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设计的原则(通用8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主体的企业自主筹划自身财务活动及自行承担财务风险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此,设计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财务制度,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强化企业财务的自我约束,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内部财务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建设,其质量直接影响财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在设计内部财务制度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以下向个方面。
(一)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原则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设计要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不同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其财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大规模的生产企业往往有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经营内容,而且活动的范围较大,决定了其财务活动具有资金量大、财务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小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内容较为单一,活动范围较小,相应的理财活动也比较简单。另外,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股份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因而,在设计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时,切忌盲目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吸收而不能简单模仿。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也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国家赋予企业的理财自主权,如自主筹资权、自主投资权、资金调度权、利润分配权等,企业在制定内部财务制度时应予以具体化。凡是可以由企业进行选择的财务政策,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总之,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重点应放在体现个性上。
(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
财务管理中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企业财务关系上贯彻以责任为中心、权利为保证、利益为手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责任制。这一原则是处理企业内部上下左右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准则,是搞好财务管理工作的保证。财务管理必须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与阶段,将有关指标分解落实到应对该项指标直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建立横向责任部门与纵向责任单位相互交织的管理责任制。实行归口管理应注意的是,必须在各部门各单位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分解指标,赋予相应的财权,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设计要在管理责任制方面体现权、责、利的结合。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各方面责任履行人员的积极性。
吴登科——天下伐谋咨询首席服务管理专家!
国内著名服务管理研究学者,“感动服务”的倡导者。曾任职海尔售后服务总部总监,负责海尔服务网络与服务人员的工作问题研究与方向把控,在三星销售总部任职期间,与同事共同创建了三星电子销售总部培训体系。现任北京天下伐谋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首席服务管理专家!
吴老师结合亲身工作经历与广泛的企业实践,融合国际领先的服务理念,不断研发与传授引领行业服务发展的服务管理课程。2009年独立原创开发的《以感动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管理篇》、《从满意到忠诚的优质服务技巧(技巧篇)》两门课程在以后几年间获得服务及培训行
业广泛认可,并填补了培训市场中“感动服务”与“客户忠诚管理”的两项空白。在2012年开发的《打造中国制造业服务标杆》,是基多年制造业的服务研究,为制造业服务转型及服务水平提升讲述方向与方法的课程,已经受到行业广泛认可。在“2010年(第六届)中国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上荣获“2009年度中国新锐培训师”称号。
吴老师所讲的课程,所有内容均从学员实际工作提炼而来,传授教科书上没有的、工作中最简练与最实用的技能。并根据客户行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采用学员体验与讲师启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凡课上讲过的,学员现场就能掌握。给您一套行为改善的方法,只要企业愿意配合,就能看到学员行为的改善
(三)合规性的原则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 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事故在我国频频发生, 我们离“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远了。可以说,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成了中国无法回避的世纪挑战。面对这一严峻的污染形势, 近年来, 越来越多人呼吁开征环境税来解决这一问题, 开征环境税的新闻也频频在我国各种媒体上出现。金融危机, 经济萧条的季节, 却是推出新的税收组合的好时机, 趁大减税的契机, 税收新组合可待出炉, 建立一个可长久支持的生态税制体系, 发挥税制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二、污染税设计的原则
污染税是环境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侧重于对污染行为、污染产品和服务征收的一种税。从税收的角度来看, 它通常是指污染物排放税和污染产品税。污染税设计的科学有效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遵循税收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所以, 我们在税收制度改革之际, 环境税呼之欲出的背景下, 对污染税制定的原则加以认真思考, 为有关部门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污染税收制度提供参考。由于污染税自身存在特殊性, 除同一般税收一样应遵循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等基本原则外, 污染税的设计还应有其它原则要遵循, 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效率原则是指以最少的成本损失取得依法应有的税收收入, 其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行政效率和执行效率。在经济效率上, 污染税的根本目的是让排污企业承担其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损失, 消除外部不经济性。在行政效率方面, 税制要尽量简化, 易于理解, 复杂的税制会给纳税人带来税负繁重的感觉, 从而造成征收的困难。在执行效率方面,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税务进行管理, 避免偷税漏税现象, 除此还要减少征收环节, 压低奉行费用。总之, 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使污染税收制度真正具有较高的现实可行性。公平原则是指具有同等纳税能力的人应该具有相同的纳税义务、承担相同的税收负担。具体来讲, 就是在设计污染税税制时要体现公平, 实现“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统一。首先, 对污染较轻的物品和行为实行较低的税率, 可以对污染防治实施项目的建设实行零税率, 甚至对其实行税收优惠。其次, 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东西跨度大, 各地环境污染状况、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污染及破坏程度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各地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有所不同, 对于污染税在全国范围采取一个标准必然会造成各地的税收负担差异。因此, 为实现税收“横向公平”, 我国污染税的制定可以给地区一定的定税权, 根据各地区环境容量的实际利用程度、污染的承受能力和污染治理成本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污染税制度。最后, 针对我国目前实际的福利水平和税收情况, 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福利水平、税负转移或直接采取累进税率等方式来避免税收的累退, 实现“纵向公平”。
