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精选8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磨针溪是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卒业:完成学业。
今:现在
做文言文题, 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直译, 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 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就必须字字落实, 对号入座。意译, 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 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 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 灵活处理原文的词语和句子结构。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扩充法、替换法、保留法、删略法、调整法、增补法等。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语, 再串联大意, 最后调整通畅。
一、领会文意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叙事类要弄清中心人物、相关人物、大致事件、作者态度;说理类要弄清观点、材料;说明类要弄清说明的对象、角度、顺序等。
一般来说, 读文言文要将原文读三遍:略读, 了解大意, 把文章中出现的重难点句子做出标记;细读, 审题确定中心, 着手翻译句子, 定出基本句式;回读, 根据原文表达的内容, 联系上下文意, 确定翻译句子的最后答案。
二、掌握方法
(一) 扩充法
扩充法, 针对词语, 是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文言文词语以单音节词居多数,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数, 这就意味着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主要工作就是运用“扩充法”, 一变成二, 将单音节词译为同义的双音节词。
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后面或前面加一个辅助成分 (也叫前缀、后缀) 。如:“可以为师矣” (师:老师, 加前缀) , “止有剩骨” (骨:骨头, 加后缀) 。
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 合成一个双音节词 (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 。如:“解衣欲睡” (解开衣裳想要睡觉) ,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 。
3.换为另外一个词。如:“夏水襄陵” (夏天大水漫上山陵) , “素湍绿潭”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
有两种情况需要同学们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节词。如“其实味不同”中的“其实”是两个词, 如果误当现代文副词“其实” (实际上) 来理解, 就误读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约几十个, 应该熟记, 如“妻子” (妻子和儿女) 、“地方” (土地方圆) 、“感激” (感动奋发) 、“交通” (交错相通) 、“可以” (可以凭借) 、“中间” (中间间杂) 、“作文” (写文章) 等。
2.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来理解。文言文中也有小部分双音节词, 如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等。如《木兰诗》中“可汗大点兵”, “可汗”是个音译词, 指少数民族的首领, 解释为“可以流汗”, 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 替换法
替换法, 也是针对词语, 是扩充法的补充办法。文言文的词语和现代汉语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有些词语, 文言文里常用, 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 还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需要用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词替换文言文里的原词。
以人称为例。古文中, 第一人称代词, 有“吾、余、予”, 第二人称有“女 (汝) 、尔、若”, 第三人称有“之、其、彼”,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大都“退休”了, 翻译的时候就应该相应地替换为“我、你、他”。
再如“死”。古代是阶级社会, 人是分等级的, 不同等级的人“死法”也不同。《礼记》说:“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所以, 《出师表》里刘备的死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赵普》里赵普的死是“既薨”, 《人琴俱亡》里王子猷的死是“月余亦卒”, 《活板》里毕昇的死是“昇死”。我们今天不讲这些繁文缛节了, “崩、薨、卒、不禄”都不在日常语汇里出现了, 因此, 上面四个例句中的“死”都可以统一替换为“死”或者“去世”。
此外还有一些词, 如指百姓的“布衣”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 指景象的“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指眼睛的“目”, 指脚的“足”, 这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都处于“半退休”状态, 只有在需要古雅表述的时候才用, 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作相应替换。
(三) 保留法
保留法, 针对词语, 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翻译方法。文言里有两类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若强译硬译, 非但不好译, 反而是画蛇添足。这两类词语是:1.古今通用的词语, 如“天、地、山、水、人、马、牛、羊、红、黄、绿、蓝、大、小、多、少”等;2.古代的专有名词, 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日期、官职名、典章制度的名称等。
前一种情况比较简单, 不再啰唆;后一种情况, 举两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
《岳阳楼记》开头“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其中的“庆历”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滕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地名, 这些都不必翻译, 照抄到译文中去就可以了。
再如《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一句, “侍中、侍郎”是官职名, “郭攸之、费祎、董允”是人名, 整句全盘不动, 直译即可。
此外, 还有两种特殊情况, 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
