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篇1

可是在喧嚣与浮华背后,充斥着一种巨大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孤身遥望着对岸的那盏绿光,灯影婆娑,不死不休,撩拨着盖茨比内心深处的渴望,他渴望得到黛西,他渴望跻身上流社会,渴望被上流阶层真正认可,所以黛西是隐喻,是象征。

等待本就是一场无望的被动,他等到了黛西,可是剥开黛西美丽的外表,剩下的都是虚荣,自私,冷漠。梦幻终究破灭,盖茨比也因此死去。盖茨比的悲剧在于在一个薄情寡义,讲究门第的时代,做着不合时宜的少年梦,并因此一步步而踏入执念的深渊。

他勇敢,他可怜。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学上怀有“美国梦”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菲茨杰拉德认为他自我与众不一样,与他的父母也不一样,甚至不认为自我是父母的儿子,他拥有来自于柏拉图式的自我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即盖茨比就是一种自认为与众不一样的人,他同样拥有柏拉图式的感情观。他把自我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认为自我应为上帝的事业效劳,他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显然他把自我想象成为基督一样的人物。十七岁的他决定改名,由原先的詹姆斯盖茨改为杰伊盖茨比,据说杰伊盖茨比是英语Jesus,God--sboy发音的变体。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他改名那一刻起,他开始追求所谓的美和善,也就开始了他的人生杯具。他把黛西布坎南视为他追求的那种美的化身。当他见到她时,他明白她已经把他的梦想与他的生命气息结合在一齐了。他明白他的心要与上帝的心一样,必须专一,绝不可驰心旁骛。当他第一次亲吻她时,“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梦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盖茨比的梦想变得有血有肉。他企求与黛西联袂来实现自我的梦想。

可是,黛西根本无力担任这个主角。她可是是一个一项了为人生最高目标的资产阶级小姐,没有思想,没有情操,浅薄虚假,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她绝不可能为实现盖茨比自我的梦想去牺牲自我的既得利益。而盖茨比自我当然不可能实现自我的梦想,他的想法太过虚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汤姆布坎南都拥有财富,两人的不一样之处是他至少用他的财富去追求一种“美”,并竭尽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没有赢得它,最终,乔治威尔逊,也就是汤姆的情妇的丈夫在黛西夫妇的合谋和挑唆下杀死了盖茨比。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盖茨比的失败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个“美国梦”已过时了,他所处的年代梦想成真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篇2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

盖茨比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菲茨杰拉德短暂的一生有成功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他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1]2他一生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者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快乐,而不计后果,漠视道德与法律。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理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盖茨比,他倾其一生视黛西为理想和美丽的化身,最终为之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行为和思想符合“快乐原则”。

那么作为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又有怎么样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中他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内涵,我们先从作者说起。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这句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遇见了十六岁的杰内瓦———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唱歌,“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前所未有过、以后也绝不会再有的意义”。[1]42

有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做参照,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比把黛西看做理想的化身,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占有黛西,把已经失去的“金色女郎”黛西重新用金钱“赎回”。关于这一点,黛西说得很明白:“哦,你要求太过分了!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1]65盖茨比要求黛西对汤姆说她爱的不是汤姆而是他自己时,黛西的话也说明了她根本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因为她爱的只能是钱———“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一厢情愿地以为用财富就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她对黛西始终抱着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是性欲的结果,为的是满足个人的快乐,符合“快乐原则”。

二、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本我,中间为自我,上层为超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以看出,汤姆、黛西等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上体现趋于相同,停留在本我层次上,只注重快乐原则,无视道德范畴。盖茨比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影响,致力于追求为贵族的形象,停留在自我层面。尼克主要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警告。笔者结合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主人公盖茨比进行分析。

“本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及他的学业和出身。他高中时候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一番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他并非天资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母亲出身富贵人家,可惜外祖父过早去世,庞大的家产到菲茨杰拉德年幼时便所剩无几。他父亲做生意失败,依靠亲戚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靠父亲的地位却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而他本人长相英俊,脸部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描绘他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两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49这种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都闹翻了,可他所有的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

回归到小说文本中,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就不甘贫困立志要出人头地,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发家致富,过上上等人的生活。特别是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无法得到心爱的姑娘时,他加紧了对财富的追求。后来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了贵族的一员。在作者生活的20年代的美国,追求财富和享乐成为了时尚,盖茨比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被上流社会美丽的光环所迷惑,看不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一面,他立志实现“美国梦”,体现了人格结构的“自我”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受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尤其是欲望,通常是与道德准则相悖的。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企图揭示压抑的原因。精神分析适用于文学的理由是,它总是与语言相关。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用梦的解析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家潜在的无意识创作动机。如同很多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手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作为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作者笔下那些纸醉金迷、唯利是图的灯红酒绿中的男男女女,正是菲茨杰拉德的现实生活写照。作者借由创作发泄压抑的精神世界,揭示了“爵士时代”美丽光环下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社会本质,以警示世人。作者所生活的“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美国梦”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不再勤勤恳恳地奋斗、发愤图强,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世界,贪图享乐。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2]它是经济繁荣,个人追求享乐追逐物质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这样的“美国梦”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比的死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幻灭的一种诠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人类的幻灭——“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的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掀开了层层面纱,深刻剖析了美国民众追求享乐主义,倾其一生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力,忽视文化、道德建设,使读者在深思后领悟出小说的真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自己的梦想寄于盖茨比的故事,透过盖茨比折射社会,传递心声,为世人谱写了一首警示曲,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对世人有着警示意义。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审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盖茨比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3

看完这部作品真的不知该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主人公Gatsby无奈不值得,还是该为他抱有的那个梦想与希望而心酸……女主角Daisy由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出演,这个角色可以说就是代表了“梦”,而梦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那个所谓的“Golden Twenties”充斥着欲望,人们为之疯狂。

Miuccia Prada与这部电影导演Baz Luhrmann的妻子Catherine Martin合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打造了40多套风格独特的MIu Miu和Prada鸡尾酒礼服和晚礼服的定制系列戏服,灵感是从过去20年间的精选T台形象中汲取的。Catherine Martin说:“Baz和Miuccia两人都喜欢以现代的方式来重新发掘历史,让经典从过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他俩的这种联系是Miuccia Prada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合作的基础,也是这种联系把我们和她的视野紧紧串联在起。”这次名为“CatherineMartin和Miuccia Prada打造盖茨比”(Catherine Martin and Miuccia Prada Dress Gatsby)的精选戏服主题展览于2013年5月1日~12日在纽约的Prada Epicenter店中进行展出,随后,该展览于6月14日~30日和10月分别移师到Prada东京Epicenter店和上海国金中心商场进行展出。

经典重现

Prada一向喜欢与艺术挂钩,不管是品牌自身,还是设计师本人。况且,Miuccia本身就很爱电影这种呈现手法,记得去年Miu Miu的四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微电影,还邀来世界各地的名导操刀。而与Miuccia有着老交情的导演Baz Luhrmann,从1996年自己执导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Miuccia就为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男主角设计戏服。而Baz Luhrmann又为今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chiaparellii and Prada:Impossible Conversations”时装艺术展担任了创意顾问。当然,Luhrmann也是

