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县域经济(精选8篇)

县域经济 篇1

徐 新

2012年第5期 ——经济建设

湖北省农信联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主三化”,大力实施“铺天盖地”和“顶天立地”两大工程,不遗余力支持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累计投放贷款1724亿元,净投放40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1730亿元。农信社县域贷款总量、贷款增量均居全省第一,66家县域行(社)中51家贷款市场份额居当地第一,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2009至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年授予省农信社“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三个对接:支持县域工业化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全省农信社主动实施“三个对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接工业园区建设,对接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85亿元,支持县域骨干企业2590家,着力推进工业化。

——对接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各级行(社)及时落实贷款支持。全省农信社共向十堰堵河潘口水电公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贷款52亿元。

——对接工业园区建设。采取“园区(开发区)+企业(商户)”的捆绑融资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各类产业集群、物流园区的支持,提升园区的聚集效应,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全省农信社共对襄阳光彩台商产业园等107个工业园区的1910家企业和商户贷款125亿元。

——对接招商引资项目。各地农信社主动承接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存货抵押、母公司担保等方式解决了企业固定资产抵押少、抵押手续繁琐的困难,吸引外地企业投资,确保招得进、稳得住;共向亚通塑胶、三利新材料、金威麦芽等680家招商引资企业贷款108亿元。

三块联动: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产业基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全省农信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累计发放贷款430多亿元,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涉农龙头企业发展,三块联动,通过金融手段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支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全省农信社结合各地实际,大力支持优质稻、双低油菜等种植、养殖业板块基地建设。共向仙洪试验区优质稻种植基地、宜昌茶叶种植基地、麻城蔬菜种植基地、恩施药材种植基地、潜江小龙虾养殖基地等150多个基地的22万农户贷款160多亿元。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小生产对接大市场。采取合作组织成员联保方式,创新粮油协会联保贷款、柑桔协会联保贷款等20多个贷款产品,支持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全省农信社贷款95亿元,支持宜城粮油协会、宜都柑桔协会、罗田板栗协会、仙桃水产协会、大悟花生协会等150多个专业合作组织及成员融资发展。2011年4月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了我省大悟联社贷款支持花生协会发展情况。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做长产业链。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支持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做大优势产业。累计发放贷款176亿元,支持稻花香集团、萧氏茶业集团、奥星粮油公司等78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新融合:缓解民营经济融资难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体。由于中小企业风险相对较大、担保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性难题。全省农信社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联保机制,缓解“融资难”,累计发放贷款550多亿元,支持6220家中小企业发展。

——创新信贷产品。对中小企业除广泛使用常规机器设备、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押外,允许把股权、商标权、经营权、收费权、应收账款、活物等一切有效资产用于贷款担保,创新了商标专用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大宗农副产品仓储动产质押贷款、活物抵押贷款。2011年,向福娃集团发放商标权抵押贷款8000万元,向京山昌盛水产发放活龟抵押贷款1000万元,向其他2320家企业共发放各类不动产、动产抵质押贷款306亿元。

——创新担保方式。引进担保公司担保,是借助外力突破中小企业自身抵押不足瓶颈、扩大融资的重要途径。农信社积极与担保公司合作,协调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担保,推出“农信社+担保公司+中小企业”贷款模式,进一步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全省农信社共与黄石、十堰等地70多家担保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担保业务覆盖所有县(市、区)。2011年,向2070家企业发放担保贷款135亿元。

——创新联保机制。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除需要借助外力解决外,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做大。我们创新“信用共同体担保”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相互联合,组成信用共同体,相互为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解决实物抵押与担保公司担保不足的问题。全省农信社通过联保方式向2030家企业贷款109亿元。

三法并举: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效能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同时也需要优质、快捷、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在全力提供贷款支持的同时,全省农信社努力创新机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全面开展上门服务。2011年,全省农信社开展了“万名信贷员进万企入万户”活动,县级行(社)领导人员作为大客户经理包大户、包重点企业,其他信贷人员包中小企业,开展上门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库,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通过联席会、恳谈会等形式建立社企交流平台,跟进服务,加强合作。2011年,全省共召开社企交流会320余次,建立企业档案超过2.4万份。

——全面实施“阳光信贷”工程。实行贷款“六公开”,向客户公开贷款条件、资料清单、期限额度、利率政策、服务流程、监督方式,提高办贷效率;实行贷款“零费用”制度,减少办贷费用,降低客户成本。

——全面推广“金融套餐”服务。我省农信社系统整合服务措施,在做好信贷服务的同时,向客户推出理财、财务辅导、市场信息咨询、资金结算等“金融套餐”服务,让企业享受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点思考:谋求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加大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实现湖北“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还相当薄弱,必须多方给力,建立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抑制县域资金外流,促使县域资金切实服务县域经济;进一步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县域金融要勇担社会责任,支持县域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切实落实“十二五”规划要求,在促进县域工业化、改善“三农”服务水平、发展县域绿色低碳经济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作用,才能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问题,缓解春运期间交通拥堵、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生活等社会矛盾。一方面,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参与支持县域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要按照“金融支农力度决不能削弱、涉农信贷投放决不能减少”的要求,创新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切实化解贷款难。

——整合县域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整合县域金融资源,一是加快推进农信社组建农村银行进程,加强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方性金融的机构整合。做大农信社统一法人,壮大资本实力,形成规模效应,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及农村经营大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和银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县域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资源整合。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既要公平竞争,又要合作共赢,通过银团贷款、社团贷款等方式,满足县域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三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本土化金融机构,加强民间及县域的资本整合。

