积亩,构筑农田生态屏障,实现林茂粮丰、林丰粮增,农林复合化的绿化新格局。二是建设大框架农田林网。以邯大路、魏张路、大牙线、蔡回线为基本骨架,在搞好骨干道路绿化的基础上,再沿道路两侧各米的范围内,配置高标准的农田林网,建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城”:即森林城市建设。“十一五”期间,要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结合全民义务植树和生态旅游城市开发建设,搞好城区及建制镇的绿化美化,构建森林城市框架。城区外的绿化,要以县城为中心,依托魏城镇、东代固、棘针寨现有梨树资源,构建梨树环抱、城在园中、突出梨乡特色的园林式的森林城市;城区内的绿化,要按照一路一景观、一街一特色、区区有亮点的要求,见缝插绿,要求所有街道、公共休闲地、空闲地要全部绿化,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宜树植树、宜果栽果、宜花种花,全面提升县城品味;各建制镇要按照规划,进一步提高绿化标准,建制镇内所有街道,镇外的道路、沟渠、闲散地要全部绿化。同时,城区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庭院绿化,拆墙透绿,创建花园式单位。按照国家林业局近期颁布的《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城区绿化要实现绿化覆盖率,人均占有公共绿地平方米。按照这一目标,年前,要基本构建森林城市的格局。

“一村”:即以文明生态村建设为重点的村屯绿化。按照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年前,将规划的文明生态村全部高标准绿化。要求村庄内所有路、河、渠、庭院、闲置空地全部绿化,合理布局,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人均植树株,院均植树株以上,村庄覆盖率达到以上,实现村庄园林化、路渠林荫化、农田林网化。全县其它村屯绿化,也参照以上标准进行,年前全部完成。

“一路”:即路、河、渠绿化。道路绿化重点要抓好魏张路、邯大路、魏峰路绿色通道及“村村通”公路、大牙线补植、新植,做到“修成一条路,建成两行林带”,要求一路行树,不留尾巴,不留死角。河渠绿化要重点以民有总干渠、民有渠支渠、魏大馆排水渠、东风渠为主,大力推行拍卖承包绿化,在确保服

从统一规划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见缝植树,宁多勿少,年前全部完成绿化任务。

“四基地”,即无公害精品鸭梨基地、鸭梨出口基地、名优果品基地、加工用特种果品基地建设。

⒈无公害精品鸭梨基地建设:在稳定现有万亩无公害精品鸭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对土、肥、水的监控、检测,进一步提高鸭梨品质。依托县无公害果品生产管理办公室和乡、村果品协会,组成全县的果品监督网络,督促、监督农户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办事,确保生产出真正的无公害精品鸭梨。年,全县要建成较完备的果品生产质量监控体系。

⒉鸭梨出口基地建设:依托华腾果品公司,在已取得向加拿大、泰国出口认证亩鸭梨基地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以出口鸭梨的价格优势辐射带动果农搞好鸭梨生产,年争取出口认证面积达到万亩以上。龙腾速冻有限公司要继续保持向西亚、东南亚国家出口鸭梨的优势,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开展订单生产,带动果农增收,年订单面积要达到亩,鸭梨出口立争突破万吨。

⒊名优果品基地建设:按照“以鸭梨为主、早熟和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当发展名稀优果品,在品种选择上要以满天红、美人酥、红香蜜、红太阳、八月红、绿宝石、黄冠、圆黄、丰水、红香酥等新品种梨和美国凯特、金太阳杏,大实早生、莫尔特尼李,东方红油桃,美国杏李等热杂果新品种为主,发展面积不少于万亩。年,全县名优果品面积要达到万亩以上。

⒋加工用特种果品基地建设:依托邯郸永丰果蔬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加工用高酸苹果和安梨种植,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行订单果园建设,与农户签订果品回收合同,公司保证以保护价收购,保障果农的利益。年,全县高酸苹果和安梨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绿化政策,实施多元化的造林机制。要进一步放宽条件,用足用活林业政策,依照“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鼓励各行各业和个人投资林业,形成国家、集体、私有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造林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一是实行公开拍卖。对秃路、秃渠和条件较好的荒地,实行公开拍卖,谁栽谁有,收益归已,年或年不变,允许继承和转让。二是采取村投户管。对造林难度大地带,实行集体栽植、集体投资、分户管理,收益村户按比例分成。三是实行大户承包。鼓励大户承包造林,掌握“多予少取”的原则,对承包者实行免收或少收承包费,让利于民,千方百计调动承包者的造林积极性。四是采用股份合作。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待业、不同所有制的投资者来我县开展造林绿化,推动造林绿化快速发展。五是逐步推行公司造林。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下,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把绿化任务承包给注册的法人实体和造林公司。

