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201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201(通用6篇)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201 篇1

题型:选择题(1*20);名词解释(5*4);简答(10*3);论述(15*2)

一、名词解释

史里芬计划“十四点计划”国际联盟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大清洗运动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

非战公约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

纳粹党国会纵火案授权法

霍斯巴赫备忘录慕尼黑协定“华格纳法”

“东方战线”珍珠港事件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

二、简答和论述题1、20 世纪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2、试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试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内部矛盾。

4、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苏俄是怎样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6、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成败。

7、简析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原因。

8、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后果。

9、简评罗斯福新政。

10、简析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11、简述 20 世纪 30 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

12、试论英法绥靖政策及其根源。

13、1939 年欧洲局势的特点及外交舞台上的四种谈判。

14、简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5、简述是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过程。

16、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世界现代史》复习提纲201 篇2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十月革命的意义,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背 景、措施,斯大林模 式与工业 化,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及影响,罗斯福新政及影响,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福利国家,美苏“冷战”,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布雷顿森林体系,欧盟与欧元,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考题类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尤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特点:所考试题多以文字、图片或表格等材料为载体,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有效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角度新颖,关注经济制度的创新、经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等,试题还常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经济全球化趋势等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考查。

复习建议:1.理清历史主线,梳理基础知识。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竞争与发展是本专题的一条大主线,具体又分成苏联(俄)经济政策与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与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2.联系社会热点,深化主干知识。如民生问题是本专题一大热点,包含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局限性、罗斯福新政中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二战后福 利国家等 知识点;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二十国集团峰会相继召开,了解这些组织结构的由来,认识其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3.加强比较联系,提升殢解题能力。本专题各类比较点很多,如俄国与中国革命道路,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苏联与西方工业化道路,苏联(俄)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异同等。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安徽卷文综第20题)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以列宁论述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并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当时苏俄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并不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C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当时已打败国内外敌人,故D项不符合当时的史实,予以排除;苏俄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严重脱离现实的表现,故选B项。

变式练习“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曾试图‘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几年以后感到这是‘力所不能及的’。”为了解决“力所不能及”所引发的社会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颁布“四月提纲”

B.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推行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俄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和实现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国内危机过去后仍执 行这一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解决危机,苏俄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故应选C。

示例2(2014年福建卷文综第21题)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本题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材料“设立了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分析,其目的是要借助多种渠道提供就业机会以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的“金融手段”和C项的“制定法规”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排除。

变式练习1933年,罗斯福说:“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下列措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D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罗斯福新政。新政时期,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救急署等机构,大力兴办各项工程,积极推行以工代赈,故应选D项。

示例3(2013年海南卷第2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区域组织。由“共同商业政策”可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和D项欧盟,这两个组织一个是合作程度较低的松散联盟,一个是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着重于相互之间的关税合作,维护“和平与自由”功能不明显,也可排除。

变式练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1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2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3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4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12 B.24

C.124 D.134

答案:C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依据所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其成员国为数众多,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制度差异很大,所以3不符合亚太经济合作组 织的特征,124是二者的共同点,故应选C。

示例4(2014年江苏卷第20题)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中“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说明经济全球化不利于经济平衡,故本题选B项。A、C两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

变式练习《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答案:A

解析:本题是上一题的变式,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题干材料中强调的是全球化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无视彼此,并且国家观念、民族观念日趋淡薄,即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阻碍,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移民间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说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日益落后,D项错误。

【重点突破】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的实践: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据此,他先后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斯大林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由于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都以失败而告终。

5.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化”,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6.中国的探索:(1)过渡时期,采取公私合营等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2)新时期,实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苏 俄新经济政 策、美国 罗 斯福 新 政 的比较

三、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表现: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等。

(4)阶级关系的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新中间阶层”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发生了变化。

2.认识: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否定的因素,没有解决它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但它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并及时调整,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等。

五、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重大举措

1.国际金融方面:1944年,美国主持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世界贸易方面:1947年,美国倡导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的世界贸易体系。

3.国际同盟方面:二战后,美国打着“遏制共产主义”的旗号,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从经济和军事上控制西欧;在东亚打着“处置法西斯”的旗号,通过对战 败国日本 的改造控 制日本。

4.国际事务方面:从二战后期到战后初期,美国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并一度控制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六、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七、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地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2.内容(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

3.实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4.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1)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 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3)两极格局解体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4)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动作用。

5.影响:是把“双刃剑”。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1)利: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 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一直处于模糊不定的状态,直到列宁回国提出‘四月提纲’,才有了较为明确的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是指

A.取得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B.武力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D.退出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

