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评课稿件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评课稿件(精选2篇)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评课稿件 篇1

今天听了吕老师的《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课。吕老师先是通过图片引入一战,由一战再由一战过度到二战,主题顺序清晰明确,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问题,由学生自主探讨,重视学生的参与,强调向学生提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与活动,以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历史信息。

优点: 吕教师认真钻研了教材,准确地定位本课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突出,语言操练到位,知识拓展恰到好处。教态大方,亲切和蔼,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导入部分新颖自然,易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形式多样。重点突出,该放则放,简单的知识点就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的教学热情很高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作用和同学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教学的方式很新颖,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学生以参观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学生很容易接受,上课教态自然、口齿清晰、表达准确。教学态度真诚,师生关系融洽。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丰富,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寓学于乐。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学生或老师们记忆深刻,久久不忘。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适度的运用鼓励的方法,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得这群第一次和授课老师接触的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他们。

《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评课稿件 篇2

教师讲得费力, 学生听得茫然, 这样高消耗、低效率的“高碳”状况在教学现实中并不少见。真的单纯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我们应如何凝设计智慧, 促教学“低碳”?本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为例, 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

一、文本解读 深思熟虑

教师作为课程和教材的使用者,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首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研读。为此, 在“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教学前, 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表 (见表1) 。

然后, 先解读课标, 通读教材, 梳理教材的基本结构, 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再深度研读, 读透教材, 建立教材的横纵向联系, 把握教材核心内容, 形成以下结论。

(1) 本框内容所涉及的课程标准总目标:知道影响两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探究战争的起因、性质和后果。通过解读、分析, 可把总目标细化成以下三个分目标:1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基本情况 (了解层次) ;2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 (理解层次) ;3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概况, 简述其影响 (理解层次) 。

(2) 从本课主题“全球性的震荡”切入, 确定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典型事例,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遭遇的重大挫折, 认为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 “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不适应的表现, 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原因之一。据此, 笔者认为, 本课内容既是对上一单元“工业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深化, 又是后续内容“战后世界格局是如何发展的”的教学起点,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 明确本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包括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基本情况;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爆发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 确定可对本框教学做横向补充的内容:教材插图7-7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英三国为首的战胜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 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 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补充。可对本框教学做纵向补充的内容:本册教材中前面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可以编写成课堂作业, 用作本课导入的环节;后面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补充, 本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也可以作为二战概况的简单补充 (纵向联系) 。

(4) 本节课必须讲清楚的核心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爆发原因。

二、学情分析 换位思考

教师要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 就必须关注学情。只有把学情分析落实到实处, 才谈得上针对学情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学情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原点, 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此, 笔者设计了以下学情分析表 (见表2) 。

根据表2, 经过调研, 笔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 学生易掌握和已经了解的知识。1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包括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书上能找到的基础类的内容,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和互助学习来完成;2学生已经知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 因此, 教学时应轻知识点的落实而重两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和影响, 让学生从中感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规模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

(2) 学生易混淆和难理解的知识。调查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爆发原因、影响都不大容易理解, 只能从资料上找现成答案。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采取让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文和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予以解决, 从而使学生将照抄的现成答案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的知识。

(3) 根据学情, 简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影响两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战役和重要人物;能力目标———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概况, 简述其影响。

(4) 教学难点及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

由于运用的教学策略得当, 本课教学使学生完成了从感官刺激到理性分析再到反思认同的学习心理历程,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 全面思考

教学设计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的必要手段。根据上述分析, 笔者对教学设计采用了如下策略 (见表3) 。

当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束后, 以下教学设计的策略运用就水到渠成。

(1) 处理与课标无关知识的教学策略。例如, 对“人类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和“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这些与课程标准要求无关的知识内容, 笔者没有予以分析、讲解, 只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即可。

(2) 处理学生易懂知识的教学策略。例如, 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 学生已有了解, 不必花力气讲解, 请学生自学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后填写一下有关知识考查的表格, 再请一些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这样, 既简化了教学过程, 又完成了知识点的落实,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处理学生容易认识模糊知识的教学策略。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 是本堂课的重、难点, 也是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区。笔者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先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图, 并引用德国统治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关言语以及联合国宣言的有关内容, 让学生解读后合作探究;期间, 笔者对学生解读中遇到的困难做适当引导;探究结束后, 师生共同分析、交流、探讨探究成果, 达成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4) 教材内容的导入策略。对本课教学的导入, 笔者主要采用学生回答、教师讲解以及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例如, 教学开始时, 笔者用多媒体展示了与工业革命有关的几个中考选择题, 随机确定让学生回答, 不懂之处适当讲解, 然后提问:刚才做的题目都展现了工业革命的美好前景, 但就在此时世界却发生了剧烈震荡, 人类被推向了苦难深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进入新课学习吧。这样, 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问题解答下一篇:农民工返乡与小城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