(二)多管齐下,千方百计筹措造林资金。资金是造林绿化工作的关键环节,各有关部门都要把造林资金筹措,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在“十一五”林业规划实施期间,县财政每年要划拨专项资金,用于造林。林业局、农开办等相关部门要加大项目跑办力度,积极跑市进厅,向上争取造林绿化资金。各乡镇、村也要积极想法筹措资金,鼓励农户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资林业建设。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民绿化责任制。根据《河北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的规定,全县每个适龄公民都要参加义务植树,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义务植树的干部、工人、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可缴纳一定数额的绿化费以资代劳。

(三)实施科教兴林,带动全县林果业的发展。科教兴林是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林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科教兴林的重点工作来抓,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开展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在林果生产中的贡献率。要把不断提高林果农素质,贯彻林业“十一五”规划始终,充分发挥农民林果技术协助员和乡村协会的技术纽带作用,并在林业部门的组织下,通过举办现场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电视技术讲座等方式搞好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林果生产技术及时传播到林果农手中,达到林果农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为我县林业“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坚持依法治林,巩固林业建设成果。要认真贯彻《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加大林业执法力度。县林业局、县执法部门要联合组成林业执法大队,负责全县的林木管护工作,对毁林案件进行依法查处,对偷盗、毁坏、乱砍滥伐树木的行为坚持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各乡镇、村都要成立护林巡逻队,负责本辖区的树木管护,发现、查处本辖区内的毁林案件,并及时上报县林业执法大队。各级要把林木管护纳入农村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订乡规民约,使林木管护工作深入民心,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县法院、检察院、公安要与林业部门加强协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逐级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完善现代化的森林防火预防、监测、扑救和指挥体系,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建设,加大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力度,健全森林火险巡查及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全面做好森林病虫害预测报、检疫和除治工作,加强入境林果产品检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重点病虫害,积极开展工程治理,组织联防联治,确保森林安全。

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篇4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县中医药事业,全面开创我县中医工作新格局,加快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建设步伐,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县2008-201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中医政策为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工作的领导,把中医工作列入县、乡(镇)政府工作目标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实现中医现代化,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中医服务,为发展**经济作一份贡献。

二、建设目标

建设周期内,通过强化建设中医药事业,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力争2010年末使我县达到以下目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医疗与预防、保健与康复配套,基本满足农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并在现有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基础上,发挥一网多用功能,建立完善农村三级中医医疗保健网络。

三、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县乡两级中医管理组织机构,分级统筹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县、乡中医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按全县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10元的标准投入;

(三)抓好县中医院的龙头建设,使其达到中医院分级管理的二级甲等标准;要求设立基层指导科,负责全县中医药人员培训和基层业务指导工作,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使中医药治疗门诊率达85%、住院率达70%,并建立2-3个重点中医专科(专病);

(四)为提高乡村中医药卫技人员的技术素质,乡(镇)卫生院要建立中医药管理科,负责全乡(镇)中医药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开设中医病床、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加工炮制室,同时要设立专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医人员要能书写正规门诊、住院病历。中药加工炮制人员要能搞好饮片的加工炮制。卫生院中医门诊、急诊人次占乡(镇)卫生院门诊、急诊人次的35%以上,中药饮片要有300种以上,中成药要有60种以上;

(五)每个村卫生室至少要有一名能熟练运用中药理论诊治疾病的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能开出较规范的中医处方。中医药治疗量达到30%,配备常用饮片50种以上或30种中成药;

(六)县、乡、村要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有针对性,季节性开展常见病,流行病的中医药预防,20%以上的乡村都应参加;

(七)县中医院要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每年须引进中医药诊疗新技术、新方法2项以上;

