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通用9篇)
四川省遂宁市西眉中学校:张勇军
【摘要】:中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积极有效的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自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关键词】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方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作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知识以外,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相对而言,学生自学难度大。但只要教法适当,笔者认为数学的自学能力还是可以在日常学习中逐步培养与完善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就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悟出了几点想法。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对人的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被动地去接受所学的知识。当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然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逐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善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数学自学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对学生在解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学生数学自学的要求,不能停留在知道或粗懂书本上的知识,能做练习或解答一般性的作业这一步,还需提高要求,深入理解书本上的内容从而达到融会贯通,抓住精
神实质,并能对证明或解答中省略的地方作出补充,知道应用了哪些旧知识。甚至能想出不同书上的其它解法等。同时还能去探索一下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其证明和解答又是怎么想到的,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又是什么?结论能否加以推广?条件有否多余?甚至能觉察出例题或习题中的错误,并提出改正意见等,面对这些要求,这需要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是满堂灌输的方式来授课,而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设计有效的提问,使学生的思考不断的深化,思维不断地得到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得到了发展,那么,在他们解答书本以外的问题时,必然会举一反三。这对他们的数学自学能力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法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要着眼于长远目标,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加强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获得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阅读的方法。在指导阅读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提纲式”和“点画式”两种方法,提纲式即让学生利用教师拟定或自拟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这样知道了阅读顺序,懂得了思考路线,逐步就会搞清应怎样去读数学书。点画式就是在阅读时边看书边动笔,把重点知识、关键句、词、解题方法或不懂的地方用圈点画线、批语等形式画出来,以便讨论时交流。这样的阅读具有强化分析与理解、消化与吸收的效果。
2、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有顺序、抓重点、常比较等,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后,引导学生先观察实物的整体,再着重观察点、线、面的特征,并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
3、操作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操作中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还要求把它与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列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含义。
4、质疑问难的方法。质疑问难首先要让学生有疑可问,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寻找问题:(1)知识的来源(即新旧知识的关系)。(2)解决方法(为什么这样解决)。(3)知识的归类。(4)知识的运用等。其次要引导学生释疑,通过阅读、做题等,想一想其中的道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5、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动手操作、实践调查、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
总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必须善于调动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愿学、善学,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
[2]《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式和课题研究》魏清泉 [3]《中学数学研究》陈清松.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之我见2008
关键词:兴趣,探究,自主
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学科,重在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学会数学思维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数学课,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数学课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他们对一门学科的喜爱程度,主要取决于对该门学科的兴趣。而具体到数学科目的学习上,由于所学内容比较严谨,教师的授课模式单一乏味,所以数学课堂大多比较沉闷,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和一道道试题之中昏昏欲睡,沉闷的课堂气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他们难以燃起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疲惫不堪
学贵学精华,数学应该学的是一种解题思路,一种思维理念,而并不是反复地练习同一类题目。然而有些教师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让学生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练习,给学生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殊不知,大量的重复练习,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浇灭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里,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疲惫不堪,提起数学作业就愁眉苦脸。而且重复地练习,根本毫无意义。
三、课下缺少预习,课堂缺乏思考
很多学生课前预习环节做得不到位,导致不知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在课堂上盲目地跟着教师的讲解走,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这种听课方式就像走马观花,看似都懂了,其实对课堂知识的掌握非常肤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掌握,对掌握的知识转眼就忘了。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几种原因,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改进。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应该与时俱进,谁规定数学课就要死气沉沉,严肃沉闷呢?虽然数字是死的,但学习数字的方法却可以是活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用一些包含着数学知识的小故事、小笑话,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或者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津津有味地听教师讲课,对数学的学习能够乐在其中。
二、举一反三,深入浅出地讲解试题,让学生触类旁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学习中的“渔”就是学习思路和方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重在告诉学生一种思维模式,而不单单是解决一道题目;要让学生抓住某一类问题的共同点,知其一而能知所有,由一道题目衍生出其他题目。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学会了一种方法之后,自己出类似的题目,然后让班里的其他学生进行解答,从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指导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做到预习到位
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而服务的,预习这一过程如果做得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预习并不是走马观花似地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而是要画出重点、难点和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在上课的过程中要重点听教师讲,尤其是预习时自己有疑问的部分。如果疑问解答了,预习目的就达到了;如果疑问没有解答,学生要举手及时提问,做到排除一切疑难的目的。
四、布置作业少而精,师生都做到有的放矢
很多学生课下都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应该明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本堂课学生整体掌握得较好,就不用留过于繁重的作业,针对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环节集中练习,集中攻克难关。教师应该把课下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五、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学到的知识最终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学习了混合运算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去帮妈妈买一次东西,可以去小卖部,也可以去菜市场,重点是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当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懂得了数学的用处之后,就会带着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需要探究和思考的学科,要真正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独立自主的学习品质和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应该开动脑筋,把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掘出来,开启他们脑海中的智慧闸门。
参考文献
[1]邹富.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00.
