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本科)(共10篇)
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 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II 正文绪论一 教学目的 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
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三)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
教学内容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 念。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
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
(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
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
(三)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掌握纤维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熟悉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了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组织的再生潜能。
三
教学内容(一)修复与再生的概念,(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
(三)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
(四)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六)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七)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
教学内容(一)充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
(二)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 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炎症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熟悉炎症的结局。(七)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三 教学内容(一)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二)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 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三)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 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病 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 肿瘤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二)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六)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七)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九)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十)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
三 教学内容(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 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 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 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4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 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一)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 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 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
(三)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 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 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 5
(一)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 病理联系。(三)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 教学内容(一)肺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 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三)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
(四)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
(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6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 联系。
(三)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五)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
一 教学目的 学习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 掌握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 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床病理 联系。第九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学习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熟悉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
三 教学内容 7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 联系和结局。(二)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三)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 教学目的 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二)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 点。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
三 教学内容(一)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 传染病 8
一
教学目的(一)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六)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
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
三
教学内容
(一)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 局。(四)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 及临床病理联系。(五)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六)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执行。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9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也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 因此开展病理学的双语教学十分必要。目前, 作为教育部所提倡的教学方法, 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已陆续开展。但在二本医学院校中, 病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 尚处在探索阶性阶段, 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双语教学师资配备不足, 比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等。为适应教学发展, 西安医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首先选择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医学英语专业, 从2011年开始开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尝试, 英语专业学生有着相对扎实的英语基础, 将来主要在卫生、教育、科研、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医学专业的翻译、研究、教学、写作等。我们病理学教学团队是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 所承担的病理学课程是陕西省省级精品课程, 在近几年的病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和探索工作过程中, 我们整个教学团队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模式、方法、教材、师资培养等方面获得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将为今后的病理学双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1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 培养学生通过英语的思维习惯来正确地理解病理学的专业知识, 最终让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病理学专业的表达、交流。通过病理学双语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的基础上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 并能阅读相关的英文病理学书籍和文献, 为将来的医学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如果简单地把双语教学等同于专业外语教学, 就会背离双语教学的初衷, 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病理学课程学习的热情[3], 因此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进行, 需要教师来不断地依据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
