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报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学生报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高校学生报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篇1

很多学生记者和编辑在发报纸的时候,常常会吃闭门羹。有的宿舍门上居然贴着这样的标语:发报纸者,谢绝入内!还有的学生借机多索要几张,是为了”打牌时可以垫桌子”。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报纸,真的这么让人讨厌吗?如果是,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导致了这一结果?

据了解,河北大学现有各类学生报纸13家,这些报纸的生存现状如何,面临着哪些问题,本期报纸将以河北大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报道。

学生报纸学生看——看还是不看?

由于种种缺陷,学生报纸面临着以下的命运:

——学生报纸,谁看!

发下来,当抹布用!

——我看,睡觉前随便看一眼。

我也看,上厕所的时候看!

先看,然后在报纸上写英语,再练书法,最后当废纸卖钱。很好的废物再利用的例子。

命途如此多舛,原因何在?

内容上

内容上不够吸引人。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关于调查纪实类的内容,但是”调查采访方面,极力往好的一方面引导,不会去揭露某些东西,缺乏吸引力。”

作为平面媒介,时效性不够,这是致命的弊端。”宿舍里都有电视或者电脑,一般的新闻都会很快的了解到。”在强大的视觉冲击面前,学生报纸不战自败。

学生报刊内容过于单一,而且往往局限在校园内,与社会的联系不紧密。”应该适当做一些综合新闻,娱乐和体育的新闻多加些。”大一学生郑伟这样建议。

某些情感类、文学类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很受读者的厌恶。”太做作了,不想看,那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很难引起我们读者的共鸣。”新闻专业大一学生李信说,”学生报纸无非是关于感情、就业、兴趣爱好的三大方面,但是现在好多编辑和记

者知识面狭窄,眼光狭窄、个人色彩浓重,喜欢无病呻吟,小文章没意思。”

另一些同学认为文化版没必要存在,”倒不如去图书馆借几本文学书看,那样还有意义。”

不能贴近学生生活,缺少一些真正的引导性的东西,大学生都是比较文明的群体,但是

很多人的素质不高,需要正确的引导,但是报纸在这方面得做得不够。学生不能克服自己的蒙昧性,但是精神领域没有得到引领、指导,学生报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

可见,校园报纸应该真正走近学生,反映学生心声,同学们的一些想法,在报纸上应该

很好的体现出来。

形式上

大三学生王学涛说,”排的版面特别幼稚,总体感觉挺不美的,有些丑陋,挺死板的!”

“有的版面的大图片给人一种单纯的填充版面的感觉,没有起到大图的作用。”大二新

闻专业的高同学这样认为。

学生报刊缺少了学生特色、没有个性,模仿性很强,很受专业报刊的影响。”缺乏学生的阳刚之气和青春气息。”李信这样说,”版面没有活力,在艺术视觉方面达不到强烈的冲击

效果。”

“除了一些照片,图片往往是在网上和其他地方摘取的,有些已经是看过的了,总有抄

袭之感,感觉没有新意。”

诚然,大学生追求新奇、崇尚个性,加之受一些社会风气影响,往往把自己的喜好投射

到所接触的事物上。但是,他们所说确实也有合理之处,毕竟学生报纸应该体现学生特色,展现学生风采。但是要避免沦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心理上

学生报纸都是内部刊物,免费发送,认真对待的程度就大打折扣。”自己花钱买的报纸,都会很仔细的看,但是学生刊物是免费的,了解哪些东西对自己的用处不是很大,所以很随

意。”很多同学看报纸是出于一种有偿心理,把报纸当作一种商品,所以报纸的价钱就成了

衡量其实际价值的标尺。从这个观点来说,免费报纸价值当然很低,可是时间有限却无价,”

不值得去浪费时间,何况还有其他更快捷的方式来了解新闻。例如:网络、海报、滚动屏等。”

用无价的时间去读一份所谓无价值的报纸,”不值!”

一旦心理上将学生报纸“不值”固定化,报纸的内容不能够达到推翻这种抵触心理的高

度,读者更可以心安理得的将其称之为”不值”。然而是不是真的不值,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克服这种心理的偏见就需要报纸内容不断的翻新。跟不上读者的口味,唾弃之词就会迎面扑

来。

受传统办报纸思想的束缚,新闻无自由,其真实性值得怀疑。内容多是歌颂型的。“学

生不想看,失去了办报的初衷。”郑伟这样说,”报道一个新闻,如果非常有专业水准的话,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学生报纸的专业性不强,只是作为消遣,可是我有更好的方式

来消遣,为什么还去看它。”

“大部分做学生报纸的记者或者编辑不是把报纸当成一种责任,往往只是为了增加阅历

或者赚些小钱花,这样的话报纸的质量就上不去,所以觉得不值得看。”曾做过一段时间学

生报纸编辑的王某这样说,作为读者来说,他们也学要得到尊敬,即编辑和记者的负责。对

于学生报刊持一定的怀疑态度。”某些新闻是否是记者和编辑为了应付了事,其真实性很值

得怀疑。”

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除了上课、看书之外,体育、交际、电视以及上网等等占据了

很多时间,吸引力相对小些的学生报纸自然少有人问津。“现在网络和电视的冲击力太强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用到这些方面,看报纸的时间就少了。”

看来,对于学生报纸来说,读者的看与不看,在于报纸的价值大小,他们投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学生报纸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会很失望,进

而导致对报纸的绝望。

听听我们的呼声!