——构建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担保难题。突破融资担保瓶颈制约,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力推进县域信贷担保体系的创新。一是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应,引导组建多形式的担保机构,积极扶持涉农担保机构做大担保实力,发挥担保效力,切实缓解“三农”贷款抵押担保难。二是要放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让农村闲置资产活起来,进一步拓宽贷款投放渠道,增加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投入。三是要切实改进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减轻贷户负担。四是要加大县域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立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县域金融面对的信贷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金融处于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经营劣势,迫切需要完善政策扶持和风险补偿机制。一是建立政策性补偿机制。二是建立经营性补偿机制。三是建立商业性补偿机制。

——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域信用环境是推进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前提。信用体系越健全,金融服务的约束条件越少,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水平越高,信贷投放的空间也会更大更灵活。一是要通过立法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整合金融、司法、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的信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二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组、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氛围,全力推进信用县市创建工程。三是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

县域经济 篇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闽清作为山区农业县, 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 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 根据新形势新变化, 结合县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紧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闽清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 闽清县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6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7亿元, 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10.47亿元, 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从89.8亿元增加到138.5亿元, 年均增长14.8%;农业总产值从20.6亿元增加到32.8亿元, 年均增长5%;社会固投从9.5亿增加到31亿, 年均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51元增加到9347元, 年均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80元增加到20581元, 年均增长12.26%。

二、影响和制约闽清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创新能力不足

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 少数干部依然存在惯性思维, 穿新鞋走旧路, 办事亦步亦趋, 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 经济基础依然薄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城镇化水平低, 缺人才、缺资金、缺重大项目等发展瓶颈问题仍未突破, 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规模不大

闽清县自古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滞后,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企业规模偏小, 缺乏有特色、高效益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

2.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档次低

陶瓷曾经是闽清的支柱产业, 陶瓷业曾经一度辉煌, 由于一直采取粗放生产,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效应, 缺乏龙头企业, 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 一直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在同行业利益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长期的粗放生产还造成瓷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后续发展严重不足;长时间来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 一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偏慢。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目前闽清的服务业仍然以交通运输业,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以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金融、租赁商务以及居民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上述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此外, 民生刚性需求很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由此看来, 要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闽清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实现闽清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途径探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质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量变到一定程度, 必然呼唤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 经济发展方式一旦发生质变, 就会引领新的经济增长。

(一) 更新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首先, 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

其次, 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 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 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

再次, 要主动对接福州新区开发。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对接, 力争在新区建设中有闽清的分工、有闽清的利益;在产业发展上做好对接, 争取成为新区产业的配套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空间发展上做好对接, 进一步加强与新区互动, 千方百计紧密新区与闽清县的水陆交通联系, 用好对口扶持政策, 在园区共建等方面寻求突破, 借势登高、借船出海。密切联系实际, 并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子, 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闽清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 抓住重点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牵扯面广, 综合性强, 复杂而艰巨。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闽清是个传统的农业县, 要对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养殖业等重点农业特色产业,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例如, 要充分挖掘茶叶产业潜力, 新建高山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拓展橄榄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开发闽江两岸鲜食橄榄基地;提升食用菌产业, 在东桥、桔林、下祝等乡镇建立食用菌基地, 抓好桔林白木耳、下祝地栽香菇基地建设;要统一经营, 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闽清县加强与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开发雄江安岭的鹿角灵芝生产及产品深加工, 扶持西岸农业、福野山珍、闽华工贸、绿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围绕打造省会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目标, 建设云龙、塔庄、下祝蔬菜基地5000亩, 大力发展钢架蔬菜大棚、推广无公害栽培, 确保产品安全。大力实施特色果药经济林、工业速生用材林、生态经济风景林、林下经济、林苗园艺等“五林”建设。

与此同时, 要解放思想,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 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实行基地化生产, 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 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使农业成为闽清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2.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 加快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闽清县传统产业采取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 给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困扰, 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必须抓好产业整合和节能降耗等工作, 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引导民营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 使企业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提升产业竞争力。

(2)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特色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主攻重点, 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 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 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首先, 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项目与技术改造。依托白金工业区、宝新工业园、坂东工业园、东桥表业园, 动员全民创业谋项目, 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强化项目对接,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进一步提高产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和水平, 培育发展后劲。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强镇”的要求, 努力培育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镇, 形成错位联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其次, 着力发展优势行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重点扶持培育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工艺品、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钟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及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逐步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 配套企业为基础, 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实行领导包项目责任制, 加大土地、资金的协调力度, 督促天裕工业、通盛酒店设备、正捷投资、百家利机械制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再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白金工业区、东桥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尽快提升产业承载力。积极对接引进珠三角、闽南、福州市区及沿海郊县等区域的先进产业, 强化与央企、外企和民企的“三维”对接, 全面推进三次产业招商。积极参加“5.18”海交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多举办闽清专场招商大会,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引进“回归”工程和行业龙头企业, 搞好招商项目跟踪推进和落地服务, 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为新城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最后,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制订和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 突出抓好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3.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扩大内需拉动作用

通过调研获知, 闽清县2013年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1项, 总投资116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4项, 年度投资5.5亿元;市“五大战役”项目11项, 年度投资9.5亿元。在此背景下, 闽清要紧紧抓住机遇, 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一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天行大桥、三条城区道路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恒晟晶都房地产、梅溪绿水工程等项目;实施梅溪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城安置区、梅溪互通口、建兴工业安置区、梅埔安置区等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推进金华龙饲料、泰康车厢二期、联合电工电器等工业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合福高铁闽清段和京台高速闽清段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速做好重点工程的前期筹备。例如水口坝下治理工程、葫芦门水库、闽江 (闽清) 防洪工程、梅溪新城路网、东桥产业新城、陶瓷科技孵化器二期工程、锦江一号房地产、城镇华府房地产、梅溪路南段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确保各类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不断形成新的实物工程量, 发挥拉动效益。

