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论文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研究论文(精选8篇)

小学数学研究论文 篇1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由于数学知识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数学内容的呈现应是多角度的,丰富多彩的,这样不仅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且促进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改善数学学习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 引言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观念的更新乃至行动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适应、转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单

一、被动的问题,大多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多地仅停留在口号和公开课的教学。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日复一日的循序渐进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应更趋于人性化、生活化、趣味性、探究性及合作性。人性化——注重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内容,初步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减轻少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心理疗法。有些学生通过自学预习后完全或基本有能力理解新知识,此时,他们迫切希望能成为“讲解者”,而自豪地炫耀一番[1]。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理想法,不但可以让他们来代替教师分析讲解部分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小组内指导其他学生或者互相讨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以提高,或者索性实施分层教学,而不致于使一部分学生白白地把时间浪费在“陪读”上。

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它是教学过程中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机械地沿用教材,教学方式僵化,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跟着书本知识走,教学成了学生思路的“枷锁”,这样的方式,实际是给学生灌注现成的数学理论。学生没有得到思考,更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学中必须冲破这种桎固,有机地构建教材,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想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从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树立对数学的学习信心,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生活化——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2]。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目前在小学数学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很有必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景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和问题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的学习。一年级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题改变为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幅幅画面,就是以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学习数学。对于旧教材中一些脱离现实背景的内容,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整容”,利用实物、实例、动手操作、童话故事等创设情景,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再现生活。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师启发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运动着的物体个数,教师先利用媒体展示生活场景:一个热闹的交通路口,小汽车、摩托车、卡车、公共汽车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提出问题:交警叔叔想知道车流量的情况,你能告诉他吗?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景,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忙碌地观察、记录,虽然第一次有点杂乱无章,第二次也没来得及记清,但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情景的刺激下,学生兴致盎然,他们的学习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维由浅入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统计方法,在亲历数据搜集的过程中体会到统计思想方法的价值。2.2搜集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探索的材料

购物发票、电话缴费单、牙膏盒、易拉罐、电话号码……这些在生活中可以随时用到、看到,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的宝贵资料。如,利用购物发票可以研究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可以研究商品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电话号码可以复习质数、合数、偶数和奇数等概念。这样的材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学习,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2.3获取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生活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学生熟悉的现象,我们可以把它们与某些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甚至数学思想联系起来。如计算1/4-2/7+3/4-5/7,这是同一级运算,调换数的位置,数与数前的符号要一起移动才可以使计算简便,但有些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干扰,对运算符号要怎样变化始终搞不清,单纯地依靠讲解难以奏效。我引导学生把它与学生调换座位时人和书包要一起移走联系起来,他们从生活经验中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再如,在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往往具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领悟到这一特点呢?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分数乘整数”时的谈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为突破口,先画四条平行线(代表四条马路)来说明因为不相交所以彼此不通,接着又在四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垂线使之相交,因为相交也就相通了。这个细节形象生动地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很适合学习数学知识,把所有知识都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受到很大启发,在课上不仅找到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无形之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学中能经常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与认识生活的感知过程沟通,我们的数学就能成为一种人人能学的生活数学。2.4增加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生活使数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活力,数学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要计算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里,算出水的上升体积。教师的作用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进而深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4]。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问题解决的内容,使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隐藏的危险”的活动:放暑假了,小红跟同学去学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为1.2米,小红的身高是1.4米,请问小红会有危险吗?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平均数的理解,认为小红可能有危险。因为“平均水深1.2米”并不是指每个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过1.2米,甚至超过1.4米,这时对于不会游泳的小红来说就会有危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而非某一具体数据的特定情况,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趣味性——学好数学的精神动力

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依赖于浓厚的兴趣为依托。而兴趣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够培养的[4]。如果教学中材料陈旧、形式单一,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而如果使材料新颖,形式多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的,通过操作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由于数学知识是从现实中概括上升而形成的,因而如果离开动手实践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从动实践中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直观地呈现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这是有别于过去的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5]。

