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活动工作总结(共10篇)
篆刻是极其传统的一门艺术,是艺术家用来表达自己创作精神,文化素养的载体。开展学生各种篆刻学习活动,不仅是学生对篆刻的认识,还包含许多内容,诸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创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篆刻特色教育是建设美丽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篆刻项目。
第一、继续开展篆刻特色教育校本课程。作为指导师,我通过午间自修时间和文体活动的艺术时间对学生进行篆刻实践学习指导。通过学习三年级同学初步了解了何为篆刻,初步学会拿刀篆刻,并有很多同学喜欢上了篆刻艺术。四、五、六年级同学这学期经过学习,对篆刻的理解更进一步,动手实践能力更加好了。只要我们一直进行篆刻学习活动,我们学校就能不断冒出篆刻艺术人才,就能形成良好的篆刻氛围。篆刻特色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围绕课程整合,本学期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初步提出了优化篆刻校本教材的方案。主要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实现篆刻教学在不同年级教学中的整合。
一、二年级以故事为主,包括称一称石章的重量、名家故事和玺印故事,把篆刻教学融入数学和思品教学中。
三、四年级以篆刻临摹为主,包括篆刻演变历史、认识篆刻材料和篆刻印面面积的计算,把篆刻教学整合入科学和数学中。
五、六年级以篆刻综合活动为主,包括古文字认识、打磨石章外形、计算篆刻石章的体积和表面积,把篆刻教学整合入国学、科学、数学和综合实践课中。
第二、积极开展篆刻社团活动。本学期我们组织了校篆刻社团给各中队刻印活动,整个活动历时半个月,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了本次篆刻活动。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学校提供,还有许多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低段班级刻好印章,体现出海滨一小优秀的学校传统。在活动中我不断指导学生查好篆字,选出合适的字,再设计多方印稿,选择最佳的方案,接着刻成印章,最后修改拿出最好的印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人类的喜爱。
篆刻是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篆刻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只见过同志朋友的印章,通过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中,了解到篆刻,原来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
篆刻材料主要采用叶蜡石一类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其主要工具是刻刀、印床、印泥、毛笔、宣纸等。主要工艺流程有设计印稿、上石、镌石、钤印、刻款、拓款等。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借用锲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印章中的分朱布白、阴文和阳文以及汉字抽象的线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表达得妙不可言。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又一个特征。篆刻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的诗、书、画以及构成学等多种内容,并需要真实、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学养,还要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篆刻作品是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结合的产物,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合一”的集中体现。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史学、文学、美学、训诂学和文字学于一身,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际交往和学术及艺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凭信作用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在中国书画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鉴藏用途及款识用途。
篆刻是提高我们品德修养的需要 “书品即人品,治印学做人”,也是我国古老文化的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它通过线条、字的结体和气韵来表现其相似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是情感的表达。真正的篆刻艺术应该是文化修修养与精神境界的展现。通过学做一枚印章,能够让我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下一番工夫,都要脚踏实地,有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篆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讲究线条、结构、章法布局。经过作者进行艺术处理,运用虚实、挪让、屈伸、呼应等加工,给我们以精神上无限的艺术享受。所以,开设篆刻课,让我们感受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抒发自由的情感。
结合我们学校实际(作为一所县城高中,学校虽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包括资金上对材料的投入,还为我们提供篆刻兴趣小组活动场地,但是作为全校五千多名学生,在课时上的安排就是一个大问题),和学生的现实情况(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再加上高中生首先面临的高考升学压力),我专门设计本课的教学计划,高中美术篆刻模块的教学现状并不乐观,作为每一美术教师应该进行反思,在此谈一下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本课分成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篆刻欣赏课,通过本课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时,手工制作橡皮章,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如橡皮、肥皂,制作简单的印章,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因为简单易行,既让学生对篆刻有初步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为下一步的治印做下良好的铺垫。