2 病理学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进行之前, 我们首先通过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摸底, 根据每一级学生英语水平的具体情况, 再来确定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比重。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医学课程的基础就比较薄弱, 再加之病理学专业词汇又相对复杂, 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加入了过多的英语, 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甚至还会引起学生对病理学课程的反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 按照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 以及学生在教学中的反馈来选择双语课程中合适的英文比例[4]。我们结合对历届学生的调查和摸底, 发现在我校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所占的比例以控制在20%~30%为宜。
3 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的问题和对策
我们教学团队在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感受不少的挑战和难题,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面临的语言障碍和双语师资的缺乏[5,6], 我们教学团队成员经过讨论、交流, 以及和学生间的多次座谈、沟通, 有如下的心得和体会:
3.1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医学专业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是双语教学模式的主体, 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对双语课程的接受程度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双语教学实施之前, 很有必要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情况和英语基础 (如大学英语四级通过情况) 进行调查。先掌握学生的基础, 以便在后续教学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在普通医学本科院校中, 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而病理学又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中的桥梁课程, 因此学生在前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储备对后续的双语教学影响很大。如果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 另一方面对病理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限, 那么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和学生沟通、交流, 尽快地接受学生的反馈, 及时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3.1.1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影响病理学双语教学效果的, 不仅仅是学生扎实的英语基础,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真正在病理学双语教学模式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展之前, 我们首先要统一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必须正确认识到关于本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着眼未来, 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 不要对双语教学产生反感和畏难情绪, 并且鼓励学生要克服一切困难, 积极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3.1.2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病理学英文文献和资料
查阅病理学相关英文资料, 这是双语教学模式的最好实践, 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病理学词汇有更深刻的记忆, 另一方面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查阅文献打好基础。另外文献中的新知识和新信息, 也会增强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兴趣。
3.1.3 在病理学双语授课中应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案
在病理学双语教学开始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记重要的病理学词汇, 在实验课绘图作业中要求用英文进行旁注;在学生应逐渐适应以后, 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英文文献或病案;最后, 就可以在双语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中, 就可以分小组选代表制作PPT, 尝试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病案分析。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用英语来回答专业问题, 还可以布置让学生来做每章节的英文小结。
3.1.4 学校可以考虑开设“卓越班”实施双语教学
在医学教育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展开并不应该只局限于某几门课程, 而应该贯穿整个基础、临床和实习课程中, 只有保证双语教学延续性和连贯性, 才能真正营造出浓厚的双语教学氛围, 真正做到加强医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而且, 医学课程若使用双语模式则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7], 另外, 如果采用双语授课模式来讲授所有医学课程, 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时间也需相应延长。因此, 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可以考虑在部分专业中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相应延长学制, 开设“卓越班”, 以便更好地实施双语教学, 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秀医学人才。
3.2 普通医学高等院校中缺乏高水平的病理学双语师资力量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为了适应医学发展国际化的需要, 培养一支年轻的、优秀的双语授课教师队伍非常必要。在系统的医学教育中, 双语教学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某一学科, 而应尽量涵盖各个医学, 从最初的基础医学课程开始, 直至学生完成全部临床课程, 都应该配备优秀的、充足的双语师资力量。从事病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在精通病理学专业的同时也应该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只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硬, 才可能把双语教学有声有色的展开。在普通的医学本科院校中, 师资力量无法与重点院校相比, 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较少, 虽然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英文阅读能力尚可, 但听、说方面较为欠缺, 特别是讲授时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有待提高, 而且缺乏双语教学的经验[8]。
3.2.1 储备和培养优良的双语师资队伍
储备和培养双语师资队伍需要制订长期的计划, 要做好储备和培训需要经历长期的努力, 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教师专业英语的口语、听力、思维方式的培训。首先, 在引进教师的时候, 外语水平应当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而在选择双语教学师资时更应选择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9]。其次, 应该在各方面加强双语师资的培训。例如由我校英语专业教师或者外教对双语师资进行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到国外医学院校进行短期学习培训;到国内具有较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大学进修;定期举办病理学英文文献的讲座, 由双语授课的教师轮流用英文主讲[10];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培训;另外团队内的集体备课也非常重要, 双语授课的教师间可以相互进行评议,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有利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双语教学氛围, 能够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各自的教学水平;另外必须建立严格的试讲制度, 上岗关要严格把握, 试讲这一环节可以发现任课教师存在的具体问题, 并及时加以解决。
3.2.2编制适合普通医学院校的双语病理学教材
双语教材是双语教学的载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很多教师认为, 双语教学要开展, 就必须要依托英语原版教材和教辅用书。但是鉴于普通医学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 从和学生交流沟通中, 我们发现, 只有少数学生提出可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而大多数都要求使用适合我校学生基础的自编的双语教材, 而且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大都和我国的病理学教学大纲不太相符。因此, 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双语教材的编制就提上了日程。只有自己编制适合本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教材, 才能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否则一味强调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将可能会顾此失彼, 造成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抵触和反感, 反而使教学效果走向另一面[11]。
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课基础以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在教材的编写上需要以够用、适度为原则[12]。病理学英语词汇是病理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在编写双语教材时, 病理学词汇难度要适宜, 需要的时候应该辅以中文讲义, 一定要适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把握好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另外, 在编写病理学双语教材的基础上, 还可以同时编写配套的双语版病理学实习指导、提纲、习题册等[13]。学生在听课时可以将提纲当笔记用,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可全神贯注于整个双语教学过程。每章节前应有相应的英文总述, 每章节后应附有相应的英文小结,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对所学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 可以在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取部分经典案例, 用作病案分析。
