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精选12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了解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间的联系,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读图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归纳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工业生产的定义。
三、教学策略
从知识本身来看,本节需要识记的不多。本章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交通运输和农业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教学方法,尤其要突出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有利于学生理解工业生产特点及分布特征。
生活中学生接触工业部门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接触到的工业产品很丰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常用的工业产品为例展开教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工业部门或进行网上学习。
生活中学生接触工业部门的机会虽然不多,但接触到的工业产品很丰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组织实地考察或网上学习,搜集当地主要工业部门的资料,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多接触社会,增加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学习的两个经济部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一个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解决完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就要思考如何提高生活品质,这时候需要我们发展哪个经济部门呢?
教师:在我们家里仔细观察,就会找到这个经济部门的很多产品。
学生:完成活动“认识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追根溯源,激发学生了解工业生产特点的学习兴趣。】
教师:工业生产是指开采煤、铁、石油等自然资源,对原材料(矿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工业产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展示学校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对比我校建立初期与现在的办学环境的差异,反映出的我国工业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分析,得出我国工业取得辉煌成就。
【设计意图:用鲜活的事例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下面我们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学生:扮演学校后勤主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校长提供改善办学环境的设计思路,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并填写申报表。
产品名称
价格
产地
主要原材料
工业部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通过上网搜集信息,逐步了解各类工业产品的特点及各种工业生产部门,有助于学生对“什么是工业”这一难点内容的理解。】
教师:我们设计的方案中涉及的产品多属于工业产品,工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对社会其他部门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总结,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资料,讨论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工业生产的特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随着我国的工业发展,不仅在产品种类和产值上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中心的数量和分布上也有变化明显。(教师补充一些资料,例如,新老工业分布图,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读“我国工业分布地区的变化图”,说出我国四十年来工业中心分布的时间变化。
【设计意图:培养读图能力和落实德育目标。】
教师:依据“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总结现阶段我国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读图分析:
步骤1
教师:现阶段我国主要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读图,找出有4个及以上工业中心的省级行政区域。
步骤2
教师:工业中心密集的省级行政区域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注意方位用语)?
学生:读图,说出我国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我国东部及沿海、沿江地区。
步骤3
教师:在图中确认我国工业中心密集的四大工业基地(绿色区域)及位置(包括省区位置和海陆位置,以及附近河流分布)。
学生:读图,找到四大工业基地,说出它们的位置特点。
步骤4
教师:通过分析读图找出的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及工业基地集中分布的区域,请同学们归纳我国工业中心分布的地区差异是什么?
学生:归纳出我国工业分布的主要特征。
教师总结:我国工业中心主要分布特征是:
1.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2.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和沿江地区。
【设计意图: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读图、探究,学生能够读出我国工业中心分布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联系第一章疆域中的知识重点:行政区划,强调前后知识的联系。)】
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
教师:为什么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江、沿海地区呢?
布置后探究作业:分组考察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搜集“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等工业基地的发展资料,完成探究活动表。
【设计意图:为下节的学习进行预习和知识储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探究活动表中的内容,从位置、交通、地形、资源、科学技术等方面,探究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柯西不等式是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第3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1节的内容,是继基本不等式之后又一经典不等式.教材安排柯西不等式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重要数学结论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即在理解重要数学结论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面临的具体问题与重要数学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善于利用这样的联系,应用重要数学结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2 学情分析
通过对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5模块中“不等式”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了不等式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简单的线性规划和基本不等式等不等式的相关内容,这就为柯西不等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理解其等号成立的条件,掌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并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简单的不等式、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柯西的了解,以及诗情画意般的关于柯西不等式的学习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是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
5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活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法国大数学家柯西的生平及其在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学家柯西的介绍,向学生渗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与柯西有关,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2:温故知新、发现定理
问题1设α和β是平面内的两个向量,那么α与β的数量积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1:已知两个非零向量α与β,我们把数量α·β叫做α与β的数量积,记作α·β,即α·β=|α||β|cosθ.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为0.
问题2根据数量积的定义,|α·β|怎样计算?|α·β|与|α||β|的大小关系如何?为什么?
学生2:因为α·β=|α||β|cosθ,所以|α·β|=|α||β||cosθ|,又因为|cosθ|≤1,所以|α·β|≤|α||β|,当且仅当α与β共线时,等号成立.
问题3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有向量α=(a,b),β=(c,d),那么不等式|α·β|≤|α||β|又可以怎样表示呢?