第三课时,篆刻的讲解和示范,在工具材料这一块,我们教师把一些实物带到课堂让学生把玩,教师加以说明就可以了,也可以在示范过程当中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透彻,第四课时,学生动手治印,通过亲身动手体验,使学生掌握治印的基本技法,达到本课总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案分析如下:
一、教材分析 篆刻简单的说就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我觉的篆刻模块在高中开设是最有特色的一个模块,作为一种美术形式来说,书法、篆刻本身就是中国最独有的美术形式,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二、教学目标
1、篆刻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兴趣,我国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受到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懂得治印的技法。
三、教学方法:
欣赏、讲解和学生动手刻印练习相结合。本课分成四个课时,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四、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度时期,一方面他们勇于探索,他们对美好的事物不仅敏感性强,而且接受能力快。高中生正逢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执刀刻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手、眼、脑的配合和灵敏素质。
五、教学与难点
1、难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刻字的方法。
2、重点:篆刻鉴赏和治印及其方法。
六、教具与学具
1、教具:刻刀、青田石、印泥、砂纸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2、学具:刻刀、毛笔、墨、青田石(肥皂、土豆、橡皮),砂纸、圆镜、牙刷等。
七、讲授新课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学生听课。
篆刻这一模块的内容比较庞杂,教师应对每一部分内容了如指掌,做到游刃有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印材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放开学生让学生分组自行收集相关的石材和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也来当一回“鉴赏家”,在篆刻的发展史方面可播放视频资料。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如橡皮、肥皂,制作简单的印章,引起学生对篆刻的兴趣。比如制作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卡通图案章。
2、新授课
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的完美与巧妙的。
印章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画面构图完整。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等。(举例说明)从字意看,有姓名印、别号印等。(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3、欣赏优秀的篆刻作品,名家名作。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促进学生了解这门艺术在,字法,刀法,篆法上的独特语言,并且能够运用这种艺术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
4、教师演示。篆刻的刻印:
①写印稿: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用小楷笔蘸上浓墨写印稿.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满意的。
②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然后用毛边纸或宣纸盖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以刻了。
③运用刀法:初学者可先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时,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转石不转刀,盖印文的线条显得浑厚而不扁薄,有金石气息。
④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查看,用小镜子照印面,仔细观察,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八、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为自己制作一个姓名章。通过动手体会篆刻之美,体验书法、章法、刀法的巧妙结合和独特语言,掌握治印的基本技法。九:作业布置
一、学校基本情况
蚌埠市后场小学始建于1970年,现为淮上区吴小街镇中心学校。学校占地29.5亩,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50余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区市级“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0人。
近年来学校把握机遇,努力探索办学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明确“素质为本,艺体见长”的特色办学主攻方向,积极拓展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经过全校师生不懈的努力,2008年正式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淮上区第一所市级特色学校。
几年来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安徽省家教名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消防教育示范学校”等;学校少先队组织先后被省少工委和市教育局授予省“红旗大队”和市“少年雏鹰大队”称号;连续获得蚌埠市11、12、13、14、15届文明单位称号。
几年来,学校逐步打造出“一横”(即年级层面的主题实践活动)和“一纵”(即时间层面的一年四节:校园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科技节、书香节)两个维度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德育教育活动,构建学生德育教育框架,使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2014年以来学校结合“少年蚌埠”行动计划,实施了以“动手、动脑、健体”为主要内容的“快乐周末”拓展型课程,聘请了校外的专家和民间艺人充实到特色课程教师队伍中。每周五下午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走入乒乓球、太极拳、田径、空竹、绘画、剪纸、篆刻、经典诵读、棋类、计算