——与社会联系紧密一些,别局限在校园内部。

——读者与报纸应互动起来,受众是学生,贴近生活,报纸要为学生服务,要让学生都

参与进来。

——报道的都是过时的东西,时效性太差了。

记者编辑看报纸——无奈加无辜

一方面是有限的校园新闻,另一方面是要求走出校园的读者。而编辑记者不得不把眼光

放在校园内部,“新闻少,各个报纸都来做这个新闻,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看来看去都是

一回事儿。”孟某这样说。

对于不太熟悉的校外新闻,很多记者感到发怵。毕竟学生记者在思想上、眼界上很难达

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能力有限,并不是人人都很优秀。“我们的报纸针对性强,但是往往

造成新闻题材的狭窄,在内容上少有创新,感觉到每次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儿。”孟某说,“某

些内容做得太浅了,学生报纸往往浅尝辄止,没有深度,不够吸引人。没有创新、原创的东

西少,网上摘抄的多,质量不怎么高。”

“都是时政新闻,没有好准备的,必须等事件发生之后才能采访报道,时间有限,结果

是质量不是很好。”某编辑说,“作为就业方面的报纸,内容不是很好找,关于就业的信息不

是太多。”对于学生记者和编辑来说最头疼的版面往往是头版,因为政治和制度的原因,他

们不得不墨守陈规,也很无奈。

某报纸主编对这一矛盾如此回答:“同一个新闻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和挖掘,编辑记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如果没有创新,不能发掘出新的新闻点,就很容易陷入校

园新闻的死角。”的确,不能有效利用资源就是对资源的最大浪费,对于有限的报纸资源来

说,对人力、财力的不合理利用,无疑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浪费。学生报纸,期待创新。

对于读者反映的与互动的话题,“关键要有个性。要更多的人去认同你的个性,来达到

共鸣,以吸引更多的人。”某主编这样看这个问题。

“其实,学生报纸需要活泼。但是由于学生报纸的特定的身份和背景,所以自由上很

受限制,版面上就不可能很灵活。”《红色战线》报纸执行主编李宏昊这样解释。

对于文学、情感版中读者提出的问题,李宏昊这样说:“文学走到今天这一步,尤其是

网络文学以及80后文学,已经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而是文字的组合。”“不少人都比较喜

欢看那些飘的东西,那些不需要动脑一看就明白的文字。”看来,编辑读者是各有说法,而

读者想看得很可能就是那些既有哲理又显而易见的内容,这下可难住了编辑记者,因为他们的文字是“需要认真体会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

就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新闻传播学院邵宝辉老师,邵老师这样看待这些问题:矛盾

无处不在,这是很自然的,而且传播者与收受者的矛盾关系还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之一。学生报纸的运作确实不容易,因为管理体制与经费来源等问题,往往使得参与者们有

比较好的创意,却少了实现的机会与基础,正所谓有心无力,情有可原。

但是学生报纸不是学校工作的装饰——如果那样它根本不需要动脑子,因为存在本身就

是它的价值,上列事实就是最好的推卸责任的理由。反之,就应该对学生读者负责,为学生

读者服务,按照学生读者的特点与要求努力去做。

学生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就是学生报纸”改版”的最佳指南。即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

活,强调真实与理性,增加趣味性与指导性;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创新并非大投入,关键

在于创意。当然也无须舍本逐末,不重内容而刻意在形式上下功夫,必有哗众取宠之嫌,结

果仍然不被欢迎,因为真正让学生读者信服与尊重的还是报纸内容。

后记:大学是思想的殿堂,是知识的圣地,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领头羊。大学生报刊也应

该成为新思想、新视野、新观点的传播载体,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激情与青

春的T形台,展示出当代大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但是面对日益强烈的网络传

媒和电视冲击,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读者群体,加之一些体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一些隐藏很

深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原有的弊端也日益加深,可以说现在的学生报纸举步维艰。

如何使学生报纸走出困境,焕发出大学生应有的朝气,需要学生记者编辑的努力,也不

是光学生的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毕竟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

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一份报纸首先要解决财务问题,从采访中了解到原有的许多报纸被

注销就是因为经费有困难。在一定程度上,经费制约着人才的吸收、版面的创新以及发行量

等因素,进而导致生存的困难。

但是经费问题是一个非学生能力所及(或者说能力有限)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学

生报纸的生存质量,而不是片面的求全求广,如何打造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报纸队伍。这已

经不是学生的能力问题了,毕竟种子的发芽、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

俗言:开卷有益。卷非仅仅拘泥于书,报纸当然也是被囊括之物。白马也是马,学生报

纸算是群马中的一匹,但却不受优待,往往被置于床底、角落,与鼠类、蟑螂为伍。同是草

木之源、仓颉之字,为何其他报纸高高入明堂,而学生报纸这样被冷落?

学生报纸有自己的独特性,即读者是学生,编者亦是学生。学生身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优越性。

学生做报纸往往存在着精力有限,能力缺乏的问题。从高中校园走出来的学生,社会经

验不足、视野狭窄,看问题不深入,报纸做不到精辟入里。毛主席高瞻远瞩,当年就能看到

今日学生报纸的问题所在,所以他老人家一再提醒,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可是今人虽有所

删减,仍是萝卜白菜一起熬。文学、新闻、娱乐、文化都要涉及,加之版面有限,结果就如

食堂的饭菜,萝卜成了白菜味,白菜成了黄瓜味,黄瓜成了茄子味,美其名曰创新,但是这

种创新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若是这样的创新也可解决问题的话,那中国的政客们真要大张

旗鼓的学习一番,以改变一下中国外交柔韧有余而钢劲不足的现状。报纸一味的杂烩内容,没有自己的风格,后果可想而知:要么闭门整顿,要么无人问津。当然其间不乏技艺高超者,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作,但毕竟少之又少。

近年来,校园文学泛滥。所谓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层层推出。今天上市一本《长安乱》,明天就出来《洛阳乱》、《开封乱》,后天就变成了天下大乱。怪异的心理,离奇的思维模式

不断涌现,多得像雨点一样,不停地砸着岌岌可危的文学小船。人的意志力本来就是不强的。

本来就有些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学生报纸在暴风骤雨中很难站得住脚。习惯的实力很强大,重

新建立流行很难,秉承流行却是容易的。于是总能见一些华美文字的堆积,作者可能还在深

情款款,滔滔不绝的表达自己的幽思;读者却两眼茫茫,不知所云。学生正处于学习时期,有必要广泛吸纳营养来丰富自己。对于社会流行却不可一味追风,倘学之有道,才可以将报

纸进行到底,推向到一个高峰。

报纸的内容单靠编辑是远远不够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征稿是

有效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多数学生目标明确:一切向钱看。写稿、投稿的目的是稿费。投稿人兵书读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投稿前先要把报纸拿来研究,将编

者的心思抓得死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刊登的目的。文风单一这样的恶性循环令人不由得思考,是编辑的思想单一,还是供稿的单一?