学生3:
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b,c,d都是实数,则(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的向量形式,自然流畅,符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的基本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柯西不等式是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发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讲就要以他们能够接受的自然的方式来呈现柯西不等式.另外,在必修4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课后习题中就已经编排了柯西不等式.因此,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入手探究发现柯西不等式,既不失去“自然”性,又便于学生理解.
活动3:深入研究、证明定理
师:这个不等式什么时候取得等号呢?
师:柯西不等式除了定理中的表现形式以外,还有很多等价形式,例如:
问题4根据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填空:
(1)已知a,b,c,d是非负实数,则
设计意图巩固训练,再次强化对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式的结构特点的把握.
问题5你能给出定理1(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吗?
学生5:我用的是比较法,过程如下:
当且仅当ac=bd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进一步确认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师:柯西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非常多,有比较法、分析法、向量法、利用均值不等式,还可以构造图形、构造函数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探索或者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柯西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二维形式的柯西不等式是指两个数的柯西不等式,我们知道均值不等式有两个数,3个数甚至是n个数的情形,柯西不等式一样,也有3个数以及n个数的情形,后面同学们很快就会学到.
活动4:牛刀小试,运用定理
师:哪位同学能证明此不等式?
生6:此不等式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过程如下:
师:这个不等式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呢?
生7:由于a,b∈R,根据柯西不等式得
又a+b=1,所以
由于
设计意图本题的证明方法较多,既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也可以用柯西不等式证明.由于学生在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中已经证明过此不等式,所以笔者先让学生阐述基本不等式的证法,以此为过渡,再将学生引入到柯西不等式的证明上来,这样处理就显得自然、流畅.
师:这个函数的最值可以用哪些办法求得呢?
生8:可以用换元法、数形结合法、导数法等.
师:能不能用柯西不等式求解呢?
生9:函数的定义域为[1,2],且y>0.
设计意图利用柯西不等式既可以证明不等式,还可以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解决本例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柯西不等式及其变形式的结构特点.另外,通过给学生呈现解题过程强调无论是证明不等式还是求函数的最值,必须要指明等号成立的条件.
活动5:交流体会,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0: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柯西不等式的结构特点、等号成立的条件及其变形;二是柯西不等式的运用(包括证明不等式和求一些简单函数的最值);三是本节课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小结和反思,让学生知道课堂小结不仅要涉及到本节课中的知识和方法,还要涉及到数学思想,并以此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
活动6:课后延伸、强化定理
课后作业略.
课后思考题(1)已知a,b,c为正数,且满足条件acos2θ+bsinθ<c.求证:
(2)若2x+3y=1,求4x2+9y2的最小值,并求出最小值点.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及课后思考题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延伸到课后,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6 课后反思
6.1 问题驱动课堂、引领学生探究
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而且也为学生不断地提供了思考和讨论的方向,从而能持续地驱动学生进行探究,激发思维,深化思维.柯西不等式是由法国大数学家柯西在研究分析中的“流数”问题时得出的,但给中学生讲授时,如何恰当的引入则是教师首先面临的问题.本节课从学生熟知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入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柯西不等式,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点低、难度小、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探究状态,同时也让学生经历了求知过程的体验.
6.2 诗歌提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数学知识,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向学生呈现了一首有关如何学习柯西不等式的诗,在此笔者也想呈现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分享:
怎学柯西不等式,老师把它写成诗;
来龙去脉摸清楚,向量关系是基础;
证明方法要熟悉,比较构造有思路;
作用功能须彻悟,结构特征要牢记;
活学活用靠反思,转化变形找规律;
化和为积巧分离,化积为和细设计;
不等变换做传递,相等条件列算式;
细心求解方程组,算出结果心欢喜;
熟能生巧多练习,考试解题有灵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三更灯火五更鸡.
随后笔者又给学生呈现了一首我国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一并分享给大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知读书迟.
通过这两首诗,学生不仅对柯西不等式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明白了要学习趁年轻,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乘风破浪、勇攀高峰.这两首诗的呈现使得这节课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极大的提升了课堂,同时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亮点.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图文结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上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热身操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下达一个命令你们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说出来。比比谁的速度快。游戏开始了!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
哦,对啊,你们没有尾巴啊,谁才有尾巴呢?(小动物)哪些动物才有尾巴啊?(指名回答)
2.揭示课题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森林里很多小动物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10 比尾巴)。
读课题。师范读“尾巴”。(学生练读,展示读)谁能给“比”组个词?(指名提问)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尾”字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由学生摸没摸到自己的尾巴从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再谈话激趣,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活泼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听一听
比赛快要开始了,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到比赛选手的名字用笔圈出来,拼一拼、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认识比赛选手,记一记
请按动物选手的顺序来说说有谁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还能拼读动物的名字吗?
