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程教改内容(共8篇)
实验一函数与程序结构(1-2)
1.实验指导书P123:
一、调试示例,掌握采用“文件包含”和“工程文件”实现多文件模块程序的两种方法
2.实验指导书P132:编程题2,5,7,8
实验二 指针进阶(1-2)
指针进阶根据数据结构中的内容做以下要求
要求会使用指针数组,链表等内容
实验题目
1、实验指导书P138:编程题2,32、实验指导书P140:
一、调试示例
3、实验指导书P145:编程题1,2,3实验三 文件(1-2)
文件实验指导书中主要涉及普通数据的写入和结构体类型数据的写入,我们重点强调一下结构体类型数据的写入,因此布置集中在结构体类型数据的题目 题目中没有如何将链表写入文件中,建议补充上去,作为题目4实现吧!
1、实验指导书P148:改错题
2、实验指导书P150:编程题3,7
实验四综合设计
标准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开发出一个标准化考试系统,所谓标准化考试系统即仅支持选择题,也是为方便自动批改的功能的实现。要求实现以下基本功能:
(1)提供给教师添加试题的功能(试题信息用文件保存)--输入与存储
(2)试题的整体浏览功能(按照知识点、章节、分页显示等)--输出
(3)能够抽取试题组合成一套试卷(组卷的策略:可以是随机的,当然若教师添加的试题时有知识点、章节等信息,亦可以实现按照一定的组卷策略实现出题:如每个知识点抽取若干题目,最终组合一套试卷)
(4)教师实现题目信息的管理,比如删除、修改等
(5)查询功能(至少一种查询方式)、排序功能(至少一种排序方式)
扩展功能:可以按照自己的程度进行扩展。比如(1)简单的权限处理(2)成绩报表打印功能(3)甚至根据自己情况,可以加上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信息的管理,并扩充为广义的考试系统。即学生输入账号密码登陆,进行考试,交卷后显示成绩;(4)模糊查询(5)综合查询(6)数据加密、统计、分析等功能。
关键词:物流工程,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实验设计,教学改革
1现代物流装备技术本科课程与实验内容
《现代物流装备技术》课程是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技术与装备发展简史、运输技术与装备、仓储技术与装备、装卸搬运与分拣技术与装备、包装技术与装备、集装单元技术与装备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与装备几个主要章节部分。目前课程开设的实验主要有三个: 立体仓库出入库、分拣演示性实验; 电子标签仓储取货演示性实验,货架使用以及先进物流视频学习演示性实验。该课程主要以描述性简要介绍为主,而且课程实验比较缺乏,为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满足各专业课程探索开设综合性、设计类实验的学校教学指导要求,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有课程与实验内容进行该课程的综合实验教学改革[1,2]。
2基于课程内容的综合实验设计与开发
本文从课程每章节内容的角度出发,针对每个章节融合学生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基于课程内容章节内容,初步探索了综合性、设计类实验的教改方案。
1对于运输技术与装备章节,开设5种运输方式计算、选择、优化的实验。其目的是掌握宏观物流运输方式的种类和特点、影响各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实验条件包括计算机基本配置以及相关计算软件,具备系统工程或者运筹学知识,根据成本因素,评价方案合理性,并结合其他相关知识点还可以进行扩展。
2对于仓储技术与装备章节,开设仓储方案设计实验,确定仓储物流对象,其目的是了解仓储设备的分类及特点,了解货架尺寸、面积、特点及货架区面积的设计方法,了解仓储设备布局设计。实验条件包括计算机基本配置、Excel等相关计算软件、物流综合实验室的仓储模型、库位标记模型以及货架模型,对仓储进行记录出入库状况,安全库存,商品编号、名称、规格、进价等,设计仓储布局方案,进一步确定货架单元尺寸、货架层数、货架区面积范围,给出仓储装卸搬运所需的设施设备。同时可以结合物流设施规划知识点,分析物流强度, 合理优化布局图。
3对于装卸搬运分拣技术与装备章节,开设针对某物流物品的装卸、搬运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建模,其目的是了解装卸搬运常用设备的结构特点、组成、特征参数,实验条件是计算机基本配置,绘图软件。实验要求在特定的场合下实现装卸搬运的结构设计与建模,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知识点, 利用软件建立演示模型。设定环境可以设置为公路到水运,公路到铁路,公路到航空等几种方式。属性要求包括: 货物的尺寸、重量、容重、形状和包装形式影响其重量的选择; 货物品种的多样性要求装卸机械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能从船舶和车辆装卸多个品种的货物,要求库场内有众多的货堆; 同时考虑堆场的要求。结合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知识完善结构设计,给出相应比例尺寸,借助计算机辅助绘图建立演示模型。
4对于分拣技术与装备章节,开设分拣系统设计的综合实验主要是针对9种分拣装置的组合应用,其目的是了解分拣装置的特点和使用范围,确定货物属性比如粮食、件包装、 散货或者多属性货物组合,以系统效率为目标,对分拣装置进行组合应用。
5对于包装与流通加工章节,开设某属性物品的流通加工案例设计,比如农产品、食品、水产品、海洋渔业、建筑材料、 冶金钢材等物品。实验目的是了解流通加工移动方式,了解流通加工设备布局、分析流通加工的作用。实验条件是计算机基本配置或结合实际企业调研,基本要求为根据商品的流通加工工艺路线,统计移动次数,算出搬运成本,按照设备间搬运成本越大,设备布置应该越接近的原则,进行设备布置。 可以结合已有仿真软件的知识点进行仿真优化分析。
6对于物流信息技术与装备章节,开设某物流货物的信息识别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验目的是了解掌握物流识别技术的类别、适用范围及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知识点构建简易作业系统。实验条件包括计算基本配置,应用软件VB等,简易数据库,物流识别硬件设备,比如RFID标签、阅读器以及相关连接线等,要求能够利用VB等软件识别相应物品,并能够对物品特征属性进行修改、可读写等操作,建立简易数据存储与信息交互界面系统。
同时考虑企业调研以及现场参观等手段相结合,符合实际企业需求,完善每个实验的设计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3结论
[关键词]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
