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惠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重在落实。结合实际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保持党同群众血肉联系。积极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牢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完善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2015年是甘肃省“双联”行动开展的第三年, 通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双联”工作已经成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推进扶贫攻坚的重要平台、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的有力抓手。目前, “双联”行动已进入制度化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要切实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推动“双联”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效。本专题主要讲述近年来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省绵羊繁育中心等单位开展“双联”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及成效。
“阳光”科技温暖“夕阳”小区
安华山庄老年公寓是一所以老年人为主要居住对象的社会居所,因而环境问题也成为公寓建设考虑的重要因素。天马灯饰公司根据公寓的配套设施以及老年人的具体生活要求,设计了一整套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黄新辉介绍说,在这一整套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中,公寓屋顶设有光伏阵列,其中每栋公寓都设有配电问,在配电间内安放着电池及控制系统。正是屋顶的光伏阵列和每栋公寓里的配电间,担负整栋楼的居民生活用电,包括照明、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用电,甚至家用空调用电等等。而据公司管理部负责人徐保辉介绍,他们自主研发的太阳能产品在转换效率上可达到25%,远远高于一般太阳能产品的11%。
目前,天马灯饰公司与安华山庄老年公寓已达成协议,参与一期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整改以及二期工程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设。
公交车太阳能鼓风系统让等车变幸福
公交车站台没有空调,人们只能在刺骨的寒风或当头的烈日下候车。候车时,如果有一张会根据天气状况发热或制冷的坐栏,你会不会觉得一切都变美好了呢?
黄新辉发明的公交车太阳能鼓风系统完全可以让这个美好愿望变为现实。该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公交车站里供人们休憩的不锈钢坐栏改造成为可根据气候改变温度的“智能”坐栏。材料同样是不锈钢,但坐上去的感受却全然不同。冬日里,当“公交车太阳能鼓风系统”内置的感应器感应到有人坐在坐栏上时,便开始自动加热,温度保持在40~C的恒定状态,温暖的感觉让等车也成为一种享受;同样,当夏日的阳光将坐栏烤得滚烫时,内置的鼓风机会根据感应,通过不锈钢管上特别设计的钻孔送风,给人们带去一丝清凉。
就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交车站来说,车站广告灯箱、车站站牌灯箱都需要外接电源,存在耗电量大、维修成本高的问题,而天马灯饰公司所设计的这种公交车太阳能鼓风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该系统采用太阳能光伏板代替普通公交车站的遮雨棚,由太阳能供应站牌灯箱、广告灯箱等的用电需求,无需占用城市电网用电,环保节能,安装简便,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非常低。
首创“光伏交通信号灯”
据黄新辉介绍,天马灯饰公司还首创了一项“光伏交通信号灯”的关键技术。
“光伏交通信号灯”与普通交通信号灯有很大区别。普通的红绿灯设备系统都是将电源埋在地下,既耗能又不方便维修,有时还会出现突然停电、红绿灯失灵状况。而天马灯饰公司所首创的“光伏交通信号灯”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一种柜式的红绿灯指示系统,该系统包含太阳能电池、红绿灯以及指示路牌。
即便是在阴雨天气,太阳能电池达不到正常供电的情况下,该系统仍有预留交流电线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对于此项技术,黄新辉言语之中透出自信,“这项技术创新可以说是公司独有,目前其他同类企业还没有掌握。”如今,黄新辉正准备将该项发明申请专利。
梦想要靠创新实现
在采访中,黄新辉向记者反复提到“天马灯饰新能源科技产业园”。据介绍,园区有望在3年内建成,占地达200万平方米,总投资17.5亿元。这将承载企业未来的梦想。“大型的光伏建筑一体化及风光互补道路灯利用的示范基地,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长沙望城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全国晟具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园……”
凤凰镇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凤凰镇地处新洲西北,与麻城、红安毗邻,属典型的丘陵山区。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家园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结对共建,村级面貌得到较大改观,但由于地理、基础条件较差的历史原因,仍然制约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来发展自己,仍是我镇当前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之一。继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的实施力度,今年再次扩大了试点范围。为了落实此项工作:(1)全镇及时召开了动员会,传达了区会议文件精神;(2)村级热情高张,十九个村积极申报;(3)财政经管认真履行职责,严把申报关,确保程序到位,资料齐全;
关于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平教体委(2013)72号文件关于 “转作风•惠民生”的总体部署。现结合我校系统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张华志
副组长:陈能
成员:李碧海罗绍华李兰英邓黎明杨强
李红平景仕吉冉久宏村小主任
办公:冉久宏
二、活动目标
(一)干部作风让群众满意。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教职工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为民情怀更加深厚、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二)干部能力让群众满意。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使教职工的系统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三)发展成效让群众满意。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党组织更加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项惠民政
策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活动任务
坚持为人民、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让发展成果
惠及学校广大师生员工。
1、“深入开展“为民行动”