出示相应动物名字拼音卡片,学生带读。读完后张贴在黑板上,并写出选手序号
第一位比赛选手是……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看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识记加点生字的方法。
(新偏旁“八”八字头、“鸟”鸟字旁)
4.看尾巴的样子,猜一猜。
下面跟大家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仔细看好尾巴的样子,猜一猜它是谁?并请一组的小朋友帮老师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名字上面。(打乱顺序出示动物折叠图)
比赛选手已经到齐了,我们开始点名吧!(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记、猜的过程中认识了“比赛选手”,学习了六个词语和五个生字,通过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认识了生字,又初步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趣味对读,品味感悟
1.学习问句
在你们点名的时候,小动物都问我,它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啊?比赛项目是什么?你们能帮帮它们,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比赛项目吗?(指名回答)
(1)认识问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是什么句?带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屏幕出示:比赛项目一:谁的尾巴长?)
(2)指导朗读。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范读,生练读。
(3)学习问句。你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其它几个比赛项目用﹏画出来吗?(出示,比赛项目二:谁的尾巴短?比赛项目三: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赛项目四:谁的尾巴弯?比赛项目五:谁的尾巴扁?比赛项目六:谁的尾巴最好看?)
教师范读,小组练读,学生展示。(边做动作边读)
(4)随文识字。问句里面的生字宝宝忍不住要跑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们欢迎吗?就请大声拼读,认识它们吧!(师出示生字卡片,生齐读后指名读,识记生字)(新偏旁“矢”矢字旁)
生字宝宝现在累了,想要回到问句中,你们能送它们回去吗?
请把它们的问句在屏幕中找到并做动作读出来。(师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答句
(1)生字词认读。小动物知道它们的比赛项目了,正在为比赛做准备呢!可是它们还少了裁判呀。小动物们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做它们的裁判。你们能准确地一起拼读一遍课文的生字吗?
幻灯片出示全部生字,全班齐读一遍。
你们读得真好!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他把他的好伙伴带来了!出示生字词,学生练读。
学生拍掌读词语。(请你跟我这样做)
(2)找找答句。通过你们的表现,裁判已经选出来了。小动物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请小朋友们快速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比赛结果,用 画出来。
(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做裁判,分发动物奖牌。)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3)颁奖典礼。(背景音乐播放)现在有请我们裁判员拿着奖牌上台。请下面的小朋友报比赛项目,裁判员大声公布结果给小动物颁奖。
(学生答并对应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4)汇报结果。小动物得了奖高兴得不得了,它们可感激你们了!只是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咱们向它汇报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比尾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理解了“长”、“短”、“扁”、“弯”等字词的意思,并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唱读儿歌,巩固识记
1.唱读儿歌。狮子大王看到比赛结果很高兴,它说你们这些裁判评得很好、很公平,就把这篇课文的儿歌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儿歌视频)师生一起做动作歌唱。
2.动物尾巴的形状各种各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指名提问)
3.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
【设计意图】借助录像中的音乐及画面,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1.通过比尾巴大赛,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回答)
2.出示动物图片,你们能用今天学的问答方式编儿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儿歌。)
3.学生展示创编的儿歌。
谁的尾巴粗?恐龙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起来?小猪的尾巴卷起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读读画画”的习题,设计了创编儿歌这一环节,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题:
1.在课文中找出动物们尾巴的特点,跟同学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自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使课堂学习得到了课外延伸。
教学设计
梁河县河西中学
龚成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9章一次函数——19.1.1变量与函数(第1 课时).内容解析
函数是描述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它刻画了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的核心概念,是继续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本节课是变量与函数的第1 课时,结合简单的实际问题,对事物的运动变化进行数量化讨论,先引出常量和变量的意义,再从描述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角度刻画了一般函数的特征,从而初步建立函数的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从描述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目标解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根据《课标》要求,设置了如上目标,因为这是第一课时,将通过观察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既有通过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值,又有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还有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接触过当字母取值变化时,代数值的值随之变化.学生在生活中也具有对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依存关系的体验,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单价固定时总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尽管这些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含义,但是初次接触函数概念,学习中还是 会遇到很大困难.其中主要困难在于难以概括出“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导致另一个变量取值的唯一确定”这一函数概念的核心,当一个变量的值取定时,另一变量怎样才算“唯一确定”?对此难点,通过公式、对应表格,还有图象让学生观察到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也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四.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以摩天轮转动过程为背景,学生想象,随着时间的变化,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2.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实际规律,使学生从中感受变量与常量的意义,领会和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师生探究: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分析在变化过程(1)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② s是怎样随着t具体变化而变化呢?能用具体数值加以说明吗?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在上述四个问题中,当其中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也随之确定,这时并不急于给出函数概念.3.例题解析