《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由《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两门课合成的一门新课,系统地介绍了数字电路和逻辑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并演示了逻辑电路的典型实验。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学时少,在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主次不清晰、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不到位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概念、新器件和新方法的出现,必然引起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根据电子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厚基础、宽口径、大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符合“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要求。
由于《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把每章节的内容做些删减,以便加快教学进度。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知识的不连贯,让学生难以把握重难点。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方面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一方面,数字逻辑电路发展几十年,其理论基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逻辑代数仍然是数字逻辑电路的数学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仍然是数字电路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对象;真值表、卡诺图、逻辑表达式等方法仍然是数字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集成芯片不断发展,单个芯片所能实现的逻辑功能日趋复杂,数字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也日趋丰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应实现“确保基础,强化能力,重视外部,淡化内部,联系实际,突出应用”要求。
为此,笔者对理论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调整:第一,详细讲解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结合若干典型的逻辑集成芯片,如译码器、数据选择器、触发器、计数器等,重点介绍由集成芯片构成的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芯片的应用。第二,削减集成芯片内部结构及详细工作过程的介绍,着重讲解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外部特性和典型应用。如在第三章中,重点介绍OC门、OD门、三态门和传输门的功能、符号及应用,而对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的结构工艺适当削减。第三,EDA软件、Verilog HDL描述语言只作入门介绍,在后续的《数字逻辑设计课程实践》中再详细介绍。
2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验教学是在学生系统学完相应理论章节之后,使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课提出的实际问题,综合设计出逻辑电路,并能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判断,排除故障,以达到设计的目的。
由于《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这门课程实验学时少,笔者认为实验的重点应放在中规模集成电路上,而且把这些芯片当做一个整体器件应用,而不是着重于它的内部电路组成。电路逻辑功能的讨论研究又应该是实验的重点所在。在实验内容的改革中减少了电路基本原理的测试,增加了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改进后的实验共4个,占16学时。实验一:三态门和OC门的研究,熟悉这两种特殊的门电路,并由这两种门电路组成总线方式的数据传输电路。实验二:用MSI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掌握数据选择器、译码器和全加器等中规模集成电路(MSI)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设计二进制数及8421BCD码的大小判别电路和血型遗传规律电路。实验三:集成触发器,掌握集成D触发器和集成JK触发器的使用。要求学生设计抢答器电路。实验四:用MSI设计时序逻辑电路,掌握集成计数器和双向移位寄存器的使用方法。要求学生用74LSl60设计简单数字电子钟。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讲授各种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而学生成了旁观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结果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对高深的理论知识望而却步。因此,在教学上要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知识点的引入和综合运用,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教与学达到良好互动。如在介绍OC门一节时,教师先提出TTL门不能“线与”的缺点,要使其能够“线与”又要进行怎样的改进?从而引出OC门的概念,进入OC门电路结构的学习,再比较OC门和TTL门的优缺点。
2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教师采用案例引导来说明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列举贴近实际的典型例题,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加强学生的联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在讲完组合逻辑电路这一章时,教师举了父母血型与子女血型遗传关系电路的例子,先用基本逻辑门电路设计,再分别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附加少量门电路)设计,不但使知识系统深化,而且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研究、讨论,以锻炼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黑板教学,照本宣科,内容枯燥,教学效果差。为了加强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形成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从而将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交互性和集图文声像为一体,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内容的逻辑性和循序渐进性,由简到繁、由点到面,使学生轻松掌握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能巩固理论教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形成课堂——实验——课堂的循环信息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有明确的实验大纲和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在完成指定实验后书写完整的实验报告,已经形成较