(1)正风肃纪行动。重点围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整治“四风”等开展监督检查。继续加大教育“三乱”治理力度,对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以及乱发教辅资料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民办机构进行清理整顿,规范办学行为。加强教师队伍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2)送教下村行动。重点围绕提高村小教育教学水平,开展送教下村活动,助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抽派县城部分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组建一支送教队伍;每两月开展一次优质课、说课、评课、教学管理等活动,给农村教师传授先进教学经验,每名教师送教不少于5学时;开办微型讲座、专题报告等不少于2期,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学反思、经验介绍等活动,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方法,给农村学校传递先进教育理念。
(3)平安校园。重点围绕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净化育人环境,大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全县教体系统“平安校园”创建成果,认真落实 “一岗双责”、法制安全教育、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事故倒查等主要措施,实现平安校园建设“四无”(无安全责任事故、无治安刑事案件、无集体上访事件、无邪教组织活动)工作目标,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和谐新校园。
(4)营养改善。重点围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进食堂标准化建设,强化食堂监管,2014年实施食堂供餐。
(5)教育资助。重点围绕“贷、奖、助、补、减、免”等教育助学举措,完善帮困助学体系,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6)暖冬扶困。重点围绕帮扶留守学生、贫困教师和学生等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帮扶留守学生100名,困难学生20名,大病教职工2名,特困退休教师2名,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广大师生。
(7)“三满意” 评选。继续在全县教体系统开展“人民满意教师、人民满意校长、人民满意学校”创建评选活动。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服务学生,成为“人民满意教师”;加强校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服务师生,争当“人民满意校长”;加强文化校园建设,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创建“人民满意学校”。
(8)信访化解。重点围绕我校信访问题,开展大调解活动,重点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代课教师和退休教师矛盾,推进“事要解决”,维护系统和谐稳定。
(9)全民健身。认真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师生参与率达到100%,努力提高全体师生体质健康水平。
2、干部下基层转作风
全体教职工要与贫困学生结对子。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助学行动,实现帮扶困难学生的目标。
支部行政领导:联系1个村小、1名特困教师家庭和1名贫困学生家庭和留守学生,每月到联系点联系家庭开展走访工作不
少于1次,在联系户家至少住1晚上。重点指导学校加强文化校园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为特困教师和贫困学生家庭解决具体问题,开展为联系村和困难户送物资、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等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中层干部:联系2户贫困学生家庭和2名留守学生,每月到联系点联系家庭开展走访工作不少于1次,为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教职员工:每学期至少帮扶1名贫困学生和1名留守学生,主要是为他们提供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对了解掌握的民情民意,进行逐一分析归类,建立教育民生诉求、困难户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认真记好《民情日记》,如实填写《平昌县教体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群众工作情况登记表》。
3、开展教师进社区(家庭)活动
开展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通过上门家访、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定期回访的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家校互动形式,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家长科学教子育儿的能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合力。
四、工作方法
采取以下措施,确保活动圆满完成。
(一)坚持“三到”,领导带头示范。支部行政成员要带头
到偏远的学校(班)、到困难的学校(班)、到矛盾多的学校(班)听课、讲课,解决问题。中层以上党员干部要与偏远学校、学校老师结成联系帮扶对子,研讨与交流教育教学方法。
(二)坚持“三察”,深入调查研究。支部行政成员要深入教职工察作风、察民意、察民生,了解掌握教职工所需所盼和反映的突出问题,逐一分析归类,建立民生诉求、困难教职工困难学生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
(三)坚持“三送”,切实解决问题。通过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等,帮助教职工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建设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惠民工程。要定人、定责、定时解决教职工和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确保民情台账逐项落实、逐件销号。
(四)坚持“三严”,确保取得实效。通过督查、明查与暗访、逗硬考核与从严执纪相结合等方式,做到督查严、考核严、纪律严,保障活动任务落实。
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局面 一2017乌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
2017年,面对新常态下的工作任务,市人社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总载体,紧扣“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主线,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效,有力推动了我市人社事业创新发展。现就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全市城镇实现新增就业8009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4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0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4.1%;应届高校毕业生应报到387人,实名制登记586人,已实现就业557人,就业率95.1%;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97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
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致富带头人、乡土技术人员、企业在岗职工14267人次。其中: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9057人次(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就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200人,创业培训390人,在岗职工培训4620人次。
