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通用10篇)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篇1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作为新教师,每月都逃不过一节展示课。本月是开学来的第一个月,也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月。这个月的亮相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之前由于钢叉舞的排练,每晚排练回到家已经十来点了,根本就没有时间和力气再去想,去准备。就这么一拖拖到了月底,我匆匆忙忙选了这节语言课,然后制作教具,试教。最后,课终于在我的“日思夜想”中结束了。庆幸的是,我的课还是比较顺利的上下来了,这要感谢我们中二班的孩子对我的配合,更感谢我的导师——马建红老师,她的认真和耐心给了我的帮助和指导。课结束了,我也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经过这次磨练,以后会更好。

首先说一说我的选课,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游戏永远是他们的最爱。捉迷藏这一游戏是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之一,不管玩多少次,孩子们总是那么高兴。散文诗《捉迷藏》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将黑夜、太阳和颜色都赋予了生命,把大自然中万物的颜色,说成是和太阳在捉迷藏,这种富有游戏性、趣味性的活动正符合了孩子的兴趣特点。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欣赏散文诗,体会诗歌中的游戏意味,感受诗中丰富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要表现方式。通过仿编等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第一环节导入时,我以“捉迷藏”游戏为主线导入,紧接着出示调皮的太阳,让孩子们仿佛沉浸在游戏的氛围里,同时为学习散文诗做铺垫。

第二环节我结合图片,带领幼儿欣赏并学习散文诗。共欣赏了两遍,第一遍我用较慢的语速朗诵了散文诗,幼儿欣赏后能把所有的颜色宝宝都找了出来,但没有按照顺序排列。这其实是我第一次试教时出现的问题,后来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改进了教案,在此又多加了一个环节:颜色宝宝们躲的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听它们躲起来的部分吧。在再次听后,孩子们顺利的把顺序也找出来了。之后颜色宝宝躲在哪里这一环节也挺顺利的,在我的引导下能以“X颜色躲在XX里”的句式说出颜色们躲得地方。这一环节我其实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欣赏和学习散文诗,在此体会做游戏的有趣,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同时在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同时在视线上加深幼儿的记忆。

第二遍欣赏,我以感受散文诗中优美的语句,理解黑夜和白天的神奇变化为教学目的。最后带领幼儿在背景音乐中一起念散文诗,为的是加深对句式的印象,为下一步的仿编做铺垫。在这各环节中,问题:黑夜解开手帕,等太阳睁开眼睛是什么时候了呢?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幼儿不能很快回答出来,再加上我的引导也不是很明白,最后在我的帮助下,准确的说是我告诉了他们答案。这也是新教师的一个通病,在有二回答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新教师容易紧张,没有很好的引导经验只好把答案直接说了算出来。这是需要我们新教师不断积累经验并积极去探索的一个问题。

第三环节,幼儿尝试仿编诗句。教师引导还有更多的颜色宝宝在等着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通过“X颜色躲在XX里”的句式的创编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同时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也比较顺利,但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还不是很丰富,颜色与事物的联系不够紧密,对深蓝色较陌生。

最后一环节通过游戏巩固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 篇2

1.认真观察生活环境,寻找身边各种各样的线。

2.认识、了解生活环境中各种线的特性,能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各种线的作用和特性。

3.外出活动中,能注意安全,遵守纪律。

活动重点:

认真观察生活环境,寻找身边各种各样的线。

活动难点:

认识、了解生活环境中各种线的特性,能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各种线的作用和特性。

活动准备:

1.照相机,电视机、电脑。

2.事先在校园附近观察一下哪些地方有线。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激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线条的兴趣。

师: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线?都有什么线?(斑马线、电线、商店里的包装线等)

二、安全教育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出去,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线,看看哪里有线,是什么线?用来干什么的?

师:你们说我们外出活动,要注意什么?

师:要注意安全,要听老师的话,小眼睛看好前面,紧跟前面的小朋友。

三、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商业街,按商店特性请幼儿观察各种线的使用方式。例如:

——文具礼品店:包装礼物、摇动悬挂饰品。

——手工艺品店:编织毛衣。

——服装店:缝衣服。

——运动用品店:跳绳等。

1.教师带领幼儿到校园附近找一找,看一看,哪些地方有线?都是什么线?用来干什么的?