一是拟声词。拟声词重在模拟声音, 古今变化不大。如《木兰诗》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溅溅”“啾啾”这两个词语现在还在用, 翻译时原封保留即可。当然, 如果古文里的拟声词比较冷僻, 跟我们今天的表达有较大出入, 保留的话令人费解, 那最好还是改一下。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力拉”是拟声词, 但又不是一般的双音节拟声词常见的“AA”结构, 而且“力”“拉”二字都有实在意思, 容易让人误解为“用力拉”, 那就调换为我们习惯的表达“噼里啪啦”。
二是引用。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常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如《三峡》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处引用的民谣就原样保留, 如果硬译出来“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 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泪满衣裳”, 反而失去了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四) 删略法
删略法, 针对词语, 主要是虚词。文言文的句首、句中、句尾有大量的虚词, 它们有时只起语法、语气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这些词语在原文中必不可少, 但现代文中已经不再使用, 也没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它。对于这类现代文中已不存在的虚词, 翻译时可删去不译。
举一个例子。《曹刿论战》中有一句“夫战, 勇气也”, 这里的“夫”是发语词, 没有实际含义, “也”是句尾语气词, 也没有实际含义, 翻译时都可以删去不译。整句译为:“打仗, 靠的是勇气。”
再以虚词“之”为例。“之”作为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时候, 可删去不译, 《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促成”宾语前置的时候, 删去不译, 《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之”作为结构助词, 起补足音节作用的时候, 也删去不译, 《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之”就属于这种类型。
删去不译的虚词, 常见的还有“而”“哉”“焉”等。以“而”为例, 作为连词, 在具体的上下文中, 它可以分别表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关系。除了作转折连词时, 需要明确地译为“却、但是”, 其余三种情况, 都可以略去不译。例句分别如“黑质而白章”“水落而石出者”“佣者笑而应曰”, 整句分别译为“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水位下落石头显露”“被雇佣的同伴笑着回答说”, 只要译文把原句的意思表达清楚、完整了, 这些“而”都可以略去不译。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 删略法适合于不表示实在意思的虚词, 如果把表示实在意思的词语也删略了, 那就是漏译了。比如《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里的“夫”和“焉”可不是“空气泡”, 都有具体的意思, “夫”是代词, 译为“那些”, “焉”是代词, 译为“它, 指这篇文章”, 将这些不该删去的词语也忽略不译, 那就影响原文意思的表达了。
(五) 增补法
增补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文言文里存在的大量省略句。文言文组词造句讲究凝练, 省略句子成分就成了家常便饭。从省略的方式说, 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说, 既可以省主语、谓语、宾语, 又可以省介词、中心词。从翻译的角度, 要让译句完整、通顺, 就应将文言文原句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下面两种情形在初中课本里比较多见:
1.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古人不重视量词, 他们计数, 常常有数词无量词, 以至量词成为“弱势群体”, 很不发达, 而我们今天的现代文中, 量词成了“强势群体”, 特别丰富。因此, 我们翻译的时候, 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应译为“一 (张) 桌子、一 (把) 椅子、一 (把) 扇子、一 (块) 醒木罢了”。
2.补充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 介词或介词宾语的省略等。翻译时, 只有把这些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如《黔之驴》开头:“黔无驴, 有好事者船载 () 以入。 () 至则无可用, () 放之 () 山下。”这个句子共有四处省略, 依次为宾语、主语、主语、介词, 翻译时都需要补充出来。译为:“黔地没有驴子, 有位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着 (驴子) 运了进来。 (那驴子) 运到以后却没有用处, (那人) 就把它放 (在) 山下。”
再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可译成:“ (第) 一 (次) 击鼓, 能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 (第) 二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衰减了; (第) 三 (次) 击鼓, (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括号里的词语, 都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补的。
提醒同学们一个细节, 增补的成分或语句, 翻译时要加括号。
(六) 调整法
调整法, 针对句式, 主要是调整文言文里大量存在的倒装句。从现代文的语法角度看文言文, 它句子内部的顺序有一些“颠倒”, 如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谓语跑到主语前面。翻译这些“特殊”的句子, 如果仍按照原文的语序, 就容易使人费解, 读来别扭。所以, 我们就“自私”一点, “霸道”一下, 按照我们现代人表达的习惯, 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
这些“特殊”的句子, 包括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1.主谓倒装。文言文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文中一样, 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 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愚公移山》中“甚矣, 汝之不惠”,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过来, 译为:“你的不聪明, 太厉害啦!” (考虑到表达的简明流畅, 一般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 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也会前置。如《曹刿论战》中“何以战”, 翻译的时候应该先调整为“以何战”, 再译为:“凭借什么作战?”
