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精选6篇)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 篇1

(建议)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委书记王世益同志的意见,近期将对全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工作特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党组织建设,提高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时间安排:

3月28日——4月15日

三、调查内容:

1、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1)组织个数、书记、主任职数;(2)班子成员情况;(3)后备队伍的来源渠道。从年龄、文化、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2、村级班子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工作情况。

3、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方法和对象:

1、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分别选点徐古镇、汪集街、仓埠街、阳逻街,通过座谈会、实地查看、听汇报等形式,全面了解情况。由区委办公室向各街镇党(工)委下发情况调查提纲。

2、参加座谈会的对象为:街镇党(工)委书记、组织委员,好、中、差三类村组织书记、党员代表、村种植大户、能人(不超过8人)。

五、具体要求:

1、各街镇根据调查提纲,在3月30日之前形成文字材料,报区委政研室。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 篇2

一、农村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中的地位》中, 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他说, “共产党员应在民族战争中表现其高度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 应使之具体地表现于各方面, 即应在各方面起其先锋的模范的作用。”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 执行命令的模范, 遵守纪律的模范, 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基础和堡垒, 而每一个党员都是我们党的肌体的细胞, 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他们应该成为生产生活的模范, 学习先进技术的模范, 带头搞经济致富的模范, 拥护党的领导的模范, 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有高度纪律性和政治觉悟的模范。然而, 调研中我们发现, 农村中的党员没能够很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在这方面也很欠缺。这个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影响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因素

(一) 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困难重重

在农村发展新党员和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发展新的农村党员速度慢, 党员队伍的新陈代谢得不到改善, 优秀的人才无法及时发展到党内来, 这不仅使得我们农村党组织在数量上受到削减, 更会使整体的战斗水平下降, 影响农村党组织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而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又会让很多人认为国家、集体、党组织都“靠不住”, 加剧了对组织的离心倾向, 这样就使组织失去对人民的吸引力, 减缓党组织新鲜血液的注入。

然而现实情况是, 在农村, 绝大多数的人不爱入党, 入党意识十分淡薄;各村发展党员名额有限, 大力发展党员的空间不大;外出务工人员太多, 加大了发展党员的难度。

(二) 农村中党员的贫农化导致其缺乏影响力

用村支书们的话说, 现有的党员大部分党性是强的, 他们有这样的觉悟, 修桥、铺路、助人为乐他们能够走在前面, 但是先锋模范作用却不强, 因为他们是穷党员, 影响不了老百姓, 老百姓只信那些能拿得出钱, 能办得成事的党员和干部。

(三) 党员干部收入过低, 没有动力

在中国东北地区, 绝大部分农村的党员干部收入十分低, 在这次调研中了解到, 调整后的村支书的年收入是8000元, 而有的屯长一年只能拿到“工资”200元。而在村里担个“一官半职”的人都反映, 这样的工作劳心、费神、绑身子, 因为农民家里哪怕芝麻大点的事都能找上村干部。他们离任以后也没有保障, 还是一个种地耕田的农民。

三、解决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从不认为他所领导的党是没有瑕疵、勿需整顿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 列宁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 就是白给, 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 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 才不追求党员数量, 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整体, 高质量的党员能更好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这次调研中, 令大家更为关注的是的是如何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如何使已经入了党的党员及党员干部自觉地履行党员义务, 并起模范作用是一道现实而又很难攻克的难题, 也是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个重点。

(一) 赋予农村入党教育新的时代内容

加强入党教育宣传, 增强入党意识, 更要结合农村发展现实, 关注农民发展, 紧密联系实际, 开展入党教育, 这样才会有吸引力, 才能引起农民的关注, 因为, 入党、爱国不再是空洞的, 而是与每个人的发展进步紧密相关的, 这样才能增强农民对党组织的向心力。

(二) 对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山东省菏泽市有一个创造, 我认为不错。他们那里创造性地开展了“设岗评星”活动, 通过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为广大农村党员发挥先进性搭建了广阔的工作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也可以尝试设立科技岗、信息岗、监督岗等, 发挥这些党员的个人优势, 这样就会使普通党员在平凡岗位上认真负责, 甘于奉献, 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使党员身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明显增强, 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 要遵循不抛弃, 不放弃的方法和原则

我们固然要重视那些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及党员干部, 但是对那些经过教育和培养可以继续留在党的队伍中发挥作用的人也要给以耐心的引导, 这就是不抛弃;尽管农村中党的工作很难开展,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一项细致深入而又艰巨的任务和工作, 但是我们各个方面要共同努力, 致力于打造一个既有战斗力又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农村党组织战斗堡垒, 坚信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 这就是不放弃。

四、小结

今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年, 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有很多问题是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如土地问题、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农村的稳定问题、选举问题、村两委关系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存在很多年, 却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而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些地方有着很多创造, 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990.

[2]列宁.列宁全集.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988.