(二)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原则
所谓预防, 是指预防一切污染以及因污染而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损害。所谓治理, 是指对一切污染及所造成的破坏进行的治理。我国现在提倡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就是保护生态, 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 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不排放废弃物。对于污染问题我们不能头痛治头, 脚痛治脚, 事先要有预防意识, 防患于未然。而污染税的开征恰恰能够满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因为污染税的开征不但能为环境污染的事后治理提供治理资金, 更好地进行事后弥补, 更重要的还在于开征污染税后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防止与减少今后的污染行为, 降低今后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而且通过把上缴的污染税部分退还给纳税人用于投资环保领域, 研究设计新环保技术、购买减排减污设备等, 真正做到从源头控制污染。可以说, 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是独立环境税宏观调控的体现和运用。污染税根据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思路进行设计, 是一种面向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体系, 有利于引导产业向科学、环保的方向发展。在执行过程中, 预防与治理两者不能偏颇,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忽视一方, 污染问题将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 污染者付费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原则
污染者付费原则是1972年OECD环境委员会首次提出的, 现已成为制定污染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该制度设计时应按“排污即征税, 超标 (超证) 即罚款”的指导思想操作。这里的排污即征税, 超标 (超证) 即罚款, 不但指排放数量上的超标 (超证) , 更要注意其排放浓度上的超标 (超证) , 只有数量和浓度结合来考虑才能有效地遏制排污企业稀释排放污染物, 躲避罚款的行为。同时, 为体现政府部门对排污企业的整体约束力, 税务部门与环保部门应做好合理分工, 税务机关按照污染税制对排污企业征收污染税以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 环保部门在实地监控的基础上对超标企业进行行政性罚款以限制企业超标排放。但是污染者付费原则只适用于直接污染税 (或排污税) 的设计, 对于污染产品税的制度设计应依照使用者付费原则。使用者付费原则要求在消费者购买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的产品时就付费, 这样, 一方面, 可以促使消费者减少有潜在污染产品的消费数量, 或鼓励消费者选择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替代产品;另一方面, 对污染产品征税后, 会提高污染产品的价格, 产品市场需求下降生产商为了能在这个市场仍有一席生存之地, 便会转向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总之, 污染者付费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原则, 更能有效刺激科技的发展, 淘汰一些高污染企业、技术和产品, 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新趋向。就企业而言, 根据该原则设计的污染税能刺激企业改变行为方向,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 保持税收中性原则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国家通过对纳税人进行补偿、补贴等形式, 或者以减少其它税收的方式, 以使纳税人所获得的与其所支付的污染税等值。这一原则主要有两层含义:首先, 发展经济不能牺牲环境, 尤其是对那些严重的污染行为更是要课以重税;其次, 污染税的征收不能不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 以及由此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考虑到开征污染税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 我国公民和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极为有限, 污染税的征收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为了不加重纳税人的总体负担, 新开征的污染税应本着调控行为为主、增加税收收入为辅的中性原则。在宏观税负不变的情况下, 对某一方面开征新税或增税, 就意味着必须相应降低其他方面的税负;反之, 对某一方面停征税收或减税, 则必须在其他方面负担更多的税收。所以, 在开征污染税之后, 首先, 应及时将企业缴纳的大多数环保方面的收费 (如排污收费) 并入环保税中一并征收, 以避免重复征收, 加重纳税人负担。其次, 通过补贴或降低其他一些税的税赋来抵消污染税所造成的额外负担。征了污染税, 还应当考虑对现有税制结构做一些调整, 在其他方面减税, 或降低一些税的税率, 如社会保障缴款、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薪税等, 确保民众的税负不因污染税的开征而加重。最后, 通过调整优化税收结构、绿化税制等措施, 在保持总体税负合理性的前提下, 促进我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尽管污染税的改革有可能在某一段时期内会引起税负水平的波动, 但从长期来看, 只要我们坚持以调整结构为主, 保持宏观税负的长期稳定性和合理性仍然可行。
(五) 保持税收适度弹性原则
保持税收适度弹性的原则要求污染税的税收收入应随着财政支出的需要进行调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内部体制不灵活;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公民生活水平整体偏低, 尤其是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基于上述事实, 不宜一开始就将污染税的税率定得很高, 超过公民的实际承受能力, 应该留下一定的空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环境质量的提高逐步调整到理想的税收水平。也就是说, 污染税的税率不能一成不变, 必须适时灵活地进行相应调整, 即污染税的税率要随着不同时期防治污染技术与方法的更新提高, 随之引起的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和造成污染的外部成本不断降低而调整, 但也不能过于频繁。这样设计污染税的税率, 能体现国家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也利于保护环境资源和减少污染, 具有科学可行性。因而, 保持污染税收的弹性对于污染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使其能随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在确保污染税收弹性这一原则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持税收的相对稳定。为了响应政府控制减少污染的政策, 企业会投资购置各种污染控制设备, 这样就会提升企业的成本。但如果政府很快又进行了调整或者设定了新的污染税税率, 那么有可能造成上述投资过程与实际背道而驰, 政府频繁变动税收政策必会被卷入到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所以, 只有保持税收适度弹性, 政府才能长治久安, 企业才能根据税收进行适宜的预算和决策。
(六) 立足基本国情和简单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我国的环境税制中的污染税制, 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但最主要的还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做法, 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污染税制。立足基本国情和简单实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首先, 我国污染税制的设计要大胆汲取这些国家的先进经验, 以求科学和完善, 少走弯路, 减少不必要的成本与费用, 但是那要建立在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距以及人口密度大小等因素, 不能机械地照搬。其次, 考虑我国现今执行的排污收费制度, 把排污收费改成污染税, 如果重新设定有关排放标准的话, 成本会很大, 所以可以考虑利用现行的有关排污收费标准, 如引用现行的排放标准, 超额排放的换算等政策, 之后观察污染税开征的效果再进行慢慢改进, 这样不但可以给政府和企业一个过渡和缓冲阶段, 也不废弃现行的有关规定。如对水污染税的设计, 在按污水排放量计征与按污染物含量计征的标准中, 可以选择按污水排放量计征为主的污染税制, 力求税制的简明与实用, 使之在我国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切实可行。