机操作等课堂。这些拓展型课程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平台,为学生各方面综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术篆刻和体育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多年来学校为省市各运动队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学生的篆刻作品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规划篆刻特色项目新的三年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故提出此项目规划书。
二、“篆刻文化”项目建设发展概要
2008年9月学校明确“素质为本,艺体见长”的特色办学主攻方向,确定了以“篆刻文化”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并为最终形成“人人会拿篆刻刀,个个金石显创意”的学校特色而努力。
几年来篆刻文化在后场小学的开展情况。1、2008年9月确定了以“篆刻文化”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项目。2、2009年第一批篆刻实验班成立。3、2010年5月—2014年5月连续5届艺术节成功举行,篆刻作为特色项目进行展示。4、2013年4月学校美术篆刻室投入使用。5、2014年3月校本教材《一起学篆刻》开发使用。6、2014年10月省教育厅金燕副厅长到校视察工作并对于学校开展的篆刻文化教育给予肯定。
7、截止2014年11月,学生篆刻作品在省市级获奖百余人次。
三、“篆刻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学校围绕“篆刻文化”这一艺术教育特色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校的篆刻文化教育在许多方面还
有待完善,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与深入研究。
1、课程的问题
如何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统整,既不影响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度,又满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另外篆刻文化教育与各门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与篆刻学习相得益彰,这些都需要研究。
2、教材的问题
目前,我校已经编制出了篆刻文化校本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一本教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整合出优秀的教学案例、总结出成熟的教学经验和模式供大家分享。
3、教师的问题
要形成学校特色,必须要有一批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目前我校只有两名美术和一名书法专职教师,所以提高全体教师的篆刻素质,发现、培养和造就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是创建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任务。
4、教学的问题
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篆刻文化教育,而我校目前在篆刻文化教学方面,还没有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模式。
四、篆刻项目今后发展的解决方案与实施方法
1、以篆刻名家的指导引领篆刻文化的发展、建设。
2、以成立篆刻教研组的方式科研引领、探索篆刻文化的教与学。
3、以团队的力量来推进学校篆刻文化的再发展。
4、以培养篆刻尖子生来扩大篆刻文化建设的影响。
五、篆刻项目今后发展总体目标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努力实现“人人会拿篆刻刀,个个金石显创意”的校本特色。
六、阶段目标: 1、2014.9~2015.12:确定篆刻项目实施计划、各年级培训重点(一至六年级分别以“赏、识、书、临、创、展”为重点);成立篆刻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邀请专家引领;完成校本教材的丰富完善;全面落实书法课的教学;成立小印社。2、2016.1~2016.12:开展篆刻文化课题研究;充实师资力量、加强培训;丰富和完善校园传统文化布置;开展篆刻交流活动。3、2017.1~2017.12:努力实现“人人会拿篆刻刀,个个金石显创意”的校本特色;拓展篆刻、剪纸、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教育;印社成果展示、省域内有较高知名度。
七、制度保障:
1、建立“后场小学推进‘篆刻’项目领导小组”。
2、明确责任与分工。
3、制定项目推进计划,以及分阶段实施意见。
课题: 篆刻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授课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书法和篆刻教案的鉴赏,激发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的
兴趣,了解我国书法、篆刻的起源和类别,使他们受到书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篆刻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篆刻时如何把运刀的方向、角度与力度。
教学难点:篆刻的治印步骤及方法。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和传授做方法在做示范及辅助学生完成篆刻
教具准备: 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纸、砚、墨、印泥、砂纸(粗 细两种)圆镜、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学生仔细看。
学具准备:刻刀、毛笔、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纸、小 圆镜、小牙刷、毛刷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具、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二:引入新课:(3分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发布了,是一个中国印。那谁能说说他的具体名字,描绘一下它的样子?
很好,名字叫“舞动的北京”,是 一个“京”字,像一个正在运 动着的人。(展示会徽图片)大家想不想要一个自己的中国印 啊?好,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就 是你们选定的项目——篆刻。
三:讲授新课:(25分钟)在进行一个项目之前我们 是不是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 的背景资料啊?那么这项工作大家各做一半,接下来我先把我查到的篆刻背景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收集相关信息
1、篆刻的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雕琢技法。狭义:专指后人所谓的治印之学。