设置了两个例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观察,当一个变量的值确定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公式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还可以通过对应表格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的值,还有通过图象确定另一个变量唯一的,从而引出函数的概念.4.当堂练习
以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三种形式设置题目,由易到难,分别考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变量、常量、自变量和函数)的掌握情况.5.课堂小结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作概括总结以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五.附
教学对象分析:
1.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能自己质疑,初步具有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习的自学能力。
2.新大纲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因此在本节课中,要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练读来感悟,积累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教学重难点:
1.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断。
2.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课件出示一些乡村生活的图片,指导看图。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谈谈你看了图片后的整体感受。
2、师:这样自然亲切、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风光,用文字来描绘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陈醉云,走进乡村生活,一起领略它那份独特的美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课文描写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独特的风景?
(2)你从这些独特迷人的风景中体会到什么?
(3)作者的最直接感受是什么?用——划出来
2.师生交流:
(1)交流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2)谈体会,找出中心句。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C、“独特、迷人”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合作学习,感受美。
(1)乡下人家,处处如画。用心读读1-4小节,用简短的语句概况作家写了哪些白天的景色?
(2)集体交流:景色: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3)小组一起细细品读课文:找出五个景色中你最喜欢的一景,划一划,圈一圈,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感悟,并找出有关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
2.集体交流:紧扣五景分析:(由学生挑选喜欢的,投影出现,理解)
(1)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师指导说完整,说正确。
(2)看图片,想象理解画面。师幻灯片出示句子指导。
(3)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丰富地想象进行朗读,并在读中注意重点词句,结合生活实际来体会景物的美,把这种美读出来。)
(4)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吗?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生活中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也蕴涵着独特而迷人的美。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现在,就让我们伴着柔美的音乐,读1—4小节,感受乡下人家这独特、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独特
屋后春笋冒
院里鸡觅食 迷人
认识负数 第1课时教案设计
课堂教学指南 _六_年级_数学_科目 课题_认识负数_ 第( 1 )课时 主备教师_简红梅_ 备课时间-----年----2-月--14--日 教 案 补充建议 落实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预习导学: 1、 预习课本2到-4面,自己能举例子说明,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2、 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负数?零下1度怎么表示? 3、 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怎样的量?0是什么数? 课堂研讨: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做相反动作,例如:起立--坐下,向前看―向后看 ,左转―右转 2、说一句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3、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二、研讨例题 例1 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提问是否看懂了理解了例题1? 反馈活动: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例题2、认识正、负数。 1、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出示:+3,-3,40,-12,-400,-155,+8848 0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2、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书写正数和负数,强调正数的“+”号可以省略 小结: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点名展示 介绍负数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达标检测: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横线内 -5,+26,9,-40,-120,+203,0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在小组内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他是否正确。 3、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 水中的鱼 烧好的鱼 10℃ 70℃ -10℃ 哈尔滨: 北京 深圳 -15 ℃~-3 ℃ -5 ℃~5 ℃ 12 ℃~23 ℃ 4、填空:水沸腾的温度( )℃水结冰的温度( )℃月球表面的温度( )℃ 5、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相反意义的量。 ①学校足球队参加全市小学生足球比赛,上半场子进了3球,下半场失了2球; ②上学期我校四年级转进16人,五年级转出3人; ③刘阿姨做生意三月份亏了1200元,四月份赚了4500元。 布置预习: 预习例题3认识数轴,比较负数的大小 课后反思:
上课之前播放由歌手萨顶顶《万物生》改编的油价歌曲, 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
师:“大家课前所欣赏的歌曲油价《万物生》, 虽是对油价的调侃, 但却反映了石油这一重要能源资源对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区域资源开发的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课件展示本节内容标题和学习目标)
一、基础落实
师:“石油按性质划分, 属于非可再生能源。那么能源的分类还有哪些呢?”学生答略。 (课件展示能源的几种分类形式)
师:“能源不仅种类繁多,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其能源消费构成也存在着差异, 对比分析能源消费构成的百分比图 (下图) , 找出差异”
学生生答略。
【承转】师:可见, 煤炭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那么, 煤炭这种矿产资源在我国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课件展示我国煤炭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得出我国煤炭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学生答略。
师:“我们有‘煤海’之称的山西恰就属于这一地区, 因此本节课就以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为例, 学习能源资源开发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
【承转】
师:山西的煤炭资源为什么值得开发, 其开发条件如何呢?