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95人,缴费收入59926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83.3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868人,缴费收入13972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84.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347人,缴费收入223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324人,缴费收入810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100%;工伤保险人数14924人,缴费收入819万元,完成地区任务的100%。截止9月30日各项社会保险
基金支出75301万元。
二、重点工作及特色活动开展情况
(一)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全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一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各项政策宣传服务,不断扩大政策扶持促就业的效应。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产业、政策、培训、创业、平台”六措并举促就业,定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下乡进村入户活动。截止目前,享受各类政策人数726人(次),补贴资金1056万元。二是全力帮扶重点人群就业。通过全面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三支一扶等十项措施,共实现大中专毕业生就业557人。截止目前,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3.19万人,完成地区下达目标任务的226%。城镇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为零。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应报到387人,实名制登记586人,已实现就业557人,就业率95.1%。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作。以专业教师授课和创业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激励培训人员创业信心,组织开展各类技能人才、致富带头人、乡土技术人员培训104场8860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00.5%。申请创业担保贷款金额195万元。已经有461人成功创业,带动1459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举办创业促就业专项活动2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悬挂创业宣传横幅、标语15条,制作展板6个,推介项目7个。继续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专项活动,对120名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为期10天的创业培训,切实提升了就业创业技能。截至目前,今年,新增创业实体546户,完成目标任务的105%,创业带动就业1766人,创业增收2230万元左右。积极为优秀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台,2017年7月我市两名创业指导师在新疆创业培训讲师大赛塔城地
区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市人社局在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2017年8月在塔城地区第四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四是多渠道多举措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扩大南疆少数民族群众有组织到内地和区内县市转移就业规模。今年乌苏市共吸纳喀什、和田地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31人。其中园林环卫公益性岗位196人。主要安置在市环卫园林局保洁、绿化岗位。纺织服装企业吸纳94人;固投项目吸纳41人。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39万人(次),劳务创收19120万元,其中就近就地转移就业1.92万人,疆内转移就业0.46万人,转移内地就业 0.01万人。五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今年重点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技能培训,拉动就业。目前已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6个,提供就业岗位8092个。针对项目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特点,分层次、分类型组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共培训8457人,其中:建筑类培训5973人;林业类培训1390人;交通类培训397人;水利类培训273人;农业类培训274人;畜牧类培训150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4233人。六是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共有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235个,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所23个,村、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211个,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已覆盖全市乡镇社区,初步实现就业信息互通、就业资源共享。以我市建成的全疆最大的人力资源市场为辐射,做到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覆盖。共举办“精准扶贫招聘会”等专场招聘9场,全年累计参加单位337家,提供岗位数2581个,求职人数6000人,达成就业意向4210人。
(二)整合制度,创新服务,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一是社保扩面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完善。
落实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四统一”。坚持做到从上到下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宣传发动到位;业务培训到位;人员落实到位;弱势群体经费保障到位;职责明确到位;工作督查到位。现已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95人,缴费收入59926万元,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二是工伤保险基金运行明显好转。目前工伤保险参保单位 259个,参保职工15459名,事业单位参保职工3632人,征收工伤保险基金共计819 万元。共计支付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856万元,其中,为3名工亡职工支付各项费用 229万元。今年受理工伤案件140起,送达工伤认定97件,完成伤残等级鉴定63人,保障了受伤职工及时得到基本救治和经济补偿,有效地维护了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人身意外险政策惠及全市各族群众。自2016年乌苏市为全市每名群众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目前已享受赔付755人,赔付金额达482.6万元。四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1-10月,我市企业退休人员为14540人,发放养老金3254万元/月,全部实现了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管理服务率为100%。