学生离不开校园,报纸应具有学生特色。学生的最大特色,最大的优点就是对社会、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而这种热情往往被压制,不能充分发挥。言论被给定了一个圆圈,在圈内畅所欲言总有缺憾之感,但又无人关注;圈外是一片透明,连点水印都不能留下。热情转成为隐讳,能看出来就不是隐讳,是隐讳的没几个人能看得出来。学生报纸在无奈与矛盾的边缘痛苦的挣扎。

高校学生报刊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篇2

本小组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视频资料后发现,尽管“报纸消亡论”一直在业界和学术界引发着激烈的讨论,然而离我们最直接的报刊亭经营者的生存现状一直被人忽略,而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如今在微观层面上,由于邮局零售报纸发行渠道垄断渠道的单一,以及报刊亭经营的较为严格的相关规定;中观层面上大城市(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报业的激烈竞争;以及在宏观层面上新媒体(诸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等)的冲击,报刊亭经营者的生存现状举步维艰。再加之, 大城市本身的生活压力,基本的衣食住行、医疗、以及孩子的教育等问题矛盾突出,这就更使得报刊亭经营者的生存现状更加艰难。

研究内容

本创新项目【微尘纪录工作室】在拟定第一期的拍摄主题“北京市报刊亭经营者生存状况”后,从2013年6月8日正式启动,进行前期调查工作。为对“北京市报刊经营者的生存现状”有个整体概括的把握,此阶段主要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受新媒体冲击下的报刊亭经营状况。具体实施问卷调查的地点分配和内容如下。

1.项目实地调查阶段

根据前期的拟定的调查方案,本小组成员于2013年7月5日至8月15期间,主要以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进行调查。并对报刊亭地点的选择合理运用主次干道比 例分配的抽样方法对“北京市报刊亭经营者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

1.1地点抽样

采用分层多阶段规模成正比例系统抽样方式。在北京市海淀区内做调查, 要覆盖主干道、次干道和住宅小区,比例大致是2:2:1,分别选取购报高峰的早晨8-9点(主干道、次干道)点和早晨9-10点(住宅小区)以及下午5-6点 (主干道、次干道)点和下午4-5点(住宅小区)随机抽取,目的在于使获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在实地调查中,本小组成员选定了以下区域的报刊点,包括甘家口、玉渊潭、西三旗、中关村、五道口、颐和园、大望路、望京西街、北土城、大北窑等附近区域对50个报刊亭进行抽样调查(但实际调查数量大于50个,由于有拒绝采访的情况)。

1.2调查问卷

在调查中,欲对“北京市报刊亭经营者生存状况”进行调查,首先应该把握其报刊经营销售的现状,来对其经济收入进行衡量,对此本小组成员结合新闻专业实践周相关内容拟定了相关调查问卷。问卷详情参见中期报告展示。

注:上述调查结果统计表中,市场份额数据来自: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CCMC)

2.调查结果统计

3.调查结果

在上一阶段进行的报刊销售情况调查中,可从统计表中看出北京地区的综合类报纸销量排名分居前三的依次是《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和《新京报》,报业销量显示虽有个别报纸仍然呈上升,但就新媒体冲击的宏观层面上看,报业市场是受到挤压状态。

3.1报刊经营的硬性制度因素

通常报刊发行主要有两种方式:订阅和零售。订阅渠道通常有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订阅渠道通常适用于较为稳定的受众群。对于零售渠道,只能是由邮局发行,即报亭经营的报刊必须全部从邮政部门进货,若发现私自进货,将对经营者进行罚款。同时规定亭点经营业主不可超范围经营,不可自行扩大或变更经营范围和经营内容。具体在报刊经营中,报刊亭售卖的报刊又分为代销和包销两种。代销即指邮政部门配送的代销类报刊,经销售后,剩余报刊可在代销期满后向邮政部门清退余刊;但对于包销部分,邮局定时定量发配报纸, 剩余报刊经营者自行处理,自负盈亏。

3.2报刊经营的影响零售的因素

3.2.1影响报刊零售的外在因素

(1)地点与销量

就地点而言,通过调查发现,地点因素对报刊亭报纸销量很大影响,通常位于主干道地铁口、公交站、交通枢纽、十字路口的报刊亭销量较高;其次,位于一些次干道的小区门口、学校门口的报刊亭销量也相对较好。

(2)时间与销量

就报纸销售情况而言,通常夏季销量要比冬季时间销量高,这与北京冬天天气寒冷,市民的外出情况有关。此外就每周而言,每周一的报纸销量普遍是最低的,其次周末、节假日的报纸销量也偏低;每周三、周四的报纸销量是最高的;此外与报刊亭位置也有很大关系,通常位于公交站和地铁口的报刊亭,在上报早高峰和晚高峰,报纸销量也会增加。

3.2.2影响报刊零售的报刊自身因素

(1)报纸摆放位置place

据调查,报刊的摆放位置通常有纵压分类式和横压分类式两种。纵压分类式重在凸显出报纸品牌,可供购买者一目了然看到在售品牌的报刊,这种摆放方式更易于随机读者通过品牌印象进行第一眼购买;横压分类式重在展示出同一天不同品牌的报纸头版的内容,可供读者对当天新闻进行比较,然后决定购买。

(2)价格因素price

价格因素对于报刊销售的影响因分报纸和杂志进行讨论。对于报纸销售而言,由于绝大多数报纸的零售价格为1.00元,因此影响不大。

(3)活动营销promotion

活动营销策略在对于报刊杂志的零售中是一个很好的促销方式,但由于报纸本身价格不高,因此在报纸零售中不太常见;但却经常可看见一些品牌杂志《瑞丽》、《男人装》等会运用此手段,通常每期杂志会附带小礼品赠送以吸引购买者。

