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精选8篇)

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 篇1

七年级上册

《走一步,再走一步》(美国莫顿·亨特)

《童趣》清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第一次真好》

《理想》流沙河★《春》朱自清 字佩弦散文家诗人 学者★《济南的冬天》老舍 原名舒庆春小说《骆驼祥子》

《紫藤萝瀑布》《看云识天气》《羚羊木雕》《天上的街市》 《 秋天》《散步》

七年级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伟大的悲剧》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安塞腰鼓》《社戏》 八年级上册

《芦花荡》★《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老王》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六要素

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 ★《海燕》《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

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 雪》★《我的叔叔于勒》

《心声》《谈读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范进中举》

九年级下册

《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热爱生命》(杰克·伦敦)★《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孔乙己》

注:请仔细记忆作家、作品、国籍及关键语句,例如《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打★的课文是重中之重。

名著、作家、名著内容梗概及主要人物

四大名著(之前的资料上有,自己翻看)

每册课本后面推荐的作品、作家、故事内容。例如:

《童年》高尔基《昆虫记》法布尔

《骆驼祥子》老舍

《钢托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主要人物:保尔·柯察金 《海底两万里》凡尔纳

《名人传》罗曼·罗兰

《傅雷家书》傅雷

《水浒》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 篇2

一.夯实基础, 掌握必要的文体常识是搞好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前提

近几年, 笔者曾有幸参加全市的中考阅卷。在阅卷中我们发现, 不少考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 对必要的文体知识欠缺, 张冠李戴。将记叙的顺序与说明的顺序相混淆, 将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相混淆, 将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混为一体。有鉴于此, 我们语文老师在进行现代阅读复习时有必要对文体知识进行梳理指导。比如记叙文, 要弄清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详略,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的线索、写作手法;说明文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等;议论文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议论结构、议论文的语言以及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考生只有掌握好了必备的文体知识, 在考场上方能知彼知己, 方能百战不殆。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中考复习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本人以阅读记叙文为例, 列出了几种方法, 仅供参考。

1. 结构阅读法。弄清结构是文章阅读的基础。如何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

(1) 找出文章的线索 (2) 明确记叙的顺序 (3) 理清文章的层次 (4) 把握记叙的详略 (5) 文章开头、结尾、过渡与照应。

2. 关键词阅读法。

关键词是句子的中心, 统率全句乃至全段、全文;有时是观点, 表达见解;有时是判断, 点明事物的性质或必然性, 是文章的精髓所在。

3.情感线索阅读法。在记叙文阅读中, 只要我们能通过感情线索正确把握住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把握呢?应注意两个方面:统观全文,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关注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心理、语言。

4.要点归纳阅读法。文章的内容要点, 就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可通过要点归纳来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

三.阅读步骤的指导

在平时和中考中我们发现, 有的学生一做现代文阅读题, 不读原文, 马上就读文后问题, 然后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这种做法看似节约时间, 实则危害很大, 往往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因此,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步骤的指导很有必要。那么如何进行呢?

1.双读定向。就是先通读原文, 整体把握, 粗知大意;再审读题目, 明确题意要求, 确定解读目标和方向。

2.划区寻点。就是依据题意要求或题干指令, 从原文中勾画寻找出读解的相关区间和关键点。

3. 筛选提要。

就是将前面找出的众多信息反复筛选, 提取要点精华, 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方式提取关键点和主要信息。

4. 调整组合。就是对前面提取

的文中要点或信息进行提炼、加工, 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话来回答。

5. 解答验证。

就是将得出的答案与原文和题干进行对照检查, 看其语言表述是否简明规范、合乎题干规定条件等, 以便及时修改订正。这一步很重要, 也是许多同学阅读现代文时极易忽略的步骤。

五.答题技巧的指导

对于阅读试题的答案要点表述, 一是要点应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一点、明晰一点, 在符合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二是应在字数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陈述自己的答案, 不怕多答, 就怕少答, 一般来说评分标准里并没有因考生多答而扣分的规定, 而经常是考生要点不全而被扣分;三是对开放性题目如评价作品、谈论启示、自由赏析、联想迁移、提出设想、表达创意等, 应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原文的理解, 以答案的个性化和创意取胜。这种题目, 如果仅仅结合原文或题目要求作答一般只能得个保底分, 想要得高分甚至满分, 则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答题语言要简洁, 概括性要强。