三是要加大重点项目储备力度, 不断增强投资后劲。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项目收集与包装, 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 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库。此外, 还要强化部门合作机制, 加强规划、土地、林业、环保、水利、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各环节统筹和协调服务, 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013年, 闽清县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完成投资达到36亿元以上的目标, 因此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要继续利用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的政策, 多渠道、全方位争取中央投资资金。

二要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 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改造以及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策划好项目, 加强项目跟踪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三要有效整合政府性投资和加强银企合作。有效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资金, 形成合力, 突出重点, 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 争取得到更多信贷支持。

四要深化对口协作工作, 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增强优势互补,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拉动闽清县经济主要靠的是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很不发达。要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 重点加快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首先, 要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 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商贸、金融、家政服务、信息服务网络、法律服务等服务产业, 重点抓好物流业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已出台的扶持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效用, 加快物流业快速发展。从闽清县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出发, 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物流、信息和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其次, 充分发挥闽清县山水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编制《闽清旅游》宣传画册及《闽清县商贸旅游交通图》, 突出温泉和乡土生态特色, 拓展温泉旅游内涵, 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例如加快七叠温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乡村游”精品线路;完善黄楮林、大明谷景区、七叠温泉、白岩山沿线的“农家乐”活动项目以及丰达农业大观园乡村游的配套设施建设等, 进一步提升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星级档次, 积极推动精品旅游点, 申请国家A级景区。

再次, 发展壮大建筑房地产业。依托“建筑之乡”优势, 巩固和拓展建筑市场, 加快集体建筑企业改制步伐, 继续实施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激励建筑企业增资升级、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培育,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6.要着力环境整治,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要突出美丽乡镇示范点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 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政策, 争取推出一批美丽村庄示范点, 重点抓好省市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梅雄村和安仁溪村建设工作, 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闽清作为福州中心城市联接闽东北、赣南、浙南腹地的通道;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的特色经济承载区;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绿色屏障, 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 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 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快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闽清县政府工作报告:闽清县经济工作总结与经验[R].

[2]关于闽清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R].

[3]2013-2020年闽清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县域经济 篇3

[关键词] 县域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基本单元,是联系宏观和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纽带,在国民经济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2005年,全国县域面积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3.3%;GDP总值占全国GDP的57.7%。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就是资本的投入。要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县域金融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也越来越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并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但就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因果方向产生了较多的分歧,并逐渐形成了几种观点:一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纯属偶然。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同样增长,但是两者各自按自身的逻辑发展。二是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即“需求拉动型”的金融发展。在市场的不断拓展和产品的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金融以更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三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即“供给引导型”的金融发展。金融对动员那些阻滞在传统部门的资源,使之转移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现代部门,并确保投资于最有活力的项目方面起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四是以“金融风险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带来的风险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此会阻碍经济增长。五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经济增长也带来了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建立,深化了金融创新,从而更大的推动了金融发展,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加倍的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随着现代经济和金融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以 Levine(1997)为代表的经济学者认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供五个方面功能来影响经济增长:为可能的投资生产事前信息并进行资源分配;在提供融资后监管投资并进行公司治理;分散风险、管理风险以及便利风险交易;动员储蓄;便利商品以及服务的交易。

以上这些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国家层次,而我国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着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较差,资本市场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金融体系的功能还不能完全发挥,因此,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并不能简单应用于县域,对于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式,检验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检验两者的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1.ADF单位根检验

传统经济学理论以序列平稳为前提,Granger(1988)指出,当用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OLS估计时,系数估计量将丧失最佳线性无偏性,同时回归系数的t检验也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是会出现伪回归问题。

如果一个序列的均值和自协方差不依赖于时间,就说它是平稳的。非平稳序列的典型例子是随机游动yt=yt-1+εt,εt是平稳随机扰动项。序列y有一个常数预测值,方差随时间增长。随机游动是差分平稳序列,因为y一阶差分后平稳。yt-yt-1=(1-L)yt=εt,差分平稳序列称为单整,记为I(d),d为单整阶数。单整阶数是序列中单位根数,或者是使序列平稳而差分的阶数。对于上面的随机游动,有一个单位根,所以是I(1),同样,平稳序列是I(0)。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检验要求每个变量序列都为等阶单整,且齐次的阶数必须大于或等于1。

2.Johansen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有基于回归残差的Engle-Ganger协整检验和Johansen极大似然法。由于Engle-Granger法在基于残差检验的基础上,附加了“公共因子约束”而降低了检验的势,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Engle和Granger(1987)指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假如这样一种平稳的或I(0)的线性组合存在,这些非平稳(有单位根)时间序列之间被认为是具有协整关系的。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且可被解释为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稳定序列是否是协整的。阶数为p的VAR模型可以写成:

yt=A1yt-1+…+Apyt-p+Bxt+εt

其中, 是一个含有非平稳的I(1)变量的k维向量;xt是一个确定的d维的向量,εt是扰动向量。

3.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是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构下,检验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是否显著的影响,从而判断其因果关系。所要检验的参数模型为:

这里m、n、p和q分别表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在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中,回归方程中的系数显著性对应着变量之间的 Granger 因果关系(Granger,1969)。原假设为:

H0∶y1j=0,j=1,…,m

检验结果如果认为原假设H0成立,则表明所有前期y3对y1没有解释或预测能力,此时认为两者没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由于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应着模型中部分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利用模型整体显著性的F—检验进行。

三、数据检验

鉴于目前我国县域证券市场发展几乎是空白,县域金融机构也主要限于银行和信用社的实际,本文选用县域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作为衡量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选用县域GDP指标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增长。根据微分近似公式,对数变量的一阶差分近似等于该变量的增长率。因此,对各变量取对数,分别以LNGDP和LNF代表县域GDP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由于县域经济数据统计上的局限性,本文选用辽宁省1997年~2005年的县域金融与县域GDP数据。