例如教学速度概念,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第⑴题:小红跑了80米,小亮跑了120米,谁跑得快?起先有的学生认为小亮跑得快,理由是小亮跑了120米,比小红跑得远。经过讨论,觉得缺少时间这一条件,无法比较。接着老师出示第⑵题:小林跑了10秒,小刚跑了15秒,谁跑得快?起先也有学生认为小林跑得快,理由是小林只用了10秒,时间短。经过讨论,觉得缺少路程这一条件,也无法比较。于是老师出示第⑶题:小林10秒跑了40米,小刚15秒跑了75米,谁跑得快?这时学生都知道小刚跑得快,因为小刚每秒跑了5米,而小林每秒只跑了4米。紧接着老师又问,在什么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呀?学生能回答: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就快。并且举了60米赛跑的例子。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引进速度概念,符合学生实际,概念也比较清楚,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感到新颖,讨论得很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好。4 探究性与合作性——使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品质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合作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必须明确开展这一子课题,不仅仅是推广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6]。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研究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调查证明,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方案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思想。教师要真正给学生信心,体会学生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欲望。其三。教师要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的时间留于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担当起应尽的义务和职责,逐渐体会到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4.2激励竞争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

为了提高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的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交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7]。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整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4.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组织小组讨论中,还是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职责,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领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这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同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合作与交往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适应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合作”现代人格的基本途径。在二期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无可回避地需要考虑“今天究竟如何上好课”的问题,相信答案也是丰富多彩、见仁见智的。但不管怎样,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的主旨将始终如一。5 小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最终也运用于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操作实践,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并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俊果.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3).33-34 [2] 孙玉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S).54-55 [3] 马玉清.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4(2).104-105 [4] 张海琴.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例谈.科学时代.2006(7).117-117

小学数学研究论文 篇2

1.创 建科学 、合理的合作小组 ,营造轻松 、有趣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充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员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小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还是思维能力、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相互均衡,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并选出有能力的小学生分别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作为一个小组的指挥者,不仅要能够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的组员,组长还需要树立起威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而对于学习小组组员职责的明确和分工,则可以让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组织讨论,一部分小学生负责回报讨论的结果,另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管理小组内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2. 创 设科学 、严谨的问题情境 ,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品质

只有创设科学、严谨的问题情境,才能够有效地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密切联系数学科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创设出科学、严谨以及切实可行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方便小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小学生“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让小学生回答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某个形体能观察到几个面这一问题,小学生的回答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可能是1个,可能是2个,可能是3个,也可能是4个。对于不同的小学生而言, 他们可能都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去说服他人。而如果数学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的话, 不仅不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甚至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小学生都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探究问题。通过组内的积极讨论与交流,小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得到正确地答案,即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最好能看到3个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3.掌握讨论的时机 ,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时机。首先,要处理好小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数学时仍然要将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放在首位。只有当小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数学难题时,才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课堂上遇到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对于此类数学问题,会存在多种解题方法,只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多的找出解题方案,发挥集体思维和集体智慧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效率。

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它是小学数学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圆面积的理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出问题情境,, 让小学生们以分组的形式讨论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进而由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然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这一节数学内容,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小组合学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科学、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增加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广泛推广。

摘要:文章以笔者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创设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

小学数学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61-01

一、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是数学教师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逐渐锻炼出来的一种个人能力。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清楚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数学能够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能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成为一个有创新精神并关心他人的人,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指的是教师自身所具备的综合教学能力,也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各种数学综合能力,如数学的思考能力、数学论证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能力、交流观点能力等。只有充分具备各种数学综合能力,才能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主要数学概念。

主要数学概念指的是包含有足够多的类型和深度来揭示数学的本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慎重选择机会、变化和增长、从属性关系等概念作为其需要的数学概念。因此,数学素养不仅需要数学技能,还需要一定的数学概念,这样才能使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更加完善,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的途径

