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猫》教学设计(通用9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小动物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2、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猫的图片,看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幻灯片)谈话:猫是惹人喜爱的小动物,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更是惹人喜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猫》。
2、复习相关词语。(出示幻灯片)
3、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两方面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二、细品精读,撞击情感
1、品读第一段。(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作用。(“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是本段的总起句,有概括短文主要内容的作用,通常在文章的开头)
(2)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相关的词语。(指明读出相关句子,交流探讨: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3)提问:猫的 “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指明读相关句子,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 “贪玩”的?(指明读相关句子,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5)再问: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指明读相关句子,找出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 “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思考:猫的 “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难怪老舍爷爷说——完成填空练习: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又();既(),又()。(8)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9)分组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 “温柔可亲”的?(蹭、跳、叫唤、咕噜咕噜。)
(10)动作演示“蹭”‘“跳”’“踩印”
(11)提问:这里的 “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出示句子对比理解(幻灯片)(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12)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一声不出。引导写作时描写自己喜爱的事物,长处可以写详细些,短处可以写简单些)
(13)分组读第三自然段,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 “胆小”和“勇猛”?
2、品读第二段。(4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出示幻灯片)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3)提问:课文围绕小猫的 “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耍个没完没了;摔跟头,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跤、打秋千)
(4)提问:对这样淘气的小猫,作者是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 “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5)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总结全篇,升华主题
1、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分别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你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总结: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作者之所以能把猫写的这样栩栩如生,这是他长期对猫仔细观察的结果,也与作者热爱身边事物、热爱生活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应该像作者那样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那么你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3、有感情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1、自学“学习链接”。
2、拓展练笔: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把这种小动物的特点记述下来,与同学们共分享。
五、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性格古怪 高兴 温柔可亲
猫 不高兴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一、从学习内容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首先应该尊重学习内容, 围绕学习内容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这里说的学习内容, 主要是指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 包括单元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等。
1. 依照单元导语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的导语是这样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古今中外, 许多作家妙笔生花, 为它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我们来认真读一读, 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还可以试着比较一下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从这一导语分析, 它既是整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引子, 也是整册教材学习目标的具体序列之一, 体现了语文课程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要求。所以, 针对导语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整体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既面向单元学习目标, 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 从而逐渐达成目标序列。
设计一:这一单元导语告诉我们学习的主题是 _______, 这些动物在作家笔下都写得 _______、_______。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_______。
设计二: 什么叫妙笔生花?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家妙笔生花在哪里?怎么又叫栩栩如生?作家们又是怎样把相同动物或者不同动物写得栩栩如生的?
2. 依照课例内容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两精两略的课文, 再加上形态可掬的动物插图、思考题以及《猫》后面的阅读链接, 内容丰富, 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道理。所以, 针对这样的课例, 我们可以设计遵循学习内容的练习活动, 达到熟悉课例内容, 学会表达方式, 以增进人类与动物之间感情的目的。
设计三:“白鹅”是我国作家 _______ 和 _______国作家 _______ 描写的同一种动物, “猫”和“母鸡”两种动物都是我国著名作家 _______ 写的。
设计四:“白鹅”在不同的作家笔下, 有着不同的形象, 在丰子恺笔下是 _______, 在叶·诺索夫笔下是 _______ ;“猫”“母鸡”等不同的动物在老舍笔下各有的形象是 _______、 _______ ;除了老舍写“猫”, 还有 _______ 也写了“猫”。