[3]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982.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3

提纲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做法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一)加强学习教育,不断转变干部作风

(二)党委议事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

(三)按照“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

(四)注重引导和发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双向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双培双带”、星级创评、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等党建载体实践活动,培养和壮大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先进群体队伍

(五)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六)认真履行管党职责,严格推进党建工作责任落实

二、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报酬低,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党组织缺乏有效约束与调动群众的手段与方式

(三)村级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工作运行

(四)村干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五)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

(六)边远农村发展缺乏资金保障,大大降低农村党组织影响力

三、我们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

(二)上级党委要赋予乡镇党委政府对乡直机关单位的人事、财务管理权

(三)法律法规要赋予乡村党组织一定的调动与约束群众的手段与方式

(四)要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增强村干岗位吸引力

正文:

近些年来,上级党委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许多明显成效,使农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稳步提升,有力保证了各项事业发展。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做法和经验主要表现在(一)加强学习教育,不断转变干部作风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主题教育实践、先锋远程教育学习等,通过学习教育,有效提高了乡村党组织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

(二)党委议事和决策程序进一步规范

围绕决策、执行、监督三个重点环节,乡镇党委认真制定完善细则,对议事范围、议事原则、议事形式以及执行、监督、纪律等进行更加具体的规范,使党委议事和决策严格按规范程序运行,确保了党委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尤其涉及“三重一大”问题的决策,严格按程序操作,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乡党委负责人做到不抢先发言定调子、不压制发言堵路子、不强制拍板作决定,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对重大问题做到有主见不主观、能果断不武断,突出班子的集体领导,充分调动了班子成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营造了和谐氛围。

(三)按照“抓班子,强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抓好村级班子建设

立足于培植“领头雁”,将“书记抓,抓书记”作为提升班子凝聚力的核心来抓,着力提升支部书记的自身修养、领导艺术和工作能力。加强软弱涣散村班子整治,大力解决

干不成大事的“软”班子、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的“散”班子、工作慢半拍的“慢”班子的问题,发现村班子力量薄弱及时充实加强,为推进村级组织发展与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四)注重引导和发挥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双向承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双培双带”、星级创评、流动党员双向带动等党建载体实践活动,培养和壮大了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骨干带头作用的先进群体队伍

(五)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

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整合组织资源、硬件资源和财力资源,大力构建城乡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完善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有效加强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的联系,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有力保障了农村党组织建设。

(六)认真履行管党职责,严格推进党建工作责任落实

几年来,乡党委始终把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第一职责,牢固树立“不抓党建就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观念,坚持乡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党建联系点制度,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一个村支部或非公有制经济党支部,定期到点上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帮助解决问题;并突出抓责任落

实、督查指导、考核激励,有效促进了乡村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干部报酬低,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财力增强,社会各阶层收入快速增长,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与此相反,随着形势的变化,村干工作量不断增加,村干工作量及难度甚至超过了普通正式干部,但村干部平均月工资仅几百元,和绝大多数社会阶层工资反差十分突出。村干部待遇基数低,增长幅度不大,待遇留不住人,后继乏人。他们工作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从事家庭经营、农业生产、外出做工等,影响家庭致富,村干普遍深感“经济上无甜头、政治上无奔头、办事尝苦头、工作起来无劲头”。

(二)农村党组织缺乏有效约束与调动群众的手段与方式

过去村集体有“三提留五统筹”可暂时挪用,无钱办公益事业可搞集资摊派,可以通过扣工分、扣供应粮、调整田地,不听话就办学习班或拘留等方式约束群众,农村党组织书记在一方之地还算得上一个风光人物。可现在是以往的基

层组织权力都不存在,而法律法规又没有赋予基层党组织新的约束群众方式。现在的农村干部有人形象地描述:群众“不批不斗不怕你,有吃有穿不求你,有了问题要找你,解决不了就骂你,你来硬的去告你”,过去是群众求干部,现在是干部求群众。当前群众享受接近绝对的自由,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政策过于偏右,基层干部处在“上压下抗”双层夹板之中,承受双重压力,导致基层工作陷入“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无作用”的困境,乡村决策执行难,上级政策落实难,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与经济发展推进难,一定程度上,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接近软弱无力、半瘫痪状态。

(三)村级工作机制不健全,影响工作运行

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没有实质内容,对村委会的人事、财务没有审核否决权,导致党支部对村委会的领导架空,成为象征性的领导。一些村委会负责人认为自身是村民自治组织、由村民直选,不是组织任命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服从党组织领导,加上村两委职责分工不明、工作制度不健全,容易造成“两委”班子关系不协调,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工作中“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无法体现,导致班子战斗力、凝聚力较差,严重影响村级工作开展。

(四)村干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特别是一些文化高、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加之,有的存在党员队伍的年龄老化现象,选拔村干往往是“筷子中间拔旗杆”,难于找到合适人选。二是村干部待遇低,影响村干部队伍的稳定,造成一些地方村干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三是有的村选举中因受家族势力、区域观念、利益驱动等因素影响,导致选出的一些村干素质不高,有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差,个人独断专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优亲厚友,从而大大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发展党员工作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村干工作岗位吸引力低,他们不太看重岗位、珍惜岗位,导致村干开展工作存在一定随意性,乡镇党委政府无法严格要求他们,许多时候只能听之任之,边远乡镇尤为突出。在党员发展上同样如此,发展的党员时常出现不是素质较高的,有时没有将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六)边远农村发展缺乏资金保障,大大降低农村党组织影响力

