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国际金融(共8篇)
首先,我是2014.1.5在交大陈瑞球楼考的,今天回忆一下。2014.1.15 货币银行学:
一、4x101、利率的流动性溢价理论,解释一下利率陡峭翻转的原因?
2、影子银行及其特征
3、画图说明一下能不能把货币总量与利率类同时作为调控的目标?(复旦考过的)
4、也是金融监管吧
二、1、美国的量化宽松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美国量化宽松的目的?
2、金融宏观审慎监管以及金融微观审慎监管?巴塞尔协议3.公司理财(60)
比较简单,把指定的教材上课后习题多算几篇,至少6、7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没问题了。考的比较简答
1、净营运资本为负,为什么不一定不好?
2、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
3、忘了
4、计算题
剩余股利政策,可支配利润APT、capm 25分,很重要杠杆公司的价值 8分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促进国际理解的核心路径。换言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深刻影响着国际理解的深度和广度。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主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该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其中第一条的第四点为“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1]
(一)国际理解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
“国际理解”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2]。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前,国际理解更是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3]。把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思想和全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已成为当前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具体举措[4]。
国际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它实际上包括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在其通过的大会建议和宣言中,多次直接涉及国际理解及其教育的主题,例如,1948年第11届会议通过的《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第24号建议;1968年第31届会议通过的《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第64号建议;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5]。1994年第44届会议通过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的宣言(第80号建议)及其《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其中,1994年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提出,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可见,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与精神的交流,达到各国人们的相互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所在,也是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有走向[6]。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
国际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价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和有力保障。就理念意识层面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构筑离不开多元、交往与理解。换言之,文化的责任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走向理解。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在趋同与趋近的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多元的意义,谁也不愿意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付出代价———特别是丧失多种多样的遗产”[7]。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让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互助。
其次,就世界各国政策而言,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相当重视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至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并加以资金投入和法律上的保证[8]。尽管各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广度和深度表现不一,然而日益增多的国家已开始将国际理解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甚至有些国家已把“国际理解与合作”置于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中心。譬如,美国通过国际教育服务计划(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Service)开展国际教育,发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学,重视在教育工作者之间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可见,如何借助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政策来呼应国际教育理念,以及如何真正有效地引领本国大学的教育发展以促进国际理解,这些无疑是近些年来各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议题[3]。
二、大学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理解的主导思路
大学国际化已经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且已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关键思路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充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此外,借助各地方的积极响应,借助多元途径积极促进学生、大学、政府各个层面的相互理解。
(一)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大学国际化已日益成为一种有效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方式。这与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学生学者的国际理解力”是紧密相关的。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教育部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命题[10]。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将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之后,教育部公布了一份指导未来10年来华留学工作的《留学中国计划》[11]。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此外,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引领下,包括上海市在内的诸多城市已经制定了可行的配套政策和策略。例如,上海已经出台了“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指出“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包括: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还提出发展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等。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市,是继北京市之外我国最大的国际学生聚集的城市,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学生来此求学。
(二)国内大学的响应:大学国际化的主要实现路径
虽然通过政策指南、融资、规划、监管框架和部门政策协调等,在国家、部门一级能够对大学国际问题发挥重要影响,但国际化活动的开展仍在大学层次(OECD, 2010)[13]。近年来,国际理解已成为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质和目标。其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语言教学是基础。
语言教学主要是指“对内的外语教学”和“对外的汉语推广”两大方面。语言的掌握,是了解和理解他国文化并展开深入合作的前提。第一,对内的外语教学。就国内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加强外语教学方面。例如同济大学对其在校就读生(非德语专业的普通本科生)开设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德语学习班,实施集中和系统的德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中法联合办学,向本校国内学生开放选修法语的课程。第二,对外的汉语推广。就对海外学生而言,主要体现为汉语教学的推广,比如,国家汉办2007年建立“孔子学院”,秉持着“全球的视野,本土的行动”,旨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14]。