[2]姜华峰,李慧.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J].现代交际,2015(5):218.
[3]吴积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3):56-57+62.
[4]李娟.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26+128.
[5]张青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1993(4):46-48.
[6]姬守政.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河北教研,1999(6):35-36.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学能力;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两面者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本身的条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这是新课标《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课堂教育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作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股使学生能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有效地学好数学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信息,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其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能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具体操作如下: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初中学生对数学课感到枯燥乏味,其主要原因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把上数学课当成一项被动的毫无主动需求的接受。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從生硬中挖掘素材,如:通过看展览,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祖国建设事业的关系;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史上的名人轶事等。
2.以良好的契机入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切入点。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中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较差,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的自学意识更差,数学学习上,多数学生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习惯,总以为数学法则老师会教的,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数学新课的习惯,对初一新生做过调查,只有5%左右的学生能预习新课,预习也只是阅读课文、看看例题材,很少有同学会认真通过预习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所以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和种好习惯,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因此如何做好课前预习是当务之急,但课前预习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课本,而要通过预习达到如下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熟悉新课内容,能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课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同时也可以带着问题来上课,提高了听课的效果,能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课内容。所以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抓预习这一环。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出发,经常引导学生使用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推理等方法,来进行概念自学、定理自学、例题自学,通过“看题——分析——思考——解答——对照——回顾”来进行尝试,总的来说,课前的自学方法可以概括为:“读、想、写、练”四个字。以读、想、写、练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新课推出后,由于学生已经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大部分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甚至部分学生对新课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对新课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解决,随之进行巩固练习,通过练习再把一些易犯的错误,或其他解题方法可以补充介绍。在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中,尽量做到:学生可以看懂的内容就让学生自己看;经过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想;通过讨论可以解决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弄清楚;可以独立完成的作业,就让学生自己去做。总之,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原来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自己动脑、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所以教师课后必须坚持不懈地组织与指导。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课外知识,譬如说些“趣味题,脑筋急转变”等等,通过这些课外学生感兴趣味读物,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能够拓宽他们的知识领域,同时教师也应将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譬如说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又如记忆方法,重要的概念和性质要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找出规律;再如应用方法,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并灵活地创造性运用。通过这些课外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加强监督、重视自学信息及时反馈
根据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初中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尊重他们,不把他们不做“小孩子”对待,放手让他们去大胆实践,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对他们的优点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恰如其分地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他们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点,机智地给以指导、监督和准确的批评。
研 究 报 告
雁江区迎接镇古井小学 王科程
雁江区迎接镇中心小学 万飞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发展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的要求,而倡导终身教育,从学会到会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过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是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的人。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生
自学能力
方法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要求
21世纪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知识更新加快,人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很快老化,对现代人来说一次性教育概念已被终生教育所代替,就是说一个人终生工作、终生学习,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瞬间已变的需要。今后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得做到老,学到老,真正的成才全凭自己不断努力探索,也就是说必须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自学能 1
力和兴趣培养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探讨一条培养自学能力的新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现行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社会化、学习自主性等全新的概念已经对现行的教育方式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终身教育、全民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撷取知识的主体,使每个人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心理与学力的动力。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主动和自觉。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程度
