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镇规划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城镇规划(通用8篇)

新城镇规划 篇1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 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 规划区范围

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 水源地和水系;

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 环境保护;

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

 划。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新城镇规划 篇2

一个城镇的特色风貌蕴藏在它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中, 而更重要的是孕含在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和空间形态及布局中。城镇特色是小城镇物质形态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的综合反映, 它是特定条件下的小城镇符号系统所提供的差异性特征。

这里所说的“特色”应该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属性, 客体方面是指任何一个小城镇所具有的突出的, 独特的, 它处没有的性质、特征, 这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小城镇自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城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村镇面貌等, 这些是小城镇不可选择, 亦是其他城镇占据不了的客观条件;主体方面则是强调人们对特色的认识是通过比较而获得的, 小城镇特色的各个方面的体现要使人们感观意识里产生惟一性、强辨别性的意识, 这标志着小城镇特色的确立, 也是城镇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镇特色规划研究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专题, 其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镇特色有功能特色和形象特色之分, 这正与总体规划对功能性质定位, 详细规划力图通过外部和内部空间的详细设计产生空间感都是一脉相承的。当然, 城镇特色作为专题研究, 有着自身特殊考虑的内容———城镇所在地域的自然、历史、人文当中的众多内容要通过规划筛选提炼, 并在规划中体现功能、突出形象, 且与上、下层规划有着良好的衔接。这里, 我们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江城镇规划为例, 来说明特色规划提出的问题。

一、项目概况

江城镇地处滇中腹地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北部, 属云贵高原低中山盆地, 是江川县内四个坝子之一, 气候条件优越,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全镇域面积223平方公里 (含水面面积) , 中部和南部为坝区, 坝区东、西、北三面为山区, 南接星云湖, 东临抚仙湖, 一镇跨两湖。全镇山、水、镇、田的景观格局较为明显, 山湖相连, 湖清水明。

江城镇地理环境宜人居住, 自古滇国至今的两千多年来, 都有人在此生活。据考古证实, 今江城镇李家山一带隶属古滇国地域, 这里出土的滇国青铜器以及丰富多样的古墓随葬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滇国的辉煌历史。江城镇自明崇祯7年 (公元1634年) 建城以来, 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 并以历史古城、交通要冲、物产丰富、旅游胜地、商业兴旺闻名滇中, 具有着深厚的特色底蕴。

这里不仅有显示古代滇国辉煌历史的古滇文化和青铜文化, 更有高原水乡孕育出的特色经济——渔业、矿产工业、花卉业等。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江城古镇空间格局和民居建筑相对完好的现状, 共同成就了城镇的景观特色和旅游优势。

2001年, 原江城镇与临近的龙街镇、翠峰乡合并为新江城镇后, 成为江川县除县城以外的第一大镇, 也成为县域的副中心。为了实现城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城镇应充分挖掘城镇的突出个性, 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 整合各种自然与文化资源, 建设一个特色鲜明的江城 (见图1) 。

二、江城镇特色规划原则

江城镇城镇特色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并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深入的SWOT分析, 我们确定本次特色规划的目的主要体现以下两点:第一, 把握整体地域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发展趋势来规划江城, 既考虑整体性, 又考虑适当的超前性;第二, 不仅有利于改善江城的地方特色形象,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江城乃至江川的区域竞争力。因此, 规划要遵循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城镇的灵魂。深入研究分析城镇特色, 力求根据自身的条件, 在扬长补短中谋求发展。

2.发掘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将地方文化要素予以创新性继承, 并将之运用于整个城镇形象特色的设计之中。

3.发展性原则: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保护、继承和开发地域文化资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城镇发展的需要。

4.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以近期建设规划为主, 远期规划强调宏观控制。

5.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和建设根据规划期内的发展状况和当地条件, 也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发展的进一步需求。城镇发展规模和水平既要保证适度超前, 又不能造成浪费。

三、江城镇特色规划设计

规划人员通过阅读史料, 召开座谈会, 现场踏勘等多种方式, 深入挖掘和整合江城镇镇域环境中的各种特色资源, 使江城镇“两山两湖两文化, 一寺一河一古镇”的特色格局凸显出来。这里的“两山”为李家山和孤山, “两湖”为抚仙湖和星云湖, “两文化”指古滇文化和渔文化;“一寺”指碧云寺, “一河”指连接抚仙湖和星云湖的玉带河, “一古镇”指的就是江城古镇。

