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总结(通用12篇)
1.调查目的:
了解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的就业期望,对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2.结论总结及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当前的就业形势,并在本学院大三学生之中形成了一种“谈业色变”的状况,但是从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自我思考。总之,大学生就业形势已清除的摆放在面前,我们要坚强面对。
分析:
1、本次关于大学生基本素质与就业取向调查共发放问卷35份,有效问卷35份,有效率95%,其中男生28份,女生7份,男女比例以专业男女比例为基准,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2、我们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规划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5.8%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立即寻找岗位;23.5%报考研究生;14.3%报考国家公务员;5.9%自主创业;0.7%选择出国;1.1%选择待业;4.6%选择视情况再决定;4.1%没考虑过。这表明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希望立即获得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但是又害怕辛苦,不愿意自主创业。另外,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考研,其目的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是为了继续深造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3.相关建议
为了使大学学习与职业发展更好地衔接,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制订合理的专业学习计划,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身心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在大学应基本上具备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注重能力的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培养能力的途径主要有:
(1)积累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勤奋是成功的钥匙。离开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而知识的积累要靠勤奋的学习来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掌握已学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自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勤于实践。善于学习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学生是否学到知识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又要勇于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要认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又要热心各种公益活动,既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相结合的科学研究、科技协作、科技服务活动,参加以校内建设或社会生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劳动,又要热忱参加教育实习活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学习班、讲学班,担任家庭教师等。
(3)发展兴趣。兴趣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事物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能给个体带来愉快或益处的活动结果发生的兴趣,人的意志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对学习的间接兴趣,以提高自身能力为目标鼓励自己学习。
(4)超越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注意发展自己的优势能力,但任何优势能力是不够的,大学生必须对已经具备的能力有所拓展,不管其发展程度如何,这是他们今后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时代的骄傲。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复兴,时代的繁荣,最大的、最重的、最苦的责任和使命都在青年的肩上。我国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年人的先锋,是思想最为敏锐、思维最为活跃、个性最为突出的高智能群体,是青年群体的核心构成,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
(一)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 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逐年的增加,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 就连续八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3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2008年610万、2010年631万, 2011年660万, 2012年680万。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的一些热门专业, 如计算机, 土木工程等至今仍然是社会的焦点专业, 由此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而这些热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过多, 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尽管社会对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 但由于扎堆现象, 毕业生供给大于需求, 使这些专业的对口人才已经严重饱和。
(三) 薪水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 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 刚刚毕业, 刚刚踏入社会, 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 考证存在盲目性
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 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 企业面对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相比证书, 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而大学生却在大学的学习中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上, 对真正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放在其后。由此造成了个人素质及专业技能的缺失。
(二) 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 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 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 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在毕业就业时, 没有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明晰的同学在就业选择上也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导致就业的不顺利。
(三)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 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 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 各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 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 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 起薪较低, 升幅不大, 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 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 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出发, 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迅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同时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过硬的本领, 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另外, 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 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 找准商机, 发挥一技之长, 走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的道路, 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 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 高校的改革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 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 使之与招 (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97页) 生, 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 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 并对教学质量不高, 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 减少招生数量, 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在校期间, 学校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 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 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 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 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
四、结论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高校毕业生一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提高, 高校的不断扩招, 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张膨胀, 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连续跳楼事件中, 人们在为那些年轻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时候, 也更加关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大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的就业难、生活难等问题,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原因及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
