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十步笑百步(精选9篇)
谢群山、沈召银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龙桥村现有党员53人,其中女性7人、35岁以下党员4人、35—45岁党员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人。党员趋于老龄化,文化结构普遍偏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4人,其中3人组成村委会班子,“两委”班子已实现全面交叉任职。近年来,龙桥村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实施了“一二三五十百”党建工程:
一是建好一个阵地,打好基础。龙桥村占地220平方、上下三层、全县一流的村委会办公大楼于2006年7月动工,历时1年多,2007年8月15日全面竣工,内部办公设施也基本实现现代化。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党建工作网络图、党员服务承诺内容等均已进框上墙,予以公示,既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又武装了活动阵地,为该村的党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开展“二个一”活动,承诺服务。近几年,龙桥村党支部扎实开展了“二个一”活动,即“一个党员一年有一本全村党员服务承诺书,一个党员一年办一件力所能及的实事”。每年初,村党支部都将《全村党员服务承诺明白书》印发到每个党员手中,让党员相互监督,有效促进了党员承诺服务的落实。
三是推行“三联” 模式,分级管理。龙桥村在村内推行了“支部联系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党员,党员联系责任区内农户”的分级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划分了四个党小组,分别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组长;每个党小组由10-17名党员组成;每个党员根据能力大小,联系5-15个农户,成为各自的责任区,负责对责任区内的联系户进行政策宣传,帮助发展生产,化解邻里纠纷。党支部除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外,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组长会议或者党员代表会议;党小组每月组织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个党员每月深入联系户不得少于3次。通过推行“三联” 分级管理模式,确保各项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是出台五条规定,关爱党员。龙桥村党支部本着不违背宗旨、不违背政策的原则,实施党员关爱工程,出台了四条硬性规定:
1、党小组必须给年老体弱党员提供就近参加集中学习的机会;
2、在对困难党员的帮扶中,优先帮扶年老体弱的党员户;
3、对外出务工党员,村支部必须做到每月一次电话联系;
4、党员户家办喜事,村干部都要上门道喜;党员户有学生考上大学的,村支部都要资助学费,以示祝贺;
5、凡党员去世,村支部都要送花圈,并主持召开追悼会。
五是争创“十星”党员户,勇夺红旗。龙桥村从“遵纪守法、执行政策、发展生产、参加活动、维护稳定、邻里团结、家庭和睦、服务承诺、学用科技、尊老爱幼”这10个方面制定标准,每年进行一次集中评比,单项合格者获得一星,单项最优秀者夺得一旗,十项均合格者为“十星党员户”。
六是实行百分制考评,严格奖惩。根据本村党员结构、分布特点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龙桥村党支部将全村党员划分为干部党员、无职党员、老龄党员、外出党员等四种类型,按照干部党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职党员和外出务工党员“有所有,有所不为”、老龄党员“发挥余热,尽力而为”的原则,每年结合党员民主评议,集中开展一次百分制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优秀党员进行通报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训诫谈话、限期整改。
通过实施“一二三五十百”党建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龙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明显促进:
一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龙桥村实际,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确定了“户平一亩烟叶、一亩药材、一亩魔芋、一亩商品蔬菜、一亩庭院经济、一个外出务工人员、一人一头商品猪”的“七个一”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老党员罗兴忠2006年带头发展烟叶10亩以上,2007年联系29户乡亲连片集中发展烟叶120多亩,被烟草部门确定为烟叶示范区。在2007年全村“十星党员户”评比中,他一举夺得“发展生产模范党员”红旗。由于党员带头,该村“七个一”的产业结构调计划得到有效实施,全村基本形成了绿色经济、能人经济、打工经济的发展格局,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二是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龙桥村党支部积极参与协调服务,抢抓各方面的政策机遇,实施了两段共5公里村级公路硬化,完成了400余人的农村安全卫生用水工程,启动了投资380万元、改造农田1200亩的国土整治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全村党员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老党员邢玉堂主动请命,参加了公路硬化和国土整治的义务协调,哪里有矛盾,就出现在哪里,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广大党员和多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2007年的“十星党员户”评比中,他家荣获 “十星党员户”,他则夺得“执行政策模范党员”红旗。
三是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划定党员责任区,龙桥村党员联系农户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明显增强,不仅党员自身形象明显好转,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也得到及时有效调处化解,封建迷信、损人利己等不良现象都得到有效制止,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营造了村民安居乐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龙桥村的党建工作成效说明: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灵魂,只要党建工作做到位了,就会引领新农村建设无往而不胜!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养老、教育、住房等诸多领域成为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 最为迫切的就是解决“老有所养”这一世界性难题。
现今家庭选择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传统家庭养老或社会化养老。“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导致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的特点, 而中青年职业竞争压力的增加等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衰退。我国人口老龄化、空巢化和高龄化趋势显著,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 其中社区养老因兼有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而更受认可。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代表性城市, 于1993年达到联合国确定的人口老龄化标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1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10.23%, 以此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查数据显示, 截至2012年, 武汉市老年人口增长近一倍,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7万人, 老龄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相应增至16.71%。13个主要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3.33%以上, 远超过10%的标准线。由此可看出武汉市老年人口显现出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的特点, 老龄化程度大大超过全国或全省老龄化程度平均值。 (全国老龄化程度平均值为12.50%, 湖北省老龄化程度平均值为12.73%) 。
有专家预计到2033年, 武汉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达到30%以上, 武汉市彻底走出“人口红利期”, 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大背景下, 武汉市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二、百步亭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分析
(一) 建立制度化志愿服务体系
百步亭社区中拥有近四万名志愿者, 占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 一大部份专职负责服务、照顾老年人。社区对于志愿者的管理建有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者培训专业化制度, 以及一系列社区志愿服务制度细则。以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 充分提高志愿服务的有效性与连续性。
在养老服务方面, 志愿者服务团队与社区内四百多户空巢老人结对帮扶, 以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为老人们“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提供服务。在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的基础上, 社区建立完备的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主要包括成长激励、保障激励、嘉许激励以及回馈激励。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细化和落实, 社区成功探索出一套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工作样本。
(二) 转变物业服务为综合社区服务
百步亭社区的行政体制为区-社区服务型的自治体制, 物业服务公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物业服务公司管理人员与社区管理组织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 变单一的物业企业服务为综合的社区服务。
