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共8篇)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1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通过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的学习,我对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有了具体的了解和明确的认识,更进一步体会到: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下面我仅就如何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做好高中的德育工作谈点体会。

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桢在培训中讲过,要分层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道德教育。目前我国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确有成效,但存在德育目标脱离实际、内容抽象、过程形式脱离青少年主体性等问题。并且学校教育一直习惯把学生当作被塑造的客体,忽视他们的主体性,忽视德育过程中的群体互动,这是不适应当今社会与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的。所以,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其分层次、具体化指导教育学生,是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有效手段。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作世界观和方法论教给孩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作学生发展的动力融入目标;把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变成其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选择的行为准则。

那么,怎么分层次、具体化实施呢?我校做了一些尝试:

一、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当作世界观和方法论教给孩子。首先,我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中层领导干部负责,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坚持德育和智育并重的原则,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平时各项工作的检查、督促中,这支队伍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其次,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提高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尤其是以思想政治课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活动情境中去感知体验,疏导学生中凝结的郁闷、困惑,使他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解决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品德认知和行为问题,完善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心态与思想行为习惯。

二、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当作学生发展的动力融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高高在上空洞的概念,而要具体为德育的目标。通过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渠道地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经验与方法,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和鲜活的个案分析。此外,学校还注意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与社区共建,和派出所合作,定期进行普法教育,安全教育等使学生明确地感受到对自己的关心、关注、关爱是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从而促使其树立崇高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把目标化作动力,把动力融入目标。

三、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德育活动平台,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变成其精神家园的组成部分。我校德育工作以“感恩教育,以‘礼’育人”为特色,打造“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橱窗、黑板报、图书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形成我校特有的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寝室文化。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社会公德的教育。如目前我校已经开展的“校园文明礼仪活动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法制教育活动月”“我为和谐校园做贡献”等活动,如:通过新生军训、运动会、拔河比赛、“一

二.九”长跑接力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团结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红诗”吟诵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征文、制作社会实践活动展板、黑板报等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了特长,发展了个性,增强了能力,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促进良好的校风、班风形成,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四、搭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平台,把荣辱观作为道德选择的行为准则。首先我校严把进入关,新进的老师需接受一系列的培训考核,学校始终把人品、道德修养的考核作为首选,注意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培养教师的敬业、求实、奉献、团结进取的良好职业道德。其次,实施符合学校实际的量化考核制度规章制度,规范教

师和学生行为,强化师生的纪律、自律意识,知荣知辱。第三,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德育工作中的导向作用。树先进典型,宣扬真善美,弘扬正气。通过优秀学生干部、三好生、优秀团员、“学雷锋”标兵、感动校园人物、文明之星、先进班集体的评选、表彰等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充分利用校广播、宣传栏、校晨会等进行宣传,明确道德的标准,感染、感动学生,促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2

关键词: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化

文件、档案一体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上的统一管理”, “二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制度上、对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 综合管理, 使其相互配合, 协调发展。”“现代办公环境中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是指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对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以期发挥各自及总体最大效能, 从而提高各类机构管理效能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是标准化活动在文件、档案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指对文件、档案工作中反复使用的概念、循环往复的处理程序及其它规律性的管理活动, 通过制定、实施标准, 以获得文件、档案工作的最佳效能的活动过程。”标准化是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增强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软件通用性的主要途径, 也是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基础工作。

一、文件、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1) 文件、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文件、档案进行科学管理, 要求根据文件、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各种法规、标准等科学化手段, 开展各种文书、档案业务工作。其中, 标准化是一重要环节, 它是建立各种科学管理制度的基础。

2) 文件档案工作标准化是提高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措施。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使文件、档案工作领域内需要协调统一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达到协调统一, 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秩序, 减少重复劳动, 提高工作效率。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虽然在具体的对象上有所差异, 但其质量要求是相同的。通过标准的制定, 对有关的质量、规格的工作秩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可使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 达到最佳效益。

3) 文件、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实现文件、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文件、档案信息资源, 实现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高速运转和共享, 这就需要借助网络来实现。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标准则是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前提。只有采用现代化手段, 统一规划, 分工协调, 在文件、档案管理业务和技术上实行统一的标准, 从技术上把各部门、各系统的文件、档案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 才能为将来机构内部的计算机联网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实现文件、档案信息资源的高速运转和共享。