[1]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江林.浅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待就业人数不断膨胀。前期就业规划是否明确、就业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针对大学生 “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意向”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因素,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满意度。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运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指导的相关文献,以准确全面地把握研究动态,从而保证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样本为在校大学生。对调查回收的问卷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在湖南师范大学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86份有效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占30%,大二学生占25.5%,大三学生占24.5%,大四学生占20%。男生占
20.6%,女生占79.4%。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18.8%,文史哲类的学生占54.6%,其他专业的学生占26.6%。
二、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能力自评与企业要求: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优势依次为:做事效率(18.6%)、沟通能力(16.5%)、时间管理(15.8%)、逻辑分析能力(13.7%)、自学能力(8.9%)、文字写作能力(8.4%)、外语能力(5%)、计算机应用(3.8%)、公众演讲(3.6%)、其他(5.8%)。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劣势依次是:缺乏工作经验29.8%,对社会不了解28%,英语、计算机水平不够好20.7%,专业成绩一般15.8%,其他5.7%。
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则依次为:自学能力74%、职业道德68%、团队合作能力67%、专业技能64%、人际交往能力63%、心理素质62%、组织管理能力44%、仪表礼仪38%、专业成绩29%、计算机应用15%、英语水平3%。1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而毕业生认为欠缺的英语、计算机能力,用人单位倒是觉得现在的毕业生基本都会电脑,只要自学能力强,提高水平不是问题。倒是团队合作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需要在大学里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组织、参与学生活动或社会实践才能变得更加成熟和老练。
(二)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表1 你找工作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数据显示,毕业生找工作考虑的因素依次为:职业兴趣、工资待遇、专业对口、自我实现、地区、行业。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女生更看重工作地区。分析认为,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扮演照顾家人的角色,所以倾向找离家近的单位,父母也希望女儿留在自己身边。男生更在意专业对口和行业发展,这和男生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承担家庭经济责任有关。
在问及“你想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时,85.7%的大城市家庭的学生坚持留在大城市,26.2%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选择大城市。来自中小城市家庭的毕业生选择居中,但也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分析认为,城市家庭的学生拥有更多社会资源,他们的父母会为孩子就业出谋划策、积极创造条件,不愿意孩子离家太远工作。而农村家庭的学生,社会资源较少,择业时家庭的建议和约束较少,他们认为“只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在哪里工作并不重要。”
在被问及“对以后的就业,是否感到有压力”时,25.5%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58.5%的学生表示“压力较大”,14.2%的学生选择“压力不大”,1.8%的学生表示“没压力”。在被问及“导致你就业压力的原因有哪些?”时,学生选择依次是:个人能力不足(16.1%)、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太多(14.7%)、对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不了解(14.1%)、就业机会太少(12.3%)、所学专业就业很难对口(10.1%)、本科学历太低(9.8%)、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9.2%)、薪酬太低无法接受(8.1%)、社会歧视应届毕业生(3.9%)、其他(1.7%)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规划意识现状。在被问及“你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时,33.0%的学生表示“知道”,3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而35.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以后就业择业方向还存在着很大的困惑,需要得到进一步指导。
在问及“你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时,9.9%的学生选择了“有,很清晰”,51.4%的学生选择“有,但不清晰”,24.5%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14.2%选择“没有”。说明,大多数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认识。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加强就业指导与培训至关重要。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就业指导与培训期望,25.9%的同学希望能够到企业实习,得到实践工作机会;22.9%的同学期望得到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培训;20.9%的同学希望接受职业挑战训练或参加商业实战特训营;15.7%的同学希望参加潜能提升课程;12.2%的同学想听成功职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课程。
在被问及“你希望谁来为你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学生的选择依次是:企业人员(37.7%)、专业老师(35.5%)、学长学姐(19.1%)、辅导员(7.8%)。可见,大学生更希望由企业人员、专业老师来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建议和意见。在就业指导方式上,学生的选择依次为:面对面咨询(41.5%)、网络咨询(22.6%)、团体咨询(15.3%)、同学互助(12.0%)、电话咨询(8.6%)。可见,大学生更喜欢进行面对面的个别咨询,以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就业、求职的特长和兴趣。从国外的职业规划指导来看,面对面咨询指导是一种效果最好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便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但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大多是大班授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最后,大学生认为学校应采取的改进就业指导的措施有:加强与企业的联系(23.1%)、加强学生创业能力培养(22.0%)、加强就业个体指导(20.4%)、呼吁校友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6.2%)、加强对学生考公务员、考研支持力度(10.0%)、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5.2%)、其他(3.1%)。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调研,我们发现,(1)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异。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员工素质是:自学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注重培养这几方面的能力。(2)毕业生就业意向与性别、生源地、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女生更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地方工作,男生更在意专业是否对口和行业发展。城市家庭的学生父母会为子女就业出谋划策;农村家庭的学生择业时,父母的建议和束缚较少。(3)90%的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模糊,对自身定位不准,人生规划缺乏长远意识。(4)大学生最期望的就业培训是,能够到企业实习,获得实践工作经验。大学生最期待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是:由企业人士、专业教师为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咨询。结合以上结论,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政府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首先,政府应从社会就业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制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宏观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制定降低创业门槛的政策,给大学生提供微型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发、提供社会管理、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政府基层服务管理岗位就业,并在公务员晋升提拔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再次,政府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要求知名企业每年给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
(二)学校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学校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根据大学生的需要,邀请大学生喜爱的授课人员前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并且增加个体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在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采取面对面咨询或是网络咨询的方式效果最佳。因此,学校可积极组织大四实习生或已就业学生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会,分享面试现场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提供成功经验及心得。