为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 百步亭物业公司建立养老服务平台, 首期将一千名老人纳入试点, 为每位老人配备一键通手机。当老人需要日常帮助或应急救助时, 通过一键通手机立即与服务平台取得联系。作为养老服务平台的后勤力量, 物业公司建有特色志愿队以及二百多家商家信息储备库。在老人遇到特殊情况时可找特殊志愿队上门服务, 而当老人有看护、家政等日常需求时, 服务平台则负责与相应商家联系, 为老人提供免费或低偿的上门服务。
物业公司行使综合社区服务职能, 有效提高了服务空巢老人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熟知性, 充分发挥物业职能齐全。为了更专业的照顾老年人, 百步亭物业公司还为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培训, 例如老年人健康护理知识讲座、免费健康诊疗咨询等。
(三) 创新公共服务内容
针对社区居民年龄结构现状, 百步亭社区就社区居家养老一系列相关问题作出精心筹备, 建有四个层次的养老机构。一是日托制“托老站”———日间照料站, 配有老年人娱乐活动室、电视电影放映室、图书阅览室等配套活动场所;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团队专家, 为老人逐一建立健康档案;搜集分析各人基本信息及喜好, 提供最贴心的专享服务。二是社区内“互助合作”养老服务, 老人结对互帮, 创新出“抱团合住”养老模式, 将几家独居老人集中居住某户, 其余空房子腾空用以出租。三是社区全托制“养老院”, 建有医务室、图书室、洗衣房、厨房、紧急呼叫系统等。四是养老公寓, 发挥居家养老、社区生活、集中服务的三大优势, 提供中医医院、公寓食堂、昼夜应答、老年大学、贴心家政等十项服务。老人可根据自身具体需求选取社区内的养老服务方式, 创新的公共服务满足了各层次老人的需求。
三、百步亭社区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专项资金来源
百步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 缺乏多途径资金来源。虽然政府在老龄事业采取了积极的资金支持政策, 但随着社区内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单靠政府资金投入难以满足要求。国家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但总体来说仍是较低水平, 加上社会和个人投资或捐赠只处于辅助地位, 专门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和企业数量有限, 使得社区内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不能满足基本运作, 阻碍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大部分老年人不会定期主动参加体检及心理治疗, 更希望社区能够提供无偿养老服务, 从而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二) 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医疗卫生、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社会工作, 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具有专业知识才能的服务人员。但在百步亭社区内充当养老服务人员的多是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以及外来打工人员, 大家都是本着一颗热忱的心加入养老服务行列, 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即使社区志愿者登记后接受过部分培训, 但距离专业社会工作者差距甚大。而由于工资待遇较差、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内容庞杂等原因, 社区内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强, 如何留住学历层次较高、技能过硬的专业人才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的一大难题。
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动力机制仅仅建立在社区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和社区内居民的道德觉悟水平上, 所提供的服务也是义务性和福利性的,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 社区养老服务缺乏完善的服务内容
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精神慰藉、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三个方面。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偏向于后两者, 对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缺乏重点关注, 而事实上老年人的需求更趋向于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 导致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时有脱节。
老年人可分为不同的特征群体, 例如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等, 不同的特征群体要求差异化服务, 受工作人员人数及素质所限, 难以针对特定群体提供精细养老服务, 难以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
(四)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机制不灵
百步亭社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建立了相关评估机制, 但评估工作主要还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或是由服务机构自行评估, 权力没有集中于社区评估机制, 造成了角色混乱, 不利于评估机制的正常运转。
在评估过程中参与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是社区服务机构中的管理人员, 而真正从事了具体养老服务的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或者是老年人代表很少参与到社会居家养老评估中来, 造成了评估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四、武汉市建立社区养老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社区养老融资体系, 保证资金来源多元与稳定
一是在现有政府支持基础上加大财政专项拨款。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立的起步阶段, 政府应多提供有效帮助, 定期给予社区拨款支持, 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立专门的资金补贴, 将其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二是在社会上积极宣传, 吸引民间投资, 通过政府统筹, 走民间办社区养老机构的路子, 还可吸纳社会各界或是单位的捐赠。灵活运用自办、合办、联办等多种方式, 对民间资本办社区养老机构的适当提供补贴以表支持。
三是合理利用社区内已有资源, 建立养老服务活动基金。包括利用已有的场地和设施、拍卖社区内爱好书画老人的作品等, 将所得基金作为平时社区养老服务活动的活动经费。
将政府支持与民间组织的帮助相结合, 构建政府、社会、社区三者互相扶持监督的多渠道社区养老服务融资体系, 保持社区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二) 构建社区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制度, 培养专职服务队伍
从目前武汉社区养老的状况来看, 管理人员、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都没有达到专业要求, 特别缺乏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管理队伍。可打造以地方高校为主体的培训基地, 在高等专科院校中开设专门培训班或进修班, 讲授有关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常识等内容。同时聘请专业老师到社区内部集中授课, 为内部服务人员传授相关知识和技巧, 推行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的定期培训。另外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资格等级认证制度, 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设立技能等级, 实行职业资格技术认证, 持证上岗, 从事相应服务岗位。
(三)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一是居家服务与设施服务相结合的日常照料体系。居家服务包括买菜做饭、健康护理、清洁整理、电器维修、精神慰藉等基础服务。设施服务主要是指社区养老基础设施, 包括社区健身器械、社区日托所、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社会福利机构以及老人食堂、老年洗衣房、老年理发屋等便老服务场所。提高设施的使用率和有效率, 在现有设施基础上不断翻新修复, 为老人提供便利。
二是社区医院与上门医疗相结合的医疗保健体系。整合现有社区医疗资源, 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 建立推拿护理中心、老年门诊、老年人情绪辅导中心、保健中心等机构为补充, 从老年人疾病预防、老年人医疗救治、老年人身体康复三个方面保证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为每位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体检, 并提供定期上门服务。
三是文化娱乐与老年活动中心结合的精神关怀体系。为了有效解决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的问题, 社区应建立老年人精神关怀体系实现“老有所乐”。将图书阅览室、书画室等元素融入老年活动中心, 构建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精神家园。
(四) 建立并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监督评估体系, 保证养老服务有序高效
一是建立一套完善统一的社区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包括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与社区服务评估体系。根据社区内老年人经济状况、精神及身体状况等方面制定一定衡量标准来评价老人是否享受到了切实服务。根据社区养老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评价社区内养老服务是否到位, 是否存在缺失。
二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了确保评估体系的有效、公正, 需要除社区及居民外的第三方监督检查, 民政部门可定期组织专业医护人士对各社区设施与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评估, 对业绩良好的养老社区给予奖励, 未达到标准的养老社区监督改进, 连续多次未达标者可采取相应惩罚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承慧.全面连续、集约高效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规划思考[J].城市规划, 2013, 37 (10) .
