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精选8篇)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1

一、DT测试步骤和注意事项。

1、常规测试包括预装测试软件的笔记本电脑、GPS、2台CDMA 1x手机和EVDO测试终端。测试开始前需检查设备连接情况,进行检验性的自测。确认设备正常后,开始进行测试。培养良好的测试习惯,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因为设备故障导致重测造成的资源浪费。

2、测试过程中,关注软件界面网络关键指标。包括Ec/Io,Rx,Tx,TotalSINR,上传下载速率等,了解各参数的意义。

3、测试过程中注意记录异常事件。包括未接通、掉话事件,GPS丢失和端口故障等。

4、完成测试后规范命名保存数据,并将异常事件记录表打包归档。

二、DT测试初步总结

统计本次路测公里数与呼建次数,根据各指标覆盖图对网络覆盖情况做初始评估,标记存在问题的区域。待后台对数据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并以报告形式输出。

三、DT测试的意义。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2

关键词:档案工作,内容,意义

档案工作是管理档案并提供档案信息为社会服务的一项事业。档案工作是指档案馆 (室) 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 提供档案为社会各项事业服务的一项工作。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八项工作, 通常称为档案工作的八个业务环节。

档案工作这八个业务环节是怎样形成的呢?

档案的前身是文件, 而文件是随着工作活动分散形成的, 为了今后使用方便, 需要对分散的文件加以挑选, 择其重要的一部分集中保存, 以备今后利用,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收集工作是指文件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

收集起来的档案是相对零乱的, 因为档案数量较多, 内容复杂, 为管理需要和日后查找方便, 还需要对零乱的档案进行分门别类, 逐步条理化,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档案整理工作是指档案由零乱到系统的过程, 这是档案工作的基础。

由于档案数量日益增多, 有些档案失去了保存价值, 为防止庞杂, 就需要剔除那些丧失了保存价值的档案, 还要区分档案不同的保存价值, 以便分级保管档案和发挥重要档案的作用,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

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因素, 档案总是处于渐变性的自毁过程, 甚至可能遭到突发性的破坏, 比如:纸张发黄, 字迹退色或遭受火灾、水灾, 等等, 为了解决档案的不断损毁和长远利用的矛盾, 就需要将档案妥善地保管起来, 采取各种保护措施, 保证其完整与齐全, 尽量延长其寿命,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保管工作。

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 首先需要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做到“胸中有数”, 因此,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状况进行数量的统计、分析和研究, 就形成了档案的统计工作。

档案数量很多, 基本上是按自身形成规律整理和存放的, 但社会各界利用档案的要求则是特定的, 又是多方面的, 利用者面对堆积如山的档案, 要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档案材料, 犹如“大海捞针”, 这就需要编制一些查找工具, 从各种途径揭示档案的内容和成分, 供利用者使用, 以解决数量庞大的馆藏与利用者特定需要的矛盾,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检索工作。

保存档案的目的是提供档案为各项工作服务, 充分发挥档案作用。为了能使档案的作用及时、充分地发挥出来, 需要我们开辟各种途径, 采取各种形式和方式, 向利用者介绍档案馆 (室) 藏, 提供利用,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利用工作。

档案的特点是原始记录, 多为孤本, 价值珍贵。在提供利用中, 一般只用于馆内借阅。为了更加广泛而又主动地提供档案为更多的利用者服务, 同时, 也为了保护档案的原件, 就需要对浩瀚的档案史料进行研究, 汇编并出版档案史料,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档案的作用, 这就形成了档案的编研工作。

二、档案工作的意义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专门事业, 做好这项工作, 能够使档案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 使档案如实地反映历史, 起到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作用。档案工作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 一方面, 它要将前人留下来的档案妥善保存, 并积极提供利用;另一方面, 它还要有意识地形成和积累完整、系统并有相当价值的档案流传后世, 使我们这一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档案工作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绝不是无足轻重的。

(二)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环节

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项条件性、服务性的工作, 虽然档案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但反过来, 社会的发展, 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也会受到档案工作的影响, 这是因为, 档案工作总是处于服务的地位, 是为其他一切工作提供条件的。诸如机关管理、企业生产、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 往往依赖于档案。档案工作做好了, 有档可查, 一索即得, 使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档案, 就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和浪费, 使经济蒙受损失, 工作受到影响。由此可见, 档案工作是为其他各项工作创造条件的, 应该置于各项工作之中, 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

(三) 档案工作具有整体社会意义, 是当前工作与今后长远利益的需要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3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美育;内容;意义

笔者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深刻感受到,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教育始终贯穿其中。人们常说,文学即人学,人的学问,而我认为历史学即美的学问。历史学的美育是人类历史文化中精髓,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军事、自然、社会等领域,也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些无一不是今天的人们在生活、学习、生产中继承的文化传统、物质传统、道德传统、價值观念。我们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道德价值观念无一不向历史上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人物学习,即美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现象等。