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3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利用网络课堂进行辅助教学,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编写教学案件、制作题库,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教学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刻访问课程的相关信息,方便学生自学和答疑。《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已有教学案件和网络题库,有效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
四、考核方式的改善
《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验知识的考核,各占总成绩的60%和30%,另外,平时考核占10%。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逐步建立了“平时考核、理论知识、实际动手”三者并重的考核模式。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答疑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是期末的考试环节,其目的是督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科学合理的考试试题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以考试成绩给学生认可,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实验知识的考核主要是以学生做实验时的表现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评估的。要求学生在每次做实验之前必须认真预习,没有预习好或没有设计好电路和测试实验步骤,就不允许学生实验。另外,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坚持“先想后动”的原则。做完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再提高和知识升华的过程。要求学生写报告一定要真实,养成严谨的学风。
总之,在改善考核方式时要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抓住考核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和教育学生端正考试动机,巩固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加强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在《数字逻辑设计及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改善考核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邓水先,《数字逻辑电路》课程的教改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8):68-69。
我校教改工作主要有“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和“诵古诗、巧识字”等两大块组成。
““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教改宗旨,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快乐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各项能力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学校的教改模式““三三六””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突破口,以“重个性、重创新、重探索、重迁移、重情感”为策略,初步构建了“激趣引入--展开思路--展示自学成果--拓展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已在各个班级推广使用,并定期对各科教师进行考评,效果明显,效率提高。
“诵古诗、巧识字”,这一课题已在我校实验几年了,顾名思义就是背诵古诗词,并认识古诗中的常用汉字。实验的重点班是“学前班”,因为学前班的教学内容较少,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前班的幼儿可塑性强,学习兴趣浓厚,他们背诵古诗就像歌谣一样兴趣盎然,在幼儿背诵古诗的同时,让他们认识一些常用汉字,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写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1——6年级的小学生每周一首,轻松学习。
在这项教改实验中,重点实验班级——学前班的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必须背诵的古诗70首,以及专家推荐的古诗30首,共计100首古诗学前班一个学年全部学完,同时还可以认识1000多个汉字;教学进度是平均每周两首古诗,进入一年级以后改为每周一首,教材选用的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专家推荐的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及其它简单易记的诗歌,作为小学生课外阅读、背诵积累的一项兴趣内容。
实验证明,每周两首古诗学前班幼儿可以轻松掌握,别看每天只用二十多分钟的古诗教学时间,可孩子们每天反复地朗读、吟诵天长日久这些古诗就刻印在幼儿的脑海之中,终生不忘。
实验成果:
实验第一年我执教的实验班学前一班,共34人,其中入学年龄满5 岁的只有16人,学年结束背会100首古诗有27人,占80%,其4人也会背85首以上,占12%,3人会背60首,约占8%;识字效果相比有些参差不齐,其中认识一千字以上的有9人,占26%,认识七八百的有6人,也有的只认识二三百。有的家长说,就算孩子一字不识,5岁的孩子能背诵这多古诗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啊!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三年级,他们在阅读、写作上表现出很浓厚的学习兴趣,基本功显得很扎实,师生们乘胜追击,一年级后按每周一首的速度进展得也很顺利,现在他们已背诵古诗200多首,识字量也比同龄孩子多!