【关键词:】孟子 治国 民贵君轻 仁政 民生 思想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孟子是杰出的一位。他被称为“亚圣”,他提出的“君为轻,民为贵”学说突破和超越了孔子思想。2000多年来,孟子的仁政理念、民本思想、治民策略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孟子,名轲,字子舆,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县)。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正统继承者。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孟母“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终使他学有所成。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战火纷飞,兴亡成败转瞬间。当时游说之风盛行,各派人物纷纷游说诸侯。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授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慷慨直言,希望通过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他认为,尧舜之后,圣人之道衰败,于是社会动荡,民生悲苦,社会从原有和谐、美好有序状态堕落为混乱、悲慘的无序状态。而要挽救这种无序的社会,恢复尧舜时的盛世之景,则只有实行“仁义”这一圣人之道,于是,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那一年,孟子来到大梁(今开封),拜见梁惠王。当时恰好魏国刚刚迁都大梁,因为战争,百废待兴。于是,梁惠王“卑辞厚礼以招贤者”,希望求得治国良策,实现富国强兵。听说梁惠王厚金卑礼招纳天下贤士,孟子心中燃起希望,在55岁时再次出游,千里迢迢来到大梁,给梁惠王讲了很多广施仁义的治国道理。或许,孟子认为大梁之行是一次重要的游说活动,在《孟子》一书中,开篇第一章便记录了他和梁惠王的谈话。
梁惠王对魏国连吃败仗深感耻辱,决心洗恨雪耻,问孟子应该怎么办。孟子回答:“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你如果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就可以让拿着木棍的百姓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军队了。”初见梁惠王,孟子就以“仁义”之说规劝。
梁惠王抱怨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投其说好用梁惠王熟悉的打仗的事例,即打仗时两个逃兵“五十步笑百步”来设喻,巧妙地讽刺了轻民好战的梁惠王,“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只有推行仁政,天下百姓才会投奔魏国。“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接下来孟子阐述实行仁政的第一步是“不违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即”王道之始也”。 孟子主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认为,为政者只有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才能使民众能够世世代代安心于土地劳作,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国家才会稳定,君主地位才会巩固。与土地政策、渔业政策一样,在林业上,孟子也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在以(土葬)棺椁为主要安葬材料的古代社会,拥有一定数量的林木就显得非常必要。在孟子的意识中,林木并非永久性资源,不可任意无节制地砍伐,而是按照一定的时令进行砍伐,“斧斤以时入山林,”只有做到循序渐进,林木才有再生长的时间,长此以往,“材木不可胜用也”。材木不可胜用,百姓才能得以厚葬其父母以尽孝道。
第二步是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必须教养百姓“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那么”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再加上”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那么”不王者,未之有也“。即王道之成也。显然这就是孟子给梁惠王”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孟子非常重视民众的教化。他自己一生献身于社会教化,是继孔子后重教化的典范。所谓教化,就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变化、提高。儒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道德内容,它将中华优秀传统伦理美德涵盖其中,如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诚、俭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孟子希望通过教化使这些社会伦理美德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使广大社会民众知悉、理解、掌握并实行。世人一代代相传,这些伦理道德内容中的精华就成了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食粮。
孟子怀抱“仁政”思想,倡导民本与和平,反对不义的战争,在大梁极力游说梁惠王贴近百姓、施行仁政,并声言唯有如此才能如其所愿,一统天下。然而,梁惠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大梁,孟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孟子在大梁待了一年多,虽然没有说服梁惠王,但他性善论、仁义至上的观点犹如一粒粒种子撒播在汴梁这块土地上。孟子的大梁之行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开封城市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后人为纪念此事修建了孟子游梁祠,据了解,这也是孟子游学列国国都留下的唯一一座纪念建筑。
孟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仁政”,启发了人民的觉醒。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他看到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政权安稳的决定性意义,他极力反对“暴政”,“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
孟子的治国理论给封建统治者和人民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仁政蓝图。他在如何对待人民问题上的主张,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联系今天的生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时强调,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他强调“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孟子的“仁政”思想启示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大力解决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人民疾苦,深入群众当中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要保护人民合法财产和人身自由,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
参考文献:
[1]《孟子 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
[2]《孟子的仁政思想》王爽 天津师范大学 2014.3.2
五十步笑百步,又称五十笑百,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则寓言。
【相关阅读】
五十步笑百步,又称五十笑百,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则寓言。战国时候,孟子跟梁惠王谈话,打了一个比方,有两个兵在前线败下来,一个退了五十步,另一个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讥笑退了一百步的,说他不中用,其实两人都是在退却,只是跑得远近不一样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既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释义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我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罢了。
来源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用法
比喻错误或缺点程度有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
例句用法
五十步笑百步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如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 凶:荒年
2. 亦然:也是这样
3. 加:更
4. 填然:形容鼓声。填,象声词。然,词尾。
5. 兵刃既接:双方已经交锋。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
6. 无望:不要希望。无,同勿,不要。
7. 胜食:吃完。胜,尽。
8. 数:密
9. 罟:网
10. 洿池:池塘
11. 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
12. 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
13. 甲:铠甲。
14. 兵:兵器。
15. 或:有人
16. 曳:丢弃
17 .直:通只
18. 察:看。
19. 以:用。
20.喻:作比喻。
21.既:已经
22.或:有的人
2.由于在瓜分魏国的问题上, 韩、赵两国意见不合, 发生了矛盾, 韩国一气之下, 私自带兵撤围而去。赵国看到孤掌难鸣, 也只好退走。魏国总算幸存了下来, 但从此和韩、赵两国结下了深仇。
3.魏惠王即位初期, 比较注意治理国内的政事。有一年河内地区遭了灾, 他把大批老百姓迁居到年成较好的河东去, 同时又从河东运了许多粮食到河内来救灾。因此魏国的民心比较安定, 没有发生什么变乱。
4.后来, 惠王认为魏国的国力已经十分强大, 就开始向外发展, 准备同诸侯去争夺霸权了。公元前368年, 惠王首先向韩、赵两个敌国发起进攻, 取得了胜利, 洗雪了以前浊泽之败的耻辱。
5.一时的胜利冲昏了惠王的头脑。于是, 他连年同齐、秦、楚等大国进行战争, 好几次被打得损兵折将, 狼狈不堪。公元前361年, 秦、魏两军在少梁发生激战, 魏国几乎全军覆没, 连主将公孙痤也被秦军俘虏。
6.战争消耗了魏国的实力, 许多农田由于缺乏人力耕种全都荒芜了, 老百姓缺衣少食, 流离失所, 渐渐对惠王怨恨、不满起来。
7.有一天, 孟子来到魏国, 惠王知道他是著名的儒家学者, 而且周游各国, 见多识广, 就派人去把他请进宫来, 准备当面向他请教。
9.孟子笑了笑说:“大王喜欢打仗, 我就拿打仗作比喻吧。战鼓一响, 两军交锋。一方败了, 士兵丢盔弃甲而走, 有的逃了一百步, 有的逃了五十步, 逃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逃了一百步的人, 行不行呢?”