2. 大学内部多元课程的开发。
扩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譬如,增设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国别史等更多的国际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学会独立”,“挑战自我”,“学习新文化”是留学生用来描述自身最佳体验的词[15]。华东师范大学等近些年来在提升大学国际化的过程中,先后开发了提升国际学生国际理解力的多门课程,包括《中国都市发展》、《中国电影与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代中国外交》、《中国语境下的学校领导》等,这些课程促进国际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
3. 其他类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这里特别强调新技术背景下“开放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新信息技术在当前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组织视频会议讲座,邀请一流的学者参与,或将新兴通信技术作为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基础等。其中应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于支持远程教育。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参加其他国家的大学远程教育课程,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16]。这种途径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从而打破了人们在观念、文化上的界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和理解。
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化的个案:提升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985重点建设的大学,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拓宽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校际交流和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一)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以“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作为基本工作思路,推进与国外大学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2009年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呈现出不断蓬勃向上的新局面”,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率团来访。在亚洲,新加坡教育部长、亚洲协会副主席、韩国庆星大学校长等率领的代表团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双方就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会谈,并签署了合作项目。在欧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等大学的代表团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本科生互派、博士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签署合作协定。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也率团走出国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大学进行校际交流。校领导先后访问了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英国的艾克赛特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等大学,访问期间,宾主双方达成了许多合作项目,增进了国际理解。
此外,主办、承办或参与国际会议是华东师范大学承担大学责任,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加深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很多国际性的大会,也会参加很多国际会议。以2009年为例,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统计的报告中就提到了组织和参加的国际大会18次。其中,多数是学校作为主办方组织的国际性会议。比如,“东亚社会工作国际论坛”、“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研讨会、“现代视域中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计量逻辑与程序量化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化、创新与城市—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暨亚太国际教育研讨会”、“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动与重构国际会议等。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团也出席了许多国际大会,很多代表在会上作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发言,比如,参加了欧洲高等教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APEID年会、第六届国际“工作与学习研究”大会等。
(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加深国际理解
在合作项目设计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成果颇丰。截至当前,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多所国际大学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国际项目、教育学领域的国际项目,这些项目无疑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加深了国际理解和交流。
一方面,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的合作已经开展了九年。从2002年起,双方在多学科领域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09年,双方已招收了八届共计177名研究生,已毕业了六届123名学生,他们都获得了由五校共同颁发的证书,其中有65人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法国学习。从2006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正式接受法国高师的学生来华东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教师交流方面,9年来,法国高师先后派出61名教授来华师大授课,许多教授都是法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学者,其中还包括两位法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也先后有近20位教师受邀赴法国高师进行讲学和进修。在科研合作方面,双方教授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渠道,在生命科学、化学、社会学、光学和电子科学等学科,双方教授已开展了共同申请课题的深度科研合作。在学术交流方面,以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纽带,双方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另一方面,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国外知名大学联手的新型合作方式,即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立国外大学的海外校区,称为国际教育园区,此举开创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模式的先河,成为华东师大国际交流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自2006年以来,纽约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简称CIEE)、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法国里昂商学院先后在华东师大建立了他们的海外校区(上海校区/中心)。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了双方学术及管理等多方位的联系,同时双方在课程、研究、教师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也更为紧密。由于国外大学的海外中心都配备独立的管理人员,双方管理互相借鉴,有利于共同发展为国际化水平的管理模式,从而孕育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华东师大与他们的实质性合作,诸如留学生汉语修习、课程共享、MBA学员培养、教师发展等各项目和计划也处于逐步展开和推进过程之中。
摘要:当前, 大学国际化是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加速国际理解的主导思路, 这不仅包括我国教育政策强调大学国际化促进国际理解, 而且我国大学正在通过实践行动积极践行。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个案, 指出该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 是其提升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国际化——共同的追求