师:请大家自学教材第一部分, 读图3.1和3.2, 并结合学案提供的资料, 思考学案上的以下问题, 自主学习山西煤炭的开发条件, 完成图表。”
(1) 对照教材, 在左图各字母处填写煤田名称, 并识记其位置。
(2) 我国能源消费供求关系如何?其能源缺口增大的原因是什么?
(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学法指导:
1.煤炭生产属于工业, 那么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呢。指导学生根据工业区位因素来总结。
2.提示学生, 以教材内容为主, 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使用学案补充的有关山西省地形、气候、河流等资料。
【成果展示】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 及时予以点评。
问题补充:“为什么山西交通条件里面, 没有水运, 原因是什么?”学生答略。
【小结】总结煤炭 (能源资源) 开发的一些优势条件分析。
煤炭 (能源资源) 开发条件: (1) 资源丰富, 开采条件好; (2) 市场广阔; (3) 位置适中, 交通较便利。
三、合作探究
【承转】
师:“我们这里只分析了煤炭资源开发的一些优势条件, 实际上在开发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 大家合作找出煤炭开发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采取何种措施可减少、避免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山西运煤车大堵车视频
师:“根据视频材料, 再加上学案上其它材料, 大家快速阅读, 先积极思考, 学习小组内讨论, 找出煤炭开发存在的问题。”
步骤一:学生小组活动
步骤二:学生答案展示
【小结】煤炭资源开发遇到的问题有:
(1) 交通运输压力大; (2) 产能不足; (3) 输出产品结构单一; (4) 水资源缺乏等
【承转】既然煤炭资源开发遇到问题, 那应该怎么做呢?
师:解决问题的措施要科学合理, 就要必须从问题着手, 科学制定。 (让学生总结出解决措施, 并同时用课件展示。)
(1) 产能不足———扩大开采量;
(2) 交通压力大———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3) 输出产品结构单———加强煤炭加工转换 (引导学生读教材42页和43页图)
师:以上即为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措施, 不管输出电力还是输出焦炭, 都要在原煤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转换, 输煤和输电对资源的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请大家读教材活动一, 同位之间相互交流, 找出差异, 完成表格。
【总结】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加强建设的一般思路:能源资源存在不同的条件, 找出优势条件, 因地制宜, 加以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原有的条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进行改善建设, 从而更好地去开发资源, 并将其建设成为主要能源基地———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迁移运用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钓鱼岛附近资源分布的视频及相关文字资料, 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 提炼资料有关信息, 完成有关钓鱼岛的问题。
(学生成果展示→教师答案展示)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 (完成板书, 后附)
师:山西在进行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之后, 经济快速发展, 成为名符其实的能源大省, 但能源大省不是经济强省, 山西如何才能成为经济强省, 且听下回分解。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氯气能部分溶于水,掌握氯气跟水的反应,了解氯气可用来漂白杀菌,掌握次氯酸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制订研究方案、动手做实验,培养其表达、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制订实验方案、抽象概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增强同学们对身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与水反应后产物的检验。
三、设计思路
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起到的重要作用。从氯气用于自来水处理出发,展开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而延伸到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表示氯气主要用途的树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氯气,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氯气的。对图片作简单解释。
[过渡]氯气为何与水处理有联系呢?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回忆一下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板书](一)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与金属单质
与非金属单质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二体积氯气。
[过渡]氯气溶于水中是和氧气溶于水一样,还是和二氧化碳溶于水会有一部分生成碳酸类似呢?
[学生小组实验]利用桌上的试剂和仪器装置完成P42活动与探究的实验,并记录现象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展示学生记录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得出结论:是一种新的物质,具有漂白性。学生通过实验推出可能具有漂白性的是一种新的物质。
[叙述]这种未知的物质就是HClO,我们叫它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它能够使一些有机色素褪色,还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很多地方使用的自来水就是用氯气消毒的。
[设问]既然氯气和水能够发生反应,为什么新制的氯水还会是黄绿色的呢?