10.惠王说:“当然不行。逃五十步的人只是没有逃一百步的人跑得远, 但也是逃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 就别指望您的百姓超过邻国了。因为您的做法, 虽比别的国君好一点, 但基本上也是他们那一套, 不是爱民之道。”
11.惠王问:“照你看, 要使我的百姓超过邻国, 该怎么做呢?”孟子说:“这并不难。只要您能注意不误农时, 有节制地使用民力和国家的自然资源, 发展农业生产, 使百姓们生老病死都能得到保障, 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12.孟子接着为惠王描述了发展生产以后将会出现的情景:百姓们丰衣足食, 老年人都能吃上鱼肉, 穿上好的衣服, 不必在外面从事繁重的劳动。然后他说:“大王想一想, 到了那个时候, 天下的百姓难道还不来投奔您吗?”
你喜欢油绿的叶子
你喜欢清澈的山泉
你喜欢扑过来的清风
你喜欢枝头小鸟
你喜欢大树和小树
你喜欢山溪和水潭
你喜欢奇花异草
你喜欢昆虫
你喜欢小动物
你喜欢隐秘的山坑
你喜欢光明的峰顶
你喜欢我所喜欢
你喜欢我是山里的闺女
你喜欢原始与本真
第五十九支歌
我到达你
你到达我
风和雨是同一个到达
我驾着阳光和白云
你驾着闪电与流星
我是清泉到达岩石
我是清风到达树冠
我是晨露到达叶尖
你写上另一个到达
火到达火
水到达水
冰到达冰
我再次写上到达
身体到达身体
自然到达自然
第六十支歌
哦,领受吧
我在沐浴中
我已沐浴完毕
太阳沐浴了肌肤
月亮沐浴了心
快来领受我沐浴的过程
森林沐浴了长发
溪流沐浴了大腿
快来领受我沐浴后的芬芳
夜风,露水
蛩鸣以及寂静
哦,快来领受
我正在沐浴
我将沐浴完毕
第六十一支歌
你闯入这条幽谷
嫩草、清浅之水
百花与惊喜
你追逐斑斓的蝶子
到我身上,描绘图案
你高卷裤腿,赤足入细沙
石子铺垫,水草丰盛
你噙住颤栗的
你一头露水和蛛网
我要不要阻止你
我阻止不住你的脚步
幽谷一旦被闯入
那奇景无穷变化
不再有出路
第六十二支歌
溪水浅唱低吟
一夜没停
水潭子快要涨满
我的身子流呀流
撞击岩石的内心
泉水从高到低
快乐莫非如此?
我的快乐又急又缓
小小漩涡像一支号角
我的快乐若然停顿
你可听到它的回声?
我的快乐若然干涸
你可追溯到它的泉眼?
责编:黄素芳
这个暑期,英国历史学家David将在北京完成他课题的最后一部分,这个课题有关中国建国后的艺术史,北京人艺的《茶馆》是他必看的剧目。8月27日至8月31日,北京人艺将在首都剧场上演《茶馆》,David为此准备了很久,他请了一个学艺术的研究生当翻译,“尽管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提前看了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剧本,收集了所有关于这部剧的英文资料,但还是担心会产生理解障碍。”
作为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每年都会上演。David买了最好的座位,票价680元,早一个月上演、同为人艺剧目的《父亲》最高票价是500元,二者相差不大。一位研究艺术的学者说:“《茶馆》已经成了北京人艺的传统剧目,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保持传统而演出,你见过哪出戏能汇集人艺几乎所有的台柱?”
1958年《茶馆》首演,至今已有50年。
戏魂国粹
老舍的儿子舒乙回忆,经典的《茶馆》来源于一部应景之作。1956年,艺术的境况是配合政治宣传,老舍写成了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人物众多。故事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直到1948年反动派“选举北京市参议院”结束。
老舍有个习惯——给大家读剧本,看到有人皱眉就拿回去改,先给党委成员读,再扩大到全体成员。当时人艺的演员都喜欢听老舍朗诵剧本,从他的朗诵里“可以学到台词怎么说,用什么语气说”,很多人艺的老演员都觉得自己是老舍、焦菊隐“调教”出来的(舒乙语)。 《秦氏三兄弟》初稿完成,老舍把剧本读给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等人听。舒乙对那天的场景记忆犹新。《秦氏三兄弟》剧中第一幕第二场,写到了“北京裕泰大茶馆”,读到这一幕时,曹禺突然站起来说道:“classic”(经典)。在座的人都认为剧中茶馆这段戏极为精彩,焦菊隐建议以这一场为基础单独发展成一个戏,以小见大,用茶馆作背景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老舍来自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市民生活是他最熟悉的,自小说而戏剧,这一线始终未变,即使是以英国为背景的《二马》也充斥着活灵活现的北京市井气息。他听到这一建议时十分兴奋:“茶馆那场里的每个人我都能给他们批八字”。三个月后,《茶馆》诞生。
《茶馆》写成后几经修改。原稿的结局是王掌柜保护暴动学生被打死,演王利发的于是之提出,能不能改成三个老头共话沧桑,然后王利发上吊?几天后,老舍写出结尾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三人一生掏心窝的话,最后,他们掷起漫天的纸钱。这一幕后来被称为《茶馆》的“华彩乐章”。
第一版《茶馆》被称为“焦版”。焦菊隐是北京人艺的灵魂人物,用学者童道明的话说:“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舶来的话剧注入了中国的魂魄”。《茶馆》是焦菊隐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一次完美实践。他组织全体演职员查阅有关资料,请专家和熟悉北京历史风情的老人讲解三个历史时代的风貌和世俗民情。演员们还寻访了当年北京尚存的几处旧式茶馆,现场体验生活。扮演庞太监的童超找到了晚清宫中老太监,了解太监的心理;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也整天打扮成没落旗人,提笼架鸟,出入茶楼。饰演常四爷的郑榕回忆说,排练开始后的一个晚上,焦菊隐带着一干主创人员到老舍家里讨论,从布景怎样设计到八张桌子如何放置;从人物的出场方式,到每个人坐在什么位置,激烈的讨论整整持续了一夜,“当时很遗憾没有人做会议录音,气氛太感人了”。
1958年3月29日,《茶馆》首演,但在“政治压倒一切”的形势下只演了49场,于同年7月10日停演,用舒乙的话说是“遭遇坎坷”。1963年4月7日,《茶馆》终于恢复演出,这一版的剧本中加入了常四爷给暴动学生送水的情节,在当时叫“加红线”,尽管几乎没有宣传,还是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爱好话剧的周恩来陪老舍夫人一起看了这一版《茶馆》,他评价:“这是个好戏,青年人没有经过旧社会,《茶馆》让青年人知道人吃人的旧社会,三座大山压迫下是多么可怕。”
文革后,1979年,为了纪念老舍诞辰80周年,《茶馆》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用原班人马演出了第一幕。据舒乙回忆,2月3日晚上,首都剧场“沸腾”了。二十多个演员,每出来一个便引发场下欢呼喝彩,不绝于耳。虽然只演出了第一幕,观众见到演员像见到亲人般欣慰。大家没想到,经过十年动乱,这些演员竟然全都活着,还能在舞台上为大家演绎那些熟悉的角色,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同时,《茶馆》也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声誉,1980年起,《茶馆》先后出访了德国、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David的父亲就曾经在法国看过《茶馆》,David说,当时许多观众都穿着中式服装进场,以示尊敬。如今,很多有艺术修养的外国人到北京旅游的项目之一就是看《茶馆》。
1992年7月16日,焦版《茶馆》在首都剧场“绝唱”谢幕,黄牛票被炒到300元一张,当时北京市的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是283.5元。剧场内外众多戏迷一直伫立着,散场仍不舍离去。剧终谢幕时,剧场完全淹没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激动的泪水中。几个观众跳上台,拉开一条横幅
——“戏魂国粹”。这次演出,是《茶馆》首演以来的第374场。
少年子弟江湖老
焦版《茶馆》汇集了当时人艺乃至中国最好的演员——于是之、林连昆、郑榕、英若诚、蓝天野,英若诚也是英文版《茶馆》的翻译者。1992年焦版《茶馆》最后一次演出前,于是之对同台的蓝天野说:“今天你给我兜着点,我可能会信号中断。”这是忘词的委婉说法,他果然中断了,愣在台上,观众没有察觉,蓝天野迅速补了漏。但是于是之明白,他再也不能登台了。如今,于是之早已丧失了语言和行动能力,英若诚已经去世,83岁的郑榕日常散步要推着轮椅,林连昆半身不遂后不愿意再见人,郑榕说:“演员嘛,总是想把好的形象留给观众。”