在初中阶段,有六本历史教课书,包括《中国历史》四本,《世界历史》两本,它们都是学生学习和了解历史知识的宝库。历史教学工作者如何开发和运用这些美的历史文化、物质,把这些历史文明传承给学生,以利于学生从中获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大纲》的三维目标。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读史使人明智,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历史教学是美育的载体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美是人的的天性,美的事物具有有特殊的吸引力,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美育,可以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程中具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素材,例如,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精美的艺术作品等。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这些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使教学内容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比如设计历史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丰富生动的实物图片,如历史古迹的图片、书法、绘画艺术等,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受到美的升华。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渗透美育,让学生时时观察美、聆听美、欣赏美,这样他们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起着促进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美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美的同时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热情,同时与历史英雄入物达到灵魂的沟通,从而真正影响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伟人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和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完善人格的重要标志,具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对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很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历史教材是美育教育的素材

1.中学历史教材中故事中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深刻的哲理,具有丰富而精辟的美学见解与美学思想。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这种美的感受与认识上升为对学习生活的探索。例如,在讲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卧薪尝胆》《铁杵磨针》等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渴望学习,克服学习中困难,只要努力,一切事都有可能成功的信心与决心,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与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学生在审美感受中得到思想的启迪。

2.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的诗词歌赋有许多,这些诗词歌赋中包含着多种美育思想,且诗词歌赋本身就具有韵律美、语言美、精神美的内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诗词进行美育教育,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引导学生诵读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那种豪情万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伟大的爱国爱民思想,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使他们领悟到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3.中学历史教材中包含着音乐、歌曲、戏剧等美育教材,历史上的各国的民族乐曲使聆听者的身心得到和缓,平和,身心达到和谐、安适。比如中国抗战时期冼星海的一曲《黄河大合唱》,以及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喊出了几代中国人的心声。戏剧是把情感、动作、说唱、表情、神态融入在表演的事件、叙述的人物角色之中,是表演中的情感渗入,教师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排演历史话剧,如《文成公主入藏》《编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过的辩论》《重走长征路》等,这一活动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使他们对历史知识加深了记忆。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4

1.全面开展乡村规划与设计是协调解决农村城镇化与保持田野风光的重要手段。下列内容符合乡村规划的是( )

A.乡村是农村区域的地方性中心

B.乡村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面貌与发展

C.乡村规划是要使乡村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

D.好的乡村规划可以给农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有关城市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指在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B.只指某一区域的经济功能

C.只指某一区域的文化生活作用

D.只指某一区域的政治功能

3.预测人口规模过大或过小,对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影响是( )

A.人口规模预测得过大,则用地规模也会偏大,相应的建设投资也会偏高,造成浪费

B.人口规模预测得过大,有利于城市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C.人口规模预测得过小,往往有利于城市布局紧凑,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效率

D.人口规模预测得过小,虽然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状况,但城市各项设施标准费用低,可促进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

4.下列说法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是( )

A.青岛市主要的发展规划方向是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

B.某城市的人口规模应控制在200万以下

C.合肥市城市空间形态继续保持以老城区为轴心

D.城区某地块的建筑物最高不超过25米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年的济南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的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有什么好看的?”据此回答5~6题。

5.城乡规划可以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上述做法( )

A.不利于协调城乡发展

B.不利于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C.不利于保护城乡安全

D.不利于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6.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物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和景观热衷的一大误区。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变。这说明在确定城市性质时( )

①不能照搬现状,也不能脱离现实 ②不能人为地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 ③在具体表述上要突出城市的特色 ④不考虑城市的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城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图是某古镇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省道改线的两个“规划方案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方案中仓储用地布局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省道改线的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拟建省道占用基本农田情况对两个方案作对比评价。

(4)两个方案中功能分区较合理的是____________。

8.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为______规划图,是______(总体或详细)规划。

(2)该规划图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等原则。

(3)该规划对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

参考答案:

1.D [本题主要考查乡村和小城镇的区别。小城镇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通常是所在农村区域的地方性中心。其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面貌与发展。小城镇规划必须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使小城镇成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载体。一个好的乡村规划可以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并引导第三产业健康发展,给乡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A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性质的定义,城市性质是一个城市在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明确每个城市的城市性质,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3.A

4.D [详细规划用以直接指导和安排各项用地与建设,分为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重点是“修建”,是在近期要开发建设的用地范围内,把所要建设的房屋、道路、绿地、基础设施作出具体的布置。某建筑物最高不超过25米是一个详细规划,某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城市形态是属于城乡总体规划。]