前年,这项教改在我校学前班全面铺开,由于孩子们入学年龄大部分不满5岁,我把教学目标减少为每学年90首,识字800个左右,80%孩子能完成预期目标。现在这些孩子大都上了二年级,他们在上了一年级后按每周期一首的进度,现在已背诵古诗150多首,识字、阅读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基础扎实。
去年我执教的实验班是学前二班,共36人,其中入学满5岁的只有6人,因为入学年龄偏小,我把背诵古诗的数量减少到一学年80首,识字800个左右,80%的学生可以背会这80首古诗,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识字效果也不错。现在这些孩子已在一年级就读,他们也背诵古诗百首以上,学起生字来很轻松!
今年我校的学前班共三个班,由专职教师教三个班古诗,尽管孩子们的入学年龄在4岁半左右,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很浓厚,第一学期结束他们已学习古诗35首左右,识字也不少,深受家长、社会的好评!
存在问题:
(1)由于社会原因(幼儿园收费相对较高等),孩子入学年龄偏小,孩子们差几个月就会有明显不同,更何况有的孩子入学时不满4岁,怎能达到预期目标?
(2)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急剧增多,造成很多孩子无人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连孩子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没有精力、能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了!
(3)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设备不够先进、资源紧缺等因素都制约着教改实验的发展!如果是在城市学校开展这项实验,效果一定会更好!
以课题带动教改 促教师专业成长
平定县实验小学 侯帅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本又接近尾声,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在课题研究、教改实验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的的成绩。本我参与的课题有省级“十二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和市级小课题“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两项课题都已结题,作为课题组中的一员,在课题负责人郝校长和李校长的带领下,我潜心研究课题,认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在课题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的收获。下面就简单的总结一下本的教改实验工作。
一、收获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刚参与课题实验研究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我们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我们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又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题实验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习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情感,这样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4.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
课题实验让老师真正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及时了解学情,把握簇展动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把师生的关系拉得更近,而学生也敢敞开自己,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探讨,有利于深层次地解决、理解问题。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5.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开始,每次教研课上自己都会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经过教师的评课加以反思,以便以后积累更多的经验。本,在县级上研讨课1次,校级上示范课2次,做县级范围内公开讲座3次。在学校上了多次以课题研究为主的课,虽然没有领导和教师的听课,但自己总是在上完一节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每节课中出现的问题,在下节课中解决。在每次的课中,我都能认真学习、记录,和学生座谈,交流,并把学生的意见加以总结。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学到很多新的理念。自己作为数学教研组的组长,还担负着组织年级组活动的任务,但在每周进行的集体教研活动中zh,都进行和全年级教师的交流,并把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法和做法收集、整理、汇总给全组教师看,讲给他们听。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步。
二、成长
回顾一年多来的教改实验工作,对它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已经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数学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题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教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坚持写教学后记,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三、不足
自己对课题研究有时重视不够,撰写论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导致很多成果无法提炼为论文与同行交流、切磋。下阶段力争有更多、更高质量的论文诞生。
黄牛铺小学:金存良
这次去凤州中心小学参加联片教研活动,感受颇深。上午听了三节教研课,下午进行了评课,教研员王老师进行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讲座,杨主任对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李书记进行了重要讲话。我感觉三位教师课上的各有千秋,首先听了高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高老师本课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达到了学习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这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
1、本节课准备充分。高老师从导入新课到应用提高,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真正做到了备教材、备学生,使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教学思路清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编写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出示例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先分步计算问题,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在比较中掌握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3、善于分解难点、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整堂课中,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宽松,和谐的氛围,交流亲切,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杨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是在初步认识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自然数的性质,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相当抽象。