《茶馆》第二版的旗帜交到了林兆华手中。1992年,于是之便建议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林兆华1936年生于天津,195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61年分到北京人艺当演员,1978年转做导演,1982年凭借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成名。《茶馆》重排时,林兆华邀请郑榕为剧组人员讲了他对焦版《茶馆》的理解,郑榕说:“开始时我对焦先生的很多想法也不理解,后来是摔了很多跟斗才逐渐理解的。可以说焦先生是最理解这个剧本的,于是之是最爱这个剧本的。最早提出剧本应该以茶馆为背景展开社会风云变幻的就是焦菊隐,老舍先生也是根据这条主线3个月内交出了剧本。演《茶馆》切忌概念化,当年我为了克服死乞白赖演戏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要记住,《茶馆》是《清明上河图》,不是《官场现形记》。”
林兆华原本计划的演员阵容是姜文、李雪健和葛优,但最终没有完成,观众今天看到的是濮存昕(饰常四爷)、梁冠华(饰王利发)和杨立新(饰秦二爷)。林兆华和濮存昕是一对惺惺相惜的导演和演员,林认为濮“人正、有大演员气质、肯用功、热爱戏剧”,濮则认为林“尽管已经60多岁,但在他的作品中有青春的感觉,还在不断滋长新的东西。”学者童道明这样解释他们的关系:“就像我们借助于是之扮演的程疯子、王利发来理解焦菊隐导演的‘心象说’一样,我们也要借助濮存昕扮演的建筑师、赵襄子来理解林兆华迄今还未命名的戏剧观念。”
林兆华和焦菊隐在对创新的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1955年,北京人艺正式建立总导演制,曹禺、赵起扬、欧阳山尊和焦菊隐讨论如何办好专业剧院,焦菊隐说:“我们表演和导演方法是学苏联的,但我们有机地、有发展地运用这个方法,才是斯氏体系的精神。”在纪念布莱希特逝世50年时,林兆华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也说:“如果莎士比亚演出永远是莎士比亚那个年代的形式,恐怕莎士比亚也不存在了。”面对焦版《茶馆》的成就,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重排时,焦版《茶馆》演员黄宗洛、蓝天野等均表示,“虽说老《茶馆》是演好了,但毕竟不是演绝了。一定要改良!”
林版《茶馆》的场景有了大变化——兴盛的大茶馆一开始就是一片危楼,而最大的争议还在结尾,焦版《茶馆》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了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的“好”回答随从的建议。王利发从容地吃完花生仁,拿起围巾,走向后台。过一会,小唐铁嘴惊叫:“那老头,他怎么上吊了!”沈处长依然漫不经心道:“好!”支持者认为这样的改动更加有意味,反对者则认为,这种处理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
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根据媒体当时的报道,看完戏后,有年轻的观众议论:“比我想象的《茶馆》要好,有那个京味。”也有年老的观众说:“看来,茶馆真的改良了。”
一、关于第四十八条的适用
《商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商标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
这是我国商标立法首次将“识别商品来源”加入到商标使用的概念之中。理论界对此存在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商标使用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应当将使用融合到混淆的判断之中,以混淆与否作为商标侵权的唯一判断标准。笔者认为,只要以混淆作为商标侵权认定的结果标准,观点无关对错。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相对较小,而《商标法》上的混淆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因素,这次商标使用概念的引入,虽然首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撤销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程序中商标注册人本人使用商标的认定标准,但客观上也对民事诉讼程序中被诉侵权标识的功能提供了认定标准。商标使用首先是一个积极概念,即商标权人的使用,而在侵权判断中,当然也可以作为被诉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构成要素。从法条行文来看,“识别商品来源”构成了混淆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看成是对《商标法》实施多年以来所形成的法律共识的固定。有专家提出来通过市场调查来解决主观化问题的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建议,但这种做法的客观性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完善,需要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且就算是美国,这也只是判断商标混淆的方法之一而非全部。
我国《商标法》的侵权判断标准同样是混淆,判断商标使用的标准仍是以相关公众的一般认识来判断该标识是否起到了识别来源的作用,使用是行为要件,而混淆是结果要件,二者并不矛盾,不是否定混淆标准,混淆是指来源的混淆,不是识别来源的行为跟混淆的结果不相关联。笔者认为在逐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试行消费者调查的同时,在立法上明确一些如使用等基本概念,对进一步规范司法自由裁量权,统一裁判尺度是非常必要的。对《商标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疑虑也正揭示了实践中对于商标使用认识不统一的现状,如涉外贴牌加工是否构成侵权的争论即聚焦在商标使用上,也印证了商标使用概念的重要性。
与笔者的理工科受教育背景有关,笔者倾向于将法律问题拆分讨论的方法,即采用类似于数学中的因式分解方法将争议事实细分为一个个基础的法律关系,然后再逐一讨论。例如涉外贴牌加工的讨论,与其用一个个疑问句、反问句来质疑,不如将涉外贴牌加工拆细了分析:涉外贴牌外在体现为一种生产行为,所以质疑就来了,生产都不侵权了?然而往下看,它是一种接受委托的生产行为。在讨论生产商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的时候,怎么能不讨论这种行为本身的性质呢?它对应到合同法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合同?这种合同的权利义务是怎么样的?生产方需要尽到什么样的义务?过错在商标侵权构成中起什么作用?产品不进入中国市场是否有混淆之虞?委托方的委托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只有将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讨论清楚,才能将涉外贴牌加工这个关系投影到商标法中的定性弄明白。结论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样讨论会使焦点更集中,更容易清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样,关于非诚勿扰案件的讨论,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以下方面:这个节目的内容是否包括真实的相亲或节目本身对嘉宾配对结果的发生持何种态度?是否可以以此作为认定该节目己涉及婚介服务领域?征婚者是否会将上节目当成自己的征婚选择方式之一?如果是,当节目名称成为征婚方式的选择之一时,是否会具有识别性从而具备了商标的功能?这是否就是《商标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的商标使用?即使观众并不一定会认为电视节目是征婚,然而那些参与者中有没有为此参加的?这些参与者参与节目后,是不是仍属于相关公众?他们与节目签订的合同中是否包含这些内容?这是电视节目名称是不是起到婚介服务的“识别来源”作用的关键所在。栏目名称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商标使用问题,当然最终解决的是混淆问题。不管是内置于混淆判断之中,还是设置于混淆判断之前,给栏目名称的定性是必经过程。该案还有其他问题需要细化讨论,即节目与其衍生服务的关系、节目内容是否可分等。只有全面地思考这些问题,对“非诚案”的讨论才是充分的。缺乏充分的材料支持,笔者也无法对这个案件进行理性的分析。