5.D [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对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对历史名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要详细规划出城乡历史文物、场所、遗存、历史性建筑、街区和地段,甚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整个城区的`保护,并注重对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特色的保护,使人类的文化遗产长久相传,永续发展。]

6.A [城市性质是一个城市在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明确每个城市的城市性质,将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在确定城市性质时要注意既不能照搬现状,也不能脱离现状,城市的定位要有依据,不能人为地拔高,也不能随意地降低,在具体表述上要突出城市的特色。]

7.(1)布局在交通干线附近货物运输量大

(2)保护古镇;提高省道交通流量;减轻古镇交通污染

(3)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方案一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布局原则的理解。并在方案的优化比较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仓储用地的选择要考虑方便货物的输入输出,并要减少交通运输量,应选择在交通干线或枢纽地带。

(2)交通线路的设计要考虑通行方便、联系居民点同时减少对耕地占用、保护土地资源,避免破坏文物古迹、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减少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

(3)从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对耕地占用看方案一不占用基本农田;方案二占用基本农田。

(4)综合考虑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及对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的布局原则,方案一更有利于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8.(1)乡村 详细

(2)合理用地 节约用地 有利生产 方便生活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3)合理利用土地 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教育安全培训是我们预防和控制电力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每个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安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安全意识教育,二是安全知识教育,三是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就是使人意识到安全,从而重视安全。安全知识教育就是让人掌握预防和避开危险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就是让人学会预防和避开危险的技能。这三个层次逐级递升,共同组成了安全教育的作用体系,而其中安全意识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尽管我国电力企业在对教育安全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安全培训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为此,电力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教育安全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6

一、“三、百、千”的内容简介

从时间上看, 最早出现的是《千字文》, 成文于六朝时期;其次是《百家姓》, 出现于北宋初期;《三字经》出现得最晚, 于南宋末年完成, 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 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了。由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 从南北朝至清末一共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 是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千字文》每四字一句, 250句, 1000个字。《千字文》共分四个部分, 它条理分明, 通顺可读, 咏物咏事, 其内容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所选千字, 大都是常用字, 生僻字不多, 便于识读。《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具有最广泛影响的蒙学教材, 是一部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的既富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儿童启蒙读物。相传最初的《三字经》是由南宋王应麟编纂的, 明清两代续有增补, 全书共376句, 每句三言, 正文共计1128个字。纵观整部《三字经》,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 所提及的“经书”有18种, “子书”5种, “史书”22种, 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籍、历史、人物以及初会人生种种。相传, 北宋初年钱塘有一个书生编撰了一本蒙学读物, 他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 像一首四言诗, 便于诵读和记忆, 这便是《百家姓》。《百家姓》最早的版本有472个姓, 经增补, 达到504个姓, 其中单姓444个, 复姓60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 句句押韵, 读起来顺口, 易学好记, 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 成为我国古代的启蒙教材, 经久不衰。

二、“三、百、千”的编写特点

蒙学教材的编写目的, 主要是让幼儿识字。“三、百、千”是古代蒙学教材中广泛流行的识字学理教材, 学习它们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幼儿的识字量。《千字文》是由1000个基本不重复的汉字组成, 它所收录的字涵盖面很广, 使用率很高。儿童学习识字很重要, 所选的字当然也是经过作者的精心细致的考虑。《千字文》选取了在生活学习中最常用的一些汉字, 要求儿童进行识记, 这些汉字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表示自然现象等。《三字经》正文共计1128个字。在这些字中, 去掉重复的汉字, 共有541个不同的汉字, 即幼儿通过阅读整部《三字经》可以认识541个不同的汉字, 而在这541个汉字中, 绝大部分是小学所要求认识的字。因此, 《三字经》也是一部适合幼儿学习的识字教材。《百家姓》共计504个字, 都是由一些常见的姓氏组成, 对于幼儿识字教学来说, 相比之下是比较简单适当的识字教材。“蒙养之时, 识字为先。” (清代学者王筠语) 识字是进行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儿童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后, 就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百、千”是我国优秀的蒙学教材, 它们的编写都采用韵文的形式。《千字文》每四字一句, 《三字经》每句三字, 《百家姓》是四字一句的韵文, 像一首四言诗。这三部教育著作都是音韵谐美, 处处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三字, 每句四字的的编排强调熟读成诵, 反复吟诵, 这种方法有助于幼儿记忆。并且幼儿在背诵的过程中将教材的押韵、平仄, 抑扬顿挫的节奏、声韵之美体现出来, 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中自然地获得了知识。而且这种朗朗上口的材料较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 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古文韵味的渗透, 从小培养儿童对古文的语感, 对促进儿童今后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 同时又能让儿童体会我国古代文学形式的美妙之处。

