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篇1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篇2

1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教”和“育”合成的词, 其含义是二者含义的合成, 即使人效仿学做善事。在西方,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 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开发人的智慧的活动, 既包括人对自然的认识, 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认识。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 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 实现自我价值。”《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 该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教育,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事物中,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给予不同的解释, 赋予其不同的内涵。

本文所说的教育倾向于《说文解字》的解释, 兼有西方教育的含义。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社会活动。

2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大目标

教育的目标, 即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 就是通过幼儿师范学校数学课的教育, 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隶属于幼儿师范教育, 其教育的目标要服从于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幼儿师范学校是国家教育的一个部分, 其培养目标要服从于国家教育的大政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15条规定:“各级师范学校毕业生,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国家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幼儿师范学校是师范学校的组成部分, 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应该从事教育工作。我国的教育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应该从事哪种教育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章第11条规定:“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 (一) 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 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由此可见, 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最高可以到幼儿园任教, 即做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即学前教育。幼儿师范学校教育的大目标, 就是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教师。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目标, 应当与此保持一致, 即培养能够担当起幼儿园科学课中数学教育内容和与数学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师。

3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小目标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有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数学教育仅仅是其中科学教育的一部分。数学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有明确的说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 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以相对划分”, “可以”是一个供选择的词, 相对的是“也可以不”, 并列的是“也可以”, 也就是说,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也可以不做划分, 或者做其他不同的划分。这说明在幼儿园, 这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 不能够把它们割裂开来。在实施教育的时候, 各个领域要互相渗透, 教育科学的过程中要渗透健康、语言、社会、艺术, 当然, 在教育的其他领域, 也要渗透科学。数学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 数学教育也要与其他领域的教育互相渗透的, 在教育数学的时候, 要渗透健康、语言、社会和艺术。

数学是科学的一部分。那么数学与科学的其他教育内容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既然把数学与其他内容归为科学, 那就说明这些内容联系紧密, 达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所以, 数学教育, 不但渗透其它他领域的教育内容, 更要渗透科学领域的其他教育内容。

由上可知, 作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老师, 不能够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幼儿扳手指头数1、2、3、4、5, 或者让幼儿数两盘子苹果的数量。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数学教育, 还要对幼儿进行健康、社会、语言、艺术以及科学中其他内容的教育。因此, 幼儿教师不能够只是会数数和做加减运算, 还要懂得幼儿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写字、会话、绘画、唱歌、跳舞、与人交流等等。幼儿师范学校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 应该对学生进行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相关内容的教育。当然, 这些教育内容不可能全部压在数学教师的身上, 不可能全部编写在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材中, 况且, 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师也不可能精通其他教育领域。但是, 数学教材要渗透其他领域的内容, 数学教育要涉及到其他领域的内容, 尤其是要突出渗透的方法。

所以, 在幼儿师范的数学教育中, 要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 增强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的意识, 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个学科的方法, 培养他们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的能力。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学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塑造人的优良品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指的是个性的哪些方面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有具体的说明:“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可见, 学前教育不是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 而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 传授知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幼儿师范, 不仅要使自己的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 还要在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应该是发展学生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的楷模, 使学生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 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发展人的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的方法, 为他们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奠定基础。大家知道, 幼儿师范学校是没有情感学科的, 没有态度专业的, 没有能力这门课的, 没有技能课程的。发展幼师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 不仅仅是某个学科教育的任务, 而是所有学科教学的责任, 数学教育也不例外。那就是说, 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 不仅担负有传授数学知识的任务, 还有发展学生情感、态度、能力、技能, 以及教育学生如何发展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的历史责任。