(三)大学生自身提前做好职场规划。大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正确详细的就业规划是成功就业的前提。理性看待就业压力,认清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咨询专业老师或有经验的学长学姐,也可以上网搜寻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公司的资料,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按计划进行,使大学四年学习有的放矢。其次,分析自身就业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提早做好人生规划。大学生需要首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提前对就业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扬长避短,加强劣势然后全面发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应积极了解创业所需条件,如资金、理论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等,因而有重点、有目的提高能力,做好创业准备;而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可积极了解企业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就业前不断提高自身相关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总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就业规划意识,是否提前进行了就业准备,对成功就业至关重要。无论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只要大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提前做好人生规划,定能为自己谋得不错的工作,提高就业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盖世洲,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2期,114-116页
(7)期望值普通过高。在“你期望的月薪上”选择“2000元以上”这个选项的人占了总人数的63%,加上“1500—2000元”的人共占了9成以上。当代大学生能力有限,经验欠缺,可是期望值却很高。愿望是好的,人人都想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在目前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下,愿望与现实的差距却是很大的!这对大多数一直生活于庇护在大人们的翅膀下的孩子们来说,对此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8)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与上一个问题差不多的,从40多分有效回卷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对将要的工作,共组中想跳槽,想升职。都怀着美好的愿望,都想到大城市去工作。然而,受到阻碍,遭遇挫折,困难时,大多数人却选择了服从,适应。与第(6)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即将踏入大四,面临即将实习找工作问题的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知之甚少。
而专家认为“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那么我们就业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呢?利用寒假时间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个小调查。
从此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中国整体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
中国自1999年至今延续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加之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得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出现几十人、几百人甚至数千人竞聘一个岗位的情况。同时,社会中还积存了大量大学生待业人员。一些学生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自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的就业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妥善地控制,不仅意味着我市高学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对我市高等教育事业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近年来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例下降,社会就业总量增加不足;传统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量精简,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分流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需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社会发展总需求不足,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高校扩招使供需矛盾加大。
2.高等教育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在制定大学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学思路时,市场意识不强,表现在:第一,专业课程设置错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岗位层出不穷,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就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一些院校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不合理;不少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科门类狭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培养出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第二,社会实践不足导致知识转化率低。学生在大学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加上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学生企业实习机会不足,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工作岗位要求,知识转化率低。第三,就业指导滞后。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常常限定于介绍就业形式,传授求职技巧、面试技巧,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难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就业形势。
3.毕业生择业观念和能力素质不适应社会需求。第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理念仍存在一些偏差。热衷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期望值过高,容易遭受挫折。第二,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科研、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挫折承受力差,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障碍,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第三,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或低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职业规划能力比较欠缺,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单位情况,不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作出决定和计划。
4.用人单位选材存在误区。一些用人单位条件过于苛刻,选人要全才、通才,各科都要优秀,结果高能低用,造成被录用人员不安心工作,有机会就跳槽,双方都造成损失,人为地造成就业难。一些单位存在过分看重经验、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等问题。
以上多种原因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三、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1.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一,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应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同时,第三产业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有关制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就业市场,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第三,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举措,以行政、经济等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同时,政府也应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工作。
2.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减少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的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将招生与就业结合起来,科学决策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格,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形成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同时,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
