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精选8篇)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篇1

《财经》杂志2009年第17期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17日 林野/文

政府作为金融与非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是关联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重大来源,这是在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宏观审慎问题成了热门话题。人们认识到,即使单个金融机构是稳健的,集合的后果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单个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或提高流动性而出售资产有可能是审慎的,但多数金融机构这样做,则会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大多数企业都显得很有资信。从单个金融机构的角度看问题,此时扩大信贷规模显然是理性的和审慎的;但所有金融机构都如法炮制,则导致信贷快速扩张,资产泡沫集聚,乃至通货膨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单个金融机构收紧信贷政策同样是审慎的,但如果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这样做,其结果必然是更快地将经济引入衰退。

相关新闻:

 宏观审慎监管不限于监管体制重建

宏观审慎监管是以制度和措施防控系统性风险,其概念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实践。如何识别和度量系统性风险,如何防止风险在不同地域、国家、市场和机构之间传递?如何实现各类宏观审慎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如何在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这些都是实在的问题。欧美各国正在酝酿的监管改革,也许能率先摸索出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包括逆周期资本管制在内的宏观审慎问题在中国有不同含义。在市场主导条件下,繁荣时期增加资本金要求,就像给经济安装了限速器,可以防止过度扩张和通胀。但在政府主导经济的条件下,有没有这种装置不是本质,更起作用的是政府的号召。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关注金融机构倒闭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在中国,金融机构倒闭不是现实的风险。具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太大而不倒”或者“太关联而不倒”,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也未能例外。而在中国,不但有“大而不倒”,也有“小而不倒”,还有“少而不倒”;没有人相信政府会任凭经营失败的银行倒闭而坐视不管。就是那些完全私有的银行,包括农信社在内,也不会轻易倒闭。这种信念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担心会发生大规模存款挤兑或者银行倒闭。

但金融机构不倒闭不等于没有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中国在过去十多年里,用于挽救各类失败的金融机构而付出的代价,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数一数二。如果英美国家也同样慷慨地救助金融机构,雷曼兄弟们也不是非关门不可。如此说来,不能以金融机构是否倒闭来判断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当前主要表现在快速膨胀的资产泡沫,包括高得离谱的房地产价格,其根源是政策风险。政府作为金融与非金融资产的主要持有者、金融政策的制定者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者,是关联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重大来源,这是在中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宏观审慎的基础是微观审慎。说到底,只有真正稳健的金融机构,才有能力和动力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金融服务和有效地控制风险。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金融机构失败了,有的倒闭了。但是,经过建设性的毁灭,那些重新站起来的金融机构,应该更具有竞争力。与这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明确产权关系的金融机构相比,中国的金融机构大多还是政府控股,或虽然私人所有但仍由政府主导,仍然具有明显的同质性和盲目性,在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它们在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服务的同时,还在频繁地因操作风险而产生巨额损失。虽然大型国有银行的改革和重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有政策性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没有取得改革的突破。在发达国家探索宏观审慎制度的时候,中国还不得不继续微观审慎领域未完成的改革。

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建立宏观审慎框架,需要有效的执行机构。而中国目前还面临着改革金融监管制度的艰巨任务。自从2003年实现金融分业监管格局以来,银行、保险、证券三家监管当局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不能说实现了有效的监管。2003年中央金融工委解散以后,这些监管当局都在各自的行业接收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上级主管功能”,包括党的关系。凭借这种关系,监管当局可以直截了当地干预这些机构的内部事务,包括向其派遣管理人员。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已经非常罕见。即使是没有直接组织关系的金融机构,仍然是政府所有或受政府控制。很多时候,说不清这些监管当局是从监管的角度还是所有者的角度施加影响,也难以检验其监管政策和行为的真正效果。

此外,监管者还担负着促进各自行业的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与金融监管的核心职能也具有内在的冲突和矛盾。而2007年以后将三家监管当局重新纳入公务员薪酬体系,是金融监管组织改革的倒退,使得原本匮乏的监管资源更加拮据。更为要紧的是,这三家监管当局在日常运作中并无真正的独立性,也没有必要的法律保护,权威性和威慑力得不到保证。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和政府的这种亲密舒适关系,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长远来看,这种制度安排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根源。