(七) 专款专用与纳入一般财政收入相结合原则
目前, 针对我国污染形势严峻这一情况, 将征收的污染税投资于污染治理及水资源保护项目以弥补投资污染治理不足, 是当前保护环境资源、治理污染有可靠资金来源的必然选择。也可以说, 专款专用原则是目前用来加强环保措施和弥补治污欠账的一种有效的过渡措施。但专款专用会导致环境保护支出刚性化, 制约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统一安排和灵活调度,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等诸多弊病, 考虑到在开征污染税之初, 必须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段缓冲和适应时期, 同时也为了减轻转型时期的痛苦, 有必要把税收收入用于资助那些税收影响最大的人。除此之外, 我国目前的污染税税率必然不能达到对环境问题而言较为理想的水平, 在环境税自身无法达到环境目标的情况下, 通过将污染税收入投资于受污染项目以补充当前污染税对环境保护力度的不足, 必然会加强污染税这项政策的效果。所以污染税收的专款专用原则是我国目前的必然选择。只有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 才能确保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但是, 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讲, 专款专用并非污染税收收入使用方式的最佳选择。污染税征收过程中也并不用始终坚持和遵守“专款专用原则”, 它只不过是在开征污染税初始阶段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污染的减少和水质的改善, 最终污染税收收入应该纳入到一般预算或资助一般预算开支, 实行统一调配, 便于财政收入相机抉择政策的使用。所以, 从长远来看, 我国应把专款专用暂且作为过渡性的政策, 最终将污染税纳入一般财政预算。
三、结语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形式,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平稳过渡的主要途径。在现实条件下,开展顶岗实习迫切需要从平台创设、体系安排、条件要素等运行环境加以科学规划,并进而在制度设计原则上加以界定。
关键词:顶岗实习;运行环境;设计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现方式,是职业学校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形式,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平稳过渡的主要途径。正如马克思所说,“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来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现实条件下,开展顶岗实习迫切需要从运行环境上加以科学的规划,并对制度设计原则加以界定。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环境主要涉及平台创设、体系安排、条件要素三个方面。
1.顶岗实习的平台创设
任何事物的良性运行必然有其合理的环境。顶岗实习作为一项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基础上的社会性工程,运行平台的创设是其有效运作的基础与前提。顶岗实习平台的创设有学校主导、行业企业主导、政府主导三种模式(见图1)。
学校主导模式。学校通过教学工场的构建,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以“典型产品”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学习和生产,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习得积极的工作态度,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行业企业主导模式。按照专业对口性原则,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后,学生作为“准职工”到相关企业,实施“企业产品”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训练车间或实际生产岗位学习和生产,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积极的工作态度以及实际知识和技能,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按照地方产业的特点和职业学校的聚集程度,独立建设公共实训中心,实施“典型产品+企业产品”为导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现场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整的企业工作过程设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有别于社会性质的企业的公共实训中心学习和生产,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习得积极的工作态度,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成长为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
2.顶岗实习的体系安排
顶岗实习是一项综合的教育活动,体系安排的科学与合理性是其有效运作的基础与前提。主要涉及了课程、时空、学分三个方面体系性的安排。
课程体系安排。顶岗实习的课程是建立在学校教育课程基础之上的体系性安排。学校教育课程包括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和部分专业拓展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项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包括项目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学校教育课程是实施顶岗实习课程的基础,项目课程是实施顶岗实习课程的关键,顶岗实习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的延伸(见图2)。
时空体系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通常是学习年限的第三年,时间为1年,如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农业、化工、汽车修理、医药卫生等专业;也可能安排一年半,如旅游、宾馆服务、纺织服装等专业;也可能安排半年,如财会、物流等专业;特殊专业还可以特殊处理。顶岗实习的场所可以是学校的教学工场,或企业的实训车间和生产岗位,或政府的公共实训中心。这些都要结合专业技术含量、学校条件、企业水平、区域差异等因素在允许的范围内予以安排。
学分体系安排。顶岗实习的学分安排要与顶岗实习的学时安排相匹配,原则上不少于总学分的1/3。每个学期安排的学分要呈递进关系,如第四学期为1学分/周;第五学期为1.5学分/周;第六学期为2学分/周。
3.顶岗实习的条件要素
任何事物的运行必然有其客观条件的。顶岗实习的条件要素是多元的,主要决定于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的创设程度。
政府方面。包括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程度;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的宣传力度;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与落实程度,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情况等。
企业方面。包括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程度、自身水平、行业与学校专业的相关度、与学校校企合作的程度、企业培训车间的建设情况等。
学校方面。包括相关制度建设和执行程度、专业的技术含量水平、所处的地域、专业与企业行业的相关度、与企业校企合作的程度、教学工场的建设情况等。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的设计原则
在以上运行环境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必然涉及职业教育的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表现为学校教育和岗位实习两类活动的衔接与配合,并在根本上受到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双重规范和约束(见图3)。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的框架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双重性原则——将顶岗实习制度置于职业学校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下
顶岗实习作为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向工作实践的拓展,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因此,顶岗实习制度的本质属性是职业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职业学校教育制度下考量和设计。