康奈尔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虽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但国际化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张杰校长说:“中国正在快速地走向国际化,作为大学,要快速给我们国家准备足够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上任仅一年,张杰已经和不同国家的45位大学校长进行过沟通和交流:“国外一流大学的校长是我最好的学习对象,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教学理念。”
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化建设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教材,并且享有“东方MIT”的美誉。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交大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组成教师代表团访问美国,上海交大的教师代表团被誉为“破冰之旅”。2000年开始,上海交大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到2006年为止已经培养了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新加坡研究生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与MIT合作的中国制造业领袖项目等500个联合办学模式,使上海交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印杰副校长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国际化的学生。国际化不仅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式,同时还是一个目标。”
“我们希望康奈尔大学是国际化的大学,而不仅仅是美国的大学。”创建于1865年的康奈尔大学是美国常春藤盟校之一,其校训是“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自己想学的科目”,学科和课程设置都非常国际化,“让老师和学生接触到全球各地的文化、经济、商业的运作,而不仅仅只是了解美国的情况,这是我们主要的目标之一。”康奈尔大学校长师国伟说,“我们也有很多合作的项目具有创新性,非常期待未来能够和中国的大学在人文、科学、艺术、教学还有其他的一些高科技领域有更多的合作,能够加快国际化的速度。”
优秀生没有固定模式
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生”的提问,张杰校长和师国伟校长对“优秀生”的看法非常一致:“优秀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欢迎具有国际视野、思维开放的学生,也需要工作更加勤奋的学生。”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依然明显,在过去3年的时间里,上海交通大学招生的分数线在全国排在第三,在认可学生学业上的出色成绩之外,张杰坦言:“最看重的是感恩的文化。”张杰说:“感恩其实是责任,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有责任感。大学是人生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希望‘饮水思源’的校训深入到我们每个同学心中。”而师国伟校长则更强调学生“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对此,印杰副校长表示,“我们学校对国际化那么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目前,该校本科生约有14%在大学四年中有海外游学的经历,学校计划让这个数字在3年后达到25%。
在康奈尔大学的校董中,有一个名叫叶茂的29岁中国留学生,“我见到他的时候叫他‘老板’”,师国伟幽默地说。目前,康奈尔大学的近2万名学生中,有400名中国留学生,“中国学生非常热情,非常开放,又特别懂礼貌,对过去的传统非常尊重,又与现在的发展保持平衡。”康奈尔大学校长表示,非常欢迎优秀的中国学生到康奈尔大学学习。
更重要的是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国际化
师国伟校长说,康奈尔大学的教师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康奈尔大学治理学校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制度,“教授和学生都可以加入到我们的委员会当中”,参与学校的管理。
张杰校长则表示:“大学的国际化不仅是学生要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大学教师的国际化和大学管理团队的国际化。”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十年时间里一直非常注意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采取了一些新的人才培养政策,吸引在海外已经学成的学子,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回到交大或者以其他的形式为交大的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也鼓励交大的老师到外面去,尤其到国际一流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者进修。这些措施使上海交通大学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1.5%。张杰充满信心地表示:“这是一个起点。我们非常希望在不太长的时间,比如五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个比例大幅度提高,那一天我们国际化的程度要高得多。”
在注重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也非常重视国际化管理,该校行政部门规范化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2007年年底进入实施阶段。张杰强调:“希望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使得上海交通大学行政部门运转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人性化。使得我们交通大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同学在交通大学生活得越来越愉快。”
构建教学型大学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我国现有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则难以适应这种需要.本文将结合新形势下市场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从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构建教学型大学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王刚贞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41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学型大学 国际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1.大学国际化问题的紧迫性
经过1999 年以来的扩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它不仅每年为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可改变其命运的圆梦机会, 而且对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公平, 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 增强总体竞争力, 保证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扩招将以金色的一页, 载入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1]
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一是人们不得不面对令人尴尬和不解的现象, 一方面相当比例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合适和满意的毕业生。麦肯锡公司2005 年11 月对80 多位人力主管调查的结果显示, 只有不到10% 的求职者符合外资公司的会计、财务、工程等岗位的要求, 大多数人缺乏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由此得出结论: 除水资源、能源和基础设施外, 人才尤其是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2]
这种状况绝非偶然。中国经济高速运行30 多年, 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民营经济已占半壁江山, 外资合资企业举足轻重。其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皆出人预料: 当今中国, 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2010 年已达2.8473 万亿美元, 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60% 以上;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 , 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增长势头,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净资本输出国, 政府鼓励