王老师不以整除为入口,而是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本节课中,教师有效的实施了新课程中关于数学思考与方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从生活问题切入,实现数形结合,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认识,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学生经历了“先形后数”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抽象的过程。第二,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与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技能与方法,做到即关注了过程,又关注了结果。第三,重视数学意义的渗透与拓展,力求用数学的本质吸引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继续学习、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不能关注短效、急功近利。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后劲。如:列举法、完美数的介绍,和现行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都不大,但却是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所需要的,将其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融会贯通,完全接受,却对其进一步学习数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很有价值。
陈老师执教的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能够以学生观察、体会为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种方法探究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恰当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几个有挑战味道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投入到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
我在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中认识有一个转变过程。刚开始我从内心深处不愿接受,我也知道旧的传统教学模式累老师,还不能锻炼学生,而我的课堂教学是:我讲,你只要认真听就可以了。因为我怕让学生自学或讲,有一些重点把握不好,难点讲解不清,再加上学生理解不到位,语言表达欠缺,耽误了时间。我知道我这样的做法不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后来,通过听课,教研活动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我开始动起来,首先我认识到了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传统课堂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关注学生的层次性与差异性,以不变应万变,以一种思想代替学生的创新思想。把学生当作工具和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情感。
我们现在使用的导学案教学也有很多困惑:学案容量大,学生只是为了把学案完成并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没有把能力上升为智慧,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师生都累。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学生聪明思路清晰,说的明白但是写的不规范。书写潦草不认真。学生的表现欲差,表达能力不强,回答问题时声音不够洪亮,形态不够自然大方,和缺乏自信有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试验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具有涉外活动特点、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由于进行交易的双方分属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这种商业活动比国内贸易更为复杂、困难。要求从事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的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其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贸易人才的客观要求,传统的做法是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比例,同时构筑包括试验教学、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案例教学等内容的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项实践活动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贸易实务的特点之一就是整个业务程序实践间隔较长,从建立业务关系开始,经过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环节较多。短期的实习活动往往只能使学生熟悉进出口业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见一笔完整的贸易。因此也很难通过短期的实习来全面系统和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
(2)由于涉外贸易业务量大,有时只是组货一项,就要动用公司所有的人力、物力、历时几个月才能完成,因此实习内容有时显得片面而单调,时间利用率低。
(3)涉外贸易谈判及营销策略涉及到双方企业的诸多商业机密、谈判筹码、底价等内容,这些在贸易磋商过程中均不宜被局外人知道,而且在谈判与交往中也需营造特有的气氛,因此学生列席旁观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实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4)对于生产实习来说,由于学生没有完成专业课学习,也没有经过较系统的技能训练,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的业务内容彼此联系又相当密切。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在现场没有跟班劳动、顶岗作业或进行其它业务活动的机会,一般在现场只有从事一些杂务劳动,占用时间又较长,完全背离了生产实习开设的初衷。
(5)对于案例分析来说,往往也很难较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综合操作技能的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各专业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组织实践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中,学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中;二是由于学时的限制,课程中给出的案例条件简单、涉及面小,与涉外贸易错综复杂的客观条件相差太远,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目前的案例教学往往过于注重从规则以及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很少考虑到现实操作的灵活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虽然试验教学也存在诸如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做到对现实真实的模拟、往往产生简化现实等等缺点,但是由于这些缺点大多是内部可控的,不是天然不可克服的,因此可以通过对试验课程的改进而规避这些缺点,因此应该树立试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1国内实务课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情况
