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如何转变差生(推荐8篇)
【摘要】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革命性的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向导,但全新理念的有效落实却需要行为角色的转换。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迅速转换角色、适应新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首席”、参与者、组织者及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师定位教师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而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对话者、合作者和激励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下,能力得以提高,经验得以积累,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
一由知识的灌溉者转向教育的对话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个转变,语文教师要确立两种意识。一是确立民主意识。二是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即确立人本意识。学生不是被动地容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全面发展其能力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堂目标,即从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由传统的注重知识传输向“三个维度”目标转变,即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由“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向“教师、学生双主体论”的转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到“教师应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去学”的教法与学法融合的转变,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不应总是居高临下,而应主动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声有色的独特个体。作为教师,践行“人本意识”的重要举措就是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势利导。
这样,个体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保证,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语文教育才会成为真正的生命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思考、辩论、探究,于是,有了各抒己见,讨论辨析,有了发现质疑……从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迈向新的台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二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向教学的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些都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代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由于受教育者个体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思维习惯、审美情趣、价值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老师应对学生报以朋友般的热情,而不应以教授者的身份去面对学生,要去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创造能力,放下绝对权威走进学生之中,你才会发现学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帮助学生去抓住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向一个合作者转变。
三由成绩的裁判者转向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超然于对象的情感之外,应与之共同介入,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独特判断,尤其重视其中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和情意能量。其次,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过程,其细微的进步需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关注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给予表扬和赞美,并以饱满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次,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地去关注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每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个体的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1传统教师角色的分析
1.1传统的课程知识观塑造了“教书匠”的形象
传统课程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传输上。教师只是注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继承而忽视创新,教师成了知识的“代言人”。学校课程无法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教师只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致使学生形成了依附权威的思想以及“老师叫怎样就怎样”的行为模式,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成了教师教, 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的模式,致使课堂教学变的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以上这些形象的描绘了传统教师“教书匠”的角色。
1.2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制定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在这种体制中,教师无法参与课程改革的决策,缺乏改革的自主权,艰苦的工作条件迫使教师进入了一个与改革对立的角色。大多教师只是把教学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为了顺利的拿到工资、奖金,很少有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事业去追求。即使有些教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也难以将自己的教学思想付诸实践只是充当执行者的角色。
1.3课程改革的抵制者和旁观者
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大多充当着改革的抵制者和旁观者的角色,固有的教育理念、教材体系及其已形成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习惯深入脑海,要改变他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非常困难。这主要由于人们往往把升学率作为判断一所学校优劣和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一考定终身” 既决定着学生前程,更决定着教师的命运。教师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完全投入到对学生的升学训练之中,无暇顾及课程改革。
2地理课程新课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2.1地理教师应是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地理教师素养的高低是地理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新课标实施中的诸多新问题需要不断的学习、研究、反思、创新和总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在传统的教师职业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而忽视教学研究。而新课标所蕴涵的新理念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会与旧的教育理念及教学行为发生冲突,这种新旧碰撞的结果只能是破旧立新。“立新”即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重新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随时对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补缺、深化和纠偏。通过对问题的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教师也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体悟到自己职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2.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2.1教师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给学生以引导
如果说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现代教育观认为,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还必须开发利用周围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凡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包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一些适合学生的网站;推荐一些较好的课外阅读资料、刊物和有益的电视节目;给学生布置一些调查报告之类的作业,比如调查本地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环境状况等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自由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2.2.2教师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意志力的磨练上给学生以诱导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做,更重要的是经常进行实际训练、考查和检查,教师在课堂的一言一行都要以学习为目的。 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以期产生新的问题, 从而使学习过程不断走向深入,重视并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志力。
2.2.3教师在学习地理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地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予不同方法的具体指导,比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时可用比较法;学习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时可用图象分析法;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时可采用推理法, 学习中国的地形时可采用学生自己绘图法, 掌握地理名称和位置分布.