2、篆刻的别称 “治印”、“铁笔”、“刻印”、“印图章”
3、印章的发展 商周时,无论官方民间都叫印章“鉥”。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天子用的印就叫“玺”,士大夫及平民就以“印”代替。汉朝,天子之印仍称为“玺”,太守将军等食俸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称印为“章”,平民所使用的称为“印”、“印信”、“信印”,“印章”的名称由此而来。唐朝,武则天认为“玺”与“死”的音很相近,就改“玺”为“宝”,此时民间产生变化,有红泥来盖印,故称印为“朱记”,简称“记”。宋代,印章使用广泛,常盖在图书或图画上,所以印章称为“图章”。元朝,蒙古人入主建立王朝,印章又出现了另一个面目,常在汉字旁边加上蒙古文;民间则流行画押——签字,即把“押”铸成印,上面是姓氏,下面是自己的一个花押,称为“元押”。明代官方颁布的官印称为“关防”或“条记”。清朝,篆刻风气大盛,治印成为文人的一种嗜好,有人把印叫做“戳子”、“戳记”、“手戳”。民国以后,民国六十四年公布的《印信条例》,印信分为:“国玺”、“印”、“关防”、“职章”、“图记”等五种。值得一提的是,篆刻的发展由原先的“昭信”、“表明身份”、“佩带装饰”等实用型态或书法的附属,一跃而与书画鼎足三立,成为独占一方的“篆刻艺术”。
(二)篆刻的用途及分类。刻印章称为治印,治印多为篆字,故称为篆刻。篆刻要求书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与巧妙的结合。古代在印面上刻着官阶或姓名来佩带,作为取得对方信任的标志,流传至今,仍保持了它从属性的用途,如取款,写证明必加盖公、私章等。印章作为一种辅助艺术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上,或用来说明主题内容、作者姓名、创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来增加画面构图完整,成为世态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书法、绘画相提并论,称它们为“金石书画”。一幅好的国画作品,要求诗、书、画、印四绝。
印章从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阴文印)和朱文印(阳文印)、肖形印等。(举例说明)
从字意上来看,有姓名印、别号印、年龄印等。(参照课本或举例各不同图说明)
从印章盖在书画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为名章(姓名、别号、地名、年龄印均盖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后面)、闲章(如诗句、成语、吉语、肖形图案等,均盖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边款,阴刻在印章的一边,好像画上题诗文款志一样,可以记录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三)设计印稿
(1)章法篆刻:设计印稿在篆刻当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设计印稿时首先应从章法上重点考虑,如印文的内容包含几个字,字与字之间笔画的多少,疏密关系的对比,根据印面的形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法、印文怎么样分间都需要精心设计。在设计当中,既要照顾全局的和谐、平衡、又要考虑局部在分朱布白时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联络的关系,要学会在自然错落、似不平衡的空间对比当中去寻找空间美感。在篆法上,一印当中所采用的字体必须是同一时期、同一体势的文字。
(2)排列方法
a、字姓,双字名,印文中不 带“印”字。假设“何柳伊”排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字姓(复姓)双名者,假设〈欧阳秋香〉排为右列作“欧阳”,左列作为“秋香”即可。
c、双姓,单名者。假设〈司马光〉排为右列作“司马”左列作为“光”即可。d、单姓、单名,印文中带“之印”者,假设〈王月之印〉排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有些姓名并不依照一般的规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为使双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转回接以求圆满。假设(何柳伊印)排为右列作“何、印”左列为“柳、印”。对于初学者平来说,应从规矩入手,支委切莫滥用“回文”。
(四)课堂练习
①写印稿: 选用毛边纸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纸,盖在用砂纸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轮廓,在轮廓内,用小楷笔蘸上浓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写印稿.根据已设计好的印稿,反复多写几次,最后选一张配篆、章法满意的。
②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迹干后,再对准所刻的印面将稿纸反复在上面,固定好四边,把稿纸涂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纸,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后用四层毛边纸或宣纸盖于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匀地揉磨,于是墨稿便复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发现个别的笔画未印清晰,可用墨笔再勾描清晰,便可运刀锲刻了。
③ 运用刀法:冲刀法——包括横冲、竖冲、逆冲三种姿式。初学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横冲刀法,刻竖画时可将印章转过来一律横刻,执刀如执笔,刀杆应向右倾斜,并用无名指抵住印面右侧边线用力,控制冲刀速度,避免打滑。刻字的方法:在刻字运用时,无论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线条,运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内)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锲刻。在刻弧形的线条时要石随刀转,转石不转刀,采用“双刀”刻字,应先刻完笔画的一边后,将石章调转达180度,再锲刻未完成的另一边。要求印面的凹处呈倒梯形,这样处理,盖印文的线条显得变化,浑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气息。
④修改:印章刻好后不应急于盖印,须从整体章法上审查,将小镜照印面,细察印面效果,可补刀修饰。最后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盖在白纸上。
(六)巡回辅导,课堂总结
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做法,当场演示,以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发现好 的作品及时进行表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课堂总结:(5分钟)五:作业布置(5分钟)
1.同学们回家构思设计一题自己的印稿,注意章法、篆法的和谐处理。2.还没有完成的同学,课后抽时间继续完成手里的半成品。
课
题(板书设计)
篆刻
1、篆刻的概念