综上所述, 语文教师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时, 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几段阅读练习, 考几套阅读试题, 然后评讲给出答案这样简单, 我们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 “授人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这样学生在中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3

一、先让学生理解阅读思路

第一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重点圈画。

整体感知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标题,例如:《枣核》从题目来看,枣核是本人的写作对象,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②抓对象,即把握文本的大致内容,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写物?了解作者倾向,例如:《背影》,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③抓段意,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批注为后面寻找选顶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如“说明文《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的第四段: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千克,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④抓作者的思路,即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如:《背影》一课,开头直接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中间主要写了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结尾,写了作者理解了父亲再现背影。

第二步,带题研读,品读文本,把握有效信息。

①提问点:仔细审题,体会设题意图,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含义,本题的意图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來进行:A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B联系上下文C结合句子表达的角度D结合文章的中心E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句子的象征意义。

②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在原文找准对应区域,如果题目涉及的信息有多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这一题答案有两点:要注意提醒将相应的对应点找全。

③入选点:在相应的区域内筛选出可以选入答案的关键的词句。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本题的答案在文本中的第二段,找出关键的词句,“产量正在不断翻新,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第三步,组织语言,灵活答题

①可以用原文词句直接作答。②可以提炼文中词句组强作答。③抽象化语句意思的形象描述④扣住中心,联系生活,表达感受。

中考现代文重点篇目 篇4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中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黔之驴》《捕蛇者说》。

二、虚词:

1、以:A、以其境过清(因为)B、全石以为底(用)C、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

2、而:A、乃记之而去(表承接)B、潭西南而望(表修饰)C、隶而从者(表并列)

三、一词多义:

1、清:A、水尤清冽(清澈)B、以其境过清(清净,冷清)

2、见:A、下见小潭(通现,现出)B、明灭可见(看见)

3、从: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B、隶而从者(跟随,随从)

4、可:A、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约摸)B、明灭可见(能够,可以)

5、差:A、参差披拂(长短不一)B、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6、环:A、如鸣佩环(玉环)B、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7、道:A、伐竹取道(道路)B、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8、居:A、不可久居(停留)B、居十日(过)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四、词类活用:

1、如鸣佩环,心乐之(形容词乐用作动词,喜欢的意思)

2、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近用作动词,靠近,接近的意思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次作状语,在空中的意思)

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的意思)

五、内容理解:

1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

2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3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4、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潭水十分清澈的词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也有一句用游鱼写水的清澈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写直接描写潭水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潭水清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7、作者写景和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如写鱼,先写静态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再写动态俶尔远视,往来翕忽,写出了鱼的欢乐情趣。(本题也可作为赏析文中写法的精妙之处。)

8、联系文章的内容,说说作者的感情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作者初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见潭水清澈,鱼在水中嬉戏,活泼可爱,心亦乐;后因周边寂静寥落无人,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联想到遭受谪贬的不平待遇,引发内心的忧伤和愤闷,就离开。(用《岳阳楼记》里的话即以物喜,以己悲)

9、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如开头用闻、伐、取、见、等格外准确的动词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10、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1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14、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5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01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篇6

 《课程标准》: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

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 《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1文题解读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一般有两层含义,即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也说本义和喻义。分析时,要结合文章感情、主旨等方面谈。

2012年《中考指导》记叙文

(四)《诊 》题目: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①对流感患者进行诊治;②对女人的心理与精神进行诊治;③对自私、冷漠、不关心弱者、缺乏同情心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诊治。

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去扶起“摔伤”的公德? 》

题目:文题中的“摔伤”有何双关义,试作描述。

“摔伤”既实指老人的摔倒受伤,又虚指道德的沦落。

2012四月联考《补丁开花》题目:联系全文,指出标题“补丁开花”的多重含义。

①为连衣裙虫洞处妙织的牡丹之花;②高超的织补技术;③身残志坚、坚强乐观之花;④

精神传递、家庭和谐、其乐融融之花。

二、标题的信息

标题能带给我们的信息一般是文章体裁、行文线索、主要内容、中心内容、主要人物等 2012年《中考指导》记叙文

(十)《银行里的男孩》题目: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①文体:记叙文;②主人公:一个男孩;③ 地点:银行