3.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既要使用好人才,也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校学科特色和人才特性,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大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既为单位考察招揽人才,也为大学生就业作出贡献。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型就业观。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树立基层意识,创业意识和奋斗意识,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第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充分把握自身特点,挖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起综合性强且有其个性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第三,要学会捕捉成功机遇,增强创造性和独特的求职择业见解,培养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关键词:就业,非均衡,经济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截至2007年9月1日, 有351万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尽管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 但仍有144万的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达到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将达到611万, 大学生就业形式面临着新的考验。在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 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日渐凸显。在金融海啸下, 解决高校应届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按照理论, 企业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是可以完完全全被满足的, 但是企业的需求和高校学生的供给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大于需求。现在企业出现的状况是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绝对数量不小, 而且每年都有没有如期签约的毕业生, 但是同时很多企业招聘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种不能被满足的状况与程度因企业大小, 企业性质, 企业所在的城市, 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等而异。从每个省市来看, 省会等中心城市又聚集了数量不少的高校毕业生, 中小城市企业需求则有一部分没有被满足。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 大学生求职关键因素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 大学生选择目标公司的关键, 15%的人认为是归属感, 63%的人认为是发展机会, 而只有17%的人认为是工资水平, 其中有5%的人认为是城市规模。单从这一项调查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学生的择业观里还是有着浓厚的城市规模的观念, 除却归属感和发展机会以及工资水平, 5%的比例还是比较醒目的。
2. 小城市就业障碍因素的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就业城市规模的偏好性调查结果如下:有3%的人偏好小城市, 38%的人偏好中型城市, 47%的人偏好大城市, 有12%的人认为对于就业城市的规模无所谓。数据表明, 还是有多数人偏向去大城市就业择业。小型城市受到极大冷落。
3. 大学生企业规模的偏好性调查结果;
对于大学生的在哪一类型的公司发挥余地比较大的调查结果如下:有8%的人认为在小型公司的发挥余地比较大, 有51%的人认为在中型的公司发挥余地比较大, 有38%的人认为在大型公司发挥余地比较大, 有3%的人认为公司越大发挥余地越大。
4. 大学生就业城市规模偏好的调查结果;
关于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机会是否会比大城市小的调查结果如下:有13%的人认为是, 有45%的人认为有一点觉得, 有39%的人认为一般不会这样想, 而只有3%的人认为从来没有这样想过, 从这项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58%的人还是会觉得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好, 所以也有现成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学生对于这种地域的偏好性还是没有大的改观。
5. 大学生毕业的薪水定位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毕业时的薪水定位的调查结果如下:有4%的人定位在800到1500, 有41%的人定位在1500到2000, 有34%的人定位在2000到2500, 有21%的人定位在2500以上。2000年左右的调查曾经显示大学生选择目标公司的关键是工资水平, 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思维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有了一些改变。
6. 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否受家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否受家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如下:有29%的人认为没有受家人的影响, 49%的人认为有一点受家人的影响, 17%的人认为受家人影响比较多, 5%的人认为受家人影响非常多。而家人的这种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要比男生多。父母一般都不希望女孩子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 因此女生在择业的时候, 掺入有很大一部父母的情感与意见。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前些年以工资水平为核心的择业观念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 逐渐转变为以归属感、发展机会为核心的就业观念, 但是对于城市规模的偏好性依旧没有多大改观, 还是有数量不少的人偏向大城市, 中型城市则是一个过渡地带, 小城市则几乎无人来问津虽然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在小地方工作会有损面子, 但是在第五项和第九项的调查中,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隐形的问题, 第五项调查中, 58%人认为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比中小城市要好, 在第九项调查中, 71%的人认为择业受家人影响, 有的甚至影响很大, 再加上对大城市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中小城市的企业在招聘中优势不明显。前面我们有提到当今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受经济发展大潮流影响比较大, 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于自身的职业规划, 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
(二) 对企业方 (中小城市企业) 调查结果及分析
1. 企业方评价当今大学生能力的调查结果;
关于企业方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的能力的调查结果如下:0%的人认为低, 43%的人认为不怎么样, 21%的人认为高, 36%的人认为比较高。
2. 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的调查结果;
关于企业是否需要大学生的加盟的调查结果如下:7%的人认为不需要, 14%的人认为基本不需要, 68%的人认为比较需要, 11%的人认为非常需要。
3. 企业招聘需要的大学生的难度的调查结果;
关于企业要招聘一个合适的能够胜任的大学生是否很难的调查结果如下:14%的人认为不难, 32%的人认为有点难, 14%的人认为难, 40%的人认为非常难。
4. 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的调查结果;
(1) 关于企业对招聘来的大学生的期望的调查结果如下:7%的认为比较低, 32%的认为高, 54%的认为较高, 7%的认为非常高。这项调查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对于大学生的作用还是比较认可的。
(2) 关于企业如何看待人才对企业发展的推动程度的调查结果如下:4%的认为推动程度低, 25%的认为推动程度高, 64%的认为推动程度较高, 7%的认为非常高。
5. 中小城市的大学生的需求满足状况的调查结果;
关于中小城市的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的调查结果如下:29%的认为没有满足, 60%的认为基本满足, 7%的认为满足, 4%的认为已经饱和了。数据显示满足的和已经饱和的只占到了11%, 在这个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下, 却有如此大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说完全满足, 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宏观层次
首先, 国家应该在人才的流动上给予一些政策倾斜, 尤其针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企业的政策倾斜。不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对高校毕业生前往中西部城市就业都应给予一定的支持。人才资源的开发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引进人才是中西部城市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其次, 各级政府要完善人才市场。我国已经形成初步完善的人才市场, 不同调查对象对地方人才市场评价基本认可, 但也有不足的方面。建议分阶段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以利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大市场, 推进人才档案、劳动关系的管理逐步社会化、契约化。目前恰好是中西部城市和一些东部沿海中小城市的社保体系不够完善。进一步促进这些地方的人才市场的完善, 解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这对于大学生就业和人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中西部城市、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 教育方面, 通过逐步的改革,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建构起一个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 合格、合需要与合发展观协调、多元主体利益兼顾的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系, 从而造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又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优秀人才。具体的说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类型定位,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要紧扣应用型人才属性, 探索改革人才培养过程;三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特征, 重点强化实践教学。
(二) 微观层次
首先,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理。调查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大学生偏向大城市, 而小城市则是基本没有问起。出现了大学生流动的不平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薪资, 自我满足感, 初次就业对城市规模所能带来的发展空间的错误判断等等。对于城市的选择,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 其中不免牵涉到一个面子工程, 在中国人眼里, 在大城市就业比在小城市发展更有面子, 意味着鱼跃农门。对于管理岗位的偏好也体现了这个面子工程, 认为蓝领、技术工人没有地位似乎成为一种风气。所以, 学生就业方面, 大学生应该摆正心态, 用适合这个社会的眼光去寻找我们的目标, 不要好高骛远。对于中小城市的企业不要总抱着一些异样的眼光。在就业选择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为我们自己的选择负责, 而不是一味的受家庭过多的影响。要能吃苦耐劳。而且从我们对企业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小城市的企业对大学生这一类的人才还是比较重视的, 去中小城市的企业也会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发展机会。
其次, 中小城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来吸引大学生和在培养成熟后留住大学生。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高薪招募到自己想要的大学生, 但是这个企业却不知道如何去开发激励利用这个资源, 认为只要招募回来了, 剩下的就是大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了, 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只有在大学生有成长空间, 有发展机会等他们才会觉得留在这个企业是有价值的。而对于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只有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培训才能不断增值, 为公司带来效益的同时给让他融入到公司这个群体里, 接受公司的文化等等。
