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高手小学作文(推荐13篇)
我们班上的女同学是出了名的“武林高手”,人见人怕,没人敢招惹,如果你触怒了我们,其结果只有一种,那就是惨,在此,我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最无可奈何的高手:程卓琳
绝招:撒娇
经典事例:一次,她听见几个男同学在讨论什么,其中也提到了她,于是她慢慢走过去,用很温柔的声音叫其中一个人到她那儿来,当时那个男同学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实实走到她跟前,没想到小程居然用很柔弱地语气问他:“你们再说我什么嘛,给我说说嘛。”男同学先是不肯,于是小程又发话了:“哎呀!说嘛,说嘛!”眼睛里还闪烁着祈求的眼神。当时我就站在她旁边,看见她的种种的.动作差点没晕过去,她现在可以算是一只爱撒娇的小绵羊了。看吧,男同学也把持不住,自动招供了。
最狠的高手:本文作者
绝招:总之很可怕
经典事例:也不多说,总之招惹我的人结果有以下这几种,一:运气好只是被我打得很惨而已。二:先是被我打得很惨,然后你就会自动发现自己的书不见了,其实是被我扔到窗外或过道了,等你找回来,书就已经成一片片的花瓣了。三:拿棍子,把你打得生不如死。以上几种后果算是轻的了,如果不怕死的还想知道,就自己来尝试吧!(其实班上的女同学和我一样的还不止一个呢,怎么也有3个吧!)
惹不起的高手:老师
绝招:老师对学生,绝招是很多的
经典事例:是在星期三的时候,我们全班考试考得都不理想,于是,老师狂布置作业,考卷一张一张无止境地抄,那感觉好可怕呀,手也要抄断了,用一个字形容当时的处境,那叫个惨呀!
内容层面:生活概念化
新课标提出, 习作教学要从内容入手, 要求学生自我体验生活, 从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 激发出对生活的热情, 进而“我手写我心”, 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事实是, 小学作文写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感受, 其作文内容被概念化。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很重要的原因是, 教师对学生写作内容即学生的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只是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准则, 圈定学生习作内容范围, 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不相符的学生生活内容加以否定, 因而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的严重流失, 习作内容单一概念化。比如写《我的元宵节》, 就是写元宵节传统“吃汤圆, 齐团圆”, 另加佛山市元宵节地方特色“看花灯”。元宵节就被教师概念化了, 老师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写“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另外, 学生的生活受制于家长的安排, 家长很少思考孩子心里想怎样安排自己的元宵节, 学生自主生活空间狭小。诚然, “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值得写, 但学生毕竟生活阅历肤浅, 对文化传统丰富的内涵理解表层化, 且难以融入自我的情感, 被动写“吃元宵, 齐团圆”和“看花灯”肯定会概念化, 味同嚼蜡。
那么, 如何避免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内容的生活概念化问题呢?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笔者认为, 现在学生并不缺少生活, 只是缺少自主参与能引起自己情感反应的生活。因而, 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与老师不同, 生活阅历和体验也与老师不同, 所以, 对于生活中的认识也与老师不尽一致。正是因为这些不同, 许多在老师心目中觉得有意义的、值得一写的重要事情, 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眼里, 却可能不以为然。同样, 许多在学生心目中觉得有趣的、非常重要的急于抒写的心情, 在我们老师眼里, 又是那样不值一提。当这种矛盾出现的时候, 正是需要我们老师调整自己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生活, 等于疏通了学生写作内容输出管道, 学生笔端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内容。老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 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 老师必须走近, 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地,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审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每个人,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自主解读生活。这样, 学生写作内容必然多元别样, 自我情感的抒发才会丰富精彩。再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 老师必须先放下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赋予元宵佳节团圆意蕴这一定势心理, 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 来看看孩子们怎么过元宵节的。过元宵时, 孩子一般听从家长的安排度过这一天, 而这个安排更多的是按传统的习俗来制定的。我们可以想到, 元宵节的这些活动, 并不是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 对于这些安排,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由此, 老师要求学生写《我的元宵节》, 并写出那种“团圆”的意蕴, 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一定要学生写的话, 学生只有把大人们安排好的节日活动概念式地写出来。与其这样, 不如变换思维, 老师可以把习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的修正——写一份有关元宵节的调查研究报告。可搜集各地元宵节的习俗,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元宵习俗。访问自己的祖辈、父辈是怎样过元宵、看花灯的。这样的话, 学生习作内容一定精彩纷呈。