3.定语后置。现代文一般为定语在前, 中心词在后, 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 定语在后的情况。如《马说》中“马之千里者”, 翻译的时候应该调整为“千里之马者”, 译为“日行千里的马”。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文中, 在动词前边的介词短语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 介词短语明明在动词的后边, 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醉翁亭记》中“负者歌于途”, 这里的介宾短语“于途”后置, 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歌”之前。这句话可译为“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
5.使动用法。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句中用了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应调整为“使其心志苦, 使其筋骨劳, 使其体肤饿”。
6.意动用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 “美”是“以……为美”“认为……美”, 翻译的时候应调整为“吾妻以我为美”, 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美”。
(七) 意译法
意译, 是一种变通的、灵活的翻译方法, 是直译的补充。文言文里有些词语不好直接翻译, 或者直接翻译了非常别扭。这时就应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 辅之以意译。意译属于“候补队员”, 在主力队员无法上阵的时候才能登场。具体而言, 下面两种情形意译才有用武之地。
1.直译不够准确。如《陈涉世家》中“今亡亦死, 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直译为“发动大事”, 结合上下文看, 这样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意, 跟原文要表达的意思隔了一层, 那就稍微引申一点, 把意思挑明, 活译为“起义”。
2.直译令人费解。文言文常用一些修辞手段, 如比喻、借代、互文、并提等, 来表达更丰富、幽深、婉曲的内容和意蕴。如果直译, 不仅让人费解, 而且意蕴全失。比喻如《与朱元思书》中“鸢飞戾天者”, 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借代如《曹刿论战》中“肉食者”, 直译为“吃肉的人”;互文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 直译为“在东西叫喊, 在南北骚扰”;并提如《三峡》中“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直译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回旋清波倒映影子”。分析一下, 就发现直译的句子不合事理不近人情:飞到天上的老鹰怎么会“望峰息心”?曹刿为什么偏偏对吃肉的人有成见, 指斥他们目光短浅?那些差役为什么只在南北骚扰, 而不去东西骚扰?急流奔腾汹涌, 可以“回旋清波”, 但怎么能“倒映影子”?
总结起来,文言文句子翻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留 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
替 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补 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
删 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
移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换 古义换成今义,主要包括:①通假字换成本字;②单音词换成双音词;③词类活用的换成活用后的词。
【模拟练习】
一、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
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祖口貌如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①诚然,卿不朕欺。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召问群臣臧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濂惟举其善者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①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下列文言片段。
7.谢公与人围棋,俄而淮上谢玄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世说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齐田氏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鸟鱼,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列子•说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邦人奉觞再拜曰:“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贤者在侧,谏者得入。”桓公曰:“善哉祝乎!寡人闻之矣。”(《韩诗外传•卷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
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
5.①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它们早晚都完全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容易画得像。(罄,尽,完全显现;类,像)
②鬼魅是无形的,不显现于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6.①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他。(比,副词,接连地;旦,早晨,这里指一天;“人莫之知”是“人莫知之”的倒置,翻译时应注意下文“人莫与言”)
②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还,通“环”;去,离开;顾,回头看)
7.谢公与他人下棋,一会儿淮水谢玄的信使到了。谢公看完信,沉默不说话。(注意“信”、“书”的古今异义)
8.齐国田氏就叹息说:“老天对老百姓是够宽厚仁慈的了!使各种谷物生长,使鸟兽虫鱼繁殖,作为老百姓的生活用度。”各位客人象回音一样纷纷附和。19、欧阳修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曾经给他说:“你的父亲做官,经常在夜里挑灯处理文书,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该判死刑的案件,我想让他活着却不能够。’我说‘能让他活着吗?’他说:‘想让他活如果做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了。’”(翻译点:“夜”、“烛”活用,“治”、“废”的语境义,“狱”、“恨”的古今异义)
10.国人捧着酒杯拜了两拜说:“让我的国君长寿,把金玉当作贱的东西,把人民当作宝。”桓公说:“您的祝愿太好了!我知道了。”……让我们的国君好学并且不耻下问。……
【作者简介】
陶西华,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赣榆县第一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 暗中相约我在城角的地方相见 我如期而至但她却没有出现 急得我搔首弄发心彷徨 那个姑娘纯洁而美丽
送我一束红管草携带着淡淡的幽香 红管草发出闪闪的光芒
我非常高兴,因为它是美丽的姑娘(所赠)牧场摘来的嫩草纯洁芳香 非常美丽并且非常奇妙 也并非小草特别的漂亮 只因是美人所赠才非比寻常
<汉高祖论“三杰”> P92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韩非子》猛狗社鼠P93
齐景公(姜姓,名杵臼)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怕的是社庙中的老鼠。”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说到社,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束:聚,这里指并排而立),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灌则有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啊,国君身边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又受到国君的保护,国君包庇他们,宽恕他们,实在难以对他们施加惩处。”