2.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说明十月革命

A.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B.促进了俄国迅速完成社会转型

C.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借鉴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3.一部史学著作评论某一事件道:“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了一战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实行粮食税

D.“一五”计划的开展

4.1922年俄共中央认为:“集体农庄作为农村中最坚固的苏维埃细胞,在走上总的合作制轨道时可以发挥出积极的显著的作用。”这表明俄共中央希望

A.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B.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C.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最大限度地推行新经济政策

5.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 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任期内美国经济不断滑坡

B.引起了美国工人运动高涨

C.成为二战前美国的基本政策

D.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6.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7.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的四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近60000千米公路,国家公园 面积增长 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1.01平方千米,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8.《道德经》有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悬挂蓝鹰标志

B.农业减产,政府予以补贴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9.《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0.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11.1936年法国大罢工爆发后,法国政府召集了全国范围内的劳、资、政三方谈判———马提尼翁谈判,其结果不仅大幅度地增加了工人的工资,重申工会自由和集体合同的原则,还确立了40小时工作周、带薪休假、企业设立职工代表等制度。这表明法国政府

A.成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B.通过缓和劳资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C.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D.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

12.社会学者薛涌认为:“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已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材料能说明

A.高福利制度会导致工作热情丧失

B.福利国家将会使人失去竞争力

C.社会保障是有效的社会激励机制

D.社会保障可能会导致贫富悬殊

13.《舒曼计划》载:“为维持和平,欧洲联邦是不可缺少的;依靠联合进行基本的生产,依靠设置一个约束法国、德国和其他成员国的高层权力机构,我们的建议将为欧洲联邦的实现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舒曼计划提出的 主要背景是

A.美国全球霸权政策的影响

B.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

C.世界两极格局的影响

D.欧共体的建立与发展

14.1947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明确指出:“我认为,那种以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和俄国人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当西方具备了坚不可摧实力的时候,斯大林才会来听听美国的谈判条件是什么。”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美国将策划对苏联的军事打击

B.论证了杜鲁门主义的合理性

C.美国有必要帮助西欧恢复经济

D.美国与苏联对抗是必然的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美国,新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在取代杜鲁门政府。新政府能 在朝鲜缔 结和约,1953年7月,朝鲜战争宣告结束,从而消除了国际紧张局势中最大的一个根源。第二个月,苏联政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氢弹的秘密,结果反而加强了和解运动。”材料说明当时

A.美苏的和解消除了世界动荡

B.美苏“冷战”势头有所减弱

C.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开始显现

D.美国放弃了遏制苏联的政策

16.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 全球财富 的中心。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美国经济实力独霸天下

17.1957年,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1917—1957年)》出版,书中谈到,苏联在1957年共有78900个集体农庄和5800个国营农场,单干农户约有100000户。这说明此时的苏联

A.农业开始实现了集体化

B.社会主义大集体农业经济已初步 建立起来

C.单干户是农业经营的主体

D.在农村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

18.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到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的投入

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开创福利国家的先河

D.增加国有企业经济的比重

19.下图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

A.美国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B.高新技术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调整

C.美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

D.美国丧失世界制造业的领先优势

20.1989年11月26日,《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只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此时苏联的改革

A.促进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纠正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将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1.2009年11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回忆柏林墙倒塌时说:“我从科学院下班回家后,听说沙博夫斯基(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宣布即将开放边界。”很快,她发现数千人正奔向第一个开放通往联邦德国 (西德)的检查点。默克尔说:“我随即加入人群,与其他人一起为这个不可思议的日子感到兴奋。”默克尔等人“感到兴奋”主要是因为柏林墙倒塌

A.标志着德国的重新崛起

B.有利于美苏冷战的缓和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状态

D.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2.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我们坚持的另一个信念是,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建立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联盟和多边机构能成倍地壮大热爱自由国家的力量”。它反映出

A.美国谋求与苏联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以意识形态划分世界

C.美国操纵联合国谋求霸权

D.美国建立单极世界设想破产

23.乔治·卡斯特尼德认为:“一条新的正在很快分裂的墨西哥社会的裂缝正在形成。这种分裂把与美国经济接近的墨西哥人与那些不与美国经济接近的人分开……将那些即使没有处在墨西哥社会的边缘,但处于全球性资本、商品和服务流动边缘的人,与那些被融入全球性流动的人相区分。”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墨西哥社会的分化

B.全球化使墨西哥与美国的差距缩小

C.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墨西哥的发展

D.美国因素使墨西哥难逃全球化劫难

24.郭宪纲在《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文中指出:“在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强加自身意志,毫不顾及他国意愿。在多极化的世界,任何力量都会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国际规则、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反映出各国的诉求。”材料意在说明