审美层面:情感高尚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第二大软肋就是情感高尚化。老师对习作中蕴含的审美情感缺乏鉴赏品析, 漠视情感的丰富性, 而是热衷为情感贴上单一的“高尚”的标签, 要求习作中非写出可歌可颂的高尚情感不可。还是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 老师要求学生写吃汤圆那就非写出传统文化中的“团圆”的情感不可, 写看花灯就非写出“顺利”的情感不可, 看到看花灯的人多非要写出大家的生活富裕, 社会繁荣等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 乃是幸福的本源。”, 同样, 人的情感之美往往在于其多元交织, 多元交织的情感冲击能产生情感的张力;文章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丰富多元的情感表达。老师的这种“高尚”情结固然很美, 可这种单一的情感消散了文章情感的丰富之美, 更是削足适履, 使得学生情感抒发仅剩一孔, 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情感的抒发。
笔者认为, 只有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 把每一堂习作指导课都看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课堂, 感悟生命中每一份情感律动。具体到底该怎样把握呢?如在指导《我的元宵节》习作训练时, 可能会看到一些抒写自己真实但却不一定高尚情感的文章。比如有学生写元宵节那天也正是表妹生日, 于是趁着大家放假, 几个表姐表妹表哥表弟在一起包汤圆时互相以辣椒汤圆来彼此捉弄;最后个个中招, 狼狈收场。在这个过程中, 传递出的是一种放松、兴奋的心情。再比如有同学写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由于人太多太拥挤而感觉非常烦躁。也有的写元宵节这一天父母双双外出旅游而让自己呆在外婆家让自己感到很不开心。还有, 比如写自己在元宵节的晚上批发些气球来卖, 小赚了一笔, 暗自高兴的心情……这些心情的抒写, 因其真实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强烈地感受到小作者那颗鲜活的少年之心。但如果我们固守我们那份“高尚”情结, 就有许多人失去了被欣赏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倾吐情感的必要, 被漠视的次数多了, 学生开始“无知无觉”, 这便是我们常常遭遇的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找到倾吐情感的欲望, 很简单, 关注并珍视他们的情感。
语言层面:文字的程式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第三大软肋则是文字的程式化。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 先出示例文让学生总结出语言表达的特点, 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另一个常见的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 先回顾例文, 总结出写作方法, 然后再按照这些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在这两个模式中, 学生都是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语言特点, 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啊, 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运用啊等等。接着让学生在自己语言表达中一一按这个模式去训练。如果学生一时说得不符合要求, 再由老师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以此一步步使语言表达更具特色。在《我的元宵节》的语言训练中, 有包汤圆时的动作、神态描写, 有吃汤圆的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晚上看花灯时形容人多的场景描写, 还有元宵节晚饭上的语言描写等等。但这些训练都从语言技巧出发的语言训练, 包汤圆的动作是大同小异的, 人多的场景都大概是人山人海式的, 这并没有融入孩子们情感的表述, 使语言表达出现了严重的程式化现象。
的确, 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言训练。但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 而更应该是语言技巧与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结合体。没有承载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
笔者认为, 语言训练中的情感承载是解决文字程式化现象最根本的途径。同一个元宵节每一个人都过得不一样, 只有融入个人的真实情感, 那么元宵节的每一个情节才能带上了个性化的色彩。心情兴奋, 看到那如潮的人流那快乐的热闹场景, 看到的人脸上都笑靥如花;若是无奈被家长带上的, 又遭遇上人山人海, 那肯定不是热闹, 而是不堪忍受的烦乱;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匆忙, 甚至还可以闻到有些臭哄哄的气息。心情开心, 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心中总不免被他们那坚守岗位的热忱所敬佩, 看到的是他们高大的身影。自己没守秩序时, 又刚好遇上警察, 恐怕看到是他们的狰狞可怕的脸……
在淘宝高手妈妈的指导下,我借用妈妈的阿里旺旺账号登录淘宝网商城,里面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大到汽车,小到纽扣。
我先在商品类别中找到儿童玩具,然后鼠标右击,各种各样玩具类别呈现在眼前。哇!原来玩具的类别都分得这么细,有好几十种。我没办法,只得请教搜索栏,在搜索栏中输入我想得到的宝贝名字――魔幻车神。然后按“确定,”网面马上打开,各种各样的魔幻车神展现在了我的眼前。个个图片精美而且比商场便宜很多,看的我好激动!我都不知道该选哪款了?