二、文件、档案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标准化建设对文件、档案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 从已出台的标准来看, 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化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应的法律、安全、管理及技术规范等都不够完备, 还存在问题:

1) 宏观管理力度不够, 管理制度不健全。文件、档案管理标准的制定、实施、修改等都应由相应的部门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 而在我国的文件、档案管理标准建设过程中, 标准制定、实施、修改等的管理部门职责不清, 如对文件、档案工作标准的立项缺乏统一管理, 立项渠道较多, 导致重复立项;在标准的实施上也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 互不协调, 降低了标准的权威性。

2) 未建立起科学的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体系。由于文件、档案工作标准化建设宏观管理不力, 缺乏统一规划, 导致至今仍未建立起科学的文件、档案工作标准体系。标准建设较为盲目, 未把握轻重缓急、协调配套, 出现了急需制订的标准未能立项, 而缓一步制订的标准却先制订的不合理现象;有的标准颁布了很长一段时间, 与之配套的细则或系列标准却迟迟不能问世, 降低了已有标准的指导性与规范作用;已出台的标准中, 针对传统文件、档案工作的标准所占的比例较大, 而有关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很少。

3) 标准的质量有待于提高。我国现有的文件、档案管理标准质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有的不但缺乏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而且制订时因过于匆忙而影响了质量;有的标准内容较粗泛, 因缺乏与之配套的细则, 实用性不强;有的标准项目设置不尽合理, 不符合工作实际, 难以操作实施。

三、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建设的迫切性

办公自动化中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最终要落实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上, 而管理的思路和理念是否符合现实的需要、是否具有先进性,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系统的可行性和标准化程度。十几年来, 一些涉及文件、档案管理的软件为推动我国文件、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步伐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部分功能。但开发的软件由于没有标准可依, 势必要影响文件、档案信息的共享;而且由于我国还没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而在美国, 尽管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管理、各负其责的档案管理体制, 联邦政府内的档案工作由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统一管理。它与各州地方政权的档案管理机构, 既无上下隶属关系, 又无法定的横向联系, 档案机构认为是有利的事就可以去做, 但前提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当前研究电子档案保管的Inter PARES项目、关于档案著录的EAD标准都是这种情况。Inter PARES是电子文件真实性的永久保管国际研究项目。该项目从不同角度就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认证和维护提出对策, 包括事前控制、跟踪记录和事后审查等阶段性措施。

我国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 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化建设, 应本着系统论的观点, 建立完整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体系, 即:将在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中形成和使用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目前, 我国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远未形成体系。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质量, 急需一系列的配套标准去保证。因此, 急需建立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标准体系, 这个体系要体现衔接配套、技术先进、项目合理、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后逐步制订、贯彻和完善各项标准, 尽早地搭建起标准化的文件、档案一体化工作平台, 使标准化活动在文件、档案一体化工作领域中真正全面展开并发挥其指导和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军.文书档案连锁法与文书、档案工作一体化管理之比较研究[J].档案与建设, 1995.

[2]王健.文书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王健.文件工作标准化特征研究[J].档案学通讯, 1997.

[4]王健.电子时代机构核心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3

一、育人内容人文化

用什么样的内容去育人是实现育人内容人文化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体现人文关怀的前提下,围绕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去精选教育内容:一是责任和习惯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的三个责任感,养成三个行为习惯,即学习习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是养成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从单方面讲——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什么是良好的习惯?就是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和自然而然的完成各种动作的方式,一种稳定的习惯,就是一种品质的表现。”这就是说在由“行为”到“品质”的转化中,习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正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好习惯的培养成为育人的主体内容之一。三是铸造教育。铸魂立志,使学生志向高远,人格健全;铸德育能,使学生德才兼备,特长明显。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勇敢刚毅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怕磨难战胜挫折的自信和意志等。五是现代品质教育。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观念不断更新、意识日益新潮的时代,合作竞争、民主竞争、民主法制、自然环保、著作版权、网络道德等现代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在未来社会更好地生存发展。

二、育人途径情感化

德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最懂感情又最需要感情的动物。中国教育最缺的就是人文关怀和情感的感化。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时时处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时时处处都在关怀他们,件件事情都在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个宗旨来进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都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三、育人形式活动化

