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自查报告(推荐10篇)
第六项工作,依法维护权益。就是进一步的来搞执法力度,执法力度要加强,对于侵犯少年儿童的情况给予打击,对于犯罪的,我们将其绳之以法。
顾秀莲说,实际上,现在各条战线都在着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近,国务院就成立了农民工联席会议制度,把农村儿童问题也统一规划进去了。现在各个部门,除了中央、国务院重视,各个部门都在重视。比如说,公安部门也下了通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力,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教育部一定要把留守儿童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入学问题作为重要的问题,全国妇联从上到下启动了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还有关爱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比如说,四月妇联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留守儿童怎么办的问题,他们搞了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这个行动使得2409个乡镇,有39万个留守儿童受益,现在各地都在做,比如XX、XX,他们已经把留守儿童纳入寄宿学校,……,结合起来解决。
(一) 背景介绍
目前, 媒体高度关注“性侵害”事件, 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由于远离父母、生活无人督促、行为欠规范, 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性侵少年这种兽行刺痛了公众的内心, 对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暑假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 可以与父母团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 他们留在乡下家中陪爷爷奶奶, 但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大隐患。很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的陪同下, 独自去河边、池塘游泳, 发生危情致多个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 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 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为21.9%。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 5年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泗洲头镇被蜿蜒的山水围绕, 村与村之间相隔近半小时的路程。泗洲头初级中学是泗洲头镇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读完小学后可升入中学就读, 但交通颇具不便多需乘公车。该中学共有教学班10班, 学生数416人, 教职工总数32人, 专任教师26人。据统计, 该镇留守儿童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该校与宁波大红学院合作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起, 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此进行军事夏令营计划。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全面提升学生的两项体育技能, 一项文艺风采即“2+1”模式。团队将以国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为主, 辅之以文化课程并专门准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及教案。
(二) 调研目的
中国梦是汇聚每位国人梦想的代名词。象山泗州头中学承载了两代人的梦, 使少年学会感恩、青年懂得回报。“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期, 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成长阶段,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 培养道德情操, 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 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缺乏学校有效引导, 缺少家庭温暖、社会关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长受到不良影响, 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通过军训夏令营, 学员懂得约束、提醒自己改掉陋习,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独立克服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困难,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会团体协作。本次调研以支教团队开展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泗洲头镇中学”学生作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支教团队的实践总结, 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 力求明确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依此有针对性地得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并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此次调查, 实际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100份, 回收率为100%。问卷分发到泗洲头镇附近村子及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的学员, 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除了问卷调查之外, 我们还通过文献查询对留守儿童现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 其次对儿童、村妇女主任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 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占40% (如图1) 。父母多为改善生活条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未来而远走他方谋生计, 并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 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 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已是普遍现象, 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这些都将危害孩子健康发展, 家长应引起警示。但该地政策辅助及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家庭收入与支出不对等时, 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 造成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规模流动, 剩下老幼。
超过一半的有效问卷即72% (如图2) 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好的习惯极易言传身教给孩子。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交流, 教给他们为人生处世的方法。
已有12% (如图3) 的留守儿童表示当爸妈不在家时不会想念, 48%的孩子表示偶尔会想爸妈。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引起社会警示, 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替代不了亲情的重要性。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只有28% (如图4) 的学生会请教老师, 还有12%的学生选择沉默。“师者, 传道授惑解惑也”, 这让很多教学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 还应多注意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增强沟通能力。学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 规避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
三、留守儿童现状及支教效果
(一) 留守儿童现状
1. 逆反心理严重。
走访村妇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几年升学率降低后, 村里加大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 现在村里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正在逐渐好转。她不赞同隔代教育, 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代沟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 老一辈特别溺爱。村里有实例, 父母外出打工, 孩子留给老人带。孩子十多岁时, 性格叛逆、接触社会上的人学会抽烟、不听劝, 去年上半年该孩子的父母将其带去上海读职高。实例告诫我们, 父母不在身边会造成孩子过于早熟, 有时他们会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儿童在性格发展上会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 加上心理封闭、渴望亲情, 极易走上不归路。
2. 父母“只出钱、不出力”的错误观念。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其实不然, 这是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导孩子职责的体现。“物质皆放养”错误的观念, 致使很多孩子成为享乐主义者, 存在拜金主义思想, 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
3. 沟通交际能力差, 遇到问题无法寻求解决。
在军训夏令营活动中, 出现学员因口角之争而打架事件。在场的人很多都无人劝架, 显现了现代人的冷漠。当沟通出现障碍则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 支教效果
该社会实践团队为短期支教, 由教师带领包括学生党员及军训教导队成员组成的21人支教队伍, 分两批开展的多方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教育, 侧重于学校相对缺乏的身体素质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开展形象生动的演习活动,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其为短期实践, 只能起到入门作用, 缺乏点对点的互动, 对学生的长久关注度不足。
为响应国家关爱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春泥计划”, 阳光假日学校是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学校, 旨在将留守儿童聚在一起统一教学, 避免发生“假日悲剧”。象山镇宣传部陈主任表示, 该团队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计划”, 希望能与我校结成帮扶关系, 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题教育。这是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升华, 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对策
(一) 社会方面
加大关注留守儿童的力度、整合资源, 面向全社会, 全面推进“春泥计划”, 基本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政府方面
发展本土经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泗洲头农业开发特色明显呈现万亩围塘、万亩杨梅生产基地、万亩滩涂、千亩药材、千亩桑园、千亩苗林、灵岩山脚的百亩桂花林、杨家桥溪旁的十里桃花沟的新格局。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 学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并根据学生特性两两结对, 让他们除学习外都能互相帮忙健全留守儿童结对政策。其次, 注重择师标准, 对在职教师进行月考核;多开展校园活动, 如科学小发明、文化节、手工制作等, 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制度化家访, 根据教学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加学生强思想道德建设, 学校应配备一两名专业心理老师, 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时反映班里学生思想的变化。最后, 重视寄宿管理制度, 合理规划学生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
(四) 家庭方面
多元沟通, 体现在孩子、老师、家长三方的有机结合。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 可将每天的作业短信形式发至家长手机以便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将家校联系本交给家长签字,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适当对其进行磨难性教育。