A.世界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B.多极化世界源于力量失衡的单极世界

C.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D.建立多极化世界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

25.2013年8月,《数字中国》指出:“国际金融学教授吉姆·罗杰斯认为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像资本主义,而美国反而变得越来越社会主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90年代后两国关系显著改善

B.不同经济模式相互借鉴和影响

C.全球化背景下利益休戚相关

D.两国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苏联的现代化进程中,斯大林经济体制模式所起的作用也颇受争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模 式的新型 现代化途 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 进行重新 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二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法国《时报》在1932年1月发表评论说:“苏联不依靠外国资本而实现工业化,就是赢得了第一局。”从1941年至1945年,苏联在任何武器门类方面的产量都多于德国。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内部积累,1935年粮食收购一项,给国家预算带来200亿卢布以上的收入。1926—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轻工业增长6.2倍,农业增长26%。到1953年,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一战前1913年为8600万吨。最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齐世荣、钱承旦、张宏毅《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史》

材料三这里就我所知的关于现代化含义的种种说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大类:……(二)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 工业化的 过程。……可以说,今天所有在经济上处于欠发达或开发不足的国家都共同致力于工业化的目标,把它作为根本改变国家面貌和国际地位的战略性措施。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四衡量一种现代化方式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几项指标和集中力量办的几件大事,更应该看这些措施是否惠及百姓,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在推动社会向自由王国前进。

———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1)据材料一,指出苏联 采用的“非 常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表现。(4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史实,以“斯大林模式与苏联现代化”为题,论述材料三、四 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行文流畅。12分)

27.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苏联的解体为起点……雅尔塔体系的根基消亡了,“由于苏联一极的坍塌,两极体制旋即消失”。

两极政治格局在60年代已宣布演变了,出现了多种力量中心,但实质上,“维系两极格局的两个关键因素,即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与争夺,以及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军事对峙,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的改变”。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

材料二在格局转型时期,苏联已解体,美国虽维持住了超级大国地位,但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盟友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海湾战争就是佐证。目前是多种力量共同决 定着国际 事务,其中国际组织和国家集团,正日益发挥其作用和影响。

———张蕴岭《欧洲巨变与世界格局》

材料三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国际格局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应对举措的建议。(6分)

(3)归纳材料三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加以论述。(8分)

28.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材料二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 以上……2001年1月到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4分)请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C4.B5.D6.C7.C8.A9.A10.B11.B12.C13.C14.A15.B16.B17.D18.B19.B20.D21.C22.B23.A24.A25.B

二、非选择题

26.(1)手段: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2分)。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2分)

(2)(答案要点)

27.(1)特点:美苏争霸,“冷战”对抗,操纵国际政治,新兴力量冲击两极格局。(4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世界五大力量(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相互制衡。(2分)

举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赶超,增强综合国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灵活务实地处理外交事务;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4分,任答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3)观点:宣扬“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2分)

论述:其实质是一种强权思想和狭隘的国家利益观,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这种由一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不符合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各国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到处干涉各国事务,造成世界局势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6分)

28.(1)主要特点:增长幅度 大,增长速度快。(2分)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战后较长的和平 时期等。(4分)

(2)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2分)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 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4分)

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专题复习 篇3

学习本专题,一要理清一条基本线索: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二要突出四个重点: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认识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差异;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三要形成两个观点: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逐步结合,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对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内容上看,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物理学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是蒸汽机、电力的广泛应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都是高考的重要命题点。从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三、重点解析

1.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7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发现了落体定律,确定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两个新概念,从而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7世纪后期,牛顿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19世纪中叶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生物学领域终于迎来了革命性变化。

(3)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瓦特在此期间改良了蒸汽机,从而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把人类社会带人“蒸汽时代”;19世纪晚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电力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从而把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

(4)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产生使人类开始跨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和思维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产生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

2.达尔文的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条件和原因:①思想文化基础: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遭受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思想更加开放。②物质基础: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③理论基础:19世纪前期,德意志人施莱登和施旺相继提出和确立了细胞学说,为进化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有些生物学家,如法国的拉马克确立了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这为进化论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达尔文进化论诞生的标志和内容:①标志: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②内容: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他提出,生物不是不变的,而是会发生变异,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必须适应或对付周边环境的挑战,还必须与其他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同时,生物个体之间还存在着本种类内部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凡是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而那些发生了有害变异的个体则将遭到淘汰。这个过程实际卜就是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这就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3)达尔文进化论的意义:①对欧洲思想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有力挑战,直刺神学的要害;它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②对欧洲科学界和宗教界:它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③对中国思想界:引起中国思想界的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进行积极的宣传和介绍,他们著书翻译,宣传进化论,唤醒国人,以免亡国灭种之灾。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4.中国未赶上或没有及时赶上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启示