中国虽然在法律上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但实际上混业经营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不仅银行、保险、证券之间互相渗透,而且由产业集团主导的混合型金融集团已经越来越活跃。法律归法律。差不多每家大银行都开办了投资银行业务,直接办起了全功能银行。相比之下,中国还远远没有与之适应的金融集团监管体系。三家金融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监管当局与中央银行和其他宏观审慎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信息共享,仍然限于表面化和形式主义,缺乏实际效果。2003年以后三家监管当局之间的季度联席会议,仅仅开过几次,并且没有货币当局的参与。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单个的金融监管当局,主要的任务是维护具体的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因此其本质属于微观审慎的范畴。这些机构虽也涉及一部分宏观审慎职能,例如逆周期资本金管制,以及对金融机构同类组的某些监管政策等,但终究不会有整体图景。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功能、支付清算体系功能都使其处于维护宏观审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独特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将银行监管功能剥离出来以后,中央银行仍然主动介入大量而具体的监管事务。中央银行实行的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和信贷政策,从性质上属于微观审慎领域。而最具有宏观审慎性质的金融稳定职能,虽然写进了修改后的中央银行法,但迄今没有明显建树。金融稳定部门主要忙于为失败的金融机构埋单,并无与其职能相匹配的权力 和能力。中央银行曾经力推的存款保险制度,几经周折之后没有实质进展。要从根本上提高货币当局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尤其是要发挥中央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还需要做出切实的努力。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篇2

一、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意义

宏观经济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总和, 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实质性表现, 而金融稳定作为保持我国宏观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 对我国社会经济收入情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要想保证我国金融经济市场发展的稳定性, 针对我国大型金融经济机构开展审慎监管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

1. 保证我国社会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 促进了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规模, 促使我国金融经济向全球化领域发展, 进而提高了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和风险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我国大型的资金机构进行宏观上的审慎监管, 加强了对金融资金的控制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超出成本现象的发生, 降低了金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金融经济债务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2. 宏观审慎监管能够及时发现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早期, 一直主张微观审慎监管制度, 但是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只能在金融经济处于饱和状态时发挥作用, 不能对金融经济发展进行细节上的管理, 致使经济风险积聚在金融经济体系中。而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结合多年的风险防范化解经验, 对金融经济风险堆积和爆发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顺应金融经济发展周期性原则, 对金融经济风险爆发的时期和危害程度进行有效的预测分析, 减少了金融经济风险爆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

二、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问题

1. 研究方法落后

从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现状看, 相关学者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过于依赖金融经济不稳定理论, 忽视了对现代化金融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致使大量先进的计算原理和技术测量设备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目前大多数研究学者已经认识到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并针对现有研究方法应用漏洞进行了思考, 改变了原有的研究角度, 注重对现代金融经济市场发展形势的梳理, 但是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缺少可靠性数据的支持, 与此同时受金融经济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的影响, 约束了研究理论应用的空间, 继而降低了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效率, 所以无法对我国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执行提出建议。

2. 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想取得超出预想的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成果, 就应该以我国金融经济市场发展现状为研究的基本, 在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之后, 通过实际数据的收集与实践, 结合宏观审慎监管发挥的实际效力, 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修正, 进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是我国研究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 普遍存在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验证的问题, 致使研究内容过于空洞乏味,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缺少针对性, 无法适应当下金融经济变化快, 形式复杂的特点, 在解决金融经济风险爆发问题时, 执行效力低下, 不能有效的环节风险带来的冲击。

3. 研究视角狭窄

我国学者在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研究时, 将金融不稳定作为研究过程中唯一的入手点, 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确定整个研究的重点目标, 这种方法研究视角过于狭窄,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所有政策原理与宏观审慎监管进行配合, 研究的内容不够全面, 致使研究结果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只能解决固定形式的问题,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有效性。

三、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策略

1. 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

宏观审慎监管是防范金融风险堆积爆发的有效手段, 主要的应用对象是独立的资金机构,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对相关机构的资金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和维护, 进而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应用有效性, 与此同时宏观审慎监管能够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 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总结风险的特点和发生的原因, 并对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 避免金融经济风险连锁损害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效力, 可以加强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有效范围, 以当下金融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为基本, 制定可控的发展目标, 保证独立企业发展的合理性, 为维持金融经济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条件, 继而提高金融经济市场整体的稳定性, 以及金融经济市场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