五、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会理应对其高度关注, 但在舆论监督上尤其是新媒体应当适可而止, 过多揭发社会阴暗面易引发社会恐慌, 同时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社会、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机结合, “多管齐下”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秉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念, 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少年。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2]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王捍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1) .
[4]叶敬忠, 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据全国妇联2010年公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近3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无法享受到市民待遇,他们的身份和生活状态无法做到家庭式迁移,迫使他们将子女依然留在农村。随着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加大,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并有不断增长趋势。黑龙江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其现有留守儿童145750人,年龄在6-14岁居多,年龄普遍偏小,正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属照顾,致使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学习成绩和初中教育的在学率大幅下降,若无家人和学校的及时引导,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易出现情感缺失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2.留守儿童易存在成绩欠佳现象
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此次受访中达到大专及本科学历仅占10.5%,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
3.留守儿童易产生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监护人无暇顾及儿童的心理变化,这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易使儿童产生心理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不利的心理问题。
4.留守儿童存在道德行为较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当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需要家庭的关爱,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的努力。
社会方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农村就业环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在家就业,从根本上解决父母与儿童分隔两地的问题,让父母留在家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保证流动农民的权利,降低学校入学门槛,在社会保障和子女入学方面给予优惠,改善城市打工子弟小学教学环境,使农民工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可以随父母到打工的地方生活。加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其办学行为。
学校方面,一是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道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三是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五是注重培训。尽可能对临时监护人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常识,开展一些座谈会,让他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
在家庭方面,在外务工的家长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知老师,定期与儿童进行沟通,尤其年龄在11岁以上的儿童,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家长更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不要只关注儿童的学习,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要关注儿童的思想和心理变化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才不会误入歧途。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务工多年,与孩子很少有机会进行沟通,不知道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因此我们应该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着力改善我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对我校前一阶段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实情。
同心寨小学位于叶邑镇同心寨村。我校有148名学生,学生来源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我校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调查工作。从调查结果来看:学校留守儿童总数为30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0%,其中男生13人,女生17人,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群体的生活与学习、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发展,牵动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
农村留守儿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外)祖父母监护型,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形式,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70%;二是父母单方监护型,就是由父亲或母亲一方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18%;三是亲朋监护型,即由亲戚(非直系亲属)朋友代为监护,属于这种类型的“留守儿童”约占12%。“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有效监护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公平。关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而且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未来负责的体现;不仅是对我校服务的乡村不断发展的劳务经济的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创新思路,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五个一”的要求,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详细记录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保证每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帮扶老师;每月每位留守儿童都能通过“亲情电话”与家长交流一次;每位教师每月都要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交流一次;每学期对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心理咨询。科学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教育,将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作为重点对象,加强教育引导,努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协调力量,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担任小组成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学校先后出台了《农村留守儿童奖励制度》《农村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工作人员职责》《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做到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有章可循。
3.政教处负责建立和完善每位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情况,明确每位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老师,开展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活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4.学校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法制、青春期、卫生和安全等专题教育,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5.在班级内班主任组织班干部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6.学校老师积极向家长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家长依法履行第一监护人的责任,在进城务工时妥善安排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四、拓宽思路,开展“九个一”育人活动。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臵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臵有档案资料柜并分班存放学校留守儿童档案袋,有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和DVD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展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4.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5.谈一次心。帮扶教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6.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聚会。各班要建好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生日,记入档案,要大力开展向留守儿童送一句生日祝福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位留守儿童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7.读一本好书。帮扶教师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帮扶教师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9.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为家庭、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校作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足了,学习功课积极了,自立能力强了,自理本领多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各班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五、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仍然困难,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2.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验不足,活动开展还不令人满意。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打工地点不固定,联系电话号码时有更换,再取得联系十分困难。
4.我校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建立并已经向留守儿童开放,但是我校“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是最近建设的。如何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作用,让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还有待于各级领导关心、支持,更有待于自我加压、自我探索。
六、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1.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积极摸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引领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学习、生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春风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未来!