第一次明清时期:①自然经济限制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提出迫切要求(缺乏推动力);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使之缺乏物质条件;⑧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研究。

第二次19世纪中期:①民族资本虽有发展,但发展程度不高,不能对第二次科技革命提出迫切需求和提供基础;②列强侵略的加深,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的掠夺,使重工业无从发展;③清政府的腐败,科技水平不高,不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科技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6.西方近代科学与技术兴起的原因

(1)社会对科学进步的需求。包括经济与生产技术方面的需求,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大机器生产不断地采用新工具,使用新能源,追求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推动自然科学创立与发展的前提。

(2)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社会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能够支持、吸引和稳定一批优秀的科学人才,并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条件。

(4)整个社会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鼓励创造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5)建立了良好的科学教育基础和保持较高的科学普及水平。科学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普及、有较高程度的科学教育才有可能产生一定数量和水平的优秀科学家队伍。

(6)政策保护。欧洲先进国家实行保护科学发展的政策,允许自由讨论学术问题,保障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等,又为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7)科学的方法。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笛卡尔等人创立的科学方法论,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指导性原则。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B.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功

c.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

D.西方列强殖民侵略促成了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2.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的原因有

()

①生产的迅速发展对基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②伽利略等人的研究已有坚实的基础③牛顿个人的天才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④同时代众多著名科学家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是

()

①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②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③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④牛顿力学为相对论力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11.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4.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引起巨大震动,其传人中国

()

A.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B.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c.引起中国生物学的革命

D.使中国避免了亡国灭种之灾

5.下列事件中给基督教神学以重创的有

()

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④生物进化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20纪初,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原因不包括

()

A.电提供的动力比蒸汽大得多

B.电力比蒸汽动力使用起来方便

c.电力适应更大规模工厂的建立

D.电力的应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轻

7.“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

()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8.推动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直接社会动力是

()

A.瓦特勤奋好学,且掌握了许多科学知识

B.早期蒸汽机存在着大量的弊端

c.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便捷可用的动力驱动机器

D.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有浓厚的兴趣

9.首先将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业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0.下列两幅图中的发明都是

()

A.科学理论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B.社会生产发展需要的结果

c.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

11.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

()

A.将天体的运动与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同一理论之中

B.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对自然规律第一次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c.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D.建立了一套实验观察和数学演绎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12.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确立对世界的统治,根本原因是

()

A.蒸汽机的改良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B.“电气时代”的来临使资产阶级掌握了更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

c.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密切,有利于资产阶级殖民扩张的进行

D.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

13.使工厂开始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的发明是

()

A.纺纱机

B.电动机

C.发电机

D.蒸汽机

14.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

()

A.工业文明——知识经济——农业文明

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

C.知识经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D.“电气时代”——“蒸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

二、非选择题

1.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等因素,决定着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结果。结合史实,试从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不同文明交流的范围和结果及其特征等方面,比较在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不同文明交流的表现。

2.“人们注意到了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其实,世界科技文化重心又何尝不是如此。单是14世纪以来,意大利、英国和美、德就先后扮演过科技发明大本营的角色。”举出这些国家在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分析它们各自成为科技发明大本营的原因,扼要指出科技发展对它们各自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如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无数事实表明,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就像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是利弊得失共有之。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谈你如何认识其“双刃剑”的作用。

4.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知识回答:

(1)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教会宗教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教会宗教神学的。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技的发展。请任举一例说明,新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B 5.D 6.D 7.C 8.C 9.A 10.B 11.D 12.A 13.D 14.B

二、非选择题

1.工业革命:经济:以寻求市场、原料为目的商品交流为主,进入“蒸汽时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交通工具:出现轮船、火车等。范围:以大陆内部各地之间和各大陆之间的沿海地区的交流为主。结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特征: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征服世界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交流,进入“电气时代”,处于垄断帝国主义阶段。交通工具:出现汽车、飞机等。范围:扩展到各大陆的内陆地区。结果:政治交流加强,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特征: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征服世界的单向交流为主。

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交通工具:出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现代通信等交通和通信工具,世界成为“地球村”。范围:全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国家。结果:生产力高速发展,向经济全球化发展。特征:出现以社会主义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等为主的世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多向交流的特征。

2.意大利(15、16世纪):伽利略和布鲁诺证实和发展了“太阳中心说”,伽利略奠定了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影响:意大利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