设计五:比较丰子恺和叶·诺索夫两位作家对“白鹅”的不同描写,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表达方式值得学习?老舍在写“猫”和“母鸡”时, 有哪些相同的或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六:作家很喜欢动物, 画家也很喜欢动物。请将插图和课文相比较, 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3. 依照语文园地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本单元语文园地目标非常明确, “口语交际”“习作”都是围绕“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主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先说后写, 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 把动物的特点说清楚、写具体。“我的发现”其实是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体会, 字面上是作者不喜欢动物, 实际上是表达了深深的喜爱之情, 这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日积月累”是有关动物的成语, 足以表明人们对动物的喜爱。除以上四个固定栏目外, 还增加了一则“对联趣味语文”, 让人感觉语文是有情趣的。针对这样的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巩固性或延续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以加深对动物的印象, 巩固“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设计七:你最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 跟这动物有关的成语有 _______ 。
设计八:我跟动物有着亲密的关系, 我们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九:我知道“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课文中, 还是生活当中, 有许多看上去不喜欢, 实际上喜欢得不得了的现象, 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学习的程度要求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尽管单元主题明明白白, 学习内容清清楚楚, 但针对学习的程度要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单元练习活动的设计是不一样的。
1. 学习的程度要求决定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的程度。“动物”专题组教学共花10~13课时, “学习和积累单元词语”“感受每一种动物的形象”“发现和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等成为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然而, 具体目标的确定可以随着教材的编排, 或者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作出分解与调整。所以,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遵循学习的程度要求, 根据不同的学习程度, 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单元练习活动, 这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 符合学情和训练状态的。
通过充分读书, 读单元导语、读四篇课文、读语文园地, 运用单元整组学习方式来设计。
设计一:单元导语是 _______, 分别列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篇课文, 写出了每一种动物的 _______、_______、 _______等特点, 让我们感受到了动物的可爱, 语文园地又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几位作家语言的不同风格以及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运用单篇教学方式, 在初读课文时了解课文的内容, 体会作者笔下的动物形象, 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设计二:分别画出表现“白鹅”“白公鹅”和“猫”“母鸡”特点的句子。想一想这些特点是怎么来具体描写的?
设计三:同样是写“鹅”, 为什么分别用“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来形容?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鹅”的确是个“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的动物?
设计四:读《猫》和《母鸡》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我一向讨厌母鸡”。“古怪”的意思是 _______, “讨厌”的意思是 _______。老舍是喜欢“猫”和“母鸡”的, 而课文的第一句话这样写, 是为了 _______。
突出专题训练要求, 可以配合本组专题, 运用精读带略读的方式, 然后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精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借助画、圈、议等方法, 充分理解作者笔下动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来设计。
设计五:学了四篇课文,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想学一学, 写一写。我喜欢的动物是 _______, 它有 _______ 性格特点, 可以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证明。
2. 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也影响着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单元练习活动是学习评价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改善教师的教学, 因此, 我们应该立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基础, 有差异地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依据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堂课的差异程度, 突出什么功能就设计相应的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六:精读课文《白鹅》和《猫》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应该是有差异的, 其学习目标指向分别是 _______ 、_______。而略读课文《白公鹅》和《母鸡》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______________ 。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程度, 设计不同的、有层次的单元练习活动内容和形式, 如同样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七:优秀学生可以借助总起句、过渡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课文内容和某个动物的特点;而薄弱学生借助一定的选择、填空或者提供一定的语境来概括主要内容和动物特点。
设计八: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 进行小练笔;而薄弱学生可以模仿动物的叫声、步态和架势, 开展表演练习, 然后进行小练笔。
三、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出发来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还应该基于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因为学习条件能够保障内容的学习和目标的达成, 有什么样的学习条件, 就会设计针对性的单元练习活动, 有什么样的单元练习活动, 就会促成学习内容掌握。
1.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尊重教材条件和文本思路。不论怎么样的学习条件, 教材和文本是统一的, 城市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一致的, 目标要求也是一致的。因此,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应依据教材编排和文本内容。
