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精选6篇)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1

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了,大家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省考备考阶段,很多考生对于申论的复习还是有很大的抵触心理,虽然可能早早的就开始着手省考的学习,但是多数都选择从行测着手,而暂时搁浅申论。原因在于,申论的材料字数较多,阅读起来工作量很大。再者,题目虽然少,但是答题的字数较多,写起来比较费时间,或是根本写不到字数要求,没有那么多要说的,而且考生往往写完之后,对照参考答案,发现要点踩上的很少,几套卷子下来之后,都如此的话,就会打击考生复习的积极性。

所以,综合上述情况,考生往往不会优先选择申论的复习,然后,在后期就会慢慢发现申论提分并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程,她需要在做题之中慢慢地积累,而此时离考试也已经不远了,这也是现在申论面临的尴尬境地。

如何正确面对申论的复习?黑龙江中公教育认为认为分为三个阶段。

要想学好申论,必须要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并热爱它。爱看

材料,喜欢写字,客服自身的为难情绪,不要讲它看成是考试,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要抱着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态度去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投身到申论的复习之中。第一个阶段是端正心态。

无论再好的心态,也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所以只有勤奋努力,认真好学才能真正取得复习的效果,不断地做真题及模拟试题,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第二个阶段是埋头苦学。

经过大量的习题之后,就是查缺补漏环节了,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空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2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当着怎样的任务,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教什么、怎样教?当我们拘泥于学科特点, 过分强调学科性质, 拘囿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 争论着是体现工具性还是体现人文性的时候, 我们可能就会陷入一个“圈子”, 可能会一直在“语文王国的象牙塔”里津津乐道, 沉浸于些许创新的得意之中。最近听人聊起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 又翻阅了一批蓝本, 不禁大吃一惊: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方向似乎有点偏, 我们日常语文教学的功夫花得似乎有点偏, 我们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标准似乎有点偏。我们注重了文学性, 轻视了应用性;注重了鉴赏, 轻视了实用;注重了选材的新颖、构思的精巧、结构的出奇, 轻视了准确性、应对性、逻辑性、思辨性;注重了发散性思维, 轻视了聚敛性能力;注重了文采, 轻视了平实、中的、有效……在有了些豁然的启示之后, 想引起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考并有所行动。

以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为例。全卷一共提供了十篇阅读材料, 全是涉及“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 卷面一共10000多字, 要求考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以后, 做四道题目:1.假如你是“给定材料6”中所说的参加“四海论道”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之一, 赴世界各地向人们讲述真实的“中国制造”。请你写一份能够全面概括给定资料主要观点的发言提纲。要求概述全面, 条理清楚, 语言准确, 篇幅为350-400字。2.“给定材料5”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请您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 作出必要的分析 (内容不少于四个) , 要求观点明确, 分析贴切, 语言简洁, 篇幅不少于200字。3.针对“给定资料3”中所提到的第一个“落后”效应, 请你结合给定资料, 提出相应的对策。要求针对性强, 方法可行, 篇幅不少于200字。4.结合给定资料, 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 自拟标题, 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 观点明晰, 说理充分, 结构完整, 篇幅不少于1000字。整个考试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我们的考生就是要在这规定的时间内, 不仅要阅读完给定材料, 还要写出大小四篇文章;不仅要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 还要联系生活实际, 产生出自己的思想, 并把这种思想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这对考生来说, 确实是勉为其难的。要想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我想, 考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的一些基本素质:一是快速阅读能力, 要具备一目十行的功力, 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读长篇大论, 并能将条理梳理清晰;二是概括分辨能力, 要能准确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 分辨出材料的重点与非重点、真观点与伪观点;三是统揽材料的能力, 要沉入材料又能跳出材料, 将材料的文思、脉络很圆活的前后勾联, 悟出“文气”和“文路”, 保证使用材料时能信手拈来, 组合自如;四是善于将阅读材料和文章写作要求粘合起来的能力, 把握了文章的精髓以后, 要认真研究写作要求, 找到写作要求和材料的结合点, 从而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五是全面高超的写作能力, 不仅语言基本功、谋篇布局基本功要过关, 不仅写作的速度要快, 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 还要能适应不同文体的写作, 特别是各类应用文体, 并写出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六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 提供的材料要引起我们的共鸣才能有感而发, 而产生共鸣的前提是对生活有积极的参与、充分的了解和习惯的思考;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只有具有独特、深刻的视角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慨叹, 而这种慨叹的前提是善于对生活现象进行综合、过滤、抽象, 进行由个别而普遍、由表象而实质、由呈现而趋势的分析、思考、提炼。