3.2.3自主研发病理学双语课件
双语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们通过我校附属医院病理科、图书馆、各大病理学网站以及英文原版教材等多渠道收集大量素材, 采集了典型病理学学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 充分利用形态学科的优势, 制作出了形式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 可将病理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病理学双语授课模式的学习兴趣。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能形成多种刺激, 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 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弥补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中的英文比例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 应该控制在20%左右为宜, 这样大多数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专业知识内容, 英语比例过高, 学生反映将无法跟上课堂进度。毕竟,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仍是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专业知识, 专业英语的提高只能排在其后。另外, 为实现良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在课件中最好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 方便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同时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在课件制作时, 内容应该清晰易懂, 用词应该精确简练, 条理应该明确清晰。同时也可在英文原版教材中摘录部分低难度较大篇幅的内容, 并且辅以较多的图片和动画等素材, 来帮助学生理解[14]。还可以在每章节讲授结束后, 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简短PPT并进行英文小结, 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理顺本章的知识要点。
3.2.4 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考试模式
在辅助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考核, 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在对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进行着探索和思考。我们认识到, 在理想的考核方式中, 最重要的就是考核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合适的考试难度。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小规模的课堂测验可以经常进行, 通过课堂测验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 方便教师迅速调整课堂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课堂测验中一定要把握好难度, 控制好试卷中的英文比例, 要做到既考察到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又不会因为频繁的测验, 使学生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有所降低。在最终的理论和实验课考核试卷中, 英文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足够重视, 另外也可以反映出病理学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15]。但是试卷中采用英语表达的比例需要应把握好, 试题难度必须控制好, 在考察专业知识点的同时也不能打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医用物理学;医学院校;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2-0100-02
物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它在很多领域当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用物理学是物理学在医学中衍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随着近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生物科学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粗浅的宏观形态,而是进一步开始微观机理的探讨,医学的各分枝学科已经愈来愈多地把它们的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科学基础上,并促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从细胞水平进入超显微的分子水平。
事实表明:医学物理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医学教育水平,促进了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手段的改进和更新过程。物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已更为广阔、更为深入,这无疑对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是有待于探讨的问题。
1 明确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医学物理都不十分重视,他们普遍认为物理对医学作用不大,没有深刻理解物理对医学的重要性及医学与物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基础课的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医学物理的重要性。
医用物理学知识是了解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体内部发生的生理过程,肌肉与骨骼力的作用,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规律,神经传导过程,人体体温的调节,都与物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物理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开辟了许多新途径,提供了许多新思想,并为医学在各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因此,在第一节课就应讲清楚医用物理学与生命现象的关系,明确学习医用物理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因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弄懂,最终是希望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前进、发展。
2 激发学生学好本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
医学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医用物理学不重要,物理和医学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低落。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好医用物理学的关键问题。首先,通过讲授医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让学生对医学物理有个大概的了解和笼统的认识;其次,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具体举出一些例子。例如:通过学习波动理论知识可以了解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而便可掌握B型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等许多医学诊断仪器的工作原理;学习几何光学物理知识可以使人更容易了解眼睛的光学结构和屈光不正及其矫正等更多医学现象。通过这些例子在物理学和医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强烈愿望与兴趣。
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兴趣都尤为重要。现今多媒体在高校已基本普及,对于医学物理这门学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辅助手段,所以教师要很好地运用,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声音、动画及示意图表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变得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使枯燥变为生动,理论更联系实际。
在教学方法上,坚决杜绝“填鸭式”教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形象化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多引用实例,增加实验课的医学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用物理学的重要性。
3 注重基础,引入物理学史,增加最新前沿知识
物理学史、医学史对于研究医学物理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物理学史、医学史的有关知识,介绍100年来一些物理新发现、新理论在医学上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热情,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光学时,可以介绍显微镜的发展,第一台显微镜的诞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问世,等等。
现代医疗保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快于医用物理学教材的更新速度,教材更新一般在十年左右,所以就造成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那种“一朝学成受用终身”的观念已经过时,这样就对授课教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规定课时的前提下,应当注重医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打好基础。授课教员平时就应适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及医用物理技术发展的前沿情况,掌握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授课时加大电磁学、量子力学、原子核和放射性及医学成像的物理学原理的权重。教课过程中及时把所知道的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最新信息、技术情况,新研制的正在应用的医疗保健设备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知道相关的电子最新发展动态,从而可以开阔视野,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极大的增强教学效果。
4 根据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许多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固有认识是难,常常会在还没有开始学习时便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教师在最开始上课时应合理调节课程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开始医学物理的学习。