1.提高自身素养,需要不断“充电”。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今已迈进经济时代,面对已逐渐老化的知识,日益更新的知识时代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更快的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数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还要学习儿童心理学,同时还要加强艺术、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数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快速的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不仅要从专业方面提升自身素养,同样还要向同事学习,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独特见解和经验,与同事多沟通多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自身的进步。

2.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勤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由此看出,数学教师若想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还要学会勤于思考,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问题与不足,经常反思自己才能取得进步。因此,在日常教学时,教师既要热爱教育事业,同时又要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使学生用心倾听,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钦佩与折服。

3.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善于积累。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除了要丰富自身的各项知识外,还要善于积累。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学会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知识和信息,丰富自己的内涵。在平时浏览网页或看电视新闻的时候,应特别关注有关于数学方面的信息和新闻,凡是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材料或问题时,应及时记录下来。对于社会中发生的信息和新闻,也要试着留心其中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公交车的问题:3路车每5分钟发一次车,6路车每10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车要过多久后会同时发车呢?若是在课堂中教师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学生,会使学生感觉到真实和亲切,同时也可以把“求最小公倍数”这样枯燥无味的问题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提高自身素养,需要勇于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知识点都来源于课本教材,虽然如此,但教师不能一味的只采用课本的知识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应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从而在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没有多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那么很容易在解题时钻牛角尖,不能用逻辑思维处理问题。因此,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用创新的精神来对待数学,才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能力。

5.提高自身素养,增强运用数学的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是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的主要一部分。如今,数学科目作为各门科学的重要基础,在很多领域中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数学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每位公民在一定程度上都具备一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随着社会科学的逐渐进步与发展,目前已经逐渐采用概率统计方式来播报天气预报,或用图表来表示工作速度等。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其担负着培养社会人才的艰巨任务,因此,做好这方面教育的重要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增强自身运用数学的能力,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数学来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的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收集与数学有关的新闻和信息,增强自身的数学能力,正确的理解数学,分析数学,才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基益.论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J].凯里学院学报. 2007(06)。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篇4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有效性,简单的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学生学得会,二是学生的能力得到确实的提高。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情境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脱节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相互脱节,形成不了互动,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由于课堂教学仅有短短的40分钟,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教师也尝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导致学生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无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们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把“教”与“学”相结合,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这样当然就无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受年龄限制,小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弱,枯燥的学习很难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而在现在很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加一根教鞭上完整堂课,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这种课堂当然很难吸引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三)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

任何学科的学习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现在的小学数学知识却缺乏实际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没有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得学生往往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从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索然。

二、精心设计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一句话足以证明情境对于整个课堂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以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时,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

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数学课堂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要想达成这样的目的,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如此才能在有限的实践和空间中,实施探究学习更加有效。

(一)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探究,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有效组织。有没有生动活泼的情景,有没有耐人寻味的材料,能不能诞生新颖别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于教师所提供的东西,无动于衷,激不起心中的波澜,不能引发他们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弹劾体现有效性探究活动在当下数学课堂历史不可或缺的,但是活动的开展是个人独立钻研,还是小组合作以及全班交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一切都仰仗教师的调度安排。不同的课堂,课堂中不同的环节和内容,探究的方式是不同的。只要有利于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学生的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我们都应该坚持。另外,课堂上教师的热情参与,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最后成果所表现出来的宽容欣赏态度,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的精华被吸收过来了,糟粕也被吸收了,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被引入课堂。通过实践检验,新的学习方式的确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许多教师更多的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点缀放在课堂上,学生从中没有多大收获。所以教师应该恰如其分的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学习效益。

1、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四、精心设计多样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精心练习实际应以有效性为原则,这样才是有效教学的保证。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智力的开发,数学思维培养与发展都必须通过—定数量与质量的练习来完成。实践证明,小学数学的大部分能力都是在解题的实践中形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以练促思,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重每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并在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做到精心编排,巧妙练习。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如:在学习了加减法计算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创设一个超市买东西的情境,货架上摆着:玩具车7元,布娃娃娃10元,帽子20元,足球50元,手表42元,键子2元。

(1)请小朋友每人买两样,算算多少钱?