如“动物”专题单元, 通过比较, 不仅应让学生掌握“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所具有的特点, 以及该特点的表达方式, 还要掌握“明贬实褒”的写法, 并能够模仿或创造。
设计一:《白鹅》一文“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 字面上的意思是 _________, 实质上表达的是 _________, 并没有 _________。尤其是从白鹅的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 中, 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白鹅的无比喜欢, 也让我们看到了白鹅特别的性格。
设计二:在写作方法上, 《白鹅》和《白公鹅》都是 _________ 来写的, 《猫》和《母鸡》则是通过_________ 方式来写的。
2.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受提出内容的学习条件制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尽管媒体资源发展很快, 但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 其学习条件还是相当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目标, 也会因学习条件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单元练习活动。如人教版是在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的, 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但是对于全国各地来说, 实施是不一样的, 就是同一个地区, 在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也会不一样。从“动物”专题单元看, 应该说对农村学生比较贴近, 白鹅、猫、母鸡等动物是农村孩子常见的, 有的甚至还饲养过, 对它们的习性、脾气比较了解, 可是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可以设计观察类单元练习活动和上网搜索类单元练习活动。
设计三:农村的孩子可以亲自去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状态, 包括吃食、叫声、步态以及和其玩耍, 直接体验动物的温驯和敬业、顽皮和淘气。
城市里的孩子则可以通过网络去搜集有关它们的介绍, 了解闲情趣事 , 感受动物们的习性、脾气。
设计四:课外布置适当的阅读活动, 查找相关的书籍阅读, 可以是中国的, 也可以是外国的;可以是古代的, 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著作类的, 也可以是绘画类的。
四、从目标整体要求出发设计单元练习活动
单元练习活动设计要按照教材编排体例, 充分展现整组教材所特有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 力争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体目标要求。以《白鹅》中“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一段描写来说明。
1. 突出知识与能力目标。《作业本》上针对以上语段安排了两个练习, 一题是“将句子按顺序排列, 并加上标点符号”, 另一题是“读一读, 写一写”, 可以作以下补充。
设计一:理解“步态”的意思是 _______, 文中的“_______”“_______”都是步态;“更”的意思是_______ ;“颇”的意思是 _______。
设计二:按照内容填空题:鸭的步调 ( ) , 有 ( ) 之相, 鹅的步调 ( ) , 有京剧里的 ( ) 之相, ( ) 。
设计三:用“非但……竟……”仿照着写一句话。
2. 体现过程与方法目标。针对“白鹅”动物的特殊性, 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活动, 以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
设计四:读读语段, 画出概括这一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_______。
设计五:议一议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鹅的傲慢?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融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练习活动都要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不容易, 但是要力争融汇, 逐渐培养。
设计六:圈出“它常傲然地站着, 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 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句子中描写“鹅更傲慢”的字词, 想一想, 这样写为了什么?
设计七:课文中像这样的写法还有许多, 请画出来, 并学着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设计八:课外长时间去观察动物, 和动物交朋友, 之间能说话、能倾吐, 体验快乐。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王红梅
教学目标
1认识7生字,会写“凭 贪”等生字,正确读写“性格” “任凭” “贪玩”等词语。
2学习课文1—3自然段,通读品读重点语句,感受猫的性格特点并体会作者爱猫之情。
3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张图片【大屏展示猫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猫【指名回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猫》这篇文章。【板书课题】15猫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0页,按要求朗读课文【大屏出示朗读要求】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边读边想,划出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二、课前检测
(一)导语:现在老师检查大家字词掌握情况【大屏出示】 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屏息凝视 稿子 变化多端 跌倒 开辟 枝折花落 学习要求︰
1、同桌互相读
2、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凭”
三、学习课文 ﹙一﹚导语:课文读通了,能说说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吗?【指名说说】
【大屏出示】
1、大猫的古怪。﹙1--3﹚
2、小猫的淘气。﹙4 ﹚
﹙二﹚导语:把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就叫摘录法。这节课我们学习前自然段。一起来看看猫的性格究竟有多怪?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时从哪几方面写猫的性格古怪的。
学生汇报﹙老实-----贪玩-----尽职﹚【板书】
1、导语:作者是怎样把老实这一特点写具体的?【指名回答】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同学们,邻居大哥来老舍家坐客,老舍说:“我家这猫,说它老师吧„„【板书:用具体事例】”
2、导语:作者是怎样把“贪玩”写具体的呢?【指名回答】 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邻居大嫂来老舍家做客,老舍说:“我家这猫,说它贪玩吧„„”【相机指导品读句子】
【大屏出示】任凭谁怎么呼唤„„
谁怎么呼唤„„
指导用“任凭„„也”练习说话
小结:介绍猫就像在说自家儿女一样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人爱猫。,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读这段。【指导感情朗读】分工读,老师 男生 女生
﹙三﹚导语:同学们,老舍先生家的猫性格古怪还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第一自然段学到的方法自学第2—3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表现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1、学生自学
2、指名汇报交流
【大屏出示】高兴时,温柔可亲
3、相机指导:丰富多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猫亲人】
导语:猫不高兴时,会怎么样呢?学生回答:一声不出
【四】同学们,那第三自然段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呢?