依据江城镇的以上特色和规划原则提出的要求, 我们浓缩和概括出了江城镇最具惟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特色是其同时具有古滇文化与两湖文化特色, 其中古滇文化包含了青铜文化, 两湖文化包含了两湖自然资源和渔文化。最终形成了“揽两湖资源, 跨千年文明”的特色精华。将“两山两湖两文化, 一寺一河一古镇”汇聚成为一个性质统一、功能多样、分工明确的整体大经济旅游区, 即把江城镇转变为“中国·古滇文化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特色旅游小镇。

(一) 城镇特色定位及规划内容

城镇特色的规划与塑造是城镇发展的根基。未来城镇的竞争将是环境、形象、品位等诸多特色的竞争, 特色是城镇的无形财富, 是城镇的“名片”。

城镇特色规划, 总体定位为“滇国故里, 水乡江城”, 突出古滇文化与两湖文化, 并以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为核心, 通过资源重组, 东西联动, 南北分工, 实现江城镇功能角色转变, 明确各片区性质, 完善各片区功能。

依据定位与分析, 我们在规划中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手法, 首先提出的是城镇特色经济规划和城市特色旅游规划, 而后对镇区城镇总体布局做了安排, 最后对重点地段、特色民居建筑以及环境艺术设计做了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的设计 (见图2) 。

(二) 城镇特色经济规划

通过对江城镇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 我们认为江城镇应该巩固第一产业, 在不影响景观和生态的区域选择性地发展第二产业, 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既抓住产品经营, 也注重环境经营, 带动城镇的整体发展, 塑造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的城镇。最终提高江川县的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特色经济规划通过对江城镇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调整来实现, 形成了特色商贸旅游城镇 (中心城区) 、湖滨旅游区 (孤山景区) 、特色工业区 (翠峰工业区) 、特色文化区 (李家山) 、特色渔业区 (抚仙湖、星云湖沿岸) 、特色花卉区 (龙街至星云湖间) 。这样的布局安排使城镇功能通过性质分工得以完善, 在城镇空间上形成层次多样的经济特色圈, 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见图3) 。

(三) 城镇特色旅游规划

特色旅游规划通过相似案例 (德国波登湖案例等) 的比较和对江城镇旅游现状的分析, 确立了江城镇特色旅游发展应遵循四项措施, 即“跳出水面看整体, 离开夏天比四季, 依托村镇搞旅游, 借助旅游显文化”, 形成“山、水、镇、田”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以摆脱现状冬夏淡旺分明、景点单一的旅游瓶颈, 并在不同地点之间构架出联系方便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性质相符的特色旅游产品。

在由水上产品吸引游客的湖滨旅游发展起步阶段完成之后, 旅游发展稳定期的特色旅游规划重点强调和凸显出了城镇在旅游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并策划了城镇旅游促销和宣传的手段, 正是江城镇旅游发展拓展产品、实现整体效益增长、发展可持续的关键 (见图4、图5) 。

(四) 城镇特色设计实践

1. 特色总体规划布局意向

近几年江城镇城镇发展主要沿南北向澄川路和南北大街拓展, 呈不规则的椭圆形 (长轴为南北向, 和鱼身类似) , 将来也应如此。因此, 结合江城的地理空间环境特点和城镇拓展的趋势, 规划考虑镇区空间结构意向为两条鱼的布置, 形成两条鱼头尾相连的形态。鱼的形态构成可依靠道路来构成, 也可依靠规划新区形态来构成。

这样的“鱼形”城镇空间形态规划有两个好处, 首先在布局和功能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道路面积, 鱼骨形的道路网分割出的灵活地块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建设;其次, 中心城区和龙街片区形成的“鱼”形城镇空间结构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她体现了江城镇“渔文化”的古老历史, 人们可以从设置的观光游览塔或在周边山顶上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个有深刻文化寓意的城市布局 (见图6) 。

2. 重点地段改造或概念规划

江城古镇范围内存在着众多标志性的历史街巷和历史建筑, 而以这些街巷和建筑为核心经过几十年没有规划, 没有指导的发展, 如今特色已处在消亡之中。特色规划对这些重要的地段空间及一些新建项目提出了特色改造和概念规划设计, 寄以能为江城古镇恢复古镇特点, 并适应现代生活、生产之需要。