2. 扩展理论研究的视角

著名经济学者凯恩斯说过, 要想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与其以整个经济组织为大背景对投资形式进行研究, 不如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 观察社会经济投资集中处理的情况。金融不稳定现象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要想保证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全面性, 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 就应该摆脱传统理论原理的束缚, 应用凯恩斯研究理论, 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出发, 以金融不稳定发生周期规律研究数据为基础, 在对整个金融经济市场形势进行分析的同时, 注重对我国就业率和失业率现象的研究。从细节出发, 研究社会经济的实质性属性, 观察宏观审慎监管的应用情况, 了解宏观审慎监管的应用与我国社会经济推动力之间的关系,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点, 继而确定保证金融稳定的最小资产安全系数。

3. 以金融经济不稳定发生规律为研究重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之后发现, 金融经济不稳定具有一定的发!!生规律, 金融经济风险爆发危害程度也有一定的作用机理, 针对这!!样的情况, 要想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就应该把金融经!!!济不稳定发生规律作为研究的重点, 加强对我国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的管理, 保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灵活性和张力, 继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积聚和爆发奠定基础。首先对国际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预测国际金融经济发展的大方向, 对本国货币的价值进行适!!当的调整, 保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然后对我国大型资金机构进行监管, 放宽相关经济发展要求, 加!!!强投资与生产之间关系的同时, 放大投资与生产之间的波动, 继而!!对我国金融经济市场的衰落和繁荣进行调控, 继而提高金融经济发!!展的适用性。最后顺应金融不稳定发生的周期性规律, 在似的时期!!!进行经济的紧缩性操作和放大性操作, 通过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应!!用, 加强各资金企业机构之间的联系, 继而减少资本经济逆转造成!!的经济损失。!!!

4. 确保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合理性

宏观审慎监管与传统的经济监管机制都不同, 体现了现代化经济发展特性的同时, 展现了宏观角度的全面性, 除此之外传统的经济监管机制作用, 主要依靠先进的测量工具来实现, 而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建立在相应的框架上, 通过多种预测系统与经济政策的结合应用, 确定宏观审慎监管的重点内容, 分析金融不稳定发生的作用机理和循环性周期。所以要想发挥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最大效力, 首先要保证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合理性, 确保框架系统形式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要求相符, 然后对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测量度进行检查, 从时间和横断面的角度入手, 判断观审慎监管制度是否具备二维测度的条件。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能够发现, 在经过几轮金融监管改革之后, 我国确定了观审慎监管制度形式, 与此同时根据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具体要求, 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策略, 并要求研究学者扩展理论视角, 以金融经济不稳定发生规律为研究重点, 实现提升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的目标。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意义, 针对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问题, 以及金融不稳定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金融经济,不稳定,审慎监管,问题探讨,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泽云.巴塞尔协议Ⅲ、宏观审慎监管与政府财政角色安排[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1.

[2]王晓.金融稳定目标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 2013 (04) :22-29.

[3]李文颖.基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鉴定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 2014.

[4]苗永旺, 王亮亮.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08) :59-68.

[5]付卫艳.金融发展、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 2014.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篇3

从《公报》可以发现,关于“十三五”规划中金融发展的表述呈现不少亮点。

《公报》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公报》内容作出四点解读。

首先,《公报》提出了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这意味着未来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让金融市场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定价。

其次,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则需要大力发展包括PE、vc、新三板、创业板等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再次,对于《公告》中首次出现的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鲁政委表示,未来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重构,形成适应综合化经营趋势的监管新架构。

最后,鲁政委表示,随着利率市场化管制的进一步放开,需要构建新的以价格为主导的调控机制。为使货币政策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完善的财政体制不可或缺。因此,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手段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认为,此次规划把创新单独作为一种理念来论述,说明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和中央提出的“双创”相呼应,也意味着未来增长方式将从要素投入驱动到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

“在创新发展背景下,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的监管框架有着深刻含义。”宗良强调,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表现为分业发展,但同时业务边界越来越模糊,金融机构逐渐开展综合经营。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出现后,更加反映出现有的监管模式与金融发展状况存在脱节,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将无法较好地完成对混业经营的监管任务。

日前,央行在最近一次降息的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基本完成,而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

宗良表示,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股市波动,反映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空白领域,监管协调性存在问题。我国的金融风险将来自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方面,有可能互相影响从而产生叠加效应。为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情况,适度调整现有的监管模式尤为重要。

谈到未来的监管思路,宗良表示,总的方向是功能监管,厘清边界,建立一体化和有效的监管模式。比如,要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体系,包括逆周期监管,从而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证金融市场有效运行。