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只是大家的表现手法不同,所以碰撞的时候才会激出强烈的火花。

今年,这部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翻拍过4次,而且在70年代第三次翻拍时由Ralph Lauren打造出戏服的经典之作,Miuccia又怎么会错过大展身手呢?在电影里,Miuccia为服装的每个色彩设定了一个独特的意义,特别是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也是原著最终章结尾说到的“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

“我一般不会直接比照某个年代,因为这不是我思考的模式。但是当我在创作这一系列戏服时,我发现只要稍加变动,调整一个新角度,有不少过往的设计即会变得非常具有20世纪20年代的风情。”

————Miuccia Prada

艺术再造

提到20世纪20年代就会提到Flapper!那个年代可以说是解放的年,不再有束缚和捆绑,所以的服装都偏向Loosely。那时的女性开始化夸张的妆容,开始抽烟、喝酒,更别提20年代的曼哈顿。而这个以美国为大背景的电影选用意大利设计师定装的原因就像Catherine Martin所说:“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将会勾起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东海岸贵族中兴起的欧式风格的回忆。那时的服装见证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对富有的长岛民众享有特权、常春藤盟校风格的着装的渴望,一个是对欧式唯美之风、精致之姿和颓废之态的渴求。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就反映出了这两种美学间的冲突。”确实,要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那么作为欧洲时装权威性的代表,Prada也当之无愧了,特别是对欧式唯美、精致和颓废的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体会 篇4

你爱的人不值得你爱,你却仍为她而死。你为了她受尽了悲伤,通过无数的努力却得到了一定的成就,你又用这些成就,荣誉,金钱到了她一时的怜悯。可她随后却忘记了,厌倦了。她根本就没看到过,真正感觉过你的苦楚。

爱成为了单方面的。这样的梦破碎了故事在何时何地都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

爱人如盖茈比的你我就如同蚂蚁。露茜根本就是个不懂爱,不配拥有真爱的垃圾。无耻的汤姆更是个烂人。他这样的坏人存在,却能在这个世界游刃有余。

最震我的书中叙述者对盖茈比说的那句话: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5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梦想幻灭后惨遭枪杀的悲剧人生。战争期间出生贫寒的年轻军人盖茨比爱上了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姑娘黛西,对他一往情深却没钱娶她。战后盖茨比得知到黛西已经嫁给了富豪子弟汤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有情妇。为了重新赢得黛西的爱情,盖茨比发奋赚钱,短短几年里,便通过走私等非法生意发了财于是他专门在黛西家附近购置豪宅,大宴宾客,挥金如土,为的是引起黛西的注意。后来经黛西表兄的安排,盖茨比与黛西重温旧梦。汤姆发现这段隐情后,妒火中烧。黛西面临在他们之间做出选择,却态度暧昧,始终不肯放弃汤姆。她在心绪烦乱时撞死了汤姆的情妇。盖茨比承担了责任,汤姆嫁祸于他,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盖茨比。

盖茨比的悲剧源于苦苦等待五年终被爱人黛西抛弃,他死后黛西没有来参加他的葬礼,甚至“没有捎来口信,也没有送来花。”他的死是他悲剧人生的终结,却又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这一出剧就叫做人情的冷漠。他生前在海湾豪宅大宴宾客,无论是受邀请的还是没受邀请的,都可以在他的就会上狂欢。书中描写道:“整整一个夏天,邻居家房子里都飘出音乐。他家那呈现蓝色调的院子里,男男女女飞蛾似的在香槟和繁星之间嗡嗡飞舞”,酒会的热闹景象可见一斑。可他死后,昔日来参加酒会的人却只有以为来参加葬礼,“我把牧师拉到一边,求他多等半个小时。可这毫无用处。没有任何人来。”这场面又是何等凄惨。昔日举办酒会的宅子从此无人搭理,“草坪上的草都及膝了”。前后一对比,当时人情的冷漠跃然于纸上。

盖茨比悲剧的实质是他梦想的破灭。黛西就是这个梦想的化身,他将一切都献给了这个梦想。“隔着海湾望着黛西家码头末端那盏绿色的灯,他的梦让他觉得近在咫尺,不可能抓不到。”然后现实无情泼了他冷水,他心爱的姑娘选择了放弃她。他失去了她,也就失去了梦想,失去了一切。

汤姆是盖茨比悲剧发生的客观促成者。他的刻意嫁祸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死亡。同时他是那个纸醉金迷的爵士乐时代大所数人的典型代表。他只会用肌肉思考问题,粗暴自负,仗着金钱飞扬跋扈。更可怕的是他那简单粗笨的脑袋里装入了那么多浮华的思想,“我们是统治种族,是我们创造了一切,这些构成了一切”,仿佛他坚实实在的自我中心已经不再能滋养他那颗妄自尊大的心了。在那样一个由汤姆这般推崇金钱、享乐至上、无所追求的人构建的上流社会里,盖茨比这样一个拥有纯真梦想的人显然是个异类,他的梦想之花缺乏适合生长的土壤,凋零是无可避免的。

而黛西则是盖茨比悲剧的主观根源。盖茨比将他当做梦想来追寻,渴望有一天能收获她的爱情。而黛西毕竟是上流社会的产物,是一个徒有一副美丽外表的俗物。她需要近在眼前、不容置疑的实在东西来帮助她做决定,这东西绝不可能是飘渺虚无的爱情。而已有的婚姻以及金钱无疑能满足她的要求。于是她抛弃了爱情,选择了汤姆当做金钱靠山,只有如此她才有安全感,即便不幸福。

尼克作为这个故事的叙述者,既参与其中,又是一个以睿智的眼光洞悉一切的局外人。作为盖茨比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朋友之一,他理解并且同情着盖茨比。“他们是一帮混账,把他们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这是尼克对盖茨比的评价。他们同样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之所以盖茨比遭遇了那样的悲剧,是因为他过于热情冲动,他的梦想浪漫的近乎幻想,与主流有着激烈的冲突,终不免被时代的浊流吞噬。而尼克富于理智的判断,他尽管不喜欢周围人的虚伪势力、堕落腐化,却能安身其中而不至于被拖下泥淖。

本书的作者菲茨杰拉德不吝以“了不起”这个词眼给盖茨比定位,可见其对盖茨比努力追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6

后面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便也从这里开始展开,盖茨比向尼克讲述到:他年轻时是位少尉军官,爱上了姑娘黛茜,两人都分别深爱着对方。但好景不长,他被调到了欧洲,而黛茜也从此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当盖茨比回来的时候,黛茜已经因为金钱,改变了对爱情的认识,舍弃了原本与盖茨比的那份爱情。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为了挽回与黛茜的那份爱情,他便发誓要成为一位富翁,经过几年努力,他真的成为了富翁。尼克听完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被盖茨比感动了。正好黛西又是他的表妹,于是他联系了久未联系的表妹黛茜,起初黛茜还和盖茨比热情的交谈着。但后来尼克发现黛西越来越不对劲,可为时已晚,黛茜碾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汤姆嫁祸给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被杀,而黛西则是一脸微笑。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光看人的表面。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丑陋的自己,我们该怎么面对他?这让我困惑不已,以至于现在还在思考。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新视角解读 篇7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本拿在手中你可能会惊讶于它篇幅单薄的小说, 它真能负载为作者带来的“编年史家”的盛名吗?