走出去。[3] 中国经济已成为面向全球、依靠并受制于全球经济, 同时也越来越直接和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外向型经济。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管理人员和雇员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游戏规则;要求为其提供人力资源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并相应改革和革新专业、课程、管理和办学体制, 提高师资和管理水平。因此, 接受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十分重要的战略方向。
2.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接受和提出教育国际化口号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是中国学界探讨和推介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一直十分审慎,在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式文件中, 一直没有这一口号或提法, 直到2010-2020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第四十八节中才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 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无疑, 这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文件没有回答。如, 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是否意味只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究竟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改革和革新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 防止国际交流中花了大钱、轰轰烈烈, 却没有对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 回答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指导重要而昂贵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重要。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与国际化标尺的选择和设立
1.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多样、演变及其争议
知识和人类追求知识的活动从来不受国界限制, 大学国际化是伴随近代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产生的现象。应当看到, 大学国际化在主权国家之间, 又常常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理解和抱有不同的目的。
历史上, 高等教育国际化曾被欧洲国家用来在它们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地推行欧洲高等教育模式, 以巩固其政治、文化、经济及学术统治地位, 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当今欧盟推行一系列重大欧洲学校交流合作计划(如COMETT and ERASMUS), 旨在促进欧盟各国在科研、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合作,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心从政治转移到经济领域, 尽管政治上的目的并未放弃, 即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各成员国年轻一代的欧洲意识。冷战时期, 高等教育国际化则被两个超级大国用来谋求各自政治影响的领域。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世贸组织的成立和运行, 已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方面提上了国际社会政府间的谈判议程, 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式带上了政治、官方和商业化的色彩,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其历史上的新阶段。当今的挑战在于, 不管承认与否, 理解与否,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和挑战已现实地摆在每所高校和各国政府面前, 区别在于是主动、有序地迎接挑战, 还是被动应付。当然, 人们仍应看到, 这一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仍是一个并不完全、并不平衡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有过极妙的评论,说这一进程依然是一部分人化人,一部分人被化。[ 4]一些发达国家包括美国的大学, 一谈国际化往往就是如何接受和扩大培养留学生, 到海外办学, 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澳大利亚则明确提出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出口商品。因此,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处于后进和劣势的国家普遍担忧, 接受这一理念可能意味着面对教育主权丧失的风险, 意味着国外、境外强势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侵入,本国学校难以抗衡外国教育机构的竞争及本国文化和传统被削弱等。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但并非一定发生。具体到一个主权国家这种状况是否一定会发生, 是否一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 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具体立法、政策和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知己知彼, 取其长补己短的眼界、水平、知识、能力和智慧。[ 5]
2.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和标尺的探索和建议
我赞赏西方学者Jane Knight 下的一个比较中性的定义。他提出,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层面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 6] 前不久, 世界贸易组织(WT O)和国际劳工组织(ILO)从各自立场出发,在其2007 联合报告中提出, 大学要使
毕业生具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具备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技能和技术技能, 与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打交道的技能。[ 7] 可以说, 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立场, 准确反映了当今国际经济界和国际劳动市场对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改革和革新, 对提升大学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具体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领域, 是其1993 年以后不少国际会议的共同主题或重要议程。面对众多校长和学者争论国际化的定义时, 我给出的定义更加具体, 也较易操作: 同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反映企业的一切一样,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在国内外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样是检测一个学校办学成效的最佳尺度。如果您的学校每年能有相当百分比的毕业生, 因为国际化素质较高, 在本地找不到工作, 可以到外地找到;在上海找不到, 可以到曼谷找,在亚洲找不到可以到非洲、美洲找;在纽约找不到,可以到巴黎找;您就可以对外宣称, 您的大学已经是一所国际化了的大学。[8] 这就是我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学, 包括中国大学国际化建议设立的一杆标尺。这是一把用实践检验国际化办学成效的标尺。以此为准, 可以检测一所大学的主要和最终产品
毕业生的国际化素质及其在国内和尤其是在国际劳动市场上被认可的程度;可以明确大学国际化的具体目标, 确立大学国际化的重点领域, 鼓励和保障教师和学生
国际化主体的积极参与, 正确制定国际化方略;可以作为评估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依据和标准。
三、大学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和落实
1.路线图的绘制
如果接受以国内和国际两个劳动市场对毕业生国际化素质的认可程度为衡量大学国际化成效的标尺, 那么, 一个学校国际化路线图的绘制就顺理成章, 因为要使毕业生成为
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就必然对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和对学校的支持和控制程度, 对学校的领导、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师资结构和水平、学校经费使用以至校园、图书馆建设等提出挑战和十分具体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以下层面所构成的路线图就是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甚至是可以量化的。
路线图1
(1)国家政治意志层面:
国家为支持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较为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例如适度加大课程设置、国外教材使用的灵活性, 促进与国外对口大学的学分、学历、文凭的互认, 为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推介合适的合作对象。同时, 提供必要的专项财政资助, 尤其是对不发达地区大学的资助。
(2)学校领导层面的国际化:
除了学校领导成员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是多学科背景外, 领导班子中应逐步增加具有以下经历和技能的成员: ——在国外学习、教学或做过行政管理的经历;—— 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了解, 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教育的要求、国家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有清楚认识, 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从多方筹措经费的能力;——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等。
路线图2
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逐步增加有在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 增加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 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政策, 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位招聘经过精心选择的外国人, 包括已经离退休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逐步增加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的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骨干教师逐步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活动经费的能力。
路线图3
课程国际化: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 创立新课程,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选用一些原文、原著, 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加强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提高利用网络资源尤其是开放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路线图4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专业、院系, 联合培养、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不失为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和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捷径, 关键是: ——要知己知彼, 在本校有一定实力的领域内,从发达或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实行合作培养或联合办学;——要增强民族自信, 妥善处理不同政治理念、办学理念、文化、宗教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歧义, 以保持合作的连续性;——善于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中取得的人力、智力资源, 改进和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 尤其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网络模式, 节省成本, 追求合作办学效益最大化。
路线图5
留学生、外教及相关讲座数:
——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来自的大洲数、国家数, 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人数等;—— 聘请外教的数量及占教师数的百分比;—— 聘请国内外专家做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各行各业各领域内的所谓“国际游戏规则”等方面讲座数、学生参与数等。
路线图6
积极有选择地参与地区和国际学术组织的活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形形色色的跨国、跨地区学术机构和网络的增加和活跃, 其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活动和办学理念的变化和趋势。一所希望国际化办学的大学完全置身其外是不可想象的。积极但有选择地、有准备地参与其活动是必要的。
路线图7
建设一个有利于中外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相互接触、交流、交互的校园环境、学术和文化环境:包括宿舍、餐厅、图书馆、道路、路标、标识、管理、制度等。留学生和外教再多, 如果管理和设施的许多具体措施不利于中外学生教师接触交流, 希望通过聘请外教和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达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收效甚微。
2.路线图的落实和检测
路线图提出的方向、行程是具体的, 因此, 一个大学在国际化道路上走了多远, 或者说国际化的程度, 是可以检测、比较的。例如:
(1)计算一下: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外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在国内外资或合资企业、研究机构、银行获得了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应聘或通过自主创业从事其他与外贸、外事有关的工作? ——有多少毕业生到境外、国外深造?
(2)看领导班子的构成是否有利于国际化办学,则检查: —— 按建议的标尺, 看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办学规划取得的成效;—— 领导班子成员掌握外语技能的进展: —— 在国外学习、教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经验、经历的积累情况;—— 路线图1 对领导班子提出的关于国际化办学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程度。
(3)检查教师中: —— 有过国外学习或从事过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减;—— 有双语技能, 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变化;—— 教师招聘政策变化和招聘外籍教师数量;—— 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有广泛国际联系, 具备把国际和跨文化层面吸收、消化、融合到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能力的教师数量的变化;—— 掌握制定国际合作项目、多方筹措交流活动经费能力的骨干教师数量。
(4)课程国际化的检查: —— 用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更新和革新现有课程, 组成新的课程模块的数量;—— 反映相关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新课程;—— 选用用于课堂教学, 或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参考资料的原文原著的数量;—— 师生外语技能培训和课程比较研究, 利用网上资源的能力提高的程度, 等。
(5)看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水平和质量: —— 合作对象在其国内和国际上的声誉, 如排名位置, 投入合作的师资数量和职称, 授课课程、课时和学生反馈等;—— 听课学生数、毕业数和就业情况;本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与外方合作的数量、授课时数;—— 合作年限, 未来规划, 对学校办学的影响。
(6)学校有利于国际化办学的校园物质、学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进, 检查: —— 过去学校设施和管理规定中不利于中外师生接触、交流、交互的地方和条例减少的数量;—— 国外图书期刊增加的数量等。
3.中国大学国际化面临的几个挑战
如上所述, 国际交流与合作要变成国际化办学,就必须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国际化素质为宗旨, 就必然要触动一个学校的课程、师资、管理、制度等, 必然提出学校在这些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或回旋余地。因此, 我认为,高等教育法和纲要规定授予大学的自主权能否落实, 国际交流与合作转变为国际化办学的关键, 是大学国际化面临的首要条件和挑战。
国际化办学能力亟待建设。这包括国际化办学需要对国外教育发展尤其是希望与之合作的对象国的教育发展、教育政策、优势与劣势有相当的了解;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本校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和方略、计划、合作伙伴的选择有相当的共识;领导和教学骨干具备必要的政策水平和合作交流技能。可能是每所学校都希望接受国际化办学理念, 恐怕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者, 仍数量有限。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 这不仅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政府的指导、专业团体和专业人士的必要咨询,以保证少走弯路。
学校国际化进程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受诸多因素制约, 经常是学校国际交流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缺乏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常常使国际交流事半功倍,甚至花了大钱, 收效甚微。解决好以上问题, 将有助于国际化办学连续、可持续发展, 达到预期目标。
四、几点结论