(1) 文星阁片区改造, 以建设于清道光十九年的历史文物文星阁为核心, 严格控制文星阁周边建筑物的建筑风格和高度, 力图达到统一和谐, 不抢文星阁空间景观标志性。文星阁片区改造已经拆除了文星阁周边民居, 并将居住空间置换为公共空间, 配备了商贸街、广场等小型休闲空间。当地政府做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考虑到:第一, 文星阁作为极具特色的城镇景点, 应该得到核心重点发展机会;第二, 周围民居环境破败, 设施不全, 在调查中发现周边民居建筑的可保留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并不突出;第三, 以文星阁为核心, 将周边破败的居住空间置换为公共商业空间, 可以营造良好的旅游景点和经济吸引空间, 既凸显了亮点, 又清除了发展弊端 (见图7、图8) 。

(2) 沿街建筑特色改造, 对在文星阁附近、南北大街及几个主要节点处的建筑立面改造采用“穿衣戴帽”的改造方法。保持建筑原有的结构, 尽量不对其进行拆除或降层, 最大限度的节约改造的费用。改造主要是使建筑沿街面恢复传统风格, 给建筑添加坡屋面、披檐、山墙面等, 使其造型丰富多变。再加上环境艺术小品的建设, 形成当地的特色街区和景观大道 (见图9) 。

(3) 建设旅游服务区, 江城古镇是镇域内的中心城镇, 在此建设旅游服务区, 形成旅游集散中心, 可以统筹城镇范围内的旅游资源, 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 并对镇域经济发展和自然景点环境保护有显著作用。提出规划旅游服务区要做到:进得来 (指方便进入) ;聚得拢 (指有公共活动场地) ;散得开 (指游客不显拥挤) ;藏得住 (指人能藏于镇, 镇能藏于自然) ;看不透 (指避免一览无遗) ;走得通 (指游客容易走遍全镇, 不容易迷路) 。最终达到留住客人, 服务区也成为旅游景区的目的。

3. 新民居设计

民居建设是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 使其成为保护和传承城镇历史文脉, 延续城镇空间肌理的主体, 避免成为破坏城镇历史环境, 抹杀城市特色的杀手。因此, 对民居建筑的设计应格外重视。

江城镇民居建筑的设计思路产生于对当地建筑元素“一颗印”、院落空间和建筑色彩的提取, 充分考虑到城镇空间肌理的保持——新民居单体设计结合宅基地面积控制提出了一套提高建筑平面可变的单体设计手法, 避免成片建设的小区出现行列式的单调布局模式 (见图10) 。

4. 特色环境艺术小品设计

城镇环境艺术设计是构建公共环境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规划依托江城镇特色定位, 从古滇文化、青铜文化、渔文化、历史建筑符号等方面提取了众多设计元素, 并通过“简洁小巧、朴实自然”的手法, 使其反映在环境艺术小品上。包括:绿化、雕塑、标识、水体、售货亭、公厕、地面铺装、围栏、街灯、垃圾桶、公共电话、邮箱、弱电箱、井盖等 (见图11、12) 。

四、结语

浅析城镇发展与城镇规划关系 篇3

【关键词】城镇;规划管理;经济;开发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planning

Shen Yong

(Xinjiang Corps 69 Mission agricultural nine divisionsEminXinjiang834601)

【Abstract】New trend in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ization,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town planning is to inherit the past to create a science to predict the future. Tow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for a variety of economic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in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spe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should have the basic idea.

【Key words】Town;Planning and management;Economy;Development

1. 前言

(1)从城镇化的战略需求看,城镇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城镇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镇规划,必须从城镇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宽。

(2)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战略、建设城镇的纲领、管理城镇的依据,也是城镇政府指导调控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镇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镇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3)城镇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镇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

(4)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镇建设资金短缺;二是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镇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三是城镇规划代表的是城镇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镇还没有独立的城镇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四是传统的城镇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干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五是传统城镇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镇整体利益的代表,城镇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