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古已有之,如《礼记-学记》中的“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亲身学习的重要。《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自身的感悟。这些理论散见于古籍之中,未成体系。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实施新课程的形势下,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师也都致力于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不同的学校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上,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尤为突出.实践证明,跨世纪的人才不能只是被动受知的两脚书厨,而应该是主动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庞大群体.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就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管知识陈旧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自学能力,这是一种有一定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索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自觉学习得习惯,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预习任务,课堂学习参与意识强,精力集中,思维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
2.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无抄袭现象,自觉订正错误作业,自我探求意识强,主动发问,超前预习下阶段学习内容。
3.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质疑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极大的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自学。一是课前预习,作为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必备程序。二是会用各种工具书解决自学中的一些疑难。三是积累更多的自学基本知识,使学生自学活动顺利开展。四是教会学生上网学习,能了解更多的知识。五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从中发现还未发现的东西。六是让学生学会倾听,能正确理解别人所说内容的意思。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他们的自学习惯的养成施加行之有效的积极影响。要求学生每堂课前必预习、学习的工具书必具备、自学能力必考核。
4.培养一批以学生自学为重要教学手段的的教师队伍,以此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研究对象
1.1——2年级加强学生自学基本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尽早达到自学知识的储存标准。
2.3——6年级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使他们人人都能采取多种途径。
(四)研究方法
1.规划研究法。运用此法作好研究的整体规划,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作用、任务、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要事先作好规划。
2.行动研究法。不同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的研究有多深入,学生的学业就有多大的进步,学生就会有多大的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有不同的行动,自学能力也就会有不同的提高。我们力促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使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最大收获。
3.对比实验法。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将实验做得好的班科与做得一般的班科进行对比、将参与积极性高的班科和参与积极性低班科进行对比。比成绩、比效果、比班风、比学风、比素养、比品行。对这一实验产生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
4.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对实验学生进行学习进步的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其成功、总结出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实验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五)课题研究的周期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2013.11.1——2014.10.31,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11.1——2013.11.30)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调查分析、学生访谈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论证和立项阶段,收集整理资料,汇集成册。通过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理论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向教育局教科室申报,做好课题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3.12.1——2014.8.30)
(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制定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案。(2)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
(3)听课、座谈、研讨。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5)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6)开展各种活动,检验阶段性成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落实课题的内容,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如些反复。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并对操作策略和所形成的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3.总结阶段(2014.9.1——2014.10.31)(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2)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第三阶段:研究的总结阶段,将各阶段的成果整理、汇总,并分析、研究、总结、提炼,收集数据,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写出研究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四种有效途径
经过近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们通过了以下途径来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1.培养自学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人本主义教学观则认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我们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诸如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事迹等来感化学生,唤起 5
学生的自尊心,磨砺学生自主学习意志,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立足于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究、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
2.营造自学氛围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具有生命意识,视学生为有潜能的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努力创设一个和谐、民主、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提倡“三敢”,即敢想、敢说、敢做;“三不”,即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长辈。
3.教会自学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学方法必定会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要让学生学会自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为既然是自学,那么就要求学生自己会研读教材,以获得初步的学习感知。通过预习提纲上一连串的问题导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学生自读教材时对于一些关键的词句我们要求学生用色笔将做上记号,对于产生的疑问可记录在自学提纲旁边准备第二天在课上交流。学生有了自学提纲可以有序研究,逐步深入,从而能取得良好的自读效果。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维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襁褓。教学时应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学生思考,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善于带着预习中的问题思考;二是善于从同学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思考;三是善于采用变式思考。如:对于某一个问题,改变条件,结论将如何?从变中 6