一.十年一觉“美国梦”

按照后世一些评论家的说法, 比起很多历史教科书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接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但该书终归是作家“白日梦”的产物。故事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西部, 曾因贫寒让人横刀夺爱, 暴富之后, 他不惜重金在纽约长岛买下一幢与初恋情人黛西家隔水相望的豪宅。几乎每天他都要举办铺张的夜宴, 竟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就在盖茨比即将鸳梦重温之时, 黛西驾车撞死了丈夫的情人, 却和丈夫一起嫁祸盖茨比, 致使盖茨比殒命于不明真相的死者丈夫的枪口。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并非该书流传至今的主要因素。当你乘着作者华美的语言之舟, 逆流回到作品重现的那个时代, 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开展他的追梦之旅, 一种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的苍凉之美, 定能带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盖茨比, 一个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年轻人, 最终难逃梦碎人亡的命运, 折射着一段什么样的岁月呢?

对于历史不算悠久的美国而言, 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代。当欧洲列强忙于修复“一战”创伤的时候, 工业化的澎湃大潮却使这片幸免战火的新大陆乘上“繁荣号客车”。在分期付款消费模式的助推下, 汽车、收音机大步走向家庭;“人造纤维、香烟、冰箱、电话、化学制品 (尤其是化妆品) 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需求越来越大”[3];拥有产权房屋不再是梦想, 随着房价走高, 房地产逐渐演变成投机的工具, “每个人都挣着土地的钱, 地价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4]

旺盛的消费激情, 点燃了人们的财富梦想。无数财富英雄的传奇事迹似乎也在昭示人们:美国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 只要努力奋斗, 人人都能成功———这就是“美国梦”!

显然, 盖茨比是那个火热年代众多追梦人中的一分子。他奋斗的全部动力, 源自那段因为财富鸿沟而失落的未了之情。他购置长岛豪宅的真实目的是让黛西看到这道鸿沟已被抹平。在寥廓的星空下, 他一次次凝望黛西家门口的那盏绿灯, 以柏拉图式的理念整理记忆, 编织梦想———物质富有只是他“美国梦”的一半, 只有黛西重回身边, 这个梦才圆满无憾。

但已为人妇的黛西不再是盖茨比心中的那个女神了。她在盖茨比的卧室痛哭流涕, 只因巨额财富与她失之交臂;她答应续写前缘, 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物质诱惑;在关键的抉择面前她又举棋不定, 是因为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正、风险巨大。“她的话音中充满了金钱”[5], 她的内心极度冷漠, 以至于盖茨比为她付出生命代价她都无动于衷, 一走了之。

如果说盖茨比的“美国梦”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那么, 黛西的“美国梦”只剩下物欲了, 而后者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异化的消费、膨胀的欲望, 使物质繁荣的“爵士年代”出现了深深的精神危机, 也使曾代表欧洲移民对正义、自由、平等向往的“美国梦”彻底变质。在小说的尾声, 作者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长岛别墅, 正是当年荷兰水手登陆之地。“那些为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掉的树木, 曾经在此迎风飘扬, 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6]。在那些不复存在的树木的见证下, 几个世纪以来, 干百万人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 到达他们心中的彼岸, 在荒芜的美洲大陆, 建立了全新的文明。现在, 当验证财富梦想的水岸豪宅拔地而起, 曾经的葱茏树木, 竟变身为冰冷建筑物的结构部件;而它们应和过新大陆人的高贵梦想, 更被物化成赤裸裸的“金钱梦”!人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掩卷沉思, 你一定感悟良多!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衰退与发展的此消彼长中, 交织希望与迷茫的人类又一个百年开始了。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 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各国交足了学费。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几近停顿之时, 在另一个大陆, 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上演崛起的神话。

高速增长的经济, 正将前辈绘制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新兴消费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正以超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阔绰与气派堪比盖茨比别墅的水岸豪宅在各大城市也不鲜见, 开发商称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所以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不知海子、海德格尔在天有灵作何感想?) 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消费热点带给都市持卡一族的每一次心动和每一度“月光”。

对比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好好打量、静静思索眼前的中国社会, 再手捧《了不起的盖茨比》细细品味, 你会发现一幅幅早已凝固于书中的历史画卷正被重新展开。书中反复提到盖茨比那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所谓牛津出身, 不知你是否会联想到某位“打工皇帝”身陷其中、越描越黑的“学位门”?当听到好友提醒小心驾驶时, 车技蹩脚、胆大心粗的贝克小姐一句“反正别人小心就是了!”[7]这样不负责任的准马路杀手在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绝非少数;还有, “药房”老板沃尔夫山姆操纵的“1919年世界棒球联赛的那笔交易”[8]的虚构情节, 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会由中国足协高官与众多球员联袂组成的豪华阵容在现实中真实出演?

一面是财富狂欢的高歌猛进, 一面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惊心现实,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立体地呈现出当下中国与“爵士年代”的诸多相似元素;而一旦我们试图破解某些财富传奇的密码, 或许会和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一样写满一脸迷茫。作者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万贯家财来自他和朋友联手操纵的一家“药房”。当时美国实施禁酒令, 没震住瘾君子, 反而培植了一个地下市场———“成千上万的药剂师获准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卖酒, 而这项措施一旦缺乏严密的跟踪检查将很难被严格执行。”[9]靠着“药房”, 盖茨比赚到“第一桶金”。这个带有“原罪”色彩的白手起家故事, 与改革开放年代一路走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在为盖茨比送葬的时候, 他的父亲说:“假如他还活着, 他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 就象詹姆斯?希尔那样的人, 他会为国家建设出力的。”[10]按照盖茨比向善的本性, 这是很可能的结局。可以想象, 在华尔街论坛上, 功成名就的盖茨比笑谈间为往事忏悔的情景, 就像今天“联想”的柳传志坦陈当年赖过账, “新希望”的刘永好承认卖过掺水饲料一样。到底怎样评价这些财富巨子的灰暗历史呢?是无情清算或许引发一座财富大厦的轰然倒塌?还是一味迁就、宽容而任由其带来主流价值观念的失衡?在这样的复合矛盾面前, 在更多宏大的命题带来的困惑与苦闷面前, 菲茨杰拉德同时代“迷惘一代”的多数作家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流浪, 而我们的选择呢?