再者, 在招聘的时候中小城市的企业一定要表现出引进人才的诚意。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很重视工作归属感的问题, 所以中小城市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文章。在条条框框的管理机制下, 人性化的心理机制也很重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人情、讲关系的古老民族。它可以使得组织成员之间具有很强的感应力, 在企业组织带有人情味的同时, 组织成员也会获得归属感的满足。
最后,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要给与这些忠于企业的大学生适当的激励。激励有很多种方式, 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 也可以是短期的、长期的等等。但是从长期看, 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研究和深化企业激励问题, 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以股权的形式分享企业所有权, 才是对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的真正承认, 才是抓住了企业激励问题的根本, 才能真正激励人力资本所有者努力发挥自身的全部效能。股权激励是当今企业发展的一个热点, 很多事实都证明这种激励方式是有效的。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好手段。中小城市的企业也不妨尝试这种激励方式。做好福利保障工作也是一种好方式。 (刘桂芝著.中国企业人力资本激励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大学生就业难, 中小城市的企业、中小企业需求没有被满足, 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个问题要靠国家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大学生来共同解决。相信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更好的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也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河清.赵曼主编.面向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促进[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李华.马树才.袁国敏等著.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林泽炎主编.中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政策评价和战略思路[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4]郑家茂.张胤.适应与发展:建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观[M].《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6期
[5]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J].2008年第6期
[6]张俊生主编.人才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第1版
[7]申明.宛一平编著.中国人行为心理特征与中国式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关键词】就业 就业观念 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
一、概念研究
1、就业
就业是指具有勞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还表示契约关系:即雇佣之意,是指两个伙伴之间的关系,其中一方为雇佣者,另一方为被雇佣者。从法律意义来看,通过双方契约约定,“被雇佣者”为“雇佣者”(雇主、雇佣人)工作(出卖劳动),并由雇佣者提供报酬的一种法律关系,属于民法的范畴
2、就业压力1
就业压力是指个体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以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具有威胁性、挑战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就业压力源是一个客观的变量,呈静态,是指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
3、就业意向
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2,是指自己将要选择何种职业以及对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的一种认识。
二、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理念变化及西方一些就业思想的传入,还有国家的需要和社会舆论。
(2)学校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无论是从大学生就业率、待业人数,还是从就业质量等方面来看,大学生就业形势都比以前严峻的多。我校属于传统地方性师范类院校,其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均是为当地、本省培养实用性人才而服务,其所设专业师范类为长线专业,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均面向中小学基础教育行业。但随着公办基础教育行业师资的饱和,这些长线专业人才积压严重,尤其是进入公办教育行业人数降低,毕业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进入民办教育行业或在非教育系统就业。而非师范类专业开设年限都不长,课程设置有待完善,人才培养能力不足,这些专业尚处在摸索前进阶段,因而必然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3。
(3)家庭因素
由于家长知识认识水平有限,针对孩子就业没有一个清楚、理性的分析,对孩子的就业观念不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在家庭成员的职业结构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家族的职业,所以在自己选择就业时就有了很大的导向性。而父母的期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继而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就业就要遵循父母的意愿,因此它就变成了我们就业观念形成的主导因素。
(4)自身因素
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一切事宜均有父母做主,很大程度上自己没有主见,所以对自己的就业意向很茫然,做出的就业意向就有了很大的随意性。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就业,因此就业意向一般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转移。
三、策略研究
(1)就业指导
大学生毕业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大学生毕业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对每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学校应广泛深入地宣传就业制度改革的方向、步骤和内容, 以及当前的就业政策、供求形势等, 使大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和择业行为的发生都遵循科学性原则, 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来进行。通过政策指导, 帮助大学生把握求职择业基本准则, 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的误区 ,消除择业的困惑, 并纠正自己的片面认识和幻想。4
(2)学习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主要为就业创造条件, 使得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优越学习条件, 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 要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巩固专业思想是引导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 专业课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厂和学校, 请往届的毕业生向他们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其二, 要培养学生掌握众多技能的意识, 拓宽专业知识的应用面。学校应多组织讲座或通过媒体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不断变化的职业市场的情况, 指导学生根据职业市场的变化及社会需求, 有针对性地选定职业目标, 围绕职业目标, 不断拓宽知识面。学校可通过增加选修课、开办讲座等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 以适应职业选择的需要。
(3)心理指导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 学校或国家应积极排除大学生择业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还应及早对他们进行心理锻炼和思想教育, 促使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形成正视现实、不怕挫折、放眼未来的正确的择业心态。
(4)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的目的, 一方面是向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各种职业特点, 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能力选择与此相符的工作。学校可采取主动发出联系、职业市场等方法, 广泛搜集职业需求信息, 通过召开信息发布会或个别交谈等形式全面客观地向大学生介绍社会的需求现状, 从而纠正他们由于对社会需求情况了解不全面而产生的认识偏差, 引导他们面对现实, 把个人的就业意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是向毕业生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提高他们的求职本领。学校可通过举办讲座、模拟实验等形式指导学生掌握自荐、面试、笔试三种形式各自适用的方法与技巧, 以及搜集就业信息和获取招聘信息要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明贺.《学理论》2011年第24期
[2]郑洁. 《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2006(1)
[3]李晓玲、《李胜生.大学生就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7)
[4]曹建民、《大学生就业意向》.桑系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单益强(1991-)男,甘肃武威,就读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
李 敏(1993-)女,甘肃民勤,就读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
岳军祥(1976-)男,甘肃西峰,博士,副教授,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1.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将会对你的就业帮助最大的是:(可多选)专业课程 教学实践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专业实习社会活动及实践 担任学生干部 就业指导
2.你觉得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有 没有 不清楚
3.在找工作时,你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是绝对的对口。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4.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应聘技巧 用人单位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实习就业法律、政策专业指导 求职心理辅导