妈妈建议我先从综合排名较高的商品中选择六款放进购物车,然后在慢慢地精挑细选,从商品的价格评价以及赠送的礼品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我决定选择了一款黄色的车神,确认购买并付款。
星期天的早上,小熊和小猫拿着鱼竿、鱼饵、鱼桶,来到河边,准备比赛钓鱼,它们放下鱼竿,把鱼饵挂在鱼竿上,坐在河边静静的`等待鱼儿上钩。
小熊拿着鱼竿,在河边等来等去,不一会儿,小熊的鱼竿就开始晃动,小熊把鱼竿一抬,看见里一条非常大的鱼,把鱼放进了鱼桶里,小熊看了看小猫,小猫才把鱼竿放进河里,小熊想:小猫才把鱼竿放下去,所以我肯定回赢的,就又开始把鱼竿放进河里,又开始钓鱼了。
铃!铃!铃!放学了,我排着队往前走。忽然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前面,原来前面有许多自行车高手正骑着自行车。他们一边说笑,一边做出高难度动作,帅极了。我的眼里充满了羡慕,心里想:我一定要成为一个骑自行车高手。
回到家,我赶紧写完作业和爸爸一起去下面骑自行车。到了楼下爸爸说:“先坐上自行车,然后手扶着把手,最后要骑的时候,脚使劲踩下面的踏板。”
我照着爸爸的.方法做,可是刚开始骑,自行车就一会左,一会儿右,真像一头愤怒的牛想把我从它身上弄下来。我的手紧紧地抓着把手,头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流了下来。忽然,我晃了一下,自行车就倒了。我爬了起来,扶起自行车又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前面有一棵大树,我把扶手一转,自行车就绕过了大树。那时我的心情不知如何形容。忽然,妈妈叫了一声吃饭了,我依依不舍地放下自行车。
一、课程目标意识有多强, 课堂效益就有多高
课程目标意识, 通俗点说, 就是教师非常清楚语文课要教 (学) 什么, 教 (学) 到什么程度, 设计哪些教学活动和环节来完成教 (学) 。台湾的小学语文教材版本多, 但每本教材都很薄。教师选择教材的空间大, 对教师用教材的挑战亦大。这就需要教师有敏感的课程意识, 而非教材意识。
教师课程意识——站在语文课程的视角来教学生学习语文, 只是课程的一个要素, 因为“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是“总体”之一部分。台湾老师的课程意识强烈, 是师范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机制不同所致吧。反观大陆教师, 如果没有教材, 就不知道如何开展教学了 (校本课程遇尴尬即是一例) 。台湾的小学语文教材薄, 内容 (课文) 少, 留给教师开发、创造的空间大, 因此, 一篇课文, 往往用四五个课时 (当然也有课文被弃之不用的) , 而每个课时又完成不同的目标任务, 用得充分, 用得丰盈, 用得潇洒自如, 教材功能实现最大化。一篇课文花多少课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每个课时用课文做什么、效果如何。这应该就是叶老先生倡导的“例子”观吧。比如, 洪老师执教的《来玩球》。《来玩球》是一首自由诗:“拿着球, /几个好朋友, /赶快来玩球。//拍拍球, 丢丢球, /看谁拍的次数多, /看谁丢的距离远。//你把球扔过来, /我把球丢过去。/小狗追着球, /跑来跑去汪汪叫。/大家一起来玩球, /又叫又笑真热闹。”洪老师确定的“教学节数”是4节, “教学目标”有7项: (1) 能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 会写“拿、几、赶、拍、丢、数、距、把、扔、追、热、闹”12个生字;会认“离”1个生字。 (3) 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4) 能说出各段的写法。 (5) 能说出各种不同的玩球动作。 (6) 能进行句子的仿写。 (7) 能体会玩球的乐趣, 进而培养对各种不同球类运动的观察与兴趣。丁老师执教的《失火了》 (二下) 是一个不足300字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是圆园园分钟, 5节课完成, 每节课目标任务具体明确, 包括“理解课文内容, 识字与词汇教学, 理解故事形式与内涵、练习创作, 创作并分享故事”。
更为可贵的是, 台湾老师在课堂上落实目标坚定不移, 从不迷失, 不像大陆有些课, 上课之初, 教师甚至把教学目标展示出来让学生读 (以为就是“目标明确”) 。但是, 课上着上着目标渐渐模糊, 临到下课, 目标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请看洪老师执教的《来玩球》 (展示课) 。洪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1) 朗读, 读正确、读连贯、读通顺、读出节奏; (2) “说书”, 复述课文内容; (3) 丰富词汇, 能说出各种不同的玩球动作。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和环节有: (1) 朗读, 说 (写) 各节主要内容; (2) 复述, 用上四个“钩” (顺序连接词:“开始、然后、接着、最后”) 说主要内容; (3) 拓展, 说玩球动作, 玩“宾果游戏单”。 (宾果, 英译词, 意思是成功。“宾果游戏单”有员远个方格, 学生把知道的玩球的动作词填入方格, 然后分享。实质是识字、学词、用词说话。)