“三、百、千”不仅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识字教材, 也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资料, 极具教育意义。“三、百、千”的内容广泛, 所包含的知识涉及到国中国文化的各各方面。《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宇宙的诞生、开天辟地开始讲起, 讲了日月星辰、气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一直讲到人类出现以后中国远古和上古时期的历史。最后以人类社会组织的出现和王道政治作为结尾。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 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 词藻华丽, 语言优美, 文学价值极高, 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千字文》通过识字, 给儿童输入了一种价值观, 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

《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 但全篇内容连贯, 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 贵以专”这一主题, 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 体现了作者鲜明、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 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 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 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求学成才的先决条件, 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

三、“三、百、千”的教育意义

1995年国家出台了这样一套《幼儿国学经典课程》, 其创新性在于从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入手, 综合传统国学经典教育与现代幼教理论的结合, 既继承传统蒙学的教学精神, 又充分吸取现代幼教理论的精神和经验, 从教学手段上,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改革成果, 注意调动儿童各种感官的积极参与, 旨在摸索出一套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有益于儿童智慧开发的一种教育方式, 为其它幼儿园甚至小学低年级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提供一些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以便推进国学经典文化在幼儿园、小学、居民社区逐渐普及。其中主要使用的幼儿启蒙教材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被现代幼儿教育引进, 是因为它们都浓缩了中国文化简史, 而且章句文理一脉相承, 层层推进, 语言优美, 几乎是句句引经, 字字用典。能够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促使幼儿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本民族文化精华, 培养幼儿好好学的态度,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 “三、百、千”的编写句句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达到熟读成诵, 培养了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三、百、千”的教育意义还在于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 幼儿通过在幼儿园系统地学习《三字经》, 小孩子变得讲礼貌, 讲卫生, 更加懂事和孝顺了。孔子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童蒙养正, 幼儿养性”, 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要求蒙童“朝夕模仿、正确做到”, 然后“积久成熟”, 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 不需要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实现这两个“转化”的关键是习惯。对幼儿进行礼仪习惯教育, 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影响着以后一生的思想和行为的选择, 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百、千”作为现代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教材不仅仅是教会了儿童几千个汉字, 还教授了儿童天文、地理、典籍、历史等知识以及良好的礼仪行为和主要教育学习思想。

“三、百、千”是重要的幼儿启蒙教材。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学习“三、百、千”, 不仅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 而且对现代启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 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凝结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甚而上千年的智慧和心血, 彰显了汉语文教育的主要特色。其中虽不乏不合时宜的内容, 但是作为母语教育的范本, 它在编写方法, 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值得今人借鉴利用。

摘要:“三、百、千”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蒙学读物, 它们不仅是我国古代识字教材中的精品, 而且对后代的识字教材编写以及教育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内容、编写特点、教育意义三个方面对“三、百、千”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关键词:“三、百、千”,内容,编写特点,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上、下) [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9.

[2]王旭.浅谈《三字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J], 理论界, 2005, (1) .

[3]汪萍.《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1, (5) .

[4]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7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管理的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是建筑工程顺利進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施工管理重要意义出发,阐述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的重要性。进而深入分析了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所在并就相应的施工管理体系做了系统的论述分析,并结合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做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内容;体系;安全管理

近年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的同时,安全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建筑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社会发展新时期,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应该不断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建筑技术人员的技术和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的知识,也应该不断地更新,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新时期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建筑项目施工管理重要意义分析

建筑工程的基本特点是庞大性和综合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具有非常复杂的特点。在我们长期的实践建设经验中,人们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从实际出发,发掘出一整套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体系。应用这套管理体系,我国普遍的建筑工程施工刮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很多地方也形成了具有自身企业特点长期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机制。这是一具有里程碑式的进步,只有当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之后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 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内容分析

通过上文论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建筑工程无论是自身还是施工管理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笔者在这里着重要强调的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所在。在这个管理体系中,建筑建设初期到组后的质量验收环节都离不开这项基础性工作的支持。从理论角度出发,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贯穿了整个建筑建设过程。其具体工内容为:第一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目标进行必要的确定和准备工作。有句古语说的好,谋定而后动。具体到我们施工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把整个工程的基本目标弄清楚,那么整个管理行为也就失去了必要的意义;第二是围绕目标具体规划建设整个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我们搞清楚建筑工程的目标之后,我们就围绕着目标进行具体的规划建设策略分析,让整个施工管理形成必要的体系所在。具体来讲包括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内容:1、组织;2、规划;3、激励;4沟通;5、检查;6、控制。

3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分析

3.1关于建筑施工管理的前期准备环节分析

众多周知,不同的建筑项目其具体建设目标和复杂程度以及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都不尽相同。所以说,在每个工程施工的前期我们都必须要认真分析整个建筑工程的建筑目标躲在。针对目标做好必要的统筹工作和技术支持工作,这项工作要具体落实到细节上。笔者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对于物料和人力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说,我们在进行整个建筑工程资源配置的时候要找寻必要的平衡点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为施工单位节省开支。这是增强施工企业自身素质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3.1 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管理分析