[思考与讨论]猜测可能的原因。
[叙述]氯气在与水反应的同时,它们反应生成的盐酸和次氯酸会反应重新变成氯气和水,像这样的化学反应,我们叫它可逆反应,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把“等号”改写成“可逆符号”。
[板书]氯气与水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过渡]生活中一般不会直接使用氯气或次氯酸进行消毒。
[媒体]氯水光照分解的实验录像。
[板书]次氯酸见光分解(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由于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多用次氯酸盐和碳酸、盐酸等发生反应制取次氯酸。
[过渡]如何将氯气转换成次氯酸盐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猜测将氯气与碱固体或溶液反应,或其他。
[板书]氯气与一些碱溶液反应(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叙述]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就是我们熟知的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个反应制取漂白粉的。
[设问]我们夏天去游泳池游泳,游泳池就是用漂白粉消毒的,生活中用的84消毒液能够杀菌、消毒。这些次氯酸盐怎样在使用过程中变成次氯酸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猜测次氯酸盐转变成次氯酸的可能途径。
[板书]漂白粉生效(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三)氯气的用途
[叙述]氯气的用途,呼应开头。
[过渡]现在大家可以为自己解释氯气为何能与水处理建立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
[思考与讨论]根据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解决该问题。
[交流与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养鱼的人都是把自来水盛放在容器中,放置几天,甚至是在太阳下晒一晒,这是为什么呢?
2.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中所含有的物质相同吗?
[练习]
1.如果我们在做实验时,或工业生产中,由氯气作为尾气排除,我们该怎么办呢?
答案:可用碱液进行吸收。
2.氯气是有毒气体,曾被德国法西斯制成毒气弹用于侵略战争。当这种毒气弹顺风爆炸时,通常可选用的防御办法是( ②④ )
①人躲到低洼的地方去 ②人躲到较高的地方去
③多饮豆浆和牛奶 ④用沾有肥皂水的软布蒙面
3.下列微粒中,能起漂白的作用的是( D )
A .Cl■ B.Cl- C. HCl D.HClO
4.要得到干燥的氯气,应使氯气通过( A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②概述细胞的 有丝分裂的过程。③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2.能力目标:①尝试通过模拟实验以进行科学探究。②使用数学 方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③使用观察、对比、提取、分析处理和综 合信息等读图手段,进行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②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③体验模拟实 验的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④体验模型的操作和建构。⑤观 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①细胞生长和和增殖的周期性。②真核细胞有丝分 裂的过程。
2.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 和数目的变化,以及 DNA 数量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过渡:当我们面对微小的细胞不能或不允许进行实际实验的时侯,我们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探讨问题。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引导: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细 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吧。细胞那么小,怎样测出不同细胞的大 小以及进出细胞的物质的量呢?模拟实验市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先期培训能较好操作本实验的两名学生代表,组织指导 他们的动手实验操作技能。讨论合作学习在课前做好充分、细致的准
备工作以得到第一手的实验数据。上课开始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三种不同大小 的琼脂块的切面,接着说明 NaOH 扩散的深度测量结果。全班学生观察 实验结果。通过模拟实验、数学方法处理和对问题的讨论,学生理解 到细胞体积越大,其表面积和体积比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 越低。引导复习并补充:细胞的核质比能限制细胞的长大。小结:限 制细胞长大的因素主要是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和核质比。
过渡:由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所以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将停 止生长,转而进行细胞分裂。
(二)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讲授: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 命活动,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真核细 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主要方式)、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我们重点学习有丝分裂。
1.有丝分裂:
过渡:连续的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强调:并不是所有细胞都有 细胞周期,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会有细胞周期。引导分析:教材第 112 页的表 6-1。提问:
1、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 否相同?
2、同种细胞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所需时间各占细胞周期的百分 比大概是多少?学生审读相关表格“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 并作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回答。播放:细胞周期的动画。提问:什么 是细胞周期?