求活,从变中寻求方法;四是善于精心设问,在教材的要求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是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质疑的契机,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传统课堂教学“一问一答”的模式,随着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的增强,变为互问互答。教师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而是一位倾听者。我们在课堂中启发学生说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然后借助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个人陈述、同桌互说、小组讨论、全班共议等,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激活智慧,不仅使团结协作、个性展示等人文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弘扬,还促使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观察、思辨、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案例:万飞老师在一堂公开课上讲授 ‚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她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许多的听课老师,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由于同学很多没有抽到我,我感到很遗憾。‛
4.优化自学评价
我们重视探索激励性评价方法,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创见,大力表扬;对学生的异见,充分理解;对学生的误见,宽容引导。不采用如“对”、“错了!”“坐下”等生硬刻板的公式化评价,或冷嘲热讽式的“劣性”评价来“摧残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挫伤学生的自尊。”
案例:王科程老师和万飞老师都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设计了一张简易的激励性评价表。对于小组和个人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五角星鼓励。对于小组来说:有效的合作、讨论或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都达到优秀的标准都可以得到五角星。对于个人来说:精彩的发言、出色的展示、帮助别人都可以得到五角星。个人的五角星打在他所在的小组一栏内。一周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评比,得到五角星最多的小组将获得‚小组之星‛的称号。双休日本组成员的作业可以减少一些。为了评上‚小组之星‛,小组需要合作,小组中的个人也要努力,于是通过这种评价既激发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了个人的表现欲望,较好地促进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教学理念的实施。
(二)形成了关注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课堂模式,将课堂定为三个模块:自学尝试→互动释疑→训练达成。
第一模块:自学尝试
学习新知识前要求学生先要进行自学尝试。自学尝试采用两种方式: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以课前预习为主。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对于概念、图形、统计、规律、策略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自学成果再汇报展示;对于计算和一般应用题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尝试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请几名学生板演,重点关注中下的学生。这时,老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错误的解题方法,以便于质疑点拨。
案例:王科程老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长方体纸盒,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再让学生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长,用像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看到12条棱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引出长、宽、高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这样三个阶段的操作,让学生逐步把握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内化新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 8
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第二模块:互动释疑
这一模块安排的环节一般有两个:质疑讨论、点拨提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螺旋上升。一般围绕学生汇报中的争议或者尝试练习中的错误展开讨论、争辩、反思,老师适时介入,点拨提升,做到点拨时抓住关键,一针见血,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更多的发言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交流、展示中,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表达组内共识的机会。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师生互动。学生把想法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就是关注生命体验。
第三模块:训练达成
这一模块的环节可以安排三个:分层训练、学生自结、当堂检测。分层训练一般是以书中相关练习为主并适当整合、穿插和延伸。分层训练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模仿练习、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练习完毕进行学生自我小结。学生自结不到位或者还有疑问的教师要进行当场答疑。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内容一般选择补充习题上的相关题目,题目选择时注意典型、适量,要确保大部分学生当堂完成。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让师生都得到了教和学的及时反馈,而且无形中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当堂达标的学习意识。
(三)探索出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评价体系 1.教师直接评价
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有独特解法的地方,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如“你的方法真是太妙了”、“你的思维真灵活”等等。对于学生不足的地方,则用发展性语言评价。如“我相信你在想一会,一定会想出正确的方法”、“嗯,你说得虽然不够正确,但能勇于发言,精神可嘉。”
2.学生自评,再同桌互评
一些比较基础的练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再同桌互评。这样,通过內省与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养成练习后能自我反思的好习惯;同桌互评,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悟出真理。
3.小组互相评价
对于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在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学习结果,最后再由老师进一步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团结的学习氛围。在相互交流中以优带差,达到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的目的。
4.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
要求学生把作业本交给家长看,让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使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共同的话题就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学生不在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评价,而是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加上家长的参与,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例如:我的一位学生平时做作业书写认真,做题仔细。然而有次检测,在试卷上乱涂乱画,计算题错的多。于是,我写了一些评语,让他拿回去和家长一起看,给提些意见。在这个互动中,学生和家长的评价意识得到了提高。
五、实验的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在教学中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设疑、激思,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知识平衡,引起认知冲突,再进行解疑、释疑,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 10
思维,提高学习能力能力。我们通过调查问卷,90%的学生都已养成了课前预习,课中自学,课后复习,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参加试验的班级,在期末统测中均分位于全校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参与自主练习的学习,学得轻松、愉快。
(二)教师方面