盖茨比没能走进华尔街。在一声残忍的枪响过后, 他年轻的身躯永远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又随着菲茨杰拉德这部惊世作品的一版再版, 随着不同面孔的英俊小生银幕上的真情演绎, 随着不同年代评论家们视角不同的评说, 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中复活。

与盖茨比一起复活的还有那个“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不是在电影里, 而是在现实中。从道德层面看, 人们有一千个理由将这样的时代拒之门外;但因为暗合某些历史规律, 谁也阻挡不了它轮回的脚步。在我看来, 菲茨杰拉德命名的这个年代, 已经披着华丽的外衣, 散发世俗的气息, 静悄悄地不请自来。换句话说, 就在你我浑然不觉中, 或许当下的中国正在复制又一个“爵士年代”。这样的观点听起来肯定刺耳。毕竟, 当哀怨的萨克斯管吹落“爵士年代”的一地玫瑰花瓣, 盛筵散尽的漫漫长夜给一代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集体记忆———文学评论家认为, 天才的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曲终人散的结局表示了对山雨欲来的先知先觉;而历史教科书上明白记载:“爵士年代”的尽头是股市崩盘后旷日持久的大萧条。不是说今天的中国注定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但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最少, 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会提醒我们前进脚步更加稳健。

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 伴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海洋上千帆竞发, 五光十色的新消费形态让一代美国人沉醉于奢华的物欲, 挥霍无度的夜夜笙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将这个“历史上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 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关键词:爵士时代,符号标志,时代见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

[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刘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4]、[9].《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刘易斯·艾伦著汪晓莉、袁玲丽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2、P202、P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视角分析 篇8

《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了美国空前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影片开头就勾画了一个印象中的黄金时代,正如尼克的自述:“纽约1922年,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在这个浮华和神秘的年代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一切皆可发生,甚至包括盖茨比。”美轮美奂的场景,奢华的派对,精致的服饰,甚至是盖茨比耀眼夺目的黄色跑车,无时无刻不在炫耀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然而,越浮夸就越虚伪,也预示着泡影之后不可避免的大萧条到来。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有意回避了单一的叙述方法,采用多种叙述角度,相互交叉、结合,有机地创造出真实动人的故事情节。从视点的角度,主要运用内聚焦、零聚焦和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聚焦”这一术语来源于法国学者热奈特,他综合了理论家对于叙事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叙事视点聚焦法。[1]将这种复杂的叙事视角运用在电影中,体现了其叙事手法的高超,也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一、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叙事是指“有固定的内聚焦,叙事说明的事件仿佛是经过唯一一个人物知觉的过滤”。[2]在影片中,尼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我”为叙事中心,成为画面中、故事里的重要一员。

(一)第一人称视角

影片开篇,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他在纽约的经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人们通过他的感官感受、思维、情绪、内心世界认识盖茨比、黛茜、汤姆等人,认识上流社会的奢靡浮华与虚伪冷漠。尼克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而又抗拒这个陌生而又充满诱惑力的世界。人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倾听他的内心独白,一步步揭开盖茨比以及纽约的神秘面纱。这种叙事手法让人身临其境,加上影片的3D效果,产生仿佛尼克就是自己的错觉,更加增添影片感染力。“盖茨比是谁?”观众与尼克一样,对这一神秘人物产生好奇,却没有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告诉我们,只能跟随尼克的视线,从他所见所闻中寻找线索。通过偶尔出现的戒指,窗帘下不为人知的面孔,码头上的远远的背影等,一步步靠近这个神秘人物。电影利用尼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成功地从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眼中塑造了一个既神秘又真实的人物形象。伴随着灿烂的烟花绽放,盖茨比的闪亮登场如同烟花一般璀璨光辉、华丽无比,仿佛是利用烟花的意象隐喻了盖茨比的人生:他像烟花一样一路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财富与爱情,当他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像烟花一样消失在天空中。

“他的笑容是那些人中你无意间碰到的稀少的笑容中的一个,一生只能遇到四五次。我好像明白了,你相信自己就像你希望被理解和信任。”盖茨比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在出场的第一幕就通过第一人称尼克的内心独白一览无遗。第一人称叙事的直接好处就在于,观众能通过旁观者尼克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做出的反应身临其境。随之自然地客观地叙述盖茨比的真实身份、生平经历、与黛茜的重逢、与汤姆的对抗等等,一切都自然流畅地发展。

(二)第一人称人物身份

“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的叙述方式称为‘戏剧化的叙述方式’。”[3]故事的叙述者尼克正如他所说,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尼克不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为观众讲述故事的发展,他也扮演着故事中的一名角色,一个生动的形象,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4]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似乎也能切身体会尼克的困惑与迷惘。

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叙述者总能跳出戏来,以内心独白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其魅力就在于把握掌控的尺度,既要掌控叙述者的话语和想法,又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尼克在参加了汤姆骄奢淫逸的疯狂聚会之后,他走到阳台边,思考着:“欢愉包围着整座城市,我们黄色的窗户极力分享着人们的秘密,对于偶然驻足的街上的看客,我曾是他,也是一位看客,抬头仰望,幻想自己,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被这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的生活吸引着和驱赶着。”描述他内心对纽约纸醉金迷生活的向往和抗拒,既身处其中,又想随时保持清醒,置身事外。

尼克既怀揣着与盖茨比一样庸俗的美国梦,又保持着理智,对现实有清醒的判断和评价。置身于纸醉金迷的时代潮流中,尼克扮演者既是局中人,又属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尼克对故事的叙述过程,实际也是他渐渐认清东部虚伪本质的过程,也是他对自己的庸俗美国梦的认识与清醒的过程。所谓东部也就是与西部相对地划分,传统的看法是:东部是道德的沦丧地,而把西部视为道德的发源地。[5]常以两者间的差异与矛盾来隐喻社会现象。影片的最后,尼克在看尽了上流社会的浮华虚伪之后,深感自己无法继续待在泡沫般浮华的世界里,毅然决定回到自己温馨真实的家乡。隐喻了他的精神诉求回归传统道德的价值观,摒弃虚伪浮夸的欲望追求。这也是影片不着痕迹地想要传达的传统价值观主题。

二、零聚焦视角

零聚焦的叙事是一种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也称未聚焦的叙事,叙述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是全知全能的。[6]它的叙事视角是不固定的,似乎没有聚焦却又无所不在,时而俯瞰全貌,时而窥视人物内心。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出现一个与故事毫不相干的意象——眼睛广告牌。一双神秘而又深邃的大眼睛,凝视着人们不为人知的秘密,象征着“上帝之眼”。“上帝之眼”出现在纽约与西卵之间的垃圾抛洒点——灰谷,“上帝之眼”的牌子第一次出现在汤姆偷约加油站老板娘莫特尔时,第二次出现是在盖茨比炫耀自己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光辉事迹时,第三次出现在威尔逊知道妻子出轨的时候,第四次出现在汤姆与盖茨比互相超车的时候,第五次出现是在黛茜开车撞向莫特尔的时候。在五个关键点出现“上帝之眼”,不得不承认它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五次出现的意义分别是:汤姆对妻子的背叛,盖茨比的谎言,莫特尔私情被丈夫知道后的恐惧,汤姆对盖茨比的嫉妒,黛茜开车撞人的罪恶。这些丑陋的真相似乎永远不为人所知,但事实无一幸免,纷纷曝光在“上帝”的眼前。这双眼睛似乎在警醒着他们,所犯下的罪孽上帝都看在眼里,真相不会像灰谷的垃圾一样被掩埋,总有一天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以传统的叙事角度——上帝的视角看待人们的悲欢离合,这是一种客观叙事方式,将视野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冥冥之中洞悉一切。然而这种视角容易拉大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不利于影片的真实效果的表达,影片巧妙地把它作为次要的角度处理,不影响影片的观影快感。但这种全能的视角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那就是跳出一切人物,对角色和故事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三、外聚焦视角

