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千万不能唠叨(精选7篇)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唠叨的形式,基本上表现为机械的重复陈词滥调,类似的话反复说很多遍,而且是几乎每天都说,这就像一只苍蝇盘旋在孩子的耳边,直听得孩子耳朵“磨”出老茧,身心也被折磨得急躁不安,容易使孩子心烦意乱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其次,唠叨的内容也大多是指向孩子的弱点、缺点,没完没了的数落和冷嘲热讽,就算说的是好话也多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尊重。同时,父母过多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父母针锋相对以至于恼羞成怒。
教育专家认为,世界上是不可能有完人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如果父母苛求完美,就会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厌烦,结果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
小军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小军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小军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小军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小军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小军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小军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这是父母,尤其是中国父母最常见、最可怕的错误――唠叨。
心理学研究证明: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在乎。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及思想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一定要注意形式。不要没完没了地唠叨,实际上,唠叨不但不会起到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重复性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烦,同时对父母的唠叨产生依赖感,慢慢的,父母不唠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批评性唠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随意性唠叨容易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孩子对需要记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当成耳旁风。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父母不要信口开河
今年读四年级的男孩大军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心理咨询中心看病。心理师在聊天后发现,大军的母亲特别爱唠叨,在诊疗室她就没有停止过说话。据大军说,相同的话母亲每天会重复几十遍,不厌其烦。因为母亲的唠叨,大军的父母关系并不好,大军的父亲经常在外面喝得醉醺醺的才回来。看到丈夫喝醉酒,大军的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有时候能说几个小时。因为受不了母亲从早到晚的唠叨,从今年暑假开始,大军就整日沉迷于打游戏,不愿意回家。开学后还经常逃学,与同学打架。
没有办法,大军的母亲只好带他来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大军患上的是焦虑症,而母亲的唠叨是儿子发病的主要原因。
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90%的心理疾病病因都在父母身上,其中因母亲唠叨而发病的占60%。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与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年长之后,神经系统的自控能力降低。不但想到什么就得说出什么,甚至即使周围没有人也会唠叨不停。大多数唠叨指向的是一种心理问题。爱唠叨的人通常缺乏自制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因此把自己感受到的心理压力通过唠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或者转嫁给别人。
爱唠叨的家长还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动画片,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集后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停地唠叨,孩子就生出了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了。
当孩子犯错时,有的父母不能做到就事论事,而是喜欢翻旧账,把此前孩子做错的许多事都拿出来说并唠叨不停,结果让孩子产生了抵触心理。其实,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父母应当一事一议,不能乱说一通,更不能反复去唠叨。
在孩子身体发育的阶段,有些事情会特别容易激发孩子的不良心理反应,唠叨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在唠叨中,孩子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要么在唠叨中沉默,变得越来越孤僻自闭,要么在唠叨中和唠叨的父母一样,慢慢也变得唠叨起来。
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一心一意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当孩子犯了错,他们反复劝说,也很累、很辛苦,但是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逆反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专家支招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
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新华网天津11月2日专电(任悦)“别人打你,你也打他,打不过就咬。”“咱们宁可赔钱,也不能吃亏。”这是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小孩子时经常说的话。近日,天津市妇联等部门举办的“母亲教育与和谐社会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专家提出:不能忽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特别是孩子们的母亲,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让孩子从小培养博爱、同情、宽容等品德。