《晏子使楚》P95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燕昭王求贤》P83
昭王说:“我将拜见谁合适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随从就跟他说„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这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国君大发脾气:„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随从回答说:„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天下人一定会觉得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来了。‟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如今您要是真想得到人才,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连我郭隗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那些人才)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才都奔向了燕国。
《嗜鱼不受》P77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孟子 滕文公下》P77 孟子说:“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 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 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枯鱼之肆》P72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理穷言他>>(<<孟子.梁惠王下>>)P70
孟子有一次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
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对这种朋友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环顾四周,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嗟来之食》P69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日让一鸡》P68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中正派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快马加鞭》p65
【原文】王子猷①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②,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③,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⑤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王子猷:即王徽之。②施设:准备饮食。③犹冀还当通:还希望王献之能打个招呼。④大不堪:实在不能忍受。⑤听:听任。
【译文】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设宴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径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是他竟然径直出门去了。主人实在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评析】竹林的主人本是对王徽之有赞赏欢迎之意,所以打扫门庭,准备好酒食,坐在大厅等候。谁想到王徽之却并不曾理会主人的一片好意,自己看完竹林就准备走,这让等候已久的主人终于按捺不住那股怨气了。于是便强行把王徽之留下了,而王徽之却为此而更加赏识主人,认为他们这样才是“豁达”的表现。
《史记·列传·滑稽列传》
[原文]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1)。出邑门(2),道飞其鹄,徒揭空笼(3),造诈成辞(4),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5),去我飞亡(6)。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7)。鹄,毛物(8),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9)。欲赴佗国奔亡(10),痛吾两主使不通(11)。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12)。”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13)!”厚赐之,财倍鹄在也。[注释](1)鹄:黄鹄,珍禽之一。(2)邑门:都门。(3)徒揭空笼:只举着空的鸟笼。徒,只。(4)造诈成辞:编造一套欺骗的话头。(5)饮(yìn,印)之:给它喝水。(6)去:离开。亡:逃失。(7)议:议论、讥笑。(8)毛物:生羽毛的东西。(9)信:诚实。(10)佗:通“他”。(11)此句是说:痛心齐、楚两国大王之间的使节由此断绝。(12)受罪:领受罪罚。(13)信士:讲究忠信的人。[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黄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黄鹄多一倍。
《柳秀才》
[原文]明季①,蝗生青兖②间,渐集③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④,梦一秀才来谒⑤,峨冠绿衣,状貌修⑥伟。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⑦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⑧出邑南。伺良久⑨,果有妇高髻褐帔⑩,独控{11}老苍卫{12},缓蹇{13}北度。即爇{14}香,捧卮酒,迎拜道左{15},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16},幸{17}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18},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杨柳{19},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20}忧民所感。”诚然哉!【注释】 ①季:一个朝代的末了。②青兖(yǎn):青州和兖州,都在今山东省。③集:落。后“尽集杨柳”中与此同。④署幕:衙门里官员住处。署,官衙。⑤谒(yè):拜见,请见。⑥修:长,高。⑦牝(pìn):雌性鸟兽。与“牡(mǔ)”相对。⑧治具:备办酒食。具,饭食,酒肴。⑨伺(sì)良久:等候了好久。伺,等候,探察。良,很。⑩帔(pèi):女子的披肩。{11}控:勒马。此处意为骑着。{12}苍卫:黑驴。卫,驴子的别称。{13}缓骞(jiǎn):慢慢。骞,跛,行动迟缓。{14}爇(ruò):焚烧,点燃。{15}左:旁边。{16}区区小治:区区,小,少。小,自谦词。治,指所管辖的范围。{17}幸:希望。{18}饶舌:多嘴。饶,多。{19}杨柳:即柳树。{20}宰官:县令。
【译文】 明朝末年,青州、兖州一带发生了蝗灾,蝗虫渐渐落到了沂水县。沂水县令很忧愁。退堂后躺在宿舍,忽然梦见一个秀才前来拜见。那秀才戴着高高的帽子,身穿绿色的衣服,身材高大魁梧,自称有办法防御蝗灾。县令问他有什么办法,秀才回答说:“明天,城西南路上有个妇人骑着一头大肚子母驴路过,她就是蝗神。你向她哀求,便可以免除蝗灾。”县令感到很奇怪。第二天,便备办了酒食,出到城南。等候了好长时间,果然有个妇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披着褐色披肩,独自骑着一头老黑驴,慢慢地朝北走来。县令赶忙点上香,捧着酒杯,在路边迎拜,然后拉住驴子不让走。那妇人问道:“官人要干什么呀?”县令便哀求道:“希望您可怜可怜我这小小的沂水县,让它免于蝗口吧。”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泄露了我的机密!应当让他自己来承受,我不损坏庄稼就是了。”于是喝了三杯酒,眨眼就不见了。后来蝗虫飞来时,遮天蔽日,竟然不往庄稼地里落,却全部落到了柳树上,凡蝗虫经过的地方,柳叶都被吃光了。县令这才明白,先前梦见的那个秀才就是柳神。有人说:“这是县官为民忧虑所感应的。”的确如此啊!(河北赵学生)