广义~~~~~~~~ 狭义~~~~~~~
2、篆刻的发展史
3、设计印搞
3、篆刻制作 写印搞
3、印搞上石 刀法运用
《印章的篆刻》,是江苏省教材《工艺制作》课本中的内容。教材不仅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同样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信息,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提供了线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掌握镌刻印章的基本技能
教学分析
《印章的篆刻》,是江苏省教材《工艺制作》课本中的内容。教材不仅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同样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所必须的知识和信息,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与信息提供了线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结构呈现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活动篇,另一部分为与活动篇相对应的信息篇。活动篇主要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组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反映了学生在观察、体悟、设计、操作、评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体现终端结果在动作过程中的一般性认知规律。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的实际和他们的学习基础,以及他们的整体观察能力不强,需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我结合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印章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和印章的类型、用途、工具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2.学会研究、交流、展示、评价等自主学习方式;
3.掌握磨平印面、转印、镌刻、铃印等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镌刻过程中的刀法
教学方法
1.研究性学习与操作性学习结合;
2.过程与方法结合;
3.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结合。
教学手段
板书、板图、教材图例分析,实物投影辅助教学、学习评价
教学过程
一、第一阶段活动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按照指定位置入坐,课堂秩序安定后,教师提出印章篆刻课程的要求和规定,诠释学习评价表。
附:印章篆刻操作室管理制度
1.进入教室后未经老师同意,操作台上的物品不能擅自动用。
2.上课时未经老师同意,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
3.教室内不得大声喧哗,追逐打闹,保持操作场地清洁整齐。
4.爱护工具以及材料,工具使用要规范,课中所用的刀具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得玩耍刀具,更不得把刀尖指向他人。
5.下课后要把自己的操作台收拾干净,把工具和材料放回原来位置,不得随意乱动。
6.离开教室前要清理个人所用的工具及材料,工具放回原来位置,并把自己的操作台几周边场地打扫干净,关好门窗。
(二)导入新课
叙: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
问:同学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印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成绩报告单、发票、书画……
问:有谁知道印章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回答、小组补充。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叙述:
我国的印章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就在龟甲、兽骨上刻文字记载事迹,据有关资料记载印章起源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则被广泛使用。之后则有了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
(三)讲授新课
叙:印章的发展从古到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种类与用途也多种多样。
简介印章的分类与用途:
(1)封泥:古人将文字书写在竹木片上,再将这些竹木片编联在一起,写好的公文或书信用绳子栓好,为了保密,在绳子结上加一块轻泥,再在泥面上盖印,泥面上出现凹凸的字,人们把这种盖有印的泥称为“封泥”。
(2)古玺:秦代以前的印章称作“玺”,因距今久远称为“古玺”,到汉代只有皇帝、皇后的印章才称“玺”。
(3)秦汉印: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昌盛,印章空前发展起来,多以小篆、缪篆入印,达到了印章艺术历史的高峰,这时期的印章称为“秦汉印”。
(4)官印:此种印区别于私印,印面多用“印”、“章”等文字,多为年俸禄两百石以上的高官所用,汉代流行。
(5)私印:区别于官印的私人用印,印面多为“信印”、“私印”字样,以汉代最为流行。
(6)肖形印:以图像入印的印章。
(7)闲章:从隋唐时期的“闲印”开始,唐太宗有以年号为印文的联珠印“贞观”,印章转入游艺性质并作为艺术作品的补充后,这类印章称为“闲章”。
(8)边款:在印章的边侧刻上作者姓名、制作年月、地点或记叙与印章内容有关的文字,因其位置在印之边壁,称为“边款”。
(9)藏书章:唐太宗曾把联珠印“贞观”盖在御藏书画上,后人效仿,文学家苏东坡有“赵郡苏轼图籍”的印章。明清以后这类印章越来越多,大体分为收藏类、鉴赏类、校订类。
2、问:有没有同学篆刻过印章?篆刻印章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和材料?
工具:印床、印泥、刻刀、砂纸、铅笔、白纸、印蓝纸、刷子
材料:青田石、寿山石等
印章制作技法介绍
朱文:将印文周围部分刻除,印文突出。
白文:与朱文相反,将文字笔画刻去,印文凹下。
(1)冲刀:用刀角顺着要刻的线条推力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行速度。冲刀角度小,与平面约成30度。冲刀的特点是出锋锐利,印文挺拔刚健,适宜镌刻平方正直较规矩的印文。
(2)切刀:执刀角度比冲刀大,约成60度,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刀角一起一伏,将要刻部分镌刻。
边框与界格
根据印章的风格决定是否要边框和界格。
二、第二阶段活动——操作性学习
(一)布置本节课任务:
临摹白文阴刻——水上人家
1.操作步骤:
设计印稿——磨平印面——转印印稿——检查印稿——镌刻——铃印——修改,调整
2.提出注意点:
(1)印稿设计布局要求体现:横平竖直连斜曲,顶天立地布满格。留边出气显神韵,冲边借边巧用格。空空相等找匀称,疏密相兼是风格。
(2)刻印时候注意走刀不宜过快,防止划伤手指。
3.学生分小组操作。