4.报刊亭经营者现状概述

本小组在对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所抽样调查的64个报刊亭中,我们发现那些以经营报刊亭为生的社会底层人群,大约有95%的人都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人,其家庭成员一般都在3-5个之间。由于现代网络媒体与移动媒体的发展,纸质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本身报业的销售市场已严重缩水,同时在现行的报纸销售体制下,邮局给他们规定了报纸、杂志每期的进报量,其中部分报纸、杂志属于自负盈亏(未销售的, 未能退货)。因此本应是主业的报刊销售并不能给其带来收入,他们只能靠卖其他商品盈利(如:饮料、冰棍、电话卡、地图、其他副食品等)。此外,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群常年生活在北京底层的人们,其自身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保障、孩子的教育等事务,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又为他们增加了生活的负担。

结论与讨论

通过微尘纪录工作室小组人员的探究,认为报刊亭生存现状具有以下困境:

(1)受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

(2)邮局的垄断政策使报刊亭所获利润小;

(3)售卖情况受季节、工作日、工作时间、读者喜好影响;

(4)盈利靠不被允许售卖的附属产品实现平衡。

在这四条现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报刊亭面对邮局垄断包销的状态下,需要靠销售其他附属产品实现收支平衡却经常遭到处罚的困境,采访中得知,对于包销部分,邮局定时定量发配报纸, 剩余报刊经营者自行处理,自负盈亏。

对策与建议

面对以上困境,微尘纪录工作室成员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1.对于邮局的管理

邮局应该在实现盈利的情况下适度放开现有的管理姿态,协同有关部门放开报刊亭对于副食品的销售并且加

强食品管理监管;邮局转变姿态坚守强行包销使发行的上游下游有效兼容、合作公映。

2.对于报刊亭主的经营

(1)增加活动营销频次

调查中发现,活动营销策略在对于报刊杂志的零售中是一个很好的促销方式,杂志《瑞丽》、《男人装》等会

运用此手段,通常每期杂志会附带小礼品赠送以吸引购买者;

(2)张贴海报与挑选灵活摆放位置

这项建议需要与邮局管理的制度相对应,调查发现,邮局对于摆放位置有具体规定,小组人员建议可根据实际变化,如当天某份报纸或期刊所选主题较为新颖可灵活摆放其位置,增加盈利的可能性;

(3)利用副食品销售平台搭售报纸,扩大零售销量;

(4)报纸按价格或内容组合销售。

3.报纸生产方的营销理念

(1)巩固老读者,培育新读者:零售→订阅,培养重视稳定读者群;

(2)内容差异化,形成报纸自己的特色,面对网络新闻的冲击,报纸可增加自己的深度和特色,吸引专项的读者;

(3)增加报道的多样性,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权威证实、评论性文章提供看法,使自采新闻比重与网络差异化;

“横漂”生存现状调查 篇3

根据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横漂”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2000元到5000元的人占33.33%,5000元以上的少于3%,而低于1000元的却有13.3%。一位在等戏的老“横漂”告诉我们,大多数“横漂”通常都只能在横店呆几个月。他们来到横店的原因各异,但往往都是用完了自己带来的生活费后,只能无奈离开,另谋生路。而他自己也是因为儿子在横店工作稳定不愁生计,才偶尔拍戏挣点外快。

不过,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偶尔也有一些在横店“混得不错”的群演。事实上,群众演员也分为普通演员和特约群众演员(简称“群特”),群特又分为“小特”与“大特”,区分标准主要在于台词的多少。在横店有较为统一的工资表,普通演员没有台词,每天40元,工作8小时。小特无台词或者有几句短台词,每天150元起,工作12小时。大特每天收入在500-800元不等。依据特殊情况,例如演死人,临时取消拍摄等,会有5-200元不等的补贴。群众演员中收入最高的跟组演员跟一部戏2000元左右,全年2万元左右,要保证随叫随到。但即使能够做到跟组演员,一年仅2万元左右的收入依然不能使生活水平得到太大的改善,对于需要负担家庭开销的人而言,维持生计仍旧存在很大困难。

“明星梦”是最隐秘的奢望 调查显示,53.33%的“横漂”选择来到横店做群众演员是由于兴趣所在,为了赚钱和出于好奇的人相对较少,分别只占到23.66%和27.67%,而坦言是为了出名的“横漂”仅有不到5%。通过采访交流,我们也发现,群演工作能够在镜头中出现和能够与明星静距离接触的特殊性的确吸引了很多人,许多人都在内心深处怀揣着一个隐秘的“明星梦”,但是他们却也都明白,王宝强的故事实在太难发生了,当这份工作实在难以为生时,一般都会毅然离去。同时,在横店的群众演员中,当地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稳定工作,只在空闲时到剧组兼职,相比于人口流动极大的“横漂”,他们才是横店群众演员的主力军。“明星梦”对于他们而言更是无从谈起,参与群众演员的工作仅仅是一种挣取外快的方式而已。可见,现在的群众演员并不像众多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那样,盲目甚至愚昧地守着一个“明星梦”傻等在影视基地,更多的人怀抱着成名的梦想而来,在体味到现实的残酷后也能够理性地面对。

青年作家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篇4

曹寇、春树、阿乙、七堇年等纯文学青年作家自剖生存状况

带着“青年纯文学作家生存状态调查”的名义,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曹寇、春树、阿乙、七堇年等青年作家,他们不是网络写手,也不是什么大神,他们都是在小说、诗歌、非虚构类文学作品有建树的写作者。让人颇为意外的是,摆在青年文学作家面前最大的难题,竟然就是生存!在这些已经可以“自给自足”将生存和写作悠然安排的青年作家眼里,给予同辈和后辈最大的建议竟然是“先养活自己,再谈文学”。

几年,根据《甄嬛传》、《步步惊心》、《琅琊榜》、《花千骨》等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火得一塌糊涂,这导致了不计其数的写作者投入了网络文学的怀抱。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网络写手人数已突破百万,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难道现在的青年作家都很少写纯文学作品了吗?由于蛋糕只有那么大,分蛋糕的人却很多,这也导致了超过九成的网络作家没钱拿,而那些写纯文学的青年作家们生存状况是否更令人堪忧?纯文学需要面对的最大主题:

养活自己

1981年,当时还是日本青年作家的村上春树干了一件任性的事,卖掉自己和妻子经营多年的爵士乐酒吧,开始专职写作。“我也第一次超越了青春小说概念,进入了厚重的成人世界。”辞去工作,恣意行走和写作,也随着村上春树在文学上的被肯定而成为青年作家们最理想的模板。而放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村上春树的写作成功路径,根本无法复制。

高中退学,开始专职写作时,中国的春树才17岁,一晃过去,那位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的任性女孩,早已成为“80后”青年作家的精神标杆,在回答华西都市报“青年作家生存状态”调查的问题时,她也担忧同龄作家的生存:“我不知道具体的中国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这似乎得调查才能得出数据来,据我所知,情况不好也不差。”她坦言,这两年浮躁的文化环境和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让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放弃了写作:“大浪淘沙,最终是经济状况这十几年让许多本有才华的作者放弃了写作,而不是表达能力或者才华,但还是有一些仍然在写作。”

“一般以纯文学为业的人都不会以市场原因离开,离开的早就离开了,或者专攻畅销书的早就去了。”被北岛誉为“对写作有着和对生命同样的忠实与热情”的阿乙也是青年作家的一枚旗舰,谈到这个话题,他认为致力于纯文学的青年作家最重要的生存状态是养活自己。“青年作家最重要的是先工作,有一笔养自己的钱,有医疗保险,要锻炼,注重健康。”实实在在的“告白”背后,是阿乙从骨子里对文学青年这个群里的了解:“以文学为业的总是那一批人,收入不多,多了也不善于理财,谈钱就忸怩,又清高。”

“我是比较幸运的,自己喜爱文学、喜爱写作,又恰好稿费能把自己养活。”作为青年作家里稍“年长”的曹寇,他感叹自己比许多同龄人都幸运,“据我所知的是,纯文学作家生存状况相当困难,能养活自己的只有少部分的人,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也是这么不公平。”

而在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时,曹寇点得很透彻,造成青年作家生存困境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发表渠道的匮乏,他们的文学作品得不到承认;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成就感,文学不被肯定,生活有一种挫败感。”生活和精神的两种挫败,同时折磨着青年作家。

已经专职写作15年的春树认为,从大环境到青年作家个人的家庭环境,各种因素其实都在困扰和制约他们的发展。青年作家无法回避的最大尴尬:

太过自我

青年作家,从年龄上来划分,大多是“80后”左右,而从心理状态来说,绝大多数人可以贴上“个性”、“自我”的标签。不论残酷新锐的春树,还是被誉为粗鄙文学代表的曹寇,他们的主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对自由、自我的歌颂。

“青年作家和老一代作家,最大的一个不同,或者说优势,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一根本的差别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就有所区别。老一辈的作家(50、60年代)他们的文学启蒙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世界名著等,而青年作家他们从小接触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宽阔,写作有更多可关注的角度。”曹寇说。

而说到缺点,曹寇认为青年作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普通的关怀,“比如,对他人的关怀、对亲人、对社会缺乏包容性,也不关心国家宏观大局,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像社会上跳广场舞这个现象,也缺乏基本的包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青年作家太过自我,太强调自我。”

曹寇的这一观点,其实和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讨论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举办的第七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有297名青年作家出席,其平均年龄35岁左右,这群青年作家自己“把脉”的结果,也是过于看重个人感受。

评论家李云雷提出了当代青年作家写作的局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视野与格局较小,大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现实,很难有一种更宏大地把握历史的能力。思想上缺乏创造力,只注重个人感受;二是他们受前辈作家的美学影响过于深刻,尚未从他们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因而未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与艺术风格。”

在被问道如何让青年作家走出尴尬,曹寇提出的观点很明确,“文学是滋养人的,不是害人的,首先要有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然后发自真心的对文学的喜爱,再根据自己的才能来写作。当然,文学也不是一个牢笼,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更适合写剧本、创造电影,都可以大胆去尝试。”

阿乙认为,“时下很多青年人眼高手低,将精力用来谈论大事,写作的年轻人应该把这部分时间节约下来,攻习技艺。”《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邱华栋对青年作家的建议,同样是“攻习技艺”:“当下,面对诸多诱惑,对作家最大的考验不是要写什么,而是能否踏实写作。”互联网时代对文学的最大影响:

改变文风

“80后”上下左右的作家,无可否认地正在面临一场文字革命——物联网时代、新媒体冲击下,阅读突然变成了一件艰难的事。在碎片化阅读、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纯文学作品也在悄然被改变。

“互联网时代可能有很大的优越性,比如,解放了精英写作,让所有人都成为作家,自媒体时代,让作家没有了门槛,也让传统文学链条有了改变,让很多青年作家能够放弃过去的老路,得到更多被认可、被发表的机会,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优势。”跟曹寇一样,很多青年作家都肯定了互联网对于写作的良性塑造,比如七堇年,“当下的创作环境我觉得自由多了,商业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生存的机会,总的来看我觉得是,一个时代的面貌匹配一个文学的面貌,互相共生的。”

而青年作家赵志明认为,这种开放性未必是好事,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他谈道:“互联网让人人都有话说、有表达欲,但这些和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如果因此而人人自视为作家,那就很恐怖,会导致阅读层面的崩塌。不讲章法的写作只会培育不负责任的读者,激发更不入流的写作,如此恶性循坏,那我们就会离善于学习、理性判断、勇于担当渐行渐远。”

互联网对于文学的利弊权衡,或许还有争议,但有一点是青年作家们公认的:互联网时代,对于文学作品的文风有所改变。“我先不去评价这样的文风改变是好或是不好,但确实对文风有了改变。”曹寇说,自媒体时代,每日面对信息量爆棚的社会,文风的一大变化是:“受到互联网风格影响下的写作,在写作方式上更追求阅读的快感,追求言简意赅,甚至还有了标题党的倾向,如何吸引眼球等等,这都是网络化之后造成的影响。而这种文化,传统作家、或者说传统写作方式的作家有了明显的代沟,这种影响力还会持续影响互联网之后的人类。”