《蛇人》
【译文】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
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希望它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彩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对耍蛇人刷蛇,蛇的身长一般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周书《贺兰祥传》
【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他的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镇守武川的,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祖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所疼爱。贺兰祥虽然常在军队里,但经常聘请儒士,教自己读诗书经传。太祖刚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宇文护都在晋阳,后来才派遣使臣迎请他们。贺兰祥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祥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据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夷县伯。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瑜。又进攻回洛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右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廷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都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蛮夷,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祥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结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祥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荆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朝友好来往,使者往来的时候,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梁朝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祥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为泾水渭水溉灌的地方,渠堰废弃损毁,就命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洛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祥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政,贺兰祥与宇文护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宇文护都和贺兰祥一起参与谋划。
(三)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9.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10.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5.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7.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8.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9.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0.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21.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
复击轲,被八创。
2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5.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8.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29.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0.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3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语言表达练习题
1.(07全国2)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5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2.在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__________您”。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某某先生__________”。
(3)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__________您了”。
(4)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__________”。
其实, 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并不难。
首先, 我们要弄清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00多年前, 我国译学理论先驱严复即已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原则, 尽管当时提出的是外文翻译原则, 但后人一直也把它作为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即准确, 不歪曲、不增减文义;“达”即通顺, 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 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讲究遣词造句, 表达有文采。
然后,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 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 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
4.调: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5.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 (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6.贯: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 在“直译” (留删换调补) 不能完成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 这个“贯”就是“意译”。
7.猜:遇到疑难时, 不妨根据语境来猜。
最后, 在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之后, 还要抓住翻译的关键。
要让学生明白,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 将劳而无功。做文言文翻译题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 二是特殊句式。
一.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学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得分点就不能得分。
例如:上麾师渡河, 鼓噪直冲其阵。 (2010年广东高考卷)
分析:这里“麾”“鼓噪”是关键词。“麾”译为“指挥”, “鼓噪”译为“击鼓呐喊”。
那么, 怎么确保关键实词、虚词的翻译正确?