1.实验中教师能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大胆地参与实践活动。在研究中使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体现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由于教师认识上的转变,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又特别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有了明显的转变。
2.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前已教师为主体向学生灌输知识变成了现在已学生为主体的先学后教模式,更加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学校方面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了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也随之提高。近两期来,我校学生在期末统考中的数学成绩均有提升。为此,一方面,吸引了大部分教师积极地参加到科研的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不少周边地区的学生到我校就读,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六、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研究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结论:
1.一定要做好家校联合。大家都知道,课前自学,主要是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的很强的学习自律性,仅靠自觉是不能很
好地完成这项工作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利用家长会或飞信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要教给家长一些具体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家长做好学生在家自学的工作,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帮助,即使不能,也能在时间上做好监督,有一个比较好地保证。
2.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导学提纲。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主要依据的就是课本和教师给出的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学效果,甚至是整节课的成败。教师在设计导学提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知识的层次,注意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注意知识的趣味性,注意到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学情的变化,对学生加以引导,对导学提纲加以修订。
3.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所有的自学工作,必须有一个明确学习方法指导。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那么学生自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获。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前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更深处入地思考,尽量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
4.充分用小组合作。不管学生如何会学,还是有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这个时候,小组合作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探究,把这些问题尽量解决。此外,一个小组解决不了,可以向其他小组请教,多个小组合作解决。
5.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可能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如果不注意同学生交流,不注意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就不能给出最好的自学建议,学生的自学就可能绕弯路,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自学流于形式。相反,如果教师放下身段,愿意和学生交朋友,学生才会愿意把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使学生的自学工作事半功倍。
(二)反思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但是课题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1.采用自学的模式,大部分学生欢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少数思维滞后的学生表现得劲头不足,甚至不太适应。
2.少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不能认真预习,家长又不能有力配合,造成预习效果低下。
3.个案研究深度还不够,课题研究的张力和效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七、主要参考文献
1、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
2、于安廉,和学新主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3
3、蒯超英著.学习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
4、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笔者就自己几年来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只有学会了怎样学习,才有可能从容地面对世界出现的新知识结构。然而,我国中学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能力差,更别说自学能力了。因此,教育者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了依赖的心理,如听课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难点等。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即可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的学习打下是好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预习时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因此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阅读是能力的发展,是自学能力的具体表现。所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自学成为他们内在的需要。使学生从厌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下面就自己几年来对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培养的点滴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导“疑”。预习能为听课做好准备,也是获得上新课主动权的最佳手段。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预习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即要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并记好笔记,课堂上释疑。学生通过预习,找到疑难点,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一部分难点。新课内容经过预习,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养成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纠正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不良习惯
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不良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巧,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学生阅读文章时常采用的方式是唇读、指读、回视重读或遇到生词就查词典等不良习惯,这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阅读速度,容易使得学生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学生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因此,我常指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抓住句子中的核心句,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猜测词义的能力。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略读和详读)。
2.由段落阅读逐步过渡到简易读物、新闻、小说,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将精读与泛读统一运用初中英语外研版教材中每个Module的Workbook里面都有一篇比较长的Reading text,这些Reading均是课本的补充和延伸,是课文背景介绍或相关知识的铺垫,学生从中可了解到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可利用这一部分材料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和综合等阅读能力。如: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回答问题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把握文脉、获取信息、分析推理、深层理解的阅读能力。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充,巩固“精”中所学习的英语知识。挑选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我在实践的几年中,所带的学生阅读英文杂志或小说平均每月一本,他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主要实施途径