(八)在建设周期内,全县每个中医药人员及乡村医生均须参加培训学习至少一次,每年参加中医药学术活动2次以上。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8年),规划与前期建设阶段。主要任务

是:

1、健全组织机构

⑴成立**县中医工作领导小组;

⑵各乡(镇)成立相应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

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刊物、宣传栏等平台,宣传党的中医工作方针、政策及中医中药防病治病的有关知识。

3、完善网络、一网多用

⑴在三级防保网的基础上,完善以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中医医疗保健网络;

⑵乡(镇)卫生院要重点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及中医药人才的培训,开设中医病床,提高中药饮片加工质量和中医药收入比重;

⑶村卫生所主要做好人员培训,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训

⑴加强全县中医药科室的建设,并通过验收达标;

⑵各乡(镇)卫生院要建立中医工作台帐,统一中药标签,规范各种牌匾;

⑶对全县中医药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进修、自学、函授学习等; ⑷鼓励中医药人员发表论文,积极引时新技术新项目。

(二)第二阶段。(2009-2010年),全面建设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

1、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⑴进一步巩固放心药房达标成果;

⑵加大对中医药设备的投入,引进新的诊疗设示图,提高发展能力和诊疗水平。

2、加强三级网络建设和人才培养

⑴乡(镇)卫生院要建立1-2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中药加工炮制室能根据临床需要加工炮制出高质量的中药饮片;

⑵按要求全部完成全乡中医药人员的培训学习计划;

⑶确保每个村卫生所至少有一名懂得中医或能西会中的医务人员目标的实现。

(三)第三阶段。(2010年),加速发展,全面达标与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

⑴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评估,对未达标部分做好补课工作; ⑵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做到资料完整无误;

故县一中三年发展规划 篇5

(2011年9月——2014年8月)

2011学年是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起始年,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新一轮发展,使学校办出优秀品质,办出教育特色,特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故县一中,灵宝市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封闭学校,位于黄金名镇故县镇故县街北段,南依秦岭,北傍黄河。学校始建于1942年,前身为盘头镇完小,先后易名为灵宝县故县完小(1948)、故县公社五.七中学(1969)、故县中学(1970)、灵宝县第十中学(1978)、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1992)。学校占地面积26640平方米,建筑面积8667平方米,服务半径20千米,覆盖人口23000人,绿化用地面积48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现有14个教学班,600多学生人,教师62名,其中55名专任教师均为本科学历。学校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仪器室和图书馆,拥有集200米的塑胶跑道、高标准草坪、钢化玻璃篮球架于一体的操场。各项配套设施完善,达国家农村一类标准。

学校秉承以“教育抓全面、育人抓全体、教学抓全程”为办学思路,向管理要质量,以改革求突破,以内涵促发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优化育人环境,全体师生精诚团结,顽强拼搏,教育教学质量大幅跃升,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学校被评为三门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文明学校”、“两基国检先进单位”、“绿色学校”;灵宝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高效课堂达标先进单位”、“实验教学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花园式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二)学校现状

1、学校已经具备的优势

(1)学校有一支团结、廉洁和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

多年来,故县一中历来重视领导班子建设,现任班子领导之间互相尊重,有事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民主决策,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既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又认识到分工不分家、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各自的工作,逐步形成了一个“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

(2)故县一中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能吃苦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故县一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先进教师群体,并且带动了一大批能吃苦、关爱学生的教师。学校现有河南省级骨干教师二人,市级学科带头人一名,市骨干教师五名。

(3)故县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故县一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办学质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社会反响良好。

为提升校园内部管理,促进校园和谐。学校已出色完成了三门峡市管理规范化学校、三门峡市市绿色学校、三门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的创建工作。

(4)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故县一中办学历史悠久,在一代一代教育人的传承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学校经过几年的改造,现呈现在百姓面前的故县一中是一所校园环境美丽,办学条件初具现代化的学校。

2、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1)生源危机令人堪忧

一方面,优质生源严重不足,多年来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造成本镇优质生源的严重流失,目前行为习惯偏差、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比重很大;他们学习能力差、厌学,加上因学校地处杭集经济大镇,各种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给“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处于低谷时期的故县一中,对社会的吸引力较弱,加上小学毕业生呈现减少趋势,使学校僧多粥少的局面在未来三年内将逐年加剧。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我校教师从总体上来看是敬业爱岗、勤奋踏实的,但是从今后学校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素质依然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有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敬业精神不够,也有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对新课程改革把握不足,层次不高,业务能力不强。