由公务员申论考试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 我们感到, 语文教学不能老是被自己的所谓性质和特点所拘束, 被固有的思维和习惯的做法所限制, 而应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适应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 与时俱进, 勇于改革, 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效应来。这里, 除了要继续发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以外, 是不是应该在这样一些方面有所行动:

1. 关于教学的进度问题。

我们习惯于每学期教一本书, 高中进入课改后是一学期两个模块, 学生一学期读二三十篇文章, 一篇课文要教两到三课时。这样教学, 对课文的分析是细致、精到的, 但学生的阅读速度得不到提高, 阅读水平的培养比较单一, 语文学习的效率不是太高。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提高, 主要取决于学科的“悟性”, 这种“悟性”是靠大量的阅读积淀起来的, 不是靠几十篇文章的条分缕析就能形成的, 所以, 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 速度决定高度。有的课文可以花几节课教完, 有的则一堂课可以教几篇课文, 让学生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一定的文字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此为基础, 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进度上有大的变革, 课文教学速度要加快, 每学期花一半左右的时间在课文教学上, 多余的时间就让学生把阅读视角伸向课外, 扑入课外阅读的海洋, 接触更多的作品, 这就既考虑到了阅读速度的培养, 也注意到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比较全面了。勿庸怀疑, 一个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肯定是很高的。

2. 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

现行的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 充分考虑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 选择了各种文体的课文。但事实上, 学生只读这样一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并不能完成学科能力建构, 自然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再加上教材编写者虽然兼顾到各种文体, 但总体上仍然是重欣赏类, 轻实用类, 所以我们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集中在文学类作品上, 碰到应用性作品几乎都是要回避, 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严重失衡, 阅读应用性文章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 语文教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 要从培养学生全面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应用类的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尤其要注意提供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应用类作品,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3. 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

阅读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让学生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 目的是促进学生树立全面、健康的阅读观。然而, 光喜欢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借助阅读, 我们要培养学生多元的阅读能力。一是阅读的概括性, 无论是跳跃性阅读还是细致性阅读, 都要善于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 凝练出材料的轮廓和重要信息, 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做好充分准备;二是阅读的准确性, 对全篇内容的中心, 对各个段落的中心, 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对句子蕴含的深意等, 理解要准确, 不能不到位, 甚至理解有偏差, 那样会严重影响发表意见的正确性;三是联系性, 要善于将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综合思考, 更要善于将材料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加以联系, 以拓宽思维的广度。同时, 阅读后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发表出真知灼见;四是效益性, 学生的阅读除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 还有一种创造功能, 最基本的就是阅读以后要回答卷面上的问题, 这就要求阅读的效益要高, 这种高效益自然需要老师去培养。比如如何使思考既有一定的高度, 又有一定的深度, 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

4. 关于立体化课堂的构建问题。

语文世界是个庞大的世界, 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的课堂。细想想, 那么多的作品、文献, 每天又发表那么多的文章, 课本上几篇文章几乎算不上“沧海一粟”, 再加上学生的阅读不仅是要读一些文章, 还要借此培养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这种立体性应该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中, 在使用教材时, 要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 主动联系与教材有关的社会生活内容, 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由课本而联想生活, 由生活而想到课本, 把教材读厚, 变丰富, 不把课本当作静止的东西;二是把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材料, 它肯定有许多联系点, 包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材料、延伸性阅读的材料等, 把这些引进课堂, 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宽广的阅读世界, 他们的视野会更加丰富, 他们的思维空间会更加辽阔;三是把课堂拉到车间、田头、海边、军营, 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让学生关注身边世界, 关心社会问题, 把学习和了解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四是通过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找到课外阅读的途径, 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语文教学让学生喜欢上了阅读, 那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五是阅读和写作要形成良性互动。通过阅读, 学生要养成写作的意识和习惯, 写作的方法、技巧等要有潜移默化的提高。而通过写作上的感悟, 又会在阅读的能力上有长进, 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效益。

5.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结构的培养问题。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3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4

随着2018国考日益临近,不知道各位考生复习得怎么样了?现将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技巧:热点如何作答详情公布如下,这是图图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备考干货,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也祝愿大家决胜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