外聚焦的叙事是指“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这也是所谓‘行为主义的叙事’”。用托多罗夫提出的相等或不相等的方式概括的话,即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说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7]

这种叙事方法弥补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限的不足,又减小了零聚焦视点的距离感。作为一种补充作用的叙事视角的在影片中存在。影片中为了保留爱情故事的梦幻与唯美,多采用外聚焦的叙事角度来叙述盖茨比与黛茜的爱情。尼克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的所见所闻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叙述者,运用视角的转换加强叙事张力。乔丹回忆与盖茨比的见面,“五年前在路易斯维尔,那天她得到了新的英式高尔夫鞋,转身看见黛茜——在Taylor阵营中的军官之间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女孩,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跟他在车上,那是盖茨比,他看着她的方式,是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在这一段表述中,乔丹并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也不知道他们的相处过程,只是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盖茨比深情的眼神,但它已经胜过千言万语的绵绵情话,盖茨比对黛茜的爱意已表露无遗。这样的叙述模式完整地再现真实情境,有利于故事情节流畅、自然地铺陈开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理解人物的经历和心情。

外聚焦模式在黛茜和盖茨比的感情发展线索中大量运用,从他们相识、相恋、离别、重逢似乎都是在别人的诉说中,和通过旁观者尼克和黛茜的闺蜜乔丹的眼中叙述故事。例如黛茜结婚时,收到盖茨比的信之后伤心痛哭并大发脾气地说不结婚。此时没有人知道信的内容,只听见黛茜痛哭大喊道:“告诉他们,黛茜不想结婚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影片没有深究,黛茜与盖茨比的感情经历在乔丹的诉说中模糊地进行,以零散的画面再现乔丹记忆中的情景。可见作为叙事者的乔丹比人物黛茜知道的要少,这种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还原了故事的真实,其艺术魅力就在于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黛茜与盖茨比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要数他们久别重逢的场景了。盖茨比为了这次见面作了充足的准备,他把尼克家布置成了一座美丽的花房,整洁美丽的花园、布满鲜花的房间,无处不显现出盖茨比的用心,当他准备好一切,焦急紧张地等待五年未见的心上人到来之时,盖茨比却被一个“怯”字打败了。尼克见窗户打开了,盖茨比消失了,打开门他却浑身湿透地从雨中迎面而来。这一幕没有直观的展现盖茨比是如何在黛茜进来的前一秒跳出窗去,在雨中兜一圈之后回来,但人们在脑海里自动弥补了这些画面。其表达效果与影片留白的度的把握有直接关联,既给观众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叙事。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的传奇经历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以及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对名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导演巴兹鲁赫曼巧妙地运用3D技术加强视觉效果诠释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他认为只有超凡的视觉冲击力才能配得上这部经典的破格之作。影片以主人翁盖茨比的个人故事发展为主线,与汤姆的对抗为副线,采用多种叙事视点相互交织运用,互相弥补叙事视角的不足,以及对空间性的把握加大戏剧张力,增强戏剧效果。影片的主题表达也发人深省,诠释了美国梦的意义和代价。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追名逐利的话,那美国梦不过就是一场梦罢了,物质再丰富也无法平衡精神上的空虚。正如盖茨比,他贪慕虚荣,不择手段,傲慢无比,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必然的悲剧。而影片中尼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愿选择平静踏实的生活,也不愿迷失在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踏实勤恳的态度,才能实现梦想,这才是“美国梦”的真正意义所在。

[1][2][6][7](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176.

[3][5]田玲.《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0.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9

首先,绿色在故事中,象征着财富。但盖茨比通过走私获取的金钱,使他仍被出身富裕的贵族视为异己。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黛西被描绘成为金色的女孩,这其实预示着盖茨比最终的失败。

从另一个更大的意义上来说,盖茨比所向往的那盏绿灯,还代表了美国梦。从表面上看,盖茨比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所承诺的一切。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从一个下层阶级进入了纽约当时最高的阶级。但事实上,盖茨比这种虚妄的成功,恰恰展示了美国梦的空洞。

菲茨杰拉德看透了美国梦的虚幻不可实现,他是在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虚伪和存在的无意义之后才塑造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才让盖茨比承载了整个时代,甚至是后世的所有迷惘和孤独。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10

该书通过叙述者尼克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盖茨比的一段虚无缥缈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盖茨比,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子弟,在肯塔基州一个军训营里当少尉时,遇见了上流社会的女子黛西,对她一见钟情,把她当作完美的理想追求着,至死不渝。他隐瞒自己的身世,凭着自己的英俊、聪明和敏感赢得了黛西的爱情,热恋一个月后被派遣到法国作战,一去就是五年。黛西在他走后的第二年便嫁给富家子弟汤姆。贪图财富和享乐的生活使她失去了少女的纯真,变得玩世不恭。五年后,盖茨比从国外回来,他仍然热烈地爱着他心中的黛茜,追踪着她的足迹。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栋豪宅。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通过尼克的牵线两人终于重新相见,黛茜挑逗盖茨比说:“我爱你”。但,那早已不是真情,而是她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寻找的一种刺激。所以当她驾驶着盖茨比的汽车撞死了她丈夫的情妇时,竟毫不犹豫地将罪责推到盖茨比身上。而当盖茨比被威尔逊枪杀后,她依然毫不为之所动。盖茨比最终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幻想,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

作者以这样一个悲情的故事,向世人揭示了爱情的另一种真相——爱是幻想。爱情中的人们往往一厢情愿地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渴望与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她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无形中虚构了一个完美不变的形象,而不愿正视伴随着了解而来的缺憾与冲突。兴许,这正是大多数恋爱和婚姻中争吵的由来。凄美的爱情虽缠绵悱恻,但若是不从虚空中出来,正视并不梦幻的现实,那梦幻终究会落空。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异化 篇11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异化

引言

异化主题是贯穿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异化指的是:“在异己力量的作用下,人类丧失了自我和本质,丧失了主体性,丧失了精神自由,丧失了个性,人变成了非人,人格趋于分裂。”(蒋承勇,1994)国内外文学评论从美国梦、象征主义、叙事艺术、人物形象、消费文化角度、神话原型角度、悲剧角度、女性主义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个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物质对人的异化和社会对人的异化四个方面的分析,探讨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的必然性。

一、个人自我异化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必须用年龄、姓名、职业、地位、收入等属性来界定。但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了赢取上层社会女子黛西的爱情,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摆脱“庄稼人”的出生,从原来的杰姆斯·盖兹改名为杰伊·盖茨比,冒充 “中西部一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谎称上过牛津大学,在家人去世之后,继承了巨额财产。

正如小说作者在第六章所说:“实际上长岛西埃格的杰伊·盖茨比来他自己的柏拉图式理念的产物。他是上帝之子——这个词语,如果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它字面的意思——那就是他必须为他的主效命,致力于追求一种博大的、世俗的、虚饰的美。因此他虚构的那样一个杰伊·盖茨比,恰恰是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很可能会虚构的理念,然而他始终不渝地忠于这个理念。”(菲茨杰拉德,2004:p84)