所以, 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 应该使学生感受到发展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方法, 同时, 自身的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 也要得以良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学前教育教师是法律规定的教师, 应该履行国家赋予教师的责任, 教书育人, 担当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而要担当起如此重任, 首先自己必须是这样的人, 其次, 才是如何教育别人。己不正, 岂能正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部分要求教师要:“第5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6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第7条: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第八条: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3条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学前教育的教师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幼儿实施教育, 那么首先应该具有这两个法律要求的进步思想和优良品格。幼儿师范学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摇篮, 应该按照这两个法律文件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况且,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有这方面的要求。该法律总则第4条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所以, 幼儿师范学校的数学教育, 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 陶冶情操, 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

总之,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能够担当起幼儿园科学课中数学教育内容和与数学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师。

此目标可以细化为如下目标:

(1)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能够从事学前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的教学。

(2) 渗透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 增强他们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的意识, 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个学科的方法, 培养他们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其他学科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到发展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的教育方法, 自身的情感、态度、能力和技能得以良好的发展。

(4) 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同时, 陶冶情操, 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

(5) 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还要使他们了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会独立开发数学教学软件。

[责任编辑:李海波]

摘要:制定幼儿师范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 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育部颁布的《学前教育指导纲要》, 充分考虑幼师生的毕业去向和生理特点, 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起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教师。

谈初中数学的总复习 篇3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

一、抓紧教学大纲

要精心编制复习计划。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抓住基础,对于课本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初中数学的总复习,首先要抓住课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记忆。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计算法则等。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准确的记忆。二是熟练掌握基本方法。比如各种方程的解法,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一次函数解析式,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

提高基本技能。比如给你一个题,你应该知道它考查的是哪个章节的知识,能够找到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用什么办法,这时就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本轮复习的基本宗旨是:使知识系统化,让自己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去解题,练习要专题化,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专题训练,让自己从这些习题中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方法。这一阶段的复习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将代数部分分为六个单元: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概率;将几何部分分为六个单元: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在此轮复习中,学生一方面要在课上跟随老师的进度走,做好老师

布置的习题,另一方面还要自己仔细读课本,认真计算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因为中考出题人是仔细研究课本的,每一个中考题目的出现在课本上都能找到它的原型。因此,必须深钻教材,绝不能脱离课本。不搞题海战术,应该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做完一道习题后应加以反思,回想一下这道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运用了什么方法,自己是如何做对的,如果出错了,错误在哪里,如果同学们做了这样的反思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一个题相当于做几个题。 “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去练,而是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三、分块系统复习,适当综合

分块复习,就是将初中三年的数学内容,按知识的相似性和内在的联系,分成几大块。进行小系统复习。从某一块的数学知识、技能或数学方法加以展开、纵向深入,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围绕某些典型问题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一是分块复习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中考指南》确定分块。初中数学可分成十大块:数与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平行线与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图形变换和相似;统计与概率:视图(立体图形)。二是分好块后要以每一块的教学H标为核心。编写分块复习教案,其中精选范例是编写分块复习教案中最费时费神的一项工作,分块复习容量大、时间短,因此对例题必须精选,使所选例题具有代表性、联系性和适当的综合性。三是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概括方法。每一块的复习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学习内容所涉及的重要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规律,概括主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是适量练习、注意反馈改正。分块复习和其他阶段的复习一样,最终都是通过练习落实到学生身上,因此每一块复习中,给学生的练习要精选,老师要注意学生练习中反馈的信息,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以便巩固复习效果,提高复习质量。

四、数学总复习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当问题的叙述较长时,不少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究其原因就是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自己读题、作图、嘗试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向。

2、大题小题化。给学生训练的大的及综合性题目,要给学生适当“架梯子”——分解成若干小题目,提示解决问题的方向,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

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篇4

35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扬帆起航。驶过浩瀚大海,历经惊涛骇浪,阅尽世间气象。35年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航程,驶向更加辽阔深邃的远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出一条清晰的轨迹,领域不断拓展,程度不断加深,层次不断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是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