1.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过渡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2.国际化不等于一系列甚至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的总和。国际化首先是当今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理念, 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一种素质, 是考核当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极其重要的层面;也是发展中国家或后进地区实行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各国教育决策当局无法回避的政治和政策选择。
3.增强自信, 知己知彼, 目标明确, 为我所用, 长期坚持, 就能逐步在不平衡的国际化浪潮中取得主动, 达到提升自己、跨越发展的目的。
4.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国家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5.大学国际化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提升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国际化素质;必须鼓励和增加国际化主体 ——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6.大学国际化必然对学校和校园生活所有方面, 从领导、管理到教学、科研、后勤保障, 提出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要求, 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必将是学校全面改革、革新和提升的过程。
7.大学领导和教授对中外文化的深刻理解,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作用和可能出现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 具备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有效合作项目、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合作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歧义的能力, 是一个学校国际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8.大学国际化的进展和成效是可以量化和可以评估的, 如果其国际化路线图是具体的、明晰的、科学的和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 1] [ 5] [ 8]
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 2006,(11).[ 2]
环球时报, 20060816.[ 3]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新华社,20100225;中国人民银行2010 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N].金融时报, 20110112.[ 4]
马约尔.在欧洲第二届社会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Z].199806
.[ 6] HANS DE WIT.Chang 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 ionalization of H ig her Education [ J].Internatio nalHigher Education, Spring 1999.[ 7] T rade and Emplo ymentcha lleng es for Po licy Research[ R] / / ILO and WTO Repo rt 2007.WTO Secretar iat,20070813.原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张洪 刘健夫 阮艳花:对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认识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日期:2010/12/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经路径。教育部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可见,教育国际化对于促进大学能力建设意义重大。国际化是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契机,不少大学事实上已经将国际化确定为自身的发展目标。但是,国际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国际化水平和程度都没有明确不变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大学国际化不应仅停留在发展目标上,应在充分认识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环境、趋势及学校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做出高水平大学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选择,通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由趋势变为现实
1.全球留学生数量猛增
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为活跃的表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1995年全世界8200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160多万学生到外国留学;2004年,全世界I.32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其中有245万人到外国留学。不到十年间,世界全球范围内留学生人数增长53.1%。在我国,2005年出国留学人数11.58万,2009年则逼近23万,短短四年出国留学人数翻了一番。究其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学生国际交流的深刻动因。反过来,学生国际交流数量的大幅增加也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政策、管理和规划等方面得到完善和提高。
2.教师、学者跨国流动性增强
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推动力,成为全球教育机构竞相争夺的智力资本。因此,世界范围内教师、学者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它构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教学科研条件及学术环境优越、工作生活待遇优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学者前往学习、交流和研究。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学者也被广泛邀请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外专家、学者加入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外国智力,注重师资的国际化比重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和教育机构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新加坡一些大学在国外专门设立教师招聘机构,派专人到欧美、日本、澳洲等地的名牌大学延揽人才,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到本国任教; 日本则通过修改有关法律和政策放宽对国立大学外籍教师的限制,从而增加外聘教师数量;即便是在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许多高校除了聘请高水平教师任教外,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到美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我国近年来面向教育国际化也加大了“请进来”与“走出去” 的资助力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就是例证。
3.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推动了教育全球化进程
日新月异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大大拓展了信息交流的天地,使得信息交流系统具有了开放性和广泛性。知识、教育理念等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越国界。不同国家可以共享一流大学的课程与师资,全球范围内教育文化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二、华北电力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实践
1.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视其为学校走向世界,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先后与美、日、欧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及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并签订合作协议和备忘录,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交流带动了人员交往与流动,为学校增添了国际化的生机。
2.着力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