本文首先利用ADF检验来讨论变量的单整阶数。利用Eviews4.0

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注:D表示一阶差分;DD表示二阶差分;表中临界值均表示拒绝单位根假设的MacKinnon临界值;*、**、和***、表示10%、5%、1%显著性水平下检验值是显著的,无标志说明检验值不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对数序列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单整阶数相等,满足了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

在确立了金融发展变量与县域经济增长变量的单整阶数的基础上,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对1997年~2005年间的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注:假设方程个数中的*(**)表示在显著性水平5%(1%)水平下拒绝零假设。

综合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在显著性水平5%下,选定两个变量存在一个方程(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LNGDP=-2.277639 LNF + 0.095719 @TREND(98)

(1.8E-07)(1.3E-08)

协整模型揭示的是变量之间协同发展变化的长期趋同行为。因此,从长期来看县域金融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

由于LNGDP和LNF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时用LNGDP和LNF两个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并不会造成虚假回归,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因此可对LNGDP和LNF两个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无论滞后期为1年还是2年,县域金融发展都不是县域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县域经济增长也不是县域金融发展的Granger原因。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这与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相一致。

四、结论

本文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对1997到2005年辽宁省县域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县域层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割裂状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既不存在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在县域层次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这一结论与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县域经济主体融资难的现状相吻合。导致县域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的二元金融体制结构。因此,要消除县域金融抑制,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打破二元金融结构,进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正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县域经济主体的融资渠道,利用金融市场来实现金融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 55: 251 -276

[2]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J]”, Econonmetrica, 1969, 37: 424-438

[3]Granger C. W. J. Some recent development in a concept of causality [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8, 39: 199

[4]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 688-726

[5]Mckinnon Ronald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e,1973, 21-27

发展县域经济 篇4

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为贯彻中央精神,省委召开了六届五次全会,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振华就增加农民收入到我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增加农

民收入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具体到县域来讲,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针对农民增收、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的改变。找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和途径,也就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是功能较为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一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连接点,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我县全力打造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县域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没有县域范围的小康,就没有真正的全面小康。同时,县域人口又绝大多数是农民,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内在协调统一的全面小康,任务重,难度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就我县而言,全县55.2万人口中有51.2万人在农村。我县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取决于这51.2万人能否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三农”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农村人口多。县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区域载体。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就我县而言,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减弱,农民增收困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主导、“三化”互动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用“三化”来化农业、化农村、化农民,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走向城镇,在这一过程中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三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使之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而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主导。工业化既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又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先导力量,对整个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动力和引擎作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狠抓高增长行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抓好县域骨干企业。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增加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希望。要积极引导和帮助骨干企业上新项目或实施扩能改造,促其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增加其对财政的贡献率。二是要努力多上新项目。发展工业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兴县”战略,狠抓投入,大上收益性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2003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的规模项目161个,特别是投资24亿元的30万吨新闻纸、投资2.5亿元的市一印公司搬迁等一批立县项目的开工,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积蓄和力量、增添了后劲。今后,要按照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继续加大收益性项目跑办、建设力度,突出抓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以工业经济实力的提升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三是要提高工业经济聚集程度。据测算,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开发规模在5平方公里以上,用地可减少30,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减少20—30,能源消耗可节省40,行政管理费用可减少40,资金利润率可提高20。要按照“突出特色、配套建设、集中发展”的思路,引导同类或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建设,大力发展

集群经济,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尽快培育出一批集中连片的工业企业聚集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城镇化为支撑。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要搞好县城建设。县城在县域经济

中起着龙头带动和辐射扩散作用。要科学规划,扩大规模,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绿化、美化、净化,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平台。要坚持产业兴城,实现工业、服务业与县城建设同步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二是要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要以已具雏形的范庄、新寨店、南柏舍等小城镇为骨干,搞好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融资渠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群体。尤其要坚持以业兴镇,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做到强一业、兴一镇、富一方。三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要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及土地制度改革,促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城镇集中。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因此,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是要切实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搞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要鼓励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农业和农村,开辟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外资为辅助、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系。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关于扩大粮食种植的意见,继续扩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等传统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档次。积极发展奶牛、生猪、鸡、羊等特色养殖业;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大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扶持面粉、淀粉等深加工产业,走绿色品牌之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经济合作关系,使农户分享规模经济和农产品加工增值带来的效益,不断增加收入。大力完善以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致力于发展五种经济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技术条件和资本基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和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摒弃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传统工业化道路,积极创新发展思路。要坚持依靠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持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发展自己,不能单纯依靠当地内部积累;坚持高水平、高起点,特别是注意提高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坚持搞好规划、适度集中,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总之,要清醒认识并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条件,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要求,努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发展四种经济。

1、主攻非公经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中基本没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企业,县域国有中小企业也都在进一步放开搞活之列。因此,县域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就没有县区域经济的大突破。要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从培育和发展个体工商户入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有基础、有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强做大,尽快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形成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格局。要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严格依法管理,调动人们投资兴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2、打造开放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受制于资金、项目、人才、市场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要坚持“跳出县域谋划县域,走出县域发展县域”,以集天下之智、天下之士、天下之财为我所用的视野、胸襟和本领,扩大县域工作开放度。牢固树立市外都是外、县外都是外的观念,紧紧抓住世界性产业向我国转移、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方式,采用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在引进来的同时,要抓好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3、培育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先进县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培育县域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县依靠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玉米淀粉、纺织、医药化工、造纸包装等特色产业。要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大力培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