尤其是复述教学环节, 功在练习语言表达,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把理解内容与学习表达完美统一, 令人称道。如在第一个环节, 洪老师指导学生概括各小节的主要内容并写在卡片纸上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 贴在课文的相应位置, 然后引导学生整理归纳、练习“说书”:洪老师先给学生四个“钩”, 即“淤开始于最后盂然后榆接着”, 要求排序。第一个学生说:“淤榆盂于。”洪老师肯定之后追问:“有没有不同的排法?” (追问得好!不断刺激学生思考, 启动思维机器, 不满足一种答案, 就是创新!) 第二个学生说:“淤盂榆于。”洪老师再次肯定后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不断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只有自己发现的才是自己的!自己发现的知识, 才是活的、有力量的知识!) 学生说:“淤于位置不能动, 盂榆可以调换顺序。”你看, 一般的叙述顺序词就被一年级的学生发现了。接着, 用这四个“钩”来连接课文内容, 练习“说书”, 将自己的发现运用于语言实践, 巩固之、内化之。此环节设计, 也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先学生自己说, 再同桌互相说, 接着指名学生说, 教师相机指导, 继而提高难度:将提示语隐去, 复述;将四个“钩”隐去, 复述;将课文内容隐去, 复述 (相当于背诵) ;只剩下题目“来玩球”, 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就是创造性复述——相当于学生自己创作了《来玩球》。课文就这样由静态语言变成动态语言、由作者语言变成“学者”语言。
最后,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写玩球的动作词, 扩充到学生所知道的各种球的玩球动作词, 在“宾果游戏卡”中识字、学词、说话。
如此, 课前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 一步一步转化成学生现实的学习成果 (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之功转化为学之力。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意识有多强, 语文味就有多浓
从我所听过的台湾老师的语文课来看, 无论是叠词、新闻阅读、绘本欣赏的教学, 还是说明文、诗歌、少年小说、童话故事的教学, 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思想的。这种“学习”, 不仅有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 还有同学的互相提醒;不仅有老师的提示提炼, 更有迁移练习、巩固拓展。总之, 他们都不会在“内容分析”上、在“理解感悟”上、在“微言大义”上“求甚解”, 而是在指导学生学习用语言说话、用语言讨论、用语言写作上下工夫。一种语言能用、能自如地用, 就理解了, 就学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处在学语言最佳时期的儿童。比如学习诗歌, 能朗读, 读得像朗读诗;能背诵, 背得像背诵诗;能默写, 写得像默写诗 (譬如书法作品) , 我认为, 就合格了。在此基础上, 学生主动提出一些读不懂的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自己研究也好、教师点拨也好、留待今后深造也好, 就很好了。如果某一天, 与某诗相似的情景、情绪、情感触动学生, 他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首诗、吟诵出这首诗 (或在心中默诵之) 以遣怀消情言志, 那便是“素质”, 是最高境界!据说, 当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西南联大, 师生们欢呼雀跃, 异口同声地吟诵起“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如此, 我认为曾经的教师真教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生真学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已经化为中国人的血肉灵魂!
台湾老师的课, 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强烈, 语文味纯朴而浓厚。前面举到的《来玩球》是一例。下面再举丁老师的《失火了》和李老师的《爱心树》为例。《失火了》全文如下:
失火了
太阳下山了, 猴子妈妈开始做晚饭, 猴子弟弟也来帮忙。当猴子妈妈开大火炒菜的时候, 一不小心, 火舌就把旁边的窗帘烧起来了。猴子妈妈和猴子弟弟看到都很害怕!
这时, 对面的黄牛叔叔发现火光, 他一边跑向猴子家, 一边请小鸟去告诉大家。“当当当……”守望相助亭的山羊队长用力敲钟, 邻居们全都跑出来帮忙。小狗拉水管, 河马推水车, 火却还是很大。
“别担心, 我来了!”大象叔叔看好方向, 用鼻子喷出水。
在大家的合作下, 火终于灭了。猴子弟弟坐在黄牛叔叔的背上, 和猴子妈妈一起走出来。
猴子妈妈红着脸说:“真是谢谢你们的帮忙!”
动物们都笑着回答:“不用客气, 大家一起合作, 互相帮忙, 才是好邻居啊!”