2012年《青春岁月》说明文

(四)《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题目:说说你从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①文体:说明文;②说明对象:转基因食品;③说明内容: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④说明目的:正确认识和对待转基因食品

2012年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从文题中你读出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①文体:记叙文;②中心内容:温总理给母亲打电话;③子与母之间的情感。

三、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线索、修辞,引发阅读等作用。

2012《青春岁月》说明文(11)《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题目: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思考;②激发阅读兴趣;③导入说明内容。

2012年《中考指导》《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题目:小说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① 营造了温馨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②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四、标题的好处

标题的好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3.情感倾向

2012年《青春岁月》《最美的百合》

题目:从文章内容看,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1年黄冈市中考题《良心是肉做的》

题目:小说用“良心是肉做的”作题目,好在哪里?

可从题目表达的含义来说,也可以从题目表达的作用来说,结合题目一方面来谈即可

2整体感知

①部分:围绕主要人物,以“做了什么事”的格式进行归纳。

② 全文:按“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格式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

2012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围绕中心内容,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①日本访问用心演讲;访问美国忆母亲“四真”教育;天津救助生病小孩;视察时了解民情。②温总理爱母亲、爱人民。

2012年《中考指导》《悠长的铃声》题目:本文围绕“悠长的铃声”写了哪几件事? ① 铃声帮我②我谢“铃声” ③见司铃人

根据文章标题或首尾(开头为主)的关键词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求以原文内容为主提取关键词句进行回答。

2012年三月调考《神秘的运动常数》题目:读完全文,说说文题“神秘的运动常数”中的“神秘”指的是什么?“运动常数”指的是什么?

①“神秘”指的是“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严格的规律”。②“运动常数”指的是“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2011年《考试说明》《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题目:试分析第③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答语: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发动机未准备好”;接着指出未准备好的原因:一是燃料问题,二是安全问题;最后作结:关键技术还在实验中。

重点关注文章的题目、首段、叙事后的小结、结尾的申明等简短的陈述句。

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扶起“摔伤”的功德?》题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将“见死不救”入罪,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2012《中考指导》《善待失意》题目: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面对失意,我们应该善待它。

3文意把握

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准“题眼”(即答题要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意思,快速把握作品中的关键词。

②再读题并答题。关注问号个数,注意答题要点;

结合给分,确定要点;措辞要准确,用好关键词。

2012年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段有何用意?

答案要点:插入部分写总理小时候经历战争苦难和艰辛生活,目的是交代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2012年四月联考《补丁开花》题目: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语言描写。借助人物语言间接交代了“她”的身份、织补技术高超的原因。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及其结构;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方向;前后对照,关注文题、全文首尾和各段首句,在文中寻找答案,确定答题要点。

2012年三月调考《神秘的运动常数》题目:生物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

答案要点:一是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的动物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二是能够据此判断和研究可能存在的外星生物;三是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2012年《中考指导》《神奇的人体“天网”》题目:人体的“天网”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要点: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时,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的丝状物质——DNA缠绕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菌难逃的人体“天网”。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作者在文题、首段和文末提出的观点,准确判断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关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和各段首句,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和分论点;

理解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赏评论证方法,绝大多数试题偏向于对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解读。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扶起“摔伤”的公德?》

题目:文章开头较详细地叙述了李爹爹因为人们的“见死不救”而死亡的事件,用意是什么?

答案要点:用冰冷的事实强调“见死不救”的严重程度,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012年《中考指导》《善待失意》题目:第三段意在说明什么?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①人生之路是坎坷不平的。②承上启下。

巩固训练A

2012《中考指导》《最美好的时刻》

题目:①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中,“美好”、“时刻”具体指什么? ②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巩固训练B

2012《中考指导》《城市绿墙》

题目:①从全文看,“城市绿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回答。

②文章第三段划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段有什么作用?