英国(17—19世纪中期):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理论的建立,近代化学、生物学的创立,瓦特改良蒸汽机等。原因:英国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美、德(19世纪末以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创制、汽车和飞机的研制等。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德国经济居欧洲第一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3.积极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④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垄断组织,部分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⑤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⑥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造成当地的贫困与落后。②带来环境污染问题。③如果无限制发展工业,必然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总之,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解决好环境及协调发展问题,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4.(1)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答出两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篇4

一、金字塔:

二、知道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理解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P18页)

内容: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进步性:

1、为公民创造了广泛参政机会,激发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对日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产生影响。

局限性: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仅限于人数不多的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以及奴隶被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罗马共和国的扩张:布匿战争(迦太基人)。屋大维建立帝国,2世纪达到鼎盛,成为跨三大洲的大帝国。罗马文明吸纳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奠定基础。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奴隶制结束。

四、知道马克波罗来华:

13世纪晚期(元朝),意大利人,作用:展示了东方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开拓欧洲人的视野,影响到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

五、阿拉伯数字:

发明与传播: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经北非传到西班牙和欧洲各地。取代了原来的罗马数字。六、三大宗教的产生和传播:

名称

创始人

时间

主要教义

传播 佛教

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基督教

耶稣

公元1世纪

人人平等,逆来顺受 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

7世纪

信仰真主安拉

世界近代史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一、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间14——16世纪

地点:意大利 达芬奇《蒙娜立莎》《最后的晚餐》

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几百年来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新航路开辟: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影响:

1、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打破世界各地区间封闭和孤立,把新旧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14——16世纪影响世界的三大变化: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

二、了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重要文献:英国:《权利法案》,奠定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美国:《独立宣言》宣布美国独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法国:《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人权和公民权。

历史影响:英国: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主义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使英国能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不仅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美国: 使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具有民族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并推动了拉丁美洲和欧洲的革命运动。

法国: 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为欧洲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英国工业革命:(又称蒸汽革命)

开始国家: 英国

时间:18世纪60年代 重大发明:蒸汽机,棉纺织机械、汽船、蒸汽机车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使欧美国家实现工业化,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生产方式:手工劳动变为机器大生产

1、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矛盾和挑战,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社会关系变化)

3、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殖民扩张和掠夺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美国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

林肯的评价:

1、领导美国内战的胜利,颁布了两个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

2、前期的妥协性。

南北战争的历史作用:具有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又一障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三、俄国农奴制改革:

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目的:维护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

改革的主要内容:

1、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干涉农奴生活。

2、获得份地: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获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对改革的评价:

积极作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民主革命任务严重。

四、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废除封建领主土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教育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强制性义务教育。军事上,改革军警制度,实行征兵制。

评价:积极影响:摆脱了沦为民族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强国。

消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间:1848年

内容: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历史意义: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

一、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

重大发明: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电器的广泛应用,飞机和汽车的发明

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3、使生产领域发生了结构性变革:股份制公司为主导形式,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开始形成。

4、产生了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

1、建立了大型发电厂和完备的输电网。

2、发明中获专利1300余种。

3、电报、电灯、留声机、摄影机、放映机、有声电影、蓄电池等。

二、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成立时间、国家、及其核心(能够在图上准确标出):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核心:德国

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核心:英国

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进一步恶化了欧洲局势,列强争霸斗争日益白热化,开始更加疯狂的扩军备战和开展军备竞赛,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一战的爆发及其影响:

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交战的双方:协约国集团和同盟国集团。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作战。

影响:

1、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和破坏。

2、从客观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使世界上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格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四、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体现人文主义。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著名画家。《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贝多芬:德国伟大交响曲作家。交响乐之王。第三交响曲《英雄》为其代表作。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东西方世界

一、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意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1917年11月6日——7日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详见课本)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成就:建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国防建设大大增强。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斥市场经济,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用指令性计划干预一切经济生活,压制了生产积极性,使企业丧失了活力。同时,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农业长期落后。二、二战的爆发与扩大:

掌握从爆发到扩大的过程(一系列事件):

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大战爆发

1940年进攻西欧各国(敦科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

1941年6月22日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大战规模达到空前。

三、反法西斯同盟以及雅尔塔会议: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随着法西斯战争的不断扩大,面对共同的敌人,一切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他们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逐渐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在政治上互相配合,军事上互相合作,在物资上互相支援,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1月

参加国家:美英苏三国首脑。地点: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

内容:

1、彻底打败德国,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2、苏联对日参战,条件是《雅尔塔秘密协定》

3、战后成立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为五国。

影响:对打败德国法西斯起了作用;影响战后世界格局(雅尔塔体制)。四、二战中的主要战役:

前期:莫斯科保卫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转折,而且二战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战役 后期:诺曼底战役,(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柏林战役(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欧洲战场结束),()中是战役的历史意义。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新形势

一、掌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特点:

1、成为经济巨无霸。(原因:战时资本积累、有效财政政策、科技进步)

2、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发生第三次合并浪潮,混和合并

4、出现生产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

5、经济同世界市场关系密切,跨国公司发展迅速。

二、知道欧洲联盟:

成立原因:

1、发展经济

2、提高国际地位

成立时间:1957年成立经济共同体。早期六国:法、意、德、荷、比、卢

七八十年代六国: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

1991年,签订马约。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启用。2004年,欧盟成员国为25个。

发展特点:

1、组织规模逐渐扩大

2、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 影响:

1、使西欧各国经济迅速发展

2、提供了西欧各国的国际地位

三、简述日本战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史实。

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从严厉制裁转为扶植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发展速度资本主义世界第一,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 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外部条件: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美国推动下的民主化改造,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内部条件:政府和人们的努力,大力发展教育等。

四、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以匈牙利改革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未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东欧剧变。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都是失败的。而东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这就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方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明显区别。

五、“冷战”局面的形成及其霸权主义的威胁:

冷战局面形成过程:序幕: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序幕。

1、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3、苏联针锋相对成立经互会和情报局

4、形成标志: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局面的结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美苏争霸:两次柏林危机:

1、1948年,德国分裂 2、1958年,1961年柏林墙修筑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

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冷战和热战。

冷战表现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

六、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于:二战结束后

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根本原因:高新科技的推动

评价:有利于商品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有利于世界各国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开拓国际市场,有利于带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追赶或超越。

存在着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因素,是一柄双刃剑,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全球性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毒品、艾滋病、环境、资源、人口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间合作等。

七、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冷战格局(雅尔塔体系)

苏联解体后,旧的已经终结,新的尚未形成,向多极化发展。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目前存在一超多强的局面。

八、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和特点:

特点:

1、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在劳动生产率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极大的改变了世界面貌。

2、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3、科学研究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科技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4、推动了新型产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成就:电子计算机:1945年第一台,20世纪90年代进入网络时代

原子能:1942年第一座原子反应堆,核武器的开发和核能的和平利用

空间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生物工程: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及主要发明: 第一次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火车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

电动机、内燃机、飞机、汽车

第三次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篇5

【考标标准解读】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识记:

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1949年,分为两个基本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无产阶级为革命的领导)。

2.1839年6月3日至25日,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用行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识林则徐虎门销烟图(八上P)】

3.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 ~1842),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900年6月,八国联军(英、法、俄、美、日、德、意、奥)发动侵华战争。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识圆明园残迹图八上P)】

6.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英国又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通过《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在香港地图上找出香港岛、九龙司、新界的位置(八上P)】

7.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8.由于清朝统治腐败,国力空虚,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沙皇)俄国共割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9.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赞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嬴得春风度玉关。”)

1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黄海海战中为反抗外来殖民侵略而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著名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综合运用:

1.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结果和影响怎样?

答:⑴1840年。⑵结果: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⑶影响:①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成为最主要的矛盾。③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④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⑤是近代史的开端。

2.材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请回答:

⑴材料是什么条约中签订的内容?此条约何时签订?

答: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⑵该条约有什么地位?

答: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⑶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①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⑤《南京条约》的附件《虎门条约》规定,英国获得以下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永久居住。)

⑷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材料:1904年,章太炎写了如下一幅对联:“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请回答:

⑴这幅对联所写的是谁?

答:慈禧太后。

⑵ “六旬割台湾”是通过什么条约?何时签订此条约?

答: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⑶该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⑷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①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列强进一步扩张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并限期瓜分中国的狂潮;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4.材料:《清史稿·李鸿章传》:“光绪二十六年,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召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之秘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甸匪,子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二十款,二十七年七月,讲成,相率退兵。”请回答:

⑴根据史实推断,“光绪二十六年”为公元何年?

答:1900年。

⑵“拳匪肇乱”指何事?首先在哪里兴起?其口号是什么?其有何意义和教训?

答:①义和团运动;②山东;③口号:“扶清灭洋”。④意义: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对于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起了一定作用。⑤但义和团的蒙昧迷信和笼统排外倾向,也留下了深刻教训。

⑶“以兵剿甸匪”指何事?

答:清军与八国联军共同镇压义和团。

⑷“和约二十款”指什么条约?何时签订此条约?

答:《辛丑条约》,1901年。

⑸该条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①赔偿白银4.5亿两;②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帝国主义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⑹该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①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结合相关不平等条约,说说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你认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有哪些?