德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的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主动接受社会道德要求,产生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转化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许多教育专家都曾提出“德性在活动中养成”的观点。因此,在人文关怀德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或贴政治标签,要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创造性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接受教育、感悟道德、升华人格。育人活动的设计有:开展爱心助学、主题班会、时事报告会、法制讲座、每周一星评选、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演讲比赛、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等。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投身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对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科学与迷信等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起他们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崇高思想情感。

四、育人管理人性化

育人管理人性化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通过“一箱一制二日”工作新办法来体现人性化管理的人文关怀过程。“一箱”即学校心理信箱,师生通过心理信箱或反映心理困惑,每周一开箱,每周一查阅,每周一解决,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心理焦虑,转化心理挫折,解决师生棘手的热点问题,从而优化心理环境,营造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一制”即师生联系制。教师坚持联系学生、联系家庭、联系社会,让师生在学习上的互动互学和思想行动上的互动成为学校师生关系的新风尚;“二日”即交流日和静思日。交流日是深受学生欢迎的“节日”,学校教师要不时地深入课堂和学生谈心或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静思日,师生共同回顾小结,共同反思失误,共同修正思路。这种人文关怀式的人性管理使整个工作环环相扣,时间上不留空当,空间上不留死角,方向上不走弯路。

五、育人手段现代化

现代教育教学已经进入多媒体发展阶段,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传输手段普遍应用,给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重大要求,现代化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可以使人文关怀的德育工作锦上添花,别开生面,以其广泛性、多样性、交互性、多媒体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影像的同步传输,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迫切要求育人手段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优化载体,开辟新的途径和拓展新的时空,实现人文关怀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信息化、艺术化、现代化,给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六、育人场所氛围化

学生的思想品德单靠说理教育是不能形成的,还要借助于环境的熏陶或潜移默化的感染,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具有在群体中产生相互影响和同化的力量,一个人置身其中,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就容易形成共同的风尚和气质并产生“交叉感染”式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学校营造浓厚德育氛围要重视以下四点:一是建设健康向上且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校园文化,创建文明学校;二是美化校园环境,创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学校;三是建设有强大德育功能的人文景观,如校训、伟人雕像、经典教育标语;四是充分发挥板报、校刊、校史、电视等宣传工具的教化功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

七、评价手段人性化

科学、客观、公正、民主的评价管理是调动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关键,人文关怀的德育模式在评价手段上更注重人性化的评价因素,学校在扬弃传统评价手段利弊的基础上,坚持“激励、创新、有为”的方针,推出“学科,教师、学生”三项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学科评价上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相结合;在教师评价上,实行定量评价和激励评价;在学生评价上,实行等级评价和特长评价相结合。学校要进一步淡化单一的评价标准,特别注重过程评价,要求对任何一项工作的评判既要看工作的计划和部署,又要看其工作的督促和检查,还要看其工作的小结和表彰。学校这种“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手段及时弥补了单一评价制度的不足,从而使评价工作既严谨科学又富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重视人文关怀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人文关怀德育模式的新“平台”,拓宽育人渠道,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理念,并在探索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对这一命题还有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仍须我们以创新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努力探索更有效的人文关怀德育模式。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4

提振精神勇担当

高坑煤矿党委扎实做好宣传思想教育工作

困难面前职工怎么想,企业怎么做?高坑矿党委直面现实,通过搭建宣传思想教育平台,引领广大干群适应新常态、担当新使命,促进了企业深化改革,扭亏脱困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用活动激活力。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矿党政挤出资金,修缮场地、添置设备,由矿工会、社管委组织开展全矿性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如:职工家属、退休老工人的广场舞、棋类赛、女职工的“三八”趣味文体活动、职工拔河比赛等,用活动凝聚人心、激发热情和活力。同时通过领导赛前讲话,直接又平易近人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形势任务教育贯穿于活动中,得到职工群众一致好评。

用培训提士气。利用班子中心组学习、副科级以上干部的政治学习、党员脱产轮训等学习培训,让全矿党员、干部都了解自己单位的安全生产、职工思想动态,知晓企业当前的现状,增信心鼓士气,提振精气神,适应新常态,激发党员干部工作责任和担当。