由于历史、地区差别、管理体制等原因,至今许多边远村集体经济仍然是“空壳”。加上边远地区政策项目资金投入偏少,许多村组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学校、乡村

办公场所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群众意见大,不满情绪积累甚多,导致农村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没能力,建设公益事业没财力,干部说话没气力”,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党,要靠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去真抓实干、团结奋斗。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的先锋模范充分发挥,才能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目标。

三、我们认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首先就是要完善好工作体制与机制,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使基层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转。建议:在不违背党章的基础上,要明确规定村级重要财务收支必须经过党组织审核,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将群众关注关心的项目建设、公益事业建设、财务支出情况等热点焦点问题决议与实施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能否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增加乡村党组织可依照一定程序对不和党组织保持一致的村委会组成人员进行审查、免职;能否取消“村民自治”提法,因为这个主张与事实完全脱节,自从提出“村民自治”以来,从来没有实行

过,现实情况是“村民自治”行不通;健全村党组织班子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述德制度,健全党代表常任制、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学习制度等,努力促进基层党组织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通过优化指标(立足于少而精、切实可行),加大奖惩,严格落实,不断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高。

(二)上级党委要赋予乡镇党委政府对乡直机关单位的人事、财务管理权

现在的人都很现实,你手中没有东西制约他或有求于你,他就不会卖你的账。乡镇党委对乡(镇)直单位没有人事、财务调配权,乡(镇)直单位在工作开展时,就不一定与你步调一致,多数是面同心不同,要么极力回避,更有甚者公开唱反调,这样的先例并不少见。只有赋予了乡镇党委政府对乡(镇)直单位的人事、财务管理权,才能确保在工作开展中,各单位与党委政府步调一致,同下一盘棋,同唱一首歌,拧成一股绳,形成整体合力。

(三)法律法规要赋予乡村党组织一定的调动与约束群众的手段与方式

当前群众享受接近绝对的自由,几乎不受任何约束,政策过于偏右。因为任何人或群体权利与自由都只能是相对的,如果权利与自由不受约束,肯定会变成一盘散沙。何况广大

群众素质是非常参差不齐的,实际局面可想而知。群众中虽然有许多素质高的人,但同样有许多素质很差的人,这些人对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对乡村工作等不支持,缺乏大局观念,只顾一己之利,少数人甚至抵制阻挠公益事业建设。示范引导、说服教育对这些人一般是不起作用的,他们许多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有些人思想狭隘、言语偏极,看到乡村和机关单位的一些不正之风,就一偏概全、全盘否定,对乡村干部极力低毁,甚至更有仇官或以与干部作对为荣的人,采取敌对或仇视的行动,处处攻击乡村干部,阻挠你开展工作。现在的人都很现实,你手中没有东西制约他或有求于你,他就不会卖你的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乡村党组织缺乏调动与约束群众的手段,导致乡村工作决策难执行,上级政策难落实,基础设施、公益事业与经济发展难推进,让基层干部处在“上压下抗”双层夹板之中,使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接近软弱无力、半瘫痪状态。因此,只有赋予乡村党组织一定的调动和约束群众的手段,管理制约那些素质差的群众,解决干部难当、工作难搞问题,才能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四)要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增强村干岗位吸引力

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村干首先是农民,然后才是特殊的“干部”。他们家庭有“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既要搞

基层农村调研报告 篇4

系列会议传达

上级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工作。

两个月以来,我们与村组干部群众多次聊天交谈,深入村民小组和贫困农户家中,进行家庭状况、收支构成和增收思路的了解;以“理清发展思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为群众办实事”为指导,通过调研,掌握村里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的进行了帮助和解决,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双泉村概况:

双泉村位于县城西南,距城区10公里,下辖七个村民小组,共335户1460人,党员总数43 人。全村耕地面积6700亩,人均耕地面积 4.5 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 3200元。低保户共45户120人;贫困户49户160人;五保户8户8人。2010年全村各类牲畜存栏 520头(只)

二、制约双泉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1、村级经济薄弱。双泉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少量的牧业,经济基础较差,村落不整,经济基础差距较大,经济滞后。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来源。

2、常驻人员老弱严重。青壮年多数在外打工或读书,在双泉村里尤为明显,村内青壮劳力多外出务工,常年在村里

1居住生活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据统计,2011年全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168人,占总人口四分之一以上。

3、致富手段相对单一。村民收入主要是农田收入、外出打工,少量牧业收入。由于气候环境及农业种植技术的限制,使群众对农业投资信心受到打击,怕担风险,影响群众农业投资积极性。