2.教师适当的向幼儿讲解,告诉他们这些线条的作用,同时教师用相机把看见的线拍下来。

四、回幼儿园,大家一起分享途中的趣事,并就各自观察到的线进行交流。

师:你都找到了哪些线呢?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刚刚发现的线。(教师播放社区活动中所拍到的线的照片)

师:看看这是什么线?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五、总结

师: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藏着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线,请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再去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有线,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活动延伸:

中班语言《彩色牛奶》课后反思 篇3

中班语言《彩色牛奶》课后反思

为了迎接区保教常规督查,我准备了一节语言课《彩色牛奶》,在试教后,结合年级组听课老师的意见及自己的感受,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

一、环节设计要紧扣目标。

这节语言课有两个目标,分别是:

1、理解故事,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变色后的愉悦心情。

2、能根据故事内容尝试用“我喂奶牛吃XXX挤出XXX的牛奶”的句式进行大胆仿编。结合目标,这个活动共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中通过提问:“你认识吗?他有什么本领?牛奶是什么颜色的?那你们见过彩色的牛奶吗?”通过幼儿生活经验和故事内容的冲突,让幼儿初步感受“神奇”这个词的具体含义,为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请幼儿分段欣赏故事,为下面的创编做准备,同样也是为了达到目标一:理解故事,体验故事中小动物们变色后的愉悦心情。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注意力也很好,很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很乐于动脑筋。第三个环节完整欣赏故事,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有个完整性的理解,并尝试跟着一起说说,回忆第二个环节中的“彩色牛奶”的变化过程。可是在正式进行的时候,由于我担心幼儿不会说,自己说得比较多,以至于幼儿说的少了。其实,按照现场学习力来看,孩子们是能够自己说出这个故事的。第四个环节是游戏“喂奶牛吃蔬菜”,尝试用故事中的句式结构仿编,表达“变”的过程。由于幼儿的前期经验不足,对部分蔬菜不认识,图片也局限于蔬菜,不足以丰富幼儿的认知要求。

二、句式学习要层层递进。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在语言经验上还不够敏感与丰富,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能有的放矢,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例如:将奶牛的四次“变色”的不同经历,分阶段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完成。如:第一次以教师讲述为主,边讲述故事边出示图片,通过个别提问,集体学习,让幼儿充分学习句式,为下面的内容打好基础;第二次只出示“灰狐狸、西红柿、红牛奶”的图片,让幼儿猜测会变成什么?以幼儿的自主观察、讲述为主;第三次再减少一张图片,引导幼儿自由讲述;最后一次只出示“小黑猫”和“小绿猫”,让幼儿自由猜测是喂奶牛吃了什么而变色的。这样逐层递进,可以让幼儿更有新鲜感和挑战感。

三、课堂互动要及时有效。

有了前面句式学习的基础,幼儿在猜测小黑猫变色的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我并没有局限孩子的思维,只要他说出的是绿色的食物,我都给予肯定。在最后总结时,我也以孩子的立场改编了故事内容:“小黑猫给奶牛吃绿色的食物,就挤出绿色的牛奶,小黑猫喝了变成一只小绿猫。”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同时,在四次变色后,我并没有结束第二环节直接进入完整欣赏,而是继续追问:“怎样才能变回原来的颜色呢” ?孩子们能够从故事的逻辑思维中立刻推断出:小白兔只要再喝一杯白色的牛奶就能变回去了„„”我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方法“只要再喝一杯和自己原来一样颜色的牛奶,就变回去了”,及时有效地回应,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

当然,活动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最后环节,要求幼儿以“我喂奶牛吃XXX挤出XXX的牛奶„”这样的句式来仿编,突然的角色变换和任务要求,容易让幼儿无所适从。有一些孩子还是一小动物的身份来仿编的,而有的孩子会说:“我给奶牛吃绿色的青菜,就挤出绿色的牛奶,小黑猫喝了变成一只小绿猫。”人称的不统一容易让幼儿混淆。

2、同时,本活动的重点在“彩色”,作为一个语言活动,与彩色有关的成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渗透。

3、故事的情境营造的不够,教师的语言没有体现神奇色彩。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篇4

1。运用画、剪、贴等技能在保鲜袋上制作小动物形象,并利用一次性纸杯和吸管做成吹气玩具。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体验美工创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课件、范作、保鲜袋、一次性纸杯、吸管、各色彩纸、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今天小动物们要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猜猜这里藏着谁?”(出示范作)

(2)幼儿猜测。老师揭晓谜底。

2。引导幼儿讨论吹气玩具的制作方法。

“做这么可爱又好玩的吹气玩具需要哪些材料?”

