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8篇)
九月,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我满怀信心而又忐忑不安踏入了教师生涯第一个月。在这忙碌、紧张、充实的开学之月,我乐观积极地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九月主要学习语文第一单元,一共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和《童趣》四篇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在上这一课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课件,参考了导学案,结合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许是学生还未真正适应这种上课模式,我自己也苦苦反思了很久,最终我发现上课不能完全拿导学案讲解,语文是讲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直接拿导学案上课失去了语文独有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趣味。
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吸取教训,也听从前辈的建议,把导学案作为预习的重点,上课时把预习中的难点和课文的重点相结合,让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自信展示。同时,给小组加分制度,不断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紫藤萝瀑布》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经典美文,我把它作为给全校老师们展示课,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在前一天的试讲中,发现课文内容太多,根本讲不完,重点也没把握透,所以晚上连夜修改教案,删除和修改了很多内容,第二天正式上课的过程中,也许是对于教案的把握不透,自己的过度紧张,时间没有把握到位,导致这一课的上课效果不敬人意。
我会在每一次跌倒中爬起,每一次彷徨中寻找希望,我会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一)谈话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知道有这样一个王国:他们说话都很简练,而且很有道理,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迫不及待)想。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读读屏幕上的这些词语:
四面八方 拔苗助长 东张西望
五颜六色 坐井观天 三心二意
师:读后谁来说说这是什么王国呀?
生:这是成语王国。
师:对,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成语。(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有趣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学成语
师: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课文里的词语和故事说的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一会儿同学们读这些词语时可得认真哦!
1.听录音朗读
(课件出示文中有趣的成语故事,让学生边欣赏课件边听朗读)
【设计意图:这些有趣的成语课件能让学生从图上初步了解他们的意思,还能为后面的成语故事表演做好准备,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读成语也要像读诗歌一样读出韵味来。】
2.对读
我采用了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如:老师读尺有所短,学生读寸有所长,读后交换,或一个人读一组成语。
【设计意图: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挑战,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加深他们对成语的理解。】
(三)表演中学习成语
如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语时,我先拿出尺子让学生认识“尺、寸”的大小,接着讲了一个这样故事:今天服装店的老板不在家,尺子和寸在家闲得无聊,听听他们在争论什么?
尺子:喂,寸!你看你这么短,一点用处都没有,连一本本子都量不出来!比起我来,可差远了!
寸:尺子哥哥,你是比我长,可是量一块橡皮你就不如我了;量一块黑板你又不如别人了。
师:听了尺子和寸的表演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尺有尺的长处,寸有寸的长处,就比如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而土拨鼠不能,土拨鼠能钻地,而大象不能。
生:听了他们的表演,我想起了骆驼和羊的故事。
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取长补短,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
板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表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里第一组四个成语的意思,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也会争着想讲讲其他成语,如坐井观天、拔苗助长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四)认读字词
1. 开火车读
【生字卡片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读后并说说在刚才的哪个成语中见过。】
2. 摘苹果
(出示一个个带词语的苹果卡片,学生读对了苹果上的词语,教师就把苹果摘下来送给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识字,从而消除枯燥感。】
3. 交流识字方法
师:生字宝宝们玩累了,它们想回家了,想问问你们记住了它没有,是怎么记住它的?
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识字方法,再汇报。
生:“彰、障”可以利用换偏旁的方法记。
生:“寸”可以利用“村”字减木字旁记。
生:“徒”可以利用“走”加双人旁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还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巩固提升
(利用游戏,巩固成语)
师:同学们通过欣赏课件、对读、表演已经都认识了这些成语,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做游戏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1. 做动作猜成语
当老师拿着一片树叶挡在眼前,学生马上想到了成语“一叶障目”;接着老师又拿张纸卷成一根管子放在眼睛上,学生齐声回答“管中窥豹”。
师:同学们真聪明,谁也来做动作,你想请谁猜?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有的说做动作,有的说来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表演,能让学生自然明白成语中动词的意思,如:“障”和“窥”的意思。】
2. 给成语找兄弟
(贴字卡游戏)
投影出示下列带括号的成语:
( )有所长 不见( )山 相得( )( )
( )劳无功 管中窥( ) 水到( )成
一叶( )目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加深巩固学生对成语的记忆,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六)知识拓展
师:老师刚刚接到一个电话,成语王国的国王说还有几个成语宝宝没回家,想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
接着投影出示:
“()、()。”因此,我们要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正确认识自己的短处(缺点)。只有(),才能不断进步。(要求学生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二、教学反思
1. 乐中学成语
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表演、游戏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成语。一个成语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2. 读中学成语
这节课采用了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心里产生了与同学、与老师挑战的想法,更激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
3.故事中学成语
总之,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不应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识字,这样机械呆板的字词教学就会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习效果也能
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很感兴趣,这节课通过讲成语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为以后的阅读、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故事表演中也明白了这样三个道理:人应该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看问题要全面;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我校的办学方针,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设想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周泽琴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者》等,文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故事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让学生自主摘抄,扩大学生的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我变周记为练笔,变自定题目自主去写为规定选题系列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身边一个细节或场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长可短,然后试着写成绘声绘色的文章。每周的练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赏析,由于是写身边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孩子逐渐能写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知识量大,需要大量记诵,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想学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本学期在文言文、诗歌的教学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朗读背诵培养语感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翻译必须放到课堂完成,课下进行巩固。