通常高等医学院校医用物理学教材是供基础、预防、临床、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医用物理学时,应针对专业的特点有选择地讲授教材中的内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本科班的学生更应有目标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例如,在讲物体的弹性这一章中,若针对营养本科班的学生,除了学习应力、应变、弯曲—扭转理论知识外,对骨骼的弹性要重点讲解,同时说明人体从幼年到老年,钙元素对骨骼弹性的影响,人体在什么阶段,何种情况需要补钙,等等。这样,根据营养专业的特点,既学习了理论,又强调了医用物理学对营养专业的重要性。若针对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班的学生,在教学电学、磁学、激光、X射线、核磁共振等章节的内容时,也不能像给其他专业讲解时,只进行简单的介绍,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要加强讲授。
5 及时总结、不断进取
医用物理学这门学科有它独有的特点,它是由多种学科基础知识组成的。在教材中,章节非常多,并且各章节之间理论联系不紧密,这样便很难在学习中提出一个主干贯穿教材始终,疏忽这个特点必然形成一盘散沙,不容易形成记忆链条。因此,在教学中每当对一章或一个系统授课完成后,必须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记,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对教学中的时间安排、课堂组织及自己不满意处及时进行改革,要经常和学生沟通,重视从学生中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因材施教,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课。
6 结束语
总之,医学物理学的教学应当具有系统性,每个环节都应精心安排,最终使学生充分了解医用物理学在医学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根据本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医学物理的学习由抗拒到接受,由被动学习到主动索取,这才是成功的教学结果,也会为学生在医学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医科大学.医用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2]胡新珉.医用物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
[3]秦任甲.医用物理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武宏.物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在美国,“常春藤联盟”家喻户晓。无论是哈佛、耶鲁,还是这个高校联盟的其他成员,都是那些学习拔尖、特长突出学生梦寐以求的求学场所。
现在,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了自己的“常春藤联盟”。昨天,包括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在内的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 根据协议书,9所高校(中文简称“9校”,英文简称“C9”)将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
九校聚首七年终成中国大学联盟
建立中国版常春藤高校联盟,一直是诸多国内顶尖大学的心愿,因为一来可以通过交流互补优势,二来又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早日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赶超世界一流。
为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国内一流学府在共同发起了“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今年是第七届。
第七年,深化合作跨出了重要一步。有了“九校联盟”这个平台,名校掌门人脑中的独特想法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比如建立起数字化快速通道;定期进行校长远程战略研讨会;共享名师和优秀网络课程资源等,以此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互认交换生的成绩和学分共同培养年轻学者
交换生,这个以往只存在中外高校间的名词,今后将扩展到国内高校之间。因为中国版的“常春藤联盟”将联合推进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9校将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9校的.互相承认;在研究生层面,他们将设立学科培养平台,申请面向9校研究生,获准者可进行半年以上的访学研究,获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同样得到互认。
在学科建设上,9校将联合开展教材建设,共同培训青年教师,建立和发布以精品课程为主的学分互认课程目录,建立共享的远程教育平台。此外,还将建设专门网站,建立博士学位论文网上相互评审系统,并增加以本科生为主参加的野外考察、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活动。
课程名称:《妇产科学》
英文名称:《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妇产科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84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见习:20学时
学分:5.2学分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产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简介: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
学、妇科学和计划生育。产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妇女妊娠、分娩、产褥全
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
理的医学科学,是一门协助新生命诞生的医学科学。妇科学是一门研究
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计划生育部分包括避孕、绝育、优生及辅助生殖等内容。
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启发式或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并进
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妇产科学教材的同
时,安排相应比例的临床见习。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名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乐杰,6版,2004年。
主讲教师:孙丽君教授陈明 教授谭晓珊 教授刘俊霞 副教授
肖雁冰副教授胡琼 副教授王少军 副教授杨炳 副教授
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影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直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各种知识的不断膨胀,各学科都面临时间少,任务重的问题。为配合教改的顺利进行,医学影像物理学在课时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多次调整,总体来说是教学时间减少,教学内容增加。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做到减学时不减教学质量,特作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建设规划如下:
1、理论课
从教学大纲要求内容中提出四分之一的章节作为学生自学部分,期末考试时,这些内容与教师讲授内容一样列入考试范围。要求学生自学这四分之一的内容难易应适中,教师要给出自学提纲,从提出要求、给出重点内容到进行难点提示。同时,为验证自学效果,要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
建立自测学习效果题库,逐步为学生建立和完善网络辅助学习环境是本课程的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如果只讲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今后的应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进行教学,在讲课中穿插一些临床实例,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教研室应通过教务处与附属医院做好沟通,以便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B超室、放射科参观学习。
将新成果、新知识不断引进教学。近年来医学影像仪器设备不断换代,物理学的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新知识未能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我们必须及时地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讲解给学生。
摸索出用反投影法、迭代法、联立方程法讲解CT、MRI的成像原理,以取代用傅立叶变换讲解CT、MRI成像原理难度大的问题。同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医学影像照片、小电影,并利用flash制作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的课件,进行形象、直观教学。
2、实验课
由于实验课删减了原来的六分之一(即一次实验)的内容,要达到原来的水平,必须让学生补上至少一个实验内容。本项目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精心设置一到两个个自学实验,将实验原理和步骤附于实验讲义后,实验室在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自己完成实验。二是鼓励学生应用现有的仪器设备,自己设计小实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制作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突破现有实验条件限制,让学生通过网络接触更多、更先进的实验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与国内甚至国际的先进教育接轨。此外,争取校方资金投入,改进实验内容已经纳入教学计划中。
争取将计算机引进实验教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的特点是设备昂贵,且具有放射性,为此我们将力争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开发或引进仿真软件。计算机仿真实验可以做核磁共振、Y能谱测试、G-M特性曲线研究、声速的测量等实验,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实验经费,避免辐射性污染。计算机教学图像处理,可以处理CT图像、DSA图像MRI图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目前,新乡医学院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在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
3、建立医学影像物理学习题库和试题库,要求试题库的题量要达到习题库题量的3倍以上。
4、积极鼓励教师制作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方便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和自测。该目标争取在1~2年内实现。