4、提升劳务经济。农村人口多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变人口压力为发展优势,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搞劳务输出,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牢固树立劳务输出是一个大产业的观念,将其作为一条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切实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高度重视输出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在发展国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务人员培训基地,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明确方向、理清思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抓好落实。同时,县域经济又是底层经济、群众经济,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尤为重要。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发动群众,从思想深处突破,从搞好服务着手,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既要突出领导干部,也要从群众抓起。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想干”的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需要外部、内部一起联动,但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县级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要引导干部群众坚决克服条件差、畏首畏尾难发展的思想束缚,敢于走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路子。通过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和政策引导,强化群众的致富愿望,激发群众的创业活力,形成群众经济大发展的局面。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会干”的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争取主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优势。善于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干好”的问题。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好坏,主要看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看县级财政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大增加,看城乡居民的收入是不是有了较快增长,看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了较大进展,看社会是不是更加稳定。要通过发展的成效,进一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发展县域经济的热潮。

加快县域体制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省委提出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四管齐下”,加快体制创新步伐。这完全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因此,要在主攻非公有制经济和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同时,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努力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筹措市场化,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等。二是深化县域国有企业改革。采取出售、租赁、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放开搞活县域国有企业。尤其要鼓励外资、民资收购县域国有企业。三是要深化县、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优服务的要求,搞好新一轮机构改革,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效能。县乡两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查处“四乱”行为和“吃拿卡要”问题,大力加强诚信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哪些政策助力县域经济? 篇5

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要以工业突破为着力点,把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重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区提质,实现产城结合,拉开园区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做强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初创企业、小微型企业,支持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工创业园,发展乡镇工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持续开展城镇大建设,围绕建设常住人口30万以上中等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拉开县城发展框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县城建设突破;努力打造若干人口规模5万以上、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中心镇,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有问必答

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皖北领先、省内进位”的要求,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速度、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大的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发展目标是:“十二五”期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的位次有明显前移。到2015年,力争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5%,工业化率达到50%以上,二产比重达到55%以上,怀远县居全省二类县前列,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五河县、固镇县居全省三类县前列。“126”计划有哪些内容?

答:“126”计划:“1”是三县工业产值规模达1千亿以上,“2”是年产值10亿以上的企业达20户,“6”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00户。

对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工业经济发展有何要求?

答: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快速提升工业化水平。到2015年,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700亿元、500亿元、4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达到260户、180户、160户,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达到8户、7户、5户。

对三县工业园区建设有何要求?

答:完善县域园区和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强化工业发展载体建设。积极推进省级经济开发区扩区提质,省级经济开发区每年扩展建成区面积不低于3平方公里,到2015年,县域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怀远、五河、固镇三县县域开发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450亿元、400亿元。鼓励乡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农民创业园,发展乡镇工业。

对三县城镇化进程有何要求?

答:按照“城乡统筹、县当市建、镇村同建”原则,强化县城、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加快形成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围绕建设常住人口30万以上中等城市的目标,进一步拉开县城发展框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县城建设突破。到2015年,三县城镇化率达到45%,县城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20平方公里。对10个扩权强镇试点镇,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开发建设力度,努力打造若干人口规模5万以上、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中心镇。

对现代农业发展有何要求?

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积极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到2015年力争土地流转200万亩,土地流转率达35%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6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00个,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50%以上;建设10万亩小麦良种、100万亩优质糯稻、50万亩优质花生、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年出栏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个,存栏4万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1个,年出栏百万只肉禽标准化养殖基地10个。

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有何要求?

答: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品牌,力争到2015年建设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支持龙头企业开设直销店和连锁店,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批发市场进行对接,拓展市场空间,到2015年建成5个交易额超15亿元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对基层农技人员培养有何要求?

答: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十二五”期间力争引进农业高精尖人才100名,每年对全市1000名基层农技人员普遍轮训一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

事例采访

拉长产业链 壮大开发区

记者见到五河经济开发区沫河口工业区管委会孙凤鸿副主任时,他正在打电话为园区内一家企业联系办理税务登记证。孙副主任向前来求助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办理税务登记证的相关程序,并指示管委会有关部门立即出具有关材料协助办理。

“管委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服务。”孙凤鸿快人快语:“目前各县区经济开发区的招商政策都差不多,要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入驻,就看谁服务工作细、办事效率高、政策兑现快!”

据介绍,五河经济开发区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61平方公里,下辖城南工业区和沫河口工业区。沫河口工业区是安徽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科技创新出口基地。作为精特钢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机械电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承接基地,主攻精细化工和精特钢深加工产业,工业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设有高新技术产业区、自主创新实验区、综合配套服务区三大功能区,目前有赛远薄钢、海华化工、凯迪电力、德翔木业、雪郎生物、蓝岛重工等100余家企业入驻。

“沫河口工业区建成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目前正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据介绍,该园区已建成五纵五横道路40公里,园区及沿路绿化计划投资1500万元以上;日供3万吨的自来水厂、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厂年底建成;供、雨、污三水管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园区内已有三家企业进入上市企业辅导期,大多数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都有增资扩产计划。”孙凤鸿说,“像赛远薄钢,初期只生产彩涂钢板,后来增加镀锌板、轧钢板生产线,产业链逐渐向上游延伸。园区以项目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为入驻企业拉长上下游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益。”

孙凤鸿介绍,在土地、政策、资金等方面,园区制订了“保证重大项目、扶持优质中小项目、清理‘劣质’项目”的工作方针,力促前期入驻企业合同兑现,清理闲置土地。督促“劣质”企业加快整改,落实淘汰机制,实行“腾笼换鸟”。为积极推进扩区提质,该园区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日前完成了园区扩区规划,总体面积将达到45.5平方公里,土地利用面积达到36.5平方公里。有关园区升级的报告已报送省发改委,申请成为独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政策保障

加强领导 重点考核

据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同志介绍,为保障促进县域经济新突破各项任务的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