2018年国家公务员申论备考:热点如何作答

大家都知道,公务人员考试中涉及到的申论是一门文科性质的考试,其中的必考题型——作文更是让很多考生望而却步。要想写好申论的作文,那就要掌握对应的方法,那么如何写好一篇精彩的申论文章呢?这就要求考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新闻热点的积累。而热点又怎样学习呢?可不是盲目地听听看看哦。接下来为你揭秘热点储备技巧。

【方法详解】

一、找对热点

范文的背诵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如果临近考试,我们更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意识,如果说前期考生阅读的是评论员文章,多看一些各大报纸的热点等刊物,另外还可以选择观看电视新闻,例如CCTV13频道。因为这些都是国家最主流的平台,非常切合我们公务人员的胜任素质。当然,除了具备了正确的三观和看问题的正确角度,也要从文章、新闻、热点事件本身着手,从命题人角度去思考,多多思考这些热点主题的对策,做到心里有数。另外,要学会将各个主题联系起来,将使你的申论知识储备形成网络,待到考场之上便可以做到调用起来得心应手。

二、把握重点

有些热点新闻信息量非常大,尤其像《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大型栏目或杂志,包含问题的方方面面,如果全盘接收的话,你会发现到应用的时候反而写不出来,更何况信息量大了以后,积累起来也很费劲。因此,在积累的过程当中重点去记录问题、影响和对策。当所有的热点都按照这个逻辑来储备,一来不那么累,二来突出重点(申论作文当中涉及的要素大都是问题、影响和对策等)。

三、热点储备技巧示范

最近一则小学校长给学生家长发短信,要求家长不允许在校园内接送孩子的新闻走红。背后反映的实质是中国式教育缺陷:过度溺爱,孩子发展不全面,不独立。原因有:

1、中国计划生育;

2、现代社会风险激增;

3、应试教育竞争激烈。危害有:

1、导致孩子发展不全面;

2、导致家长的教育理念扭曲;

3、导致我国青少年国际竞争力下降;

4、不利于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对策:

1、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校要给予学生相关教育;

3、社会应倡导孩子生活自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5

申论考试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考核,平时要做到“厚积”,考试时才能“薄发”。因此平时要加强思想修养,提高理论造诣;注意观察事物,注意生活的积累,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向他人学习,开凿源泉,重视知识的积累。

2015湖南国家公务员考试暑期课程新鲜上线!8-18人内超级小班!授课效果更好,学习质量更高!考上机会更大!更多最新备考资料搜索:育政公考!

欲成其事,必利其器。平时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结构能力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以使自己的思想观点能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来。

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考试中就能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严谨;答题中如能恰当引用一些俗话、古诗、寓言、典故等进行点染,则会使文章增添不少色彩。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如何学习申论 篇6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申论材料从哪来?

申论材料在申论试卷上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对申论考试的意义不言自明,考生只有对材料有了足够的把握,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作答。以下中公教育专家将带领大家“追本溯源”,了解申论材料从哪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申论备考。

总的来说申论材料的来源无非两个,一个是政府比较重大的政策方针,一个是社会上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普遍现象。纵观历年申论考试试卷的材料,不外乎就是这两个方面。有的考生可能会有疑问:知道这两个方面对于申论考试有什么帮助呢?这就涉及到到申论考试的“道”和“术”的问题了。

所谓的“申论之道”,其本质为积累,这个是最基础的,是作答好申论的根本;而“申论之术”主要是指作答的技巧和方法,对申论考试来说同样至关重要。“道”与“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积累,再多的技巧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没有章法,申论作答将犹如一团乱麻。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进行“申论之道”——积累。

申论科目是国家和政府选拔人才的考试之一,必然需要大家有一定的政策积累和理论积淀。对于政策方针,其实积累并不困难,平时多关注《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纸和杂志,多浏览新华网和人民网等政府新闻网站,对于国家党政发生的重要事情要及时了解。例如今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希望大家能够特别关注。

而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具有普遍性的事件,除了平时要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更要注意对这些事情的思考,学会站在政府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公教育时事政治频道涵盖各大政府新闻门户网站最新内容,每天实时更新申论考试所必须了解的时政热点及国内外重大事件,考生可在复习的同时重点关注。

上一篇:人事月度工作计划下一篇:3、成语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