4、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近几年来,村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特别是公路、通讯、饮水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各组的道路有的还是土路,影响群众通行,农产品的外运受到严重的影响;有的组在不同程度上吃水有一定的困难,一组和三组尤为严重,人畜饮水还没完全分开。

5、贫困户发展难。据调查,本村存在的贫困户主要是因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家庭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贫困家庭人口健康状况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长期患重病的人较多。二是家庭劳动力少、文化程度低。三是残疾人数多,本身没有一定的技能,导致非农就业比例低,并且一部分的贫困户多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把经济来源限制在农田收入上。

三、针对问题建议措施

村子要增收需要创新。双泉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自然的经济来源单一农田收入,一旦受灾,收入剧减。按照在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以科学发展的思路,用实际行动帮助村民致富。

村子要发展需要指导。相对来说,农村信息不灵、眼界不高、思路不宽。年轻人要么在外读书,要么在外打工,常年生活村里的除了小孩之外大多数是年老体弱的。要又好又快发展,也需要相应的进行点拨、指导和帮助。

贫困群众需要帮扶。经过这次深入调研,发现村里的的确确还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艰苦。对于这一大批生活存在困难,特别是那些年老多病的群众,确确实实需要我们党委政府给予帮助,做到从根上脱贫。

通过几个月的深入调研,听取该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并进行实地察看后,总结出该村今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和办法。

一是重点发展集体经济。结对帮扶,重点是思想上帮扶,作为集体经济落后的村,首先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其次,要从项目、调整种植结构上下手,多想办法、多出点子,想方设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双泉村以后的工作重点是发展集体经济,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二是及时解决群众面临的吃水难和行路难问题。首先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维护和管理。对已建成的人需饮水工程进行维修处理,做好设备技改和维护保养工作。干群合力,村民积极参与。村两委班子充分发动群众,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群策群力,带领村民共同解决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

三是落实举措,加快贫困家庭脱贫。我们在深入剖析农户贫困原因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抓好组织协调,努力实施贫困户一户一策的增收策略。对有劳动力而无致富门路的困难户,加大扶持力度,介绍致富门路和经验,通过引导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等方式,实行开发式扶贫。对家庭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致贫的,无劳动能力的困难户,采取救济式扶贫,在争取低保补助的同时,由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困难户进行救济。与乡党委政府的党组织、党员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帮扶活动相结合,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对就业、从业门路窄,没有技能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多提供就业信息,并联系上级劳动部门,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尽可能多的贫困劳动力掌握技能,增长才干,增

加收入,加快致富步伐。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要激励和促进劳动自救,鼓励部分劳动自救人员积极退出低保。把低保工作的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救助低保与扶持低保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把低保人员的进与出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低保农户摆脱贫困,打造动态性低保。

四、调查体会

这是双泉村工作组驻村两个月以来所掌握的情况,可能不全面,还需接下来工作中更深层次的探索。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全村经济发展全局,继续深入群众当中,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工作组最大努力,为村里更好的服务,给双泉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气象。

双泉村工作组员:朱广琴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 篇5

近年来,我镇党委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只有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组织功能、引领功能、服务功能,探索构建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夯实党建的新机制,从而实现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共赢”。(一)抓党建促脱贫,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最坚实的组织力量支撑,是党联系贫困群众最扎实的纽带。

(二)抓党建促脱贫,是推进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和各级部门在扶贫帮困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些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没有完全解决,有些干部群众还存在办法不多、等待观望的心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也在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里,特别是区位偏远、资源匮乏的乡镇。只有真正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火车头”拉动作用,做好思想扶贫、产业扶贫、政策扶贫的大文章,才能把广大困难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持续推进

脱贫攻坚工作。

(三)抓党建促脱贫,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工作生活之中,与贫困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能直接了解贫困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如何?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中体现得怎样?党员干部服务扶贫工作的能力水平高低,农村群众眼里看得最真切,心里掂量得最清楚。因此,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四讲四有”合格标准的现实要求,进而强化党员干部担当起“啃得动硬骨头”的脱贫责任。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不强,发挥组织脱贫致富作用不够。贫困乡村之所以贫困落后,有其历史的原因,自然条件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斗志,缺少敢拼敢担当的精神,致使基层组织引领脱贫的作用发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清,集体经济带动能力不强。一些村干部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守成规,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缺技术,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面对村集体经济“空壳”的现状,大部分村干部居安不思危,缺乏责任意识,怕惹麻烦,怕担风险,不敢、不愿也无能力寻求对策加以改变,不敢考虑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闯出集体增收之路。目前,全镇X个村委发展有集体经济,但都是投资到县城投公司分红,租赁门面、厂棚、移动铁塔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还十分薄弱。

二是一些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村干部缺乏自己带头富、带领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片面地把贫困原因归结于自然条件和投入不足,习惯于眼睛只盯着政府拨款,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处理新情况,不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闯出农民增收致富之路。

三是基层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的能力不强,“一把手”核心作用不明显。一些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有些村书记对抓党建促脱贫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抓事务性工作上,抓班子带队伍能力弱,党建拉动经济的载体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