进行贸易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之在具体的贸易操作中,综合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贸易活动。因此应设计一些完整的交易实例,通过设置条件而创造情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完成业务操作环节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学习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贸易经验,而非“盲人摸象”那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体验。就目前的教学条件来讲,若想不使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去接受,汲取知识,较好的方法是模拟训练。这种教学手段逼真而直观,学生以“总经理、报关员、外销员、谈判手”等身份参与学习和训练,独立策划交易、进行市场调研、模拟谈判、参与仲裁等,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对贸易操作流程的理解,为日后综合应用贸易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国际贸易实务实验课程内容的总体设置
鉴于上述原因,本文认为可将国际贸易实务试验课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个模块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仿真试验,第二个模块为合同签订后的模拟试验。
第一个模块相对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试验终究是试验,仿真终究是仿真,贸易合同签订过程中那种特殊的氛围是很难模拟的,而且,试验也很难模拟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因而往往使这一模块变成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操作。在目前的试验课程中,常见的做法是,各班首先成立若干个贸易公司,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总经理、业务员、制单园、报关员和报检员。实验课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构筑一个实验平台,每个公司有自己的E-mail地址。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综合了研究型、操作性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正如前面说的,由于贸易合同签订过程中那种特殊的氛围是很难模拟,而且,试验也很难模拟现实中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各种贸易实务模拟操作软件也很难处理好这一点。使得这一模块往往很难受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因此,要想使这一模块取得较好的效果,就依赖于试验课程老师良好的驾驭和统筹能力。简单来说,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搜集大量市场信息,比如:市场价格信息、国际航运市场变化信息、航运或铁路等运输的线路和价格、航线的天气变化信息、不同国家特殊的一些规定等等。这些市场信息可以是和试验相关的,也可以是和试验课程无关的,同时鉴于国际贸易实务中欺诈的大量存在,还可以在试验中设置大量的陷阱,让学生学会透过纷繁的市场现象搜寻到合适的市场、货运、线路等信息,并规避各种贸易欺诈。使这一模块尽可能的接近现实操作。
针对第二模块的试验,由于不像第一个模块一样需要更多的灵活性,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都或多或少的接触到。这一模块可以分为单项试验和综合试验。比如说有: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实际操作实验等。按照进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程序安排,旨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际操作实验为综合试验,目的是使学生在单项试验的基础上,综合的、熟练的掌握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更具有实践性。现做一简单介绍:
(1)信用证的审核及修改的实验。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起到保证双方利益和融资的作用,因而广泛应用。因此信用证的审核以及修改也成了信用证业务的中心环节。合同签订后,作为出口方,应催促对方及时开立信用证。信用证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要审核信用证。若发现信用证中有我方不能接受的条款,应及时要求修改信用证。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信用证的分类,熟悉信用证的形式、内容,并能顺利完成信用证的审核和修改工作。
(2)进出口货物报验的实验。商品检验是国际贸易业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及时办理出口货物的报验手续,能保证出口货物按时、按质、按量出运,顺利执行合同。进口货物及时商检,若有问题能及时提出索赔,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进出口商品检验程序、应提交的文件。熟悉进出口商品检验申请单的填制及商检单证书的审核。掌握商检证书的分类。在实验流程上,学生依据实验资料填制“出口检验申请单”,并提交相关的单证和资料;审查商检机构的予审单,若符合要求予以确认;若不符合要求,予以改正;审核商检证书的正误。
(3)出口货物报关的实验。报关是指国际贸易的有关当事人在货物进出口时向海关申报货物内容,按规定缴纳关税并请求海关放行的行为。进出口货物只有海关检验放行后,货物才能提取或装运出口。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出口通关的步骤,须提交的单证,并掌握出口报关单的填制及注意的问题。在实验流程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制出口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海关检验所申报的货物,若符合规定,加盖放行章。
(4)出口制单结汇的实验。国际贸易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很少,更多的是象征性交货,也就是单据的买卖,卖方只要提交符合规定的单据,买方就必须履行付款的义务。所以单据在国际贸易中是至关重要的。实验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各种单据的用途、内容、格式,并熟练掌握各种单据的制作。在上述单项试验得到扎实训练的基础上,而可以考虑系统操作实验的实施,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操作规则,但就具体业务,需要的是独立、系统、完整的操作能力。为此,设立系统操作实验。实验目的:学生能熟练处理贸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业务。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旺,郭常亮.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2]王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1,(7).
[3]吕玉花.国际贸易实务课实验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5).