翻译关键实词, 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种:
1.“语法结构分析法”。根据语法确定它在句子中所做成分来翻译。
2.“句式结构分析法”。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 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 往往词性相同, 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 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 处于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 那它们的意思也必然接近。
3.“成语联想法”。现代汉语的成语, 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 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 所以, 在解释文言实词时,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关键虚词的翻译策略。由于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功能是无法分开的, 所以, 我们在翻译虚词时既不能离开语境, 也不能脱离句式。在我们掌握了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15个虚词的各个义项和它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 准确地翻译文言虚词,
二.抓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学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桂阳民有争舟相殴致死者, 狱久不决。 (2010年上海高考卷)
分析:这有一个“民有……者”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是定语后置句,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 有……的人”, 否则就要丢分。
以上, 只是做好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领。关键是平时要加强训练, 注意积累, 要多记一些例句。特别要提醒的是:绝不能脱离语境去孤立记忆。
从近几年来考生解答试卷的情况来看,文言文翻译这一题型的得分率一直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考生在答题时没有把握住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及应试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科学、高效地掌握应试技巧,笔者特归纳出以下十个文言文翻译中的注意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注意保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地名、人名、物名、官职名之类的词语应保留下来,不加以翻译。例如: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尧” “咎繇”是表示人名的词语;句(2) 中的“楚相”“孙叔敖”是分别表示官职名、人名的词语。上述词语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
二、注意增补
原文如果是省略句,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补充完整。例如:
(1)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年广东卷)
译文: 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年湖北卷)
译文: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句(1)中介词“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这件事);句(2)中动词“告”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代尼僧)。上述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均应给予保留并补充完整。
三、注意删减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那么翻译时应当注意将其删减。例如: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上海卷)
译文: 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分析: 句中的“也”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
四、注意对换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古语词,翻译时应注意将其转换成与其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例如:
(1)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
译文: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石头。
(2)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2005年浙江卷)
译文: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分析: 句(1)中的古语词“终日”与句(2)中的古语词“岁”在翻译时应注意将其分别转换成意义相同的现代词语“整天”和“年”。
五、注意选择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多义词,翻译时应注意从其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来翻译。例如:
(1)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福建卷)
译文: 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分析: 句(1)中的“已”是多义词,共有五个义项:①取消,停止;②已经;③太,过分;④语气词,同“矣”;⑤通“以”。在上述义项中选择义项①最恰当。
六、注意压缩
翻译时要对原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加以压缩简化。例如:
(1)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登泰山记》)
译文: 我与泰安知府朱子颖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译文: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析:句(1)中的“孝纯”和“子颖”是指同一个人,此人名孝纯,字子颖;句(2)中的“席卷天下”与“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为同义词。翻译时应将其压缩。
七、注意扩张
文中看似是一个多音节合成词的词语,在古代实际上是多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语,翻译时应将其扩展成多个词语。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译文: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2) 楚相孙叔傲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年全国卷Ⅱ)
译文:楚相孙叔傲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分析:句(1)中的“中间”和句(2)中的“妻子”在现在看似双音节合成词,而在古代则是两个单音节单纯词。所以应将其分别翻译“中间夹杂”和“老婆孩子”。
八、注意套用
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全国卷Ⅰ)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2004年江苏卷)
译文: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分析: 句(1)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句(2)中的“为……所……”是固定格式,表示被动。
九、注意调整
文言文有时会有一些特殊的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例如:
(1)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年天津卷)
译文: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
译文: 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命。
分析: 句(1)中的宾语“何”前置;句(2)中的介宾短语“于勾践”作状语后置。上述倒装句式应首先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
十、注意意译
原文言文中如果含有借代、借喻等修辞,翻译时应注意采用意译方式。例如: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
分析: 句中的“万钟”“箪食”均用了借代修辞,分别指代“优厚的俸禄”和“粗陋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