赵志明看来,互联网最大的影响是让读者分类,让阅读市场重组,让中国和世界文学更快地对接。“像阿乙、大刘这些小说家已经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不过,像《甄嬛传》、《琅琊榜》、《芈月传》等,即使拥有绝大市场,我却觉得先天太不足,很难走出去,被世界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陈甘露杨帆青年作家

优势

曹寇:“青年作家和老一代作家,最大的一个不同,或者说优势,是他们思维的活跃性,这一根本的差别从他们各自的成长背景就有所区别。老一辈的作家(50、60年代)他们的文学启蒙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世界名著等,而青年作家他们从小接触的东西更多、视野更宽阔,写作有更多可关注的角度。”青年作家

局限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篇5

调查目标: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2012年2月16日,仙游县民政局基层政权股长方清云、社会事务股长肖燕煌、史黎等人前往仙游县联发建筑有限公司对部分农民工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份,调查访谈1人,现就调查访谈情况汇报如下:

调查时间:2012年2月16日

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调查方式:走访、交谈、查看新闻,报纸、网上调查

调查地点:仙游县联发建筑有限公司建筑工地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任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全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据走访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乐生坪村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目前已有八成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在网上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400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收入1200元,但是危险系数极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平均工作6.3天,平均每天工作9小时,47%的每周工作7天。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近四成农民工未和企业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有一半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得不到工伤补偿,80%的不能带薪休假,90%没有享受住房补贴或住房公积金。80%的女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12%的农民工不清楚,不能依法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吕传赞和一批专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屡遭侵权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他们建议:①加快劳动保障立法步伐。由于《劳动法》的规定比较宏观,对涉及保护职工收入所得、社会保障、人身保护方面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完善,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这给劳动执行部门的执法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使《劳动法》的很多规定难以落到实处。②建立欠薪保障制度,推行企业拖欠工资情况申报制度。这项制度对于保障职工的合法工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有很重要的作用。③充分发挥各项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项工会在组织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要进一步加对修改后的《劳动法》的宣传贯彻力度,充分发挥各线工会作用。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 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2/3不上正规医院看病。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部分人认为:要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待遇。

四.农民工的居住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席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农民工这个重要而可爱的群体吧!

仙游县民政局

留守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篇6

市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我市位于川东地区,是四川省农业大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也逐渐成为劳务输出大市。全市总人口657.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万人。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80.4万人,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78万人,占全省劳务输出总人数的8.5%,占农村劳动力的63.5%,其中:省内转移40万人,省外输出138万人,转移男劳动力98万人,女劳动力8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输转过程中,农村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在外务工,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全部的生活、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责任的农村已婚妇女。留守儿童则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18岁以下农村儿童,他们往往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2010年4-7月,市妇联在全市县、乡、村妇联组织的协作下,深入到7个县(市、区),对农村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采取统计调查、乡村干部教师座谈、调查对象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一、现状

根据我市基层妇联组织摸底调查数据显示,我市有 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41万人,占同年龄段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3.7%,其中,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12.2万人,占留守妇女总数的29.7%。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19.8%。丈夫省外务工的29.4万人,占71.7%。我市有18周岁以下儿童约134.5万人,其中,留守儿童有44.6万人,占儿童总数的33.2%,双亲外出的儿童22.7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0.9%。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随祖辈生活的13.9万人,寄宿学校的5万余人,托亲友照顾的3.4万人,其余为自己独立生活、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交通相对闭塞、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万源、开江、宣汉、渠县四个县留守儿童占18岁以下青少年总数比例均在30%以上,万源市高达37%,而经济较为发达、城郊结合区域分布较广的达县、通川和大竹三个县(区)的比例则相对较低,通川区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不到10%。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有65.6%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务工收入为主,有20.7%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变化,64.2%的留守妇女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改善。

照顾家人成为留守主要原因。留守妇女中,曾经有过外出打工经历的占留守妇女总数的85.5%。导致她们结束务工回家的最主要原因是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占80.1%;其次是因为工资太低,找不到合适工作,占11.11%;接下来是要回家生小孩,占2.9%。也就是说,因为照顾家庭的需要,必须要有一个人留在家里的情况下,往往是妇女选择了回归家庭。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家务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有31.8%的妇女认为跟家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有64.2%的妇女认为相处一般。有17.9%的妇女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有70.5%的妇女选择满意。

留守妇女成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留守妇女的日常劳动主要包括哪些”这一问题中,我们设臵了“务农、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副业养殖”等几个可多选的选项,选择的比例分别为69.6%、57.9%、75.6%、23.2%。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些留守妇女甚至当起了种植养殖大户,在家也干出了一番事业。因此,虽然在农村收入较高人群中,大多数外出务工丈夫的绝对收入高于妻子,但如果把留守家乡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所付出的劳

动价值化的话,妇女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男子比较,应该评价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3.8%的孩子有零花钱,有46.9%的孩子每月零花钱在1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的明显特征。有47.9%的留守儿童希望在父母外出期间,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有77.6%的留守儿童既会做饭又会洗衣服。很多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在家里负担着主要责任,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过早地压到了他们稚嫩的肩膀上。

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有30%的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母很满意,有93.4%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有近90%的孩子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有个孩子在问卷中写道:“父母打工,辛苦是为了我,我以后要有出息,让我的父母不用那么辛苦,让我的父母没有白辛苦。”

二、问题

(一)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

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这一现象是非常突出的。在多项选择“你认为当前生活的主要压力是什么”一题中,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占66.2%,高居各项选项之首,有39.1%的妇女在每天干完活以后,感觉“十分疲惫空虚”,有40%的妇女认为目前的劳动强度和压力对自己来说“很重,难以承受”,有51.7%的妇女认为“还算正常,基本能接受”。开江县甘棠乡一名妇女,丈夫外出务工,她独自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外,养了12头母猪,还承包别人闲臵的土地种了1亩烟叶、5亩稻谷和2亩玉米,家庭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但是,她表示,自己感觉非常疲惫非常累,常常有一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正是这些留守妇女,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责任和压力,在默默地为家庭为社会奉献。