在注重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我校千方百计着力自我发展、寻求自我突破,促进国际合作交流上层次、上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以“1l1”计划为推动力和突破口,将一般性人员交流提升到可增强学校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和留学人员中的大师级人才;通过打造引智基地充分发挥引智的层次、质量和效益。在学术交流方面,学校在鼓励支持校内教师学者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之外,积极申请和承办国际学术会议。一系列国际会议,如能源法国际学术会议、能源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及国际绿色能源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功;在学术合作方面,精心培养合作伙伴,以国际项目为依托开展科技合作,提高合作的针对性。与阿贡国家能源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中英二氧化碳减排科技合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澳大利亚特别科技合作项目;与丹麦科技大学RISOE国家实验室、韩国能源研究院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英国剑桥、利物浦等4所大学联合申报了4项能源类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调整国际教育学院机构的设置,实现国际教育学院实体化运行,提高国际化办学效能;与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合作创办孔子学院;大力开展与发展国家的国际合作办学;以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领域中方牵头高校的身份,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开展教育合作。结合与国际知名大学的联系及合作办学的渠道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留学生项目,有效地提高了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教育层次,提升了国际化办学能力。开展国际人才培训,多次承办商务部援外项目发展中国家电力技术培训班,已培训国外电力领域官员及专门技术专家近200人。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和努力有效地扩大了大学国际交流合作规模,提升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初步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里的国际化办学目标,为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 实施国际化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战略是大学根本性的发展图景,是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是大学提高办学绩效、确保发展目标实现的有益做法。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尤需发挥国际化战略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树立高等教育国际化观念,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观念的破旧立新;以国际化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大学教学与管理人员打破意识狭隘的禁锢,牢固树立全球化意识和国际化观念。大学教师及管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本领域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全球意识、国际水准、世界眼光”。要从全球与大学自身相互参照的视角出发,审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了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文化交流的现状,努力形成具有世界性、体现时代性且保持民族性的国际化观念。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探求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发展的普适性规律,结合大学的特殊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途径并付诸实践,将国际化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
2.改变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
根据国际化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和素质性变化,可在凸显我校能源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与学科结构,建立科学合理且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例如随着能源、资源、气候和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热点,发展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作为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这一趋势对新能源与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在构建起了“大电力” 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和成立可再生能源学院的基础上,应率先面向这一趋势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创造性。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能源结构多元化和新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等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来。要以国际合作办学为突破口,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积极搭建国际间科研、企业科技合作研究平台,利用政府问教育合作机会,创新学术交流模式,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会议和海外实习等途径构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体系,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与机制
为适应日趋激烈的教育国际竞争,大学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抓紧大学现代制度建设。逐步搭建起适应国际潮流的高等人才培养基本构架,建立起现代化的科学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国际化竞争的要求。应明确院系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主体地位,让各院系至少都有一个实质性交流的合作伙伴。制定全面、系统而科学的评估标准则体系,针对教学合作项目、科研合作项目、国际活动、合作成果与制度建设等项评估结果结合权重换算成相应分值,与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评分相加,得出各单位的年终总评分,将“国际化工作评估”纳入院系考核内容。
我院预开展国际大学生节
本报讯(记者夏悦超)时下,第78届国际大学生节已指日可待,我院师生正积极做好迎接这个隆重节日的准备。我院预开展为期三天的活动,展现我院大学生积极向上,爱心拼搏的心。
“国际大学生节”又称“世界大学生节”等。节日的设立是为了控诉暴徒血腥的罪恶行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于布拉格召开全世界学生大会,宣布把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大学生节”,以加强全世界大学生的团结和友谊。
梁启超曾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学校是充满朝气,阳光的场所,而学生则是充满着朝气与创造力的群体,是爱心与拼搏精神同时具有的高素质群体。我院正是秉着学生是主体的宗旨,预在本月17日到19日开展一系列团结大学生友谊的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
据悉,本次活动以“日趋国际化,现我大学生之风采”为主题,目的在于让在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会独立,学会选择,在短暂大学生活中接受现实残酷的风雨,欣赏成长的经历,追求并体验努力而得到的幸福。
为了迎接国际大学生节,江汉大学文理学院12级财务管理七八班在铺导员的支持下,举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迎接活动。首先接到图书管理员任老师给我们的艰巨任务,在11月13日武汉大学有一批书将运到我校,为了更好的管理书籍我们主动帮忙管理员清理书籍,为图书馆书籍安放腾出空间。虽然大家出来的时候都精疲力尽了。但是每个人都面带笑容。从他们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奉献精神。
接下来是图书馆管理员给主动我们两个班颁奖,两个班集体奖和六个个人优秀奖。通过这次活动获奖同学发表感想,并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意义。给我校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引领当代大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除此之外,经过我校马区长的同意我们在图书馆拉一条横幅—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喜迎国际大学节。让国际大学生节永远存在我校学生心中。图书馆门前贴有我们两个班的海报,让每一位进入图书馆的学生都能记住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校学生不断进取。
4月8 ~ 10日,2015 Rail + Metro China中国( 上海) 国际轨道交通展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杂志是连续合作伙伴。本次展会重点展示地铁、有轨电车、市域铁路、城际铁路、中低速磁悬浮、重载铁路、高速铁路等十大系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铁发展最快、系统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历程最长和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凭借着成熟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也已经成为了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新名片。