实施途径是教育机制的组成部分,是理论的实践形式。培养中学生英语自学能力主要通过培
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习惯,促进自学能力形成。
(1)在管理上,建立学习小组,研究初期强调每位学牛认真做好预习,辅之以检查督促评比;中期以特色为主,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后期互帮互助,小组竞争。
(2)在教学上,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3)操作上,做好各方面的调查工作。我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①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对学生预习能力与阅读能力做调查。一是对前期水平和后期水平做对比,二是了解学生对待预习和阅读的前后不同态度作比较。②行动研究法:边行动边反馈,不断调整充实研究的内容,使研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因而达到更好的效果。③ 个案研究法:抓好两头带动中间,通过对好、差两头个案追踪调查,有更多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带动全班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践效果
1.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实践中多数的学生能自觉地查找资料、辞典等途径来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由过去的识记课本知识变为能自觉地加深知识的难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一些原本上课不够专心,不善于发问的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态度,他们变得爱思考爱发问了。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了听课效果、学习效果。从学生群体的变化来看,学生已由过去盲目地、被动地听课变为有目的、主动地参与教学工作。学生通过预习确定了一堂课的重点、难点。课堂上大家讨论释疑,激发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用回答问题的方式解决学生的疑难,补充学生预习方面的不足。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自学能力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能力。但并不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身展开的学习,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以下是我不成熟的一些见解。
一、合理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二、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 1
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 “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第三,寻找生活数学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新课标》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自学《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只是随便看看书,而是会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生会在书上用铅笔写出自己思考的问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学时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学检测表明学生的自学是有效的。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二)、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三)、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大多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重考试而轻创新。新课程改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 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 需要有丰富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 只有真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获取知识, 提出问题, 他们的能力发展才有保证。那么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养成预习的习惯, 引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
养成预习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去看, 预习目标不要太多, 只求简明扼要, 突出重点, 让学生根据看得懂的和看不懂的记录下来, 有什么质疑提出来, 在课堂上再寻求答案, 也可让学生分析问题时学会抓住关键, 把先决条件找出来才可以解决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学会的知识就无需教师再讲了, 只有疑难的问题可先由学生自己讨论, 由学生教学生, 让学生先根据所学在学生中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 既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再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在加以引导、点拨, 让学生当堂训练、当堂消化, 加深印象。除了预习时看书, 也要在课下看书, 一是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一下, 也可养成学生做作业之前把知识梳理一遍再动手做练习的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如何看书时, 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时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自学
创设一定的环境, 引导学生尽早进入角色, 在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建立的。”良好的氛围, 是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条件。
“亲其师, 信其道”, 我在教学中一贯重视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 让教学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在课堂上, 坚持与学生对等交流, 力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外注意利用和制造一些机会, 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笔者认为, 只有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态让学生觉得可亲、可爱、可信, 才能让学生兴奋和愉悦, 才能让学生“听我的”, 自觉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
另外,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 还要注重鼓励学生, 指导自学, 对他们而言, 可谓“被动的接受”, 却要“主动的参与”, 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都有。换位思考, 理解学生, 就应创设宽容的自学氛围。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 起初阶段多少会有一些困难与问题, 但只要教师多一些鼓励性的话、欣赏的眼光, 遇到学生犯错多给予一些宽容, 形成良好的激励氛围, 学生就一定会进步。
三、要注意阅读策略,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时, 要把本节课本内容, 从头至尾仔仔细细钻研一遍, 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 特别要读懂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以及例题 (包括证明、解答以及所使用的符号、解题格式等) , 如果遇到以前学过而又记不清的内容, 则需及时对其复习, 务求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 相互作用, 实现同化, 以得到切实理解。若遇到看不懂的地方, 可以采用重读一遍的方法, 也可以把它写下来暂时搁在一边, 等继续看完这部分内容后, 再回过头来重新读一遍, 看是否能读懂, 也可以请教教师与同学。
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 在教材上划重点, 写批注, 添补内容 (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读与写相结合, 它体现着手脑并用, 能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 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当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 按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则放;该紧则紧, 该松则松, 以优化教学过程。
1. 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 不讲或者少讲。
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 我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 “让他们自己运用知识的迁移, 完成认知的冲突”, 顺利掌握新知。
2. 全新的知识, 努力寻找“最近发展区”, 只讲解和点拨关键处, 更多地引导学生学。