顶岗实习既是企业生产要素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也是学生以劳动的方式被纳入企业生产要素的过程。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岗位劳动,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并接受企业的生产性管理和考核。因此,学生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劳动关系,必须受到劳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使相关主体的权益得到保护,责任得到落实。
2.多元性原则——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广泛参与
对顶岗实习的理念、目标等达成共识,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广泛参与。顶岗实习所涉及的相关主体由于存在着不同的领域背景、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对顶岗实习都会产生不同的责任意识、行为态度和目标追求,难以形成共识和合力。要克服这种不利局面,必须由政府主导,通过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等主体广泛参与,形成基本的共识和一致的目标,推动顶岗实习的开展。
顶岗实习过程的开展,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广泛参与。顶岗实习作为工作本位的学习方式,涉及主体多,涉及面广(教育内部和外部两个领域),专业、行业众多,时间长短不一,地域跨度可能较大。因此,要使顶岗实习有效开展,政府必须加强领导和协调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和利益调节等方式,对职业教育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行业企业、学校及学生等广泛参与,加强合作。
3.规范性原则——在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的规则上必须加以明确
顶岗实习要实现目标与功能的统一,需要有明确的规则系统加以协调和约束。顶岗实习要形成一致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广泛参与,而且需要在制度上形成约束和保障,使各主体共同形成的目标追求符合制度的主旨和要求。同时,顶岗实习在承担人才培养主体功能之外,客观上还承载满足学生就业、企业用工招工以及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等功能,也需要在制度上形成约束和保障,兼顾各主体的具体要求,形成可持续的动力机制。这就需要在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的规则上加以明确,并进行有效实施。
顶岗实习过程的复杂性和形态的多样性,需要有明确的规则系统加以引导和调控。顶岗实习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多种不同主体,包括了实习协议、实习计划、实习实施、实习评价、实习管理等环节,需要对人、财、物等要素进行协调、组织和管理,对相关主体的利益进行调节;同时,顶岗实习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及学校的教学工场,受实习单位的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水平差异的影响,往往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要确保顶岗实习的质量,必须有明确的规则系统加以引导和调控。
4.联动性原则——建立学校内部教育与顶岗实习一体化的联动机制
实现学校内部教育与顶岗实习的前后有效衔接,需要形成两者一体化的联动机制。顶岗实习是职业学校学生在经过学校学习后,以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到企业参与真实的岗位劳动并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这要求学校内部教育在课程设置、技能训练、职业指导等诸方面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应。要达到这一目标,既需要根据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及其变化情况,以倒逼的方式不断改造学校的内部教育,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实训条件,从而在学校内部教育与顶岗实习间实现有效融通和无缝对接。为此,必须依托两者一体化的联动机制。
实现学校内部教育与顶岗实习的相互有机配合,需要形成两者一体化的联动机制。顶岗实习作为学生从学校到岗位实现平稳过渡的关键环节,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和管理,进行协作式教育,避免单方面的简单化操作。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和学校都必须既要尊重生产规律,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在学生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实习评价、课程辅修、日常管理、生活安排等各环节上实现有机配合。因此,两者一体化联动机制的构建势在必然。
参考文献
宾客投诉处理制度
一、目的:
在处理各种宾客投诉时,保持冷静、耐心、微笑,采取果断、灵活而又令人乐意接受的方式,妥善、及时的解决宾客投诉,在不损害餐厅利益的前提下,既然让宾客感受到餐厅的诚意,也能让宾客觉得在酒店内受到重视,变不满意为满意,从而为争取更多的回头客,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宾客投诉各类内容和处理:
1、宾客对企业设备的投诉主要包括:空调、照明、周围环境等等。
即使企业建立了各种设备的检查、维修、保养制度,也只能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而不能保证消除所有设备潜在的问题。服务员在受理客人有关设备的投诉时,最好办法是立即去实地观察,然后根据情况,采取措施。事后,再次与客人联系,以确认客人的要求已得到了满足。
2、对服务态度的投诉
宾客对服务员态度的投诉主要包括:粗鲁的语言,不负责任的答复或行为,冷冰冰的态度,若无其事,爱理不理的接待方式,过分的热情,待客不主动,不热情,不注意语言修养,冲撞客人,挖苦、辱骂客人;拿物品给客人不是“递”而是“扔”或“丢”给客人;无根据地乱怀疑客人取走餐厅的物品,或者误以为他们没有结账就离开。
3、对服务质量的投诉
宾客对服务质量的投诉一般包括:服务员没有照客人要求提供服务,电话无人接听,取送物品不及时甚至送错,不尊重客人的风俗习惯,忘记或搞错了客人的所点的菜肴。
4、对异常事件的投诉
停电、盗窃等情况引起的投诉,要求服务员尽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帮助解决、做好解释工作、协调工作、善后处理工作。
三、宾客投诉类型分析
1.处理客人口头投诉
1.1对待任何一位客人的投诉都要认真、耐心听取,表现出高度的负责态度,代表餐厅向客人表示歉意与感谢。
1.2注意倾听客人投诉的具体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涉及人员等),并及时填写客人投诉记录表。如客人情绪激动,要有技巧性的将客人请到合适的地方进行交谈。
1.3在听取客人的意见是,避免怀有敌意情绪或与客人争论,对客人的遭遇应适时地表示理解并不失时机地表示歉意,让客人感到餐厅是重视、理解其意见,并且尽力帮助他解决问题的。
1.4在听取客人投诉时,要保持头脑冷静,在没有查明事件原因及经过的情况下,不可随便代表餐厅承担责任,待弄清事情原委后,再做出判断。
1.5与有关部门联系,对客人所投诉的事情进行调查处理,或随客人到出事地点处理问题,把将要采取的措施及所需的时间告知客人并征求客人的同意。
1.6恰到好处地回答客人的疑问,如有可能给客人提供几种选择的机会。
1.7对超过权限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与上级联系以得到指令,不能无把握、无根据地向客人提出任何保证,以免妨碍事务的进一步处理。
1.8将客人的投诉意见及时通知有关部门,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
1.9代表餐厅管理当局采取补救措施,如赠送水果、礼品、致歉信等给投诉者作为礼貌性的致歉,使客人感到餐厅的诚意,变不满意为满意。
1.10对一些无理取闹的客人,在处理过程中要做到不卑不亢,坚持原则,但应注意态度、语言、举止要有礼貌,并根据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1.11将客人的投诉及处理经过详细记录在案,加强培训,避免类似的情况重复发生。
2、处理客人书面投诉
2.1认真阅读客人投诉信件,了解客人不满之处。
2.2查阅客史档案,掌握有关情况。
2.3约见被投诉服务点负责人,了解事情具体情况。
2.4如客人尚未离店,应尽快与客人联系,当面与宾客沟通。
2.5若客人已离店,则应代表餐厅给客人写一份致歉信,在得到经理许可后再通过传真、邮寄或者E-mail及时发送至客人手中。
2.6填写客人投诉记录表并发送到相关部门。
四、顾客投诉处理的原则:
1、投诉语言要礼貌
客人向服务员询问或投诉时,绝不能说:不、不懂、不行、不对、不会、不知道、不是我管的。而要实行“一次到位法”,即客人的问题在你这里一次获得解决,绝不能以不是自己部门的事为由往外推诿。如遇自己解决不了的事,应婉转地请客人稍等,同时立即向上级或当班领班、部长询问,从而给客人满意的答复。
2、承认宾客投诉的事实,认真听取意见
为了很好的了解宾客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认真的听取宾客的叙述,使客人感到企业管理者十分重视他的问题。倾听者要注视着客人,不时的点头示意,让客人明白我们在认真听取他的意见,而且听取客人意见的代表要不时地说:我理解,我明白,我们一定认真处理这件事情!