(三)强化服务,广开渠道,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扎实推进。一是围绕“人才优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参加了塔城地区赴疆内重点高校举办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校园招聘会。通过招聘活动签订就业协议19人,协同教育部门完成了赴内地高校进行2018年特岗教师自主招聘工作,初步签订就业协议6人,有效补充了高层次人才缺口;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分批次完成了各行业资格证书的认定,正高级10名,高级151名,中级158名,初级150名。会同编委根据对引进高层人才的需求,已核实32个需求岗(其中29个专业技术岗位,3个管理
岗位)。对自治区6所重点学院进行招聘硕士、研究生共13名;二是完成了全市96%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实施工作。及时做好事业单位人员聘用情况登记,共为201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签订了聘用合同,其中,新聘人员376人,续签人员981人,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合同653人;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各类人员招聘工作,组织公开招聘14批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重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广、招商、煤炭、安监系统工作人员、公安协警、教育系统共2518人;做好2017年塔城地区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考试乌苏考区考前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了3993名人员的笔试考试工作;为402名新增、调动等人员办理了调动相关手续。三是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组织完成了2017年公开考试录用公务员报送计划;对21名新招录公务员进行了培训,并做好公务员赴南疆支教工作;做好2017年“天池计划”新选聘人员的合同签订工作;完成了全市655名公务员考核工作;完成105名已有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信息平台录入工作,新增自主择业军转干部14人的档案录入工作;四是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管理工作。在按时完成日常工资基金、津贴补贴审批工作的同时,共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职)审批153人,各类调动418人次,工龄追加认定32人,上报新增人员62人,病退人员39人,为26名去世干部及时办理了遗属补助和善后事宜,完成了法检两院44人员额制套改及兑现,接待来信来访87人次。
(四)加强预防,科学执法,全市劳动关系继续保持稳定。一是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今年共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92件,审理中6件,在规定时限内结案率为100%。其中调解6件,裁决75件,撤回仲裁申请11件,涉案金额144万元。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全市共检查用
人单位267家,涉及劳动者12168人,签订劳动合同11681人,劳动合同签订率96%,补签劳动合同人数487人。签订集体劳动合同,集体工资协商协议126家,签订率86%。认真做好投诉举报信访案件处理工作。全年共接待上访人员768人次,受理各类投诉案件72起,结案移交公安部门8起,涉及农民工588人,为工人追回拖欠、克扣工资474.5万元,结案率95%。完善工资保障金制度,督促施工单位及时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目前已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56.78万元,切实杜绝拖欠行为的发生。三是继续推进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建立劳动用工登记信息数据库和“网格化”管理,共发放劳动者维权手册15000份,目前已对267家企业、8499人信息进行录入,有效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五)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自身建设不断收获新成效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范权力运行,深化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开展领导干部述廉和群众评议工作,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班子成员以“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深化作风和效能建设,均按照“十项规定”、“七条意见”、“四个不直接管”等相关规定要求加强自身管理、干部职工及家人的管理,不断树立人社干部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二是机关内部管理规范有序。修订完善机关内部各类管理制度,每周定期召开绩效考评通报会,开展“月评、季考、年总评”,推动工作有效开展。认真查找分析存在的“四风”、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同时,大力开展“政风行风示范窗口”创建、“优质服务窗口”创建等活动,切实转变了作风,提升了效率。三是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等方式,对全局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目前已开展集中学习
46次,主要领导上党课7次,开展专题讨论16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每名党员干部撰写主题心得体会31篇,形成调研报告6篇。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所人员的学习培训,利用每月25日月例会,对基层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今年以来先后选派5名干部赴陕西、辽宁香港等内地省市培训,开拓了眼界,为各项工作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四是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扎实有效。把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学转促”专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落实了各阶段工作。同时及时梳理收集到的涉及作风问题线索,建立台帐,坚持边学边改,边改边整。截止目前,班子梳理问题12个,班子成员梳理问题41个,一般干部梳理问题127个,并制定了具体的整改措施,经满意度测评,已整改问题119条。五是“结对子、认亲戚”活动,用真情换民心。重点扎实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十项贴心”活动。全局认亲戚42对,做到互赠礼物、同拍“全家福”,同劳动、同吃一锅饭,共叙民族情。并按时看望了自己的结对帮扶亲戚,详细了解了他们的家庭情况,询问家里有什么困难,为“亲戚”传递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团结一家亲思想,为失业待业的“亲戚”解决就业问题,及时完成了各类活动台账。六是“访惠聚”工作扎实推进。选派了6名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的同志为第四批“访惠聚”工作队,驻西湖大湾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当地中心工作,积极配合、深入谋划、抓好走访调研,调查摸底,访贫问计,在认真梳理困难和问题基础上,结合村情村貌,多次与包村领导村干部进行沟通,切实帮助村里解决一些实际困难问题,认真落实了“访惠聚” “1+2+5”工作任务,共办实事好事21件,投入资金 7.6万元。
与此同时,党建、宣传、精神文明、综合治理、维稳、消防、安全生产、保密、档案管理、扶贫共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
绩,为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一)成立中共乌苏市就业服务协会支部委员会