盖茨比否定自己卑微的过去,摒弃自己的姓名,在思想上从来没有真正承认过自己的父母,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来重新定义自己,异化自己,这种“弃生父找尘父”(马春丽,2006),把自己想象成了柏拉图式理念中的人的做法,使他的理想超越了现实。而现实是理想的基石,没有现实的理想是不切实际的。他的理想、追求注定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人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自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互相依靠,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

在盖茨比被枪杀之后,尼克“想给他找一个人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8)陪他。首先想到的是给沃尔夫山姆打电话,却没有找到电话号码,于是只好给他送了一封信,还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他一看见报纸肯定马上就会赶来的,正如我满以为中午以前黛西肯定会有电报来的——可是电报也没来,沃尔夫山姆先生也没到。什么人都没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39)。来的只有沃尔夫山姆的回信,他说“正在办理一些非常重要的业务,目前不能跟这件事发生牵连”。虽然芝加哥有电话来找盖茨比,但一听“盖茨比先生死了。” “电话线那头沉默了好久,接着是一声惊叫……然后卡嗒一声电话就挂断了。”(菲茨杰拉德,2004:p 140)

在出殡的前一天,在盖茨比家次数又多,时间又长的“房客”克利普斯普林格,得知盖茨比死后,打来电话让男管家把他留在那里的一双鞋寄给他。并且以明天要去野餐,走不开为由,拒绝参加出殡仪式。而在工作方面“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沃尔夫山姆在尼克登门拜访邀请参加出殡时说“凡是有人被杀害,我总不愿意跟自己有任何牵连。我不介入。” “咱们大家都应当学会在朋友活着的时候讲交情,而不要等到他死了之后,在人死以后,我个人的原则是不管闲事。”(菲茨杰拉德著2004:p 145)

在墓地送别盖茨比的人除了牧师,盖兹先生和尼克外,还来了一位戴猫头鹰眼镜的人。他为自己没能去别墅送别感到抱歉,但当他得知别人也都没能来时,大吃一惊,并感慨说“啊,我的上帝!他们以前可是成百上千的上门来。”(菲茨杰拉德,2004:p 147)过去那些来参加盖茨比的宴会的人都没有来。“黛西既没捎来一句话,也没送来一朵花。”(菲茨杰拉德,2004:p 147)

一个人有钱时,高朋满座,而去世时,树倒猢狲散。本应相互帮助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成了一种非正常的、非人化的、冰冷的金钱与利益关系。

三、物质对人的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盖茨比的发迹历程,展示了当时的美国人对金钱狂热的追求,以及金钱对人性的异化。由于盖茨比家境清寒又默默无闻,黛茜·费伊选择嫁给芝加哥的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并举办了隆重而豪华的婚礼。相信金钱万能,相信只要有强大的物质财富做后盾,就能与自己的初恋情人黛西重温旧梦,盖茨比不惜违背禁酒法令,打着卖药的旗号,倒卖私酒;唆使黑社会的人恐吓同伙,他甚至与黑社会敲诈勒索的大头目沃尔夫西姆成为了 “永远在一起”的搭档兼“最知己的朋友”。最终,他发了财,在汤姆夫妇所住的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对岸购置了一幢别墅。对金钱的追求将一个原本诚实、积极向上、满怀雄心壮志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异化成了一个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的人。

“人类的文明越超前发展,人的异化程度越深,人对自然和整个物质世界也越来越感到焦虑、困惑、苦闷、绝望。”(蒋承勇,1994)虽然是个私酒贩子,盖茨比本人却养成了习惯不去沾酒。虽然穷其所有举办了无数场极其排场、奢华气派的宴会,他本人却很少在宴会上现身。虽然盖茨比的别墅是“庞然大物——俨然是诺曼底的某市府大厦,……还有一个大理石砌的游泳池和占地四十多英亩的草坪和花园”(菲茨杰拉德,2004:p6),但他住的套间却是所有房间里最简朴的一间。虽然房间简陋,但他的衣物却极度奢侈,“两个名牌厂家制造的特大衣橱,里面装满了他的西装、晨衣和领带,还有许许多多的衬衣,一摞一摞一像砖头一样码得十几层高。”(菲茨杰拉德,2004:p78-79)虽然他经常举办晚会来炫耀他的财富,但黛西“不喜欢这个晚会”,于是 “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了”(菲茨杰拉德,2004:p96)。虽然为了得到初恋情人黛西,和她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盖茨比不择手段,疯狂敛财,拥有了上层社会所认同的财富,然而在汤姆的情妇被黛西撞死之后,黛西却弃他而去,最后被汤姆设计陷害,遭到了威尔逊的枪杀。

一个人的真正尊严在于他是谁,而不是他拥有什么。虽然拥有了财富,盖茨比却被财富折磨、否定,仍然感到失落,无法心想事成。

四、社会对人的异化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里,来自东埃格豪华住宅区的客人们“总是聚集在一个角落里,不管谁走近,他们都会像山羊一样翘起鼻子。”(菲茨杰拉德,2004:p53)。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他已经腰缠万贯,在财富上与上流社会的富人不相上下,但由于他出生于碌碌无为的庄稼人家,这种被当时的上流社会视为卑微的出生,那些世袭贵族的眼中,他是一名私酒贩子、暴发户,永远无法与他们平起平坐。盖茨比试图通过举办晚会来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但来参加他的晚会的客人们,对他并没有尊重,相反对他充满了妒忌和怀疑,在人后把他说成是杀人犯、间谍。在以汤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眼中,盖茨比只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子”(菲茨杰拉德,2004:p110),不配与黛西谈情说爱。在第七章中,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的财富并不是来自继承遗产,而是倒卖私酒获得后,黛西“吓得目瞪口呆地看看盖茨比”,他们之间“自以为是的小小调情已经结束了”(菲茨杰拉德,2004:p114),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东埃格和西埃格之间的水湾。

“人结成整体的社会后,社会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中制约着人,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微不足道,个性尽失,这就是社会对人的异化。”(杨华娟,2003)尽管盖茨比费尽心机,不择手段,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但依然没有能力跨越鸿沟,融入到上层社会中。

五、结语

悲剧具有必然和偶然双重属性。盖茨比的悲剧告诉人们,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是富家子弟的天地,即使寒门子弟有了一定的财富,仍然不会被上流社会所接纳。而通过否定自己的出生、家庭,异化自我的方式,来寻找纯洁的感情和真正的幸福不过是白日做梦。

【参考文献】

[1]蒋承勇,自由、异化、文学——论异化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嬗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4(02):36-42

[2]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马春丽,《柏拉图主义和盖茨比的悲剧》[J],美中外语,2006(02):14-15

[4]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集,2003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篇12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故事通过主人公尼克的视角讲述了盖茨比的故事,为了爱追求金钱,以金钱博取爱,最终死于他人枪下。小说通过盖茨比追求爱情梦想的破灭,表现了年青一代“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