学生交流汇报
【大屏出示】什么都怕 胆小
什么都不怕 勇敢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让我们再来看看周而复笔下的猫。
【大屏出示】周而复《猫》选段
学生读完后想想周而复《猫》和老舍《猫》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指名回答】
1.《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因此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4.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培养了阅读能力。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两点: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第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做不够。
语文园地一
本次习作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5.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学生的熟悉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3)、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1)、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2)、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7.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1)、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2)、课堂不够紧凑。3)、还需要更加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8.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懂得应该做到以诚待人,并从具体事例中知道以诚待人应该怎样做.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积极较高,平时不愿说的现象在这一堂课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仍表现得不感兴趣,别人交流讨论的时候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不知道怎样发言。
9.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提出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在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让学生背诵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多积累语言。课外拓展练习,我又让学生想象,后来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
10.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理解,不很妥当。如在学生了解文中三个孩子寻找和认识幸福后,再交流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这时对课文中重点句理解就水到渠成。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11.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12.本堂课的教学课文是《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本打算教这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但是为了调动学生情趣,我把中间的分角色读课文,变成演童话。其实学生就是需要点拨的精灵,他们内在的潜力无穷大,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理想的教学方式!
语文园地三
按语文园地三的要求,我安排了口语交际──讲童话,可以讲自己编写的童话,也可以讲课外读到的童话。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讲课外的,我没意识到有何不妥。其实现在回想,当时我就应鼓励他们多讲自己编的。在他们讲完童话故事之后,我就趁热打铁,简单的进行了作前指导,给了一些内容提示,就让他们动笔了。因为对“学情”估计不足,学生动笔之前,我也没严肃强调:一定是自己创编,严禁抄袭。我想这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另外,当初给了内容提示之后,我也不应着急,还应再给时间学生,让他们去想去编,而且一定要他们讲。后来的习作他们出现那么多人去搬去套去仿去改他人童话,估计是他们自己编童话故事时想不开去,苦于编不出编不好,于是他们为图省事,就走上“邪路”了。说来说去,应该是我在指导学生“想开去”方面做的工作不够吧。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对于低年级的积累,可以从好词着眼,逐步提高到好句的摘录。一方面积累学生积累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具体的指导。
13.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学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白鹅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叫声, “三眼一板”指白鹅任何时候吃饭顺序都不变的规矩,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另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白鹅走路的姿态,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净角出场的录像,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受“白鹅”走路的高傲,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14.学习本课的宗旨是让学生能从作者的描写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借作者的思路走一走,也来写写自己熟悉的鸡,鸭、鹅、鸟等。教学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刚学的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我把在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利用插图与生活中实在的鹅,逐步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发挥想象,然后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的体会,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动笔写起来,提醒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顺序,从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上,一定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白公鹅》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表达了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15.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16.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语文园地四
这一组课文是关于对动物的描写,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发现它们的特点。通过对课文中所描写动物的认知,我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具体说说不同动物的特点,还开展关于动物成语的积累比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根据已学课文进行仿写,同时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评议,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7.《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18.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展开。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透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9.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语文园地五