职业规划辅导 专业出路 其他
5.您为毕业后的就业做了以下哪些工作?(可多选)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参加就业指导课程 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师哥、师姐探讨 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6.毕业后您会选择到哪个城市或地区发展?(一至两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 沿海发达地区 中小城市 边远地区 城镇或乡村 留在河北省
7.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单选)
毕业前找到工作 一个月内 一到三个月 三到六个月 半年到一年 一年以上 至今待业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 综合素质不足 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9.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情况的重要办法是(可多选): 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 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 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 10.在求职过程中,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地域 薪酬与福利 单位性质 个人发展空间 家庭期望 其他 11.您青睐选择哪些性质就业单位:(可选一项或两项)民营企业 国营企业 外资企业 私营企业 合资企业 政府机关 自主创业
12.您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单选)
500—1000元 1001—2000元 2001—3000元 3001—4000元 4001元以上
13.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素质(可多选)? 专业知识 学校名气 学历及学习能力 社会实践经验 工作交际能力 品德、特长爱好 身高、相貌 14.您认为在求职前必须具备的求职知识和能力是: 如何写专业简历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企业选人的标准 如何面试 如何谈薪酬和福利
15.您主要通过哪种求职途径找工作?(可多选)
学校推荐 浏览人才网站 校园招聘会 社会招聘会 报纸、电视招聘广告 亲戚朋友关系介绍 其他 16.对自己的求职花费预算为: 500元以下 500-800元 800-1000元 1000-1500元 1500-2000元 2000元以上
17.按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您在选择企业时考虑的因素 a.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b.良好的培训学习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 c.完善和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待遇 d.企业发展潜力,前途远大 e.与自己的专业对 f.稳定 g.其他 18.对招聘企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可选一项或两项)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电视、报刊等)报道 企业的促销活动 企业员工 企业的公益活动 企业获奖情况 产品本身 在校园的宣传活动 其他
19.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个企业的招聘信息(限选两项):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校园就业网 求职网站 招聘会 校园宣讲会 专业媒体 其他
20.进入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 企业的从业经验 良好的专业技术 先进的管理模式 前沿知识信息 广泛的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技巧 良好的薪酬福利 到海外工作的机会 自我价值的实现 稳定的工作岗位 其他
21.对当前的就业现状,您的态度是:(限选两项): 先就业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 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 继续寻找,直到找到合适的工作 继续深造或者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然后再找 自己创业 其他
22.201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看法是:
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自信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 就业困难很大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就业形势堪忧 总结: 大学生就业形势趋紧原因在于:一是毕业生多,今年是559万,明年是610万;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四是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另外,金融危机的影响、盲目攀比三高(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非理性的盲从行为(地区间人力资源供求极不平衡)等都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体会及建议:
既然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专业热度的不减,这依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这确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真真实实的放在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不能说我们要逃避或者怎么样。再加上年初的雪灾和地震,在短期内对就业是不利的,但是国家与地方对灾后重建的投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依客观的事实也无法改变,这毕竟是自然灾害,不是我们人类可以控制的,我们能做的是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更好实现我们大学生的价值。同时,市场劳动力的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这制约着大学生就业,劳动力的饱和,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进入,进一步造成我们省内的劳动力加速饱和。同时,大学本科生增加,本科生也是供大于求了,本科生已经不再
缺了。在经济危机的促使下,更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也就意味这一批研究生毕业了之后刚好与我们这一届的学生竞争,本科生与研究生竞争,你说哪个比较有力呢?分析种种不利条件,不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也许这会对我们有些帮助,所以多留意这有关信息,随时关注。
尽管这些客观因素都不利于我们,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该找一下自身的因素。大学生择业决策盲从现象背后的根本症结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要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和自信。这样才能在大学生军中脱颖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不要被那些客观不利因素所打倒,要摆正心态。当然这需要高校老师的协助,帮助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亲身体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新的就业机遇,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在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培养择业意识,理性、客观、有效地选择适当的就业位置。使大学生就业逐步走上健康轨道。同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大学生必须摆脱这一错误的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观望游移,尽早抢占就业先机。因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会有一个“滞后期”,明年的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所以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一定要很好地珍惜,尽快确定求职意向,尽早签约。对金融类专业学生来说,不妨接受培训,考一些相关资格证,随着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人才需求会重新反弹。历史经验表明,每当经济危机出现时,在校园中多停留几年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不妨专科升本科,本科再考研,硕士毕业再考博士。这样,“不仅规避了就业风险,也缓解了就业压力”。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
一、发展空间与薪酬
根据调查显示,8%的人选择在1000元以下,41%的人选择在1000—2000,30%的人选择在2000—3000,21%的人选择在300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当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资是多少这一问题,大部分人选了1000~2000元。有人说,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资,关键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来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发展空间。求职时,应该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来发展如何,个人的发展前景与待遇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一样。显然薪金不再是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对待薪金这是个正确的心态,一心想高薪,反而影响了工作的表现,积累经验才是第一位的。
二、|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63%的人选择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13%的人选择回家乡,12%的人是去内地省会城市,7%的人选择去国外发展,5%的人选择在边远/大西北/农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还是认为留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发展的机会比较多,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而且从数据中更可看出当代大学生还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很多大学生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情愿留在大城市发展。
三、要高薪还是要爱好
据调查显示,46%的人对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感兴趣,36%的人考虑个人爱好,还有18%的人只考虑金钱因素。
任何你再喜欢的工作都会有厌烦的时候,什么工作都一样,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作事业,它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事业从事。当你有一定经历后你才可能有事业,当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辈子只有工作而没有事业。还有大部分人认为,爱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情才有开创一片天地的可能。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的信心程度