用会议传情感。将基层群众的会议当做情感交流的主战场,利用“逢五”、“逢九”的安全技术活动课以及不定期的召开劳模、先进人物、离退休老同志、女工家属、特殊群体的座谈会等,在对职工开展形势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同时,让职工了解、理解企业现状,动员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岗位奉献,使会议成为干群想听、能听、听懂的一种情感交流窗口。

用走访促和谐。坚持经常性走访慰问一些特殊群众和特困家庭,在为他们排忧解难,送爱心、送关怀的同时,利用走万家门、送万家情的机会,把形势任务宣传教育送进家庭、送进社区、送进乡村。

用宣传强氛围。通过开展新闻报道竞赛,激发通讯员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传播正能量。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先进典型,做好互动交流,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发挥思研会作用,让全矿干群、家属知道企业在做什么,职工在想什么,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感染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5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广大青年志愿者自觉投身于志愿者服务,奉献爱心,奉献力量,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昭示着一种社会的责任和精神。因此,青年志愿者工作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更在团员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立足本校,围绕高中学校如何挖掘资源,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作简要分析。

一、高中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现状思考

目前,虽然青年志愿者工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在一般高中学校开展此项工作还是受到一定的制约。

(一)学生层面

一般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在其他工作或事务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那势必分散了学习的精力。对此,许多学生认为参与活动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承担除学习之外的工作。即使现在担任班团干部的那些学生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思想。

特别是对于高中学校的青年团员来说,学习是他们现阶段最重心的任务,升入理想的高等学校是他们的目标。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面对日趋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他们只能埋头于作业,埋头于学习。大部分学生对其他的事务嫌有兴趣,对志愿者工作也是如此,一般都比较被动。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的教育还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性。他们只站在子女学习、升学的角度,认为孩子只要读好读就行,要排除一切干扰,使子女在一个更纯粹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家长本身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忽略了子女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因此,不少家长对子女参与活动并不支持。

(二)学校层面

在基础教育中,高中学校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现在社会对高中学校的期望值很高,对高中学校的评价几乎都在于高考的成绩,因此,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也是很明确的。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社会的舆论,学校必然将教学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活动开展必须保证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能过多地占用学生的时间。

同时,学校又肩负着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学校也希望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和载体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基于上述现实,一般高中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少。

二、挖掘资源,创设志愿者服务有效途径

在现在社会中,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作用日益突显。然而,在高中学校如何使这项工作得到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校针对高中学校志愿者活动相对较少的情况,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挖掘资源,创设志愿者服务工作平台,下面就一些具体的做法作简要介绍。

(一)认清现状,探索志愿者工作合理途径

作为高中学校,我们能认清形势,明确主要任务,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的情况下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工作。基于对现状的认识,我们明确了我校学生志愿者工作的主主要途径是以校内服务为主,以校外服务为辅。

同时,我校又是一所有60个班的大规模学校,经常性组织大规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也很困难的。因此,我们学生志愿者开展方式是以“班级自主活动为主,学校统一活动为辅”。

这样,我们也就拓宽了学生服务的范围,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志愿者服务工作。

(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青年团员的责任意识

高中学生风华正茂,活力四射,他们内心充满着热情和激情。只要学校有合理的引导,正确的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兴趣必然得到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同时会得到加强。因此,我校平时更加注重让学生参与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参与必要的活动,进行有意的工作与学习并不矛盾,相反更能促进学习。

注重思想引导,为我校学生开展活动作了思想的保证。

(二)寻找契合点,把握时机开展活动

志愿者服务工作是一项讲奉献的活动,因此,我校能结合重大的节庆日,组织各类志愿者活动。

每年的“三五”学雷锋日,“五四”青年节,成人节等,我校都会组织到社区服务、老年公寓服务等形式不一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奉献与责任,增强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充分挖掘资源,拓宽服务渠道

校内服务和校外服务相结合是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一大特点。在校内充分挖掘服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机会,是我们一直努力在做的工作。在校外,拓宽渠道,为社会服务,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

我校开展的志愿服务:

(一)校内服务

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篇6

 