4.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指导,总结问题,质疑。
5.展示学生作品。
6.学生自评、互评。
7.教师对整个印章篆刻学习与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填写学习评价表。
8.在掌握刻印基本技巧后,可以尝试刻朱文或其他肖形印。
(二)按照教师要求规范工具的摆放,清洁完各自的桌面和地面,等待教师检查,经教师检查合格允许后方能离开教室。
课后反思
新的劳动与技术教学模式是以实物、事件为载体,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一种项目引导教学方式,由以下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渗透的环节组成:
1、围绕项目确定专题;
2、围绕专题设计规划;
3、围绕专题实施操作;
4、围绕作品评估改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的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主导思想,就是强调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甚至通过自学也能了解或训练教材中提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从新的教育思想上分析,它符合当今课改的要求,即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生操作中找到问题,在实践中质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要使认知经验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投影展示操作方法,全体同学分组练习。各小组间自由交流,互相学习,要求学生做到虚心学习,耐心讲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背景音乐的播放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操作氛围,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并总结大家所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决。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在这里教师不是越俎代庖的详尽指导者和示范者,而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困惑时,教师用协商的口吻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启发,从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劳动与技术成绩的评估以老师评估与学生自我评估想结合、作品的终结性评估与平时的形成性评估想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与弱点,有利于学生的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由于劳技学科本身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学生会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疑问,及时通过引导和演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体现创新精神,有益大脑开发。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环节,我试图实现观察与操作,认知与情感,知识与能力,模仿与创造,智能与审美,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审美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书目
他们是篆刻师,他们所篆刻的,既有他们真实的记忆,也有虚无的幻想,更多的,是一个悄无声息的世界,悄无声息,当一个或许不存在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发生时,一个新的世界,诞生了。
在人类历史上,优秀的篆刻师,或者主宰者有:凡尔纳(科幻小说之王)、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他的《指环王》非常棒!是部史诗级作品,电影看过没?游戏玩过没?)、莎士比亚(这个口味有些重,悲剧小说很好看,但《十四行诗》才是真正的精华)、安徒生(这就不用说了)、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他们的小说也是有历史背景的,但也很荡气回肠!当然红楼梦不是荡气回肠,但红楼梦亚洲第一好小说)。
……
优秀的篆刻师太多了,列不完,但每个篆刻师都有各自的精华所在,即各自的风格。
我很想当一名篆刻师,但只是学徒而已,可能是闹着玩,可能是练笔,但我是真心想要过一把主宰一个新世界的瘾。
摘 要:在齐白石的艺术中,篆刻占有重要位置,齐白石一生刻章不计其数,他甚至认为自己在篆刻上的成就不亚于绘画。通过解析齐白石印作技法,分析齐白石篆刻风格,研究齐白石学术刻印历程,整体评价齐白石的篆刻艺术。并略带探讨其艺术与人生之精神。其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无疑确立了他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而篆刻与书法,不相伯仲,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他和谐统一,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齐白石;篆刻;艺术家;印文;章法;刀法;篆刻风格
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大多具有集诗文、书画、篆刻艺术于一体的技艺结构,齐白石就是这样一位诗、书、画、印修养全面的艺术大家,他一生坚持治印不辍,以“三百石印富翁”自号,其实其篆刻创作远不止“三百”。篆刻是艺术家的心画,印文是心迹的表白,齐白石的一生刻印时间长,数量多,他把不同时期的生活感受发而为书画,也镂之于金石,把齐白石的三百石印排列开来就是一部与他的生活史并不完全相同的心灵史。这些篆刻印文是白石老人生活感悟的心语,充满感叹也富有智慧,记载了他不同时期的思想感情变迁与心灵转换。
齐白石是现代的篆刻家,印风纵横奇肆,苍劲剽悍成一派,影响极大。他能书擅画,成就极高,书推崇徐渭、石涛、八大山人,创积墨为叶,红色为花,间以工笔飞虫点缀之法,画鱼虾生动之极,画名倾倒南北,篆刻更是“为前人所不为者”,遂开“齐派”成为一代宗师。
齐白石30多岁开始研习篆刻,研摹浙派丁龙泓、黄小松两家印谱,并以治印入手摹习钟鼎篆隶文字。齐白石的篆书艺术特色在于他的画家字风格,古代篆书体大多讲求用笔起引皆圆,行笔藏锋无起收之迹,保持中锋,粗细均匀,这是先秦乃至汉唐篆书的基本风格倾向。齐白石的篆刻,34-43岁仿浙派丁敬、黄易,43岁后改学赵之谦。约50岁后,一面学赵,一面上溯秦汉玺印;居北京后,又喜秦权、将军印,约70岁至72岁,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齐白石27岁始学何绍基书,41岁时在北京得李梅痴指点,改写魏碑,此后长期写《爨龙颜碑》①。同时,他还学金冬心、李北海。64岁所书《借山吟馆诗草》,用金体。此外,他还写《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等②,其中这两碑对齐白石篆刻有重要影响。《天发神谶碑》的结体与笔法全由此碑变化出,彼此在风格上都属于方劲瑰伟一路。《三公山碑》为篆书,属“缪篆”,介于篆隶之间,乃汉印中多见的字体。它的笔画由秦篆的圆转,变为方折,风格苍劲茂密。