质疑:分裂间期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高达 90%--95%,这么长 的时间里,间期细胞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展示:分裂间期初始时期示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明确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如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质等)。提问:间期细胞内 有哪些主要变化?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 FLASH 动画。播 放:分裂间期的动画。强调:重点观察和比较开始和结束时期细胞核 内各物质(特别是染色质)的变化。提示:间期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间期开始时的一条染色质长丝变成了连在一起的两条染色质长丝。复习:染色质的制药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
强调:分裂间期的染色体复制也就包含了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 蛋白质的合成。从图像上看,原来的每条染色质长丝都形成了两条一 样的染色质长丝,并且这两条染色质长丝是被着丝点连在一起的。这 说明:原来的每条染色质长丝中含有的一个 DNA 分子复制成了两个 DNA 分子,但是此时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
展示:间期复制前后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和 DNA 数量变化 的自制模型。展示:自制的两种形态的染色体模型,粘贴在黑板上,板书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并讲解。学生复习和观察染 色体和染色质之间的变化关系,观察 DNA 复制前后的数量变化,并理 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的数量变化规律。
过渡:在细胞周期中,分裂期虽然很快就完成了,但实际上,发 生在分裂期内的变化却是非常的复杂和精巧。提示:分裂期是一个连 续的过程,为了方便学习,认为地把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提问:前期细胞内有哪些主要变化?播放:分裂前期的 动画。强调:重点观察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的变化以及细胞结构的变化 分别是什么?提问:中期细胞内有哪些主要变化?播放:分裂中期的 动画。强调:重点观察染色体是怎样运动的?
强调:①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而只是一个空间位置。②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显微镜观察的最佳时 期。提问:后期细胞内有哪些主要变化?播放:分裂后期的动画。强调: 重点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平均分配的?强调:①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②染色单体数目降为零。提问:末期细胞内有哪些 主要变化?播放:分裂末期的动画。强调:重点观察①细胞内有哪些 主要变化?②两个子细胞是怎样分开的?提问:末期与哪个时期的行 为变化方向相反?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有丝分裂的意义。
2.无丝分裂:播放:“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的”动画。强调: 无丝分裂的特点是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学生 观察并描述无丝分裂的过程。
【课堂总结】由此可见,对于大多数生物体来说,由一个受精卵 发育成一个多细胞个体,细胞分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四、板书设计: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2、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方法的基础。通过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探究。
本节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更多运用地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记忆、分析,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将亚洲和其他大洲进行比较,掌握归纳地理位置的方法,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需要强求学习方法的培养,从第一学期的自然环境总论到现在接触区域地理,学生只是对地理事物有总体的了解,而缺乏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课教授他们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生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教师如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更好。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目标】
1.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 6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素材《课前导入:亚洲雄风》
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同学们,知道亚洲在哪里?亚洲有多大吗? 阅读材料: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任务1 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读“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完成下列活动。1.半球位置
(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 6
(2)从南北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练习:半球位置: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和大洲?
(2)读图,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 6
练习: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3.经纬度位置
观察计算亚洲所跨经纬度。
练习:经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26°E ~170°E, 10°S~80°N之间,是南北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总结:地理学中,区域地理位置一般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请你概括出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归纳: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 6
1.半球位置:观察该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2.海陆位置:观察该大洲主体部分所在的大陆,以及濒临的海洋。利用它所在的大陆、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的相对位置来进行描述。
3.纬度位置:查找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纬线,看看它们分别穿过该大洲的哪个部位,以何温度带为主。、任务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阅读教材P3图6.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
1.读“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图,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
2.读图,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北美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北纬10°,经度位置在西经170°至西经20°之间。)
3.读图,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北美洲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
/ 6
河与南美洲为界;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专家点评:本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情分析,让地理课堂走向社会、社会生活走进地理课堂,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尤其重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联系比较新旧教材内容,科学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大量生动真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祖国早日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但又不“喧宾夺主”,而是恰到好处,保持了传统教学的隽永魅力。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提取、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能力,并通过观察图表、自我提问、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安排合理,教学策略选择得当,有效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部分相对简略,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稿。(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地理科教研员 张建麟)
一、教学分析
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要求“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教材始终贯穿一个思想、一条主线: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都共同期盼能够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由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仍相对较差,社会生活知识信息相对狭窄。本节内容是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进行探究和总结,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注生活时政发展变化等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构思:先浏览台湾景观图片和欣赏诗词朗诵“乡愁”创设情境进入主题学习。然后让学生阅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台湾的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析图,说明台湾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并通过材料分析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总结“闽台缘”。最后通过收集时政信息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升华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设计意图:第一,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读图能力培养;第二,引导和发挥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作用,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第三,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让社会生活进入地理课堂,让地理教学走进社会;第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同时爱国情操的培养也水到渠成。
教学重难点: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台湾是祖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等重点;台湾省地理位置的描述及评价等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了解台湾省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捕捉生活信息与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新旧教材比较,充分整合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教师将资源巧妙引入新课教学中,事半功倍。第二,小组合作时学生配合默契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是教学任务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计算题的动手练习或拓展题的讨论探究,学生有序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节约了课堂时间,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创新、踊跃发言使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第三,引入两岸时政热点话题,让地理课堂走进社会、社会融入地理课堂,是本节课的点睛之笔。学生通过课外收集资料,结合地图内容,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归纳,不仅能力得到提高,关注社会、关心国情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
( 1) 目的性原则: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从学生实际出发.