――记北京市丰台区南宫中心小学教师发展学校

南宫中心小学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最西部,丰台区的教育在北京市8个城区中是最落后的,这里的教育又是丰台区最落后的。为了加快教育的发展,2001年丰台区开始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教育发展服务区”,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建立“教师发展学校”,首批有4所学校,南宫中心小学是其中之一。“这和我们的想法吻合,借助外力,缩短和先进学校的距离,尽快使教师成长起来。”南宫中心小学校长刘显洋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从专业成长的角度提升教师的水平。“我们的理念是坚持两个回归:‘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研究能力回归实践者’,把教师培养成既能教学,又能研究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转变了关于学校功能的理念,传统单一的学校观是把学校仅仅当做学生学习发展的场所,事实上她不但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

首师大教科院与南宫中心小学合作成立教师发展学校,并不是大学专家拿出现成的方案,小学成为被试的个体,而是双方从南宫中心小学的具体情况出发,研究的问题是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同样来自于实践。“3年的实践,最大的变化是教师观念的变化,教师们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学会了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刘校长说。

这种变化是从访谈学生开始的,学生是教师工作和服务的对象,理解学生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教师的研究可以从理解学生开始,而访谈法非常适合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老师们开始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想法。访谈打破了科研的神秘感,让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了学生和教育的本质。访谈对老师的触动很大,引起老师们深刻的反思,他们认识到必须重新理解和认识教育。老师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适合,方法是否得当。访谈使老师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学校在教师的教育培训上投入很大,保证学校的每位老师都接受培训。学校请了很多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来校指导。每周有三位特级教师进课堂,与学校的老师们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老师们的教学。学校请来了80岁的`霍懋征,请来了远在深圳的著名特级教师,还请来了顾明远、谈松华等著名教育专家来学校做讲座和专题报告,直接作用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能请来的都请过来。”学校还以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老师走出去,参加全国的教学大赛,锻炼老师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学校还引导教师多读书,学校每年为每位教师拿出100元用于购买教育理论书籍,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科选择不同的书籍,研究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看过之后老师之间再相互交换。读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教师发展学校的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这可以从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中看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原来老师们主要找客观原因,现在更多的是找自身原因,对自己的反思比较多。老师们由原来被动地去做,到现在主动地去做,从原来的任务型到现在主动发展。”校党委副书记王鸿凤说。许多老师主动探索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刘艳萍老师指导二年级学生写日记,从中摘出精彩的一句话组成“小浪花”,深得学生们的喜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来自不同年级的几位数学老师自发成立了“数学研究会”,打破了过去常常由教研组、行政组织出面的形式。老师的很多活动都是在课后或周六日自发进行的,每次老师们都很积极地参加。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7

一、山西省加强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把农经体系建设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省以强化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农经职能有效履行为关键,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为支撑,以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农经信息网络系统为重点,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四级农经机构队伍、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乡级农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全省11个市、115个农业县、1309个乡(镇)中,有省级农经机构3个、市级17个、县级115个,乡级农经机构1297个。其中5个市级农经机构为处级,87个县级农经机构为科级,4个市级农经机构和22个县级农经机构实现参公管理,还有15个县级农经机构已经批准参公,正在办理参公手续。全省农经队伍实有人数6912人,信息管理服务人员900多人,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农经管理体系,为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从体系上奠定了基础。

(二)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省各级农经部门投入了4500多万元资金,为县乡农经部门购置了“三资”管理、农经统计等专业软件,配齐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视频设备等办公自动化设备,76个县、810个乡还配备了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液晶电视、扫描仪、复印机等高端设备,基本实现了全省农经系统办公手段从落后、传统到先进、现代的历史性跨越,为农经管理信息化提供了硬件、软件的基础设施支撑。

(三)把工作落实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农经管理信息化是手段,提高农经工作水平是目标。我省通过树立正确的信息化理念,使广大农经干部正确认识农经管理信息化与农经工作的关系,即农经工作是农经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行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工作基础,农经工作的网络汇总、公开及传输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法进行;农经管理信息化是推动农经工作的落实手段,如果没有高效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农经工作就会成为折翼之鸟落后于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既不符合全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理念,也不适应农经部门担负的“维护农民群众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职责,更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