强化对县域发展的组织协调

调整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加强对县域经济新突破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建立市级党政领导联系三县及重点镇工作制度。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县域经济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集中精力抓发展。市发改、住建、财政等部门对重点镇实行结对帮扶。市直各部门要把支持和服务发展县域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搞好协调,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民生建设等方面向县域倾斜,主动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热情服务、排忧解难。

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重选好配强县乡党政正职,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的成员比例,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培训锻炼,着力提高县乡党政班子及成员在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和推进能力。县乡领导班子成员届期内要相对稳定,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在乡镇党政正职岗位上连续任职8年以上,经考察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可享受副县级待遇。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改革创新,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加强县域经济新突破考核

建立县域经济新突破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园区发展、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引进、现代农业等指标。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实行每月统计排序、季度现场观摩调研、考核总评,进一步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根据省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考评结果,对考评位次前移明显的,给予表彰和奖励。

政策解读

九大保障和扶持措施

一、提升县域经济开放水平

充分发挥区位和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强化优化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加大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力争2015年县级招商规模全面迈上200亿元台阶。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合作发展,深化与铜陵市对接合作,促进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积极引进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入驻园区,给予5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一事一议”优惠政策。以产业集群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加强县域特色出口基地建设。

二、支持县域工业升级发展

坚定不移地把工业经济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扶持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发展关联配套产业,形成市场优势,做强产业、做大集群,以工业的大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大跨越。加速开发区升级扩容。加强规划引导,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生活服务设施,确保新增企业随时入驻。

三、充分激发全民创业活力

大力培育创业文化,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潜能,着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社会风尚。全面落实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搭建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法律援助、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平台,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

四、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全面加强项目谋划和推进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城乡道路交通、水利、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城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建设。推动重大项目市县统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到2015年,县城至乡镇政府所在地县乡公路提升至二级以上技术等级,所有乡镇实现三级以上公路连接。

五、加强财政资金支持

“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制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细则,重点支持各县产业发展、自主创新、中小企业发展、企业上市融资、外向型经济发展、园区建设、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民生工程、重点项目推进、引进高层次人才等。

六、强化用地保障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完成全市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指导各县(区)乡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的相互衔接,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重点镇通过土地整治周转出的用地指标要安排一定比例留在本地使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安排计划指标时,优先保证县域重点加工型项目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所需用地,优先考虑扩权强镇试点镇、中心镇建设用地需要,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设定抵押。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县域重点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项目,需征收土地的,给予优先保证。2014年12月31日前,对小型微型企业暂免征收土地登记费。

七、改善金融服务

加快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三县增设分支机构或自助服务终端,加快推进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村镇银行,支持优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为村镇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力争实现村镇银行在县域全覆盖。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力度,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深入推进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服务、技术和机制等创新,积极推广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林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抵质押贷款,争取开展农村房屋抵押融资试点,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广适合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的信贷产品;开展大宗农作物和重要畜禽产品保险试点,推动贷款保证保险、消费信贷保险和科技保险等加快发展。建立鼓励县域金融机构投入机制,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考核奖励政策,对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予以奖励;逐步建立县域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补助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积极探索适合市场需要和当地特点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模式,推动融资性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和商业化运作,鼓励企业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推动县域直接融资稳步开展,对成功发行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和集合票据的中小企业分市县两级予以补贴,推进县域优势企业、支柱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直接融资。

八、完善人才支撑

建立市县乡干部双向挂职任职制度,分批从市直部门选派副县级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三县县政府、乡镇、县直综合部门挂职,从三县选派一批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县直部门正职到市直部门挂任副职;从蚌埠高新技术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及驻蚌高校选派具有城乡规划建设、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经济运行、园区发展、金融等专业知识的优秀年轻老师、中层干部到三县挂职。支持三县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放宽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加大市、县党政机关从基层选调和招录公务员力度,完善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或挂职锻炼的办法,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后进薄弱村任职,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医生和优秀文化工作者到基层服务,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强化人才培训,加强县域发展人才队伍、产业创新团队、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九、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篇6

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

1、县域经济特征分析

1.1区域性特征

县域经济因其所存续、依托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区位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市区与城郊、内陆与沿海、北方与南方县的县域经济都会呈现显著差异,其也是不同的经济存量、发展速度、发展变量存在巨大差别的基础条件。所以,从空间定位来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1.2系统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包含着若干构成因子,在这些因子的有机结合下又形成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系统。以农业县域经济为例,其包括产前、产中及产后;生产、加工、营销;农科教、供产销等环节,在这些环节的结合下又自动形成一个运作系统,县域经济中的金融、财税、商贸、工业等行业亦是如此。站在全县的角度来看,其可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各行各业可视作其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在这些子系统的结合下,使得这个庞大的系统得以高效、有序地运转。

1.3整体性特征

县域经济具有完整的经济结构,其包括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工商建运服、农林牧副渔一应俱全。同时,县域经济也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如社会保障、政府企业、城市乡村、工业农业等,正是这些经济要素组成了完整的县域经济,使其在功能上、结构上具有整体性。

1.4综合性特征

在县域经济中,不仅包含了完整的经济行业与经济部门,同时也包含了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相关行业、部门,例如艺体卫、教科文、工青妇、党政军等,其几乎囊括了社会所有行业,所以其在行业及部门构成来看,具有综合性特征。

1.5复合性特征

县域经济,既包含农业经济也包含工业及第三产业经济,既包含城镇经济也包含农村经济,不仅有国有经济,也有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个体经济。长期以来,我国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这一体制也在县域经济中得到了典型、完整的体现,由此可看出,县域经济具有典型的复合性特征。