同心寨小学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我校地处梅河口市东南方向的牛心顶镇。牛心顶镇交通、通讯便捷。国道202线,省道103线呈十字形从牛心顶镇区通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因此,这里许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创业,导致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我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高度重视,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力求在成长、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多多给予他们帮助,使远离父母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现将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做如下自查:
一、学校自然情况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在校总人数为862人,留守儿童93人,其中女生为42人, 在校就餐为64人,乘坐校车为57人。
二、自查情况
㈠目前所做工作
1.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5.为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特购臵了心理辅导书籍和体检仪器,并且常备一些药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如家。
6.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金钱或物质方面的帮扶。为困难留守儿童免除就餐费用和乘坐校车费用,为他们增添保暖衣物、鞋袜,送上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排除生活上的困难。
8.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讲座,从情感、安全方面对留守儿童培训教育,使孩子心理和身体共同成长。
㈡经验体会
1.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家访和家长会,教师要与留守家里的监护人很好的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重点起到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以来,教师成了监护人、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2.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老师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上给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臵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日记是每天都要查阅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3.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特别是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这些活动来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
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㈣思考与建议
1.留守儿童所在的班级,老师要多花时间从学习、情感上去予以关心,学校可以开办留守儿童之家等。
2.在节假日,学校要多开展送温暖给留守儿童的活动,可以让留守儿童利用学校的电话给父母通话,用学校的电脑和父母视频见面。
3.学校要在宣传上长期做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
4.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5.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自 查 报 告
城关八小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二日 城关八小“留守儿童之家”
自查报告
我校座落在城关镇皇店村内,304省道从门前经过,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人文气息浓郁,是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秀的老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尤其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实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我们的做法是: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出现了部分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他们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我校像这样的留守儿童就有40余人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却无力的关爱中徘徊,恰恰大多也是老、弱、病、残、文盲、半文盲。这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多么不利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学生是祖国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与相关领导的关注和极度重视。面对现状,在上级各级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关爱工程,把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立为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关爱工程中第一阵地的作用。
二、组织保障,构建网络
1、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由学校校长毕勋任组长、苏文龙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任成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2、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教育科研为切入点,走特色办校之路,开始探索和尝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立体育人网络:一是寻找代理爸爸和妈妈;二是学校政教处具体负责,各班主任具体实施,师生员工多位一体,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
三、拓宽思路,活动育人,开展“八个一”活动
1、建好一个“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室内布置做到温馨、人性化、有文化品位,配置有档案资柜有一部电话机、一台电脑和DVD机、有一定数量的艺体器材、有可供阅读的图书,每天安排一名老师轮流值班管理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并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在“家”中开发活动。
2、开通一部亲情电话。
学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为留守儿童在休息时、双休日或节假日与家长联系、沟通提供方便,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
3、落实一名代理家长
每位留守儿童落实一名代理家长,每位老师必须作一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尤其是做无人监护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4、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班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让学生身心都健康。
5、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各班要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组织“留守儿童”至少参加一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6、谈一次心。代理家长每周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情绪、交友、身体等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7、读一本好书。老师或代理家长指导学生每学期读一本好书。三年级以上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分年级段进行书评,陶冶学生的情操。