昆仑银行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李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的着力点首先还是改革开放。李建军认为,尽管利率上限已放开,但如何确定基准利率,如何构建利率走廊,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作用,仍未完全理顺。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调控重点应是加强调控的有效性,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

“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债市,特别是丰富国债产品,从而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找到可预期的无风险利率;二是使用宏观监管的审慎手段,保证金融机构间的良性竞争,防止金融机构因价格战导致的风险偏好上升,从而背离稳健经营,增加系统性风险。”他表示。

此外,李建军认为,我国未来应成为掌握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金融强国。

“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内改革,做强资本市场,丰富金融产品,建立自己的金融中心,以吸引国际资本和投资者。提升金融地位后,才有能力和实力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因此,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要‘走出去’,融入国际市场。要利用‘一带一路’机会,促进对外投资人民币化,打通人民币海内外循环渠道,继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上合组织作用,主导国际性机构,做实亚洲和新兴市场的金融主导角色,从而促进和带动全球金融治理机制的改革。当然,还需要从内部推动改革,勇担责任,树立大国形象。”李建军称。

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篇4

《我国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学院:财经学院 专业班级:金融1403 学号:1 姓名:1 老师:1 电话:1

时间:2017年6月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摘要:近几年,我国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银行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资产等业务领域创新较多,交叉式金融产品存在层层嵌套,参与机构存在业务行为等不规范,由此,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频发。为了促使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使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两者在博弈中发挥作用。本文就以商业银行金融乱象,重点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乱象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存在和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深远。各市场主体不断金融创新来维持竞争力,从某种程度来说,金融创新诱发了金融乱象的出现,因此需要金融监管。中国银监会在多个场合都提及要坚决治理金融乱象,2017年4月7日,银监会就下发了《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经济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大力集中整治银行业存在的金融乱象,对于违规行为,银监会也加大处罚力度。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金融机构有什么问题就排查什么问题,排查出来什么问题就去整治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以此可以看出银监会已经下定决心要去整治金融乱象。银行业市场乱象的表现形式涵盖股权和对外投资、机构及高管、规章制度、业务、产品、人员行为、行业廉洁风险、监管履职、内外勾结违法和非法金融等十大方面。这十大金融乱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利的影响。随着郭树清就任银监会主席,金融监管由喊话式转向行动实战,金融市场整治正式拉开帷幕。郭树清执掌银监会以来4月份就出台了至少7份监管文件,如《关于开展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关于集中开展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体现了“强监管、强问责”的理念。2017年一季度,银监会系统就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仅在3月29日,银监会便作出了25件行政处罚,处罚1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罚款金额合计4290万元。从后来银监会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披露的25项处罚信息来看,信贷资产及相关分公司和相关人员共涉及13项行政处罚,包括违规收购个人贷款;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收购不良资产未按规定通知债务人;为同业投资行为违规提供隐性担保等,机构处罚资金共计360万元。在银监会的处罚中,也不乏“巨额罚单”。比如,平安银行因非真实转让信贷资产,销售对公非保本理财产品出具回购承诺、承诺保本,为同业投资业务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等被罚款1670万元。恒丰银行则因腾挪表内风险资产,将代客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本行自营业务,减少加权风险资产计提,以及变更持有股份总额5%以上的股东未按规定报银监会审批等被罚款800万元。华夏银行也因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总额占上一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比例超过监管要求等,收到1190万元罚单。由此可见,银监会是下定决心来整治金融乱象,一场金融监管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2017年6月20日,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2017年陆家嘴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的含义有三层含义:第一,中国金融业已经高度开放,已经全面融入世界发展之中;第二,中国金融稳定和世界金融稳定已经高度相关,特别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中国几大商业银行已经被列入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第三,必须在大的背景、格局、视野之下要有更宽广的思维,来思考改革发展,加强中国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全球视野,更要有经济视野。”有几层深意:首先,经济兴衰决定金融兴衰,没有经济的健康基础,金融就难以繁荣和发达。金融的繁荣如果离开经济健康的发展基础,最后只能是泡沫。泡沫最后必然会导致全面的金融危机。其次,一切金融改革创新都是为了服务经济健康发展,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金融乱象,就停止必要的金融创新。”第三,金融的安全稳定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重要的位置,坚持稳中求进。当前中国金融仍然是稳定的,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很强,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在13%以上,流动性也处于稳定状况。不过也应该看到金融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必须高度警惕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此,我国不能因为金融乱象而减少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客观上需要金融监管机构作出适当调整。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使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金融业与非金融业、货币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这必然使得金融监管机构的原有调节范围,方式和工具产生许多不适性和疏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与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已成为监管机构的一个主要挑战。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增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极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是将诸多风险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再包装,这种组合后的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业务显得更加复杂,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控制货币及信贷量,从而使货币政策的执行复杂化,一旦风险触发,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繁衍使得金融市场更加捉摸不定,一些金融创新工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和化解汇率、利率波动的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投机性越来越强。英国巴林银行倒闭和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破产都是因为交易员从事金融期货炒作导致巨额亏损引发的。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给市场主体提供了巨额利润来源,因此常被一些冒进的金融机构滥用,也常被不法分子利用,给金融业带来混乱。对于金融创新,我们只能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金融监管手段,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影响。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产生和发展有保护作用也有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它可以减少交易的风险。(2)某种金融资产的市场组织本身就是公共机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公平地执行其职能,现在,大多数证券及期货交易场所采用会员制形式,作为公共机构的市场组织不仅是监管制度的设计的组成部分,同时亦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职责。(3)金融监管本身对金融创新有刺激作用,促进金融创新的产生。外汇和资本管制的废除是导致银行选择海外发展和拓展国际业务的一个明显例证。