语文园地以复习的形式出现,不像其他课文的内容有趣味。所以创设情境很重要。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成立“导游团”带领外国友人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以此激发学生的乐趣,快乐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习作过程中,注意出示范文,范文是一篇导游词。先通过交流景点的资料,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再读范文,体会其写法,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20.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疏通诗意,体会感情;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2.1).充分的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布置了学生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画出难读的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到台上板书这些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要写。这样,在课堂上就省去了不需要教师指导的读书画词的时间,从而相对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查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渎课文,在实施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三进行有效地交流,有效地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要适度,教师的指导要适度,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要注意拓展。
24.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教学中,老师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文章很美很感人,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的内容比较多,“我的发现”我拓展了不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教《过故人庄》时,虽然教学任务里没有要求学生理解诗意,但我觉得理解诗意是背诵古诗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还是给出了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因为诗中的难写字较多,学生在默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还是比较多的。口语交际是“感谢与安慰”,这次,我觉得最成功的一个环节是回到现实,你想要感谢谁?学生都很踊跃,在课堂上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习作。这次是看图写作,我觉得《胜似亲人》这幅图太旧了,图中人物的生活环境离学生实在是太远了。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根本就看不出图中的两个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抱在一起。但如果引导得太多,又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写作模式雷同,没有新意。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问题是学生不会观察,在写作时抓不住重点,对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都太简单了,表达不出人物之间的真情。但在评讲后,有的学生学会了抓住细节描写,加上环境的烘托,突出了“胜似亲人”这个主题。以后在堂上写作时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25.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之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1)、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2)、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26.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评价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27.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语文园地七》紧扣成长的故事的主线,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展示台),主线+展示台这一灵动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的发现”板块,编者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展示台板块,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展示台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去创造。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28.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先从自身去找长、短处,当学生知道了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自然就会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更好的理解了。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学习明白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29.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但是,今天,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自豪满怀。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
30.身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们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造,设计自己理想中的一栋电脑住宅。让学生从理解基础上迁移到写话上,不仅是对课文的提升与拓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不足: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朗读不是很到位,对课文中精确词语的学习,不够深入,在最后环节,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大概思路,没有达到实用性的效果。
31.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老师采取了“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出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教了这课,我觉得语文课文的教学还需要大量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让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书面资料。
32.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将来我们不用教学生就能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在我们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你想教会孩子什么?为什么?实际上又教了什么?我们既要在教前有准备,又要在教学中有思考,教学后有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八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论。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口语交际课:
一、创设和谐氛围,进行快乐交际
上课伊始我通过一个小物件的出示,猜猜它有什么功用,使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为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交际创设一个良好开端。为了让学生说得自如,我力求以一个参与者投入到学生交流中去,并不断鼓励他们发言,让学生交流起来会更加无拘无束,更加快乐。
二、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说非常的关键,那其中就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让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产厂商”这一环节,让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获取资源的共享。
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学生在介绍自己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还未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在学生表述能力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上也存在商榷的地方。大范围的分组讨论,动作是否过大,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否合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古诗”入手,精导妙引。教师出示课件。
1、小组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相关鹅的古诗资料。
2、教师出示古诗咏鹅视频。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视频为学生展示白鹅的形态,使他们在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直观具体的印象,也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复习读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检查复习环节的设计,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品味“叫声”