1.6层次性特征

首先,在国民经济中,县域经济是一个基础经济层次;其次,从县域经济构成来看,其包含了从县城到乡镇再到农村三个经济层次,所以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7开放性特征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经济,在此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县域经济也势必具有开放性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下,区域化经济社会分工也不断增强,县域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在此情况下,县域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也将不断被强化。

2、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2.1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基础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植根于广袤的县域范围内,其亦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的这一基础地位都不会有所动摇。农业发展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其次,乡镇企业既是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它也是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区域基础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县域范围内,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是商品流通数量最多的卖者和买者,农村市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兴衰。

2.2建设小康社会建的主要支撑力量

我国从21世纪开始,全面进入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壮大县域经济,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在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农村是其重点和难点。县域经济一方面以自身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为农村合作经济、家庭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另一方面又以其集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直接为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服务,是整个国民经济网络中与农村、农业、农民最直接、最基层的结合点。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农民的小康、农业现代化便无从实现。

2.3推动城乡改革的关键突破口

众所周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发生、发展,并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而城市的改革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也比较复杂。在城乡关系方面,城市保留的旧体制的东西较多,城乡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新旧体制的矛盾。县正好处在这两者之间,成为矛盾的焦点。但由于县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且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如果县领导改革开放意识、开拓进取精神较强,就能勇于面对新旧体制的矛盾,大胆改革,改革也容易在此突破。县在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确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振兴辽宁经济 篇7

县域经济通常被认为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种经济类型的总和。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把县域经济定义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 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 优化资源配置, 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 辽宁基本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44个县 (市)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8467.83亿元, 同比增长23%,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占辽宁地区生产总值的44.2%。在2011年8月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的评选中, 辽宁省共有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东港、开原、凤城、调兵山、大洼县等10个县 (市) 入围;在“东北三十强”县排名中, 辽宁省共有16个县 (市) , 而且包揽了前五名。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辽宁现象”令人瞩目。

二、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1. 县域经济总量不足, 缺乏竞争力。

2010年辽宁44个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8467.83亿元 (现价) 。同年浙江和江苏所辖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4153.01亿元和21779.98亿元, 分别是辽宁县域经济的1.67倍、2.57倍。与浙江、江苏等县域经济发达省份相比, 辽宁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偏低。

在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中, 辽宁、浙江、江苏、山东省分别有10个、24个、29个、26个县 (市) , 占全省县市比例分别为22.73%、41.38%、58.00%、28.57%。可见, 辽宁地区百强县 (市) 数量明显不足。同时, 辽宁百强县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19.21亿元, 低于江苏省的612.24亿元和山东省的484.19亿元, 说明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与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表现为竞争力不强。

2. 以工业经济模式为主导的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进度缓慢。

“十一五”期间, 辽宁44个县 (市)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5年的23.45︰46.06︰30.49调整为2010年的16.34︰54.02︰29.64, 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7.1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了7.9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稳定, 说明县域经济整体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是, 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远低于江苏、浙江省县域第三产业的比重36.76%和36.77%。辽宁县域服务业发展滞后,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 除依赖资源外,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拉动, 而当今及未来经济的增长引擎主要依靠服务业, 县域经济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3.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 集群优势不明显。

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多数产业集群规模偏小, 且以资源投入型产业集群较多, 生产加工型产业集群偏少,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规模化经营, 对整个产业支持和推动力度不够, 产业集群整体优势不明显, 竞争力较弱。同时, 县域工业规模较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均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均水平, 且多数县域工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产品缺乏竞争优势。这严重制约了辽宁县域经济的持久发展。

4. 县域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发展差距持续拉大。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者恒强、弱者常弱, 各自为战情况严重。全省除9个百强县外, 另有辽中县、铁岭县、昌图县、大洼县和辽阳县的GDP值超过180亿元;其余县 (市) GDP值在50-180亿元之间;建昌县GDP值是49.73亿元, 排名最后。由于县域自然资源、原有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的不同, 各县 (市) 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也不相同, 从而使辽宁各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5. 人才短缺未能克服。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软肋。因县域经济发展有限, 县域自身人才外流, 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缺乏吸引力, 外来人才不愿进来, 造成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对人才缺乏吸引力, 人才短缺加剧, 经济发展受制于人才”的恶性循环。

三、振兴辽宁县域经济的对策

1. 坚持政府推动,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 应充分发挥县域政府的推动作用。在辽宁省委、省政府规划引导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继续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坚持“一县一业”的方针, 出台有力措施,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同时, 通过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县域机构体制改革, 扩大县级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2.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 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的基础支撑。辽宁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坚持产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同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农副产品科技含量, 按照工业化思维、现代管理经营方式、科技创新来谋划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企业拉动、基地产出、服务促销”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重点扶植农业龙头企业,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 根据本地特色和资源, 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种植, 深度进行农产品加工, 实现“农产品-农户-企业-市场”的对接, 从而做大做强县域农业。

3.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 走产业集聚发展之路。

振兴县域经济应继续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按照辽宁省政府规划要求,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突破, 以承接重大项目转移为载体, 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项目, 重点建设包括法库陶瓷、盖州汽车配件、瓦房店轴承等44个县域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实现县域工业新突破。

4. 以县域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 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工业为主导, 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未来县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应加快调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重视县域服务业发展, 重点发展农村农业现代服务业及与县域工业相生的现代服务业, 如金融保险业、物流运输服务业、农业信息咨询与农业科技服务业等。

5. 创新县域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

创新县域人才流动与共享方式, 允许人才在县 (市) 间自由流动, 鼓励多个县 (市) 共享专业型人才;多渠道引进人才, 制订优惠政策, 吸引、引进县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县域人才培养模式, 着重加强本地人才培养, 并通过与高校合作, 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和待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摘要:通过研究分析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振兴县域经济的对策。辽宁县域经济的振兴应在创新县域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的基础上, 坚持政府推动, 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基础, 继续发挥工业的主导地位, 把县域服务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县域经济需要长线投资 篇8