(3)学校德育工作任务艰巨 当今的社会变化剧烈,我们面对的学生同样思想敏捷,变化极快,对此,我们很多时候还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更佳的能适应学生变化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待加强。

(4)办学水平亟待提高

一所高质量的优秀学校,必须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高质量的办学水平,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真正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在这方面我校做得还不足,尤其是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我校与兄弟学校还有不少差距。

(5)办学经费紧张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办学经费缺口较大。办公教学设备的添置和维修、贫困生的资助、优等生的奖励以及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的开展等等,让学校很多时候只能想,不能做,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创新;高举质量大旗,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故县一中办学水平,赢得社会的支持、领导的认同和人民的满意。

三、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 立足教师进步 立足学生发展

教学理念: 尊重每一位学生 赏识每一位学生 成就每一位学生

发展理念: 二次创业 做强做大 一中精神: 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

办学目标: 面向生活育人 面向社会树才

办学思路: 教育抓全面 育人抓全体 教学抓全程 培养目标: 培养“身心两健”的合格人才 校 风: 文明、自律、博学、创新 教 风: 严谨、求精、创新、奉献 学 风: 乐学、励志、笃行、善思

四、目标定位

坚持“质量强校”,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我们将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化小班化教育实践探究,以小组合作为载体,深化课型模式研究,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逐步缩小与前位学校的差距,力争进位;学校向有声誉、有特色、有品牌“三有”方向努力;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上向学生要能说好话、能写好字、能有特长“三能”方向努力;在教师队伍培养目标上以教师要能教学、能教研、能创新“三能”方向努力,有效激发教师积极的职业状态,引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三年后名师总数能达到总教师数的30%-40%;在学校管理目标上以绩效考核管理为抓手,不断优化学校管理行为,管理质态和管理效率明显提升。

三年目标:

(1)2011年,学校管理升级,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上级部门和社会对学校的负面评价减少,正面评价增多。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积极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2)2012年,深化小班化教学特色化、管理特色化的办学特色化实践,与兄弟学校的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学科取得明显优势,学校内涵进一步提升。

(3)2013年,学校工作进入高质态运行,学校质量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具有杭集特色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办学绩效显著,老百姓对学校认可度较高,优质生源部分回流,学校整体上在一定区域内有较高的声誉。

五、主要措施

(一)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建章立制,推进学校管理全面升级。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学校思想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推行学校民主管理,完善整理各项制度、编制学校管理手册。形成全校师生员工积极进取,内部管理效果全面提升,进一步端正教风、学风、班风、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二)培育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精心布置好校园的每一寸空间,充分利用好校园每一个角落,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营造出温馨怡人的校园环境。进一步形成可感的文化魅力,使校园更富有人本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成为对全校师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文化涵养的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爱”的氛围。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尊重家长、尊重他人,知道感恩、懂得回报,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的好习惯。营造“尊师、进取”的校园氛围。

在教师中培育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精神文化,突出“进取”、“育人” 的丰富内涵;构建和谐的故县一中校园文化,走“文化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之路。

(三)以提高队伍素质为目标,大力推进强基固本工程。

(1)以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核心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倡导“个人需要集体、集体离不开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自觉遵守师德建设“双十条”和“八不准规定”,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同时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切实为教职工排忧解难。积极探索教师中不良情绪的识别预警和引导释放、教师良好职业状态的激发、专业发展愿景的形成、群体之间心灵契约的达成等有效途径,引导并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深化建设和谐校园。

(2)以监督培训增强干部的行政能力。进一步打造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感、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公正廉洁、高效实干、求真务实、结构合理的行政班子。班子成员要淡薄名利,忠于职守,办事公道,以身作则,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家庭,做师生的知心朋友。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注重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

(3)以专业提升增强教师的业务素养。学校将结合教师岗位聘任,推进岗位竞争。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文化业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更新知识,苦练教学基本功,改进教法,提高效益。针对小班化教学,加强校本培训,提倡反思性教学,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壮大名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引领学校的发展。