盖茨比就是一个追逐美国梦的年轻人,早期美国梦意味着: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而在一战结束后美国梦却在悄悄变味,其背后的动力成了对财富的渴求。盖茨比为了能得到心爱的姑娘不惜铤而走险贩卖私酒以此获得巨额财富,从此开始整日笙歌艳舞,没日没夜的在心爱的姑娘黛西附近宴请宾客只为引起黛西的注意,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而点燃烽火台的事。由此可见,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美国,拜金主义与攀比之风空前繁盛着:社会各阶层的人不择手段赚钱,有钱人花钱如流水、穷人贷款消费盲目攀比。于是经济越发呈现繁荣的景象,殊不知这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并最终引发二战。

女主人公黛西也是人性堕落的代表。黛西身为交际花每日晚上都有军人来自己家中参加宴会,而黛西跟随盖茨比的原因则是因为盖茨比欺骗她说他很有钱,随后盖茨比离开之后黛西便立马开始寻找新的归宿,有钱有势的汤姆成了他的丈夫,而带到多年之后盖茨比腰缠满贯的回来的时候,黛西又决定跟随盖茨比,后来黛西撞死了人,汤姆献计利用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嫁祸于盖茨比,黛西又从了汤姆。黛西如一棵墙头草一般左右摇摆着,哪一方对自己有便跟随哪一方。这也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拜金的普遍心态,用美貌博得男人的爱,用金钱衡量包括爱的一切事物,生活不加检点、奢靡腐 败,以玩乐作为活着的目标,将男性视为自己的钱包,也就是说,她们追逐爱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金钱。

汤姆则是花心男人与不择手段的典型代表,汤姆在与黛西结婚后不久便找到了一个情x,两人秘密交往数年,等到盖茨比回来要带走黛西的时候却又紧紧抓住黛西不放,这可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占有欲与面子而已。但故事最后黛西竟然阴差阳错撞死了汤姆的情x,汤姆立马装作完全不认识情x的样子,还帮助黛西出谋划策嫁祸盖茨比,最终盖茨比被杀死,而这两人马上远走高飞消失不见,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未参加。汤姆成为那个时期上流社会男性的典型代表,用钱来处理一切事物,在外面花天酒地,四处寻找情x,并带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心态,在自私心膨胀到极点的时候可以干出杀人一类的事,人性竟至于堕落到如此地步!

故事中很多其他的小配角也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汤姆情x的丈夫代表着美国的无产阶级穷人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任富人摆布;盖茨比的父亲则在儿子死后,为儿子拥有如此大的房子与如此多的财产而骄傲,似乎忘了儿子已经死去这一事件:沃尔夫山姆在盖茨比生前只想着盖茨比的钱,在盖茨比死后装聋作哑,让人感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冷漠与自私。

叙述者尼克则是一个旁观者,他不是这人格堕落中的一员,他以他的视角讲述了这发生在美国最繁华的东部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尼克看清了东部的鬼影重重,世态炎凉,踏上了前往中西部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菲茨杰拉德在凭借其另一本小说《人间天堂》出名时还不满24岁,菲茨杰拉德一夜之间成为了美国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一个星期后,他与泽尔达在纽约结了婚。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年轻,迷人,拥有金钱和名望,是一对令人艳羡的金童玉女。他们活跃于纽约的社交界,纵情地享受爱情、年轻的生命以及成功的欢乐,过着夜夜笙歌、觥筹交错的生活,后来又长年在欧洲居住。但由于讲究排场,挥霍无度,他们的生活渐渐捉襟见肘。泽尔达因精神病多次发作被送进精神病院,菲茨杰拉德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因为心脏病突发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推荐 篇13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范文500字(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1

只读了译文,后面的英文原版没读,最大的感受就是翻译的好短,400多页的短篇小说。我觉得盖茨比没有多么了不起,只不过是被别人利用做了一颗棋子,同时活在自己编织的鸳鸯蝴蝶梦里面,然后意外为保护心爱的女子当了一次勇士,最后被误杀染红了泳池。简而言之,悲剧且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一般来说,故事的女主角都是美丽大方、善良且有爱心,不过在这里倒翻了船,这个叫黛西的女人也美,很多男子被她倾倒,但是我觉得她却是个红颜祸水,太懂得趋利避害,也太懂得算计。她应该很清楚丈夫汤姆·布坎南的情妇是哪一位,我甚至觉得她是故意开车撞死丈夫的情妇,因为她算准了那个对她年年不忘的男人——盖茨比会替她顶罪。这个女人太爱自己,舍不得让自己受一丝丝苦难,所以她斡旋于两个男人之间,伪装出自己温婉端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觉得黛西和汤姆真的很般配,都是自私自利、吹嘘炫耀的人。

盖茨比,有点虚伪,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人士,夜夜宴请名流、成功人士,最后让自己都差点信了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自出生时便有了主角光环,一直都活在上流圈中。灯红酒绿,但他仍然孤独寂寞,因为在河畔的另一边,他过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不肯回头的佳人归来。他被误杀后,甚至都极少有人来给他送葬,尘嚣寂寥、落日余晖,他来时一人,终了亦是一人,自己编织的梦网,自己堕落的深渊,也怪不得谁。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2

夏目。刚刚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一下读后感。说一句真心话,我确实没有非常理解其中的内涵,可能是我对“美国梦”,“爵士时代”的了解不够。

可我依然感受到了小说中透露的无限悲凉,开头纸醉金迷,热闹非凡的聚会场景和最后除了主人公无人愿意出席盖茨比的葬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连盖茨比心中唯一重要的黛西也不曾来一份电报寄一份鲜花,何等悲凉!

我只能写一些我看到的盖茨比和我看到的那个世界的缩影。盖茨比是一个对爱情忠诚的傻瓜,他原本是一个自律的人,但却为了得到黛西,不惜游走在规则边缘法律之外,让自己变得富有,似乎这样黛西就可以选择他!

汤姆的傲慢还有即使参加了聚会的人依然对盖茨比充满了侮辱,黛西在众多追求者里选了一个有钱有权的男人作为婚姻对象(即使她不那么爱他),在听到盖茨比金钱来路后的震惊及疏远都是那些令人愤恨的上层人士对那个时代的选择——钱和权。

故事的最后多令人失望,他被人误会枪杀在自己的庭院,没人来送他,连黛西也没来,到头来财富爱情都是一次场空梦,多令人失望!

也许那个心中存在梦想的盖茨比并且一直努力挣扎的盖茨比是了不起的吧!