8、写一封亲情书信。代理家长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利用传统节日、长辈生日、寒暑假等特殊日子给远方的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校作了大量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自信心有了,自理本领多了,自立能力强了,理解父母深了,人格更加健全了,学校教学质量也显著上升了。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努力践行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谨遵“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校训,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城关八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在家庭发展中首先考虑儿童利益;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坚持政府主导。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坚持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三)总体目标。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提高监护能力。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要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县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要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的监护监督等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机关指导和协助中小学校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工会、共青团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残联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残疾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财税部门要依法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6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五、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符合落户条件的要有序推进其本人及家属落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要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倡导用工单位、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为其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多帮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各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就业创业的,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笔者对榆林全市50多所乡村学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山区乡村学校留守儿童一般占到10%~25%左右,有少数学校留守儿童数甚至超过一半。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相比,个性差异较大。这些孩子普遍存在消极自卑、孤僻厌世、抑郁等心理问题,行为表现为胆怯、烦乱、迷茫,在校学习成绩一般较差。针对这些现象,调整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已成为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就留守儿童德育这一课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专人负责,广泛动员,提高社会关注度,做到留守儿童帮扶全覆盖。
1.乡村学校,特别是留守儿童比较多的学校,应配备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对每个留守儿童应建立管理档案,可按其家庭状况、由谁来看管抚养、父母是否都在外地打工、是否托管、在校表现等情况造册登记,分类管理。
2.学校对家庭特困的儿童,可争取国家救助资金进行救助,也可选择企业等爱心人士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对于失去父母的个别托管、失学儿童,应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动员邻居、爱心人士、代课老师等作为临时代理监护人,与政府和有关慈善机构共同帮其寻找合适的家庭或爱心人士作为代理监护人,帮他们建立一个“家”,使这些孩子生活、学习有着落。同时学校应组织动员全体师生进行结对帮扶,也可让同班、同宿舍同学互帮互助,从生活上、情感上给予关心照顾。
3.利用广电、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深入动员,拓宽帮扶渠道,联系当地的企业、民政妇联、公益组织、乡村领导等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帮扶团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帮扶对象。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建立起一个学校、家庭及爱心人士组成的帮扶网络体系,力争使所有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帮扶,真正做到不让一个留守儿童辍学,不让一个托管儿童成为四处游荡的“野孩子”。
二、亲情化教育,全方位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快乐的家园。
每个托管的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学校应动员班主任和主管老师,采取家访、谈话、走访邻居等形式,调查摸清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境况以及身体状况等。注意观察留守儿童在课堂及平时的举止言谈,揣摩其行为表现中的细微差别。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每个儿童的心理、行为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1.学校应告知留守儿童父母,督促其履行作为第一责任人应尽的职责:要求父母做到每月或半年要和孩子见面沟通一次,一年至少必须和孩子有一次团聚,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氛围,消除对父母的陌生感,逐步克服自卑孤独情绪。
2.开通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每周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一次电话(有条件的可以视频)进行亲情沟通。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梦想小屋”,配备心理咨询老师,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3.学校应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动员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教:对母亲不在身边的,尽量选择女性教师帮教,对父亲外出的可选择男性教师帮教;对父母双方都外出以及少数拖管儿童,学校应该让班主任或带课老师作为重点帮教对象,共同帮教。要从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做起,教他们洗漱穿衣,铺床叠被,正确处理生理问题等,使留守儿童渐渐将老师当成父母一样看待,无形中建立起父子、母子真情,在生活上能够享受一个完整家庭孩子能够得到的亲情真爱。
4.对性格孤僻,自卑感强,胆小怕事的留守儿童,教师应有意让其多参加一些文体娱乐活动,课堂上多提问,让其多与同学互动,发现其微小的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班主任也可有意让其担任班干部,增强其自信心;活动课有意安排其他孩子和留守儿童一起玩耍,做游戏等,逐渐消除其孤僻自卑心理,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少数特困、心理症结严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作为重点关爱对象。要求代理监护人、任课老师及班主任,更应像父母一样体贴入微。在生活上,应观察孩子每天是冷是暖,是否有心事等;在学习上,上课注意力是否集中,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应了如指掌。