[4]赵天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詹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会计实验课;高等财经院校;教学改革;资源整合
会计实验是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将模拟对象的生产经营过程模型化,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以达到掌握会计理论、熟悉会计操作的目的,会计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书本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
我国高等学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置会计实验课程,迄今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侧重手工操作阶段,通过模拟企业从建账到日常供、产、销的各项业务,让学生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登账、成本核算、核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二是手工操作与电算化并重阶段,开始将电算化处理引入经济业务循环,强调电算化在模拟实验中的作用。
会计实验课程的发展体现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规律,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会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会计融入国际化潮流。从1992年“两则两制”的施行开始,我国会计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以2006年“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为标志,中国会计实现了国际趋同与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并进而主导国际会计发展,将成为中国会计发展的基本途径。在现阶段,国际会计发展正面临着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变化,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日益重要,
2电算化替代手工记账。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国家、科技界和企业界等方面的不懈努力,目前基本完成手工会计向电脑会计的转变。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将会计人员从手工会计操作中解脱出来,会计工作的重心已经不再是记账和算账,会计正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
3会计职业判断日益重要。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业职责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原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范围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参与主体,作为企业管理自主权的一部分,会计管理职能自然回归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转轨过程中,中国会计历经了从制度到准则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切合了“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变化规律,体现着会计主体独立化、差异化的客观要求。
4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影响日益广泛。截止2008年6月30日,全国会计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其中取得中、高级会计资格的124万人,执业注册会计师8.5万人,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会计工作重心转移奠定坚实基础,会计工作逐步从核算型向会计政策选择、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管理型转变。
二、会计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与会计工作内容的进步,现有的模拟实验课程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高等学校应积极改革模拟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学院现有实验室的资源,探索新的培养方式,摒弃“人云亦云”的惯性思维,构筑新的会计模拟实验框架。
1结合学校定位分层设计实验课程重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统计,全国1089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有508所(占46.6%),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为389所(占35.7%)。众多设置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中,由于学校定位不同培养学生目标也不尽相同。
会计学为主流的传统财经类院校,例如,有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权的25所高校,这些高校普遍具有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级会计管理人才。我们认为,此类学校应在会计实验课程中突出“管理”功能的培养,这样既能突出培养特色,也符合社会需要。
会计学为辅助专业的院校,例如,理、工、农、医类综合性大学设置的会计学专业,由于会计专业本身在学校处于边缘学科,所以会计实验课程相对简单。此类学校的毕业生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不大,所以,在会计实验课程中突出会计“核算”能力,应当更符合实际情况。
2弱化核算功能强化管理意识。在国际化背景下,扩大会计人员的视野,将其工作性质延伸到企业管理高度,既是会计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客观经济发展对会计的要求。不可否认的是,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学期课程中承担如此重要的教育使命,但模拟实验课程必须反映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需要。
我国现处于一个新兴加转轨的时期,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对会计教育而言,达到完善状态还需要一段时期。现阶段,会计模拟实验课,通常由会计专业模拟会计核算,没有将学校的各类实验室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套打通会计、审计、工商、税务、金融等多学科交叉的情景模拟平台。在这样的现状下,会计实验力求能“穿插”一些必要的外部环节,将会计实验置于一个开放的平台。
3弱化手工操作强化会计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涉及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个环节,常见的会计职业判断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等)减值迹象和减值金额的判定,金融资产的分类,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与非同一控制的判断,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成本或权益法,无形资产开发阶段资本化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商业实质的判断等。
职业判断的一般步骤包括:
(1)理解问题。对相关的事项和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了解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信息,包括问题本身的信息以及产生的前因后果方面的信息等。
(2)确定目标。明确是对什么做出判断,判断结果应实现什么目的等。例如选择存货的方法,存货方法对资产和损益的可能影响,存货的经济性质及希望达到的损益目的。
(3)提出备选方案,即可能的判断结论。如存货方法的选择,不同的人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备选方案,随着专业知识完善,会提出恰当的备选方案。
(4)收集资料。包括各种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以及证券监管条例,公司相关历史资料等。
(5)确定标准。是指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评价后确定的具体适用标准,如会计准则中的某一具体论述。
(6)分析得出结论。即将判断标准和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
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不可能将所有的职业判断事项都包括,可以选择常见的若干事项,例如在授课中安排3~