丁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指导二年级学生“理解故事形式与内涵, 练习创作”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分四大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在学生读熟故事的基础上, 以教师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 形成板书:失火前、失火了、火难灭、火灭了。
第二板块, 对照这四个情节, 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心情 (以学生的反应为主) 。学生在不同颜色的作业纸上 (丁老师还在作业纸的颜色上做文章, 让学生意识到颜色深浅与情绪强弱有关) 写下诸如:快乐、着急、很焦急、松了口气。
第三板块, 通过练习 (学习单) ,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高潮。此板块应该是大陆课堂最缺乏的, 也是最应该借鉴的。
1. 依故事情节在表内填入心情变化的词, 丁老师将“·”连成“情节原心情发展图”。
2. 讨论:假如把最高处的两点拿掉, 感觉怎么样?学生说, 这样故事就“没意思”、“很平淡”、“不想看”、“不好看”。
3. 认识故事高潮。丁老师问:通常故事“很紧张”、“很焦急”的部分叫故事的什么?大陆学生只知道“中心句”、“重点句”、“经过”, 而不知道“故事高潮”。丁老师只好讲授, 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故事最高点、最紧张、最刺激的部分。
第四板块, 迁移运用, 创作故事。大陆叫读写结合。从我听课情况看, 这些年大陆老师读写结合的意识很强, 大凡第二课时 (公开课) 总会来个“读写结合”的练习, 但是, 经常为“写”而写, 即没有很好地与“读”结合。此时从“读”中学到什么方法、汲取了什么“营养”, 就及时巩固之、运用之、发扬之。评价学生写得怎样, 也以此时学到的“方法”、汲取的“营养”来判断。这才是“读写结合”的本义, 也符合学习规律 (当然, 这只是读写结合之一, 是显性的读写结合。还有更丰富的、隐性的读写结合, 即琢磨作者“怎么写”) , 一如丁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丁老师出示一组由缘幅图构成的连环故事画, 先让学生找哪一幅图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从哪里看出是高潮部分, 接着让学生编故事, 特别是编好故事的高潮部分。
再看李老师教学《爱心树》。李老师在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主要人物及关系、人物与情节的象征意义之后, 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表达, 读出写法”。主要设计三个教学环节: (员) 通过绘本 (该故事是根据绘本创作的) 与文本对照起来读, 让学生发现“倒叙”这一表达方法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李老师问:“文本第一自然段从哪里‘跑’出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 (圆) 以故事结局 (倒叙) 为线索, 抓住关键词, 如表示时间变化的词, 梳理文章段落结构。 (猿) 对比阅读, 找出各段落相同之处 (即结构段落的特点) , 引导学生发现各段落都是先交代时间, 再写人物对话 (树与小男孩的对话) , 最后写树的反应 (表现) 。如此, 让学生通过《爱心树》这个“例子”, 领悟、学习编故事的一种方法, 尝试创作童话故事。
儿童在进入小学前, 主要是学习口头语, 向生活学、向成人学、向同伴学、为交际需要而学, 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于是, 在进入小学之前, 基本的口头语已经学会了, 已经可以自如地进行口语交际了。儿童学习口语的经验值得学习书面语借鉴。儿童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 不仅有专业的课程、专业的资源, 还有专业的老师, 但一直被诟病“少、慢、差、费”。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积累不富。即儿童大脑中的书面语料库贫乏, 或虽富足但“沉睡”着——用得少、未盘活。二是读中学不够。即儿童没有积极地向书面语学习, 那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浪费了, 至少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用中学不足。即没有在书面语运用中学习书面语, 那么多次习作做什么——仅仅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台湾老师的语文课在“读中学”做得很到位, 值得大陆老师借鉴。
三、自主与分享意识有多强, 创新能力就有多好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记住这些话可能只需一分钟, 落实这些话可能需要十年功。而且, 这十年还需要专业智慧及用尽心思。这些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是什么样的景致, 可以在李老师的《爱心树》中得到印证。
李老师把阅读教学称为“相遇”——教师、学生、作者在特定环境 (课堂) 中的心灵相遇 (或智慧相遇) 。具体为四次相遇: (员) 学生 (个体) 与作者彼此敞开心扉的初次相遇 (学生“以‘你’为主”地读书、思考、质疑、笔记) ; (圆) 学生 (个体) 与同学彼此敞开心扉相遇 (与同学发表、交流) ; (猿) 学生与老师彼此敞开心扉相遇 (与老师讨论、向老师请教, 老师智慧地帮学生一把、推学生一下, 让学生再进一步) ; (源) 学生与自己 (内心、内慧) 相遇 (领悟表达, 尝试表达,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具体到《爱心树》的教学:
员.与作者初次相遇:独立学习。 (员) 默读·思考。李老师要求学生用心读, “以‘你’为主, 安静地读;读出思考, 读出疑惑与追问;读出经验与联想”。 (圆) 默读·笔记。李老师要求学生动笔, “用‘!’标注‘惊讶深刻’的内容;用‘?’标注‘疑问困惑’的内容;用‘已’标注‘作者篇旨’的内容”。这就是“自主”, 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 是“合作”的前提, 是“探究”的基础。李老师的功夫用到家了。
圆.与同学相遇:合作交流。 (员) 四人小组。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各自初读所得。老师评价合作的标准是“要看你听得怎样”。 (圆) 集体回馈。请各组代表发言。老师评价合作的标准是“你有没有听到同学读出你所没有想到的”、“有没有相同的理解”。老师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避免了四人小组内的“一言堂”, 使合作真正成为平等对话、彼此分享, 使合作真正成为“合”众人之力、之思、之智而“作”事、“作”文、“作”人。
猿.与老师相遇、或老师与学生相遇:点拨提炼。 (员) 老师提出问题, 看学生解决得如何。如, 《爱心树》有几个主要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还可能是什么关系? (对大陆学生来说, 轻车熟路、应对自如。) (圆) 老师追问学生的质疑, 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如, “树”与“男孩”只是“母”与“子”的关系吗?“子”陪“母”与“母”爱“子”到底谁付出多? (对大陆学生来说, 磕磕绊绊、畏畏缩缩。) (猿) 鼓励学生反驳老师。如, 当学生说“树”与“男孩”的关系也可以是“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时, 李老师“不同意”, 学生便不再作声。李老师急了, 说:“你反驳我啊!”李老师是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李老师的用意还不仅于此, 还在于用心培养“主人”而不是“奴隶”!不迷信知识、不迷信权威的未来公民恐怕是从“反驳老师”开始的。这让我想起《我最好的老师》 (人教版六下) 一文中那位“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
源.与自己相遇:领悟表达。前文已叙, 在此不再赘述。其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就是思维方式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思维方式就是生活方式。这样看, 阅读教学中揣摩作者表达之妙 (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模仿表达、直至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想多么重要。从本质上说, 此过程就是“与自己相遇” (聆听并表达内心的声音) 。由此看, 阅读教学怎么能只“得意”, 而不“得言”啊!