《支点》记者 蒋李

从北京到广州,从成都到武汉……如今,各地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下称区域股权市场)遍地开花,而股权投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据投中集团统计,2009年至今,国内新成立5114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这些“财务投资者”借助区域股权市场,将业务渠道从大中城市拓展至县域地区。

有别于其他股权机构强调退出渠道、对赌协议的做法,楚商资本集团(下称楚商资本)董事局主席岑卫华更看重被投企业的长期回报。“我既然当了企业的股东,就跟企业同患难、共生死,真正从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去帮助企业,使双方共赢。”

县域产业需横纵向整合

《支点》:区域股权市场在推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岑卫华:几乎每一个产业重组都涉及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再投入,融资几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依托区域股权市场,基金机构能够更有效地投入创新型金融产业,满足产业重组过程中的融资需求。对企业而言,在地方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不仅有政府公信力支撑,能取得社会各界的共识和市场的聚焦,还能解决企业股权流动性问题。

同时,区域股权市场也是一个天然的产业并购重组市场,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投资机构对企业的发现成本。不过,这一平台在经营当中还需要摸索。

《支点》:市场的作用毋庸置疑,作为直接与企业接触的股权投资基金,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过程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岑卫华:从区域经济结构来看,湖北省县域经济虽然占据全省GDP的半壁江山,但普遍存在一个现象,企业数量巨大,单体质量欠缺,“重量而不重质”。

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普遍,而且会导致多方面的问题 :其一,企业接触供应商时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失去谈判优势,难以压低成本;其二,同类企业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其三,企业在先进技术上互相防范,不能集中有限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

因此,推进县域产业的横向集中和纵向整合,不但能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还能消化过剩产能、实现节能环保,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推进县域产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借助金融手段。以股权投资基金推动县域经济产业重组,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譬如我们的股权投资基金分为创投基金与并购基金。创投基金投资成长性公司,公司具备一定规模后便冲刺IPO,或者被并购基金收购进行重组改造。县域经济需要长期投资,这些基金投资战线几乎都是3-7年。

“对赌”是最大的投资谎言

《支点》:有些股权投资机构往往关注资本收益,而不是对企业“帮一把、送一程”。在与县域经济合作时,如何把控投资机构“赚快钱”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岑卫华:确有部分股权投资机构会宣传自己是战略投资者,但这往往只是噱头,其实质依然是财务投资者。他们既不想为本地经济建设做出多大贡献,也不会想要为本土帮助多少企业,只想着快点实现增值退出。而接受这类投资的企业,往往也有自己的“小算盘”。首先是为了资金,其次则为了利用知名投资机构作为品牌资本。可正因为双方思想都不单纯,这些机构跟企业间的信任度也随之缺乏,变成一种各取所需的合作。

这种合作关系,孕育出股权投资界最大的谎言——对赌。很多股权投资机构往往与被投公司签订条款,约定一定期限内公司达到盈利目标或实现IPO,否则PE便有权要求企业履行补偿义务。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真正的股权合作好比夫妻俩一起创业,要同舟共济、风雨无阻。对赌就好比夫妻结婚前签个协议,女方一年生了孩子,男方则分给她多少财产,倘若没有生孩子,女方便分不到财产。

《支点》:在与一位股权基金项目律师交流时,他将对赌称为“股权交易外衣下的债权投资”,抵押的是企业的“未来收益”。

岑卫华:是的,不仅如此,对赌之后两大负面作用会随即出现:第一叫鞭子。业绩如果完不成,投资机构就要拿鞭子抽企业,这便可能逼迫企业对报表作假;第二叫绊脚石。部分机构往往是外行,却要干预企业决策,这往往成为企业创新决策的绊脚石。

楚商资本在股权投资中不会采取对赌形式。我们既然当了企业股东,就跟企业同患难、共生死,真正从战略投资的角度去帮助企业。尤其在县域经济方面,我们不仅要为县域企业提供资本,还要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提升技术。我们的思路是只有被投企业发展壮大,机构的投资回报才会有保障。

“五三二”的风控机制

《支点》:每个资本集团都有其重点关注的行业及区域,如苏商资本主要投资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项目。目前楚商资本在投资项目方面有怎样的原则?

岑卫华:我遵循“四不三投”的原则。“四不”指的是“不对赌、不掐尖、不包装、不跟风”,代表了我们的投资理念。其中,“掐尖”指很多股权投资机构进入县域,第一件事就是抢夺最耀眼的“业绩明星”,而对最广大的中小企业视而不见。“不包装”说白了就是不造假。

“ 三投”,则指楚商资本对于拟投企业“五三二”的打分机制:企业家占50分,企业团队占30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占20分。

《支点》:可否对“三投”的各个指标进行详述?

岑卫华:企业家的考核指标分为创业目的、专业精神、道德品质。企业家创业动力来源不能是致富、发家,他需要具备行业梦想。有很多“什么赚钱干什么”、将商业机会作为战略的公司,则是我们首先要规避的。由于法制观念相对薄弱、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县域地区的企业家违约的机会成本低,因此企业家的道德品质也是投资县域经济要把握的重点。

投资团队也是考核的重要方面。现在的创业是复合型的,既要懂互联网,又要懂物联网,既要有技术开发人才,又要有市场营销人才。因此,被投企业一定要有同心协力、岗位齐全的核心团队。

最后,对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几乎一票否决。我们会调查企业的员工情况,还会了解企业与供应商、经销商的合作情况。试想,如果一个企业连员工社保都不买,那它以后也难以对投资方及全社会负起责任。(支点杂志2014年10月刊)

上一篇:读懂母亲下一篇:延迟退休方案拟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