(2)老师手中有52元钱,猜猜老师想买哪两样东西?(3)现在老师只有50元钱,哪两样不能放在一起买?

选择这样生动有趣的材料作为练习,问题也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喜欢的问题算,学生能从多种信息中获取有效果显著信息来解答,从而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收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需要师生共同构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挖掘自身的积极因素,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创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师生交流活动中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篇5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

蔡有利

一、课题研究背景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能力的高低对学好数学知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降低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策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准确率,为学生顺利学习数学知识,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教师通过运用研究所得的策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少走弯路,充分发挥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课题研究过程

我于2013年2月份立题,课题名称为: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自开题以来,本数学组根据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该课题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2月下旬)

1、分别组织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

2、数学组会议,启动课题,部署任务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3年2月中旬~2011年6月)

1、以班为单位,分班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

2、以教师个体为单位,记录典型错题

3、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

①教师初步分析错误原因

②以面谈的形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

③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

4、以年级为单位,同年级数学教师提出矫正策略

① 前测,统计该类型题目的错误率

② 根据原因分析报告,提出矫正策略,调整教学方式

③ 后测,对前后测试进行比较

④ 总结、分析,撰写矫正策略报告

第三阶段:整理归纳阶段(2013年7月)

5、全组进行交流讨论,总结研究成果

①各年级的研究成果汇报,进行纵向研究

②对全学段中由相同原因而导致的错题进行横向研究

③整理、归档

四、研究成果

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小学数学作业评语的研究 篇6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作业中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们认为,学生的作业,是课堂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延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也是在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评价。充分发挥作业评价在数学教学中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能使学生智能和身心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巧用评价语言研究

(一)、让作业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每个人仿佛都是为了受赏识而生存,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学生的每次作业,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到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自信。特别是对于急需鼓励的中后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表扬,奖励次数越多,其行为活动的再发性就越高。及时有度的呈现激励性评价,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共鸣。

1.鼓励式评价短语

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有新的创意,比如巧解、妙解、独到的见解等;新的算法、新的进步等加上短评,予以鼓励。例如:、“作业有进步”、“解法有创意”、“思路新颖”…….对书写潦草的作业:“你很聪明,如果字写端正一些就更好了!”……

对作业漂亮学生的评价:“作业整洁”、“作业特别整洁”、“你真棒!”、“真了不起,老师太喜欢你的作业了。”在配上些图案等。

对粗心作错的学生评价:“请你和细心交朋友”、“搬走你前面的绊脚石——粗心”、“你的字很漂亮,如能提高一下正确率就更好了”……

对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鼓励性评价:“困难象弹簧,你弱它就强”、“一棵种子是渺小的,但种子的力量却是伟大的,我们要向种子一样,努力、努力,再努力”

对作业完成特别好的学生评价:“方法太好了,老师也没想到!”、“解得巧,真聪明”、“你的做题方法很好,你是我的骄傲”、“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

2.指正式评价短语

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需要及时指正,或需要单独指正的,用短评语指出。比如:“求8和12的最小公倍数用大数翻倍法简便”、“错在进位的数没有加上去”、“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3.鼓励与批评结合的评价短语

把表扬与批评融为一体,让同学乐于改正自己的缺点。比如:“作业工整是一大进步,再细心减少出错就更好了”、“抄错了数字是出错的根源,注意抄题回头看”……

4.指出思维途径的评价短语

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想问题,怎样思考问题最好。比如:1/6+3/8,学生在解题时是这样计算的1/6+3/8=8/48+18/48=26/48。教师给的评语为:把两个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关键是要先求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6,8]=24(用扩倍法)

5.其他评价短语

根据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发现什么问题,就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用短评语给以指导,不拘形式,不拘长短。

例如:对于一向爱动脑的学生评语是: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让人耳目一新。

你真棒!老师还没想到的这种做法,我向你学习。

你的头脑真灵活,这种方法比老师的方法强多了。

这真是奇思妙想,棒极了!