我家有许多“虫”,说起他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懒虫――爸爸。说起我爸爸,那可真是懒到家了。
一天早晨,都八点半了,可爸爸还在床上睡得昏天暗地,我忍无可忍,只对着爸爸的耳朵大叫道:“起床啦,上班要迟到了!”刚被叫醒的爸爸迷迷糊糊地说:“别吵我,让我再睡一会儿!”刚说完就睡着了。他还打起了呼噜,声音都快把房间的屋顶给震破了!我只好捂着耳朵,跑到房里,然后把房门关上,这才好了点。心想着:哼,再也不管你啦!九点钟了,才听到从他房间里由慢吞吞到急急忙忙的脚步声。唉!真是懒虫老爸!
蛔虫――妈妈。一天,上完了培优班的我回到家,妈妈让我赶紧去写作业,我不乐意,只好装模作样地坐到书桌旁,见妈妈上楼去了,便开始津津有味地看平板。看了一会儿,突然我看见有一个黑色的影子正盯着我,猛地抬头一看竟是妈妈!妈妈一顿训斥:“你刚才是不是一直在看平板,对不对?”我缓了缓,又装作一本正经地说:“没有!”妈妈严厉地看着我说:“别骗人了,我都看见了!”我见谎言被拆穿,只好认错。哎,妈妈真不愧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呀,想什么歪脑筋她都知道!
书虫――哥哥。仿佛这世上没有一本书是他不知道的。你瞧,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一本书。这时,该吃饭了,我便对着他的耳朵大声说:“吃饭了!”嘿!他却像没听见似的,仍在看,不时还笑出一两声。我好不容易把他拉过来吃饭,他却边看书边吃饭,期间就差把书给吃了,直到那本书看完,他才放下心来好好吃饭。
小孩子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家长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特点,在电脑里多找英语儿歌放给小孩听,小孩一般都会很感兴趣,还会慢慢的跟着学,这是有助于小孩开口说英语的。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英语的教学都是很简单并且很日常化的,学会的句子和单词都能在生活中使用到,这是家长就要多跟孩子进行情景演练,多跟孩子进行简单的英语沟通,例如超市询价、餐厅点单等日常生活用语。提高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度,刺激小孩学英语的积极性,让小孩喜欢上说英语的感觉,也能增加小孩的自信度。
2.纠正孩子英语发音
小学生的英语发音都是根据老师来的,大部分中国英语老师的发音都不太正宗,导致从小孩子的英语口音也不正宗。小孩发音不正宗就会不愿意说英语,所以纠正孩子英语口音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选择外教就成了纠正孩子口音的一大方法。不管家长是给孩子选择线上还是线下的外教,那么这些外教老师就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家长要从多方面去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外教,阿卡索外教的外教都是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地道的口音,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可以使小孩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的学习,外教课程都采用国际教材,趣味性的内容,使得孩子在纠正口音的同时,喜欢上英语。每节课低至13.2元的价格,也缓解了家长们的经济负担。
3.制定完整的学习计划
一、因材施教, 让游戏合乎学生成长特点
体育课是小学生玩乐的好天地, 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 抓住学生对运动游戏的浓厚兴趣, 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同时,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特长与爱好,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对学生开展体育教学, 让游戏合乎学生的成长特点, 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堂体育课上, 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一番热身后, 我为学生展示了跳绳、毽子、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同的运动用品, 并对学生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我选择运动的方式。”很快, 学生便有了分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起游戏, 有的学生选择了跳绳, 有的学生拿起乒乓球拍子, 还有的学生绕起操场跑步……