如前所述,商标使用解决的是一个标识是否属于商标法调整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对司法实践中常用的一种判断混淆方法的归纳。笔者认为,一种标识是否属于商标,关键要看它起了什么作用,而不是看使用者如何称呼它。不是所有突出使用在商品上的标识都是商标,对于实际起不到识别来源作用的标识,不应适用《商标法》保护。当然,不受《商标法》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受其他法律保护。如在店招上使用所售商品商标的正当性问题、回收酒瓶再利用问题、改装商品的再销售问题、节日食品包装上的祝愿词与他人商标相同等问题中,往往会出现形式上的“两同”情形,即在相同商品上使用了与注册商标完全相同的文字、图形或者其组合,即双方商标标识相同且商品相同。这种情况是否能直接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规定而认定商标侵权成立呢?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判断某标识是否起到识别来源的作用,要着重考察相关公众尤其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同时兼顾使用者的意图。被控侵权的标识起到了第四十八条规定的“商标使用”条件是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前提,即只有起到识别来源作用的被控侵权标识才属于第五十七条调整的对象。确定该标识是否起到商标作用的标准和方法应当与消费者选购商品的消费习惯相适应。在认定商标使用的时候,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结合《商标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使用于商品上的标识进行功能性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游戏名称与商标的关系很能说明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2008)民三他字第12号函《关于远航科技有限公司与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的复函》中指出,对于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关公众中约定俗成的扑克游戏名称,如果当事人不是将其作为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商标使用,只是将其作为反映该游戏内容、特点的游戏名称,可以认定为正当使用。当然消费者习惯的还原也应当是一个客观而非主观的过程,其中需要考虑到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寻、询、循、挑”的习惯,同时还要考虑到消费习惯会因具体商品而有所区别,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消费调查也是必要的,这种调查既可以增加裁判的客观性,也可以为市场调查制度的正式引入积累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这条规定似乎为解决商品名称与注册商标的冲突而生,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立法位阶更高的《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规定在相同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标的即构成商标侵权,即“两同”不需要判断混淆。出乎立法者意料,在司法实践中这一条却成为不侵权抗辩的理由之一,即辩称被控侵权标识是商品名称而不是商标,在“两同”的情况下还需要判定“误导公众”,客观上加重了原告的举证责任,反倒成了对抗《商标法》“两同”侵权规定的利器。如该案所介绍的情况,一个标识到底是名称还是商标,终究是要看它具体起了什么作用,起到了识别来源的作用,就直接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没起到商标的作用,用《商标法》第四十八条即可解决。笔者认为,即使是“两同”的情况也可能不构成侵权,因为它不是商标使用,不会构成混淆。
二、关于第五十七条第(二)项的适用——商品类似与商标近似及混淆的判定
对于我国《商标法》是否以混淆作为侵权判断的必要条件也是存在争议的。通说认为《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项并未考虑混淆,同时也不是采取推定混淆的立法例,而是直接认定混淆。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直接认定混淆也属于包含了混淆因素,我们可以从其他相关法条的规定中找到混淆的影子,如《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附加适当区别标识”就包含了解决“两同”混淆问题;上文提到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六条也提到了不混淆的例外情况。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项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是商标侵权行为)。该法条直接把混淆写入,直指商标侵权的实质内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商标法解释)对商标的相同和近似、商品的相同和类似的规定没法再引用。该解释为解决旧《商标法》的粗放式表述而将混淆因素融入了相同、近似或类似的判断之中,虽是无奈之举,仍是我国《商标法》引入混淆标准的标志。然而该规定在商标、商品判断时各引入了一次混淆判定,这样就出现了“混淆之混淆”或虽“混淆但不混淆”的情况,理论界有称之为“鸡生蛋”或“蛋生鸡”的问题。新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解开了这个结。但如果再沿用旧解释,就会出现在认定商品、商标的同与似时各认定一次混淆,然后加起来再认定一次混淆,三个混淆将使原有的“蛋”与“鸡”的死循环中雪上加霜。
笔者认为,以混淆作为侵权认定的标准,符合商标的功能要求,也符合消费者利益,但不可避免地带有判断者的主观因素,即使在消费者调查中也同样面临着被调查者受调查选项暗示的情况,这种情况也体现了调查者本身的主观倾向,人的思维习惯是有规律可循的。当一个人拿着计算器自以为随机按出数字的时候,其实前很多次的数字并不是随机的,只有按的次数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出现真正的随机。因此市场调查的对象虽可以做到随机,但调查项目的设置要做到真正的无暗示性还需要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和筛选方法。这项制度的推广虽有必要,却也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既然混淆的判断中主观性无法避免,在商标、商品及混淆三者之间,商标的近似、商品的类似的判断应当尽量遵循客观标准,即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于商标近似的判断,《商标法》第五十七条中已将原内置于商标近似和商品类似中的混淆因素剥离出来,混淆本身不应再成为判断近似或类似的因素,故司法解释中“易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或者认为其来源与原告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特定的联系”应当删除,保留“其文字的字形、读音、含义或者图形的构图及颜色,或者其各要素组合后的整体结构相似,或者其立体形状、颜色组合近似”即可,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商标的近似指包含相近似的因素两个商标就可以认定近似。
商品类似的法律意义在于:确定两个不同的商品在功能、材料、产源或者其他因素上具有共同或关联之处。当两商品标上相同或相似商标时,依一般的社会观念、交易习惯等,容易使消费者误认来源相同或来源之间存在特定联系。只有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的商标,才可能存在一般商标侵权问题(驰名商标不在此讨论之列),商品的似与同认定是商标侵权的基础事实。因此,笔者认为这一事实应当是相对稳定而客观的事实,认定该事实应以功能、用途、生产部门、销售渠道、消费对象为考察对象。商品之间的联系应当是客观的、偏使用价值方面的联系。一般情况下,下列情况可认为是相同或类似商品:具有相同功能的商品;商品之间的功能具有辅助性或互补性,容易被人误认为相关联产品或系列产品;在使用时存在着搭配关系的商品;存在着原料与成品,或零件与成品等关系的商品;一般属于同一产业生产、销售的商品或可由同一服务者提供的服务。