(1)要建立系统完善成本分析体系。

所谓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体现一部分的内容也正在于此,我们要建立真个建筑工程的成本分析体系,这是一个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预测的必要环节。具体来说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成本分析体系建设:一方面进行必要的成本综合性分析,这是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比较工作,是进行降低成本的核对工作;另一方面是对个施工组织之间性成本比较工作,以便推广成本节约经验。

(2)完善材料管理方法,进行必要的材料成本控制。

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指出最大的环节,一些大型的安装工程项目材料成本可达到总成本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所以说,如何降低材料成本是我们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3.3 施工进度控制管理

(1)制定进度计划。

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和合同中的工期,编制出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这是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在制定进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其它种种因素对进度计划的影响。如设计变更、工程量变化、自然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变化、业主违约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及时对施工进行词整,并对进度计划进行必要的补充.以保证建设顺利进行。

(2)组织进度计划的实施。

施工进度计划经监理及业主审批后严格执行。施工单位要与监理及业主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向监理及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监理和业主提出的变更指令和赶工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监督各分包单位的工作,及时协调各分包单位的施工配合,合理的调配人力、施工物资和资金,并确保到位。

(3)控制施工进度的有效措施:

第一,组织措施:落实项目经理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分工、职能和任务;进行项目分解,确定各个部分、各个阶段的进度控制目标;制定进度协调工作制度,定期开好调度会议;健全进度记录和报告制度;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

第二,经济措施:及时向监理和业主报告施工进度,申请进度付款,争取按时取得支付签证;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成本。预测流动资金的需求,合理调度资金。

第三,信息沟通管理措施:在内部要及时收集实际施工进度数据,与计划进度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制订相应的措施。

4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分析

建筑行业如果发生事故,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体系中我们所要进行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的重要问题,这个环节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思想上要提升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防护意识;二是从实际技术上进行施工安全常识的普及。在笔者多年的工作研究经验中,一直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主要宣传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基本方针政策。在现阶段,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因此,笔者在这里要在此呼吁,施工未动,安全先行。

5 结束语

建筑施工作为一项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下,建筑企业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随着建筑行业研究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这一课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现阶段,我国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理论研究经验还没有上升到实践层次,这也导致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很多没有落到实处,施工管理体系相对需要完善。因此,建筑企业要人事加强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并舒力正确管理观念,加强对施工质量、安全及成本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工程进度,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聂阳.阳光领地小区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陈小艺.大学城建设项目水暖工程施工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杨荣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陈诚.京沪高铁与沪宁城际并行段项目施工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

DT工作的内容及意义 篇8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

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注)

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

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

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

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我们还是先来解决一下“什么是宗教”的问题,它是理解一切问题的前提。因为尽管已经有不少关于宗教的定义,但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宗教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大分歧。这或许正是宗教作为精神信仰形式时的特点,同时也许正是其产生迷惑性的原因所在。

同一民族和国家对同一宗教的理解就有可能不同,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理解就更不同,东西方的理解和标准则相距甚远。我们设定的前提,就是要在精神信仰及其方式上来理解和判断宗教。至于其脱离精神信仰的方面,就象前面所做的一样,我们会反复说明和指出其与精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

西方宗教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信仰体系。它信奉或崇拜一个抽象的人格化的至上神,还信仰人的一个超世俗的来世命运。第二,教会组织。建立了相对于世俗社会的并高度组织化并自成体系的教会。第三,宗教生活。有系统的规范化的宗教生活。它是信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信徒灵魂得救不可少的条件。

中国宗教则有所不同。道教与佛教的信仰体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信仰体系。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陀与西方宗教的上帝不同,如,他们并不创造和主宰世界,也不决定人的命运,仙界和人间不是天堂和地狱的关系。与信徒的关系也不相同。如,不是人的天国之上的主人,而是人的师长和朋友,只是因为修行高悟道早而为人指点迷津。强调修行而不是对神的绝对信仰,这使得中国宗教更象是在有神论中提倡无神论。

在宗教组织和宗教生活方面,佛道的表现也不同于西方宗教。佛道的僧伽道居团体是松散的出家组织,而不是西方宗教式的宗教社会,没有严密的宗教社会制度结构。宗教生活也是多样化的而非西方宗教的与生俱来和严密戒律。比较而言,中国人在宗教上可能是最自由的,热衷世俗你就游方之内,否则就游方之外。