我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运动, 并在适当的时机或加入学生的游戏对学生的运动加以示范指导, 或在一旁针对性地对学生运动的不足加以指出并纠正。如, 我加入学生踢毽子的群体, 亲自示范踢毽子的正确姿势并讲解动作要领, 学生根据我的指导修正动作继续加以练习;随后, 我又加入到慢跑的同学群体, 在一旁为同学讲解慢跑时协调身体各处与呼吸调整的方法, 同学一边跑一边尝试老师讲解的要点, 逐步调整自己的整体协调度。这样, 不同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心仪的游戏活动方式, 同时也收获了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因地制宜, 让游戏拥有开展实施的空间
不同的体育游戏间对游戏场所、游戏器械、游戏人员等都有不同要求。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不仅不能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而且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害, 威胁学生的运动安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安全意识与敏锐的判断力, 能根据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带领学生开展适宜的锻炼游戏。
例如, 在小学五年级一堂体育室内课教学中, 我事先准备了三个麻袋, 并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小组。随后我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三个小组同时出发完成接力跳麻袋的游戏。各组先由一人从教室一头出发, 穿着麻袋跳到另一头, 之后将麻袋脱下交给在那等候的组员, 由他穿上再跳回, 如此反复直至所有组员跳完, 时间短的队伍获胜。”听完游戏规则, 组员们个个摩拳擦掌, 相互讨论着节省时间、加强配合的办法。几分钟后, 各组准备就绪, 我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三组小选手们迅速穿上麻袋, 奋力往教室另一端前进, 有的同学采用蛙跳的方式, 揪住麻袋口一步步用力向前跳起;有的同学以小碎步的方式, 迅速向前跑去……等待的同学也毫不示弱, 大声呼喊着队友的名字, 为其加油。游戏过程中有些小选手心急摔了跤, 惹得其他队的队员哈哈大笑, 但摔跤的选手顾不上同学的嘻笑, 站起身来调整步伐继续奋力前进。这样, 整场活动热烈而有趣, 学生的运动热情高涨, 不仅玩得开心, 也得到了很好的运动锻炼。
三、因时而异, 让游戏尽显身心愉悦价值
体育教学中因时而异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时段, 教师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 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体育游戏活动, 以达到锻炼愉悦身心的作用。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因时而异地开展教学, 如在炎热的夏天里不带学生进行剧烈的耗能运动,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强度较小的活动, 只有这样, 才能既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 不论何时都能对运动保持热情, 使运动游戏能尽显愉悦身心的价值。
例如, 在小学二年级的一堂体育课中, 由于夏天天气炎热, 我为学生带来了消暑降温的体育小游戏:我将学生带到操场的阴凉处, 带领学生首先进行热身运动, 随后, 我为学生介绍消暑游戏——河里的小鱼, 同学分为两组, 一组为“小鱼”, 一组为“渔网”。游戏开始, 作为渔网的同学手拉手围成网, 小鱼在网内游泳 (边运球边走动) , 渔网问:“小鱼想不想出来玩?”小鱼回答:“小鱼想出去玩。”随即, 小鱼运球从“网眼”往外钻, 而作为渔网的同学要尽力守住小鱼, 不让他们出逃。游戏介绍完毕, 学生的低下情绪有了很大改善, 很快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好组开始开展游戏。随着游戏的进行, 我又加大了游戏的难度, 要求小鱼只身体出网不算成功, 必须将球也带出, 同时扮渔网的同学也不能松手揪住小鱼, 只能用手挡。这样, 学生的游戏热情更加高涨, 在炎热的天气里也能愉快地完成体育运动。