近年来我省通过落实“一统(统计)二导(合作社、体系建设指导)三管理(土地、三资、负担管理)”的农经职能,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农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县乡农村土地承包仲裁调解机构全部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本着依法自愿的原则稳步前行,县乡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基本建立,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592万亩,占到全省家庭承包面积的13%;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颁布实施,合作社数量达到41008家,建立省市县三级示范社5000家;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规范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加强,全省86%的村建立了资产管理台账和资源管理登记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有序进行,农经统计调查与分析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为促进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把搭建网络平台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依托。

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成为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成为人们工作、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我省农经管理工作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目前省级和4个市级、46个县级农经机构建立和开通了自己的农经网。在省纪检委、农廉办的指导下,农经、农廉联合协作,全省开通了省、市、县、乡、村五级阳光农廉网,其中半数以上市县加挂农经网,农廉、农经同网运作。

通过搭建网络平台,我省各项农经工作逐步走向信息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利用农经网和农廉网发布农经信息,及时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全面指导交流农经工作,我省运城市早在2004年就率先开通了“中国农经信息网”;二是利用管理软件进行农村“三资”管理、农经统计汇总、资产资源登记、合同档案管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补贴款项逐户公布,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统计汇总网络化、三资管理明晰化、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发布及时化、惠农政策透明化,最终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真实、准确、全面公开农村财务、村务和政务,农民群众热切关注的农村财务收支、资产资源数量、村里重大事务、村干部任期目标等农村三务公开实现了从上墙到上网的重大突破;四是利用农廉农经信息网络平台为群众开通咨询和诉求渠道,农民群众咨询和反映的有关事项通过网上留言或者直接视频对话,得到及时答复,对现场解决不了或不满意的直接与主管部门对接答复或与主管单位领导预约面谈解决;五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农经工作的创新。我们开发了山西省“一村一品”专业村统计软件,使“一村一品”专业村的认定有据可依;创建了全省农经人员qq群和手机飞信,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及时发布信息、公告、工作安排;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平台,建立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库,1.9万个合作社数据录入了信息库,我省长治市还开通了自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利用农业部农民负担监测和一事一议统计信息平台,农民负担监测信息化试点工作顺利进行,试点范围将逐步扩大。

(五)把与纪检部门联合作为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有力手段。

我省农经管理信息化近两年能够驶入快车道,凭的是转变观念,确立跳出农经抓农经的思路,主动与纪检部门联合,把农经工作纳入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范畴,在抓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做好各项农经工作为全省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服务。我省运城市多年来与当地纪检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联合发文、统一抽调人员等形式,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农民负担检查和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审计范围延伸到全市涉农单位。2008年又和纪检部门通力合作,总结新绛县以农经网为基础打造农廉网的经验,在全市大力推行农廉网建设,探索出了阳光农廉网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新模式,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分别批示给予充分肯定,2010年底山西省纪委下发了《关于推广运城农廉网经验,推进全省农廉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开始在全省大力推广阳光农廉网,明确要求农业、农经部门要将农廉网建设与农经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加强日常管理,市县政府要将农廉网络建设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投入,县乡农廉网络监管机构可与同级农经管理机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适当充实市、县、乡三级工作人员。

各级农经部门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配合当地纪检部门筹建网络、培训人员、录入数据、整理公开档案、开设农廉大厅,短短一年时间,我省已经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阳光农廉网平台,运城市、阳泉市、晋中市、晋城市四个市级阳光农廉网络管理中心与农经管理中心合署办公,其他市阳光农廉网络管理中心依托农经管理中心开展工作,部分市、县、乡农经部门增加了人员编制。通过积极参与农廉网建设,大大提升了农经部门的社会影响力,夯实了农经工作基础,增加了工作经费,加强了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推进了农经管理信息化步伐,提供了和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封闭的农经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畅通、渠道畅通、协调配合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二、农经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作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使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是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发展大局。阳光农廉网的普遍推行,使我省农村社会管理从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到管理方法手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农廉网建设和运行中,纪委牵头、政府组织、各涉农部门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组织模式使农村社会管理主体得到创新;农村政务、村务、财务及低保、救济、农业各项直补的全面公开使管理内容得到创新;利用网络平台定期及时公开、发布重要信息、宣传惠农政策、开通群众诉求渠道,利用先进电脑软件进行财务账务处理、资产资源登记、土地承包合同档案管理,使管理方法和手段得到创新。