2.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的合作者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常常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合作学习是地理新课标中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上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交互传递,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关系。地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子、放下架子、蹲下身子, 不再以“高高再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2.4地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 新课程 四转变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江苏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辅资料管理的规定,切实改变依靠教辅资料搞题海戰术的做法。鼓励和表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通过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大力推广先进地区和学校“减负增效”的成功做法。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益——既能充分发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又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应用能力。对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实现以下的转变。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
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三、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常见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什么都不懂,于是就包办代替。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由此可以看出,过程结果同样重要,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知识的概念、原理、定理和规律的过程不了解,没有能力开发和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那就只能是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机械学习。因此,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省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他们得出结论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是舍本取末,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害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知识的发生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括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结果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很显然,这种“欲速而不达”的做法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总之,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共建师生互动的广阔舞台。
论文摘要:在当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班务工作中,最重要的设法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认真分析贫困生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多种心理障碍,增加他们学习自信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的转化。笔者在文中从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入手来转化差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论文关键词:差生教育;转化;思路
著名的教育家指出:“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教的目的呢?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教育转化差生成为当务之急。差生这两个字无论出现在教师或家长的眼里,都是非常头疼的词。而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差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是一般不可低估的力量。他们虽然成绩差,甚至双差生。但是,这些学生往往具有爱劳动、有特长、易交友、重感情的优点。然而教师为抓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久之,这些差生便容易产生失落感,长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或许真做些不可思议的事。他们有时在校内故意捣乱,起哄、教唆他人、群体性强,有时到校外惹事生非。对他们如果长期放松德育教育,那么他们便甘当名副其实的学差生,与教师脱离交往或许格格不入。因此对差生的教育非常重要。差生一般具有下列特点:一是“自我主义”表现强,自我约束力差 :二是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厌学、求知欲低,观察力薄弱,思维力较差;三是有自卑感 ,多变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转化差生的工作思路。
一、从情感式的素质教育入手
差生由于长期处于班集体的下游地位,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感,认为教师,同学老是瞧不起他们。尽管自身有不少优点,也不被公认,长期下去心理上形成一种抵触的幕账。将教师的管理曲解为与“跟自已过不去。”如果单纯地用批评指责的硬办法去教育,容易激起新的反抗行为,更加刺激了心理上畸形的老茧。针对差生的特殊心理,可以交换方法,不妨来个“曲线救国”。我认为在感情上进行素质教育是个可行的方法。在情感上打开缺口,经过情感投入让他们在内心引起触动,自发性的闭门思过,深悔过失。
首先,对他们提高信任度,在教师眼中差生应是一股可信任的力量,甚至在大型活动中大显伸手。对他们的点滴成绩,教师都要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树立威信。莎土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乃是失败的.原故。”
其次是用爱心温暖他们冰冻的心。教师可以向差生敞开心扉,道明自已的喜怒哀乐,使差生感到自已是教师可亲近的人,这样教师将唤起他们沉睡的心。感情上的素质教育是一首无言的诗,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从示范性素质教育入手
对差生的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向他们传授正确的道理,引导他们走正确的人生之路。由于差生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对他们的教育也不能一概而论。教师一旦与差生融洽关系,便有了素质教育的最佳条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研究他们的心理。差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执拗的性格,他们往往潜藏着“不见免子不撒鹰”的固执心态。对高谈阔论,不讲实效,他们往往不成认是苦口婆心或知识渊博,而是出于一种“马列主义装在手电筒里,只照别人不照自已”的反常心态。对于这种心态支配下的差生,用说服教育去达到目的,显然是必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将大大超过言论的教育作用。教师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也理直气壮。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差生便认为集体争光是光荣之事。总之,在教师的示范影响下,差生自觉或不自觉的规范行为,久而久之,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与教师的示范教育有很大关系。
三、从持续式素质教育入手
对差生的素质教育仅靠感情上的软化与教育者的作用远远不够,持续式素质教育是教育中有力的一面。一般讲差生的犯错次数远远超过一般学生,他们或许是因逃避学习,起伏不定,情绪反复,特别让教师气氛。对这些现象,一般教师恨不得将他们开除,方解心中之烦。如在这时盲目处理有可能逼他们破碟子破摔。教师不防把差生的第一次犯错当成的一个新起点,趁他们在事实面前无法逃避之机,并将悔过与出路相统一。这样教师用教育与纪律约束方法抑制差生的缺点,有力阻止他们向错误方向发展。我认为教师转化差生的途径主要有下列三点:一是沟通;二是关爱;三是表扬。差生的具体表现为:一讲就烦,一做就难。你要这样,他搞那样,故意对着干。著名教育家指出:“凡是教师缺乏爱护之心,无论品格还是智慧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任何差生都有进取心,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进步,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此教师对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要给予特别的爱。在班内,首先做到:1、选拔干部要关爱差生;2、课堂教学要重视差生;3、课外活动要器重差生。调皮学生一般都具有管理才能的基本素质,如大胆、主动,能独当一面。作为教师通过全面了解后,应把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调皮学生选 拔到班干部的行列。我在班里曾经有意启用调皮学生管纪律、管劳动、管卫生,他们不但管住了自已,而且管好全班。学生看到教师在赞美自已,心里就会有成功感,其进取心就会越来越强烈,求知欲就会越来越高涨,从内心上,表情上充满喜悦的情神。
结题报告
新城中心校科研中心执笔人:张亚萍
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十一五”的春风我们新城镇中心校的科研工作已经,经过了五年的教育教学的洗礼,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已完成了市级一般课题也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学校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提升个人素质正在成为现实;奠基幸福人生的教师心理已经形成。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在工作己进入了尾声,为了让个级领导了解我们五年的辛勤工作,也为了能和全镇教师回顾我们走过的艰辛科研历程,下面我将“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时代的呼唤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可见,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全面的新要求。新课改的要求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此,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长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住处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学校发展现实的反思