2. 要树立规划的资源意识。

城镇规划不仅是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一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通过有偿出让、转让。土地出让转让的关键是土地价值问题。尽管影响土地价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具体某一块用地来说,它的价值往往由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情况和城镇规划确定的开发条件来决定。《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镇规划”的规定,明确了城镇开发用地的性质、功能和容积率等开发要求由城镇规划来确定,这些开发要求直接左右着开发效益。因此,通过城镇规划的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开发商与城镇政府收益分配比例,可以为政府筹集大量的建设资金。具体地说,城镇建设中容积率的提高、原有建筑的加层、“破墙开店”等用地性质功能的改变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级差收益,但这不是项目开发本身产生的,而是政府长期基础设施投入的结果。这些收益不能全部纳入开发商的口袋,而要通过规划的手段,使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收益回流到政府的口袋中,为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城镇规划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

3. 要把市场机制引入城镇规划,规划管理要靠“两手”。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方式按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市场机制是推动生产力要素流动和城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对形成城镇土地市场和带动城镇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在这种运行机制下,如果城镇规划不利用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就无法对城镇建设实施有效的调控。当然,城镇规划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政府行为,无论在什么体制下都是以政府的管理或干预的形式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社会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追求的是最高最大的利润,这种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会造成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市场土地供给的有限性与价格的上涨趋势也往往会导致土地投机活动。市场调节的结果也往往只使直接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吸引了很多投资者,而维护城镇正常功能的绿地、道路交通设施等公益事业仍然难以吸引投资,只能依靠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城镇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市场机制很容易导致城镇建设的盲目性和城镇功能失调。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管理工作既不能单靠行政手段进行控制,也不能仅靠市场调节进行规范,而要靠“两手”,一是行政法规endprint

“有形的手”,二是市场调节“无形的手”。

4. 城镇规划要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4.1当前城镇建设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设资金问题。有资金才能改造城镇,没有资金城镇就难以发展。所以.城镇建设资金问题,是我国乃至世界所有的城镇市长所关注的问题。没有建设资金,规划得再好也没有用。在国际上,城镇建设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

(1)税收,西方国家都是用税收来搞城镇建设的。像日本大版市1996年的建设资金是1500多个亿,还说不够。

(2)级差地租,以土地来挣钱,比较典型的是香港。

(3)各种收费,增加城镇积累。就我国来说,税收不是我们的办法,规划费用也不是办法,国务院早已三令五申,不许乱摊派。

4.2地方政府唯一能掌握的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用不好,城镇就不能发展;级差地租用得好,城镇就会发展。温州市紧紧抓住这一点,五年内城镇改造面达50%,创造了一个新的温州城。杭州、宁波等城市也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手段,对旧城区进行成街、成片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同时,有的市县尽管也利用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旧城改造,但由于没有充分发挥规划部门的作用,缺乏科学的测算,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使一个本来可以给政府带来收益的成片开发项目入不敷出,成为政府的包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规划的手段、级差地租的杠杆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

4.3规划管理应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镇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与手段,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应该更多起引导作用,而少使用制约手段。规划管理与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目前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已经开始吸引一些人才、资金、技术进入西部地区,但相应的配套软硬件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政府观念开放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意识不够、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不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办事效率低、官僚作风严重等等.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进程。如何把握好城镇规划与投资环境的关系,充分了解和努力发挥城镇规划对投资环境的作用,以营造最佳投资环境,是城镇规划管理者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我国未来城镇规划 篇4

科学技术学院

城镇规划与设计(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杨文广

(座位号)085204626

指导教师胡向红职称

2011年5月3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我国未来城镇发展方向

1.国家在新时期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

1)党中央对健康城镇化的要求。

继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之后,进入新时期,围绕科学发展观,中央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城镇化的思想。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2)《城乡规划法》(2008)的新要求。

2008年4月日开始实行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我国城乡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出新时期城乡规划的重点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第四条中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十七条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黄线)、水源地和水系(蓝线)、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绿线)、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国家在城镇化和城镇体系方面的构想

1)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提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在综合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城乡人口分布特点和转移趋势、产业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实施积极稳妥的城镇化的战略。未来的城镇化将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年均增辐控制在0.8~1个百分点左右。

2)提出立足东中西的多样化城镇化政策。

依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分别提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发展政策,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发展模式。提出以城镇群为核心,以重要的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促进区域协作的主要联系通道为骨架的“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多元”是指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机制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多极”是指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不同区域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网络化”是指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格局。