(二)有效化解了农村矛盾,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

在农村容易引发干群矛盾的问题主要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包括财务收支是否合理、粮食直补等农业补贴是否足额下发、低保发放是否公平等等,村务公开成为化解干群矛盾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我省农廉网运行后,村组织对各项村务的公开由以前的被动公开转变为主动公开,公开内容由以前的财务公开为重点转变为财务、村务、政务、惠农政策的落实全方位公开,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了解和监督村里各项事务,疑问得到及时解答,矛盾化解关口前移,使矛盾纠纷控制在初始阶段,解决在萌芽状态。农民即使在外打工也能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自己关心的相关事务,依法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主动公开强化了干部自律意识,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从根本上消除了纠纷隐患,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在全省率先建立农经管理网和农廉网的运城市新绛县,未开通网络时上访案件每年大约有20多起,2009年农经网开通后下降为2起,2011年以来无一例上访案件发生。

(三)推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经营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省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了农村会计电算化、农经统计汇总网络化,有些地方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电子化,使各项农经管理工作向科学化、信息化迈进,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推进了我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启示

当前农经管理信息化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形势下,把握的好、利用的好,就会把农经信息化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省在农经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主要启示是三借,即借题造势,借势强体,借体转型。通过三借,夯实农经工作基础,实现农经管理信息化。

(一)借题造势。

就是借农廉网的题造加强农经体系建设和农经工作的势。农廉网建设给我省农经工作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省各级农经部门及时把握机会大造声势,在利用我们的职能优势配合纪检部门搞好农廉网的同时,宣传了农经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农经部门的社会地位。

(二)借势强体。

就是借当前好的发展形势强农经的体,借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行阳光农廉网的大好形势,强化农经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充实队伍。省级在现有经管局、经管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纠纷调解仲裁机构。运城市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不仅保留了经管站的独立编制,每乡配备3-5名经管人员,而且经管站长还同时兼任纪委副书记,机构队伍得到加强,经管部门地位也得到提高。

(三)借体转型。

就是要借体系建设来实现农经工作的转型,使农经业务内容向综合一体化转型,农经工作手段向科学信息化转型,工作方式向规范有序化转型,工作方法向主动法制化转型。

四、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

尽管我省农经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探索和解决。一是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二是软件功能单一,系统兼容性差;三是经费严重不足,人员数量和素质亟待提高。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我省农经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推进农经信息化今后应该加强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强调政府主导作用。

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公益性的农经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设立农经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加强农经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经信息化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二)制订全省农经信息战略发展规划。

加强对农经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解决各地各自为政、力量分散问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站质量,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加快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步伐。

(三)加强省级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把山西农经管理网打造成为各项农经工作都能在网上进行的网络平台,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最终实现全省农经工作信息化、自动化。

(四)加强农经信息队伍建设。

加强农经信息机构队伍建设,对各级信息人员进行专业和信息化技能培训,使其达到与农经信息化相适应的素质,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五)加强网络应用与其他媒体应用相结合。

我省运城市建立了手机信息平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所需的生产经营信息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农户的手机中,农户也可以用手机向平台发送短信咨询政策,反映情况,了解相关信息。全省各级农经部门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覆盖面广、直观、传播速度快的优点,通过农经信息简报、农民收入明白卡、政策宣传活动等传播渠道,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解决当前农经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摘要:总结山西省加强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农经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效;推进农经管理信息化的启示;提出农经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

搭建德育工作的平台 篇8

关键词:新媒体;德育;发言席;发言人;发言权

短短十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网络平台悄然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社交网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交际、学习和表达方式,还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思想道德水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艳国说过,新媒体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是否使用的问题,而是重点解决如何用、如何用好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在新媒体时代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至今没有定论。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广播、电视、手机在刚出现的时代都是新媒体。对于新媒体时代,笔者认为可以定义为以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以传播短小即时互动内容为特征的时代。作为一种新媒介,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使用便捷,时效性、互联性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只要有网络信号的地方,都能随时随地发表看法,关注与被关注。

2.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随意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信息,信息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媒体时代。