总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保证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依据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愿望、遵循改革规律的政治自觉、历史自觉、实践自觉,这一自觉突出体现在对改革目标的设计与深化上,改革目标的演进鲜明地标识出深化改革的渐进逻辑。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解决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三大提出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凝结着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认识结晶和实践精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亿万人民,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健起步、扎实开局,精心谋篇、高超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为基础,以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根据,以改革全局的整体联系为经纬,以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为准则,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确立了总方向、总原则、总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新。科学统筹社会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中国改革包含新的战略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重要标志。这一总目标抓住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这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总目标,不能仅仅是经济领域或某个领域的改革,不能仅仅是各个领域改革具体目标之和,而是要在统领全局、把握大势、找准枢纽的层面上,提炼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各个领域行使国家权力、治国理政的方略总和,国家治理能力是国家统筹各个领域的治理,使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有序运行、规范化、程序化,推进法制中国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建设法治中国,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坚持总目标,就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宣言书,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我国改革开放必将谱写新的辉煌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登上新的历史高峰。

汇报人:xiexiebang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篇5

人民网北京11月12日电(朱书缘)今天,备受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公报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此,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他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但这也是一个不容易实现的历史任务,我们掉以轻心不得,任重而道远。

辛鸣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让我们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制度的定型。邓小平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处在不断变革过程中。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尚且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如此。不论是用毛泽东的话讲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还是用邓小平的话讲 “摸着石头过河”,都表明今日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依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变革的社会状态当然需要制度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尚在不断变革完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辉煌也有遗憾、有成功也有不足、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不主张用“中国模式”这样略显凝固的提法来概括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而是用“中国道路”这样开放性的话语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

进步,在发展中完善。从词态上讲,“中国模式”是过去完成时,“中国道路”则是现在进行时,哪一个用法更准确一目了然。

其次,制度的不断变革意味着一些已经成形的制度体制还要进一步变革,意味着要对既定利益结构进行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和民意的调整。这一过程必然必然会招致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会有极其巨大的阻力和意想不到的波折。在这方面,要像邓小平所说的“这个任务,我们这一代人也许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们有责任为它的完成奠定巩固的基础,确立正确的方向。”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不断用好的制度来革除不好的制度,用好的制度环境来取代不好的制度环境,用好的制度变迁路径来替代不好的制度

变迁路径,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健康、规范、进步的制度保障。

幼儿园教育目标 篇6

幼儿园的总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二者有机地构成“目标管理”系统,幼儿园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即培养目标。在幼儿园里,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园舍和设施等物质条件,而是要把幼儿培养成怎样的人。明确的教育目标,体现着办园方向,统率着幼儿园全部教育活动并制约着全部管理活动。因此,确立和实施科学的教育目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确立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幼儿教育具有社会属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其职能是把人类历史上积累的知识、经验、技能、思维方式、精神文明、优良素质、民族传统等,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播给下一代,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这种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牵动着千千万万家庭,事关子孙后代成长和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

其次,教育要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来规定培养新一代人的方向。社会主义的幼儿教育,要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三,教育任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新一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要求幼儿园完成教养幼儿、为生产建设服务(含解放妇女劳动力)两大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高潮也同时到来,因此“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原来只注重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质量观面对着时代的严峻挑战。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教育改革和培养目标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于是国家明确规定培养“四有”、“三热爱”、“两精神”的一代新人。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80年代以来,强调在丰富幼儿知识、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智力和才能、培养良好个性、发展社会性品质和适应能力等等。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拓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新方向。这些不断发展的新要求,都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全面促进幼儿素质和谐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中心任务。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身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后者指知识技能的获得,生活经验的丰富,智力才能的开发,思想品质的培养,以及情感、兴趣、爱好、志向和性格发展等。由于幼儿“身”、“心”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所以必须保证二者同步、协调、和谐发展,即常说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幼儿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而发展的实质是不断开发其个体潜能,即表现为各方面都由“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对幼儿提出过高、过难或过低、过易的教育要求,都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达不到发展潜能的目的。所以,制定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为依据。