4)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城市与区域交通的有机结合。以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行一体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强调要发挥铁路和轨道交通节能、省地的优势,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

5)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依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针对各省特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要求各地按照“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在省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国家通过直接编制重点地区规划,健全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部门会商制度,加强对地方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规划》实施。

二.新时期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原则

1.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

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色化的道路,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建设城市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 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居所,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应重点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方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要求、适应当前国家发展要求、并可与国家权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充分衔接的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框架共含15项,27个具体要求;为了提高指标的可操作性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两类;指标的量化工作各地应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自行制定。

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分析

1)“宜居城市”建设越来越受我国的居环境学由吴良镛院士在90年代首创。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推进区域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空间发展,倡导树立空间的整体观念和相互协调观念;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观念;自然生态的保护、治理与发展观念;文化生态的保护、发展与复兴观念等,并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

2)“中国人居环境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国内与人居环境相关的评比和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顾名思义,与人的生活环境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属于人居环境建设的范畴,涉及到城市政府的所有职能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部分中央部委根据自己的职责内容和职权特点,提出相关的荣誉评比奖项。如建设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部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部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部与发改委共同评比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等。各部委的荣誉奖项,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4)联合国人居奖的评价标准与特点

为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联合国人居奖”,每年的获奖数量由人居署视情况而定,一般是每个大洲一个。

3.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城镇化的趋势,当前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围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职能,充分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载体作用,利用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有利平台,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应当着眼于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鼓励创新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联合国人居奖衔接,宣传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

4.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应当重点关注五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山体、水系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涵养能力;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2)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城市经济增长为居民收入条件带来切实的改善;保障城市居民长期稳定就业。

3)和谐的社会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参与水平,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保障,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4)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以“人居”为核心的各类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包括合理有效的住房保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等。

5)资源集约利用:构筑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为核心的全新的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结论

未来30年,是中国城镇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以

县城镇规划自查报告 篇5

一、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情况

“九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城乡规划工作的认识逐步深化,树立了“先规划后实施,富规划穷实施,铁规划钢实施”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注重质量”的原则,聘请高资质的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

2006年,因“九七”规划对**长远发展战略估计不足,各项规划指标偏低,规划较为滞后,已经不能适应县域城镇化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效指导**县的城市建设。县人民政府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对“九七”规划进行修编,通过考察邀请竞聘的方式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修编任务,修编工作正式从2006年9月份开始,在完成县城地形图测绘工程和前期基础资料调研收集的基础上,于11月份拿出了总体规划(修编)初步方案,初步方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于2007年8月份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成果。2007年8月7日,延安市城乡建设规划局与**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并邀请省、市、县专家召开了评审会议,会议一致同意通过规划的评审,并形成了评审意见。之后,我县将规划成果通过新闻媒体和设点向全县进行公示宣传,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与 专家评审意见一并反馈规划编制单位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后,依法提请县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4月2日**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四次全会会议通过,报延安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8月5日(延政函„2008‟66号)号文件批准正式实施。

新规划的修编为我县近几年来开展城市建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县城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兴建了一大批重大项目,极大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县城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在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大环境下,我县在撤乡并镇后行政区划发生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进行了修编调整,加之,近几年我县在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中心区行政、文化、商业、居住混杂,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形象,二是随着县城人口增长,人流物流量不断加大,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今后城市发展要求,县城停车场、市场、广场、物流、商业、餐饮等功能比较短缺、滞后,面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延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要求,延安市各县区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市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重新调整修编县城总体规划。通过考察对国内几家知名规划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各类规划成果和对**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思路和工作大纲进行比较,最终选定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承担。目前,县城地形图测绘工程已于9月份开始,编制工作前期资料收集调研工作业已展开。

二、详规规划编制情况

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县于2008年完成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面积达208公顷,控规覆盖率为35.3%,是我县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技术依据。根据县上建设计划,完成了县城南部片区(杨庄科至变电站巷)、城区前桥沟、三马路东侧、城隍庙沟及城北大桥沿临过境路东侧区块、城北二道河及教育片区、太白山休闲公园李家沟片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面积178公顷。