而对于聪明的小马虎的评语是:方法很好,仔细查一查,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与细心交朋友。

如果再仔细一点,相信成功一定属于你。

对作业认真,字迹工整,但内容有错的评语是:多漂亮的字呀!要是再仔细一点就好了!

而对书写潦草,尚欠认真的学生,给的评议是:做得很好!如能把字写的再漂亮点,就更好了。

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还可以用不同的赞扬和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大有进步,再加油!

你真棒,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这么难的题,你还做对了一道,真不简单!

只要全心全意投入进去,什么都难不倒你。

再努力一把,相信你会更好!

一丝不苟,值得学习!

那天,三年级田锦绣同学的口算题写的很整齐,但是错题较多,然后我给她写了这样的评语:孩子,你的字写得很漂亮,如果在算题时能再细心点,老师相信你会更棒的,加油。第二天,我打开她的作业时,她在我的评语下方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我会努力地。然后,她在当天的作业下方又写了一句:老师,我今天的作业写得怎么样?从这个孩子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我的评价使学生兴奋不已,情绪高涨,她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二)、让作业评价成为改变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润滑剂”

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不同个性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就有所不同。喜欢学数学的学生,一般做题较认真,能独立思考,解题方法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对这些作业呈现这样的评价:“优+与众不同=优?,优+奇思妙想=优+,优+字迹工整=优+,优+格式规范=优+。”不怎么爱好数学而且性情急躁的学生,作业一般较马虎,对教师发还批改过的作业不认真看,错了也不思考错在哪里。为此,对待这样的作业,评语要讲究艺术性,既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要用委婉的语气表达批评。如,“良+如果能认真订正作业=特优,良+如果能不懂就问=特优,良+如果能认真及时改正=特优。”

对一些不爱动脑筋,作业有抄袭现象的同学,老师的评语是:“B+如果能独立完成作业=特优,B+如能积极开动脑筋=特优”。“等级+简语”式作业评价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些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贵于引导,皆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各个方面很不稳定,因此,评价不能一成不变,一以贯之。对学生的评价,尽可能地以个性特征为参照,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教师要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于以表扬、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比较中树立信心,在评价中不断进步,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三)、让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转变的“调节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因此,评价的结果应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更应具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时教师应尽量从积极的方向,把鼓励和批评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在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了其进步的一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比如,对上课爱做小动作,因而影响学习的学生说:“最近你进步不大,你能告诉老师是什么原因吗?从你平时的各项表现来看,你是一个聪慧的孩子,所以老师肯定你能把数学学好,老师愿意给你帮助,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于表现有进步的学生,老师可以对他说:“你的字进步可真快呀,比我小时候写的好看多了,老师还要向你学习呢!本次作业为优”。“你总是第一个交作业,批改你的作业,真是一种享受,本次作业为优”。

对于一些偏爱体育运动,却放松自己的同学说:“运动场的英姿让教师久久难忘,但老师同样希望看到你课堂上出色的表现和漂亮的作业”。

无论是一句赞美的话,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则善意的批评,学生阅读后,激起的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获得是学好数学的信心,倘若改用“上课不听讲,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做”等语言责备,学生将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此也会影响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教师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只大花瓶,他既没有懊恼,也没有等闲视之,而是精心收集满地的碎瓦片。并把这些瓷片按大小分类,分别称出重量,结果惊奇的发现了依次的碎片的重量均为16倍的关系,得出了对恢复不知其原貌的文物、陨石有重大的帮助的著名的“碎花瓶理论”。这样善待“错误”不是放纵错误,而是自觉地意识错误,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并通过课堂教学把“错误”转化成课程资源。