据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前景广阔,56%的人认为就业前景尚可,11%的人认为现在考虑此问题毫无用处,13%的人则表示不知道。
关键词:技工院校;职业生涯教育;选择;适应
虽然技工院校就业安置工作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学生的工作满意度、就业稳定性、职业成就感等却越来越不尽人意。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改善技工院校毕业生生存状况、培养其职业长远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背景分析
(一)调查机构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是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建设“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技工类院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承担着技工院校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校内机构。
(二)调查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而技工院校几乎还很少涉及生涯教育。他们的生存发展、职业适应性等问题既没有专门的机构加以研究,也没有好的办法加以疏导,更没有后续的追踪服务。
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生涯规划教育机制,全力推进学生就业,根据团省委“2011年度江苏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部署,就建立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复制的服务体系,盐城技师学院“职业发展中心”采取现场问卷的方式,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盐技师院2009、2010届高级技工和技师两个生源层次的毕业生进行,就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适应性问题设置问卷。共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85份,其中有效问卷865份,有效率97.7%。
二、技工院校学生生存发展需求及就业状况调查的信息呈现
(一)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职业选择
专业选择对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约束性,由于自身及家庭对职业狭隘的认识,加之缺乏引导,在校生中仅有少数学生拥有专业思想,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职业选择性问题在学生入学时的专业选择上就已经出现了偏差。之后,面对第一份工作,较多学生采取的是一种盲从的决策风格,既没有对岗位信息仔细筛选,也不对个体职业价值观进行澄清。
1.人职适配的职业(岗位)才是最好的
适合的职业就是人与职的匹配。兴趣是开心学习、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相吻合,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劳;反之,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此外,个人与职业的匹配除了职业兴趣类型,还有性格、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
“你在选择本职业(岗位)时,对岗位情况了解吗?”调查结果图示:
“你选择本职业(岗位)的依据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选择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当问及:“你在选择岗位前,进行过职业兴趣的探索和能力的测试或咨询吗?”。85%的学生表示没有这个经历,可见学生缺乏对自我及所从事职业的了解,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测评。
2.毕业生就业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任何决策都会受到个人能力和动机的限制,信念过多会影响到我们洞察内心和认识自我的方式;但没有比较,不做、不会选择,甚至面对现实,不懂得决策平衡,同样是非理性的。在问到“是否愿意提高自己的决策水平”问题上,48%的毕业生表示认同,并希望得到有效的帮助。
在职业取向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发展空间、兴趣爱好、薪资水平成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不同层次的生源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技师”层次的学生更在意发展空间,“高级工”层次的学生对薪资水平则更加看重。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理想单位类型的调查,在“国有大型企业”、“欧美独资企业”、“日、韩、台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创业”等选项上,首选“欧美独资企业”,次选“国有大型企业”的偏多。
3.理性的决策始于对自己情绪、需求和独特性的尊重
其实,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发现,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问题上,呈现的是一种对学校的依赖。越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年份,这份依赖越显得沉重。
“你的第一份工作是怎么获得的?”调查结果图示: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历过找工作的过程,也没有掌握找工作的方法。
4.职业价值观能激励、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也就是个人在从事满足自己内在需求的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它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体现。
“你跳槽的原因是哪些?”(多选)调查结果图示:
价值观指向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够满足你所有的价值需求,决定一个人最终成就的不是工作的起薪,而是工作的平台。只有当情感和认知一致时,我们才会感到内在的和谐,我们才感觉自己是一个统合的、高度一致的人,我们也会更容易信任自己的选择,从而更有力量去承担决策的责任。
(二)突破职场“瓶颈”的关键——职业适应
作为职场新人,基本上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职场问题,主要有:对个人的发展没有信心、工作经济压力太大、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他们或面对、或逃避,形成了异样的职业生涯和天壤之别的生活境地。我们发现,有的毕业生在经过了不到两年的磨合之后,破解了职场密码,从容应对;有的“跌跌撞撞”,不放弃探求,在突破和接纳中求得平衡;还有的丧失目标,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在焦虑中回到了原点,既不知如何去应对,也不知如何寻求帮助。
1.成功是实现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年轻人只会把财富作为成功的标志,这是有失偏颇的。各类调查都显示出“90后”对快乐工作的追求和个性化的典型特征。
“你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调查结果图示:
“你是否感到遭遇发展瓶颈?”调查结果图示:
“你认为限制你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调查结果如下图。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不乏机遇和能力,他们真正感受到的是学历及人际关系给自我发展带来的“瓶颈”效应。而这才是国家职业教育体制和企业用人机制下,给技工院校学生带来的困惑。
2.挑战自我、适者生存是主旋律
求发展,首先要先求生存。当今社会,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对主动适应的放弃。工作压力、生活成本等考验着就职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承受压力的韧性,正在转变着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同样也激励着他们为后续生涯发展积蓄能量的动力。
粗略调查,在生产制造型企业的毕业生工资收入在2600至3200之间,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在2800至5200之间,最高的达到万元以上。既显现了两类行业工资结构上的差异,也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的弹性业绩与利益划分和对工作能力的高要求。
3.将已有的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
在“企业在录用新人重视的因素”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选择了“个人能力”,表明在毕业生的意识层面上的务实和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你能适应现有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吗?”,调查结果图示:
4.润滑的人际关系助力职业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对几千名被解雇的男女雇员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在这些被解雇的雇员中人际关系不好的,比不称职的人高出两倍多。每年调动人员中因人际关系不好而无法施展其所长的占90%以上。
一、调查情况概述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 调查对象为2011届毕业生。通过对省、高校、学生三级进行分层抽样, 确定各省各调查学校的调查样本。由学校通知毕业生, 在规定时间里自主上网填报调查问卷, 完成调查。
调查问卷以封闭选择问题为主, 调查的内容涵盖求职基本情况、就业满意度、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就业政策以及创业情况等六个方面。
此次调查共获取45348份有效问卷。高校覆盖范围广泛, 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等443所高等院校;样本专业分布覆盖全部12大专业科类;调查地域包括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样本包括已就业和未就业的毕业生。
在有效样本中, 按性别划分, 男性占51.0%, 女性占49.0%, 男女比例为1.04:1。其中, 汉族占90.7%, 少数民族占9.3%。按学历划分, 专科学历占38.9%;本科学历占56.0%;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2%。从生源地来看, 中部生源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48.5%, 东部生源毕业生占32.9%, 西部生源毕业生占18.6%。从家庭所在地来看, 省会城市毕业生占15.5%, 计划单列市毕业生占4.4%, 地级市城区毕业生占20.9%, 县级市城区或县城毕业生占19.6%, 乡镇毕业生占10.6%, 农村毕业生占28.9%。从院校构成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34.9%;其次是普通本科毕业生, 占30.0%;“211工程”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占18.7%、独立院校毕业生占16.1%、其他类型毕业生占0.3%。从专业构成来看, 工学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最大, 为34.3%;其次是经济学、理学、文学和管理学专业毕业生, 所占比重分别为13.7%、11.8%、11.1%和10.9%;其余专业毕业生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二、主要结论
根据对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69.1%, 毕业生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就业形式更加规范化, 专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
截至本次网络调查结束时, 被调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9.1%, 低于2010年 (76.1%) 。但因两者调查截止时间存在显著差异, 201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仍存在一定上浮空间。