为了使宾客能逐渐消气息怒,餐厅主管或经理可以自己的语言重复客人的投诉或抱怨内容,若遇上的是认真的投诉客人,在听取客人意见时,还应做一些听取意见的记录,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及对反映问题的重视。
3、保持冷静
在投诉时,客人总是有理的。不要反驳客人的意见,不要与客人争辩。为了不影响其他客人,可将客人请到办公室内,最好个别地听客人的投诉,私下交谈容易使客人平静。
4、表示同情和歉意
首先要让客人理解你是非常关心对方的休闲环境以及所受服务是否令人满意。如果客人在谈出问题时表示出十分认真,作为企业的领导,处理投诉事件的当事人,要不时地表示对客人的同情。如:我们非常遗憾,非常抱歉地听到此事,我们理解您现在的心情!谢谢您告诉我们这件事!对于发生这类事件,我们感到很遗憾!我完全理解您的心情等等。如果客人的投诉的事情属实,餐厅要对此负责并要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时我们就要向客人表示歉意并说:我们非常抱歉,先生(女士),我们将对此事负责,感谢您对我们餐厅提出的宝贵意见!
5、同意客人的要求决定采取措施,给予足够的关心
当客人的抱怨和投诉属实,你要表示同情和理解,同时当你决定采取行动纠正错误,你一定要让客人知道并同意你采取的处理决定及具体措施内容。
如果客人不知道或者不同意你的处理决定,就不要盲目采取行动。首先,你要十分有礼貌地通知客人,你将要采取的措施,并尽可能让客人同意你的行动计划;这样你才会有机会使客人抱怨变为满意,并使客人产生感激的心情。
6、感谢客人的批评指教
任何一位明智的服务性企业各级领导甚至是服务员要经常感谢那些对企业服务水平或者服务设施水准提出批评指导意见的客人,因为这些批评指导意见或抱怨,甚至投诉会协助我们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假如客人遇到不满意的服务,他不告诉我们,也不做任何投诉;但是,作为光顾过我们企业的客人会告诉他的朋友和身边的人,这样会极大地影响企业的未来客源市场,影响企业的声誉。为此,凡是对我们提出批评、抱怨甚至投诉的客人,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还有感谢。
7、不转移目标
把注意力集中在客人提出问题上,不随便引申,不嫁罪于人,不推卸责任,绝不能怪罪客人。
8、记录要点
把客人投诉的要点记录下来,这样不但可以使客人讲话的速度放慢,缓和客人情绪,还可以使客人确信企业对他所反映的问题是重视的。此外,记录的资料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根据。
9、快速采取行动,补偿客人投诉损失
当客人完全同意你所采取的改进措施时,你就要采取行动,一定不要拖延时间,耽误时间只能进一步引起客人的不满。此时,时间和效率就是对客人的最大尊重,也是客人此时最大的需求,否则就是对客人的漠视。
10、要落实、监督、检查补偿客人投诉的具体措施
第一节 进度控制的原则、任务和工作制度
一、总进度控制的原则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并符合控制工程造价的原则下,控制进度。
1、进度控制应强化目标管理。
一方面,应对合同规定的工期目标按时间进行分解,明确阶段性形象目标—里程碑。只要各个里程碑目标顺利实现,工期总目标也就得到了保证。另一方面,纵横向分解,应明确满足进度目标条件下的各种资源目标,如设计、设备、材料、场地等。
2、进度控制应强化计划管理
进度控制与进度计划是紧密相关的,进度控制应以进度计划为依据,而有效的进度控制又能保证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
3、进度控制应强化资源管理
工程进度的实施需要相应的资源供应保证。因此,设计、施工、设备供应、劳动力供应、征地、资金筹措等各方面的工作都必须围绕项目总体进度计划衔接有序地进行。
4、进度控制应以合同为依据
在进度控制中,监理人既要监督承包人按照合同规定的工期目标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也要按照合同规定,协助发包人及时向承包人提供应由发包人提供的条件
5、进度控制应加强关键线路的控制
在进度控制中,监理人应运用先进的进度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动态监控关键线路的进展,要求承包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阶段目标和工期目标的实现。
6、进度控制应着重处理好进度与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 承包人尽管按合同的规定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和工期要求履行义务,既独立享有合同利益,又要独立承担亏损风险。但是,监理人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进度、投资、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促进合同的和谐、顺利实施十分重要。进度与投资、质量之间存在着对立同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施工进度的延误所引起的赶工作业或遭遇到不利的自然条件,都将引起工程成本的增加;工期延误后的赶工,可能会忽视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条件的变化、设计修改、工程项目的调整与质量标准的改变也将影响施工进度。
7、进度控制应遵循工程控制论基本原理
做好施工进度的事前预控、始终监督与事后反馈纠偏工作。
8、重视现代管理手段的应用,实现进度控制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科学性。
二、总进度控制任务
1、审查施工组织设计
开工之前,审查承包人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否符合工程承包合同要求,为完成合同工期所投入的机械设备、人力、物力等施工资源是否满足要求;
2、审核开工准备工作
工程开工前,应检查各项开工准备是否落实,包括“三通一平”、主要临建设施、施工队伍进场、测量放线、施工设备及材料的进场,保证工程按期开工,为进度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3、落实进度管理人员
监理工程师督促承包人建立工程进度管理机构,落实明确进度计划管理工程师,做好生产调度、施工进度安排与调整等工作;
4、督促设计图纸和文件的供应
监理工程师应督促设计单位按时提供设计图纸和文件,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如有问题,应及时向发包人报告;
5、审核监督材料、设备采购计划
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核材料、设备的采购计划,并严格监督采购计划的执行,确保重要物资、设备按时交货;
6、跟踪、检查进度计划的实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随时检查、记录施工进展实际情况,逐日监督、检查、记录进度计划的实施,及时发出进度措施指令;
7、搞好进度控制资料的收集
监理工程师将结合工程实际编制用于工程进度控制和施工进展记录的各种图表,由专职计划工程师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和评价,作为进度控制和合同工期管理的依据;
8、组织工程例会及协调会
每周末和每月末组织召开周、月进度协调会议,检查承包人周计划和月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时检查工程质量情况,解决工程施工中发生的工程变更、质量缺陷处理,理顺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协调有关各方的相互施工配合,解决施工中存在的矛盾。
9、及时签发进度付款凭证
工程投资资金充足,供应及时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监理工程师在收到承包人的工程进度付款申请后,必须优质、高效地完成审批手续,由发包人审批后将款项支付给承包人以保证工程建设资金的及时、准确到位,满足工程的正常顺利施工;
10、向发包人提交进度报告 项目监理机构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监理周报、月报、年报、会议纪要、专题报告等形式准确、及时地向发包人报告工程施工进度的实际情况,使发包人及时掌握工程进展动态。进度报告的主要内容为:
(1)物资供应计划与实际情况;(2)劳动力平衡计划与实际情况;(3)财务资金计划;(4)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5)施工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情况;(6)施工进度控制存在问题;
11、处理好索赔事宜
当承包人提出工期索赔,提出延期要求,监理工程师应认真审核,及时处理,分析是否会对总工期造成影响,是否需要采取赶工措施,并及时向发包人汇报。