由于金融创新既有积极的金融创新,又有消极的金融创新,当金融监管面对积极金融创新,则是保护作用。积极金融创新是金融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乱象,分析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关系

机构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在现有的法律框架范围内,针对金融市场需求,主动进行的创新行为。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激烈竞争的压力迫使金融机构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种金融机构,形成大批互相竞争的市场主体;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资产,使市场工具多样化。对于积极金融创新,作为国家干预的金融监管应“消极”应对,尽可能地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多地“自由”空间,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积极金融创新。但是应当注意,积极金融创新也存在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完全放弃监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市场经济构建的国家来说,金融创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风险防范与金融创新的关系,既不能以风险为由抑制金融创新,也不能为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同时还要有效利用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功能。反之,对消极金融创新应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

我国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的应对如下: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业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为了防止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当局在制定金融机构稳定性指标和有关措施时,要考虑未来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资产的可能变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监管的预警系统,加强对金融体系安全性的监测,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以鼓励积极金融创新,抑制消极金融创新为原则。模式的选择上,应由侧重于外部监管模式向既重视内部监管,也重视外部监管模式转变。总之,随着金融的日益深化,特别是金融创新和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的概率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适时调整金融监管以适应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成为金融监管的迫切任务。金融监管机构应时时掌握创新动态,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金融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篇5

入世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其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潜在的,而挑战却是现实的。就我国金融业而言,这种挑战,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这主要表现在: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风险的种类不断增加,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在增多,这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并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谓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健康、高效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机构依法经营、监管当局依法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

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防范金融风险发生,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体系的运行安全,保护资产所有者的利益。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应是一个包括政府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行业自律、社会监管等多个层面的立体监管体系。

目录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

2.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3.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

4.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5.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面临的`挑战

1.传统监管方式面临挑战

2.分业监管体制面临挑战

3.市场环境和监管体系面临挑战

4.监管队伍面临挑战

(三).加入WTO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

1.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功能性金融监管

2、完善央行监管体系

3.推动金融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法律环境

4.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

5.全融监管方式应以风险性与合规性并重为主

6.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对金融集团和混合业务的监管

7.发挥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

8、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9.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10.加强与国际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

11.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提高监管水平

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创新与监管 篇6

12月6日,2014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网络借贷行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有中国银监会创新监管部主任王岩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等。会议就创新模式、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未来行业发展方向等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那到底监管和创新从何而来?整个行业生态又如何发展呢?