5、对教学改革实行研究分析,对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加以总结,形成教学理论。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 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 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 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总人数为210人, 有效问卷数为205份, 无效问卷数为5份, 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 (1) 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 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 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 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 理论教学比重很大, 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 (2) 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 增加课堂信息量, 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 不能完整记录笔记, 影响课下复习效果, 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 (3) 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 备课充分, 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 和学生交流不够, 授课语速有点快, 声音不够响亮。
2. 原因分析。
(1) 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 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 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 理论内容多, 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 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 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 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导致学生不容易学, 教师不容易教, 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理论教学内容多, 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 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 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 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 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 实践型师资缺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 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 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 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 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 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 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 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 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 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 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不能偏废。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 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 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 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对实践起指导作用, 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 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 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 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 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 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 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 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 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 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提高其学习兴趣, 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 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 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 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 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 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所以通过参观法, 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 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 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课上讨论、发言, 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 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 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 缺少社会实践经历, 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 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 因此, 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 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 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 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 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 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 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
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 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 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 加强与地方合作, 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 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 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 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 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 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 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J].会计研究, 2008, (2) :77-81.
[2]崔志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7 (3) :56-61.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86.
[4]李雪.论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1) :148-14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独立学院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34-01
1 案例教学法的概述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课程中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选择跟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现实状况
2.1 学生基本情况
管理学属于平台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之前。课题组授课的对象通常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衣新生。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多课程大多充满期待,但还没有自我学习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针对这一的特点,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2.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管理学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掌握管理基本概念、基本职能及相关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主要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管理的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的实际管理技能。
鉴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是为今后融入社会,进行自我管理奠定基础,并善于运用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分析企业环境,了解所处的竞争态势。还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创业比较多的实际情况,在管理学课程目标设置中,要求学生能基于管理学的知识,学会写创业计划书。
2.3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优势
3.1 营造轻松氛围
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言就给分,效果很明显。其次,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学生坐着愿意讲,起来就没声音,主要的顾虑是担心说错被人笑,要帮助学生卸下这个心理负担,积极营造一种只要发言就会得到尊重,所有的意见都会被倾听和记录。
3.2 头脑风暴法