因乌苏市人力资源市场现入驻劳务派遣公司、培训机构等服务性非公企业。2017年9月,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成立中共乌苏市就业协会服务党支部。党支部设在乌苏市人力资源市场,成员有非公企业党员、培训学校党员及党员创业户,人社局下派党建指导员,支部以“围绕就业服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全面推进就业工作有序发展。此成立党支部正确引导和帮助失业人员,了解就业信息、认清就业形势,明确国家的有关就业政策,转变择业观念,适时调整就业期望值,系统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并通过举办招聘会、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平台,让求职者享受到快捷便利的惠民服务,实现就业再就业。
(二)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程序规范化、鉴定依据标准化、鉴定人员专业化和鉴定服务人性化”建设。我们创新思路,对因病申请鉴定人员所申报材料,逐人登录社保系统网上核查后,并深入到自治区各大医院核对病例,辨别其病例资料的真伪性,严把劳动能力鉴定资料审核关。及时受理,及时组织专家鉴定,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真正做到每一案例都有章可循,使鉴定结论公正、客观、准确,消除社会隐患,保证参保人员的利益,实现了鉴定依据标准化的目标。
(三)突出“仲裁执行”,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阳光仲裁。
针对弱势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劳动仲裁工作程序,为当事人提供方便,建立劳动仲裁公信机制,全力打造“阳光仲裁”。以此推行“四优先”的原则(即农民工案件优先、老弱病残优先、矛盾易激化的群体案件优先、下岗失业人员优先)。在立案时将开庭前仲裁活动一次性通知双方当事人,以减少法律文书送达过程中出现延误案件审理的情况。对涉及女职工和残疾人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从受理到裁决仅需12天,大大缩短了申诉等待期,使有争议的案件能够及时办理,尽早办结,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我市大中专毕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也逐步显现,且部分求职者就业观念没有得到充分转变,不愿吃苦,不愿意在企业就业或长期性稳定就业,薪酬期盼偏高,不愿意到一些就业门槛较低的行业,如纺织、服装和餐饮服务等行业就业。
二是企业用工需求大,企业熟练工人缺口较大。企业用工专业技术性强,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求,还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
三是受培训学校规模和办学力量的限制,开展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很难形成规模,专业技术只限于初级培训阶段,中级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受制于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影响),培训的档次低,相对吸引力就不高,培训还处于一种浅层次状态,没有呈现出优势专业和品牌效应。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本地人才外流严重,外地人才难以引进,人才队伍后续力量不足,造成人才队伍层次低,高层次人才紧缺、结构不合理。
五、2018年工作思路
(一)突出“政策助推,强化培训”,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一是狠抓各项就业政策落实。继续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主渠道,以有组织转移就业为手段,以创建“劳务品牌”和提升技能为抓手,完善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二是全面落实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措施,重点大力推动农民创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引导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以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和凯赛集团落地乌苏为契机,积极宣传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优势,及时发布用工信息,鼓励和引导本地有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本市纺织服装企业就业。三是继续做好固定资产项目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工种培训工作。
(二)突出“扩面征缴、优化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宣传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提高政策的知晓率,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组织开展扩面攻坚战,做到应扩尽扩,应保尽保。二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三)突出“引进攻坚、政策创新”,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围绕“人才优先”,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落实好自治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着力提升各类骨干人才能力素质。二是围绕“服
务优先”,落实人事管理工作。继续做好市直各单位(部门)下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及实施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公务员平时考核工作,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并稳妥做好军转安置和全市企业退休军转干部解困和维稳工作,确保全市企业军转干部稳定。
(四)突出“夯实基础、预防预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加快推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信访维稳工作,加大信访隐患排查力度和工作突出问题的分析研究力度,从源头上化解矛盾。
(五)突出“加强建设,规范高效”,提升系统整体形象。一是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公共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二是进一步抓好人社部门自身建设。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精神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人社系统政风行风,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障,不断推动人社事业持续、科学、创新发展。
新增就业超进度完成指标
去年, 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万余人, 超额完成全年计划, 登记失业率取得新进展。就业科被评为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先进集体。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去年, 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人数、工伤保险缴费人数、失业保险缴费人数、生育保险缴费人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人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的主要目标。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着力做好劳动报酬考核工作。结合“调惠上”活动开展了企业走访服务活动, 督导企业认真落实好工资福利政策, 推动落实有关考核指标工作。二是加强劳动合同备案和集体合同审查, 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三是做好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大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 化解劳资纠纷, 劳动争议结案率达到90%以上。四是集中开展专项检查,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集中开展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务派遣管理、工资支付情况、劳动用工社会保险等4个专项检查活动, 启动用人单位守法守信等级评价, 把企业纳入分级分类监管范围。五是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