我校一直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与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心理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及学生扩招,教师扩员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33.8%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性缺失。自主性学习严重不不够,学生学习性不高。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需要运用它们来完成的学科教材内容的教学不协调。
第二,部分老师思维简单化,从摒弃不尊重演算个性的“满堂灌”,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课堂要热闹。于是,辩论式、角色表演、图示教学法等异彩纷呈,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而且,这种观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成了“优质课”的典型特征,以便至课堂设计,特别是公开课,比赛课,老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运用多媒体,运用哪能些方法,哪能些形式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特长等等去优选、组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本末倒置的倾向。原有课题的深化
早在2002年,我校就承担了市重点课题——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在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建构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并且概括地总结了一些优化教学进程的经验,以及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但大多只是凭经验从一般现象上加以分析,归纳,总结,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有效化运用以及两者的优化组合策略缺乏实效性研究,特别是对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缺乏深入的探讨,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决策错误,时机不当,结果收效甚微;
⑵分组不科学,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势互补; ⑶规则不明,责任不清,“活而无序”,“活而不实”: ⑷进度难把握,场面难控制,完成不了预定的任务; ⑸教师不敢讲,退居二线。因为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变得不敢评了。结果,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该解释的不解释,该指正的不指正,须掌握的知识模梭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我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此,于2005年12 月确立了以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发展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行为的方法和形式,指依据课程标准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2)构建一系列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模式。(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理念。(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内函与特征研究。(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价值取向的研究。(4)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研究。①低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②中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③高年级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研究。
①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标准研究。②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评价实施研究。③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6)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案例研究。
重点:学科教学方式的转变;难点:总结和完善学科教学方法选程序。
(四)、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五)、根据课题的研究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1.查阅文献法
在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研究”过程中,带着明确的目标和问题,有目的地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理论支持和指导,以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的理念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落实。本课题将对教师和学生所从事的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学习的计划、实施、反思与评价活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主要项目有:(1)《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2)对作业批改的操作方法进行系统研究。(3)实验管理。3.实践研究法
即教师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理论,指导新实践的研究活动。4.调查法
通过问卷和深入课堂听课等形式,调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领导高度重视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确实如此,我们新城镇历届校长都有超前的领导意识,总是走在课改,教改的前面。用科学的理念,推动全镇的教育教学发展。大家都知道,教育科研工作,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形态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就是说,这项工作需要漫长的时间,还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的一项艰巨性的任务,没有发展眼光的校长是不能支持和开展这项工作的。美国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说、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我们学校的校长就是这样。他们常说,通过教育科研的实践,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搞教育科研,既能广泛地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活跃他们的思维,提升原有的经验,又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校教育科研能达到兴教、兴校、兴师的作用。为此,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摆在了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每学年每学期工作计划。
“十一五”期间,为了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用最前卫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学校不惜资金投入,积极组织一线教师参加省、市、县的各级培训,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们是06年开始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当时是中心校校长陈学会主管,先后派出主管副校长、科研室主任等教学方面的领导到市电机小学、县实验小学、冷云小学等地参观学习,派中层以上分管教育和德育的领导到教改前沿的四马乡两所中学和五所小学进行实地考查学习,并把带回来的资料、信息及时组织教师学习、观摩、研讨活动。
五年来,我校到外地参观、培训、听课的领导、教师近百人次。通过学习考察培训,使老师们的理念不断更新,对新课标、新教材有了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更好的搞好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规范化管理
十一五开题后,新城镇中心校就及时制定了科培训计划,针对课题进行了骨干教师培训,让广大实验教师及时的吸取了科研信息,屏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迅速形成。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科室的工作职能:制订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和方案,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采取“校长室规划——主任室设计——科研室布置落实——课题组实施研究、检查”的四级管理模式,以校长室为龙头,以主任室为核心,以科研室为纽带,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充分调动各方面主体力量进行教育科研活动。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制度、措施。
(1)构建教育科研组织,形成教育科研网络,有利于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全镇各中小学校全部有科研组织机构,校长主管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校教研组为龙头,以课题组骨干为中坚力量,各教研组长及校委会成员积极配合,教师人人参与,使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性与个体性研究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我镇各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规范运作。