善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无论对错鼓励学生多多提点子。通常的做法就是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到黑板上,不断增加新的点子,直到黑板写不下为止。然后再开始归类并逐条开始讨论。经过几次这样的练习,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参与这样的讨论,并为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倍受鼓舞。
3.3 不设标准
不要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就设定标准答案和条条框框,这样一来很容易扼杀一些新颖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当然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胡乱讨论,这就需要老师在中间起到引导的作用,适当对主题和重点做提醒。
3.4 小组竞赛
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开展案例讨论,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每次的案例讨论都会被记录,并作为打分的依据,参与讨论的同学也都会被关注,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加入到案例讨论的氛围中。
3.5 鼓励独到见解
创意无价。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该更受人鼓励,提倡创新与开拓性地解决问题。
4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三部曲”
4.1 案例的分类和筛选
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结合知识点进行思考,参与团队的讨论,最后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前期对案例的选择很重要,通常案例可分为三个类型:(1)简短型案例。篇幅段,内容少,这类案例可以不进行讨论,道理简单明了,只是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或观点。(2)综合型案例。篇幅常,内容多,一般是对某个章节的知识点的概况,往往带有很多嵌入性的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事先以电子稿或纸质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阅读节约课堂时间,等相关知识点讲授完后进行小组讨论或在课堂上集体讨论,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需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3)时事型案例。选择比较贴近时事的最新案例,作为重点内容课后练习或考试。
4.2 独立分析和团队讨论
首先,老师清楚的传递案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案例的真实情况;其次,将相关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挑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一一挑选删减,最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控制,并上台发言。
4.3 归纳总结
这个阶段教师要发挥作用了,前面的环节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讨论,只是负责组织课堂避免跑题。这个阶段就要对前面的讨论环节进行深入的总结,尤其要大胆表扬在团队讨论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案例点评结束后,还有对相关知识点再次梳理一般,这样效果非常好。
5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的保障
5.1 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选择,出发点都是来自教学目标。只有围绕知识点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比如《管理学和管理者》的内容就适合采用故事导入法,结合企业家的特定和故事来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但主线还是要围绕角色理论展开;《沟通》《激励》的章节采用的方法就可以比较灵活,可以采用电影情景法、角色模拟法、游戏教学法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生动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当《控制》的内容就不能采用太多负责的教学方式,容易喧宾夺主。
5.2 教学案例与时俱进
管理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内容,在基于原始理论的基础上,适时添加一些新鲜元素进去也很有必要。包括在选定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后,一定要及时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比如:常用的案例分析法,就要经常根据最新的时事来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然就缺乏分析的吸引力,效果也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李宪印.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5(31):157-158.
[2]俞明南,栾庆伟.MBA案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3):29-31.
[3]王虹.简论管理学案例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55-156.
结果: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心理素质回归方程。
结论:增强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有助于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由于部分医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不高,导致很多患者与主治医生缺乏沟通与了解,从而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不仅影响病情疗效,甚至引发医患矛盾。作为未来临床医生的潜在资源,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工作对象是患者,在专业技能上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受医患关系紧张等影响大及专业特殊性,使其具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特征。尤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职能己从单纯疾病治疗转变为身心整体诊疗,因此对定向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1]。
定向医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因此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2]。由于定向医学生来源背景、入学目的、社会因素等各方面情况不同,因此少部分定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疏导、咨询技能、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在人际交往特别医患沟通中缺乏技巧,导致他们在各种行为上怠慢消极,进而产生诸多问题,提高学校和医院的管理难度。因此,提高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咨询技能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在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更是鲜有文献报道。
为此本文对心理学课程对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探讨,为医学院校采取针对性措施和方法提高定向医学生的综合心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可为有关研究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于7~12月选取某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大三定向医学生共1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3名,女生5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子女80名;平均年龄(21.13±1.96)岁。
1.2研究工具。(1)以《大学生心理素质》[3]为基础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问卷包括39个题目,分为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共10个因子。采用5点法计分。有6题为反向计分。经测试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1。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普适度,适合作为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量工具。(2)心理学课程收获自评问卷。问卷包括1题目。采用5点法计分,最低1分,最高5分。
1.3研究方法。在心理学课程结束时,对选取的100名大三定向医学生发放问卷,并让他们当场作答。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1.4统计方法。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均数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之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情况。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为133.03±12.01。80%的调查对象高于中间值117分。突发应对、关系形成、换位思考、情绪意志、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丧亲调整、考核应对、课堂应对及遗失应对得分依次为24.02±2.89、15.04±1.85、15.11±1.23、19.01±1.04、14.13±1.21、19.98±4.18、6.87±1.14、10.01±1.23、5.12±1.87、5.88±1.11。除课堂应对和遗失应对之外,其他因子均分均高于相应的中间值。其中,课堂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17.72%,遗失应对高于中间值6分的占31.87%。心理学课程收获得分为4.42±1.14,高于中间值3分的占84.25%。
2.2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课程收获性别差异。通过t检验发现,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学课程收获均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男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见表1)。
2.3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各因子和心理学课程收获相关性。通过Pearson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和课程收获呈显著正相关。除丧亲应对因子和遗失应对因子外,心理学课程收获和心理素质其他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见表2)。