3.信息传播快,受众广。201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5亿,使用人群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人都有麦克风”。新媒体时代也是“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网民通过使用新媒体真正实现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评论、分享经历、展示个性、抒发感情,其参与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同时,互联网使信息从发布到收听的过程所用时间几乎为零,不仅激发了发表者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收听者的参与度。

2.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相对于报纸和电视,社交平台以其独有的及时性、互联性、新鲜性脱颖而出,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快捷途径。从国家大事到民生问题,从科教文化到娱乐八卦,从新闻热点到头版头条,通过新媒体,网友可以第一时间接收信息,对感兴趣的事件或话题进行转发或评论,这些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使更多的网民关注和收听。这样的机制不仅激发了发表者的积极性,而且给公众提供了更多更快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3.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社交平台是一个虚拟的交际圈。在这个圈内,通过增加粉丝和听众,扩大交往圈;通过站队、声援、转发,寻找同盟者。虽然相互之间不认识,但是彼此关心,相互关注,开创了新的交流、交际、交友平台。

三、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得一分为二地看待。新媒体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精彩,但也伴随着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大学生德育工作。

1.对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的直接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都是面对面的谈心、直接的说教。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直接改变了这种工作模式。学生有问题不一定直接找辅导员沟通,更倾向于在社交平台上寻找答案和解决办法,极易导致我们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学生更喜欢平等的交流环境,办公室这种相对严肃的环境不容易让人接受,这也会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降低效果。

2.对德育内容的直接冲击

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具有及时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处在一个开放的公平的空间,接受信息的时间差距消失,这就导致教育者以前占有的信息优势不复存在,有些可能会出现倒转,教师的权威性在下降,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德育效果预见性降低,结果不可控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很容易受他人的观点和情绪影响。尤其是一些人为的虚假信息很吸引眼球,极易使大学生成为盲目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加剧了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各种思潮的冲击,尤其是敌对势力、反华势力的恶意攻击,极易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会导致德育效果预见性降低,结果不可控。

四、“三位一体”搭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平台

1.主动占领“发言席”,建立官方账号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首先,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辅导员要积极建立官方的账号和平台,搭建好与学生交流、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其次,由于网络是虚拟的,真假难辨,要通过实名认证,增强公信力和信赖感,敢于发布权威信息,增强凝聚力,增加关注度。再次,要做好网络平台的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话题讨论,及时更新内容,避免阵地“荒废”。最后,为防止将平台建成一个人的独角戏,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抓住学生所思所论,引起更多的关注。

2.着力培养“发言人”,引领青年思想

培养“发言人”首先要有人,要在网络德育工作阵地建立起来的基础上,组建一支维护、管理阵地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发言人队伍应当包括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常年活跃在网络上的普通同学。网络德育工作任务繁多,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必须有明确的分工。辅导员要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板块的设计、知识的分享、热点话题的讨论,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引导青年思想,不信谣,不传谣;网络宣传员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做好上级单位发布信息的跟帖和评论;要着重培养一批学生当中的意见领袖,依托他们感化学生,感染学生,引领思想。意见领袖应当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敢于辟谣,善于辟谣,以正面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增强正面控制力和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3.积极控制“发言权”,树立网络品牌

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要想吸引更多的关注,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必须树立网络品牌。譬如,没有人会质疑《新闻联播》播出的信息的真实性。高校德育工作也要打造网络品牌,控制发言权,树立话语权威。同时,密切关注大学生经常聚集的网上交流平台,扩大舆情信息的搜集渠道和范围,及时挖掘时政、教育、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加大对正面事件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放大精彩评论。另外,要积极推动网络实名注册,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号召文明上网,做好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应当担负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时代可敬而不可怕,可用而不可弃。尤其是从事德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更应当创新思维,迎接挑战,做好新媒体时代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曦.微时代的微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11).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2012,(1).

[3]宋晨宇.微博的传播特征与舆论引导策略[J].今传媒,2011,(12).

[4]李婧迟.试论微博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12,(2).

[5]司忠业.自媒体时代与青年文化“快消”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2.

[6]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N].光明日报,2012,(3).

[7]黄超.高校对“微时代”挑战的应对及微博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探讨[J].柳州师专学报,2012,(5).

上一篇:校园青春梦想微电影剧本下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