商标问题最终解决的是市场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有时候两商品虽使用价值相去甚远,但彼此之间有销售搭配或服务搭配习惯时,也有可能构成类似商品。例如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大众商标侵权案[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2007)长中民三初字第0072号民事判决]中认定汽车与汽车润滑油构成类似商品,主要理由是:“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来看,汽车由发动机、传动装置等构成,齿轮是机械传动的基本零件。汽车齿轮油具有润滑齿轮和轴承、防止磨损和锈蚀、帮助齿轮散热等作用,是保障汽车正常良好运行的常规保养物品,因此,汽车齿轮油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间构成配套使用、功能辅助等使用价值上的关联性……原告在实际使用中就是把提供汽车零部件、包括润滑剂在内的工业油脂等原厂配件作为其销售汽车的配套服务项目,并通过原告产品在中国的长期销售、服务在相关公众中已形成原厂商品配套使用的固定认识……汽车齿轮油一般用于汽车的保养、维修,与汽车零部件和汽车购买者的消费群体相同……”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即知名度在类似商品、近似商标的判断中起的作用。如上所述,笔者认为商品的类似关键在于其使用价值上的关联性,故商标知名度不应作为在类似商品判断时参考的因素。商品类似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客观性不应受到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之所以判别两个商品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特定的联系,是因为这种联系应当是真实的、必然的。假设我们看到某台摩托车使用了“McLaren”发动机,我们一定会很期待它的性能,因为我们已通过发动机将这台摩托车与名扬天下的“McLaren”赛车联系起来,而且这种联系是如此的直接。尽管一台标有“阿玛尼”商标的发动机可能构成对“阿玛尼”商标的侵权,但我们并不会因“阿玛尼”西服而想象“阿玛尼”发动机有如何威猛,西服与发动机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因此二者不可能构成类似商品。这种侵权的成立是建立在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基础之上的。我们还可以从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制度中反向推导得出上述结论。驰名商标的保护主要体现在跨类保护上。如果可以根据知名度而扩张类似商品的范围,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所具有的跨类似商品保护就毫无意义。
近似商标的认定中,商标法司法解释直接规定“判断商标是否近似,应当考虑请求保护注册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笔者认为,这一条解释同样不宜再适用。因为如果可以因“知名”而使不像变成像、使有点像变得更像,那么在接下来的混淆判断中,知名度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按常识而论,知名度越大的商标越容易被人攀附、仿冒,如果知名度在商标近似和混淆中各扮演一次重要角色,那么商标近似与混淆之间的关系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因此笔者认为在混淆外置的条件下,原告商标的知名度不应当纳入商标近似的判断之中。
关于商标使用在混淆判断中的作用。我们在不少判决中可以看到类似的判词:由于原告未使用商标,故相关公众不会将被告使用的商标误认为原告的商标或与原告存在关联,因而不构成混淆。而现行《商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此前三年内未实际使用过该注册商标,也不能证明因侵权行为受到其他损失的,被控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显然,《商标法》将使用作为赔偿损失的考察因素而非侵权认定的因素。从反向混淆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相关公众并不会将侵权人的商品或服务误认为是商标注册人提供的,反而会将商标注册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认为是侵权人提供或与侵权人有关,这样从短期来看,商标注册人甚至可能获利,但这并不影响侵权构成,只会对赔偿数额造成影响。从反向混淆来看,商标注册人不使用商标或使用商标的影响力不大并不影响侵权。由此可知,商标注册人对商标使用并不是商标侵权构成的必要因素,在侵权的判断中也不起关键作用,但这并不是否认商标知名度对混淆判断的重要作用。商标注册人使用商标的效果越好,商标知名度就越高,混淆的构成就越容易。因此商标的知名度是影响混淆判断的重要因素。
混淆的判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总结出普适的结论。笔者只能将其基本机理表述为:一幅图指向一匹马,节省的是消费者选择的成本,起到了商标识别的作用,所以商标即按图索骥中的图,商品是骥。当一幅图指向不明,即消费者拿着图犹豫到底是哪匹马的时候,此时消费者的识别成本增加了,图的指引功能受到了损害,这种犹豫就是混淆的可能性。这个例子也能形象地说明商品商标与服务商标的关系。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品的销售者在未经授权在其门店或网站上使用所销售商品商标的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存在不同意见。有种意见认为这种使用会使人误以为是商标注册人的授权门店,因而构成混淆。用上面的按图索骥原理一比即知,商品商标一般情况下解决商品来源问题,销售的商品是正品,来源并没有混淆,也就是说图并没有指错对象,至于是不是让人误认为授权销售渠道,显然不是商品商标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涉及商标的问题都必须用《商标法》来解决。当然如果所销售的商品与在门店上标注的商标没有关系,或大部分没有关系,销售者是靠该商标来吸引消费者进店而推销其他商品的,也有可能购成商标侵权,因为图与马不匹配。在雅漾商标侵权案[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2015)长中民五初字第00280号民事判决]中,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原告诉被告在网站上使用其商标的行为,认为商品商标作为一种具有识别性的标识,其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标识商品来源,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联系。该种联系是指标注相同商标的商品具有同一来源,一般不指向商品的具体销售者。该案中,被告销售的涉案商品经当庭防伪验证,系正品,双方当事人对该事实予以认可,故一般情况下,被告销售雅漾正品的行为不会割裂原告与标注了“雅漾”系列商标的商品的联系。被告在利用网站销售原告正品时,在网站上使用“雅漾”系列商标的行为客观上能起到指示商品来源的作用,就具体商品而言,并没有妨碍商标功能的发挥,不构成对原告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侵害。
三、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适用,关于在先使用中原使用范围的问题
《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区别标识。
关于原有范围,先见于《专利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并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原有范围作出了一定的解释“专利法第六十九条第(二)项规定的原有范围,包括专利申请日前已有的生产规模以及利用已有的生产设备或者根据已有的生产准备可以达到的生产规模。”这里的关键词是“已有”,即已有的生产规模、设备及生产准备。该司法解释继续规定“先用权人在专利申请日后将其已经实施或作好实施必要准备的技术或设计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被诉侵权人主张该实施行为属于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实施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该技术或设计与原有企业一并转让或者承继的除外。”