三、总进度控制工作制度
1、编制描述实际施工进度状况和用于进度控制的各类图表。
2、督促承包人做好施工组织管理,确保施工资源的投入,并按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实施。
3、做好实际工程进度记录以及承包人每日的施工设备、人员、原材料的进场记录,并审核承包人的同期记录。
4、对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全过程,包括施工准备、施工条件和进度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对实际施工进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关键路线的进度实施重点跟踪检查。
一、比例原则
比例原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该原则贯穿于立法、执法等活动中。对于比例原则的分类,我国一般采用“三分法”。即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狭义比例原则。具体来看:1.适当性原则,又称妥当性原则,是指所采取得措施必须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实现而且其实施的手段也是正确的。2.必要性原则,又称最少侵害原则。是指在满足适当性原则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在同样能够达到惩戒要求的方式中,选取对劳动者负面影响相对较轻的方式。3.狭义比例原则,即用人单位在对违纪劳动者进行惩戒时,对劳动者权利的侵害要与劳动者的违纪损害基本平衡,不能出现极端的差距。
二、惩戒手段、程序以及劳动规章制度为依据
惩戒手段、程序以及劳动规章制度为依据原则,就用人单位惩戒制度来说,主要限制性要求即:用人单位惩戒权的实行,必须要以其规章制度所规定的事由为依据。对用人单位惩戒权的此项规定,其意义在于劳动者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被惩处有事前预见性,且防止用人单位以不确定的惩戒依据而滥用惩戒权,从而保障劳动者的应有权益。
三、合法性原则
惩戒权是由用人单位单方行使的权利,且惩戒权的行使对劳动者产生重大的影响。劳动者在劳资关系中本处于弱势地位,为了保障劳资双方利益的平衡,必须对企业的惩戒权加以限制。但是,我国就相关方面的法律存在着漏缺。可是,就惩戒权的合法性来看,可以根据以下因素判断:用人单位惩戒处分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且用人单位在实施惩戒权时要符合其有关规定,不能违反非法律的规定。
四、平等对待的原则
平等对待的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对违反纪律的劳动者一视同仁,对违反同样规章制度的劳动者进行同样惩戒处分的原则,绝对不允许有差别对待劳动者的情形出现。但是平等的对待并不是要求一切形式上的平等,而是要求实质上的平等。要求用人单位平等的对待性别、种族、信仰等的差别。若用人单位的惩戒处分出现了差别待遇,则其处分是无效的。
遵循四大原则的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健全受惩戒劳动者的法律救济
第一,要完善受惩戒劳动者的救济途径。
1、劳动者可以向行政部门提请申诉。根据我国《劳动法》第85条的有关规定,受惩戒劳动者可以以此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诉寻求救济。但是,劳动行政部门并没有权力使用人单位直接撤销对劳动者的处分。
2、劳动者可以向工会申请调处。依据我国《工会法》第21条及《劳动法》第30条以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4条的有关规定,工会认为企业、事业单位对劳动者惩处不适当的,有权提出异议。特别是当用人单位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时,必须通知工会。
3、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劳动惩戒有异议,可以申请调解、仲裁及诉讼。依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条、第5条、第10条的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惩戒持有异议,有权向有关机关申请调解、仲裁甚至诉讼。
第二,要树立对用人单位劳动惩戒处分的审查标准。
一、关联交易概述
(一) 关联人
一般认为,关联交易指的就是关联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关联人,也称关联方、关联人士。“关联人士主要是指关联企业,即任何两个以上独立存在而互相就有业务关系或投资关系之一的企业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关联交易及其披露》对关联方定义为:“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二)关联企业
“关联企业是指企业在资本、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关联达到相当程度,以至法律上对其关联性和交易加以控制的企业。”对于关联企业的认定主要是从控制和影响两个方面考虑。就认定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股权标准或客观标准,即一企业拥有另一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资本或股权;二是实际标准或主观标准,即一企业对另一企业在经营、人事、购销、筹资、盈利分配等方面实际上拥有控制权。
(三)关联交易的定性
关联交易主体之间的特殊的关联关系,使得关联方滥用其关联关系从而损害了第三方的利益成为可能,其中最主要表现在对公司独立人格的滥用。滥用公司的人格,一方面侵害了第三方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侵害第三方的利益将会极大的损害第三方对交易市场的信心。一旦投资者对交易市场缺乏安全感,将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我们关联交易在关联企业整体利益,中小股东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意味着对关联交易监管所提供的公平和秩序的需要与维护市场运转效率和自由之间微妙的平衡。
二、关联企业的制度规范
(一)“揭开法人面纱”的含义及其衍近
“揭穿法人面纱”原则是美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法理,即指在一定的情况下公司独立的法人人格被否认。美国法官Sanborn在1905年的一份判决书中对此法理做了经典表述:“以目前的权力状态下, 如果可以建立一个一般规则的话,那么,这个规则就是:一般而言,公司应该被看作法人而具有独立的人格,除非有足够的相反的理由出现;然而公司为法人的特性如被作为损害公共利益、使非法行为合法化、保护欺诈或为犯罪抗辩的工具,那么,法律上则应将公司视为无权利能力的数人组合体”。
(二)关联企业适用“揭穿法人面纱”原则的标准
“揭穿法人面纱”原则的确是一个防止法人滥用其独立人格的好的方法,但揭穿法人面纱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一般会基于以下的因素考虑揭穿法人的面纱:1、公司之间控制的程度是由一方公司决定的 (过度控制) ;2、公司资产之间存在着混同;3、存在着欺诈(fraud)行为。有的学者将其阐述的更为详尽,认为“个人官员、管理者或者是被发现有以下两种情形时将承担连带责任:一是独立分开的公司的人格和股东的人格的统一,二是如果尊重公司的形式或者限制公司股东(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将会鼓励欺诈 (sanction a fraud) 或导致不正义(promote injustice)”同时对第一种情形进一步细化:“如果平衡考虑符合以下四个因素即可认为能够满足‘揭穿法人面纱’的正当性的第一种情形的要求:1、不能保持公司完全的独立的形式;2、公司和股东资金的混同;3、公司投资不足;4、公司将其他公司的财产视为自己之财产。”
关联企业之间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就形式繁多。除了通过破产逃避债务以外,更多的表现为公司之间利用各自的独立法人人格,进行不合理的资本流动,损害了第三人的利益。比如说,子公司在母公司的干预下以极度不合理的条件同关联公司进行交易,使得子公司造成巨大损失,其严重损害了子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由于关联企业之间的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更为隐蔽,危害也较大,所以把“揭穿法人面纱”原则运用在对关联企业的规制中显得十分的必要。
三、程序上的制度设计
(一)举证责任的倒置