人事部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严把入门关, 招录工作有序开展。对新录用公务员52名, 完成了教育、卫生系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体检、考察及公示工作, 并为教育系统85名教师、卫生系统51名医护岗位人员办理了聘用审批手续。
二是严把考核关, 严格抓好考核工作。做到日常管理程序化、年终考核常规化、日常考核标准化, 提高公务员作风建设。
三是广泛开展培训工作, 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强化分类培训、突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培训, 开展评选推荐市级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四是严格执行组织程序, 干部任免工作实施有序。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审慎地做好干部任免工作, 扎实做好河东区区委《干部任用条例》执法检查。
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服务人才为主导, 服务区域经济为主体”的思路, 结合人才服务月、津洽会等活动的开展, 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培养、职称评审、人才与项目对接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广泛开展“企业人才需求问需服务”活动。以11个人才服务站为依托进行走访服务, 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积极参与“津洽会”、科技周做宣传、树品牌。围绕区重点项目和工程, 采取“人才+项目”的模式,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精心组织河东区“科技惠民生·创新促发展”联合宣传日活动。
陈庄村是桐柏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桐柏县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该县探索“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新举措,2015年实现脱贫任务8100人,完成整村推进7个村;2016年计划完成脱贫任务1.06万人,完成整村推进17个村。
统筹规划提升扶贫精准度
在桐柏县大河镇上河村村委会大门口的宣传栏上,醒目地公示着该村51户163名贫困群众名单。
上河村贫困户田全有刚刚领到4头猪崽,他告诉记者:“以前扶贫物资家家都有份,不分贫富,现在村干部入户调查,即使是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要打电话登记情况,还要通过公示确定身份。这不,有了免费发送的猪崽和技术培训,我离脱贫致富也不远了!”
为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桐柏县创新机制,选派1000名科级干部到100个贫困村定向帮扶,包户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目前,4个省直单位、13个市直单位和127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实现了定点扶贫全覆盖。
“实施精准扶贫,必须盘清家底,对症施策。”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告诉记者,“为确保扶贫开发落实见效,我们在准确识别出82个贫困村、6万贫困人口后,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因村制宜、因户施策,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订做扶贫方案,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培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只有明确产业、培育产业、提升产业,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桐柏县县长贾松啸告诉记者。
吴城鎮王湾村茶叶种植大户肖华雨几年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后来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承包了60亩茶园,亩均收入达6000元。如今的肖华雨已在镇上买了房子,还有了自己的茶叶销售门面。
王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进军说,2014年,借助国家扶贫政策,王湾村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万元,帮助120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户均种植茶苗4亩,预计3年后户均年增收6000元。
解难惠民生
当前,一场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在全省各地扎实深入开展。在新年的第一期,本刊刊登了一组《干部走基层》的策划报道。这组报道只是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却深刻反映了我省各级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服务群众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作风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为切实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有序地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省委决定从2013年11月起到今年3月底,在全省集中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这是省委立足全省实际,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眼作风建设根本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生动实践,是集中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举措。通过深入扎实有效开展好“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切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真正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起新时期党员干部贴近基层、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干部“走基层”,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下去,要用心用情、面对面、心贴心地走进基层,投身于人民群众之中。带着感情下基层,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获得真实准确的信息,了解切合实际的情况。如果不能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就不会与群众有共同语言;如果不能从群众的视角看问题,就不能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如果把走基层当作分外任务,上级督促才走一走,任务来了才去一去,逢年过节下去看一看,平时就泡在“文山会海”里,对于这样的干部,群众会敬而远之。干部走基层,要轻车简从,少些“官威官仪”,少些“劳民扰民”,不给基层添麻烦,力戒“走形式”、“做过场”。只有扎根基层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走基层才能真正地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干部“走基层”,要帮助群众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生产生活难题。