三、工业园区规划情况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县城共分为四个组团,即城北组团、中心组团、城南组团和工业组团。工业产业主要布臵在城南杨庄科至开发区曹家沟,规划为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规模相对较大的城市工业片区。考虑到县城发展实际,2007年,县委、县政府着眼于调结构、转方式,在全市率先启动建设了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毗邻双河乡政府驻地,处于城区下风向和周河的下游,接近省道303线,适宜于工业生产。县上 3 先后投资1.1亿元,通过筑堤改河、挖山填沟整理出可利用土地1000余亩,2009年达到“五通一平”,具备了入驻条件,可供25家企业入驻。先后被省上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园区产业定位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现已有鹏翔食品、永祥豆制品、鑫丰农业、羊绒精梳厂及LED照明等9家企业率先入驻。

四、规划建设管理

无锡太湖新城规划介绍 篇6

区位:

太湖新城位于无锡城市南部。

五街道(滨湖、雪浪、太湖、华庄、新安)

两园区(科教园、太科园)

现状:

新城范围:

北起梁塘河,南至太湖,西邻梅梁湖景区,东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为80万,就业岗位约50万。建设用地规模约95.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用地约54.3平方公里。

太湖新城是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是一太湖新城是无锡新的城市中心,是一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主个开放式、生态型的现代化新城。主要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创要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创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是无锡行政意中心和休闲宜居中心,是无锡行政办公、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办公、金融机构、企业总部、专业服务的集聚区。

务的集聚区。

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核”(行政文化及商务金融核心区)、“一带”(环太湖山水风光带)、“两园两区”(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教产业园及核心区两侧的生活区)

太湖新城以华谊路和蠡湖大道为界,自东往西分为东区、中心区和西区。

西区中区东区华谊路以东,高浪路以南以太湖国际科技园为载体,重点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数码设计园、创意研发园。

中区华谊路以西、蠡湖大道以东重点建设太湖新城商务中心、市民中心及各类居住社区。

蠡湖大道以西蠡湖大道以西以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科教以山水城旅游度假区、科教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创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创意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意产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

WEASTSECTION核心区位于太湖新城中心部位,北至高浪路,南至太湖,东至贡湖大道,西至立信大道,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

核心区集中了市级行政办公、金融商务、文化休闲等公共设施。中心区“十一五”建设目标基本完成55平方公里内主要干道和重点绿化环境建设,基本完成水系整治和基础设施配套,完成市民中心、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完成300万平方米以上农民安置房和300万平方米以上商品房建设,初步形成现代化新城框架和风貌。

建设商务之城“十一五”规划在高浪路以南、吴越路以北建设完成市民中心;在吴越路以北、立信路以东建设金融商务第一街。

建设畅通之城“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道路以联结老城、沟通新区、对接沪宁南部通道为目标,建设五湖大道、吴越路、立信路、观山路、具区路等主干道路,总里程约122.7公里,总投资约90.0亿。

建设生态之城“十一五”计划实施金匮公园、尚贤河湿地、贡湖湾湿地等重点环境工程,同时逐步整治闪溪河、沙泾港、南大港等河道环境。

太湖新城总体规划绿化用地1764.78公顷,绿地率42%。其中公共绿地1504.3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5.04平方米。

建设宜居之城“十一五”期间将有序推进万科、华润新鸿基、绿城等商品房项目,并每年推出部分经营性地块;有序推进周新苑、水乡苑、凯发苑、仙河苑等农民拆迁安置区建设。

新城镇规划 篇7

1.1 重镇区规划, 轻镇域规划

目前, 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 侧重于镇区的功能定位、人口、用地规模的确定以及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确定, 道路交通的组织以及市政公共设施的配套等方面。镇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镇村体系的等级、职能和规模及相应的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而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研究深度不足。就成果而言, 无论是规划说明书还是规划图件, 镇区规划都是规划中的主体。镇域规划不被重视, 使得总体规划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没有起到合理配置的调控作用。

1.2 重城镇规模, 轻实施成效

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主体一般为当地政府, 一些基层领导受政绩的利益驱动, 不顾发展规律, 片面强调做大城镇规模, 导致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 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盲目的造城运动。镇区建设脱离实际, 出现了占地较大的广场、设施以及大片用地粗放的工业区, 导致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 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重点解决问题