4课时,讨论3~4个事项,让学生掌握职业判断的一般方法。
4突出综合财务管理素质的培养。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财务管理体制、筹资管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财务监督等几个方面,企业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强调权责清晰、有效制衡。从会计实验角度看,在会计事项的判断处理上,涉及到会计处理的授权、监督和检查等程序。
会计实验中应当考虑的另一个财务管理事项就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2008年,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在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和对外投资等关键环节设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例如:资产减值或财产清查处理,应在实验中明确财务部门应根据授权金额,逐级申报批准,并取得减值和财产损失的证据,经内部审计机构认定,方可进行会计处理,此类业务也可包含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中,学生应当掌握重大会计事项的内部控制原则和程序。
在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讨论,可以设定1~2个场景,利用2~4个学时,讨论会计处理时如何结合财务管理的要求。
三、会计实验课程内容改革的问卷调查
1调查基本情况描述。为实际检验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对中央财经大学2006年、2007级学生开设“会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学生调查。该课程为全校任选课程,主要面向全校二年级学生开设,目前,该课程内容分以模拟会计手工记账为主,并对某些具体案例分析,以小组讨论为辅两部分,通过介绍基本的会计记账规则和会计岗位的实用技能与技巧,让学生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有所了解,然后模拟企业经济业务,由学生完成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本次调查采用匿名方式,对选修会计实验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
2调查的主要问题。(1)学习目的的调查。为了检验是否基础不同会导致学生在认知上的存在差异,我们在问卷中首先区分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我们设想,会计专业因为职业的关系,通常会对会计实验课程存在更高的要求;非会计专业因为未必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所以对会计知识只是一般了解,(2)教学方法的调查。会计实验课程多以手工操作为主,能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实验课程,我们设计了“动手记账、装订凭证、编制报表,具体案例的分析,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模拟”等几种方法,观察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认可度,(3)课程内容的调查。理论分析认为,会计实验课程应该包括“会计手工记账、装订凭证、编制报表,企业会计岗位职能设计和会计制度设计,企业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会计涉及银行、工商、税务业务,企业如何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如何分析?(4)课程重要性的调查。会计实验课程对于学生是否有意义?我们希望通过调查问卷得到客观答案。
3调查的结果分析(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没有列出统计数字和图表)。(1)关于学习目的。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是出于了解实务、提高对实务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选择实验课程;部分学生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少数学生为了拿学分和辅修专业。(2)关于教学方法。我们在问卷中将各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按照分数依次分为“5、4、3、2、1、0”,分值越高,表示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越重要。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手工记账、装订凭证、编制报表”在课程中最有用,重要性最高,但大多数人也认为“教师对某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分组讨论,通过角色模拟”等方法也是很重要的(3分以上人数居多),(3)关于课程内容。①“手工记帐、装订凭证、编制报表”仍被排在首位,其他依次为“银行工商税务选择”、“企业的重大会计政策选择”、“企业如何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岗位职能和制度设计”。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以上内容都重要(大部分学生在3分以上),这说明我们此前的理论分析是成立的,学生也都认可这些内容被列入实验课程;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相比,会计专业学生对以上内容的认可度比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要高,这与我们的理论分析相一致,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比非会计专业掌握更多的专业内容。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有近23%的学生认为了解不多,26%的学生认为“岗位职能分离与牵制”,这反映出学生对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学习或者掌握不够准确,说明教学中存在着“盲点”,应该给学生补上这些知识,④对会计政策选择,大部分学生所知不多,这说明有必要在实验课程中突出会计政策选择的教学内容。(4)关于课程重要性。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之后,普遍认为课程十分必要;其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高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会计日益融入国际会计发展潮流中,并最终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也面临着从理念到技术手段的全新变化,会计职业判断成为核心,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作为会计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会计实验课程在财经院校广泛开设,并以模拟手工记账为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必须适时调整会计实验课程的内容,使之真正成为学生了解会计实务、感受会计管理的窗口。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本文认为高等财经学校重视会计实验课程的建设,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模拟会计手工记账的同时,一定程度地增加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等财务管理层面的实践内容,并结合学校定位和学生的差别(会计与非会计专业),采用分层次教学、分班级授课等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以满足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文为中央财经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电算化背景下会计实验课程的改革研究”阶段成果]
【实验课程教改内容】推荐阅读:
《程序设计实践》课程实验内容07-02
实验课程设计06-12
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09-25
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模板06-18
物理实验课程工作总结10-15
长安中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总结07-26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11-09
拔河游戏机课程设计实验报告09-08
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工作方案10-08
财务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大纲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