二、作业上批改符号巧用研究(1)“√”,表示题目做对了

具体内容:“√”号打在一道题的末尾部分,表示全对。比如,计算题的结果部分,问题的答案部分。例如:180-90÷5=180-18=162√。多层次的题目,算式较多,“√”打在哪里,表明“√”前的部分是对的。

(2)“×”表示题目做错了

具体内容:“×”打在一道题的末尾部分,表示全错,打在题目的某一具体位置,表示那里有错,例如:先找规律,再填数:6.25 2.5 1 0.4 1.6 0.64。“×”打在1.6这个数上。

(3)“﹋﹋”波浪线

波浪线上面的部分的部分表示有不妥之处,需要加以改进何完善。例如:求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列式“24×2+18×2=48+36=84(米),画波浪线的上述算式可以改进为(24+18)×2。

(4)“\……//”添加符号

添加符号表示这里需要补充丢掉的叙述或算式。请同学自己添上去,使之完整。比如:320-32×5=\……//=160。(5)(月 日 时)面批“约定符号”

()内写明 月 日 时到老师办公室去“面批”,即个别辅导。(6)“☆”创意符号

创意符号表示☆下面的作业内容有创意,予以鼓励、表扬。(7)特殊符号

对作业完成特别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变换一些符号进行奖励。如,画一个笑脸娃娃。写上英文评价,如:“Good++”、“Good+”、“Good”、“very good”。

三、与其他学科在评价用语上的横向联系研究

与英语学科联系:当学生有精彩的回答时,教师可适时表扬“very good”;作业评价中也可以用“Good++”、“Good+”、“Good”、“very good”或用“A、B、C”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与语文学科的联系:联系学生所学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等,写成评价用语。如,一个学生做了阑尾炎手术没多久,就坚持上学。老师赞扬到:“你的坚强,让老师想到了„地震中的父子‟,好样的”;对优秀学生作业评价“读„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种享受,老师批改你的作业也是一中享受”……

与体育学科的联系:“与时间赛跑,我们要做学习的主人”、“…… 与音乐学科联系:学生不专心时,唱歌“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看过来,老师这里很精彩,你不要对我不理不睬”、“……

总之,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立体化”。过程与结果并重,能力与情感兼顾,个体与整体兼融;妙用语言--巧激励,善用延时—扬个性。我们认为,评价是‘泵’,不是‘筛子’。通过教师的评价不是把学生分出三六九等,而是激励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评价不只是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评价,还应从数学探究方面、数学知识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学案导学”研究 篇7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学案导学”主要是由“学案”和“导学”两部分组成。同以前的教案不同, “学案”主要包括教师的导学以及学生的探究。它主要是以教师的学案为载体, 配合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在于该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体现出“先学后教”的教学思想

该模式注重给予学生学习思路,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解题, 从中发现知识的运用规律, 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在探究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双主动的模式

通过该模式的教学, 可以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心从“教”转变为“教”与“学”相结合, 学生通过学案能够更好地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这使学生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 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

3.教学中凸显差异化的教学理念

“学案导学”可以按照课程内容的重点进行依次的划分, 主要分为基础性知识、巩固强化知识以及拓展创新知识。对学生采用梯度化、层次化的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 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 能力不断地提高, 减少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现象的发生。

4.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 尤其是对于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 缺少思考“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结构,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激发欲望、鼓励自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突破重点以及总结升华。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导学形成融洽的发展, 打破传统的教学局面, 使双向交流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1.教师设计学案,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对于学案的设计需要严格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重点难点进行提前预习, 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对于每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向得以明确, 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于学习更有目标性。以“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授课为例, 该内容是学生在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学习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内容, 可以举实际情况中的例子使学生生动地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在对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了解和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理解知识的意义, 同时学会判断两种比例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先教正比例的知识, 然后再教反比例的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两种量在变化中所存在的规律, 并将规律利用关系式表现出来,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本质。教师还可以将含有正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的量的两个例题整合起来, 在课堂中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同一个例子中去感悟和体会, 充分地掌握两种比例的应用。