“应该怎么做?”

3。教师播放PPT课件,示范吹起玩具的做法。

(1)在彩纸上画好自己喜欢小动物的眼睛、鼻子、嘴巴以及耳朵、胡子等。

(2)将剪好的小动物的眼睛、鼻子、嘴巴以及耳朵、胡子贴到保鲜袋上,注意袋口向下。

(3)将做好的小动物保鲜袋用双面胶贴到一次性纸杯上。

(4)在纸杯的小孔里插上一根吸管,将小动物藏到纸杯里。

4。幼儿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差的幼儿完成作品。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篇5

先来说说这个活动最初的孕育过程吧。

我觉得每一次的教学展示活动,对我们执教的老师来说,最困难的就是选材这个环节,因为选择题材的好坏于否,可能会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在选择题材时,我还是花了很多的精力,想了很多的方案,也在网上搜集了许多的优秀教案,可是都不怎么满意,但是就在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无意间我发现在我们教室底层的楼道里,放置了许多的电线,而且这些电线颜色很漂亮,有粗有细,最重要的是,我发现,电线本身既有一定的钢性又柔软易曲折,是弯折造型的好材料。从小蒋那听说这些是电工师傅刚换下来的废旧电线,这样的话不就能废物利用,这可是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再一次利用啊。

于是我马上就在想,能不能在电线上做做文章呢?或许也是不错的教学题材呢。之后我立刻征求了马老师以及办公室同事的意见,她们也都赞同我的想法,觉得用电线来做文章可行,只要设计的好,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而且大家马上建议说,这个活动袁老师在送教下乡时上过电线造型画的类似活动,可以向她请教一下。我虽然有这个想法,但还是很担心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能力,是否能配合老师?是否可以将电线进行简单的造型?可是袁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也给我了很多的建议和经验,马老师也帮我出了很多的主意,使我坚定从电线上来好好做做文章,设计一个适合我们中班幼儿的美术教学活动。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个活动是如何成熟起来的过程。

在确定题材之后,我反复尝试着设计了几个实施方案,可能这也是我们执教老师必须要经过的又一个痛苦的选择过程吧。我也一样,在一遍遍的肯定、推敲、否定的重复中寻求着最好的教学方案和活动的设计环节,一会想在教学中寻求突破,使电线宝宝能“神奇般的站立起来”;一会又在考虑是不是可以大胆一点,让孩子们分组进行组合画的操作,展现孩子们的合作能力;一会又觉得还是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的能力水平,引导幼儿简单的进行电线造型。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推敲、尝试的过程中,自己就好象真正亲身经历了一次次的教学,也正是从不断的失败中,我终于找到了自己认为的最为合理和恰当的方案。在最终确定用电线来进行造型和组合画之后,我就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确定为:任意弯折电线,大胆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培养幼儿大胆尝试,用电线组合作画。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活动最最重要的一个阶段,那就是诞生阶段。