借鉴经验,在监管导向下实现创新

关于监管政策和指引路线这部分内容讨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在本次会议指出,P2P行业在中国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金融市场,没有政府设计与监管。自下而上的市场虽然能充分调动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盲目性。最近几年P2P行业的野蛮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也由是盲目性造成的。维护社会的稳定是政府的底线,当行业的发展有可能影响到弱者、中小投资者或中小微企业利益的时候,政府必然要出来干预。同时,张所长还谈到,为中小微企业服务是P2P企业的立身之本。所以,平台一定要坚持做小、分散的原则,要避免非法集资,不得自己控制资金池,呼吁要严厉打击以诈骗为目的的平台。最后她认为,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建立公共信息库,提高行业信息透明度。

随着我国网贷业(P2P)的快速发展,风险问题不断出现,如何更好地监管P2P行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P2P行业是一个新兴金融中介行业。目前,我国P2P行业监管尚没有立法依据,各监管部门仅在自身权限范围内尝试进行监管。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促成我国P2P行业立法十分必要。

早在今年9月份,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杨晓军就提出过关于P2P监管的五条导向:明定位、不碰钱、有门槛、重透明、强自律。要求P2P平台做到纯平台中介服务功能的定位;不能搞资金池模式,坚决实现第三方资金托管;P2P机构必须从注册资本金、高管专业资质、组织架构、IT设施、风控能力、资金托管、审计安排等方面控制从业门槛;要对信息公示做到充分透明,要有明确的风险提示;强烈鼓励行业实现自律规定,做到营造行业生态良好氛围人人出力。

因此,各大P2P机构应在遵循监管导向的前提下,从业务模式和技术革新出发,实现行业创新。

P2P行业发展方向:在突破中寻求良性发展 网贷之家CEO徐红伟表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P2P的生态是非常丰富的。”

整个P2P行业,在利与弊两端,应该要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到更好的良性发展。从2010年开始P2P行业开始快速增长,增速高达400—500%,但今年的增长速度已经在下降。在中国许多政府没解决的事,市场会帮它解决,市场会根据需求衍生出一些机构,今年开始火起来的垂直搜索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据网贷之家发布的《2014年P2P网络借贷行业发展》的报告表明,截止到今年11月底,网络借贷交易平台已经有1540家了,整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已经接近900亿元,预计今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虽然成交量今年只增长了2.5倍,但是贷款余额增长接近四倍,其实也是一个比较积极的信号。

截止到11月底,整个行业平均的利率,投资获得的收益率是16.3%,从3月份起每个月基本上都会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2月份的时候看到21.63%,现在只有16.3%了,基本上大半年时间下降了6%,明年下降的趋势还是一直会持续,明年可能会下降三至四个点。预计今年年底利率会在16%左右徘徊。这个利率按成交量加权,多数平台利率还是集中在12%—18%之间。

纵观整个P2P行业,从数据可以看到很多利好的信息,但也不能忽视行业存在的不良事实。业内应该要做到在肃清某些诈骗和存在不达标的机构同时,各大平台不断发挥自身创新优势,加强自律,营造好整个行业生态圈良性大格局。

理清思路,落实监管指引和创新模式

P2P行业发展至今,来自各处的关于创新和监管的声音之多日益攀升,各机构有各机构的做法和活法,但真正能做到在监管导向之下落实创新模式的确实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看一下爱财在线网这个平台是如何实现这种思路的。

爱财在线在建立之初就清晰定位了平台的模式——纯中介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其产品以创新模式开发为两大类产品,【爱财宝】和【发财投】。【爱财宝】是整合传统投资理财机构(如实力雄厚的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小贷公司等),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一个透明、安全、稳健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发财投】是整合VC、PE投资机构,更好为中小投资者提供股权投资机会,让投资者享有高收益的股权投资机会。这样一来,众多投资者就既可选择稳健收益的理财产品,也可以获得股权投资的机会。

在国家监管政策导向下,爱财在线可以做到严格自律、把控好每一条导向,在导向指引下严谨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作为P2P行业主力军成员之一,能100%做到第三方支付和资金托管,着力打造纯平台模式,为营造行业生态氛围贡献力量。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篇7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清算银行 (BIS) 在1979年6月提出的, 英格兰银行行长库克在库克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前身) 会议上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986年, 由于资本市场上新的衍生产品的不断出现, 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发展。1998年,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建立了“宏观审慎指标”来评估系统的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等系统性问题受到国际监管的关注, 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 成为当前金融监管改革的主题。

二、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现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类:资本类、杠杆类、风险类和机制类:

(一) 资本类。

资本方面的要求最重要的即资本充足率。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规定, 截至2015年1月, 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规定, 正常时期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其次要求银行细化风险资产, 各行业风险资产的类型有很大区别, 需要对各行业的具体标准进行重新制定。此外, 资本类的工具还包括建立资本保险等, 当银行面临风险时可以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的风险。

(二) 杠杆类。

杠杆类监管工具主要指限制金融机构的杠杆率, 原因是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容易导致虚拟经济的大起大落, 一般情况下资产/资本应控制在25倍左右。