A①宁静、温馨;春天的夜晚。②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

③突出中心,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受。

B①美化、环保。②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城市建设中修筑绿色围墙的实施情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巩固训练C

2012《中考指导》《人的价值》

题目:① 细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的议题是什么?③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

C①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和贡

献。③因为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记叙文阅读

(二)4语言品味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感悟、阐释说明、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题例:今年3月孝感市联考试卷《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中的第4小题:请分析“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这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题例:《背影》中的句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试分析这段话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解题方法

考点一: 品味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贴切的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例: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解题方法: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时的艰难,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解题方法:描写方法+人物心情+人物性格

答案示例

《暗香》

A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梅花娇羞柔美的美好情态。后一句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分别描写了含苞、乍绽、怒放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梅花情态,增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B句: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和风雪中的美丽风姿。“傲视群芳”用拟人写出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坚强的情态。后面一句用排比从外在的“风姿”到内在的“风骨”“灵魂”到写出了梅花的美。

《雕花烟斗》

(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C)处:“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形象地写出了在得知老范去世的消息及老范临终时的情景后,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考点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和特殊作用。

例:《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例: 《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解题指导:

深刻含义: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征,感情)

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总起,总结,线索,铺垫,照应,过渡,设悬;

内容: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5作品感受

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价值态度,品析写作特色等等,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例1:试分析《信客》一文中,老信客的性格特点。

例2:《暗香》一文中,作者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谈谈。

考点一: 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1)重视人物的身份(2)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景(3)分析描写人物的细节(4)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考点二:品析写作特色

解题指导:判定文中最突出的写作特色,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注意要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文章常用写作方法有: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前后照应、对比衬托、象征、夸张、悬念、伏笔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所采用的主要写作方法结合语境作出具体的分析,并阐明其作用与效果。

答案示例

《暗香》

1、借物(花)喻人的手法。借梅花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赞美有着梅花一般品格的同学焕,赞美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的顽强精神。

2、倒数第三段,在情感上是由赏梅到赞梅,内容上最后两段是交待焕后来的人生与第六段不能自然衔接。

雕花烟斗》 :①(结构)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②(内容)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情感)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6赏评拓展

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背景和自身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题例: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考点一:针对作品的内容从情感和思想的角度说感受、谈启示、补材料。

解题指导:(1)弄清题干要求;(2)立足文本,感受从作品中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说明;(3)紧扣问题,补充材料要符合题意,语言表达要有理有序。

考点二:想像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言、所行、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想象或推理。

解题指导: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做到合理中有创新;对人物所思、所言、所行的推理和想象,要紧扣其特点,与人物的言行、心理前后一致,符合语境、文意。

答案示例

《暗香》答案示例(1):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自己身体残疾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她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写出了诗集《轮椅上的诗行》;

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例谈 篇7

纵观近几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呈现出以下特点:从选材上看, 课外材料基本上取代了课内材料, 内容趋向于反映社会热点、焦点, 表现人们的精神生活, 贴近学生的生活, 表现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古典文化。从文体上看, 大多趋向于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 包括散文、文辞生动的议论文、生动的说明文、立意深刻而又富有悬念的小小说。从题型上看, 主观题的比例逐渐上升, 成为主流题型。从考点上来看, 着眼于《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将考查的重点放在词句理解、要点概括、大意把握、内容和方法的探究、联想积累、赏析评价、感悟启迪、联想补写上。如果对这些考点烂熟于胸, 训练时就会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考试中夺得高分不是什么难事了。

【中考实例】

2008年江苏常州中考题《镜泊湖的黄昏》 (文段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2.文章第4~6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 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3.阅读下面句子, 联系上下文, 按要求回答问题。

(1)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 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点的“生命的蛋白质”是什么意思?

(2) “剩下的半弯, 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 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 水花更为璀璨”中加点的“更”有什么表达作用?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 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 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 跳跃的文字, 大胆的想象, 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 还渗入了禅机, 从太极、阴阳鱼, 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 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 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考点例析】

考点一:弄清主旨, 把握大意

第1题即是如此, 要求考生在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作答。做这类题, 要先通读全文, 弄清文章主旨, 理清全文思路, 而重点在于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常常是中心语句, 它起到概括一篇文章、一个段落或者一个层次的中心内容或主旨的作用, 一般在一篇文章、一个段落或者一个层次的开头或结尾, 位于文章中部的情况相对而言要少一些。记叙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那些概括中心事件、情节, 发表议论, 抒发情感的语句;议论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表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概括说明事物特点、事理要点的语句;而散文由于“形散神聚”, 它的关键语句起到格外重要的作用, 所以分外明显, 叙事散文的关键语句与记叙文的规律相同, 说理散文的关键语句与议论文的规律相同, 抒情散文的关键语句则常是对描写、抒情的各个方面加以概括的语句或者过渡语句、领起语句、总结语句等。