第二,精神负担重。

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38.2%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52.2%认为有一定影响;有32.9%的留守妇女认为丈夫不在家,自己没有安全感;有82.1%的留守妇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感觉压力很大,很需要依靠。有的留守妇女表示,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而且听到风吹草动就会非常害怕,担心被骚扰,担心小偷。二是牵挂丈夫的忧心大。有63.8%的妇女担心丈夫的健康,有28%的妇女担心丈夫变心,有8%的妇女担心丈夫在外受气。三是夫妻情感交流的影响大。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丈夫是跨省务工,所以一年中,她们少有与丈夫团聚的机会。妨碍留守妇女去探望丈夫的原因主要是费用太高、没有时间、家庭责任重走不开等。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导致夫妻感情疏远,精神上得不到相互的慰藉。四是生理需求的焦虑大。虽然在问卷调查中,仅有25.1%的留守妇女选择了自己要面对生理需要带来的焦虑,但是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留守妇女的生理需求已经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村干部反映,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时有发生,有时候还会演变成为纠纷和刑事案件,农村家庭离婚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第三,卫生保健差。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

人、教育子女上,无暇或无经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有28.5%的留守妇女在感觉身体不适的时候仍不会去及时就医,有63%的留守妇女对妇女生理健康常识与保健知识了解一些,但不全面,有27.5%的留守妇女表示知道一点。坚持每年参加妇科检查的妇女基本没有,有40.4%的妇女表示自己只会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参加妇科检查,有59.6%的妇女则表示只要组织检查,自己会参加。

第四,致富能力弱。

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挣钱,在家也只能从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有49.2%的留守妇女认为当前创业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创业目标和经济实力”,有70%的留守妇女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引进居家就业项目,使她们能够既照顾家庭又挣到钱。

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

有85%的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策了解很少,很多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不知道怎么维权。受到伤害时,有的死缠烂打,有的忍耐承受,有的茫然无措。

(二)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

首先,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为主要问题。

一是亲情严重缺失。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2.8%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或一年以上回家一次,一年之中,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的10来天。72.4%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78.3%的孩子希望父母早日回家,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说:“如果可以换来妈妈的爱,我可以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些稚嫩但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表达出了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无比渴望。难以想像,大批留守儿童在经历这种与父母长期分离、情感上长期缺乏交流的亲情之后,对于亲情的理解和认识会不会有偏离,会不会影响到下代甚至更后一代对于亲情的理解。

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部分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的溺爱、纵容,在性格上表现出来自私、霸道、蛮横,有些由其他监护人照顾的孩子,则相对比较内向,有心事不愿意倾诉,过多压力和想法没有正常的渠道来疏导,必然会造成人格和性格的扭曲。有超过5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变了;在问到“如果做错一件小事,被老师和家长批评时,你会怎么样”,有32%的孩子选择了“心里气愤”、“无所谓、听完就算”和“当面顶撞,对着干”。

三是漠视亲情友情。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留守儿童往往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有事喜欢闷在心里。有34.4%的留守儿童有心事不愿意向他人倾诉,有59.3%的孩子对父母没什么感情,认为与父母交流有困难,有的孩子在问卷中写道:“父母因为我是累赘,就把我留在家里,父母打工,对我没有影响,希望他们走得越远越好。”“我是七个月的时候被父母抛在家里,他们现在回来,我就象看见了陌生人一样。”“他们打工,让我们生活逐渐变好,但是对父母的感情不是很好,对他们不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 其次,留守儿童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

未成年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肩负着主要安全责任。但是,一方面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祖辈,他们年纪大,精力有限,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孩子的照顾,一般仅限于满足其温饱;另一方面,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人群体,不是哪一个两个孩子,不可能事无巨细。这种状况造成学校、家庭之间存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衔接上的“真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留守女童被拐卖、被性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媒体。

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

父母的长期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作为主要监护人的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根本无精力教育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二是家长的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第四,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体系还不够成熟。

目前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扶,主要通过爱心大使、爱心妈妈等结对帮扶,但在推行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一些弊病。比如,“爱心妈妈”的帮扶往往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过节日送送礼物、问问生活,对孩子平时的心理、生活学习细节不了解;有的“爱心妈妈”、“爱心大使”不能坚持关爱行为,有始无终的现象时有发生;整个关爱行动,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解决具体问题不够,关爱行为的具体化、日常化、长期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象XXX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使农民能够实现就近劳务输出,使“留守”现象从源头上得到缓解。据省发改委透露,四川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将把川南和川东北地区纳入规划重点,川东北经济区重点实施以交通、水利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XXX来说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农民工就近劳务输出的重大契机。二是积极引进居家就业。各地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外界信息的吸纳力度,多方寻找合作伙伴,努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联系一些例如加工、编织等适合居家从事生产的产品订单,使农村留守妇女能够就近挣钱,有效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三是出台有利于农村创业的政策。增设农民创业贷款项目,放宽限制,减化贷款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要用好用活政策项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要按照政策规定给予全力配合,使对农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从已有经验看,在家创业有资金、有路子,务工人员往往都会选择结束在外务工,回乡创业。四是推行农民工休假制度。这项制度将有利于农民工避开春节等返乡高峰,合理安排回家探亲时间,提高农民工返乡探亲频率,有更多时间关心关注家庭,增进夫妻、子女感情。

(二)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农村妇代会主任则是抓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确保妇代会主任在村级组织换届中100%进“两委”,争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妇代会主任政治和经济待遇,真正做到农村妇女工作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把农村妇女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农村妇代会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组织留守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村妇代会应定期组织留守妇女,通过看农科片、组织农村娱乐队、开展节日庆祝活动、依托农村阵地建立聊天室等,搭建留守妇女活动平台,把组织的温暖送给留守妇女。二是建立农村留守