(三) 风险类。

风险类监管工具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预警, 同时经常开展压力测试, 模拟金融机构发生危机时的情景和相应的政策应对, 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降低可能带来的损失。

(四) 机制类。

新的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产收益的变化, 容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新的会计准则。

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 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行会产生较高成本

无论是根据系统重要性增加额外资本要求, 或是征税、交纳保险费、进行风险压力测试等, 都会增加银行的额外成本。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遭受了沉重打击, 各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如果监管当局实施严格的监管要求, 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复苏, 对于各国政府的刺激政策产生不利的影响, 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如何宏观审慎政策的成本与金融稳定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 宏观审慎政策目前存在一些技术衡量上的障碍

首先, 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原理过于复杂, 如何准确的衡量系统性风险具有很大挑战, 各学者对于衡量系统性风险的标准说法不一。例如选取股票的收益率为分析的基准目标, 然而市场价格虽然能够反映机构境况的变化, 但是在预测未来走势方面的效果就会很差。即使能够准确衡量系统性风险, 该如何根据各机构的风险溢出来设定反周期性的附加系统重要性性资本要求也极为困难。

其次, 监管当局往往无法区分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区别, 对于发现的风险, 鉴别其经济周期所致或是由机构之间联动所致比较困难, 在解决时间维度的问题, 又会带来空间维度的新问题。最后, 衡量系统重要性的指标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如一家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是重要的, 然而在经济萧条时变为不重要的。在如, 一家系统性金融机构可能在繁荣时期有正的外部性, 在萧条时期具有负的外部性。如何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是监管当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 各政策之间的统筹协作加大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难度

在控制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框架里, 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涉及众多部门, 如中央银行、监管当局、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税收部门等, 而它们目标各自不同。如何协调这些部门的职责, 是否需要构建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合作组织, 都是目前宏观审慎政策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

(一)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实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 这是金融危机后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在监管机构方面, 美国授权美联储对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并建立起一个由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FOC) , 来检测和处理危害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系统性风险。英国指定英格兰银行来承担预防系统性风险及对英国金融业进行日常监管等职责。我国目前以“一行三会”的宏观金融体制在进行系统性风险监管方面能力较为欠缺, 我国应该开始着手构建宏观审慎框架, 界定框架下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分工, 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机制。

(二) 加强对系统性风险以及监测指标的研究

金融危机以来, 对系统重要性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但由于各国金融发展状况不一, 金融业各行业的风险重点也不相同, 因此至今还未有统一公认的测度标准。测度系统风险是加强监管的前提, 因此监管当局需要强化对系统性风险和监测指标的研究。

(三) 重视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

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在确保一国金融稳定方面, 既要有明确的分工, 又要有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此外, 要加强境内外监管合作,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风险预警机制, 共同提高危机的防范能力, 缩小监管套利发生的可能性。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 强化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和政策工具, 指出了我国在宏观审慎改革方面面临的挑战, 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挑战,对策

参考文献

金融监管与宏观调控 篇8

摘 要 :美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对全球的金融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8年美国出现住房次贷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而改。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所暴露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这二者间的深层矛盾,但是另一方面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离开了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会带来灾难和不幸。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二者的关系。本文中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金融監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和关系作出分析,认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不可懈怠,要注意加强。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authors look at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regulation

ZhangBiQia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stitute

The paper keywords subprime crisi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The paper pick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 financial center, of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has a crucial role. Since the 2008 United States housing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financial crisi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risis is not terrible, terrible is not the importance and change. From the subprime crisis, exposure i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e two is a natural twin brother,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exposed the deep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m,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at the two are interdependent existence. Left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is dangerous and will bring disaster and misfortune. We should to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is paper i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exposure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make an analysis relationship,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courage financial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shall not slack,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rengthen.

一、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辨证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源自于美国的住房次贷危机。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的毫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是金融监管如空气,或者说金融监管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引发次贷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缺乏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犹如离开水了的鱼,是会导致灾难的发生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二者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各抑制的双重作用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来说,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而是有这既促进又抑制的双重作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的突破口,所以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而如何这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这与金融监管的合理实施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金融活动创新不断,按照目的的不同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和监管性金融创新。这三类目的性不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需求当然也是有差别的。

上一篇:某施工企业2012年最新公司简介下一篇:河北普通话水平测试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