《镜泊湖的黄昏》是一篇游记类的散文, 写景当然就成了它最重要的内容, 而写景需抓住景物的特点, 弄清了景物的特点, 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如第1题, 旨在考查考生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而完成此题的关键就在于抓关键语句。写景的关键语句常是一些概括性或评述性的语句, 而本文表明事物特点的是一些评述性的关键词———“活泼”“生动”“宁静”“欢畅”“辉煌”, 找出了这些关键词, 本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

考点二:理解内容, 归纳要点

分文体来看, 记叙文的理解内容、归纳要点包括:概括层次或语段的大意, 概括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议论文的理解内容、归纳要点包括:概括层次或语段的大意, 归纳论点, 概括事例等。说明文的理解内容、归纳要点包括:概括层次或段落的大意, 概括说明的要点等。做这类题要注意概括全面、准确, 表达简洁。第2题即属此类题, 考生必须认真阅读, 探清作者写作思路, 揣摩每段写的是镜泊湖的哪个方面, 然后对每个方面用短语加以概括。本题的答案为: (形成原因) → (名称沿革) → (河道特点) 。

考点三:理解词语, 赏析句子

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第3题即属此类。

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 (或效果) 。对于理解词语含义, 要牢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的原则, 即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 根据语境选择义项, 更多时候不能简单地从该词的义项中选一个了事, 要特别注意去审视是否有以下情况, 即:是否有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 有时还要看它是否用了反语的修辞格。第3题中第 (1) 小题即属据语境理解含义题。“生命的蛋白质”运用了比喻, 所以思考时先要找出其本体。联系前后文不难看出, 本体是“夕阳散发的光晕”, 不过, 到此答案并不完整, 还要继续思考“蛋白质”本身的含义———蛋白质是一种能给生命体提供能量的物质, 接着理解其语境义———是指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 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这样, 就可以将答案整合了。参考答案为:“生命的蛋白质”是指“夕阳散发的光晕”, 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 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

对于一些重要的副词、形容词、动词等, 要能理解其表达效果。如第3题的第 (2) 小题, 做此题既要联系语境, 又要联系词语本身所独具的表达作用来理解———“更”是副词, 表示进一层, 有强调、突出语意的作用。在本句中它强调了镜泊湖半弯的夕阳的活力和辉煌、镜泊湖水的清澈和明亮。对于议论文和说明文中词语的理解, 更要特别注意其表达作用———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赏析句子。可以从理解句子的内容、分析句子表现的人物的品质、品鉴表达生动或严密的词语、鉴赏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视角入手, 表达要力求准确无误、语言简洁明了。如果题目中有示例, 要从示例中揣摩出赏析的角度, 不然, 就会审题不准, 答案出错。如2008年中考浙江丽水卷中的一道阅读题:“文中一些句子语言优美而又意味深长。请参照示例, 选取一句加以赏析。[示例]句子:每一次月出, 就像美妙的音乐一样, 激动我的心弦, 然后又抚慰我的心灵。赏析:‘每一次月出’如同‘美妙的音乐’一样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句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写出了‘每一次月出’的美妙所在和作者对它的独特感受。”示例是从语言 (运用了修辞手法) 和内容两方面赏析的, 考生对句子的赏析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作答。同时, 此考点一般会给考生选择的自由, 让考生选择句子来品析。虽然可供选择的句子很多, 但如果不慎重, 所选句子不典型, 或者不便赏析, 常常会导致丢分。所以, 做好这类题必须以选好句子为前提。

考点四:运用积累, 表达感受

第5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来谈, “实际”从何而来?来源于平时的经历和积累, 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善于积累, 积累知识, 积累素材, 积累思想和情感, 积累经历和感受, 从而具备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情感体验、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求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强, 能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将答案表述出来。具体到第5题, 先要理解选文的主旨, 由选文的主旨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将二者结合起来得出答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联系实际来谈: (1) 要及时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 (2) 保持乐观的心态, 坦然面对生活, 善于发现生活的美; (3) 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需要加以珍惜。