1930年至1933年四年里,齐白石刻印约700方,仅1930年-1931年就500余方,其数量之大,实在惊人。这些作品,已完全脱离对赵之谦乃至汉印的模仿,树立了自己的风格。1933年-1934年(癸酉、甲戌)齐白石刻印更多。但以自用印为主。1934年以后的作品,大致沿袭了已经成熟的风格,不曾有大的变化。从已确知年代的作品看,总趋势是愈往后愈平直、单纯,愈自然、随意,愈刚劲、痛快。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藏一薄本《白石草衣金石刻画》印集,收46方小印,其中多所谓“金丝式”朱文名章,工整秀丽,似赵之谦工细一路风格,如“齐白石”、“齐伯子”、“木居士记”、“借山老人”、“无党”等。另一些白文印如“频生发福”、“闲止”等,刀法圆厚,字体端庄,则近于赵之谦另一路风格。
齐白石篆刻风格形成与他早年的木匠生涯有很大的关系,他早年以刻印为生,再早雕刻木器花饰,斧劈刀砍的长期实践造就了他的腕力、眼力以及对于木刻金石气息的感受。治印是方寸之间的艺术,齐白石的篆刻能突破点画形体本身的束缚,从整体章法考虑,大胆变换、拉大疏密反差,动中求静、险中求稳,最终形成自家风格特色。在篆刻艺术风格上,齐白石“不知有汉”、“胆敢独造”,突破明清文人篆刻的“书卷气”与“金石风”,形成了自己浑厚粗犷、潇洒苍劲、自然而又不失神韵的艺术风格。齐白石刻印大都是一刀下去,绝不回刀,如同用笔一样,本初挥写、随缘成迹,讲求刀感与石味,从不修饰,保留泼辣率真之感。
齐白石有言:“能在不求似中得似,方能显出神韵”④。这是他一直以来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性格所成就的。所谓“蔬笋气”就是自然之气。这种“蔬笋气”不仅表现在他的艺术中,也一直存在于他的为人处世中。齐白石一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对于政治怀着一种疏远的态度,齐白石认为当官对于自己简直是受罪,坚决拒绝。为了表示自己与官场的绝缘,他曾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来自勉。
教学目标:
书法、篆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特有的艺术门类,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有“国粹”之称。因此,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书法、篆刻,从中热爱、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当是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
1、书法、篆刻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理解历代优秀作品表现艺术情感的独道之处。
2、传统中汲取精华,总结经验,敢于去创造出表达自我情感的形式,当然,这种形式可能是多样的,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欣赏书法篆刻艺术,理解认同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使学生掌握书法、篆刻教学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2、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教学兴趣,作为业余爱好或继续学习。
教学课时:18学时 教学过程:
课程安排:
一、讲授和讨论书法篆刻教学的有关理论(3学时)
1书法或篆刻教学的意义
重点采用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2书法或篆刻课的鉴赏
①采用实物展示教学法,可以是教师作品,可以是优秀的学生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视频或图片展示,欣赏优秀的书法、篆刻作品
③采用对比法(对比不同时代名家、以及同一时代名家的不同作品风格以及行楷篆隶等各种书体的辨别)
④采用讨论法(讨论书法篆刻的艺术手法,艺术章法、艺术造型„„学生交流发言,说说自己的爱好及喜爱原因)
⑤作业安排,写一篇鉴赏或感想或计划。
二、、学生进行书法或篆刻教学实践,及时进行总结和评价。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书法或篆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技法练习(4学时)A书法课的技法练习
掌握基本的运笔方法、笔画写法横、竖、撇、捺„„多注重教学方法,防止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永字八法”)
B篆刻课的技法:
篆刻的构图、章法(比例、粗细、间距、转折、头尾、边栏„„、运刀方法(冲刀、切刀)、篆刻的治印(写印稿→印稿上石→镌刻→修改调整)
钤印技巧等
2书法课或篆刻的练习阶段(5学时)
(一)多彩用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阶段经验及不足交流(指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提高。)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思考题:认真分析书法篆刻教学的体会,撰写一篇“个人经验总结”
3书法或篆刻课创作(5学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自我探索的能力,它比直接给予答案来得更深刻,更有亲身体验。因此,重结果又重过程是书法篆刻教学中的重点。
尤其是篆刻教学,动手能力比较强,可以让学生多尝试各种表现内容及形式(如可以是自己喜爱的图案等,作为自己的标志),来激发自己的兴趣。
三、课程成果展示阶段
1作品展示(1学时)
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最好的激发其在学习的兴趣点的方式。
写一篇关于学习书法的个人感受或说说对书法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书法技法之外的人品、书品、个性)
2本课程成绩考核:
1、平时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占40%)
2、模块末成绩(占60%)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法篆刻的艺术成就,推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进一步繁荣,经申办和协商,中国书法家协会确定与上海、广西联合举办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本届国展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握正确的艺术导向;遵循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的创作规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阳光评审;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提升人文精神;推动中国书法事业繁荣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现将征稿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中国书法家协会