(四)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1)坚持以三观教育为导向,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德育工作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为主要途径,进一步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升校本化、课程化、体系化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成为健康阳光,具有自主性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坚持以人为本,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小确立远大志向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行为、礼仪、道德等规范的教育;营造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德育有机融合的环境;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完善实施条块管理,以年级组为块,学校把德育教育的重心下移到年级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沉入年级组,在年级组层面上全面整合德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体现年级组的德育核心功能。以教研组为条,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重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优化学科教育中德育内容、形式、方法,使每一位教师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创设德育环境,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重视学生自主教育,健全班级民主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加强团、队工作,完善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建设,强化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力度,提高教研组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参与和指导,聘请校外专家与人士对社团的指导,努力形成一定的学校社团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园文化活动(14岁生日活动、运动会、科技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的管理与建设,使零散的或单一的活动逐步走向序列化与稳定化,并力求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凝聚浓厚的校园文化与德育、艺术氛围;增强家校间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加强学生家长、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机构,利用家长和家庭资源,提高班级、年级、学校教育和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构建学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网络。积极打造省平安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五)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质量强校工程

1、规范教学行为,强化“四清一练”。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落实“四清一练”,淡化考试,创新落实形式,加强能力训练。堂清检测注重基础,日清逐个过关、逐层落实,周清备课组与年级组知相结合、测试与背诵抽测相结合,月清教情和学情全面总结分析。周练分知识回顾、基础过关、能力训练、拓展延伸。有把关、有布置、有落实、有通报。继续抓好作业布置和批改的“四精四必”。推行三个一即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从开学第一天抓起,相信每位学生都能教好。

2、更新教学理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教学过程的精致化,引导教师确立新的质量观,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强化校本课程建设;强化考核评价的综合性、全面性和过程性。

3、强化教研考研,提高研究层次。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精细教研、考研,坚持效率第一。首先是教研,教研要有详细的教研计划,要加强教研过程的管理,各个教研组要积极有序地开展常规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质量。另外是理论向实践转变,要把教学研究放在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同时采取“外引内培”、“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教师到省内名校参观学习,参加省内外内举办的教学研讨会;邀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上课,举行教学经验交流会。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我们要通过学大纲、钻考纲、备教材、备重点、备难点、备教法、备学法等教学环节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师认知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其次是考研。要强化考试信息研究意识,研究考试说明,研究选科策略,研究考题,研究高、中考新题型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要研究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的策略。

(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后勤服务的育人含量。

总务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遵循“服务优质,理财有方,保障有力”的后勤工作思路,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环境的育人品味,使校园环境与文化的布置相得益彰,让服务成为潜移默化的磁场。在打造节约型校园的同时,创新后勤保障,积极主动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1年9月——2014年8月)

灵宝市故县镇第一初级中学

县棉花产业发展规划 篇6

沿河县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时期沿河县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其编制是否合理, 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是通过把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去, 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因此,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

2 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中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多年以来, 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生态建设的任务依然繁重。表现在: (1) 水土流失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2) 土地荒漠化面积继续呈扩展趋势; (3) 草场“三化” (退化、沙化和碱化) 面积不断增长; (4) 水资源紧缺且开发利用不合理; (5) 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6) 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 数量减少等等。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土地利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 沿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趋势

沿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市西北部, 地处黔、渝、湘、鄂四省 (市) 边区结合部, 乌江中下游, 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素有“黔东北门户, 乌江要津”之称。沿河周边与贵州省内的德江、印江、松桃、务川和重庆市的彭水、酉阳、秀山等县毗邻。沿河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 都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雨源型河流。县内河流径流丰富, 比降大, 落差集中,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资源可开发量有140万k W。

沿河境内除乌江干流外, 长10km或集水面积20km2以上的河流有25条。河流水系以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为分水岭, 河流走向顺应构造, 多北北东向, 县南部支流多呈格子状注入乌江, 北部支流多呈树枝状注入乌江。河道总长540.2km, 河网密度21.9km/百km2, 比全省平均17.1km/百km2多4.8km/百km2。

根据《沿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指导要求, 沿河县土地利用总体趋势为保证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 统筹安排城镇、工矿、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建设用地。到2020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9860hm2, 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1150hm2, 其中占用耕地控制在740hm2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930hm2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020hm2以内。