(2)完善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实验教师 2.营造科研氛围,提升教学品味。
(1)从学习理论、专题辅导入手,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学习理论入手,学校倡导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霍懋征“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相关资料。不定期,不定时的教育新思想、新动态培训是业务学习的重中之中。定期每学期一次业务讲座也成了主管科教研领导的业务范畴。还要求中青年教师人人写心得体会,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2)强化教师写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随笔能激发教师的潜能,让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发展。我镇号召在职一线教师人人写教育随笔,并且有计划、有检查。在写教育随笔这项活动的开展上中心小学表现得犹为突出,以校长为龙头的每周三篇优秀随笔的演讲活动是周五晚全体教师工作总结会上必备的项目,并且校长挂帅,从青年教师到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响应。
教育随笔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简单的文字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乐趣。它不单单是对课堂教学感悟的回顾,而且也包括了反思教育行为,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学校民主氛围„„我们已经坚持五年了,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剖析自我,完善自我。(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开展转变教学方式活动。
①为了让教师领会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我们开展了教师论谈活动。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四次大型教师论谈活动。
A .城乡差别,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我们开展了第一次教师论谈——城乡交流。这次活动是在启动和佳市电机小学手拉手活动基础上开展的。通过两学期的教师进城学习、待培,让教师感受到了城里教师的知道能力,激发了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所以论谈谈的深刻可操作性强。
B.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探索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教、改、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新路子,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举办了《如何构建理想课堂》、《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教师论谈活动。教师的发言,让新课改的课堂充满活力,增添了鲜活的血液。
C.们的对教师理论学习是逐步形成,在理想课堂、和楷课堂的基础上我们为了打造个性化的课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你的教学更有魅力。这次论谈活动,让教师加强了自身修养的理念,懂得了课堂是一门艺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地不会教育的老师”。D.当前,我们正常处在新课改前沿,很多多教师认为工作压力重、职业生活单调、工作量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身体状况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前进步子迟缓,更有甚者,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又一次开展了《幸福人生快乐生活》教师论谈活动。这次活动让教师懂得了教师的教育人生的幸福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让自己愉悦的境遇和使自己感觉温暖的事实。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自身的职业理想得到一定程度实现, 并由此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感和自我愉悦感, 将决定着他对待工作的情绪、投入程度及工作的意义。②课题的研究要在课堂上找到亮点。
课题的研究不能只限于纸上,要在实验中检验,并且应用在课堂中去,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汇报课都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海燕老师的朗读教学与众不同——读、读、读,老师的新术,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李科雪老师的找、找、找,规律遍地跑,让孩子体验到了数学中活动中到处都有金钥匙,它是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谭海燕《Where is wangwang?》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外语那种陌生感荡然无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曲春峰老师在教学《少年聂耳》一课时采用新课改,新课堂——对话、开放、感悟的方式让少年聂耳酷爱音乐的形像和那美妙的音乐潇洒的孩子的大脑中回放;王微老师一节《导体与绝缘体》把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激情激发了——好奇心、求知欲,合作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语文课题组的《快乐识字》确立了低年级“234集中识字法”.“2”指两个渠道.即:课堂内识字和课外识字(环境识字)并行,相辅相成.课堂内识字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这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除了课内的识字教学,我们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识字(即环境识字),课外识字的范围很广泛,如路上的广告牌,食品包装袋,校园宣传栏,电视上的字幕,报纸,课外读物等等,都是学生生活识字的载体,我们通过晨读时间说一说,读一读,认一认等形式,每天都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字在小组内交流,自制生字卡片,不断复习巩固,不断扩大识字量.“3”是指教师识字教学中必须渗透的三个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为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渗透三种理念:一是方法领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查字典知其音义等方法;注意让学生尽早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音形义的内在联系和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的识字;同时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些识字方法,如用换部首,猜字谜,编识字口诀等方法来识字认字.二是集中呈现.课堂教学中打破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把一堂课中需要认识的汉字用课件或其他的方式一下子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发现规律,提高识字的效率.三是学用结合.识字教学一定要注重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识字和词句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而不仅仅是单独的孤立的识字.“4”,是指识字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步骤:
一是复习引入.上课前,教师把本节课内需要认识的字进行认真揣摩研究,找出和以前学过的字有联系的部首或熟字,进行复习,为下一步集中识字打好基础.二是集中识字.把本节课中需要识记的字全部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自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或工具书了解字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方法来寻找规律,记忆字形.最后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学生汇报字音,字形,字义的自学情况,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教师适当加以点拨.三是学用结合.让学生在识记字形,字音,字义的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加以运用.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学课本上的词,朗读课本中的句子;第二步就是要仿造仿写,积累词语和句子,锻炼发散思维.第三步是情景运用,充分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是指导书写.采用一看二描三对照四练习的写字方法.一看:看间架结构,看笔画笔顺,看字在图形格中的位置.二描:在图形格中进行描红.三对照:把自己描红的字和范字加以对照,找出不规范的地方,进行修改.四练习:然后独立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习。