2.1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的发展定位

在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 准确分析城镇未来的发展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因为, 城镇定位决定了未来城镇的用地结构及发展重点。不仅对城镇空间形态的拓展起着先导作用,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总领性规划、协调性规划和引导性规划、城镇定位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2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形式

镇一级的城乡统筹规划与传统总体规划相比, 其特点体现在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 更加侧重农村地区发展, 最终目的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所以, 镇一级的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要以更高的起点、更宽的视野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 以“一规带五规”的编制形式更好地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即用城乡统筹规划带动镇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通过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协调各层面发展关系, 引导城镇建设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

2.3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

城乡统筹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福利保障制度等向农村地区的覆盖延伸,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最终使得农村居民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所以,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应该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城乡产业、统筹城乡空间3个角度落实以上要求。统筹城乡社会要从城乡综合交通、城乡设施角度进行落实、构建和完善;统筹城乡产业应从区域产业定位分析, 在镇域范围内将资源和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统筹城乡空间要以生态空间保护和控制为先导, 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充分衔接和协调。

2.4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在实施策略上的重点突出

解决“三农”问题是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 镇一级城乡统筹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实施策略上应予以重点研究, 把农民工问题作为城乡统筹的突破口, 同时着重研究城乡统筹与工业反哺、城乡统筹与财政保障、城乡统筹与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4者之间的关系, 保障规划的操作实施。

3 城镇环境评价方法

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有两方面, 一是评价拟议中的规划方案对被评价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二是该方案在会计布局中的合理性。针对于城乡规划的环境评价, 可采用以下两种评价方法:

3.1 规划方案环境满意度评价

环境满意度评价是通过计算评价指标, 借助计算机的辅助评价系统, 来进行分析。此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分析出, 人民居住环境的客观情况与普通市民的主观评价, 进而直观地展示给公众。在此基础上, 计算指标标利用目标满意度函数, 计算评价标准的隶属程度, 从而进一步计算出环境满意度综合的得分。以此来反映被评定地区的环境状况, 并说明规划方案对环境影响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也可通过计算设计出更令人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3.2 规划布局生态适宜性分析

城市规划中也包含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布局, 而环境评价通过对该地区规划布局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将用地类型划分为不同生态位势——高位势和低位势。结合规划的具体内容, 分析规划布局的生态适宜性和合理性。

4 环境评价在城乡规划政策研究中的作用

在城乡规划政策的研究中, 环境评价的必不可少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曾经提出, 规划环境评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应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决策中的支撑作用。

4.1 预测项目, 防患于未然

从城乡规划政策方面对建设项目提出限制, 进而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杜绝污染的产生, 以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开发的项目进行提前分析, 对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做到超前预防, 强化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4.2 提高技术, 促进发展

进行环境评价工作, 改善了城乡环境, 同时促进了科学技术、检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 为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如果环境评价得到切实的实施, 从根本上解决城乡环境影响、控制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后患。同时, 从全局方面, 正确选择工业结构、工业技术和排放标准, 合理布置工业企业, 组建工业生态园区, 找到造成环境影响问题的源头, 将其根治。城乡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最重要的意义, 是找到了一种比较合理的环境管理机制, 构建了综合决策的实际内容。

4.3 统一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

通过环境评价, 充分地调动了城乡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一种由政府审批,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制, 提出公众参与的方法, 从领导到普通百姓共同保护卡环境, 加大管理力度, 找出城乡规划中造成环境影响的有关部门监督该部门对其负责。城乡规划中, 环境评价改变了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管理方式, 形成了宏观、主动参与、综合型的管理方式, 创造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服务平台。

5 结语

小城镇建设和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依然严峻, 从现行城乡关系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 是一种高成本的过程, 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全社会整个制度环境的变迁和长时间的消化, 未来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小城镇总体规划需要的是实践, 而不是纸上谈兵, 小城镇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现有政策, 强化具体措施, 并出台新的政策, 建立完整的发展体系, 促进城乡融合, 营造良好的小城镇发展环境。

摘要: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加速, 城镇的建设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城镇的总体规划要讲究科学性, 要有环境保护意识, 对城镇的规划要建立环境评价体系, 确保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总体规划,编制,环境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丁贵生.小城镇建设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前进.2005.

[2]卓越.城乡统筹中的大局意识.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

[3]陈志诚, 侯雷, 兰贵盛.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规划师.2006.