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合力抓脱贫作用不明显。一些村干部缺乏“守土一方”的责任意识,加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面对扶贫工作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持消极态度。对于贫困原因、建档立卡、脱贫措施等工作部署不严谨,摸排不细致,对接不上心等等,工作方法简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遇见棘手问题“绕着走”。

(二)基层党组织引领和示范不足,发挥党员脱贫致富作用不够。目前,全镇X名党员,农村党员占X.X%,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有先富和领富能力的党员比例偏低,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支部成员素质不高,不能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文化程度低,“互联网+”意识和本领较差,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从思想素质看,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意识。从能力素质看,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和传统经验来开展工作,缺少新措施。从培养新党员来看,部分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有的村甚至存在X年不发展一名新党员的现象。

二是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不力。一些产业合作组织中党员作用发挥不强,没能够和贫困群众拧成一股绳,帮带作用不明显,这也使得在产业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显得尤为必要。三是人才难留,项目致富示范引导作用不强。大部分农民党员外出务工或跟随子女进城伴读,农村党员外流现象严重,留守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村级党组织活动开展较难,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贫困党员也是“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很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文化素质高、能闯市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带头人还很少,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基层党组织辐射带动面不够宽,发挥产业脱贫作用不够。一部分村的贫困村民文化水平低,使用陈旧的传统模式生产,增产不增收,主导产业不多,农业增收渠道较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组织谋划产业引领致富的文章做得不够,自身“挖潜”领办产业合作组织的意识不强。一些专业大户普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在推动扶贫开发、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有相当一部分村具备一定的资源、资金以及人脉优势,但是却没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作用作不大,没有实现可持续、最大化。所以,在扶贫工作中亟需由村级组织领办产业合作社。二是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作用不明显。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项目,一些党员干部结对之后,及时看望“穷亲属”送钱送物,但是在产业项目帮扶上办法不多。三是有的驻村扶贫单位片面追求眼前效应,简单地拿钱给物,只注重“输血”而不注重“造血”,因而“扶贫—脱贫—返贫”这一怪现象在一些贫困村中比较突出。在产业培育上,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村一品”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问题,归结起来,无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主观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不能把各方面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进程和效果。二是客观因素,也就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不少贫困村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天灾人祸不可抗拒,因病、因灾返贫严重,村级组织“望贫兴叹”。具体原因为:

(一)政策支持不平衡原因。一些社会政策的支持不平等、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等都有可能导致村级组织不能“借力打力”促进脱贫。村级组织本身就处在最基层的“末梢神经”,是落实党在农村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政策不及则无米下锅,一些制度和政策的局限性就有可能限制住村级组织的“手脚”。比如,村级道路硬化工程,需要村级组织自筹资金进行路改,才能争取上级政策进行硬化,间接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还有一些农业支持项目由于受到参与人数和发展面积等局限,而享受不到政策支持,有热情无政策助力,也导致一些村级组织想组织发展项目而得不到支持,产生遇见棘手问题“绕着走”的心态。

(二)自然环境原因。面对现有的这些贫困人口“千差万别”的现存状况,组织扶贫弱有“借口”,思想扶贫不足。比如:有的贫困户的身体条件极差、人均土地少、无生产技术及资金,还有的“借贫生活”,躺在“温暖的怀抱里过日子”,而且部分群众因病因灾返贫等原因反过来又加剧了贫困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村级组织的力量已显得“捉襟见肘”,处在“有心无力”的状态,这也是个别村级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加之现有土地的产出价值无法满足农民生活需求,促使一些党员群众流向城市,村级组织身边无“能人”,所以,在扶贫工作上个别组织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动作不大。

(三)工作方法原因。党建工作与扶贫工作相互促进力度不够。一是“虚事实做”不力。基层党建工作的“虚”与行政工作的“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党建工作经费紧缺,工作难度大,不易出政绩,吸引力不强,而行政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政绩。二是存在重事务轻党建工作,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轻基层党建经费的投入“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导致对群众的思想扶贫做得不到位,体现出一部分贫困户“得过且过”思想严重,对这样的群众过问较少,办法措施不多。因此,有的村级组织在坚持“为民全程服务”“头雁领飞”等党建载体上推进措施想得少、做得不多,导致部分党员干部扶贫的想法和措施不多,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新形势下强化基层党建与推进脱贫攻坚的对策建议。深入开展脱贫攻坚、精准脱贫,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目标和根本。只有找准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双推互进”,才能真正做到抓“精”党建点、扶“准”贫困户。(一)强化党建领航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阵地”。一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方面,村级组织要积极谋划新思路、新办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高附加值,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持续发展的新文章。引进或创办集体项目,不断壮大集体实力,增强脱贫致富的拉动能力。同时,要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区位和人才等优势,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适应当地特色的农村经济,提升“造血”功能,增强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村级组织要做好贫困群众的内部挖潜文章,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创办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此外,在一些红色教育纪念馆、森林资源、田园景观、民族村民族文化资源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户外旅游经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实施特色党建品牌扶贫。