债权人同企业和公司相比显然是弱势群体,如果把证明母子公司之间有不当行为而侵害了其利益的举证责任归于他们的话,这样的诉讼风险就太大了。“在内部人之间的不公平的交易行为的数量是或也许是很大和不明确的,但是找出交易之间的不公平和缺乏公正的证据是困难或者说是代价昂贵的。”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推定的关系企业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第一,将举证责任转换给母公司;第二,赋予子公司债权人对母公司直接的诉权。这种“公开的双方同意的干涉, 由于是建立在基于不平等的交易力量或者是‘软心轴’(soft-core)欺骗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所以多少接近于对真理价值的背叛”。
(二)程序的启动
为防止债权人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在法院要求关联企业举证之前自己得预先举证一些相关的事实:一、申请权利的依据的合法性;二、债务人存在过错;三、揭穿公司面纱是债权人的利益实现的唯一方式;四、关联企业与债务人之间存在表面的不当行为。所谓的表面的不当行为是指根据一般人的看法可认为交易明显违反正常的交易准则,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或不公平,或者说在一般的交易主体间不可能发生此类的交易。比如说,据报载,某上市公司将其6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联营装置租给其大股东经营,年收出租费用840万元,以3.665亿投资换来的年资产收益仅为2.29%的租金收入,连设备的折旧费都不够,而同样一套装置,却使另一家公司的收益有了飞跃发展。在此,很容易看出,根据一般的交易规则和市场秩序,这种交易在一般的主体间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只要举证存在这样表面看起来不公平的事实就可以了,而无需举证这家上市公司这种行为的目的,更不用去举证这个大股东是如何控制这个子公司的。
(三)关联企业的抗辩权
德国的“母公司仅于子公司的损失非由于母公司形式经营上的控制所造成时,才可以主张免责。”这一原则不去考虑母公司的主观意识,只要其控制行为造成了子公司的损失就需要承担责任,显然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似乎有“客观归罪”之嫌。所以从公平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定对关联企业就过于苛刻了。笔者认为,关联企业的抗辩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关联交易中遭受损失的一方在诉讼之前已经得到了受益方的合理补偿;2、母公司主观上没有过错且已尽相当“注意义务”。
四、结论
“刺穿法人面纱”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原则,它的影响深远。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规制在我国是个立法还没有完善的区域。笔者试着从该法理出发,试图把这一原则作为解决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利器。当然,仅仅靠这一个原理是不可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所以问题的,还需要其他的原理和制度的支持和配合。但最关键的是制定出来的法律具有可操作性,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正如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lark教授在其文章中引用的一段话所说:“一般来说应该认为交易的后果是公平或者是资源的更好分配,而不是一名不文的合法规则——如果产生了后面的一种后果,恐怕当事人就会远离交易了。”[参考文献]
摘要:关联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手段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但关联企业往往会利用关联交易滥用法人人格, 损害第三人的利益。本文试图以“刺破法人面纱”这一原则为制度设计点, 在一定条件下否认法人人格, 从而调和解决这一矛盾, 在经济价值目标和公平正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一、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
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领导班子集体议事的会议形式,即领导班子通过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并决定院(系)工作内容。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高校管理现状的尝试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日渐完善,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院系的领导体制也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和新思想的发展,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就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全新的决策形式。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一种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在一起的全新制度,它不仅可以把院系领导班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调动院(系)总支和行政两方面的积极性,还能够倾听到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将各种不同的优秀意见运用到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利于保证院(系)各项工作协调一致地健康运行,并且防止以党代政或者以政代党现象的产生,从而保证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二、高校院(系)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大意义
1、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和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等。因此,建立高校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根本保证
当前,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校院两级管理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晰、权责利不明晰、二级学院的管理不够规范、二级学院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定“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通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形成决定,达成共识,保证了重大事项的决策经过充分集体研究和个人民主协商。同时,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这个议事平台能有效规范防止二级学院党政负责人的个人专断行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形成书记与院长平等协商、共同处理学院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利于协调党政关系,形成工作合力。
3、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二级学院党组织建设、促进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