联合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上海展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 上海友联书画院
广西展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广西跨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二、组织机构
1、组委会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组委会由中国书协和联合主办方共同组成。
2、评审委员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产生暂行办法》,组成评委会,负责评审工作。
三、作品
本次展览分区征稿。草书、楷书、隶书作品请投寄至上海展区;行书、篆书、篆刻、刻字作品请投寄至广西展区。
1、投稿
投稿作品分为书法、篆刻、刻字三个部分。投稿作者可参加两个展区不同书体的评审,入展后只保留一种(件)参展。
(1)书法部分:书法作品请投寄作品原件。书体不限,尺寸:高度不超过180cm,宽度不超过97cm,一律为竖式(超尺寸作品需提前申报,经组委会办公室同意方能投稿)。不收册页、长卷,所有作品请勿装裱。
(2)篆刻部分: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不大于4尺对开的宣纸印屏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寄篆刻原石参展,原石归承办方所有。
(3)刻字部分:刻字作品材质为木质,尺寸不小于40cm×40cm或相当于0.16㎡。刻字作品初评采用照片评审,一律为8寸彩色照片。投稿刻字作品时请附上作者书法作品一幅(四尺以内,书体不限),以作评审参考。投稿一律用挂号,请在信封上注明“刻字”字样。入选后由承办方通知,寄原作参加终评。
2、范围:年满18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自由投稿。投稿一律使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投稿者不予评审。
3、费用:每一件作品或照片收参评费30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汇30美元),没收到参评费的作品不予评审。凡需退稿的,每件作品在投稿同时,汇寄人民币80元退稿费(每件作品上5000元保险,需支付手续费50元),并附退稿费汇款单复印件。展出结束后要求汇款退稿的,限于人力,不再办理。入展作品不退稿,由承办方收藏。入展作品已经交纳退稿费的,由组委会将退稿费退还作者。
4、说明:请在作品(照片、刻字原作、书法原作)背后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固定电话、××)、作品名称、材质,草书、篆书请附释文,个别异体文字,请附文字出处的复印件。为便于准确登记,及时联系作者,请另打印填写《十届国展投稿登记表》(启事后附表格,可复印使用),连同身份证复印件、汇款单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组委会根据作者提供的信息做好收稿登记工作。
四、评审
1、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大展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明确违规的处理办法。
2、书法、篆刻作品评审初步定于2011年9月份举行;刻字作品初步定于2011年8月份进行初评,9月份终评。全部作品评审结束后,由主办方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审结果。
五、展览
十届国展定于2011年11月同时在上海市及广西南宁市举行,展出作品800件以上(其中包括60件优秀作品)。展出后,优秀作品择时在首都北京展出。
六、出版
十届国展开幕式之前出版《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
七、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获得优秀作品的作者颁发奖金、证书;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证书,全部入展作者赠送本次活动展览作品集一册。
2、优秀作品作者奖金每人10000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800元(均为税前)。
3、非会员书法作品入展,作者具备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条件。
4、本次活动优秀作品作者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优秀作品、入展作品证书、作品集以及退稿作品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两个月之内寄出。
八、征稿日期
自见报之日起,截至2011年8月15日(刻字作品截稿日期为2011年7月15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九、收稿和汇款地址
1、上海展区收稿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238号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全国十届国展”办公室 邮政编码:200040
联系人:郑振华黄仲达
电话:***
***
021-62494921
参评费可通过邮局汇款。
邮局汇款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238号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邮编:200040 收款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全国十届国展”办公室
2、广西展区收稿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11号跨世纪书画艺术馆 “全国十届国展”办公室邮政编码:530022
联系人:黄伟刘园园
电话:4006050003
0771—5519268
参评费可通过邮局汇款。
邮局汇款地址: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11号跨世纪书画艺术馆“全国十届国展”办公室
邮编: 530022
收款人:刘园园
十、全国十届书展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联系人:郑培亮李宁杨家伟
电话:010-59759814
E-mail:zgsxzlb@163.com
十一、其它事项
1、凡是发现或被举报作者代笔、代刻等问题,经组委会核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将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32号楼A座616 中国书协展览部
邮编:100083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
【篆刻活动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篆刻校本教案06-07
篆刻培训09-29
师德活动月活动工作总结10-23
元旦亲子活动总结-庆元旦亲子活动总结11-12
党日活动-党日活动总结05-24
小学科技活动周活动总结07-03
“共建平安活动周”活动总结11-16
公益活动策划书大赛活动总结10-30
中学生军训活动个人总结_军训活动总结11-07
校园集体舞展示活动方案、活动总结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