二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产业合作组织组建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创建产业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群致富区等党建组织载体,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此为平台,主动与市场对接,增进党员与贫困群众在生产、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按照“产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基层党组织间的串联互通、共建共利,探索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的组织设置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品牌创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使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心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农村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要以党员便于参与活动、党组织有利于作用发挥为原则,结合区域规模、产业布局、党员能力等特点找准路子、建好制度,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着力抓好班子建设,启动内在“活力”。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事实证明,帮助贫困村建好一个富有旺盛战斗力的班子,是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摸清班子状况,及时调整配备,“压”准责任。要对所在贫困村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结构、能力、作风状况全面掌握,建立完善的镇村奖惩机制。对素质能力较低、工作落实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的班子,要加强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制度,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以强化领导班子抓“党建+扶贫”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抓住“头雁领飞”这个引领农村经济的“杠杆”作用,发挥骨干党员群众致富帮带作用,制定相关鼓励办法,解决“有人带”的问题,提倡头雁型人才留得住、带起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抓产业的素质和能力,做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同时,将配强农村基层“两委”班子作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通过整合优惠政策,在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动员选派政治素质过硬、发展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到贫困村挂职或任职,紧盯农产品“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同时鼓励其牵头组建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技术基地、领办各类经济实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实现脱贫目标。

二是着力抓好党员扶贫,增强脱贫带富“引力”。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成败在干。一方面,要落实责任。要在贫困村党员中深入树立“谁来扶、怎么扶”的思想,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使党员思想“活”起来,形象“树”起来,交任务,给政策,层层传导压力,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致富活动,盯住自己的“穷亲属”,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从等、靠、要的思想转变到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觉行动上来。

另一方面,建立创业帮扶制度激发引导能力。各级组织要量力而行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敢于率先发展产业,建立示范田、做产业技能的“明白人”,帮助所帮扶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带动他们共同致富,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先锋”、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三)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度”。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建+扶贫”的观念,落实党建与扶贫“两手抓、两手硬”刚性责任。要把“狠抓落实”作为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落实贫困户的核查责任要“精准”。通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摸底调查贫困户的生活情况,掌握贫困户的第一手真实信息,全面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另一方面要落实帮扶贫困户脱贫责任要“精准”。各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采取联合挂点的形式,对贫困村进行全覆盖帮扶。同时,抓好“第一书记”队伍,强化“第一书记”管理考核,落实“月调度、季检查、半年总结”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工作,着力推动贫困村及软弱涣散党组织村等重点难点村发展,为

脱贫攻坚定地点、定人员,实施“定人定责,脱贫解约”,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是完善督查机制,推进脱贫攻坚“精准”落地。为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互进”落到实处,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对党组织及党员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把问题导向树起来,让规矩立起来。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列入对基层组织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成效作为单位和党员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基层组织严肃责任追究,绩效考核要与工资待遇挂钩,并加大考核权重。另一方面要落实组织约束机制。要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严禁铺张浪费,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程序,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到位,确保党员干部从严从实干事创业,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打造一支“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干部队伍。

(四)强化党建服务功能,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力器”

。一是着力抓好教育培训,提升技能“智力”。“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针对贫困群众的所急所需,基层组织要通过因人施教分类学,因时施教集中学,因地施教针对学,对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愿意在家务农的,组织本地区“土专家”“田秀才”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X~X门实用技术。通过讲身边事、说小道理、传致富经,着力培植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党员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致富示范户,实现每户贫困群众都有一个致富项目。

二是着力推进落实党建载体保障,实施创业帮扶工程。依托村情民情,基层组织要在各类产业当中扎实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百千万富民强村工程”“头雁领飞”等活动,为创业党员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帮扶,探索党组织、党员干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多方受益的全新帮扶途径。有效整合党组织、经济组织和党员资源,破解贫困党员致富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农村基层党建调研方案 篇6

目前农村公共产品状况

在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 无论是资本含量大的产品,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还是劳动力产品, 农民关注的公共产品供给最集中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分别包括:农业技术服务、农田水利、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治安、公共福利等。

(一) 农业技术服务领域

在调研中, 我们设置了四个领域:

1. 农业病虫害处理方面。

超过70%的农民认为目前主要靠自己的经验或询问其他有经验的村民或从广播电视和报纸获得相关知识。而通过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如县乡农技站和农技员解决的只占16%。通过村委会和村干部的仅占3%, 其他渠道如农技协会的则更少 (因为很多村没有成立农技协会) 。但在一些典型的示范村, 如浏阳市淳口镇的鸭头村、柏加镇的渡头村、长沙县跳马乡的石燕湖村、双溪村等省市重点示范村, 情况则不一样, 他们的农业病虫害处理主要通过专业技术服务部门来解决。

2. 农业新品种信息方面。

从有经验的农户介绍或种子公司的宣传或电视广告来获知信息的占74%。约18%的村民认为是从农技服务部门得到信息, 其他渠道占8%。实质上信息来源渠道的过于狭窄, 这也是广大农村农产品过于同质化而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同时, 过于依靠农民自身的经验和途径来发展农业, 是难以保持农村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的。