3.依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这是因为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于朦朦胧胧的阶段,还不能分门别类地接受系统科学知识。所以,幼儿教育的任务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一启蒙性质的特点是:第一,幼儿认识的内容应是幼儿周围生活环境中所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具体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初步培养幼儿数量、时空等概念,发展语言表达与审美能力等,园长之友《幼儿园教育目标》。例如:让幼儿认识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认知物体的形态、结构、色彩、气味、大小、长短、粗细等外部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时空关系等等。知道事物的名称、用途、与人们的关系。学会排序、比较异同和分类,了解事物之间或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果关系等等,而未要求幼儿掌握抽象的理论。第二,对幼儿认知要求虽是粗略、浅易的,但必须是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第三,幼儿教育的方式应形象、具体、直观、生动活泼,并要求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合理结合,综合运用,创设立体、开放的教育环境。第四,强调幼儿教育不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标,重在发展幼儿素质,开发幼儿智能和创造性才干,培养良好个性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等。总之,把握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在于严格区别于小学教育,防止小学化或成人化倾向,使教育目标确实建立在幼儿教育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只有把握好上述三个方面的依据,才能确立起科学的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体系

预期的教育目标,是通过目标结构及其整、分、合的运转过程而实现的。结构是功能的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结构,是在国家幼儿教育总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包括各教育领域和教材分类目标、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学段目标、单元主题教育目标及一个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等组成。这是通过“综合──分析──综合”思维过程而形成的纵横交叉、有机结合的目标系统。

1.幼儿教育总目标

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五条又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应该注意,这里规定的是“主要目标”,以四个方面为主线提出,但并不意味着幼儿的发展只局限于这些内容。例如,发展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交际能力、自律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萌发环保意识,培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都属于幼儿素质发展内容,也都是现代社会所需求的。这一精神,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的“讲解提纲”中已作了说明。

2.教育领域分类目标

实施教育活动,首先应确定教育内容。而教育内容因各教育领域的不同特点决定着分类。教育领域的分类,目前我国有两种分法:一是划分为五大领域,即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等;二是划分为七大领域,即包括健康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两种分类,各有一定道理,不妨先在实践中检验,不必一刀切。

在各大教育领域中,又包括不同的内容类别。如健康领域分为卫生保健、体育活动、心理健康;数学领域分为数概念、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的感知和几何形体、时空关系的认识以及感知集合(物体归类);科学领域分为生命科学、环保科学、科技产品、科学现象;社会领域分为社会意识、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社会文化;音乐领域分为唱歌、律动、音乐欣赏、器乐演奏;美术领域分为绘画、手工、作品欣赏。

按照上述领域和类别,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分类目标。依传统说法称谓“教学大纲”。

3.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目标

根据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实施全面发展教育,预使幼儿身心素质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并达到怎样的实际水平,这种最终目的(或规格标准)的追求就是幼儿发展目标。因为教育内容只有通过教育实践而转化为幼儿身心素质的实际水平,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质量。

幼儿身心素质的发展领域,应包括身体发育与体质。知识与经验、动作与技能、智力与才能、个性与社会性品质等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具体规定幼儿发展规格。只有达到了预期的结果或状态,才算实现了幼儿素质发展目标。

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篇7

关键词:教育活动目标,表述,行为目标,发展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界定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有别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它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教育活动,期望幼儿获得某些发展,是最具体的目标,也是各领域目标的下位概念。它作为幼儿园开展具体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期。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的内容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方式

(一)按照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反应,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分为行为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

1.行为目标,指在教育教学过程结束后幼儿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表述能使教师更加清楚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也能让教师准确判断目标是否达成。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如下句式:“知道……”“理解……” “学会……”“区分……”“把……配对”“对……进行分类”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采用行为目标比较有效,指导性强, 也容易评估学习效果。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则难以用行为目标表述。