数学课题组“激发兴趣,体验成功”的五种成功经验让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有的快速的提高。第一,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可持续性学习。教师通过给学生可操作的获取信息,分析讨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对数学问题产生一种迫切要解决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思想和方法;第二,创设“合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需要广泛的协作,未来社会的人如果不懂合作,不会合作,只知养尊处优,把自己闭锁在个人的小天地中,缺乏交往,心理脆弱,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甚至难以生存。“合作学习”使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分享成果当中,既能肯定他人,又能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一种分手友好的竞争精神。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可把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逐步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具体做法是:①合理分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为便于交流讨论,把座位相邻的同学编在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尽最大可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②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他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非得进行。因此,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以免责职不分,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第三,走近生活,提高应用能力。数学问题在实际中无处在,无时不有。比如春节刚刚过去,老师五问学生:你们中有没有出去旅游的呀?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收获呢?待充分肯定出去旅游的学生所介绍收获后,接着说,我这里也带来了几位同学的旅游收获,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此时兴趣正浓,顺势播放画面,引出旅游团购票问题;第四,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探究时思维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实践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手脚”,形式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练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第五,注重课堂教学的“空白效应”
(中国教育报载文)目前许多课堂教学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累、学生苦、负担重、效率低”的困境,课堂教学上依然存在着“讲解如山”、“练习如山”这“三座山”。
这三个障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弄得人人“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必须推翻。心理学告诉我们:“满堂灌”的教法极易使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学生就可以从中得到积极的休息,由听转为思。
英语课题组《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总结出了方式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英语语言的特点,让孩子能说会写,对它产生喜欢的情感。(4)不断探讨,积累经验,逐步完善。①教案、学案一体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长期以来,教案只是教师个人用以施教的方案,教师自己清楚,学生却不甚明了,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缺少应有的主动权,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新的备课模式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设计教案,优化学案,两案分离,师生共用(学案)。即:备课组长统筹安排主备教师(骨干教师)。主备人提前一周将学案初稿打印出来,并提出教案的设计意见,交备课组长初审,备课组长提出修改的主导意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充实完善,定稿后印刷发至教师、学生人手一份,师生共用学案,实施课堂教学。实施教案、学案一体化以来,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厌学现象减少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上长升趋势。②践行新课改。
各校的科研工作是在科研骨干的动带动下开展起来的,针对一个转变教学的新方式,全组成员都会积极的参与讨论,论证,形成方案,在措施中不断总结,完善。06 年我镇开展了“课堂合格验收”活动。
当时,全镇各校是刚刚合并的第一年,教师和学生的基础都不相同,针对这一特点,校长没有“拔苗助长”而是循序渐进,先进行“课堂合格验收”活动,提出了课堂的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课堂教学要求。优秀者给予表彰鼓励,对课堂教学稍差的进行定期培训,及时的理顺的教学常规。
07年根据新课改提出要求提出“践行新课程理念优质课展示”活动。
接受新课程,在思想上就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然后落实在行动上。对这三个方面认识的不足,是我们科、教研面临的一大困,因此我们开展这次活动。通过活动让教师认识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决定学习质量。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08年至09 年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名师评先活动,用名师的效应带动教育教学。我们把有个性化的教案及上优质课展示突出的教师评选为名师:县级有刘兵、于海燕等6 名同志,镇级有杨春香、王微、李科雪、王晶波等6 位同志。③积极编辑校刊、向上一级输送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为了总结经验,解决教学中的疑惑,给全镇教师打造交流的平台,我镇从05年开始就创办校刊,至现在已经在全镇各校发行14期。内容丰富多彩,有领导的管理——感悟、实践、探索专栏;有展示教师案例、反思、教学心得学习反馈——教师随笔专栏;还有学习外地经验,掌握时事信息、倾听专家讲座平台的——他山之石专栏;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家校共育专栏,给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校刊的发行在全镇教育教学中真正起到了交流、引领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8年是科研成果闪光的一年,我们不单个人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集体也硕果累累。我们向佳市教育周刊集体一次投稿26篇被采用,并在2008年第3-4期上发表。科研的成绩调动着广大教师向上的积极性,他们随时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反思工作中的误区,不断轻装上阵,改革着自己,推动着教学的发展。
每学期每个实验教师的一篇阶段性课题总结,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效果特别显著。及时的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工作的进展情况,为科研成果得到了正确推广垫定了基础。
三、教科研成绩显著五年来,我们扎扎实实地搞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和成功。通过系列活动,“十一五”期间我校培养出了一批科研上有成就、教学上有特色的骨干教师——于海燕、谭海燕、刘兵、冯玉平、王晶波等。特别是青年教于海燕,撰写的《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熟读指导》一文,被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选入《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一书中。她能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课堂教学,几年来她在全县举行的“春花杯”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市级、县级大奖,青年教师李冬雪、王微、谭海燕、刘兵等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五年来累计共获各级作课证68个,论文证73篇。案例、反思、说课等证书123件。成绩的取得只能让我们更要加倍努力,总之,“十一五”期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了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求得了新的生存和发展,取得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水平的升华。
四、不断的反思。
回顾五年的科研路,我们觉得科研工作:
(一)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科学化的需要。只有科教才能兴国,科研才能兴校。那种只知用功,不讲方法;只传授知识,不培养能力;只重智力因素,不重非智力因素的作法是不科学的。但是,盲目的领会教改精神,脱离课堂实际,形势化的被动研究,导致课堂教学走了许多弯路,影响了教学成绩的提高,甚至滑坡,出现生员减少,生存能量力削弱等现象,也是改革大不为。因此,课改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校本,让科研有再生的功能。
(二)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通过近五年的研究活动反思出:课题的研究必须形成一条锁链,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课题确定后,首先让大家明确的是我们研究的目的、锁定的方向,立足的阵地;其次制定可行的计划、方案、措施;再次,及时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最后肯定成绩,推广科研成果。
(三)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科研才能发挥引领作用,教研才能有效推动科研的发展。教研,即指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纵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是教研的发展;从横向上看,教研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科研包含着教研;从两者的作用来看,教研给教育科研提供条件,丰富教育科研内容,教育科研促进教研,指导教研工作。所以,科研和教研一定要融为一体。