考点五:拓展探究, 综合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因此, 拓展探究、综合运用类阅读题也就应运而生。这类题以选文的某一点为触点, 重在考查考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探究思考的能力。如2008年河南中考阅读题:“阅读下面材料, 结合上文,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1994年, 俄罗斯撑杆跳高选手布勃卡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及超柔软、超强度纤维等材料制成的高科技撑杆的帮助下, 将世界记录提高到6.14米。这相当于跳过了一只长颈鹿。材料二:2000年, 奥运会的游泳赛场上, 澳大利亚‘飞鱼’索普身着一身联体的、模拟鲨鱼皮肤的高科技泳衣, 劈波斩浪, 一人卷走3枚金牌和2枚银牌。”通过阅读, 可以发现两则材料都有一个关键词“高科技”, 两位体育健将都是靠高科技手段取得佳绩的, 因此, 本题的答案也就浮出了水面:高科技能够帮助运动员赛出好成绩。

考点六:理清思路, 理解写法。

理清思路, 就是要弄清文章先写了什么, 后写了什么,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对于记叙文而言, 要注意三种记叙顺序的考查:顺叙、倒叙、插叙;还要注意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的考查。对于说明文而言, 要注意几类说明顺序的考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对于议论文而言, 要弄清文章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如第4题第3个待选答案就涉及了时间顺序。考生在做此题时, 就要先读全文, 然后判断采用的记叙顺序, 选文是一篇游记, 采用的记叙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指导 篇8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把阅读步骤总结归纳为六个字:读、思、审、找、组、述。

一,读。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大前提。拿到文本后,首先要通览全文。虽说是“览”,但也很讲究方法。首先是“览”的速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每分钟五百字左右。二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三要重点关注“关键段落”,如开头结尾段、过渡段、议论抒情部分,因为这些内容是理解文章中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

二,思。不少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一般是先读一遍原文,就急着去做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再去原文寻找答案,这种没有真正吃透文本,没真正读懂原文的答题肯定是错漏百出,得分率很低的。大圣人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阅读理解上一样适用。“读”了不“思”如同没“读”。那么,读后要思什么,怎么思?一般情况下,最起码要围绕几个问题想清楚: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文章的中心、作者的立意、写作意图是什么;4,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正确地理解了这些内容,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审题答题了。

三,审。即审题。这是答题前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许多考生平时在训练时不注意审题,没弄清题意,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抓片言只语就匆忙作答,导致失分惨重。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抓题目的关键词。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深刻含义;“△△”词语的含义。又如: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的关键词都在加点的词上,如果在审题的时候,关注到这些词,答题的方向就不会错。

2)抓答题导向。很多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就已经隐含了答题方向和答题层次。如有这么一·道题目:将第④段画线句与下文这段话作比较,分析两者在写法上和作用上的异同。那么,考生在看到此题目时,第一步要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第二步就是找写法上的异同,第三步找作用上的异同。

3)看分数分配。一道题分配多少分,这也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暗示。比如某题分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即可。又如某题分配给4分,要求考生分条概括出来,那么考生在概括时要么是一点,要么是两点,一般不会是三点或五点。

四,找。即围绕题目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答题。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对文本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论出什么题目,总不能是天马行空,胡乱出题。出题者一定是依据文本内容、中心,或写作意图,或联系生活的思考出题。由此,我们答题时,只要能找到相关信息或隐含的内容,答题就不难了。如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又如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寻求联系,总结归纳,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寻找信息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找“准”,即能与题目意思相对应的内容。二要找“全”,切忌只看“枝干”不看“树叶”,如文本中的“除此以外”“另一方面”“另外”这些词语之后的内容,往往会被忽略,以致脱漏了答案要点。五,组。这是答题前对“找到的相关信息”作处理的重要环节。对相关信息的组织可有几种方法:1,筛选法。即把找到的语句进行压缩,除去枝叶部分,提取主要的内容。2,整合法。有的答案不一定集中在一处或两处,这就需要考生将找得的相关信息整理,合并成一个个要点。3,概括法。当所找的信息是一大段时,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六,述。这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环节。即将所想好的答案用语言文字将其描述出来。表述时也应注意几点:1,用语要根据文体的特征。如记叙文多使用“记叙了”、“描绘了”。说明文多使用“介绍了”、“说明了”。议论文多使用“论证了”、“论述了”。2,用语准确。如果能用原文词句回答的,最好用原文的或用其同义词、近义词:如果不能用原文来回答的,概括时,要力求明白作者的立意和写作意图,切忌弄错感情色彩。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试题下一篇:社区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