2.表现性目标,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由于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行为表现难以预测,而且每个个体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很难预先规定其发展变化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表现性目标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它追求的不是幼儿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如“海底世界”的活动,如果从表现性目标的角度设计,教师关注的就不是“幼儿能够说出海底世界鱼的种类”,而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艺术创编或复杂的智力活动的目标表述中效果较好。

(二)按照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分为另外两种形式,即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

1.发展目标,它的行为主体是幼儿,通常以“学会……”“喜欢……”“愿意……”“感受……”等方式表述。

2.教育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通常以“引导……”“鼓励……”“教会……”等方式表述。

相对而言,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表述的目标指明了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要求,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表现出对幼儿个体经验及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发展目标可使教师转变观念,更多的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主张从幼儿发展角度出发制定活动目标。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中常见的问题

(一)表述不一致,主体混乱

无论采用哪种表述方式,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必须前后统一, 避免出现“主体不统一”的现象。如,中班健康活动“白白的牙齿”的部分目标为:(1)知道刷牙的好处,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2)鼓励幼儿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目标(1) 从幼儿角度表述,而目标(2)从教师角度表述,显然是不正确的。

(二)目标当中的目的和任务抽象笼统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只是照抄照搬,把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当作具体的某一教育活动目标,这就混淆了各层次目标的作用。例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欣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等,这些提法多是指向人的基本素质,而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影响才能形成,一次教育活动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这类目标不宜作为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标。

(三)目标的语言描述不够简单明了,拖泥带水

例如,大班健康活动“我的牙齿”的具体目标:(1)认识牙齿,了解牙齿的功能能。(2)知道饭后不刷牙、睡前不刷牙、含糖睡觉会导致蛀牙,使牙齿痛。(3)认识乳牙、恒牙,消除幼儿对换牙的恐惧感。 其中目标2的表述就拖泥带水,可将其改为“初步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

(四)不同纬度混乱交叉,表述不够准确

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语言表述混乱,缺乏整体思考。如,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的目标原为:(1)通过讲述,促进幼儿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倾听同伴讲述。(2)启发其独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幼儿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丰富词汇:飘荡、飞来飞去、叽叽喳喳。显然这两个目标比较混乱,目标(1)中将情感态度类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混杂在一起,我们可将其重新整理分类,改为:(1)掌握词汇“飘荡”“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运用。(2)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3)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几点要求

1.目标表述要突出重点。教育目标要明确,不能太过于笼统,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操作。

2.目标的表述方式应统一。

3.目标表述的内容要具体。教育目标是分层次的,作为最基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要具有是具体、明确,能指导、调控教师教学过程的特点。

4.目标表述应简练。语言表达要简单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浅谈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 篇8

关键词:教育活动目标;表述;行为目标;发展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界定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有别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它是通过某一次或某几次教育活动,期望幼儿获得某些发展,是最具体的目标,也是各领域目标的下位概念。它作为幼儿园开展具体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结果的预期。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的内容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方式

(一)按照幼儿在活动中的不同反应,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分为行为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

1.行为目标,指在教育教学过程结束后幼儿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行为目标表述能使教师更加清楚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也能让教师准确判断目标是否达成。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如下句式:“知道……”“理解……”“学会……”“区分……”“把……配对”“对……进行分类”等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采用行为目标比较有效,指导性强,也容易评估学习效果。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则难以用行为目标表述。

2.表现性目标,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由于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行为表现难以预测,而且每个个体的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很难预先规定其发展变化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表现性目标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它追求的不是幼儿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如“海底世界”的活动,如果从表现性目标的角度设计,教师关注的就不是“幼儿能够说出海底世界鱼的种类”,而是“讨论海底世界有趣的事情”或“表达对海底世界的喜爱”等。表现性目标在一些欣赏、艺术创编或复杂的智力活动的目标表述中效果较好。

(二)按照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可以将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分为另外两种形式,即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

1.发展目标,它的行为主体是幼儿,通常以“学会……”“喜欢……”“愿意……”“感受……”等方式表述。

2.教育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教师,通常以“引导……”“鼓励……”“教会……”等方式表述。