解民忧、解难题,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在基层有些地方,困难和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一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收入渠道少、增收难,生活还比较困难等等。这些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需要上级机关的干部深入下去,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拿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对症下药,为群众排忧解难。干部“走基层”,特别需要到那些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复杂的地方去,帮助查找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群众不满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这次活动,要集中解决一批困扰基层发展、困扰群众生活的难题,探索建立起为民解难、为民解忧的长效机制。
干部“走基层”,重在办实事、求实效。“走基层”是方法,办实事、惠民生才是目的。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多了解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情况,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要围绕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等方面排查出来的突出问题,想办法、找对策,下真功夫解决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下基层不解决问题,群众心里就不舒坦。“群众第一,民生优先”,要大力开展惠民服务行动,帮助群众解决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等民生问题。广泛开展“暖冬”行动,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关爱受灾群众、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要深入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算家底、想门路,帮助群众找项目、跑资金、引技术,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这样的走基层,群众就会打心眼里欢迎,走基层就会成为广大群众越来越满意的“民心工程”。
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要在实践中形成长效机制,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省委的决策部署,把“走基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进一步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倾听民声,体察民情,架起党群连心桥,树立起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
说起农家书屋,丁庄村的边桂琴就赞不绝口:“要想致富就要学知识,以前苦于没有地方去学,现在党和政府把书屋建到了家门口,闲暇时我就去找一些有关珍珠养殖、加工、鉴别的书籍来看,知识给予了我致富的信心和干事业的闯劲”。其他村民也纷纷表示:“如今有了农家书屋,打牌赌博的少了,读书看报查信息、学习科学技术的蔚然成风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业余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为丰富基层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推进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北戴河区海滨镇以建设农家书屋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建设。
目前,北戴河区海滨镇7个行政村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每个农家书屋图书种类涵盖农业科技、幼儿教育、家庭医疗生活保健、政策法规、民风民俗、社交文艺等10余种,调动广大农民朋友读书用书,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法律意识、健康意识。此外,还有戏曲、歌曲、影视等40余种光盘,涉及农村生活、时尚娱乐的报刊、杂志10余种,帮助农民通过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信息,找到更多科技致富门路。为保证“农家书屋”发挥应有的作用,海滨镇文化站对所有出版物进行了分类、编目和上架,同时,对图书管理员
进行了集中培训,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真正把农家书屋建成农民致富的学堂、农村文化的殿堂、农村学生的第二课堂,促使农家书屋真正起到实效。
明亮的阅览室,宽大的书桌,安静的阅读环境,“农家书屋”已成为农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的驻村,点燃了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改善了农村文化环境,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后,海滨镇计划将农家书屋与农村党员教育、农业科技培训、农村信息化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并以书屋为阵地,积极开展读书演讲比赛、农业技术经验交流等各种活动,进一步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以此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南水北调这项举世罕见的工程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比比皆是,无论是施工机械、施工方法还是水质检测技术,几乎处处闪耀着创新的光芒,彰显着知识产权的力量。
专利创造奇迹
“总长度3450米的穿越黄河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最难施工的一段,我们先后在超大型盾构机械的刀具、密封及衬砌等技术方面结合施工进行创新,提交中国专利申请20余件。”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项目部经理李荣智向记者介绍,南水北调干渠穿越黄河采用了在黄河底开凿河底隧洞的方案,可免受冰冻、大风等不利因素影响,耐久性好,检修维护相对容易。穿黄工程选用的“穿越号”盾构机,直径达9米,盾构机前面装有140多件刀具,周边有14组千斤顶,总推力超过6000吨,在国内涵洞施工中是极为罕见的。但是,由于地形复杂,刀具的磨损很快。当时,国内还没有在这样连续施工条件下更换刀片的技术。施工方向一家拥有先进技术的欧洲公司求助,对方开出了数千万元的天价。最终,施工单位与国内高校合作,自主研发出了“带压进仓修复工艺”,并提交了专利申请,只花了百万元就解决了问题,保障了工程进度。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末正式开工以来,南水北调工程中主要施工单位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300余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拥有发明专利的“低扬程水泵选型关键技术”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依托诸多专利,南水北调工程在施工中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运用穿黄隧洞特殊的竖井施工工艺专利,建成了76.6米深的竖井,达到国内水利工程竖井深度之最;采用国内首创的专利铣接头连接方式,使液压双轮铣槽机实现全自动监控,随时纠偏;使用集中众多专利的、重1166吨超大型盾构机在距离大河底部50米的深处施工,国内尚属首次……
“知识产权是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像南水北调这样的重大工程更是如此。”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当今世界,无论是重大工程建设还是产业转型发展,都与知识产权的作用息息相关。