从毕业生签约状态看, 已签约毕业生 (包括与用人单位口头约定就业) 占调查总体的47.2%, 有52.8%的毕业生处于准备升学、等待签约、待业等未签约状态。
具体来看,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略高, 为50.1%, 其次是“211”与“985”工程高校毕业生, 签约比率为49.3%, 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比率分别为44.6%和44.1%, 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略显突出。
从专业来看, 签约比率最高的是工学专业毕业生, 为61.1%, 其次分别是管理学49.8%, 经济学45.7%, 理学40.7%, 签约比率较低的是教育学、历史学、军事学, 分别为23.7%、23.9%和25.3%。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 (90.6%) 较2010年 (86.8%) 有所增强, 专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缓和。其中, 医学与工学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高, 而法学和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低;男性、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等专业、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签约率相对较高。
已签约毕业生中, 去往企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 为78.9%, 其他类型单位均有分布。
在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的被调查毕业生中, 以就业协议形式签约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 为72.7%, 比2010年高出22.6%, 而以口头协议的形式签约比重较小, 为2.6%, 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就业市场逐渐完善,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法制化。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稳中有升, 就业期望与现实就业间矛盾有所缓和。
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得分63.3分 (满分计为100分) , 满意度稳中有升, 比2010年高出近10分 (2010年为53.7分) 。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与毕业生性别、学校层次、专业、家庭所在地、起薪和签约单位性质等特征变量呈显著相关。其中, 男性、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学历、哲学专业、城镇生源、起薪较高、签约国家机关等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 毕业生起薪普遍较低, 68.6%的毕业生起薪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但2011届毕业生起薪3000元以上分布较2010届有小幅提高, 增加6.0%, 这与当前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大背景有关。但是, 高校毕业生就业起薪仍在低水平徘徊, 被调查毕业生中仍有6.5%的起薪不足1000元, 7.7%的毕业生并未约定起薪。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岗位及使用下移倾向较为明显。高校毕业生实际薪酬与期望薪酬间矛盾有所缓和, 但仍有71.6%的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高于实际薪酬。而实际薪酬与期望薪酬失调显著影响就业满意度。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理性, 首先考虑行业发展前景, 基层单位与中小企业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显示, 44.8%的高校毕业生认为“行业发展前景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33.4%受访者更看重“与自己专业对口”;33.1%的毕业生选择“个人发展机会多”这一因素, 20.7%的毕业生认为“工作稳定”比较重要。另外, 也有相当数量毕业生把“喜欢单位所在城市” (10.5%) 、“能够提供住房” (3.0%) 和“能够解决户口” (1.7%) 当作就业单位选择的原因。在理想就业地点选择方面, 北京、上海及东部其他经济发达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 选择比例超过六成。在理想就业单位方面, 中国移动、华为与中国建筑成为2011届毕业生首选企业前三名。可见, 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并且福利待遇较为优越的地区和单位工作, 并且随着毕业生学历的提高倾向性愈加明显。
另外, 2011届毕业生认为“发展机会较少”、“待遇过低”和“渠道不通畅”等是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三大主要原因;“用工不规范”、“基本工资太低”和“不给上五险一金”等因素限制毕业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因此, 鼓励并落实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4. 毕业生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不高;但面对就业前景, 多数毕业生态度积极乐观。
近年来,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就业项目与优惠政策。数据显示,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了解“村官计划”和“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这两项政策;37.4%和36.5%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了解“三支一扶”计划与“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计划。在所有政策项目中, 毕业生对“参与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科研助理) ”这项政策的了解程度最低, 仅为10.1%。结果表明, 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就业政策很受高校毕业生的欢迎, 对毕业生就业有较大促进作用, 但由于相关关政政策策宣宣传传力力度度不不够够, , 政政策策配配套套和和落落实实尚尚需需给给力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 多数毕业生对于自身就业前景持积极态度。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良好, 目前已有多个意向职位供自己选择或者认为自己通过努力就能够找到比较满意的岗位。有22.7%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就业前景虽然不太乐观, 但是通过多次面试后还是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仅有14.9%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十分困难, 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还有3.2%的人认为目前的形势堪忧, 根本找不到工作。
5. 校园招聘会是实现就业的最有效途径, 在就业服务方面, 毕业生最渴望获得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
调查显示, 52.6%的受访高校毕业生认为“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最有效途径, 而48.2%的受访者认为“专业人才网站”是其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42.7%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人才市场招聘”是解决其就业的有效途径, 29.7%的受访者认为“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也是其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 有9.4%的受访者认为“查看招聘报纸或求职专刊”及有8.5%的受访者认为“短信、彩信、wap移动求职平台”是实现其就业的有效途径。从中可以看出, 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丰富性和校园招聘会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就业服务重要性方面, 52.7%受访者选择“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38.1%的受访者认为“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是最为重要的就业服务;另外, 认为“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行就业指导培训”, “组织校园招聘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毕业生分别占30%左右。
6. 在影响就业的众多因素中, 毕业生认为“专业符合社会需要”与“理解交流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
调查显示, 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教育教学因素方面, 53.0%的受访者认为“学科专业”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程度最大, “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分列二、三位, “教学/科研设备条件”、“教学方法方式”的选择比重也超过两成。在学校对大学生培养的基本能力方面, 59.0%毕业生认为“理解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 其次是“逻辑思维能力与应用分析能力”的培养, 另外, 分别有31%的毕业生认为“动手能力”与“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方面, 61.6%的受访者最为关注“专业符合社会需要”, 51.0%和41.5%的受访者分别看重“具有社会实习经历”和“学校知名度高”, “性别”和“外貌”因素虽然并不突出, 但也具有一定比重, 分别为6.8%和4.8%。
7. 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有所降低, 创业资金与创业项目缺乏成主因。
调查显示, 被调查毕业生有创业意愿的为32.4%, 比2010年的48.3%有所降低。具体分析来看, 男性、低层次学校、低学历毕业生相对来说自主创业意愿较高。
在创业影响因素方面, 大部分受访毕业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 (88.6%) 、“缺乏创业项目” (71.2%) 和“缺乏创业意识” (48.5%) 等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三大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 但政策针对性、配套性和实施力度不够, 使得扶持效果大大降低。
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上, 有54.3%的毕业生将“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作为自主创业的首要原因, 其他重要的原因有“有好的创业项目” (18.0%) 和“未来收入好” (12.2%) 。可见, 实现个人理想、获得丰厚回报是推动毕业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总结】推荐阅读:
西部大学生就业报告总结11-02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
大学生就业报告范文05-25
西部大学生就业报告09-28
大学生就业结题报告12-11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5-28
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06-05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调查报告06-19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