搭建平台,成立国际化教育教学及培训机构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化程度不高,起步非常晚,为全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学校在认真分析各个二级学院国际交流能力的基础上,认为学校的国际化现象处于“零散—边缘”状态,进一步的国际化策略应走“系统—中心”策略,即不能在所有学院全面铺开,要通过成立专门的教学和社会服务机构予以推动。为此,学校于2011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并授予其承担开发、管理和实施学校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功能。国际学院作为学校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教育的实施机构,在学校的领导下,很快确定了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以“教育模式国际化、专业设置国际化、教学课程国际化、职业标准国际化、就业渠道国际化”为办学理念,以建设成为“办学质量好、层次高、实力强、行业特色鲜明、重庆领先、全国知名的综合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发展目标,以“高端定位、系统设计、创新体制、滚动发展、质量为要、起步为先”为战略发展思路。同时,结合学术自由这一大学国际化的本质需求,在现有行政权力占据大学治理主导权的管理体制格局下,国际学院倡导“专家治院”,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了国际学院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全校知名的专家,为国际学院建设发展决策;探索推行“教授治学”,聘任海内外具有出国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高端人才,成立教授委员会,定期举办会议,为国际学院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咨询和评估意见。
为加快国际化教育进程,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还成立了语言培训中心,并将语言培训中心办公室挂靠国际学院,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英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培训,为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做保障,为他们进一步出国留学交流服务。
以国际教改班为过渡,切实启动国际化教育进程
国际学院成立后,在国际重大合作项目还未获批之前,学校决定先行举办国际教改班,探索国际化教育教学经验,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路。教改班在吸收国外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革传统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门的国际性课程,注重国际关系、国际交流、外国文化等以国际主题为内容的课程的注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举办初期,学校结合西部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选取了学校办学历史长、办学特色鲜明的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和物流管理4个学科(专业)作为国际化教育教改试点专业。在已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30余个国外高校中遴选了具有130多年办学历史的全英十大最佳教学能力大学之一的诺桑比亚大学以及与之不相上下的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作为学分互认的合作院校,直接引入对方的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优秀师资。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采用全英文授课,确保了人才国际化培养目标与本土化市场需求的有效融合。2012年、2013年,教改专业先后扩展到旅游管理(国际邮轮)、视觉传达设计(平面与时尚设计)、工程管理、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与成型工程)专业。教改班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对学校传统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无形的影响,为后期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和举办积累了经验。
寻求国际知名的合作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面对全球教育市场的挑战和日益庞大的出国留学生队伍,学校重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推广,确定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载体,实质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从而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学校多次组团访问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等国高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等高校也先后到校访问。学校通过深入了解,严格标准,高端择入,选取综合实力强、国际知名度高的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英国诺森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南岸大学作为合作对象,择取对方优势专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几年来,2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科项目先后获得教育部和重庆市批准,并自2013年开始招收培养项目班学生。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坚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为核心,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引入国外优质课程,构建适应学生拓展成长的递进布局的课程体系,同时确保合作院校教师授课课程数不低于核心课程1/3,授课的课时数也不低于核心课程总课时数的1/3。如,2012年获批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学校联合全世界排名前10位的海事教育机构——澳大利亚海事学院(AMC)合作举办的,填补了西部地区该学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空白,意义突出。
加强建设,打造国际化教育师资队伍
为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校秉承引进与培养并重的队伍建设方针,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加大外籍专家教授引进力度,除面向全球发布招聘信息,汇聚全球各类高端人才外,还积极从国外合作院校中遴选优秀专家教授,定期来国际学院讲学授课,为师生提供交流与学习的机会。
与此同时,学校加大现有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常态化开设教职英语基础培训班和外籍教授英语口语训练班,提升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外交流能力;此外,还积极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出国交流学习,除在出国进修、讲学、参加国际会议方面积极支持外,还依托学校开设的全英文教学课程和专业,每年举办创新型师资提升国外专题培训班,选派专业基础扎实、外语交流能力较强的教师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
注重国际形象塑造和宣传,提升知名度
学校非常重视对外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为让社会更好地了解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化教育,学校指导国际学院设计了寓意“交通、延承、交融、开放”的视觉识别系统,广泛应用于对外交流合作领域;编制了《国际学院通讯》,及时反映国际化教育教学情况,用于国际交流;开通了国际学院中英文网站,及时发布国际化教育教学的动态及信息和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汇聚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成果,凝练国际化教育理念,制作国际学院双语宣传片和国际学院双语宣传册。
此外,还借助举办“汉语桥”大赛等各类国际会议和大型活动,扩大学校影响。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有效地提高了重庆交通大学及国际学院的知名度,增强了国际影响力。
【交通大学国际金融】推荐阅读: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12-08
论文北京交通大学06-15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10-26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就业前景12-09
西安交通大学笔试10-26
北京交通大学翻译硕士07-17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学院11-15
西南交通大学专业介绍11-27
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通知10-11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