相对而言,以幼儿为行为主体表述的目标指明了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要求,突出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表现出对幼儿个体经验及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尊重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发展目标可使教师转变观念,更多的关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和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主张从幼儿发展角度出发制定活动目标。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中常见的问题

(一)表述不一致,主体混乱

无论采用哪种表述方式,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必须前后统一,避免出现“主体不统一”的现象。如,中班健康活动“白白的牙齿”的部分目标为:(1)知道刷牙的好处,学会正确刷牙的方法。(2)鼓励幼儿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其中的主要问题在于目标(1)从幼儿角度表述,而目标(2)从教师角度表述,显然是不正确的。

(二)目标当中的目的和任务抽象笼统

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只是照抄照搬,把学年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当作具体的某一教育活动目标,这就混淆了各层次目标的作用。例如:“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欣赏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等,这些提法多是指向人的基本素质,而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期的教育与影响才能形成,一次教育活动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这类目标不宜作为具体的教育活动的目标。

(三)目标的语言描述不够简单明了,拖泥带水

例如,大班健康活动“我的牙齿”的具体目标:(1)认识牙齿,了解牙齿的功能能。(2)知道饭后不刷牙、睡前不刷牙、含糖睡觉会导致蛀牙,使牙齿痛。(3)认识乳牙、恒牙,消除幼儿对换牙的恐惧感。其中目标2的表述就拖泥带水,可将其改为“初步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

(四)不同纬度混乱交叉,表述不够准确

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语言表述混乱,缺乏整体思考。如,语言活动“蚂蚁飞上天”的目标原为:(1)通过讲述,促进幼儿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倾听同伴讲述。(2)启发其独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幼儿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丰富词汇:飘荡、飞来飞去、叽叽喳喳。显然这两个目标比较混乱,目标(1)中将情感态度类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混杂在一起,我们可将其重新整理分类,改为:(1)掌握词汇“飘荡”“飞来飞去”“叽叽喳喳”的运用。(2)能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3)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几点要求

1.目标表述要突出重点。教育目标要明确,不能太过于笼统,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操作。

2.目标的表述方式应统一。

3.目标表述的内容要具体。教育目标是分层次的,作为最基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它要具有是具体、明确,能指导、调控教师教学过程的特点。

4.目标表述应简练。语言表达要简单明了,不要拖泥带水。

5.目标表述要准确。清晰明确的目标表述可使人一目了然,每一条目标均是单独的内容,目标之间尽量避免交叉和重复。因此要求在目标表述时要注意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三方面内容,尽量分别阐述,避免交叉混杂。

参考文献:

[1]王晓芬,钱慧.小议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J].教育导刊,2011(3).

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及教育目标 篇9

第一部分总则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幼儿园教育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依据制定。

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六、幼儿园教育应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发挥潜能,并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第二部分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

一、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它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

三、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一、健康

——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一)目标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二)教育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体验到幼儿园生活的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

3.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培养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5.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进行安全、保健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6.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指导要点

1.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2.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3.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

4.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

二、科学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一)目标

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

2.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3.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4.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和功能;

5.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6.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7.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

8.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2.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3.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三、社会

——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一)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参加游戏和其他各种活动,体验和同伴共处的乐趣;

2.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3.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4.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并鼓励他们认真努力地完成任务;

5.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6.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它物品,用完收拾;

7.引导幼儿接触和认识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不同职业的成人,培养幼儿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8.扩展幼儿对社会生活环境的认识,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指导要点

1.《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2.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

3.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4.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

四、语言

——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一)目标

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二)教育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5.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6.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7.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8.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单靠教师直接的“教”是难以掌握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

2.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应重视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和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

3.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五、艺术

——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

(二)教育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5.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

2.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第三部分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三、教育活动目标的确定要以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原有经验的了解为基础,逐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

四、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的原则:

(一)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

(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三)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妥当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以便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提高教育效益:

(一)因时、因地、因内容和幼儿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活动形式;

(二)注意保持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非直接指导的活动的适当比例,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地进行活动。

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三)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

八、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活动的需要;

(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等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活动效率;

(三)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满足绝大多数幼儿的需要;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

九、执行教育计划的过程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望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三)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十、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一)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二)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家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三)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

第四部分教育活动评价

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自觉地运用评价手段,了解教育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以利调整、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活动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幼儿发展知识、学前教育原理等专业知识于教育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教育活动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同时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合作精神,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四、教育活动评价应结合教师的实际工作,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五、幼儿的行为反应和发展变化是对教育工作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反应和变化,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六、教育活动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教育活动是否建立在对本班幼儿的实际了解的基础上;

(二)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方式、以及环境能否向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有效地促进其符合目的地发展;

(三)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

(四)活动内容、方式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幼儿都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整理和幼儿的经验。

七、评价教育活动时,凡涉及到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应该注意:

(一)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二)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三)应承认和关注幼儿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

幼儿园艺术教育总目标 篇10

1、初步感受、欣赏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对艺术的敏感。

3、掌握一些简单的艺术技能,发展艺术表现能力。

4、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地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在艺术活动中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与他人合作,能理解、接纳、欣赏、尊重他人的创作与表现,喜欢欣赏不同表现形式与风格的艺术作品。

年龄阶段艺术领域(音乐)教育要求和幼儿发展目标

小班上学期

一、歌唱活动。

1、愿意参加歌唱活动。学习用自然的声音歌唱,学习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学习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1—5。

3、尝试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4、愿意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部分歌词。

二、韵律活动。

1、愿意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动作的活动,尝试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2、尝试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随之变换动作。学习用上肢、下肢等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

3、试用动作、表情、姿态与人沟通。

4、尝试自己想出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

三、节奏活动。

1、愿意玩弄打击乐器,感受手铃、串铃等容易演奏的打击乐器不同的音色,愿意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2、了解并尝试遵守演奏打击乐的基本规则。

3、学习随熟悉的音乐有节奏地演奏,能参加两种乐器的齐奏,尝试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4、学习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四、欣赏活动。

1、努力关注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尝试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

3、感受典型的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4、愿意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

5、努力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小班下学期

一、歌唱活动。

1、喜欢参加歌唱活动。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能听前奏整齐地开始,音域一般在1—6。

3、初步理解和表现歌曲的形象和情感。

4、学习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部分歌词,体验创造性地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

二、韵律活动。

1、喜欢参与音乐游戏和有简单舞蹈动作的活动,能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2、基本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随之变换动作。能用上肢、下肢等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

3、学习用动作、表情、姿态与人沟通。

4、能自己想出简单的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体验韵律活动中表达、创造和交流的快乐。

三、节奏活动。

1、喜欢玩弄打击乐器,感受手铃、串铃、碰铃、木鱼等容易演奏的打击乐器不同的音色,喜欢参与集体的演奏活动。

2、学习遵守演奏打击乐的基本规则。

3、能独立地随熟悉的音乐有节奏地演奏,能参加两至三种乐器的齐奏,学习看指挥开始和结束演奏。

4、大胆地用乐器演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能创造性地变化演奏方案,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四、欣赏活动。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努力听辨音乐中差异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

3、体验典型的舞曲、劳动音乐等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4、喜欢用自己的体态、嗓音和动作参与欣赏活动,进行多种方式的创造性表达。

5、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或观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舞蹈表演。

中班上学期

一、歌唱活动。

1、喜欢演唱自己熟悉的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1—7。

3、学习接唱、对唱等形式,学习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演唱。

4、喜欢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歌词并尝试将创编的歌词填入歌曲。

二、韵律活动。

1、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喜欢参与韵律活动。

2、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难度等。

3、学习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结构、形象等,进一步增强用动作、表情、姿态与人沟通的能力。