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姚汉东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在历次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等竞赛中多次斩获大奖,但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奖以来,还没有一位中国人获奖。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中国中学生计算能力第一,创造能力倒数第五。个中原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我认为中国的学生缺乏深厚的科学底蕴。这个科学底蕴的内涵很丰富,它既包括广博的文、理、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也包括必备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探究事物本质、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的基础教育对于培养大量基础人才,发展我国基础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新、尖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就显得过时了。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体系泾渭分明,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倾向,违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这也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修订国家指导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核,以及审查教材的《课程标准》就理所当然了。融合思想性、综合型、实践性、人文性的新课程标准正是符合当前学生实际、社会发展实际应运而生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以不变应万变只能被无情地抛弃,淘汰。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经常变化,你就会经常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答。对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课程标准的变革必然引起教法的转变,而教法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学会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1)观念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4、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沙•阿•阿莫纳什维利是继苏霍姆林斯基和赞可夫之后前苏联又一位杰出的教育革新家。他说:“教师不是把知识填入学生的脑袋,而是让学生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从与教师的“搏斗”中掌握知识。”“只有学生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内在禀赋和潜能的显露和发展。”这些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观念的转变要落实到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上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五官端正”,即端正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质量观;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真可谓颠簸不破的真理!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教学不是用机器制造产品,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应该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标准件。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如作业布置、考核标准,对于每位学生都不应该是一样的。
这些都说明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会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由简单的知识传递向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提高。
(2)角色转变
1、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2、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
3、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其含义是:在地位上,师生是上下级关系,师道尊严是很严厉的;在教学上,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宽容的、支持性、容易接纳的课堂气氛;努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且敢于承认错误和过失。
(3)要求转变
传统教师的爱心、耐心、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基本功对于现代教师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作出了新的要求。
1、教师之间将要更加紧密合作
2、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3、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
5、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标准的综合化特征(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艺术---音乐、美术;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因此,各学科的教师将更加紧密合作,学会打整体战。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我们政治教师也应懂得些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地理乃至物理化等基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现在有很多同学在修双学位,这不仅是找工作的需要,也是将来职业的需要。
过去的课程标准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标准,教师过分地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综合性、弹性加大,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尽管如此,教材具有稳定性、滞后性,教材的修订赶不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因此,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即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适合自己、适合学生、适合时代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具备一定的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学校就在自编劳技、艺术等校本教材。以前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电脑、不懂外语。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总之,课程标准的修订对中学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了,现在有些学校把硕士生作为招聘对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教法转变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
2、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4、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将“三个W-----WHAT,WHY,HOW”一一教给学生,也许这样的教学对于某个知识,学生确实掌握了!但学生不能由此而举一反三,因为他没有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强调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如何生存、如何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所以,作为教师应通过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能力和觉悟。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有位妈妈处心积虑地想让自己的孩子了解过去的苦难,好知道如今的幸福。于是她花了400元钱买了两张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票,带着女儿走进了剧场。等她含着眼泪看完后问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回答却令她愕然:“都是白毛女的爸爸害了她,借款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她爸爸为什么不还呢?再说白毛女也真傻,既然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算了,何必到山洞里去呢!”妈妈不由得摇头感慨,如今的孩子教育真难啊!但如果让孩子亲身体验了一件事,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一个孩子的父母资助了一个希望工程的孩子,这个生活富裕的孩子就把自己的彩色照片寄了过去,信里写道:“你也给我寄张彩色照片吧,让我看看你的脸。”两个月之后,他收到了一张黑白照,照片上的男孩还半闭着眼,信上说:“真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照过照片,这次为了给你寄照片,我妈妈积攒了一个月,才攒了6元多钱,我走了几十里路到照相馆拍了这张像,但真对不起,因为是第一次照相,我不小心闭上了眼睛„„”孩子看了信大哭:“我怎么这么蠢,竟然要他寄照片。”孩子的父母由此感慨:“让孩子结交一个苦孩子,就能知道他现在生活的幸福。”
可见,“体验式”教育的效果是神奇的。
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有启发式、讨论式、阅读式、探究型,研究型等,我们汉阳区政治教研室正在进行“三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即课前激动„„自由五分钟,新闻故事、时事报道、小品表演、音乐歌曲;课中师生互动„„创设情景、运用现代化手段、展开讨论、演讲;课后行动„„收集资料、网络词曲、办手抄报、组织实践活动等。
课改之路是艰巨的,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一“差生”教育的现状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 我国有3亿多学生, 中小学生约2.2亿, 其中大约20%的学生在成绩上属于后进生, 还有更多人属于“隐性后进生”。就算这一比例有夸大之嫌, 但后进生的总数也是巨大的。在我们的统计里是20%, 但现在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对这些家庭来说就是100%。后进生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硬骨头”, 更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痛。多数后进生的家长一提到孩子就长吁短叹, 愁眉苦脸。同时大量差生的存在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大量事实说明, 品德行为不良的“差生”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以前, 在应试教育下, 我国基础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 这甚至成为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 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 我们认为“天生没有差生, 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也不再以分数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 这些变化大大淡化了差生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在新课程的改革中, 我们改变以前的精英教育, 而进行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广大教师重新审视我们眼中的“差生”, 改变以前的一些旧的做法, 积极投身于“用爱转化差生”的行动中, 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但是, 随着新课程实施, 差生问题难道就真的迎刃而解了吗?实际上, 差生问题不但没有解决, 反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比如优秀学生更优秀、后进生更后进, 一些教师放松了对“差生”的教育等现象就需要特别注意。现在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嫌疑人的比例是逐年上升, 东北某省公安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3年全省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全部犯罪嫌疑人的比例分别是:13.6%、18.89%、22.30%、24.6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于“差生”的教育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新课程条件下“差生”教育面临的几个新问题