4 沿河县土地规划利用

因为沿河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在传统农业, 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比较缺乏, 大部分土地仍处于待开发状态, 所以土地的生产稳定性、生态保持性较高。由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提高与土地经济可持续性的迅速提高有密切关系。另外, 由于封闭、落后的山区环境和长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人们满足于现状,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自我评估较高, 认可度大, 使社会可接受性的分值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 结合沿河县河道和河网密度, 沿河县土地规划利用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更新改造抗旱提水泵站,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加大植树造林和生态植被建设力度, 逐步消灭荒山荒坡, 提高绿化率, 构建绿色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严格控制乱砍滥伐, 严防森林火灾,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逐步推广普及森林保险, 切实保护好生态林源。到2015年,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m2,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污水和垃圾处理无害化城市。为工业、农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

通过项目的实施, 达到以下目标:

(1) 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70%以上, 治理后, 经巩固提高, 达80%以上。

(2) 区域内有排水系统, 并达到10年一遇洪水可安全泄洪, 20年一遇洪水不造成水毁成灾。

(3) 顺应城市发展战略, 提升周边土地价值。打造城市建设发展高地, 建设聚集人气的滨水环境。

(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网络, 将城市生态和滨河生态系统有效连接, 打造麻阳河生态走廊, 引领整个城市生态网络, 营造一处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5 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 必然会打破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 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产生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从而使得土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正向的或负面的环境效应。

5.1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扬尘。施工现场粉尘和扬尘的产生量在不同的施工情况下变化很大, 各种粉尘和扬尘在晴朗、干燥、有风的天气下, 将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较大影响。为此要求项目施工时, 在施工现场周围按规定修筑防护墙及安装遮挡设施, 实行封闭式施工, 对有可能产生二次扬尘的作业面应洒水降尘, 车辆出工地时应进行冲洗, 防止随车带走泥土, 同时对运输土石方等的车辆采取密闭措施, 防止沿路抛洒, 污染城市环境。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有基础施工中的泥浆水、建材冲洗水、车辆出入冲洗水等生产污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类比资料表明施工期生产污水中悬浮物、石油类, 生活污水中BOD5、COD、悬浮物, 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三级标准。

5.3 声学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间对周围声学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各种机械作业产生的噪声及振动, 还有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噪声。施工期间对周围声学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机械作业产生的噪声及运输工具所产生的噪声。项目拟采用的部分施工机械设备将产生的噪声值见表1。

由表1中可看出, 昼间即使距声源40m处, 部份施工机械的噪声值仍超过了相应的界限值, 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噪音主要危害人的听力和神经系统, 长期生活在噪音环境中会造成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

5.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乌江流域清淤将产生弃土和淤泥等废弃物如乱弃乱堆, 可能产生水土流失或二次污染。施工中的生活废弃物若不能做出妥善安排, 则会严重影响施工区的卫生环境, 导致工作人员的体力下降, 尤其是在夏天, 施工区的生活废弃物乱扔轻则导致蚊蝇孳生, 重则致使施工区工人暴发流行疾病, 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 同时使附近的居民遭受蚊、蝇、臭气、疾病的影响。

5.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河流、道路、街道两侧的绿化建设, 会使项目所在地绿地增加, 有利于植被及生态系统的改善。但项目施工扰动表土结构, 损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 地表裸露, 土壤抗蚀能力降低, 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 可能加大水土流失量, 破坏生态环境,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在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 虽然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 但从污染物性质和污染物总量分析, 均属轻微的污染源, 只要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并落实好项目规划设计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即可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符合国家环保法规要求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要求, 不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该项目沿河土地规划利用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6 结束语

在项目施工及运营过程中, 虽然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及固体废弃物等, 但从污染物性质和污染物总量分析, 均属轻微的污染源, 只要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并落实好项目规划设计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即可大大降低环境污染, 符合国家环保法规要求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符合项目所在地环境质量要求, 不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摘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土地承载着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从源头上预防或减缓规划实施以后对区域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工程实例, 重点探讨了沿河县土地规划利用与环境效益分析。

关键词:沿河县土地,规划利用,环境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1]蒙吉军.土地评价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349~351.

[2]王静, 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3) :68~74.

上一篇:如何做好教育服务工作下一篇:学霸暑假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