以西方宗教标准否定中国佛教道教是一种偏见,而完全把佛道等同于西方宗教,又是混淆了中国宗教的世俗意识形态特点。如此这般的话,中国有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吗?答案却是肯定的。并不绝对抽象又不脱离人生的哲学精神,就是中国传统精神信仰的特征。这就好象在游方之内时看游方之外,或者在游方之外时看游方之内,会使你更深刻地体会到旁观者清的道理。中国的精神信仰就是一种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所形成的人生哲学精神。

其实,东西方宗教都有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的时候。例如,西方宗教在崇拜神圣的上帝的同时,并没有真正放弃世俗的欲望,信仰神和向往天堂,与世俗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种游方之内与游方之外的融合,在经历过多次宗教改革之后更是如此。二、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得道成仙,长生极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特征体现在哪儿?就体现在道教上,只有道教,才告诉了人们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如何实现,实现后的情景是怎么样的。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宗教学说能将这一前景描绘得这样具体而又现实可行。同时又是最符合人们愿望的学说。也是出世入世随意、道观与社会结合的自由得很的形式,还是唯一不受苦难就可以达致目标的宗教方式。中国人不太向往来世的原因之一,按道教之说,是其在现世就可以脱离苦难,追求长生极乐,人们当然会乐此不疲,并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之作,是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国度的精华,是中国古代一切传统思想的集合,是中国从古至今传统文化最典型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史之中,农业文明发展历史上所能创造的最大思想文化成果。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说,中国人的根柢都在道教,而不是在儒教。因为,农业社会的精神信仰形式就是道教。或许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上层的官方是儒家儒教,下层的民间则是道家道教再加上一些佛教。而两者又常常是有所沟通的。

1、道教非教——讲出世更讲入世。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并非统治的需要,却是文化的需要。中国文化因有道教的存在而更能在世界历史文化发展中独树一帜。

道教表面上是产生于东汉之时,形式上是为了对抗佛教的传入,实质上远在此之前,就早已形成,甚至早于老子,只不过未称为道教,因为它产生于原始宗教的巫术意识,古今中国人都存在着对生与死的巫术幻想,道教由此而来,并因此生根。在没有明确形式的精神信仰的时代,道教玄想,给人以精神寄托,这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文化生活和精神思想上的合理补充。道教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它与儒释两家的争夺,本质上并不是为宗教地位,而是为精神信仰地位。

道教的根柢不是宗教。首先是因为道教的内容不是宗教,是在寻找人生的自由世界。其次是道教的形式也不是宗教,入教就是谐和自然以颐养天年。再次是道教的目的也不是宗教,得道成仙,长生极乐,只要修炼就能成神仙。并且,“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基础”。(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道教在起源上讲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等等,是一种对人生的清静脱俗的追求。在发展过程中则因或难以脱离社会现实,或难以自我清静,终于没有实现以法术得飞仙的目标,而是走向了无为而治的道路。道教本质上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革命,甚至是社会革命,都有道教的影子。总之,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注1)

2、道教沿革——道教的产生与发展。(注2)

有专家学者对道教起源列出了四种来源:从自然界海市蜃楼引发的憧憬仙境,向往彼岸;从封禅演变而来的敬祀鬼神,崇拜神仙;从希望延年益寿发展到追求得道,长生不死;由传统巫医之术,转化成养生实践各种方术。并认为此四者互相交融,合为一体。其实,这是将各种说法混为一谈的做法,既没有分清主次,又没有分明先后,因此也就越说越糊涂了。道教的起源,根本上是中国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思想意识的产物,并且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特殊条件下才能产生。这是一种独特性。道教的起源与儒教的起源在本源上是相同的,都是原始巫术宗教意识的演化。但儒教是经人鬼崇拜而演化成礼教,道教则是巫术意识的民间化,因此,儒道两家实为一家,一个是宗教政治化,一个是巫术民间化,如此而已。

注:

1、道家并不是道教而是一个哲学流派;道教则是宗教,它有教徒组织、宫观设施、崇拜礼仪乃至一定的经济实力。道教在它的教义思想中借用了许多道家的要领和思想;道家也因道教而扩大了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道教和道家才成为中国文化巨鼎的三足之一,才成为中国人的根柢。老子也很难想象到其道德经会成为后世的神仙经或长寿经,若能得知,不知是喜是忧。

2、般认为,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葛洪因之认为道本儒末、道高于儒,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引各家所长,共建道论体系。葛洪自己就是“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属上层化的神仙道教特点。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魏晋南北朝为玄学,隋唐时称本朝家教而鼎盛,南宋时炼丹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时全真道极盛,明清时因君主专制达顶峰而日渐衰微。

3、道教学说与影响。

道教不是宗教,但的的确确是中国人真正的传统精神信仰。

道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集大成,是农业文明在文化上的最突出成果和表现。道教从根本上继承了原始巫术传统,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的根本原因。