妇女互助组织。交换劳动是农村在农忙时节普遍采取的方式,针对某些留守妇女家庭劳动力短缺问题,村级组织应该组建互助组织,把农村自发交换劳动的行为转化为有组织的互助行动,村干部身先士卒,对一些家庭特别困难和劳动力特别少的留守妇女家庭给予帮助。三是对有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农村家庭实行档案化管理。摸清工作对象,建立起相关资料档案,联系经常化,及时反映和解决这些家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当起党和政府与这部分弱势群体联系的桥梁。

(三)建立农村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建议政府加快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投入力度。财政、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要整合项目经费,把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普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妇女能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的健康普查。在安排普查活动时,避免随意性和选择性,充分实现无缝隙覆盖。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宣传,妇联应联合卫生、计生、社会健康公益团体等,经常性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团深入到农村宣讲,特别是加强对一些健康常识、妇科保健知识的教育,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使她们能够主动关注健康、关爱自我。

(四)强化留守妇女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联系统维权服务热线12338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法律指导。妇联要汇同劳动、农业、国土、司法、计生等部门,筛选农村适用的法律法规,通过组织宣传队宣传、印制实用法律法规手册等方法,将维权知识送到留守妇女家中。加大对农村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力度,制作以案说法、法律讲堂等教材片送到农村,组织观看学习。

(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童”观念。社会在关注和关爱留守儿童时,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比如在农村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特别是利用各种节假日在农村要多举行一些歌诵亲情、感恩生活、人格教育、安全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娱乐活动,由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各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加大对本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的调研,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心理介入和疏导方面的措施,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肩负着未成年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市教育部门在如何关爱留守学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于今年出台了八大举措:一是全面掌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二是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全力保障留守学生安全;四是强力推行留守学生教育矫正;五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六是设臵亲情电话;七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八是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这些举措非常全面,而且涵盖了留守儿童教育、安全、心理需求等多个方面,但是实施起来,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要将以上措施实施并落实,我们认为,一是要着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寄宿设施和容纳能力;二是要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确定专门教师负责留守学生工作,加强农村教师心理疏导能力建设;三是要逐步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经验并加以推广,有些还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另外,我市农村1-5岁的留守儿童有10.3万,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务之急,要抓好对农村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着力改善当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水平较低、办园条件较差的现状,要给予政策支持,使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园能够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能够在留守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七)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利用媒体,在农村加大对留守儿童现状及个案的宣传,提升农村家长的责任感。二是利用农忙或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要求父母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

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尽量将孩子带在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学校要与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平台。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互留电话,经常交换意见。现在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还会上网,可通过网络建立QQ群,通过聊天、群博客交流教育方法,报告孩子情况等,督促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

(八)加大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体系的建设。一是继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一整套工作体制。改变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由政府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定期交流、总结经验,定期统筹部署,使这项工作长抓不懈,收到实效。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给予支持,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出台一些举措。比如:可指导各地降低入学的户籍、成绩、费用等门槛,让务工人员的孩子能够享受跟随父母外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项工作很多地方已经在探索并实施,但与现实的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三是加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参与关爱行动网络。除了继续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以外,可由各地关工委牵头,发动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等参与这项工作。这些老同志思想觉悟高、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热心公益事业,可以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让他们充当爱心大使,与留守儿童牵手结对。对这些爱心人士,相关部门要对他们进行较为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疏导技能培训,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教育专业能力和沟通技巧,关爱帮扶方式要从传统的简单给钱给物,向充当孩子心灵朋友的角色转换。

高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 篇7

对此,笔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实际收回275份,问卷回收率为91.7%。其中有效问卷270份,问卷有效率为98.1%。与此同时,笔者还对几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了现场访谈,从多个侧面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寻找对策。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对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笔者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具体管理机构设置、学生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体诉求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查。

在“你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感到满意”的调查(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中,270份有效问卷中有155人表示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感到满意,这部分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57.4%;有100人表示不满意,占调查总数的37%;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满意的学生有12人,占调查总数的4.4%;另外有3名学生表示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总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得到了学生的大致认可,然而,近四成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表示不满意,这也就鞭策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必须努力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不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与服务,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你认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欠缺的是什么”的调查中,问卷罗列了服务意识、管理强度、沟通意识、责任意识四个选项,每个学生只能勾选其中的一项,在270份有效问卷中有135位学生选择了“服务意识”,占到调查总数的50%,60位学生选择了“责任意识”,占总数的22.2%,68位学生选择了“沟通意识”,占到总数的25.2%,仅有2位学生认为“管理强度”是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为欠缺的(如表2所示)。

由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在半数学生的认识与体会中,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在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方面加以提升,而认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沟通意识应该首先提升的学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仅有极个别学生认为学校学生管理强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努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沟通意识,牢固树立学生管理即为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坚持一切管理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此外,笔者还对“你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有无信心”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收的270份有效问卷中,243位学生表示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信心,占总数的90%,21位学生表示对学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十足的信心,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7.8%,另外还有6位学生选择了以“不知道”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3所示)。

以上数据表明,在高职院校能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怀有较高的期许与信心,这也是今后可以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必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对此充满信心,也为今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各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此外通过与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比较复杂,处理起来难度也比较大,同时管理工作的不力开展也严重影响着正常教学的进行,广大教师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同样抱有较高的期许。

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主要存在着学生管理工作流于表面化、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管理人员缺乏服务与责任意识、学生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与责任意识 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学校管理人员要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为本,准确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需,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切忌采用粗暴蛮干的简单管理方式,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好务。要努力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出发做好服务工作。要增强责任意识,始终将学生管理记挂在心上,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改进学生管理模式 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高职院校良好教育教学秩序,有效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依据。同时,规范而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外在依据。同时,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柔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合理督促上,而不应成为制约和束缚学生发展的枷锁。在学校层面,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高校管理靠近。同时,高职院校各院系要根据自身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充分调动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创新学生管理方式方法 任何管理方式与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管理工作才能跟得上现实情况的发展,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大力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方法,通过采用民主的方法来集中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这样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同时,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办法,例如对性格较为倔强的学生进行管理就要采用不同于性格温和的学生。然而,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泰安参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