在论坛上,专家提出:成人在生活中往往会给孩子灌输“社会如何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如何勾心斗角”等。家长的本意是“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别上当”。可是,这种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在成人偏颇甚至错误的引导下,孩子心中善良的成分会越来越少。在家长看来,“从小不吃亏”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人善被人欺”的思想让家长们不愿意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实际上,没有善良之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专家们提出善良教育的内容包括:一是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二是同情并帮助弱者,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是包容他人有宽容心;四是唾弃暴力,不给孩子提供暴力玩具,远离暴力镜头,在处理问题时不用暴力行为。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提出,在一个家庭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关系、不同性质的爱,孩子在这种健全的爱的环境中,才能享受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之心。一是子女之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对其所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其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素质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表现中获得的,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正确的爱,正确的榜样作用。
二是同伴之爱:看到父母及其他长辈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目前我国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缺少同胞兄弟姐妹之爱的实践机会,这个阶段爱的学习就只能由幼儿园、学校或社区环境加以弥补了。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会从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三是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夫妻的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另一个观念是忠诚。这也是培养孩子善良之心的关键。
教育孩子从来不在有钱没钱,家长也不用抱怨自己家经济条件不好,或许寒门难出贵子,但出一个健康的有志青年还是可以的。
一、不要抱怨自己家穷的`揭不开锅。
有一类父母总是有意无意的抱怨自己家实在是太穷了,带着孩子出去买菜还要不停的说教咱们家里穷,你可不能乱花钱,能省的就省下来,能不买的就不要买。
买菜一毛钱也要据理力争。
最后孩子变成了刻薄、脆弱、敏感、自卑的孩子。
即便家里穷,父母也不该天天抱怨,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可以坦诚的告诉孩子,虽然咱们家不是那种有钱的,但该买的一样都不会落下,你不必别来了缺什么。
二、不要埋怨孩子不聪明
聪明的孩子是赞出来的,自卑的孩子是骂出来的。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不相信农村人可以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还是因为在中低收入家庭,将打骂孩子看做常态,自认为这些都是孩子的错。
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而不是把什么锅都扔给孩子,做不好就是骂孩子笨。
三、不要打击孩子的兴趣
很多妈妈都讨厌做家务,所以也不会让孩子随便在家里玩闹,尤其是拿着笔或者拿着橡皮泥满屋子里玩。
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变得怯弱,还会打击孩子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这种绝对环境中培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婚房的名字到底写谁
相信大家也在网上看到过各种各样的奇葩事件,到了买婚房的时候了,男方要求婚房只写男方的名字或者再加上男方的父母,反正完全没女方什么事。小编只想说一句,这样的男人真的还要留着过年吗?细思极恐,这恐怕不单单是写一个名字的事情,你们相濡以沫多年又怎样,安全没有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父母的赡养问题要讨论
这是很基本的道德问题,孝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是男士还是女士,这个时候都应该特别注意对方在对待老人赡养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年轻人不想和父母同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千万不能不闻不问,男士也不应该在婚后阻挠女方赡养女方的父母。
家庭观念最好统一
现在的丁克族实在是不少,双方在婚前最好表明自己的家庭观念,是丁克呢还是男宝宝女宝宝都爱呢还是奇葩的只能生儿子呢。女方最好搞清楚对方是不是强烈的大男子主义要求婚后有了孩子女方只能在家带娃。
物品1.医保卡
医保卡的作用就是为了应付高昂的医药费,要是把医保卡忘掉,妈妈还可能要花上一笔钱去给宝宝治病。上医院之前要了解清楚哪些药物是在医保范围内,哪些药物是不在医保范围内的。
物品2.病历本
病历本是记录宝宝过去的生病的一本小册子,因为它是医生对患者引起疾病的原因、发生与发展过程、治疗、转归以及既往健康状况、家族病史经过询问。但是医生面对空白的病历本,不能很好地针对宝宝个体,易将重点漏掉。
物品3.水杯
宝宝感冒、发烧了,身体严重脱水。带宝宝去医院一定要自家的水杯带上,医院的传染源较多,饮水机的水虽然说是经过消毒的,但是出口水的细菌还是有的。由此可见,为了宝宝的健康,一定要将其水杯带上装好水。
物品4.毛毯
在将宝宝送往医院的途中,可得带上一张毛毯才行。冬天的时候宝宝睡着了,可以给宝宝盖着保暖。宝宝易出虚汗,还可以用毛毯给宝宝擦擦汗。以免寒气进入,加重病情。妈妈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物品5.纸巾
纸巾可以用来给宝宝擦擦嘴,若是因感冒流鼻涕了,也可以用纸巾帮宝宝擦鼻涕。除了带干纸巾外,还要带上湿纸巾哦!湿纸巾还能保持宝宝屁屁的干爽和洁净,如果是发烧的宝宝,还可以作为临时物理降温之用。
物品6.疫苗记录本
宝宝接种疫苗的具体过程和剂量都要给医生看清楚,因为某些药物在接种疫苗后的一段时间是不宜服用的。所以把接种记录给医生看看,对于宝宝正确用药非常重要。妈妈们可要多留个心眼才行。
【教育孩子千万不能唠叨】推荐阅读: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10-27
教育孩子格言07-11
该怎样教育孩子06-07
孩子教育阅读体会06-25
教育孩子英语作文06-27
教育孩子学习心得06-28
孩子教育论文07-18
教育孩子的看法11-02
从小教育孩子学会孝敬05-30
孩子性格的分类教育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