诵读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课堂上经常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一、丰富课堂内容, 扩大课堂容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引入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成长有利的教育内容。如讲“孟母三迁”、“乐羊子妻”、“管宁割席”的故事。有时引进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介绍新闻、科研动态, 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们一定会乐于接受, 乐于参加活动。这一做法又正好和时下提倡的“大语文”教学的要求一致。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结合授课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春》时可以放录音, 让他们跟读, 进行朗读比赛;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编课本剧演出, 当然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板书时, 也可以将手写与幻灯投影相结合。以上种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关联的。一些语文学习落伍的学生, 并不是从来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是因为他们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 没有成功的欢乐, 致使他们兴趣之火熄灭, 与语文为仇, 不愿听语文课, 不愿看语文书, 不愿做语文作业。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 就必须经常给学生予鼓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一次课堂回答问题的表扬、一次难度不大的测验、一次针对他们特长的小竞赛……都能极大的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 初一上学期, 我班的张倩同学在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在第十五名。她自尊心强, 拿着卷子愁眉苦脸, 不高兴地长叹了一口气。这时, 我看到她的表情, 便走到她跟前鼓励她说:“张倩同学, 你考试成绩大有进步。知识掌握得较牢固, 应该为你的进步而喝彩!”说着, 她身边几个同学为她的进步而鼓掌, 张倩也露出笑容说:“我是进步了, 可还想争取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四、开展课内外竞赛活动
在竞赛状态时思维的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 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展竞赛活动, 像记忆力竞赛——背诵诗词、散文, 看在相同的时间内, 谁记得多, 记得准;口头作文竞赛, 看谁文采好, 有条理;朗诵竞赛, 看谁读有感情, 发音清楚准确;书写竞赛, 看淮写得快, 写得好;讲成语故事竞赛, 看谁讲得细致、讲得生动……这些活动,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语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 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自控, 从而保证智力活动的进行并受益终生。因此,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尽快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非常关键的。
1.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依赖的倾向, 把自己看成学习主体, 养成主动探求新知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如, 预习的习惯。上新课前, 让学生查阅资料, 互相交流课文知识点, 不懂的再问老师。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培养学生课内默读、朗读课文的习惯, 课外阅读散文、诗歌、小说等课外书的习惯, 同时包括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查资料、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包括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写作格式, 注意素材的积累, 细心审题, 勤于练笔等。如, 我在教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作文选, 结合写作实际出题让学生练笔,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让学生养成听说方面的习惯, 包括积极主动发言进行说话实践, 注意收听收看节目, 储备语言信息等。
5.让学生养成自练、自测、自结的习惯。如, 我上完每一课或每一单元后, 就让学生参考资料出自测题自做, 提高学习成绩;有时让学生出题互测, 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1.优化学习环节。
让学生掌握常规性学习方法。如:明确学习目的,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遵循学习规律与原则, 适应新的环境与条件等。
2.掌握知识, 形成智能的基础性学习方法。
如教完课文后,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内化等。
3.介绍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迁移法、网络法、标记法、程序法、笔记法、逆向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指导中, 一定要遵循讲求实效、循序渐进、注重交流的原则, 要求他们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有效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素养。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认真分析, 对症下药, 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把“教学生学会知识”上升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层面上来。只有如此, 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才会广泛而扎实, 他们以后的学习才能如顺水行舟取得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尹淑春.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J].黑河教育, 1998.5
关键词:初一 语文 衔接策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小学语文学习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使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同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兴趣的衔接与培养
1.要融洽师生关系。初一新生刚接触初中老师,心里有陌生感和距离感,老师应该在开始阶段,抓住时机,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朋友的心态培养与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树立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老师要在学生接触初中语文前,给学生做好心理铺垫,利用小故事或小游戏来讲解初中语文知识的趣味和美妙,让学生增强学生语文的信心,在不断鼓励中树立学好语文的目标。
3.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教师要针对初一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利用课内和课文时间,对学生展开不同的学习引导和评价。这样分层次的教学方式,既能有针对性,体现了对学生重视的公平性,也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正能量。
二.教法的衔接与创新
初一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掌控课堂节奏,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反映能力,调整讲课的难度和速度,要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导入新的知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注重对全面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的学习要贴切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的教授,也要加强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总之,在初一语文的课堂上,教师要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初中的开始阶段养成对语文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性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的衔接与改进
1.由学会到会学。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一语文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训练状况出发,采取一些过渡措施。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逐步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独力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
2.从个体操作式学习到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独立操作式学习常常是小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学生思维特点对学习方式的客观制约。但进入中学学习后,语文学科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学科多,任务重,难度高,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单靠自学往往效率比较低。所以初中语文的学习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衔接教学对于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认真探索初中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逐步适应初中的学习氛围,实现良好的过渡。
参考文献
[1]陈秋芳.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衔接:解读语文新课标[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
[2]单晓丽,王欣.浅谈新课标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吴蓓.略谈初一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22).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初一语文第一周教学反思09-10
初一语文上册修改病句06-15
初一语文上册课本新版09-08
初一语文上册试卷单元10-14
初一语文课本上册内容11-21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作文12-16
《王几何》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1-15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试卷及答案09-07
100测评网初一上册语文竞赛试题答案11-25
初一语文怎么教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