那么如何引导幼儿用电线来造型?怎么样能使幼儿把一件件的电线作品进行巧妙的组合,使其成为一幅好看的画呢?一方面为了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的启发引导幼儿,也就是诱发幼儿的积极思维,打开创作思路,大胆操作,让孩子们从中获得小小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想,这点很重要,因为前不久的公开课《石头变变变》时,徐老师已经教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启发引导幼儿打开思路的方法”,我想只要能够很好的变通一下,一定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的。于是,我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看一看、玩一玩、做一做,借助色彩鲜艳、可随意造型的电线,以观察性、开放性提问为中介,如出示电线之后,教师通过变魔术的形式把直直的电线变成了“o”,以“看看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形状?你看上去像什么?”。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兴趣被挑动起来时,我马上即兴的请了一位幼儿上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将“o”形变一变,变成了一个爱心的造型,虽然是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使孩子们一下子有了“我也想试一试的愿望”,并且也给之后孩子们自己来进行造型操作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给了孩子们“原来用电线变魔术并不难,我也能行”的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随之,在个别小朋友的提议下,教师在投影仪下又完整的进行了小兔子的造型,简单的造型之后,又抛出“你看看,这样给它变一变是不是更像xx了?”的问题,又借助多媒体让孩子欣赏了更多的作品范例,在这样一步步的启发和引导过程中,使幼儿慢慢的打开了思维。

有了看一看,想一想作为基础,于是,幼儿在动手玩一玩时,就更加大胆,我很高兴的看到,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有了求异思维,我想正是因为有了求异思维,所以创造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可以看到,小朋友在进行电线造型时,想象很丰富,没有我在之前预料的会有一味模仿别人的情况,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能够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还是因为之前的启发和引导的作品,但唯一我觉得遗憾的是,我没有马上拿出一两件孩子的作品给孩子简单的讲解和评价,哪怕是拿起来看一看,这样或许会让其他幼儿有更多的灵感,可能是由于紧张,虽然功课课上过很多次,但每一次我还是会有点紧张,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有点疏忽了,之后沈园长也给我提了出来,说这里如果能简单的评价,效果就会更好了。

进行电线组合画的环节,我认为是这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通过教师的直接演示讲解,以及进一步欣赏组合画的范例,又一次帮助孩子们积累了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经验,在充分感知电线造型的基础上,知道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把电线造型组合起来变成一幅好看的画,自由的表现富有创意的造型组合画。这样的方式与幼儿认识事物及其兴趣特点非常的吻合,因此,这个环节的指导策略是遵循了中班幼儿特有的认知规律引导幼儿进行的一种学习创造活动,是幼儿学习活动主体性的内在表现,也是对之前电线造型这个经验的一种提升。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多种创意,以及对生活中事物关系的一种理解的体现。在评价的环节,我关注到每位孩子的每一件作品,借助投影仪加以呈现,看到同伴的作品能如此的展现时候,我们可以想象幼儿当时的那种幸福的渴望,当然,没有办法一一展示幼儿的作品,又不想孩子们失望,所以提议大家把的作品给在座的老师欣赏,并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让幼儿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小班语言活动的课后教学反思 篇6

一、选材生活化

新《纲要》在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回归生活和游戏,让幼儿的学习课堂生活化、游戏化。这次综合活动《树真好》我充分地考虑了课程的生活化。题材“树”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见的一种植物,对幼儿来说开展这样的题材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乐于参与的。

二、内容整合性

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的整个设计内容整合了科学、数学、社会、语言领域的内容,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让幼儿从多个角度获得了“树”的一个完整概念。

活动的目标定位为:1.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感受树给人们带来的好处。2.感受植树中的各种排列乐趣。从这两点目标上看,就可以发现大班综合活动《树真好》这一内容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这几个领域。而语言领域的内容——欣赏散文诗《树真好》是作为活动延伸,所以我在目标中没有写到。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领域为:科学领域,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分常绿树和落叶树的显著特征。

三、过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幼儿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动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现象、人员等都是幼儿探究的对象,甚至幼儿也会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课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鼓励幼儿自发的、持续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儿看做是有巨大潜能的个体,有智慧的个体。

小小遗憾:

中班语言:捉迷藏 篇7

活动目标:

⒈认识颜色与相应事物之间的关系。

⒉感受诗歌中游戏的意味。

⒊能大胆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1、挂图第六号

⒉材料包:树叶、小草、菊花、白云、天空、玫瑰等图案以及相应的色块(绿、黄、白、蓝、红)。

⒊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我们喜欢捉迷藏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幼:喜欢)

师:“那捉迷藏是怎么玩的呢?”(幼:躲起来)

师:“那怎么躲起来才不容易被发现呢?”(幼:要躲的快,躲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