1、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描写白鹅叫声的关键词,感受白鹅的高傲。
2、再让学生当鹅语小翻译,发挥想象猜一猜,如果鹅也会说汉语,它会说什么?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翅膀。通过设计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想象的环节,使学生在想象中既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又促进了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白鹅”形象将逐渐鲜明、丰满、可爱起来。
[二]品味“步态”
1、引导学生读文。
2、出示课件图片。
3、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读出鹅走路时的特点。
4、将鸭子与鹅走路的姿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读出鹅走路时“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特点。
[三]品味“吃相”
1、播放“鹅吃饭”的动画,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
2、研讨词语“三眼一板”,感受鹅吃饭的有趣之处。
设计意图:“三眼一板”是描写鹅的“吃相”这一部分的灵魂词语,是作者丰子恺活用词语“一板三眼”而来。作者意在通过运用这一词语,来揭示鹅吃饭的刻板、可笑、不懂变通。然而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单独理解这个词语,就有困难。那么,感受又谈何容易呢?教学时,我采用了避难就易、层层感悟的方法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3、出示修改过的课文,将原文中的“鹅老爷”改成“白鹅”。引导学生品读两者的不同之处。
4、在进一步加深体会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读课文。
5、教师范读“鹅狗争食”片段,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自读或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我阅读,自我发现,自我探究,教师尊重并激活学生的不同阅读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品析词句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方法。
三、总结写法。
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描写白鹅的高傲。学生举例说明有:对比,拟人,反语等。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总结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读练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课外续读,作业延伸。
1、出示丰子恺先生《白鹅》原文中在选入课文时已被删掉的章节,再次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2、布置作业: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把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空灵悦耳的歌声久久回荡, 不绝于耳, 这是歌唱的魅力所在;徜徉在一次次幸福难忘的课堂旅行, 常常回味着课堂中的快乐, 或许这才应该是教学所追求的真谛所在吧!沿着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之路, 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一、课外实践链接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 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 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
《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 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如果学生是这样的现状, 却要在学习中去感受“父亲的菜园”, 我的心中的确没有底气。就在课前的一个周末, 我尝试着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和父母到郊外或者农村去走一走, 看能不能发现种着蔬菜的菜地。发现了, 给菜地拍拍照, 可以记下这块菜地的名字或者简单介绍地里的蔬菜, 然后把照片发到班级网络上。这个周末回来, 4.6班的班级网络上就呈现出了好多幅形状不一、品种多样的菜地图。这个实践活动很简单, 可学生在实践中却收获着“菜地”的真容、“菜地”的作用、“菜地”与人的关联……事实证明, 这个收获突破了课堂中的开篇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菜园。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 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 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 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 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 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 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窜问题逆转课堂
一位新教育人这样说过:“诗歌韵律, 平平仄仄才能扣人心弦;剧本故事, 跌宕起伏方可引人入胜。上课如演出, 变幻多姿也应是课堂本色。”我认为:课堂中的反窜问题也能让学生思维“变幻多姿”, 在平仄起伏中“逆转课堂”。
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描述着那充满生机的“菜园”时, 几幅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坡地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反窜问题的立刻出现---“你相信这布满可怖岩石的荒岭能变成翠绿的菜园吗?”学生的情绪立刻转换, 望着那片布满岩石的坡地, 一言不发, 头却摇得像拨浪鼓。我很严肃, 也很肯定地告诉孩子们:“父亲”做到了, 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这样的一个问题逆转, 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似乎希望马上就得到答案----“父亲”是怎样做到的?我想, 这个“主动”的期待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 他们也一定是在这样的逆转中寻找到探究的快乐!
三、问题主线凝神课堂
散文的特点归纳得很精辟:形散而神不散。我想, 要引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形散而神聚”, 主线问题的设计就特别关键。经过思量, 我把主线问题确定为:“父亲”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那父亲是怎样做到的呢?围绕这一主线, 学生在一种急于探究的冲动中, 在自己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梳理出了“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艰难选址”、“挑土建园”、“雨中救园”、“豌豆育园”。这几个场景的描写很朴实, 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凭着自己对文中几个场景的情感体验, “父亲”在“菜园”中那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此, 文本、作者要渗透的“父亲精神”就牢牢地凝在读者的心中, 师生、文本与作者间的共鸣也自然生成。
四、情境表演深化课堂
学生喜欢的课堂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 应该是一场“多幕剧”。同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应该停留在“情感朗读”、“畅谈感悟”的形式和层面上, 也应该是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的。特别是学生依托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进行的表演, 或许比嘴上功夫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就在“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的几个场景中, “雨中救园”是最能挖掘“父亲”那种“勇敢”、“坚定”“顽强”等精神品质的。如果仅在反复品读中去领会, 这个“父亲”形象也只是停留在几个赞美的词语中, 跟商品仅仅贴个标签没有两样。我想:如果让学生置身其中, 自己如“父亲”一样, 立刻丢下饭碗, 抓起铁锹, 猛地冲进暴雨中, 奋不顾身地扑向刚建的那块“菜地”……让学生在“丢、抓、冲、扑……”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来认识“父亲”、了解“父亲”。正是这样的情境表演, 课堂中的孩子们仿佛已经置身雨中, 如“父亲”一样正奋力抢救着这一块来之不易的“菜地”。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呀!此时此刻, 文中的“父亲”的形象远远不是只停留在嘴上, 而是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或许, 这种境界就是:情到深处自然发!有了这样的积淀, 小片段的适时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 课中的孩子们感悟了, 体验了, 快乐了!