二级学院党组织在高校党组织机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教育和团结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核心,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通过实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二级学院党组织管思想、管干部、管人才、管政策,保证了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确保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三、高校实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政治核心原则
高校二级学院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具体职能, 二级学院党组织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者。要确立二级学院党委在学院事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在学院贯彻实施的精神和措施。二级学院党委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院行政各司其职,共同负责贯彻执行校党委、校行政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学院党委和行政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相互合作。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学院领导班子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具体到高校二级学院、凡属学院“三重一大”事项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学院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3. 遵守依法议事原则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到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中就是要制定全面的议事规则,并严格执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在具体实施与操作过程中,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会议决议的变更、议定内容的落实及监督检查等都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党政联席会议有规可依、有规必依、违者必究。
四、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运行的有效机制
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首先要有一套好的议事规则,明确议事范围,严格执行议事程序。其次要有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作保障,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执行会议的决议,保证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运行、发挥作用。
1、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高效统一的沟通协调机制,是推进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顺利实施,增强党政之间密切配合、发挥合力,推进学院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加强工作的经常性沟通,特别是提交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决策的重大议题,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要进行充分酝酿和沟通交流,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对有分歧的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要暂缓提交讨论决策,进一步酝酿沟通。
2、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集体分工协作机制是指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出发,既分别代表不同机构、分管不同工作,同时又协调合力进行学院重大决策的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学院党委和行政的关系、明确学院党委和行政的职责。学院党委负有政治领导、共同决策、保证监督、凝聚力量的责任,要积极支持配合学院行政工作,保证学院行政履行职责、顺利开展工作。
3、建立共同决策机制
共同决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了学院发展的方向正确,决策准确,成效明显。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构建共同决策机制的有效保证。会前要充分酝酿和沟通。书记和院长要对议题进行充分沟通,形成共识。 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能上会研究。会上要充分讨论。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书记、院长要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不能搞一言堂、家长制。在集体讨论问题时,都要平等和充分地发表各自意见。要实行票决制,在对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决定时,要严格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一人一票。 要实行分工落实,对经集体讨论后做出的决定,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4、建立政治保障机制
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学院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要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的各项决定在学院的贯彻执行,实现对学院的政治领导。积极主动参与学院重大事项决策。不断加强学院党组织自身建设,做好各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人才工作、群众工作,把学院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对本单位的政治导向作用,实现党政目标一致,协调配合。
5、构建监督、惩处机制
要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院(系)党政领导在谋事与用人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并严格予以追究。
6、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如何调动院(系)党政工作的积极性,达到分工合作、共同负责,增强班子活力是建立和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要对院(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情况每年检查一次,并把执行情况列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院(系)领导班子要及时总结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情况,并将其作为班子述职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
【制度设计的原则】推荐阅读: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流程11-21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10-14
导学案设计的原则10-03
薪酬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2-18
展台设计的原则与要求10-23
医院建筑设计的原则有哪些?09-23
室内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10-31
浅谈《行政许可法》的原则和制度06-09
《会计制度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