一般认为,道家集中国传统思想之大成。首先是吸收儒家伦理如三纲五常思想,《太平经》第一个将“天地君亲师”合为一体,这是先于儒家的提法,后儒家也用之。道教经典中对伦理道德的规范比儒家更集中和全面。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假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方法的,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道教也汲取墨家思想,章太炎认为其“本诸墨氏,源远流长”,如墨子提倡尊天明鬼,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均由道教吸收为修炼神仙、教徒互助等内容。其次是对传统鬼神观念和古代宗教思想与巫术的吸收。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的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再次是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就有关于神仙的思想言论,后来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由于以五行阴阳说加以解释,而形成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后世上层帝王对神仙之事乐之不疲,神仙方士方术也得盛行。道教将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渐衍化为道士。最后是董仲舒的宗天神学和谶纬神学亦为道教所直接吸收并成为其重要渊源。

总之,道教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杂糅,是更适合民间的思想文化形式,是政治思想之外的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儒道的分合或难解难分,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文化和传统政治思想与文化的最集中概括。正是有鉴于此,鲁迅先生才深刻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在道教。(注1)

中国一切传统文化都有道教影响,甚至是现代中国文化也有道教影子,道教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社会生活。包括中国人的骨气。渊源上,巫术成分浸透于文化之中,成为骨气的一个组成部分,道教所提倡的仙风道骨,体现着一种骨气,文人武士的骨气,转化为社会风气,体现为一种文化骨气。这就是中国人骨气的根源。(注2)

在此,也许你可能真会以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称是儒家伦理文化了。但,道教因太多的巫术气只能最终让位于儒教。

三、几度消凝,满湖烟月——佛教中国化了吗

宗教的流传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而众多宗教都曾先后传入中国,但只佛教能盛行,这说明传统文化对精神信仰的选择性。

1、佛教为什么会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自身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没有宗教的精神意识的一种补充,至少是填补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空白。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不但没有使儒教的地位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教义化的国教地位。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包融性,进入中国的佛教已经不可能是原有的佛教,而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了。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逐步模糊起来。(注1)注:

1、“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关于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意义是有所争论的。有的认为是意在批评,是对中国“根柢”的完全否定,由此表达出的正是对道教的全盘否定。

2、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但在许多方面都模仿了佛教,道观更是对佛寺的模仿。道教将中国民俗中许多神祗囊括进来,组成一支庞杂的队伍,因而有很雄厚的民间基础,使它有一定的世俗性。同时,佛教也在借鉴道教的这些特点,从而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道教体现了农业文明的典型思维方式和巫术意识的形式。

一般认为,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东汉则引入佛教、发展道教,同是一家天下,却有两种不同表现,看上去似乎不可理解。实际上,汉与秦不同,秦是以法制天下,汉则以儒道或以楚治天下。秦属北人,汉则楚人。北人理性,南人浪漫。楚人信鬼神之风,使佛道均能昌盛。古来佛教徒间流传着汉明求法、佛教初传的史话。(注2)

2、佛教中国化。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中国统治者一直任其自生自灭,但到魏晋南北朝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佛教力量迅速壮大,虽然原理是佛教原教旨的,内容与形式上却都中国化了,因此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中国化以后,再视为外来宗教已无实际意义。佛教中国化包括:1)内容上的中国化。包括经文中国化,如小乘,大乘中国化;佛教人物的中国化;学派中国化。2)形式上的中国化。a、佛像中国化;b、寺庙形式中国化;c、入教中国化;d、敬佛形式中国化。(注1)3)佛教民族化。一个是分化单立自己的宗教,如藏传佛教,再一个是吸收佛教精神作为世俗生活内容,如祠堂道场之类。

注:

1、据有关资料介绍,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之交的古代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后离家修行,取得正果,被尊为佛,汉译为佛陀、浮屠、浮图。到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什卡(A)国王皈依了佛教,从而使几乎全国人都成了教徒。西汉时,西域的某些城邦小国已经信奉佛教。大约到公元一世纪,当东汉明帝时,经西域和南海传入中国。首先传来的不是佛经,而是佛像,后来才有佛经的传译。佛经的翻译和流传应视为佛教在中国正式传播的标志。

2、汉明感梦求法,一般说是,汉明帝永平七年(64),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于是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十年,蔡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之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竺法兰在寺中译出《四十二章经》。对汉明求法真否和摩腾、竺法兰有否其人,后世仍有争议。

3、当今佛教——出世入世更加模糊的时代。

中国已经成为佛教的真正故乡,佛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佛教的思想经文都能在世俗化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生活中就有大量的宗教词语在当作惯用语流行,例如信仰、经典、语录等等。(注2)