2.4心理学课程收获对心理素质的回归。第一步,以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分析时,将人口学变量转化为虚拟变量:男生以女生为参照组,独生子女以非独生子女为参照组。结果显示,男生和独生子女均未进入回归方程。第二步,以课程收获为自变量,以人口学变量为控制变量,以心理素质为因变量,采用强迫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影响后,心理学课程收获进入回归方程,能显著预测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标准回归方程为Y=0.309X(见表3)。
3.讨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很多。如樊富珉等[4]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向群英等[5]认为,心理素质指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笔者认为,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指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医学实践活动中,当自身或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时,大学生个体表现出的习惯化的、稳定的应对心理与行为的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二因素说[6]、三因素说[7]、四因素说[8]等。本文研究的心理素质由突发应对、关系形式、换位思考等10个因子构成。研究发现,八成以上的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得分高于中间分。说明定向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是比较高的。但是,仍有近两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偏低,尤其在课堂应对、遗失应对及丧亲应对等因子上,定向医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他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三年,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较差,对待一些丧失问题仍有较大的情绪波动,难以在一段时间内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性别差异来看,也许是受到两年多医学专业学习的影响,定向医学生心理素质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但是,在心理素质突发应对和课堂应对两个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和男生相比,女生较为感性,遇到一些事情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必须努力调整定向医学生的应对方式,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一、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从专业的培养目标看, 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 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做到统一的培养范式标准, 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不同专业的培养方面设置差异性的管理学课程。而后在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知识方面, 也应根据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 做出差异化安排。但是, 当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本课程的教学, 基本上都是按照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进行教学, 忽略了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 而对于管理学的深入扩展, 也没有做到位, 种种现状表明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没有一定的专业针对性。
(二)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不够合理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前身是高等专科学校, 继承了其对课程及其教学的规范性、统一性、标准化方面的较高要求, 这样的要求体现了教学的严谨。但是, 过分强调这些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单调, 大多拘泥于教材中管理职能的框架, 习惯按照管理、管理思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章节的基础顺利来进行授课讲解, 以保证大部分内容的设计不脱离教材, 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和顺序安排, 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管理学课程索然无趣。同时, 过分强调按教材内容编写教案并讲授内容的特点势必造成照本宣科, 从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新鲜案例讨论, 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也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学思维意识方法。
(三)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当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即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为主要目标, 这与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一定程度的相悖。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面, 因循守旧, 授课过程也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板书或念投影仪为主, 教师个人讲授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少, 对于学生管理学理论的深入吸收应用考虑不到位, 过于单调的教学方法, 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精神。
(四) 在成绩考核方面, 实践成绩所占比重偏低
不同于经济学其他专业学科, 管理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 并且其科目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基础的管理学理论和对基本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对于管理学课程成绩的考核, 其实践性成绩也应成为总成绩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 不少院校由于学生的管理学实践性成绩较难量化, 在具体考核方面不便于操作, 对于实践性成绩所占的比重考虑的较少, 一般院校基本都控制在了30%以内, 这种重理论书本知识的考核方式, 不仅单调枯燥, 而且不利于学生内化管理学的理论, 也不利于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并掌握管理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看, 这样的考核方式, 是不利于学校培养应用型、实践型高素质管理人才的。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 教育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2014年3月22日,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明确透露, 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且重点调整1999年扩招后新建的600多所“专升本”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在课改, 这意味着地方本科院校课改势在必行,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改革也如此。管理学课程将更加倾向于对学生管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型和对管理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对管理艺术的培养与修炼。
(二) 专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其专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情况下, 作为管理领域的基础课程, 势必进行必要的改革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提高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其今后进行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从事企业的内部管理奠定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三) 教学理念改革的应有要求
在教育教学领域, 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 对现有的管理学教学方法, 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即随着“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 在管理学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 必须尽快及时做出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也应不断向学生灌输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扬学生的优秀个性,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和探讨研究问题。
(四) 市场人才需求的客观推动
当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的矛盾在不断加大。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的持续监测表明, 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 2010—2012年均比例已超过2∶1的水平。显然, 对于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方法而言, 如不进行有效的改革, 改革其人才的培养模式, 将逐渐与市场人才的需求脱节。换言之, 未来的管理型人才需求将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
三、关于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建议
(一) 提高管理学课程设置的专业性
管理学课程在设置方面, 应根据不同专业对课程管理学知识需求深度层次的不同, 而加以有所差异化的设置,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 这就需要在课程安排设置方面, 对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重新修订, 考虑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 有层次、有重点地安排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丰富性, 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例, 力求在实践环节, 深化学生对基础管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进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化的课程设计, 提高管理学课程的授课效率, 增加学生的探索实践课时, 对专业知识架构进行重新梳理, 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逻辑性, 进而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管理学理论体系架构。