4、初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

三、节奏活动。

1、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学习几种乐器的演奏,学习用打击乐器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2、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铃鼓、圆舞板、鼓等)的演奏方法,学习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音色。

3、学习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型,集中注意看指挥,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

4、尝试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

5、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四、欣赏活动。

1、喜欢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学习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

3、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感受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

4、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欣赏音乐舞蹈的感受。

5、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比较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中班下学期

一、歌唱活动。

1、喜欢演唱自己熟悉的歌曲。用自然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会听间奏,音域一般在1—7。

3、能自然地接唱和对唱,能较自如地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演唱。

4、积极为熟悉、短小、工整的歌曲替换歌词并尝试将创编的歌词填入歌曲。

二、韵律活动。

1、继续学习随音乐做简单的舞蹈动作,体验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2、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难度等。

3、能较恰当地运用动作表现音乐的结构、形象等,进一步增强用动作、表情、姿态与人沟通的能力。

4、继续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

三、节奏活动。

1、喜欢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继续学习几种乐器的演奏,用打击乐器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

2、自由探索和尝试几种打击乐器(沙球、蛙鸣筒等)的演奏方法,能为歌曲或乐曲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和音色。

3、能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并保持自己的速度和节奏型,能对指挥的要求作出积极反应,在集体中学习保持与音乐、与他人协调一致。

4、大胆地用乐器、自然物的不同音色、节奏型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认识。

5、进一步养成爱护乐器的态度和习惯。

四、欣赏活动。

1、主动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能听辨音乐中差异比较明显的音区高低、力度强弱、速度快慢。

3、进一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体验二拍子和三拍子乐(歌)曲的特点。

4、喜欢用多种方式表现欣赏音乐舞蹈的感受。

5、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地倾听、观看音乐、舞蹈、戏剧表演。

大班上学期

一、歌唱活动。

1、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音域一般在1—高音2。

3、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学习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4、学习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

二、韵律活动。

1、初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2、基本能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3、学习用简单的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使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4、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三、节奏活动。

1、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三角铁、双响筒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2、积极尝试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3、初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尝试集体设计演奏方案。

4、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四、欣赏活动。

1、主动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进一步深入感受典型的不同类型音乐的特点。

3、进一步学习使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

4、初步养成有情感参与的安静倾听音乐、观赏舞蹈表演的习惯。

大班下学期

一、歌唱活动。

1、积极地参与歌唱活动。能用自然、美好的声音歌唱,保持正确的唱歌姿势。

2、音域一般在1—高音2。

3、继续学习领唱、齐唱以及简单的两声部轮唱、合唱,能较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歌声,较恰当地表现歌曲情感。

4、能基本独立地即兴编、即兴唱。

二、韵律活动。

1、进一步掌握几种舞蹈的基本语汇和律动的组合形式,积极参与韵律活动。

2、能较准确地随音乐的变化改变动作的力度、速度、节拍、节奏型、难度等。

3、学习用身体动作组合表现音乐的结构及其形象、情感和内容,积极、熟练地用动作、表情、体态与人沟通。

4、进一步了解一些创编韵律动作组合的规律,积极参与创造性韵律活动。

三、节奏活动。

1、积极参与节奏活动,学习更多乐器(钹、锣等)的基本演奏方法。

2、主动参与自制乐器,辨别乐器的音色。

3、进一步体会各种演奏方案中音色、音量、节奏型配置的表现规律,积极参与合作,集体设计演奏方案。

4、进一步养成对集体和乐器负责的积极情感。

四、欣赏活动。

1、积极倾听、观赏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形态、声音和运动状态。

2、进一步深入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劳动音乐的特点。

3、能够大胆地运用多种音乐的、非音乐的表征方式(歌唱、舞蹈、演奏、语言、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参与欣赏活动,表现自己的感受、体验、想象和创造,提高体验和表达音乐情趣的能力。

上一篇:沂蒙山旅游区导游词下一篇:“学生成长记录袋”样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