二、颜色喜欢躲哪里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朋友,它也很喜欢玩捉迷藏,是谁呢?”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师:“太阳公公也喜欢玩捉迷藏,那它喜欢和谁一起玩呢?”“我们来听听下面的散文诗就知道了。”

教师用神秘的口吻朗诵一遍散文诗,同时播放音乐和图片。

师:“太阳公公和谁在玩捉迷藏啊?”(幼:颜色宝宝)

师:“那分别有哪些颜色宝宝?我请个小朋友来说说。”老师依次按顺序出示各种颜色图片。

师:“我们来看看绿颜色宝宝躲在哪里?”(幼:树叶、小草)

师:“为什么要躲在树叶和小草上?”(幼:它们的颜色都是一样的,不容易被发现)

师:“黄颜色宝宝躲在哪里?”请幼儿完整的说一说这句话。“为什么要躲在菊花上?”(幼:菊花能保护黄颜色,一样的颜色。)

师:“白色呢?”(幼:云朵里)“请你完整的.说一说什么色躲在什么里”请幼儿一起说。

师:“蓝色躲在哪?”“那他为什么不能躲在菊花里呢?”

师:“最后红色躲在哪?”“它除了能躲在玫瑰里还能躲在哪?”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画出简笔画。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把他们找出来了,那它们除了可以躲在这些地方以外还可以躲在哪里呢?”“你们能不能从新找个地方让它们躲?”

教师请幼儿说说这些颜色分别还可以躲在哪不容易被发现,并用简笔画把幼儿说的画下来。

师:“刚刚你们都给它们从新找到了躲的地方,那我们来看看太阳公公还能不能找到它们了。”

教师念前后两段,幼儿朗诵仿编的段落。

三、与颜色捉迷藏

师:“那我们也来玩个捉迷藏的游戏吧,每个小朋友身上都有一个圆圈,什么颜色的圆圈就表示你是什么颜色的宝宝。五张桌子上分别放了五个不同颜色的房子,等会我们小朋友要躲到你想躲的房子旁边,躲之前要想一想你是什么颜色的宝宝应该躲到怎么样的房子里,才能不被发现。”“好,现在等老师念到“静悄悄的,躲在里面,”你们在开始躲。”

老师让个别幼儿说说你是什么躲到了什么样的房子里。

教师总结。师:“现在请你们回到自己的椅子上,我们刚刚玩捉迷藏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很好,他找了和自己颜色一样的房子,老师找都找不到他。有的小朋友找了和自己不一样颜色的房子,老师一看就看到他了。”

四、活动延伸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大馅饼》 篇8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美丽的花丛中,蝴蝶在翩翩起舞;葱绿的草丛中,蝈蝈在欢快地跳跃;操场的角落里,蚂蚁在搬运食物……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用故事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搬桌子的时候总有孩子学小蚂蚁的样子,一边搬运一边吆喝着,还有人在一旁加油鼓劲。

这个语言活动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

1、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了解蚂蚁家族的成员间有不同的分工。

2、通过模拟游戏等感受小蚂蚁团结合作的精神,知道人多力量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蚂蚁眼中的大馅饼。

通过一张图片上狮子、香肠、蚂蚁的对比,引发幼儿思考和讨论,在狮子眼里那么不起眼的小香肠,在小蚂蚁的眼里却是一块大馅饼。然后请幼儿猜测他们三者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下面的环节做了铺垫。

2。、大馅饼的故事。

这是活动的核心部分。先请幼儿欣赏vcd,幼儿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印象,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特别是接下来的提问,让幼儿很好地进行了讲述,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幼儿被故事中三种蚂蚁的角色,深深地吸引了,看见他们兴趣这么浓厚,我就临时加入了让幼儿模仿的环节。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小蚂蚁”,他们深深地融入了角色。

3。、齐心协力的小蚂蚁

这是活动的延伸部分,主要让幼儿体验、消化。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袋大米。根据故事中小蚂蚁分工合作的精神,让幼儿将米一起努力运到娃娃家。幼儿非常兴奋,的确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顺利完成了!为整个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提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深刻地了解蚂蚁家族,我找了一写关于蚂蚁家族的材料。在讲述蚂蚁如何繁殖下一代的时候,有的孩子笑场了,这时我应该用科学的思维来引导幼儿,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蚂蚁家族的一些常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段总结,改进!