五、主题深化延展课堂
“理想课堂”的“六度”中明确提出了课堂要有“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其中的“延展度”是要求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这也是新课标的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观要求所在。
在本课中, 《父亲的菜园》写的是一处园子。从父亲开垦菜地的几个场景仔细读来, 一个勤劳、执著、坚强、勇敢的父亲形象在我们心中清晰起来。可是, 文本仅仅是介绍菜园?“父亲的菜园”带给作者的仅仅是四季翠绿的蔬菜吗?文本意图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 再次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补充文本王树槐文章--《写菜园, 更写父亲》一下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 “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菜园, 在成长的过程中, 有喜有悲, 有风有雨。无论我们遇到什么, 我们也应该像“父亲”一样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 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菜园!简单的一个延展, 可以深化文章主题, 也无声的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他们会“快乐”的记住这个平凡中却不平凡的“父亲”。
摘要:“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轻松高效”、“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最爱”……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让我彷徨。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教学目标
发展性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情感性目标:
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与文字幻灯。
课前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丰子凯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板书:白鹅),今天,和我们见面的是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加板书:公),你猜猜,这两只鹅会有什么不同。
2、同学们能分辨,还能讲出自己的理由,真好。的确白公鹅还真不愧对它多出的这个公字,叶诺索夫还把它比作海军上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堂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我的要求是不读错一个字,不读得结结巴巴的,能办到吗?
2、交流,找到海军上将了吗?(板书:荣膺,析词)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当海军上将吗?
3、一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太有意思了,我们再读一遍这有趣的课文,怎么样?这回我要抽同学读。(抽生分段读)
4、交流:现在你知道白公鹅凭什么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吗?(板书:傲)
二、比较
1、同学们讲得都不错,上一课我们认识的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一只白鹅——高傲的鹅老爷,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叶·诺索夫笔下的海军上将。我想考考大家,我这有它们俩的肖像,你能认清哪个是海军上将——白公鹅吗?
2、出鹅图,交流想法。结合引导学习白公鹅走路:
A、走路的样子(请生表演,评演)读出慢条斯理。
过渡:在这一段中,关于白公鹅的走路,作者还有怎样的描写?
B、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可不好走,你能想象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的细翎不沾一点污泥吗? C、狗追赶都不奔跑,这又是为什么呢?它心里会想些什么?(板书:傲气)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是一只特别有趣的,特别高傲的白公鹅。同学们也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现在,我来揭晓正确答案——我也不知道是哪只。
三、辩论
“不过,你们先别笑。读了课文,有一点我却可以确定地告诉你们,叶·诺索夫先生可不喜欢这只白公鹅。”不信,我还有证据——
1、证据一:捣乱 出句“有时„„乱羽”
听你这么一说似乎也有些道理。不过我每次读到这都感觉叶·诺索夫讨厌它,你听——(师读)引导生读出喜爱。
2、证据二:偷食
出句“有多少次,„„主宰。”
不光偷吃鱼饵,还拖走挂着鱼饵的钓绳,多讨厌,这回你们无话可说了吧?(导:它知道自己偷东西吗?)
(那作者是喜欢它偷东西吗?板书:傲骨)
3、证据三:“吃了”
A出句“白鹅大概认为这个„„大吃一惊了。”
B瞧,作者想到小男孩要把它吃了,该是讨厌了吧?(结合讲讲破折号)C听你们这么说,作者是在讲俏皮话啊。
你听听看,当时作者是不是这么说的(师范读,引学生说出讲俏皮话的特点)“讲得有理,那你来试试。”
D那你看看这幅图,白公鹅要去捣乱了,谁能用叶·诺索夫的调侃的语气对白公鹅说几句话吗?
四、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猫》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07-1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06-0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填空12-08
《白鹅》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0-10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11-09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全部)09-08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学反思07-17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10-17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期中试卷10-21