为什么在新课程条件下后进生的问题更突出了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宽松的环境、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差生”更差
在旧课程条件下,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样, 学生都在被动接受学习, 一样的内容, 同样的问题, 一致的作业。有时候一些简单严厉的教育方式还能对行为习惯上的“差生”起到一定的作用, 后进生也被教师拉着走。而在新课程条件下, 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要学生主动学习而不能强制学习, 这就给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以可钻的空子。同时在新课程条件下, 学生探究的多了,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础差的学生参与的程度更少了, 这些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时间一久, 基础差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2. 理解的错误使“差生”更差
对于新的教育理念, 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差异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承认学生存在差异与个性, 但是有的老师却认为“差生”的存在很正常, 没有必要费太多的工夫对“差生”进行辅导, 甚至有的专家也说, 学生现在不会的东西以后自然就会了。这些想法或做法会使教师对差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降, 这些想法与做法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因为今天的教育, 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在对“差生”的教育中, 依然缺少有效的方法
防止“差生”形成的几个关键环节中, 各方面的工作都还做得不够。对“差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与教育有关的每个环节。在对“差生”的教育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校、教师、家长缺少对“差生”进行有效教育的方法。学校管理者关注的依然还是各项工作的评比。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依然还是比较粗放。教师为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指标, 难免出现“逼”学生学习、急功近利的情况。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而又不懂得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差生”的家庭来看, 绝大多数的“差生”的家长都不懂得教育小孩的方法或是家庭中有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如单亲家庭、父母关系恶劣、父母没时间照料小孩、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等。
4. 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影响了对“差生”的教育
比如网络游戏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为“差生”教育增加了难度, 使得“差生”的转化工作难上加难。
三“差生”教育的新对策
针对“差生”教育, 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做了许多努力, 也探索出了一系列诸如因材施教、爱心教育、快乐教育等行之有方法, 但“差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笔者认为, 要解决好“差生”问题除了广大教师的努力之外,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该来关注“差生”减少“差生”, 这实际上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
“差生”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就像是生病了一样, 最好的教育实际上应该是预防。要预防“差生”就要从未出生抓起。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教育学生, 这是导致学生落后的关键原因。在解决“差生”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 还应该立足学校放眼社会。
1. 孕前的健康检查和父母资格教育是减少“差生”的基础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 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一位好的母亲能比得上一百位学校的老师”。所以家庭的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现在社会上在对结婚是否需要进行婚检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讨论是否需要婚检, 而应是是否生孩子的问题, 婚检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代, 而且真正保证孩子素质的是生孩子前的检查。现在每一对夫妇在要小孩子之前都要有准生证, 实际上政府可以在这里实行两点措施, 一是孕前的夫妇健康检查, 这有利于养育生理健康的孩子。二是开办父母学校 (可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来承担) , 在孕前对年轻父母进行责任教育和教育方法的教育。这有利于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有利于减少因家庭教育不当而产生“差生”。大量研究表明, 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关系不和谐、家长素质不高或不良, 是导致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中学生品德行为不良的最早、最主要的外因。
据某地对118名走上犯罪道路的学生家庭所作调查显示, 7%的学生是因父母婚变得不到家庭温暖, 11%因父母 (或其中一人) 常年在外地打工、经商而缺乏教育, 父母亲本人生活作风不好的占12.7%, 父母亲中有犯罪、违法行为的占9.2%, 家长常打骂孩子或教育内容方式不当的有60%。这些学生正是在畸形家庭环境影响下, 导致品德行为不良, 最后走进了少管所或监狱的。
现在很多父母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可是不知道怎样教育。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学校, 但这时很多“差生”已经形成, 父母的不良教育方法也已形成习惯, 要改变非常困难, 所以父母的教育应该从准备要孩子前就应当进行。如果准备要孩子之前具备了健康的身体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差生”将会大大减少。
2. 提高教师素质是减少“差生”的保障
要鼓励优秀的人才进入基础教育领域,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素质的学生。同时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特别是要让广大教师都能了解“差生”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方法。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 他就会变得越聪明”的观点, 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 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而老师多数还是采取给学习补习的方法来对“差生”进行转化。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更加讨厌学习, 这种情况可能使很多的学生可能只是学业上的“差生”变成学业和行为习惯都差的“双差生”。
3. 正确看待“差生”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关键
人是有差异的, 不可能让人人都能成才。差与不差只是相对的,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 学业差的学生不等于今后在生活工作中就是差。现在学业差不一定将来生活都不好。所以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差异, 特别是学业上的差异。重点关注的应该是品德差的学生, 要用爱去关爱他们, 当他们能感受到他人的温暖他们也会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的只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 而不是要消灭“差生”。
4. 对教师评价方式的变革是解决差生问题的出路
在新课程条件下, 教师对学习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我们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这也要求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进行相应的变化。注重对教师的过程评价, 不以学生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同时, 对教师的评价要是发展性评价, 具体来说, 就是以学生成绩的进步作为考核的依据, 不论学生原来有多差, 除了考核绝对差值外还要考核相对差值, 只要学生有进步就要对教师进行肯定, 这样有利于教师坚持对“差生”进行教育, 有利于调动教师在“差生”身上花更多的工夫。如果考核教师只是看这个班学生的成绩, 那么教师势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最好, 也会从心理上排斥“差生”, 这样对教育“差生”是没有益处的。