无论是《专利法》还是《商标法》,在先权利都是保护法定权利(授权或注册)的例外情形,从专利法解释的立法意图来看,体现了专利授权制度和在先权利的平衡,严格控制在先者对专利权人的影响是主旋律。专利涉及的具体产品和技术较为单一,时效性特点也明显,相对来说原有范围较为容易控制。我们在某些具体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曾要求当事人提供具体的生产设备、流水线情况等证据以固定先用权范围。但对商标而言,虽然商标的标识是固定的,但其标注的商品即使种类相同,也必然更新换代、推陈出新。而且对经营主体而言,拥有的专利可能有很多,但主要经营的商标往往是有限的。商标是商誉的直接载体,包括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用户反馈等均最终集中体现到商标之中。因此对《商标法》中原有范围的确定就更加复杂也更要慎重,既要尊重在先权利人的自主经营行为,对例外情况的保护也不能对注册制度本身造成过多损害。
笔者认为,《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侵权责任承担的抗辩事由,体现了《商标法》在保护注册商标的基础上亦对在先已形成相当市场利益的未注册商标给予适当保护。在《商标法》框架下给予未注册商标适当保护,其适当性应综合考虑《商标法》对注册商标的保护强度、未注册商标人的实际利益、相关公众尤其是消费者的利益等因素。我国《商标法》虽然未对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适用条件进行细化。笔者认为,该条款对在先权的载体使用了商标一词,即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而我国法律对于商业活动中能起到识别来源作用的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五条第(二)项中,即对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之中。因此,对《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中可受保护的未注册商标的认定应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相适应,以使《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适用协调统一,实现注册商标保护与未注册商标保护的衔接与平衡。
《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知名商标特有的名称、装潢、包装的保护是非授权性的,《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所称的未注册商标也使用了“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这种事实描述,与知名商标特有的名称、装潢、包装的保护属于同种类的保护形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足以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包括误认为与知名商品的经营者具有许可使用、关联企业关系等特定联系的,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从该条理解,适用于《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未注册商标应已产生现实的识别性,能让相关公众区别商标使用者。而对于识别作用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认定知名商品,应当考虑该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销售额和销售对象,进行任何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域范围,作为知名商品受保护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综合来说,在先使用的未注册商标要适用第五十九条第三款对抗他人注册商标,需要达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规定的知名商标特有的名称、装潢、包装受保护的条件和要求,对于该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对于原有范围的认定,笔者认为,原有范围可包括经营规模和经营地域。商业标识的影响力是企业经营效果的集中体现,就经营规模控制应当符合商业标识本身的特点。在符合基本商业道德的基础上,任何企业均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故企业规模、利润、经营额等不应当受到限制,原有范围在规模控制上的体现主要应当在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上,例如生产西服的厂家主要原有范围也应当在西服及有限的必要的周边产品上,扩展到皮具、皮鞋上就不见得合适了。搬家公司将业务拓展到快递上也不应当属于原有范围。正常情况下,企业对于自己的商誉重要载体商标(包括未注册商标)除了自己使用外,还可以授权他人使用。一般情况下,被许可人使用该商标获取的商誉应归商标权人享有,这种实际授权行为亦可视为权利人自身的使用。因此,企业对外授权使用争议商标的行为,亦应当以注册商标申请日为限,应当限于在先使用人本人及在注册商标申请日前己经获得许可使用的被许可使用人。
对于企业的经营是否应当具有地域性,亦可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找到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不同地域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在后使用者能够证明其善意使用的,不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因后来的经营活动进入相同地域范围而使其商品来源足以产生混淆,在先使用者请求责令在后使用者附加足以区别商品来源的其他标识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该条规定意在解决两个商业标识之间的冲突,亦与《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况类似,因此从该条出发对《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原有范围”应当符合立法原意,且能协调《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适用。该条明确了不同地域的未注册商业标识之间的冲突应着重考虑善意。当经营地域发生重合时,在后商标进入在先商标的地域经营时,以在先使用作为解决冲突的基本规则,地域和使用时间是该规则中的关键词且不可分离。这样规定是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的。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和第五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未注册商标的保护与其影响力密切相关,没有使用或者虽有使用但未达到一定影响,自不能依据上述条款获得保护。对于因此种使用产生的权益,确定权益范围时在哪里用和怎么用就是其要素。所以冲突的处理原则不是单纯的在先使用原则,而是在争议地域在先使用原则。注册商标保护则不同,某商标一经注册即在全国范围内受保护,相关公众有理由信赖标注该商标的商品或服务具有同一来源。换而言之,一般不应当形成在全国范围内与注册商标形成对抗的在先未注册商标,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则在先未注册商标持有人可依无效宣告程序请求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
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解决权利冲突方法的差异基于两法立法的目的和方法不同所致。笔者认为,就《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第三款而言,未注册商标经营者的实际利益产生于其经营覆盖的范围。对于商品商标来说,由于商品经生产者出售后,其销售范围就脱离了其控制,在先用权中限定商品的销售区域缺乏可执行性。对于服务商标而言,其服务覆盖的范围显然与地域密切相关。就相关公众利益出发,如果不限制在先服务商标的经营范围,则注册商标与在先服务商标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冲突,即使注册商标在其他区域内在先使用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最终增加的是消费者的识别成本,损害的是商标注册制度的公信力。因此限定未注册服务商标的经营地域,既能保证其经营地域内的相关公众基于消费认知产生的识别利益受到基本保护,又能保障其他地域范围的相关公众对经过公告的注册商标的信赖利益。
【以五十步笑百步】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