一般认为,中国人信教其实多数并非信仰,而主要是为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诸如生计、忧愁、情感、恩怨、甚至时髦等等,是逃离现实的一种暂时的方法,一旦条件成熟,就会马上变教为民。这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是不信教的,是半路出家,而没有从出生时就受洗过。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理性和现实。中国人信教就只能是道教这种不是宗教的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中国人信了,就一定是因为那已经是中国化了的宗教,而非原来的宗教。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之事——这才是佛教中国化的意义。

四、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儒释道的意义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因此各起不同的作用。儒家是思想与伦理,佛教补充精神信仰,道教继承巫术传统。儒释道三者中,以儒为核心、以道为表现、以释为补充,三教合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象征。

注:

1、a、改梵为夏,北魏最著,佛教原产地均无大的摩崖石刻造像,中国却多得到处都是。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是西亚和南亚最大的造像,但已考证是在中国云岗等之后。b、如宫殿式、田园式寺院。东西方各宗教建筑多半是供神庙堂,中国主要却是宫殿建筑,“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李泽厚《美的历程》。C、什么人都可以入,并且出入自由。

2、佛教自宋以后就走下坡,佛教艺术到了后世已沦落为民间信仰,艺术已谈不上了。佛像已成为一些固定模式,由匠人照本模造而已。

1、儒释道的地位与影响——三教关系简说。

儒释道,一方面,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理论,如儒家,虽然也被称为儒教,但主要表现在根据其理论而形成的礼教制度上,其本身则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宗教式政治学说,来为政治宗教化服务的,即使其有作为国教而发挥精神宗教作用的一面,也是哲学意味大于纯粹精神信仰的意味,况且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宗教神学。另一方面,也是作为民间有价值的信仰形式,如释、道两家,由于是中国式的宗教或中国化的外来宗教,人们真正接受的是其普世价值,而不是超现实的纯粹精神追求。

1)三教的分工与合作。道教是巫术极至——传统文化思想源自农耕文化,其最高理想就是长生极乐、得道成仙;道教即解决由现实到长生问题。儒教是人生极至——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的体性合一,心为圣贤,人则为圣贤,人生的极至就是立功立言立名;儒教解决今生今世的生的问题。佛教是生死极至——因果轮回,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信仰学说中缺乏神学系统的一种补充;佛教解决死的问题,即今生苦行,来世极乐。三教合一都是补充政治宗教化留下的精神信仰空白。

2)三教的传统内涵与发展。儒学与儒教,是以学入教、政教结合的典范。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了至周为止并以周为尊的社会政治理论,是受巫术意识影响较少的直面人生和人生哲学的理论。中国传统的政教关系,从此合二为一,即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中国传统精神信仰也从此开始了政治化和哲学化。道家学说其实是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文明所能创造的文化颠峰状态就已经被人们看到了,而人生追求的至胜美景也已经被其描绘出来,尽管缥缈虚幻,但也足以动人魂魄,引人入仙。从此,在精神信仰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与巫术意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成为中国人的“根柢”。佛教的传入是民族与文化交流的必然,同时也是一种乘虚而入,是对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的一种填补,是对过于偏重政治宗教而缺乏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充分说明人这种动物恰恰是离不开精神寄托的生灵,象是必须有灵魂的天命上帝的子民。然而,佛教中国化为如同百家一样的释家,又必然地倾向于普世价值,更多地具有哲学意义,而不尽然是宗教神学。

2、儒释道的融合——三教同源与三教合一。

中国古代文化政治教义化传统,使得儒释道虽然有各自的渊源和体系,但又必然要相互交融和联系,到了后世也就实际上变成只是表现风格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儒家重现世,佛教求因果,道家讲超脱,就都是对现实取舍方式上的差别。儒释道在融化自身的同时,也使政治宗教化传统更加巩固。

1)儒释道分合。

儒释道能相融合,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使然,也是儒学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使然,释道竞争使然。儒术成为儒教,人间皇帝成为代天之子或天之娇子,使得后世一切宗教,不论是自生的还是外来的,都必然归依到儒教的模式之中,政教关系中,政为主导,教为辅助;教为政用,教不干政。道教自然是中国化的,佛教必然也要中国化。

儒家未能满足精神信仰的需要而使释、道传入或产生,释家中国化之后,就有一个与道家共存问题。释道之理是儒家所未能阐发的,儒道之理则是释家所不能排除的。牟子《理惑论》,则最早体现了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主张由独尊儒术向儒佛道三者并存的转变。儒释道的结合,一方面是精神信仰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政治世俗化需要和政治泛化影响。实质上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

儒释道相融合之处,包括内容、形式和作用方式上的融合。三教同源,均为精神崇拜而生。三教合一,均为世用,均为政治统治服务。传统精神信仰的这种从属性,使之更容易走向政治化或受泛政治化的影响。释道两家的正邪之争和内部的政治斗争与矛盾,均为政治影响的表面化。

2)儒释道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教务处发言稿下一篇:高中物理老师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