三、发挥家长学校引领作用,改变家教现状,促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1.针对留守儿童多半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现状,学校应有效利用家长学校,有计划地举办专题讲座,宣传家教基本知识,学习安全法律常识。对一些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家长,学校也可动员教师、学生组成学雷锋小组,利用节假日送教到家,帮助这些留守家长们读书看报,共同学习,了解家教知识,育儿常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做好家教。针对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学校可将生理卫生知识,如何防御性侵犯,怎样鉴别网上有害信息等家教常识,印成宣传材料发给留守儿童家长和周围群众共同学习,使每位家长都能认识到掌握儿童心、身安全预防知识的重要性,逐步改善家教环境。
2.聘请公安司法人员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为留守儿童和家长讲授安全、法律知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当地的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家长、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防御措施,让留守儿童清楚平时在校内外应怎样保护自己;知道遇到危险第一时间告诉家长、老师;做到上学外出必须结伴而行等。有条件的学校,也可进行安全自救、防暴逃生演练,让孩子们掌握一般的自救措施和安全逃生要领,知道遇到坏人应怎样冷静应对,增强自身保护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家长、儿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让家长们也能了解电脑使用常识,能够鉴别网上的有害信息,提高儿童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总之,要改变家教现状,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教育合力,确保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成长。
四、培养自主能力,涵养传统美德,坚定留守儿童建设家乡的理想信念。
学校应利用劳动技术课,尽早教会留守儿童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基本要领,掌握用水、用电的一般常识。让每个留守儿童饮食起居能自己操作,亲身体验,掌握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做到生活能自理。从小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的好习惯,感知动手的快乐,培养劳动兴趣,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在生活上对父母对家庭的依赖性。利用小农场等实验基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劳动中磨炼健全的体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生活中劳动的艰辛,增强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多帮爷爷奶奶做家务,打扫卫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劳动中消除与隔辈的情感代沟,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品德,从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邀请乡村干部讲乡情村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在与今天对比中自然萌发爱乡之情。组织浏览当地风景名胜,观光保护秀美山川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以物激情,以景染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山河的美丽。激励深化留守儿童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坚定其改变家乡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想信念。
为贯彻落实皖政[2012]1号文件和池女字[2012]10号文件精神,搭建关爱留守儿童互动平台,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梅龙街道妇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2012年计划在我街道建设1所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立满足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学习和文化生活需求,设施较齐全、运转有效的活动阵地。3月份以来,街道妇联按照既定工作计划,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各项工作能按时间进度有序推进,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留守儿童活动室建设完成情况
1、完成了活动室的选址并挂牌。按照资源共享、方便群众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选择留守儿童比较集中、工作基础比较好的村综合文化站作为建设点,在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实地考察,3月确定了选址,梅龙街道选点在中梅村,活动室的建设总面积约90平方米,设图书阅览室和体育活动室,现已挂牌。
2、征募“爱心妈妈”。为发挥活动室的作用,街道妇联广泛向社会各界征募“爱心妈妈”,建立了一支参与活动室的活动,与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队伍。截止目前,已征募“爱心妈妈”11名。
3、完成了留守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街道妇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
4、召开校留守学生交流会。为了关注关爱留守学生,2月23日,街
道妇联联合桐梓山中学召开了本校留守学生交流会,传达布置街道妇联对留守孩子的关爱举措和团支部将开展的有关活动。将现有的“留守孩子之家”这块阵地建设成留守学生在学校里真正的“快乐之家”,以助孩子们身心更好的成长。
5、完善制度、专人管理。为确保留守儿童活动室发挥阵地和平台的作用,确定了责任心强、有爱心、有管理经验、愿奉献的同志任管理员。3月29日,我街道召开会议,确定吴庭宇同志为流动流守儿童活动室分管领导,张祥同志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员,完善了管理员职责、日常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和体育器材管理等制度,各项制度已上墙。为活动室的正常开放和开展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6、制定活动方案,开展活动。围绕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情感慰籍、道德养成及贫困关爱等制度制定了全年活动计划。4月12日,梅龙中学初二
(2)班全体同学在街道妇联的组织下观看《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雷锋经典电影,旨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月4日,街道妇联、团委组织留守儿童到梅龙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提倡尊老、爱老、敬老精神,增强孩子们为社会服务贡献的意识。抓住“六一”节日,以“牵手文明、快乐成长”主题开展了慰问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走进军营和消防官兵一起庆“六一”、、暑假安全常识教育辅导讲坐、乒乓球比赛等系列活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图书未到位,对活动室的活动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2、在与留守流动儿童的互动上需进一步创新。
3、在寻求社会关爱上要进一步拓宽渠道。
三、下一步打算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06-27
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01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11-10
同心寨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情况自查报告05-30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作文09-25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书12-0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关于留守儿童,英文论文06-05
关于“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的调研报告07-18
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