2. 根据学案自学, 探究、思考学案的知识

教师设基础学案后, 学生可以通过对学过知识结构进行探究, 从而自学出新知识, 尽量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 对于教材中的思考题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解答,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及解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 教师也需适时地发挥出教学主导的作用, 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例如以“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的教学为例, 对于学案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课前尝试, 掌握基本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认识到公倍数以及最小公倍数, 能够在集合图中, 正确地表示出两个数的倍数以及它们的公倍数。

(2)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出基础性的练习题,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以及探究性的学习, 充分、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时就能够很快找到疑难点以及重点, 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快速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3) 探究合作, 解答问题。在学案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 成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 对于没有解决或者结论模糊的问题小组内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结论, 不但能够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 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 教师进行精讲和总结,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以完善

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 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就放弃对学生的教学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的过程, 教师需要进行引导, 同时对于学生在探究中的争议以及错漏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剖析, 给学生讲清讲透, 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以及修正, 这样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才会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得到完善。

4.梯度设置练习题, 巩固练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 在“学案导学”的课后巩固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 采取不同的巩固方式,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 实施因材施教, 实现“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要求。教师应该设置基础巩固、能力拓展以及拓展探索三个层次的课后练习题, 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 使学生实现自查自纠以及巩固练习的效果。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率, 教师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性因素, 从而有效地规划组织课堂教学。不管是从自身方面还是从学生方面, 教师都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够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精髓主要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精髓, 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 才能使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变得更加高效。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对于教学的要求和目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当前新课改教学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转变为以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通过进行“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学案导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案导学,新课改

参考文献

[1]莫清瑶.体验式学习理论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与反思[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2) .

[2]陈占奎.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4) .

[3]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 2012 (5) .

小学数学分层施教研究 篇8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施教。

一、面对差异,合理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这一步是最关键的。如果在分层中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那你的分层教学是失败的。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明白,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成功以及同学之间只有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能形成一个快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分层一般可以这样操作:少数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分为教师辅导学习小组,学习成绩优秀和中等的学生为自主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分层练习。教师辅导学习小组要在教师的直接点拨、引导下学习,以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小组的学生在自学提纲或问题的间接引导下,自主学习,小组质疑、讨论,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因此合理科学地将学生进行分层,才可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面向差异,分层施教

在施教过程中,自学组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辅导组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耐心启发诱导,点拨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前者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方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三、依据差异,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指基础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目的是过好"课本关",要求人人都要做。第二层次的练习,指变式题或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一层次的练习题,自主学习组学生必做,辅导组学生可以选择做。第三层次的练习,重在思考性、开放性、创造性方面的要求,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及多种习题方法的习题,让优等生进行思考、练习。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有序的排列与组合)”时,可以这样设计分层练习,第一层次的模仿练习是“用8、5、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重点指导学生要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排列出来,852、825、582、528、285、258。第二层次变式练习或综合性练习,如:“有四位同学,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这个题是变式练习,关键让学生理解好“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即甲与乙握手和乙与甲握手即算一次握手,与两人的组合有关,而与两人握手的次序无关。综合性练习如:“三个小朋友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他们每两人相互送一张贺卡,一共需要多少张贺卡?”等等,上述这样两道题的练习,对于自主学习组的学生应该自己掌握,而教师辅导小组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第三层次练习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如果有四位小朋友,他们一共通多少次电话?五个、六个呢?能找出些规律吗?”启发自主学习组学生发现规律。

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氛围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江西德兴市铜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上一篇:计算机该怎么学习下一篇:维修钳工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