2、在语言活动中,我充分留给幼儿讲述的时间和机会,幼儿非常乐意模仿、讲述。但由于是集体活动,没有能够请幼儿更多地来表演,我看见幼儿一边讲述的时候一边加了动作,这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蚂蚁家族分工合作的情况,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更多地给幼儿边讲述边表演的机会!

中班语言活动《捉迷藏》课后反思 篇9

一、活动目标

(一)在听听、念念的过程中,感受绕口令的有趣。

(二)学念绕口令,能用较快的速度,清楚的朗诵绕口令。

(三)学习发准绕口令中一些读音相近的字音:小、草、少、桃、猫、鸟、牢等。

二、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大小多少》;幼儿读物《大小多少》。

三、活动过程

(一)倾听绕口令,感受热爱口令的有趣。

1.教师运用轻快的语调、生动的表情有节奏的快速范诵绕口令,幼儿凝神欣赏。

2.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听了后觉得怎么样?它听上去于一般的儿歌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是一首绕口令,读起来朗朗上口、押韵,字的发音有相似之处。

(二)再次欣赏绕口令,了解绕口令的内容。

1.教师放慢速度朗诵绕口令,幼儿再次欣赏。

2.提问:你们听到绕口令中说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出示教学课件中的相应图谱并请幼儿朗诵,提示幼儿发准小、草、少、桃、猫、鸟、牢等字音。

(三)学念绕口令,进一步发准相近字音:小、草、少、桃、猫、鸟、牢等。

1.图谱提示学习:引导幼儿观察图中事物的大小多少,在图谱的提示下,读准内容。

2.接句学习:教师读每句的前半句,幼儿接读后半句,引导幼儿读准字音。

提问:哪些字念起来容易混淆?怎样才能把它们念清楚?

教师加快速度朗诵,鼓励幼儿快速接句。

3.藏图学习

4.加快速度练习:幼儿试着用快一点的速度念绕口令,体会念得快、念得清楚的趣味。

(四)自由结伴练习,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绕口令。

1.幼儿自由结伴,相互念绕口令。

2.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绕口令,引导幼儿自评或互评。

龚娟教学活动反思:《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氛围。整个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幼儿的注意力也相对集中,第一环节导入部分,我是先出示大小字样,让幼儿自己先说一说是什么。因为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幼儿都认识大和小这两个字。所以我想让这两个字作为我的导入环节,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但经过老师们的讨论觉得这个讨论环节不是特别好,应以情感投入来导入。在教具方面:我没有在黑板上画出一句一句线条,导致幼儿看图片很费劲,不知是从上到下,还是从左到右。在最后一个环节仿编活动,“高高的大树上除了住着小鸟,还住着谁呢?”这边语言应该再精炼一点可以说“还住着哪些小动物呢?”在整个活动中,在于体验大树与小鸟之间互相友爱、相互依存的情感。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体现的不明确,我是强加给他们的概念。甚至没有小朋友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所以幼儿在学习儿歌时,只记住了儿歌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而本次活动目标旨在让幼儿既有情感的表达又学会了儿歌。所以我并没有完全的达到预设目标。

王聪教学活动反思:大小多少是一个绕口令,小朋友们在一定程度上清晰的念出绕口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幼儿首先熟悉了绕口令的内容,让他们知道大的是树,小的是草,多的与少的分别是什么,清楚绕口令的内容。绕口令不同于故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幼儿,让小朋友想要知道这个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最后,我让小朋友去室外观察,大与小,多与少的东西。

中班语言老师的手活动反思 篇10

在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图画的作用下,都能跟着一直完整地朗诵诗歌了,但其中我也发现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看似我给孩子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自己看图说一说,并引导幼儿用较完整地语言来表达,在活动中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表现在幼儿对整个图画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我并没有按照幼儿的意愿进行适当调整,还是回到了预设的活动设计中,导致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始有了下降,不但浪费了时间,还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这使我感悟到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需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

不能只注重教学的步骤,而没有真正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反思,使我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安排,都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教学,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上一篇:平泉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下一篇:数学教师研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