答:⑴①鸦片战争期间,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895年),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③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示:从割地和赔款数量的增多、通商口岸向内地的深入、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扩大到开设工厂等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⑵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综合国力的衰弱,等等。

6.回顾17~20世纪的中外历史知识,回答:

⑴17~19世纪,中国和欧洲的皇(王)权各有什么变化?欧美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在科技领域发生什么巨大变化?

答:中国(明清时期)的专制皇权得到加强(详见“中国古代史第七单元),而此时的欧洲,王权被推翻。这一时期欧美历史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代,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在科技领域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⑵欧美的变化对古老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代史上,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举出列强在近代发动侵华战争的名称(至少四次)和列强不断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其内容(至少三个)。

答:①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等。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相关条约的内容参见上面相关题目)

⑶你认为这些条约的共同点有哪些?

要点提示:都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对中国的危害性相对严重;都有勒索赔款的内容;等等。

⑷列强侵华经历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条约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种变化? 答:商品输出:《南京条约》规定的“协定关税”、“开放通商口岸”等;资本输出如《马关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办工厂”的规定。

⑸从各条约中对通商口岸的开放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要点提示:近代史上,列强侵华势力由沿海逐步深入到中国内地;中⑵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等等。

⑹“外国列强对华侵略的后果是双重的。”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提示:一方面,他加重了中国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它给中国封建经济和政治以强烈的冲击,客观上迫使中国社会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的方向发展,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

7.19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有哪些?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优秀中华儿女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斗争和探索?这说明了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提纲 篇6

【名词解释】

1.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媒体:是指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软件)。

3.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及传播信息的工具。

4.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

5.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6、教育网站是指通过收集、加工、存储教育信息等方式建立信息库或者同时建立网上教育平台与信息获取及搜索等工具,通过互联网服务提供单位接入互联网或者教育电视台,向上网用户提供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公共信息服务的机构。

7、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8、教学模式P241: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

9、教学进程结构P241:是指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结构方式,它是由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形成的,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

第十章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②设计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③进行学习评价,即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内容和步骤? 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如图所示,虚线框内表示的是每一节课堂教学活动的四项具体设计内容(学习内容和水平的确定、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形成性练习的设计)。

第二章

1、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有哪些?P30

(1)表现力。各类媒体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的能力是不同的。(2)重现力。重现力是指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记录、储存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3)接触面。接触面是指把信息同时传递到接受者的范围,分为无线接触和有线接触两类。(4)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媒体实施运动时,学生能够同时参加活动的机会,它分为情感参与和行动参与两类。(5)受控性。受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2、简述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的特点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便利性(2)数字化学习使得课程内容具有时效性、多层次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6、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特点、类型和开发流程105-106(1)特点:多媒性、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性

(2)类型:自主学习型、网络学习型、智能学习型、模拟操作型、资料工具型、训练练习型、课堂演示型、教学游戏型。

(3)开发流程:包括软件设计(选择课题、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文字稿本编写、制作稿本创作),软件制作(素材制作加工、软件编辑合成、软件调试打包),软件使用评价、产品修改出版。

第一章

1、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应用现代教

育技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P3 答:(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过程和资源。(2)基本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3)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师资队伍;环境--建立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设计--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2、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有哪些?P7 答:(1)基本内容:戴尔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人们常称之为“经验之塔”,分为三大类,是个层次。第一类是:“做的经验”a、有目的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参与活动的经验。第二类是“观察的经验”d、观察示范,e、见习旅行,f、参观展览,g、电视、电影,h、录音、无线电、静态图画。第三类是“抽象的经验”,i、视觉符号,j、语言符号

(2)基本观点:a、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b、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c、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d、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e、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媒体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f、应该不应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需不需要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陷身在具体经验中,其危险和埋头于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的吗?戴尔说,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那样大。

3、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和主要观点有哪些?P9 答:(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代表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几乎所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2)认知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知识结构的结果。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托尔曼、布鲁纳、皮亚杰、奥苏泊尔及加涅等。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他是如何解释学习过程的?P12 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2)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a、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b、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第一,对新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第二,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c、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5、简述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教育技术涉及许多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得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也是多方面的。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以下一些:a、视听教学理论,b、学习理论,c、传播理论,d、系统科学理论。

第五章

1、如何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106

①选题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教学设计③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系统设计④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文字稿本编写⑤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分页面制作稿本创作。

2、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110

(1)多媒体教学软件素材的准备,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素材的收集,二是素材的制作加工。

(2)多媒体教学软件编辑与合成。利用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将符合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合成为一个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集成工具主要有程序设计语言、通用多媒体著作软件和学科专用多媒体著作软件等类型。

(3)多媒体教学软件调试与打包。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调试。检测后进行打包发布,成为可以展示的最终产品。