3. 积极建构适于学生自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多年来, 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尝试-建构”模式: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分层反馈, 巩固知识——反思交流, 内化提高, 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及已有数学知识, 通过自身体验, 在阅读、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提高数学能力, 形成数学品质。
五、督促检查,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教师经常布置自学内容, 检查自学效果, 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自学中的错误, 讲究方法, 并在督促检查中加以正确引导, 才能不断提高其自学能力, 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播种一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个习惯, 收获一种品格, 播种一个品格, 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的行为而巩固下来, 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必须从中小学严格要求, 严格训练。
自学习惯主要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认真审题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作业除了要求书写工整, 格式规范外, 还应做到独立、专心、按时, 并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作业的习惯等。
摘 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方法,鼓励学生题后反思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反思运用的能力等多种数学能力,阐述了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自学能力;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知识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学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学校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不仅是《课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能力。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系统地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它是在数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并将知识内化,在后续学习中能够有效迁移,在合理的情境下能正确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并对数学问题进行反思总结的数学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不完全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而增长,它需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培养高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培养数学阅读的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数学阅读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数学阅读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阅读教科书是学习的基础,因为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数学基本方法基本原理都隐藏在教科书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怎样进行高中数学教材的阅读?数学教材的阅读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浏览有着本质的区别。阅读数学教材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思考,细细地去体会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和隐藏在例题、习题中的数学方法,体会如何将这些方法用到新的数学问题中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看”,更重要的是思考,可以动笔做一做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或者在适当的地方做上批注,将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例1、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一,函数的奇偶性这部分内容,有一例题如下: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在解答的过程中,第一句话是:“函数的定义域为R”这句话看似很显然,但细细挖掘,发现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第一步是考虑定义域是不是关于原点对称,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考虑定义域,在教材中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处可以找到答案。
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教材,如何去阅读,怎样去分析教材的概念、定理、公式,通过长期的指导,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方法,提升数学整理的能力
很多同学会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这样的感触:这些方法自己都会,但就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或者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有时候想不到,但老师一点拨,又豁然开朗。因此,就会出现疑惑,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事实上,学生只是对单一的方法比较熟悉,但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还不成体系,没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合理地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在学习完一节课以后归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进行单元总结,复习完一个专题以后,对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就能形成清晰的数学网络,在数学运用中就更容易融会贯通。
例2、在高三一轮复习《函数与方程》这一节内容时,课堂上,通过一些例题让学生体会了函数零点的转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遇到函数零点的问题有哪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发现函数的零点可以从数的角度转化为方程的根,也可以从形的角度转化为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除了这两种基本的转化外,对函数零点的问题,还可以有另外两种处理方法: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或者借助于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来解决。
通过这样的归纳总结,学生对函数零点的问题就有了较清晰和系统地认识,对该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更为清楚,相信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的从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储备中提取信息,解决数学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归纳数学方法,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一类数学问题的方法,提升数学整理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题后反思,增强反思运用的能力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做完一道题并没有结束,更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个题目的深层次再思考,即题后反思。题后反思就是在解题之后的深层次再思考。在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题后反思,反思题目做错的原因,反思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反思题目的相似性,反思题目的结论的推广等,通过长期的题后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3、在高三一轮复习中,遇到如下题目:
已知,,对使得,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這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太会转化,而且跟有些类似的题容易混淆,为了彻底弄得这类问题,在讲解完该题以后,我让学生结合已经做过的题目,反思这类问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自己给出变式,并给出解答。通过学生的思考,同学们给出以下变式:
通过对该题的题后反思,学生对这种类似的题目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这种方法掌握也更加深刻。经常鼓励学生进行题后反思,能提升学生的反思运用能力。