3. 农业机械及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购买方面。

化肥、农药的自购率一般超过了75%, 而农业机械则不足50% (当然这还只是限于小型农机方面, 大型比例更低) 由农技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则不足20%。但在合作化程度稍高的村自购或租用大型机械的比例则高达85%以上。

4. 禽畜防病防疫方面。

村里请专业兽医的比例有30%, 但也有60%的农户认为小型禽畜的防病防疫主要靠自己或请教其他有经验的亲戚、邻居、朋友等。大型牲畜才会考虑请专业兽医。不过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 凡是有大型养殖专业户的村, 农民的禽畜防病防疫意识明显增强, 对专业兽医的渴望也更强烈。同时, 在一些成立了养殖协会的乡或村, 如浏阳市葛家乡的养猪协会、达浒镇的友化养鸡合作社, 禽畜防病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 也比较专业, 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比较多, 所以农民对此的需要认识也比其他村更高。

调研表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是强烈的, 对现存的农村服务模式是不太满意的。但非常遗憾的是, 农民的这种需求或供给仍处于自然状态。并且农民这种强烈的需求欲望没有合适的渠道表达, 他们还未充分认识到农技服务的供给主要还得靠县乡两级政府提供。农民有抱怨, 但最后又都归于无可奈何。而县乡两极政府的干部尤其是乡镇一级干部的认识与农民的认识又恰恰相反, 他们普遍认识到应该给农民提供服务 (并且已经上升到了服务政府的层面) , 但他们也抱怨目前没有办法或没有能力提供, 原因是“上面”政府部门没拨资金 (而稍有点专项资金的部门如畜牧站等又被上级主管部门收回去了) , 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所以只能维持现状。

(二)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保障等基础设施领域

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血液”。但调研中我们发现, 目前的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呈现老化状态。许多水塘、水坝和灌溉设施因为缺乏维修和保养, 功能逐渐退化。40%的村民认为应该搞但没有搞过农田水利建设, 也有40%以上的村民认为想搞但由于村组干部很难组织农民一起搞结果没办法搞。30%的村民因为农田用水问题而发生过纠纷和矛盾。就80%以上的农民意愿来看, 认为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是必要的, 也是必需的。但为什么农田水利建设如此之难呢?就调研中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对于农民来说关键在于农田水利建设所耗费的资金量太大了, 已经远远超过了农民自身的承载度。所以单纯依靠农民是无法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而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在大集体年代修建的, 使用者、维护者也是集体。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发挥已有水利设施的供给功能, 这又是一个早已超出农民思考范畴的话题了。其实这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又不仅仅只是一个农田水利设施问题, 几乎涵盖了所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

(三) 金融服务领域

缺少国家资金支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能是一句口号。但由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性以及天然的“厌贫爱富”选择, 指望商业银行给予农村支持几乎不可能。而政策性银行 (如农发行) 又由于农村产业自身的限制, 其政策性贷款很难成为普通农村地区发展生产可供利用的公共品。因此, 在调研中, 广大农民尤其是发展潜力很大的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普遍感觉苦无金融的支持。60%以上的农民是通过亲戚朋友借钱解决农业生产缺钱的困难。30%左右的农民选择信用合作社 (信用合作银行) 或商业银行贷款。还有不少于10%的农民是选择民间高息贷款。但同时, 大约85%的农民有了节余资金后首要选择是将节余的资金存入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 (银行) 以及邮局储蓄所。而这些金融结构大多将资金流向了城市和工业, 结果农村自身发展所需的金融产品供给却严重缺乏。

(四) 医疗卫生领域

农村医疗卫生供给的匮乏是目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无钱看病, 医疗风险完全由农民个体和家庭承担已成为困扰农民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隐患。调研中了解到:竟然有高达70%的农民生病后首先是选择硬撑着 (或自我治疗) , 实在受不了, 到村或周围的个体诊所治疗。如果是急病大病, 实在没有办法了, 才会选择到市 (县) 里医院就诊, 但这一比例也不超过60%。甚至还有极少数农民认为实在没有办法 (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过多负债) 了只好等死或自杀。绝大多数农民最大的担心是自己生病后没有钱治疗。虽然有了农村合作医疗 (所调研的村都已经实施了农村合作医疗) , 但对于城市居民的医保措施, 他们仍表示了强烈的期盼。如何在已开始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后的今天, 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医疗体系, 解决农民无钱看病和就医困难,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急需考虑的。