5. 全社会都来关注教育, 为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是解决差生问题的根本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为。为了使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教育, 共同营造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差生”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但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依靠教育就能够解决的, “差生”的教育同样是这样一个道理。除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之外, 正确的社会导向也是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学校的教育方向是整个社会要求的结果。比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家长、社会评价学校的是以高考、中考的升学率为标准, 那么学校就会想方设法针对考试内容进行教育, 这是环环相扣的。
总之, 差生问题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要期望哪一天能消灭“差生”, 应该让学生每一天都能有所进步;不要期望哪一天家长给我们送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 仍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要期望只依靠学校就能解决“差生”问题, 我们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氛围。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角色 转变
韩愈曾经对师者的角色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观点从古至今得到了无数专家与学者的认同。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新的课程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新的教育教学体制对教师有了更具体与全面的要求,那么当代教师又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应该做出哪些改变与调整呢?
教师所从事的是教育人的事业,是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培养人才的职业,因此其角色特征也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密不可分,纵观我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教师的这一职业定位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从我国古代的长者为师的观念到后来转变成为有深厚文化知识底蕴的学者为师,再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即专门从事文化与科学知识传递工作的职业人群,整个角色的转变历程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而逐步完成的。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无论是知识更新的速度与知识传播的途径都对教师的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成为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一个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将时代的、历史的内容填补到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之中,更好地去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的要求,培养出全面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的建设者。传统的教师在角色定位中存在很强的倾向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过重的强调将知识给予初动接受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奉献与付出,忽视了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生命价值与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从师生关系上来讲,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不允许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学生的回答与整个学习活动要按教师的设计意图去开展,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导致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高分低能,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能力严重不足,无法利用知识去改变世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使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这样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与合作的关系,教师根据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个性差异等现实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主动去发现知识、培养兴趣。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就要求教师增强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传递性与创造性。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放下自已的“尊严”与“权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成长乐园与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能轻松、愉悦的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的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尽快地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走出来,不断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主动引导学生走向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向,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与知识应用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最终目标,从而培养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能力超群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建设者。
新的课程教育改革更多的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也取决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是否真正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尽职尽责的履行多样化的教育职能,更多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承担出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引领的责任。教师要真正地实行新的教育理念,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中走出来,用自己富于创造与组织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不同层次与基础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中都能有所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中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差异性教育,把教师的教变成对学生引导,把学生的学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教育教学的过程体验,而不是教学知识掌握程度的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信息交流向学生、师生间的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并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并不断地加以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学校人人有收获,人人有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把教学创造放在整个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首先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与能教材中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处理上,教材中所呈现的教育教学内容大多是把知识以定论的文字形式直接表述出来,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从教材中所能获取到的知识也是知识产生的结论,是思维创造的结果,而无法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无法真正直观的感受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知识的推导过程无法再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活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用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去感受知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与探索去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新课程下如何转变差生】推荐阅读:
新课程下如何备课10-09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使用教材06-16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课07-05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数学资源11-0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06-11
新课程理念下思品教师角色的转变11-15
新课程如何说课10-18
转变新课程05-26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