创新铸就品质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城市生活用水,为北京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与北京现有城市供水系统联网后,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几乎覆盖北京全境。而南水北调的水质如何,是广大群众所关心的。
“水质的保证,来自自来水厂的处理和全天候的指标监测。”北京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自来水厂,为了迎接南来之水,技术人员不但提前到汉江水源地进行了解和实验,而且结合相关技术指标对水处理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使用自主研发并拥有专利的“澄清式浸没超滤膜滤池及水处理系统”技术,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自来水。在水质监测方面,增加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流动连续注射分析仪、原子荧光设备等近百套先进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有针对性地检测水质的不同指标。日常监测指标达72个,月度监测指标达到106个,为保持良好的水质、确保用水安全奠定了技术基础。
清澈的汉江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从房山进入北京,经8组泵机加压后注入两条长50多公里、内径4米的超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PCCP)输水管道送入水厂。这种超大口径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是我国科研人员专门为南水北调工程研究的,在材料、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拥有20余件专利,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南水北调的江水进京后,北京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至95%以上,南水北调来水占城市生活用水比例将超过50%,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南水北调是知识产权惠民生的一个典型案例。”李顺德认为。近年来,我国从西气东输到南水北调等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既展示着国家的实力,也体现着知识产权的作用。知识产权正日益贴近人们的生活,改善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转自《中国知识产权报》)
胸中有百姓, 干事方向明。民生工程千头万绪, 中心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关注群众的需求, 顺应人民的愿望。刘国庆代表说, 在工作安排上, 要及时解决好人民群众工作、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方式上, 要注重创新, 体现公平、正义, 解决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改善民生, 要扎实推进, 打牢基础, 一点一点突破, 一个一个解决, 一件一件办成。
惠民生, 不能等, 不能慢。据了解, 今年我国将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 今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将达到20%以上。
惠民生, 患寡更患不均。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均衡, 行业间收入差距大, 民生保障能力总体不高且参差不齐。王树芬代表认为, 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应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她建议, 应明确社会保障预期目标, 不断提升财政性社会保障与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努力实现综合型社会救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三大基本保障制度全覆盖的同时, 努力提升保障水平;要加快发展老年、儿童、残疾人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 尽快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雷金梅代表说, “当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都由政府财政承担, 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大都需要农民自己出资出力兴建, 这种不合理状况亟待改变”。
一、深刻领会“转作风、惠民生”活动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及重大意义。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就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开展学习党的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坚持以“转作风、惠民生”为主线,以“促增长、促发展”为核心,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突出抓干部、抓制度、抓监督、抓落实,为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职责,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倾心为党履职、倾情为民服务”为理念,践行“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宗旨,把握活动的实质和内涵,达到作风有新转变、能力有新提升、民生改善有新突破、跨越赶超有新新成效。
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制定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开展“有内容、有特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二是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三是坚持追根溯源悟深透。学习相关理论,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理论之根,溯实践之源,在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中体悟其真谛,从而深刻认识活动开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四是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基层。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
三、开展“转作风、惠民生”活动必须与本职工作相结合。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一名年青干部,通过这次“转作风、惠民生”活动,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要结合单位和自身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工作要求,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把转作风、提效率、优环境、保增长、促发展与工作结合来,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全乡的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党建惠民生】推荐阅读:
围绕“党建+妇幼健康”,抓好党建促发展09-29
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实施方案 党建党委11-04
公司2012年党建工作总结及2013年党建工作计划06-10
党建术语解释06-03
党建促民政06-09
高校党建06-13
城关.党建扶贫06-15
党建督导方案06-28
党建履职报告07-23
妇联及党建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