3、如何设计网络课件114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1)交互性,要有良好的交互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的反馈。(2)界面直观友好。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3)培养创新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信息文化素养。(4)科学性。所要表达的知识要具有科学性,措辞要准确,行文要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5)协作性。网络课件要提供协作学习和协作工作的工具和网络空间。(6)教学设计。要注意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表现形式,设计能够有力的促进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和学习策略。

在网络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重点放在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与系统设计上。

4、多媒体教学应用有哪几种主要方式,各自有何特点与作用117

多媒体系统教学应用有四种方式: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并与其他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方式中主要研究:a、如何设计教师的课堂活动,是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B、如何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是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真正的主体c、如何发挥多媒体和非线性的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探索的多媒体学习情境等。

(2)多媒体环境下个别化自主学习方式。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集中环境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个别的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超链接结构的环境下,主要依赖教系统本身的指导和导航策略进行学习,接受对媒体信息的刺激,依靠自我评价和反馈信息控制学习进程。

(3)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的探究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环境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暂新的课堂教学思想及教学模式引入教学过程,它将会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重要的变化。a学生直接参与是学习的主要方式b教师的指导采用屏幕播放功能来实现c教师通过控制平台的屏幕监控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d组织协商讨论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因特网环境下进行,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和年龄的限制,教师和学习者之间能够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具有时空的延展性,老师的讲授和学习者的学习可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进行及相互交流。

5、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特征97

(1)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2)基本特征: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第六章

1、设计与开发一个网站的主要过程是什么?137 可分成七个阶段:即网站规划、网站设计、网页制作、网站检测调试、网站发布、网站的管理与维护以及网站评价与修改等。

2、试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特性与优势142 【特点】同步与非同步、多向性、个别化、自动记录。【优势】便利性、主动性、交互性、协作性、多样性、开放性。

3、简述基于因特网环境下的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及各自特点143-147(1)网上讲授型教学方式:又分同步讲授和异步讲授。(2)基于因特网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基于网络课件和网络通信的自主学习。特点:①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②具有较强的自由度;③学习具有一定的交互性;④学习具有较强的创造性;⑤学习者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学习:优越性:学习群体范围广阔;资源获取途径多样;群体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多样。

(4)在线学习:主要有网上学校、数字图书馆、网上实验室、网上资源库等方式。因特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方便的在线学习工具和广阔的在线学习空间。在线学习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都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5、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136(1)特点: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与科学性,表现出服务于教育的特点。a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b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c教育网站为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d教育网站为教育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创造条件。(2)类型: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教育研究机

构的教育网站;学校的教育网站;企业的教育网站;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6、设计一个网站的主要内容:138

(一)网站的主题选择。

(二)网站的结构设计:包括网站的目录结构设计、链接结构设计和网站的栏目结构设计。

(三)网页设计:网页的颜色设计、网页的版面设计、网页的交互设计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247(1)基本要求包括: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信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2)基本策略: a、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B、利用。。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C、。。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D、。。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E、。。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F、。。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G、.。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第十一章

1、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有哪些基本模式242

课堂讲授教学、个别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远程课程教学。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有哪些基本要求244

(1)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着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媒体作用的转变(有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由逻辑性讲解式进程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模式的要求

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它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注意目标、教学策略和技术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基本思想24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1)基本思想:①、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②、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③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2)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重要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1)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

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a、学习资源的变化,b、学习方式的变化,c、学习空间的转变,d、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师教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学习内容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

2、试述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则P31(1)最大价值律:

根据价值分析原理,价值(V)的高低,是以功能和付出的代价的比值来表示的,可用方程式表达为:价值=功能/要付出的代价。公式表示,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功能越大,则媒体的使用价值越高,预期的选择设计率越高。从价值分析的原理中可以得到启示:媒体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单纯的追求降低成本,也不要片面的追求功能,而应以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为目标。

(2)共同经验律:根据教学传播理论,要使教师和学生双方能互相沟通思想,则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因此,视听媒体的设计就是要以提供这种情境,展示共同的经验为目的。

(3)抽象层次原理:根据戴尔理论,媒体选择的抽象层次原理就是指媒体所提供的具体和抽象程度必须根据学生的水平而增减,而每一个层级都包含一部分具体成分和另一部分抽象成分,这两种成分的比例依学生水平而有所改变,也就是应依学生水平而选择不同的媒体。

3、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方法(1)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实践探索---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2)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又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使学习者面对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论点搜集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论据),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展示论文。论文展示可以利用PowerPoint制作,也可制成网页。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他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议。(3)基于因特网的小组合作-----网页制作-----远程协商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建立小组网页,互相浏览,交流意见,进行评比。

上一篇:个人简历:客户服务下一篇:助学金管理办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