老爷爷不假思索地走了“当头炮”,我用“马来跳”来迎战,他步步紧逼,直逼我的“老帅”,让我措手不及,没过几招,我就已损兵折将,损失不小。老爷爷轻蔑的眼神好象在说:“不出几分钟,你这个无名小将就必定被我杀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我不由得失落起来,因为这时我已损失了几员大将,但转念一想:这盘棋我一定要拼杀到底,绝不能甘败下风。我琢磨着转败为胜的办法,这时,我眼前一亮,突然找到了救命稻草:老爷爷的阵地中有一片空地,于是我赶紧调动兵力冲杀过去,老爷爷搬来救兵,却正中我的圈套,被我连杀几名大将,我不禁得意起来。但生姜还是老的辣,这话一点不假,老爷爷不慌不忙,继续调兵遣将,挡住了我的攻势,我们相持不下,对峙了好一会儿。最后,我调动仅存的一马一车,再次乘虚而入,彻底捣毁了他的阵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老爷爷向我竖起了大拇指,约我再来挑战,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忽地,他又钓起一条鱼,用左手迅速取下,放入他脚 下专门装鱼的地笼中,只见地笼中的鱼儿像欢迎老朋友一般,一齐雀跃,发出“ 啪啪啪啪”的声响。那声音犹如一 支动人的乐曲,多么欢畅,多么悦耳。 “哇!真猛人呀!”我和儿子都竖起大拇指,相视点头 一笑。儿子模仿着灰色短裤的动作,不断地把鱼钩从河中拉起,又顺势甩入河中。黄衣女士一直嘀咕:“喂了这么多饲料,鱼儿就是不上钩!昨天早就钓到三斤多了!”“钓到了!钓到了!来了三个小时了,总算开张了!”小分头兴奋之余,不免有些沮丧。我一点收获也没有,只好耐着性子等待幸运之神的降临。 我正琢磨着鱼不咬钓的原因,可就在我思考的瞬间, 灰色短裤突然放下手中的钓杆,跑向河滩边的沙地,抓起一大捧沙泥。我们齐刷刷转过身,吃惊地望着他。“ 我要 砸鱼!我一砸,鱼就来了!”看着我们不解的神情,灰色短裤一边往回跑,一边解释着。旁边的黄衣女士和小分头摇摇脑袋,转身继续钓鱼。我却不相信他的话——他不把鱼儿吓跑才怪!但他接二连三地从河中钓起的鱼又让我迷惑不解。 灰色短裤回到他的钓点,把泥团放到装鱼饵的黑桶 中,使劲擦了又擦。然后,把泥揉成一个大球,砸到他的钓钩所在之处。只听得“嘭” 的一声,泥团在水中砸开了 花。那片河水顿时混浊,不一会儿,又恢复了平静。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鱼儿好象正从四面八方涌来,他又不停地从那片浑水区中钓起鱼来。真神呀,看来那鱼,真是他“喂”的。 “收杆了!今天的鱼儿真难钓!”“不钓了!今天的鱼 儿不咬钩!”“今天手气真差,才这么一丁点儿!”已是下午六点,河滩上的`钓者一个个愤然离场。其实,我也熬不住了,因为只有我最差,一条鱼也没钓着,早该走了!
“不能白来!我一定要看个究竟!”一个念头在我心中 油然生起。我拉着儿子小心翼翼地走到灰色短裤身边,轻声说:“师父,真神了,你才是钓鱼高手。那鱼,可是你喂的?我可以学学吗?”他点点头,仍专心致志地望着钓钩所在的地方。我们喜出望外,但不敢吱声,只好站在他身后观望。
不出五秒,他又从河中提起一条三两大的银色青波。 他迅速用右手竖起钓鱼杆,那青波顺着贯性朝他迎面飞来。他左手接住飞来的鱼,左边的胳肢窝顺势夹住竖起的鱼杆,腾出的右手瞬间取出鱼嘴里的鱼钩,然后往下一蹲,把鱼放入他左边用竹枝支起的地笼里,地笼里的鱼儿又“啪啪啪啪” 地欢腾起来。接着,他又从黑桶上的蛆虫 盒中捡起一条蛆虫,一眨眼,就把蛆虫穿上了鱼钩。只听“唰”的一声,他右手拿起的鱼杆在空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半圆,穿上鱼饵的鱼钩准确地投入到了那片浑水之中。
我的爸爸平时喜欢抽空钓鱼,久而久之,练成了钓鱼高手。
他钓的鱼,肉肥又嫩,汤鲜又美,雪白干净。爸爸知道好几种垂钓法呢!几乎没有钓不到鱼的时候。瞧,他手握鱼杆在水边上一甩,那带有假鱼的鱼线便“嗖”的一下垂在水中央。爸爸屏住呼吸,耐心等待,一提手中鱼杆,钩着一条肥大的鳜鱼。爸爸把活蹦乱跳的鳜鱼放进网里继续垂钓。不一会儿就钓了五、六条。
最终,老爸面带微笑回家了。不用说,我们全家享用了一顿美餐。我却到现在一根鱼杆都拿不稳,真佩服老爸的垂钓“绝招”。
到了一年级,我学会了拼读,爸爸给我买了几本注音故事书,我看着看着,就看得入迷了。每天看到深夜才睡。睡的时候总是不情愿的折下记号。没过几天,我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差不多都看完了。我吵着爸爸给我买几本新书,爸爸只好给我买了几本。
现在,我对每一本书都非常珍惜。我现在的看书速度可快了。我那本《上下五千年》不到一个月就看完了。《哈利。波特》这部小说共有六本,我用短短半个月就看完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是罗曼。罗兰写的,虽说很多,可我三天就看完了。我的书柜里的几百本书大多数都是魔幻小说,书柜里还塞着我自己写的魔幻故事,虽然写的不是很好,可我仍然非常珍惜它们。有时我被一些书吓得做恶梦。我的那本《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看到一位巫师用一句魔咒结束了十三条人命时,我吓得全身冷汗直流,看到哈利战胜了小矮星时,我高兴地手舞足蹈。
【三大高手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篮球高手作文07-05
游戏高手的作文07-13
高手三年级作文09-19
我们班的三大名人小学生作文07-27
如何成为一个演讲高手05-31
高手总结申论高分技巧07-11
如何成为演说家高手09-16
期货高手经验心得11-04
成为职场说话高手的技巧07-11
教你如何成为营销高手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