(五) 农村文化教育领域

浏阳市是一个农村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但在调研中, 我们发现, 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少, 平时的健康文化娱乐活动不多;二是农民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近80%的农民认为闲暇之余选择看电视是第一文化选择。但在农村, 真正适宜农民欣赏 (特别是适宜老人和小孩的节目, 目前农村人口主体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而稍有点知识的青年大多出去打工或进城了) 的电视节目非常少, 一些电视节目特别是某些地方电视台过于追求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倾向给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打麻将和聊天则是农村老年人、妇女的首要选择。另外近几年农村地方宗族活动明显增多。而在一些偏避乡村“买码”之风非常兴盛 (尽管大多已转入地下, 但私下参与的人仍非常多。尤其是许多农民对这种现象的正面认识与政府的态度所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使我们非常吃惊。) 。放电影、春节传统活动、地方戏曲演出仍有, 但参与的人少, 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同时, 近几年浏阳各农村兴起了一股翻修祠堂热、重修庙宇热。而现代文化设施如篮球场、乒乓球台、公共图书馆、公共娱乐室、网络建设等却非常稀缺 (要么缺人、要么缺资金) 。

(六) 社会治安领域

公共安全是政府应该保障的天然责任。在当代农村, 巨大的社会变革对社会治安的冲击是很明显的。这一点, 40岁以上的农民感触破颇深。可以这么说, 目前中国农村主要生活在一个依靠乡村基层管理组织以及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仍有巨大影响, 但又难以维持的社会变动之中。现代法律的影响对于固着于土地上的大部分农民生活来说, 似乎还很遥远而不可及的事情。他们认为, 现实中的安全才是最为深层次的需求。这一点, 在调研中了解到:40%以上的农民认为偷盗行为和农民之间矛盾是当前农村社会治安比较严重的现象, 而打架斗殴、抢劫、杀伤案件等也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

(七) 公共福利领域

调研中, 我们一谈到公共福利, 广大农民情绪普遍比较低落 (也有的很是激愤) 。40%以上的农民对未来最大的担心是老了没有人养, 而现在又因为种种原因自己存不了钱。非常羡慕城市居民退休后还有工资、医疗保障等福利。这也说明, 农村公共福利主要集中在农村养老等领域。中国未富先老的状况在农村更为明显。一对年轻夫妇赡养多位老人的压力颇为沉重。如何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和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基本条件。

通过调研思考表明:当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主要矛盾, 是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作为低收入群体的农民, 国家、社会、家庭赋予他们发展责任的三重压力使得他们的生产生活更为艰难。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农民过多地承担了本应由国家、社会承担的公共产品的供给, 使得其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了公共产品领域的生产, 既制约了公共产品的供给, 也降低了农民对私人产品的购买能力, 从而形成了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而农民个体又无法提供的局面。

体系的建构: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重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依据产品供给理论, 有需求就有市场, 有市场就需要产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农民的需求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建构以农村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实质就是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依据前述农村公共产品属性的界定, 以及农民需求的具体导向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采取以政府为主导, 以市场和农村社会需求为主体, 以农民满意为标准的原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农民相互合作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强化政府的主导供给功能

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如水利、供电、道路、通信等) 、文化教育、金融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资本所需量大、社会影响深、政治性强, 县乡政府、行业组织、农民个体等投资建设难度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因此, 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只能以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为主导, 县乡政府参与的方式建设。这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能否建构的关键。

(二) 鼓励非政府组织 (企业、行业协会) 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 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可以成为可能, 而且应当成为现实。由于农村市场的复杂, 农民需求的多样性, 特别是在技术含量高的领域, 纯粹由政府包揽一切公共产品的供给难度非常大, 也不现实。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些发达地区 (包括我们在浏阳市、长沙县所调研的几个富裕村、示范村) 已经出现了通过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的情况。特别是以“协会+农会”, “协会+实体+农户”等将科研与技术推广服务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体系模式, 正在成为一些农村积极推广的模式。事实上,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 一方面为现实中存在的多层次农业发展资金和民间资本、多渠道的农民合作基金会提供了资金去向, 解决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短缺。另一方面提高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化程度, 服务质量也不断得到了增强。

(三) 积极吸纳其他多种形式的供给模式参与

一是私人供给形式。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 一些不存在收费困难, 同时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的产品供给方面可以采取私人投资提供保障。如在某些农田灌溉、河道、池塘整修等方面。一是政府、社会组织、个人联合供给形式。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可以采取自建公助、公办民建等多种方式保障。如某些沿海发达地区出现的“公共工程理事会”, 由农民选举代表当选理事, 共同决定是否应该举办一项公共工程、费用的征集和支出, 并具体组织实施该项公共工程等。其间政府只起监督和协助的职能。

(四) 完善建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的配套措施与制度

建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系, 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下, 必须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与规范。一是产品产权必须明晰。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大量的合作组织成立、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集体、农民、投资者等之间一系列的产权明晰问题。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二是规范农村财政管理体制。中央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关键是要精简政府人员、减少吃饭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 发挥农民收入的“增加效应”, 保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全面改观。三是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 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农民自主决策机制, 从而及时准确地反馈农民的整体需求与偏好, 并保障农民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中的发言权。四是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包括政府要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公平的市场机会、公正的程序设计、公开的决策过程、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等。通过法律或政策规范政府及其他供给主体、受用主体的行为, 从而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上一篇:学习方式的变化下一篇:支行行长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