(二) 提高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程度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比较集中的知识教学手段, 在管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站在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 整合相关的知识体系, 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块, 将内容相似、机构相差不大、逻辑顺序较为一致的章节重新整合, 进而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集中性。具体来说, 按照这种模式下, 管理学的教学体系, 可以细分为如下三个基本教学模块:
1. 管理理论知识模块———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在这一模块中, 教师主要将管理学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进行整合, 跨章节的概念进行有机整合迁移, 实现基本管理学概念的集中讲授, 同时还要扩大基本知识的延伸范围, 对相关管理学经典案例、实际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讲解, 提高学生对管理学基本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在这一模块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管理学课程认识的基本轮廓, 并通过经典的案例介绍, 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 为其今后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学习增强自信心。
2. 管理思想模块———管理学核心思想的深入讲解。
可以说管理学课程的灵魂, 在于管理思想, 为此, 教师在这一模块, 不仅要系统、有机地整合串联管理学的基本管理思想, 还要根据实际授课经验和管理学思想的应用范围, 突出重点的管理学核心思想, 在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 逐层深入, 从复杂繁多的管理思想中, 抽离出管理学的关键核心思想, 并借助经典的案例, 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讲解, 在这一模块教学过程中, 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在于使学生深入领会管理学的经典核心思想, 并学会管理学的思考模式。
3. 管理能力模块———管理职能的讲解。
在这一模块中, 教师要重点讲授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四大职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切入, 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在课堂讨论中, 加深对上述职能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模块教学的最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
(三) 实现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 重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管理学课程中的案例, 其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通过管理学理论的灵活深入切入实际案例分析, 提高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案例阿里巴巴上市过程的分析时, 对于香港股市和纽约股市IPO政策的详细分析, 并引导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差异, 由于香港股市对于阿里巴巴双层股权结构的不认可, 导致阿里巴巴最终在纽约上市。在这种时代感强并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分析过程中, 让学生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实现融会贯通, 拓展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
2. 将课堂时间向学生倾斜, 发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能力。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 在课堂上应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沟通分析互动讨论时间, 教师和学生之间, 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桥梁, 提高学生质疑发问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提高管理学课程的学习热情。
3. 引进适当的角色演练法。
形象的说,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角色, 通过赋予不同角色的不同任务, 内化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职能, 比如对于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 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的协调关系, 可以将不同的学生按照其相应的职位、角色进行演练, 这种角色演练的方法,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准确性, 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亲自模拟扮演了相关角色, 从管理者到执行者等不同角色之间的衔接和切换,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运用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方法。
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学用转化过程。此外, 这种方法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在岗培训的最佳学习环境。游戏法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 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现代社会在管理学教学领域的创新不断, 随着商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盈利模式的不断变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会逐渐受到重视。可以说现阶段, 在管理学课程中, 开展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是比较符合课程教学发展趋势的。
(四) 考核方式立体化
考核方式决定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考核方式注重课程教学的终结性评价, 忽视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 在制定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时, 要把注重考核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与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有机结合, 以应用能力考核为导向取代传统的期中、期末一张卷的考试形式。应采用3∶2∶3∶2的考核方式, 即平时课堂考核占30%, 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角色扮演、问题等;课后作业考核占20%, 包括案例分析、参考书阅读感想、专题调查报告等;实习实训占30%, 与企业建立合作, 安排学生课堂之余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实训, 根据学生参与企业的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管理咨询、人事管理等活动, 并将实习实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撰写调查报告或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考评, 达到实习实训过程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期末考试占20%, 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 试卷考题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 尽量用理解性、开放式的试题取代死记硬背的试题, 全面考核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 对管理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
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决定管理学课程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这也是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具体操作可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 逐步提高其实践性教学和课外实习实训的课时比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义务实习, 在丰富学生社会经验的同时, 提高学生运用管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入企业管理岗位, 在实践实习中检验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当然, 为了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型, 还应安排管理学任课教师到企业兼职, 深入参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活动, 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 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 为课堂教学提供接地气的现实素材。
四、结语
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 对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改革, 在新的社会市场发展的催动作用下, 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手段, 完善考核方式等, 真正实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作为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人才专业基础课程的管理学, 其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本文首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进而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对管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了深入详细的探索, 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类人才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学,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发表演讲——教育改革突破口在现代职业教育[J].生活教育, 2014, (5) .
[2]李英, 王晨筱.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 .
[3]杨会良, 白献阳.面向实践能力的《管理学》教学方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