最后用小说的结尾来结尾: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晚安,盖茨比先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3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故事是以尼克的视角展开的。尼克从他的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他住所的旁边,是书中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宅。在他的这所豪宅里,盖茨比每晚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在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盖茨比相识了。

后面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便也从这里开始展开,盖茨比向尼克讲述到:他年轻时是位少尉军官,爱上了姑娘黛茜,两人都分别深爱着对方。但好景不长,他被调到了欧洲,而黛茜也从此嫁给了富家子弟汤姆。当盖茨比回来的时候,黛茜已经因为金钱,改变了对爱情的认识,舍弃了原本与盖茨比的那份爱情。他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不已。为了挽回与黛茜的那份爱情,他便发誓要成为一位富翁,经过几年努力,他真的成为了富翁。尼克听完盖茨比与黛西的故事,被盖茨比感动了。正好黛西又是他的表妹,于是他联系了久未联系的表妹黛茜,起初黛茜还和盖茨比热情的交谈着。但后来尼克发现黛西越来越不对劲,可为时已晚,黛茜碾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汤姆嫁祸给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被杀,而黛西则是一脸微笑。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是有多面性的,不能光看人的表面。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丑陋的自己,我们该怎么面对他?这让我困惑不已,以至于现在还在思考。

老师评论:陈泽聪的这篇文章交给我有段时间了,让他修改了几次。虽然每次改动不大,但每改一次,都觉得读起来比原来顺当些。书要多看,事要多想,文章要多写。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4

今天读完了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写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经济进入空前繁荣,物质丰富。盖茨比出身平民,一战后他通过贩卖私酒和等不太光彩的手段,经过五年的时间成为爆发户,摆脱了贫困的家境,跻身富豪的上流社会,开始了夜夜笙歌、花天酒地的生活,实现着自己的梦。

但是,他的梦还缺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他心中的女神黛西,当他还是一个穷小子的时候认识的富家女孩。那时盖茨比本来想逢场作戏,可是在和黛西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她,明知如飞蛾扑火但不能自拔,也使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配得上黛西的人。在盖茨比暴富后找到了黛西,她已和一个富豪结婚,盖茨比竭尽全力想要争取回黛西,但是他们之间毕竟不是一个阶层,他的女神实际上是一个自私、拜金和贪图享乐的人,作为传统的富有阶层是不能和盖茨比这样的暴发户风雨同舟的,在一场阴差阳错的车祸发生后,盖茨比被枪杀了。

黛西的住宅和盖茨比隔着一片海湾,在黛西家的码头上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盖茨比每夜都对这盏绿灯出神的遥望,“绿灯”是盖茨比夜夜守护的梦想,是他一生追求的幸福,他向绿灯伸出双臂,他想伸得再远一点,伸得更远一点……

盖茨比的梦破灭了,代表着美国一代人梦想的破灭。

今天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迅速丰富,可是我们代表梦想的绿灯在哪儿?它破灭了吗?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5

一个失落的故事,在烟火中拉上了大幕。

财富可以改变人,在财富的包裹之下,人的外表光鲜亮丽,线条分明。人的内心同时会受到财富的影响,拥有了财富之后,再也无法离开,人会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财富,而抛弃自己的灵魂,灵魂就像畸形的生物,弱小、丑陋、灰暗,被挤压在角落里,在金光闪闪的财富和地位照不到的地方。

黛比开车撞了人,拼命地踩着油门逃离,盖茨比帮她把事故车藏在自家的车库里面,黛比却没有出现在盖茨比的葬礼上;汤姆和车行老板威尔逊的妻子有染,在对方拿着枪找上门的时候,却告诉对方,盖茨比才是那个情人。结果盖茨比倒毙在自己的泳池中,威尔逊在草丛中自杀。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仅是自私;而是懦弱和傲慢的综合体,就像一个四肢瘦弱如鸡爪的人,藏在坚固的钢铁盔甲之中的傲慢。

盖茨比是这部小说的主角,作为巨大别墅中奢靡晚会的主人登场,为了跨过财富和地位的鸿沟,以平等的姿态接近黛比,先是放弃了退伍后的牛津生活,然后再一文不名的情况下加入了沃尔夫山姆的生意,得到钱财之后在黛比的海湾对面,买下豪宅,天天大宴宾客,希望黛比能出现,但是她没有。

《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没啥了不起 篇14

3D与视觉效果:没很了不起

曾经拍出过《红磨坊》的巴兹·鲁赫曼,你一点儿也不用担心他在呈现上世纪二十年代那个纸醉金迷的纽约的能力,你甚至要担心,他会不会有一点过了。

整部电影就像一个大PARTY:香槟、泳池、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跳舞狂欢的人群……难怪有观众惊呼,“升级版”的《小时代》!其实,比之前者,小时代里的奢侈实在是太天真、太青涩、太小清新了。《盖茨比》里的那个酝酿发酵的二十年代,就像一枚巨大的熟透了的浆果:成熟、糜烂、疯狂,有种摇摇欲坠的危险。但是又太盛大、太隆重、太众声喧哗了,几乎成为整部电影的主角,把盖茨比那可怜的爱情梦想衬托得越发贫血单薄、飘渺与不可追。或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

但是,还是让我吐槽一下那糟糕的3D效果吧,它完全改变了整部电影的文艺气质,在呈现热闹的PARTY场景时总让我误以为走进了迪斯尼的动画世界,总是出戏!所以,尽管3D是个好玩意儿,但它真的并不适合所有电影。

莱昂纳多的表演:不很了不起

其实,有了《革命之路》中的出色表演,小李子已经不必再刻意证明自己的演技了。在这部戏中,他明显用力过度了。最典型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那场时隔5年后他初见黛西的戏份,有路人说,这演得也太浮夸外露了吧?嗯,我就是那个路人。

是,我理解他幻想她想了5年,凝望她望了5年,这一天终于要相见,那份焦灼、那份激动、那份坐立不安、那份幸福到要毁灭的感觉……可是,我不能理解的是,他为啥把焦灼、激动、紧张、颤抖、坐立不安全都表现在脸上和肢体上呢?这是电影不是话剧啊。大叔,你演得可是一个年过三十经历很多世事终于打入上流社会的绅士啊,为啥演得像个青涩莽撞不识情之味的18岁毛头小伙呢?听听在放这场戏时电影院里四起的笑声就明白了——这难道是一场能让人笑出来的戏吗?它本该是复杂纠结而又不动声色的,那样才会有本该有的荡气回肠的效果。

至于莱昂纳多对盖茨比整个人物的塑造,容我引用网友的一句话:“没觉得gatsby神秘高端上档次,一看就是个暴发户。”

主题与内涵:很不了不起

菲茨杰拉德写的是一个“美国梦”破碎的故事,而巴兹·鲁赫曼讲述的,是一个痴情屌丝男变身富豪后仍然被女友背叛的“爱情梦”破碎的故事。“美国梦”破碎在newmoney vs oldmoney的时代背景中,而“爱情梦”破碎只告诉我们一个“屌丝终于不能够逆袭”的道理。

所以,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以梦为马逆风而行,当然了不起;而巴兹·鲁赫曼镜头中的盖茨比虽逆袭成功,但自卑偏执,追求已经变了质的爱情梦只是可悲可叹。

巧合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曾经的屌丝盖茨比死在了水里,而《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屌丝jack也死在了水里,他们共同的死因有两点:1.他们都爱上了富家女。2.他们都是由莱昂纳多扮演的。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当初jack没有死,跟rose双双上了岸——那么,十年后,Jack会变成盖茨比,rose会变成第二个黛西。

没办法,正像菲茨杰拉德自己在书中结尾处写的那样:“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上一篇:中小学借读证明下一篇:翻转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