做好科学规划 保证城镇排水 篇8

【关键词】城镇基础设施;排水设施;科学规划

前言

近年来,每逢雨季,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会充斥着过于各地区城镇内涝的新闻。以前这种情况还仅仅出现在南方地区,如今无论是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内涝现象,这直接暴露出的就是城镇排水设施的缺陷和不足。随着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繁荣,城镇居民人口不断增多,给城镇建设也带来很大压力。在地上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在越加严峻的考验着城镇排水设施建设,由于规划不合理,标准设置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备等等原因,最终造成我国大面积的出现城镇排水不畅的问题。本文从城镇建设规划的角度,对排水设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从科学规划的角度,提出改善排水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城镇排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们的首都北京,在连续的强降雨的冲击下出现严重内涝,导致受灾人数160余万、数十人死亡的惨痛教训,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近年来类似惨痛的教训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而这一切的背后,除了恶劣的天气的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城镇排水设施的落后。根据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我国城镇排水设施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国当前城镇规划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排水系统不够科学合理的情况,在进行排水系统规划时,未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设计,未结合城镇长远发展需求,设计出的排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速度。其次城镇排水系统规划难以满足暴雨天气的排水需求,一旦遇到强降雨天气,城镇阶段就会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严重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的安全。最后在进行排水规划设计时忽视污水处理的重要性,而是将大量未进行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健康。

二、城镇排水系统科学规划的思考

(一)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是科学规划排水系统的前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产生了以GDP为指标的城镇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在这种GDP为大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看得见的建设当然更受城镇管理者的喜爱。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拔地而起,道路扩宽了,绿化面积提升了,但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由于不能及时体現出官员政绩,因此并未受到重视。然而,城镇排水系统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复杂的工程,一旦建造修复和改造起来就会非常麻烦,而同时在城镇发展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的领导者站在城镇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切实转变城镇发展理念,少做一些面子工程,多做一些利长远,有助于城镇长久发展的事情。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排水系统规划。扎扎实实科学合理的建造城镇排水系统,把城镇建设更多的精力和重点放到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上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才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科学规划排水系统的立足点

地方城镇排水系统设施科学规划,就是要求有关部门要结合地方房展需求、经济实力、地势环境以及未来城镇扩建需求等几个方面的实际,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立足当地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思想和手段规划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排水系统。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排水设施,就要坚持一下三个原则:1、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要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避免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规划模式,在能够充分保证区域排水需求的基础上要谨防过度建设。2、排水系统规划要结合地方地理地势环境情况,根据当地对排水系统的实际需求情况进行规划建设,但同时也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城镇未来的发展需求问题。3、排水系统规划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排水设施的建设是城镇发展的百年大计,一旦建成维护和重新建造就非常困难,因此一方面规划排水设计要能够充分满足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城镇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保证以后再建的排水系统要能够与当前的形成对接,也即是要具有一定的扩展性和延伸性,以满足城市出现爆发性发展的需要。

(三)科学规划城镇排水系统的他山之石

在城镇排水系统的建设上,我国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很多国际城市的成功经验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材料,我国各地区在规划地方排水建设时,就应当以这些地方的经验作为参考,合理的学习和借鉴。如德国的汉堡等城市,他们通常会建立大型的地下调蓄水库,一方面满足城镇排水需要,另一方面可保证水流的充分利用。再如一些国家在城镇建设中会较多的采用透水性材料来铺设路面,增强路面的渗透能力,减轻排水压力。国内的例子如青岛,几乎每次其他地区出现内涝以后,青岛都会作为一个典型被拿出来作对比,青岛的排水系统沿用的还是德国的规划设计,然而时至今日依然为城市排水承担着巨大贡献,这值得我们地方规划者深思和借鉴。

总结

在城镇发展建设你追我赶的今天,城镇排水设施建设已成为衡量城镇发展潜力的一种标志。城镇建设是国家发展进步的百年大计,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排水系统关乎城镇发展命脉,因此,在规划城镇排水系统时,一定要秉着发展的眼光,坚持科学的规划,立足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打造这项利千秋的工程,为城镇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飞.实现城镇排水科学规划的对策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3(07)

[2]黄秀艳,孔宇.城镇排水规划中的重点问题与反思[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4)

上一篇:泰戈尔经典励志正能量语录下一篇:社区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