( 2) 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 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 使学生认识系统化.
( 3) 科学性原则: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 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 4) 简洁性原则: 导入要精心设计, 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 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接受或掌握, 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
( 5) 启发性原则: 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 促使学生自主进入学习,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经查阅资料“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这一课的引入方式主要代表有三种:
( 1) 从一元二次方程式着手. 当判别式为负时方程没有实数解, 若要求这个方程非得有根, 那么到底要引进什么样的新数呢?
分析: 导入方式 ( 1) 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 直接切入主题, 是一种直S接法与复习法结合的导入方式. 这种方式没有与课题非常切合, 缺少了如何导入数系扩充的过程, 自然学生也无法体会数系扩充的由来, 于是学生只是认为这是为了解方程而去创造一个新的数, 却不知为何生活中需要有虚数. 这样的导入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认为: 数学学习只需要不断地“接受、模仿与记忆”, 强化练习与记忆,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只需要取决于学生接受、模仿与记忆的能力的强与弱. 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实现再创造”, 也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新知;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始终是一名引导者, 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然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即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显然导入方式 ( 1) 没有遵循目的性与科学性原则, 因此不可取.
( 2) 环节一: 回顾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发展历史, 提出以下的问题: 自然数的历史是怎样的? 无理数又是如何产生的? 在历史上, 数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得到扩展的? 在数集从整数集扩展到实数集后, 除了对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封闭外, 正数能进行开方运算, 但负数呢?
环节二: 我们先来看看四个解方程的例子.
例请分别在我们学过的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中解下列方程.
( 1) 3x + 5 = 1; ( 2) x2= 4; ( 3) x2= 2; ( 4) x2= - 1.
分析导入方式 ( 2) 是多种导入方式的集合体, 分别是复习法、悬念法、类比法和数学史法. 分析方式 ( 2) , 其符合导入方式选用的五大原则, 当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实数的发展历程后, 设计了4个小题目, 而第4个小题恰好落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 学生跳一跳就能触摸新知,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中可以看出教育者的教学理念是: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不仅仅为了习得数学知识, 还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做学习的主人,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这种导入方式,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基本理念, 因此, 此导入方式是一线教师参考的蓝本.
( 3) 环节一: 与方式 ( 2) 中回顾数的发展历史一样, 带领学生复习旧知.
环节二: 已知x2+ y2= 2, xy = 2, 求x + y, x, y的值分别为多少.
环节三: 给予学生解决“环节二的问题”的充分时间后, 提出新的问题: “在上述问题中, 我们看到x + y是存在的, 但x和y却没有实数解, x + y的存在使得我们没有理由怀疑x和y的存在, 但此时的x和y却不是实数, 那么, 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数呢?”此时给学生介绍数学家引入新数的历程.
分析导入方式 ( 3) 与导入方式 ( 2) 是同样的导入方式, 同样符合选用导入方式的五大原则, 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导入方式. 而与方式 ( 2) 有所不同, 方式 ( 3) 的优点是: 通过求出x + y的值, 这个问题的解答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什么x + y存在, 而x和y却求不出来,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感悟虚数的存在性提供了情感的保障, 因此这个问题设计得很成功. 从中可以看出设计者的数学理念是: 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 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了情感体验,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始于引入,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效果直接影响了一节课的有效性. 因此, 设计一个好的引入方式, 是前线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红.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技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6) :132-164.
[2]许敏.复数引入的教学设计思路[J].上海中学数学, 2005 (4) :27-28.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工业》教学设计(第1课时)】推荐阅读:
《欧洲西部》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11-01
《浅水洼里的小鱼》第1课时教学设计06-26
1.整式的乘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17
小学语文第八册《练习1》第三课时教学设计10-05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07-03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06-07
猫教学设计(1、2课时)06-26
2024年工业制造学院教学工作总结07-26
论艺术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06-20
广东工业大学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