数学自学能力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有很多策略。不管通过怎样的策略,数学自学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只有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摘 要】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工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预学、议学、导学、练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学能力预学议学 导学练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将来长大参加了T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在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学生把老师讲过的东西一旦忘记,白己不会翻书,重新把例题弄懂,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学习很吃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讲,课后自觉重温例题,然后完成作业,这一些自学方法,因此成绩提高很慢。
为了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一弊端,变“学会”为“会学”,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预学、议学、导学、练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预学
新课开始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我质疑、思疑、解疑、记疑。具体做法是:
1、以趣话诱预学。赞可夫说过:“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预学前,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增强预学的自觉性。
2、给提纲引预学。自读课文前,先公布阅读提纲,为学生提供路标和向导。阅读提纲常以设问或点拨的形式,紧扣重点,多层次多角度引发,富有指示性。
3、教学方法助预学。预学时,要求学生手里拿者笔,眼、脑、手并用,按照阅读提纲逐段默读,边看边想边用不同的符号对概念、原理、重要句段勾划圈点;易懂的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精读。参阅有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将课文的脉络及要点写出来并记下“不大懂”和“一点不懂”的问题。对于后进生还要单独“点拨”,使其达到预学的目的。
二、议学
教师将学生预学中提出的.不解问题,按照教学要求拟成议学序题或提纲,组织学生开展议论、争辩或讨论。常用的形式有:
1、针对性议学,即对课文中某些重、难点和易漏、易混、易误、易疑之处,让学生同座或前后座议一议,以便相互启发、分辨和释疑。
2、穿插性议学,即在自学的某个环节上,教师将阻碍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提交给全班学生争议,用以集思广益突破难点。
3、阶段性议学,即学完一个单元后,联系参观、调查和学生思想,运用所学内容开展“解疙瘩”讨论,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4、辩论性议学,即将学生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起来,让不同观点的学生准备发育稿,在班内公开辩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说理能力。
5、演讲性议学,即在期末复习的基础上,教师将所学理论拟成专题,让学生白选、写稿,公开演讲,民主评分,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
实践证明,要组织好议学,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不能只当“裁判员”对各种不同的议论进行最终判决,而应该做“引路人”,用自己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深思广议,做到“四要”:一要普抛线,用插话、提示、点拨、打比方、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提纲议论,不走题,不冷场。二是巧激争辩,让学生的思路的要道口画龙点睛地反激一下,使学生的争议处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状态。三要鼓励求疵,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不满足现有结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实行“挑刺有奖”政策。四要允许存疑,对学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而学术界又无定论的问题,采取存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窗口,让他们课后去研究,享受和发现创造的快乐。
三、导学
经过议学,学生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期待老师给以讲解。抓住这一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的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学的方式有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突破“五性”:
1、示范性。古人云,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导学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不仅要用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厚兴趣给学生以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理解困难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旧知识的关键点、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和前后各节之间、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三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导引,擂“响鼓”,打“重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启发性。针对不同的方法激疑设问,把学生引向“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在学生的智力矛盾达到一定温度(时机)时再点拨,促使其智慧的火花燃烧。
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成语、谚语、寓言、笑话进行类比或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了有趣,思之有味。
5、鼓动性。选用准确、鲜明、形象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谈吐清楚,铿锵有力,歌颂富有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练学
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并转化为应用能力。
1、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指导学生写出单元小结,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单元的知识逻辑序列和知识纵横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2、拟题。课后指导学生白拟练习题,测试题和单元复习题,相互解答,评卷。教师不搞“标准答案”,只在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拟题解题练习,学会命题、解题、阅卷、评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撰文。在期中或期末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联系社会、学校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撰写立意新颖、事理交融、短小精悍的小论文,作为学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4、调查。根据教学需要确定调查内容,要求学生拟好调查提纲,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社会进行调查,详细记录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民主评议记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不仅学会了调查方法,锻炼了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学会了用两点论的观点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正确理解政策,激发了开创拓新精神。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四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增添了教学生机,形成了课堂活跃,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成效的良性循环。
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在身边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决新问题。事实证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他们将来成材,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主编 《学与教的心理学》
[2] 周健《转变观念,改变教法》《中学政治》
[3]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点滴体会》
【浅谈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5-28
浅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15
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10-11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24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04
关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